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日本国民性的几点特征

日本国民性的几点特征

日本国民性的几点特征
日本国民性的几点特征

日本国民性的几点特征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李卓

[摘要]国民性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比较普遍的、

居于主导地位的心态、倾向、潜意识。日本的历史

发展过程及文化风土,造就了日本人实用主义、集

团主义及注重等级秩序的国民性特征,从而构成

日本人与日本社会的复杂而矛盾的性格。深刻认

识日本的国民性,对于正确处理两国之间的关系

与增进两国民众的了解很有必要。

[关键词]国民性实用主义集团主义等级秩序

国民性是指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范国内比较普

遍的、甚至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心态、倾向、潜意识。构

成国民性主要特征的,是规定人们行为方式的价值取

向和道德规范,它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和制约着一

个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发展。深刻认识日本的国民性,

对于正确处理两国之间的关系与增进两国民众的了

解很有必要。

l实用主义

长期以来,。中日同文同种”的观点对中国人影响

甚大,日本是“儒教国家”的提法也成为评价日本的主

流话语,其结果是导致人们往往不能正确认识中日两

国的文化差异。日本作为中国的近邻,在国家形成及

后来发展、繁荣的过程中曾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这

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如果对日本的社会与文化进行

探人考察,就会发现日本人是一个很注重现实利益的

民族,甚至具有明显的实用主义色彩,这种实用主义

使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化中表现为取自己所需。有

些中国文化、制度一度传到了日本,而后来销声匿迹

了,如中央集权制度,科举考试制度;也有一些东西从

一开始就被拒之门外,如人们熟知的“唐时不取太监,

宋时不取缠足,明时不取八股,清时不取鸦片”。除此

之外,在人伦、制度的很多方面与儒家伦理格格不入。oooo

比如,同姓不婚的制度作为中国文明的重要因素传到了朝鲜半岛,却最终投有渡过海峡传到日本。日本人在8世纪初期制定律令的时候,许多内容都是对中国相关法律条文的照搬照抄,却对“十恶”中属于近亲相奸、紊乱人伦的“内乱”罪弃之不取。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日本社会内近亲结婚是普遍的现象,皇室与王朝贵族尤为典型。连参与制定律令的重要人物藤原不比等也是与同父异母妹结婚。可见同姓不婚的法律根本不符合当时日本的风俗。

再如,“异姓不葬”这一在中国至关重要的人伦规范在日本能够得到轻易变通。异姓的养子女婿在改变了姓氏之后,就可以进入家庭,继承家业,而是否具有血缘关系并不重要。反之,如果没有继承和管理家业的能力及良好的资质,即使是亲生儿子也可能被剥夺家业继承权。据日本学者考证,从江户时代末期到明治时期,日本男子的四分之一是养子,且主要是异姓的女婿』?]这就是所谓“暖帘重于家业”,十足体现出日本人的实用主义原则。日本人重家业而轻血缘的态度打破了家族血缘关系的封闭性,使人们可以在关键的时候,依据品德和才能标准选择家业继承人,这种态度不仅维护了家业和家族企业的延续,使日本随处可见拥有百年以上、甚或数百年历史的企业或店铺,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又如,日本人为了家族的整体利益,连自然的、血缘的辈分秩序也可以进行调整。辈分是在中国家族内部用以区别长幼、规范血缘秩序的等级制度,辈分秩序不仅深深潜在于人们的意识中,也显现在人的姓名中。而对于注重纵式家族秩序的日本人来说,“代”是按家业继承情况而划定的,即使出生就决定了的人伦关系——祖孙、父子、兄弟,也可以因家业继承的需要而改变之。因此,在日本历史上,常常有弟弟当哥哥的养子,孙子当爷爷的养子这样的。差了辈”的现象。在这些现象背后,反映出人们对现实利益的追

7l

啦国露他

日语学习与研究

求,而没有“礼”的束缚。家族人伦关系是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内容,

上述在中国人看来实属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情在日

本都可以发生,那么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其他政治伦理、社会伦理也都有发生变化的可能。日本是深受中

国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然而,随着两国社会结构的演变,彼儒学已非此儒学。如果不了解这一点,而事

事用中国的儒家道德来衡量日本的制度、文化及日本人的行为方式,就无法了解日车社会与日本人,也无法解释为什么东方国家的近代化首先发生在日本,两不是儒家文化的故乡——中国。如日本人接受了儒家的孝道,但是从时间上看,孝道是经过幕府大力提倡,到德川时代才普及珂全体庶民的。经过武家社会

数百年的发展,。忠”不仅成为武士的最高道德,也影响到庶民阶层。故在日本国民道德体系中,“孝”始终居于从属于“忠”的地位。于是,中国的“忠孝难全”在日本可以变为“舍孝求忠”与“忠孝一致”,这可以视为

儒家文化“变形”的一种。再比如,父权家长制是中日两国都存在的制度,而与家统一尊的中国的家长制相比,日本的家长也要受到家的利益的制约,要求家长

以旺盛的精力与良好的品行立于家长之任。如果家

长既达老龄,或体弱多病,或品行不端,就要隐居——

将家长权让渡给继承人,从家长的地位上引退,代之以年富力强的新任家长。这一制度后来也演变成制约官吏的机制,在江户时代,即使是藩主,如果不胜其

职,便可以经藩中重臣的台议.强制让其隐居。在久

留米藩、冈崎藩、加纳藩等藩都发生过家臣强迫藩主

隐居的事件。[2]

人们都说日本是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但历史上每一次大规模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又都是形成本民族文化模式的过程;古代日本人虔诚地吸收唐风

文化,然后转化为本民族的和风文化;明治维新后励

精图治,积极嗳收欧洲文化,使日本成为东方唯一的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吸收美国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日本现代文化。日本文化是通过吸收、选择外来文化,并融合本民族文化传统才得以形成的混合文化,吸收、选择、融合,三者缺一不可。在这个过程中,贯穿了日本人的强烈的

务实精神。这种务实,不仅表现在他们积极吸收外来

优秀文化方面。也表现在他们对外来文化中不适于自

己的内容进行鉴别和改造方面。日本人接受了儒家

文化,却只吸收了有益于其统治的部分政治伦理,两

72

2007年●5M

B革132用

对作为儒家人伦根本的婚姻、家庭伦理或加以排斥,

或进行变通,以适应本国的国情及实际利益的需要。虽然这个过程往往伴有功利主义的目的.但不能否认,儒家伦理对日本人的束缚远较中国人为轻,因此,

他们的家族关系较为开放,建立在此之上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也相对简单。在面对近代化挑战时,日本

所遇到的障碍也就比中国小得多。

集团主义

日本人具有强烈的集团性特征,这是人们随着El

本近代化的成功及战后经济高速发展所形成的共识。当一个使用同一语言的人群身居异乡,面临生存竞争的时候团结一致,这种集团主义是很好理解的。在鲜有外族以战争形式登陆的岛国日本,人们仍然习惯于以集团的原则行事,这就是国民性使然。

日本人的集团主义特征如同思想家加藤周一所说,在日本,“超越集体的价值决不会占统治地

位”。[副在思维方式上,日本人具有强烈的集团归属意识,人们时时意识到自己属于集团的~员,“自我”

是以社会群体方式体现的。个人应该属于某一集团,集团成员由一种共同命运和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

这种集团的概念,对于现代日本人来说,最重要的是

自己所供职、求学的企业、机关、学校。个人价值的实现途径主要是服从集团,集团内部反对个人竞争.人们崇尚“枪打出头鸟”的处事哲学。在行为方式上,日

本人与中国人和西方人最大的不同莫过于喜欢合群

和重视集团的共同行动,人们总是自觉地把自己纳入集体之中。一位西方评论家表达过这样的看法:日本

人就象池子中的一群小鱼,秩序井然地朝着一个方向游动.直到~块石子投入水中,搅乱了这个队列,它们就转变方向朝相反的方向游去,但仍然队列整齐。成群游动。在价值观念上,中国人与西方人都重视个人的天赋,强调个人的作用,而日本人更多的是重视集

团的作用。有人曾将日本人与美国人作比较:美国人

奉行的原则是,我只要做别人尚未做的事,发挥出个

人的能力就会成功;日本人奉行的原则刚好相反,只

要我认准社会的主流,坚定不移地把自己汇入社会的

主流中去,就一定会成功。美国人总是极力显示自己

的与众不同,而日本人则千方百计地证明自己与大家

一样。Ⅲ日本的集团内部反对个人竞争,不认可以英

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带动大家的做法,他们认为鼓舞大家工作热情的动力不是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面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7年■5朝直摹L32■

能的。明治维新之后,新政权对身份关系进行了重组,由皇族、华族、士族、平民序列构成的新的。四民”取代了旧有的士、农、工、商等级制度,并标榜“四民平等”,为许多没有家系背景的人通过接受正规教育或办实业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提供了可能。不过.在重家系门第的传统观念面前,要使这种可能完全变为现实是相当困难的,必须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明治维新后官吏的登用,表面上是依据学问才识,不分出身贵贱,实际上明治初年的官吏多是过去的封建家臣。通过华族制度的制定,旧贵族、藩主阶层又获得了新的特权与荣誉,而且不断有维新功臣、高级官僚、大资本家、军人等成为华族新成员,按其功勋可得到爵位,并可世袭,从而赋予门第、出身以新的内涵。因此,家系和门第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人们的生活,拥有不凡的家系照样是高人一等的资本,从过去的世袭制度到靠受教育来决定等级地位的过渡经历了很长时间。日本人真正实现不靠继承、家族背景,而是靠个人的努力和接受正规教育获得在社会上完全平等的地位,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事情。

几乎每个国家都有等级秩序,但中国人或者西方人很难赋予这种秩序以合理性,FI本的特点则在于人们对等级秩序的认同。在日本人看来,只要自觉地遵守和维护等级秩序,日本社会的稳定就有了保证。西方学者评价日本人“各安其分”,对秩序和等级制充满信赖。而这种“各安其分”的表现就是“安分守己”.每

魑国熨他

个人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其身份地位,认真做好自己的份内工作,这就是日本社会所提倡的『分限J意识。r分限j意识的形成,首先来源于日本人的家庭。在传统家族中,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尊卑差序,家业继承人的地位比其他兄弟姐妹高,本家比分家地位高,每个人都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家中的位置,并严格按此行事,从而养成服从的习惯。r分限J意识无疑也是身份制社会的产物。“士农工商”的始作俑者——战国时代齐国宰相管仲提出“四民分业”的I+1的之一是让从事各业之人“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而迁

焉”,两千年后,这一思想被日本人所利用,并加以改造和发挥,“四民有业”变成了。人有四等”,既是统治秩序,又是职业体系。武士阶级垄断了权利,不事生产,权力和财富的关系被削弱;农工商各阶层被剥夺了步入仕途、参与政治的权力,只得在属于自己的领

域专事生产,使江户时代农业发展,商业繁荣,豪农、豪商脱

的不同而产生不必要的矛盾、隔阂和不信任。潆

。罄辛懑塔羹遂察霎.嘘嘈蠼鼍嚣;戥酣驰孺寰囊蠹}囊;g辔讨鲥裂蚶裁驰瓠囊判支;甄薹!噎惟属睫躬雅样霎屋jl酗鼙箍复蔫i§鍪嚆

劲抽若;驰骱鏊雾川雏堑耋篓落囊茎[5]王文元.1993.樱花与祭——日本经济奇迹之根源[咖,北京出版社(第l版)t66,

【6]加藤周一.木下腰二,丸山真男,武田清子.1984.日本文化力加<札允形[M].岩坡害店:28.[7]Jll岛武宜.1957.日本社会力家族的棒成[M].岩技音店.18--z2.[8]中根千枝.1982.日本社会[M].天津人民出版杜(第1版):31.[9]矢术明夫1969.身分力社会史[M].秤蒿杜:214.参考文献

李卓

.1997.家蓐制度与日本的近代化[M].天津人民出版社

日本国民性的几点特征

作者:李卓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

刊名:

日语学习与研究

英文刊名:NIHOUGO NO GAKUSHU TO KENKYU

年,卷(期):2007,(5)

引用次数:3次

参考文献(11条)

1.湯沢雍彦日本にぉける養子綠組の統計的大勢 1983(3)

2.商家店铺入口处悬挂的半截布帘,印有商家的商号,本用于遮光、防尘,后来逐渐被商人作为家业的象征

3.笠谷.比古士の思想 1993

4.加藤周一.木下順二.丸山真男.武田清子日本文化のかくれた形 1984

5.王文元樱花与祭--日本经济奇迹之根源 1993

6.加藤周一.木下順二.丸山真男.武田清子日本文化のかくれた形 1984

7.川島武宜日本社会の家族的構成 1957

8.中根千枝日本社会 1982

9.矢木明夫身分の社会史 1969

10.李卓家族制度与日本的近代化 1997

11.李卓中日家族制度比较研究 2004

相似文献(8条)

1.学位论文张玲池莉小说的文化透视2007

近年来,一批作家开始将笔触伸向普通市民的普通生活,抒写普通民众的普通生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80年代末新写实小说家池莉。池莉的小说在复杂的文化冲突中展示武汉人的性格,在浓重的地域文化背景上勾勒世俗生活图像,以颇具风格的“汉味语言”描绘出奇异的“武汉市民风情”。武汉的世俗生活是池莉小说的写作原型:武汉民俗是池莉小说的环境营造,武汉世俗生活是池莉小说的主要题材,都市小人物是池莉小说的主要人物类型。池莉小说中人物的人生态度也是汉味文化的反应:武汉炎热的气候造就了武汉人坚韧、不屈不挠的人生态度;武汉的商业文化造就了武汉人的实用主义信念,这两方面都是池莉小说中人物所具有的人生态度。武汉务实的商业文化造就了武汉人务实的婚姻,也因此,武汉人没有浪漫的爱情,这也是池莉小说中意蕴的体现。池莉的小说人物性格普遍具有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的世俗精神,由此形成了池莉小说人物的国民性。池莉对这种国民性持一种认同的态度。池莉小说人物所体现的汉味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是相吻合的,池莉小说人物的价值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池莉小说受汉味文化的影响最深,他的小说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市俗生活的价值准则、认同现实的生存哲学、以及“私人本位性格”都深深地浸入了汉味文化中的务实、实用等内容,而这些内容在传统文化中同样也有所表现。池莉极力为小市民的国民性辩护的基点是:活着是最务实的生存哲学,韧性和顺从是生存哲学的扩展。作为新写实代表作家的池莉,对传统文化中可扬弃的部分,并不是扬弃,而是津津乐道的再现,明显缺乏一种批判精神,这是池莉之憾,同时也是新写实群体之憾。

2.学位论文任志国国民性视角下的《野草》解读2008

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中蕴含着“悲观”与“反抗”两种情感格调。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人们在一种政治实用主义的制约下,侧重于从政治社会学的研究模式来阐释它。近年来,这种研究的狭隘性被克服。然而,又出现了一些脱离文本现实性的矫枉过正的研究视角,如过于形而上的视角和所谓的“爱情视角”。本文认为,应该还原《野草》产生的真实语境,从鲁迅始终关注的国民性问题上加以探究。 前人在这方面的研究论述较少,因此,本文从国民性视角出发,对《野草》进行了较深入地论证和阐述。 本文在第一部分当中总结了以往研究《野草》的几种最为主要的研究视角,它们分别是社会学视角、哲学视角、爱情视角,接着,引出自己的研究视角--国民性视角。 第二章和第三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在这部分中,本文不同于以往研究者,而是选择了从国民性这个角度为切入点,挖掘鲁迅先生悲观绝望的本质原因。本章分三节。第一节阐述鲁迅悲观的情感格调,第二节和第三节主要从国民性的角度解释了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第二节主要讲述“无物之阵”,其中又从“旧文化”和“庸众”两个部分加以阐述。中国漫长的专制社会,俨然一个荒漠一般的“无物之阵”,专制者通过“软”和“硬”两把刀子,来雕琢迫害生活在其中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变成了唯唯诺诺的愚民和庸众。这些愚民们不但本身有着积淀深厚、难以清除的劣根性,而且有时对先知先觉的启蒙者进行冷酷的压制和迫害,这就使得国民性改造困难重重,所以,鲁迅先生曾一度陷入了情绪的低谷状态。这是鲁迅悲观的一个重要的原因。第三节讲述“循环”的怀疑论。作为有着哲学家气质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鲁迅先生凭着他敏锐的个性气质和深邃的哲学眼光,产生了“循环”的怀疑论,深切地感悟到了时代的交替递嬗的循环意识,这种深刻的“循环感”也是诱发他悲观情绪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 第三章主要从作家主体的角度浅析了鲁迅先生“绝望的抗战”及其思想依据,他之所以选择反抗绝望的生存方式,主要是由他的独特的人格精神、价值观念决定的。本章分三个部分来论述

:一是独自担当的使命感,二是独特的复仇观,三是生命的价值在于“燃烧”。这也是他所说的《野草》体现了他的“哲学”的主要依据。 结语部分指出这种研究视角的不足以及《野草》研究的开放性。

3.期刊论文骆晓会.LUO Xiao-hui论中俄文化之亲和力-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3)

中俄文化亲和的主要因素有封建专制主义传统和集体主义及实用主义观念的同一;民本思想与民粹主义主旨的一致;民族心理都具有强烈的内省与忧患意识.中俄文化亲和力的深度和强度决定了中国社会选择外来文化的取向.

4.学位论文刘美忠五四时期胡适的国民性改造思想论略2003

国民性改造关涉人的现代化,是传统社会现代化转型的重要环节.在中国社会已进入现代化转型加速而人的现代化凸显重要的今天,回顾和反思中国近代历史尤其是五四时期国民性改造的思潮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代以来,中国因应外势的挑战而历由的变器、变政的种种努力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

人意识到,由传统文化所陶养出来的中国人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人.他们既缺乏权利和自由意识,又不具备社会责任的能力.因而,要实现人的现代化进而实现救国,就必须引入表征现代工业文明价值观的个体主义,在新的社会文化氛围下,通过思想革命,运用启蒙手段,来转变人们的思想性格,彻底改变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下积淀而成的国民劣根性.胡适是五四时期国民性改造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该文旨在对其改造国民性思想做一系统整理,以揭示其历史和现实的意义.该文由四章组成.在第一章里,概括了胡适国民性改造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背景及渊源.文章指出,严复尤其是梁启超具有自由主义特征的"新民"思想以及幼年儒学教育所养成的怀疑精神和对方法的注重,对胡适后来接受易卜生主义和杜威的实验主义,并将其用于国民性改造具有重要影响.第二章则详细介绍其改造目标和主要内容.胡适从人的自然性、个体性和社会性三个层面上,批判国民的奴隶根性和旁观性并用易卜生主义培养国民建立健全的个人主义人生观,即追求个性解放、独立自由并负起对于社会的责任.第三章分析了胡适改造国民性的方法和途径,胡适将杜威的实用主义化约为方法论,并以此批判国人的"奴性逻辑",培养其"智能的个性",实现其思维方式的变革.他认定愚昧是近代中国贫弱的重要根源,倡导教育树人进而实现救国.同时,作为自由主义者,胡适主张建立民主政治制度以训练国民提高其素质.第四章则对其国民性改造思想作了一分为二的评价.

5.学位论文付伟强国民性批判——后寻根小说的文化特征2008

发端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寻根小说,在经历了短暂的辉煌之后,表面上似乎消失于文坛,但骨子里却孕育和开拓了新的发展。由寻根文学所开启的文化反思、批判路向,作为一种新的价值定位和价值取向,继续留存在像莫言、张炜这样一些寻根作家的深层意识当中,他们的创作构成了当代文学的一股潜流。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将之称为后寻根小说。本文企望,.通过对后寻根小说这一小说潮流的研究,一方面,在了解其产生的背景上,廓清其与寻根小说的联系与区别,并对其内涵及特征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另一方面,本文也企望借助对这一文学现象的研究,从中梳理和揭示出后寻根小说在反思和批判传统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国民性批判”这一重要文化特征,从而了解后寻根小说在当代文学史上的意义,并希望有助于人们对“国民性改造”这一长远话题的再认识。 全文共分引言及一至六章七部分。引言主要探讨后寻根小说产生的背景及含义。一至六章着重探讨了后寻根小说国民性批判这一文化特征:站在文化的高度分别从保守、自我弱化、实用主义精神哲学、欲望膨胀、虚伪、嫉妒等六个方面对国民心性展开讨论,对现代社会中人们所依然存在的种种劣根性予以揭示和批判。

6.学位论文张厚刚生命的悲歌——当代文学流氓无产者形象研究2003

在当代文学研究中,人物形象研究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从文学研究史发展来看,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学研究都受制于这一时期的政治内容、思想视野、文化走向.五六十年代,整个社会受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支配,英雄人物形象研究,成了当时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文革"'期间,文本中的英雄人物形象,被"三突出"的极左文艺思潮推演成"高大全"的政治道具.文革后,随着整个社会英雄主义理想的回落,文坛上更多地关注起中间人物形象的命运.八十年代之后,思想解放和文化反思的不断深入,流氓无产者形象伴随着这股文化追寻思潮,在文本中大量出现.遗憾的是,没能引起文学界、思想界、学术界、史学界的足够重视.考察流氓无产者这一形象,作者试图从中国文化中的等级制度与主奴观念,以及庸俗实用主义理念两个方面来揭示其文化内涵.中国自西周以来就是宗法社会,"家天下"制度是中国宗法制的特征.它要求下级对上级绝对服从,各级官员都是他们上级的奴才,同时,他们又都是下级的主子.下民以父母官为表率,久而久之就造成了"主——奴二重性"的性格.这是流氓无产者性格中本质的特征.专制主义是培植、塑造流氓无产者奴性性格和流氓意识的根本原因和力量.对于庸俗实用主义者来说,只要有利可图,他们可以背信弃义,使用任何卑劣的手段,施展罪恶的阴谋,干出种种见不得人的勾当.为了生存,他们无所不用其极,根本不可能在心中筑起一道道德底限,如果要勉强为他们找一条恪守的原则的话,他们处世奉行"有奶就是娘"——彻底的庸俗实用主义.流氓无产者形象在当代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其反民主性、反文化性、反人道性,给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带来巨大危害,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考察其社会历史内涵、文化内涵、人性内涵,有助于我们对这一人物形象全面把握和深入批判,可以看作是国民性批判的继续和深化,也是当代文学研究的应有之义.

7.期刊论文孙昌育.王苹实用主义与美国创新机制的形成和发展-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2)

清教主义和实用主义曾经是美国社会的主流文化,它们塑造着美国人进取开拓的国民性格,推动着美国的创新,使美国的知识经济领先于西欧和日本.特别是实用主义,它对自由的重视,它的怀疑、冒险和求实的精神,它所提倡的"渐进改善"观念,有力地促进了美国社会形成良好的创新机制.这对于我们建设21世纪的中国创新文化和创新机制,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8.学位论文毕俊峰论约翰·斯坦贝克重塑拓荒精神——《愤怒的葡萄》文化研究2008

约翰·斯坦贝克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在193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愤怒的葡萄》发行后不久,立即成为畅销书,在当时的美国社会和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然而,学术界对该小说的研究一直存在很多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小说的结构和人物刻画风格,以及作家斯坦贝克的创作思想。这篇论文运用新历史主义的一些理论观点,从文化的视角出发对这一文学名著进行研究。论文的研究目的是探究该小说如何能对20世纪

30年代末的美国社会和读者产生巨大影响,从而揭示小说取得成功的原因所在。 新历史主义是对文学文本进行文化研究的一种理论方法。新历史主义学者认为文学文本与历史之间存在互动关系,他们指出:“文学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其意义存在于它的社会文化语境、作者、文本、读者这四个方面的因素中。”论文对《愤怒的葡萄》的研究就是按照这四个方面展开的,通过对该小说社会文化语境、作者、文本以及读者接受情况进行细致分析

,论文认为,虽然美国的西进运动已于19世纪末结束,但在《愤怒的葡萄》一书中,斯坦贝克重新塑造了西进运动中的拓荒精神,这一重塑应该是此小说取得成功并对当时的美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原因。 20世纪30年代中期,由于受到沙尘暴的侵袭,美国中部大平原地区变成“尘谷”(Dust Bowl),再加上经济危机的冲击,居住于此的50多万农民纷纷破产,他们被迫离开家园,迁徙到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州寻找谋生机会。在美国历史上他们被称为沙尘暴移民(Dust Bowl migrants)。许多美国人,尤其是加利福尼亚州人对这些移民一直持有歧视和偏见,对他们进行虐待和剥削,使得移民在加州的生活十分悲惨。《愤怒的葡萄》中乔德一家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移民们的经历。本文认为:在《愤怒的葡萄》中,通过把乔德一家塑造成新时期的拓荒者,斯坦贝克试图重新改变沙尘暴移民的形象。在小说中,斯坦贝克凸显了乔德一家的拓荒精神,具体表现为独立自强、互助合作、提倡民主平等、实用主义、乐观主义五个方面。斯坦贝克对拓荒精神的重塑改变了这些移民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使美国民众意识到他们是现代的拓荒者,是典型的美国人,他们的精神值得尊敬。人们由一开始的歧视、敌视移民变得越来越同情他们的处境。这最终促使美国联邦政府大规模援助移民,国会也修改相关法案保护移民劳工的合法权利。此外,斯坦贝克通过重塑拓荒精神,弘扬了美国开拓边疆时期的文化价值观。斯坦贝克写作《愤怒的葡萄》时正值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对美国人来说,大萧条不仅仅是一场经济危机,更是一场心理危机和价值信仰危机。斯坦贝克对拓荒精神的重塑为美国人民带来了精神力量,有利于唤起读者对美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崇敬,因为拓荒精神是美国的民族精神,是主导美国国民性格的重要因素。论文最后得出结论,《愤怒的葡萄》并非如许多评论家所认为的是一部激进主义小说,相反它体现了美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斯坦贝克用美国的方式解决美国的问题。 论文的结构是按照新历史主义关于文学研究的四个方面进行安排的,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探讨了斯坦贝克写作《愤怒的葡萄》时的社会文化语境; 第二章通过分析作者的日记、回忆录和传记,揭示了斯坦贝克重塑拓荒精神的原因; 第三章通过文学文本分析,研究了小说文本中拓荒精神的表现; 第四章探讨了斯坦贝克重塑拓荒精神对30年代末的美国社会和读者产生的影响。论文旨在将美国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结合起来,除了对小说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外,研究的范围还包括这一时期的历史资料、作者的日记和传记等,论文揭示了社会文化语境、作者、文本、读者这四个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引证文献(3条)

1.王豫秦从日本人的生活习惯透视日本民族性[期刊论文]-新西部(下半月) 2009(4)

2.王豫秦从日本人的生活习惯透视日本民族性[期刊论文]-新西部(下半月) 2009(4)

3.杨丽梅浅谈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的日语交流特征[期刊论文]-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学教育家 2008(9)

下载时间:2009年12月31日

日本人的国民性

日本人的国民性 摘要:所谓国民性就是由于一个民族在其特定的生存环境当中为了生存而演化培养出来的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民族心理习惯,并以一种文化形态加以定格,成为民族行为方式的具有道德约束的异化同时又内在化的力量。 双面日本人_________矛盾的性格 关键字:日本人国民性间人主义自我意识羞耻 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民族特点。美国社会重视自我,所以美国人大都个性较强,有点 儿个人英雄主义的味道。英国社会也很崇尚礼仪道德,所以有英国绅士之说。德国社会最 讲规则,所以德国人循规蹈矩世界著名。日本社会重视协调一致,讲究团队精神,所以日 本人随大流者居多,人为己为,人云亦云,这是日本人的天生秉性。 从日本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中,我们不难发现日本民族所具有的一些共同的显著特点,具体如下: 美国文化人类学者R.Benedict于1946年发表了著名的『菊と刀』一书,1948 年由长古川松治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发行,一度成为畅销书。书中与美国的“罪恶文化”相对比,提出了日本文化为“羞耻文化”。所谓“罪恶文化”,是说美国人用罪恶感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行事之前会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是犯罪。所谓“羞耻文化”,是指日本人很重视羞耻二字,在意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所以自身的言行往往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左右,甚至会丧失自我,根据他人的标准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和日本人接触过的人都有感觉,觉得日本人说话吞吞吐吐,办事思前想后,顾虑重重,不痛快,其实都是源于顾虑羞耻。羞耻之心限定了日本人的思维和行为,具体表现在自我意识薄弱,不突出表现自己,喜欢随声附和、随波逐流,保持一团和气。当然,日本人也有自我意识很强、不顾羞耻的时候。我有一个朋友是大连某高级宾馆的总经理,他曾向我咨询说:“日本应该是礼仪之邦,可是外国游客中最属日本人挑剔多,不好接待,是何道理?”我告诉他:“日本人对内和对外的意识不同,对内讲协调配合,对外放松了对自己的约束,所以也就顾不了什么礼仪和羞耻了,这是日本人的两面性吧?”这个事例说明,日本人的羞耻心只表现在日本人之间,对外国人的行为应该是另当别论。《菊花和刀》说的就是日本人的这种双重性格。 1948年,川岛武宣发表了『日本社会の家族的構成』(日本评论社)一书。主要内容讲述了日本社会是家族式的集团,其原理与民主主义相对立,来源于日本的家族制度的家长制,主要规范有以下几点: ①权威主义:日本人相信、惧怕权威,对权威无条件服从。在人际交往中,重视对方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②集团主义:日本人喜于集体行动,不愿脱离集体单独行动。在集体里营造一种家长和子孙的家庭气氛,集团内部保持和谐,树立维护集体利益和一致对外的意识。 ③封闭意识:日本人在人际交往中,重视内外有别,一般只和同集团内的人交往。

从日本料理看日本国民性格

第29卷增刊Vol.29 Suppl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Guangxi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 Science)2007年10月Oct., 2007 从日本料理看日本人的国民性格Ξ马慧婕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广西南宁530004) [摘要] 一个国家的饮食文化不仅与该国的地理条件、国民的口味习惯有关, 同时也反映了该国的文化特征和国民性格。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从一个国家的料理特点能看出其国民性格。大和民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独特性格的民族,本文以日本料理的特征为切入点,着重分析了是日本人的性格和心理,从中了解日本人的自然观,审美意 识和包容性。 [关键词] 日本料理;自然观;审美意识;包容性 [中图分类号] 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 章编号:100128182(2007)增20251202 从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岛国,北部与西伯利亚临近,西部与朝鲜半岛、中国大陆隔海相望, 这样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吸收来自大陆的文化。因此,“日本自建国以来,在保有其固有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摄取外来文化,从而建立起独自的融合文化”(《日本风情录》周平)。日本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在与外界的接触、交流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居住在沿海开放环境下的人们,由于经常与外界交流和竞争,思维对象倾向于外界,导致 了文化上的开放性性格。日本文化中的开放性特性,使得日本文化在对待外来文化和文明时,只要是对自己有用的,有好处的,一概来者不拒,不仅是不拒,而且上以一种积极的、认真的态度来对待。研究日本人这种独特的国民性格可以让我们更了解日本这个国家,也是语言学习不可忽视的的环节。 饮食文化在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世界各国的饮食都自有其独特之处,而饮食文化的形成与该地区的文化及人民的生活环境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例如:中国四川省一带由于气候炎热潮湿,此地的居民都喜爱吃辛辣的食品,制作料理时麻 辣的调味料更是不可或缺,可以说四川的独特自然环境形成了它自身的饮食文化。然而,关于隐含在一国料理中的国民性格及思维方式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在日本料理里反映 了日本人怎样的性格和心理呢?本文将在论述日本文化和国民的生活环境等要素对日本料理的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在日本料理中所包含的日本人的国民性格。 一、日本料理与日本人的自然观 受海潮的影响,日本的海洋资源丰富海产品种类繁多, 因此日本的近海渔业相当的发达。据调查,日本人自古就常用各种鱼作为料理的食材,至今日本料理里大部分的原料仍是以海产品居多。此外,日本由于气候温暖,日照和雨量都相当充沛,十分适宜植物的生长,所 以日本的森林面积辽阔,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0%,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森林面积超过国 土面积一半以上的国家之一。身处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培养了日本人对自然的敏感,于是

日本国民性的几点特征

日本国民性的几点特征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李卓 [摘要]国民性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比较普遍的、 居于主导地位的心态、倾向、潜意识。日本的历史 发展过程及文化风土,造就了日本人实用主义、集 团主义及注重等级秩序的国民性特征,从而构成 日本人与日本社会的复杂而矛盾的性格。深刻认 识日本的国民性,对于正确处理两国之间的关系 与增进两国民众的了解很有必要。 [关键词]国民性实用主义集团主义等级秩序 国民性是指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范国内比较普 遍的、甚至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心态、倾向、潜意识。构 成国民性主要特征的,是规定人们行为方式的价值取 向和道德规范,它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和制约着一 个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发展。深刻认识日本的国民性, 对于正确处理两国之间的关系与增进两国民众的了 解很有必要。 l实用主义 长期以来,。中日同文同种”的观点对中国人影响 甚大,日本是“儒教国家”的提法也成为评价日本的主 流话语,其结果是导致人们往往不能正确认识中日两 国的文化差异。日本作为中国的近邻,在国家形成及 后来发展、繁荣的过程中曾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这 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如果对日本的社会与文化进行 探人考察,就会发现日本人是一个很注重现实利益的 民族,甚至具有明显的实用主义色彩,这种实用主义 使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化中表现为取自己所需。有 些中国文化、制度一度传到了日本,而后来销声匿迹 了,如中央集权制度,科举考试制度;也有一些东西从 一开始就被拒之门外,如人们熟知的“唐时不取太监, 宋时不取缠足,明时不取八股,清时不取鸦片”。除此 之外,在人伦、制度的很多方面与儒家伦理格格不入。oooo 比如,同姓不婚的制度作为中国文明的重要因素传到了朝鲜半岛,却最终投有渡过海峡传到日本。日本人在8世纪初期制定律令的时候,许多内容都是对中国相关法律条文的照搬照抄,却对“十恶”中属于近亲相奸、紊乱人伦的“内乱”罪弃之不取。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日本社会内近亲结婚是普遍的现象,皇室与王朝贵族尤为典型。连参与制定律令的重要人物藤原不比等也是与同父异母妹结婚。可见同姓不婚的法律根本不符合当时日本的风俗。 再如,“异姓不葬”这一在中国至关重要的人伦规范在日本能够得到轻易变通。异姓的养子女婿在改变了姓氏之后,就可以进入家庭,继承家业,而是否具有血缘关系并不重要。反之,如果没有继承和管理家业的能力及良好的资质,即使是亲生儿子也可能被剥夺家业继承权。据日本学者考证,从江户时代末期到明治时期,日本男子的四分之一是养子,且主要是异姓的女婿』?]这就是所谓“暖帘重于家业”,十足体现出日本人的实用主义原则。日本人重家业而轻血缘的态度打破了家族血缘关系的封闭性,使人们可以在关键的时候,依据品德和才能标准选择家业继承人,这种态度不仅维护了家业和家族企业的延续,使日本随处可见拥有百年以上、甚或数百年历史的企业或店铺,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又如,日本人为了家族的整体利益,连自然的、血缘的辈分秩序也可以进行调整。辈分是在中国家族内部用以区别长幼、规范血缘秩序的等级制度,辈分秩序不仅深深潜在于人们的意识中,也显现在人的姓名中。而对于注重纵式家族秩序的日本人来说,“代”是按家业继承情况而划定的,即使出生就决定了的人伦关系——祖孙、父子、兄弟,也可以因家业继承的需要而改变之。因此,在日本历史上,常常有弟弟当哥哥的养子,孙子当爷爷的养子这样的。差了辈”的现象。在这些现象背后,反映出人们对现实利益的追 7l

从有关鱼的谚语看日本人的国民性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3716920123.html, 从有关鱼的谚语看日本人的国民性格 作者:崔丽霞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3期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基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其中,谚语是由一个民族长期的的 生活经验发展形成的智慧的结晶。而日本,四面环海,海产丰富,日本人对鱼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有很多跟鱼有关的谚语。谚语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的参照物,可以从某个侧面窥探到这个民族的国民性格。本论文通过独特的有关于鱼的谚语来分析日本民族的国民性格。在加深对日本人以及日本文化的理解方面极具研究意义。 关键词:鱼谚语国民性格日本人 1、序论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语言在人类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谚语是人类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被人们口口相传下来的简洁易懂的语言。谚语仅仅是语言中的一个侧面,通过对谚语的研究,可以从某个侧面看出这个民族的自然环境、独特的风土人情以及宗教信仰。 众所周知,汉语和日语中都有很多谚语,而且各有特色。其中,跟汉语的谚语不同,日语中有很多跟鱼相关的谚语。日本四面环海,海产丰富,这个跟日本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民族的思考方式,价值观等国民性格的特点。本论文从语言文化学的角度,通过整理跟鱼相关的谚语来探求日本人的国民性格的特点。 2、有关鱼的谚语的来源以及分类 这一部分主要从词源,形式两个方面来分析跟鱼有关的谚语。 2.1 词源 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日本文化是通过选择吸收外来文化,并且发掘本国的优秀文化形成的一个集合体。日语的谚语也不例外,既有从中国传来的谚语,也有从西洋传来的谚语。 2.1.1 中国由来的谚语

浅析日本的国民性格

浅析日本的国民性格 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2009级历史一班梁建波2009515671 【内容提要】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一直较为错综复杂,而近来钓鱼岛问题、东海油气田开发、教科书事件、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宪法和谋求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等一系列动作引起了世人的警惕,而在中国的统一问题上,台湾与台独等与日本的右翼势力遥相呼应,美日联合钳制中国等也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眼下国内的民族主义反日呼声明显高涨,是历史与现实诸多因素交错累积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中日关系团队、坚韧和顽强拼搏精神追求完美的精神奋斗、积累和节俭意识擅长学习和模仿 中国人向来以一种复杂而矛盾的心态来面对隔海相望的东邻日本。这个和我们一衣带水却又似远隔重洋的国家与我们有着太深的渊源。一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岁月不曾抹去中国人往昔屈辱的回忆。二十世纪伴随着贪婪残酷、掠夺成性的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强大和崛起的,是无情地蹂躏过中国的大江南北的日军铁蹄。南京大屠杀、三光政策、无人区、细菌战……一个个连绵的噩梦,是中国人民永世难忘的血泪家国的沦陷史和奋斗史。当久经坎坷磨难的中国人民终于实现了独立自由的梦想,走上了中华民族民主富强的复兴之路时候,日本也在美国的支持下从二战惨败的废墟中迅速崛起,并借助有利的国际局势实现了经济上的腾飞。七十年代,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以宽阔的世界眼光,用博大的历史胸襟,立足于长远的民族发展,打开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大门。此后尽管也出现了许多波波折折的不和谐的杂音,但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双方秉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原则,共同发展,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往来频繁,逐步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然而事物的发展总不会是那么一帆风顺。中日之间的深刻的矛盾和冲突一直存在,只不过是被经贸的快速发展暂时遮掩,一旦时机成熟,总要显现出来。这不仅仅是历史遗留问题的延续,也不仅仅是两国在国际竞争中国家利益的博弈,还在于中日两国不同的国民性格所导致。也就是说,尽管从甲午战争中日本就开始真正纳入中国人的视野,尽管我们了解西洋的很多书籍都从日本转译,尽管日本曾留下孙中山、鲁迅、周恩来、蒋介石、郭沫若等一代名人奋斗的足迹,尽管连篇累牍的报刊书籍新闻杂志,都在时刻给予着我们各种各样的信息,尽管日本很多企业的名字和产品大家都熟悉,但对于我们的这位东邻的国民性格,大多数人并不是那么透彻的了解。我们只是从日本上世纪大东亚共荣圈的军国迷梦里,从70年代经济文化的腾飞中,从屡屡参拜靖国神社的人员身上,从世界第二大经济富国的繁荣富裕之路去推测这一切。在我们熟悉的电视剧中〈聪明的一休〉、〈排球女将〉和〈血疑〉,以及熟悉的

解剖日本国民性

亲戚?友邦?世仇?——解剖日本国民性(合集版,原创,长帖) 俺断断续续写过一个系列帖子来解剖日本的国民性,蒙某论坛斑竹邀请,这次把它们整理一下。 在很多研究日本国民性的文章中,往往偏重于残忍或者朴实,设计的精巧或者思想的僵硬,在某些所谓“真正的亲日派”和“知日派”的文章中,也没能把菊与刀的矛盾根源解释清楚,那么,俺就来试试。 1.地理因素 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实际上,地理将决定性格。 日本处于地震高发区,正好俺是唐山人,可能在地震多发区居住的人才会体会那种随时可能over的感觉。由于这种与生俱来的紧迫感,所以只要想作的事情,就要抓紧做完。日本人往往会显得很急躁,无太长远的规划,缺乏战略构想,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表现的很明显。同样,韩国人也往往如此,这与韩国的常年战乱和战争危机感有关,原因其实是一样的。 日本的地域狭长,回旋余地很小(和中国正好相反),如果发生战乱,不能象中国老百姓那样跑来跑去,更不能躲进深山老林修道成仙,只能硬拼或者归顺,没有中间道路可选。这就意味着日本人只能崇拜强权,或老实的做顺民,或死拼到底,他们崇拜的是这两种极端。 在其国内战争时,哪个大名胳膊粗力气大,就活该人家“挟天皇以令诸侯”,而战败者只能自杀或者归顺,反正很少能再获得“道义”上的支持。 这也可以解释日本人对中国人的厌恶感之一:很多地区“投降”的挺快,却不安心做“顺民”,不承认“皇军”的“占领”地位,打又不正式的打,却总是“骚扰”“皇军”,良民大大的不是!而对于中国军人苦战至死者多尊敬有加。因为这就是日本的道德观,日本人尊重两极,而藐视中间,两极皆善,唯中间恶。 日本是一个岛国,那就意味着四面受敌,而日本的国土形状很狭长,只要南北两端受到牵制,不能相顾,必然全国震动。由于没有战略纵深,所以只要敌人能登陆,并建立桥头堡,军心必溃。日本人明白这点,所以力图御敌于海上,只要海上失利,只能投降。 常有人把日本和另一个大岛国英国相比,值得注意的是,它们面对的大陆区别很大。东

桜に反映される日本人の民族意识

桜に反映される日本人の民族意識 【要旨】桜は日本の国花であり、民族の花である。桜は日本人の国民性と春を象徴する花として、日本で最も有名な花である。外国人が思い浮かべる日本のイメージといえば、寿司、納豆、サムライ、桜などである。この中で日本人にとってなくてはならないものが桜だろう。一つの桜は日本の個人を代表したら、満開の桜の木は日本の国民を代表できると言っても過言ではない。満開の時期の桜の精神はつまり日本人の集団主義を表現するようである。日本人は、行動様式が集団主義的で、規律を重んずることは全世界でも有名である。本文には、桜から出発し、桜の自然文化、人文文化、民族精神などの部分をわけて考察し、桜は日本でどういう文化特徴を表しているか、日本の民族精神とどんな関係があるかなどを探求したい。 【キーワード】桜;日本人;集団意識;民族精神 1桜の自然文化 桜も自分に似合う成長の環境があり、主に北半球の温帯で生長する。桜は肥沃と排水が良好な土壌を求める。日本の気温は、桜の成長にもっとも有利である。 桜の皮は紫あるいは褐色である。平らで滑らかに光沢があり、横の紋様がある。葉は、楕円形あるいは卵の形の楕円形で、へりに歯があり、表面は深緑で、光沢があり、後ろは少し薄いである。花は傘の形で花序になり、花弁の先端は切れ込み、白い、赤いのがある。花は4月に葉と一緒に咲い、あるいは葉を咲いた後で、花が咲く。核が球形、初めて赤色を呈し、後紫から褐色になり、7月に熟している。 2品種 日本の桜は、園芸の改良した交雑種と野生の品種に分ける。その中で、野生の桜は九種類がある。山桜、大山の桜、大島の桜、霞桜、江戸の対岸桜、深山の桜、T字形の桜、高嶺桜、豆桜である。種類の一致ではないことにより、生長の地帯も異なっている。その他に、この九種類の野生の桜の中から、すでに交雑により、三百種類も育成していた。その中に代表的な桜は、染井吉野桜である。この桜の成長速度は速くて、花は非常に華美で、そのために、迅速に全国各地の公園と大通りで優良品種を移植した。桜が満開する時、日本全国はすべて花の海洋、花の王国になる。 3桜の人文文化 桜は一つの景色と一つの象徴として、さらには一つの精神として、特有な日本文化になった。日本人は昔から花見の習慣がある。文献によると、江戸時代から、花見は春の民間活動になった。江戸時代は、日本の歴史の中で、最盛期の時代であった。「国が太平で、民の暮らしが平安である」と言え、民衆が衣食を満ち足りていた後、精神的な享楽を関心し始めた。その後、春を象徴する桜は日本人の心に定着した。民間は「桜の開放は、入れない年がいつも比較的に寒い」、「対岸の桜は、上へ開放するならば、あの年は豊作になった」などの諺を言い伝えられている。だから日本人はお酒を飲み、おいしい物を食べながら、花見するのが好きである。 桜は熱烈、浄化、高尚である。厳冬を過ごした後、最も早く春の息を日本

日本民族的文化特征论

日本民族的文化特征论 王甲 (渭南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化传播系,陕西渭南 714000) 摘要:本文以战后日本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契机,从文化的广阔角度给出相应的解答。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历史发展进程,严谨的国民性格;日本人发挥自身的文化底蕴,运用岛国细民的文化意识,团结合作的群体精神和超越意识,以及吸收异质文化的独特性而取得的。这种特色的文化对日本社会尤其是日本经济长生了重大影响,这些文化机制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日本的经济现代化。 关键词:文化心理;群体意识;和魂洋才;自卑感 二战后,日本从战败的废墟中仅用几十年的时间,一跃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诸多的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都为这个“弹丸”小国所创造的经济奇迹而啧啧称奇。连呵护她成长的美国也不得不重新审视昔日的“侏儒”。人们开始探索日本经济崛起的奥妙,认为这与当时特殊的客观环境,以及日本自身所采取的一些经济发展政策和日本独特的企业制度和管理方法,再加上美国的扶持等有关。而我认为,日本经济崛起除了以上原因和动力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更为深层的因素就是日本本身的文化机制,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国民性格。正是这些因素的合力作用才促成了“日本经济奇迹”的出现。 一、日本具有岛国细民的文化心理 一个民族的心理素质是一种无形的。又是强有力的。存在于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以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独特的民族性格表现出来,它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民族的灵魂。这一点在日本人身上体现得最为突出。可以这么说,日本民族这种心理或许正是推动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关键所在,给战后日本经济以极大的推动力。作为列岛国家的日本,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屿及周围300 多个岛屿组成,面积不过37. 7 万平方千米,与周边的中国、俄罗斯相比,它只能算是一个“侏儒”。而且,由于日本坐落在环太平洋的断裂带上,这使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平均每天有四次地震;还有日本境内有100 多处随时可爆炸的“火药库”——活火山,这些火山一旦爆炸所造成的灾难是毁灭性的。除此之外,日本还要受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威胁。这样的地理环境给日本民族带来了物质和经济上的压力,使日本人总感到生存的困难,造就了日本人敏感的心理特征和强烈的忧患意识、生存意识。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持有一种敏感和谨慎的态度,随时把自己置于紧迫的环境中,辛勤劳动,把消极的抑制作用转化为促进作用,把忧患意识变为民族凝聚力,同舟共济、团结

日本战国三杰对日本国民性的影响

日本战国三杰对日本国民性的影响日本是个岛国,历史上共经历过三个封建幕府政权:镰仓、室町和江户。从整个日本史的维度和历史对国民整体性格的影响程度来看,介于室町幕府和江户幕府中间时期的日本战国时代对日本的国民性格影响最大。然而整个日本战国史又以战国三杰——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三人的故事最令后人津津乐道。事实上,这三个人对日本国民性的影响可以说是极其深远。 先来谈谈织田信长,这个一生都在和传统势力做斗争的男人从小就不为家族里的人所喜爱(当然不包括他那当家督的父亲和老师平手政秀),据说就连他的生母也曾经派人追杀过他。自小的经历让他养成了冷峻、多疑、叛逆的性格。他反对一切礼教、章法的束缚,不愿去相信任何人,更不愿去学习、操练与礼教有关的东西。他喜欢的,是穿着奇装异服,带着一群侍从,在领地内到处游荡,世人都称他为“尾张大傻瓜”。继任家督之后,行为怪诞的他竟成功地平定了家族内部的叛乱,将整个尾张牢牢控制在手中,这当然与他性格豪放,用人不拘一格是分不开的。公元1563年,统一美浓、尾张两国的他在岐埠城颁布了刻有“天下布武”字样的印章,向诸侯宣布自己将以武力统一天下。随后日本安土时代的到来也是日本军国主义萌芽的开始。织田信长崇尚武力,冷酷无情,坚持一切靠实力说话,就连对自己手下犯错的家老也是毫不留情地流放(佐久间信盛),后人对织田信长的评价中有八个字“起于武功,败于武功”,很好地诠释了织田信长尚武的一面。日本国民性中尚武的一面很大程度上是从织田信长身上继承的。日本著名历史小说家山冈庄八先生给他的一本有关织田信长的小说起名为“菊与刀”,其中菊花是日本皇室的家徽,代表着织田信长一生的勤王功绩,而“刀”则说明了织田信长的尚武。有趣的是,1944年本尼迪克特编著的全世界公认的现代“日本学”开山之源的书名也叫“菊与刀”,可见织田信长对日本民族性的影响之大。 接下来要谈的是丰臣秀吉。在现在的日本国民中,喜欢丰臣秀吉的人不在少数。毕竟以平民之身而成执掌天下者这种事不是一般人能做出来的。秀吉头脑灵活,特别有智慧,每一次的战争他几乎都能以自己超人的指挥才能和智慧头脑取得胜利。秀吉的另外一个特点是爱虚张声势,说白了就是喜欢也很会宣传自己。如果说织田信长代表武家,那丰臣秀吉完全就是商人的代表,而商人是不能缺少对自己商品的宣传的。秀吉的宣传不仅让自己成功,也很有鼓舞人心的力量:在织田家奉公时,总能把自己的能力吹嘘的天花乱指,让人感觉神魂颠倒,任何感觉不可能完成的事情经他一说,总能让人燃起希望,充满斗志。比较好的例子有墨股一夜筑城。信长死后,他又以“信长接班人”自居,让天下百姓都认为后信长时代的下一个“天下人”非秀吉莫属,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败明智光秀和其他诸侯,统一了天下。秀吉的性格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扩张的意识,这一点对日本整个民族的扩张意识有很大影响。统一天下后,秀吉没有静下心来治理这个已经被战争折磨得千疮百孔的国家,而是在中国的明朝万历年间发动了侵朝战争。其实秀吉的本意并不是侵略朝鲜,在他派兵出征前呈给天皇的文书中写的是要“借道朝鲜,攻入大明国”。他甚至有过让天皇迁都北京的狂妄想法。16世纪的日本就在秀吉的带领下有过占领中国的想法,之后的甲午战争和侵华战争,看起来就并不那么让人捉摸不透了。 最后要谈的是被日本人称为“东照神君”的德川家康。在日本和一个人聊天,如果你说他像丰臣秀吉,他会非常高兴;但如果你说他像德川家康,他说不定会打你。说来奇怪,日本人普遍不喜欢德川家康,但每个日本人骨子里都是很像德川家康的。日本人对德川家康的不喜欢大概与明治维新时期政府对德川家族的丑化有关。历史上的德川家康极能忍耐,行事沉稳,遇事毫不慌乱。其实德川家康并不是一个性格沉稳的人,因为真正性格沉稳的人就不用刻意去忍耐了。忍耐不是一种性格,而是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德川家康小时候有过8年的人质经历,在做人质的过程中,他明白在战国乱世如果自己不忍耐,

浅谈日本国民性_从日本国民性与武士道的关系出发_孙驰

东方企业文化?百家论坛 2013年6月 157 浅谈日本国民性 ——从日本国民性与武士道的关系出发 孙 驰 (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沈阳,110034) 摘 要:日本是崇尚“道”的国家, “道”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日本的国民性,而在日本所崇尚的各种“道”中,武士道是几个历史最悠久也是最深入人心的“道”之一。基于此,本文拟通过探索武士道与日本人民的关系,来更深入的研究日本的国民性。 关键词:日本国民性 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精神给予日本国民性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D0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3)06—0157—01 一.引言 国民性承载了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文化中最精髓的部分,它表现了这个国家或民族一贯的姿态和精神。日本历史发展过程以及其风土人情文化形成了日本人重视实用主义、集团主意、以及等级秩序的国民性。日本是崇尚“道”的国家,在诸“道”之中“武士道”是基于日本武士的道德规范和生活礼仪而经过漫长历史发展形成的日本特有的精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武士道可以很大程度上来反映日本国民性,与此同时给予日本国民性以深深的影响。 二.武士道精神的精髓 虽说被称作武士道,但是武士道精神却并非仅限于武士所有。它所提倡的不仅仅是拔刀出手,相反的,真正的武士道所提倡的是隐忍。简而言之武士道思想的精髓就是注重“忠诚”“名誉”“尚武”“勇敢”的思想。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点。 (1)义 即遵守义理和道德 (2)勇 即面对困难的忍耐精神及高超的武艺 (3)仁 即怀有仁义之心 (4)礼 即崇尚礼仪 (5)诚 即诚实正直 (6)名 即重视人格与尊严 (7)忠义 即忠于自己所在的集团 三.日本国民性的几个特点 (一)日本人的集团意识 注重集团意识日本民众的观念中深深扎根,可以说是大和民族最基本的国民性。众所周知,日本人最爱的话非樱花莫属。其实人们崇尚的樱花文化也是集团文化,一朵樱花并不美丽,而这一朵一朵的樱花合在一起就会给人以惊艳的视觉享受。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制和年终序列制度使公司的职员全身心的投入到集团的事业当中,在这种体制下,员工的利益和集体的利益就被紧紧联系在一起,养成了员工牢固的集团意识。 (二)忘我的工作精神 日本人爱说的一句话是“一生懸命”,译成中文为“努力”、“拼命”、“一心”、“专心”的意思。基于这种“一生懸命”的精神,日本人将自己个人的命运和企业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拼命的工作,成为了一个个工作狂,甚至“过劳死”的情况也频频发生。 四.武士道精神对日本国民性的影响 (一)对日本人集团意识的影 武士道重视共同性,作为武士必须忠于自己所属的集团。几千年来,日本民众在尊重武士的同时也逐渐接受了武士的这种忠诚的品质,并将其作为自己的标杆,逐渐的形成了这种集团意识超强的国民性。这种强烈的集团意识背后,也反映出了日本人对集团的依赖。他们总是担心会脱离了自己所在的集团,以此为耻辱,因此就更加忘我的 工作,更加依附于集团。 (二)自卑与自负并存的心理特征 大家知道武士是分等级的,武士们因等级的高低是有贵贱之分的,这一点也影响了日本国民的心理。日本人对于自己在集团中的等级地位非常的敏感。日本日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对于权威会表现出极大的敬畏,与此同时,面对弱者,则比较的轻视和自负。日本人的这种自卑与自负并存的性格,不能不说是受到了武士道精神的影响。 (三)崇拜天皇 武士道精神的第一准则就是保护天皇,武士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向天皇尽忠。可以说为天皇尽忠是武士道精神的终极目标。天皇是日本人的精神支柱,日本人从小就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在他们的意识当中,国家就是最重要的存在,而天皇是国家的代表。因此,日本人至今对天皇还是非常忠诚。 (四)日本人的危机意识 在古代,由于时局的动荡,武士们常常都是把武器带着身边等待敌人的挑战,武士道的这种意识深深的影响了日本国民,使日本人常常怀有时刻准备着面对挑战的防患心理。时至今日,人本人一方面怀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另一方面,日本的岛国特性使其国民深深的意识到国家的脆弱性。台风、地震的侵袭,地域的狭窄,资源的匮乏,同邻国的外交等等这些因素都使人本国民有不安的心理。 五.结论 (一)结论 国民性是一个民族全体的人格,是其特殊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民族的心理与行为特征的综合体现。它赋予了民族心理以本质的规范性,这种本质上的规范性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明显特征。人本国民自古就受到武士道文化的影响,本文通过武士道文化,探讨了日本国民的国民性,得出了一下结论。1、武士道是日本武士的道德规范和生活理念,但不仅限于武士,而是经过漫长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日本国民特有的精神。2、由于受到武士道文化的影响,使其国民性有如下特点:重视集团、双重性格、崇拜天皇、拥有危机意识、具有冷峻的性格特点。 (二)今后的课题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近年来,两国交流变得日益频繁。这些交流不仅限于政府间的交流,还包括民间的交流。为了更加了解对方,笔者认为从了解对方的国民性入手不失为一个捷径。大和民族史尊重“道”的民族,这些“道” 往往能反映出日本国民心理的本质。本文从武士道精神入手,一步步剖析了日本的国民性,然而但从武士道入手研究是远远不全面的。今后,笔者想以本文为契机,从其他方面更进一步再来探讨日本的国民性。

日语谚语与日本人的国民性格

@ooooo 从日语谚语看日本人的国民性格 东北财经大学李锋传 [摘要]谚语是人类语言和智慧的结晶。日本国民也不例外,日本虽然是个岛国,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文化底蕴对其谚语的形成、发展及内容、形式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民族特有的国民性格、文化特质在谚语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无论是日语的起源、发展、变迁,还是对中日谚语的比较研究,从语言和文化相结合的角度来看都极具研究和探讨的价值。 [关键词]谚语国民性汉籍起源谚语变迁语言构成 人们常说“谚语是智慧的结晶”。谚语并非出自某个人,也并不是在什么时候突然出现的,而是作为一种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智慧的结晶,被人们口口相传的经典词句。 本论文所谓的“国民性格”,是指人们对于所赖以生存的社会、各种各样的事物、自然现象及人类的生存方式、社会现象的想法、看法以及感受。 首先我们知道:日本的谚语来自于庶民,多产生于江户时代。人们不仅把喜怒哀乐、而且把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甚至于把动物、植物、生态等繁多的内容都融入了谚语之中。一句话、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智慧是多种多样的,这些体现出智慧的谚语并不是被文字记录下来的,而完全是依靠口口相传,靠的就是直观和默契的传言、便于使用和容易记忆这一根本。而我们今天能够读到的书本上的谚语,则是后人搜集整理的。这是日本国民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智慧的结晶,绝不只是停留在人生的教训、处世的哲学这一单一的方面上。 江户时代,谚语是在被称之为社会下层的商人、农民、工匠等人们之间产生的,进而被人们广为流传,以至于今天在一般庶民中也很通用。所以可以说谚语在日本国民的生活中,现在还是一种活灵活现的语言。无论社会变得多么复杂,只要人的本质没有改变,今后这些谚语就一定能够在人民的心中52继续生存下去。 据我们统计,仅臼田甚五郎监修的『'二E扣芑辞典J中就收录了5000余条谚语。但这只是日本国民所创造的谚语极少的一部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日语谚语中还插人了很多毫不稀奇的中国故事和西洋名句。如果说没有这些内容,也就体现不出日本人的国民性格,拿来主义、外来文化在谚语中毋宁说也就显得不自然了。另外需要强调的是:谚语是发展变化的,特别是年轻人从现代的视觉和观点来理解和解释谚语,从而使古老的谚语焕发出生机,让人们深深地感受到语言中新的活力。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各个国家都有反映其各自的文化、社会的谚语,而各民族多种多样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也被反映出来。在对日语谚语进行研究的领域,中日两国的许多学者都对日语谚语进行了分类,发表了各自的见解。 然而,从国民性格的角度进行的谚语研究尚不多见。 因此,本论文尝试对日语的谚语,即外来日语的谚语、日本古谚语、中日谚语比较、谚语意义变迁及其语法构成的角度对日本的国民性格进行分析。 一日语谚语的汉籍起源及西洋谚语的流入 由于人类健全的理性是世界共通的,所以即使国家不同,民族各异,各国的谚语中都存在一些共同的东西,这是勿庸质疑的。日语的谚语中来自外国的外来谚语也不少见。 (一)日语谚语的汉籍起源 (1)“汉诗”谚语 例:①国破札t山河南9(杜甫。菏春望) ②春眠晓老觉之中(盂浩然力葑春畹) ③舂宵一刻值千金(觫轼。葑春夜) ④少年老k、易<学成9鞋L(朱熹刃菏偶成) (2)典故谚语 例:①卧薪耆胆(十八史略具) 万方数据

日本人の国民性について有名なのは

日本人の国民性について有名なのは、芳賀矢一『国民性十論』と長谷川如是閑の『日本的性格』および昭和の城戸幡太郎、中村元らの論説がある。 『国民性十論』では日本人の国民性について10つの点があげられています。 1.忠君愛国 2.祖先を尊び家名を重んずる 3.現世的?実際的 4.草木を愛し自然を喜ぶ5.楽天酒落 6.淡白瀟洒7.繊麗精巧8.清浄潔白9.礼儀作法10.温和寛恕。(忠君爱国、敬祖先重家名、现实的、实际的、爱草木、喜自然、乐天洒脱、淡白潇洒、纤丽纤巧、清净洁白、礼节做法、温和宽恕) 国民性は1つの民族あるいは1つの国家の文化の中にしみ込む精神なので、民族の内部の一貫した姿勢の文化の精神であり、具体的に民族の心理と民族の心理から構成した特有な民族の性格として表れます。日本歴史の発展と文化風土によって、日本国民は誠実で、まじめで、おとなしくて、人に対して同情心に富んで、国家や企業に忠実で、しかし全体局面の観念と独立精神が不足というような全体の国民性が形成されています。日本企業の中で、日本の国民性は十分に現られるので、ここは日本の企業文化を通じて、いくつの面から日本の国民性について話します。まずは日本人の集団精神で、これはほとんど日本の民族の最も基本的な国民性です。グループ主義は日本社会と日本人の観念の中で深く根を下ろして、1種の普遍的な国民の性格を形成します。日本人は国家と企業に対する絶対的な忠誠を重視して、このような忠誠を表すため、時には生命まで証明します。思惟の方式の上で、日本人は強いグループを持つ意識に属して、個人はあるグループに属するべきだと考えられています。日本人に最も愛されている花と言えば桜です。日本の最も重要な桜の文化は実は団体の文化で、1つの桜は見たところとてもありふれているかも知れないが、たくさんの桜が集中させる時、人の心を驚かす美感の効果が見えます。日本企業は終身雇用制と年の功の序列制を実行して、心から没頭して企業に働ければ、グループの利益を実現するとともに個人利益も獲得します。だから、日本企業に個人の競争に反対して、「出る杭は打たれる」という哲学を強調します。「沈黙は金なり」「能ある鷹は爪を隠す」は、日本では美徳とされ、これに反する行為のは、「出る杭は打たれる」という言葉です。それは自己主張が弱いのではなく、「和をもって貴しと為す」という素晴らしい文化を持っていると考えられます。争い耐えない世の中にあって、たとえ相手がどのような者であれ、そ

日本人的国民性1

日本人的国民性 11日语A班张猛 摘要: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民性,日本同样也是如此。甚至可以说他们的国民性比其他国家来的要干脆彻底一些。这些国民性的表现在各个方面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关联。 关键词:语言;社会现状;国民性格;创新 说起国民性,不得不先说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语言,语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是我们进行交际的重要手段。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字或多或少的都体现出这个国家的民族性。可以说语言和国民性格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日语同样不例外。 1、汉字。 在日语中充斥着大量的汉字。据统计,日语中常用的汉字有1945个,可以说汉字是日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公元五世纪中叶,日本人民在中国引进了大量的汉字用来弥补日本文字的空白,他们在引进,吸收和使用上费了大量的功夫。可是引用的汉字又无法完全表现日本文化。因此,他们进行了造字。以汉字为模本,慢慢的简化,逐渐形成了一种自由洒脱,简单明畅的字体。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看日语的时候发现有的字是汉字却不知道该怎么读的原因所在。 2、假名。 在引用汉字的同时,他们还发明了假名,用来弥补汉字的不足,

构造了日语图特的文字系统,他们同样引用了大量的西欧语言组成外来语加以使用。日本人之所以喜欢外来文化,其原因在于日本是一个岛国,地理上的封闭造成了日本人的好奇心,促进了他们与外界接触的愿望,也造就了他们不甘心落后他人,谦虚学习外来文化,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国民性格。 3、寒暄语与日常用语。 日本有一个特点,寒暄语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要多。他们天气、家庭人员、健康无所不问。这是因为在日本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靠一个人的力量无法生存,必须依靠团体。而寒暄语充当了人与人之间友好交流、和睦相处的桥梁。 日语中到处都充满着感谢的语句,不论是饭前还是饭后,又或者是出门前或者回家后。日本人是说“谢谢”最多的国家,毋庸置疑。因为他们心存感激,感激任何帮助过他们的人,他们认为一切的一切都非偶然。 哲学上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一个民族的行为乃至国民性格都和这个国家的大环境息息相关。日本也是一样,他们的生活环境决定了他们共同的性格。 1、实用主义。 在中国,家庭财产的继承必须是持有同样血缘的人才行。这个是亘古不变的条件,而在日本则不相同,血缘关系在日本可以轻易的变通。拥有能力的异姓的养子、女婿在改变了原本的姓氏后可以进入家

浅析日本国民性形成

浅析日本国民性形成及应对策略 一、日本人国民性的形成 所谓国民性就是由于一个民族在其特定的生存环境当中为了生存而演化培养出来的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民族心理习惯,并以一种文化形态加以定格,成为民族行为方式的具有道德约束的异化同时又内在化的力量。 “菊”是日本皇室家徽的象征;“刀”是日本武士文化的象征。本尼迪克特用此两种看似截然相反的象征物来说明一个问题,即日本人性格的矛盾性。在《菊花与刀》中向我们展示了“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正如“菊花”与“刀”般的鲜明对比。 日本人国民性格矛盾的成因 地域的局限性与海域的广阔性。一方面,日本约3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近3/4是山地,导致日本人视野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日本海岸线漫长,海域广阔,有益于形成广阔的眼界。这种主要活动区域的局促性与局部区域的广阔性,从外部促成了国民性格矛盾性的形成。 日本气候四季分明,总体尚属平稳。但自然灾害极多而且频繁:每年大约发生一万多次地震,仅人体感觉得到的就多达千次左右;有76座火山;台风频繁;还有因地震、台风引起的山崩、地陷以及雪灾和冷害。自然灾害的多样性、频繁性与严重性、残酷性,从生理上促成了国民性格的反复无常性、对外界的不信任性。 日本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已经全面实现现代化。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很高的成就,建立了现代政治、经济、文化及劳动保障制度,文化教育事业十分发达,国民人均素质很高,科学、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已经成为国民共识。但是,日本教育强调带有武士道的精神。所谓武士道,是日本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武士为自己的主人忠诚效命,“效忠主人”和“忠君爱国”。忠诚、义、“义理”已深入日本人的骨髓,忠于天皇、忠于主人是他们至死不渝的信条。一方面他们有良好的修养,禅宗是他们的修身之道;另一方面,又培养对死亡的冷漠,正如菊花与刀的性格:高雅而残忍。 日本人这种暧昧矛盾的性格,站在“服从之道”的基础上,又“以和为贵”地调和。 自古以来日本社会自天皇而下的金字塔式等级制度,形成等级意识,一定程度上也表现为集团意识。现代社会里的不平等与封建时代源于身份等级指的不是法律意义和人格上的不平等,而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乐于遵守的基于实力和权威主义的支配与服从。在日本,谨慎、客气、懂得收敛自己,是对一个人的正面积极的评价,而任性、不能辨明自己身份的人往往要受到集团成员的排斥。日本社 腹有诗书气自华

日本国民性选论_蔡荷

第12卷第3期2010年5月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 rnal of Soc i al Sc lence of H unan M edical Un iversity V o.l 12 N o .3 M ay 2010 [收稿日期] 2010-01-02 [作者简介] 蔡荷(1967-),女,湖南益阳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日本泛文化研究。 日本国民性选论 蔡 荷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摘要] 外来宗教以及日本固有宗教神道(至今仍有3千万氏子)等宗教思想对日本国民性格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日本的历史、人口、地理、资源等综合环境亦深深地影响了日本国民性格之形成。忠君爱国、重视义理、崇尚武勇、隐忍坚韧、表现欲强、深深的物哀意识及浓厚的小集团观念等是日本国民的代表性性格。其成因中都含有一种怕遭人轻视的成分,从而促成了各种性格的形成。日本国民的全部性格都是围绕这条主线展开的。[关键词] 日本;国民性; 国民性十论 ;义理;表现欲[中图分类号] G 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8229(2010)03-0116-04 日本国文学者芳贺矢一在 国民性十论 中归纳了日本人的十种特性:忠君爱国、崇祖爱家、现实而实在、喜爱大自然、豁达洒脱、自甘淡泊、纤丽精巧、清净洁白、崇尚礼仪、温和宽恕[1]。笔者以为,日本的国民性,除了忠君爱国等7种之外,尚有勤劳俭朴、重视义理、崇尚武勇、隐忍坚韧、表现欲强、委婉含蓄(幽玄)、惯于扬长补短、喜欢换位思考、自以为是、细致严谨、自觉性强、自尊心强、深深的物哀意识及浓厚的小集团观念等14种。日本国民的勤劳俭朴为举世公认,如被称作!工蜂?的男职员、高龄老人积极投身体力劳动[2]、用餐时碗底粒饭不剩、为如何省电想破脑袋的家庭主妇等都显示着日本国民勤劳俭朴的一面。这种勤劳俭朴的性格,与历史、自然的影响分不开。再者,日本国民高度的自觉性亦引人注目,笔者与日本友人长期的交流中,发现日本人工作非常认真,态度一丝不苟。自觉性的养成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分不开。 一、忠君爱国 日本国民的忠君思想,从1999年8月日本国会通过的国歌#君 代?中不难感受出来:!吾皇盛世兮,千秋万代%%?。!吾皇盛世?表现的是一种君国思想。天皇作为日本国的象征,!君?即是!国?,忠君即是爱国。日本作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天皇固然权力有限,但精神上依然是日本国的象征。君国思想的形成,主要是在神道教的教化和影响之下完成的。忠君思想的培育,可以追溯到日本神话 古事记 的问世。 古事记 发端于天智、天武时代,成书于元明时期(712年)。汉字正式传入日本(公元284年)以前,日本尚无正规文字,在天皇家族统一日本的过程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主要依靠拥有记忆和口诵天赋的语部部民口口相传[3],天皇家族的统治地位缺乏文字的有力佐证。一部为天皇统 治服务的 古事记 应运而生。 古事记 通过虚构的高天原神灵平定苇原中国(日本中部地区)的事迹,大书特书天皇家族及朝廷重臣、豪门显贵的身世来历,强调天皇是太阳神的子孙,作为现人神代表上天治理!大八洲?。 古事记 问世之后,不仅被定为大学寮的必修科目,朝廷还定期开坛设讲,籍此教化朝廷官员。当时,虽然 论语 千字文 等儒家经典被定为大学寮的必修课程,但 古事记 的教化亦不曾荒废。明治维新时,神道被尊为国教。1872年维新政府颁布的三条教则中,其中两条都与神道有关:!第一条应体敬神爱国之旨?,!第三条应奉戴皇上,遵守朝旨?,明确限定了国民的人心归向。忠君爱国思想的培养可谓年深日久,根深叶壮。因此,近年来虽有少数日本中学生反对在毕业典礼上播放#君 代?[4],但收效甚微。 二、重视义理 !义理?乃武士道精神的表征之一。!义理?亦可简称为!义?,可以细分为正义、情义与恩义等,而三者之中前者属于大义,情义与恩义属于小义。大义与小义之间往往存在矛盾。舍小义而取大义乃惊世之举,常常不为一般人理解。而重视小义则为人称道,如战国时的大名柴田胜家由于誓死捍卫与织田、丰臣氏之间的!义?而被誉为!传统武士的典范?。大义主要靠见识和觉悟来支撑,小义主要靠!恩?的纽带来维系。战国时代大名浅井氏的覆灭足以证明日本人对!义?之重视。北近江的浅井氏靠着越前朝仓氏的支持,摆脱了佐佐木源氏家系的六角和京极两大家族的控制,坐拥小谷城享受了三代太平岁月。1570年,当织田信长决心剿灭朝仓氏时,身为信长妹婿的浅井长政在!夫妻之情?与!义理?之间痛苦地选择了后者,导致浅井氏城破家亡,长政身后留下无依无靠的妻子和三个年幼的孤女苟且存世。浅井长政明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