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日本国民性选论_蔡荷

日本国民性选论_蔡荷

日本国民性选论_蔡荷
日本国民性选论_蔡荷

第12卷第3期2010年5月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 rnal of Soc i al Sc lence of H unan M edical Un iversity V o.l 12 N o .3

M ay 2010

[收稿日期] 2010-01-02

[作者简介] 蔡荷(1967-),女,湖南益阳人,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日本泛文化研究。

日本国民性选论

蔡 荷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摘要] 外来宗教以及日本固有宗教神道(至今仍有3千万氏子)等宗教思想对日本国民性格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日本的历史、人口、地理、资源等综合环境亦深深地影响了日本国民性格之形成。忠君爱国、重视义理、崇尚武勇、隐忍坚韧、表现欲强、深深的物哀意识及浓厚的小集团观念等是日本国民的代表性性格。其成因中都含有一种怕遭人轻视的成分,从而促成了各种性格的形成。日本国民的全部性格都是围绕这条主线展开的。[关键词] 日本;国民性; 国民性十论 ;义理;表现欲[中图分类号] G 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8229(2010)03-0116-04

日本国文学者芳贺矢一在 国民性十论 中归纳了日本人的十种特性:忠君爱国、崇祖爱家、现实而实在、喜爱大自然、豁达洒脱、自甘淡泊、纤丽精巧、清净洁白、崇尚礼仪、温和宽恕[1]。笔者以为,日本的国民性,除了忠君爱国等7种之外,尚有勤劳俭朴、重视义理、崇尚武勇、隐忍坚韧、表现欲强、委婉含蓄(幽玄)、惯于扬长补短、喜欢换位思考、自以为是、细致严谨、自觉性强、自尊心强、深深的物哀意识及浓厚的小集团观念等14种。日本国民的勤劳俭朴为举世公认,如被称作!工蜂?的男职员、高龄老人积极投身体力劳动[2]、用餐时碗底粒饭不剩、为如何省电想破脑袋的家庭主妇等都显示着日本国民勤劳俭朴的一面。这种勤劳俭朴的性格,与历史、自然的影响分不开。再者,日本国民高度的自觉性亦引人注目,笔者与日本友人长期的交流中,发现日本人工作非常认真,态度一丝不苟。自觉性的养成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分不开。

一、忠君爱国

日本国民的忠君思想,从1999年8月日本国会通过的国歌#君 代?中不难感受出来:!吾皇盛世兮,千秋万代%%?。!吾皇盛世?表现的是一种君国思想。天皇作为日本国的象征,!君?即是!国?,忠君即是爱国。日本作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天皇固然权力有限,但精神上依然是日本国的象征。君国思想的形成,主要是在神道教的教化和影响之下完成的。忠君思想的培育,可以追溯到日本神话 古事记 的问世。 古事记 发端于天智、天武时代,成书于元明时期(712年)。汉字正式传入日本(公元284年)以前,日本尚无正规文字,在天皇家族统一日本的过程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主要依靠拥有记忆和口诵天赋的语部部民口口相传[3],天皇家族的统治地位缺乏文字的有力佐证。一部为天皇统

治服务的 古事记 应运而生。 古事记 通过虚构的高天原神灵平定苇原中国(日本中部地区)的事迹,大书特书天皇家族及朝廷重臣、豪门显贵的身世来历,强调天皇是太阳神的子孙,作为现人神代表上天治理!大八洲?。 古事记 问世之后,不仅被定为大学寮的必修科目,朝廷还定期开坛设讲,籍此教化朝廷官员。当时,虽然 论语 千字文 等儒家经典被定为大学寮的必修课程,但 古事记 的教化亦不曾荒废。明治维新时,神道被尊为国教。1872年维新政府颁布的三条教则中,其中两条都与神道有关:!第一条应体敬神爱国之旨?,!第三条应奉戴皇上,遵守朝旨?,明确限定了国民的人心归向。忠君爱国思想的培养可谓年深日久,根深叶壮。因此,近年来虽有少数日本中学生反对在毕业典礼上播放#君 代?[4],但收效甚微。

二、重视义理

!义理?乃武士道精神的表征之一。!义理?亦可简称为!义?,可以细分为正义、情义与恩义等,而三者之中前者属于大义,情义与恩义属于小义。大义与小义之间往往存在矛盾。舍小义而取大义乃惊世之举,常常不为一般人理解。而重视小义则为人称道,如战国时的大名柴田胜家由于誓死捍卫与织田、丰臣氏之间的!义?而被誉为!传统武士的典范?。大义主要靠见识和觉悟来支撑,小义主要靠!恩?的纽带来维系。战国时代大名浅井氏的覆灭足以证明日本人对!义?之重视。北近江的浅井氏靠着越前朝仓氏的支持,摆脱了佐佐木源氏家系的六角和京极两大家族的控制,坐拥小谷城享受了三代太平岁月。1570年,当织田信长决心剿灭朝仓氏时,身为信长妹婿的浅井长政在!夫妻之情?与!义理?之间痛苦地选择了后者,导致浅井氏城破家亡,长政身后留下无依无靠的妻子和三个年幼的孤女苟且存世。浅井长政明知

第3期蔡 荷:日本国民性选论117

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可以说别无选择。所谓!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在武士道思想主宰时代潮流的战国乱世,知恩不报无以立足。浅井长政也曾顾虑到夫妻之情,但长政的父亲、上一代城主久政执意支援朝仓氏。如果说朝仓氏的恩情与夫妻之情本来可以划等号的话,如今父子之情向朝仓一边倾斜,长政就只能选择前者、服从命运的裁判了。尽管如此,长政也并没有完全舍弃夫妻之情义,至少保全了妻子的性命。而同一时期德川氏的家臣石川数正,乃是舍小义而取大义的典型人物。石川为了实现平息战火、结束生灵涂炭局面的理想!大义?,不惜冒着为千夫所指的骂名,背弃曾宣誓效忠的德川氏而投奔德川氏的劲敌丰臣秀吉。从当时的实际情形来看,丰臣氏的人气、实力都大大强于德川氏,且丰臣氏为了让德川氏臣服正对后者步步紧逼。为了解救德川氏于水火之中,也为了实现理想中的!大义?,石川冒死投奔了丰臣氏。即便如此,仍然遭到了德川家臣的百般诋毁,身后甚至还连累到对其子嗣的处置,舍!小义?取!大义?之艰险可见一斑。!义理?作为武士道的表征之一,无疑是武士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但另一方面,作为封建时代引领时代潮流的武士道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日本普通民众。武士道拥有近千年的历史,对于!义理?的重视早已为日本国民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吸收。不欠人情,知恩图报,在现代日本社会中,对于!义理?的重视不仅仅反映在送礼习俗方面,只要用心观察,应当不难发现,!义理?已经融入了日本国民的生活。

三、崇尚武勇

!武?,有军事意义、技击性意义,还指人的性格勇猛、猛烈。!勇?,勇敢之意,即不畏危险和困难,有胆量。和平年代人们重视学问,尚武性格常常隐藏在外部表征的阴影之下,很难为人发现。但是,只要稍加留意,依然可以从日本国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感受到一缕尚武之余风,诸如喜爱相扑、在神社举行婚礼时新郎佩剑、如电影 热血高校中描述的男生那般&&&即使聚众斗殴也多半不会遭到父母的责备,日本犯罪检举率之高令世人瞩目等,其中都包含着!尚武?的成分。被日本视为国技的相扑运动,是一种以力量见长的格斗术。古代的日本相扑,原是一种占卜活动[5]。平安时代,相扑演变为具有观赏性质的宫廷竞技项目。镰仓战国,相扑的格斗技巧成为武士训练的一部分,那些力大无穷的相扑手常常被卷入诸侯逐鹿的旋涡之中。1570年,织田信长于近江常乐寺举行相扑比赛,优胜者被录用为武士或新兵[6]。时至今日,相扑被誉为日本的!国粹?,备受日本国民推崇与喜爱,!横纲?!大关?之类的上层力士被日本国民视若英雄。回顾日本历史,不难发现日本国民尚武性格的形成绝非偶然。日本天皇家族!马上得天下?的经历,当属尚武之源。应神天皇15年(284年),百济昭古王派使臣阿直歧(向日本国王)朝贡牝牡二马[7]。2匹马的用途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但可以肯定如此隆重的国礼定非食用或游猎之物。从!牝牡?二字的!繁殖?意义分析,百济王朝贡的很可能是优良战马。遥想应神年代,正是天皇家族为扩张土地连年征战的时代。尚武之风,还可从神道仪式中管窥一二。如10世纪制订的 延喜式中即有关于供奉武器的记载。其中四时祭的二月祭条目中,!社198所?的祭祀规格有!盾一面、矛一支、弓一张、箭袋一个?等记录[8]。自平安后期开始天皇政权旁落,长达数百年的武家治国,诸侯逐鹿战火纷飞,漫长的乱世使尚武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战国时代,一个武将如果不具备足够的武勇,即是失败的宣告。江户幕府的开山将军德川家康,其父冈崎城主松平广忠便是由于武勇不足而遭到家臣轻视,最后被迫休妻乃至断送了身家性命。时至今日,武士的风光虽如昨日黄花,但昔日的勇猛武士被当作英雄顶礼膜拜,连武士用过的刀剑都成为后人崇拜的宝物和炫耀的资本[9]。犯罪检举率高亦含有崇尚武勇的一面。如果因畏惧犯罪嫌疑人的气焰而瑟缩不前或者畏惧报复而不予检举,则会遭人轻视而在集团观念浓厚的群体中无法立足。

四、隐忍坚韧

搜索网页,关于日本国民隐忍坚韧的帖子随处可见。!日本人一惯隐忍自重,不到万不得已,他们都会把怒火和怨气压住。?!日本人的骨子里有着坚韧与浪漫的双重气质。?探讨日本国民隐忍坚韧的性格,不妨从悠悠历史中去考察。据说南北朝时代(12世纪)楠木氏开始训练身怀忍术的特殊武士,自此便有了忍者之说。忍者为了练就诸如隐身术之类的忍术,需要付出无数艰辛的代价。而要练就忍术,首要的便是忍者必须具备隐忍坚韧的个性。然而,忍者这一特殊角色,由于其居住场所的隐秘性,行动的神秘性、危险性甚至负面性及活动范围的局限性,对于日本普通民众的影响固然不容抹杀,但毕竟影响有限。而以济世面目出现的圣山僧侣,通过千日转山、大护摩等修行方式深深地影响了日本国民。日本圣山比叡山地处京都府与滋贺县的交界处,自9世纪最澄创教以来,受到历代天皇的信奉。最澄创教之时,为了确立叡山僧规(女人结界),其母日日翻山越岭来到界边祈祷,只希望能见到儿子,但最澄终于没有露面。有比叡三地狱之一的白鹭(千日)转山地狱,其转山修行法确立于10世纪前后。修行法规定,修行僧若想修得!大先哲大圆满大阿闍梨?,则7年(分10个百日)须走完4万公里。深夜在山谷中疾走,暑热天在没有林阴遮挡的官道上奔跑。前3年每年一个百天,在山中岭上岭下分别磕30公里等身长头。及至第7年的第9个百天,每天绕京都一圈(84公里)。由于修行僧身着白色僧衣,在山道、官道上奔跑的样子乍见之下就象舞动的白鹭,因而当地居民送了个!白鹭?的雅号。其次是僧俗熟知的!10万块大护摩供养?。修大护摩供时修行僧(按例为千日转山行满的大阿闍梨)必须将信徒寄放的10万块许愿牌一块块地投入火中,每投一块念一句不动真言,为许愿者祈祷无病无灾。修大护摩供的8日间,修行僧端坐在火焰超过2米高的火堆前,断食、断水,只允许偶尔打盹。据说战后日本有5位大阿闍梨完成了大护摩供。无论是如疾风般奔走于山道的白鹭,还是面对熊熊烈火岿然不动的大阿闍

118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梨,叡山僧侣这种被现代医学称为奇迹似的苦修,千百年来为周边民众耳濡目染。还有开山祖师誓死不见母亲的事迹,这种僧侣与民众之间的无声交流,透过僧侣的苦修而传播出的隐忍坚韧的个性,在京都人的身躯中潜移默化。而京都作为日本古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对外地产生横向影响。固然,日本封闭的山区、湍急的河流,频遭火山、地震、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破坏的险恶环境,在与大自然搏斗的过程中,也可能促成一国国民养成隐忍坚韧之性格,但不可否认的是,人文环境的影响更加深入人心。

五、表现欲强

!表现欲?一词中,含有在大众面前展示自身(优点)、期望通过展示获得赞美和肯定的意思。籍宗教性的仪式活动来满足表现欲的方式,乃日本国民性格中的一大特色。反过来说,多元宗教信仰下的仪式活动又促进了表现欲的增强。从风靡日本列岛、覆盖一年四季的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祭礼中,可以感受到日本国民强烈的自我表现欲。祭礼原属群众性娱乐活动,很少牵涉到直接经济利益,发展为旅游商品的历史也比较短暂。祭礼活动中,那些平日默默无闻的普通国民亦可崭露头角,成为万众注目的焦点。换言之,祭礼为非演员职业的人提供了登台演出、表现自我的机会。日本国民特别喜欢仪式活动,一年中大型的祭礼就有90种,北起札幌(北海道)的冰雪祭,南至冲绳群岛的 !ー祭(由当地青年村民上演的民俗舞蹈,原属竞技活动),有的祭礼参加者多达数十万人(如大坂天神祭)。据说这些大大小小的祭礼,多数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如熊野那智大社(和歌山县)的火祭起源于上古,号称日本三大祭礼之一的京都祗园祭起源于平安初期(869年),同为三大祭之一的大坂天神祭起源于平安中期。但也有历史较短的,如冲绳群岛的 !ー祭始于上个世纪中叶,以青年街头狂舞为主、旨在张扬个性的札幌?ー#?祭1992年才开始举办。!通过审视凝聚着日本文化精髓的祭礼,再度探询日本民族的根。?洋溢着民族色彩的祭礼,透过大众娱乐的表象可以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表现欲。街头狂舞、舞蹈竞赛中浓烈的表现欲不言自明,而借助道具进行的、散发着古朴气息的庄严祭礼同样传达着强烈的表现欲。如缘起于阴阳师送瘟神的京都祗园祭,于每年7月1日至31日举行。承办者为八坂神社的氏子,即京都四条一带32个町的町民。祭礼活动期间,四条的町家展出屏风装饰及年代久远的餐具等。据说参与游行的山鉾彩车在组装过程中不能使用一颗钉子,全靠草绳与麻索加以稳固成型。组装豪华绚丽的彩车,需要能工巧匠、秘而不宣的传统工艺。当彩车缓缓行进在热闹的大街、为观众欢呼赞美的时候,亦是组装者的表现欲得到满足之时。或者说正是表现欲的驱使成了组装者展露才艺的动力。7月17日,山鉾彩车游街将祭礼推向高潮。领头的长刀鉾上,仪式的中心人物、被八坂神社授予临时神格的神童庄严、威武地挥舞着宝剑,向观众致意。立于车辕之上的2名领唱者则手摇折扇,用只有经过长期练习才具备的专业性嗓音引领祗园曲向四方飘散,现代街市顿时为一种古朴的艺术气息笼罩。车轮旁成组的大力士吸气下蹲、双手费力拉动绳索,牵引着重达数吨的彩车庄严地行进在繁华的大街上。这些非演员职业的町民,他们以精彩的!演出?博得中外游客的赞美,这种赞美是对他们的辛勤付出和才艺的充分肯定,这种肯定便是他们表现自我的原动力。百里挑一的神童,通过庄严威武的外表展示聪明才智,显示着因天赋异禀而获得的机遇;底气十足的领唱者,试图表现的是深湛的艺术素养;在崇尚武勇的日本社会,力士希望获得!有力者?的赞誉。而町家的屏风展,则折射出町家对于家世门第的自豪感。人们通过表现自己,赢得喝彩与掌声。表现欲实乃获得成功的必备条件之一。

六、物哀意识

现实而实在的日本人,亦有其浪漫的一面。作为日本国民的性格特征之一、同时也是日本文化的表征之一的!物哀?,古来即有经典文学为证。!物哀?有名词与形容动词之分。下文将要讨论的是#物%哀&?(名)&&&乃接触事物时产生的浓厚的情趣。物哀是一种情趣,而情趣包含性情志趣、情调趣味之意,因此!物哀?也可理解为主体接触事物时对客体产生了心灵的共鸣。作为客体的事物,可能涉及人、动植物、物品等,故物哀的客体呈现多样化。!物哀?成立的基本条件是其客体必须具备深深打动主体情感之优势。!物哀?是纯粹的,亦是微妙的,有时还与道德发生矛盾。 源氏物语中关于源氏公子恋慕藤壶皇后一节,对!物哀?做了具体的诠释,反映了物哀文化的一个侧面。!源氏公子对藤壶皇后花言巧语,非笔墨所能形容,但藤壶皇后充耳不闻、不为所动,心中却痛苦万状,竟至不能自持,心痛郁闷?!源氏公子对藤壶皇后的无情无义大为失望、苦恼怨恨,居然神迷意乱、茫然自失?。源氏公子与藤壶皇后,原是继子与继母的关系,将继母当作爱恋的对象,即使在实行内部通婚制的古代天皇家族,也有!乱伦?之嫌。但由于!(母后的)侧面异常优美高雅,无可比拟?,且皇后与不幸早逝的桐壶更衣长相!几乎一模一样?,公子由浓浓温情中产生不可遏止的爱慕,于是发自内心地向往亲近皇后。可以说,公子的情意是十分真挚、恳切的。也正因为这份真挚的情意,藤壶皇后尽管对继子的非分之想!充耳不闻?,但又为其真诚与恳切所感动而!痛苦万状?,这种痛苦乃是为无法解救公子的痛苦而痛苦,是对公子的真挚与执着产生了情感共鸣。话题至此尚可理解,但让人意外的是,公子居然!对藤壶皇后的无情无义大为失望、苦恼怨恨?。遭继母拒绝,继母反倒成了!无情无义?&&&在公子看来,一颗心应当对另一颗心付出的真情予以回报,才体现出这颗心的人情味;而这颗心居然没有人情味,自然就要招致另一颗心的!苦恼怨恨?。探索!物哀?之成因,一是与神道的万神信仰有关。神道以为万物有灵,而灵魂具有相通的属性。这种灵魂之相通,可以打破权力、名誉、财富、美貌乃至物种的差异,超越道德的限制而向对方表达一股深切的怜惜。二是与神道的灵魂观有关。神道的灵魂观有生灵与亡灵之分,生灵可以不受自身意念的控制而四

第3期蔡 荷:日本国民性选论119

处游荡,去纠缠平时怨恨的对象。一个人,如果不懂得体谅对方的苦衷,无视对方的真情表白,便会使对方产生羞辱感,从而招致对方的怨恨与报复。倘若招致对方怨恨,即使对方活着时没有报复,死后其亡灵也可能进行报复。同书中六条妃子的生灵纠缠夕颜、葵姬,传说中的日本平安时代的平民宰相菅原道真死后亡灵作祟等,都与!物哀?有密切关系。

七、小集团观念

小集团观念的核心思想在于维护集团利益、强调利益的一致性。集团利益由大家共同分享,人类按部就班、厌恶付出多余劳动的个性使集体利益一经达成便很难变更,也绝不容许有人破坏。如日本农村的宗教信仰,一般以村为单位全体居民信仰同一。又如延续至上个世纪的私刑!村八分?&&&如果村中有人损害了集体利益,村民们便会长期断绝(甚至一连数代)和这个家庭的一切往来,外加集体歧视。原则上葬礼和火灾除外,事实上甚至连葬礼都不参加。这对具有群居属性、害怕孤独的人类来说,是一种十分残酷的惩罚。这种浓厚的小集团意识,属于部落遗风。日本古代实行部落制,朝廷根据部落实力叙官。倭五王时代(5世纪),社会构成仍以氏族为主,既有从事农耕生产的部落,也有专门为大王从事必要的职务和物资生产的!伴部?,如锻治部、佐伯部(负责军事)、玉造部、锦织部、土师部(负责做陶器)等百数十种[10]。!伴部?虽因职能而称谓不同,但管理亦属部落性质。实行部落制的原因很多。日本复杂的人口构成,是部落制存在的先决条件。虽说今日的日本民族单一,只有大和(北海道的阿伊努人被认为与大和族人种有异,角川辞典)一族,但古代日本却经历了一个民族大融合的过程。日本土著虾夷人,祖先缘起可以上溯到贝加尔湖畔的通古斯人,经朝鲜迁徙到日本的汉人,随黑潮漂来、从事水稻耕作的太平洋岛民,九州南部善骑射和竹艺、歌舞的隼人,定居九州的我国苗裔等。由于渡海的危险性,移民一般采用集团的方式登陆。如应神14年,弓月君率120县人夫归附日本,定居在京都一带,称为秦氏[11]。就是说,移民内部本身便具有集体性质。况且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由于各民族自身独特的文化习俗,可以想见融合初期矛盾的尖锐程度。按照当时的国情,实行移民自治、采用部落制的形式似乎更合理。其次,由于海洋的阻隔使日本土著文明晚于大陆文明,外来移民的进入则使日本越过家畜驯养阶段、由食物采集者部落直接进入农耕社会。相对土著来说,在家畜驯养中形成的家庭意识、个人意识非常淡薄(事实上,日本进入江户时代才开始重视三纲五常的思想,家父长制的概念方得以增强),这使土著的部落形式得以自然延续。再者,日本复杂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灾害更适合于部落(集体)生存。日本多火山、地震、海啸、台风,其中地震发生的次数占全球的60%以上。在这些人力几乎无法抗拒的天灾面前,只有集体才可以勉强维持生存。此外山地多但道路崎岖交通不便、造成山地相对封闭的情形,也容易导致部落意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大岛建彦等.日本?知(事典[Z]东京:社会思想社,

1971:830.

[2] 台風16号南外村)女性 屋根?+落,?大. (9月1日?

水)h tt p://www.hana.or.j p/han a/n iti n iti/ne w s04/S ep/

n040901.h t m.l

[3] 上田正昭.日本神话.[M]东京:岩波書店,1979:28.

[4] 速報!札幌南高)#君 代??強行!h tt p://sitesearch.asah.i

com/.cgi/sitesearch/s i tesearch.p.l

[5] 堀一郎.職業%神.[J]日本民俗学大系.东京:平凡社,1959.

[6] 山冈庄八.(陈都伟译).德川家康[M].海口:海南出版公

司,2008.

[7] 猪口篤志.日本漢文学史.[M]东京:角川書店,昭和59,23.

[8] 與謝野寛.正宗敦夫.日本古典全集.延喜式第一.[M]东京:

日本古典全集刊行会,昭和二年.20.

[9] 德田秋声.正宗白鸟.新婚家庭.[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

1987:341.

[10][11] 蒋立峰.日本天皇列传[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

33,24.

日本人的国民性

日本人的国民性 摘要:所谓国民性就是由于一个民族在其特定的生存环境当中为了生存而演化培养出来的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民族心理习惯,并以一种文化形态加以定格,成为民族行为方式的具有道德约束的异化同时又内在化的力量。 双面日本人_________矛盾的性格 关键字:日本人国民性间人主义自我意识羞耻 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民族特点。美国社会重视自我,所以美国人大都个性较强,有点 儿个人英雄主义的味道。英国社会也很崇尚礼仪道德,所以有英国绅士之说。德国社会最 讲规则,所以德国人循规蹈矩世界著名。日本社会重视协调一致,讲究团队精神,所以日 本人随大流者居多,人为己为,人云亦云,这是日本人的天生秉性。 从日本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中,我们不难发现日本民族所具有的一些共同的显著特点,具体如下: 美国文化人类学者R.Benedict于1946年发表了著名的『菊と刀』一书,1948 年由长古川松治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发行,一度成为畅销书。书中与美国的“罪恶文化”相对比,提出了日本文化为“羞耻文化”。所谓“罪恶文化”,是说美国人用罪恶感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行事之前会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是犯罪。所谓“羞耻文化”,是指日本人很重视羞耻二字,在意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所以自身的言行往往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左右,甚至会丧失自我,根据他人的标准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和日本人接触过的人都有感觉,觉得日本人说话吞吞吐吐,办事思前想后,顾虑重重,不痛快,其实都是源于顾虑羞耻。羞耻之心限定了日本人的思维和行为,具体表现在自我意识薄弱,不突出表现自己,喜欢随声附和、随波逐流,保持一团和气。当然,日本人也有自我意识很强、不顾羞耻的时候。我有一个朋友是大连某高级宾馆的总经理,他曾向我咨询说:“日本应该是礼仪之邦,可是外国游客中最属日本人挑剔多,不好接待,是何道理?”我告诉他:“日本人对内和对外的意识不同,对内讲协调配合,对外放松了对自己的约束,所以也就顾不了什么礼仪和羞耻了,这是日本人的两面性吧?”这个事例说明,日本人的羞耻心只表现在日本人之间,对外国人的行为应该是另当别论。《菊花和刀》说的就是日本人的这种双重性格。 1948年,川岛武宣发表了『日本社会の家族的構成』(日本评论社)一书。主要内容讲述了日本社会是家族式的集团,其原理与民主主义相对立,来源于日本的家族制度的家长制,主要规范有以下几点: ①权威主义:日本人相信、惧怕权威,对权威无条件服从。在人际交往中,重视对方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②集团主义:日本人喜于集体行动,不愿脱离集体单独行动。在集体里营造一种家长和子孙的家庭气氛,集团内部保持和谐,树立维护集体利益和一致对外的意识。 ③封闭意识:日本人在人际交往中,重视内外有别,一般只和同集团内的人交往。

从日本料理看日本国民性格

第29卷增刊Vol.29 Suppl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Guangxi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 Science)2007年10月Oct., 2007 从日本料理看日本人的国民性格Ξ马慧婕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广西南宁530004) [摘要] 一个国家的饮食文化不仅与该国的地理条件、国民的口味习惯有关, 同时也反映了该国的文化特征和国民性格。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从一个国家的料理特点能看出其国民性格。大和民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独特性格的民族,本文以日本料理的特征为切入点,着重分析了是日本人的性格和心理,从中了解日本人的自然观,审美意 识和包容性。 [关键词] 日本料理;自然观;审美意识;包容性 [中图分类号] 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 章编号:100128182(2007)增20251202 从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岛国,北部与西伯利亚临近,西部与朝鲜半岛、中国大陆隔海相望, 这样的地理位置有利于吸收来自大陆的文化。因此,“日本自建国以来,在保有其固有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摄取外来文化,从而建立起独自的融合文化”(《日本风情录》周平)。日本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在与外界的接触、交流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居住在沿海开放环境下的人们,由于经常与外界交流和竞争,思维对象倾向于外界,导致 了文化上的开放性性格。日本文化中的开放性特性,使得日本文化在对待外来文化和文明时,只要是对自己有用的,有好处的,一概来者不拒,不仅是不拒,而且上以一种积极的、认真的态度来对待。研究日本人这种独特的国民性格可以让我们更了解日本这个国家,也是语言学习不可忽视的的环节。 饮食文化在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世界各国的饮食都自有其独特之处,而饮食文化的形成与该地区的文化及人民的生活环境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例如:中国四川省一带由于气候炎热潮湿,此地的居民都喜爱吃辛辣的食品,制作料理时麻 辣的调味料更是不可或缺,可以说四川的独特自然环境形成了它自身的饮食文化。然而,关于隐含在一国料理中的国民性格及思维方式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在日本料理里反映 了日本人怎样的性格和心理呢?本文将在论述日本文化和国民的生活环境等要素对日本料理的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在日本料理中所包含的日本人的国民性格。 一、日本料理与日本人的自然观 受海潮的影响,日本的海洋资源丰富海产品种类繁多, 因此日本的近海渔业相当的发达。据调查,日本人自古就常用各种鱼作为料理的食材,至今日本料理里大部分的原料仍是以海产品居多。此外,日本由于气候温暖,日照和雨量都相当充沛,十分适宜植物的生长,所 以日本的森林面积辽阔,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0%,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森林面积超过国 土面积一半以上的国家之一。身处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培养了日本人对自然的敏感,于是

日本国民性的几点特征

日本国民性的几点特征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李卓 [摘要]国民性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比较普遍的、 居于主导地位的心态、倾向、潜意识。日本的历史 发展过程及文化风土,造就了日本人实用主义、集 团主义及注重等级秩序的国民性特征,从而构成 日本人与日本社会的复杂而矛盾的性格。深刻认 识日本的国民性,对于正确处理两国之间的关系 与增进两国民众的了解很有必要。 [关键词]国民性实用主义集团主义等级秩序 国民性是指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范国内比较普 遍的、甚至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心态、倾向、潜意识。构 成国民性主要特征的,是规定人们行为方式的价值取 向和道德规范,它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和制约着一 个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发展。深刻认识日本的国民性, 对于正确处理两国之间的关系与增进两国民众的了 解很有必要。 l实用主义 长期以来,。中日同文同种”的观点对中国人影响 甚大,日本是“儒教国家”的提法也成为评价日本的主 流话语,其结果是导致人们往往不能正确认识中日两 国的文化差异。日本作为中国的近邻,在国家形成及 后来发展、繁荣的过程中曾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这 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如果对日本的社会与文化进行 探人考察,就会发现日本人是一个很注重现实利益的 民族,甚至具有明显的实用主义色彩,这种实用主义 使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化中表现为取自己所需。有 些中国文化、制度一度传到了日本,而后来销声匿迹 了,如中央集权制度,科举考试制度;也有一些东西从 一开始就被拒之门外,如人们熟知的“唐时不取太监, 宋时不取缠足,明时不取八股,清时不取鸦片”。除此 之外,在人伦、制度的很多方面与儒家伦理格格不入。oooo 比如,同姓不婚的制度作为中国文明的重要因素传到了朝鲜半岛,却最终投有渡过海峡传到日本。日本人在8世纪初期制定律令的时候,许多内容都是对中国相关法律条文的照搬照抄,却对“十恶”中属于近亲相奸、紊乱人伦的“内乱”罪弃之不取。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日本社会内近亲结婚是普遍的现象,皇室与王朝贵族尤为典型。连参与制定律令的重要人物藤原不比等也是与同父异母妹结婚。可见同姓不婚的法律根本不符合当时日本的风俗。 再如,“异姓不葬”这一在中国至关重要的人伦规范在日本能够得到轻易变通。异姓的养子女婿在改变了姓氏之后,就可以进入家庭,继承家业,而是否具有血缘关系并不重要。反之,如果没有继承和管理家业的能力及良好的资质,即使是亲生儿子也可能被剥夺家业继承权。据日本学者考证,从江户时代末期到明治时期,日本男子的四分之一是养子,且主要是异姓的女婿』?]这就是所谓“暖帘重于家业”,十足体现出日本人的实用主义原则。日本人重家业而轻血缘的态度打破了家族血缘关系的封闭性,使人们可以在关键的时候,依据品德和才能标准选择家业继承人,这种态度不仅维护了家业和家族企业的延续,使日本随处可见拥有百年以上、甚或数百年历史的企业或店铺,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又如,日本人为了家族的整体利益,连自然的、血缘的辈分秩序也可以进行调整。辈分是在中国家族内部用以区别长幼、规范血缘秩序的等级制度,辈分秩序不仅深深潜在于人们的意识中,也显现在人的姓名中。而对于注重纵式家族秩序的日本人来说,“代”是按家业继承情况而划定的,即使出生就决定了的人伦关系——祖孙、父子、兄弟,也可以因家业继承的需要而改变之。因此,在日本历史上,常常有弟弟当哥哥的养子,孙子当爷爷的养子这样的。差了辈”的现象。在这些现象背后,反映出人们对现实利益的追 7l

让国民性更好些

前段时间发生的一件事,大家或许记忆犹新:那就是一个没有任何生活来源的吸毒者李桂芳三岁的女儿李思怡被锁在家中活活饿死的事件。 李桂芳因在一家超市偷窃两瓶洗发水而被押送派出所,后被确认为吸毒人员而送往戒毒所强制戒毒。其间,李桂芳多次向派出所及戒毒所提出自己三岁的女儿被独自锁在家中,竟无人理睬。十七天后,小思怡尸体发出的腐臭味才让人们发现了这个三岁小生灵的惨死。 学者康晓光先生前往事发地调查此事,并在一篇文章中记录了对调查过程的感受。他写道: 在我去事发地调查时,为了提高效率,我找到一位在政府部门工作的朋友,希望他能够帮助我联系有关机构。这位朋友告诉我,李思怡事件影响很大、很恶劣,不用请示他就知道,领导不会同意他帮助我。他还说,如果他今天帮助了我,明天他百分之百就要“下课”。于是,我只好提出“最低要求”,请他给我带个路。他说那也不行。他不想为维护正义付出一丁点的代价。 康先生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权威主义的政府应该更好些。他的意思是说,我们不是没有保护李思怡的法律和制度,而是各级官员不能尽职尽责地把这些法律和制度落到实处。因此,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如何让权威主义政府更好些。笔者以为,这一结论固然不错,但从这一现象中,我们似乎还应该得出另一个更深层次的结论,那就是“让我们的国民性更好些”。康先生的那位朋友十分清楚这件事情的是非曲直,却不肯为维护正义付出哪怕一丁点儿的代价,类似的问题还不光出在官员身上,也相当普遍地体现在我们的国民身上。 比如,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有的人被小偷偷了,当小偷被抓的时候,被偷者居然不敢当着小偷的面承认自己被偷;或者抓住小偷的公安人员需要被偷者到派出所作一个证明,得到的也往往是拒绝的答复。在一辆长途汽车里,若发生暴徒抢劫、强*之类的事情,车中其他乘客默不作声是常见的情形。倒不是说所有乘客都没有同情心,而是没有反抗****的胆量。还有这样的事情:当公共汽车里有人丢了东西,行窃者已被发现就在车里,司机要将车子开到附近派出所以便公安抓捕,车里的多数乘客会因为耽误他们一点时间而群起反对。 前不久,笔者在由浙江义乌赴宁波的长途汽车里也亲身感受了一个类似的事件:随车的受雇服务人员违章在车里抽烟,烟灰被风刮到我的身上,将衬衣和裤子烧破了几个洞。下车时,我要求对方赔偿,岂料对方身上一文不名,我遂要求该车司机赔偿,因为那位服务人员是受雇于他的,我在车里受到的损失,他也负有责任。但司机以不是他肇的事为由拒绝赔偿,双方遂起争议。这时,车里的乘客站出来,完全不顾事情的是非,纷纷指责我耽误了他们的时间。我想,这时我如果以流氓暴徒的姿态出现,他们谁也不敢吭一声。但当他们发现你是讲理的常人时,就对你毫不客气了。这类不胜枚举的事例说明,“欺软怕硬”和“

从有关鱼的谚语看日本人的国民性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bd2584645.html, 从有关鱼的谚语看日本人的国民性格 作者:崔丽霞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3期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基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其中,谚语是由一个民族长期的的 生活经验发展形成的智慧的结晶。而日本,四面环海,海产丰富,日本人对鱼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有很多跟鱼有关的谚语。谚语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的参照物,可以从某个侧面窥探到这个民族的国民性格。本论文通过独特的有关于鱼的谚语来分析日本民族的国民性格。在加深对日本人以及日本文化的理解方面极具研究意义。 关键词:鱼谚语国民性格日本人 1、序论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语言在人类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谚语是人类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被人们口口相传下来的简洁易懂的语言。谚语仅仅是语言中的一个侧面,通过对谚语的研究,可以从某个侧面看出这个民族的自然环境、独特的风土人情以及宗教信仰。 众所周知,汉语和日语中都有很多谚语,而且各有特色。其中,跟汉语的谚语不同,日语中有很多跟鱼相关的谚语。日本四面环海,海产丰富,这个跟日本的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民族的思考方式,价值观等国民性格的特点。本论文从语言文化学的角度,通过整理跟鱼相关的谚语来探求日本人的国民性格的特点。 2、有关鱼的谚语的来源以及分类 这一部分主要从词源,形式两个方面来分析跟鱼有关的谚语。 2.1 词源 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日本文化是通过选择吸收外来文化,并且发掘本国的优秀文化形成的一个集合体。日语的谚语也不例外,既有从中国传来的谚语,也有从西洋传来的谚语。 2.1.1 中国由来的谚语

浅析日本的国民性格

浅析日本的国民性格 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2009级历史一班梁建波2009515671 【内容提要】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一直较为错综复杂,而近来钓鱼岛问题、东海油气田开发、教科书事件、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宪法和谋求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等一系列动作引起了世人的警惕,而在中国的统一问题上,台湾与台独等与日本的右翼势力遥相呼应,美日联合钳制中国等也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眼下国内的民族主义反日呼声明显高涨,是历史与现实诸多因素交错累积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中日关系团队、坚韧和顽强拼搏精神追求完美的精神奋斗、积累和节俭意识擅长学习和模仿 中国人向来以一种复杂而矛盾的心态来面对隔海相望的东邻日本。这个和我们一衣带水却又似远隔重洋的国家与我们有着太深的渊源。一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岁月不曾抹去中国人往昔屈辱的回忆。二十世纪伴随着贪婪残酷、掠夺成性的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强大和崛起的,是无情地蹂躏过中国的大江南北的日军铁蹄。南京大屠杀、三光政策、无人区、细菌战……一个个连绵的噩梦,是中国人民永世难忘的血泪家国的沦陷史和奋斗史。当久经坎坷磨难的中国人民终于实现了独立自由的梦想,走上了中华民族民主富强的复兴之路时候,日本也在美国的支持下从二战惨败的废墟中迅速崛起,并借助有利的国际局势实现了经济上的腾飞。七十年代,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以宽阔的世界眼光,用博大的历史胸襟,立足于长远的民族发展,打开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大门。此后尽管也出现了许多波波折折的不和谐的杂音,但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双方秉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原则,共同发展,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往来频繁,逐步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然而事物的发展总不会是那么一帆风顺。中日之间的深刻的矛盾和冲突一直存在,只不过是被经贸的快速发展暂时遮掩,一旦时机成熟,总要显现出来。这不仅仅是历史遗留问题的延续,也不仅仅是两国在国际竞争中国家利益的博弈,还在于中日两国不同的国民性格所导致。也就是说,尽管从甲午战争中日本就开始真正纳入中国人的视野,尽管我们了解西洋的很多书籍都从日本转译,尽管日本曾留下孙中山、鲁迅、周恩来、蒋介石、郭沫若等一代名人奋斗的足迹,尽管连篇累牍的报刊书籍新闻杂志,都在时刻给予着我们各种各样的信息,尽管日本很多企业的名字和产品大家都熟悉,但对于我们的这位东邻的国民性格,大多数人并不是那么透彻的了解。我们只是从日本上世纪大东亚共荣圈的军国迷梦里,从70年代经济文化的腾飞中,从屡屡参拜靖国神社的人员身上,从世界第二大经济富国的繁荣富裕之路去推测这一切。在我们熟悉的电视剧中〈聪明的一休〉、〈排球女将〉和〈血疑〉,以及熟悉的

解剖日本国民性

亲戚?友邦?世仇?——解剖日本国民性(合集版,原创,长帖) 俺断断续续写过一个系列帖子来解剖日本的国民性,蒙某论坛斑竹邀请,这次把它们整理一下。 在很多研究日本国民性的文章中,往往偏重于残忍或者朴实,设计的精巧或者思想的僵硬,在某些所谓“真正的亲日派”和“知日派”的文章中,也没能把菊与刀的矛盾根源解释清楚,那么,俺就来试试。 1.地理因素 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实际上,地理将决定性格。 日本处于地震高发区,正好俺是唐山人,可能在地震多发区居住的人才会体会那种随时可能over的感觉。由于这种与生俱来的紧迫感,所以只要想作的事情,就要抓紧做完。日本人往往会显得很急躁,无太长远的规划,缺乏战略构想,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表现的很明显。同样,韩国人也往往如此,这与韩国的常年战乱和战争危机感有关,原因其实是一样的。 日本的地域狭长,回旋余地很小(和中国正好相反),如果发生战乱,不能象中国老百姓那样跑来跑去,更不能躲进深山老林修道成仙,只能硬拼或者归顺,没有中间道路可选。这就意味着日本人只能崇拜强权,或老实的做顺民,或死拼到底,他们崇拜的是这两种极端。 在其国内战争时,哪个大名胳膊粗力气大,就活该人家“挟天皇以令诸侯”,而战败者只能自杀或者归顺,反正很少能再获得“道义”上的支持。 这也可以解释日本人对中国人的厌恶感之一:很多地区“投降”的挺快,却不安心做“顺民”,不承认“皇军”的“占领”地位,打又不正式的打,却总是“骚扰”“皇军”,良民大大的不是!而对于中国军人苦战至死者多尊敬有加。因为这就是日本的道德观,日本人尊重两极,而藐视中间,两极皆善,唯中间恶。 日本是一个岛国,那就意味着四面受敌,而日本的国土形状很狭长,只要南北两端受到牵制,不能相顾,必然全国震动。由于没有战略纵深,所以只要敌人能登陆,并建立桥头堡,军心必溃。日本人明白这点,所以力图御敌于海上,只要海上失利,只能投降。 常有人把日本和另一个大岛国英国相比,值得注意的是,它们面对的大陆区别很大。东

桜に反映される日本人の民族意识

桜に反映される日本人の民族意識 【要旨】桜は日本の国花であり、民族の花である。桜は日本人の国民性と春を象徴する花として、日本で最も有名な花である。外国人が思い浮かべる日本のイメージといえば、寿司、納豆、サムライ、桜などである。この中で日本人にとってなくてはならないものが桜だろう。一つの桜は日本の個人を代表したら、満開の桜の木は日本の国民を代表できると言っても過言ではない。満開の時期の桜の精神はつまり日本人の集団主義を表現するようである。日本人は、行動様式が集団主義的で、規律を重んずることは全世界でも有名である。本文には、桜から出発し、桜の自然文化、人文文化、民族精神などの部分をわけて考察し、桜は日本でどういう文化特徴を表しているか、日本の民族精神とどんな関係があるかなどを探求したい。 【キーワード】桜;日本人;集団意識;民族精神 1桜の自然文化 桜も自分に似合う成長の環境があり、主に北半球の温帯で生長する。桜は肥沃と排水が良好な土壌を求める。日本の気温は、桜の成長にもっとも有利である。 桜の皮は紫あるいは褐色である。平らで滑らかに光沢があり、横の紋様がある。葉は、楕円形あるいは卵の形の楕円形で、へりに歯があり、表面は深緑で、光沢があり、後ろは少し薄いである。花は傘の形で花序になり、花弁の先端は切れ込み、白い、赤いのがある。花は4月に葉と一緒に咲い、あるいは葉を咲いた後で、花が咲く。核が球形、初めて赤色を呈し、後紫から褐色になり、7月に熟している。 2品種 日本の桜は、園芸の改良した交雑種と野生の品種に分ける。その中で、野生の桜は九種類がある。山桜、大山の桜、大島の桜、霞桜、江戸の対岸桜、深山の桜、T字形の桜、高嶺桜、豆桜である。種類の一致ではないことにより、生長の地帯も異なっている。その他に、この九種類の野生の桜の中から、すでに交雑により、三百種類も育成していた。その中に代表的な桜は、染井吉野桜である。この桜の成長速度は速くて、花は非常に華美で、そのために、迅速に全国各地の公園と大通りで優良品種を移植した。桜が満開する時、日本全国はすべて花の海洋、花の王国になる。 3桜の人文文化 桜は一つの景色と一つの象徴として、さらには一つの精神として、特有な日本文化になった。日本人は昔から花見の習慣がある。文献によると、江戸時代から、花見は春の民間活動になった。江戸時代は、日本の歴史の中で、最盛期の時代であった。「国が太平で、民の暮らしが平安である」と言え、民衆が衣食を満ち足りていた後、精神的な享楽を関心し始めた。その後、春を象徴する桜は日本人の心に定着した。民間は「桜の開放は、入れない年がいつも比較的に寒い」、「対岸の桜は、上へ開放するならば、あの年は豊作になった」などの諺を言い伝えられている。だから日本人はお酒を飲み、おいしい物を食べながら、花見するのが好きである。 桜は熱烈、浄化、高尚である。厳冬を過ごした後、最も早く春の息を日本

日本民族的文化特征论

日本民族的文化特征论 王甲 (渭南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化传播系,陕西渭南 714000) 摘要:本文以战后日本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契机,从文化的广阔角度给出相应的解答。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历史发展进程,严谨的国民性格;日本人发挥自身的文化底蕴,运用岛国细民的文化意识,团结合作的群体精神和超越意识,以及吸收异质文化的独特性而取得的。这种特色的文化对日本社会尤其是日本经济长生了重大影响,这些文化机制与政治经济文化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日本的经济现代化。 关键词:文化心理;群体意识;和魂洋才;自卑感 二战后,日本从战败的废墟中仅用几十年的时间,一跃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诸多的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都为这个“弹丸”小国所创造的经济奇迹而啧啧称奇。连呵护她成长的美国也不得不重新审视昔日的“侏儒”。人们开始探索日本经济崛起的奥妙,认为这与当时特殊的客观环境,以及日本自身所采取的一些经济发展政策和日本独特的企业制度和管理方法,再加上美国的扶持等有关。而我认为,日本经济崛起除了以上原因和动力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更为深层的因素就是日本本身的文化机制,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国民性格。正是这些因素的合力作用才促成了“日本经济奇迹”的出现。 一、日本具有岛国细民的文化心理 一个民族的心理素质是一种无形的。又是强有力的。存在于民族的潜意识之中。以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独特的民族性格表现出来,它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民族的灵魂。这一点在日本人身上体现得最为突出。可以这么说,日本民族这种心理或许正是推动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关键所在,给战后日本经济以极大的推动力。作为列岛国家的日本,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屿及周围300 多个岛屿组成,面积不过37. 7 万平方千米,与周边的中国、俄罗斯相比,它只能算是一个“侏儒”。而且,由于日本坐落在环太平洋的断裂带上,这使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平均每天有四次地震;还有日本境内有100 多处随时可爆炸的“火药库”——活火山,这些火山一旦爆炸所造成的灾难是毁灭性的。除此之外,日本还要受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威胁。这样的地理环境给日本民族带来了物质和经济上的压力,使日本人总感到生存的困难,造就了日本人敏感的心理特征和强烈的忧患意识、生存意识。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持有一种敏感和谨慎的态度,随时把自己置于紧迫的环境中,辛勤劳动,把消极的抑制作用转化为促进作用,把忧患意识变为民族凝聚力,同舟共济、团结

典型的特征性

(一)典型的特征性 所谓“特征”,是指“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是“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地表现出来的那种妥帖性”。在希尔特的启发下,黑格尔把“特征性”当作艺术创作的重要原理加以提倡。从外延看,“特征”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场景、一个事物、一个人物、一种人物关系等。典型的创造是通过特征化实现的,“特征化”在艺术表现中显示了巨大的能量。如陆游的《示儿》,把临终的遗言变成千古名篇;契诃夫把“打喷嚏”一个细节,生发成一篇名扬四海的小说;杜甫的《兵车行》,是通过一个场景,给我们留下大唐帝国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历史画卷;鲁迅通过人血馒头治痨病这件事,揭示了中华民族深刻的历史教训和悲剧命运的根源;尤涅斯库在《秃头歌女》中,通过“夫妻对面不相识”的人际关系,让你产生透心的悲凉。也就是说,上述诸因素无论哪一种被“特征化”了,都可以产生不朽之作。 所以巴尔扎克说:“特征”的特点在于“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而文学典型的特征化原则,是要求调动这一切方面特征化的表现力为形成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服务。这样,对文学典型的“特征性”,就要分两个层次来理解了。此外,像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像薛宝钗的“世故圆滑”,像王熙凤的“心狠手辣”等等都是这些典型的“总特征”,使人物成为独特的“这一个”,成为一个鲜·活的富有魅力的生命。 (二)典型的丰厚历史意蕴 人类之所以创造典型这种艺术至境形态,用黑格尔的话来说,是想“从他本身召唤出来的东西”中,“认出他自己”,是为了“观照自己、认识自己,思考自己”,因而人类希望能从典型中“欣赏的只是他自己的外在现实”,典型应当为人类“自己而存在”。说到底,人类创造典型,是为了人类“直观自身”的审美需要,追求的是典型所应该具有的审美认识价值,看一看人是怎样在历史和现实中生活的,以及历史和现实的本来面貌如何。这样,凡是世界公认的典型,总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性格刻画,同时显示了“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从而葆有丰厚的历史意蕴。 鲁迅笔下的阿Q这个典型,同样表现了巨大的思想深度和丰厚的历史意蕴。在阿Q的悲剧命运里,就有道不尽的“思想”。仅就大的方面讲有:(1)对中国国民性的痼疾的认识;(2)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和历史教训的总结;(3)对辛亥革命时期历史面貌的认识和中国农村各阶层状况的分析;(4)对农民革命的必然性和盲动性的准确揭示;(5)对“阿Q相”和“精神胜利”的批判;(6)以及由以上方面所显示的作家思想的睿智、人道的情怀和爱国的赤诚等等。沈雁冰(茅盾)甚至认为,他还有全人类的意义。总之,他是一个说不完道不尽的阿Q。不读阿Q,何以了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不读阿Q,怎能知道中国人曾经有过怎样屈辱的历史和苦难的人生!这便是典型提供的丰厚的历史意蕴。 (三)典型的艺术魅力 典型的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典型独特的审美效果。这种审美效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文学典型以人的生命形式而呈现出无穷魅力。美国现代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

日本战国三杰对日本国民性的影响

日本战国三杰对日本国民性的影响日本是个岛国,历史上共经历过三个封建幕府政权:镰仓、室町和江户。从整个日本史的维度和历史对国民整体性格的影响程度来看,介于室町幕府和江户幕府中间时期的日本战国时代对日本的国民性格影响最大。然而整个日本战国史又以战国三杰——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三人的故事最令后人津津乐道。事实上,这三个人对日本国民性的影响可以说是极其深远。 先来谈谈织田信长,这个一生都在和传统势力做斗争的男人从小就不为家族里的人所喜爱(当然不包括他那当家督的父亲和老师平手政秀),据说就连他的生母也曾经派人追杀过他。自小的经历让他养成了冷峻、多疑、叛逆的性格。他反对一切礼教、章法的束缚,不愿去相信任何人,更不愿去学习、操练与礼教有关的东西。他喜欢的,是穿着奇装异服,带着一群侍从,在领地内到处游荡,世人都称他为“尾张大傻瓜”。继任家督之后,行为怪诞的他竟成功地平定了家族内部的叛乱,将整个尾张牢牢控制在手中,这当然与他性格豪放,用人不拘一格是分不开的。公元1563年,统一美浓、尾张两国的他在岐埠城颁布了刻有“天下布武”字样的印章,向诸侯宣布自己将以武力统一天下。随后日本安土时代的到来也是日本军国主义萌芽的开始。织田信长崇尚武力,冷酷无情,坚持一切靠实力说话,就连对自己手下犯错的家老也是毫不留情地流放(佐久间信盛),后人对织田信长的评价中有八个字“起于武功,败于武功”,很好地诠释了织田信长尚武的一面。日本国民性中尚武的一面很大程度上是从织田信长身上继承的。日本著名历史小说家山冈庄八先生给他的一本有关织田信长的小说起名为“菊与刀”,其中菊花是日本皇室的家徽,代表着织田信长一生的勤王功绩,而“刀”则说明了织田信长的尚武。有趣的是,1944年本尼迪克特编著的全世界公认的现代“日本学”开山之源的书名也叫“菊与刀”,可见织田信长对日本民族性的影响之大。 接下来要谈的是丰臣秀吉。在现在的日本国民中,喜欢丰臣秀吉的人不在少数。毕竟以平民之身而成执掌天下者这种事不是一般人能做出来的。秀吉头脑灵活,特别有智慧,每一次的战争他几乎都能以自己超人的指挥才能和智慧头脑取得胜利。秀吉的另外一个特点是爱虚张声势,说白了就是喜欢也很会宣传自己。如果说织田信长代表武家,那丰臣秀吉完全就是商人的代表,而商人是不能缺少对自己商品的宣传的。秀吉的宣传不仅让自己成功,也很有鼓舞人心的力量:在织田家奉公时,总能把自己的能力吹嘘的天花乱指,让人感觉神魂颠倒,任何感觉不可能完成的事情经他一说,总能让人燃起希望,充满斗志。比较好的例子有墨股一夜筑城。信长死后,他又以“信长接班人”自居,让天下百姓都认为后信长时代的下一个“天下人”非秀吉莫属,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败明智光秀和其他诸侯,统一了天下。秀吉的性格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扩张的意识,这一点对日本整个民族的扩张意识有很大影响。统一天下后,秀吉没有静下心来治理这个已经被战争折磨得千疮百孔的国家,而是在中国的明朝万历年间发动了侵朝战争。其实秀吉的本意并不是侵略朝鲜,在他派兵出征前呈给天皇的文书中写的是要“借道朝鲜,攻入大明国”。他甚至有过让天皇迁都北京的狂妄想法。16世纪的日本就在秀吉的带领下有过占领中国的想法,之后的甲午战争和侵华战争,看起来就并不那么让人捉摸不透了。 最后要谈的是被日本人称为“东照神君”的德川家康。在日本和一个人聊天,如果你说他像丰臣秀吉,他会非常高兴;但如果你说他像德川家康,他说不定会打你。说来奇怪,日本人普遍不喜欢德川家康,但每个日本人骨子里都是很像德川家康的。日本人对德川家康的不喜欢大概与明治维新时期政府对德川家族的丑化有关。历史上的德川家康极能忍耐,行事沉稳,遇事毫不慌乱。其实德川家康并不是一个性格沉稳的人,因为真正性格沉稳的人就不用刻意去忍耐了。忍耐不是一种性格,而是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德川家康小时候有过8年的人质经历,在做人质的过程中,他明白在战国乱世如果自己不忍耐,

浅谈日本国民性_从日本国民性与武士道的关系出发_孙驰

东方企业文化?百家论坛 2013年6月 157 浅谈日本国民性 ——从日本国民性与武士道的关系出发 孙 驰 (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沈阳,110034) 摘 要:日本是崇尚“道”的国家, “道”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出日本的国民性,而在日本所崇尚的各种“道”中,武士道是几个历史最悠久也是最深入人心的“道”之一。基于此,本文拟通过探索武士道与日本人民的关系,来更深入的研究日本的国民性。 关键词:日本国民性 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精神给予日本国民性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D0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3)06—0157—01 一.引言 国民性承载了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文化中最精髓的部分,它表现了这个国家或民族一贯的姿态和精神。日本历史发展过程以及其风土人情文化形成了日本人重视实用主义、集团主意、以及等级秩序的国民性。日本是崇尚“道”的国家,在诸“道”之中“武士道”是基于日本武士的道德规范和生活礼仪而经过漫长历史发展形成的日本特有的精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武士道可以很大程度上来反映日本国民性,与此同时给予日本国民性以深深的影响。 二.武士道精神的精髓 虽说被称作武士道,但是武士道精神却并非仅限于武士所有。它所提倡的不仅仅是拔刀出手,相反的,真正的武士道所提倡的是隐忍。简而言之武士道思想的精髓就是注重“忠诚”“名誉”“尚武”“勇敢”的思想。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点。 (1)义 即遵守义理和道德 (2)勇 即面对困难的忍耐精神及高超的武艺 (3)仁 即怀有仁义之心 (4)礼 即崇尚礼仪 (5)诚 即诚实正直 (6)名 即重视人格与尊严 (7)忠义 即忠于自己所在的集团 三.日本国民性的几个特点 (一)日本人的集团意识 注重集团意识日本民众的观念中深深扎根,可以说是大和民族最基本的国民性。众所周知,日本人最爱的话非樱花莫属。其实人们崇尚的樱花文化也是集团文化,一朵樱花并不美丽,而这一朵一朵的樱花合在一起就会给人以惊艳的视觉享受。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制和年终序列制度使公司的职员全身心的投入到集团的事业当中,在这种体制下,员工的利益和集体的利益就被紧紧联系在一起,养成了员工牢固的集团意识。 (二)忘我的工作精神 日本人爱说的一句话是“一生懸命”,译成中文为“努力”、“拼命”、“一心”、“专心”的意思。基于这种“一生懸命”的精神,日本人将自己个人的命运和企业的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拼命的工作,成为了一个个工作狂,甚至“过劳死”的情况也频频发生。 四.武士道精神对日本国民性的影响 (一)对日本人集团意识的影 武士道重视共同性,作为武士必须忠于自己所属的集团。几千年来,日本民众在尊重武士的同时也逐渐接受了武士的这种忠诚的品质,并将其作为自己的标杆,逐渐的形成了这种集团意识超强的国民性。这种强烈的集团意识背后,也反映出了日本人对集团的依赖。他们总是担心会脱离了自己所在的集团,以此为耻辱,因此就更加忘我的 工作,更加依附于集团。 (二)自卑与自负并存的心理特征 大家知道武士是分等级的,武士们因等级的高低是有贵贱之分的,这一点也影响了日本国民的心理。日本人对于自己在集团中的等级地位非常的敏感。日本日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对于权威会表现出极大的敬畏,与此同时,面对弱者,则比较的轻视和自负。日本人的这种自卑与自负并存的性格,不能不说是受到了武士道精神的影响。 (三)崇拜天皇 武士道精神的第一准则就是保护天皇,武士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向天皇尽忠。可以说为天皇尽忠是武士道精神的终极目标。天皇是日本人的精神支柱,日本人从小就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在他们的意识当中,国家就是最重要的存在,而天皇是国家的代表。因此,日本人至今对天皇还是非常忠诚。 (四)日本人的危机意识 在古代,由于时局的动荡,武士们常常都是把武器带着身边等待敌人的挑战,武士道的这种意识深深的影响了日本国民,使日本人常常怀有时刻准备着面对挑战的防患心理。时至今日,人本人一方面怀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另一方面,日本的岛国特性使其国民深深的意识到国家的脆弱性。台风、地震的侵袭,地域的狭窄,资源的匮乏,同邻国的外交等等这些因素都使人本国民有不安的心理。 五.结论 (一)结论 国民性是一个民族全体的人格,是其特殊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民族的心理与行为特征的综合体现。它赋予了民族心理以本质的规范性,这种本质上的规范性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明显特征。人本国民自古就受到武士道文化的影响,本文通过武士道文化,探讨了日本国民的国民性,得出了一下结论。1、武士道是日本武士的道德规范和生活理念,但不仅限于武士,而是经过漫长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日本国民特有的精神。2、由于受到武士道文化的影响,使其国民性有如下特点:重视集团、双重性格、崇拜天皇、拥有危机意识、具有冷峻的性格特点。 (二)今后的课题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近年来,两国交流变得日益频繁。这些交流不仅限于政府间的交流,还包括民间的交流。为了更加了解对方,笔者认为从了解对方的国民性入手不失为一个捷径。大和民族史尊重“道”的民族,这些“道” 往往能反映出日本国民心理的本质。本文从武士道精神入手,一步步剖析了日本的国民性,然而但从武士道入手研究是远远不全面的。今后,笔者想以本文为契机,从其他方面更进一步再来探讨日本的国民性。

近代史国民性报告1

对于中国国民性的思考 国民性指国民共有与反复出现的精神特质、性格特点、情感内蕴、价值观念、思 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的总和,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行为结构。国民性是一国大多 数人的文化心理特征,即在价值体系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性格特征,是国民素质的核 心因素。这是比较官方的解释,但我个人认为解释国民性一句话就可以,就是国民素质。国民性最基本的就是其思想道德素质,或者说国民性与民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一 般情况下是通用的。 最近翻阅了张宏杰的《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一书,里面有一句话我看了以后觉 得很有意思。该句如下:“今天中国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答案。当今中国是古代中国的延续,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也是由历史塑造的。——张宏杰”。照此 所说,我国现今社会国民性的变化也能够从历史中找到答案。这就为我们对国民性的 思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角度,那现在就从历史的角度来思考一下我们中国国民性的变化。 国民性并非一成不变的,从春秋到唐宋,再到明清,中国人的性格如同瀑布一样,飞流直下,越来越恶化。春秋时代中国人单纯淳朴;唐代人雄健阳光,有尚武精神; 进入明清之后,流氓气越来越重。而此流变与专制制度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梁启超说:“凡是经过重重内乱的国家是不可能产生纯洁国民性的,内乱会在老百姓 心目中培养起六种倾向:侥幸、残忍、彼此倾轧、虚伪狡诈、冷漠凉薄、苟且”。纵 观我们这泱泱五千年的历史,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战争的不断进行,各种争斗持续,我们民众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复杂,侥幸、残忍、彼此倾轧、虚伪狡诈、冷漠凉薄、苟且,这些都是在我们当今社会存在的。 为了更具体的来看待这个问题,在这主要以元明清以来的历史为主,来细致的分 析一下我们国民性的变化。 中国文明的倒退,参考张宏杰《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我认为是从元朝开始的,宋朝以前中国都是由汉族人统治,中华文明一步一步走向巅峰;而到了元朝,蒙古人 一直比较残暴,靠暴力统治;明朝开国皇帝朱重八先生是农民出身,则是专制集权到 顶峰,他认为凡是威胁到朱家统治的,文人、商人阶级,有目的地进行清除和屠杀, 往往是满门抄斩;到了清朝也是如此,扬州十日屠城,杀死80万人;嘉定三屠,浮尸满河。 清史记载,清朝入关以前,经常跑到关内烧杀抢掠,非常残忍,从东北跑到山东,就是为了抢牲口、抢人,清兵向努尔哈赤汇报时,是把人、马、牛、驴混到一起的, 因为满族人是从奴隶社会直接发展过来的,所以满族大臣喜欢在皇帝面前自称奴才,

日语谚语与日本人的国民性格

@ooooo 从日语谚语看日本人的国民性格 东北财经大学李锋传 [摘要]谚语是人类语言和智慧的结晶。日本国民也不例外,日本虽然是个岛国,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文化底蕴对其谚语的形成、发展及内容、形式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民族特有的国民性格、文化特质在谚语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无论是日语的起源、发展、变迁,还是对中日谚语的比较研究,从语言和文化相结合的角度来看都极具研究和探讨的价值。 [关键词]谚语国民性汉籍起源谚语变迁语言构成 人们常说“谚语是智慧的结晶”。谚语并非出自某个人,也并不是在什么时候突然出现的,而是作为一种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智慧的结晶,被人们口口相传的经典词句。 本论文所谓的“国民性格”,是指人们对于所赖以生存的社会、各种各样的事物、自然现象及人类的生存方式、社会现象的想法、看法以及感受。 首先我们知道:日本的谚语来自于庶民,多产生于江户时代。人们不仅把喜怒哀乐、而且把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甚至于把动物、植物、生态等繁多的内容都融入了谚语之中。一句话、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智慧是多种多样的,这些体现出智慧的谚语并不是被文字记录下来的,而完全是依靠口口相传,靠的就是直观和默契的传言、便于使用和容易记忆这一根本。而我们今天能够读到的书本上的谚语,则是后人搜集整理的。这是日本国民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智慧的结晶,绝不只是停留在人生的教训、处世的哲学这一单一的方面上。 江户时代,谚语是在被称之为社会下层的商人、农民、工匠等人们之间产生的,进而被人们广为流传,以至于今天在一般庶民中也很通用。所以可以说谚语在日本国民的生活中,现在还是一种活灵活现的语言。无论社会变得多么复杂,只要人的本质没有改变,今后这些谚语就一定能够在人民的心中52继续生存下去。 据我们统计,仅臼田甚五郎监修的『'二E扣芑辞典J中就收录了5000余条谚语。但这只是日本国民所创造的谚语极少的一部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日语谚语中还插人了很多毫不稀奇的中国故事和西洋名句。如果说没有这些内容,也就体现不出日本人的国民性格,拿来主义、外来文化在谚语中毋宁说也就显得不自然了。另外需要强调的是:谚语是发展变化的,特别是年轻人从现代的视觉和观点来理解和解释谚语,从而使古老的谚语焕发出生机,让人们深深地感受到语言中新的活力。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各个国家都有反映其各自的文化、社会的谚语,而各民族多种多样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也被反映出来。在对日语谚语进行研究的领域,中日两国的许多学者都对日语谚语进行了分类,发表了各自的见解。 然而,从国民性格的角度进行的谚语研究尚不多见。 因此,本论文尝试对日语的谚语,即外来日语的谚语、日本古谚语、中日谚语比较、谚语意义变迁及其语法构成的角度对日本的国民性格进行分析。 一日语谚语的汉籍起源及西洋谚语的流入 由于人类健全的理性是世界共通的,所以即使国家不同,民族各异,各国的谚语中都存在一些共同的东西,这是勿庸质疑的。日语的谚语中来自外国的外来谚语也不少见。 (一)日语谚语的汉籍起源 (1)“汉诗”谚语 例:①国破札t山河南9(杜甫。菏春望) ②春眠晓老觉之中(盂浩然力葑春畹) ③舂宵一刻值千金(觫轼。葑春夜) ④少年老k、易<学成9鞋L(朱熹刃菏偶成) (2)典故谚语 例:①卧薪耆胆(十八史略具) 万方数据

日本人の国民性について有名なのは

日本人の国民性について有名なのは、芳賀矢一『国民性十論』と長谷川如是閑の『日本的性格』および昭和の城戸幡太郎、中村元らの論説がある。 『国民性十論』では日本人の国民性について10つの点があげられています。 1.忠君愛国 2.祖先を尊び家名を重んずる 3.現世的?実際的 4.草木を愛し自然を喜ぶ5.楽天酒落 6.淡白瀟洒7.繊麗精巧8.清浄潔白9.礼儀作法10.温和寛恕。(忠君爱国、敬祖先重家名、现实的、实际的、爱草木、喜自然、乐天洒脱、淡白潇洒、纤丽纤巧、清净洁白、礼节做法、温和宽恕) 国民性は1つの民族あるいは1つの国家の文化の中にしみ込む精神なので、民族の内部の一貫した姿勢の文化の精神であり、具体的に民族の心理と民族の心理から構成した特有な民族の性格として表れます。日本歴史の発展と文化風土によって、日本国民は誠実で、まじめで、おとなしくて、人に対して同情心に富んで、国家や企業に忠実で、しかし全体局面の観念と独立精神が不足というような全体の国民性が形成されています。日本企業の中で、日本の国民性は十分に現られるので、ここは日本の企業文化を通じて、いくつの面から日本の国民性について話します。まずは日本人の集団精神で、これはほとんど日本の民族の最も基本的な国民性です。グループ主義は日本社会と日本人の観念の中で深く根を下ろして、1種の普遍的な国民の性格を形成します。日本人は国家と企業に対する絶対的な忠誠を重視して、このような忠誠を表すため、時には生命まで証明します。思惟の方式の上で、日本人は強いグループを持つ意識に属して、個人はあるグループに属するべきだと考えられています。日本人に最も愛されている花と言えば桜です。日本の最も重要な桜の文化は実は団体の文化で、1つの桜は見たところとてもありふれているかも知れないが、たくさんの桜が集中させる時、人の心を驚かす美感の効果が見えます。日本企業は終身雇用制と年の功の序列制を実行して、心から没頭して企業に働ければ、グループの利益を実現するとともに個人利益も獲得します。だから、日本企業に個人の競争に反対して、「出る杭は打たれる」という哲学を強調します。「沈黙は金なり」「能ある鷹は爪を隠す」は、日本では美徳とされ、これに反する行為のは、「出る杭は打たれる」という言葉です。それは自己主張が弱いのではなく、「和をもって貴しと為す」という素晴らしい文化を持っていると考えられます。争い耐えない世の中にあって、たとえ相手がどのような者であれ、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