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文献综述

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文献综述

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文献综述
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文献综述

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文献综述

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社区日益成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平台,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基于国内外利用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的文献,探讨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模式,并主要从社区影响因素、社区作用以及预防对策的角度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以期为进一步开展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社区青少年犯罪文献综述

作者简介:张芯子琪、孙凌杉,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6-249-02

近些年来,青少年犯罪在我国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不仅数量有所增加,而且呈现低龄化、性质恶劣、团伙化以及重复犯罪率高等特征。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日益意识到社区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日益得到重视。党和政府也多次出台相关文件,肯定社区作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相关研究也如火如荼的展开。本文试图通过梳理现有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深化发挥社区作用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提供帮助。

一、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模式探讨

对国外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模式的探讨中,以介绍美日欧模式居多。如郑列等在《论青少年犯罪之社区预防》中介绍到:在芝加哥地区项目中,社区犯罪预防的核心是社区中心、娱乐设施和教育中心。安吉拉?斯来文依据英国形势,提出了英国社区青少年犯罪预防的新举措:一是采用指导员指导来寻求与青少年、家庭、学校以及最终与他们的雇主取得联系,是全面介入模式的一个方面;二是采用恢复性司法模式,使整个社区参与到解决犯罪问题的措施中去;三是社区为青少年提供积极帮助的休闲活动,减少被社会排斥的青少年。可以说,

许多国家在发挥社区作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模式,对我国开展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随着国内许多社区在实践中因地制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预防青少年犯罪模式,对我国国内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模式的研究也逐渐丰富起来。如鞠青的《中国城市社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模式研究报告》中分别对上海市依托专职社工预防模式、杭州市动员社会志愿者预防模式、郑州市培育社区文化预防模式、天津市传统社区助学帮困预防模式、北京市浙江村流动人口社区预防模式等模式的总体工作、特点、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总结了大量的经验与启示。邹海蓉等以武汉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调查,对社区预防模式进行初步探讨,从基层政府(即区和街道)和社区的关系、社区之间的关系、邻里关系和家校关系四个方面,总结出“区街主导、社区整合、邻里相助、家校互动”的社区预防模式。

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模式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充分体现了社区作为青少年每天成长的环境,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平台,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应立足于本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推动开展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从而充分提高我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水平。

二、青少年犯罪的社区影响因素

在社区日益成为人们重要生活场所的今天,社区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显著。许多学者从社区对青少年犯罪产生的影响的角度进行分析,以期找出社区主要影响因素,从而针对性地提出切实有效的社区预防措施。研究主要集中为以下几点:

社区文化环境。社区文化通过文化传播,以显性和隐形两种方式影响学生道德社会而的进程和价值取向。然而,目前有些社区文化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社区文化服务设施结构不合理,适宜青少年学习娱乐的场所稀缺,且商业化倾向严重,对青少年造成了许多消极影响。青少年好奇心重,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差,因而很容易受不良因素的诱导,严重者则可能引发犯罪。因此,社区建设必须注意统筹规划,重视加强各项文化设施的建设,同时注重文化资源的积累保护和开发利用;要加强对社区文化娱乐设施和文化娱乐活动的管理引导。

社区人际关系。孙真艳认为,在社区中青少年很有可能交往上行为不良的甚至是违法犯罪的所谓朋友,这些不良交往会促使青少年犯罪动机的形成,强化犯罪心理并且加剧犯罪,很多青少年是在不良朋友的教唆、引诱之下走上犯罪道路的。社区人际关系多体现为社区邻里关系。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认为,犯罪行为对同一居住地域中居民的互动有着一定的正向促动作用。无论是对犯罪的预防还是对犯罪的惩罚,均能消除邻里间的冷漠和隔离现象,增加邻里的互动次数。而邻里互动次数的增加,又能进一步抑制犯罪。良好的邻里关系有利于对邻里子女起到互相监督和批次敦促、规劝的作用,不良的邻里关系则可能形成事不关己的心态,易失去及时制止青少年不良行为的机会。因此,预防青少年犯罪,要引导青少年建立健康的社区人际关系,加强社区邻里联系,形成互帮互助、相互监督的和谐局面。

社区治安管理。社区治安混乱往往会导致社区内的犯罪率高,对生活其中的青少年形成负面影响。而且,现在社区内的建筑多为单元式结构,居民生活较为独立,缺少交往和照应。社区内的全防群治工作是构筑安全社区防范系统的基本载体,是严密社会治安啊防范与控制、构筑社区犯罪防控系统的基本载体。因此,应充分发动社区力量,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治安建设中,共同为青少年成长构建良好的社区治安环境。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社区作用

对于社区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作用的研究,很多学者提出了“社区控制”的理论,社区控制理论是最早由美国学者艾伦?科菲在《青少年犯罪预防》一书中提出的一种犯罪预防理论。他认为,司法体系(包括警察、法院、矫正机构)只能犯罪的一部分,而不能控制全部犯罪。因此,有相当一部分犯罪的预防需要取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取得社区的参与。该理论对于我们在城市化进程中控制青少年犯罪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纵观国内现有研究,如陈晓宏提出要从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环境入手,搞好社区控制,预防青少年犯罪。周长军等主张完善微观方面的制度安排,从基层做起,从社区入手,建构青少年犯罪的社区控制模式。除了“社区控制”的功能以外,“社区教育”也是一个被很多学者探讨的话题。根据社区教育内容的

不同,不同学者又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社区教育作用体现在塑造青少年良好价值观。由于青少年很多的课外时间都是在社区度过,因此,有必要加强社区教育,利用社区这个主要空间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青少年犯罪。同时,一些学者又深入探讨了社区教育的作用,如李莉莎、曲晶等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剖析,认为社区教育主要具有以下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同化功能、沟通功能。因此,应着眼于建立社区良好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功能。

四、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方法和对策

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方法和对策,从社会视角来看,研究主要集中于将家庭、学校、社区三者相结合以及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等方面。

在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社区里建立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位一体”的预防“边缘少年”违法犯罪的社区教育模式。开展科学、专业的教育活动,有利于将“边缘少年”的违法犯罪降到最低点,把临近犯罪边缘的青少年拉回到正常的成长轨道。又如刘欢认为社区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立足社区,可以把闲散青少年、流动青少年和问题家庭青少年等群体有针对性的管理起来,强化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力度,同时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预防工作整合起来,形成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社会联运机制。

在社会工作介入的方面,刘玮通过对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进行分析,指出在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上,社区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社区工作的介入措施对于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有着一定的重要性。社会工作方法比如将社区青少年发展为社区志愿者,增强其社区归属感与认同感,社区青少年案主经过社工的帮助,成为了社区的志愿者,积极地投入到社区的一些工作当中,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获得了自我价值感,这可以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

此外,李紫媚以香港警察的“突破行动计划”为例,介绍了一个社区警务理念与犯罪预防策略相结合的行动计划,结合了“个人介入”与“社区介入”的犯罪预防策略,并采用跨界别合作模式以及核心八项要素来改善曾经犯过罪的青少年的自我形象以及对警方的认识和印象,从而降低青少年再犯罪的倾向。

五、总结

综观现有研究,国内外学者对发挥社区作用预防青少年犯罪已形成了大量成果。但大多研究对社区类型没有细分,社区类型不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潜力是不同的;而且目前研究多侧重于社区控制和社区教育层面,对社区其他作用的探讨较少,侧重于发挥社区作用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分析,缺乏对当前社区在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的分析。总之,发挥社区作用预防青少年犯罪,要针对不同社区类型因地制宜的开展工作,从多个方面分析利用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相关对策,充分发挥社区作用。此外,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应依据小组工作方法、个案工作方法等社会工作方法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运用其中,为社会和谐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郑列,马方飞.论青少年犯罪之社区预防.简论.2007(5).

[2]邹海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社区预防模式研究――一项基于武汉市调查的研究.犯罪研究.2008(4).

[3]鞠青.中国城市社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模式研究报告.2005.

[4]钟岚雨.社区文化对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影响.南京师大学

报.1995(1).

[5]陈正良.论社区环境对青少年的德育效应.宁波大学学

报.2001(1).

[6]陈嫡,谢振林,魏芳.社区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影响分析.法制与社会.2009(11).

[7]何显兵.建立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社区防控系统.理论与改革.2012(4).

[8]陈晓宏.青少年犯罪的社区控制.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

报.2003(12).

[9]周长军,温登平.青少年犯罪的社区控制模式之提倡.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4(5).

[10]苏虹,刘少军.整合社区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徐州教育学院

学报.2003(2).

[11]金艾裙.论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社区教育的预防机制.中国

成人教育.2007(3).

[12]孙元,蓝光喜.家庭?学校?社区――构筑“三位一体”社区“边缘少年”教育新模式.社会工作.2006(12).

[13]刘欢.论青少年犯罪的社区预防.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

院学报.2008(3).

[14]刘玮.浅谈以社区工作预防青少年犯罪.社会工作.2006(4).

[15]杨容滔.社区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探索――来自社会工作视角.科技创新导报.2008(10).

[16]李紫媚,王小海,黄成荣.社区警务与青少年犯罪预防――

以香港警察的“突破行动计划”为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9(5).

------------最新【精品】范文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方面的文献综述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方面的文献综述 一、国外学者对与未成年人犯罪的社区控制相关理论研究 国外学者关于社区对未成年人犯罪影响的研究已有多年历史,并取得了不少成果。现阶段关于社区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影响的相关研究大多是以各种普查性资料为依据,加以分析或辅以其他类型的研究试验,得出社区的影响效应。他们提出的社区影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理论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社区机构资源模式。jencks和mayer在1990年发表的《在贫困社区中成长的社会后果》一文中提出未成年人行为受社区影响的社区机构资源模式。机构资源模式是指社区中是否有足够的警察,是否能够提供可以促进学习的设施,如图书馆等,是否有公园和活动中心等能促进儿童社会化的社会环境,是否有促进居民健康发展的社区服务等等。这些资源的多少和质量会影响儿童和未成年人的发展。社区中的学习活动和设施,如儿童识字活动、图书馆等等,通过父母的适当利用,可以诱导或促进未成年人的发展,特别是在入学准备和学习成绩上。 2、社区组织度模式。组织度是指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联系程度和相互监督程度等。研究者认为,社区的结构特点,

最显著的如社会经济地位、居民搬迁率、种族混杂程度、流动人口混杂率等,能决定社区中正式和非正式机构对居民、特别是对未成年人的监管力度,能促进和阻碍未成年群体的问题行为和居民的行为偏差,因此,这个机构强调社区的社会组织特性,特别是正式和非正式的控制机制。 3、流行模式。流行模式是jencks和mayer在1990年发表的《在贫困社区中成长的社会后果》一文中提出的社区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影响的理论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假设邻居和同伴的不良行为会影响其他人的行为。社会组织性缺乏理论认为:同伴可能是社区内的不良因素消极影响未成年人发展的主要机制;因为缺乏社会机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管理未成年人的行为,同伴的影响就开始起作用了。有研究者认为,同伴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可能更大,与其他环境相比(如幼儿园、家庭等),学前儿童在社区中与同伴的接触最多,也更多的受到攻击型同伴的影响。而且贫困地区的未成年人和单亲家庭的未成年人最容易在社区中受同伴的攻击(sinclair等,1994)。如果未成年人的活动无人监管,对这种攻击行为的容忍度更会增大。 4、美国著名犯罪社会学家赫西认为:大多数人之所以从未犯罪,是由于有外在的社会控制机制将其抑制。外在社会控制包括社区、家庭、学校等,如果一个社会中这种控制机制受到削弱或消失,犯罪就会不受约束成为一种普遍现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计划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计 划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计划 为了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进步一加强我校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实行综合治理,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有效地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制订本工作计划: —、指导思想和总体任务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指导思想和总体任务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实施《末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按照“扩大宣传、夯实基础、健全网络、维护权益、预防犯罪”的工作方针,组织和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建立健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机制,落实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措施,集中力量解决一些突出问题,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二、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组织领导,学校成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组织、监督与落实。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三、具体措施和办法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建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长 效机制。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是—项艰巨而又长期的社会化 系统工程,只有坚持党政统—领导,部门齐抓共管,家庭、社会 广泛参与,一手抓提高青少年的自身素质,一手抓改善外部环境,消除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土壤和条件,才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 青少年违法犯罪。学校各部门和广大教师要从维护社会稳定的高 度出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把预防 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要结合 贯彻县、乡预青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并 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必要的重视和支持。学校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多方配合、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有效推动预防 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措施的落实。 2、突出重点,着力抓好学校、社会、家庭三个环节,加强青 少年法制宣传教育。 (1)加强与家长联系,充分发挥家长或监护人对青少年的管理、教育和服务功能,把加强青少年的管理教育列入创建文明校 园的一项重要内容。利用法制教育阅报刊、宣传栏等教育服务设

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工作介入文献综述

有关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工作介入文献综述 摘要 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着犯罪行为。其中青少年作为一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其无论是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处于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具有生理上机体需要增多、性早熟,心理上不成熟、容易感情冲动、猎奇新事物等特征,因此青少年犯罪现象当然也就不可避免得存在着。而由于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时期,在这个大背景下,青少年犯罪事态日益严重。但如果一味的如同对待成年人犯罪一样对待青少年犯罪,采取强制性的手段使其伏法,反而会造成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的介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将通过对多位学者就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及特点、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简析、社会工作对青少年犯罪介入的必要性以及社会工作如何对青少年犯罪进行介入即介入方法进行整理和分析。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据最高人民法院提供的数据显示,从 2000 年到2004 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平均每年上升 %。 2005 年至 2006 年我国青少年犯罪人数达 285 970 人,约占刑事案件犯罪总数的34%,而且青少年犯罪仍呈上升趋势。“十五”期间青少年犯罪总体数量呈上升趋势,未成年人犯罪增长迅猛,其中全国法院判决的青少年罪犯 5 年间增长 %,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增长情况更加突出, 5 年间上涨 68%。这些数据使得青少年犯罪不得不被列入急需解决的问题行列。 各个学者对青少年犯罪有着不同的理解,黄嘉慧(2014)在《社会工作对青少年犯罪矫正的介入》中提出青少年犯罪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概念,它是指儿童向成年过渡的特定年龄阶段(一般认为14-25周岁的人)实施的犯罪行为。而贾亚男(2013)在《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教育与社会工作的介入——以乌兰察布市为例》中则讲犯罪行为的概念更加细化,认为青少年违法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26周岁的青少年实方氲的触犯刑法的犯罪行为、尚未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和其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的总称。我对后者的界定更为认同。而对于社会工作的界定各个学者的概念都大同小异,这里采用王思斌教授在《社会工作概论》中的定义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以“功能"论为界定依据,我国的社会工作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由政府相关部门或者专业团体开展的带有行政性的、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第二类是接受社会工作专门教育的人员秉持的社会工作价值观、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开展的专业助人活动,即专业社会工作。 下面将综合各学者的观点从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及特点、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简析和社会工作对青少年犯罪介入的必要性及介入方式进行综述。

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计划

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计划篇一:中联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计划 中联科技园社区 XX年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两法一条例,进一步加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工作,为广大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能力,努力消除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不良因素,切实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大力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特制定本社区XX年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工作计划: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制度 社区实际情况,成立以居委会主任、驻段民警、老干部和热心青少年成长的社区骨干参加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完善工作机制,以加强对预防工作的领导,构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长效工作机制,形成了具有本社区特点的预防工作格局。 二、发挥社区主渠道作用,加强对未成人的法制教育积极发挥社区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实行社区、社会、家庭三结合法制教育机制,坚持以系列的举案说法和法制讲座为主线,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活动;注重加强对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一是通过举办讲座、看法制教育光盘、以案说法、主题班会、模拟少

年法庭等 形式多样的活动,对全体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在今年暑假期间,我们举办一次中小学生暑期普法学习班,宣讲《预防青少年犯罪法》。二是采取评选进步生、吸纳不良行为学生参加各项文体活动等多种途径,加强对不良行为学生的帮教。 三、营造适合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环境氛围 充分发挥社区活动室的作用开展有意义的文体活动。紧紧围绕未成年人的实际需要,组织未成年人开展形式多样的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活动,鼓励和支持社区未成年人参加社区举办的各项活动。配合有关部门办好以青少年为重点的文体活动。组织开展游泳、足球、乒乓球、象棋、围棋等群体活动,提高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素质。不断深化“创建学习型家庭”为内容的文化活动,为广大社区未成年人成长教育提供良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中联科技园社区 二0一一年四月十日 篇二:社区XX年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计划 社区XX年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计划为进一步加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工作,为广大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能力,努力消除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不良因素,切实维护

青少年犯罪心理及预防

【摘要】当今世界,青少年犯罪与毒品、环境污染并列为三大公害,由此可见,青少年犯罪是世界性的问题,是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许多国家感觉到难以治理的问题。因为,青少年的成长对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未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多少年来,在犯罪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中,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始终不变的主题,并且已经形成了关于青少年概念的法律界定,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发展变化的趋势,青少年心理方面的特殊性,以及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及趋势预测等若干方面组成的基本研究范畴。关于青少年的犯罪问题,主要先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来入手,再分析其犯罪特点和心理特点,针对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对于这个课题研究的目的不是在于惩罚,而是用法律的尊严去维护社会秩序,通过国民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让他们懂得什么才是一个公民应该拥有的觉悟,自觉的维护国家法律。【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心理原因预防教育一、对青少年犯罪的初步认识依据普通心理学的研究理论,青少年时期通常是指11岁至13岁的少年期,14岁至17岁的青年初期,18岁至25岁的青年晚期。青少年时期是一个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特殊时期,是独立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相伴的矛盾时期。也有的学者将这一时期成为“心理上的断乳期”或“困难期”。[①]在中国的宪法和法律文件中也有“青少年”一词,但没有十分明确的表述。按照学者研究的惯例,在青少年犯罪概念中,青少年,一般是指14周岁至25周岁这一年龄阶段的个体。在过去备受关注的西安音乐学院21岁大三学生药家鑫开车撞伤人后又连刺数刀致对方死亡一案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典型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具有青少年犯罪的一般特点,即激烈性、感情性和突发性。犯罪人是在偶然事件的诱导和激发下,临时起意,产生犯罪动机,实施犯罪。这个案件与一般普通青少年犯罪有一些区别,犯罪人有文化、有思想、懂法律,没有不良嗜好,也没有任何违法犯罪的不良记录。完全不同于一般而言的不听家长话,打架斗殴的不良少年,也不属于文盲、法盲犯罪。从这一点来看,这个案件的发生是一个悲剧。就案件本身来看,犯罪人当时的心理层面比较突出。而且心理特征的变化在青少年犯罪中具有典型性的特征,因此,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与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二、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青少年在心理所出现的特殊性——所存在的危机与矛盾,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1)独立性意向和认识能力方面。青少年在生理、心理上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带来主观心理状态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独立意向发展很快,但认识能力的发展跟不上。调查发现,违法犯罪青少年的独立性意向和认识能力方面存在以下一些特点:独立性意向表现为对社会具有强烈的抗拒性,与社会道德和法律的要求背道而驰;认识能力极低,对道德、法纪的认识愚昧无知,是非不分;违法犯罪青少年错误认识的核心是“两大精神支柱”——封建主义的哥们儿义气和剥削阶级的吃喝玩乐的享乐主义,“三种错误观念”——亡命称霸的英雄观、无政府主义的自由观和低级下流的乐趣观。(2)情感和意志方面。违法青少年在情感方面的第一特点是情感情绪性同一般青少年比较是爱憎颠倒、好恶颠倒;第二个特点是在对待人与人的关系上,极易感情用事;第三个特点是极易产生激情而往往又难以自我控制;第四特点是情感极不稳定,情绪变化多端,喜怒无常。违法犯罪青少年在意志方面的第一特点是意志力具有明显的两极性,即在正确方向上自卑,意志力薄弱;在错误方向上自负,畸形地发展着意志力。在意志方面的第二个特点是冒险侥幸,因为认识水平比较低,生活阅历比较浅,情绪的冲动性比较强,因此,在特定的刺激下,就会产生盲目的、冒险的、强烈的行为。同时,也会产生侥幸心理,即体现为简单幼稚的想法,轻信和盲从,以及对自己能力的过高估计。犯罪青少年狂妄自负的心理,是在他们一时得逞的犯罪活动中逐渐形成的自我评价。尽管这种评价是主观的、错误的,但却是支配其实施犯罪行为的基础,当然他们也会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要受到惩罚和制裁的。因此在犯罪活动中,尽管自恃甚高,但仍不免担惊受怕,有冒险之感。这种矛盾心理的存在,形成了冒险侥幸的心理特点。而当冒险侥幸犯罪行为的偶然成功,又会强化已有的犯罪心理。(3)动机方面。青少年时期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上的欲望和需要都比童年更多更强烈。青少年犯罪的常见动机有:利己欲动机、哥

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计划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计划 政教处 一、指导思想 为了切实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和道德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和道德水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上级有关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本计划。 二、、工作目标、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和有关方针、政策,坚持教育为本,预防为主,力争不出现一例在校生违法犯罪现象,力争保持现有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力争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主要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保证各项工作的落实。 (1)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分工。领导小组定期每月召开一次碰头会,研究落实协调有关工作。小组成员要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及时组长汇报工作。 (2)建立组织网络,做到各项工作有人管,有人抓。 (3)聘请校外辅导员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学校预防学生违法犯罪工作得到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2、加强制度、机制建设,做到长效管理。 (1)建立联络员制度,保证学校与派出所、社区、法制副校长、辅导员能够有效沟通,形成多管齐下,齐抓共管的局面。联络员每月要与派出所沟通一次在校生违法犯罪情况,协助派出所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并及时了解社区治安状况,以便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要积极与法制副校长、辅导员联系,及时反映学生思想、行为动向,共同制定和实施教育对策。 (2)建立奖惩机制,对在预防学生违法犯罪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人员给予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奖励,在职称评聘、年度考核、优秀评选中优先考虑;对工作不力的给予批评教育,在各种评优中一票否决,造成后果的给予行政和经济处罚。 (3)建立后进生帮教制度,做到“帮教有对象,转化有计划,谈心有记录,转变有实效。”教育转化后进生是学校日常性教育工作,要长期坚持,有始有终。学校要整合党团员、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学生干部、及家长力量,把后进生教育转化工作做到实处。

关于单亲家庭对其子女的成长的影响的文献综述

关于单亲家庭对其子女的成长的影响的文 献综述○1 随着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新的思想观念也逐步出现并成为潮流。人们在追求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更多的寻求精神上的慰藉,传统的婚姻观念已将改变,离婚再也不是所谓的“伤风败俗”“丢脸”的事,反而成为了很多家庭解决矛盾的最终办法……如下图: (表1) 可见:中国的离婚率近几十年代以来一直处于上升趋势,据资料显示:至1997年我国的粗离婚率○1已是1982年的2.3倍,离结率○2是1982年的2.6倍。进入21世纪,从2001年起 中国的离婚率就持续增长。09年更达到同比增长10.3%的地步[1] ,离异家庭在既家庭结构 关系上变化,给子女的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不仅会在某种程度上遏制子女智力、性格、情绪和社会性的良好发展,严重者还可能导致精神异常等心理疾病。但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单亲家庭也会让孩子的独立能力得到锻炼,结合已有的此方面的资源,现将单亲家庭对其子女的成长的影响做一个简单的归纳和总结: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 单亲家庭:《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是这样定义的,即由父亲或母亲一方与未婚子女共同构成的家庭。而在英国单亲家庭委员会的报告中,单亲家庭被定义为“一个没有配偶与之生活,并与其未婚的没有独立的或年龄在16-19岁,但正在接受全日制教育的子女一起生活 的父亲或母亲所组成的家庭”[2] 综合起来我认为单亲家庭应着重强调两点:○1由单一的父 亲那或母亲一方抚养;○2子女未婚或未成年,即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 2.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中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 [3] (二) 单亲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的消极影响 对于青少年来说,家庭是他们社会化开始的场所,是他们形成人格的最重要的时期,西方的社会控制理论认为:对青少年来说,家庭和学校是他的主要的依恋对象。良好的家庭环境会孕育一个人的健康的心理和人格,为其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导致人格的缺失和行为的偏差 [4] 单亲家庭作为一种不完整的家庭形态,其教养方式对子女的不良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下

建立预防青少年犯罪系统和思想道德建设长效机制

建立预防青少年犯罪系统和思想道德建设 长效机制 针对我国未成年人,党和国家历来都十分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高度 重视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实行综合治理,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严厉打击侵害青少年刑事犯罪活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同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增多, 西方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也相伴而来,加之一些地方忽视思想道德教育,在贯彻“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时,一手硬一手软,使这些地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同时,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和愚昧迷信活动蔓延,渲染暴力、色情、迷信的图书报刊和音像制品及电子信息产品屡禁不止,成为诱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出路是综合治理,虽早已成为共识,但是要使其成为整体性的、持续运行的社会工程,就必须使之系统工程化,建立全方位的运行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克服“紧一阵、松一阵”的随意性;克服“有的硬、有的软”的不平衡性,才能使预防青少年 犯罪综合治理工作持久、长效、有序 地运行,形成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这种长效机 制如何构建,主要体现在以下制度和系统的建立:

一、建立严密的系统工程责任制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系统工程,要求全社会的整体行动。从中央到地方和有关部门、人民团体,应设有责任一致的专门组织。从全国到地方,应制定长远的规划,推行全局性的战略部署。宏观的统一性是在微观的多样性中实现的。而落实预防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措施,并建成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系统工程,关键在于形成其综合治理的责任制。严密的责任制是系统工程的主干,“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是实现预防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的保证。为了不产生综合治理的“漏洞”,就要进一步强化综合治理责任制,把责任制落实到一切负有青少年教育的责任部门、单位、组织直到家庭。各有关部门应当主动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本部门、本单位的职责,切实承担起共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任务。 二、建立预防青少年犯罪综合治理的稳定组织机构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难点和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落实上不系统、不平衡,在一些地方不持久,没有形成一项可持续发展的事业。当进入21 世纪之际,我们迫切的任务是使这项工作提上战略地位,使这项全社会都已关注的事业走上系统工程化的道路。这就是要建立一个从中央到地方、到社会的一整套完整的、多层次的综合治理组织系统,使整个综合治理有运行的实体。综合治理的方针、对策要落到实处,首

浅析青少年犯罪问题及预防

浅析青少年犯罪问题及预防 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问题,我国青少年犯罪趋势,总的来说呈上升态势。如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成为捆扰各界部门的难点问题。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不仅有社会环境的因素,而且家庭教育方式和学校教育方式的不当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根源。预防措施的根本就是坚持以学校为主,家庭、社会紧密结合,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教育中要讲究方式、方法和策略,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及思想品德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直接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兴衰,然而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当前,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然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社会物欲横流,犯罪率居高不下。所以,如何在当前形势下让青少年有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使之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当前我国犯罪案件中,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社会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全国各地区和有关人士的重视。我国历来十分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虽然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惩罚和处置,制定一系列特殊的法律法规。但是,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仍有上升的趋势,形势还很严峻。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是客不容缓的一件大事。这不仅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还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更影响国家的未来,因此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当前一项主要任务。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要了解青少年犯罪的现状特点、犯罪原因及治理对策。 青少年群体不同于一般的群体,面对日益多发的青少年犯罪事件,如何才能预防青少年犯罪事件的发生,从根本上抑制青少年犯罪,这已经是一项刻不容缓的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事青少年犯罪。所谓青少年犯罪,主要是依据人的生理年龄所作的犯罪类别划分。指10至25岁的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从理论上来说青少年犯罪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青少年犯罪,是指从刑事法学观点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概念所下的定义。它一般是指14—25岁年龄段的人所实施的依法应当受刑事处罚的行为。广义青少年犯罪则是指6—25岁年龄段的人实施的犯罪行为、触犯治安管理的违法行为和违反道德规范的不良行为。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引起了我国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随着《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和社会的共同关注,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 而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却着实令人堪忧。首先,从犯罪形式来看,共同犯罪、合伙作案多。这是由于青少年年龄小、感情脆弱、依附性强,容易形成“小团体”,容易互相影响,其中一人有犯罪意识,就可能形成共同作案,也容易得逞。一些青少年由于过早辍学,无所事事,浪迹街头,便三、五成群,拉帮结伙,经常聚集在一起吸烟、酗酒滋事、交流作案经验。其次,从犯罪性质来看,严重犯罪多,手段残忍,后果严重。青少年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生理发育很快,心理发展却比较慢,在思想上表现为不成熟性,看待事物、处理问题往往存在偏差容易走向歧途;易受到外界感染、刺激,产生感情冲动,走向极端。这些人或严重伤害、行凶杀人,或暴力抢劫、实施强奸,犯罪手段恶劣。再次,从犯罪动机来看,突发性犯罪多,带有盲目性。由于青少年年龄小,社会经验少,做事往往不计后果,容易丧失理智,引发犯罪。考虑比较简单,犯罪动机单纯,很少预谋,突发性犯罪比较多。最后,从犯罪年龄来看,逐渐趋向低龄化。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数逐渐增多,而因不满16岁不予刑事处罚和不满14岁不负刑事责任的人数也占相当大的比例。 犯罪的产生不仅要有引发犯罪的诱因,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青少年犯罪与

如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如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论文摘要】青少年违法犯罪原来越严重,学校、家庭、社会高度的关注。就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谈谈个人的看法。如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我们所要面临的大事。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危害社会治安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犯罪特点犯罪类型犯罪原因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家中的孩子一般都为独身子女,父母的过分溺爱让孩子想到什么就要什么,没有就可能去偷、去抢,还有现代电影、电视的武打、帮派等内容也对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常常带入角色中,给社会的管理造成了困难。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结合当今社会,我个人认为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疯狂性。 现在的青少年在不好的视频教导下,由于某些青少年在步入社会的进程中没有形成自己的人格,依样学样,往往容易走上歧途,并且由于年青人逞强好胜,常常带有很大程度的疯狂性。 (二)突发性。 由于青少年的犯罪动机往往比较简单,其目的单一,随意性强。因为心情不好、哥们义气等因素的刺激,一时的感

情冲动而突然犯罪。这种突发性行为反映了未成年人情感易冲动,不善于控制自己。 (三)连续性。 有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只是因为图一时的心快,一次过后,后面去享受犯罪行为带来的快感等,就像电视放的去抢劫就是去证明自己行,头脑聪明,所以就很有连续性。(四)团伙性。 有的就是几个人之间互相看的顺眼,脾气相投,一说就同意,就聚众一起从事犯罪行为,时聚时散,往往是一拍即合,一哄而起的团伙性犯罪。 (五)动机的单一性和目的的荒诞性。 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往往是出于好胜猎奇,对照模仿;其目的往往是好奇好玩或争强好胜。他们有的是简单地模仿电影电视中的某个镜头和情节,有的是模仿小说或现实社会新近发生的一些作案的犯罪伎俩,有的是同学或朋友间所谓的争强好胜,显示自我的天不怕地不怕而犯罪。 (六)心态的逆反性。 不愿受到管束,喜欢自己想就怎么做,有时一被管教就发脾气,离家出走,最后干出错事。 二、青少年犯罪的类型 (一)盗窃犯罪。 从我县的情况看,青少年犯罪涉及的类型包括盗窃、抢

2019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2019.7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总结 精品

2019年上半年工作总结2019.7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总结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预防机制 1.成立领导小组,建设三支队伍. 为进一步加强对预防未成年工作的领导,学校专门成立了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组员,下设办公室.聘请了法制副校长、社区主任为校外法制教育辅导员. 同时大力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党团员帮教队伍抓留守和问题儿童帮扶,校外法制辅导员队伍抓法制安全普及教育,班主任队伍抓预防措施落实. 2、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为了充分发挥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能、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学校每学期初召开一次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题会议,邀请社区、家长代表,共同研究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新形势、新特点,达成共识,并结合学校特点,制定切实有效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计划,扎实开展各项预防工作. 3、整治周边环境,打造一方净土.与社区、派出所联系,对学生校外活动情况实时监控,教育学生不进三厅一室. 与卫生、部门联系,对学校周边的流动摊点、门面房、书摊、游戏娱乐场所的不规范经营行为进行整治,有效铲除引诱学生违法犯罪的土壤. 二、大力开展法制教育宣传,不断增强青少年法制观念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正确辨别事物的能力不够,非常容易受到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 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使其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法制观.为此我们重点做好两融两加强,使广大青少年遵纪守法、依法办事,努力从根本上消除青少年违法犯罪滋生的因素. 1、以行规教育为核心,融《规范》教育于活动中.以《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目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将行规教育目标分解,从长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化大为小、化小为细,形成纵向呈系列、横向相关联的训练目标,分阶段有重点地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文献综述青少年自杀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文献综述青少年自杀现象 的社会学分析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中国青少年自杀现象的社会学分析The sociological analysis of adolescent suicide phenomenon XXXXXXXXXXXXXXX 【摘要】自杀,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就出现的问题。WHO的统计结果表明,自杀死亡高居人类意外死亡的榜首,每年世界上有逾百万的人自杀身亡,也就是说每40秒就有一人自杀死亡,每3秒有一人自杀未遂。而在2004年的一项调查中发现,我国每年约有25至30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自杀位居青少年的死因首位。国内一项关于中学生自行报告压抑和自杀意念比例及严重程度的调查显示:有1/3的中学生受严重的压抑症状所苦,16%的承认有自杀意念,9%的承认确实尝试过自杀。很大程度上,自杀并不仅是单纯的个体行为。将自杀现象放到社会学的背景中,就具有了更为广泛的意义,成为一个公共议题。 【关键词】青少年自杀社会学 一、引言 近年青少年自杀的报道屡见报端,因思维方式、情感模式、价值观念、社会压力的加大,导致青少年自杀、自残现象不断发生,其中影响青少年产生自杀意念,并付诸行动的影响因素多与青少年的自身心理因素有关,但更不能忽视其背后的社会学原因。在青少年自杀队伍中,每增加一人,就不止一人在遭受生死离别的折磨。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三十年来,青少年的自杀对于一个家庭相当于一次毁灭,其灾难性影响是巨大的。 二、研究现状 自杀指本人自愿或被迫结束自己生硬的一种手段。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用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分析自杀现象,认为当个体同社会团体或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发生障碍或产生离异时,便发生自杀现象。自杀反映个人

浅析青少年犯罪及预防开题报告

(一)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建国以来,政治、经济、文化蓬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日新月异。与此同时,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其中,青少年人犯罪突出。青少年犯罪不仅意味着个人与社会的严重冲突,而且更意味着社会化、文明化的挫败;不仅危害了社会治安秩序,干扰了经济建设和发展,也严重影响的青少年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品德不良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 其一,刑事法学领域:(1)青少年犯罪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以思想道德建设为视角开展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可以为犯罪问题的研究拓展新的思路。我国当前对青少年犯罪预防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犯罪学和刑法学两个学科内进行探讨。其中,犯罪学领域侧重于事前的社会预防和事中的治安预防;刑法学领域侧重于事后的刑罚预防。这些预防措施主要是通过外在的手段实现对青少年越轨行为的规制,而犯罪预防内在手段的运用,即借助思想道德意识的作用引导青少年的行为,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以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为视角,对青少年犯罪预防问题展开分析,试图为犯罪预防问题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2)冲破思辨研究一统天下的局面。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任何科学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工具。犯罪是一“综合病症”,必须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犯罪问题进行剖析。刑事法学并非书斋里的学问,其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我国的学者长期以来惯于思辨式的理论研究,缺少对犯罪问题进行实证考察。本文拟通过实证调查、个别访谈的方法,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实际态势、分析犯罪发生的原因,为犯罪预防的研究提供实证资料。 其二,政治学领域:本研究除了在刑事法学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外,还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学价值。我国青少年人有3亿多(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犯罪的发生,影响国家的未来发展。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从思想道德建设的角度出发,结合青少年犯罪的现实,有针对性地提出犯罪预防对策,对于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持续进步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 2、实践意义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注青少年就是关心祖国的未来。从思想道德建设的视角出发,对青少年犯罪预防问题作系统解读,可以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献计献策。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重要的战略选择。我们要建设的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犯罪破坏社会和谐,尤其是青少年犯罪,不仅影响社会治安,更是关系到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和未来国民的素质,这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非常。因此,关注青少年犯罪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安居乐业,促进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本文根据调查收集的资料,有针对性地从思想道德建设的角度提出青少年个人预防措施和社会治理对策。这些建议和对策,立足于我国实际,更加突出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将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参考。 二)研究现状 自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非常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对青少年犯罪问题保持高度重视。1979年8月中共中央批转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共青团中央等八部委所写的《关于提请全党重视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报告》,这为青少年犯罪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我国青少年犯罪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更为深入。尤其是近几年,青少年犯罪越来越严重,其数量递增,而年龄递减,这一态势引起理论界的密切关注,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不断升温。经过学者们多年的努力,未成年人犯罪研究成果显著,相继有多部著作出版和多篇文章发表。

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及其预防调查研究报告

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及其预防调查研究报告 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及其预防调查研究报告》,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世界各国均形成了犯罪低龄化的趋势。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席卷全球、具有共同性的社会问题,他被不少犯罪学家和刑法学家喻为难以医治的“社会痼疾”。无论是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处在发展中的国家,大都面临着青少年犯罪迅速增多,犯罪率日益攀升的严重状况。在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同样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其中也包括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犯罪现象,如骇人听闻的马家爵事件等。如何有效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做到有效的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是值得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为此我们专门设计了调查问卷,深入调查和了解大中学生对这一现象的认识、看法,家庭、学校的教育和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作用等。分别在xx大学和xx大学附属中学中抽取了部分学生共发放问卷x份,该问卷同时涵盖了高中一、二、三年级的高中生和大学一、二、三、四年级的本科大学生。最后收取有效问卷x份,问卷回收率为x%。为了使本次调查更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本次调查还特别邀请了xx大学法学院的刑法学专家指导设计了本次调查问卷形式和基本问题,并对收回的问卷进行理论分析。同时,我们深入杭州市各基层法院、检察院以及了解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本情况,了解他们的犯罪动机、犯罪过程等。 犯罪预防是指对犯罪风险的参与、承认、评鉴以及为消除或减少而采取的措施总称,也称之为犯罪风险管理,它是在符合经济效益且能保证潜在被害人人身及社会地位安全的基础上,减少犯罪风险系统措施的总和。犯罪预防作为政府重要课题之一,通过寻求有效的犯罪预防策略,以干预犯罪发生的原因来降低未来发生的几率,进而控制犯罪的成长与减轻人们居高不下的被害焦虑。在世界各国俨然已成为犯罪控制的新典范。它不限于犯罪处罚,犯罪处罚着重在犯罪发生之后,而犯罪之预防则着重在犯罪发生之前,就像医疗卫生一样,犯罪也需要事先预防。“事先的预防绝对重于事后的治疗与处遇。”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预防犯罪比惩罚犯罪要好。因为刑事立法最终目标是在于预防犯罪发生,而非仅仅是在犯罪发生后追诉处罚犯罪者,且大部分的政府理论也认为公共安全是政府的主要职责之一。 一、破窗效应理论的提出 美国心理学历史上曾进行过这样一项著名的实验: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两个不同的街区:其中一辆完好无损,停放在社区环境较好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摘掉车牌,打开顶棚,停放在相对杂乱的街区。结果停放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过了一星期还完好无损,而打开车棚的那一辆,不到一天就被偷走。后来把完好无损的那辆汽车敲碎一块玻璃,在几小时后就被人盗走。以该实验为基础,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破窗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也没有及时修复,他人就可能受到某种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玻璃,而这些窗户就会给人造成无序的感觉,在这种无社会秩序的氛围下,客观上使得犯罪滋生、蔓延。”这证明同一个道理:环境具有强烈暗示性和误导性。青少年,尤其是大中学生处于由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度的阶段。从人的生理变化来看,他们身体各个器官的成长速度急剧上升或发育趋于成熟、身高、体重、胸围增加;性激素分泌水平明显提高,第一、第二性征表现明显;生理发展走向成熟。从人的心理变化来看,他们的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社交需求增加,对他人的认可与尊重的需求加强;有虚荣心,性意识进一步增强,喜欢刺激,富于幻想,模仿力强,易受暗示;好胜心强,易冲动,好感情用事。

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文献综述

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文献综述 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社区日益成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平台,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基于国内外利用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的文献,探讨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模式,并主要从社区影响因素、社区作用以及预防对策的角度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以期为进一步开展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社区青少年犯罪文献综述 作者简介:张芯子琪、孙凌杉,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6-249-02 近些年来,青少年犯罪在我国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不仅数量有所增加,而且呈现低龄化、性质恶劣、团伙化以及重复犯罪率高等特征。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日益意识到社区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日益得到重视。党和政府也多次出台相关文件,肯定社区作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相关研究也如火如荼的展开。本文试图通过梳理现有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深化发挥社区作用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提供帮助。 一、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模式探讨 对国外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模式的探讨中,以介绍美日欧模式居多。如郑列等在《论青少年犯罪之社区预防》中介绍到:在芝加哥地区项目中,社区犯罪预防的核心是社区中心、娱乐设施和教育中心。安吉拉?斯来文依据英国形势,提出了英国社区青少年犯罪预防的新举措:一是采用指导员指导来寻求与青少年、家庭、学校以及最终与他们的雇主取得联系,是全面介入模式的一个方面;二是采用恢复性司法模式,使整个社区参与到解决犯罪问题的措施中去;三是社区为青少年提供积极帮助的休闲活动,减少被社会排斥的青少年。可以说,

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总结

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总结 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总结 2012年,在县综治委的正确领导下,在预防青少年犯罪领导组和综治委多方指导下,我委积极行动、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协调、监督、指导职能,协同有关部门以教育、引导、帮助青少年为出发点,认真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法制教育,大力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为我县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及社会治安治理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充分健全组织结构、完善各项工作制度

我县高度重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一是将预防工作作为重点工作之一纳入全县综治工作范畴,并根据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将各项任务分解落实到位。年终还将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纳入全县综治考核之中,作为评定各单位、乡镇工作成绩依据之一。二是县综治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领导小组不定期召开会议,通报、交流各成员单位预防工作的情况,共同研究和解决突出问题。各成员单位都将此项工作作为重要工作之一来抓,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报送材料形式制度化、常规化。成员单位之间经常沟通,联系密切,相互配合、齐抓共管。三是基层组织网络进一步健全,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全县22个乡镇办事处均成立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机构运作更加稳定成熟,职责和任务更加明确。四是充分发挥好共青团的组织人才优势,把一批热心青少年事业的社会人士发展成为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的社会工作者。

目前,全县以专业人员为主,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等各界人士共同组成,覆盖全县青少年学习、工作、生活各个领域的预防工作者队伍已基本形成。 二、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 社会治安的治理重在预防犯罪,而预防的关键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在人们的头脑中牢固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提高综合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制素质。为此,我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不断加强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 一是不断深化”学雷锋、做好事、讲文明、树新风”主题思想教育活动,弘扬民族精神。3月5日,**县”学习雷锋精神,争当雷锋传人”志愿月活动启动仪式在犀城广场隆重举行。此后,**义工联合、人寿保险团支部、妇幼团支部在洣江敬老院开展慰问活动;**县人民法院进行了法律咨询、法制知识宣传便民活

中联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计划

中联科技园社区 2011年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两法一条例,进一步加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工作,为广大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能力,努力消除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不良因素,切实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大力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特制定本社区2011年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工作计划: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制度 社区实际情况,成立以居委会主任、驻段民警、老干部和热心青少年成长的社区骨干参加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完善工作机制,以加强对预防工作的领导,构建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长效工作机制,形成了具有本社区特点的预防工作格局。 二、发挥社区主渠道作用,加强对未成人的法制教育积极发挥社区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实行社区、社会、家庭三结合法制教育机制,坚持以系列的举案说法和法制讲座为主线,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活动;注重加强对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一是通过举办讲座、看法制教育光盘、以案说法、主题班会、模拟少年法庭等

形式多样的活动,对全体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在今年暑假期间,我们举办一次中小学生暑期普法学习班,宣讲《预防青少年犯罪法》。二是采取评选进步生、吸纳不良行为学生参加各项文体活动等多种途径,加强对不良行为学生的帮教。 三、营造适合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环境氛围 充分发挥社区活动室的作用开展有意义的文体活动。紧紧围绕未成年人的实际需要,组织未成年人开展形式多样的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活动,鼓励和支持社区未成年人参加社区举办的各项活动。配合有关部门办好以青少年为重点的文体活动。组织开展游泳、足球、乒乓球、象棋、围棋等群体活动,提高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素质。不断深化“创建学习型家庭”为内容的文化活动,为广大社区未成年人成长教育提供良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中联科技园社区 二0一一年四月十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