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程序

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程序

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程序

一、背景记录

1、猪的临床症状

2、不同猪的发病阶段(早、中、晚、解剖前宰杀还是解剖前已死亡)

3、解剖病变(保存好照片)

二、分离用培养基

1、常用培养基:鲜血琼脂培养基、巧克力培养基

2、非常用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沙门氏菌选择性培养基

三、病料的选取和保存

1、首选来自刚宰杀后的活畜禽或死后2-4小时内的畜禽

2、得到病料后应该立即进行细菌分离,分离细菌前最长保存时间(在4℃冰箱

内)最好不要超过3-4小时。分离细菌前应将病料保存在4℃冰箱不得放入-20℃冰箱。分离细菌后如需要根据细菌生长鉴定情况来决定病料用途(需再次接种、需再次触片、需接种动物等等)可先将病料暂存4℃冰箱,但不得超过2天。一般情况下分离细菌后应及时将需长期保存的少量病料分装到塑料瓶中进行记录保存,多余的病料进行无害化处理。

四、分离路线

1、选择分离细菌的目标脏器:

根据疑似疾病和病理变化确定,一般选病变比较严重的脏器做为分离细菌的目标脏器,并选择脏器的病健交界处做为细菌分离的最终部位。一头猪应该选择多个脏器或部位分离细菌。并对不同部位细菌在整个疾病中的作用有一定的评价,如:心血中的细菌多为全身感染分布的病原;关节、肠道、创口、及肺脏则可能只是局部分布的细菌。)

2、分离细菌

一般采用鲜血琼脂培养基划线培养、怀疑存在只能在巧克力培养基上且需要一定二氧化碳才能生长的细菌(如:副猪嗜血杆菌、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等)感染时、应同时采用巧克力培养基划线、放到烛缸进行培养。

划线时应该在做到无菌操作的前提下尽量取较大的一块组织或较多量的分泌物、先在培养基表面涂布一小片区域,然后弃去病料再用接种环从涂布区域开始进行划线。这样一方面可保证分离到病料中的细菌,另一方面也能保证长出单个菌落为进一步鉴定提供方便,同时也为评价病料中细菌含量及不同细菌数量比例的评价提供依据。

如果病料来自病程较长或死亡动物且细菌种类复杂、难以确定病原菌的情况下、可考虑分离细菌的同时取病料接种小鼠、再从小鼠分离细菌,二者互为参

考。

3、细菌的鉴定步骤

①生长特性及形态观察,②显微镜镜检,③PCR鉴定,④测序鉴定

一种细菌的鉴定并不一定都得经过以上4步鉴定,能确定细菌种类即可。

4、进行药物敏感性实验

5、细菌的保存

每一种细菌经鉴定后均应进行编号保存6管到-80℃冰箱,保存2管到-20℃冰箱。并及时记录到细菌档案中,鉴定清楚的菌种及时送交3-4管至余老师处。

6、细菌血清型的确定及致病性分析

有目的的选取分离到的细菌进行进一步实验。

五、每月进行一次病案讨论

细菌鉴定人员需进行全面的总结报告,总结报告内容包括:病料接收时间、地点、临床背景资料(免疫背景、流行情况、发病情况、死亡情况、畜主处理情况、效果),病变图片、该病料相关(该场的抗体检测结果、病原检测结果)的实验室诊断结果、最后处理(最后与畜主的联系及建议事宜)。细菌鉴定人员报告完毕后再由大家进行讨论分析。同时细菌鉴定人员应整理好病案讨论记录。

细菌分离鉴定工作值班表

注意事项:1、值班人员应该同颜老师联系,要求其有病料来时及时告知,便于进行记录采样。2、值班人员应注意及时订购培养基,不可出现有病料却没有培养基的情况。。

细菌鉴定流程

细菌鉴定流程 细菌鉴定 细菌形态学鉴定16S rDNA 鉴定生理生化鉴定 一、细菌形态学鉴定 1.从-80˚Ϲ冰箱中取出菌株放4˚Ϲ复苏,轻柔混匀后用接种环接一环 菌液在培养基平板上划线活化,根据菌株来源选择适宜的培养基。 2.放入培养箱倒置培养,实验室一般采用28˚Ϲ培养,特殊菌株依据 该菌最适条件(时间、温度)培养24-48h。 3. 纯化:从活化培养基平板上挑取单菌落继续划板培养。 4. 观察记录菌落形态特征:大小(mm)、形状、干湿、透明度、颜色、边缘整齐还是,,,,,,, 形状干湿透明度颜色边缘细菌大小 (mm) 注意事项: ①接种划线应在酒精灯旁边操作 ②培养时应倒置培养,防止污染

二、革兰氏染色 1.涂片固定 将纯化后的菌株进行革兰氏染色,滴一滴生理盐水于载玻片上,无菌条件下用接种环挑取少量菌落均匀涂布水滴中,使其自然干燥,菌面向上,经火焰固定。 注意事项:菌液涂片时不可过于浓厚,干燥、固定。固定时通过火焰1~2次即可,不可过热,以载玻片不烫手为宜。 2.染色 一般包括初染、没染、脱色、复染等四个步骤,具体操作方法是:(1)加上结晶紫后,染色1分钟,水洗。 (2)加上碘液染色1分钟,水洗。 (3)加上95%酒精,摇动玻片,根据涂片厚度,脱色约20~60秒,水洗,吸去水分。 (4)加上蕃红后,染色1分钟,水洗。 (5)吸干或在空气中晾干后,油镜镜检。 3.结果观察: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呈紫色。以均匀 分散开的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为准,过于密集的细菌,都常呈现假阳性。 注意事项: ①标本涂片不能太厚,严格按操作要求进行。若涂片较厚,应延长脱色时间,直至不再出现紫色为止。 ②玻片通过火焰温度不能太高。

细菌分离鉴定

细菌分离鉴定 第一篇:细菌分离鉴定 细菌分离鉴定 目的要求: 熟悉临床标本中常见的病原性细菌的分离鉴定方法,细菌分离鉴定。 实验内容: 一、脓汁、咽拭子等标本中病原性细菌的分离与鉴定 (一)标本采集 1.脓拭子:用无菌棉签蘸取患处深部脓液或分泌物少许,置入无菌空试管内,送检。 2.痰拭子:用消毒容器收集病人痰液,用无菌棉签挑取脓稠痰块,置入无菌空试管内,送检。 3.咽拭子:嘱病人把口张大,用压舌板压住舌根,用无菌棉签迅速蘸取咽部分泌物,置入无菌空试管内,送检。 4.血标本:疑为败血症患者,在严格无菌操作下,静脉采血,床旁直接加入含50ml的肉汤瓶内,立即摇匀后送培养。 5.脑脊液:对疑似流脑患者,作腰椎穿刺取脑脊液,立即行直接床旁接种(送检过程中应注意保温)。 6.尿道、阴-道分泌物:对可疑淋病患者,男性可从尿道取材,取材时导尿管应进入尿道1cm~2cm,如为刚排尿,应等待1h左右;女性则可以从宫颈口取分泌物,当内窥器插入宫颈口后应稍等片刻,再旋转取出,取材应立即送检,不可放置冰箱。 (二)分离鉴定程序 待检标本可直接做涂片染色检查鉴定,必要时可做分离培养、生化反应及致病性鉴定。常见的致病性球菌检查程序如下。 直接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形态、排列、染色性) 脓、痰、咽拭子 分泌物、脑脊液观察菌落性状、溶血性、色素

血琼脂平板→ 涂片、染色、镜检 ↑ 挑取可疑菌落生化反应 血液、穿刺液→肉汤培养基纯分离致病性测定 ↓ 药敏试验 如培养液混浊时可涂片、染色、镜检 (三)常见临床标本的检查方法 1.脓拭子 在脓汁中除了球菌外,也有杆菌存在,例如革兰阳性的有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结核杆菌、枯草杆菌等,革兰阴性的有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等,此外尚可有真菌、放线菌、螺旋体等。 材料 (1)标本:脓拭子 (2)培养基:血琼脂平板 (3)兔血浆、白色滤纸片、无菌生理盐水、载玻片 方法脓汁→ 革兰染色→ 镜检 ↓ ↑ 血琼脂平板→观察菌落形态及溶血情况 ↓ 致病力试验 (1)将脓拭子作革兰染色,镜检(先作培养再涂片以免污染),鉴定材料《细菌分离鉴定》。标本放置4℃冰箱保存,待报告发出后再丢弃。 (2)将脓汁涂布于血琼脂平板上,再以灭菌接种环作划线分离。置培养37℃培养18h~24h。 (3)经培养后据菌落特点及涂片检查结果进行初步识别,根据需要再作进一步鉴定。若菌落较大、溶血透明、产生金黄色色素、涂片为革兰阳性球菌并成堆排列时可能系葡萄球菌,应确定其为何种葡萄球菌;必要时再作血浆凝固酶试验及甘露醇发酵试验,确定其致病力。 2.咽拭子 咽喉中存在的细菌较多,可以有厌氧及需氧性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四联球菌、脑膜炎球菌、卡他球菌、喉杆菌、结核杆菌枯

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程序

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程序 一、背景记录 1、猪的临床症状 2、不同猪的发病阶段(早、中、晚、解剖前宰杀还是解剖前已死亡) 3、解剖病变(保存好照片) 二、分离用培养基 1、常用培养基:鲜血琼脂培养基、巧克力培养基 2、非常用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沙门氏菌选择性培养基 三、病料的选取和保存 1、首选来自刚宰杀后的活畜禽或死后2-4小时内的畜禽 2、得到病料后应该立即进行细菌分离,分离细菌前最长保存时间(在4℃冰箱 内)最好不要超过3-4小时。分离细菌前应将病料保存在4℃冰箱不得放入-20℃冰箱。分离细菌后如需要根据细菌生长鉴定情况来决定病料用途(需再次接种、需再次触片、需接种动物等等)可先将病料暂存4℃冰箱,但不得超过2天。一般情况下分离细菌后应及时将需长期保存的少量病料分装到塑料瓶中进行记录保存,多余的病料进行无害化处理。 四、分离路线 1、选择分离细菌的目标脏器: 根据疑似疾病和病理变化确定,一般选病变比较严重的脏器做为分离细菌的目标脏器,并选择脏器的病健交界处做为细菌分离的最终部位。一头猪应该选择多个脏器或部位分离细菌。并对不同部位细菌在整个疾病中的作用有一定的评价,如:心血中的细菌多为全身感染分布的病原;关节、肠道、创口、及肺脏则可能只是局部分布的细菌。) 2、分离细菌 一般采用鲜血琼脂培养基划线培养、怀疑存在只能在巧克力培养基上且需要一定二氧化碳才能生长的细菌(如:副猪嗜血杆菌、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等)感染时、应同时采用巧克力培养基划线、放到烛缸进行培养。 划线时应该在做到无菌操作的前提下尽量取较大的一块组织或较多量的分泌物、先在培养基表面涂布一小片区域,然后弃去病料再用接种环从涂布区域开始进行划线。这样一方面可保证分离到病料中的细菌,另一方面也能保证长出单个菌落为进一步鉴定提供方便,同时也为评价病料中细菌含量及不同细菌数量比例的评价提供依据。 如果病料来自病程较长或死亡动物且细菌种类复杂、难以确定病原菌的情况下、可考虑分离细菌的同时取病料接种小鼠、再从小鼠分离细菌,二者互为参

一般细菌培养及鉴定 yi

一般细菌培养及鉴定 yi 一般细菌培养及鉴定 引言: 细菌是一类微小的生物体,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各种环境中,包括水体、土壤、空气等。它们的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对人类和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了解、培养和鉴定细菌,在微生物学研究和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细菌培养 细菌培养是指将细菌分离于自然环境或患者样品中,通过合适的培养基和环境条件,培养细菌使其生长繁殖。常用的培养基有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两种。 一、固体培养基 固体培养基是以琼脂作为凝胶剂制成,通常为糖和蛋白质组成的基础培养基,如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肉膏蛋白琼脂培养基等。它们透明或半透明,适合于分离单个细菌菌落并鉴定。制备固体培养基时,需要先将琼脂与所需的营养物加入适量的水中,经加热至溶解,然后热纯化,最后倒入培养皿中,等待凝胶化。在接种菌落时,可用支架将细菌接种环插入琼脂中,在清洁环境条件下进行。 二、液体培养基 液体培养基是指无琼脂的培养基,通常为糖和蛋白质组成的溶液,如普通液体培养基、牛肉膏培养基等。液体培养基适合于大量培养,为细菌提供了较好的营养环境。制备液体培养基时,

需要将所需的营养物加入适量的水中,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入各种营养物质,然后进行煮沸和杀菌,最后配制成适合细菌生长的pH值。 二、细菌鉴定 细菌鉴定是指通过一系列检测和实验手段,确定从样品中分离出的细菌的种类和特性。细菌鉴定主要包括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免疫学性质和分子特征等几个方面。 一、形态学特征 形态学特征是指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形态特点以及细菌间的排列方式进行鉴定。包括细菌的形状、大小、胞内结构等。常用的显微镜观察方法有普通显微镜观察和电子显微镜观察。 二、生理生化特性 生理生化特性是指通过生物化学实验,了解细菌的生长特性、代谢能力和对不同物质的反应性。常用的生理生化鉴定实验有氧气需氧性实验、产酸性实验、芳香化合物降解实验等。 三、免疫学性质 免疫学性质是指通过免疫学实验,检测细菌对特定抗原的反应和免疫学特性进行鉴定。常用的免疫学实验有血清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蛋白质印迹分析等。 四、分子特征 分子特征是指通过分子生物学实验,检测细菌的DNA序列、

细菌鉴定的方法和步骤

细菌鉴定的方法和步骤 细菌鉴定是确定或确认细菌属种的过程,它是微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有助于了解细菌的特征、生态习性和其对人类的影响。下面,我将介绍细菌鉴定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一、准备实验室条件和材料 在进行细菌鉴定之前,需要准备好实验室条件和所需的材料。实验室应具备洁净、无菌环境,预防细菌污染。所需的材料包括培养基、培养皿、平板、显微镜、油浸物镜、背景颜色固定剂、染色试剂、耗材等。同时,实验人员需要佩戴实验手套和口罩,保证操作的无菌性。 二、选择适当的培养基 不同的细菌在不同的培养基上生长出不同的菌落,因此选择适当的培养基是细菌鉴定的关键。常用的培养基有营养琼脂培养基、血琼脂培养基、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等。根据需要鉴定的菌株特性和需求,选择适当的培养基。 三、样品采集和拮抗 在开始鉴定之前,需要采集样品并进行扩培。样品来源可以是病人的体液、环境中的土壤、水源、食品等。样品采集最好是在无菌环境中进行,避免外来的细菌干扰结果。 四、制备纯培养物

为了获得纯种细菌,需要将样品进行拮抗并分离。拮抗是指将细菌分离成单独的菌落,并在新的培养基上获得单个菌种的纯培养物。常用的方法有稀释再悬浮平板法、分离斑点法、筛选法等。通过将菌落接种到培养基上,经过单菌的选择和培养,最终得到纯种菌株。 五、观察菌落特征 观察菌落形态是进行细菌鉴定的重要步骤之一。菌落特征包括菌落大小、形状、质地、边缘、颜色等。通常使用肉眼或显微镜对菌落进行观察,并记录下菌落的特征。 六、进行染色处理 染色是细菌鉴定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根据细菌细胞壁的性质,通常使用革兰氏染色、苏木精-伊红染色等常规方法进行染色处理。通过染色,可以初步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染色特性。 七、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将已染色的细菌样本放置在显微镜下,使用油浸物镜进行镜片调焦。观察细菌细胞的形态特征,如形状(球形、棒状、螺旋形等)、大小、连杆性等。此外,还可以观察细菌细胞的结构、附属结构(如鞭毛、菌毛等)以及内部结构(如胞浆、核质等)。 八、进行生物化学试验和酶活性测试

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篇一:常见病原菌采样分离过程 金黄色葡萄球菌采样分离过程 1、样本采集及初步分离 (1)奶样的采集: 采集有乳房炎和隐形乳房炎症状较明显的奶牛,消毒挤奶人手、奶牛乳头,弃2-3把乳,以乳样收集管无菌收集每个乳区乳样10-30mL,编好编号,4个乳区按:左前LF、左后Lh、右前RF、右后Rh编号,采集后尽快返回实验室,如不能尽快返回,应放在低温环境中带回。 (2)乳房皮肤拭子 用0.5mL肉汤润湿的消毒棉球拭子从乳房皮肤檫拭到乳头顶端,如果乳房土较多的话先檫掉土。拭子放入5mL离心管中,再放入冰盒中,迅速带回实验室处理。 (3)鼻腔拭子 用消毒棉球拭子插入动物鼻腔中,取出后放到盛有 0.5mL肉汤的5mL离心管中,放入冰盒中,迅速带回实验室

处理。 菌种的初步分离 首次分离时,用接种环蘸取样品在科玛嘉金黄色葡萄球菌显色平板上涂布接种,37℃,16-18小时培养后,从显色平板上挑取红色的单菌落,用脑心浸液(bhI)肉汤35℃培养18小时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金葡菌初次分离时,接种显色培养基后培养时间最好不超过18h进行观察,因为超过24h后所有的葡萄球菌属细菌皆会导致显色培养基变色,进而出现假阳性。 2、菌种的保存 2mL灭菌离心管中加入400μL新鲜菌液+200μL60%灭菌甘油,-80℃(长期)或-20℃(临时)冻存。 3、菌种的复苏 如需再次纯化,或进行进一步实验,可将甘油保种的菌液在显色平板或哥伦比亚血琼脂平板上划线培养,或者将保种的菌液直接接入液体培养基培养。 肠球菌采样分离过程 1、样本采集及初步分离 (1)肛门拭子 以灭菌长棉签采集猪肛门拭子或蘸取新鲜粪便,棉拭子应以捻转方式插入肛门4-5厘米深,取出后放入1mL营养肉汤的灭菌离心管中,如不能立即接种,应放于低温环境中迅

微生物细菌鉴定流程

微生物细菌鉴定流程 近年来,微生物细菌在医学、环境科学、食品安全等领域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准确、快速地鉴定微生物细菌的种类,对于疾病的防治、环境污染的监测以及食品质量的保障都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将以人类的视角,为你详细介绍微生物细菌鉴定的流程。 第一步:样本采集 鉴定微生物细菌的第一步是采集样本。样本的选择和采集方法直接关系到鉴定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常见的样本包括血液、尿液、粪便、食品、土壤等。采集样本时要注意避免污染,使用无菌工具进行采集,并妥善保存以保持样本的完整性。 第二步:样本处理 在样本采集后,需要进行处理以提取微生物细菌。处理方法根据不同的样本类型而有所不同。例如,对于食品样本,可以进行均质化和稀释,以增加微生物的浓度。对于血液样本,可以进行离心和沉淀,以获得血浆或血清。 第三步:培养和分离 经过样本处理后,接下来需要将微生物细菌培养和分离。培养是指将样本中的微生物细菌在适宜的培养基上进行生长。培养基的选择要根据不同的细菌种类和特性来确定。分离是指将不同的细菌分开,以便后续的鉴定。分离可以通过涂布法、滴定法、稀释法等多种方

法进行。 第四步:形态学观察 在分离细菌后,需要进行形态学观察。形态学观察包括观察细菌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这些特征能够提供一些线索,帮助鉴定细菌的种类。 第五步:生理生化测试 除了形态学观察外,生理生化测试也是鉴定微生物细菌的重要手段。生理生化测试通过对细菌的代谢、酶活性、生长特性等进行检测,来推测细菌的种类。常见的生理生化测试包括氧需求性测试、碳源利用测试、酶活性测试等。 第六步:分子生物学鉴定 在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测试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通过分析微生物细菌的DNA或RNA序列,来确定其种类。常见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包括PCR、测序等。 第七步:鉴定结果分析 最后一步是对鉴定结果进行分析。根据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试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的结果,确定微生物细菌的种类。同时,还需要对鉴定结果进行比对和验证,以确保鉴定的准确性。 通过以上流程,我们可以准确地鉴定微生物细菌的种类。这对于疾病的诊断、环境的监测以及食品的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微生物细

普通细菌培养鉴定操作规程

普通细菌培养鉴定操作规程 1检验目的 做疾病的病原学诊断,查找于疾病有关的病原菌以及了解微生物与疾病的关系,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和流行病学的调查。 2原理 人体很多部位与外界相通,存在栖息菌群,但不致病,当菌群失调或分离到致病菌则具有临床意义;另外机体某些部位是无菌的,如检出细菌则视为致病菌。并排除采样及操作污染。3标本要求 (1)标本类型:血液,骨髓,脑脊液,胸水,腹水,尿液,等体液;痰液,前列腺液,脓液,组织分泌物或穿刺液等。 (2)标本采集:见标本采集手册 (3)标本储存和运输:室温放置,室温运输并立即送检。人泌尿生殖道标本如白带前列腺液等需临床标本接种于巧克力平板或特殊的运送培养基并置保温设备中送检。 (4)标本拒收状态:非无菌方式采集的标本或未按要求部位采取的标本。 4容器和添加剂类型 均使用灭菌器InI盛放标本 5试剂 (1)试剂名称:革兰氏染液、氧化酶试剂、3%触酶、血平板、麦康凯平板、相关生化试剂等 (2)试剂生产厂家:XX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6仪器设备: (1)接种针、接种环、酒精灯、 (2)BACTTST黑马微生物鉴定系统。 (3)显微镜、GNP-P270隔水式恒温培养箱、SWYJTF超净工作台、MCoT5A三洋牌二氧化碳培养箱、0414-1台式离心机、FA1004电子天平 7校准程序 (送XX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所校准) 8操作步骤 (1)血液、骨髓、脑脊液等标本按照培养目的增菌培养12T8小时后盲目接种或待自动分析仪报警后接种。

(2)接种:以上增菌标本及其他临床标本用接种环取标本接种环划线血平板及其他选择性培养基上,35℃培养过夜,观察结果。 (3)涂片:肉眼见细菌生长,取生长物涂片做革兰氏染色; (4)纯培养:根据需要接种血平板、巧克力、中国蓝/麦康凯或厌氧平板过夜培养以获得纯培养。 (5)鉴定:按照鉴定仪要求调配菌液浓度,细菌的鉴定见BACTTST黑马微生物鉴定系统10质量控制: 参加我科质量管理小组组织的各项质量控制活动 11生物参考区间 血液,骨髓,脑脊液等无菌部位采取的标本未见细菌生长;其他标本如大便,痰液为正常菌群或未见致病菌。 12患者检验结果的可报告区间 细菌鉴定到种或属;菌群调查报告比例。 13临床意义: 为医生提供病原学诊断,并为进一步药敏实验提供依据。

细菌培养与鉴定

细菌培养与鉴定 细菌是一类微生物,它们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环境中,包括土壤、水体、空气等。细菌的培养与鉴定是微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许多生物学实验的基础。通过细菌的培养与鉴定,我们可以了解细菌的形态、生长特性、代谢特点以及对它们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为科研与实际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 一、细菌培养技术 细菌的培养是指将细菌微量悬浮液转移到富含适宜营养物的培养基中,通过提供适宜的温度、pH值和氧气氛等条件,使细菌能够进行正常的生长和繁殖。细菌培养技术包括无菌操作、选用适宜培养基、菌液接种、培养条件控制等环节。 1. 无菌操作 无菌操作是培养细菌的前提,也是避免培养中出现杂菌的关键步骤。无菌操作要求工作台、培养器具和培养基等都必须经过高压灭菌或酒精消毒处理。实施无菌操作时,操作者需穿戴手套、口罩和实验服,严格遵守无菌区域的规范。

2. 选用适宜培养基 培养基是细菌生长所必需的有机和无机物质的混合物,可分为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常用的固体培养基包括琼脂培养基和石蜡培养基,而液体培养基包括大量种类,如肉汤培养基、蛋白胨培养基等。在选择培养基时,要根据所培养的细菌种类和所需研究目的来确定。 3. 菌液接种 菌液接种是将细菌悬浮液接种到培养基上的过程。在接种前,需要用火焰对接种环或接种棒进行灭菌处理,然后取适量的细菌悬浮液接种到培养基表面或混合物中。接种完毕后,要立即将培养皿上的接种环或接种棒再次进行灭菌处理。 4. 培养条件控制 细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如温度、pH值和氧气氛等。不同细菌对这些条件的要求各有不同,因此在培养细菌时,要根据所培养细菌的特性进行合理的控制。一般来说,细菌的培养温度在

动物源细菌分离和鉴定方法

动物源细菌分离和鉴定方法 一、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分离和鉴定 1.范围 本方法规定了用于耐药性测定的动物源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分离和鉴定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各种动物及其组织中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分离和鉴定。 2. 设备和材料 2.1 冰箱:O C-4 C和-20 °C O 2.2 恒温培养箱:37C 士1 C和42C。 2.3 显微镜:10X --100 X。 2.4 采样管。 2.5 采样棉拭子、剪子。 2.6 灭菌试管。 2.7 平皿。 2.8 自动细菌鉴定仪。 2.9 API 20E 试子条。 2.3 恒温摇床 2.4 冻存管

3. 培养基和试剂3.1 运送培养基3.2 麦康凯琼脂

3.3沙门氏菌显色琼脂或XLT4琼脂 3.4营养肉汤 3.5鉴定用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阳性血清 3.6四硫磺酸盐增菌液(TTB ) 4•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分离和鉴定程序 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分离和鉴定程序见图 1 图1: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分离和鉴定程序 动物泄殖腔拭子 发病动物带菌组织(做成匀液) 用接种环接种于麦康凯琼脂 按1:10接种四硫 (TTB ) 42C 24 r 充磺酸盐增菌液 h F 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或 XLT4琼脂 三糖铁(TSI )和硫 化物吲哚运动性 培 养基 (SIM )鉴定 检测invA 基因确认 大肠杆菌 API 20E 试条 沙门氏菌 运送培养基或营养肉汤 挑取大肠杆菌可疑菌落纯化 挑取沙门氏菌可疑菌落纯化 氧化酶试验(阴性) 自动细菌鉴定仪 大肠杆菌 沙门氏菌

5.操作步骤 5.1 采样 到已选定的养殖场或屠宰场,用灭菌棉签采动物泄殖腔样品,置 入1-2ml肉汤或运送培养基中0-4C保存。米发病动物组织时,用无菌操作取少量动物组织至于灭菌试管内,0-4 C保存,不超过48小时。 5.2 大肠杆菌的分离 5.2.1 取泄殖腔拭子样品用接种棒直接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平面,动物组织样品首先制成匀液,然后用接种棒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平面,37C 培养18-24 小时。 5.2.2 挑取粉红色、边缘光滑的大肠杆菌可疑菌落,用麦康凯培养基纯化一代,然后接种于营养琼脂平面37C培养12-24小时,待进一步细菌鉴定。 5.3 沙门氏菌的分离 5.3.1 将泄殖腔拭子或制成匀液的动物组织样品与增菌培养基按 1:10的比例,接种于TTB增菌液中,42 C培养24小时。 532将增菌液摇匀,用接种环接种于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37 C培养22-24小时或XLT4琼脂上42C培养22-24小时。 5.3.3 将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上紫色的沙门氏菌可疑菌落或XLT4 琼脂培养基上中央黑色边沿透明的沙门氏菌可疑菌落接种于营养琼脂平面 37C培养16-24小时,待进一步细菌鉴定。 5.4 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鉴定(以下方法可任选其一)

细菌的人工培养实验步骤

细菌的人工培养实验步骤 细菌的人工培养实验步骤 细菌的人工培养是微生物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实验方法,可以用于分离、鉴定和纯化细菌。下面将详细介绍细菌的人工培养实验步骤。 一、准备实验室设备和材料 1. 培养基: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如营养琼脂、大肠杆菌选择性琼脂、血琼脂等。 2. 细菌液:从保存在冰箱或冷冻库中的细菌液中取出所需的细菌,并进行预处理。 3. 实验室设备:无菌操作台、离心机、移液器、显微镜等。 4. 无菌操作器具:无菌培养皿、试管、移液器等。 二、制备固体培养基 1. 称取所需量的琼脂和其他成分,加入适量的去离子水中溶解。

2. 调整pH值,通常为7.0-7.4。 3. 加热消毒:将琼脂溶液装入无菌试管或烧杯中,用高压灭菌器或自 制压力锅进行高温高压灭菌。 4. 倒制琼脂:将琼脂溶液倒入无菌培养皿中,使其均匀分布在培养皿 底部。 5. 固化琼脂:将培养皿放置在平板上,待琼脂凝固后即可使用。 三、制备液体培养基 1. 称取所需量的营养成分和其他添加剂,加入适量的去离子水中溶解。 2. 调整pH值,通常为7.0-7.4。 3. 加热消毒:将液体培养基装入无菌试管或烧杯中,用高压灭菌器或 自制压力锅进行高温高压灭菌。 四、细菌的预处理 1. 从冷冻库或冰箱中取出细菌液,并进行预处理。通常采用离心法将

细菌沉淀下来,并用生理盐水洗涤2-3次,以去除残留培养基和代谢 产物等。 2. 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和数量,并调整浓度至合适的范围。 五、接种细菌 1. 无菌操作台上进行无菌操作,将细菌液用移液器均匀地滴在琼脂培 养皿表面上。 2. 用火柴头或无菌环将细菌液均匀地涂抹在琼脂表面上。 3. 将培养皿倒置放置于恒温箱中,通常为37℃,并注意标记好培养皿的信息。 4. 观察培养皿中细菌的生长情况,并记录下来。 六、细菌的分离和鉴定 1. 根据实验设计和研究目的,选择不同的方法对细菌进行分离和鉴定,如生化试验、药敏试验等。 2. 根据实验结果对细菌进行鉴定,并记录下相关信息。

细菌分离流程

细菌分离流程 细菌是一类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各个环境中,包括土壤、水体、空气、人体等。为了研究和了解不同细菌的特性和功能,科学家们常常需要对细菌进行分离。细菌分离是指将混合菌群中的不同细菌种类单独分离出来的过程,下面将介绍一种常用的细菌分离流程。 一、准备实验材料和设备 1. 实验室培养基:选择适宜的培养基,如琼脂培养基、肉汤培养基等。 2. 培养皿:用于培养菌落的平板状培养皿和深层培养皿。 3. 细菌菌株:已知的细菌菌株,用于对照。 4. 细菌液体培养物:含有混合菌群的液体培养物,用于分离细菌。 二、制备稀释液 1. 取一定体积的细菌液体培养物,加入无菌生理盐水或稀释液中,进行适当稀释。目的是使菌液中的细菌浓度适宜,以便于分离出单个菌落。 三、涂布法分离 1. 用无菌的铁环或无菌棉签蘸取稀释液,均匀地涂布在琼脂平板上。 2. 重复涂布过程,将不同稀释液均匀涂布在不同的琼脂平板上。 3. 使用铁环或棉签时,需要在每次转移菌液前进行消毒处理,以避

免细菌的交叉污染。 4. 将涂布好的琼脂平板倒置放置在恒温培养箱中,通常在37℃下培养。 四、混悬液稀释法分离 1. 取一定体积的细菌液体培养物,加入无菌生理盐水或稀释液中,充分混匀。 2. 取少量混悬液,用无菌移液管滴加到琼脂平板上,然后用无菌棉签均匀涂布。 3. 重复滴加和涂布过程,将不同稀释液均匀涂布在不同的琼脂平板上。 4. 将涂布好的琼脂平板倒置放置在恒温培养箱中,通常在37℃下培养。 五、深层分离法 1. 准备含有琼脂的深层培养皿。 2. 取少量细菌液体培养物,用无菌移液管滴加到深层培养皿中,然后用无菌棉签均匀涂布。 3. 重复滴加和涂布过程,将不同稀释液均匀涂布在不同的深层培养皿上。 4. 将涂布好的深层培养皿倒置放置在恒温培养箱中,通常在37℃下培养。

细菌分离培养及药敏试验方法及步骤

细菌分离培养方法及操作步骤 无菌取血液或脏器、淋巴结划线接种于鲜血琼脂平板或血清琼脂平面培养基、普通肉汤培养基,37C恒温培养24h,观察其生长特性。目前细菌分离培养的常用方法有平板划线分离法、加热分离法与实验 动物分离法。 平板划线接种法 这就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分离接种方法。它可以从被检病料中通过划线可使细菌分离、分散生长而形成单个菌落(有利于从含有多种细菌的标本中分离出目的菌),以便挑选可疑菌落作纯培养加以鉴定。具体操作: 1、右手持接种环,在酒精灯上火焰灭菌; 2、待接种环冷却后,挑取被检料少许,左手持琼脂平板,以食指为 图1病料采集图2接种环灭菌

支点,用拇指与无名指将平皿揭开一空隙。大约20C时,迅速地将接种环轻轻地涂布在培养基的边缘 3、在涂布处来回移动作曲线形划线接种。(注意:划线时,以腕力使接种环在琼脂平板表面划动,尽量不要划破培养基,划的线条要密,但不能重复旧线,以免培养物形成菌 图3平板划线接种法 4、划线完毕,合上平皿盖,将琼脂平板倒置,放入37c温箱内培养

18-24小时。 注意:分离培养用的平板培养基应表面干燥,可于临用前置37C孵育箱内30分钟,这样表面即干燥有利于分离培养,又使培养基预温,对培养某些较娇弱的细菌有利。 细菌药敏试验方法操作步骤 药敏试验就是抗菌药使用以前必不可少的一个基本环节,一个正确的药敏结果能够科学的指导养殖户用药,减少抗菌素使用的盲目性,从而减少养殖户损失。在临床实际生产中具备重要意义。 1、在“超净台”中,用经(酒精灯)火焰灭菌的接种环挑取适量细菌培养物,以划线方式将细菌涂布到平皿培养基上。具体方式;用灭菌接种环取适量细菌分别在平皿边缘相对四点涂菌,以每点开始划线涂菌至平皿的1/2。然后,找到第二点划线至平皿的1/2,依次划线,直至细菌均匀密布于平皿。 图4接种环划线 2、以无菌操作将灭菌的不锈钢小管(外径为4毫米、孔径与孔距均

细菌分离流程

细菌分离流程 细菌分离是微生物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它可以将复杂的微生物群落中的细菌分离出来,从而研究和分析单个细菌的特性和功能。下面将详细介绍细菌分离的流程和步骤。 1. 样品收集 细菌分离的第一步是收集样品。样品可以是环境样品(如土壤、水样、空气等)或生物样品(如血液、尿液、组织等)。在收集样品时,需要采取无菌操作,以避免外源性细菌的污染。同时,还需要注意样品的保存条件,避免细菌失活或繁殖。 2. 样品预处理 样品收集后,需要进行预处理以去除杂质和非细菌微生物。预处理的方法包括过滤、离心、稀释等。过滤可以去除大颗粒的杂质,离心可以沉淀细菌,稀释可以减少样品中的微生物数量,使细菌单个分离更容易。 3. 细菌分离培养基的选择 选择适合细菌生长的培养基是细菌分离的关键。常用的培养基有富集培养基、选择性培养基和差异培养基。富集培养基可以促进细菌生长,选择性培养基可以抑制非目标菌群的生长,差异培养基可以根据细菌的生理特性进行筛选。 4. 细菌分离 细菌分离是将复杂的细菌群落中的单个细菌分离出来,使其单独生长。常用的细菌分离方法有涂布法、液体稀释法和滴定法。 4.1 涂布法 涂布法是将样品均匀涂布在固体培养基表面,使单个细菌形成单个菌落。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取一定量的样品,用无菌工具(如无菌棉签、无菌针头)均匀涂布在固体培 养基表面。 2.使用无菌铲子或铅笔头轻轻拖曳样品,使其均匀涂布。 3.使用无菌铲子或铅笔头在培养基上进行菌落分离,每次分离都使用新的工具。 4.标记每个菌落,以便后续的鉴定和分析。 4.2 液体稀释法 液体稀释法是将样品逐渐稀释并接种在液体培养基中,使单个细菌形成单个菌落。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