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微生物检验学之细菌的培养与分离技能技术总结

微生物检验学之细菌的培养与分离技能技术总结

精心整理

细菌的培养与分离技术

一、基本条件

二、细菌的接种与分离技术

三、细菌培养的方法

四、细菌的生长现象

五、细菌L 型的检查

一、基本条件

(一)细菌实验室

1.

2.

3. 4. 5.菌处理。 6.

7. 1. 2. 3.

4. 5. pH

二、细菌的接种与分离技术

(一)平板划线分离法

在被检标本中,常混杂有多种细菌,平板划线分离法可使这多种细菌在培养基表面分散生长,各自形成菌落,以便根据菌落的形态及特征,挑选单个菌落进行纯培养。常用的平板划线分离法有以下两种: 1.连续划线分离法杂菌不多的标本。 2.分区划线分离法杂菌量较多的标本。

(二)斜面接种法

该法主要用于单个菌落的纯培养、保存菌种或观察细菌的某些特性。

(三)液体接种法

多用于一些液体生化试验管的接种。

(四)穿刺接种法

此法主要用于半固体培养基、明胶及双糖管的接种。

(五)倾注平板法

测定牛乳、饮水和尿液等标本细菌数时常用此方法。

(六)涂布接种法

常用于纸片法药物敏感性测定,也可用于被检标本中的细菌计数。

三、细菌培养的方法

根据临床初步诊断及待检细菌的种类,可选用不同环境条件进行培养。常用的有需氧培养法、二氧化碳培

培养瓶置35℃6~18h后,用肉眼观察其生长现象,如:溶血、产生气体或混浊度等。

应每天肉眼检查细菌生长情况,若为生长阳性应做进一步的分离鉴定和药敏;

若为生长阴性,应孵至第7天弃去。

有些细菌如奈瑟菌属和嗜血杆菌属的菌株,心杆菌属、放线杆菌属的细菌都需要较长时间培养。

血培养孵育24h后,肉眼观察阴性的血培养瓶,一般不需做常规显微镜检查,因培养物中有105菌落形成单位CFU/ml,才能通过革兰染色检出细菌。

(三)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半固体培养基用于观察细菌的动力,有动力的细菌除了在穿刺接种的穿刺线上生长外,在穿刺线的两侧均可见有混浊或细菌生长的小菌落。

五、细菌L型的检查

细菌L型是细胞壁缺陷从而生物学特性发生改变的一种细菌,是细菌在不利环境下种系保存的一种形式。表现为形态多形性、染色不确定性、可滤过性、渗透压敏感性,生化反应减弱特性以及对份内酞胺类和其他作用细胞壁抗生素的抵抗性。细菌L型检查对感染病原的确定及抗生素合理选择有重要意义,多采用培养观察的方法。

培养基多以心脑浸液及牛肉浸液为基础,加入蛋白陈、氯化钠,以1%的琼脂浓度制备固体培养基。培养出的L型细菌菌落表现:

常有油煎蛋样菌落(典型L型菌落)、颗粒型菌落(G型)和丝状菌落(F型)三种类型。

1.标本采集应尽量采集无杂菌污染的组织或体液标本。胸腔积液、腹水及尿液标本,应加20%蔗糖无菌溶液,以保持高渗;血液标本应接种高渗肉汤增菌培养。如增菌肉汤出现轻度混浊或沉淀,再分离接种于L型选择平板或血平板。

2.培养方法

(1)L型检查程序:将标本接种到高渗肉汤增菌培养1~7d,然后转种L型平板和血平板37℃培养2~7d。

出L

『答案解析』在被检标本中,常混杂有多种细菌,平板划线分离的目的是使标本中混合的多种细菌在培养基表面分散生长,形成各自菌落。

【例题】临床细菌室最常用的培养方法是

A.需氧培养法

B.微需氧培养法

C.二氧化碳培养法

D.厌氧培养法

E.组织培养法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需氧培养法是临床细菌室最常用的培养方法,适于一般需氧和兼性厌氧菌的培养。

【例题】肺炎患者,咳大量黄痰,作培养应

A.在血平板和麦康凯平板上连续划线法

B.在液体培养基增菌

C.接种斜面

D.在血平板和麦康凯平板上分区划线法

E.倾注平板法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杂菌较多的标本应用分区划线法分离出单个菌落。

【例题】某尿路感染患者尿中分离出L型菌,应用

A.青霉素

B.头孢唑林

C.头孢曲松

D. Array

E.

A.

B.

C.

D.

E.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八 细菌纯种分离、培养和接种技术

南昌大学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 实验类型:√验证□综合□设计□创新实验日期:实验成绩: 实验八细菌纯种分离、培养和接种技术 一、实验目的: 1、学习从环境(土壤、水体、活性污泥、垃圾、堆肥等)中分离、培养微生物,掌握一些常用的分离和纯化微生物的方法; 2、学会几种接种技术。 二、实验基本原理: 自然界中的微生物总是杂居在一起,即使一粒土或一滴水中也生存着多种微生物。要研究其中的某一种微生物,首先必须将它分离出来。 受污染的土壤或水体中,微生物的数量和污染物的降解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系.为了提高污染物降解速率,常需接种一些能降解目标污染物的高效菌。从经过富集、驯化培养的样品中筛选目标菌株,往往是获得高效降解菌的有效方法。 根据目标微生物特定的营养要求,设计相应的选择培养基。是快速高效获得目标菌的关键步骤。 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有“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之称,同其他生物环境相比它所含微生物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是极其丰富的。因此土壤是微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是发掘微生物资源的重要基地,可以从中分离纯化的到许多有价值的菌株,事实上,生产、工程上很多有益菌株都是从土壤中分离得到的。 从复杂的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微生物纯种分类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方法有两类一类是单细胞挑取法,采用这种方法能获得微生物的克隆纯种,但对仪器条件要求较高,一般实验室不能进行。另一类是单菌落分离(平板分离法),该方法简便是微生物学实验中常采用的的方法。通过形成单菌落获得纯种的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平板浇注(稀释混合平板法)、平板表面涂布法。 此次实验采取的是平板分离法,该方法操作简单,普遍用于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其原理包括两方面:

微生物培养与分离方法

微生物培养与分离方法 大多数细菌均可以通过人工方法培养,而衣原体和病毒的分离培养往往需要活组织、鸡胚、特殊细胞株及动物接种。只有将微生物培养出来才能对它进行研究、鉴定和应用。 一、接种与分离方法 根据待检标本的性质、培养目的和所用培养基的种类,采用不同的接种方法。 1.平板划线分离培养法 对混有多种细菌的临床标本,采用划线分离和培养,使原来混杂在一起的细菌沿划线在琼脂平板表面分离,得到分散的单个菌落,以获得纯种。临床送检的标本如痰、咽试子、泌尿生殖道的分泌物和粪便等细菌检验均需要借助琼脂平板划线分离目的菌。平板划线分离法通常有两种方法: (1)分区划线分离法:此法常用于含菌量较多的标本如痰、泌尿生殖道的分泌物和粪便或混合细菌的分离。先用接种环挑取标本涂布于琼脂平板1区(占培养基总面积的1/4)并作数条划线,再于2、3、4区依次划线。每划完一个区域,均将接种环烧灼灭菌1次,冷后再划下一区域,每一区域的划线均与上一区域的划线交接1~3次。一个成功分区划线的平板,培养后分别观察1区形成菌苔,2区菌落连成线,3区和4区可分离到单个菌落。 (2)连续划线分离法:此法常用于含菌量不多的标本或培养物中的细菌分离培养。方法是先将接种物在琼脂平板上1/5处轻轻涂抹,然后再用接种环或拭子在平板表面曲线连续划线接种,直至划满琼脂平板表面。 琼脂斜面接种法 主要用于菌落的移种,以获得纯种进行鉴定和保存菌种等。用接种环(针)挑取单个菌落或培养物,从培养基斜面底部向上划一条直线,然后再从底部沿直线向上曲折连续划线,直至斜面近顶端处止。生化鉴定培养基斜面接种,用接种针挑取待鉴定细菌的菌落,从斜面中央垂直刺入底部,抽出后在斜面上由下至上曲折划线接种。 3.穿刺接种法 此法多用于半固体培养基或双糖铁、明胶等具有高层的培养基接种,半固体培养基的穿刺接种可用于观察细菌的动力。接种时用接种针挑取菌落,由培养基中央垂直刺入至距管底0.4cm处,再沿穿刺线退出接种针。双糖铁等有高层及斜面之分的培养基,穿刺高层部分,退出接种针后直接划线接种斜面部分。 4.液体培养基接种法 用于各种液体培养基如肉汤、蛋白胨水、糖发酵管等的接种。用接种环挑取单个菌落,倾斜液体培养管,在液面与管壁交界处研磨接种物(以试管直立后液体淹没接种物为准)。此接种法应避免接种环与液体过多接触,更不应在液体中混匀、搅拌,以免形成气溶胶,造成实验室污染。 5.倾注平板法 本法主要用于饮水、饮料、牛乳和尿液等标本中的细菌计数。取纯培养物的稀释或原标本1ml至无菌培养皿内,再将已融化并冷却至45~50℃左右的琼脂培养基15~20ml倾注入该无菌培养皿内,混匀,待凝固后置37℃培养,长出菌落后进行菌落计数,以求出每毫升标本中所含菌数。先数6个方格(每格为1cm2)中菌落数,求出每格的平均菌落数,并算出平皿直径,然后按下列公式计数,求出每毫升标本中的细菌数。 全平板菌落数=每方格的平均菌落数×лr2 每ml标本中的细菌数=全平板菌落数×稀释倍数 6.涂布接种法 本法多用于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的细菌接种。将一定量或适量的菌液加到琼脂培养基表面,

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技术

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技术 微生物是指肉眼无法看到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研究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技术对于了解微生物的特性、功能以及应用 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介绍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一、分离微生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分离微生物是指从混合微生物群落中将特定微生物种类单独分离出来。这对于研究微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性非常重要。下面将 介绍两种常用的分离微生物的方法。 1. 肉眼分选法 肉眼分选法适用于鉴定和培养易于在富含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生长 的微生物。该方法通常用于分离细菌和真菌。具体步骤如下: a. 首先,将混合微生物群落接种于富含营养物质的琼脂平板上(如 营养琼脂平板)。 b. 然后,通过观察生长在琼脂平板上的细菌或真菌的形态、大小、 颜色等特征,选择目标微生物。 c. 最后,用无菌的接种环将目标微生物划取到新的培养基上进行单 独培养。 2. 稀释涂布法

稀释涂布法可用于分离微生物样本中的单个细胞。该方法适用于细菌和真菌的分离。具体步骤如下: a. 首先,将微生物样本逐渐稀释至一定浓度。 b. 然后,取少量稀释后的样本使用平板计数法(将稀释后的样本涂布在琼脂平板上,并按照一定比例稀释),以得到适宜的菌落数。 c. 最后,通过观察琼脂平板上的菌落形态,选择目标微生物,并用无菌的接种环将目标微生物划取到新的培养基上进行单独培养。 二、微生物的培养技术 培养微生物是为了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在富含营养物质的环境中生长和繁殖。培养技术有助于了解微生物的生长特性和生理特点。下面将介绍两种常用的微生物培养技术。 1. 液体培养法 液体培养法是将微生物接种于富含营养物质的液体培养基中,通过培养瓶或试管中的液体环境,利用微生物对营养物的吸收和转化来进行培养。具体步骤如下: a. 首先,准备好富含营养物质的液体培养基。 b. 然后,用无菌技术将微生物接种到培养基中。 c. 最后,将培养瓶或试管密封好,放入恒温摇床中,控制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 2. 平板培养法

高中生物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知识总结

专题2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一、基础知识回顾 1、培养基概念: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 2、培养基种类: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二者的区别是是否添加凝固剂,其中实验室中常用的凝固剂是琼脂。 3、培养基营养成分:(1)主要营养物质: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2)其他条件:pH、特殊营养和氧气。 4、微生物的培养和分离过程中的无菌技术:(1)目的:获得纯净的培养物。 (2)关键: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3)常用方法:灭菌(培养皿—干热灭菌;培养基—高压蒸汽灭菌;接种环—灼烧灭菌)和消毒(操作者灭双手—化学消毒;操作室—紫外线消毒)。 5、高压蒸汽灭菌法:压力为100 kPa,温度为121℃,灭菌时间为15~30min. 6、巴氏灭菌法,亦称低温消毒法,是由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发明的低温杀菌法,是一种利用较低的温度既可杀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营养物质风味不变的消毒法,常常被广义地用于定义需要杀死各种病原菌的热处理方法。 7、干热灭菌法是指在干燥环境(如火焰或干热空气)进行灭菌的技术。一般有火焰灭菌法和干热空气灭菌法。适用于干燥粉末、凡士林、油脂等。 8、倒平板:待培养基冷却至50℃左右时,在酒精灯火焰附近倒平板。 9、菌落:由单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 10、平板划线法: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连续划线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表面。 11、稀释涂布平板法: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稀释度足够高时,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将被分散成单个细胞。为了使微生物在培养基上能够均匀分布,一般用涂布法将微生物接种在培养基上。 12、微生物的接种方法还包括斜面接种、穿刺接种等,其核心是防止杂菌污染,保证培养物的纯度。 13、平板划线操作中灼烧接种环的目的:第一次划线前:杀死接种环上原有的微生物,防止外来杂菌污染培养基;第二次及以后每次划线前:杀死上次划线后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使下次划线的菌种直接来源于上次划线的末端。 最后一次划线后:杀死接种环上残存的菌种,避免细菌污染环境和感染操作者。 14、菌种的保藏方法:(1)临时保藏法:(适合于频繁使用的菌种)先接种到试管的固体斜面培养基上培养,然后放入 4 ℃的冰箱中。(2)甘油管藏法(适合于长期保藏的菌种)转入灭菌后的甘油中,混匀后放在-20 ℃冷冻箱中保存。 15、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确定方法: ①自养型微生物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是无机物,碳源可来自大气中的CO2,氮源可由含氮无机盐提供。 ②异养型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是有机物,即碳源必须由含碳有机物提供,氮源也主要由有机物提供,部分异养型微生物也可以利用无机氮源。 16、选择无菌技术的原则。①考虑无菌技术的效果:灭菌的效果比消毒要好。 ②考虑操作对象的承受能力:活体生物材料、操作者的手等只能采用消毒,而不能灭菌。 17、纯化大肠杆菌的两种方法的异同。①相同点: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都能获得单细胞菌落。②不同点:平板划线法不能对微生物计数,而稀释涂布平板法能对微生物计数。 18、微生物的生长需要碳源、氮源等营养物质,培养基中的牛肉膏、蛋白胨为微生物的生长既提供了碳源,也提供了氮源。微生物培养通常采用的培养基是固体培养基,其中的琼脂,

微生物检验学之细菌的培养与分离技能技术总结

精心整理 细菌的培养与分离技术 一、基本条件 二、细菌的接种与分离技术 三、细菌培养的方法 四、细菌的生长现象 五、细菌L 型的检查 一、基本条件 (一)细菌实验室 1. 2. 3. 4. 5.菌处理。 6. 7. 1. 2. 3. 4. 5. pH 二、细菌的接种与分离技术 (一)平板划线分离法 在被检标本中,常混杂有多种细菌,平板划线分离法可使这多种细菌在培养基表面分散生长,各自形成菌落,以便根据菌落的形态及特征,挑选单个菌落进行纯培养。常用的平板划线分离法有以下两种: 1.连续划线分离法杂菌不多的标本。 2.分区划线分离法杂菌量较多的标本。 (二)斜面接种法 该法主要用于单个菌落的纯培养、保存菌种或观察细菌的某些特性。

(三)液体接种法 多用于一些液体生化试验管的接种。 (四)穿刺接种法 此法主要用于半固体培养基、明胶及双糖管的接种。 (五)倾注平板法 测定牛乳、饮水和尿液等标本细菌数时常用此方法。 (六)涂布接种法 常用于纸片法药物敏感性测定,也可用于被检标本中的细菌计数。 三、细菌培养的方法 根据临床初步诊断及待检细菌的种类,可选用不同环境条件进行培养。常用的有需氧培养法、二氧化碳培 培养瓶置35℃6~18h后,用肉眼观察其生长现象,如:溶血、产生气体或混浊度等。 应每天肉眼检查细菌生长情况,若为生长阳性应做进一步的分离鉴定和药敏; 若为生长阴性,应孵至第7天弃去。 有些细菌如奈瑟菌属和嗜血杆菌属的菌株,心杆菌属、放线杆菌属的细菌都需要较长时间培养。 血培养孵育24h后,肉眼观察阴性的血培养瓶,一般不需做常规显微镜检查,因培养物中有105菌落形成单位CFU/ml,才能通过革兰染色检出细菌。 (三)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半固体培养基用于观察细菌的动力,有动力的细菌除了在穿刺接种的穿刺线上生长外,在穿刺线的两侧均可见有混浊或细菌生长的小菌落。 五、细菌L型的检查

分离和鉴定微生物的方法

分离和鉴定微生物的方法 微生物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生物体,它们无处不在,在自然界 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人 们逐渐认识到微生物对人类生命健康的潜在威胁。因此,需要分 离和鉴定微生物,以了解其特征和功能,从而保护人们的健康与 安全。 一、分离微生物的方法 分离微生物是微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它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 采样:根据研究目的和样本来源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采 样方法,如直接采集、培养物、土壤、水和空气等。 2. 稀释涂布:根据采样量的大小和样本来源的不同,可以将样 本进行适当的稀释处理,然后涂布在培养基上。 3. 培养:将涂布的样本置于适当的培养条件下,如温度、湿度、氧气含量和营养成分等,培养期间观察和记录微生物的生长情况。

4. 纯化:从培养物中选取单一的菌种,通过传代和筛选的方法,使其获得纯种状态。 5. 保存:对保留的纯菌种进行存储和传承。 二、鉴定微生物的方法 鉴定微生物是指对已分离出的微生物进行鉴定和分类,以确定 其种属、亚种或生物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 形态学特征:通过对微生物形态的观察和描述,如大小、形状、色素、菌落形态等,初步鉴定其种属。 2. 生理生化特征:利用微生物生长与代谢的特性,如对不同碳源、氮源和微量元素的利用,产生的酶类和代谢产物,以及对常 见药物的敏感性和抗性等,进一步鉴定其亚种或生物型。 3. 分子生物学特征: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DNA序列分析、PCR扩增和序列比对等,对微生物进行基因型鉴定,解决传统鉴 定技术无法区分的问题。

三、常见的微生物分离和鉴定方法 1. 培养方法:是微生物分离和鉴定的最基本和重要方法,主要 应用于细菌和真菌的鉴定。包括富营养培养基和选择性培养基, 常用的有Mcleod、MacConkey、Sabouraud等。 2. 快速检测方法:是以快速、高效、准确为主要特点的微生物 检测方法。包括免疫学方法、核酸检测方法、质谱分析方法等。 3. 超微结构分析方法:是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超微结构,如形态、细胞壁、胞膜、内质网、菌核等,进一步鉴定和分 类微生物。 4. 药敏试验方法:是测定微生物对不同类别的药物敏感性和抗 性的方法,通过改变菌株对药物的反应情况,确定其药物敏感性。 总之,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应用,以确保科学、准确和有效。微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将有助于

微生物培养和鉴定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培养与鉴定实验报告 刘琳1131428 环境科学同组:陈氏秋张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微生物(细菌)鉴定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微生物(细菌)的快速鉴定操作步骤与自动化分析技术。 3.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并掌握微生物(细菌)的鉴定思路。 4.强化生物学知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 细菌鉴定是细菌分类学中最实用的部分,与工、农业生产及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动、植物检疫,食品卫生检验,人类及动、植物病原诊断,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等领域均需要细菌鉴定方面的工作。 细菌的鉴定是确定一个新的分离物是否属于一个已被命名的分类单元的过程。主要包括分离培养、显微镜观察、生理生化试验、血清学检验和动、植物接种等环节或技术。此外,还有噬菌体敏感性及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等。 细菌鉴定首先要有一个分类系统做基础。根据这个分类系统,找出各分类单元间相互区分的一系列特征,构成一个鉴定系统,即细菌鉴定的检索表。换言之,检索表由一系列有关细菌特征的问题构成,这些问题引导人们通过一个分类系统来确定一个菌株的分类地位。检索表有双歧式和表格式两种形式。本实验采用表格式检索表。 表格式检索表(鉴定特征表) 只对分类群的特征进行总结。而不给分类特征以等级化的排列。表格式检索表往往包含较多的性状特征,因而看起来比双歧式复杂。但比双歧式优越。表格中记为“﹢”的结果是该分类单元中90%以上的成员为阳性的特征。因此,允许被鉴定对象的个别特征不确定。 三、实验材料 器材:ID32E接种条、6cm培养皿、接种环、火焰灯、接种台、恒温培养箱、ATB Expression仪、移液管、移液枪 药剂:生理盐水、培养18~24h的接种菌、石蜡油、James 指示剂

临床检验技师-微生物检验(2019)讲义第九章_细菌的培养与分离技术

第九章细菌的培养与分离技术本章内容 一、基本条件 二、细菌的接种与分离技术 三、细菌培养的方法 四、细菌的生长现象 五、细菌L 型的检查 基本条件 (一)细菌实验室:生物安全柜。 (二)无菌实验室 (三)基本设备和器具:温箱、 CO2培养箱、厌氧培养设备;显微镜;高压蒸汽灭菌器、干烤箱;接种环和接种针;火焰灯或酒精灯;平皿、试管、吸管等玻璃器皿,以及离心机、天平等。 细菌的接种与分离技术 平板划线分离法:分散生长,各自形成菌落。 连续划线法:杂菌不多。 分区划线法:杂菌多。 斜面接种法:单个菌落纯培养、保存菌种或观察细菌的某些特性。 液体接种法:多用于一些液体生化试验管的接种。 穿刺接种法:半固体培养基,接种针。 倾注平板法:测定牛乳、饮水和尿液等标本细菌数。将标本适当稀释后,取一定量加入已灭菌的平皿内,再倾入已溶化并冷却至 45℃左右的定量培养基,混匀,待凝固后倒置、培养。 涂布接种法:常用于纸片法药物敏感性测定,也可用于被检标本中的细菌计数。 细菌的培养方法

培养条件:根据临床初步诊断及待检细菌的种类,选用不同环境条件进行培养。 细菌的生长现象 分离培养基上菌落的生长现象 观察菌落的大小、形状、突起、边缘、颜色、表面、透明度等。 血琼脂上的溶血: α溶血:菌落周围出现绿色环状,红细胞外形完整无缺。 β溶血:菌落周围形成一个完全清晰透明的环,红细胞溶解。 γ溶血:没有溶血,红细胞无溶解。 双环:菌落周围完全溶解的晕圈外有一个部分溶血的第二圆圈。 气味 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肉汤培养基的混浊度、沉淀、菌膜,气味和色素等。细菌数量达106~ 107CFU/ml,培养肉汤才见混浊。 血液培养的检查和传代培养:肉眼观察其生长现象,如溶血、产生气体或混浊度等。 半固体培养基中细菌的动力 有动力的细菌除了在穿刺接种的穿刺线上生长外,在穿刺线的两侧均可见混浊或细菌生长的小菌落。 细菌 L 型的检查 1.标本采集:无杂菌污染的组织或体液标本应加 20%蔗糖无菌溶液保持高渗;血液标本应接种高渗肉汤增菌培养。 2.分离培养:标本接种到高渗肉汤增菌培养1~ 7d,然后转种 L 型平板和血平板 37℃培养 2~ 7d。 3.生长现象:常有油煎蛋样菌落(典型 L 型菌落)、颗粒型菌落( G型)和丝状菌落( F 型)三种类型。 平板分区划线的目的 A.使细菌获得充分的营养 B.减少细菌间的相互抑制 C.获得足够的单个菌落 D.利于细菌的大量生长 E.加快细菌的生长速度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平板划线分离法:分散生长,各自形成菌落。连续划线法:杂菌不多。分区划线法:杂 菌多。

微生物细菌学总结

细菌 球菌 菌属形态与染色生物学性状致病性所致疾病检查防治金黄色 葡萄球 菌 S.aureus (皮肤表面及上呼吸道)分类:金葡菌表皮 腐生柠檬色葡球菌G+,葡萄状 无芽孢,无 鞭毛,少数 有荚膜 抗原: P抗原 C抗原 M蛋白抗原 (菌株分型依 据) 1.培养特点:混浊 需氧,兼性厌氧; 致病菌有β溶血 (透明) 2.生化反应 触酶阳性,致病菌 可分解甘露醇 3.抗原结构 荚膜,磷壁酸,SPA 4.抵抗力(强于一般 无芽孢菌) 对碱性染料(龙胆 紫)敏感 易产生耐药性,特 别对青霉素 两酶五毒素 1.血浆凝固酶 (致病检验) 结合/游离型 2.耐热核酸酶 增强侵袭力 3.葡萄球菌溶血素 —细胞膜(α抗原 性强,甲醛脱毒可 制成类毒素) 4.杀白细胞素 5.肠毒素 6.表皮剥脱毒素 7.毒性休克综合征 毒素I 1.侵袭性 局部感染 (皮肤软组 织,器官系 统) 全身感染 (心包炎, 心内膜炎) 2.毒素性 食物中毒 假膜性肠 炎 烫伤养皮 肤综合症 毒性休克 直接涂片镜 检 分离培养 生长(色素, α溶血) 生化反应(凝 固酶,耐热核 酸酶,甘露 醇) 毒素检查(免 疫学检查) 药敏实验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表皮,溶血, 腐生等。 具传染性 无凝固酶,无α溶 血素,正常菌群 致病物质 粘液物质,溶血素 (β,δ),吸附 泌尿系统 感染,细菌 性心内膜 炎,败血症 肺炎链球菌S.pneu moniae 人呼吸道G+,链状排 列,无芽孢 和鞭毛,早 期有荚膜 链球菌分类 甲型溶血(草 绿色溶血, α溶血)条件 乙型溶血(完 全溶血,β 溶血)致病 丙型溶血 (不溶血) 不致病 1.培养特点: 营养要求高(血清 肉汤/血平板) 沉淀生长—肉汤 灰白色菌落—平板 2.生化反应: 触酶阴性—鉴别, 不分解菊糖、不被 胆汁溶解—与甲型 溶血链球菌区别 3.抗原结构: 蛋白抗原(M) 多糖抗原(C) 核蛋白抗原(P) 1.细胞壁: 脂磷壁酸(LTA) M蛋白 肽聚糖 细胞壁受体 2.侵袭性酶: 透明质酸酶 链激酶(SK) 链道酶(SD) 胶原酶 3.外毒素: 致热外毒素(刺激 机体产生抗毒素) 链球菌溶血素 O溶血素(SLO) —对氧敏感,抗原 性强,可用于辅助 诊断 S溶血素(SLS) 化脓性炎 症: 扩散性,丹 毒、扁桃体 炎、乳突炎 等 中毒性: 猩红热 变态反应: 肾小球肾 炎 风湿热— 关节炎,心 肌炎(II, III型超敏) ASO实 验>1:400 有意义 大叶型肺 炎 脓汁,血 液,咽喉式 子 防止: 接种荚膜多 糖疫苗 检查法: 菊糖发酵实 验 胆汁溶菌实 验 Optochin实 验

检验科微生物出科小结

检验科微生物出科小结 尊敬的领导、老师: 充满感激之情的我们要向领导、老师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和敬意。感谢领导、老师对 我班的关怀与支持,使我们能够在实习期间取得了丰硕的实习成果。 在检验科微生物出科实习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实际操作加 深了对微生物检验的理论和技能。通过此次实习,我们对微生物检验的原理、方法和操作 流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增强了我们团队协作的能力。 一、实习内容及收获 1. 实习内容 我班在本次实习中主要进行了细菌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等实验操作,并对临床样品 进行了微生物检验。在导师的指导下,我们学习了微生物检验的相关操作规范和技术要点,掌握了微生物检验的实验操作流程。 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在实习期间,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包括操作技能不熟练、设备使用不 熟悉以及工作效率较低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总结,并 采取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比如加强实验室操作的练习和技能培训、加强对设备的了解和使用,提高工作效率等。 三、实习心得及展望 通过本次实习,我们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也加深了对微生物检验工作的认识和理解。我们也意识到自己在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 还存在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和实践能力。 通过本次实习,我们收获满满,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实验技能和团队合作意识,也拓宽 了自己的专业视野和实践能力。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不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争取更好地为患者的健康服务。感谢领导、老师对我们的关怀与指导,也感谢实习导 师在实习中对我们的耐心指导和支持,让我们能够取得了这次丰硕的实习成果。 我们衷心希望领导、老师们能够对我们的实习报告给予指导和批评,期待您的指点和 建议!再次感谢您们的关心和支持,谢谢! 此致

微生物学学习总结微生物培养和检测技术的应用

微生物学学习总结微生物培养和检测技术的 应用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分支学科,对于人类和环境的生物学及工 业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微生物的培养和检测技术是微生物学研究和 应用的基础。本文将探讨微生物培养和检测技术的应用,并总结学习 的重要内容。 一、微生物培养技术的应用 微生物培养是将微生物菌种在适宜的培养基上,进行繁殖和生长的 过程。微生物培养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食品、环境和生物工程等领域。 在医学方面,微生物培养技术被广泛用于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临床医学中,通过培养病原微生物,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导致感染疾 病的微生物种类,为治疗提供依据。另外,对于抗菌药物研究和开发,微生物培养技术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食品工业中,微生物培养技术用于食品的质量控制。通过培养微 生物,可以检测食品中的致病菌、腐败菌等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 证食品的安全性和卫生指标的合格。 在环境科学领域,微生物培养技术应用广泛。常用的环境微生物指 标菌包括大肠杆菌、耐热大肠杆菌等。通过培养这些指标菌,可以评 估水质、土壤质量以及环境污染程度。

在生物工程领域,微生物培养是微生物发酵生产的基础。通过培养 微生物,可以得到所需要的产物,如抗生素、酶、有机酸等。同时, 通过改良培养条件,提高产物的产量和质量,增加生产效率。 二、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应用 微生物检测技术是检测和鉴定微生物的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 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为微生物学研究和应用提供数据支持。 目前,常用的微生物检测技术包括传统培养法、生物化学方法和分 子生物学方法等。传统培养法是最早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其基本原理 是将微生物在培养基上培养,并通过形态、生理和生化特性进行鉴定。虽然传统培养法可靠且成熟,但其时间较长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生物化学方法是基于微生物代谢产物的检测,如氧化酶反应和呼吸 酶反应等。这些方法可以用于微生物的识别鉴定,如氧化发酵试验和TYM培养的鉴别微生物等。 分子生物学方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微生物检测技术,其基本原理 是通过检测微生物的DNA或RNA,确定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分子 生物学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快速等优势,并在微生物学研 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三、学习总结 通过对微生物培养和检测技术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了微生物学在 医学、食品、环境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重要性。微生物培养技术和检

细菌的分离纯化实验总结与反思

细菌的分离纯化实验总结与反思 细菌的分离纯化实验是微生物学实验中常见的手段之一,通过此实验可以得到单一纯种的细菌,用于后续的鉴定、培养和实验研究等。在进行细菌分离纯化实验时,需要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严谨性,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首先,进行细菌分离纯化实验前,需要准备好必要的实验器材和培养基。选择适当的培养基是保证细菌分离纯化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常用的培养基有营养琼脂培养基、选择性琼脂培养基和差异琼脂培养基等。根据实验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可以更好地促进目标菌种的生长和繁殖。 其次,在实验操作中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原则,以防止外界的细菌污染。实验器材、培养基和操作台面等都需要经过高温灭菌处理或消毒,以确保实验环境的洁净。在分离纯化实验中,可以采用无菌技术如火焰消毒、酒精消毒、无菌柱头等,来保证实验过程中的无菌状态。 另外,实验中要遵循适宜的分离纯化方法。常用的分离方法有涂布法、稀释法和过筛法等。涂布法是将待分离的细菌涂布在琼脂平板上,利用细菌的生长特性形成菌落;稀释法是将待分离的细菌进行逐级稀释,然后涂布在琼脂平板上,以获得单一菌落;过筛法是将待分离的细菌

悬液通过孔径较小的过滤器,将细菌过滤到琼脂平板上。根据实验的要求和目标菌种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进行实验。 最后,在实验完成后,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鉴定。通过观察菌落的形态特征、颜色、质地等,可以初步判断细菌的种类。此外,可以利用生化试验、抗生素敏感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进行进一步鉴定,以确认细菌的种类和特性。 总之,细菌的分离纯化实验是微生物学实验中重要的手段之一,通过严格的操作规范和无菌技术,结合合适的分离方法和培养基,可以得到单一纯种的细菌,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基础和便利。在进行此实验过程中,需要不断总结和反思,提高实验的质量和效果,以推动微生物学研究的进展。

微生物检验心得体会

微生物检验心得体会 微生物检验是一项关系到人们身体健康和食品安全的重要工作,为了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检验技术和操作能力,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总结出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微生物检验是一项严谨细致的工作,操作规程是保证实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操作过程中,一定要认真阅读操作规程,按照规程的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每一个步骤都准确无误。尤其是在使用培养基、试剂和仪器时,要精确称量和配制,不能随意变动,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应先咨询老师或专业人士。 其次,保持实验环境的洁净。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是一个高度洁净的环境,为了避免实验结果的误差,必须保持实验环境的洁净。首先要注意个人卫生,佩戴实验室专用的实验服和手套,以防止自身细菌的污染。其次要保持实验台面的整洁,避免有杂物或细菌残留。另外,每次操作完毕后,要及时清理工作台、洗净玻璃器皿,以防止细菌滋生和传播。 再次,注意实验的时间安排。微生物检验需要控制时间,不同的样品需要不同的时间进行培养和观察,因此在进行实验时要合理安排时间。同时,要充分利用时间,合理规划实验流程,避免不必要的等待时间,以提高工作效率。 最后,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微生物检验是一个复杂的领域,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验经验。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了解微生物

的种类和特点,掌握相关的实验技术和方法。同时,要积极参加实验室的讨论和研讨会,与同行交流经验,互相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总而言之,微生物检验是一项重要而细致的工作,在进行实验时要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操作,保持实验环境的洁净,合理安排实验时间,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人们的健康和食品的安全。

微生物学重点总结(3篇)

微生物学重点总结 微生物学 第一章绪论 1、微生物学。一般定义为研究肉眼难以看见的称之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科学。 2、微生物的发现。 第一个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人是荷兰商人安东列文虎克。 3、微生物学发展的奠基者及其贡献 法国的巴斯德。1>彻底否定了“自生说”;2>免疫学—预防接种;3>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4>创立巴斯德消毒法。 德国的科赫。1>证实了____病菌是____病的病原菌;2>发现肺炎结核病的病原菌;3>提出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科赫原则。 4、微生物的特点:个体小、结构简、胃口大、食谱广、繁殖快、易培养、数量大、分布广、 种类多、变异易、抗性强。 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1、无菌技术。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被其他微生物污染,其自身也不污染操作环境的技术。 2、菌落。分散的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体。 3、选择培养。选择平板培养、富集培养。

4、古生菌。是一个在进化途径上很早就与真细胞和真核生物相互独立的生物类群。主要包括一些独特的生态类型的原核生物。 5、真菌。霉菌(菌体由分枝或不分枝的菌丝构成)、酵母菌(一群单细胞真核微生物)。 6、用固体培养基获得微生物纯培养方法:1>涂布平板法:(菌落通常只在平板表面生长) 将一定量的某一稀释度的样品悬液滴加在已倒好的平板表面,再用无菌涂布棒涂布均匀,经培养后挑取单个菌落。特点:使用较多的常规方法,但有时涂布不均匀。2>稀释倒平板法:(细菌菌落出现在平板表面及内部) 取一定稀释度的样品与熔化的琼脂培养基混合,摇匀后倒入无菌培养皿中保温培养。缺点:操作较麻烦,对好氧菌、热敏感菌效果不好。3>平板划线法4>稀释摇管法 第三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异同点: 原核微生物 真核微生物 细胞壁 除少数外都有肽聚糖 无肽聚糖 细胞膜 一般无固醇 常有固醇 内膜

实验四:细菌的接种、培养和分离技术

实验四:细菌的接种、培养和分离技术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从环境(土壤、水体、活性污泥等)中分离培养细菌的方法,从而获得若干种细菌纯培养技能 (2)掌握细菌纯种分离的方法:稀释平板分离法和平板划线法。 (3)掌握几种接种技术:斜面接种技术、穿刺接种、稀释平板涂布法等。 二、实验原理 在土壤、水、空气或人及动、植物体中,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绝大多数都是混杂生活在一起, 当我们希望获得某一种微生物时,就必须从混杂的微生物类群中分离它,以得到只含有这一 种微生物的纯培养,这种获得纯培养的方法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为了获得某种微生物的纯培养。一般是根据该微生物对营养、酸碱度、氧等条件要求不同,而供给它适宜的培养条件,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此菌生长,而抑制其他菌生长 的环境,从而淘汰其他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再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或稀释混合平板法或平板 划线分离法等分离、纯化该微生物,直至得到纯菌株。 三、实验器材 1、牛肉膏蛋白月东培养基 2、盛9ml无菌水的试管,盛90m1无菌水并带有玻璃珠的三角烧瓶,1ml和5ml无菌 吸管,无菌培养皿; 3、接种环,土样,酒精灯等。 四、操作步骤 1 、倒平板将加热融化的牛肉膏蛋白月东培养基倒平板,并标明培养基的名称。 2 、贴标签接种前在试管上贴上标签,注明菌名、接种日期、接种人姓名等。贴在距试管口径2-3厘米的位置。 3 、点燃酒精灯。 4 、接种 取接种环右手拿接种环(如握钢笔一样)、在火焰上将环端烧红灭菌,然后将有可能伸 入试管的其余部分,均用火烧过灭菌。 环冷却将灼烧过的接种环伸入菌种管,先使环接触边壁,使其冷却。 取菌种待环冷却后轻轻沾取经稀释10倍的土壤悬液-环,然后将接种环移出菌种管, 注意不要使环的部分碰到管壁,取出后不可使环通过火焰。 接种在火焰旁迅速将沾有菌种的接种环在平板上划线。划线的方法很多,但无论哪种 方法划线,其目的都是通过划线将样品在平板上进行稀释,使形成单个菌落。常用的划线方 法有下列二种: ⑴用接种环以无菌操作挑取土壤悬液一环,先在平板培养基的一边作第一次平行划线 3-4条,再转动培养皿约70。角,并将接种环上剩余物烧掉,待冷却后通过第一次划线部分 作第二次平行划线,再用同法通过第二次平行划线部分作第三次平行划线和通过第三次平行划线部分作第四次平行划线(图A)。划线完毕后,盖上皿盖,倒置于温室培养。 ⑵将挑取有样品的接种环在平板培养基上作连续划线(图B)。划线完毕后,盖上皿盖,倒 置温室培养。 环灭菌将接种环烧红灭菌。 5、挑菌将培养后长出的单个菌落分别挑取接种到上述三种培养基的斜面上,分别置25c和28c温室中培养,待菌苔长出后,检查菌苔是否单纯,也可用显微镜涂片染色检查是否是单一的微生物,若有

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知识点总结

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知识点总结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知识小结与专题训练 一、微生物的培养和分离技术 1.微生物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 牛肉膏又称牛肉浸膏,是采用新鲜牛肉经过剔除脂肪、消化、过滤、浓缩而得到的一种棕黄色至棕褐色的膏状物。有牛肉自然香味,易溶于水,水溶液呈淡黄色。牛肉膏当含有肌酸、肌酸酐、多肽类、氨基酸类、核苷酸类、有机酸类、矿物质类及维生素类的水溶性物质。 蛋白胨,是有机化合物。蛋白胨是将肉、酪素或明胶用酸或蛋白酶水解后干燥而成的外观呈淡黄色的粉剂。蛋白质经酸、碱或蛋白酶分解后也可形成蛋白胨。在胃内蛋白质的初步消化产物之一就是蛋白胨。蛋白胨富含有机氮化合物,也含有一些维生素和糖类。能为微生物提供C源、N源、生长因子等营养物质。 对异养微生物来说,含C、H、O、N的有机化合物既是碳源,又是氮源、能源。 2.培养基的制作合格与否通过未接种的培养基表面是否有菌落生长来验证 3.常用的无菌技术有 ⑴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

⑵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进行灭菌。 ⑶为避免周围环境的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⑷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物品相接触。 考点细化: ①灭菌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消毒是指用较为温和的理化方法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不包括芽孢、孢子。 ②灭菌的方法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灼烧灭菌用于接种用的金属工具;干热灭菌用于能耐高温的,需要保持干燥的玻璃器皿等;高压蒸汽灭菌用于培养基等 ③消毒的方法有煮沸消毒法,用于液体消毒;巴氏消毒法,用于不耐高温的液体;化学药剂(如用体积分数70%-75%的酒精)或紫外线消毒,用于物体表面的消毒。 4.微生物的纯培养指的是防止外来杂菌入侵。 5.配制固体培养基的步骤:计算、称量、溶化、(调节pH、分装、包扎)灭菌、倒平板 6.微生物接种的方法最常用的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微生物细菌分离培养实验报告

微生物细菌分离培养实验报告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技术实验报告 重庆大学研究生专业实验教学 实验报告书 实验课程名称: 实验指导教师: 学院: 专业及类别: 学号: 姓名: 实验日期: 成绩: 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制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分离与纯化微生物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2、了解倒平板配制土豆培养基的方法与平板划线分离的基本操作技术;; 3、学习平板菌落计数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掌握其基本技能; 4、初步观察来自土壤中的几类微生物的菌落形态特征,并能判断菌的类型。 二、实验原理 1、培养基的种类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用以培养、分离、鉴别、保存各种微生物或积累代谢产物。一般的培养基应包含适合微生物生长的6大营养素即水分、碳源、氮源、能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培养基的种类很多,根据培养成分的不同可分为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与半合成培养基;根据物理状态的不同又可分为液体培养基和 固体培养基。微生物的分离、纯化、记数等方面的研究常常使用的就是固体培养基。本实验就是使用的固体培养基。 已配制好的培养基必须立即灭菌,如来不及灭菌,应暂存冰箱,以防止其中微生物生长繁殖而消耗养分和改变培养基酸碱度所带来不利影响。

培养基的原材料来源十分广泛,本实验采用的原材料为土豆。 2、接种方法与无菌接种 将微生物的培养物或含有微生物的样品移植到培养基上的操作技术称之为接种。接种是微生物实验及科学研究中的一项最基本的操作技术。接种的关键是要严格的进行无菌操作。微生物的接种方法很多,划线接种、三点接种、穿刺接种、混浇接种与涂布接种是几种常用的接种方法。 划线接种是最常用的接种方法,即在固体培养基表面作来回直线形的移动,就可以达到接种的目的。常用的接种工具为接种环、针等。在斜面接种和平板划线中就常用此法。 三点接种是把少量的微生物接种在平板表面,成等边三角形的三点,让它各自独立形成菌落后,来观察研究它们的形态。研究霉菌形态时就常用此法。 穿刺接种是用针蘸取少量的菌种,沿半固体培养基中心向管底作直线穿刺。该法常用于厌氧菌种的保藏或微生物的动力研究。 混浇接种是先将待接的微生物放入培养皿中再倒入冷却至45?左右的固体培养基,迅速轻轻摇匀,这样菌液就被稀释了。待平 板凝固后,置于适宜温度下培养,就可以长出单个菌落的微生物。 涂布接种是将菌液倒入平板上,再用涂布棒在表面迅速的作来回左右的涂布,让菌液均匀分布,就可以长出单个菌落的微生物。 本实验采用的是划线接种。为了防止接种时引入其它微生物,整个操作过程均需在无菌操作台上进行,还需对操作员的双手进行酒精消毒,每次划线前都需灼烧接种环,接种时才打开培养皿且不能全部打开,接种完马上关上。 三、实验器材 1、仪器

微生物实习心得体会(精选10篇)

微生物实习心得体会(精选10篇) 微生物篇1 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发病,院内感染不断增加。细菌由于人类不断婪用抗菌药物,耐药性不断增加,这些都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病原微生物在实验室潜在对实验室人员的威胁也日趋严峻。生物安全的宣教必不可少,怎样把只有基本微生物知识的学生,与临床实验室大量面对病人标本的采集、运送、接种、培养、观察、鉴定、药敏、报告等各个环节的实践结合起来,由基础知识向专业技能有效转化,把基础理论知识在实习中有效发挥,与实践相结合使之升华,是培养合格检验人才的关键。现就微生物室的实习带教体会总结如下。 1、重视标本送检前的质量控制。 微生物实验室每天都收到来自病房,门诊病人送检的大量标本,有痰、中段尿、伤口分泌物、生殖道拭子、血培养、脓液、术中临时所采集的标本等等。标本的采集、运输和处理是否得当及时对试验结论有直接影响。是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只有让学生全面认识标本采集与处理的全过程及影响因素,才能确保检验结论的准确性、有效性。 1.1标本的采集 例如中段尿的采集,应告知学生尿道内是人体无菌的腔道,尿道外则是有菌的部位。所以采集中段尿时必须对外阴进行彻底消毒,排出前一段尿液,以便冲洗外尿道或外阴,留取中段尿于无菌杯中送检。如痰标本的采集,应嘱病人于清晨嗽洗口腔,咳出深部的痰液于无菌杯中送检,如是支原体和衣原体的检测,则应留取女性宫颈拭子或男性尿道拭子,因为支原体和衣原体都只寄生在宫颈或者尿道的柱状上皮细胞内。 1.2标本的处理 学生应知道,标本的及时处理接种对微生物的成活率至关重要,例如淋病奈瑟氏菌,需要保温,保湿送检,提倡床边接种,培养基应先预温,接种后放36℃温箱、5%co2环境,保湿培养。又如痰标本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