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紫苏叶挥发油组分和化学型影响因素探究Ⅲ——异地栽培

紫苏叶挥发油组分和化学型影响因素探究Ⅲ——异地栽培

紫苏叶挥发油组分和化学型影响因素探究Ⅲ——异地栽培潘诚;魏长玲;张琛武;郭宝林;李卫萍;高占祥;田景

【摘要】本文以PK型、PA型、PL型、EK型和PP型五类(及混合型)紫苏种质为研究对象.10个不同产地来源共计20份紫苏果实在北京和甘肃两个实验地进行栽培,采集生长后的成熟叶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进行GC-MS分析.从挥发油组成来看,有2份种质化学型发生了变化,具体为 PAEK型(甘肃)—EK型(北京), EKPA 型(甘肃)—PAPK型(北京).其余化学型一致的18份种质中,1份PK型种质发生了亚型变化;9份种质的主要成分较为一致,次要成分种类相对含量有一定差别;8份种质主要成分种类及相对含量非常接近.综合挥发油组成和成分相对含量分析,紫苏化学型和组成一般不随环境改变,但对于含有两种以上不同化学型成分构成的种质,易于发生变化.%This paper aims at researching on five kinds of Perilla frutescens including the PK,PA,PL,EK and PP chemotype(and mixed type).10 different sources of a total of 20 Perilla fruits were planted in two experimental plot in Beijing and Gansu.The Perilla samples were the mature leaves.The volatile oil was extractedbysteam distillationand analyzed by GC-MS. By analyzing the constituents of volatile oil,the chemical patterns of two kinds of germplasms have been changed.Specifically,the PAEK type from Gansu changed to EK type from Beijing,and EKPA type from Gansu changed to PAPK type from Beijing.In the remaining 18 germplasm witch chemically unchanged,1 of the PK type subtypes changes had taken place,9 of all 18 germplasm had basically the same main component,and the relative content of the secondary compo-nents had some differences.The value of main component type and relative content are both similar in the other 8

germplasm of 18.According to the composition of leaf volatile oil and analysis of the relative content,chemotype and composition of Perilla generally does not change with the environment,but it is easy to change for the type containing two or more different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germplasm.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中药》

【年(卷),期】2018(020)005

【总页数】5页(P565-569)

【关键词】紫苏;挥发油;紫苏醛型;紫苏酮型;紫苏烯型;异地栽培;相对含量变化;化学型变化

【作者】潘诚;魏长玲;张琛武;郭宝林;李卫萍;高占祥;田景

【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193;辉瑞投资有限公司,北京 10001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100193;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193;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193;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193;甘肃省正宁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甘肃正宁74500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193

【正文语种】中文

紫苏在中国分布范围广泛,其生长环境差别也很大。紫苏根据叶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可分为主要含紫苏醛(perilladehyde)的紫苏醛型(PA型),主要含紫苏酮

(perillaketone)的紫苏酮型(PK型)(有时含有一定的异白苏烯酮isoegomaketone,并根据异白苏烯酮的含量分为不含或者仅含有1%~5%异白苏烯酮的PK-I型,和含有较多异白苏烯酮的PK-II型),主要含紫苏烯(perillene)的紫苏烯型(PL型),主要含香薷酮(elsholtzia ketone)的香薷酮型(EK型),以及主要含有苯丙烯类化合物的苯丙烯型(PP型),国内资源中普遍存在PA型和PK型,而PL型、EK型和PP

型相对稀少[1-3]。本研究组前期对国内紫苏资源调查和化学型进行了归类分析,

研究了PA、PK(PK-II)和PL三种化学型各1份种质在不同发育期以及叶的不同成

熟程度对挥发油组分影响[2-5],本论文选择了包括PA、PK、PL、PP、EK五种化学型(及两类主成分兼有的混合化学型,如PAPK、PKEK),来自于国内10个主要产区的20份紫苏种质异地栽培后对叶挥发油成分进行比较,以探究环境条件不同对内在的挥发油组成可能产生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和试剂

GC-MS(7890B-5977A)气相质谱联用仪器(Agilent安捷伦公司);旋转蒸发仪(EYELA N-1100 上海爱朗仪器有限公司);分析天平(FA2014N型,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循环式真空泵(CA-1111上海爱朗仪器有限公司);KQ-500E型超声波清洗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

石油醚(分析纯,北京化工厂);正己烷(色谱纯,fisher公司)无水乙醇(分析纯,北京化工厂)。

1.2 样品

20份不同种质的紫苏果实,包括紫苏变种Perilla frutescens var.frutescens 16份、回回苏变种P.frutescens var.crispa 3份,以及野生紫苏变种P.frutescens var.acuta 1份,由本文作者郭宝林研究员鉴定,具体信息见表1(同一个产地的多份种质形态均有所不同,编号沿用了研究组的总编号)。实验用叶片采集自紫苏果

实在北京和甘肃两地种植后生长的植株,于花前期采集的中部的成熟叶片,每个样品约60个单株混合,阴干,阴凉处存放。

1.3 实验地信息

北京实验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马连洼药植所院内。试验田地势平坦,土壤类型为沙壤土,基础肥力中等偏上。位于北纬39°47′,东经116°25′,海拔为50 m,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8~12 ℃,年降水量600 mm。年日照时数2778 h,无霜期190 d左右。

表1 紫苏果实来源信息表

甘肃实验地:位于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现代农业示范园。试验田地势平坦,土壤类型为黄绵土,基础肥力中等。位于北纬35°41′,东经108°37′,海拔为1360 m,属于温带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温度8~9 ℃,年降水量460 600 mm。年日照时数2447 h,无霜期180 d左右。

2 研究方法

挥发油提取和GC-MS分析参见文献[3]。

3 结果和讨论

北京和甘肃实验地的20份种质的叶片挥发油成分及相对含量不一一列出。经化学型比较(见表2),发现仅有2份种质出现了化学型的变化,这2份种质的对应两组样品的成分对照表见表3。其他18份化学型未发生变化的种质则以化学型分类,将共有的主要成分进行了比较,参见图1、图2。

表2 北京和甘肃两地种植紫苏叶挥发油化学型对照表

表3 2个化学型变化的种质挥发油组成对比表

注:“—”表示峰面积(%)小于0.01。

图1 PK和PA型在北京和甘肃两地种植紫苏叶挥发油主要成分对比图

图2 PL和PP型在北京和甘肃两地种植紫苏叶挥发油主要成分对比图

3.1 化学型发生改变

2份种质化学型发生变化,种源均来自河北安国。编号为25和27。

25号,化学型变化为甘肃PAEK型—北京EK型。两地共有高含量的EK型的特征性成分香薷酮或去氢香薷酮(dehydroelsholtzia ketone),只是甘肃实验地种质有高含量紫苏醛(27.48%)而北京实验地的种质不含有紫苏醛,其余多个成分也比较相关,如石竹烯(caryophyllene)、葎草烯(humulene)、大根香叶烯(germacrene D)。

27号,化学型变化为甘肃EKPA型—北京PAPK型。两地共有高含量的PA型特征性成分紫苏醛,及其他代谢相关成分trans-Shisool、1-辛烯-3-醇(2-(1-buten-3-yl)-)和芳樟醇(linalool)。但在另外的主要成分中,北京实验地葎草烯和大根香叶烯D 含量较高,而甘肃实验地α-法呢烯(α- farnesene)更高;

由于河北安国紫苏种植历史在几个种源中最为久远,且当地种植习惯未将不同种质隔离栽培而是多种种质相邻种植,因此导致这些种质中存在与主要化学型特征成分相关的基因可能处于杂合状态,表现上也出现了因环境影响的成分组成多变性。

3.2 化学型未发生改变

PK型(13份种质,5,7,8,9,23,32,35,43,44,45,46,47,50),核心成分紫苏酮在甘肃种质中相比更高一些,但与北京种质相差不大,个别种质例外(23,32,且二者紫苏酮含量均低于50%)。其中23号石竹烯含量北京明显少于甘肃(28.99%,46.62%),同时甘肃蛇麻烯(humulene)含量偏高,而北京则单萜类薄荷酮(piperitone)含量偏高。32号北京样品未检测到异白苏烯酮含量(属于PK-I 亚型),而甘肃样品异白苏烯酮含量极高(40.64%)(PK-II亚型),而7号两份种质同为PK-II型,但是异白苏烯酮的含量也是甘肃样品稍高于北京,而35号、50号两份PK-II型种质则在两地的异白苏烯酮含量变化不大。

整体分析,北京和甘肃两个实验地的种质的其他主要成分中均有石竹烯(1.28%~

46.62%),其余成分中主要区别在于倍半萜类(如α-佛手柑油烯(α-bergamot)、葎草烯、石竹烯氧化物(caryophyllene oxide))或部分单萜类成分(如薄荷酮)和苯丙

烯类成分(如肉豆蔻醚(myristicin)、芹菜脑(apiol)),成分的种类或相对含量都可能存在差异。

PA型(1份种质,48),参见图1。其主要成分种类相同,均为紫苏醛、D-柠檬烯、石竹烯成分,两地主要成分相对含量也较接近。

PL型(2份种质,22,49)两地挥发油主要成分对比情况见图2。两份种质均以紫

苏烯(54.51%~81.84%)、石竹烯(10.47%~12.39%)为主要成分。

PP型(2份种质,18,24)两地挥发油主要成分(相对含量在前3位)对比情况见图2。18号种质主要成分均为芹菜脑、石竹烯,北京种质主要成分相对含量较甘肃高,24号种质主要成分为肉豆蔻醚、石竹烯,两地种质中石竹烯相对含量差别不大,

肉豆蔻醚成分甘肃种质相对含量较北京高。

4 小结

甘肃和北京实验地的气候地理环境差异有一些,但并不是很大。然而因为环境差异而导致的挥发油组分的差异,在不同种质中则表现出很大的区别。从已有的数据看,因主要成分变化而导致的化学型变化的情况较少(2/20),大多数情况紫苏种质不会因为环境的变化导致化学型的改变(同为PK型的两个亚型之间会产生变化)。

其中25和27号两份种质出现了化学型的改变,但其结果均有一定的相关性。结

合分析其种源河北安国混杂种植的情况,表明当种质主要化学型特征成分相关的基因处于杂合状态时,容易导致栽培环境变化而引起挥发油成分组成的多变。

植物次级代谢产物是在各种诱导因子或信号分子的作用下产生的,在植物适应环境和克服胁迫因素中起着重要作用。有研究显示唇形科植物挥发油的数量和质量不仅取决于遗传因素和植物的发育阶段,也与环境因素息息相关,因为环境因素可以影响植物代谢过程中生化途径和生理过程,从而影响挥发油的生物合成[6]。而紫苏

在生长过程中各种环境因子与挥发油合成过程之间的对应关系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Ito M.Studies on Perillarelating to its essential oil and

taxonomy[M].Phytochemistry research progress.New York:Nova Science Publishers,2008:13-30.

[2] 魏长玲,郭宝林.紫苏叶挥发油的不同化学型及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5):32-39.

[3] 魏长玲,郭宝林,张琛武,等.中国紫苏资源调查和紫苏叶挥发油化学型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0):1823-1834

[4] 魏长玲,张琛武,郭宝林,等.紫苏叶挥发油化学型和组分影响因素探究Ⅰ——不同生长发育期[J].中国中药杂志,2017,42(4):712-718.

[5] 魏长玲,张琛武,郭宝林,等.紫苏叶挥发油组分和化学型影响因素探究Ⅱ-叶片不同成熟度[J].中国现代中药,2017,19(8):1170-1175,1186.

[6] Shahram Sharafzadeh,Mahdi Zare.Influence of Growth Regulators on Growth and Secondary Metabolites of Some Medicinal Plants from LamiaceaeFamily[J].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Biology,2011,5(8):2296-2302.

紫苏叶中药材详细说明书

紫苏叶 药材名称: 紫苏叶 拼音名称: ZISUYE 别名: 苏、苏叶、紫菜 科属: 为唇形科植物紫苏和野紫苏的叶或带叶小软枝。 产地: 全国各地广泛栽培。 性味: [性味归经]味辛;性温。归肺;脾;胃经。 功能主治: 散寒解表;宣肺化痰;行气和中;安胎;角鱼蟹毒。主风寒表证;咳嗽痰多;脆胀满;恶心呕吐;腹痛吐泻;胎气不和;妊娠恶阴;食鱼蟹中毒 中成药: 共有184种中成药使用紫苏叶:庆余辟瘟丹藿香正气颗粒午时茶颗粒参苏丸恒制咳喘胶囊儿感清口服液儿童清肺丸解表清肺丸解肌宁嗽口服液解肌宁嗽片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外用:适量,捣敷、研末掺或煎汤洗。 注意: 温病及气弱表虚者忌服。 1.《本草经疏》:病属阴虚,因发寒热或恶寒及头痛者,慎毋投之,以病 宜敛宜补故也。火升作呕者亦不宜。 2.《本草通玄》:久服泄人真气。 附方: 1.治伤风发热:苏叶、防风、川芎各一钱五分,陈皮一钱,甘草六分。加 生姜二片煎服。(《不知医必要》苏叶汤) 2.治卒得寒冷上气:干苏叶三两,陈橘皮四两,酒四升。煮取一升半,分 为再服。(《补缺肘后方》) 3.治咳逆短气:紫苏茎叶(锉)一两,人参半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三 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再。(《圣济总录》紫苏汤) 4.治伤寒WAN不止:赤苏一把,水三升,煮取二升,稍稍饮。(《补缺肘后方》) 5.治胎气不和,凑上心腹,胀满疼痛,谓之子悬:大腹皮、川芎、白芍药、陈皮(去白)、紫苏叶、当归(去芦,酒浸)各一两,人参、甘草(炙)各半两。上 细切,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葱白七寸,煎至七分,空心温服。(《济生方》紫苏饮) 6.治乳痈肿痛:紫苏煎汤频服,并捣封之。(《海上仙方》) 7.治金疮出血:嫩紫苏叶、桑叶,同捣贴之。(《永类钤方》) 8.治DIAN扑伤损:紫苏捣敷之,疮口自合。(《谈野翁试验方》) 9.治蛇虺伤人:紫苏叶捣汁饮之。(《千金方》) 10.治食蟹中毒:紫苏煮汁饮之。(《金匮要略》) 采收储藏: 南方7-8月,北方8-9月,枝叶茂盛时收割,摊在地上或悬于通风处阴干, 干后将叶摘下即可。 化学成份:

紫苏精油的研究新趋势.pdf

紫苏精油的研究新趋势 薛山 (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重庆 400715) 摘要:紫苏是一种具有很高利用价值的食药两用植物。紫苏精油多是从紫苏的叶子和籽中提取的一种挥发性活性物质,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如抗氧化、保护血管、抗菌消炎、保护肝脏和抗癌,以及改善抑郁及镇静等。随着科研的不断深入,紫苏精油的提取方法得到了优化和改进,除了沿用传统的水蒸气蒸馏法和有机溶剂萃取法,和更为优化的同时蒸馏萃取、超声波辅助有机溶剂萃取、液一液萃取、以及超临界 CO2萃取,很多新型且高效的方法也得到了应用。紫苏精油现已成为国内外科研领域的研究热点,无论是食品的增香,防腐,抗菌,增色;还是特效药物的研发和临床治疗的推广;以及化妆品、清漆等工业原料的供应,其均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本文着重介绍了紫苏精油的组成成分、提取方法、生物学功效及其在食品、医疗、化工等领域中的应用状况,同时也对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紫苏精油的开发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创新依据。 关键词:紫苏精油;提取方法;生物学功效;趋势中图分类号:Ts2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6—2513(加11)01—0199—06 New trends of research on wssentialoilfrOm perila frutescens XUE Shan (ColegeofFoodScience,Southwest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 Abstract:Perilafrutescensisanedibleandclinicalfunctionplantwhichhashigherexploitationvalue.Theperila加一tescensessentialoilmostly extracted from the leaf and seed has various biological functions, such as antioxidant, pro— tectingblood vessels,anti —bacterialand antiphlogosis,protecting the liver, na tican cer,depression improving and se· d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ofscientifc research. perilaoilextraction method hasbeen optimize. Besidest}letradi—tionalmethodssuchassteam distilation(SD)andsolventextraction(SE),morenewextractionshavebeenapplied,suchassimultaneousdistilationextraction(SDE),ultrasonic—assistedsolventextraction(UASE),liquid—liquid extraction(LLE),ndasupercritical luidfextractionCO2(SFE—CO2).Nowadays,thestudyofperillafrutescenses—sential oilis becoming a hotspotin scientific research both athome and abroad. The essential oilCan notonly be used asthe lavoringf, preservative,antimicrobial, and hyperchromic agent, butalso isthe industrial raw m~efials, such ascosmetics,varnishesandSOon.Thus,ithasbroughtconsiderableeconomicbenefitsndaofgreatscientificvalue.Thispapermainlyintroducesthechemical components,extractionmethods,biologicalfunctionsofessential oilfrompe—rilaiutescensf.Inaddition,theapplicationsinthereasaoffoodindustry,medicaltreatment,andchemical industry andSOOilarealsodiscussed.Thenew trendsofresearchontheessential oilfromperilafrutescensaredepictedtopro—vide theoreticalbasis in the exploitation and application ofthe essential oil. Keywords:essentialoilromf perillafrutescents;extraction;biological function;newrendst

植物精油的抑菌作用及机理研究进展

植物精油的抑菌作用及机理研究进展 摘要 植物精油,是从芳香植物中提取的具有挥发性和浓郁香味的脂溶性天然化合物。植物精油具有多种抑菌活性成分,如萜类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脂肪族化合物、含氮含硫化合物等,对革兰氏阴性细菌、革兰氏阳性细菌、酵母菌和霉菌等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在食品、制药、香料等行业应用广泛。本文对植物精油抑菌作用以及抑菌机理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植物精油在食品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植物精油;抑菌作用;抑菌机理;研究进展 1引言 植物精油是存在于植物体内(如:花、叶、茎、根、果实、皮等)的一类可通过挤法、水蒸气蒸馏法、冷浸法或溶剂提取法等方法提取的具有一定气味的挥发性油状液体的总称,属植物体自身的次级代谢产物,享有“液体黄金”的美誉[1]。全球精油有3000种以上,具有商业价值的多达数百种。植物精油含量较为丰富的植物有:唇植形科(如罗勒、百里香、迷迭香)、芸香科(柑橘皮、柠檬皮)、樟科(如肉桂)、姜科(如姜)等[2]。植物精油的组成成分十分复杂,从结构上可分为四类,分别为萜类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脂肪族化合物和含氮含硫化合物[3-4]。因植物精油具有独特的组成和生物活性,所以它具有较强的广谱抑菌杀菌、抗氧化、抗炎症和促生长的作用,具有抗菌、天然、无毒的特点[5]。 近年来,由于食源性疾病的全球发病率不断增多,伴随着抗生素耐药性及药物残留的日益加重,严重影响着食品安全及人类健康,已成为全球性问题。植物精油因其显著的抗细菌和抗真菌活性,对于解决食品中日渐增多的耐药性细菌及真菌感染问题有着重要意义[6]。此外植物精油在医药、化妆品、香料、农药等行业,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7-10]。本文对近年来有关植物精油抑菌作用及抑菌机理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以期为植物精油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最新药用植物栽培试题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春化作用:指由低温诱导而促使植物开花的现象。 2、嫁接:也称接木。将一种植物的枝或芽接到另一种植物的茎或根上,使之愈合生长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新个体,称嫁接繁殖。供嫁接用的枝或芽叫接穗,承受接穗的植株叫砧木。 3、种子的寿命:种子从发育成熟到丧失生活力所经历的时间。 4、播种量:单位面积内所用种子的数量称为播种量。通常用kg/667㎡表示。 5、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或年间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或复种组合的一种种植方式。 6、连作:由若干部分组成,内容有连续性的作品。常指连环画。也指一年内或连年在同一块田地上连续种植同一种的种植方式。 7、栽培制度:各种栽培植物在农田上的部署和相互结合方式的总称; 8、根冠比:是指植物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鲜重或干重的比值。 9、引种驯化含义:指将药用植物从外地引到本地种植,药用植物能适应本地环境,并能生长发育、开花结实、繁衍后代的过程。 10、GAP:中药材生产质量规范. 11、化感作用:植物或微生物的代谢分泌物对环境中其他植物或微生物的有利或不利的作用。 12、生长:植物体积和重量的量变过程。 13、发育:植物一生中形态、结构和机能的质变过程。 14、叶面积指数:指群体的总绿色叶面积与该群体所占的土地面积的比值。即,叶面积指数=总叶面积/土地面积。 15、经济产量:单位面积上栽培目的所需要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的收获量。 16、套种:在前茬作物收获之前,于其行间播种或栽植下茬作物的方式。 17、道地药材:是指具有特定种质、特定产区和特定栽培技术及加工方法所生产的中药材,其产品质量优良、稳定,疗效可靠。 18、复种: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19、产地加工:凡在产地对药材的初步处理与干燥,称之为“产地加工”或“初加工”。 20、泛油:指含油药材的油质泛于药材表面以及某些药材受潮、变色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 二、填空或判断 1、灌溉的方式有地面灌溉,喷灌,滴灌;排水的方式有明沟排水,暗管排水。 3、耕作内容包括:耕翻、耙地、耢地、镇压、起垄、做畦、中耕。 4、播种方法:撒播、条播、穴(点)播。 5、常规田间管理有间苗、补苗(含定苗);中耕除草与培土;施肥;灌水与排水等。 6、施肥原则是要根据药用植物的营养特点及土壤的供肥能力,确定施肥种类、时间和数量。 7、树体结构由中心干+主枝+副主枝构成树冠的骨架。 8、药材干燥方法有阴干;晒干;烘干。 9、一般药材烘干温度为50℃左右,低温40℃,浆果类70-80℃为宜。

紫苏的研究进1

紫苏的研究进展1 段小绪 (甘肃秦安四中甘肃天水 741615 ) [摘要]对紫苏类的化学成分,药理研究作概括性综述。紫苏类的化学成分可分为挥发油、植物甾醇、酚酸、黄酮、脂肪酸和苷类;药理有解热、抗微生物、止呕、中枢抑制、抗肿瘤、止血、降血糖、降血脂、抗炎、抗过敏等等活性。对紫苏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紫苏;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Research progress of purple perilla duan xiao xu (Gansu qing an four center TianShuiGanSu 741615) [Abstract] This text studies and does the generality survey in pharmacology to the Chemicnal composition of purple perilla .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purple perilla can be divided into volatile oil , plant steroid alcohol , phenol sour , yellow ketone , fatty acid and glucoside; Pharmacology is solved hotly and resisting the microorganism, stopping vomiting , central inhibition , antitumor and arresting blood , lowering blood glucose , lowering the fat of blood , resisting inflammation , resisting the allergic activity.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purple perilla has offered reference [Keyword] Purple perilla ; Chemical composition ; Pharmacology function 紫苏[Perillafrutescens(L.)Brittonvaracuta(Thunb.)Kudo],别名荏子、赤苏、红 苏等.唇形科,一年生直立草木植物。紫苏性温、味辛,以叶、梗、果实三部分分 别入药。紫苏叶具有解表散寒,行气和胃功效;紫苏梗具有理气宽中,止痛,安胎功效;紫苏子具有降气消痰,平喘,润肠功效。 1化学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紫苏属植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大量研究,从中分离鉴定了百余种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可以归属于挥发油类、萜类、甾醇类、酚酸和桂皮酸类、苷类、黄酮类、色素类和脂肪酸类等。 1.1 挥发油类 科学家对紫苏挥发性成分的研究已有近百年历史。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通过化学,GC,GC-MS,GC-FT/IR等方法从紫苏属植物中分离鉴定了百余种挥发性成分,其中主要成分为紫苏醛、柠檬烯、芳樟醇、呋喃酮类衍生物、丁香烯、肉豆蔻醚以及蒎烯,薄荷醇,苯甲醛,丁香油酚等成分。 1.2 萜类和甾醇

紫苏中酚酸类成分研究进展

紫苏中酚酸类成分研究进展 张琛武;郭佳琪;郭宝林 【摘要】紫苏水溶性成分主要是酚酸类成分,紫苏叶中主要含有迷迭香酸和咖啡酸及其酯类衍生物,紫苏果中则为迷迭香酸和咖啡酸的苷类衍生物,迷迭香酸是其中最主要的成分.含量研究文献中也以迷迭香酸研究最多,各部位的含量叶大于果实和茎,根含量最低,影响含量的因素中包括种质、产地和采收时间,但大多研究包括了种质和产地的不同,难以衡量主要的影响因素.紫苏中酚酸具有抗炎、抗菌、抗过敏、抗氧化、抗肿瘤、抗抑郁、保肝、降血糖和降血脂等药理作用.%The water soluble component of Perillafrutescens is mainly phenolic acids.Rosmarinic acid,caffeic acid and their ester derivatives chiefly exist in leaves.Rosmarinic acid,caffeic acid and its glycoside derivatives exist in fruits.Among them rosmarinic acid is the most researched compound.The content of rosmarinic acid in perilla leaves is higher than that in other parts of the plant,such as stems and fruits.And there is lowest content in roots.Factors affecting the content include the germplasm,place origin and collecting time.Many papers involved germplasm and place origin with no major factors being elucidated.The phenolic acids in perilla have wide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including anti-inflammatory,antibacterial,anti-allergic,antioxidant,anti-tumor,anti-depression,protecting liver,hypoglycemic and hypolipidemic effects.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中药》 【年(卷),期】2017(019)011

紫苏叶的研究进展

紫苏叶的研究进展 作者单位:225500 江苏省姜堰市中医院 通讯作者:刘浏 目的近年来紫苏属植物的研究与利用已成为世界性的热点课题,本文综述紫苏叶的化学成分、药理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以供研究和临床参考,为进一步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帮助。方法查阅近几年国内外有关文献,进行评估分析。结果紫苏叶在抗菌和抗病毒、止血、镇静和镇痛、抗氧化、抗肿瘤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结论紫苏叶蕴藏巨大的药用价值,很可能被开发作为调脂药、中药 抗生素或具有多种用途的保健品,具有较大潜在的市场。 紫苏叶为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的干燥叶(或带嫩枝)。具有解表散寒、行气和胃之功效,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呕恶,妊娠呕吐,鱼蟹中 毒。现将国内外近年来对紫苏叶的化学成分研究及药理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 化学成分研究 紫苏叶的主要成分为挥发油,且紫苏叶中的挥发油是一种有药理活性的成分。国内外的研究均表明,紫苏叶挥发油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紫苏醛,还有少量的 柠檬烯及A-蒎烯等。 2004年,孟青等[1]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紫苏挥发油成分 进行分析,结果从紫苏挥发油中分离并鉴定出29种化合物。秦晓霜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紫苏挥发油,用GC-MS联用仪分析挥发油的总离子图,结果鉴定出紫苏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紫苏醛(92.13%)、柠檬烯(2.86%)、1,6,10-十二碳三烯、7,11-二甲基-3-亚甲基(2.24%)、1,6-辛二醇-3-醇、3,7-二甲基(0.79%) 等10种化合物。 马松涛等[2]用水蒸汽蒸馏香紫苏花序及叶得精油0.7%~ 1.5%,

经GC/MS分析,鉴定出46种香气成分,约占出峰面积的97%,其中含量较高的为芳樟醇、α-松油醇、乙酸芳樟酯、乙酸橙花酯、乙酸香叶酯、石竹烯及β- 荜澄茄油烯。 日本学者Morinaka等[3]对36个紫苏鲜叶样品进行研究,共产生 120个峰,平均为45个峰,分离鉴定出29种成分,其主要成分是紫苏醛、莳萝芹菜脑、香薷酮、紫苏酮。紫苏茎叶含挥发油0.1%~0.2%,油中含左旋紫苏醛40%~55%(紫苏香气主要成分),左旋紫苏烯20%~30%,苏烯酮0.5%以及A-蒎烯、B-蒎烯、枯酸、矢车菊素、莰烯、薄荷醇、薄荷酮、芳香醇、紫苏醇、二氢紫苏醇、丁香油酚、榄香素、B-呋喃酮、异紫苏酮等[4]。 程司堃等[5]建立紫苏提取液中紫苏醇的含量测定方法,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结果紫苏醇的浓度为0.008~ 1.300 mg/ml,与测得的色谱峰面积成良好线性关系。崔向青等[6]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紫苏挥发油进行了定量分析。赵晖[7]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法对蒸馏的紫苏精油的主要化学类型进行分析。邹耀洪等[8]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了紫苏叶的挥发性成分,用GC-MS联用法分离鉴定出44种化合物。刘月秀等[9]对紫苏植物叶片及种子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紫苏叶片 中粗蛋白含量较高,为28%,β-胡萝卜素含量为24.7 mg/kg,全株挥发油含量为0.22%~2.70%,紫苏种子油脂肪酸中α-亚麻酸含量为62.9%。南京大学药学重 点实验室用气相色谱分析了紫苏叶提取物[10]。Nitta等[11]对种植和野生的紫苏挥发油分别进行了分析,发现种植紫苏的挥发油有合成柠檬酸的酶,并且它们的组成成分并不完全相同。Habegger等[12]研究了3个产地红苏叶挥发油的成分,发现不同产地红苏叶的挥发油组成不同,相同组分的含量也不同。 2 药理学研究 2.1 抗菌、抗病毒郭群群等[13]发现紫苏叶挥发油对革兰阳性菌 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阴性菌中大肠杆菌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另有研究表明,紫苏中的紫苏醛、柠檬醛具有抑菌作用,当两者质量

紫苏叶花青素提取工艺及其活性研究

紫苏叶花青素提取工艺及其活性研究 黄红雨;赵虎;金晓艳 【摘要】为提高紫苏的综合利用率,探究紫苏叶中花青素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并对其抗氧化和抑菌活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乙醇提取法的最佳条件为2.5%HCl-60%乙醇60℃提取2.5 h,花青素得率为4.003 mg/100 g;超声波辅助提取法的最佳提取工艺为超声功率450 W,超声时间20 min,料液比1:40(g/mL),超声温度为40℃,花青素得率为5.489 mg/100 g.超声波辅助提取法较乙醇提取法,花青素得率提高0.37倍,提取时间缩短了86.67%,提取温度降低,降低成本.通过总抗氧化能力(ferric reducing antioxidant potential,FRAP)测定发现紫苏叶花青素具有较强的铁离子还原氧化能力,此外紫苏叶花青素对DPPH·、·OH、O2-·有特定的清除能力,因此花青素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不同浓度紫苏叶花青素对不同的菌株均有一定的抑制性能,对大肠杆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分别为1.25 mg/mL和2.5 mg/mL,对腐败希瓦氏菌抑制作用不明显. 【期刊名称】《食品研究与开发》 【年(卷),期】2018(039)014 【总页数】8页(P50-57) 【关键词】紫苏叶;花青素;提取;抗氧化;抑菌 【作者】黄红雨;赵虎;金晓艳

【作者单位】昌吉职业技术学院,新疆昌吉831100;昌吉州中医医院,新疆昌吉831100;昌吉职业技术学院,新疆昌吉831100 【正文语种】中文 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on)是唇形科(Labiatae)一年生药食同源植物[1]。紫苏叶含有蛋白质、挥发油、多酚、黄酮、色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 抗菌消炎、防过敏、解热及抗氧化、调节血脂、抗肿瘤、改善肝机能等健康促进功能[2-5]。花青素是一种黄酮类的水溶性色素,一般来源于梗、叶片和果实。目前 经常借助水提法[6]和酸化乙醇法提取[7],其中因水提法费时、提取量少、效率低、杂质较多等缺点应用较少,酸化乙醇法应用较广泛,可防止非酰基化花青素降解。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是借助超声波来提高得率的一种新技术,有快速高效、低成本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广阔。张鑫[8]等对紫苏叶花青素提取得出其最优条 件为料液比1∶30,50%乙醇体积,50℃处理120 min,此时提取率为5.6%。熊何健[9]等采用DPPH法测定桑葚花青素抗氧化能力,李敏[10]等采用1,1-二苯 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铁还原抗氧化能力测定(ferric-reducing antioxidant potential assay,FRAP)、氧自由基吸收容量测定(oxygen radical absorbance capacity assay,ORAC)与细胞抗氧化性(cellular antioxidant activity,CAA)等方法对比了黑莓、黑米麸、蓝莓、紫心苷中提取的花青素的抗氧化活性;此外,有报道对紫苏叶挥发油以及紫苏全草的抑菌活性进行研究[11-13],但对紫苏叶花青素的抑菌性研 究较少。 近些年,花青素因其天然、安全性好、优良效果、资源可更新等优势在保健品、香料、医药及化妆品等领域都有良好的发展前景[14]。本文以紫苏叶为对象,探究其

艾叶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因素

艾叶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因素 作者:吕雪 来源:《农业科技与装备》2020年第06期 摘要:艾叶中的有效成分受环境、栽培技术、生长周期、采收季节、干燥方式、储藏方法等外源性因素的影响较大。根据相关的研究文献和报道,综述影响艾叶中有效成分的主要因素及其变化规律,为艾叶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艾叶;有效成分;含量;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2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20)06-0059-02 艾叶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的干燥叶,含有挥发油、黄酮、多糖等多种有效成分,具有散寒止痛、温经止血的功效,是传统的药食同源天然植物。生产实践表明,艾叶中的有效成分受环境、栽培技术、生长周期、采收季节、干燥方式、储藏方法等外源性因素的影响较大。为此,根据相关的研究文献和报道,综述影响艾叶中有效成分的主要因素及其变化规律,以期为艾叶的研究和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1 环境条件对艾叶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温度、日照、土壤、水分等因素,均会影响艾叶中有效成分的含量。长日照与极端温度条件可能更有利于艾叶挥发性物质的积累,可据此优化艾的栽培条件或选择适宜产区。 王菁菁等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探究气候因子对艾叶主要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发现年极低温度和年日照时数对桉油精和樟脑含量的影响较大;年降水量和年有效积温对松油烯-4-醇和石竹烯含量的影响较大;而年日照时数和年极高温度则是丁香酚的主要影响因子。 蒲锐等研究环境条件对蕲艾叶有效物质含量以及出绒率的影响时发现,蕲艾叶品质与土壤水分、pH、日照长短、施化用肥有关。施用化肥能提高蕲艾叶中挥发油的含量和5种有机酸的总含量,降低总黄酮和鞣质的平均含量;日照时数较短的蕲艾叶的挥发油含量高,但总黄酮和鞣质的含量低,且5种有机酸的含量也低;土壤水分较少的蕲艾叶也呈现相似的规律。综合来看,栽培蕲艾应选择日照充分、土壤偏酸性且水分较充足的环境,且避免施用化学肥料。 2 生长期对艾叶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研究表明,在艾叶的不同生长期,其所含的有效成分含量不同。其中挥发油、总黄酮和绿原酸的含量在10月后明显下降,挥发油和绿原酸的含量在6月含量最高。曾心怡的研究表

不同加工贮藏方式对紫苏挥发油含量的影响

不同加工贮藏方式对紫苏挥发油含量的 影响 摘要目的:考察不同加工方式、存储方式对紫苏挥发油含量的影响。方法:(1)研究四种不同的干燥方法(阴干、晒干、40~50℃烘干、60~70℃烘干)对紫苏 挥发油含量的影响;(2)研究四种不同的存储方法(常温保存(重庆市涪陵区夏 秋季节温度20-35℃)、阴凉保存(温度10~20℃)、冷藏保存(温度0~-4℃)、冷冻保存(-10~-20℃))对紫苏挥发油含量的影响。结果:(1)研究四种不同的 干燥方法(阴干、晒干、40~50℃烘干、60~70℃烘干)的紫苏挥发油含量分别为 0.98%、0.81%、0.97%和0.83%;(2)研究四种不同的存储方法(常温保存(重庆 市涪陵区夏秋季节温度20-35℃)、阴凉保存(温度10~20℃)、冷藏保存(温 度0~-4℃)、冷冻保存(-10~-20℃))的紫苏挥发油含量分别为0.62%、0.69%、0.76%和0.78%;。结论:兼顾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采用烘干加工方式 (40~50℃)和冷藏保存(温度0~-4℃)存储方式既能确保紫苏挥发油含量达到 最优,又能最大实现紫苏产品经济效益。 关键词:紫苏;加工方式;存储方式;挥发油含量 紫苏,为唇形科紫苏属植物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 Brltt.var.arguta Benth.Hand.-Mazz.]的带叶嫩枝。性味辛温,具有发表、散寒、理气、和营的功效。治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咳嗽、气喘、胸腹胀满等, 是藿香正气液的主要原料之一。紫苏传统加工方式主要是晒干为主,存储方式和 传统谷物存储一样,无法保证药材品质和含量的稳定。本研究以紫苏为原料,系 统研究了紫苏叶加工贮藏过程中挥发油的变化,得出1套紫苏加工存储的技术规范,可为紫苏叶加工存储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同时保证了紫苏药材品质和 产值。该研究为重庆市涪陵区科研项目,项目编号为:FLKJ,2022AAN1001,是 我单位将药材研究的技术优势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产研 成果,并在重庆市级脱贫村两龙村示范种植,带动脱贫人口稳定增收有效手段。

贵州紫苏叶中氨基酸及游离氨基酸含量分析

贵州紫苏叶中氨基酸及游离氨基酸含量分析 金石诚;刘忠伟;沈奇;李月;牛熙;朱秋劲 【摘要】Amino acids of fourlocalvarieties, Qisu II, Qisu III, M183 and M218, of Perilla frutescens widely grown in Guizhou were determined by using the L-8800 amino acid analyz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amino acid content in the four varieties of Perilla frutescens leaf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e highest is QisuII, fresh leaf amino acid con-tent is 8.02 g/100g; There were 17 kinds offree amino acid detectedin QisuIII and M183, while in Qisu IIand M218, there were 16 and 15 kinds of free amino aciddetected respectively.The free amino acid content of the four varieties’ leaf was varied between 0.25 g/100g and 0.31 g/100g.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ratios of essential amino acid to total amino acid and non-essential amino acid, EAA/TAA, EAA/NEAA,in the four varieties’ leaf close to the reference standard-sratios put forword by WHO/FHO, efficacy amino acid ratio as high as more than 60%.%采用L-8800氨基酸分析仪对奇苏II、奇苏III、M183和M218四个贵州本地紫苏品种叶片中总氨基酸及游离氨基酸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四个品种的贵州紫苏叶中总氨基酸含量有显著差异,最高为奇苏II,鲜叶含量为8.02 g/100g;游离氨基酸中奇苏III与M183两个品种均检出17种游离氨基酸,奇苏II与M218共检出16种及15种游离氨基酸,四个品种紫苏叶游离氨基酸含量在0.25~0.31 g/100g之间。结果还表明,四种贵州紫苏叶中氨基酸EAA/TAA、EAA/NEAA值接近WHO/FHO参考标准,药效氨基酸比例高达60%以上,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是有利于人体氨基酸营养平衡的植物氨基酸资源。

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快速鉴定紫苏叶中的化学成分

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快速鉴定紫苏叶中的化学成分陈永康;赵志刚;孙丽娟 【摘要】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方法快速鉴定中药紫苏叶中化学成分,为紫苏叶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紫苏叶提取物的高效液相色谱分离,以紫外检测器采集的紫外数据,结合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数据对化合物准分子离子峰与特征碎片离子的分析,推测紫苏叶提取物中化学成分.结果在35 min的色谱分离时间内,在负离子模式下初步推测出紫苏叶中20种化学成分,其中9种酚酸类成分,8种黄酮类成分,2种茉莉酸类成分和1种柠檬酸.其中对羟基肉桂酰葡萄糖苷、3-咖啡酰奎宁酸、5-咖啡酰奎宁酸与4-咖啡酰奎宁酸等成分为采用质谱技术首次在紫苏叶中鉴定出的已知化合物.对黄酮二葡萄糖醛酸苷类化合物质谱特征进行了总结,发现该类化合物在负离子模式易检测到二葡萄糖醛酸碎片离子的特征.结论建立紫苏叶中化学成分的快速鉴定方法可为紫苏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基础数据.【期刊名称】《医药导报》 【年(卷),期】2013(032)003 【总页数】4页(P371-374) 【关键词】紫苏;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化学成分;结构鉴定 【作者】陈永康;赵志刚;孙丽娟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药生物技术与生物实验室,武汉430061【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2.71;R927.1

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L.)系唇形科紫苏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传统的药食两用植物[1]。传统中医药实践中,紫苏种子作紫苏子使用,具有降气、消痰、平喘、润肠的功效;紫苏叶具有解表散寒、宣肺化痰、行气和中的功效;紫苏梗具有理气宽中、安胎和血的功效[2]。因其疗效确切,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将其收载。药理研究表明,紫苏提取物具有免疫调节、抗菌、抗病毒、镇静、解热、镇痛、抗炎、抗过敏等药理活性。紫苏除作为药用外,因其富含的挥发油具有特异香味,可作为蔬菜食用,是我国卫生部首批颁布的药食同源的常用中药[3-4]。 作为药食两用的植物,其多种药理活性已被人们认识,相应的化学成分研究有较多开展[5-16]。但不同产地[17]以及收获季节与储存运输中也有可能发生化学成分变化,从而导致药理作用的变化。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对紫苏中化学成分进行鉴别。笔者采用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对紫苏叶提取物 进行了较系统的快速分析,为紫苏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一定的实验数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药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系统中高效液相色谱仪为Agilent 1200系统,由在线脱气单元、四元泵、自动进样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等部件组成;飞行时间质谱仪为Bruker Daltonic公司micrOTOF-Q质谱仪,配备Apollo 电喷雾离子源。经色谱分离的样品洗脱液经三通分流95%洗脱液进入高效液相色 谱的二极管阵列检测器采集紫外可见光谱分析,5%洗脱液经BNMI泵进入质谱离子源进行质谱检测。 乙腈为 HPLC 级(J.T.Baker公司),水为 millipore纯水仪制备。甲酸为分析纯(国 药集团上海试剂集团)。紫苏样品经鉴定为正品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L.)。 1.2 色谱条件色谱柱:ACE®C18(250 mm×4.6 mm,5 μm)。色谱梯度洗脱溶剂 由 A 相(0.1% 甲酸水溶液)与B相(乙腈)组成,0→70 min;B:5%→85%。流速为1

挥发油测定法

挥发油测定法 测定用的供试品,除另有规定外,须粉碎使能通过二至三号筛,并混合均匀。 仪器装置 如图。A为1000ml(或500ml、2000ml)的硬质圆底烧瓶,上接挥发油测定器B,B的上端连接回流冷凝管C。以上各部均用玻璃磨口连接。测定器B应具有0.1ml的刻度。全部仪器应充分洗净, 并检查接合部分是否严密,以防油分逸出。 (注:装置中挥发油测定器的支管分岔处应与基准线平行)。 测定法 甲法:本法适用于测定相对密度在1.0以下的挥发油。取供试品适量(约相当于含挥发油0.5~1.0ml),称定重量(准确至0.01g), 置烧瓶中,加水300~500ml(或适量)与玻璃珠数粒,振摇混合后,连接挥发油测定器与回流冷凝管。自冷凝管上端加水使充满挥发油测定器的刻度部分,并溢流入烧瓶时为止。置电热套中或用其他适宜方法缓缓加热至沸,并保持微沸约5小时,至测定器中油量不再增加,停止加热,放置片刻,开启测定器下端的活塞,将水缓缓放出,至油层上端到达刻度0线上面5mm处为止。放置1小时以上,再开启活塞使油层下降至其上端恰与刻度0线平齐,读取挥发油量,并计算供试品中含挥发油的百分数。紫苏为常用的辛温解表药,具有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等功效,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呕恶,妊娠呕吐,鱼蟹中毒等症。其药源为一年生草本唇形科植物皱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 Britt 的干燥叶、茎、果[1]。传统认为紫苏以湖北为道地产区[2]。本实验采用湖北产紫苏,以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其有效成分挥发油,并利用气-质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通过计

算机检索与标准图谱对照鉴定化合物,用归一法确定各化合物在挥发油中的相对含量,为进一步对紫苏挥发油进行成分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紫苏全草购自湖北省药材公司,经本院生药教研室鉴定为赤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HP5890气相色谱HP5972质谱联用仪。 1.2 实验条件 色谱条件:BP1(non polar)60 m×0.22 mm×025 μm 石英毛细管柱;柱温:80 ℃保持3 min,以5 ℃/min 速率一阶升温至110 ℃保持10 min,以2 ℃/min速率二阶升温至160 ℃保持20 min,再以5 ℃/min速率三阶升温至220 ℃保持20 min;载气:氦气,流量1 mL/min;进样口温度:240 ℃;进样方式:1 μL不分流进样;延时:7 min;电压:1 972 mV、质谱温度:173 ℃,扫描范围50~550 m/z。 2 实验与分析 2.1 挥发油含量测定 取干燥紫苏粉末(过40目筛)100 g,置圆底烧瓶中,照中国药典中挥发油测定甲法测定,得油率为05%。 2.2 挥发油成分分析 取挥发油测定所得紫苏油适量,用ψ(正己烷∶无水乙醇)=1∶1制成10 mg/mL供试溶液,依法进行挥发油成分分析,所得图谱经计算机峰纯度检测,并将得到的质谱数据经Wiley138质谱数据库检索,结果见表1。紫苏挥发油中分离出34个色谱峰,鉴定出29种化合物,并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了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表1 紫苏挥发油化学成分GC/MS 鉴定结果(略) 紫苏叶油相对密度0.8325~0.8625 紫苏 (一)概述 紫苏,别名荏、赤苏、白苏、香苏等,学名Perillafrutescens L.,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具有特异的芳香,原产中国,如今主要分布于印度、缅甸、中国、日本、朝鲜、韩国、印度尼西亚和俄罗斯等国家。我国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及台湾省均有野生种和栽培种。 紫苏在我国种植应用约有近2000年的历史,主要用于药用、油用、香料、食用等方面,其叶(苏叶)、梗(苏梗)、果(苏子)均可入药,嫩叶可生食、作汤,茎叶可淹渍。近些年来,紫苏因其特有的活性物质及营养成分,成为一种倍受世界关注的多用途植物,经济价值很高。俄罗斯、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对紫苏属植物进行了大量的商业性栽种,开发出了食用油、药品、淹渍品、化妆品等几十种紫苏产品。

艾叶挥发油成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艾叶挥发油成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江德裕;丁维俊 【摘要】艾叶主要活性成分为挥发油,是其药效基础源于所含化学物质.随着艾叶药理作用广泛运用于临床以及气相、液相色谱质谱等提取分离技术联用的进步,使得 艾叶挥发油研究得以多学科、深层次的开展.通过围绕因不同产地、不同采集时间、不同炮制方法及提取工艺的差异等因素影响艾叶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及毒性变化等做一综述,旨在为艾叶挥发油的进一步综合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及研究思路.【期刊名称】《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年(卷),期】2019(040)003 【总页数】4页(P80-83) 【关键词】艾叶;挥发油;研究进展 【作者】江德裕;丁维俊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2;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5 艾叶源于菊科植物艾 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 的干燥叶,可全草入药,其 性味最早见于《名医别录》,载其:“味苦,微温”,后世医家李时珍根据艾叶的功效纳总结首次提出艾叶味“辛”,现代将艾叶性味定为苦、辛,微温。中医认为

“辛”能行能散,药理研究介绍辛味药所含化学成分以挥发油最多,故艾叶有温经止血、止痛、散寒逐湿、理气开郁等功效。艾叶所含化学成分复杂,主要含挥发油类,其次是黄酮类、鞣质类、三萜类、多糖类及微量元素等[1],其药理作用广泛 有平喘止咳、镇痛消炎、增强免疫力、抗菌、抗病毒、止血等效用[2]。目前艾叶 挥发油已检测出的成分有近100种,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产地的不同,采集时间、 提取工艺等的差异对艾叶挥发油含量、成分种类乃至毒性成分含量均有较大的影响[3,4]。现将近年来艾叶挥发油及其影响因素介绍如下。 1 艾叶的挥发油成分 艾叶挥发油呈草绿色或浅黄色澄明油状液体,是艾叶主要有效成分群,被视为评价其药材质量的标准;艾叶挥发油具有抗菌、平喘、镇咳、祛痰、抗过敏、驱避蚊虫等作用,还可增强免疫功能,对抗肾上腺素和组胺引起的心肌收缩,对中枢神经系统也具有一定的镇静效果[5-9]。早期关于艾叶挥发油成分的报道仅有水芹烯、澄 茄烯、侧柏醇等几种。经努尔比耶·奥布力喀斯木等[10]检测出艾叶挥发油所含成 分30种,有桉树脑(22.71%)、石竹烯(13.2%)、4-松油烯醇(7.34%)、龙脑 (5.28%)、樟脑(4.86%)侧柏酮(2,29%)等。杜家俊等[11]从安徽产艾叶中提取挥 发油,并离出48个化学组分,所占比例最高的为蒿醇(10.26%),其次为油酸酰胺(6.51%)、环己酮(5.07%)、(Z)-13-二十二烯酰胺(4.73%)、正二十七烷(3.65%)、植醇(3.61%)、棕榈酰胺(3.38%)、2,7,7 三甲基二环[3,1,1]庚-2-烯-6-酮(2.56%)、邻-异丙基苯(2.21%)等。李利红等[12]从河南不同产地艾叶挥发油中检 测到53种物质,其中含量较高的成分有:氧化石竹烯、杜仲烯、石竹烯、桉叶油素、异冰片醇、对-薄荷基-1-烯-4-醇、1αβ,2,3,4,4α,5,6,7bβ-八氢-1,1,4β,7-四甲基-1H-环丙|e|甘菊蓝及其氧化物、香叶烯、α-蛇床烯、7-异丙基- 4-αβ-8αβ-二甲基-八氢 1[2H-萘酮、δ-石竹烯、Г-榄烯等。目前艾叶挥发油从最 初的几个化学成分增添到近 100个化学成分。其化学成分可归结为三大类:单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