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三历史上册每周一练测试题1

高三历史上册每周一练测试题1

1.清朝的盛京、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在明朝时基本上属于

A、辽阳行省

B、岭北行省

C、奴儿干都司

D、宣政院

2.设立机构、册封与和亲是唐代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主要形式。唐朝对下列哪个民族先后实行过上述三种举措

A、突厥族

B、回纥族

C、靺褐族

D、吐蕃族

3.西周井田制和分封制的关系,本质上属于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B.土地与义务的关系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4.对比图1,从图2可以观察到的政治局势变化是

图1 春秋形势图图2 战国形势图

A.“尊王攘夷” B.楚王问鼎C.三家分晋D.秦修万里长城

5.下述人物中,最早提出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图1 图2 图3 图4

A.图1 B.图2 C.图3 D.图4

6.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同西域的联系B.反击匈奴 C.设置西域都护 D.开通丝绸之路

7《后汉书》载:“……班超定西域……遣甘英穷临西海而还”。“西海”是今天的

A.地中海 B.红海 C.巴尔喀什湖D.波斯湾

8.下列科技文化成就属于秦汉时期新发展的是①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②形成了中国古代完整的数学体系③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④兴起了新的文学体裁——赋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④

9.秦汉时期,在天和人关系的认识上,观点截然相反的两位思想家是①李斯②董仲舒③王充④范缜A.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④

10.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出现于隋唐时期,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它就是

A.钱庄B.柜坊 C.邸店 D.瓦子

11.在隋唐与各国的交往中,中国有三位高僧作出重要贡献,其中不包括

A.玄奘 B.义净C.法显 D.鉴真

12.隋朝大运河由四段组成。其中,连接黄河与淮河的一段是

A.永济渠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1.下列城市,按开始成为大一统封建王朝都城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西安、洛阳、南京、北京 B.咸阳、洛阳、开封、北京

C.西安、咸阳、洛阳、北京D.咸阳、西安、洛阳、北京

2.唐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其中最能体现战国时期儒家“仁政”主张的是

A.三省六部制、科举制B.租庸调制、科举制 C.均田制、科举制D.均田制、租庸调制

3.宋辽、宋夏、宋金和议的共同点不包括

A.基本结束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B.宋向辽、夏、金输送岁币

C.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D.辽、夏、金对宋称臣

4.绍兴和议后,下列政权中没有与南宋接壤的是

A.金 B.大理C.西夏 D.吐蕃

5.下列四幅我国东南沿海的历史地图中,与元代台湾情况相符的是

A B C D

6.从《史记》、《资治通鉴》中均可查阅

到的历史资料是

A.齐桓公葵丘会盟B.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C.安史之乱D.秦赵长平之战

7.明清(前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始终处于“萌芽”状态,是指它①未能出现劳动力的商品货币化②力量

远不足以分解封建生产方式③总体上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④长期不能改变其自然经济的属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②③ D.①④

8.明太祖和宋太祖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相似的是

A.设立由皇帝控制的特务机构B.分散地方机构的职权

C.加强由皇帝控制的禁军D.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

9.郑和下西洋时也进行了一些贸易活动,从性质上看,这些贸易活动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B.商品经济活跃的表现

C.明政府加强海外联系的一种手段 D.政府重视对外贸易的表现

10.以下有关女真族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是契丹族完颜部的别称 B.其前身为粟末靺鞨

C.曾实行猛安谋克制和八旗制度 D.曾两次建立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

11.下列事件中,不具备反侵略性质的是

A.郾城大捷B.郑成功收复台湾 C.台州九捷 D.雅克萨之战

22.五铢钱作为我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它

A.始于秦始皇废于清末B.始于秦始皇废于汉武帝

C.始于汉武帝废于唐高祖D.始于汉武帝废于明成祖

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经历了建立、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历史人物与政治

制度的结合,错误的是

A.皇帝制度——秦始皇B.刺史制度——唐太宗C.内阁制度——明成祖 D.军机处——雍正帝2.秦王嬴政读韩非书,感叹曰:“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你认为嬴政发此感叹的最主要

原因是

A.韩非子主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B.韩非子认为今胜于昔,“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C.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以法为本” D.韩非子提出“富国以农”,认为耕可得以富,战可得以贵3.唐太宗说“昔谓御戎无上策,朕今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岂非上策?”又说“汉武穷兵三十余年,疲敝中国,所就无几,岂如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为编户乎?”表明唐太宗对待少数民族的“上策”是A.治理好国家,增强凝聚力 B.建立管理机构 C.“册封” D.“和亲”

4.源于中国、“遥遥领先于其它国度”并且对“近代世界”的建立产生了一定影响的发明是

A.张衡发明的地动仪 B.沈括创制的“十二气历”

C.蔡伦改进的造纸术 D.鲁国天文学家对哈雷彗星的记载

5.《史记》记载:“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乎?”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在今山东、河南一带经商,“结驷联骑……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以上材料主要说明

A.商业活动具有传播思想文化的功能 B.孔子只是依仗权势来扩大自己的影响

C.孔子得到各诸侯国国君的尊重和礼遇 D.有财力的富商能操纵诸侯国的行政大权

6.清朝时期黑龙江将军的主要辖区在唐、元、明时期的行政管辖机构分别是

A.渤海都督府、辽阳行省、乌里雅苏台将军 B.黑水都督府、岭北行省、奴儿干都司

C.黑水都督府、辽阳行省、奴儿干都司 D.渤海都督府、岭北行省、乌里雅苏台将军

7.明太祖说:“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由此,你可以得到的有效历史信息是

A.明朝时期天下庶务繁多 B.废丞相造成部门之间相互扯皮,工作效率不高

C.丞相制度废除意味着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阶段 D.明朝由于君主不理朝政造成大权旁落

8.下列诗人对昭君出塞的评价,今天看来更为正确的是

A.“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B.“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C.“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D.“出塞自有幽怨在,北地茫茫夜夜心”

9.秦朝、西晋和隋朝都属于短命王朝,造成它们速亡的共同原因是

A.外族入侵而灭亡 B.统治者奢侈腐化,造成社会动荡

C.被农民起义推翻 D.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争夺权力的斗争

10.清军进入台湾后,有人主张“宜迁其人,弃其地”,而康熙认为台湾是“东南数省之屏蔽”。这说明康熙已经认识到台湾

A.对于巩固国家海防的重要性 B.对于东南数省发展的重要性

C.作为祖国宝岛开发的重要性 D.对于人口疏散与迁移的重要性

11.明代思想家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这从根本上反映出李贽的思想A.反对“男尊女卑”的观念 B.反对封建礼教 C.抨击封建君主专制D.带有民主性的色彩12.根据清代史料记载,台湾“百货皆取资于内地”;乾隆五十年浙江杭、嘉、湖三次歉次,“招商贩运

闽省台湾谷仓,以资粜济”(粜指卖出粮食)。对材料信息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两岸经济联系密切 B.台湾的日用品通常需要内地供应

C.两岸经济贸易互补D.杭、嘉、湖三府的粮食通常台湾供应

1.梁启超曾感叹“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哥伦布……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之所以出现“郑和之后,竟无第二郑和”的现象,主要是因为

A.受传统经济结构与政治结构的制约 B.中国再没有出现明成祖式的开明君主

C.伟大的航海家可遇而不可求 D.中国的造船工业比西方落后了

2.不同朝代为解决洪灾,中央的运作情况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上述历史场面出现的朝代分别是A.秦、唐、元 B.汉、宋、明 C.秦、元、清 D.秦、唐、明

3.“眼前新叶覆残花,席上余杯对早茶”;“春泥身稻暖,夜火焙茶香”,这几句诗反映作者所处时代饮茶风气盛行,以此推测该诗人是

A.屈原 B.陶渊明 C.曹操 D.白居易

4.某地发现一座古墓,考古人员发掘出下列随葬文物①丝织品②景德年间瓷罐③唐三彩④活字印刷品⑤烟叶残渣。请判断此墓的大致年代是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明朝

5.康乾时期,苏州帐房“散发丝径,给于机户,按绸匹计工资。机户织成绸缎,送归帐房批售,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持帐房为生。”这种现象表明

A.当时手工业工场失去了独立发展的条件 B.帐房就是手工工场的财务管理机构

C.商人打入生产领域成为包买商 D.帐房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6.“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从中可知,我国古代大规模兴修水利应始于

A.夏商时期 B.战国、秦汉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7.两宋时期有民谚“苏湖熟,天下足”;明清时期又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对这种变化比较合理的认识是

A.湖广地区的农业生产后来居上,超越了苏湖地区 B.全国范围内的粮食生产有了更合理的布局C.明清较之两宋时期更重视中西部的开发D.苏湖地区继续保持全国经济重心地位,商品经济更为突出8.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飞天和菩萨是全裸的;而在敦煌莫高窟中全都穿上了裙子,至多半裸上身;在洛阳龙门石窟中就全穿上宽袍大袖的衣服了。这种服饰上的变化反映了

A.沿途气候逐渐变得寒冷B.佛教传播过程中越接近汉文化中心,本土化特点越显著C.中原地区的经济较之边疆地区更为发达 D.洛阳地区社会风气最为保守

9.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说法正确的是

A.唐朝宇文恺设计建造的大兴城“奇巧固护,甲于天下”B.唐代长安城两市内道路宽阔,店铺临街而开C.辽代建造的卢沟桥,以坚固实用和美丽壮观而闻名 D.明朝北京城布局精巧,城分三重,皇城最内10.下列反映了流落到南方的士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诗句是

A.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京洛胡尘满人眼,不知能似浙江不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1.古老的青花瓷伴随北京奥运会已成为京城街头独特的“文化符号”。青花瓷在中国古代的鼎盛时期是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清时期

12.乾隆时期,英国使者马嘎尔尼邀请大将军福康安观看他的卫队演习欧洲新式火器操法。福康安却冷淡地说:“看亦可,不看亦可。这火器操法,凉来没什么稀罕。”这种对新式科技拒之门外的思想根源于A.康乾盛世的衰落 B.闭关锁国导致闭目塞听

C.福康安个人素质低下 D.中英矛盾激化

1.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的社会背景是

A.社会动荡矛盾尖锐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封建制度最终确立

2.《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

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皇权的独尊 C.等级的森严 D.文化专制的扩展

3.元朝开始实行行省制。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从其布局特点可以判断元统治者的用意主要在于

A.扩大地方行政管理范围及权限 B.促进各地区间的经济平衡发展

C.防范地方割据以巩固中央集权 D.南北纵向分区有利于民族融合

4.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A.忽视海防的重要性 B.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D.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5.《国语•齐语》载:“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斤,试诸壤土”。这段史料说明春秋时期A.青铜制造业发达 B.铁器在农业中使用

C.畜牧业发达 D.农业耕作技术提高

6.汉代晁错在《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 C.脆弱性 D.连续性

7.《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

A.流通领域出现纸币B.大量商业市镇兴起 C.生产领域出现私人作坊 D.出现东市、西市商业区8.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 B.他到浮梁买茶时住在“会馆”中

C.经商有助于提高他的社会地位 D.“海禁”政策影响了他的茶叶出口

9.明朝冯梦龙在《三言两拍》里有很多关于社会现象的描写。其中有这么一段话:杨八志(陕西商人)与李氏商议道:“我年近三旬,读书不就,家事日渐消乏。祖上原在闽、广为商,我欲凑些资本,买办货物,往漳州商贩,图几分利息,以为赡家之资,不知娘子意下如何?”该材料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B.科举制度阻碍商业的发展

C.重农抑商的社会风气深入人心 D.商业活动改变着人们观念

10.“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材料反映了孔子的教育主张是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不耻下问 D.当仁不让

11.《覆园丛话•产业》中记载:明清时候,“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商品经济繁荣 B.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C.闭关锁国政策 D.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12.经济史学者把一些古代诗集作为研究“制度经济学”的要籍,所写诗歌真切地反映了唐朝劳动人民生存状态的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李清照 D.屈原

1.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①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需要不断丰富张完善②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③儒家思想没有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④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从商朝甲骨文演变到现今的汉字经历了三千多年,下图所示直接地说明了

A.文字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B.书法艺术经历了不断完善的过程

C.文字经历了由繁到简的演变过程 D.文字产生之后功能不断趋向完善

3.孔子年青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并请教治国之道。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老子会对他说什么呢A.兼爱非攻,尚力节用 B.无为而治,无事取天下

C.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D.经世致用,工商皆本

4.明末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思想核心是

A.维护封建礼教 B.主张学以致用C.反对迷信崇拜 D.抨击腐朽统治

5."春秋无义战"是就春秋时期争霸战争性质而言的,正确理解是奴隶主

A.要结束周王朝的统治 B.要结束分封制实现统一 C.要促进民族融合 D.要掠夺土地和人口6.当代历史学家开始关注“忧愤”这一情感因素对于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如果你要选择“忧愤之死”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合适的人物是

A.老子 B.孔子 C.屈原 D.庄子

7.观察右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关于明末清初东西文化交、

汇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的生机 B.儒学与基督教在中国融为一体

C.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历程 D.开始介绍并传播西方民主思想

8.汉高祖刘邦本是楚国沛县人,受楚国文化影响极深。汉王朝建立后,刘邦踌躇满志,纵情放歌。结合所学“楚辞”知识判断,他吟唱的应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C.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D.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

9.某书友到旧书市场“淘宝”,见到一本明代线装本章回体小说,封面已经轶去,内容也以残缺不全。随手翻阅,见其第四十五回是《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便以高价买回。这本小说是

A.《西游记》 B.《水浒传》 C.《三国演义》 D.《金瓶梅》

10.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堪称窥探传统社会发展轨迹和古人生活的窗口。下列哪一戏曲形式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A.南戏 B.元散曲 C.元杂剧 D.京剧

11.就论证端午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而言,下列哪方面的证据应当最有说服力

A.古籍的记载B.屈原的作品 C.政府的声明 D.学者的解释

12.培根说:(中国)有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化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培根说的第三种东西是指我国古代的

A.印刷术 B.造纸术 C.指南针 D.火药

1.中医博大精深,名医辈出,著述甚丰。中医学的奠基之作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痫论》 C.《神农本草经》 D.《本草纲目》

2.右图为我国月球探测工程标志。该标志用韵味十足的书法线条和带有一定象形

意味的脚丫,组合成篆书“月”字,暗寓龙的传人登月的梦想。篆体字在哪个时期

曾作为全国通用的标准字体

A.战国 B.秦朝 C.东晋 D.东汉末年

3.从宋代话本到元代杂剧再到明清小说,说明我国古代文学艺术

A.反映了教育的普及 B.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要求

C.有利于白话文的推广 D.在发展中,高雅文化消失

4.以下对联刻画对象为唐代诗人杜甫的是

A.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奋,著成信史照尘寰

B.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C.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D.写人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5.春联是日常生活中对书画艺术的实用。“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朱元璋始令春联用朱砂纸作底,用黑墨写字,并取名为“万年红”(“红”与“朱”义同)。朱元璋此举用意在于

A.强调“朱”姓的尊贵显赫 B.祈盼“朱”姓政权的长治久安

C.营造红红火火的新年气氛 D.改革节日的风俗习惯

6.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对中国科技有过如下一番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据此,你认为雨果是A.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和创造力 B.中国的社会状态对科技发明起了保护作用

C.雨果认为西方科技更加神奇D.中国传统发明缺乏发展成为生产力的土壤

7.下列关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

A.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 B.法家备受统治者推崇 C.墨家思想占主导地位 D.道家最受欢迎8.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关系确切表达的是

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统一 B.专制统治需要董仲舒的学说

C.思想统一为政治统一服务 D.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9.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

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B.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

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10.下列有关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批判的内容及影响,说法不准确的是

A.挑战正统,提倡个性 B.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学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

C.批判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D.批判专制,否定帝权

11.“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这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的名句,下列词作中风格与之迥异的是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人物 B.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C.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D.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古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这是的思想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高三历史上册每周一练测试题1

1.清朝的盛京、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在明朝时基本上属于 A、辽阳行省 B、岭北行省 C、奴儿干都司 D、宣政院 2.设立机构、册封与和亲是唐代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主要形式。唐朝对下列哪个民族先后实行过上述三种举措 A、突厥族 B、回纥族 C、靺褐族 D、吐蕃族 3.西周井田制和分封制的关系,本质上属于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B.土地与义务的关系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4.对比图1,从图2可以观察到的政治局势变化是 图1 春秋形势图图2 战国形势图 A.“尊王攘夷” B.楚王问鼎C.三家分晋D.秦修万里长城 5.下述人物中,最早提出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图1 图2 图3 图4 A.图1 B.图2 C.图3 D.图4 6.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同西域的联系B.反击匈奴 C.设置西域都护 D.开通丝绸之路 7《后汉书》载:“……班超定西域……遣甘英穷临西海而还”。“西海”是今天的 A.地中海 B.红海 C.巴尔喀什湖D.波斯湾 8.下列科技文化成就属于秦汉时期新发展的是①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②形成了中国古代完整的数学体系③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④兴起了新的文学体裁——赋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④ 9.秦汉时期,在天和人关系的认识上,观点截然相反的两位思想家是①李斯②董仲舒③王充④范缜A.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④ 10.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出现于隋唐时期,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它就是 A.钱庄B.柜坊 C.邸店 D.瓦子 11.在隋唐与各国的交往中,中国有三位高僧作出重要贡献,其中不包括 A.玄奘 B.义净C.法显 D.鉴真 12.隋朝大运河由四段组成。其中,连接黄河与淮河的一段是 A.永济渠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1.下列城市,按开始成为大一统封建王朝都城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河北省保定市定州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周练试题(12)(含解析)(2021年整理)

2016-2017学年河北省保定市定州中学高三(上)周练历史试卷(12) 一、单项选择题 1.1947 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声称希腊和土耳其正面临着“极权主义”的威胁,“美国必须支持这些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其中的“武装分子”指() A.希腊和土耳其的金融资产阶级 B.社会主义苏联和其他各国共产党 C.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 D.欧洲的法西斯势力 2.1660年代到1760年代,英国东部地区分别在农场的四块土地上种植芜菁、小麦、萝卜、大麦,四年里轮流更换。下表是对这一时期英国东部粮食产量的一种估算.“四区轮作制”得以推行的条件是() 年份小麦裸麦大麦燕麦 1660 12。8 14。1 13.9 13.1 1760 25。5 25.0 30.9 38。3 单位:蒲式耳/英亩. A.圈地运动的开展B.新航路的开辟 C.农业技术的革命D.工业革命的推进 3.秦始皇曾采用战国时期阴阳家的终始五德说.该学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秦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这实际上反映出,秦代采用终始五德说旨在( ) A.宣扬以德治国B.辩护政治法统C.推动经济交流D.加强民族融合 4.下图是甲骨文中三个字,依次是“丝”、“桑"和“蚕”。能正确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①中国的丝织业不晚于商朝②商朝的农业比较发达③本材料可用来直接证明商朝已有种桑养蚕的历史④商朝时人们的主要衣料是丝织品。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5.联合国建立于() A.1920年B.1917年C.1945年D.1949年 6.“目前关系吾国前途之最大者,莫如铁路之建筑”,“苟全国之铁道皆在一二资本家之手,则制旅客、货商、铁道工人等之死矣”。孙中山发表于1912年4月的这段言论,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民族主义B.民生主义C.民权主义D.实业救国 7.战国时期,土地的直接耕作者已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农业产量也有很大程度提高,社会贫富差距也明显扩大。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根源是()

高三历史第一次周测试题含解析

新会一中高三历史第1次周测试题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48分) 1. 《汉书·地理志》载:“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中的“周制”是指 A.郡县制B.分封制C.王位世袭制D.行省制 【答案】B 考点:分封制。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中的信息说明秦朝吸取西周的教训,废分封,行郡县,因此材料中的“周制”是指分封制,故B项正确;项是秦朝的制度,C项是所有王朝推行的制度,与题意不符,D项是元朝的制度,故ACD项排除。 2. 隋唐时期,不利于商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国家分裂B.草市兴起C.海禁政策D.市坊分区 【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隋唐经济的发展。隋唐时期国家统一,A错误;草市兴起是在南北朝时期,B 错误;明清时期实行了海禁政策,C错误。由于隋唐时期在城市里实行了严格的坊市制,对商业严格管理,成为不利于商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答案为D。 3. 明代有一个笑话,说是朝廷宴请外国元首和使节,结果宴会所用580 件官窑瓷器全部被使节们顺手牵羊带走了。这个笑话主要反映了当时 A.政治非常开明B.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C.制瓷技术精湛D.奉行对外开放政策 【答案】C 考点:明朝手工业的特点。笑话反映出外国元首和使节对中国瓷器的喜爱,喜爱的原因当然是瓷器精美,故事反映出制瓷技术的精湛。本题考查明朝手工业的情况。注意材料里的“官窑瓷器”,官府手工业的产品质量非常好,工艺精湛,对外国元首和使节有很强的吸引力,才会有如此之举动,故选C项,A B D三项尽管也是对当时外交的解释说明但与材料的核心思想不符。 4.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D.抗日战争 【答案】A 考点:鸦片战争。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而且时间是近代史的开端的提示,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目的是要打开中国的市场,以便于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为目的,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开始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符合材料的主旨。故选A. 5. 一位学者自述∶因为爱看地方戏曲,才对民间传说有大概的领略;又因为社会上流行思想革命,我才大胆提出打破传统学说的见解;也因为征集歌谣的缘故,而注意到许多风俗材料。这位学者的行为最可能受到的影响是 A.鸦片战争前的程朱理学B.晚清时期的中体西用说 C.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D.文革时期的破旧立新说 【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注意材料中的“思想革命”是指新文化运动提出的“民主与科学”口号。程朱理学是保守的思想,晚清的中体西用也是基于对传统的保守心态而生

人教版高三历史综合练习(选择题,附参考答案)

人教版高三历史综合练习 1.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2 《全球通史》:“最终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一方面,这一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材料所说的“这一制度”是指() A.太学制度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3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 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行使权力受到中央节制 5.清徐栋《牧令书》载:“天下真实紧要之官,只有二员,在内则宰相,在外则县令。”以具体史实论证这一观点确凿无误的是() A.宰相制在秦代首次确定下来,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B.元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后期其权势大大削弱 C.县官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能直接接触到的朝廷命官 D.秦代县令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郡 6.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人教版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 上册:第一单元测试 (含答案) https://www.sodocs.net/doc/1419299055.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第一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划分标准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材质 D.时间 2.在原始社会末期黄河中游一带的仰韶文化遗存中,有“大量的陶石纺轮、纺砖、刀杼(骨匕)、骨梭等纺织工具……同时,各地都发现有许多的骨针,直径和针眼都很细小”。据此可知当时() A.纺织技术日臻完善 B.生产工具来源多样 C.陶器制造十分发达 D.手工行业分工细致 3.原始社会晚期的墓葬,有的随葬品量多且贵重,有的随葬品相当少甚至一无所有,但都葬在公共墓地里。这主要反映() A.社会不平等现象加剧 B.仍处于母系统治时期 C.氏族血缘关系依然牢固 D.奴隶已经成为陪葬品 4.目前发现的中国新石器农业遗址,时间较早者,聚落内除了某个大型房舍外,鲜有其他类型的建筑遗址。但是,时间较晚的遗址,除了该类大型房舍外,在大型房舍四周分散着数量不等的小型建筑;而且越到后来,这种小型建筑的数量越多。关于此一变化,以下说明何者最为适当() A.原始社会解体 B.私有财产制萌芽 C.族长权威萎缩 D.财产公有制强化 5.“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这反映出分封制() A.血缘关系为唯一纽带 B.已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C.具有等级森严的特点 D.体现王权与神权结合 6.某历史老师在讲授某知识点时举例:“从一棵树上剪下一根分支移栽,该分支会成长为一独立树干。”他旨在说明() A.分封制下中央地方的实力消长 B.宗法制下大小宗之间关系 C.郡县制下地方政府的割据倾向 D.行省制下中央集权的加强 7.《左传》记载:“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偏心)于虢(另一个卿士),郑伯怨王。……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王室领地)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这主要反映了() A.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B.诸侯争霸战争连绵不绝 C.“礼崩乐坏”局面开始出现 D.国家政治秩序受到挑战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五次周练试题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五次周练试题 一、选择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西周时期统治者提出“礼乐刑政”综合为治的立法原则,主张通过“政的划一、刑的强制、礼的规范、乐的感染”,实现“同一民心”,成就“王道”“治道”。由此可见 A.礼乐的重要性超过了刑政B.传统文化决定政治影响力 C.春秋战国时期得以实施D.以礼入法具备历史渊源 2.春秋时期,孔子认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战国时期,孟子进一步补充道:“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由此可见,先秦儒学 A.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B.追求人与社会的和谐 C.体现出强烈的入仕情怀D.形成君权神授的理论 3.先秦时期,外交“辞令”的发展经历了由群策群力到个人随机应变的发展过程,甚至出现了专供辩士们学习与取用的虚拟游说文辞资料。这反映了先秦时期 A.社会转型的大趋势B.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C.各国交往日益频繁D.诸侯之间征伐不断 4.《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认为有恒产者有恒心,主张保护生产者利益,让他们安居乐业的主旨是 A.为实现仁政奠定物质基础 B.反映人民的利益诉求 C.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D.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 5.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由此可见 A.两者都肯定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B.两者都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C.两者法治思想都具有理性色彩 D.两者都注重对人民的管理 6.百家争鸣时期,农家钟情于神农时代,道家以黄帝传人自居,儒家喜欢尧舜禅让和周公礼乐,墨家崇拜夏禹治水的实干精神。这反映出诸子百家 A.根据各自理论需要而改造古代的历史B.从古人身上寻找理想社会的设计方案 C.形成较为完整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D.代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共同理想追求 7.董仲舒认为“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所以君主应当使“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使喜怒必当义而出”,“使德之厚于刑也,如阳之多于阴也”。这一思想 A.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 B.完全突破了先秦儒学的范畴 C.有利于约束君主的行为 D.科学阐述了天人互渗的关系 8.为适应汉武帝强化权威的需要,儒家公羊学派以《春秋》“君亲无将,将而必诛”,主张对谋反的淮南王进行诛杀,后又以“大复仇”思想为汉武帝出击匈奴提供理论依据。但公羊学派坚决反对盐铁专营政策,甚至以天降异象为由,认为汉朝气数已尽,要求皇帝“求索贤人,禅以帝位”。据此可知汉代儒学 A.开始成为政治附庸 B.政治诉求过于理想化 C.积极干预现实政治D.宣扬天人感应的学说 9.公元前122年,武帝在郊祭时获白麟,终借此对武帝称颂,将武帝获白麟认为是祥瑞,是国家统一的征兆。公元前116年,武帝得宝鼎,吾丘寿王以此赞扬武帝“恢廓祖业,功德愈盛,天瑞并至,珍祥毕见”。这些现象主要体现了 A.天人感应的施政理念B.春秋大一统的哲学观 C.君权神授加强皇权的思想D.敬天保民的封建迷信理念 10.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因具有使人们排遣苦闷、消弭死亡恐惧的作用而繁荣,但佛教徒主张佛法的“六度”与儒学的“五常”名异实同。梁代僧人顺更讲,“释氏(释迦牟尼)之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妻和柔。”这反映了 A.传统的价值观逐渐变异B.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D.三教合流的趋势已出现 11.有学者认为,王阳明“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主张,摆脱了长期的文字训练和经典阅读,是一种简单直截、当下即是的工夫,所以能够引发中下层老百姓的极大兴趣。这主要说明王阳明的“心学” A.其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B.只对当时的中下层老百姓产生了影响 C.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变革的作用 D.直接推动了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发展 12.与朱熹、王阳明的“格物致知”不同的是,泰州学派代表人物王艮认为:格物致知无非就是说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个人身体是根本,而家国天下是枝节,并开始大谈“百姓日用就是道”。这一思想 A.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蕴含近代民主启蒙思想 C.凸显“家国一体”观念D.顺应工商市民利益要求 13.两宋时期,从百姓人家到士大夫家庭甚至皇室,妇女改嫁的现象比较普遍。法律上没有限制女性改嫁的条文,社会风气也不以再嫁为耻。由此可知当时 A.妇女地位明显提高B.追求幸福成为潮流 C.市民阶层日益壮大D.程朱理学影响有限 14.宋之后的学者既不讲出世,亦不在狭义的门第观念上面来讲功业、礼教。他们要找出一个比较更接近平民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练习题(含答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练习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 1.公元前124 年,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的学习科目为“五经”,一律由儒学五经博士教授,同时下令全国各郡国设置学校。汉武帝的这些措施 A.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B.宣告了“百家争鸣”局面的结束 C.确立了儒学在文化上的主导地位D.推动了儒学走向世俗化和生活化 2.《诗经》祭祀诗中商人多神化商汤、武丁等祖先,崇尚先王的暴力和武功;而周人塑造的祖先则多是文质彬彬的形象,他们赞颂祖先带领民众在治理田畴、勘察居住点、建筑房屋等方面的贡献。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 A.践行儒家民本观念B.执政观念趋向理性 C.尤其重视基层治理D.开始强调以文治国 3.永乐三年,他率领二万七千八百多人,分乘二百零八艘木制帆船,由太仓的刘家港出发,开始了持续二十八年之久的航海壮举,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这一壮举,史称 A.郑和下西洋B.鉴真东渡C.法显西行D.空海求法 4.明朝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600多年来,中国与亚非各国关系的佳话流传不衰。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A.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B.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C.推动明朝政治革新进程D.扩大海外贸易的规模 5.造成下图所示漫画中“悲剧”的措施是 A.使枢密院与“三衙”分权B.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C.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D.枢密院、三司分割宰相权力 6.汉代妇女盛行自由改嫁,而唐代中、上层妇女大多选择守寡。这种变化折射出 A.儒家思想文化的发展B.唐代妇女更自由富足 C.妇女贞节观念愈淡薄D.程朱理学观念已普及 7.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是某校学生用列表法梳理知识时制作的表格,由上到下应依次填写的是 A.契丹、党项、女真、蒙古B.鲜卑、女真、蒙古、匈奴 C.契丹、吐蕃、女真、满洲D.鲜卑、女真、党项、蒙古 8.“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交往。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遣的‘遣唐使’就达13次。佛教盛行,景教、祆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外国人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材料反映出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是 A.文明高于其他地区,是文明的输出者B.交流范围宽泛,全面接受外来文化 C.交流领域广泛,开放包容异彩纷呈D.中外交通发达,以炫耀文化为目的 9.汉景帝曾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材料反映了汉初的治国思想是: A.无为思想B.仁政思想C.重农思想D.抑商思想 10.楚庄王时,不断向中原用兵,与晋国争夺霸主地位。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阅兵周疆,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军。楚庄王趁机向王孙满问九鼎之轻重。这反映了A.中央集权得以加强B.血缘纽带得到加强 C.分封制度遭到破坏D.宗法制度受到冲击 11.两税法推行后,陆贽写道:“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陆贽强调两税法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

2019届高三上学期测试(一) 历史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题中的四个选项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1.据《国语·鲁语上》记述,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 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 B. 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频繁 C. 政治制度具有连续性 D. 农耕经济成为各朝根本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可以看出,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已经形成拥有同一祖先,都是黄帝族后裔的认识,体现了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故A正确;材料未体现区域间的文化交流频繁,故B错误;根据“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不仅上推到本族的先王、先公,还更进一步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拥有共同的先祖,体现的是民族认同,并未体现政治制度的连续性,故C错误;材料信息无法反映农耕经济成为社会根本,故D错误。 2.《我们的中国》一书中提出“西周的四合院”的研究视野,认为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该观点 A. 认为西周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意在说明分封制标志中华民族形成 C. 强调分封制之下存在着大一统因素 D. 已经认识到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答案】C 【解析】

材料“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体现出分封制的影响,这反映出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大一统,故C项正确;西周时期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分封制对于民族关系影响,故B项错误;D 项与材料反映的正好相反,故排除。 点睛:“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从中分析出分封制的作用。 3. “考秦之制, ……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 A. 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 B. 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 C. 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 D. 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秦朝从中央到地方行政体制,故不选A项;由材料得知,秦朝地方郡守、郡尉、郡监隶属于中央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从而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选B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标志是郡县制的建立,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这在材料中不能体现,不选C项;材料涉及的只是秦朝中央三公和地方郡守、郡尉、郡监等机构官员,不能体现机构臃肿,故不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高焕祥在《秦汉廷议制度试析》中说:秦汉廷议内容之广、规模之大,气氛之激烈都是空前绝后的;据不完全统计,其间四百年里有文可证的廷议就达百余次,而明文记载的被皇帝采纳的就有80多次。这说明廷议 A. 扩大官僚权力实现对皇帝集权的制约 B. 是国家的决策中枢 C. 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封建体制的弊端 D. 是民主制意义上的议事 【答案】C 【解析】

2023天一大联考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

天一大联考 2022一2023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一) 历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分封建国实际上是族群的一种拆解和组合,通过族群大拆解,再经过融合来归附人心,这是人性的一个创造性的举措。这说明,西周“分封建国 A.扩大了王朝统治基础 B.消除了群体间的矛盾 C.强化了各族群凝聚力 D.拓展了血缘宗法关系 2.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以前农民家庭需要定期“换土易居”,即“别田之善恶(好坏),分为三品…肥饶不得独乐,硗埆(瘠薄)不得独苦,故三年一换土易居”,春秋战国及以后“换土易居”的现象逐渐消失。此变化主要是由于 A.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B.土地私有权逐步确立 C.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D.国家加强了土地控制 3.西汉初期,女子颇有先秦遗风,并无妇人之贞节等方面的要求。西汉中期以后,不仅男尊女卑之风愈演愈烈,而且对女子“从一而终”“守节”等伦理要求也呈增强之势。西汉女性伦理的变化 A,说明国家统一利于家庭稳定B.表明女性道德自律意识增强 C.反映了女性婚姻观念的增强 D.是社会主流思想影响的结果 4,魏晋时期的大量墓葬画像砖显示,牛不仅参与了土地耕作中犁地、耙地、耱地、耕播的整个过程,而且已由“二牛”向“一牛”转变(如图1、图2所示)。这一“转变” A.反映了战乱导致了耕牛缺乏 B.说明铁犁牛耕技术已经成熟 C.有利于牛耕技术的普及推广 D.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的衰退 5.唐初,三省宰相几乎都是兼职,一般是“午前决朝政,午后决省事”,且每天上午政事堂宰相办公会议结束后,皇帝都要“出内厨食以赐宰相,馔可食十数人”,以慰劳忙碌了一上午的宰相们,从而形成了宰相会食(有如工作午餐)之制。由此可知,宰相“会食” A.旨在提高宰相办公效率 B.利于协调三省宰相关系 C.强化了君主对宰相控制 D.便于皇帝诏令顺利执行 6.宋代,一些大城市出现了坊、巷互称及以巷代坊的新面貌,如《梦粱录》中记载南宋临安:“吴山坊,即吴山井巷。…市南坊,即巾子巷”,“富乐坊,俗呼卖马巷”。这说明,宋代 A.城乡经济互补性得到加强 B.城市管理缺乏统一标准 C.人口增长促进了城市发展 D.城市社会生活空间开放

高三5月第一次周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1.西周平息以原殷商遗民为主的武庚叛乱后,周公把原商王畿的一部分封给原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让他建立了宋国统治殷商遗民。这个事件可以说明 A.分封制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稳定B.西周时期宗法制渐趋衰落 C.诸侯纷争有利于百家争鸣的出现D.周公畏惧商纣王的势力 2.汉唐制定的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缓解 C.自耕农逐渐衰退D.土地兼并得以缓和 3.黄宗羲评价某先贤说:“先生之学,……出入于佛、老者久矣。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该先贤是 A.老子B.荀子C.朱熹D.王阳明 4.皮锡瑞在《师伏堂未刊日记(1897—1898)》中写到:“中国重君权,尊国制。猝言变革,人(必)骇怪,故必先言孔子改制,以为大圣人(有)此微言大义,然后能持其说。”该想法 A.导致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B.着眼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C.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 D.动摇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 5.古代中国历史撰写传统,有以“狩猎”来指代君王出逃。据此推断,与近代著作《庚子西狩丛谈》记载的内容紧密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B.甲午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辛亥革命 6.抗战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组织大批东南沿海厂矿迁移至西南大后方。这在当时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A.平衡了东西部经济发展格局B.便利了官僚资本控制经济 C.奠定了中国持久抗战的基础D.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7.1953年中共长治市委宣传部普选传单:“旧社会,太可恨,不把妇女来当人!新社会,大改变,男女都有平等权。积极参加大普选,认真行使民主权。”这主要是为了 A.宣示新中国与旧社会的区别B.准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进行民主训练实践新民主主义D.解放妇女建立男女平等新社会

河北省定州中学2021年高三上学期周练8.7历史试题 含解析

河北定州中学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历史周练试题(一)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某处村庄,农家必须自带工具、耕畜,每周无偿在地主土地上劳作3-4天,以此换取自己土地的使用权。村庄另有许多共同的设施,如马厩、作坊、烤坊、牧场、林地及宗教场所。这种生活方式最可能出现在( ) A.前3100年的埃及B.前5世纪的希腊 C.1世纪的东汉ﻩD.11世纪的西欧 2.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说:“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材料体现的思想观点是() A.法律至上人民主权 B.社会契约三权分立 C.主权在民民主共和ﻩD.法律至上社会契约 3.】在婚丧等传统风俗革除旧习日趋简化之际,清末通商口岸地区的饮食风气却越来越崇尚奢侈,其主要原因是: A.人们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 B.民主平等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C.近代以来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 D.腐朽思想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4.有学者在叙述某段历史时说:“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一个重视枪杆,一个重视笔杆;一个擅长武斗,一个擅长文斗。”由此推断出该段

历史属于() A.抗日战争时期B.国民大革命时期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ﻩD.解放战争时期 5.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近代”的含义,最重要的一点是( ) A.产生和发展于中国近代历史时期 B.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C.采用机器从事生产 D.由私人投资兴建 6.国民党中央上海执行部成立于民国十三年二月,办公地点在今南昌路180号,至民国十五年一月停止活动。该部由胡汉民、汪精卫、叶楚伧为常务委员,毛泽东、恽代英等分任秘书。下列活动与该组织无关的是( ) A.负责上海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党务 B.贯彻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 C.组织工农群众迎接北伐军进上海 D.举行追悼列宁、孙中山逝世活动 7.1918年《东方杂志》发表文章《迷乱之现代人心》。文章认为:“盲目输入西方学说,导致国家的基本政治道德原则丧失、精神破产,造成通俗主义、平凡主义受推崇,盲从欧美之风。”该文针对的是() A.中体西用思潮ﻩB.维新变革思潮 C.全盘西化思潮ﻩD.民主主义思潮 8.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提出,“国家者,由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者也,故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其为效也,能确立法治之主格,以保团体之

2021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过关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1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过关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1届人教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中国古代史过关测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商朝认为天命永固不可剥夺,___灭商并宣扬“德”是获 取天命的依据。这反映了___对于天命的重视和对于德治的推崇。选项A、B、C都不准确,正确答案为D。 2.___和___都反对贫富悬殊,这反映了儒家对于社会正义 的诉求。选项A、C、D都不准确,正确答案为B。 3.金骆驼是秦时期的器物,属于“双峰驼”造型,工艺精致。它的历史研究价值在于它是研究秦代经济、科技、文化最重要的实物史料。选项B、C、D都不准确,正确答案为A。 4.《汉书》记载了秦朝的地方行政体制。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

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吏为秩,是为少吏。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___。这说明秦 朝建立了严密的地方统治秩序。选项B、C、D都不准确,正 确答案为A。 5.古代中国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监察体系。汉代官秩仅六百 石的十三州刺史,可监督秩三千石的郡守,秩仅千石的御史中丞可察官秩万石之丞相;唐代官仅七品的察院长,可___。隋、唐时期监察御史也称巡按使主要掌分察州县,还“分察尚书六司,纠其过失,及知太府司农出纳”。选项A、C、D都不准确,正确答案为B。 6.东汉时期某农书记载了一些农事活动,如命女红趣织布、蚕事未起,命缝人浣冬衣,彻夜为袷、清明节,治蚕室。谷雨中,蚕毕生,乃同妇子,以勤其事、命女红织缣缚。这反映了当时农民的生产生活规律。 凉风吹拂,寒意袭来,人们喜欢练织布,染色,剥绵治絮,制作新的布料,同时也修建垣墙。这些活动在豪强地主的田庄

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高三周测(十)历史试题

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周测(十)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5分) 1.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礼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 A.文化取向的迥异B.政治立场的不同C.学术观点的分歧D.生活态度的差异2.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 3.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 A.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B.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 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D.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 4.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 A.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B.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5.“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下图为最新出土的三星堆黄金面具,它能够直接反映的是 A.国家结构B.宗教祭祀C.审美情趣D.形制工艺 6.周学熙的华新纱厂以“互助合作”的“华新精神”立厂,郭乐、郭泉的永安集团践行“同号相连,同舟共济”的“永安精神”。蔡声白的美亚织绸厂始终坚持“和衷共济”的“美亚精神”。这些近代企业塑造的精神 A.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B.消除了企业间壁垒 C.凸显强烈的国家意识D.提高了企业的地位 7.据宋人苏易简《文房四谱·纸谐》记载:“蜀中多以麻为纸,有玉屑、屑骨之号.江浙间多以嫩竹为纸。北土以桑皮为纸。剡溪以藤为纸.”这反映出 A.各地纸张颇具地域特色B.格物观推动造纸业发展 C.宋代造纸技术日臻完善D.市场纸品竞争相当激烈 8.宋代书法在风格上充分展现了当时时代的特点,自由潇洒,颇多趣味。但令人遗憾的是,

21-21年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第一章单元测试B卷(附答案)

高三历史同步检测(四) 第一章单元测试B卷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局部,请将第一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二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共100分,测试时间90分钟. 第一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典型的制度,是它存在的经济和政治根底.据此答复1~3题. 1.以下引文均出自古代典籍,其中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 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B.“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C.“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D.“更名天下田为王田〞 解析井田制是一种经济制度,其本质是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际上也就是国王所有. 答案C 2.使西周成为空前强大的奴隶制国家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实行 B.广阔奴隶创造出大量财富 C.农作物品种增多和手工业的开展 D.周文王整顿政治和军事 解析西周之所以成为强大的奴隶制国家,主要在于西周形成了较为成熟且先进的统治制度,即政治上的分封制和经济上的井田制. 答案A 3.有网友说:张艺谋在电影?英雄?中宣扬赵国放弃对秦王的对抗就等于抗日战争时期宣扬对日本投降,秦始皇的天下观就是“大东亚共荣圈〞.这种观点根本错在〔〕 A.战国诸雄都是华夏族的一员,彼此的征战是内战而不是侵略 B.日本人同中国人一样都属于蒙古人种,是一个民族的成员 C.古代社会与近代社会没有历史的可比性 D.睦邻友好、和平交往是中日两国的历史主流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历史概念的水平.中华民族内部兄弟民族之间的战争属于内战,它与中华民族和外国之间的战争有本质的区别. 答案A 4.周文王曾告诫儿子:“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不麛不卵,以成鸟兽之长.〞这反映了〔〕 A.统治者已熟悉到“仁政〞的重要性 B.周人对环保的重要性有了初步熟悉 C.统治者熟悉到因事制宜 D.我国古代精神文明的进步 解析此题是创新综合题.周文王对自然界的开展规律有了初步的熟悉,并告诫其子要尊重自然规律. 答案B 5.先秦时期,“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指〔〕

2023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奥赛班每周小练(三)历史试题(Word版)

湖北省恩施自治州高级中学(2020级)高三上学期奥赛班 历史每周小练(三) 一、单选题 1.东征结束后,周公在瀍水东岸修建洛邑,把那些旧殷“顽民”强迫迁移到这里,对其进行严密的监视。又在瀍水西岸修建王城,以军队八师驻守,作为朝会诸侯的东都。由此可知西周() A.通过实行分封来直接控制地方B.王畿的范围不是一成不变的 C.代商而后对商朝制度没有变革D.把旧殷“顽民”迁居泾渭之地 2.据研究发现,秦朝官员的分布大致还是“关西出将、关东出相”,即大多是战国时秦国故地的人出任将军领兵打仗,而文官除了秦国本国的贵族外,还有大量来自原东方六国的士人、客卿。这表明秦朝 A.军功爵禄制已名存实亡B.贵族阶层队伍日益壮大 C.严格防范六国复辟势力D.官员选拔地缘特征明显 3.公元前180年,吕后病死,太尉周勃、丞相陈平及刘姓诸王联合发动政变,将吕氏集团一网打尽,迎立刘邦诸子中“仁孝宽厚”的刘恒为皇帝,是为汉文帝。这一事件 A.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B.导致了诸侯王势力的膨胀 C.是王朝内部势力的重新洗牌D.改变了西汉治国基本理念 4.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的独创性举措() 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B.调整规范了各级官员的编制 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D.使宰相成为国家实际决策者 5.唐代时有明文规定“凡官人身及同居大功以上亲,自执工商,家专其业,皆不得入仕”,而到了宋代出现了“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乃至工商之子,亦登仕进之途”的现象。这一转变()A.利于宋代政治统治基础的扩大B.促进了重文轻武政策的推行 C.说明理学冲击了传统社会结构D.表明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6.古代中国被誉为“瓷器大国”,在不同时期瓷器具有不同的突出特征,而宋朝瓷器艺术以其端庄典雅、清新质朴、含蓄隽永的美学特征著称于世,与唐朝瓷器的恢宏富丽、恣纵豪放形成鲜明的对照。宋朝瓷器出现的这种艺术风格主要是因为() A.开明的对外政策促使文化兼容并蓄B.理学形成促进人们对人生韵味的追求 C.商品经济发展使社会生活丰富多彩D.文学艺术世俗化促使审美优雅化 7.我国古代对外来农作物的命名不断发生变化,秦汉至唐宋的外来农作物名称是胡萝卜、胡荽(香菜)、胡椒,唐宋至明清的名称是蕃薯、蕃茄、蕃豆(花生),清朝以后是洋芋、洋葱、洋白菜。这种命名的演变反映了() A.贸易体系逐步转换B.天下观念不断改变 C.自然经济逐渐解体D.朝贡关系强弱变化 8.1851年,为了应对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巨额军费造成的财政危机,清政府令新兴的湘、淮军“就地筹饷”.并下旨各省“所有该部岁拨京饷,著准其本年为始,归人冬拨案内,与各直省协拨兵饷-律酌拨”,规定督抚

高三历史必修一测试题

高三复习必修一综合测试题 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局部。总分值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一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此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周代宗法制情形可从古代经典中约略窥见,如"仪礼·丧服·传":"大宗者尊之统也,大宗者收族〔按,指团结族人〕者也,不可以绝〞,"异居而同财,有馀则归之宗,缺乏则资之宗〞;又如"礼记·曲礼":"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材料主要说明周代早期〔〕 A.血缘凝聚力受到地缘成分的影响而崩解 B.宗法制的特色是父系与嫡长子继承制 C.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受宗法力量支配 D.丧服制度和行为规*弱化了血缘认同 2.周礼规定了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王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这说明西周礼乐制的实质是〔〕 A.用于处理阶级关系的原则规* B.维护贵族生活享受的制度 C.宗法制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反映 D.维护等级差异的工具 3."从这个条约的签订,就开场改变了明清以来朝贡贸易、或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 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等中国与外国人之间经商的习惯和组织,开场了新的贸易制度。一夜 之间,过去原本举足轻重的行商遭到削弱。〞这个条约是〔〕 A."**条约" B."**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本身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如王权与神权结合、用传统的国家制度建立政权、小农意识鲜明等等,它反对清政府的统治,却不能笼统称之为"反封建〞。对这话的解读不正确的选项是〔〕 A.该学者认为"反对清政府统治〞不等于"反封建〞 B."传统的国家制度〞主要是指君主专制制度 C."小农意识鲜明〞可以从"天朝田亩制度"中找到证据 D.这里"封建〞指的是分封制下的"封邦建国〞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 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构造和社会构造。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 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材料中三次"革命〞分别对应的是〔〕 A.王位世袭制确立资产阶级**制确实立社会主义制度确实立 B.皇帝制度确立"临时约法"的公布"共同纲领"的制定 C.秦的统一**军政府的建立解放战争的胜利 D.秦的统一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成立 6.1982年宪法序言中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 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序言中"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是指〔〕 A.它曾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B.它曾代替国家宪法的职能 C.它曾是两次国共合作的重要组织形式 D.它曾为国家统一做出奉献 7."周恩来的发言在措辞和内容上都是标准的中共式的宣传,但与会各国都相信周的蛊 惑宣传,使我比以前更清楚地感觉到了这么一种可能,即美国对印度支那的任何公开干预,都将导致中国对亚洲事务的公开干预,真使人头痛!〞上述言论最有可能出自〔〕

河南省郑州市第十一中北校高三历史测试题含解析

2020年河南省郑州市第十一中北校高三历史测试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在《尼克松回忆录》中,尼克松回顾道:“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这里的“另一个时代”是指()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 B. 中国同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团结与合作得以加强 C. 在国际上开始出现了一个同中国纷纷建交的热潮 D. 签订《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参考答案: D 2. 1936年美国国会通过《土壤保持和作物调配法》,该法以保护土壤的名义,即通过给土地休耕的农场主休耕补贴,换得他们放弃种植,削减粮食生产。该法主要是出于 A.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B.平衡市场解决危机 C.保障农场主的利益 D.推动农业布局调整 参考答案: M1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 B 解析:从题干信息可知国家在调整农业生产,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干预,再结合题干时间1936年,可知这是罗斯福新政的措施,故B项正确;环境保护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项;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这一措施的目的在于稳定农产品价格,不是为了推动农业布局调整,故D项排除。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罗斯福新政措施的正确理解 3.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奇迹的时代,大车不需要马拉,新闻通过环绕地球的电线一瞬间传遍世界……”请判断这样的生活最早应出现 在 A.早期殖民扩张时期 B.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C.英国工业革命时期 D.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 参考答案:B 4. “为人君者,取象于天。”该语应出自 A.《韩非子》 B.《春秋繁露》 C.《明夷待访录》 D.《日知录》 参考答案: B 材料的意思是君主的统治和天意直接相关,这体现了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鼓吹“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故答案为B项。《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的著作,《日知录》是顾炎武的著作,排除A、C、D项。 点睛:为加强君主权威,维护大一统局面,董仲舒新儒学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通过“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学说,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是指天和人类相通,天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使天感应;鼓吹“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天是万物的主宰,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为君主专制寻找合法性和正当性的理由。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均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从而儒家思想神学化。 5. 关于多极化未来有哪些极的问题,学术界存在“三极论”(美国、欧洲、东亚)、“五极论”(美、日、欧、俄、中)和“六极论”(前五极加印度)等争议,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A.美国实力的衰弱B.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 C.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 D.“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 参考答案: C 6. 阅读下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状况的结论是 1750-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份额表(单位:%) 17501800186018801900欧洲23.128.053.662.063.0 中国32.833.319.712.5 6.2 ②民族工业的兴起缩小了中国与欧洲制造业的差距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艰难曲折地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