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三11月份第二次周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高三11月份第二次周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高三11月份第二次周考(历史)

(考试总分:100 分)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25小题,总分50分)

1.(2分)据西周青铜器铭文载,贵族格伯以“三十田”换取了某人的良马四匹;裘卫承担了治理河流的工程,贵族厉答应卖田给他作为偿付,后产生纠纷,官员前往裁决并勘定田地。这些铭文反映出西周时期

A.土地兼并现象突出B“田里不鬻”的格局已被打破

C.宗法制度开始瓦解

D.官府对商业活动采取鼓励政策

2.(2分)考古学家从汉代一件精美的漆耳杯上发现铭文,内容是工序流程及相关工匠、监造官吏的名字。这表明汉代

A.漆器生产技术水平精湛

B.漆器制造在手工业中地位重要

C.官营漆器生产管理严格

D.手工业生产的流程日益规范化

3.(2分)秦汉两代都城沿黄河作东西向运动,两宋时政治中心离开黄河流域沿运河作南北向运动,运河的兴衰与都城文明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出现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疆域扩大和国家统一B.部落征服与民族交融

C.政治经济的调整变动

D.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

4.(2分)下表为苏州地区重要经济指标统计情况(部分)。据此可推知清代中期苏州地区

(注:踹匠是踹布业工人,强壮者每天可踹布5匹;苏州当时有踹匠约两万人。)

A.人口膨胀影响劳动力价格

B.新的生产关系发展受阻

C.传统手工业逐渐走向衰败

D.通货膨胀破坏城市繁荣

5.(2分)据明朝南海县商人聂烟波的家谱记载:其“嗜航海,巨船装运雷阳之粟,冲风冒雨……备尝艰苦……由是基业大进,峥嵘阀阅,大振家产。于是田园倍增,扩租无算,以为子孙悠久之计,不可羡欤”。这一记载可用于佐证明朝

A.重农经济模式影响深远

B.商业资本发展举步维艰

C.民间海外贸易规模巨大

D.农村土地交易规范有序

6.(2分)据记载,周人的婚嫁年龄为“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但最晚到春秋时代,周人的晚婚习俗已开始被早婚所替代。齐桓公曾下令“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一些思想家,如墨子也竭力主张早婚。这主要是因为

A.思想解放的推动作用

B.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C.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

D.人地矛盾不断激化

7.(2分)战国时期,大商人白圭在年岁丰收时收进谷物,出售丝漆等物;在收获蚕茧时收进帛絮等

物,而出售粮食,即所谓:“夫岁熟取谷,予之丝漆;茧出取帛絮,予之食。”白圭“取予以时”的做法

A.体现了政府对商业经济十分重视

B.否定了“以农为本”的儒家经济思想

C.客观上调节了市场商品供求关系

D.打破了商周以来“工商食官”的局面

8.(2分)两汉政府以授田形式“假公田”于流民、贫民,培养出一批同自耕农并列的授田小农,他们拥有了一小块长期供自己使用的国有土地。事实上农民拥有了土地的使用权,公田的所有权部分发生了转变。这种做法

A.阻碍了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发展

B.抑制了豪强地主对土地的兼并

C.利于小农经济下的社会稳定与发展

D.促进了精耕细作小农经济形成

9.(2分)汉武帝时期,政府对商人征收重税,以法令的形式严格限制商业发展,对盐铁等行业实行国家垄断的“禁榷”制度,还剥夺了商人对土地的占有权。西汉政府的做法A.减轻了人民的负担B.垄断了商业贸易

C.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D.促进了社会公平

10.(2分)下图是东汉市集画像砖,该画像砖

A.显现了建筑艺术的长足进步

B.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东汉商业状况

C.表明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D.作为艺术品显然夸大了历史的事实

11.(2分)据学者对6世纪的农业研究发现,《齐民要术》记载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而13世纪的英国《亨利农书》记载,英国粮食收获量只有播种量的3倍左右。形成如此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我国

A.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B.以精耕细作的模式经营农业

C.曲辕犁的使用提高了耕作效率

D.用焦炭冶铁提高了农具质量

12.(2分)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的假赁业务十分发达,无论家中红白喜事,或是外出游玩赏宴,从桌椅杯盘到说唱劝酒,从请帖座次到掌勺传菜,都可以请专门机构包办。“寻常出街市干事,稍似路远倦行,逐坊巷桥市,自有假赁鞍马者,不过百钱。”据此可知北宋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萌芽

B.官员消费奢侈攀比之风日益严重

C.社会生活发生了一定变化

D.纸币的出现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

13.(2分)北宋水军数量不多,战斗力薄弱;南宋则在江准和海路大规模扩建水军,战斗力也大大提升。这一变化,客观上

A.改变了“重文轻武”政策

B.维护了南宋的长治久安

C.保障了海上丝绸之路畅通

D.开启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14.(2分)据史料记载,郑和七下西洋耗费巨大,带回价值无法估量的异国珍宝大多归入皇室宝库或用于赏赐王公大臣;达·伽马等西方航海家从东方带回的珍宝则进人市场,以获取巨额利润。这说明

A.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影响航海结果

B.社会制度不同决定对外政策差异

C.西方的远航比郑和下西洋获利多

D.社会环境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

15.(2分)明朝前期,银、钱、钞三币兼用;中期以后,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这一变化反映了

A.商品经济逐渐发展

B.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C.市民阶层力量壮大

D.赋役体制发生变化

16.(2分)明朝中期常熟地主谭晓将低洼沼泽的部分土地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种植果木蔬菜,销售所得“视田之人复三倍”。类似情况,从明中期起逐渐多见。这说明江南地区农业

A.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B.封建生产关系受到抑制

C.多种经营方式日益兴盛

D.传统经济结构分崩离析

17.(2分)明清时期,出现大量“商书”,如明代壮游子《水陆路程》、清代崔亭子《路程要览》等,详细记载了当时由京城至各地、各省之间的交通线、所经站名、里程等,并有沿途的风俗物产介绍。据此可知当时

A.长途贸易得到发展

B.重农抑商逐渐松弛

C.统治疆域空前辽阔

D.国内市场开始形成

18.(2分)据《濮院琐志》记载,濮院镇“女工多工络丝,每一两给钱三文,近则倍之,一日所获可以自给”。这一记载反映了当时

A.家庭手工业规模扩大

B.“重农抑商”政策取消

C.丝织业分工日益细密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产生

19.(2分)西汉时期,今辽宁、甘肃、四川等省份以及更远的一些地方都有铲、锄、镰、铧等铁质农具,而且铁犁铧数量很多,但宽窄大小都不一。这一现象表明

A.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犁耕技术

B.政府政策推动了手工业发展

C.中原文明向偏远地区扩展

D.各地经济技术缺乏互动交流

20.(2分)据考古发堀,已发现的东晋南朝时的青瓷品类繁多,既有各种生活用品.也有随葬品。这反映出当时

A.青瓷技术达到成熟阶段

B.南青北白制瓷系统形成

C.手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D.瓷器已广泛应用于生活

21.(2分)据《唐会要》记载,唐高宗显庆二年,“洛州置北市,隶太府寺”。武则天天授三年,“神都置西市,寻废”。到长安四年,“又置”,至开元十三年,“又废,其口、马移北市”。由此可以看出唐初

A.对市的管理非常重视

B.市的设与废与政府有密切联系

C.市的政治功能较突出

D.产厉打压个体工商业

22.(2分)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东京开封“自五月一日及端午节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由此可知,当时

A.佛道用品完全走向商品化

B.理学已影响到市民价值观

C.商品经济已渗入民俗节日

D.商业街已成城市商贸中心

23.(2分)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外祖父祝确所经营的商栈、邸舍(即旅店)、酒肆,曾占据歙州城一半以上,人称“祝半城”。朱熹一生的著作都由祝家书坊印销,出版收入大约有

七八十万两银子。这表明南宋时期

A.文化与商业发展相互促进

B.坊市制度已完全崩溃

C.程朱理学已成为官方哲学

D.区域性商帮实力雄厚

24.(2分)明朝平息倭患以后,对外贸易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开启了两种海上贸易模式: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这一变化

A.说明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

B.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客观上有利于世界市场形成

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5.(2分)下图是经济学家刘逖关于清代人均GDP的测算,测算结果显示:有清一代,人均GDP在其经济恢复后即开始下降,并在乾隆时一度跌至最低点。对产生这一趋势的原因推断合理的是

A.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B.列强的经济掠夺

D.人口的快速增长C.封建赋税盘剥沉重

二、材料题(本题共计2小题,总分50分)

26.(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朝继承发展了历代粮食问题的思想和制度。前期沿用均田制并鼓励开荒,大部分皇帝都能做到摇赋,不夺其时”,建立太仓、常平仓等仓廪体系和相应的机构、法规,同时完善灾害救济和扶助。755年,户责由唐初200万增至近900万,扩大了兵源、劳役和税收来源。粮食价格长期稳定在较低水平。

—摘编自李维才《唐代粮食问题研究》材料二清代康乾以来,政府允许并鼓励从他国输入粮食,鸦片战争以前粮食进口数量较小,单向的粮食进口贸易主动权完全操于中国之手。近代以来,中国无力抵制洋粮进口,逐渐沦为粮食进口大国。国内粮食无法满足自给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其实质是中国经济乃至中国社会处于病态和衰败之中。

一摘编自徐畅《表象与事实:近代中国粮食供求平衡研究》材料三粮食安全是社会稳定的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粮食总产量年

均增长约2.6%。中国危比较稳定地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生产世界1/4的粮食,养活世界1/5的人口。自1982年开始,中国政府连续多年发布聚焦三农问题的“中央1号文件”,出台了有关粮食生产、粮食流通、耕地制度、水利工程建设以及农资金支持等多项政策。2002年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对“粮食安全”进行了立法保障。201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明确将粮食安全上升到了国家安全战略层面。

——摘编自王钢、钱龙《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粮食安全战略:演变路径和内在逻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粮食政策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粮食危机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解决粮食问题的有利条件。27.(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元代棉纺织业发展的基础上,明初鼓励经济作物种植的政策促进了棉作的普及,形成了沿江濒海的植棉区域,特别是棉纺织机具的改进大大提高了纺织的效率。在这些内外因素作用之下,苏松地区的棉纺织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棉纺织业内部出现了专业化分工的趋势。棉布品种的多样化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出现了专门从事布匹收购经营的棉布字号。大量棉布进入市场流通,促进了这一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棉纺织业的发展也给该地区经济、社会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明中叶之后大量棉业市镇兴起,棉货贸易繁荣。但是,应该看到苏松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带来的商品经济的繁荣只是局部小范围的,它自身的发展也受到了封建经济的束缚,棉纺织业内部出现的新兴因子难以继续拓展。

一摘编自陈蕴鸾、曹幸穗《明代苏松地区棉纺织业发展考论》材料二美国南部的棉花品质优良,再加上内战前南部的棉花销售已经形成了稳定、成熟的市场,因此棉花成为南部唯一具有绝对比较优势的经济作物。19世纪后半期,随着铁路的发展,运输价格大幅下降,南部可以用相对便宜的价格购买粮食与肉类,棉花生产的成本大大降低,为集中生产棉花创造了条件,南方种植园主通过大规模增加棉花产量的方式获得更多的利润。内战结束后,绝大多数黑人租佃农普遍贫困,靠借贷为生,于是种植园主利用借贷强迫黑人租佃农种植并出售棉花以偿还债务,这样借贷者陷入了“棉花一债务-更多棉花-更多债务……”的恶性循环之中,以致南部棉花生产的单一种植结构长期存在,且情况不断恶化。

—摘编自吴浩《试论内战后美国南部棉花生产扩张问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代苏松地区棉纺织业发展的背景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后半期美国南部棉花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其成因。

答案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25小题,总分50分)

1.(2分)【答案】B

2.(2分)【答案】C

3.(2分)【答案】C

4.(2分)【答案】A

5.(2分)【答案】A

6.(2分)【答案】C

7.(2分)【答案】C

8.(2分)【答案】C

9.(2分)【答案】C

10.(2分)【答案】B

11.(2分)【答案】B

12.(2分)【答案】C

13.(2分)【答案】C

14.(2分)【答案】D

15.(2分)【答案】A

16.(2分)【答案】C

17.(2分)【答案】A

18.(2分)【答案】D

19.(2分)【答案】A

20.(2分)【答案】D

21.(2分)【答案】B

22.(2分)【答案】C

23.(2分)【答案】A

24.(2分)【答案】C

25.(2分)【答案】D

二、材料题(本题共计2小题,总分50分)

26.(25分)【答案】(1)特点:继承发展历史经验;措施比较全面。

影响:推动了农业和经济恢复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增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改善了民众生活。

(2)列强侵略;政局动荡;小农经济的局限性;近代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地矛盾尖锐。

(3)政府土地政策调适;党和政府的重视与立法保障(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人民劳动

积极性增强;科技投入和生产力水平提高。

27.(25分)【答案】(1)背景:政府鼓励经济作物的种植;棉纺织工具及技术的改进。影响: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分工的细化;促进了江南市镇的繁荣;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变迁等。

(2)特点:原料质量好,市场成熟;生产集中,产量高;形成了单一的种植结构。

成因:自然条件优越;原有生产模式的影响;工业革命推动近代交通发展,使成本降低、市场扩大;美国内战调整了生产关系。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11月份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0- -2021 学年度上学期 高三学年11月份月考文科历史试卷 时间: 90 分钟满分: 100 份 一、选择题:本题共计32个小题,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多选或少选、漏选均不得分。每题1.5份,共计48分。 1.“堂贴”是唐朝中后期中书门下处理政务的主要公文之一,不仅用来“处分百司”,也“判四方之事”。遇有日常政务,三省宰相可不必奏请皇帝,直接裁决,然后集体签署下发“堂贴”。“堂贴”的出现表明当时 A.宰相处理政务的权力增强 B.皇权与相权矛盾日益尖锐 C.三省分权的体制逐步形成 D.国家决策机制发生了异变 2.据学者研究,清代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如下表所示,全国的情况也大致如此。由此可知,清代知县的任期状况 清代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统计表(单位:年) A.不利于地方的长远发展 B.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完善 C.确保了地方吏治的清明. D.受制于列强的外来压力 3.汉武帝时期制史的职贵有监督“二千石,(郡守)”选署不平,任人唯亲一项,唐代监察官员的职责中已不存在此项目。这一变化的出现是由于 A.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B.选官制度的变革 C.中央集权趋势的加强 D.专制皇权的强化 4.汉代在郡一级,郡丞、长吏辅佐郡守,都尉管式事、督邮管监察,列曹分理民政、财政、司法、教育等,但所有这些官员都是郡守的属官。县一级也是如此。汉代地方行政体制 A.形成了制约机制 B.实现了权力集中 C.杜绝了吏治腐败 D.避免了裙带关系 5.西周时期,“凡属违犯国法的行为必定为家法所不容,同样违犯家法的行为也为国法所难容”。犯有重罪的贵族成员,多在宗庙中接受国法和家法的制裁。这说明,当时A.统治者极力推行严刑峻法 B.政治统治与宗法管理相结合 C.法律内容开始趋向宗法化 D. 宗法秩序有待国家法律维护 6.宋代,知府(州)公事必须通判联署方能生效,通判本身有行政工作:明朝开始确立以知府为一府首长,通判作为知府辅佐官,必须“以安静为事”,被视为“闲曹”。这一变化 A.说明明朝地方监察形同虛设 B.反映出中央集权强化的趋势 C.体现了官员选任制度的异变 D.有利于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 7.“宋之立国,元气在台谏。朝廷有大政事,台谏可以否决:君主有过失,台谏可加制止:百官犯错误,台谏可以给予批评弹劾。”这项制度 A.强化了官员参政议政职能 B.体现了权力的相对制约 C.导致了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制约了皇帝最终决策权 8.东晋南朝时期,谱学成为一门新兴的学问,豪门士族和政府都热衷于编撰族谱,名门望族的族谱被官府收藏,成为任命官员的主要依据。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江苏省百校大联考2020届高三第二次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

江苏省“百校大联考”高三年级第二次考试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本试卷共6页,在检查是否有漏印、重印或错印后再开始答题。 3.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卡上规定的区域内,注意题号必须对应,否则不给分。 4.答题前,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西周时期的姬姓诸侯国往往建立在交通要冲地带,它们不仅承担控制四方、拱卫王室的任务,而且在空间上对非姬姓封国形成分割之势,监视并牵制非姬姓封国。这表明,西周 A.血缘政治高于地缘政治 B.王权衰微的趋势日益明显 C.极力控制诸侯争霸局面 D.消除了地方分权割据隐患 2. 2018年12月,流失海外一百多年的圆明园文物——西周晚期青铜器“虎蓥(yíng)”(见右图)回归祖国,其顶盖内铸有“自作供蓥”铭文。作为实物史料,它可以直接用来研究 A.古代冶金业的生产技艺 B.西周家庭手工业的进步 C.农业灌溉技术的新发展 D.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形成 3.《后汉书》记载,汉顺帝阳嘉元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限年四十以上,儒者试经学,文吏试章奏”。帝从之,于是班下郡国。这表明

A.门阀世家把持选官特权 B.选官制度出现根本性变化 C.官吏选拔日趋公平公正 D.科举制选官方式开始出现 4.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明世宗派朱纨整顿海防以防倭,朱纨严厉禁绝沿海百姓私自泛海通番,却遭到御史周亮等弹劾,闽浙籍中央官员和地方官员也反对朱纨。这反映了明朝中期 A.海禁政策已名存实亡 B.鼓励民间对外贸易 C.出现开放海禁的呼声 D.朝贡贸易已然废止 5.“凤凰网”评论:五四运动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向前,我们可以看到历经数年积蓄而成的文化、思想洪流;向后,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施行主义”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这一评价重在突出五四运动 A.确立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B.是近代救亡图存的延续和发展 C.重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D.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6.史沫特莱的《伟大的道路》中描述近代中国某一战役:“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战斗夜以继日,一连厮杀了五个月。打击了日军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日军所有的煤矿、电厂、铁路、桥梁、公路、车辆和电讯都遭到破坏。”该战役 A.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B.使抗战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C.体现了国民党军队抗日的主动性 D.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7.1954年,宪法起草委员会从3月23日至6月11日举行了七次正式会议,组织了各方人士八千余人进行讨论,提出修改意见5600多条;从6月16日至9月11日,对宪法草案的全民讨论历时三个月,全国人民对宪法草案共提出52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这一过程突出说明,该宪法的制定 A.巩固了爱国统一战线 B.突出了社会主义的原则 C.融合了外国宪法精髓 D.体现了人民的共同意志 8.下面是“一五计划”时期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指标完成情况表(部分)。据此分析,“一五计划”时期 产品名称计算单位1957年计划产量1957年实际产量 钢万吨412535 生铁万吨467594 原油万吨201146 粮食亿斤3856.23901 棉花亿斤32.732.8 A.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各领域均超额完成指标 C.冒进思想波及经济建设 D.为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9.黄书海曾担任过周恩来的翻译,他回忆:“总理最初想让亚非会议采纳这五项原则,但一些国家不同意,说这是共产党提出来的。总理主动把五项原则分解为‘七点和平宣言’。最后大会扩大为十项和平原则。”这表明,在亚非会议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高三11月份第二次周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高三11月份第二次周考(历史) (考试总分:100 分)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25小题,总分50分) 1.(2分)据西周青铜器铭文载,贵族格伯以“三十田”换取了某人的良马四匹;裘卫承担了治理河流的工程,贵族厉答应卖田给他作为偿付,后产生纠纷,官员前往裁决并勘定田地。这些铭文反映出西周时期 A.土地兼并现象突出B“田里不鬻”的格局已被打破 C.宗法制度开始瓦解 D.官府对商业活动采取鼓励政策 2.(2分)考古学家从汉代一件精美的漆耳杯上发现铭文,内容是工序流程及相关工匠、监造官吏的名字。这表明汉代 A.漆器生产技术水平精湛 B.漆器制造在手工业中地位重要 C.官营漆器生产管理严格 D.手工业生产的流程日益规范化 3.(2分)秦汉两代都城沿黄河作东西向运动,两宋时政治中心离开黄河流域沿运河作南北向运动,运河的兴衰与都城文明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出现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疆域扩大和国家统一B.部落征服与民族交融 C.政治经济的调整变动 D.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 4.(2分)下表为苏州地区重要经济指标统计情况(部分)。据此可推知清代中期苏州地区 (注:踹匠是踹布业工人,强壮者每天可踹布5匹;苏州当时有踹匠约两万人。) A.人口膨胀影响劳动力价格 B.新的生产关系发展受阻 C.传统手工业逐渐走向衰败 D.通货膨胀破坏城市繁荣 5.(2分)据明朝南海县商人聂烟波的家谱记载:其“嗜航海,巨船装运雷阳之粟,冲风冒雨……备尝艰苦……由是基业大进,峥嵘阀阅,大振家产。于是田园倍增,扩租无算,以为子孙悠久之计,不可羡欤”。这一记载可用于佐证明朝 A.重农经济模式影响深远 B.商业资本发展举步维艰

安徽省舒城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周三(11月25日)文综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周三文综考试历史试题 24.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这段材料告知我们他猎取史料的重要方式是() A.考古发掘B.文献查阅 C.道听途说 D.实地调查 25.下列各图反映的重大历史活动,哪些是专制决策的结果() ①长城②大水道③十三行④票号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6.史书记载说:“(文翁)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为除更徭,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材料反映文翁的贡献主要在于() A.奠基了成都地区现代训练的基础 B.减轻成都地区百姓的负担 C.推动西汉地方训练制度建立 D.在官吏等方面多有贡献,但主要在训练 27.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到:“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作家和西方的作家已对(鸦片战斗后)道光皇帝和他的臣僚作口诛笔伐之能事。……虽说没有人能替他们辩护而撤除此类恶名,可是今日事后看来,既有组织上的重荷和文化上的传统压在他们头上,其他任何人处在他们的地位也不见得能做得特殊不同。”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作者是对道光帝等人错误的袒护 B.作者对道光帝的错误有着更为深化的思考 C.东西方的作家对道光帝有偏见 D.中国封建传统对这场战斗的失败负主要责任 28.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月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头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其观看问题的着眼点在于() A.政权发生更替 B.社会形态转变C.国力对比变化 D.文化途径迥异 29.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上海争辩资料》) 该表反映了上海 () ①交通工具 的种类增加 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 ③公共交通有肯定的进展④汽车制造业有所进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0.人们在历史争辩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大事的解释也会有差异。对哥伦布航行到美洲这一大事,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人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引导下,人们又有新生疏。下列用词正确反映了上述说法的排列是() A.侵害;发觉;文明相遇 B.文明相遇;发觉;侵害 C.发觉;侵害;文明相遇 D.发觉;文明相遇;侵害 31.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前427—前347年)曾经预言:由于“每个城邦都分成了两个敌对部分,一个是穷人的城邦,一个是富人的城邦。”所以希腊城邦的衰落不行避开。在他的制度设计中,挽救其颓势的唯一方法是() A.废除希腊奴隶制度 B.依据个人才德而不以出身进行社会分工 C.仿行罗马的万民法 D.努力重建被渐渐破坏的社会道德价值观 32.“至于神,我没有把握说他们存在或者他们不存在,也不敢说他们是什么样子;由于有很多事物阻碍了我们精确的学问,例如问题的晦涩与人生的短促。”这一言论反映的观点是() A.神具有奇特莫测 B.世界万物的简单 C.人生的短暂无常 D.人是衡量万物的尺度 33.文艺复兴期间人文主义者的启发,欧洲随之而来的是商业革命,宗教改革,政治革命,并且开创了一个理性的时代,世界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说明文艺复兴的影响不包括() A.新航路开拓 B.启蒙运动 C.近代自然科学产生 D.宗教改革 34.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的记载,当英国人打算废除奴隶贸易时,非洲的一些酋长竟公开表示反对。由于他们用一个强壮的奴隶可换得20到30英镑。当人们要一位酋长停止这种贸易时,他说:“什么!猫能停止抓老鼠吗?哪个猫不愿嘴里叼着老鼠死去?我要嘴里叼着奴隶死。”这说明白() A.英国一开头就反对黑奴贸易 B.英国在黑奴贸易过程中良心发觉 C.酋长要与黑奴贸易共存亡 D.部落酋长是黑奴贸易的推动者之一 35.直至19世纪初,德国人还自嘲说英国拥有海洋,法国拥有陆地,而德国只有“思想的天空”。德国在拥有“思想的天空”方面主要成就是() ①拜伦创作《西风颂》②薄伽丘写出《十日谈》 ③贝多芬创作九部交响乐④康德创立“批判哲学”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③④ 40.(25分)20世纪以来,苏俄、美国、中国在现代化道路的探究中进行了各自的实践,开创了不同社会制度下社会改革经济进展的模式。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患病帝国主义战斗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应付战斗,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动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摘自《苏联史》 材料二: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快速、直接的方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安排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很多经济问题上,必需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摘自《苏联兴亡史》 材料三: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材料四:1933年,政府成立了田纳西流域管理署,负责对田细西河进行综合治理。这是当时美国兴办的最大的工程,包括开凿内陆水道、建立水电站供应廉价电力、生产化肥、植树造林,以及把握洪水泛滥、防止水土流失等。它爱护了3000万英亩的农田,使整个流域居民的平均收人提高了9倍。 ——摘自岳麓版新课程教材《历史》必修二材料五:“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进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月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月西方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月末期以来的中国。”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 材料六: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阅历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1992午邓小平在深圳的谈话 年份人力车马车轿子马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1889 698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

安徽省毛坦厂中学2020届高三11月月考试题历史(应届)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度高三年级11月份月考 应届历史试卷 出卷人:杨军审卷人: 一、单选题(共24题;共48分) 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据此可知,西周() A. 推行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 B. 通过宗法制强化君主专制 C. 利用血缘纽带巩固其统治 D. 打击异姓诸侯以维护统一 2.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中国历代官民比例表 C. 行政效率不断下降 D. 冗官问题由来已久 3.西罗马帝国崩溃以后,罗马法陷于衰退,教会迅速形成了一套政治法律制度;但到了12世纪,罗马法在西欧掀起了一股复兴的浪潮,为王权至上提供了两句重要的格言“皇帝的喜好具有法律的力量”、“皇帝不受法律约束”。这在当时() A. 推动人文主义运动迅速兴起 B. 有利于民族国家的逐步形成 C. 改变了教权高于王权的局面 D. 适应反君主专制斗争的需要 4.1830年,英国议会颁布了《啤酒法》,解除了地方官对啤酒经营长达近两个世纪的管制,导致了酗酒等社会治安问题,直到1879年,才通过《酗酒法》重新强化地方对酒类的管理权。这一过程反映了英国() A. 自由主义理论内涵的渐变 B. 立法服务于经济利益的原则 C. 工业化带来议会制度改革 D. 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较量 5.1933年初,蒋介石发表演讲称:“我们现在对于日本,只有一个法子,就是作长期不断的抵抗。……这样一步复一步的兵力,一线复一线的阵地,不断地步步抵抗,时时不懈,这样长期的抗战,越能持久,越是有利。若是能抵抗三年、五年,我预计国际上总有新的发展,敌人自己国内也一定有新的变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蒋介石接受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思想 B. 蒋介石认识到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C. 蒋介石为鼓舞民众做虚假的抗战宣传 D. 蒋介石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判断明显错误 - 1 -

山东省济宁市2023届高三二模(济宁二模)历史含答案

济宁市2023年高考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 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通过“铸刑书”将刑法公诸于众。部分郑国人认 为其做法会导致“民知争端”“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的局面,子产却认为“吾以救世也”。二者分歧实质上反映了 A.郑国王室的衰落 B.新旧势力利益的冲突 C.法治体系的缺陷 D. 民众法律意识的淡薄 2.表1为部分典籍中对汉代历史人物的记载。这在客观上反映出汉代 A.文化传播方式的进步 B.市场交易的繁荣 C. 儒家思想影响的扩大 D. 学校教育的发展 3.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秦汉的传统九卿与新出现的六部关系上,长期纷争,无法 统合。隋唐时期,统治者最终确定了六部统辖九卿的体制。这一变化反映出 A. 国家统一是制度创新的前提 B.制度创新是巩固统一的重要途径 C.南北文化交融促进制度创新 D. 传承与创新是制度演变基本规律 4.1390年,明太祖给户部下令:“中国金银、铜钱、段匹、兵器等物,自前代 以来不许出番,今两广、浙江、福建愚民无知,往往交通外番,私易货物,故严禁之。”这反映出明初海禁旨在 A. 延续前代传统 B.防止中国物品流往海外 C. 限制中外交往 D. 禁止人民私自出海贸易 5.1867年,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投考之人,正途与监生杂项人员相间……共计投考正杂各项人员九十八名”,临时又有26名没有参加考试。由于学 生质量差,最后只勉强录取了30名,第二年就淘汰了20名,最后毕业的仅有5人。这反映出当时 A. 传统科技的地位趋于衰落 B. 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出现新变化 C. 固有思维阻碍近代化发展 D.顽固派与洋务派的矛盾日渐激化 6.表2为1873-1910年中国手工制品、半制品与机制品、半制品占比变化表(单位:万关两)。由此可知晚清时期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第二学期周考A高三历史试题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周考A 高三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没小天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金文中有关于周王对大臣册命礼仪的记载。册命的主要内容有赏赐、任命和告诫,以获得大臣们世代效忠。这一做法() A.加强了西周中央集权B.蕴含了政治伦理意义 C.革新了权力继承方式D.维系了血缘政治关系 【答案】B 【解析】根据“册命的主要内容有赏赐、任命和告诫,以获得大臣们世代效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周王通过赏赐、任命和告诫大臣,完成册命礼仪,以期获得大臣世代效忠的做法,蕴含了君臣有序的政治伦理,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建立,排除A项;革新了权力继承方式与册命的目的是“获得大臣们世代效忠”不符,排除C项;周代礼仪维系的君臣关系并非全部是血缘关系,排除D项。 2.西汉初年,仿照先秦古制分封同姓诸侯王,这些诸侯王和先秦时的诸侯王一样自用纪年,比如楚元王刘交“即位二十三年卒,子夷王郢立。夷王四年卒,子王戊立”,楚元王二十三年就是文帝元年,夷王四年是文帝五年。由此可知,当时( )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B.主流思想变迁影响政局 C.西汉集权制度有待加强D.西汉注重借鉴历史传统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知,诸侯王对中央有明显的独立性,西汉存有地方割据的制度隐患,集权制度有待加强,C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诸侯王“自用纪年”,并没有体现汉文帝时期中央和地方矛盾激化,排除A项;西汉初期实行分封制,主要是基于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和巩固政权的需要,主流思想变迁影响并不明显故排除B项;借鉴历史传统只是表面现象,排除D项,故选C项。 3.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记载:“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先王所以观德择贤,亦济身之急务也。 江南谓世之常射,以为兵射,冠冕儒生,多不习此。别有博射,弱弓长箭,施于准的,揖让升降,以行礼焉。防御寇难,了无所益。"这表明,当时射箭活动( ) A.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B.承载了多重社会功能 C.在江南地区逐渐衰落D.受到世族儒生的轻视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先王所以观德择贤,亦济身之急务也”、“揖让升降,以行礼焉”等信息可以看出射箭具有“观德择贤”济身之急务”以行礼焉”等多重功能,B项正确;依据材料“冠冤儒生,多不习此”可知,射箭活动社会基础有一定的局限,不能说明社会基础广泛,排除A项;CD两项都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不全面,排除,故选B项。 4.贞观五年,礼部官员援引阴阳家择用吉日的建议,拟定在二月为皇太子行冠礼,并奏请增加兵卫仪仗的规模,使礼节齐备。唐太宗以“今东作方兴,恐妨农事”为由,将日期改为十月。这反映了,唐太宗() A.维护封建纲常礼教B.锐意改革弊政 C.坚持传统经济政策D.主张戒奢从简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今东作方兴,恐妨农事为由,将日期改为十月”可知唐太宗担心皇太子的行冠礼影响农业生产,遂将日期更改,体现出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是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的表现,故选C项;封

广东省东莞市2022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东莞市2022届高三历史第二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时期成书的《国语》主要记载各国公卿之“语”,而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这种变化表明编者 A. 注重史书编写体例的创新 B. 推崇法家富国强兵之术 C. 对社会权势变动有所意识 D. 全面记录各国历史风貌 【答案】C 【解析】 【详解】《国语》记载了各国公卿之“语”,侧重公卿的言论,《战国策》主要记载游士之“策”,主要是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由于士阶层的崛起,侧重点由公卿转向游士,体现了社会权力由贵族向士阶层转移,即社会权势的变动,故C正确;《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史书体例的创新,《战国策》仍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已经不能算是创新了,故A错误;两本书不是法家思想家著作,不能体现法家富国强兵之术,故B错误;两本书主要记载的是言语而不是各国历史风貌,故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察对材料的理解,强调由公卿之“语”到游士之“策”的变化,是由于士阶层的崛起,记载对象由公卿到士的变化。 2.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A. 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 B. 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 C. 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D. 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答案】D 【解析】【详解】综合表格信息可知,政府对贫贱庶人变卖永业田及富豪大商、寺观和王公百官等占田行为无力管控,这体现了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听卖永业田”、“比置田庄,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可知唐代土地买卖并未得到法律保障;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只有《全唐文》提到了租佃经营,其他文献无法得出此信息,因此无法得出唐代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社会结构的变化。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3.宋、元以来的进士中榜后直接被授予官职。明初开始实行“观政进士”制度:进士中榜后,并不立即实授官职,而是将其分派各衙门观政,之后方实授官职。这一变化 A. 强化了集权 B. 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C. 完善了科举制度 D. 提升了官员文化水平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根据材料所述,明初时期进士中榜后,一改以前直接授官的惯例,而是将其分派各衙门观政,之后方实授官职,这种制度使新任官员增加了处理事务的阅历,完善了科举制,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和地方的关系,A项错误;材料的变化无法体现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排除B;材料是提高官员处理事务的能力,不是提升官员文化水平,D项错误。故选C。 4.有学者指出,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之所以没有产生同样的变革,是因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6倍。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 国内市场狭窄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B. 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C. 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 D. 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之所以没有产生同样的变革,是因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可知因为中国廉价劳动力的积极生产满足了市场的需求,所以阻碍了中国生产方式的,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中国人口众多,

2021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含解析wuming

2021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wuming 12.西周分封制下的诸侯与唐朝时设置的节度使作为不同时期的地方势力,二者不同的地方是 A.与天子是否存在宗法关系 B.所在地后来是否可能发展为割据势力 C.是否拥有辖区内的全权 D.其职位设置的目的是否为拱卫中央 【答案】A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西周分封制下的诸侯大多与天子存在血缘关系,而唐朝时设置的节度使与天子之间不存在血缘关系,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BCD三项是两者的相同点,故排除。 13.《历书》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农谚:“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材料中“清明”作为节气主要是因为() A.祭祖扫墓 B.踏青游玩 C.农业生产 D.政治清明 【答案】C 考点:古代农业的特点。寒食节的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清明如果按农历计算,上一年的冬至过了106天就是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由此判断,“清明”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 14.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占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虚之学,吾见其日是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顾炎武上述言论的主旨是 A.批判宋明理学空谈义理 B.倡导经世致用的学术取向 C.提倡无研不信的为学方法D.强调学术与道德的结合 【答案】D 考点:顾炎武的思想。从材料“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可以看出顾炎武特别强调人的道德的作用,认为以无德之人讲学,与圣人相去深远。故选D。A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有学问的人应该有道德;B C项错误,材料并非说的是治学问的方法问题。 15.1870年清朝大臣崇厚出访法国。他受邀参观巴黎下水道工程后,觉得曾被无数法国人踩在脚下,这是法国政府的蓄意羞辱。事实上,法方为了展示城市建设成果,只安排各国皇室的贵宾参观此工程。同一天还有两位来自巴西的王子也同样进入下水道进行了参观。对此,今人解读最接近史实的是 A.崇厚没有理解法国政府的用意 B.崇厚希望“师夷长技以制夷” C.崇厚对外情况是无知的 D.崇厚自认为受了“胯下之辱”,有失身份 【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人的思想意识。长期的“天朝上国、华夷之辨”思想的影响,使中国人昧于世界大势,盲目自大,处处防范、提防,以致出现材料中崇厚的这种荒唐认识。16.下侧日记最可能写于 风气至今,可谓大转移,立宪也,议院也,公然不讳,畅言无忌;且屡见诸诏旨,几等口头

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十中2021届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周考历史试卷

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十中2021届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周考历史试卷 第I卷 一、单选题 1.在殷人的眼中,只有通过虔诚的祭祀才能获得“上帝”的眷顾而统治长久,而以周公为代表的周族却认为,天神是无私的,以“道德”作为赏罚标准,君主必须“保民”才能“以德配天”。这表明 A.治国理念发生变化B.神权王权实现结合 C.德治传统已经确立D.神的地位发生动摇 2.西周时,周王通过婚姻关系与异姓诸侯建立血缘联系。周王照例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或叔舅。这反映了 A.中央与地方政治联系的加强B.忠孝一致的伦理道德观念 C.分封制度与宗法制度的结合D.王权与神权形成紧密联系 3.据《史记》等文献记载,周武王临终前曾考虑到当时严峻的政治形势,意欲让周公旦继承王位,但周公旦最终却并未即位而是由年幼的成王(武王之子)登基,自己精心辅政,平定武庚、管蔡等人的叛乱,最后归政于成王。周公旦的举动 A.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B.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C.说明当时王位继承秩序混乱D.促进了西周分封制的完善 4.据载,周文王在周地举行过祈请商远祖先王成汤、太甲等册命周方伯为天下共主的典礼,武王灭商后,继续保留这项礼仪。周王的这一做法 A.意在强调周政权的正统性B.使商朝文化得到了传承光大 C.使中国古代政权一脉相承D.表明商先王认可周共主地位 5.周天子分封诸侯时要举行授土授民仪式,既要给受封者颁赐礼器以作凭证,又规定受封者应“以供王职”,“法则周公”,并将这些载入文告,公布于世。这一做法旨在 A.缓和周王与诸侯之间的矛盾B.遏制诸侯国之间的相互攻伐 C.明确周王与诸侯的隶属关系D.推动诸侯为周王朝开疆拓土 6.周天子分封时要举行一定的“授民”仪式,即将原属周天子的臣民分封给诸侯。“授民”仪式后,这些臣民归诸侯所有,但依然保留着周天子臣民的性质。这一“授民”制 A.标志西周大一统政权的建立B.体现西周政权的宗法制特征 C.清除了贵族叛乱的政治基础D.有利于形成天下共主的观念 7.据《史记》载:黄帝死后,其孙高阳(即帝颛顼)因为品行能力出众,继承了他的事业;之后,黄帝的曾孙高辛(即帝喾)接替颛顼之位。喾死后,他的儿子挚继位、但由于治理不善,被放勋(挚的弟弟)替代,这便是后来的帝尧。由此可知当时 A.“家天下”局面已经形成B.禅让制度遭到破坏 C.血缘关系影响王位继承D.黄帝族高度集权 8.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周之制度大异于商者,包罗甚广。不能在此一一论列,其中封建子弟一项、对华夏民族之形成影响巨大。”其意在说明 A.西周制度深受商朝影响B.商朝已有华夏民族观念

四川省峨眉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11月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机密★启用前【考试时间:2021年11月10日上午09:00-11:30】 峨眉二中2021 级高三11 月考试 文科综合 命题人:审题人: 考前须知: 1.本次考试采用网上阅卷,考后试卷由学生自行保管,答题卡必须按规定上交。 2.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清楚。选择题答案进行填涂时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主观题作答时,不能超过对应的答题边框,超出指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 24.夏启发兵讨伐有扈氏,大战于甘。战前,启作?甘誓?,称“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子惟恭行天之罚。〞夏启此举旨在〔〕 A.维护君主专制的政治伦理B.强调其统治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C.宣扬其“敬天保民〞的思想D.强化鬼神在人们心中的神秘感 25.下表为?史记?对战国时期相关社会现象的记载。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A.商贩注重市场经营的技巧B.长途贩运贸易得到开展 C.商业受抑制的境况被改变D.经商理念源于社会生活 26.有学者指出,门阀士族在汉末大乱中坚守儒家共同体信念,作为清流而身遭党锢;在五胡进入中原时,携带着先进的文化和技术流入南方;在东晋面临北方强敌时力挽狂澜;在南朝以下勉上的浪潮中致力于重建新朝秩序。该学者意在强调门阀士族〔〕A.为平乱治国作出了突出奉献B.在乱世中坚守了自身的责任 C.维护了儒家学说的独尊地位D.推动了江南经济的迅速开展 27.西魏大统十三年〔547年〕计帐文书记载,在西魏的均田制下,课税户分为上、中、下三等,调的负担一样,租有所区别,上户一夫一妇纳租四石,下户两石。户内如有丁婢、耕牛,相应增加租调。这反映出西魏统治者推行均田制的根本出发点是〔〕 A.调整土地关系B.缓和社会矛盾 C.方便政府征收租调D.促进北方各族封建化 28.唐代后期.长安、扬州等商业兴旺城市中,已出现了许多专营钱币存取与贷出的金融机构柜坊。同时,还出现了由藩镇设在长安的诸道进奏院实行货币汇兑业务。这说明唐代后期〔〕 A.重农抑商政策的明显松弛B.藩镇割据破坏了经济秩序 C.国家金融制度在创新开展D.社会商业信用在逐步形成 29.王守仁认为,人的本心和本性都是天赋的,都是纯粹至善、完美无缺的。只要努力,人人皆可为圣人。这种认识〔〕 A.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B.强化了儒家思想的社会责任担当 C.挽救了明朝的统治危机D.打破了传统上智下愚的等级观念 30.明清启蒙思想家认为义利是统一的,既要讲义,又要讲利,应当在“义中取利〞,应当“正其谊〔义〕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这说明明清启蒙思想〔〕 A.背离儒家思想B.是商品经济开展在思想上的反映 C.主张经世致用D.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 31.表2为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开办的局部企业。据此可知,当时〔〕 A.社会经济结构趋于均衡B.中体西用思想有所调整 C.官办经营方式较为合理D.经济近代化的特征突显

北京市顺义区2023届高三第二次统练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北京市顺义区2023届高三第二次统练 历史 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8页,共两部分,第一部分,15小题,共45分,第二部分,5题,共55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在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姓名、班级和教育ID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观察图中货币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冶铁铸造技术进步 B. 货币流通非常广泛 C. 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D. 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2.明堂是古代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东汉《白虎通 义》记载:“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 出教化。”唐代《通典》记载明堂是“明政教之堂也”。中国 古代统治者重视修建明堂的主要原因有 ①昭示政权的正统性①彰显了对百姓的教 化 ①保留传统建筑精华①加强了对社会的控制 A.①① B.①① C.①① D.①① 3. 下列中外文明交流的史实,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陆上丝绸之路开通①儒家经典传入欧洲 ①郑和船队出使西洋①高僧鉴真东渡日本 A.①①①① B.①①①① C.①①①① D.①①①① 4. 元朝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做到了“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这一做法有利于 ①国家政令的传递①民族之间的交融①元朝的有效统治①经济重心的南移 A.①①① B.①①① C.①①① D.①①① 5. 明朝时期实行朝贡贸易,诸国进贡携带的物品分为三类:一是国王贡献方物,名曰正贡;二是国王附搭品,名曰附来货物;三是使臣自进贡物。贡船附载来华的货物,不论在会同馆或市舶司所在地出卖,多不向外商

安徽省桐城十中202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桐城十中2021届高三其次次月考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朝的王位继承,自其次代以下,以兄终弟及为主,王子无嫡庶之分,皆有继位的资格,至无弟可传,然后传子。这一继承制度() A.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易导致权力纷争 C.有利于社会稳定D.使政权趋向严密 2.科举制自隋朝实行至清末(1905年)废除,历经一千多年,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下列关于科举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心集权 B.北宋时期大规模科举取士是重文轻武政策的重要体现 C.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禁锢了学问分子的思想 D.清末废科举得到当时学问分子的全都拥护 3.与下面两幅地图相对应的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朝代是() A.秦、西汉B.唐、元C.西汉、元 D 秦、元 4.《宋书》卷九十四载:“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 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材料说明九品中正制() A.是士族地主垄断政权的工具B.选官用人只留意门第出身 C.能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D.促进了社会的公正和公正 5.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大,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此语针对的是() A.宰相专权乱政B.君主决策闭塞 C.分裂势力坐大D.百司效率低下6.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隐秘奏闻。这些状况说明密折制度() A.提高了中心政府的行政效率B.为皇帝决策供应了信息来源 C.制约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D.为巩固统一国家供应了条件 7.“权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 A.自给自足B.精耕细作C.男耕女织D.家庭经营 8.汉唐制定的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进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A.自耕农渐渐衰退B.流民问题缓解 C.中心集权弱化D.土地兼并得以缓和 9.徐光启《农政全书》中记载:“(明代)海上(松江府一带)官、民、军、灶,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由此可见() A.松江是明代纺织业中心B.明代政府重视垦田种棉 C.明代棉花种植超过粮食种植D.棉花成为松江主要作物 10.以下列举的是古代制瓷业的成果,其先后挨次是() ①白瓷消灭②青瓷消灭③瓷器大量出口④制瓷业消灭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③①④D.④①③② 11文物是无声的历史,解说可使其增光添彩。下列对有关文物解说正确的一组是() A.甲骨文——商朝——“蚕”、“丝”、“帛”等字样——中国的养蚕和丝织技术是从商朝开头的B.阳陵虎符——秦朝——“甲兵之符,左才皇帝,右才阳陵”——阳陵是一位拥有肯定兵权的将领C.水排——东汉——利用水力推拉风箱鼓风冶炼——我国炼铁技术有了很大进步 D.秘色瓷——唐朝——定窑生产 12.“探寻中国经济政策演化之路”争辩性学习小组在整理争辩成果时,附了两幅描绘生产民俗的河北剪纸,借以说明中国古代的某种经济形态,同时他们还引用了与这一经济形态相对应的言论。这些言论不应包括()

湖北省黄冈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质量抽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黄冈市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阶段性质量抽测 历史 本试卷共6页,20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定 1.周人在不动描“关命”的前提下《强调人事的重要性。提出“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观点,就是既要顾从天意,又要适应人 心,才能维持“天命”。此,天子既要“敬天”,又须“保民”。由此可知,西周时期 A.人本思想已初具雏形 B.治国方略的理性务实 C.个体意识的普遍觉醒 D.神权思想居统治地位 2.《汉书.食货志》记载,秦钱太重,汉初铸荚饯,文帝铸四铢钱,皆质劣量轻,且放任民间私铸,货币轻重大小不一、币制 混乱。武帝铸五铢钱,禁止私铸,统一币制,通行全国,国家财政得以安定富实。这表明 A.汉初社会经济的艰难发展 B.改革币制使财政收入增加 C.制币技术已逐渐趋于成熟 D.货币演变推进治理的改善 3.《大唐六典》是唐玄宗开元年间官修的行政法典,是我国现有的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法典规定了唐代中央和地方国家机 关的机构、编制、职责、人员、品位、待遇等、在“注”中又叙述了官制的历史沿革。据此可知,唐朝时 A.开始形成规范的行政体系 B.行政体系逐渐走向成熟 C.依法行政得以有效的落实 D.官员职责清晰恪尽职守 4.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北宋末年(1110年),全国户数增长到2088万.但学者根据《宋会要》和《宋史》估算这一年的“口 数”仅为4673万,每户平均数仅为2.24口。如以汉唐史料所载户口比例,即每户5口左右推算,北宋末年的实际人口应当超过1亿。大部分学者认为,宋朝人口统计只包括男丁。上述人口数据表明 A.相较汉唐北宋经济严重衰退 B.宋代相关史料可信度不高

吉林省吉林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含答案)

吉林省吉林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成都金沙遗址市是一处商周时代遗址,是古蜀王国的都邑。出土了玉璋、玉琮、玉 璧、玉戈等文物。其中,玉璋最早流行于夏朝时期的黄河流域。夏朝后人就把玉璋进 行扩散传播,玉璋成为了古蜀文明最核心的礼器。由此可知( ) A.中华文明有多元一体的基本特征 B.金沙文明属于奴隶社会先进文明 C.古蜀国完全继承了夏的礼制观念 D.金沙文明与良渚文化的联系密切 2、在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在上层社会,旧氏族在国内激烈的兼并斗争中不断消失;在 民间,主要是众多家长制家族的解体;姓氏制度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姓的“别婚姻” 作用越来越小,氏无区別贵贱的功能。与以上现象的属于同一时代的是( ) A.分封秩序依然能够有效维持 B.人群结构更多地按地区划分组织 C.只有皇族仍然具有世袭特权 D.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已经成为共识 3、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张)骞还,拜为大行。岁余,骞卒。后岁余,其所 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骞凿空,诸后使往 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其后,乌孙竟与汉结婚。”材料说明 张骞的行为利于西汉( ) A.国力达到鼎盛 B.扩大政治影响 C.扩大统治疆域 D.开通丝绸之路 4、东晋初,实行黄白籍制度,即南迁的士族为白籍,别与土著。南朝时取消白籍,称 作“土断”。宋朝户籍有“主户”、“客户”之分,而“客户”的比重也逐年下降。 两者都( ) A.有利于民族之间交融 B.增加政府赋税收入 C.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D.促进当时经济发展 5、下图是唐代两税法实施之后的中央与地方两税分配表。根据此图,得出的合理推断是(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