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从百年语文教育变革看语文教育的本质

从百年语文教育变革看语文教育的本质

从百年语文教育变革看语文教育的本质
从百年语文教育变革看语文教育的本质

2009年11月当代教育与文化

N ov 12009 第1卷第6期Contempor ary Education and Culture V ol 11No 16

[收稿日期]2009-11-01

[作者简介]张燕玲(1963)),女,山西太原人,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语文教育研究

从百年语文教育变革看语文教育的本质

张燕玲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5)

[摘 要]语文独立分科到今天不过百余年的历史,可这个百年却是人类社会最为动荡、变化急剧的百年。而百年语文教育变革核心其实就是语文教育本质的变迁。一切关于语文教育的现象归根结底都归结于/语文0是什么的问题。近代中国一直是缺乏民族自信、完全西化的,甚至亦步亦趋。我们抛弃了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宝贵经验。今天当我们这个民族建立了自信时,我们可以理智地反思我们的传统。所以反思近代语文教育理念的变迁、得失,认清语文教育的特质、规律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改革来说意义重大,对未来中华民族的发展更是事关重大。[关键词]语文变革;语文本质;语文教育[中图分类号]G 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779(2009)06-0104-05

语文学科从它1904年独立分科到今天也不过百余年的历史。可是这百年却不同寻常,是人类社

会更是中国社会最为动荡、变化最为急剧的百年。社会的重大变革、起落,必然反映在教育上,特别是语文教育上。现代语文的百年变革打破了中国几千年的、相对稳固的、对于封建统治来说是富有成效的封建旧教育,变革为近现代的资产阶级教育,社会主义的当代教育。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一直对/语文是什么0进行着探究,但似乎直至今日也还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结果。

近代社会是中国被帝国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国门,中国人民一方面不屈不挠地奋起反抗,一方面多方探求民族独立、振兴的时期。然而这又是东方大梦不得不醒的时候。我们的先驱们惊讶地发现,曾经强大的文明古国已经远远地被西方社会抛在了后面。西方的物质文明,科学技术令我们瞠目。他们认为,西方之所以强盛,是因为它们有先进的政治、经济、教育制度,中国之所以衰败,是因为中国的封建专制的政治和教育制度腐朽落后。比如梁启超就说/中国之衰乱由于教育之未善0。认为只有向西方学习,我们才能改变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国家才能改变贫弱的面貌而走向强盛。他们猛烈批判封建教育的科举、八股是/锢智慧0、

/坏心术0、/滋游手0,他们兴办新学堂,创办时务报刊,制定新学制,倡导白话文运动,培养/经世致用0人才,把教育当作治弱医贫的武器,把兴学校、开民智作为救治中国的药方。而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具有全盘西化的观念。

判断一个民族文化的优劣,往往是以物质文明的发达程度为准绳的。当一个国家科技发达,物质文明先进时,他的文化也被认为是进步的、优越的,而当他的科学技术落后、国家贫弱时,其文化也被认为是落后的,这似乎是无可辩驳的法则。所以我们认同西方,加速西化步伐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同时,我们这个民族在理论形态上一贯重感悟、重形象,连深邃的哲学理念都要用寓言、故事、图像的方式呈现,而不像西方那样,具有强大、完整的理论体系和逻辑力量。中西文化的这种巨大反差,和我们科学技术、物质文明的落后,导致了我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否定。曾经的泱泱大国,世界的中心、主宰顷刻间土崩瓦解,一下子变得不自信,甚至是妄自菲薄了。我们开始对西方朝圣般地亦步亦趋。当时的思想先驱们认为,要救国只有向西方学习,改变中国贫弱地位的首要任务就是改变教育制度。更何况我们的旧教育,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弊端与腐朽,封建教育日益/阻碍了我们在智力方面和物质方面的发展0,不仅仅是缺乏生机与活力,而是阻碍了社会

104

的进步。所以对它进行摧枯拉朽式的摧毁和清算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我们没有其他参照系,在这个地球上只有西方是我们的榜样。

1902年)1904年/壬寅)癸卯学制0就是学习西方的产物。在这一学制下,/中国文学0正式单独设科,有了自己的学科宗旨和要求。但骨子里的封建内核还没有剔除。几千年的传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其顽固也好,强大也罢,它的巨大惯性也使它具有相当的生命力。辛亥革命后,在蔡元培主持下,改为/壬子)癸丑学制0,用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来代替/忠君0、/尊孔0、/读经0的封建教育思想,完成了教育由封建性质向资本主义性质的过渡,教育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作为独立成科的语文,开始有了自己较为明确的任务,语文教学开始从服务他科转向语文本身,即/通解普通语言文字,略解高深文字0,/作简易实用之文0, /能自由发表思想0,语文教育开始注重/应用0,语文的应用工具性作用成为这个时期的语文观。而且学制、班级授课等一系列改革都是西化的结果。

在急剧的政治思想和社会斗争中,资产阶级的启蒙者们为了开启民智,更广泛地宣传新思想,急切需要更广泛地普及教育,而普及教育的障碍就是文言。文化思想运动的领袖们认为摈弃文言,采用白话文是当务之急,轰轰烈烈的白话文运动应运而生。政治和思想运动影响着教育的目的和教育宗旨的发展变化,也制约和影响着教科书的编写。教育从来都不是纯粹的,或者说不是中立的,任何时代的教育都是统治集团意志的体现,都要从属于统治者的政治、思想、文化,而语文学科就更直接地体现了这一点。如果说旧教育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话,那么,近代资产阶级教育也是为其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本主义统治服务的,它的一系列改革都是从属于其统治目的的。同样,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同样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培养适合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人才。正因为如此,改革一定首先从教育入手,而最直接体现统治者教育理念和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最鲜明地体现在了语文学科上。当时的白话文运动,其实是资产阶级向民众宣传自己的主张,以唤醒民众,救亡图存的目的相呼应的。中国汉字难识认,言文相分离,若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教育是难以读懂的。而当时能受教育读懂古文言的人数量极其有限,这是资产阶级启迪民智、唤醒民众的严重障碍,因而必须进行声势浩大的白话文运动,推行言文一致的/新文体0。这个浪潮一直延续到了新中国成立。语文这个时候是启蒙心智的工具。

但是有些在当时是保守的观点,今天回味一下可能会有异样:比如张之洞说:/讲西学必先通中学,乃不忘其祖也0;/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0特别是5奏定学务纲要6规定:/学堂不得废弃中国文辞,以便读古来经典。0/必能为各体中国文辞,然后能通解经史古书,传述圣贤精理。文学既废,则经籍无人能读矣。05学务纲要6:/中小学堂宜注重读经,以存圣教0;/若学堂不读经书,则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所谓三纲五常者尽行废绝,中国必不能立国矣。0/中国文学0的设科目的,一是为/学习中国文辞,以读古来经籍0,二是为学会写作通达明晓的古文,以备晋官、升学、应世之用。从当时革新派的眼光看,具有抱残守缺的保守性,有点死抱着老祖宗这根稻草不放的嫌疑,无疑与当年/打倒孔家店0的改革进步的潮流是相悖的。而且从本质上说,其宗旨是为维护正统的封建统治的,与我们今天继承民族文化精华的出发点和目的是根本不同的。但抛开其保守性目的,站在今天中华民族文化焕发新的活力与生机的背景下解读,似乎是有其合理性的,甚至是具有远见卓识的。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50多年中,我国的语文教学又有过大大小小多次改革,其动力主要来自于时代、政治和社会思潮的变化所带来的对语文学科性质认识的变化。如果说近现代的语文教育历程是西化,那么建国初期的的主要特征是/全盘苏化0。凯洛夫的五教学环节、五级计分法被广泛采用,并学习苏联,实行/汉语0、/文学0分科教学。从1950年到1977年。这一阶段的主要倾向是强调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和语文课思想教育功能。/文革0十年浩劫时期,语文课的思想性、政治性被强调到极端。这一阶段的偏颇一是在于对语文思想教育功能的过分强调,甚至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狭隘理解,只注意政治而忽视了思想品德,最终把语文隐没、消融了。而从1978年到2000年,是我国的第二次国门的打开。这次

105

的国门是我们主动打开,向西方学习的。建国以来我们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排斥、攻击,新生的共和国不被承认。意识形态的严重差异使得我们只有苏联一个老大哥和贫穷的非洲小兄弟。20世纪50年代后期,赫鲁晓夫修正主义又与我们关系破裂,我们完全处在了孤立封闭的状态下。这是政治斗争所导致的/冷战0局面。改革开放之后,我们主动拥抱世界。这时候,我们又一次对外面的世界感到震撼。在我们进行政治斗争,经济几乎垮掉的几十年间,西方的科学技术却是日新月异地飞速发展。这个时候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同五四时期与这些国家的差距是明显地加大了。我们又一次地重蹈/五四0西化之辙,疯狂向西方学习。这一阶段的主要倾向是强调语文学科的科学性(工具性)。在科学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一切都可以冠以科学的名目。在科学万能的时代背景下,语文也纳入到科学体系下,定量、定性地把语文拆解为若干知识点,采取科学系统的方法,试题的拟制也学习托福等形式。在这10多年中,全国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教学改革,涌现了众多的教学流派,创造了许多好的教学方法,诸如于漪的情感教学、钱梦龙的/三主0教学和魏书生的/知识树0以及与之相应的学生自主学习。其主要倾向是强调了语文学科的科学性,(很多人认为是工具性,其实是科学性),注重了人类语言的共同性,而忽视了汉语的特殊性,语文学科的独特性。这个时期下西方的学习是即时的、迅捷的,西方刮什么风,我们这边就下什么雨,而且是囫囵吞枣式的。由于未加以咀嚼消化,西方的牛肉、面包,不适合我们的身体基因,因而导致我们严重的消化不良。然而若没有这样一个恶性西化的膨胀过程,没有将问题充分剧烈地暴露出来,或许我们还不清醒。1998年,以教育科学出版社的5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6一书的出版为标志,人们对1978年以来的语文教学改革进行了反思。认识到了科学主义、西化的危害,把语文教育的高耗低效归罪于科学主义、工具性,张扬人文主义大旗,以期找到语文教育的病因。倒向了语文的人文主义。由此,语文教学改革进入了第三个阶段。2001年9月5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6(以下简称5标准6)的颁布是这一阶段的正式开始。到这个时候,人类迈入了21世纪,语文也度过了她的百年华诞,人们似乎有理由对现代百年语文做一个总结性评价了。而这个时候的中国,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力逐渐强盛,民族的自信也又一点点的找回。特别是当西方文化越来越走入困境而向东方文化寻求出路的时候,我们才蓦然回首,发现我们传统的文化是具有无限生命力和现代价值的。如果不是西方人重视中国文化,发现了我们的价值,我们可能至今还在妄自菲薄。但毕竟国力的强盛使得我们终于可以建立起一定的自信,不那么快的紧跟西方的步伐了,而且开始回顾传统了。但把语文界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似乎差强人意。

建国之初,叶圣陶先生把语文界定为口语、书面语的结合,在20世纪50年代强调语文的思想性,把语文上成了政治课,60年代拨乱反正强调语文的工具性,80年代受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把工具性演变成科学性,90年代开始又向人文性迈进。2001年颁布的新课程标准,把语文的性质界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无论怎样的界定和描绘,还是对语文把脉不准。口头语包括人类交际的所有方面,而且非聋哑人都具有用母语交际的能力,不需要通过专门的学校教育。这样的口头语是语文的内容与任务吗?再有各个学科的成果许多也是通过书面语来呈现的,比如历史、哲学、经济等等,但这些内容显然不是语文的范畴。

我们知道语言是人类思维交际的工具,而不是语文。课标里把语文的性质界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表述是偷换概念,或者就是把语文等同于语言。同时,具有人文性的学科不只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不是一组对应的概念。工具性与目的性相对应,人文性与科学性相对应。把语文界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把不同层面、性质的东西强行捏合在一起。语文既能等同于语言学,也不能等同于文学,但又与语言、文学密不可分。

语文从它独立之日起,/我是谁0这个问题就是模糊的。语文独立之时的名称是/中国文学0,而它并非现代意义上的语文课,而是相对于当时设立的/外国文学0而言的一个科目。/中国文学0实际上包括了/习字、文章、文学0等内容,既不纯属文学课的内容,也不同于后来的语文课内容。如果无法说明语文是什么,就无法界定它的性质。把语文独立出来要确立它的学科属性和性质,是费力不讨好的。

语文的分科是人类社会近代科技发展的产物,也是西化的必然。近代社会的显著特点就是社会分工、学科分类越来越细,细到我们生了病不知道该上哪个科室去治疗。而且条分缕析是西方文化的特

106

点。可是要把一个处于综合、整体运行的事物剥离出来,让其具有独立的生命,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这是西方的思维方式,而且他们是特点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哪有病变坏死就切除掉,他们更愿意孤立地看问题。而中国的文化则一向关注整体,眼睛的问题可能与肝脏有关,而皮肤的问题很可能是脾脏问题,人的身体各部分之间有着协调一致的特点。语文从它独立之日起就没有准确的定位,就不清楚/它是谁0,就难怪百年来一直对它的本质性质争论不休,对它的改革翻云覆雨。语文学科的性质问题是语文教学的最根本问题,语文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等无一不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

其实语文无论其是否独立分科,其工具应用的性质是始终无法改变的,这是语文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语文独立前,它是作为尊孔、读经、表情达意的手段存在的。因为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际的工作,是人类文化思想的重要载体。如果不能读懂文献经典,就无法实现思想的交际、传达。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0。要把自己的思想记录下来流传下去,就不仅要用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而且还得表达得准确、生动,否则/行而不远0,而能不能表达,和表达得好不好,都与语文有关。可以说,语文就像我们要到达彼岸的船,船是我们必须要借助的工具,不是目的,彼岸才是目的,但没有船,就无法达到彼岸。所以古人说/得意而忘言0, /得鱼而忘筌0。但是由于语言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是和意义捆绑在一起的,特别是中国的汉字。所以语文不像数学那样单纯,它总是一定思想情感的载体。所以当我们学习语言文字时,同时就收获了意义,这如同硬币的两面,无法割弃。一切典籍文献都是用文字写成的,所以古代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语文,语文归根结底就是手段、工具。这是语文工具性的第一个层面。

语文工具性的更高一个层面是语文是统治阶级为其统治服务的工具。封建时代语文为封建统治服务,体现封建正统意志;近现代成为资产阶级启迪民众的工具,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人权;社会主义时代语文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甚至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这既是事实,又是对语文的误解,因为近现代语文在某种意义上被视为文学(包括表达一定主张、见解、思想、情感的文章)。而文学无疑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自然语文也就随行就市具有了同样的属性。如果说传统的私塾教育是手工业小作坊的话,班级授课制就是现代工业的规模化生产。

语文是一种基础性工具学科,是每个人终身发展的基础。我国的语文教学一直进行着改革,但一直没能找到真正的治病良方,社会对语文的批评不绝于耳,甚至发出了/误尽苍生是语文的0责难。吕叔湘先生在1964年就指出:/在今天的中学和小学里,语文课的教学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现在有一个相当普遍的意见,认为多数青年人在学校里没把语文课学好,使用语文的能力差,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语文教师、校长,以及学生家长,都很着急,都希望改变这一情况。0到了1978年,吕先生又在5人民日报6上大声疾呼:/十年的时间, 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是不是应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0[1]但是,如果进行深入全面的考察,就会发现,目前我国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形势还不能令人非常乐观。三十年过去了,语文教学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教学质量已有较大提高,但中学生的语文水平从总体上说还比较低下,特别是在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方面还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效。这是为什么?今后又怎样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改革的目标?归根结底还是对语文课程的性质认识不清。对此,吕先生认为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退一步在根本问题上重新思索,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他说: /对于语文教学首先得有两点基本认识:(1)语文的性质,主要是语言和文字的关系;(2)人们学会一种语文的过程。0[2](PP168-69)关于语文性质的认识,30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致使语文教学走了不少弯路。语文的性质决定语文教学的目的、内容、方法、效果等。搞清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实现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使语文教学科学化的必要前提。吕先生认为: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离不开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种知识也少不了它。这十分清楚地阐明了语文的社会功能是交流思想感情,可以说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吕先生这个的观点正是抓住了语文的本质特征。他认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2](P69)由于语言技能是一种心智技能,它要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一系列的认识活动来完成。语言的模仿要着眼于

107

认识活动的模仿,把观察、思考与表达结合起来。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个正确模仿、反复实践、养成习惯的动态过程。但是由于我们对语文的认识反反复复,忽左忽右致使我们的语文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而且对传统行之有效的方法的摒弃,也使我们走弯路的原因之一。孩童的学习特点是先记忆后理解,古人强调记诵,要把经典烂熟于心,他日随年龄、阅历增长而理解。由于深厚的积淀,无论语言,还是思想智慧都得到了全面的滋养,因而成效显著。但我们学习西方,快乐教育,只理解不记忆,只要背书,就冠以/死记硬背0的恶名,而殊不知语言学习的规律就是多读多背,特别是经典。腹中无物,何来水平能力?没有积累,以何生发、飞跃?我们经常是泼洗澡水时连孩子一起泼出去了。语文教育要扭转现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吕叔湘.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N].人民

日报,1978-03-16.

[2]吕叔湘.语文教育问题[M]//邹贤敏,王晨.重读吕叔湘#走进新课标.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On Essence of Chinese Education from V iew

of Chinese Educational Reform in Recent100Years

ZH ANG Yan-ling

(Scho ol o f Chinese L ang uag e and L iter atur e,Beijing N or mal U niv ersity,Beijing,100875,PR C)

[Abstract]Chinese education has only100year s fro m division of Chinese subject to be in depended to to day,but these100y ears are most turbulence and shar p changing y ears among human so ciety.T he core of100years Chinese educational reform actually is chang ing o f Chinese educational essence.All about phenom enon o f Chinese educatio n are pr oblem of/what is Chinese0in the final analysis.Chinese m odern histo ry is lack of national self-confident,but w holesale w esternizatio n,even to blindly follow suit.We have throw ed aw ay Chinese ancient valuable exper ience of educatio n.We may self-ex amine our tradition reasonable w hen w e have reconstr ucted o ur self-confidence today.T herefore,it has significant meaning to current Chinese educational reform that rethinking the change and g ain and loss of Chinese m odern educational ideas,and seeing clear ly Chinese educatio nal character and law s.

[Key words]Chinese r eform;Chinese essences;Chinese education

(责任编辑张永祥/校对一心) 108

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背景及国内外现状

高等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背景及国内外现状 2005-5-17 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 一、促进高等医药教育改革的内外部动因 1.卫生服务和社会需求改变随着人口年龄谱、疾病谱的改变,农村和城市 中心贫民区卫生服务不足,卫生服务需求发生重大改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医学教育都面临着适应卫生服务需求变化的要求。美国政府 和医学院协会( AAMC )早在 1970 年就提出以综合健康为目标的卫生 服务模式,大力发展以健康促进、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为重点的初级 卫生保健,并作为发展和改革高等医学教育的一项策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除了适应卫生服务需求的变化外,更多的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变 化,特别是当今我国正在实行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 向集约型转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 略,对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专业设置与培养过 程、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改革势在必行。 2.卫生费用的急剧上涨和医学教育投资的政策导向随着高科技医疗的发展 和初级卫生保健的普及,卫生服务费用也急剧上涨,这是欧美发达国家进行医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原因,美国国会通过了卫生人力发展计划,试 图通过卫生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导向,将传统的、以培养第三级医疗服务为目标的医学教育转向培养以面向社区的初级卫生保健医生方面来。 3.科技进步对医学教育改革的影响医学科学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医学新知 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发展,形成了与医学相关的边缘学科和 交叉学科,传统的医学教育已不能采用简单地扩充课程内容的方法来实 现,需要进一步进行课程计划和课程内容的改革。 4.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医学科学和医学教育的交流合作日趋国际化,了 解和借鉴国内外医学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能够促进医学教育思想、观 念和方法的转变。 5.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使得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相应改 变。如上世纪 30 年代起医学教育界对人文教育的逐渐重视,使得增设 人文课程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国际教育界逐步树立起 全面素质教育的观念和科学的人才质量观,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调动和发挥、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得 素质教育成为医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6.医疗行业对自身成员的素质要求要提高医疗行业的服务水平和收益,维 护行业整体利益,必须在学校阶段起就开始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执 业能力进行规范化的培养,这也促进了高等医学教育的不断进步和革 新。 二、我国医学教育面临的形势

【医学教育论文】慕课在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中的运用

慕课在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中的运用 摘要:本文将慕课在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临床基本技能教学作为研究背景,通过分析我国目前医学教育基本技能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出发,将慕课作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标准以及“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分析将慕课利用到现代教育技术、虚拟现实以及多媒体,通过音视频和计算机网络进行医学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慕课;医学教育;改革;探索 一、研究背景 越来越多的人将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称之为网络时代(Web时代),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网络越来越多的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每天通过互联网进行互动,了解彼此的信息,或者在闲暇时候进行娱乐,这已经变成我们的一种生活习惯。而作为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教育,也受到了互联网的青睐,各种在线教育视频网站,网络公开课也已经渐渐深入我们的教育和学习中。自从2012年之后,人们往往将这种线上教学模式称之为“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音译过来就是“慕课”。

二、慕课在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慕课在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可以通过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及远程通信技术,从而能够有效地实现医生对于医学信息的远程采集、创术、处理以及查询,从而有效的达到异地疾病的诊治、医学远程教育、卫生保健以及医疗信息资源的共享等目标。利用慕课涉及到的远程医学教育主要有病理学、皮肤病学、内科学、外科学、精神病学、牙科学、医学影像以及咨询和会诊、手术示教等学科。慕课是医学院高等院校的毕业生走向医疗卫生岗位后终身学习知识的一个方便途径,也是医学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我国医务人员进行不断的学习、探索和更新专业知识的有效途径。三、不同领域的应用和探索慕课作为一种较为新潮的教育方法,受到了世界各国教育界的青睐和认可,也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来审视它给我国医疗领域制度变革、诊疗水平提升、就医条件改善,尤其是医学人才培养方面带来的优势。 (一)远程医学教育领域

现代教育理论视野中的古代语文教材

现代教育理论视野中的古代语文教材 作者:解光穆 “蒙学、蒙书是祖国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往对此研究很不够,并且往往有所偏。或者认为它一切都好,或者认为它一无是处。”[ 1 ] 张志公先生批评的这一现象,至今未引起语文教育理论者、教材编写者的足够重视。鉴于此,笔者拟运用现代教育心理学、科学方法论来审视古代语文教材,旨在寻求古代语文教材对建构新语文教材的借鉴意义。 一、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观照下的古代语文教材 以现代教育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来观照古代语文教材,可以看出它们有如下一些可资借鉴之处。 (一) 重视教材的育人功能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育人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与此观点相适应,传统语文教材极为重视教材的育人功能。朱熹在《小学》中引用杨忆的话论述道:“童稚之学,不止记诵。养其良知良能,当以先人之言为主。日记故事,不拘今古,必先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事,如黄香扇枕、陆绩怀桔、叔敖阴德、子路负米之类,只如俗说,便晓知道理,久久成熟,德性若自然矣。”在这一育人为先之教材观的引导下,古代语文教材十分重视选文的道德性、教育性。元虞韶编的《日记故事》所选内容既有映雪、负薪等劝学故事,也有“二十四孝”等封建伦理故事;明陶赞廷编的《蒙养图说》则专讲封建伦常故事;清丁有美编的《童蒙观鉴》则分“志学”、“孝友”、“高洁”、“智识”、“才力”、“颖敏”六类并精选富有教育意义的名人逸事。这些教材诚如唐彪在《父师善诱法》中所言:“俱载前人嘉言懿行,以其雅俗共赏,易于通晓,讲解透彻,不独渐知文义,且足启其效法之心。”自然,因时代所限,这些教材在重视育人功能的同时也大力宣扬封建糟粕。但就其编排意图而言,仍值得我们借鉴:语文教材要有生产指导功能,更要有角色培养、传递社会规范之功能。 把语文教材等同于政治、伦理教材是不恰当的,但否认或轻视语文教材的育人功能也是错误的。这是由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必然要接受情感熏陶、观念洗礼、品格历练。过去我们在这一问题上常走极端,或强调工具性而忽略人文性,或突出人文性而忽略工具性。因此,理想的语文教材一方面要重视发挥其在提高学生语言、思维能力上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能“激发学生多种多样

医学教育的三代改革

医学教育的三代改革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医学教育的三代改革是指什么 第一代改革:以科学为基础的医学教育。第一代医学教育改革(1900年-1960年)由Flexner报告开启一系列医学教育变革,以科学为基础的课程设置推进了现代医学及其技术的快速发展,其特点: ?以教师为中心 ?以科学为基础 ?按学科进行课程设置 第二代医学教育改革: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创新过程。第二代医学教育改革(1960年-2000年)由伦敦Harden RM,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进行系统的医学教育,其特点: ?以学生为中心 ?以问题为基础 ?基于问题的学习 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患者和人群为中心,以培养胜任能力为核心的医学教育模式。进入21世纪,医学教育正在进行的新的改革浪潮。2010年“国际医学教育委员会”规划出跨越国界、淡化学科界限的发展战略。第三次改革以患者和人群为中心,以培养胜任能力为核心,倡导专业教育要以团队联合为基础,重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和领导管理技能培养。其特点: ?以病人为中心 ?以系统为基础 ?以胜任力为导向 过去100余年的医学教育改革推进了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然而当代的医学却面临诸多现代性危机与困境,医

学教育新一代变革迫在眉睫。现代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引发了诸多新问题,其中人口学与流行病学改变、新技术无限制应用、专业过度分化和人群需求改变等是主要因素。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转向慢性疾病的侵袭、自然环境变化和负面医疗行为风险,致使全球卫生系统形势变得越发复杂,因此也就对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很遗憾,当今医学教育系统仍处于严重滞后状态,未能有效地应对上述挑战。 当今医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岗位胜任力不足。以系统为中心的教育变革就是要通过各种教学和体制面的调整,以达到转化式教育目的。新一代系统性转型就是要以卫生系统需求为基础,注重胜任能力的培养与转化,将医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效转化成为临床服务技能,为医疗卫生系统培养优秀医学人才,以适应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是医疗与教育两个系统的共同目标,教育系统的任务就是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医学人才,从而满足现代医疗卫生领域的人才需求。 2.医学院校毕业生的胜任力应具备哪些能力 (1)运用分子、生物化学、细胞学的知识以及维持体内稳态的系统机理及其调节异常来预防、诊断并且治疗疾病(2)运用物理学和化学的主要原理解释普通生物学、病理生物学以及用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主要技术的作用机制 (3)根据基因传递、人类基因组的分子生物学以及群体遗传学的原理来推断和计算疾病的发病率,拟定医疗计划降低发病率,获取并且解释家族史以及血统资料,规范基因检验,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评估病患风险

学科教育语文【语文学科教育的百年步履】

学科教育语文【语文学科教育的百年步履】 这是个大题目、难题目,在世纪之交,却又是必须探讨的重要题目。应编辑部之邀写这篇短文,自知力不从心,但我有偷懒的办法:一是把语文教育定位在语文学科教育,口径缩小;二是抽取几个与当前语文学科教育改革联系较多的要点,说说个人的看法,角度集中;三是尽量少说大背景,紧紧扣住语文学科本身来探讨某些历史发展的轨迹,靠船下篙。 想完之后,提笔试着谈三个问题。 为什么教 这是有关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问题。 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近百年来人们的认识经历着一个曲折迂回而又不断接近完善的历史过程。这集中叵映在对语文是工具这一命题的认识和理解上。

对语文是工具这一命题,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历史内容。在清朝末年废科举、兴新学之前,也就是当语文学科还没有在中小学堂正式独立设科之前,语文也被认为是一种工具,那是被用来当作应试赴考、摆开仕途的工具,即用来叩开官宦之门的一块敲门砖。1903年新式学堂成立,根据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在分科课程中定语文学科名称为中国文学(是为癸卯学制,一般以为是语文学科正式诞生之始)。当时受维新变法余绪的影响,语文作为一种工具,已经不单纯是追求功名利禄的工具,同时也为从事于各项实业的工具。直到五四前后,封建政体瓦解,共和政体建立,学校教育的宗旨改变为:(一)培养国民健全的人格;(二)发展共和精神。教育已开始摆脱封建主义腐朽绳索的束缚而成为旨在培养民力、开发民智的工具。辛亥后,蔡元培主持的教育部制定颁布《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其中对国文一科作了如下规定:国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智德。这一表述,显然是从当时日本的同类文件中搬来,但也确乎反映了认识上的某些进步:语文是自由发表思想的工具,是培养文学兴趣的工具,是启发智德的工具等等。此后,在旧中国政府颁布的教育文献中.尽管文字上和表述方式上略有差异,但基本精神大致没有改变。在理论界,则各抒己见,如语文只是人类生存必有之一种工具1932年,穆济波),语文为传达思想的工具(1931年,程其保)等等,论述的角度不同而已。 在新中国建立以前,对语文学科性质和任务的认识,有两点值得重视:

对新形势下医学检验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对新形势下医学检验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医学检验也逐渐标准化、自动化、精确化、高效化。目前,医学检验已不再是以往的检测数据、检测三大常规的实验,而是逐渐发展为检验医学,符合现代化医疗的发展需求。 标签:新形势医院检验教育教学改革 1983年,我国开设了医学检验本科专业,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医学检验学也得到快速发展,我国有百所本科院校开设医学检验专业。 但是,医学检验学本属于交叉学科,发展速度过快,该专业在教学目标、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学制学位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阻碍了我国医学检验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2011年,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指出,医学教育要努力为国家的医疗改革事业与卫生事业做贡献,加快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次年,教育部正式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改革和调整了医学检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制,让医学检验教育教学改革有了正确的方向。 一、医学检验学人才培养模式与规模 现阶段,我国各高校的医学检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满足医疗卫生事业对人才的需求,合理规划培养规模,努力优化人才结构。医学检验专业市场需求旺盛,就业率高,发展状况良好,但是目前就业市场已出现饱和现象。所以,合理控制招生规模;另一方面,我国人口基数大,经济发展地域差异明显,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合理,所以,现阶段,要不断满足城市社区、农村等地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目前,我国医学检验专业专科为三年制、本科为五年制,为了增强医学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可适当采取“5+3”的发展模式,详细点说,就是4或5年的本科教育加上3年的住院医师教育培训,培养出类拔萃的医生。 二、调整医学检验学人才培养目标及学制学位 我国尚未有明确同意的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目标、学制学位。1983年本科院校刚开始开设医学检验专业,5年制,毕业授予医学学士学位,教学目标是培养检验医师。1998年,教学目标被改为培养医学高端人才,4年或5年制,毕业授予医学学士或者理学学士学位。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正式出台,医学检验专业被改为医学技术类专业,学制为4年,毕业授予理学学位,致力于培养专业技能高、学习能力强、思维能力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科研能力强的高端专业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学制学位的调整是医学检验高等教育适应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对医学人才需求的重要手段,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制学位的调整能有效提高人们对医学检验本科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

古代语文教育方法及其当代启示

古代语文教育方法及其当代启示 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如果把整个语文教育史分为古代语文教育期、近代语文教育期、现代语文教育期[1] ,那么,从原始社会文字产生至1904 年语文独立设科前即为古代语文教育期。其中,从文字产生至奴隶社会中期结合劳动和生活进行言语和文字教育的阶段为言文教育期,从奴隶社会中期至语文独立设科前渗透在文化教育中的读写教化的阶段为古文教育期。古代语文教育期虽然没有独立的语文教育,也没有语文这一学科的名称,但渗透在生产生活和文化教育活动中的语文教育理念、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不乏启示。 一、生活教育:既重视语文课堂,更重视社会生活生活教育既是古代语文教育的理念,又是古代语文教育的方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 ,教育极其广阔自由,如同一个鸟放在林子里面。”[2]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3] 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生活教育理念与方法正符合教育的本源,当然也符合语文教育的本源。 从原始社会文字产生到奴隶社会中期的言文教育,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人类经由洪荒时代、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开始向文明时代迈进。言文教育期的教育尚未从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之中分离独立,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它虽然

内容贫乏、形式简单,处于混沌、粗疏的状态,还不是严格意义上 的语文教育,但它与生活这一原始情结相联。学生活就是学语言,学语言就是学生活。语言既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种经由生活的原始途径所形成的生活教育法,就是当时和此后语文教育最正宗而本真的基本方法。 到了古文教育期,与言文教育期的生活教育一脉相承,出现了以“家训”为标志的较为规范的家庭教育。尤其是那些道德文章堪称楷模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他们大都认为“天下之本在家”。由于没有独立的语文教育,他们的家训自然成为生活中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宋司马光的《家范》,清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世称《朱子家训》),是影响较大的家教书。这类书虽然在宣扬忠臣义士、贤妻良母等封建意识方面消极因素很多,但在指导学习包括语文在内的文化、培养社会人才方面还是起过积极作用的。 古代的生活教育对于我们的启示主要在于: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不应仅限于校内与课内,更要孕育并融入于生活,每一个学生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应是学习语文以及学习做人的大课堂。我 们今天常说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 的外延相等”,正包含着这样的原始含义 在语文教育中,如果单纯指望从校内课堂中学习,就会因限于时空、缺乏广泛的生活基础和应用舞台,从而削弱语文学习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必须从社会生活的现实中汲取语文

语文教育正文

1、导论 我国母语单独设科已逾百年。百余年来,中国的语文教育在逐步实现从传统语文教育向现代语文教育的历史性演变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巨大的成绩,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发展壮大和中华民族传承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质做出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贡献,这是有目共睹,不容置疑的;但是,毋庸讳言,一百年来对我国的母语教育总是争议不休,批判不断,尤其是在20世纪和21世纪的世纪之交,对语文教育的批判,简直达到了空前绝后、登峰造极的地步。试问,为什么语文学科和语文教育老是招致批判,并遭受到如此频繁而又如此激烈的批判?这是许许多多善良的人们所难以理解的,甚至是不能接受的,不仅圈外诸君如此,就是圈内同仁也颇有同感。这个问题是个事关语文学科历史、事关语文教育全局的重大理论问题,值得我们假以历史的眼光,提升哲学的高度,认真研究,深入思辨,全面阐释,科学回答。 2.中国语文教育在骂声中成 中国的语文教育为什么老挨批判?人们觉得非常奇怪,简直不可思议。但是,回顾历史,观照现实,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刻反思,理性审视,爬梳剔抉,发微知著,就会觉得,此事既奇怪,也不奇怪,甚至可以这样说,我国语文教育就是在骂声中成长起来的。 “读史使人明智。”纵览历史,不难发现,中国的语文学科从1904年独立设科开始,就遭受了种种责难与批判。百年风雨历程,我国语文教育从一路骂声中走来。下面主要从几个方面具体分析。 首先,对于语文教育的批判,自从学科独立设科以及学科定名就开始了。早在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中国的第一个新学制酝酿产生。同其他学科的独立设科并不完全相同的是,以汉语为代表的中华民族母语教育的学科定名颇费周章。在各级学堂的课程设置上,母语教育的课程名称可谓五花八门,除了自下而上统统设置“读经”(其中包含母语教育因素)一科以外,蒙学堂设“字课”、“习字”,寻常小学堂设“作文”、“习字”,高等小学堂设“读古文词”、“作文”、“习字”,中学堂设“词章”。学科名称的五花八门,反映母语教育定名之不易;定名之不易,折射母语教育独立设科之初定位之艰难。我国语文教育学科独立开设之始,就遭遇科名“难产”之尴尬!此为“壬寅学制”。这一学制未及实行,“夭折”于“襁褓”之中。翌年,颁发《奏定学堂章程》,是为“癸卯学制”。除了读经讲经以外,母语教育课程初等小学堂称为“中国文字”,高等小学堂和中学堂称为“中国文学”,并在全国推行。这种定名,肯定未必尽如人意。为什么同样一门母语教育学科要用两个名称?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必要?未必“中国文字”中没有“中国文学”,“中国文学”中没有“中国文字”?不但叫起来让人颇感别扭,而且想起来使人觉得底气不足,不免招致物议,于是,清廷有识之士便把它们一并简称为“国文”。先有朝野物议,而后方得朝廷认可。据现有史料记载,1906年6月以前,“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就已简称为“国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案例三篇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案例三篇案例一:感受春天的手《春天的手》教学案例 《春天的手》这首儿歌,通过拟人的手法描写春天里的美丽景象,处处表现了勃勃生机,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讲授这篇课文时,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我被学生的学习兴趣感染了,也被这温暖的天气陶醉了。 于是我结合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拉住春天的手,春天就在你心头。”让学生展开联想。继而启发谈话,激发观察兴趣:“美丽的春天来了,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大地,在这美丽的春天,我们去看看春天的变化,感受春天的手,好不好呀?”学生立刻欢呼起来。 我给学生分四人小组活动,各小组确定一名组长,服从指挥,组长带领组员分散去认真观察,寻找“春天来了”的种种迹象。我巡回作适当提示。孩子们个个像快乐的小鸟,在校园里找起了春天。他们高兴地向我汇报他们的发现。“林老师,我看到那棵小树发芽 了!”“林老师,你看你看,小草变绿了!”“林老师,秋风吹掉的叶子又回到树上了!”“林老师,冬天人们变胖了,现在又变瘦了,因为我们穿的衣服少了!”“老师,我看到蚯蚓从泥土里转出来 了!”“老师,我感觉到春天的手在抚摸我!”…… 回到教室,孩子们还沉浸于自己发现的兴奋中。我不失时机的提出让各小组之间互相交流的想法,并提出交流要求:有顺序地回忆,有层次地说:天气怎样?一些树、花、草有什么变化?有没有小虫、鸟儿?湖水的颜色怎么样?人们的衣着有何变化?围绕“春天来了”有层次、有顺序地说一句或一段话。 孩子们感到自己的发现有人与他们分享,兴高采烈地互相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特征。我针对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和说话中的错误,

及时指点。全班交流时,学生每人都说出了自己的观察结果,“春天来了,小树长出了新芽了!”“春天来了,小草变绿了,大地穿上了绿装!” “春天来了,春姑娘把人们变苗条了!”“春天来了,蚯蚓从泥土里钻出来了!”“我找到了春天,春天的手在抚摸我!”…… 这节课学生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在朗诵《春天的手》这篇课文时,更是将他们的喜悦融入其中,朗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短短的一节课在学生的笑声中结束。但这节课无形中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等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通过这次教学,我也得到了一些启发,将活动穿插其中,首先,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综合性知识和能力。第二,可以避免教学形式的单一化,从多方面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扩大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面。增加交往频率。第四,活跃教学气氛,在上述“找春天”的活动中,个体观察与小组讨论相配合,从而使整个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气氛活跃。 案例二:燕子妈妈笑了《燕子妈妈笑了》教学案例 师:同学们喜欢童话故事吗? 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篇童话故事,名字是《燕子妈妈笑了》。它在课本(一年级下册)的第47页,请同学们翻书,看谁先找到。(学生积极翻书,找到这一课。) 师: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故事吧。一边听一边用手指着书。认真听,仔细看。(教师播放朗读录音,学生专心听故事看书。) 点评:开课简单,直切主题。在初读课文时,对学生提出最

我国古代语文的教学

我国古代语文的教学 中国古代的教育中,并无独立的语文课程。语文教学是与政治、经济、历史、哲学、伦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的教育等融为一体的。但古代教育教学中那些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及基础地位的部分内容,已绽露出语文课程的萌芽。中国古代在语文教学和学习中,也积累了大量经验,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弊端。 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课程作为教育内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中国古代社会形态下的各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中国古代课程的内容等方面都有鲜明的反映。 中国古代教育有三种表现形式: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非常简单。在这种情况下,原始社会教育没有从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分离出来,因而也不可能有严格意义上的课程。但原始社会课程内容却存在,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也已存在。比如:原始的宗教祭祀、原始艺术(歌唱、绘饰、雕刻等)、原始记事(物件记事、符号记事、图画记事)、伦理道德观念的教育中,都有不少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原始人群在生产劳动、生活之中口头创作出来的古代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一直是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传统教学内容。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教育也从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中国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具有共同性,即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基本教育内容。其中“礼”、“乐”、“书”中包含着相当多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呈现出新的特征。封建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封建的政治制度表现为专制主义的特点,随着封建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的科学文化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封建统治者不仅在政治上实行专制主义,在文化教育上也实行专制主义政策。所有这一切,在中国封建社会课程上都有明显的反映,突出表现在:课程与教学的内容以儒家经学典籍为主,主体是“五经”。 和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相比,中国封建社会的语文课程与教学历时最长,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也最具特色。其基本特点是:先教学蒙学读物(影响最大的是“三、百、千、千”),集中识字;然后学习以《五经》、《四书》为主体的儒家经典;以文选作为补充读物和写作范本。 (一)“三、百、千、千” 我国古代流传的、最著名的蒙学读物,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主要作用是集中识字。 1、《三字经》 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所编,该书言简意赅,容量丰富,从教学的重要性,谈到封建礼教的基本纲领,进而介绍名物常识、读书次序、历史知识、勤勉好学的范例等。在编制方面,采用三字一句,压韵成文,读起来琅琅上口,很有特色。该书在海内外广为流传,影响很大。 2、《百家姓》 相传为北宋人所编。全书集姓氏400余个,每四字组为四言韵语,文中字与字之间并无联系,但因句句押韵,读来和谐流畅,易于记诵。 3、《千字文》 相传为南朝梁周兴嗣所著,其内容包括天文、博物、历史、人伦、教育、生活各方面。全书对仗工整,押韵自然,四字一句共250句,恰为千字,字均拓取王羲之手书。 4、《千家诗》 作为蒙学诗歌读本的《千家诗》是在南宋刘克庄编选的《千家诗》基础上选录编订的,流传

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年至5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为了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精神,使医学教育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特制定本纲要。 一、医学教育面临的形势 ㈠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的医学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通过实践逐步探索出医学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形成了医学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建立了包括学校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连续统一的医学教育体系。医学教育的规模、质量、效益有了明显提高。高等医校数量和在校生由建国初期的44所、1.52万人,发展到0年的177所、71.48万人。普通中等卫生学校由1949年的181所发展到0年的489所。师资队伍不断加强,教学条件逐步改善。 50年来,医学教育为我国卫生事业输送了一大批合格的医药卫生人才,0年卫生队伍总量已超过559万人,其中卫技人员449万人,医生207.6万人(医师160.3万人)、护士126.7万人。每千人口医师数从建国初期的0.1上升到1.30,接近世界的平均水平。这支队伍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卫生服务需求,保证人民的身体健康,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高等医学教育一系列改革计划的实施,对医学教育专业口径过窄、素质教育薄弱、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过死等状况进行了有效的改革,注重医学生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促进了医学生在知识、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发展,使医学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尽管我国医学教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与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卫生事业改革的需要仍不相适应。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医学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特殊规律认识不足;医学教育的结构不合理,层次偏低,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医学教育现有办学条件与发展规模不符。 ㈡当前医学教育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将促使教育进行深层次改革。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适应市场

从百年语文教育变革看语文教育的本质

2009年11月当代教育与文化 N ov 12009 第1卷第6期Contempor ary Education and Culture V ol 11No 16 [收稿日期]2009-11-01 [作者简介]张燕玲(1963)),女,山西太原人,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语文教育研究 从百年语文教育变革看语文教育的本质 张燕玲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5) [摘 要]语文独立分科到今天不过百余年的历史,可这个百年却是人类社会最为动荡、变化急剧的百年。而百年语文教育变革核心其实就是语文教育本质的变迁。一切关于语文教育的现象归根结底都归结于/语文0是什么的问题。近代中国一直是缺乏民族自信、完全西化的,甚至亦步亦趋。我们抛弃了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宝贵经验。今天当我们这个民族建立了自信时,我们可以理智地反思我们的传统。所以反思近代语文教育理念的变迁、得失,认清语文教育的特质、规律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改革来说意义重大,对未来中华民族的发展更是事关重大。[关键词]语文变革;语文本质;语文教育[中图分类号]G 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779(2009)06-0104-05 语文学科从它1904年独立分科到今天也不过百余年的历史。可是这百年却不同寻常,是人类社 会更是中国社会最为动荡、变化最为急剧的百年。社会的重大变革、起落,必然反映在教育上,特别是语文教育上。现代语文的百年变革打破了中国几千年的、相对稳固的、对于封建统治来说是富有成效的封建旧教育,变革为近现代的资产阶级教育,社会主义的当代教育。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一直对/语文是什么0进行着探究,但似乎直至今日也还没有给出令人满意的结果。 一 近代社会是中国被帝国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国门,中国人民一方面不屈不挠地奋起反抗,一方面多方探求民族独立、振兴的时期。然而这又是东方大梦不得不醒的时候。我们的先驱们惊讶地发现,曾经强大的文明古国已经远远地被西方社会抛在了后面。西方的物质文明,科学技术令我们瞠目。他们认为,西方之所以强盛,是因为它们有先进的政治、经济、教育制度,中国之所以衰败,是因为中国的封建专制的政治和教育制度腐朽落后。比如梁启超就说/中国之衰乱由于教育之未善0。认为只有向西方学习,我们才能改变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国家才能改变贫弱的面貌而走向强盛。他们猛烈批判封建教育的科举、八股是/锢智慧0、 /坏心术0、/滋游手0,他们兴办新学堂,创办时务报刊,制定新学制,倡导白话文运动,培养/经世致用0人才,把教育当作治弱医贫的武器,把兴学校、开民智作为救治中国的药方。而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具有全盘西化的观念。 判断一个民族文化的优劣,往往是以物质文明的发达程度为准绳的。当一个国家科技发达,物质文明先进时,他的文化也被认为是进步的、优越的,而当他的科学技术落后、国家贫弱时,其文化也被认为是落后的,这似乎是无可辩驳的法则。所以我们认同西方,加速西化步伐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同时,我们这个民族在理论形态上一贯重感悟、重形象,连深邃的哲学理念都要用寓言、故事、图像的方式呈现,而不像西方那样,具有强大、完整的理论体系和逻辑力量。中西文化的这种巨大反差,和我们科学技术、物质文明的落后,导致了我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否定。曾经的泱泱大国,世界的中心、主宰顷刻间土崩瓦解,一下子变得不自信,甚至是妄自菲薄了。我们开始对西方朝圣般地亦步亦趋。当时的思想先驱们认为,要救国只有向西方学习,改变中国贫弱地位的首要任务就是改变教育制度。更何况我们的旧教育,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弊端与腐朽,封建教育日益/阻碍了我们在智力方面和物质方面的发展0,不仅仅是缺乏生机与活力,而是阻碍了社会 104

医学教育的三代改革

医学教育的三代改革是指什么? 第一代改革:以科学为基础的医学教育。第一代医学教育改革(1900年-1960年)由Flexner报告开启一系列医学教育变革,以科学为基础的课程设置推进了现代医学及其技术的快速发展,其特点: ?以教师为中心 ?以科学为基础 ?按学科进行课程设置 第二代医学教育改革: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创新过程。第二代医学教育改革(1960年-2000年)由伦敦Harden RM,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进行系统的医学教育,其特点: ?以学生为中心 ?以问题为基础 ?基于问题的学习 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患者和人群为中心,以培养胜任能力为核心的医学教育模式。进入21世纪,医学教育正在进行的新的改革浪潮。2010年“国际医学教育委员会”规划出跨越国界、淡化学科界限的发展战略。第三次改革以患者和人群为中心,以培养胜任能力为核心,倡导专业教育要以团队联合为基础,重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和领导管理技能培养。其特点: ?以病人为中心

?以系统为基础 ?以胜任力为导向 过去100余年的医学教育改革推进了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然而当代的医学却面临诸多现代性危机与困境,医学教育新一代变革迫在眉睫。现代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引发了诸多新问题,其中人口学与流行病学改变、新技术无限制应用、专业过度分化和人群需求改变等是主要因素。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转向慢性疾病的侵袭、自然环境变化和负面医疗行为风险,致使全球卫生系统形势变得越发复杂,因此也就对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很遗憾,当今医学教育系统仍处于严重滞后状态,未能有效地应对上述挑战。 当今医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岗位胜任力不足。以系统为中心的教育变革就是要通过各种教学和体制面的调整,以达到转化式教育目的。新一代系统性转型就是要以卫生系统需求为基础,注重胜任能力的培养与转化,将医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效转化成为临床服务技能,为医疗卫生系统培养优秀医学人才,以适应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是医疗与教育两个系统的共同目标,教育系统的任务就是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医学人才,从而满足现代医疗卫生领域的人才需求。 2.医学院校毕业生的胜任力应具备哪些能力? (1)运用分子、生物化学、细胞学的知识以及维持体内稳态的系统机理及其调节异常来预防、诊断并且治疗疾病

医学教育及中国医学教育改革的现状

医学教育及中国医学教育改革的现状 医学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人类在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建立了医学,为了把长期积累起来的医疗经验传给下一代,便产生了医学教育。起初是以师带徒的形式,随着知识量的扩大和对医务人员需要量的增加,学校形式的医学教育便应运而生。中国早在公元 443年刘宋王朝已设立了官方的医学教育机构;公元9世纪,意大利萨列诺医学校开始闻名于世。 一定社会的医学教育要受到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制约,并且直接受到卫生和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影响。与此同时,医学教育反过来又对它们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和作用;为社会培养医疗保健人才,保护社会劳动力;把医学知识和经验世代积累下来,传授下去,实现医学知识的继续和再生产。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欧洲出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认为教育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地学习的过程。在这种思潮的启发下,目前国际上医学教育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一个医生接受医学教育也是一个终身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基本医学教育,即医学院校教育,学生在学校中接受的是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医学生从医学院校毕业以后,在所学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接受专业化培训,使所学知识和技能朝着某一专业方向深化;继续医学教育,是在完成毕业后教育以后,为跟上医学科学的发展,继续不断掌握新知

识、新技术的终身过程。这三个性质不同的教育阶段应紧密地衔接,形成连续统一的医学教育过程。 中国医学教育的历史中国的医学教育始于南北朝,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19世纪以后,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外国教会在各地陆续办起医院,进而招收学徒,创办医学校,西方新医学教育引入中国。1866年美国教会在广州创办了博济医学校,1881年清政府在天津开设医学馆,继之,1903年在北京京师大学堂内增设医学馆。这以后全国各地建立许多医学院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基本上确立了初等、中等、高等、研究生和进修教育等形式的教育结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多层次的医学教育体系(见表)。在发展现代医学教育的同时,又奠定了中医药教育基础,发展了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医学教育。 医学课程设置18世纪后,生物学理论、显微技术的建立和应用,奠定了近代实验医学的基础,以生物学为带头学科的生物医学模式形式并逐渐在医学中占据了统治地位,直接影响到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医学教育随之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包括:①公共基础课,包括人文和社会科学课程,对学生进行文化和品德教育;②普通基础课,包括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为学习医学打基础;③医学基础课,关于人体正常及异常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学科,以及治疗预防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学习临床医学打基础;④医学临床课。其教学安排是以学科为单元,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一般后医学,先基础后临床,将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一为医前

初中语文优秀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语文优秀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心声》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一个实话实说。在你的人生历程中,肯定有一些事曾触动过你的心弦。今天,老师就为同学们提供一次一吐为快的机会。请同学们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生1:我觉得,父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热爱自己的父母。小时候,父母对我是精心呵护,给我做好吃的,记得那一次,我生病了,父母一夜未眠,第二天,又陪我去医院,直到我的病好了他们才放心。从那时起,我知道了什么是感恩。 生2:现在,我觉得同学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很和谐,有许多同学比较自私,不愿帮助别人,老是想着自己,记得有一次,有一道题我不会做,我问过很多同学,他们中有学习好的,也有学习差的,但没有一个人告诉我如何去做。 生3:自从上学以来,我觉得家长与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他们不理解我们,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为我们安排一切。 生4:个别老师上课的时候,经常提问,但是他们提问的对象却是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而那些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却经常成为老师遗忘的角落。我认为老师的这种做法有些不妥。老师应该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师:刚才我们有四位同学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板书课题)。我想告诉第一位同学,“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趁我们年轻,趁我们的父母还健在,请善待我们的父母。我想告诉第二位同学,把同学当朋友,多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或许情况就会得到改善,问题就会得到解决。我也希望同学之间能够互相团结,记住,“给别人一缕阳光,自己就可能得到一轮太阳。” 我想告诉第三位同学,“可怜天下父母心”,多做换位思考,你就会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我想告诉第四位同学,你很有爱心,乐于助人。大胆的说出来或者给这位老师写封信,这位老师可能就会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毕竟教学相长。 师:同学们,其实,当我们遭遇不平时,我们不应怨天尤人。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今天这堂课,我真心希望,我能做同学们的朋友;我更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毛遂自荐,积极发言。 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心声》一课。读中注意借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生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师:阅读结束了,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在心中油然而生? 生1:我特别同情李京京同学的生活处境,因为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生2:我特别敬佩李京京同学。我觉得他很有自信。尤其当自己的愿望遭到别人拒绝的时候,他总努力为自己创造机会。最后他成功了。

语文教育发展史1

语文教育发展史(作业) 题目:简述中国语文教育史的分期 我国的语文教育源远流长,语文教育的研究不断深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研究成果迭出,形势令人振奋。但是,对于语文教育历史的研究,长期以来,成果极少,可谓凤毛麟角。80年代以前,除了张志公先生的《传统语文教育初探》,其他突出成果则鲜有所闻。鉴于这种情形,许多有识之士主张对语文教育史进行系统的深入的研究。朱绍禹先生一再呼吁:研究语文教育,还必须研究历史,“通过对变化历程的了解,认清现状和把握未来趋势”。顾黄初先生也主张,革新的同时,“对传统,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在许多研究工作者的推动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文教育史的研究开始有了深入,而且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代表性的成果有《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陈必祥主编)、《中国语文教育史纲》(张隆华主编)、《现代语文教育史札记》(顾黄初著)、《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顾黄初、李杏保编)、《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顾黄初、李杏保编)、《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张隆华、曾仲珊著)、《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李杏保、顾黄初著)、《语文教学法漫论·历史借鉴篇》(曹洪顺著)等。近十多年来我国语文教育史的研究不断深入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许多成果在分期问题上有着不小的分歧,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迄今为止,在语文教育史的分期问题上,较有代表性的意见先后就有六种——第一种以叶苍岑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通论》为代表,将中学语文教育史分为三个时期:“五四”以前的传统语文教学期为第一时期,“五四”以后建国以前为第二时期,建国以来的语文教改期为第三时期。第二种以陈必祥主编的《语文教育发展史》为代表,将清末语文单独设科前定为古代语文教育期,之后到“五四”运动前为近代语文教育期,“五四”运动后为现代语文教育期。第三种以陈学法主编的《语文教育学》为代表,将语文教育史分为四个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前为古代语文教育期,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前为近代语文教育期,“五四”运动至建国前为现代语文教育期,建国以后为当代语文教育期。第四种以顾黄初著《现代语文教育史札记》为代表,以清末语文独立设科为界线,将语文教育史分为传统语文教育和现代语文教育两大时期,现代语文教育期又以新中国诞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期,其中建国前发展期又以辛亥革命和1932年课程标准颁布为界分为三个时期。第五种以张隆华主编的《中国语文教育史纲》为代表,以鸦片战争前为古代语文教育期,鸦片战争至新中国诞生前为近代语文教育期,解放后为现代语文教育期。第六种以曹洪顺、冯守仲主编的《语文教育学》为代表,将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前定为传统语文教育期,之后至新中国诞生前为现代语文教育期,建国以来为当代语文教育期。上述分期法各不相同,六家中,将古代(传统)语文教育期的迄止界线定在鸦片战争时期的有二家,定在清末语文独立设科时的有三家,定在“五四”运动时期的有一家;将现代语文教育期的起始界线定在清末语文独立设科时的有一家,定在“五四”运动时期的有二家,定在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