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教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教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教案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论

一、教学目的:

1.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2了解计算机网络的诞生及发展历程

二、教学重点: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

三、教学难点:

计算机网络中相对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如通信子网、资源子网等

四、课时分配:讲授8学时、实验12学时

五、教学方法:讲授

六、教学过程:

第一讲

【引入】

教师根据情况做自我介绍,并讲解课堂要求及考核要求

【新授】

教师提问:大家谈谈对于计算机网络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总结引出:

一、计算机网络概念

1.计算机网络就是用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互相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和通信协议及网络管理软件的管理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传递的系统。

简单的说:网络就是自治的相互连接的计算机的集合;

2.网络定义的理解:

①计算机系统;

理解:计算机网络是多个计算机集合的系统,计算机是组成网络的基本元素;

②通讯设备和线路;

理解:网络中各计算机进行通信,需要一条通道,即网络传输介质。通信设备是计算机与通信线路之间按照一定协议传输数据的设备。

③软件;

理解:网络中各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必须在完善的网络协议和软件的支持下才能实现。

④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

理解:网络的基本功能

二、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1.硬件组成分为:

(1)计算机系统:网络中的最基本模块,主要完成数据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和输出作用,并提供各种网络资源;

网络中的计算机又分为主机和终端;

主机:负责数据处理和网络控制,构成网络的主要资源;

终端:用户进行网络操作,实现人机对话;

(2)通讯设备和线路:连接网络中基本模块的桥梁,它提供各种连接技术和交换技术。

●网络互连设备:网络之间的互连以及网络中计算机互连的设备;

●传输介质:传输数据的物理通道,连接各种网络设备;

(3)软件:对网络中的工作管理和控制。

资源子网:完成数据处理和提供共享资源的任务。

通信子网:完成计算机之间数据的传输和通信任务。

三、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

1、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1969年,形成了世界上

第一个分组交换计算机网络;

2、网络发展经历以下阶段:

(1)远程终端联机阶段;

(2)计算机网络阶段;

(3)计算机网络互联阶段;

(4)信息高速公路阶段;

四、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教师提问:我们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利用网络,我们可以做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数据通信:

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能相互传输各种信息,对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部门进行集中管理和控制;

举例:民航订票系统;

2.资源共享:

网上用户可以在权限范围内共享网络中所提供的共享资源。可共享的资源包括软件和

硬件;

举例:共享打印机;

3.均衡使用网路资源:

使网络中每台计算机都可以平均工作,以避免某台计算机负载过重;

举例:大型网站提供下载时,都设有一些分站点;

4.分布处理:

将任务或工作分配给网络中不同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

举例:大型运算;

5.数据信息的综合处理:

将分散在各地的数据信息进行集中或分级管理,从而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资料;

举例:股票分析;

6.提高计算机安全可靠性:

网络中计算机可以能够彼此互为备用;

举例:银行备用服务器;

一、填空题:1.2.3.

二、简答:

1.计算机网络有哪些部分组成;

2.谈谈你对计算机网络的认识;

五、作业:

第二讲

【复习】

教师提问: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作业点评;

【新授】

计算机网络是个复杂的系统,其内部包含各种网络设备和网络协议,那么怎么样将计算机网络进行分类呢,有哪些具体的标准呢。

一、按覆盖的地理范围分类

通常根据网络覆盖的地理范围和计算机通信的距离将计算机网络分为三类:广域网、城域网和局域网。

1.广域网(WAN,Wide Area Network)

广域网又称远程网,是研究远距离大范围的计算机网络。广域网涉及的区域大。

2.城域网(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城域网的作用范围介于广域网和局域网之间,是一个城市或地区组建的网络。

3.局域网(LAN,Local Area Network)

局域网又称局部网,是有限范围内的计算机网络。

二、按拓扑结构分类

1、拓扑的概念

拓扑:网络中计算机及其他设备的连接关系。拓扑隐去了网络的具体物理特性,而抽象出节点之间的关系加以研究。

2.常见的局域网的拓扑结构有总线型、星型、环型,此外还有树型和网状型等

(1)总线型网

在一条单线上连接着所有工作站和其他共享设备(如文件服务器、打印机等)。

总线型网络的优点是:结构简单,非常便于扩充,价格相对较低,安装使用方便;网络中某一结点的故障,不会造成全网的故障,可靠性高。

总线型网络的缺点是:故障的诊断与隔离比较困难;实时性不强。

(2)星型网

以中央结点为中心与各结点连接。

星型网络的优点是:故障的诊断与隔离比较容易;方便网络扩展;系统稳定性好,故障率低。

星型网络的缺点是:由于任何两个结点间通信都要经过中央结点,故中心点出故障时,整个网络会瘫痪。

(3)环型网

网络中各结点上的计算机通过通信介质连接成一个闭合的环。

环型网络的优点是:可以使用多种传输介质,比如光纤;数据按序传输,网络适时性好。

环型网络的缺点是:由于整个网络构成闭合环,故网络扩充起来不太方便;信息在网络中沿固定方向流动,两个结点间有唯一的通路,任何一个结点

的故障均导致环路不能正常工作,可靠性差;当某个结点发生故障会引起整个网络瘫痪时将需要对每一个结点都进行检测,故障诊断困难。

三、按服务方式分类

1.客户机/服务器网络

服务器是指专门提供服务的高性能计算机或专用设备,客户机是用户计算机。网络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服务器的性能和客户机的数量。目前针对这类网络有很多优化性能的服务器称为专用服务器。银行、证券公司都采用这种类型的网络。

2.对等网

在计算机网络中,倘若每台计算机的地位平等,都可以平等地使用计算机内部的资源,每台计算机磁盘上的空间和文件都成为公共财产,这种网就称为对等网。这种网络组网方式灵活方便,但是较难实现集中管理与监控,安全性也低。较适合于部门内部协同工作的小型网络。

四、按传输介质分类

网络传输介质就是通信线路。目前常用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卫星、微波等有线或无线传输介质,相应的网络就分别称为同轴电缆、双绞线网、卫星网、无线网等。

1.什么是拓扑,画出常见的拓扑结构;

2. 分析学校机房的网络要求,并写出其应该选用什么样的拓扑结构;

3. 对等网和客户端/服务器的网络有什么不同;

五、作业:

第二章 数据通信基础知识

一、教学目的:

通过通信技术的理解,能够逐渐理解网络技术深层次的内容,培养对于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DTE 与DCE 与实际网络通信中设备的对比;

三、教学难点:

1.基本理论与实际的网络知识的结

合;

四、课时分配:讲授10学时、实验12学时

五、教学方法:讲授

六、教学过程:

第一讲

数据通信基本概念

一、信息与数据

1.信息

知识目标:

1.掌握计算机网络数据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指标;

2.了解基本的数据传输技术;

3.理解计算机网络通信模型,理解DTE 和DCE 的概念;

技能目标:

通过基本概念,能够分析计算机网络的技术及性能参数;

情感目标:

2.计算机网络数据通信的主要技术指标;

2.数据

二、模拟数据与数字数据

1.模拟数据

2.数字数据

三、信道与信道容量

四、数据通信系统主要技术指标

1.数据传输率

2.误码率

3.吞吐量

4.信道的传播延迟

5.信道带宽

数据传输技术

一、数据通信系统结构模型

二、基本概念

数据终端设备DTE

数据线路端接设备DCE

【复习】

一、提问:

1、什么叫做计算机网络?用自己的话谈谈对计算机网络的理解。

2、网络有哪些部分组成?

3、网络按距离可以怎么分类?

4、网络主要功能有哪些?各举一例说明。

二、作业讲评

【导入】

网络是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数据通信技术的发展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密切相关,是促进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掌握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将为理解和掌握网络知识打下基础。

【新授】

数据通信计算基础

一、信息与数据

1.信息

它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信息有各种存在形式,如数字、文字、声音、图形和图像等。

2.数据

信息可以用数字的形式来表示,数字化的信息称为数据。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信息则是数据的内在含义或解释。

二、模拟数据与数字数据

一般来说,数据的类型有两种,即模拟数据和数字数据。

1.模拟数据

连续变化的各种物理量是模拟数据,如声音的大小、光线的强弱等。

2.数字数据

离散不连续的物理量则称为数字数据,计算机中的信息都是用数字形式来表示的。

三、信道与信道容量

在数据通信中,信号是数据的传输形式,包括模拟信号及数字信号。信道是传输信号的一条通道。

信道容量是指信道传输信息的最大能力,通常用信息速率来表示。

四、数据通信系统主要技术指标

1.数据传输率

数据传输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某信道传输的信息量,它是一种数字信号的传输速率,有时也称比特率。单位为:b/s;

2.误码率

误码率是指信息传输过程中传错的数据占总传输数据的比率,也称错误率;

3.吞吐量

吞吐量是单位时间内整个网络能够处理的信息总量,单位是字节每秒(B/s)或位每秒(b/s)。在单信道总线型网络中,吞吐量=信道容量×传输效率。

4.信道的传播延迟

信号在信道中传播,从信源端到信宿端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个时间叫做传播延迟(或时延)。这个时间与信号传播的距离有关,也与信号传播的速率有关。

5.信道带宽

信道带宽是指信息所能传送的信号频率宽度,它的值为信道上可传送信号的最高频率与最低频率之差。带宽越大,所能达到的传输速率就越大。

数据传输技术

一、数据通信系统结构模型

数据通信系统是指以计算机为中心,用通信线路与分布在远地的数据终端设备连接起来,执行数据通信的系统。

数据通信系统

数据通信系统的一般结构模型如图1-4所示,它是由数据终端设备(DTE)、数据线路端接设备(DCE)和通信线路等组成。

数据通信系统的一般结构

1.数据终端设备

数据终端设备DTE(Data Terminal Equipment)是指用于处理用户数据的设备,因为这种设备代表通信链路的端点,所以叫数据终端设备。

2.数据线路端接设备

数据线路端接设备DCE(Data Circuit Terminal Equipment)又叫数据通信设备(Data Communication Equipment),是介于DTE与传输介质之间的设备,用于将DTE发出的数字信号变换成适合在传输介质上传输的信号形式,并将它送至传输介质上;或者将从传输介质上接收的信号变换成计算机能够接收的数字信号形式,并送往计算机中。如Modem等设备。

作业:

1、填空题第1题

2、画出数据通信模型

第二讲

数据线路的通信方式

1.单工通信

在单工通信方式中,信息只能在一个方向上传送

2.半双工通信

半双工通信的双方可以交替地发送和接收信息,但不能同时发送和接

3.全双工通信

全双工通信的双方可以同时进行双向的信息传输。

串行传输与并行传输

1.串行传输

串行传输每次由发送端到接收端传输的数据只有一位;

2.并行传输

一次就可以传输多位数据,外部的并行端口及其连线都利用并行传输。

同步传输与异步传输

1.同步传输

同步传输适合于大的数据块的传输,这种方法开销小、效率高,缺点是控制比较复杂,如果传输中出现错误需要重新传送整个数据段

2.异步传输

它把每个字节作为一个单元独立传输,字节之间的传输间隔任意。为了标志字节的开始和结尾,在每个字符的开始用一位作起始位,结尾加停止位,构成一个个的“字符”。

数据交换技术

1.电路交换

电路交换是指通过网络结点(交换设备)在工作站之间建立专用的通信通道,即在两个工作站之间建立实际的物理连接。一旦通信线路建立,这对端点就独占该条物理通道,直至通信线路被取消。

2.报文交换

报文是一个带有目的端信息、控制信息和数据包的数据块。报文交换采取的是“存储转发”(Store-and Forward)方式,不需要在通信的两个结点之间建立

专用的物理线路。

3.分组交换

分组交换是报文交换的一种改进,也属于存储转发方式,但它不是以报文为单位,而以长度受到限制的报文分组(Packet)为单位进行传输交换的。分组也叫做信息包,分组交换有时也称为包交换。

根据分组在网络系统中的传输方式,还可以将分组分为数据报和虚电路两种。

(1).数据报(Data Gram)

(2).虚电路(Virtual Circuit)

【复习】

一、提问:

1、什么叫做数据,数据有哪几种,有什么不同?

2、数据传输要经过哪些系统?

3、信号有哪两种,有什么不同?

二、作业评讲

【导入】

我们在上节课中学习了发送器和接收器的功能。我们以发送器为例,发送器的功能是对信号进行转换或编码,以产生能在特定传输系统中传输的电磁信号。计算机在传输这些信号时,如何实现有效可靠传输,如何通过一台台计算机传送,就是此次课要学习的内容

【新授】

数据线路的通信方式

根据数据在传输线路上的传送方向,通常将数据通信方式分为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和全双工通信三种。

1.单工通信

在单工通信方式中,信息只能在一个方向上传送

2.半双工通信

半双工通信的双方可以交替地发送和接收信息,但不能同时发送和接

3.全双工通信

全双工通信的双方可以同时进行双向的信息传输。

串行传输与并行传输

1.串行传输

串行传输每次由发送端到接收端传输的数据只有一位;

2.并行传输

一次就可以传输多位数据,外部的并行端口及其连线都利用并行传输。

同步传输与异步传输

1.同步传输

同步传输适合于大的数据块的传输,这种方法开销小、效率高,缺点是控制比较复杂,如果传输中出现错误需要重新传送整个数据段

2.异步传输

它把每个字节作为一个单元独立传输,字节之间的传输间隔任意。为了标

志字节的开始和结尾,在每个字符的开始用一位作起始位,结尾加停止位,构成一个个的“字符”。

数据交换技术

1.电路交换

电路交换是指通过网络结点(交换设备)在工作站之间建立专用的通信通道,即在两个工作站之间建立实际的物理连接。一旦通信线路建立,这对端点就独占该条物理通道,直至通信线路被取消。

2.报文交换

报文是一个带有目的端信息、控制信息和数据包的数据块。报文交换采取的是“存储转发”(Store-and Forward)方式,不需要在通信的两个结点之间建立专用的物理线路。

3.分组交换

分组交换是报文交换的一种改进,也属于存储转发方式,但它不是以报文为单位,而以长度受到限制的报文分组(Packet)为单位进行传输交换的。分组也叫做信息包,分组交换有时也称为包交换。

根据分组在网络系统中的传输方式,还可以将分组分为数据报和虚电路两种。

(1).数据报(Data Gram)

数据报传输分组交换方式的优点是:对于短报文数据,通信传输率比较高,对网络故障的适应能力强;而它的缺点是传输时延大且时延离散度大。(2).虚电路(Virtual Circuit)

所谓虚电路就是两个用户的终端设备在开始互相发送和接收数据之前,需要通过通信网络建立逻辑上的连接。

虚电路传输分组交换的优点是:对于数据量较大的通信传输率高,传输延时短,且不容易产生数据丢失。而它的缺点是:对网络依赖性较大。

作业:

选择题1-10

第三章计算机局域技术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双绞线的标准线序(对等线与交叉线),并尝试交叉线的制作。(2)熟悉网卡,知道网卡的用途,并尝试进行安装。

(3)理解网络组建的所需要的硬件设备以及网络协议的配置。

(4)学会简单对等网的组建。

(5)能运用多种方法对网络进行测试。

(6)经历对等网组建的过程,理解组网的基本过程。

二、教学重点

1、双绞线的制作

2、网络的配置

3、网络组建的基本思想。

三、教学难点

1、对等线与交叉线之间的区别与制作方式

2、网络的配置和测试

四、课时分配:讲授8学时、实验12学时

五、教学方法:讲授

六、教学过程:

导入:

1.创设情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3分钟)

问题:“小明家新买了一台电脑,他的旧电脑还运行着windows me,现在希望把原来电脑里的大约20G的数据复制到新电脑里,请同学们帮他想一想,有些什么好办法?”听取学生列举方案,并提出:“如果使用对等网的连接

学生列举方案:

1、硬盘对拷

2、双机互连,通过局域网共享数据

提出问题,引出对等网络的组建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兴趣

2.上网搜索了解双机互连的各种方法。(7分钟)

提出问题:1、什么是对等网;2、对等网的连接方式有哪几种;3、分别需要哪些设备?

学生分组(4个人一组),带着问题上网寻找小型网络的组建方案,并将其填写在学生活动手册上,组内讨论。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网络探究双机直连的对等网网络组建的多种方案。3.确定网络连接的方案(3分钟)

教师总结,并确定实验方案1.双机通过网线直接连接;2.通过交换机/集线器实现网络的连接

学生发言,选择一种组网方案,并说明该组网方案需要哪些设备

确定组网的方案

4.了解网线制作的方法(5分钟)

问题:“双绞线的标准线序有哪些?双绞线的连接线序有哪些?”

学生上网查找并把网线制作的线序标准填写在学生活动手册上。知道双绞线的两种连接线序

了解双绞线的标准线序,并了解双绞线的两种连接线序(T568A和T568B),为网线的制作做好准备

5.网线钳的使用,及交叉线的制作(10分钟)

1.引导学生探讨不同线序的不同用途。

2.教师示范网线钳的使用,并提示交叉线制作中的注意事项

学生讨论不同线序的网线的不同用途,知道两机直接使用的是交叉线。

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学习交叉线的制作。

6.网络的配置(5分钟)

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配置

探究网络的配置

对网络的配置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7.网络的测试(7分钟)

问题:

网卡是否正常工作,如何判断?

如何判断网线是否正常

网络不同可能存在的问题

过程:请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

A.学生带着问题上网搜索,并在小组内部讨论

B.同学间分享

C.听取教师的总结,

网络的测试是一个较难的工作,而且互联网上也不可能把所有的情况列举,因而教师通过这个环节,把网络配置及网络测试的相关的注意事项告诉学生。8.试验一:双机直连(具体见流程图)(33分钟)

任务一:网卡的安装

教师观察学生的操作,及时发现问题,并指导学生正确操作。

认识网卡,并安装硬件和软件

把组网过程分为四个任务,学生组内再进行分工合作,完成任务以后组内进行交流学习。引导学生间通过组内合作,组间交流,学生提高学生的交流和协作的能力。同时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发现问题,并不断通过反思学习来解决问题。

任务二:网线的制作

制作用于双机直连的交叉线

任务三:网络的连接配置,以及网络的测试

网络的配置,需要组间的协调

任务四:实现数据共享

共享数据并进行数据的传输

实验二:多台计算机间通过集线器/交换机连接

学生把网线接到交换机上,并进行网络配置。

让提前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实验二的操作。

9交流和总结(7分钟)

1.请学生交流组网的体会。

2.对本课进行总结。

1.部分学生与全班分享一下自己在组建网络过程中的体会。

2听教师总评。

通过学生的自评,交流中初步学习使用反思学习的方法。

课外拓展

小明打算通过宽带连接到互联网,请你帮他想一想,如何使小明的这两台计算机同时连到互联网,有哪些解决方案?

八年级下信息技术全册教案计算机网络及应用

教师:

第一课计算机网络及应用 【教学内容】 1. 分析本册教材,明确学期计划及学习内容。 2.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有哪些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本学科的学期计划及学习内容。 2.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3.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4.知道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及分类。 ※技能目标: 1.根据学期内容,确定自己操作提高的方向。 2.根据网络概念及组成要素,知道组建网络要做哪些事。如果身边碰巧有这种需要,自己可以参与其中。 3.能恰当地将身边的一些网络进行归类。 ※情感目标: 1.激发兴趣,让自己的学习能够有的放矢。 2.通过网络的功能及发展,明白分享与合作对学习工作的影响。 3.科技领先是一个国家、民族决定其国际地位的重要砝码,激励学生要有使命感、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期计划及内容介绍,让学生知道要学些什么,应该怎么来学。 2.组建计算机网络的基本要素。 3.能列举出身边的网络环境并恰当归类。 【学生分析】 对“网络”这个词,更多的同学会把它的概念缩小理解为“互联网”,我们这一节课就是要让学生了解网络的概念,知道其功能和分类。相对于其它知识、技能,本课内容应该有90%以上的学生是在同一起跑线。【教学过程】 同学们,欢度了一个祥和的春节,在春暖花开的新春季节我们迎来了新的一学期。让我们翻开这本崭新的教科书,先来了解一下,这学期,《信息技术》课会做些什么? 一、学期内容及计划 (通过引导,浏览目录,明确学习内容) 计算机是我们信息技术课上必不可少的工具,对它的使用和操作我们也相当的熟悉了。可是,在现代的信息社会,分散在各处的孤立的计算机就好像一个“光杆司令”,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我想请问一下,你们有听说过“地球村”这个名词吗?“地球村”就是比喻人和人之间、城市和城市之间、国家和国家之间的信息交流突破了时间、空间距离,就好像同处于一个小小的村落一样。 这是如何办到的呢?真是要感谢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日益增长的今天,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快速、经济的信息交换手段。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呢? 二、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教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教案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论 一、教学目的: 1.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2了解计算机网络的诞生及发展历程 二、教学重点: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 三、教学难点: 计算机网络中相对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如通信子网、资源子网等 四、课时分配:讲授8学时、实验12学时 五、教学方法:讲授 六、教学过程: 第一讲 【引入】 教师根据情况做自我介绍,并讲解课堂要求及考核要求 【新授】 教师提问:大家谈谈对于计算机网络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总结引出: 一、计算机网络概念 1.计算机网络就是用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互相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和通信协议及网络管理软件的管理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传递的系统。 简单的说:网络就是自治的相互连接的计算机的集合; 2.网络定义的理解: ①计算机系统; 理解:计算机网络是多个计算机集合的系统,计算机是组成网络的基本元素;

②通讯设备和线路; 理解:网络中各计算机进行通信,需要一条通道,即网络传输介质。通信设备是计算机与通信线路之间按照一定协议传输数据的设备。 ③软件; 理解:网络中各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必须在完善的网络协议和软件的支持下才能实现。 ④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 理解:网络的基本功能 二、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1.硬件组成分为: (1)计算机系统:网络中的最基本模块,主要完成数据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和输出作用,并提供各种网络资源; 网络中的计算机又分为主机和终端; 主机:负责数据处理和网络控制,构成网络的主要资源; 终端:用户进行网络操作,实现人机对话; (2)通讯设备和线路:连接网络中基本模块的桥梁,它提供各种连接技术和交换技术。 ●网络互连设备:网络之间的互连以及网络中计算机互连的设备; ●传输介质:传输数据的物理通道,连接各种网络设备; (3)软件:对网络中的工作管理和控制。 资源子网:完成数据处理和提供共享资源的任务。 通信子网:完成计算机之间数据的传输和通信任务。 三、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和发展 1、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在1969年,形成了世界上

《网络技术应用》全套教案

第一课 认识计算机网络
【教学课题】认识计算机网络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分类和拓扑结构; (2)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3)列举并解释网络通信中常用的信息交换技术及其用途。 过程与方法:
}
(1)学习计算机网络的相关知识。 (2)能利用所学网络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网络的神奇作用,激发对网络技术的求知欲,参与网络技术学习 的态度。 (2)认识到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推动人类学习,生活方式的深刻变 革,了解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环境】:硬件:网络教室,投影仪;软件: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 【重点】: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组成、定义。
$
【难点】: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日益改变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各种各样的 网络应用让我们眼花缭乱,因特网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信息爆炸的威力……,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谈谈我们对计算机网络的认识。
二、新课讲授 (一)计算机网络的功能(阅读课本 P2~P3,并填表1-1) 活动一:小组讨论总结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使用了计算机网络。

活动二::结合活动一中列举的计算机网络的具体应用实例,总结归纳计算机 网络的功能. 总结: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虽然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所有的应用可 以归结为三大功能:资源共享、数据通信和分布处理与分布控制。 (二)计算机网络的组成与定义

活动三:了解学校计算机网络的建设情况。 总结两点: 1、计算机网络组成: (1)、多台地理上分散的独立计算机系统。 (2)、通信协议。

(3)、传输介质和网络设备。 2、计算机网络是多台地理上分散的独立计算机系统遵循约定的通信协议,
通过传输介质和网络设备互相连接起来,实现数据通信、资源共享的系统。
(四)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按覆盖的面积的大小来分:
名称 局域网 LAN 城域网 MAN 广域网 WAN
网络规模大小 10 千米以内 10 千米到 60 千米以内 100 千米以外
?
交流:除我们了解的校园网、网络实验室这类局域网以外,请与同学们交
流,看能否为城域网和广域网举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
1、学习本节内容之前,你是否认为计算机网络就是因特网,谈谈你的看法。 2、浏览网页、收发邮件、网络聊天就是计算机网络的功能,请你谈谈这种 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3、完成在线随堂小测。

!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教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教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教案 主讲人:郑兵 一、课题: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分类 二、课时分配:2学时 三、教学目的:(0.5min) 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计算机网络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四、教学重点(0.5min) 重点:计算机网络按照拓扑结构的分类 五、授课类型:理论课 六、教学手段、教具:多媒、课件、网络拓朴图。七、教学方法: 激趣法,对比法,协作法,启发思维法,逻辑推导法八、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5min) 计算机网络是由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互结合的产物,那么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又是什么呢,计算机网络又是怎么样划分的呢。 2、讲授新课(45min) 一、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1)什么是计算机网络(5min) 凡是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与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软件支持下进行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的系统称为计算机网络。 (2)对计算机网络定义的进一步了解(5min) 在上面的定义中讲到了几个重点,同时也得出计算机网络的两个重要的功能。

a.独立的计算机 b.网络中至少要有两台计算机 c.要有通信设备与线路 d.必须有网络软件 功能:资源共享与数据通信 (3)通信子网与资源子网。(5min) 上面讲到,计算机网络的功能是资源共享与数据通信,那按照这个功能我们计算机网络分为两个子网 a.通信子网 b.资源子网 二、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计算机网络通常的分类方法是按网络的拓扑结构和按地理位置进行划分。 (1)按网络的拓扑结构分类。(10min) 何为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引用拓扑学中研究与大小、形状无关的点和线特性的方法,把网络单元定义为节点,两节点之间的线路定义为链路,网络节点和链路的几何位置就是网络的拓扑结构。 网络的拓扑结构主要有:总线型、环型、星型网状型和树型结构 1.1总线型拓扑结构 1.2环型拓扑结构

计算机网络教案

计算机网络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分类; 3.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4.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常用协议和技术; 5. 能够分析和解决计算机网络中的常见问题。 二、教学内容 1. 计算机网络概述 a.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b.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 c.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领域 2.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分类 a. 网络硬件设备:主机、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等 b. 网络传输介质:双绞线、光纤、无线电波等 c. 网络拓扑结构:总线型、星型、环型、网状型等 d. 网络的分类:局域网、广域网、互联网等

3. 计算机网络的协议与技术 a. TCP/IP协议族 b. 网络传输协议:IP、TCP、UDP等 c. 网络应用协议:HTTP、FTP、SMTP等 d. 网络安全协议与技术:SSL/TLS、VPN等 4. 计算机网络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 a. 网络延迟和带宽限制 b. 网络安全问题与防范措施 c. 网络拓扑调整与优化 d. 网络故障排除与修复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讲解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例法:通过实例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和问题解决方法。 3. 实践法:开展网络实验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计算机网络的配置和故障排除。 四、教学资源

1. 电子教案和课件:提供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课件资料,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 2. 实验设备和工具:提供实验室环境和网络设备,配备相应的软件和工具。 五、教学评价 1. 课堂测试:通过小测验、问答等形式,检测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概念和原理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项目,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其对计算机网络操作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3. 期末考试:综合考核学生对整个计算机网络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进度安排 1. 第一周:计算机网络概述 2. 第二周: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分类 3. 第三周:TCP/IP协议和网络传输协议 4. 第四周:网络应用协议和安全协议 5. 第五周:计算机网络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 七、教学反思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教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教案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教案 第一部分:教学背景和目标 1. 教学背景 计算机网络是现代信息社会的基础设施之一,对于学生来说,掌握 计算机网络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教学教案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内 容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应用,并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2. 教学目标 -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和架构 - 掌握常用的网络协议和技术 - 熟悉局域网和广域网的搭建和配置方法 - 能够进行网络故障排查和维护 -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1. 第一课时:计算机网络概述 -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分类 -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功能

-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2. 第二课时: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物理层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 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 常见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协议3. 第三课时:网络层和传输层 - 网络层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 传输层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 常见的网络层和传输层协议 4. 第四课时:应用层和网络安全 - 应用层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 常见的应用层协议和服务 - 网络安全的概念和基本技术 5. 第五课时:局域网的搭建 - 局域网的基本原理和拓扑结构 - 局域网的设备和组网方法 - 局域网的配置和管理

6. 第六课时:广域网的搭建 - 广域网的基本原理和拓扑结构 - 广域网的连接和通信方式 - 广域网的配置和优化 7. 第七课时:网络故障排查与维护- 常见的网络故障类型和排查方法- 网络维护的基本工具和技巧 - 故障排查和维护的案例分析 8. 第八课时:课程总结和实践应用- 对整个课程内容进行总结回顾 - 学生实践应用项目展示 - 课程考核与评价 第三部分: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1. 教学方法 - 授课结合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 - 学生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 - 教师引导和讨论交流

中职计算机网络教案

中职计算机网络教案 【篇一:《计算机网络技术》教案___高教社____中职】【篇二:中职网络基础教案(网络基础)】 第一章 教学目标: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概率和功能 对计算机网络组成,分类有充分认识 教学要点: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和功能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教学方式: 讲授与提问 教学内容: 第一讲内容(第一节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2个课时) 1.1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深入,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单机系统独自运行,如何使不同计算机连接起来,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成 为一种客观需求,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这种需求有了实现的可 能。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相互结合,产生了计算机网络技术, 从最早的简单互连到现在无处不在的internet,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大 体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多主机互联的 计算机网络→标准计算机网络→全球化的internet。如今网络正不断 地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也必将改变我们的未来。 1.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凡将地理位置不同,并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 备和线路而连接起来,且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网络协议、信息 交换方式及网络操作系统等)实现网络资源共享的系统,可称为计 算机网络。我们平时所接触的办公网络、校园网络,以及我们访问 的internet,都属于计算机网络。网络的规模可大可小,最小的计算 机网络可以是两台计算机的互联,最大、最复杂的计算机网络是全 球范围的计算机互联。

网络是计算机的一个群体,是由多台计算机组成的,这些计算机是通过一定的通信介质互联在一起的。计算机之间的互联是指它们彼此之间能够交换信息。互联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计算机间通过双绞线、同轴电缆、电话线、光纤等有形通信介质连接;另一种是通过红外光、激光、微波、卫星通信信道等无形介质互联。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包括如下几个基本要素。 1)至少存在两个以上的具有独立操作系统的计算机,相互间需要共享资源、信息交换与传递。 2)两个以上能独立操作的计算机之间要拥有某种通信手段或方法进行互联。 3)两个以上的独立实体之间要做到互相通信,就必须制定各方都认可的通信规则,也就是所谓的通信协议。 4)需要有对资源进行集中管理或分散管理的软件系统,即所谓的网络操作系统。上述四个要素是充分必要的,缺一不可。 目前,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正在进一步引起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变化,促进全球信息产业的发展。计算机越普及、应用范围越广,就越需要将计算机互联起来构成网络。 1.1.2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 早在1952年,美国就建立了一套sage系统,sage系统的诞生被誉为计算机通信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从此,计算机网络开始逐步形成并发展。 计算机网络的形成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计算机终端网络、计算机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 1.计算机网络终端 计算机终端网络又称为分时多用户 联机系统,其结构如图1-1所示。 终端终端 早期的计算机系统规模庞大、价格昂贵,设置在专用机房,并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多个终端设备。在通信软件的控制下,各个用户可以在自己的终端上分时轮流地使用中央计算机系统的资源,这样既克服了到机房排队等待的现象,又提高了计算机的效率和系统资源的利用率。 终端设备是用户访问中央计算机系统的窗口,它具有特殊的编辑和会话功能。一台计算机所能连接的终端的数量随其中央主计算机的性能而定,处理能力强且运行速度快的计算机连接的终端设备就多

小学四年级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的搭建与应用教学教案

小学四年级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的搭建与应 用教学教案 【小学四年级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的搭建与应用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理解计算机网络的作用和应用; 2.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包括服务器、客户端、IP地址等; 3.了解计算机网络的搭建过程,能够简单配置和连接计算机网络; 4.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应用领域,并通过实际案例运用所学知识。 二、教学内容 1.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多台计算机通过网络设备连接起来,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的技术。 2.计算机网络的作用和应用 计算机网络的作用:方便信息和资源的共享,提高工作效率。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互联网、局域网、广域网、无线网络等。 3.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1)服务器(Server):提供服务的计算机,在网络中起到管理和控制的作用。 (2)客户端(Client):接受服务的计算机,通过服务器获取所需内容。 (3)IP地址(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用于标识计算机在网络中的唯一地址。 (4)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指在较小范围内连接起来的计算机网络,如家庭、学校等。 (5)无线网络(Wireless Network):通过无线方式连接的计算机网络,如Wi-Fi网络。 4.计算机网络的搭建过程和配置 (1)准备网络设备:路由器、交换机等。 (2)连接网络设备:将路由器连接到宽带接入点,将计算机通过交换机连接到路由器。 (3)配置网络设备:根据网络提供商提供的配置信息,设置路由器的IP地址、无线网络密码等。 (4)测试网络连接:确保计算机连接到网络后可以正常访问互联网。 5.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案例

高中信息技术课教案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与应用

高中信息技术课教案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与应用 教案:高中信息技术课——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与应用 一、引言 计算机网络现在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在工作还是日常生活中,我们都需要使用计算机网络来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上,学生需要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与应用,以提高他们对计算机网络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课程目标 1.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定义和分类。 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成要素和基本结构。 3. 理解和运用网络协议进行信息传输。 4. 学会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 5. 能够识别和解决网络故障。 三、教学内容 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分类 A.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B. 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的区别与应用

C. 互联网的概念和基本协议 2.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要素和基本结构 A. 硬件组成和作用 B. 软件组成和作用 C. 服务器和客户端的区别与联系 3. 网络协议的概念和应用 A. TCP/IP协议族 B. HTTP、FTP、SMTP等常用协议的作用和应用 C. IP地址和端口号的作用和应用 4. 计算机网络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 A. 文件服务器和打印服务器的配置和使用 B. 电子邮件和即时通信工具的使用 C. 网络文件传输和共享 5. 网络故障的识别和解决 A. 常见网络故障的表现和原因分析 B. 使用网络故障诊断工具进行故障排查 C. 常见网络故障的解决方法和预防措施

四、教学方法 1. 多媒体展示:通过投影仪展示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实例,以便学生深入理解。 2. 实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计算机网络的概 念和协议。 3.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分享经验,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和 合作能力。 4. 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计算机网络的资源共 享和故障排查过程,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评估 1. 课堂练习:设计针对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和应用的练习题,用于 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估他们 对计算机网络资源共享和故障排查的能力。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要求他们就特定的网络问 题进行思考和解答,以检验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资源 1. 计算机网络教材和参考书籍 2. 多媒体课件和实例展示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案教师姓名:XXX 学校名称:XXX中学 学科:计算机网络技术 年级:高三 课时数:2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常用的网络协议。 3.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和通信过程。 4. 能够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教学重点: 1.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2. 常用的网络协议及其功能。 3. 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和通信过程。 教学难点: 1. 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和通信过程的深入理解。

2. 网络协议的原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教学准备: 1. 计算机、投影仪、教学PPT。 2. 板书用具。 教学步骤: Step 1:导入(5分钟) - 向学生展示一幅网络拓扑图,引发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兴趣。 - 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你们日常生活中都使用过计算机网络吗?你们知道计算机网络是什么吗?” Step 2:知识讲解(30分钟) 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 通过教学PPT,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包括计算机网络的定义、计算机网络的功能、计算机网络的优点等。 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 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包括局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的定义及其特点。 3. 常用的网络协议

- 介绍常用的网络协议,如TCP/IP协议、HTTP协议和FTP协议等,以及它们的功能和应用场景。 4. 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和通信过程 - 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和通信过程,包括数据的传输方式、 数据的封装与解封装、数据的传输路径等。 Step 3:案例分析(25分钟) - 提供一个具体的案例,例如学生在家中通过互联网下载一部电影,在案例中分析计算机网络是如何实现这一过程的。 - 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网络协议的应用和工作原理。 Step 4:讨论与总结(15分钟) -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总结计算机网络的重点内容和关键理论。 - 强调计算机网络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Step 5:作业布置(5分钟) - 布置相关的作业,如查找和了解更多网络协议及其功能。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分类和工作原理有 了初步的了解。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 用相结合,加深了对计算机网络的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 更多的实例和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中职类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第6章交换与路由技术教案

中职类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第6章交换与路由技术教 案 【本章课题】第6章交换与路由技术 【本章课时安排】10课时理论学习,10课时实验,5课时习题课 【本章内容】6.1路由器和多层交换机概述 6.2虚拟局域网(VLAN)6.3局域网中的冗余链路6.4端口聚合6.5 路由技术6.6路由信息安全6.7网络地址转换(NAT)6.8网络规划与设 计 【本章新课导入】 随着Internet的发展,交换与路由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数据交换技术也从最早简单的电路交换发展到二层交换,从二层交换又遂 渐发展到今天较为成熟的三层交换,以致发展到将来的高层交换。因此, 在大型骨千网中,各种模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的网络设备正扮演着重 要的角色。【本章教学目标】 1、基本目标:(1)理解:局域网中的冗余链路 端口聚合路由信息安全网络地址转换(NAT)网络规划与设计 (2)掌握:网络设备的配置方法 VLAN的配置方法路由技术 2、能力目标:学会网络设备的配置方法 3、情感德育目标:勇于接受新知识,善于探索与实践【本章重点】1、路由器与交换机的配置方法

2、虚拟局域网(VLAN) 3、端口聚合 4、静态路由与RIP协议路由 5、网络地址转换(NAT) 【本章难点】1、OSPF动态路由协议 2、冗余链路(STP协议) 3、访问控制列表(ACL) 【教学内容】6.1路由器和多层交换机概述【教学目标】掌握网络设备常用的配置方法【教学重点】1、网络设备的配置模式;2、网络设备常用的命令行配置方法【教学难点】网络设备常用的命令行配置方法【教学关键】明了网络设备配置模式的层次关系【教学方法】讲授,引导、实验【授课类型】新授理论、实践课 【教学用具】黑板、电子白板、机房内设备【课前准备】教师:充分备课,制作课件、实验学生:预习相关内容【教学内容及过程】:★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说说你认识的网络设备?工作的层次?★讲授新课 6.1 路由器(Router)和多层交换机(Switch)概述 1、路由器 (1)定义:是一种典型的网络层设备,负责在网络层间传输数据分组,确定网络上数 据传送的最佳路径,完成网络层间中继的任务。 (2)用途:①异种网络互联 ②一个网络内的多个子网间的互联(3)功能: ①寻址转发功能,实现数据分组有一个网络传到另一个网络。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教学大纲教学与实验计划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教学大纲教学与实验计划 一、教学大纲 1.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 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3.学时:48学时(理论课程32学时,实验课程16学时) 4.学分:3学分 5.先修课程:《计算机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 6.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通信原理和网络协议,以及计算机网络各层次的协议和相关技术。包括因特网协议、局域网和广域网的设计与实现、网络的组网和管理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分析、设计和实现计算机网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网络体系结构(2学时)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和分类 -网络体系结构的发展和演变 -OSI参考模型和TCP/IP协议模型 2.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6学时)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传输媒体与信号的基本特性 -数据编码和调制解调技术 -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数据链路层的工作原理和协议3.网络层(8学时) -网络层的作用和功能 -网络层的地址解析和路由选择-IP协议和路由协议 -网络地址转换和子网划分 -网络层协议的设计和实现 4.传输层(8学时) -传输层的作用和功能 -UDP和TCP协议 -可靠传输和拥塞控制算法 -传输层的设计和实现 5.应用层(8学时) -应用层协议的概念和分类 -HTTP、FTP和DNS等应用层协议- Web服务和网络安全

-应用层的设计和实现 三、实验计划 1.实验项目一:网络设备配置与调试实验(2学时) -学生通过实验室环境中提供的各类网络设备,熟悉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和无线网络设备的配置和调试方法。 -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中的案例,进行网络设备的初始配置和基础功 能测试,了解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基本配置。 2.实验项目二:网络协议分析与设计实验(4学时) -学生通过抓包软件等工具,分析和理解TCP/IP协议栈各层次的工作 机制和协议。 -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中的案例,设计和实现简单的网络协议功能, 如数据包的封装和解析、路由表的维护等。 3.实验项目三:局域网设计与实现实验(4学时) -学生通过运用网络设备和软件工具,设计和实现局域网的组网和管理。 -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中的案例,在实验室环境中搭建局域网,包括 网络设备的配置和交换机的VLAN设置。 4.实验项目四:网络性能分析与优化实验(4学时) -学生通过网络测试工具和性能监控软件,分析和评估网络的性能并 进行优化。

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应用

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应用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应用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常见协议; 3. 理解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4. 学习网络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2. 网络设备和相关软件; 3. 计算机实验室等教学资源。 教学步骤: 引入: 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应用的兴趣。 一、计算机网络基础(约300字) 1. 介绍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和定义; 2. 讲解计算机网络的作用和优势;

3. 分类计算机网络的方法和常见类型,如局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 4. 介绍网络协议的概念和常见协议,如TCP/IP协议。 二、互联网的发展与特点(约400字) 1. 回顾互联网的历史发展,从ARPANET到现代互联网; 2. 解释互联网的构成和组织结构,包括服务器、路由器和域名系统等; 3. 阐述互联网的主要特点,如开放性、去中心化和自治性。 三、网络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约600字) 1. 介绍常见的网络应用,如电子邮件、网页浏览和即时通讯等; 2. 讲解网络应用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操作方法; 3. 引导学生使用浏览器进行搜索和浏览网页,并演示其基本功能; 4. 指导学生使用电子邮件服务发送和接收邮件,并讲解邮件的组成 和传输过程; 5. 就即时通讯工具进行基本操作指导,如登录、添加好友和发送消 息等。 四、拓展与应用(约200字) 1. 提供拓展资源,鼓励学生自主深入学习网络安全、网络编程等相 关领域;

2. 激发学生对网络应用的创新和应用意识,鼓励设计和开发自己的 网络应用。 课堂小结(约100字):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并强调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在 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教学延伸: 为学生提供相关阅读材料和实践任务,促进他们对信息技术计算机 网络与互联网的进一步学习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实际情况,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反思,并结合实践进行教学改进。

粤教版网络技术应用教案

粤教版网络技术应用教 案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1.1认识计算机网络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分类和拓扑结构; (2)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3)列举并解释网络通信中常用的信息交换技术及其用途。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计算机网络的相关知识。 (2)能利用所学网络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网络的神奇作用,激发对网络技术的求知欲,参与网络技术学习的态度。(2)认识到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推动人类学习,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了解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环境】:硬件:网络教室,投影仪;软件:多媒体教室管理系统,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极大的方便,也可以让书生不足不出门户可以知道天下的事情。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谈谈我们对计算机网络的认识。 二、【教师活动】首先让我们一起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在网络操作系统和通信协议支持下,将多台可以独立运行的计算机相互连接,用于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的系统称作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起源于一个名叫ARPANET的广域网;1969年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创办;最初只连接了位于不同地区的四台计算机。1983年正式命名为Internet,即因特网。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①服务器:在网络上提供资源的计算机称为服务器。 ②工作站:在网络上使用资源的计算机称为工作站。 ③网络设备:连接计算机与传输介质、网络与网络的设备。常用的设备有路由器、网络适配器、交换机、网桥、光电转换器等。(实物展示) ④网络协议:网络中为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常用的协议有TCP/IP协议、IPX/SPX协议等。 ⑤网络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是网络用户和计算机网络的接口,支持局域网络的通信及资源共享。网络操作系统则承担着整个网络范围内的资源管理,支持各用户间的通信。常用的网络操作系统有Windows 2000、UNIX、Linux等。 【计算机网络功能】 ①数据通信。如: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等。 ②资源共享。如:网上浏览新闻、网上查找学习资料等,学校的电子阅览室。 ③协同工作(分布处理)。如:办公自动化电子数据交换远程教育、电子银行、电子商务 【网络的分类】 ①按网络覆盖范围来分类: 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广域网(WAN)。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