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陆俭明_析“像……似的

陆俭明_析“像……似的

陆俭明_析“像……似的
陆俭明_析“像……似的

析“像……似的”

陆俭明

“似的”是个结构助词,永远轻读;它总是附着在词或词组之后,构成“X似的”,通常称之为“似的”结构。“似的”所附着的X,通常是名词性成分(如“珍珠似的、铁桶似的、火似的、催生婆似的、孩子似的”),动词性成分(如“没有事儿似的、丢了魂儿似的、像不认识似的、飞似的”),或主谓词组(如“心里总有什么

事儿似的、狗啃似的、猫抓似的”)。“似的”结构是谓词性结构,可以作谓语。例如:

(1)大家都为他着急,可他没事儿似的

.....。

(2)这孩子木头似的

....,真不讨人喜欢。

更常见的是作定语、状语和补语,例如:

(3)每片荷叶上都留着一粒珍珠似的

....露珠,晶莹透亮。[作定语]

(4)他抓了把牛毛似的

....烟丝按到烟锅里,猛吸了几口。[作定语]

(5)我军铁桶似的

....包围了敌人。[作状语]

(6)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

......说。[作状语]

(7)你看他,淋得落汤鸡似的

.....。[作补语]

(8)他以为伙伴们都不知道昨天夜里发生的事,装得没有事儿似的

......。[作补语]

也可以作某些谓宾动词的宾语。例如:

(9)她心里立时感到猫抓似的

....,一时倒不知怎么做好。

(10)得知老跟他作梗的钱参谋被新四军打死了,陈一强直觉得大暑天喝了碗凉白开似的

...........,心里甭说有多痛快了。

“似的”常与“像”配合着用,构成“像X似的”的格式。例如:

(11)他俩像个瞧见包国维似的

..。

(12)一粒粒像水银似的

..小雨珠,悄悄地顺着麦叶子滚在松软的泥土上。

(13)云南的春天却脚步儿勤,来得快,到处早像催生婆似的

..正在催动花事。

(14)他的脚脖子肿得像两条瓠子似的

..。

现在有个问题,“像……似的”,其构造层次该怎么划分,是(A)“像X/似的”,还是(B)“像/X似的”?历来有不同意见。按意见(A),整个格式是一个由述宾词组加上结构助词“似的”所形成的“似的”结构;按意见(B),整个格式是一个述宾结构,宾语由“X 似的”充任。这两种意见似乎都有道理,因为正如上面已指出的,“似的”可以附着在一个述宾词组之后(如“丢了魂儿似的”),而“似的”结构,又可以充任某些动词的宾语(如“感到猫抓似的”)。

如果我们只是就事论事,只是就“像X似的”这个格式本身去分析、讨论,确实很难断定哪种分析更合理些;但是如果我们能跳出这个格式的范围,联系其他与之相关的格式来考虑,便会得到一个较为合理的结论。

这里我们不妨先来分析一下“跟X一样”这一格式。这个格式一般都把它分析为状语加中心语的偏正结构①。其实这是一个有歧义的同形格式②:

(甲)表示比较,强调等同。这时自然重音一定在“一样”上。例如:

(1)我的物理分数跟小张′一样。

(2)他妹妹可高了,个儿跟他..′一样..

。 (3)今年奖金的评定办法,跟去年...′一样..

。 (乙)表示比拟,强调相似。这时自然重音一定在X 上。例如:

(4)你看他又高又瘦,跟.′电线杆一样.....

。 (5)他可狡猾了,跟.′狐狸一样....

。 (6)场上的棉花堆得老高老高,远远望去,跟.′雪山一样....

。 上面我们把“跟X 一样”分化为(甲)(乙)两式根据的是语义和语音上的区别;在语法上也同样能找到分化的依据:

(A) (甲)式的“一样”前头能带上“完全”、“确实”、“的确”一类修饰语,(乙)式的“一样”不能带这些修饰成分。

(B)(乙)式里的“一样”可以用结构助词“似的”去替换,而整个格式的意思和重音不变。例如:

跟′电线杆一样 → 跟′电线杆似的

跟′狐狸一样 → 跟′狐狸似的

跟′雪山一样 → 跟′雪山似的

(甲)式里的“一样”则绝不能用“似的”去替换。

(C)(甲)式有相应的否定形式。例如:

跟小张′一样~跟小张不一样

跟他′一样~跟他不一样

跟去年′一样~跟去年不一样

(乙)式则没有相应的否定形式。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有理由对“跟X 一样”的(甲)、(乙)二式作不同的语法分析。(甲)式宜分析为(以例(1)为例):

跟 小张 一样

└───┘└─┘ “状—中”偏正结构

└┘└─┘ 介词结构

其中“跟”是介词,“一样”是形容词。(乙)式则宜分析为(以例(4)为例):

跟 电线杆 一样

└┘└─────┘ 述宾结构

└──┘└─┘ 助词结构

其中“跟”是动词,表示“像、好像”义;“一样”是结构助词,同“似的”。

我们把“跟X 一样”分化为(甲)、(乙)两个格式,并对它们作了不同的语法分析,这为我们合理解决“像X 似的”的构造层次提供了新的依据。

请看下面三组格式:

(一)a .跟′X 一样(属乙)

b .跟′X 似的

(二)a .像′X 一样

b .像′X 似的

(三)a .好像′X 一样

b .好像′X 似的

(一)组用“跟”,(二)组用“像”,(三)组用“好像”;每组X 之后分别用“一样”和“似的”。上列这三组六个格式显然是平行的,有着极大的共同性:

(A)这三组六个格式的自然重音都在X 上;

(B)这三组六个格式所表示的语法意义都相同,都表示比拟;

(C)每一组的末尾都是“一样”或“似的”,而且每一组里的“一样”、“似的”都可以用“那样”替换,而格式的重音、意思不变。

既然(一)a ,“跟,X 一样”(属乙式)应分析为:

跟 ′X 一样

└─┘└────┘ 1—2述宾结构

└─┘└─┘

3—4助词结构 那么与之相平行的其余五个格式也应作相同的分析。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我们可以较为肯定地说:对“像X 似的”采取(B)分析法,即将它分析为“像/X 似的”(述宾)是合理的。

这里附带说一下“跟”。

上面我们把乙类“跟X 一样”分析为述宾结构,把其中的“跟”看作动词。然而,目前所有的工具书里,在“跟”这一词条下都未列有表示“像,好像”义的动词“跟”。这样,人们会很自然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把表示比拟义的“跟X 一样”格式里的“跟”处理为动词合适吗?

一般都把“跟X 一样”里的“跟”一律看作介词,说其作用是介绍出比较的对象。人们所以这样认识,因为在一般人心目中“跟X 一样”只表示比较,而未注意到它还表示比拟。当“跟X 一样”表示比较时,“跟”确实是一个介绍出比较对象的介词;但是当“跟X 一样”表示比拟时,把“跟”看作介词就不妥了。关于这一点,只要我们把它同也是表示比拟的“跟X 似的”一比较,就会看得很清楚。

“跟X 似的”只表示比拟,这里的“跟”绝对不能看作介词。要知道“似的”是结构助词,如果把这里的“跟”处理为介词,这等于说介词结构可以修饰结构助词“似的”,或者说“似的”可以同一个介词结构组成助词结构,而这两种说法都是站不住的。最合理的分析是把“跟X 似的”里的“跟”处理为动词,把整个格式

看作是由助词结构“X 似的”充任宾语的述宾结构,对比“像X 似的”和“好像X 似的”,更可以看出把“跟X 似的”里的“跟”处理为动词的合理性。

“跟X 一样” (乙类)和“跟X 似的”是平行的句子,既然“跟X 似的”里的“跟”处理为动词较为合理,那么把“跟X 一样”(乙类)里的“跟”处理为动词(表示“像,好像”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从词义发展变化的角度说,动词“跟”指在后面紧接着向同一方向行动(参见(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这一意义引申出“像,好像”的意义是完全可能的,自然的。“请跟着我念”,是说(1)我先念,大家随着念;(2)我怎么念,大家也怎么念。这里就包含有相一致的意思,“跟”所表示的“像,好像”的意义就是由此引申出来的。 附 注

① 见《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八百词》等。

② 参看朱德熙《语法讲义》§13.3,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原载《语文月刊》1982年第1期)

1 2 3 4

从语言信息结构视角重新认识_把_字句_陆俭明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6年第1期(总第177期) 从语言信息结构视角重新认识“把”字句* 陆俭明 提要 本文首先指出目前“把”字句教学之不足,由此提出从语言信息结构视角重新认识“把”字句的新思路。文章对语言信息结构作了简要介绍,并提出了汉语句子信息结构所遵循的八个准则。接着文章从语言信息结构这一视角分析了表“处置”义的“把”字句,指出从信息传递的角度看,表“处置”义的“把”字句的特点在于:(一)要让“处置者”为话题;(二)要让“处置结果”作为信息聚焦点;(三)运用介词“把”其目的是能自由地将“处置对象”引入句子内,同时表示“处置”的强影响性和说话者的主观认定性,由此凸显“处置结果”。文章最后指出,如果我们能将“把”字句在语言信息结构上与其他句式的差异清楚地告诉外国学生,如果我们能将“把”字句在语言信息传递上的独特性告诉外国学生,这无疑将有助于我们走出“把”字句教学的困境。 关键词 “把”字句;语言信息结构;句子信息结构遵循准则 一 从“把”字句教学一直令人有挫败感说起 “把”字句在现代汉语中是一种很重要的句式。无论在汉语句法研究中还是在汉语教学中,“把”字句一直是一个比较受重视的句式。可是,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外国学生在做“把”字句的造句练习时,一般都能造出符合老师所讲的有关“把”字句的语法规则的“把”字句来;但是在实际说话、写作中,老是用不好“把”字句。(田靓2012)普遍的毛病是,不该用“把”字句的地方用上了“把”字句,而该用“把”字句的地方却又没有用。马真(2008)在《在汉语教学中要重视词语使用的语义背景》一文中就曾举过这样两个留学生的很典型的跟“把”字句相关的偏误句:(1)*洪水是退了,但是眼前是一片不好的景象:洪水把村舍的房屋冲倒了一大半,把猪、鸡、羊都淹死了,空气里充满了难闻的臭味儿;洪水把成堆的木材也几乎都冲光了,……。 (2)*玛丽是个勤快的孩子,每天都是她最早起来。等我们起床,早饭已经被她准备好了,屋子也已经被她整理得干干净净。 马真(2008)指出,就一个个小句孤立来看,都合语法,但是例(1)冒号以后的部分,是要具体描 作者简介:陆俭明,男,江苏吴县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本体研究和应用研究,尤其关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电邮:lu_ma2008@pku.edu.cn。 *本文得到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现代汉语构式知识库建设及其应用研究”(项目批准号:13JJD740001)经费的资助。 1

构式语块句法分析法和教学法(陆俭明)

“构式—语块”句法分析法和教学法 *苏丹洁 陆俭明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中文系 提要本文就汉语语法研究与教学提出三个观点:第一,语法研究、语法教学不能囿于 “主—谓—宾”“施—动—受”这一传统的句法研究和教学思路。第二,在语法研究中要树立 “从认知角度去认识语言共性和个性”这一观念。第三,“构式—语块”分析法和教学法是一种新的补充性的句法研究与教 学的理论和方法。这一方法建立在人类认知和语言的共性基础之上, 在分析和教授一些汉语句式方面,优于传统的思路。文章对上述观点与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认知共性语言共性构式语法“构式—语块”理论语法研究与教学 一传统的语法分析思路在第二语言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目前的语法理论,不管是形式派、认知派还是功能派,基本上都是从古希腊语言学传统 发展而来的, 只是每一流派的研究角度、所用术语、所要达到的期望值不同而已。它们在对句子结构的描写上,都离不开这样一种思路— ——句法上的“主—谓—宾”(主语—谓语—宾语)、语义上的“施—动—受”(施事—动作—受事),但这一思路难以涵盖、解释一切句法结 构。 我们看到,当前发展迅速的应用语言学对其提出了不小的挑战。请看下面两个例子。 1.1存在句第二语言教学中的问题 现代汉语里有一种存在句,其格式是:处所成分+动词+着+名词语①。或码化为:NPL +V +着+NP 。例如: A 组:(1)门口站着三个孩子。 B 组:(5)墙上挂着两幅地图。(2)教室里坐着许多学生。 (6)花瓶里插着一束玫瑰花。(3)床上躺着一个病人。 (7)门上贴着一副对联。(4)桌子底下趴着一条小狗。(8)柱子上刻着一个“忍”字。 7 55* ①本文初稿曾在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与杭州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汉语国际教育‘三教’ 问题学术研讨会———第六届对外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杭州2009.10)上宣读,与会学者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世界汉语教学》匿名审稿专家也给予了许多中肯的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致谢!本次发表对初稿作了较大的改动,本文错谬之处是作者的责任。 包括名词和名词短语。

构式语法 陆俭明

一种新的语法研究方法论—— 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理论 构式语法的思想最早是由格语法的创始者Fillmore(1990)提出来的,后经Adele E. Goldberg(1995)和Paul Kay(1995)等学者的研究而越见深入,其中以Goldberg 的研究成果最引人注意,她是一位年轻的女性学者,也是认知语言学的泰斗LAKOFF 的高徒,现为普林斯顿大学的语言学教授。她的博士论文是《A Construction: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后经整理在美国出版,现在成为构式语法理论的代表性著作。本书今年三月已由北大出版社出版,译者吴海波,书的中文译名是《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 构式语法的基本观点是:假设C是一个独立的构式,当且仅当 C 是一个形式(Fi)和意义(Si)的对应体,而无论是形式或意义的某些特征,都不能完全从C这个构式的组成成分或另外的先前已有的构式推知。Goldberg所说的构式范围比较广,不仅包括一般所说的句式,也包括成语、复合词、语素等。从句式这个平面说,按Goldberg 的构式语法理论,句式有独立的语义,因此一个句子的意义,并不能只根据组成句子的词语的意义、词语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另外的先前已有的句式所能推知,句式本身也表示独立的意义,并将影响句子的意思。 举例说明。现汉中有一类表示存在义的句式(存现句):NP1+V+着+NP2,如(A)台上坐着主席团,(B)墙上挂着一幅画。这种句式有三个特点:1、主语和宾语的置位。2、B类句式的施事者的隐藏。3、按说句法成分的语义角色不同,所造成的语法意义有差异,但A类句式的宾语角色是施事,而B类句式的宾语角色是受事,但是两种句式的语法意义一致,怎么解释这种现象?针对这三个问题,生成语法学有三种理论解释:一是“句式变异说”,二是“动词变异说”,即由一元变为二元,三是“轻动词说”。其中以第三种理论的解释力最广,简单地说,就是假设该句式中存在一个轻动词,台上v主席团坐着,墙上v一幅画挂着,其中的轻动词v表示“存在”,但在表层结构中缺省,因此造成了后置动词的前移,最终形成了该类句式。轻动词理论确实可以解释上述三个问题,但是该理论最致命的缺陷在于,由假设所造成的理论循环论证:如果问,存现句是怎样形成的,可以回答,是因为句中有个轻动词;试再问,句中为什么有个轻动词,又会回答,因为它是存现句。很明显,这种假设在科学论证中是很危险的,实际上它并不能解决问题的实质。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摘要编排版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第三版) 陆俭明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北京

目录 绪论 0.1 关于语言 0.2 关于汉语 0.3 语法到底是指什么? 0.4 语法和语音、语义 0.5 关于语法单位 0.6 三组重要的概念 0.7句法结构中的两种结构关系 第一章词类研究 第一节汉语词类研究 1.1 汉语词类问题一直被认为是个老大难问题 1.2 关于划分词类的依据 1.3 怎样依据词的语法功能来给汉语词分类? 1.4 各家词类数目多少简析 1.5 关于词的兼类问题 1.6 汉语词类划分中难处理的问题 第二章汉语句法分析 第二节层次分析法 2.1 句子成分分析法及其局限 2.2 句法构造的层次性 2.3 关于层次分析法 2.4 运用层次分析法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5 层次分析法的作用 2.6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 第三节变换分析法 3.1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和变换分析的产生 3.2 关于“变换”这个概念 3.3 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 3.4 变换分析的基本精神和所遵守的原则 3.5 变换分析的作用 3.6 变换分析的局限 第四节语义特征分析法 4.1 变换分析的局限与语义特征分析的产生 4.2 关于语义特征 4.3 关于“名词[主语]+动词+名词1+给+名词2”句式4.4 关于“动词+了+时量+了”句法格式 4.5 关于“v有……”格式 4.6 关于“形容词+ (一)点儿!”祈使句式

4.7 关于“名词语+了”句法格式 4.8 关于语义特征分析 第五节配价分析法 5.1 语法研究中的“配价”思想及配价语法分析 5.2 “喝啤酒助学生”和“喝啤酒的方式”在语法上有区别吗? 5.3 “VP+的”这种“的”字结构的指称和歧义问题 5.4 “放了一只鸽子”和“飞了一只鸽子”在语法上有区别吗? 5.5 形容词都能受“对……”这一介词结构修饰吗? 5.6 介词结构“对……”能作什么样的名词的定语? 5.7 为什么可以说“他是王刚的老师”却不能说“※他是王刚的教师”? 第六节语义指向分析 6.1 为什么“只吃了一个面包”里的“一”有时能省略,有时不能省略?6.2 语义指向和语义指向分析 6.3 是不是每个句法成分都有语义指向的问题? 6.4 对于句法成分的语义指向需考虑哪些问题? 6.5 对被指向的成分是否会有某些特殊的要求? 6.6 “究竞”在句中为什么有时能移位,有时不能移位? 6.7 “吃了他三个苹果”到底该看作单宾结构还是双宾结构? 6.8 语义指向分析的作用 第三章范畴研究 第七节汉语语义范畴研究 7.1 汉语句法研究中所要关注的语义问题 7.2 汉语中的数量短语和数量范畴 7.3 数量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7.4 领属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7.5 自主范畴对汉语句法的制约作用 第四章汉语虚词研究 第八节汉语虚词研究 8.1 关于虚词用法的研究 8.2 关于虚词意义的研究 8.3 研究虚词意义的基本方法——比较分析 8.4 虚词研究中的语义背景分析 第五章形式学派与功能学派 第九节形式学派的研究思路 9.1 形式学派内的主要派别 9.2 美国结构主义形式学派的语言研究 9.3 关于切分、语言单位同一性的认定、分类 9.4 再说层次分折 9.5 两种描写模型 9.6 乔姆斯基形式学派的研究思路 9.7 乔姆斯基的思想观点

对_鸡不吃了_歧义现象再解释_陆俭明

- 2 - 对“鸡不吃了”歧义现象再解释 摘 要: “鸡不吃了”, 那“鸡”既可以理解为“吃”的施事,也可以理解为“吃”的受事。这是汉语语法研究与教 学中作为有歧义的一个经典例子。王士元先生在前人解释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了新的解释—从词汇角度,具体说从“词的词义延伸”的角度来加以解释,有可取之处,也有考虑不周之处。关键词: 歧义现象;词义延伸;语义关系;语境中图分类号: H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7931(2011)03-0002-01 陆俭明a,b (北京大学 a.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b.中文系,北京 100871) “鸡不吃了”,那“鸡”既可以理解为“吃”的施事,也可以理解为“吃”的受事。这是汉语语法研究与教学中作为有歧义的一个经典例子。这个例子最早是由赵元任先生提出来的。以往是从句子成分的移位和句法成分的省略两方面来解释这句话的歧义现象的。请看实例(例中的“鸡[A ]”代表“吃”的施事,“鸡[P ]”代表“吃”的受事): 甲 乙 a 1. 鸡[A ]不吃白菜了 b 1. 张三不吃鸡[P ]了a 2. 白菜鸡[A ]不吃了 b 2. 鸡[P ]张三不吃了a 3. 鸡[A ]不吃了 b 3. 张三不吃了a 4. 白菜不吃了 b 4. 鸡[P ]不吃了 句子成分移位、省略的结果,造成a 3和b 4同形,表示的意思则不同。 王士元教授(美籍华裔,原先在加州大学伯克莱校区任教,后应聘至香港城市大学任教,现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被誉为国际知名的语言学大家。2006年他应邀在清华大学文学院作系列演讲,部分演讲内容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发表。其中有一篇,发表在2006年第6期上,题目是《语言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在这篇文章里,王士元先 生对汉语语法学界的这个经典例子“鸡不吃了”的歧义现象,在前人解释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了新的解释—从词汇角度,具体说从“词的词义延伸”的角度来加以解释,具体是: “鸡”既能用来代表一种家禽,也能代表家禽的肉。同样的,也可以说“鱼不吃了”有歧义,因为“鱼”可以指一种动物,也可以指这种动物的肉。但是,如果说“牛不吃了”或者“马不吃了”,就没有这样的歧义了,因为“牛”和“马”只能指动物,而不能指这些动物的肉。 王士元先生的上述看法有可取之处,也有考虑不周之处。 可取之处是,他注意到了表示动物的词在意义上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既能表示某种动物,也能表示那种动物的肉;另一种情况是只能表示某种动物,不能表示那种动物的肉—这无疑是对汉语词义研究的一种贡献。目前一般辞书上,还未见有对“鸡”、“鱼”、“虾”这类词注出上述两个义项的。但是,王士元先生以此来解释“鸡不吃了”的歧义,就欠考虑了。 如果我们按照义项将“鸡”分化为“鸡1”和 A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Ambiguity in “Ji Bu Chi Le” LU Jian-ming a b (a. Center for Chinese Linguistics; b.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China) Abstract : “Chicken” in the sentence “Ji Bu Chi Le” (literally means in English “chicken not eat”) can be understood both as the subject and as the object of the verb “eat” in Chinese, which is a typical case of ambiguity in the research and teaching of the Chinese grammar. Based on previous studies, Professor William S-Y Wang reinterpreted the sentence from a lexical perspective, i.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xtension of word meaning”. Such an attempt has both merits and loopholes. Key words : ambiguity; extension of word meaning; sense relations; context

词的具体意义对句子意思理解的影响_陆俭明

词的具体意义对句子意思理解的影响 陆俭明 (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北京100871) [关键词]词汇语义;概念结构;句子意思理解 [摘要]本文以五个具体实例说明,某个词类序列能形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将会具体表示什么样的意思,主要取决于具体词语的意思,即具体词语所代表的概念及其彼此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而这跟概念层次网络理论(HNC)的精神是一致的。文章强调,要重视和加强概念结构及其彼此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H14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365(2004)02-0001-05 The Function of the Word Sense in Sentence Understanding LU Jian-ming (Department of Chinese/Center for Chinese Ling uistics,Peking U niversity100871) Key words:lex ical meaning;conceptual structure;sentence understanding Abstract:This paper observes an issue about the relation between syntactic construction,conceptual structure and sentence understanding,and stresses the study on conceptual constructions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m.By using five concrete examples,the paper illustrates that w hat kind of syntactic construction a specific sequence forms or w hat it means exactly depends on the lex ical meanings of the parts of the sequence.In other words,it depends on the conceptions of the w ords and their relations. T his view point is consistent w ith the spirit of H NC. 根据我的粗浅的理解,H NC理论的基本精神是,句子乃至篇章,从某个角度说,可以视为一个概念的网络。如果这个理解不错,那么必然的结论是,在分析、理解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乃至整个篇章的意思时,首先必须重视句中各个词的具体意义的分析与理解。本文将以下列具体实例说明,一个词类序列,能不能成立,即能不能说;如果能说,它是不是一个歧义句式;一个已知的歧义句式,所造出的夸子是否一定有歧义;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句中某个词语的具体意义。 实例(一)请先看下面的实例: 1a.这几个苹果他都扔了。 b.*这个苹果他都扔了。 c.这个苹果他都吃了。 d.*这个樱桃他都吃了。 e.(你看那虫多厉害,)这个樱桃它都吃了。(所举的例句仿张谊生2003) 例1a-e句都含有范围副词/都0,/都0是句子重音所在。副词/都0的语法意义是,表示在它之后的谓词性成分在语义上指向它所指向的某个集合中的每个个体或某个整体的各个部分。就这个范围副词/都0的语义指向说,有两个特点:第一,/都0所指向的名词性词语或表集合,或表可分割的整体;第二,在一般情况下,/都0得指前,即它所指向的表集合或表可分割的整体的那个名词性词语得出现在它的前面。(/都0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指后,即所总括的对象在它之后,见马真1983)例1a,毫无疑义,满足了/都0的语义指向的特点或者说条件;例1b就没有满足/都0要求的语义指

(完整版)陆俭明_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1)

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跟大家所熟知的英语、俄语、日语等相比较,现代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有一些特点。 一、语音上的特点 就现代汉语语音看,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汉语每个音节都有声调。汉语属于有声调语言。音节的高低升降,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例如“妈”、:麻”、“马”、“骂”,他们的声母和韵母相同,声母都是[m],韵母都是[a],就因为音高不同,表示的意义就不一样,在书面上就写成四个不同的汉字。这种区别意 义的音高就叫“声调”。 就汉语标准语说,有四个声调,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简称“四声”。有的方言有9个声调,如广州话;有的方言有7个声调,如苏州话;有的方言有6个声调,如客家话;也有的方言是5个声调,如合肥话。我是苏州人,大家不妨听一听苏州的7个声调: 阴平高 阳平穷 阴上古 阴去肺 阳去洞 阴入不 阳入夺 汉语里每个音节都有声调。几个音节连读时,有的会发生变调。 例如普通话里上声跟上声连读时,前一个上声会变成类似阳平的35 调。如“土改”跟“涂改”在读音上差不多,而原先“土”是上声字,“涂” 是阳平字。 (二)汉语音节分明,构造简单而有规律。汉语是单音节性很强 的语言,音节特别分明。汉语以音节为基本的表意单位,每个音节都 有意义;汉语里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基本上都是单音节的。因此汉语 历来看重音节的分析。 对汉语音节的分析,除声调外,历来把一个音节分为声母和韵母 两部分。声母是指一个音节开头的那个辅音,韵母是指声母以后的 以元音开始的整个部分。拿“天”(tiān,[t‘ian‘‘])来说,其中t[t‘] 是声母,ian[ian)就是韵母。汉语中有的音节开头没有辅音,譬如 “安”(ān,[]),这个音节一开始就是一个元音o[a],但我们设想 它开头也有一个声母,只是那个声母是个零(记作o),这种声母就叫 做“零声母”。建立了“零声母”这个概念,汉语的音节分析就变得极 为简单明了了,那就是任何音节都可以分为三部分: 二、词汇上的特点’ 就现代汉语词汇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在古代汉语里,单音节词占优势;在现代汉语里,双音节词 占优势。根据对使用频率最高的8000个常用词的统计,现代汉语 里,双音节词占71%,单音节词占26%,三、四、五音节的词(基本上

_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陆俭明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3期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 陆俭明 提要 本文就以下三个问题用实例作了论述与说明:(1)语法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定位问题;(2)“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应着重教什么”的问题;(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该怎么教”的问题。文章最后强调指出,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应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需要进行语法教学,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教学应放在什么地位,具体应该教些什么,具体应该怎么教,大家的看法就不是很一致。本文试就这些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以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 语法教学的定位问题 所谓语法教学的定位问题,是说语法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放在什么地位。这包括两个问题:一是语法教学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中应放在什么地位;二是在对外汉语教学的不同教学阶段中语法教学应放在什么地位。 我们认为,语法教学,从总的方面说,是很重要,因为通过语法教学可以使学生能准确地理解、准确地表达,尽量减少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中的语法毛病。不过,语法对学生来说,既可以看作是一项基本要求,也可以看作是一项高标准的要求。为什么呢?学生学了汉语,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句子,要基本符合汉语语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法对学生来说是个基本要求。要求外国学生学了汉语后,在说话、写文章方面能达到“文从字顺”,而且对所出现的语法毛病能自己发现,加以改正,并知道为什么错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法对学生来说又是一个高标准的要求。毋庸置疑,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法教学是不可缺的。问题是应该怎么给它定位。 对外汉语教学,从教学内容上说,现在一般认为要包括这样五个方面:语音教学、文字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和文化教学。语音教学和文字教学,属于基础教学,其中语音教学是要解决学生听、说的问题,文字教学是要解决学生读、写的问题。词汇教学,应属于重点教学内容,特别是在初级阶段;一个外国学生要学好汉语,重要的是要掌握大量的词汇,要有足够的词汇量,因此词汇教学应该是个重点,可惜现在大家对它的重视程度很不够(关于这个问题,我们 本文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举行的“国际中文教学学术会议”(T he I nternational Co nference on Chinese Lang uage T eaching and Learning,Columbia U niversity,1999.10.15-17)上宣读。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陆俭明)讲座笔记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绪论 在求知上勤字当头,锲而不舍,脸皮要厚 一、语法和语法单位 1、语言是声音和意义(音义)相结合的符号系统 2、语法是语言中组词造句的规则 语法就是语言中由小的音义结合体组合成大的音义结合体所依据的一套规则。 3、语法研究的单位 语素: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最小的语法单位。 词:可以有一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所构成的(一个语素构成的是单纯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就是合成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法单位。 词组:词根据一定的句法规则组合成的。 句子:最大的语法单位,句子的特点肯定有句调,从某种角度来说句子是基本的表述单位。 句群一般不把其归纳到语法研究的单位来,可以看做是篇章的研究。 4、英语中语素-词-词组-句子(层层组合关系) 汉语中语素-词-词组(层层组合关系)也是构成关系句子由词和词组加上句调构成,所以其关系是实现关系 各个语言前三种的语法单位的关系基本是一致的,但是句子的关系就不同了。

? ?层次分析(一) 一、语音对语法的影响 1、音节数目对语法的影响 比如说,花卉:玫瑰花,牡丹花,荷花,桂花。双音节的我们就可以省掉花,意思不会改变;但是单音节的就不能省。 地名:密云县,通县 姓氏:欧阳,司马,李,陈 过/过于(副词)有过分的意思 过于难过于艰难 过于密过于密切 过于细过于细小/细致 过于静过于安静 过只能跟单音节,但过于都可以 2、轻重音对语法的影响 A. 副词“都”:表示总括,相当于全 相当于已经 相当于尚且 他们都回来了。(重音在都的前面) 他都走了,你还不知道?(在都的后面) 这个问题,三岁孩子都知道。(在孩子前面) B.动词(双音节)+名词所构成的结构 动宾结构(自然重音在宾语上)

说“年月日”(陆俭明)

说“年、月、日” (陆俭明) 说到日期,就经常用到“年”“月”“日”。例如: (1)今天是一九八七年五月四日。 在这个句子里,“年月日”一起出现,而且出现条件相同,前面都有表示序数的数词。这会给留学生一种错觉,以为“年“月“日”三者的用法完全相同。其实,它们在用法上并不一样。 先比较“年”和“月。它们在用法上很不相同: 1 表示时段时,“年”前只能加基数词,不能加量词;“月”的情况正好相反,前面得加量词,不能只加基数词。试比较:住了三年*住了三月 *住了三个年住了三个月 2 表示时段时,“年”和“月”都能跟“半”连用,但情况也不同。如果“年”“月”前没有其他数词,“半”在“年”或“月”前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半”与“年”组合时,中间不用量词,而“半”与“月”组合时,中间一定要用量词。试比较: 半年*半月 *半个年半个月 如果“年”或“月”前有其他数词,在这种情况下,“半”与“年”连用时,“半”在“年”后,不用量词;而“半”与“月”连用时,“半”在“月”之前,其他数词与“半”之间得用量词“个”。试比较: 三年半*三月半 *三个半年三个半月 3 表示时点时,讲到年份,有“今年”“去年”等说法;讲到月份时,则没有类似说法,而要采取别的说法,而且要带有量词“个”。试比较: 今年这个月(*今月) 去年上个月(*去月) 前年上上个月(*前月) 明年下个月(*明月) 后年下下个月(*后月) 4 当前面加上带“第”的序数词(如“第一”“第三”等)表示时点时,“年”前不用量词,“月”前则必须用量词。试比较:

第二年*第二月 *第二个年第二个月 从上面的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年”和“月”在用法上的一个最大区别在于“年”前不能加量词,“月”前则要用量词。这个区别说明,“年”本身是量词,它是个时量词;“月”则是个名词。 有时也能见到“年”和“月”用法上相同的情况。例如: A 上半年上半月 下半年下半月 B 这一年这一月 那一年那一月 事实上这只是表面的相通,实际上二者还是不同的,明显的一点是,“年”前不能加进量词,“月”前可以加进量词。试比较:*上半个年上半个月 *下半个年下半个月 *这一个年这一个月 *那一个年那一个月 可见,“上半月、下半月、这一月、那一月”是由于“个”的省略造成的。 现在看“日”。“日”的用法显然接近“年”,而与“月”相去甚远。试比较: 年日月 三年三日三个月 半年半日半个月 三年半三日半三个半月 今年今日这个月 去年昨日上个月 前年前日上上个月 明年明日下个月 后年后日下下个月 第四年第四日第四个月 很明显,“日”也是量词,它也是个时量词。 “日”是书面语词,口语里说“天”或“号”,不说“日”。而“天”或“号”在用法上是互补的。说日期用“号”,不用“天”。试比较:二月三号*二月三天

陆俭明_析“像……似的

析“像……似的” 陆俭明 一 “似的”是个结构助词,永远轻读;它总是附着在词或词组之后,构成“X似的”,通常称之为“似的”结构。“似的”所附着的X,通常是名词性成分(如“珍珠似的、铁桶似的、火似的、催生婆似的、孩子似的”),动词性成分(如“没有事儿似的、丢了魂儿似的、像不认识似的、飞似的”),或主谓词组(如“心里总有什么 事儿似的、狗啃似的、猫抓似的”)。“似的”结构是谓词性结构,可以作谓语。例如: (1)大家都为他着急,可他没事儿似的 .....。 (2)这孩子木头似的 ....,真不讨人喜欢。 更常见的是作定语、状语和补语,例如: (3)每片荷叶上都留着一粒珍珠似的 ....露珠,晶莹透亮。[作定语] (4)他抓了把牛毛似的 ....烟丝按到烟锅里,猛吸了几口。[作定语] (5)我军铁桶似的 ....包围了敌人。[作状语] (6)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 ......说。[作状语] (7)你看他,淋得落汤鸡似的 .....。[作补语] (8)他以为伙伴们都不知道昨天夜里发生的事,装得没有事儿似的 ......。[作补语] 也可以作某些谓宾动词的宾语。例如: (9)她心里立时感到猫抓似的 ....,一时倒不知怎么做好。 (10)得知老跟他作梗的钱参谋被新四军打死了,陈一强直觉得大暑天喝了碗凉白开似的 ...........,心里甭说有多痛快了。 “似的”常与“像”配合着用,构成“像X似的”的格式。例如: (11)他俩像个瞧见包国维似的 ..。 (12)一粒粒像水银似的 ..小雨珠,悄悄地顺着麦叶子滚在松软的泥土上。 (13)云南的春天却脚步儿勤,来得快,到处早像催生婆似的 ..正在催动花事。 (14)他的脚脖子肿得像两条瓠子似的 ..。 二 现在有个问题,“像……似的”,其构造层次该怎么划分,是(A)“像X/似的”,还是(B)“像/X似的”?历来有不同意见。按意见(A),整个格式是一个由述宾词组加上结构助词“似的”所形成的“似的”结构;按意见(B),整个格式是一个述宾结构,宾语由“X 似的”充任。这两种意见似乎都有道理,因为正如上面已指出的,“似的”可以附着在一个述宾词组之后(如“丢了魂儿似的”),而“似的”结构,又可以充任某些动词的宾语(如“感到猫抓似的”)。 如果我们只是就事论事,只是就“像X似的”这个格式本身去分析、讨论,确实很难断定哪种分析更合理些;但是如果我们能跳出这个格式的范围,联系其他与之相关的格式来考虑,便会得到一个较为合理的结论。 三 这里我们不妨先来分析一下“跟X一样”这一格式。这个格式一般都把它分析为状语加中心语的偏正结构①。其实这是一个有歧义的同形格式②:

【读书笔记】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1】(陆俭明、沈阳)15300

第一讲&第二讲关于汉语和汉语研究 【汉语的特殊性,与印欧语系的语言相比,或者是汉语自身的特殊特点。】 一、语言是什么? 1.语言的功能: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思维所依赖的工具,也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工具。 2.语言的本质 语言是一个有规则、约定俗成和变动的规则体。 语言是人类借以思维和交际互动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一个变动的音义结合系统,在这个系统里,语音、词汇语法被看做是语言的三大要素。 注意:语言并不是文化的产物,而是人类的本能。人类语言存在共性,各个语言之间的不同有可能是因为参数设置不同而已。 二、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语音学phonetics:以语音为研究对象的。音位学?Phonology 语义学semantic:语言的意义 词汇学lexics:词汇 语法学syntax:音义结合的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构造规则问题。 语用学pragmatic:符号和语言符号使用者之间的问题 形态学morphic(中文中没有) 三、什么是汉语的标准语?(普通话)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1.汉语的每个音节都有声调,声调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汉语发音系统具有声调。) 3.双音节词占优势。双音节词在现代汉语8000个常用统计词中占71% 5.缺乏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汉语动词没有形态变化,句子的意义需要根据语序、虚词来决定其语义。),所以词 类与句法成分呈一对多的对应。 6.只要语境允许,句法成分,包括重要的虚词都可以省略。 7.句子的构造规则跟词组的构造规则基本是一致的。这是汉语缺乏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以及词类与句法成分不 一一对应所带来的比如结果。 8.同一种语法关系可以隐含较大的语义容量和复杂的语义关系而无任何形式标志。比如:

陆俭明_配价语法理论

为什么可以说“他是王刚的老师”, 却不能说“*他是王刚的教师”? ——配价分析的实际应用 陆俭明 零、引言 一提到配价理论、配价分析,有的老师还可能压根儿不知道;有的老师虽然知道,但总觉得那是语法学家用的术语,我们从事基础语法教学或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用不上。其实不然。譬如说,如果有学生问:为什么可以说“他是王刚的老师”却不能说“*他是王刚的教师”?大家可能会很快作出回答:那是因为“老师”和“教师”意思不一样呗。那学生可能又要问:“导师”和“老师”的意思也不一样,那为什么“他是王刚的导师”、“他是王刚的老师”又都能说呢?可见这里边并不只是“意思不一样”的问题,这里边还有些微妙的问题。要解释、回答上面学生所说的现象与问题,就用得上配价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本文就想通过实例来说明配价理论与配价分析在基础语法教学或对外汉语教学中也有用。在具体论述之前,还有必要简要介绍一下语法研究中的配价思想。语法研究中的配价思想。 大家在中学里都学过化学。化学里在讲元素时,都讲列“价”(英文valence,法文valence,德文Valenz)的问题。语法研究中的“配价”就是从化学中借用来的,就是借用的化学中“价”的概念。化学中提出“价”(亦称“原子价”,或称“化合价”)的概念为的是说明在分子结构中各元素原子数目间的比例关系。取氢原子为一价,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能和多少个氢原子相化合,或者能置换多少个氢原子,那么该元素就是多少价。如水分子式(H20)中一个氧原子总是跟两个氢原子化合,所以氧的原子价是二价。最早把化学中的“价”明确引入语法研究中的是法国语言学家特思尼耶尔(Lucien Tesnère,亦翻译为特尼耶尔、泰尼耶尔、特斯尼埃)。①当初特思尼耶尔在语法学中引进“价”这个概念,是为了说明一个动词能支配多少种不同性质的名词性词语NP。动词的价就决定于它所支配的不同性质的NP的数目。动词可比作带钩的原子,它能钩住(即支配)几种性质的NP,那它就是几价动词。一个动词如果不能支配任何性质的NP,那它就是零价动词;一个动词如果能支配一种性质的NP,那它就是一价动词;一个动词如果能支配两种性质的NP,那它就是二价动词;一个动词如果能支配三种性质的NP,那它就是三价动词。试以汉语动词为例,现代汉语里的动词,按上述配价理论,可分为四类: A 不强制要求与某种性质的NP关联的,这类动词我们就称它为零价动词,记为V0。这大多是反映自然现象的动词。例如: 地震、刮风、下雨、下雪…… B 强制要求与一种性质的NP关联的,我们把这类动词称为一价动词,记为V1。例如: 病、醉、休息、咳嗽、游泳…… C 强制要求与两种性质的NP关联的,我们把这类动词称为二价动词,记为V2。例如: 爱、采、参观、讨论、改良……

再谈要重视对新的语言事实的挖掘_陆俭明

提要我们要继承陈望道先生研究上的探索创新精神,其中就包括望老所说“研究修辞要注 意新的修辞现象” 、“要搜集新材料”,这也就是要重视新的语言事实的挖掘。挖掘语言事实一般出于三种需要———或是为了证实,或是为了证伪,或是为了探究有意思的语言现象。文章举实例说明在运 用和挖掘语言事实时要注意三点:一是不要炒冷饭,要尽量运用新的语言事实;二是要注意挖掘和运 用很有说服力的语言事实;三是要注意挖掘和发现有价值的语言事实,包括前人从未注意到的语言 现象、隐性的语言事实、最简单和最带有普遍性的语言现象以及有特殊语法价值的词语。 关键词语言研究语言事实 再谈要重视对新的语言事实的挖掘* 陆俭明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中文系,北京100871) 当代修辞学2013年第1期(总175期) *本文根据本人在 “第四届望道修辞学论坛”(2012年12月1日,复旦大学)上的报告改写成稿。(编者按:作者2007年曾发表《要重视语言事实的挖掘与描写》一文,见参考文献(陆俭明2007a )。) 一、引言 陈望道先生是我们前辈学者中的学术大家之一,他在汉语修辞学、汉语语法学等多个语言学分支学科中都有奠基性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在修辞研究中,望老可谓是我国现代修辞学之父,其研究特点是富有探索和创新精神。 望老生前在谈到修辞研究也好,语法研究也好,都一再提醒我们“要搜集新材料”。望老指出:“学问是从实际来的,实际情况是复杂的、变动的。”“要搜集新材料,要有新的概括,最好不要‘炒冷饭’。”(陈望道2011:378)望老又说:“研究修辞要注意新的修辞现象。”(陈望道2011:376)“我们的憧憬原本不是在守成,而是在创新。……总之,不当注意空谈,而当注意实际;不当偏重过去,而当偏重将来;不当单看固定,而当留心进展。”(陈望道2001:255-256)望老的研究充满了这种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我们要继承望老研究上的这种探索、创新精神,其中就包括望老所说“研究修辞要注意新的修辞现象”、“要搜集新材料”,这也就是要重视对新的语言事实的挖掘。 大家知道,语言研究的目的有五: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陆俭明)讲座笔记

?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绪论 在求知上勤字当头,锲而不舍,脸皮要厚 一、语法和语法单位 1、语言是声音和意义(音义)相结合的符号系统 2、语法是语言中组词造句的规则 语法就是语言中由小的音义结合体组合成大的音义结合体所依据的一套规则。 3、语法研究的单位 语素: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最小的语法单位。 词:可以有一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所构成的(一个语素构成的是单纯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就是合成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法单位。 词组:词根据一定的句法规则组合成的。 句子:最大的语法单位,句子的特点肯定有句调,从某种角度来说句子是基本的表述单位。 句群一般不把其归纳到语法研究的单位来,可以看做是篇章的研究。 4、英语中语素-词-词组-句子(层层组合关系) 汉语中语素-词-词组(层层组合关系)也是构成关 系句子由词和词组加上句调构成,所以其关系是实现关系 各个语言前三种的语法单位的关系基本是一致的,但是句子的关系就不同了。

? ?层次分析(一) 一、语音对语法的影响 1、音节数目对语法的影响 比如说,花卉:玫瑰花,牡丹花,荷花,桂花。双音节的我们就可以省掉花,意思不会改变;但是单音节的就不能省。 地名:密云县,通县 姓氏:欧阳,司马,李,陈 过/过于(副词)有过分的意思 过于 难过于艰难 过于 密过于密切 过于 细过于细小/细致 过于 静过于安静 过只能跟单音节,但过于都可以 2、轻重音对语法的影响 A. 副词“都”:表示总括,相当于全

相当于已经 相当于尚且 他们都回来了。(重音在都的前面) 他都走了,你还不知道?(在都的后面) 这个问题,三岁孩子都知道。(在孩子前面) B.动词(双音节)+名词所构成的结构 动宾结构(自然重音在宾语上) 学习‘英 语参观‘北大 “定中”偏正结构(自然重音在前面) ’学习材 料’研究科技 出租汽车 进口钢材两者都可以表示两种结构,主要根据轻重音来判断

陆俭明

陆俭明百科名片 陆俭明陆俭明,男,1960年留校任教至今。工作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所在教研室:现代汉语、研究领域:现代汉语研究方向:现代汉语句法、现代汉语虚词、对外汉语教学、中文信息处理以及中学语文教学等方面。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会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曾任)自1981年以来,曾先后应邀赴美国、日本、泰国、新加坡、韩国、挪威、德国、法国、荷兰、澳大利亚、马来西亚、葡萄牙、加拿大、越南以及我国的香港、台湾、澳门等17个国家和地区或任教,或进行合作研究,或进行学术访问。 中文名:陆俭明 国籍:中国 职业:教授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代表作品:汉语成语小词典,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 目录 最新简介(更新至2009年9月) 基本信息 开设课程 学历工作经历 社会兼职 著作 编著(2005年后未列出) 论文 译文 序文 科研项目

获奖情况最新简介(更新至2009年9月) 基本信息 开设课程 学历工作经历 社会兼职 著作 编著(2005年后未列出) 论文 译文序文科研项目获奖情况展开编辑本段最新简介(更新至2009年9月) 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委员以及香港中文大学等17所海内外大学的荣誉教授。曾任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会长(一届陆俭明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连续两届)、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连续两届)、北京大学文科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人文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姓名:陆俭明性别:男国籍:中国出生日期:1935年11月5日出生地点:江苏省吴县工作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所在教研室:现代汉语教研室教学、研究领域:现代汉语 编辑本段开设课程 担任过的课程语法修辞【外系课程/中文系工农兵学院】写作【外系课程】现代汉语语法专著选读【本科生】现代汉语【本科生】语法分析【研究生】现代汉语虚词【本科生】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本科生/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生/浙江师范大学】汉语语法【美国斯坦福大学】古代汉语语法【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生】中文阅读与写作【美国斯坦福大学/韩国延世大学】现代汉语语法【新加坡教育学院】语法专题【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研究生/韩国延世大学研究生/韩国汉阳大学】现代汉语语音【日本姬路独协大学】 编辑本段学历工作经历 陆俭明教授 1955.9-1960.7.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1960.9.-1979.6 北京大学中文系助教1979.6.-1980.8.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1980.8.-1985.9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1985.9.-现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86.7.-现在现代汉语博士生导师 1981.6.22-8.28 应邀赴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东亚系讲学1986.7.1.-9.3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