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济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问题与建议[Word文档]

济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问题与建议[Word文档]

济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问题与建议[Word文档]
济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问题与建议[Word文档]

济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问题与建议[Word文档] 济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问题与建议

关键字: 济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问题与建议

本文为Word文档,感谢你的关注,

【摘要】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城市,济南市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分析了济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促进济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济南区域金融中心;金融聚集;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生态

在经济一体化进程和互联网经济驱动之下,金融业正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2011年,山东省委省政府将金融业列为现代服务业重点产业之首,2013山东省政府金改22条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把济南建设成为区域金融中心。2016年济南以凝聚金融力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为主线,全面落实《济南区域性金融中心指标体系》和三年行动纲要,济南市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进入快车道。

一、济南市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意义

区域金融中心是以区域经济为基础形成的资金融通和聚散的枢纽。区域金融中心具有金融资源集聚效应,使金融业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对实体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黄河中下游和环渤海南翼地区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地区,目前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区域性金融中心,而济南在多个方面恰好符合这一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济南市作为山东省省会和环渤海地区的重要城市,要成为区域性综合型中心城市,必须具有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多种辐射功能,金融辐射功能则是其中重要一项。

建立济南区域金融中心,将促使大量金融资本和由此携带的各类生产要素集聚济南,从而带动济南及周围地区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强化济南作为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能够直接促进济南金融组织体系和市场体系的完善和开放,促进济南金融业快速提高自身实力和竞争力。因此,把济南市建设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区域金融中心,对济南市金融业繁荣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济南市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济南市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成果

济南市金融业总体呈现出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财税贡献率稳固提升、存,J款规模稳定增长、不良贷款率全省最低。2016年数据显示,济南市金融业增加值和税收均稳居全省首位,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列第9位。在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方面,金融机构加快集聚,金融体系日趋完善,金融市场快速发育,交易规模持续扩大。2016年中国银行山东省分行顺利迁址济南,村镇银行实现了县域全覆盖,小额贷款公司有序发展,典当行业和融资性担保公司步入发展正规,外资金融机构,如渣打银行、汇丰银行、东亚银行等外资银行及海康人寿、中英人寿先后入驻济南,金融组织体系得到极大完善和健全。根据山东省统计局网站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上半年,济南市有法人保险公司2家、保险省级分公司83家、证券公司营业部51家、期货公司营业部22家、农信联社6家、银行33家、信托公司2家、资产管理公司3家,共有金融业从业人员约6万人。资本市场方面,到2016年上半年,上市公司总数32家,股票33只,新三板挂牌公司105家。济南市金融市场的资金聚集能力不断增强,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一定成果。

(二)济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济南市在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方面进展显著,但要达到地区资金融通和聚散枢纽的地位,还存在―定的欠缺,表现在:

1、经济发展水平的辐射能力不足。与国内其他金融中心相比,济南的经济总量存在一定的差距。济南市GDP水平在副省级城市中处于中等地位,另外,济南市的周边地区经济―体化程度较弱,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济南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

2、政府扶持力度欠缺。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区域金融中心形成的重要推力。相比其他金融中心城市,济南的建设规划较晚,金融产业观念较为薄弱,相关金融基础设施的政策尚不完善,地方政府集聚金融资源和金融产业的引导作用未充分发挥出来,延缓了济南区域金融中心发展建设。

3、金融产业集聚效应不强。虽然近年来济南市已进驻了大批金融机构,初步建成金融CBD,但相比成熟的区域金融中心,济南市金融资源仍较单一,金融产业集聚和金融市场辐射能力亟待加强

4、金融市场发展有待提高。济南市的银行业发展仍需要深化改革并扩大开放力度,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渠道和规模有待扩大,保险市场的覆盖面和深度方面仍需加强,信用体系发展还不完善,各类金融衍生产品较少,交易方式也过于单一,辐射面较强的金融机制及其相关的电子平台正待形成。

5、金融人才结构性短缺。目前济南高级金融人才匮乏,诸如金融产品设计人才、金融投资管理人才、、风险管控人才等高级金融人才储备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济南金融业发展,减缓了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进程。

三、促进济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建议

(一)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金融中心的发展壮大取决于区域内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所以,济南市建设区域金融中心,首先应该大力发

展济南市实体经济,提高城市的经济影响力。这需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健全财税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增加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以稳健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为金融集聚提供坚实基础。

(二)合理定位,突出济南特色

济南区域金融中心应该立足区位优势和经济发展特点,服务于环渤海经济圈城市的金融发展需要,以山东经济产业为依托,发挥省会城市的优势,依托中央商务区,打造以资本集聚为核心,以银行、证券、保险、私募、众筹和财富管理为支撑的金融集聚新区,推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金融―体化,扩大济南对周边城市的金融影响力。

(三)增强政府支持力度

区域金融中心建设需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首先,政府各相关部门要强化组

织规划力。根据《山东省“十三五”金融业发展规划纲要》,相关政府机构和金融管理部门应制定合理金融发展战略,做好宏观调控工作;其次,应加强政策鼓励,以促进金融集聚。通过推出优惠政策和提供优良服务,吸引各类金融机构进驻济南;再次,政府应依据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需要,不断优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和金融信息化水平。 (四)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发达完备的金融市场体系是金融中心建设的基石。所以,济南市的金融市场发展策略应该包括:

1、促进银行业发展。银行业是济南市金融业发展的主导力量,要支持驻济银

行加快发展,壮大规模,丰富产品,完善服务;积极吸引国内外银行入驻;深化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2、积极推动资本市场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推动优质企业改制上市和新三板挂牌,拓展直接融资渠道,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充分运用政府引导基金促进股权投资发展,

打造私募投资集聚地,尽快形成统一、集中、规模化的辐射全省及周边地区的金融资产交易市场。

3、加快推进保险市场发展。济南市保险机构应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积极提高服务水平,同时,政府也应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积极支持保险业发展,提高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4、积极推动金融创新。在金融制度创新方面,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信托业、基金管理公司之间应开展多形式、多途径的联盟合作,支持中外金融机构之间开展合作;在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方面,金融机构可以借鉴、引进国际金融创新产品,诸如住房贷款证券化、多样化资产管理业务等。

(五)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必要条件。具体来说包括:

1、优化信用环境,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要在全社会弘扬诚信意识,完善社会信用激励机制,加强征信部门的信息沟通与合作,综合运用舆论监督、经济、法律等手段,加强信用监督,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推行惩戒机制,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2、完善法律环境建设,提升监管水平。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地区金融市场有序发展的基本保障。要完善信贷市场法律法规,充分明确金融机构的产权关系,强化对涉及金融债权案件的审理和执行,健全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创造有序、稳定的金融市场环境。另外,要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加强金融机构内控制体系建设,落实授权制度,加强责任约束,保障金融发展秩序。

3、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加强金融合作。在金融基础设施有保证的前提下,完善金融业结算体系和电子银行票据管理系统,提升金融业信息化水平;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建立“一行三,,”和山东省金融办参与的金融机构协调体系,组织召开不同形式的交流活动,加强各部门的合作,促进区域信息交流。

4、完善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是金融机构资金聚集和融通的重要媒介以及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屏障。要大力发展会计、评估、担保、律师等各中介行业组织,规范中介机构行为,提高中介服务水平,降低金融交易风险和成本。

5、大力培养和引进金融人才。金融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金融人才的竞争,因此,济南市应拓宽培训资源,强化科技和教育资源优势,提高现有金融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大金融人才引进力度,制定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和用人机制,吸引金融高素质人员投入到济南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中。

综上,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地方政府加强政策引导,健全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体系,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将进一步推动济南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

文档资料:济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问题与建议完整下载完整阅读全文下载全文阅读免费阅读及下载

阅读相关文档:非理性行为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基层央行风险量化评估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潮州古名居与民居福利国家分配系统的内部变迁天津医养结合养老创新的逻辑、瓶颈与对策部门预算项目绩效评价在图书馆中的运用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图书馆阅览室读者服务创新探析小学数学如何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之思考游戏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新生自我情绪调节行动研究方案大学体育精神意义探讨中国古典舞身韵在基本功教学中的

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书写质量如何让刚入学的山区学生学会倾听如何让小学生找到学习数学的方法感谢你的阅读和下载

*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本文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或者发站内信息。我将尽快删除。*

成都等26个城市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之争

成都等26个城市"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之争 26个以上的中国城市都以建立金融中心为目标——尽管专家认为一个国家不可能有这 么多的金融中心,但“金融区”依然是中国城市最渴望诞下的金蛋,成为区域金融中心仍是中国城市最向往的未来之一。 “交易室有电影院那么大,800多名交易员坐在其中忙碌。我走进门,他们齐刷刷地回头看着我。”这是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王丽丽关于1979年伦敦金融城的回忆——在当时的英国米兰银行交易室,中国人和女性都很稀罕。 伦敦金融城可能是全世界最成功的城市金融区——这个英国人称之为“那一平方英里” 的地方,是真正的“城中之城”:它有自己的市长、法庭、警察,有金融、法律、媒体等足足百万专业人士;它外汇交易量是华尔街的两倍,名列世界500强的企业75%在金融城内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这个被世界金融界巨头奉为“全球的力量中心”,普通市民喜欢这样介绍它:“在欧洲,它是唯一一个为别人打工还能每年赚上100万英镑的地方。” 1979年,没有多少中国人会想到英国金融城这般规模的金融区将出现在中国城市的未来规划之中。但30年的时间足以改变人们的思维——上海的目标是国际金融中心、杭州的目标是长三角南翼金融中心、长沙的目标是中部金融中心、乌鲁木齐的目标是中亚区域金融中心、武昌的目标是江南金融中心、沈阳的目标是东北金融中心、广州的目标是金融硅谷、深圳的目标是与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形成共同体…… “目前全国20多个城市都要建立金融中心,事实上一个国家不可能有这么多的金融中心,哪怕是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在中国也不会有二三十个,这里面就有一个彼此的竞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承惠对《新周刊》说。 中国金融城的西安样本 英国的金融城是自然形成的聚集地——它最初只是商人们聚在一起喝咖啡、谈生意的地方,逐渐地运输业、保险业、银行业在这里发展起来,成为英国经济活动的中心。 中国的金融区更多是规划图上的未来——金融中心需要一个城市拥有活跃的市场与庞 大的经济体量,却并不是每个将金融中心列入未来规划的城市,都具有在其区域上的绝对优势。更多城市的期待是,用金融区来带动城市的经济活动的繁荣。 央行金融危机以来首次强调防通胀 打造金融街成都欲成为“西部的上海” 楼市飙升背后的金融风险 金融巨擘蓉城论剑成都冲刺“西部金融中心” 成都成为外资金融“第四城”

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必要性 金融092 武晓龙 学号:200930085226 上海,迎来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通过个决定: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这一决定的战略眼光及现实意义不言而喻。其必要性有以下几点: 一、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中国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应该是中国本土金融市场体系发展到国际化成熟阶段的一个自然结果。本土金融市场体系的现代化发展与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的关系。而经济和金融转型的成功是建成本土国际金融中心和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条件。本土国际金融中心的建成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又是中国从经济大国崛起为世界经济金融强国的前提条件。 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与人民币国际化相匹配的大国博弈战略。 中国目前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中国货币金融的国际地位与其经济地位完全不相匹配。中国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撑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货币。而且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已经削弱了美元霸权的信用基础,给人民币成为主要国际货币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 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是一个与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相适应的本土金融市场体系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过程。它将通过为亚洲和全球投资者提供以人民币为标的的投融资场所,来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本土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化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双轮驱动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中国作为世界经济金融强国的崛起过程。 三、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体现中国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实现全球金融平衡稳定发展的大国责任。 当前国际金融体系对美元和美国金融市场的过度依赖是一个根本性的缺陷,其系统性风险将随着美国相对经济实力的下降而不断上升。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目标是建立一个具有内在稳定性的多元国际货币体系,并实现全球金融的平衡发展。 从国家和全球来讲,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现实条件: 一、世界经济金融格局在复苏中加快调整,中国在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二、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三、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发展空间 四、人民币跨境使用进程加快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高,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新的重要动力 五、全球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金融风险防范面临新的要求 从上海自身发展角度来讲,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进展、困境和优势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国际金融货币研究中心工作论文》 No.WP09-03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进展、困境和优势 周宇 内容提要:2006年以来,随着天津滨海金融中心建设的起步,一些学者认为,天津有可能取代上海成为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首选城市。本文认为,从我国政府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长期战略、上海金融中心的实力以及上海的优劣势比较来看,上海成为中国代表性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态势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关键词金融中心金融市场人民币金融产品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正式提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心中的战略构想。从那时起,在短暂的十几年里,上海已发展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尽管如此,2006年以来,天津滨海金融中心建设的起步给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这一变化,一些人甚至认为天津有可能取代上海成为中国代表性金融中心。针对以上认识,本文立足于历史发展、现状评估和优劣势比较这三个视点,重新确认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前景和未来。 一、上海金融中心的崛起 (一) 建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战略 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问题上,一个值得强调的重要事实是,这是国家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鉴于经济发展战略具有一贯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中央政府不会随意改变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既定战略目标。 从这一战略的实施历程来看,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正式明确提出了要在2010年把上海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战略构想。为了保证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此后,中央政府、上海市政府和浦东新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植和促进上海金融业发展的政策,表1纪录了其中的一部分具体措施。中央和上海政府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举措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确立和落实发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战略。1991年年初,邓小

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西安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对策研究 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产生的背景 在中国近年来的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股日趋高涨的“金融中心热”。由于各个主要城市都意识到金融中心建设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因此争当金融中心便成为这些城市经济发展中追求的重要目标。据统计,国内提出建设不同层次金融中心的城市已有20多个,特别是一些大城市更发出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强烈呼声。在提出建设金融中心的城市中,又以上海、北京、深圳、天津等城市更为引人注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早已成为国家战略;北京市委市政府2008 年4月30日发布的《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也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的目标;按照广东省和深圳市官方的口径,深圳将要建设的金融中心被定位为国内区域性金融中心,即华南地区的区域性金融中心;2003年以后天津则明确提出要“推进北方重要金融中心建设”,特别是在2008年3月国务院批复《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在金融改革创新方面给予天津滨海新区“先行先试”的特权后,天津追求成为北方金融中心的热情更为高涨。 中国金融中心热的原因分析 我们认为,我国之所以会兴起一股有关金融中心的热潮,尽管具体原因很多,各个城市也都有自己不同的考虑,但总体上考察,最主要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建设金融中心可以提升一个城市的地位和知名度。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城市的地位和知名度对于该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一个城市要想在国内外获得较高的地位和知名度,不仅需要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而且需要拥有发达的金融业、金融市场和金融中心。伦敦、纽约、东京、苏黎世、法兰克福、巴黎、新加坡、香港等城市之所以世界闻名,之所以在世界金融市场运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这些城市都

创新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路径选择研究_段世德

- 61 - 区 域 金 融 研 究 Journal of Regional Financial Research 2012年第4期(总第473期) NO.4,2012General NO.473 湖北要承担起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这一历史使命,关键在于武汉能否迅速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发挥磁场效应实现经济资源的集聚。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实现大武汉的复兴,是武汉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武汉具备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有利条件 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需要一定支撑条件和基础, 雄厚的经济实力、宽松的制度环境、良好技术支撑条件以及未来的发展空间是区域金融中心形成的基础条件。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武汉基本具备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条件:(一)重大发展战略机遇叠加,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政策环境持续优化 为了重新定位湖北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国家出台系列支持湖北作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的政策,批准武汉城市圈的“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和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提出要将武汉建设成 将 极大优化武汉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政策环境。尤其 是国家明确武汉作为中部崛起的龙头城市,湖北、湖南和江西三省正积极筹划建设中国经济增长的“中三角”,合力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力争实现与国家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规划对接,作为关键节点上的武汉,没有强大的金融资源动员能力将难以承担历史的重任,武汉金融地位的提升和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毋庸置疑。 (二)湖北跨越发展与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同步,具备互利共赢的基础为了实现在中部率先崛起,湖北制定了跨越发展战略和“两圈一带”发展规划,跨越式发展就是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快速发展、高水平发展、超常规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跨越发展过程中没有金融支撑难以形成,跨越发展成果将给金融业带来丰厚的回报,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与跨越发展结合是能实现互利共赢的。湖北省“两圈一带”发展战略中,武汉城市圈作为发展的龙头,金融发展腹地广阔基础良好,2010年武汉城市圈GDP 达到了9505亿元,约占 创新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路径选择研究 段世德 (湖北行政学院,湖北 武汉,430022) 摘?要:建设武汉区域金融中心是湖北跨越发展和支撑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选择,武汉具有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要将武汉建设成为区域金融中心,需要创新建设思路,坚持有所作为,通过经济发展夯实金融中心成长基础,结合区位优势形成错位发展,借助资源和政策形成特色金融,推动区域金融中心早日建成。 关键词:区域金融中心;错位发展;特色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77(2012)04-0061-05… (11BJY024)资助项目。收稿日期:2012-01-20 作者简介:段世德,男,湖北武汉人,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员,供职于湖 北行政学院经济学与经济管理教研部,研究方向为金融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打造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

打造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 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作为财富、信息、要素的集散地,对于地区经济的持续繁荣,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见》指出,要“”。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是指交易成本最低、交易效率最高、交易量最大的金融资本、金融机构和金融信息的集聚地,要有自由的交易环境、良好的金融传统和符合国际惯例的法律制度来予以保障,金融机构或企业在这里不应受到任何不正当的限制和歧视。是对我市金融业未来发展的清晰定位,也是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必然要求。 我市建设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有利条件 经过近些年的发展,金融业在我市经济发展布局中的位置显著提升,区域影响力不断扩大,已成为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产业。 功能完备的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我市拥有分行以上金融机构71家,其中银行机构37家,保险机构23家,证券机构2家,期货机构7家,金融资产总计约5519亿元,从业人员4万余人,已发展成为东北地区机构种类最全、密度最大、开放度最高的金融中心城市。 金融各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XX年,我市银行机构本

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975亿元,增长15%。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64.9亿元,增长13.3%,保险深度和密度分别达到2.5 %和1148元/人。期货成交量24070万手,成交额5.22万亿元,分别增长21%和10%,分别占全国的53.6%和24.8%,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大豆期货交易市场。大连石油交易所正式挂牌运营。证券交易额1989亿元,增长171%。 国际金融合作不断加强。我市是入世后首批金融对外开放城市,目前已有外资金融机构21家,其中外资银行7家,代表处7家;外资保险公司2家,代表处5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全球第4个、国内唯一的培训基地在我市建成。荷兰银行入股银河期货,成为全国首家合资期货公司。我市与伦敦金融城就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等六方面达成共识。 金融改革不断深化。中国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在我市设立了分支机构,强化了金融监管;银行业、保险业、证券期货业分别成立行业协会,加强了行业自律。组建了大连融达投资公司,作为政府投融资平台。市商业银行增资扩股至34亿元,资本充足率达到8.3%,不良贷款率下降到4.5%,整体经营实力和形象进一步提升。市农信社基本完成了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大通证券成功重整。华信信托公司增资扩股至10.01亿元,受托管理信托财产余额52.5亿元,各项指标名列全国信托投资公司前茅。 金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先后开展治理金融“三乱”、

建设武汉区域金融中心的对策研究

建设武汉区域金融中心的对策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现如今已经成为了当下我国各地区之间的主要竞争目的。湖北省也是其中之一,现如今湖北省省委和省政府对于湖北省省会武汉市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武汉市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同时它也是湖北省的经济金融中心,它既有历史优势,又有交通优势,同时还具备良好的经济基础,在如今这个重要发展战略的机遇期,正是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绝佳地点。但是现如今武汉市还存在着金融集聚力和辐射力不足、优质企业群体优势不足以及经济依托不足等多方面的问题。有鉴于此,对阻碍武汉市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几点解决措施。 标签:武汉区域金融中心;阻碍因素;解决对策 在武汉市人民政府颁布的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总体规划(2014-2030年)这一政策之中明确指出了加快武汉市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措施。此外,因为武汉市是华中地区的最大城市,因此对于我国华中地区经济发展来说在武汉市建设出一个区域金融中心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 區域金融中心的概念以及特征 根据金融中心的影响范围可以将之划分为多种类别,其中区域金融中心一般指的是一个特定区域范围内的金融中心,它主要是在某个地区范围之内的金融机构集聚在一起、金融市场较为繁华、金融交易活动频率较高以及融通集散资金的功能较强,并且能够对该区域的社会经济产生计划和扩散效应的中心城市。区域金融中心的辐射作用只在其所在地区才能够得以发挥出来,同时作为这个特定区域的金融交易的核心,其主要功能就是从该特定地区内将资金集中,然后再将这些资金之中的绝大部分应用到该地区建设工作之中。 区域金融中心的特点主要有三点。首先第一点就是它一定具备一定规模的金融市场;其次第二点就是区域金融中心可以有效促进金融交易以及资本流通,同时区域金融中心之中还拥有便利自由的交易市场;最后第三点就是在区域金融中心内金融行业发展密度高,首先区域金融中心所在的城市必须是工商业发达的一个地区的中心城市,同时该城市还要在一个地区的范围之内要拥有较高的地位,对于该城市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以及金融行业发展都具备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力。 2 建设武汉区域金融中心的优势 2.1 历史优势 武汉市对于我国来说一直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地方,武汉市的汉口镇曾经也拥有一个在国内有着较大影响力的金融业聚集区,当时汉口镇也是一个金融重镇。在十九世纪中期的时候,汉口镇就已经开始出现现代银行业和传统票号以及钱

金融中心年度建设情况报告范文

金融中心年度建设情况报告范文党的xx全会提出,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市委X届X次全会也提出,要加快XX金融中心建设步伐,提升金融机构、市场、产品、创新、开放、生态等金融要素集聚和辐射能级。这为我市做强金融产业,推动金融产业服务于实体经济规划了未来、指明了方向。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XX要夯实金融业基础,补齐短板,加大创新,扩大开放,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全方位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推进XX金融中心建设。 大力培育引进各类金融机构,进一步夯实XX金融机构门类在中XX最为齐全的优势地位。金融机构是金融中心建设的载体,XX加快建设XX金融中心必须要有门类齐全的金融机构。一是要做实做强银行、证券、保险、担保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支持境内外银行业金融机构来渝设立分支机构或功能性总部,争取更多的银行总行来X设立XX中心、XX 中心、XX中心、XX中心。做大法人金融机构资本规模。进一步推动在渝内外资金融机构分支机构提档升级,争取新设更多的外资金融机构国内法人总部。二是要大力扩展新兴金融机构门类。大力发展政府产业引导基金、风险投资、私募

股权投资、资产管理公司等股权类金融机构,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融资担保公司等准银行类金融机构,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消费类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公司、众筹融资等互联网类金融机构。三是要推动新兴金融与传统金融深度融合。有效发挥传统金融业资金优势和新兴金融业风险识别优势,推动传统金融业与新兴金融业在业务领域的深度合作与互补。 大力引进专业化特色化外资金融机构,进一步提升XX 金融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水平。XX加快建设XX金融中心,必须要在金融业对外服务中展现特色。一是要引进更多专业化特色化外资金融机构。要紧跟国家扩大金融业开放的步伐,鼓励有良好市场声誉和专业能力的外资机构,与境内金融机构在渝积极开展股权、业务、产品、经营、技术等多领域合作。支持鼓励在信用评级、财富管理、消费金融、货币经纪、养老保险、健康保险等方面具有特色和专长的外资金融机构在渝设立功能性总部、区域性总部、结算中心、业务管理中心。二是要鼓励外资金融机构大力发展金融业特色专营机构。要围绕在XX具有优势的产业或群体,为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定制化信贷产品,为其量身定制专属金融服务方案,提供具有产业特色、群体特色的专业化、专营化、专属化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需要。

金融中心建设发展

金融中心建设发展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上海作为全国金融中心概述;上海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上海新跨越,着力构建国际金融中心,对金融中心建设发展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上海从北宋起,已拥有相当繁盛的海上贸易,后又逐步成为沿海贸易主要中心、金融机构密集和社会货币资本的集中、灵活的金融周转促进了上海的兴旺 巨额的国际贸易是上海金融发展与兴盛的基础、银行信贷在支持民族工业中的杠杆作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有利条件发、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意义,具体材料请详见: [论文关键词]金融中心形成发展 [论文摘要]上海从北宋起,已拥有相当繁盛的海上贸易,后又逐步成为沿海贸易主要中心。开放口岸以后,外贸中心迅速北移,上海逐步成为全国的商业中心和手工业中心,并随之而形成全国的金融中心。本文通过对上海经济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对于上海作为全国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的若干看法。并就上海今后的发展给出了个人的理解。 一、上海作为全国金融中心概述 上海从北宋起,已拥有相当繁盛的海上贸易,后又逐步成为沿海贸易主要中心。开放口岸以后,外贸中心迅速北移,上海逐步成为全国的商业中心和手工业中心,并随之而形成全国的金融中心。 近代上海主要的金融机构有典当、钱庄、银号、票号、外资银行、华资银行等。这些金融机构运用各种不同的业务方式,在不同时期发挥不同的作用,以适应不同的业务需要,成为人们生活中体现价值形态运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经济部门。 现在,上海正在向建成国际金融中心方向努力,在这期间,除了对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的横向研究外,纵向地对旧上海金融中心的逐步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其所发挥的主要作用进行研究,也是一项极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二、上海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众所周知解放前上海是旧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作为金融中心当时主要特征是:(1)金融首脑机关集中在上海;(2)社会货币资本的大量集中;(3)金银、外汇的总汇,货币发行的枢纽;(4)全国利率和金、银、外汇行市以上海为转移;(5)银行经营各种金融业务,运用多种信息工具;(6)按经济区域设立分支机构。总的来说,过去上海金融业务活动经验丰富,金融知识和技术也有相当高的水平,只要撇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生产关系,是有许多地方可以借鉴的。 (一)金融机构密集和社会货币资本的集中 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诞生,为我国开办新式银行做了先导,随即,一大批银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经验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经验及其对广州建设区域 性金融中心的启示 近年来,上海市按照中央提出的“四个率先”的发展思路,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经验做法 (一)发挥金融要素市场优势,全面提升金融创新效应。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最大的优势就是具备相对比较齐全的金融要素市场。目前,上海已基本建成了以金融市场为特征的国内金融中心,通过市场配臵金融资源的金融体系基本形成。金融市场的集聚,为上海构建人民币金融产品中心和开展各类金融产品交易提供了平台,从而使上海成为金融市场高度发达和金融交易十分活跃的中心。近年来,随着浦东开发开放的深入推进,上海的金融开放、金融发展、金融创新效应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进一步显现。 (二)依托长三角城市群,立足发展国内经济。与离岸型国际金融中心不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依托国内实体经济发展,并为国内实体经济发展服务,将广阔的经济腹地作为自身发展的基础。一方面,国内迅速成长的经济体系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和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对周边乃至全国的集聚与辐射效应都已十分明显。特别是在长三角地区,跨区域资金流动尤其频繁,其规模、流向已对该地区的经济金融发展产生显著影响。

(三)坚持制度创新,大胆“先行先试”。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代表的我国金融领域的许多改革措施都放在上海先行先试,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注入了新的内容、新的活力。上海目前是我国金融产品创新和交易的主要场所,可转债、短期融资券、债券远期、人民币外汇远期、燃料油期货、刚刚上市的黄金期货以及即将面世的股指期货等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基础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品,都诞生在上海。 (四)实施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1990年,上海市政府就出台了《关于上海浦东新区鼓励外商投资减征、免征企业所得税和工商统一税的规定》,对在浦东新区开办的外资银行、外资银行分行、中外合资银行和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实施优惠政策,并对新设金融机构注册、子女入学、升学,员工因公出入境等方面作了非常细致周到的安排。今年7月《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基本完成。根据《条例》,上海将设立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金融发展资金”,奖励金融创新,扶持新设金融机构,奖励金融人才等。 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成效 (一)金融机构不断发展壮大。目前,上海已有十大类银行机构,银行机构总数突破3100家,成为中国银行业机构门类最齐全的地区。截至2008年初,上海主要的中外资金融法人机构数量达到858家,比2002年翻了一番。外资机构纷纷落户上海,其中外资法人银行数量已达16家,落户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和外资研发中心也分别达到184家、165家和244家。 (二)金融市场体系日趋健全。上海是全国金融市场最集中的地区。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债券交易、外汇交易、黄金交易市场均设

加快推进XX金融中心建设情况报告

加快推进XX金融中心建设情况报告 加快推进XX金融中心建设情况报告加快推进xx金融中心建设情况报告党的____提出,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市委x届x次全会也提出,要加快xx金融中心建设步伐,提升金融机构.市场.产品.创新.开放.生态等金融要素集聚和辐射能级。这为我市做强金融产业,推动金融产业服务于实体经济规划了未来.指明了方向。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xx要夯实金融业基础,补齐短板,加大创新,扩大开放,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全方位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推进xx金融中心建设。大力培育引进各类金融机构,进一步夯实xx金融机构门类在中xx最为齐全的优势地位。金融机构是金融中心建设的载体,xx加快建设xx 金融中心必须要有门类齐全的金融机构。 一是要做实做强银行.证券.保险.担保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支持境内外银行业金融机构来渝设立分支机构或功能性总部,争取更多的银行总行来x设立xx中心.xx中心.xx中心.xx中心。做大法人金融机构资本规模。进一步推动在渝内外资金融机构分支机构提档升级,争取新设更多的外资金融机构国内法人总部。 二是要大力扩展新兴金融机构门类。大力发展政府产业引导基金.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资产管理公司等股权类金融机构,

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融资担保公司等准银行类金融机构,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消费类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公司.众筹融资等互联网类金融机构。 三是要推动新兴金融与传统金融深度融合。有效发挥传统金 融业资金优势和新兴金融业风险识别优势,推动传统金融业与新 兴金融业在业务领域的深度合作与互补。大力引进专业化特色化 外资金融机构,进一步提升xx金融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水平。xx加快建设xx金融中心,必须要在金融业对外服务中展现特色。 一是要引进更多专业化特色化外资金融机构。要紧跟国家扩 大金融业开放的步伐,鼓励有良好市场声誉和专业能力的外资机构,与境内金融机构在渝积极开展股权.业务.产品.经营.技术等 多领域合作。支持鼓励在信用评级.财富管理.消费金融.货币经纪.养老保险.健康保险等方面具有特色和专长的外资金融机构在渝设立功能性总部.区域性总部.结算中心.业务管理中心。 二是要鼓励外资金融机构大力发展金融业特色专营机构。要 围绕在xx具有优势的产业或群体,为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定制化信贷产品,为其量身定制专属金融服务 方案,提供具有产业特色.群体特色的专业化.专营化.专属化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需要。大力完善金融要 素市场特色功能,进一步增强要素市场集聚辐射效应。金融中心 不仅仅是金融机构的集聚地,也是要素资源的集聚地,要素交易 市场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加快:推进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把上海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ec16095264.html, 加快:推进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把上海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作者:宇鸣 来源:《中国经贸》2008年第07期 日前,在“上海陆家嘴论坛”上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就如何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向记者作了详尽的阐述。 面向未来 屠光绍介绍说,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天的上海是一座发展之城,是一座开放之城,是一座活力之城:上海的发展前景和市场商机吸引着全世界关注的目光,越来越多的中外人士选择来上海创业和发展。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 这一进程中,我们真诚期待来自全世界各地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的积极参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运行的血脉,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拥有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对于一个大国的长远发展和金融安全至关重要。 他强调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政府作出了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重大战略决策,并对此高度重视,始终寄予厚望。2004年7月,胡锦涛主席在上海考察时指出,希望上 海要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2007年年初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强调,适应中国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正是在中央政府的领导和关心下,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和帮助下,中国金融领域的许多改革开放的措施放在上海先行先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屠光绍认为,上海经过多年的建设,金融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基本形成了一个由股票、债券、货币、外汇、商品期货、金融期货、黄金、保险等构成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机构进一步集聚成为中国中外资金融机构的主要集聚地。金融产品创新步伐加快,成为中国金融产品最为丰富、最为集中的地方。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不断完善。 迎接挑战

中共苏州市委、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苏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中共苏州市委、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苏州区域金融 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苏委发[2014]12号 【发布部门】中共苏州市委员会苏州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4.02.28 【实施日期】2014.02.2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中共苏州市委、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苏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 (苏委发〔2014〕12号) 为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市委全面深化重要领域改革的意见,加快推进苏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十二五”规划前三年建设情况评估 《苏州市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设“对接上海、服务苏州、延伸辐射”的区域金融中心。三年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这个目标,以既运用好金融工具,又发展好金融产业的基本思路,以五个集聚区建设为抓手,全力以赴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金融贡献度不断加大。2013年末全市金融增加值达960亿元,年均增长22%;

占GDP比重达7.2%,占服务业比重达16%,比“十一五”提高2.5个百分点,基本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 (二)金融机构不断集聚。2013年末金融机构总数超610家。银行业机构60家,全国性商业银行机构全部入驻,外资银行机构数量全国第五;全国70%的保险公司、50%的证券公司在苏设立分支机构;备案创投、上市公司、小贷、担保、典当等机构分别占全省55%、30%、20%、20%、18%;中介服务机构约300家,金融服务后台约90家。 (三)业务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末,全市金融资产总量超3万亿,金融从业人员近6万人;银行业存款余额突破2万亿,贷款余额近1.7万亿,保费收入近270亿,均列全省第一、全国大中城市第九位;境内上市公司65家,位列全国第五,其中中小板、创业板上市总数全国第三。 (四)辐射能力不断增强。随着苏州银行改制、东吴证券上市、东吴人寿展业,苏州法人金融机构走出去步伐加快,共设立或参股异地机构93个,业务渗透力显著提升。 (五)生态环境不断优化。2012年,苏州金融环境指数在全国31个重点金融城市中排名第8位,在长三角地区仅次于上海和杭州。其中金融商业环境在全国排第5位,金融安全环境在全国排名第7位,在长三角地区均仅次于上海。 苏州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有基础、有条件、有机遇,产业基础雄厚,经济繁荣开放,创新动力充沛,金融生态优良,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措施以及“一行三会”出台的具体举措,为苏州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提供了强大动力。但当前我市金融业仍存在四个方面主要问题:一是分支机构多、总部法人机构与中介服务机构少,机构趋同性强;二是资产总量多、单一法人资产少,贡献能力有限;三是业务种类多、特色服务少,业务同质化倾向明显;四是从业人员多、高端专技人才少,人才瓶颈问题凸显,与区域金融中心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二、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最新区域金融中心

区域金融中心

大树底下好乘凉:长三角区域金融中心落子如飞 面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凌厉姿态,长三角诸多城市按捺不住了。 近日,江苏省金融办与南京市政府签署一份“共同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合作协议”,这场由江苏及南京主要领导主持的仪式上,达成了一个共同目标,即是在2020年,将南京初步建设成具有较强吸纳、辐射和拉动长三角区域金融中心城市。 根据共建协议,江苏省与南京市双方将在规划、人才、体系等11个方面展开合作。 记者获悉,在苏南,除南京外,制造业密集的无锡、苏州,也在紧锣密鼓地打造区域金融中心。 浙江也不甘寂寞。最近,宁波在上海专门举办一场融入上海“双中心”建设的推进会。39个金融与海洋项目达成,总金额430亿。在金融合作上,宁波亦从上海引入了光大证券、上期期货、东来股权投资等一批上海知名金融机构进驻。 与此同时,宁波东部新城国际金融服务中心正式开业,宁波杭州湾新区的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动工建设。 不仅如此,记着获悉,浙江同时规划了杭州、温州三大金融中心,寄望推动当地金融发展。 苏南角力 日益繁荣的南京河西,枕戈待旦的45号地块9月将启动这座城市新的金融猜想。

据悉,根据规划,这里将如上海的陆家嘴一样,成为南京金融业的物理承载空间,这座高标准的金融城寄望建成华东最大之一,2013年年底全部建成,2014年投入使用。 江苏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云峰谈到南京金融中心时曾表示:“打造一个错位上海、辐射中西部的泛长三角重要的区域金融中心,是一个非常有利的重大战略举措。” 南京区域金融中心合作协议共建措施有11条,包括支持南京科技金融体系建设、建立南京企业上市的“绿色通道”、支持整合南京产权市场、技术市场资源,组建南京联合产权交易所,发展区域性柜台交易等等。 江苏省社科院人士表示,苏州制造业及经济底子雄厚,这两座城市此前就在暗中较劲。 南京市金融办人士透露,根据南京的规划,其也力争到2015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突破1100亿元,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达到20%,在GDP中占比重达到10%左右。 据悉,随着2010年浙江的泰隆银行在苏州设立江苏省的第一家分行,目前苏州银行存贷款已突破万亿,并聚集了近450家金融机构,其中银行业金融机构47家,保险公司56家,证券营业部60家,列入行业管理的担保公司104家,小额贷款公司50家。 按苏州政府的规划,希望到2015年将金融资产翻一番,金融增加值由2010年的482亿元提高到1200亿元,占服务业比重的16.5%,占GDP比重的7.5%左右。 浙江发力

对上海金融机构集聚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理论思考(发表)

上海金融机构集聚与金融中心建设问题研究 张望 摘要:文章分析了近年来上海金融机构集聚的特点及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影响,从有利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角度,提出了上海金融机构集聚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金融机构金融中心 近年来,随着开放的不断深化扩大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不断推进,上海金融机构不断集聚。以银行业为例,越来越多的中外资金融机构入驻上海,机构数量、类型、创新和竞争发展呈现一些新的特点。国务院2009年3月25日召开的常务会原则通过《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航运中心建设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未来进入上海的金融机构速度将明显加快,未来金融机构集聚发展对自身及对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影响是目前需要关注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近年来上海金融机构集聚与发展特点 1.机构集聚效应明显增强,机构类型更趋多样化,中小银行进入上海的数量明显提速。尽管2007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形势急剧恶化,但上海机构集聚效应仍持续增强。2008年,新增分行级以上银行业金融机构13家,其中,股份制银行分行2家,外资法人银行分行及外国银行分行9家。机构类型多样化方面取得新突破,除了在国内唯一设立的货币经纪公司外,还成立1家私人银行业务部,村镇银行也获准筹建,邮政储蓄银行改革取得新进展。截至12月底,上海银行业营业性金融机构达到3167家,机构类型方面突出表现为“三多”,即外资银行多,外

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已达164家;非银行金融机构多,共26家;商业银行营运中心多,共计43家,其中持牌11家。 受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金融市场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吸引,自2007年以来,进入上海的机构数量明显增加,2007年下半年2008年末,有6家中资城市商业银行和中小银行上海分行设立,预计未来进入上海的异地城市商业银行数量还将增加。 2.银行业金融机构总体运营水平再上新台阶。据监管部门统计,2008年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账面利润811.5亿元,同比增长26.7%。盈利结构持续改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为12.2%;成本收入比为27.3%。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资产质量总体较好基础上,不良贷款余额与比率持续7年“双降”。截至2009年12月末,不良贷款率为1.47%。 3.金融创新不断丰富并日趋活跃,国内示范效应不断显现。从银行业战略转型、优化经营模式、改善盈利结构和提升综合竞争力出发,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推进经营转型,优化业务结构,转变经营管理方式和盈利模式,加快业务创新,在公司治理、经营理念、风险管理、流程再造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在个人理财、电子银行、衍生交易、银行卡、消费信贷、中间业务等领域创新活跃,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是理财产品成为银行主要创新领域。理财业务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宽。人民币理财产品从以债券投资为主的债券型,逐步延伸拓展,信托计划、信贷资产、货币市场、票据市场和资本市场等也已成为理财产品的载体。从挂钩境内资本市场发展到境外股票、基金等市场。理财产品从固定收益型,发展到保本浮动收益和不保本浮动收益型。

建设上海离岸金融中心的设想

2002年6月 第12卷 第2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dian U nivers ity(S ocial Science Edition) Jun.2002 Vol.12No.2 建设上海离岸金融中心的设想 余寅初1,刘华榕2 (1.杭州商学院金融学院,浙江杭州310035; 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71)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及其现状,分析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离岸金融的趋势和内在风险以及离岸金融中心形成的必然性,并总结著名离岸金融中心的建设经验。在此基础上,对上 海离岸金融中心的建设、金融设施的完善、相关金融制度的改革以及中央银行监管水平的提高提出初步 设想。 关键词:金融全球化;离岸金融业务;风险;比较优势 中图分类号:F8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2X(2002)01-0021-05 一、离岸金融业务的产生、发展及其特征 离岸金融业务兴起的最初动力源于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所采取的一系列干预主义政策。自60年代末起,资金来源和流向开始趋于多样化; 70年代石油美元资金进入离岸市场,此后其它主要货币在离岸市场开始广泛使用,离岸金融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在全球展开。从而形成了现代意义的金融全球化,欧洲货币市场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实际主体。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相互依赖日趋加深,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程度持续提高,1972-1985年,国际银行市场的规模以21.4%的复合年增长率扩大,远远高于同期世界国内生产总值10.9%和世界贸易12.7%的年复合增长率。交易设备的改善和交易技术的进步则大大缩短了资金在国际间的移动时间。1973年国际货币危机时,每天仅有约30亿美元被兑换成欧洲国家的货币,到70年代末,这一数字达到了1000亿美元;80年代末进一步升至6500亿美元;90年代中期,估计已达到数万亿甚至数十万亿之多。[1](p4-6)考察离岸金融业务的产生与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其中推动的因素在于其本身的特性。一般来讲,离岸金融业务有两个主要特征:第一,离岸金融业务的对象是非居民;第二,离岸金融业务不受当地政府对本国市场的法令和规章制度的约束。这种隔离化的措施把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分开,前者可避免来自国际金融市场的冲击,保护国内金融的独立发展;而后者可不受国内金融政策的制约,从而引入的资金仍然应用于国外,通过发展国际金融业务吸引更多的外国银行和金融机构。这种隔离将金融国际化、自由化和国内金融的发育、成长结合起来,能够更快地推进离岸金融中心的建设。[2](p255) 二、离岸金融中心的崛起 离岸金融业务发展的间接成果是涌现了一批离岸金融中心,除开历史造成的原因,离岸金融业务本身也要求交易集中化和高效率。因此在多年的 收稿日期:20020325 作者简介:余寅初(1979—),男,浙江省桐乡市人,杭州商学院工作。 刘华榕(1954—),女,福建省福州市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工程师。

2021年金融中心年度建设情况报告范文

金融中心年度建设情况报告范文 党的xx全会提出,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市委X届X次全会也提出,要加快XX金融中心建设步伐,提升金融机构、市场、产品、创新、开放、生态等金融要素集聚和辐射能级。这为我市做强金融产业,推动金融产业服务于实体经济规划了未来、指明了方向。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XX要夯实金融业基础,补齐短板,加大创新,扩大开放,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全方位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推进XX金融中心建设。 大力培育引进各类金融机构,进一步夯实XX金融机构门类在中XX最为齐全的优势地位。金融机构是金融中心建设的载体,XX加快建设XX金融中心必须要有门类齐全的金融机构。一是要做实做强银行、证券、保险、担保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支持境内外银行业金融机构来渝设立分支机构或功能性总部,争取更多的银行总行来X设立XX中心、XX中心、XX中心、XX中心。做大法人金融机构资本规模。进一步推动在渝内外资金融机构分支机构提档升级,争取新设更多的外资金融机构国内法人总部。二是要大力扩展新兴金融机构门类。大力发展政府产业引导基金、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资产管理公司等股权类金融机构,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融资担保公司等准银行类金融机构,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消费类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公司、众筹融资等互联网类金融机构。三是要推动新兴金融与传统金融深度融合。有效发挥传统金融业资金优势和新兴金融业风险识别优势,推动传统金融业与新兴金融业在业务领域的深度合作与互补。 大力引进专业化特色化外资金融机构,进一步提升XX金融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水平。XX加快建设XX金融中心,必须要在金融业对外服务中展现特色。一是要引进更多专业化特色化外资金融机构。要紧跟国家扩大金融业开放的步伐,鼓励有良好市场声誉和专业能力的外资机构,与境内金融机构在渝积极开展股权、业务、产品、经营、技术等多领域合作。支持鼓励在信用评级、财富管理、消费金融、货币经纪、养老保险、健康保险等方面具有特色和专长的外资金融机构在渝设立功能性总部、区域性总部、结算中心、业务管理中心。二是要鼓励外资金融机构大力发展金融业特色专营机构。要围绕在XX具有优势的产业或群体,为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定制化信贷产品,为其量身定制专属金融服务方案,提供具有产业特色、群体特色的专业化、专营化、专属化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的需要。 大力完善金融要素市场特色功能,进一步增强要素市场集聚辐射效应。金融中心不仅仅是金融机构的集聚地,也是要素资源的集聚地,要素交易市场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一是要紧紧围绕金融要素市场价格发现、资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维护市场秩序和实现金融结算五大核心功能,努力完善XX金融要素市场体系。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促进要素有序流转、理顺要素价格,为优化全市资源配置提供重要支撑。二是要不断丰富交易品种。大力发展大宗商品交易、科技要素、碳排放权、排污权、知识产权、金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