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五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五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五篇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体会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上的应用价值,能利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数学能力,使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习惯,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使学生体会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本课件、练习题卡。

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准备题,诱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概括交流,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迁移、类推,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内化和建构。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注重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融观察、比较、讨论、交流、自主探究等学习方法为一体,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来解决新课。教学中,突出“五让”的特色:书本让学生自学;问题让学生提出;规律让学生发现;疑难让学生研讨;评价让学生参与。以上的“五让”,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大约10分钟)

1、谈话引入。

2、出示情景图。

让学生明确题中的数学信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用20元买3本笔记本和1支钢笔,还剩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计算,并说出解题的思路。

3、回顾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运算,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4、揭示课题。

在实际生活中,文具的单价不仅仅是整数,还有很多小数的情况。小明今天运气就非常的好,赶上了文具店庆周年降价促销的活动,价格由整数变成了小数。

由此引入今天的课题: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大约16分钟)

1、自主探索,尝试练习

使学生明白:虽然,文具的单价发生了变化,但是解题思路没有变,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如果用分步计算的要鼓励学生根据解题思路再列出它的综合算式。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明白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与解题思路的一致性,括号在综合算式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对一次性用综合算式解答的同学要加以及时的表扬。

2、交流讨论,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四个算式,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得出: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设计意图:在这两个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先解决整数作条件的问题,再解决小数作条件的问题,然后再引导学生对所列出的整数算式和小数算式进行观察比较从而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实践运用,巩固新知。(大约10分钟)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地进行计算,我设计了四道闯关练习题。

第一关、我会算。

368+32×5-88 15×(107-35+18)

30× [480÷(24-8)] 530+12×25 ÷60

通过练习,巩固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

第二关、我会解决。

让学生体会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小结,交流评价。(大约4分钟)

课堂总结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也是对学生情感、态度进行评价。

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2

教学内容:

课本第3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第一级运算和第二级运算的含义。

2、使学生掌握无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能在学生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概括、总结。

4、培养学生认真严格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设问:我们学过哪些计算?(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这四种运算,统称为四则运算。)

(2)填空回答。

①在一个算式里,如果只有()或者只有(),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②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又有(),要先做()后做()。

(3)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

二、新授

1、出示课题: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介绍四则运算:我们学过的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

3、教学例1.

(1)板书例1:3.7-2.5+4.63.6×6÷0.9

然后设问

①这些算式里有哪些运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②这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怎样?

③如果用“第一级运算”代替“加、减法”,用“第二级运算”代替“乘、除法”,运算顺序怎样叙述。

根据学生回答,改变复习填空①的叙述。

④再概括一点讲,这句话可以怎样叙述?

根据学生回答,改变复习填空①的叙述,出示教材结语。

(2)学生完成例1的计算。

4、教学例2.

(1)板书例2:35.6-5×1.73,6.75+2.52÷1.2,然后设问

①算式里含有几级运算?

②运算顺序怎样?

根据学生回答,改变复习填空②的叙述,出示教材结语。

(2)学生把没有做完的继续做完。(一学生板演,其余做在书上。)

(3)完成例2下面的“做一做”习题。

5、小结:混合运算步骤比较多,容易发生错误,我们要养良好的习惯,计算时要做到:“一看、二想、三划、四算、五查”。在没有括号算式中,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三、巩固练习。

1、(1)填空。(出示,学生口答)

①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统称为()。

②加法和减法叫做第()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级运算。

③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级运算,后做第()级运算;如果有两种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里面的。

2、课本第39页做一做。

四、作业。

练习十第1、4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3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正方体的认识”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0页例3以及课后做一做。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直观的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能通过实物或模型辨认正方体,知道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在教学正方体时,应激活经验,回顾特点,对比长方体特点,感知“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二)核心能力

能运用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认识正方体,建立空间观念,提高分析对比,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

1.在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正方体、动手操作折正方体,自主探究正方体关于面、棱、顶点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2.通过对比分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抽象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四)学习重点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五)学习难点

建立空间观念,形成立体图形的初步印象。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课件,各种正方体实物,长方体模型,剪好书本第123页的正方体展开图。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长方体的特征有哪些?我们是从几方面来认识它的?请自己整理出来。

(2)请找找生活中的正方体物品,并思考:关于正方体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识?

(二)课堂设计

1.谈话导入

师:课前让同学们寻找生活中的正方体物品,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找到了什么?

师: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正方体也叫立方体,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它。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学生对正方体已有一定的认识,因此通过分享学生在生活中找到的正方体,使学生对正方体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了进一步学习正方体的兴趣。】

2.问题探究

(1)观察模型,探究特征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都属于立体图形,回想一下,我们是从几方面来认识长方体的?

(面、棱、顶点,长宽高)

师:对于正方体,你们准备从几方面来认识?

生自由发言。

师:现在请你们借助手中的正方体物品来观察研究,看看正方体都有哪些特征?

同桌合作,自主探求正方体的特征。

交流汇报。(汇报时重在交流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预设:

①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6个面都相等;

②正方体有12条棱,每条棱都相等;

③正方体有8个顶点。

小结:同学们从棱、面、顶点三方面进行研究,得出了“正方体是有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12条棱长度相等”的结论。

(2)制作模型,加深认识特征

师:认识了正方体的特征,现在请你们动手制作一个正方体,制作完后,量出它的棱长是多少厘米,并向同桌介绍你制作的正方体的特征。

用剪好的书本第123页的正方体展开图做一个正方体。

展示学生作品分享制作感想。

【设计意图:学完长方体后,学生已明确了面、棱、顶点的概念,知道了从哪些方面探究图形特征,因此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通过观察、动手,学生亲身感知正方体这个立体图形。考查目标1】

(3)对比观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师:我们都是从面、棱、顶点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请4人小组,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整理出来。

交流汇报后,教师用表格的形式进行整理。

引导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可以看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3.巩固练习

(1)第20页的做一做。用棱长为1cm的小正方体搭一搭。

①搭一个稍大一些的正方体,至少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动手试一试。

②用12个小正方体搭一个长方体,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搭法?记录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③搭一个四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其余两个面有什么特点

4.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从面、棱、顶点三方面认识了正方体,有6个面,都相等,12条棱也都相等,有8个顶点,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4

教学目标:

(一)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使用中括号,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二)通过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总结、归纳,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以及约等号的正确使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12+0.12=7.2-0.2= 3.5÷0.35=

2.95+0.05= 5-0.6= 2.8÷0.14=

8÷12.5= 1.2+2.8-3.99= 4×1.72=

3.74+6.26=

4.5×6= 0.25×4÷0.2=

2÷4=20×0.2=20.75-9.5=

3.5×8×0.125=

2.提问

(1)我们学过哪几种运算?

(2)我们把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什么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3)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1:3.7-

2.5+4.6=

3.6×6÷0.9=

(1)思考:以上两题中分别含有什么运算?运算顺序怎样?

(2)学生试算后订正。

3.7-2.5+

4.6

=1.2+4.6

=5.8

3.6×6+0.9

=21.6÷0.9

=24

(3)小结运算顺序

①教师讲解: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②以上两题中分别含有几级运算?运算顺序怎样?(①题中只含有第一级运算,按从左往右依次计算;②题中只含有第二级运算,也按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③谁能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以上两题的运算顺序?(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学习例2:35.6-5×1.73= 6.75+2.52÷1.2=

(1)观察以上两题中含有几级运算?应先做哪步运算,后做哪步运算?

(2)学生计算后订正。

(3)小结。

以上两题都是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应先做哪级运算,后做哪级运算?

讨论得出:一个算式里,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第一级运算。

(4)练习:先说出运算顺序,再算出得数。

①P37“做一做”;②3.6÷1.2+0.5×5。

思考:①上题如果要先算1.2+0.5应怎么办?(加小括号。)

②如果要先算(1.2+0.5)×5应怎么办?(加中括号。)

教师介绍:小括号“( )”是公元17世纪由荷兰人吉拉特首先使用。中括号“[ ]”是公元17世纪首次出现在英国的互里士的著作中。

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作用是什么呢?(改变算式中的运算顺序。)

3.试做例3:3.6÷(1.2+0.5)×5= 3.69÷[(1.2+0.5)×5]=

(1)两题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2)学生试做

3.6÷(1.2+0.5)×5

=3.6÷1.7×5

3.6÷[(1.2+0.5)×5]

=3.6÷[1.7×5]

=3.6÷8.5

计算中出现3.6÷1.7和3.6÷8.5除不尽时,教师讲解

在四则混合运算过程中,遇到除法的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或出现循环小数时,一般保留两位小数,再进行计算。

要想保留两位小数,只需除到第几位?(一般只需除到第三位小数,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

学生继续计算后,订正

3.6÷(1.2+0.5)×5

=3.6÷1.7×5

≈2.12×5

=10.6

3.6÷[(1.2+0.5)×5]

=3.6÷[1.7×5]

=3.6÷8.5

≈0.42

提问:为什么①题中第二步要用约等于号“≈”,而第三步却要用等号“=”。(因为在第二步计算时,3.6÷1.7除不尽,在第二步计算时,要取它的商的近似值2.12,所以在第二步要用“≈”连接;而第三步用2.12乘以5,得到的积10.6是准确的结果,应该用等号连接。)

4.小结

(1)什么情况用等于号?什么时候用约等于号?(当除不尽或者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时,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在保留两位小数取近似值的这一步,要写约等于号;当取准确值时,用等号。)

(2)要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可以怎么办?(可以使用小括号、中括号。)

(3)有括号的算式,运算顺序怎样?(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反馈

1.P38:做一做。

2.P40:1①②,2①②。

(1)说出运算顺序;

(2)计算并且验算;

(3)订正并小结验算方法。

验算方法:①原式验算;②互逆验算;③交换验算。

3.判断下面各题,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并说明原因。

(1)0.8-0.8×0.7=0( );

(2)1.6+1.4×2=6( );

(3)50-3.9+6.1=40( );

(4)20÷2.5×4=32( );

(5)9.6+0.4-9.6+0.4=0( );

(6)4.8×2÷4.8×2=1( )。

4.P40:4。先计算填空,再列出综合算式。

5.课后作业:P40:1③④,2③④,3。

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操作比较,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情感目标:在亲自动手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像力。

教学过程

一、数学****生活,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1、出示实物,根据形状给它们归类。(长方体、正方体、球、其它)

2、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文体和正方体。(顶点、棱、闪烁)

导入:为什么,我们能很快地挑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呢?因为,它们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征。

二、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归纳事物特征。

1、学生用小圆木棒和橡皮泥制作多个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三组面都不同的、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超高的、超扁的)

2、小组中每个人都要独立动手制作,组员中相互指导、评议。

3、思考:怎样选取木棒才能又快又好地做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选取三种长度的木棒,每种4根)

4、选取合适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将框架围起来,制成一个立体的小盒子。

5、利用学生自己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棱、面、顶点。

6、结合制作过程,师生共同总结:长方体的特征和正方体的特征。

7、请每小组把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变成正方体(事先用长白萝卜削好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正方体具备了长方体所有的特征,是特殊的长文体,并用韦恩图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8、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中较长的叫长,较短的叫宽,竖直方向的棱叫高。)

三、回归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事物。

1、量一量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的长宽高和棱长。

并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指出哪些是等长的棱,哪些是相同的面。

2、知道了一个长方体的长为14cm,宽为10cm,高为7cm,想像这个长方体。

3、通过你的观察,从某个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看到几个面?一个非正方体的长方体中,最多有几个面是相同的?

4、长方体广告箱长5米,宽0.5米,高3米,要用铝条镶嵌框架,至少要用多少铝条?

5、有6米长的铁丝,要制成一个棱长为40厘米的灯笼框架,够瞧用吗?

6、要将一个长30厘米,宽20厘米,高10厘米的礼品盒系上彩带,至少要买多少彩带才够用?

四、拓展应用

用数学创造生活。

欣赏水立方、长方体建筑物、美丽的盒子、装饰品,让学生感受数学创造的美,也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

五、总结

在这40分钟的四步学习环节中,你最喜欢哪个部分?为什么?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你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课吗?

六、作业布置

用12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能有多少种摆法?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请你亲自动手试一试。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五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五篇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体会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上的应用价值,能利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数学能力,使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习惯,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使学生体会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本课件、练习题卡。 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准备题,诱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概括交流,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迁移、类推,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内化和建构。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注重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融观察、比较、讨论、交流、自主探究等学习方法为一体,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来解决新课。教学中,突出“五让”的特色:书本让学生自学;问题让学生提出;规律让学生发现;疑难让学生研讨;评价让学生参与。以上的“五让”,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大约10分钟) 1、谈话引入。 2、出示情景图。 让学生明确题中的数学信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用20元买3本笔记本和1支钢笔,还剩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计算,并说出解题的思路。 3、回顾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运算,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4、揭示课题。 在实际生活中,文具的单价不仅仅是整数,还有很多小数的情况。小明今天运气就非常的好,赶上了文具店庆周年降价促销的活动,价格由整数变成了小数。 由此引入今天的课题: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大约16分钟) 1、自主探索,尝试练习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精选5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质数、合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什么叫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 ( 奇数和偶数) 教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 【新课讲授】 1、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 (1)写出1 ~20各数的因数。(学生动手完成) 点四位学生上黑板写,教师注意指导。

(2)根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3)教学质数和合数概念。 针对表格提问: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一定是什么数? 教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如果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 2、教学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87 93 96 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 质数:17 29 37 合数:22 35 87 93 96 3、出示课本第14页例题1。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张100 以内的质数表? (2)汇报: ①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 ②用筛选法排除。 ③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2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0页的例2。例2是探究3的倍数特征,教材仍然采用百数表,让学生先圈数,再观察、思考。 (二)核心能力 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进一步积累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思维活动经验。 (三)学习目标 1.借助百数表,经历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积累数学思维活动经验。 (四)学习重点 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 (五)学习难点 归纳举证3的倍数的特征 (六)配套资源 百数表、计算器 二、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5篇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5篇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2.引导学生学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复习导入】 1.学生口述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 2.练习: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 324 153 345 2460 986 756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于2、5的倍数已经掌握了,那么3的倍数的特征是不是也只看个位就行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新课讲授】 1.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算一算:先找出10个3的倍数。 3×1=3 3×2=6 3×3=9

3×4=12 3×5=15 3×6=18 3×7=21 3×8=24 3×9=27 3×10=30…… 观察: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有什么特征?能不能只看个位就能判断呢?(不能) 提问:如果老师把这些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进行调换,它还是3的倍数吗?(让学生动手验证) 12→21 15→51 18→81 24→42 27→72 教师:我们发现调换位置后还是3的倍数,那3的倍数有什么奥妙呢? (以四人为一小组、分组讨论,然后汇报) 汇报:如果把3的倍数的各位上的数相加,它们的和是3的倍数。 3.验证:下面各数,哪些数是3的倍数呢? 210 54 216 129 9231 9876 小结:从上面可知,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板书) 4.比一比(一组笔算,另一组用规律计算)。 判断下面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 3402 5003 1272 2967 5.“做一做”,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 (1)下列数中3的倍数有。 14 35 45 100 332 876 74 88

小学五年级数学《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优秀教案三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优秀教案三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优秀教案一 教材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九册第三单元第五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即P90---91页的例题和练习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了解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一些较简单的组合图形的面积。 使学生掌握组合图形常用的割补方法。 教学重点: 利用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这些平面图形面积来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根据图形特征采用什么方法来分解组合图形,达到分解的图形既明确而又准确求出它的面积。

教学过程: 以“寻标追源”为教学模式,以目标教学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尝试法为主要教学手段。前置回顾,展示目标;在发散思维中探究新知,精讲点拨,完成目标;概括总结,反馈矫正。 一、引标: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旧知辅垫,诱发注意 电脑显示单车、榨栏、阶梯组合图,标出几种已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梯形,让学生说出名称和面积计算字母公式。 (这里通过实物感知,了解各平面图形的特征,说出面积公式,加深对旧知识的复习,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设景感知,激活思考 电脑显示一幅美丽的画面,一位小天使对一面墙提出问题:“你能计算这幢房的侧面墙的面积吗?”从而揭示课题《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这样通过直观并带有趣味的引导,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引起学习动机,迫切“试一试”的愿望。从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这里打开学生通道,促使学生想方设法去找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寻标:提出问题,寻找目标 叫学生齐读课题后,问: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组合图形的什么知识?(组合图形面积如何计算)好,请同学们看书P90---91页,能否自己解决这些知识,看看它对这些知识是怎样讲的。 (在这里老师先不做讲解,让学生带着求知欲看书,这是根据尝试原则,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获取新知识,它是教学的一种有效尝试。) 三、探标:追源问底,引导发现 提出问题:“为了求组合图形的面积,书上是如何讲的?”、“除了书上的分割方法外,你还有别的分割方法来求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吗?”从而引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电脑显示学生可能想到的分割方法 ①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 ②分成两个梯形; ③分成三个三角形。 其它方法给予口头定正正误。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全册教案5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全册教案5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全册教案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页的例3、例4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3~5题。 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在详细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p 、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历,培养独立考虑,主动与别人合作交流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难点: 会用等式的这一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3

1、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和方程,今天这节课,将继续学习与等式、方程有关的知识。请同学们看这里的天平图,你能根据图意写出一个等式吗? 提问:如今的天平是平衡的,假如将天平的一边加上一个1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会怎样? 谈话:如今天平恢复平衡了,你能在上面这个等式的根底上,再写一个等式表示如今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吗? 2、出示第二组天平图,说说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是怎样变化的,你能分别列出两个等式吗? 3、出示第3、4组天平图,提问:你能分别说说这两组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各是怎样变化的吗? 谈话:怎样用等式分别表示天平两边物体变化前的关系和变化后的关系? 启发:这两组等式是怎样变化的?她们的变化有什么共同特点? 4、提问:刚刚我们通过观察天平图,得到了两个结论,你能用一句话合起来说一说吗? 5、做练一练的第1题 二、教学例4 1、出例如4的天平图,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

2、讲解:要求出方程中未知数的值,要先写“解”,要注意把等号对齐。 3、完成试一试 4、完成练一练 提问:解这里的方程时,分别怎样做就可以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了。 三、稳固练习 1、做练习一的第3题 2、做练习一的第4题 3、做练习一的第5题 四、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五、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等式性质和解方程 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50=50 50+10=50+10解:X+10=50 x+a=50+a 50+a—a =50+a—a X—10=50—10 X=40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5篇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5篇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篇1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12—13页。 学习目标: 1.我能理解因数与倍数的含义。 2.我会有序地思考,掌握了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3.我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学习重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学习难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独学 1.互动分享收获。 2.质疑探讨。 三、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这里讲的因数一样吗 (1)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组代表交流、汇报。 (3)自读课本第12页下面的一段话。 2.自学课本第13页例1。思考: (1)18的因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 有________个。 (2)18的最小因数是________,最大因数是________。它的因数的个数是

________的。 (3)也可以这样表示: 18的因数 3.组内交流并讨论:怎样找最快,而且不容易遗漏 我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组代表汇报,总结。 5.试试身手(第13页“做一做”)。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比较熟练地把低级单位的名数聚成高级单位的名数,正确地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2、能比较熟练地比较分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有序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比较分数的大小;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备注 一、单位换算的练习 1、口答: 1分米是1米的()/();1平方分米的()/(); 1分是1小时的()/();1克是1千克的()/()。 你是怎样想的把低级单位名数的方法怎样 出示:低级单位的数值÷进率=高级单位的数值(用分数表示)。 2、学生独立作业:第80页练习十第1题。(做后同桌互查订正) 二、分数大小比较的练习 1、师:比较两个分数大小时一般会遇到哪几种情况在比较时各采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你能举例来说一说吗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优秀7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优秀7篇)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篇一 一、主要内容安排 本册教科书共安排八个单元。“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单元安排和主要内容如下。 (一)数与代数(共4个单元)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负数 结合气温认识正、负数,用负数表示生活中的事物;认识整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整数。 ●第三单元–方程 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方程,列方程解决一步、两步计算的简单问题和稍复杂的相遇问题,探索鸡兔同笼问题的解法等。 ●第四单元–分数乘法 分数乘法计算,简单分数乘法问题,认识倒数。 ●第六单元–分数除法 分数除法计算,简单分数除法问题,分数混合运算。 (二)空间与图形(共3个单元) ●第二单元–方向与路线 看平面示意图,用方向和角度描述物体的位置,描述稍复杂的线路图。 ●第五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及它们的展开图,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和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第七单元–体积 体积概念,体积单位,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探索,生活中的体积计算问题(包括容积)。 (三)统计与概率(1个单元) ●第八单元–统计 认识单式、复式折线统计图,用统计图表示数据,收集生活中的统计图并进行分析。 (四)综合应用(安排4个活动) ●记录天气(一)–结合“生活中的负数”单元设计 通过记录10天天气情况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从许多途径都可以获得天气信息,并在记录中了解一些关于天气预报的符号,利用数据进行有关负数的学习。 ●包装磁带–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设计 通过包装6盒、8盒磁带,探索怎样包装磁带,用的包装纸最少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设计包装箱–结合“体积”单元设计 结合香皂装箱问题,给学生创造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原因,自主设计包装箱解决问题的活动素材,使学生了解数学计算与实际应用的关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记录天气(二)–结合“统计”单元设计 记录15天的天气情况,用统计图表示出有关数据信息,与其他年月同期气温情况比较,培养学生善于关注生活的习惯,体会数据统计的作用,进行画统计图的练习。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计划篇二 一、基本情况。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全册教案优秀7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全册教案优秀7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学生懂得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分数计算简便,会进行分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观察、演绎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应用,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 教学难点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应用,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演示课件“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1.教师: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有哪几个?用字母怎样表示? 板书:a+b=b+a (a+b)+c=a+(b+c) 2.下面各等式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①25+36=36+25 ②(17+28)+72=17+(28+72) ③6.2+2.3=2.3+6.2 ④(0.5+1.6)+8.4=0.5+(1.6+8.4) 教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适用于整数和小数,是否也适用于分数加法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二、学习新课继续演示课件“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1.出示:下面每组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关系? ○○ 教师说明: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教师提问: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在什么范围内使用? (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中的数,既包括了整数,又包括了小数和分数) 2.出示例3计算: 观察:这些加数分母和分子有什么特点? 思考:怎样可以使计算简便?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这道题哪里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哪里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最后结果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总结:应用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把分母相同的分数先加起来,或凑成整数再计算比较简便. 三、巩固反馈. 1.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①○ ②○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继续演示课件“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①②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通用5篇)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通用5篇) 1.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1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体积的概念和体积单位,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单位的大小。 能力目标动手操作,正确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并能熟练计算它们的体积。 情感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归纳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体验探索的乐趣。 重点: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趣引入 同学们,最近你们发现的城市有哪些变化呢?在城市里为什么要建这么多高楼大厦呢?如果建平房,会怎么样? 老师带来一件衣服,谁想试一试?(点名让一胖一瘦上来)问:同样一件衣服,为什么有的宽松,有的紧?(因为他们体型不一样,也就是占的空间不一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跟空间有关的内容。板书课题:体积 二、学习“体积”、“体积单位”的概念 1、出示大、小苹果,问:哪只苹果占的空间大?你能从自己的身边选两件物体,比比它们的大小吗? 2、出示差不多大的土豆和一个长方体石块,你知道它们哪个大吗?那你有什么办法? 演示书上的实验,得出:土豆占的空间小,石块占的空间大。 3、师揭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土豆和石块相比,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 4、计量体积的大小,要用到什么呢?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请同学们自学14页中间部分。 5、学生汇报: (1)常用的体积单位 (2)拿出课前做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说说哪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 (3)立方米是怎么规定的?老师用3根1米长的木条搭成一个互相垂直的架子,放在墙角感知1立方米的大小,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跟1立方米差不多大。

2023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商的近似数说课稿(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商的近似数说课稿(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商的近似数说课稿第【1】篇〗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商的近似数》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一部分内容是在学习小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小数除法经常会出现除不尽的情况,或者商的小数位数较多的情况。但是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并不总是需要求出很多位小数的商,而往往只要求出商的近似值就可以了。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很重要。 在本册前面,已经教学过求一个小数的近似值,以及求小数乘法的积的近似值,这里只是通过例7一道计算钱数的应用题,让学生自己想一想,怎样取商的近似值。由于计算钱数时一般算到“分”就可以了,那么题中的结果应保留两位小数,除的时候要除到千分位,也就是要先算出三位小数。然后让学生自己确定,怎样把小数点后面第三位小数按“四舍五入法”处理。接着,让学生试算“做一做”中的练习题。这一题是让学生根据不同要求取商的近似值。使学生更明确,算出的小数位数都要比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 二、说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按要求在小数除法的计算中正确地截取商的近似值。并且能够灵活的处理问题。

2、通过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学会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3、使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三、说说教学重点、难点: 1、会根据实际需要求商的近似值。 2、理解求“积的近似值”与求“商的近似值”的异同。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是从复习入手,注重新旧知识的迁移,教师以引导为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学会求商的近似数,并且在练习中注意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处理问题,使知识活学活用。 五、说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主要分以下几部分来进行教学的 (一)复习铺垫 通过复习和谈话,既回顾了上节课的内容,又揭示了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为今天本堂课的学习内容作准备,为学生完整地认识取商的近似值作铺垫。 (二)自主尝试 多媒体出示例题7的情景图学生通过读题列式,尝试计算来初步探究问题 这里多媒体出示生活情境图,为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5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5篇)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篇1】 教学目标: 1.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初步掌握列方程解两、三步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2.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让学生学会在计算公式中求各个量的方法。 3.让学生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学习在计算公式中求各个量的方法。 2.让学生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教具准备: 配套教与学的平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解方程 8x ÷ 2 =28 7(x+3)÷ 2 =28 2(x +17 )=40 6(5+x)÷ 2 =36 2.任意选择一题进行检验。 3.复习以前学过的公式:C=2(a+b)

C=4a S=ab S=ah÷2 S=(a+b)h÷2 …… 4.揭示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1) [说明:复习部分安排解方程,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方程的合理解法;另一方面也对方程的检验格式稍作复习,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同时,适当地帮助学生整理与复习计算公式,这样导入新课比较自然,也有助于展开后续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用一根长为28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多少厘米? (1)学生尝试。(抽生板演) (2)分析、交流 先设这个长方形的宽是x厘米, 再找等量关系来列方程。 (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就是一个等量关系。) (3)板书:解:设这个长方形的宽是x厘米。 2(8 +x )=28 8+x =14 x =6 答:这个长方形的宽是6厘米。 (4)比较算术与方程的解法。(建议学生,选择方程的方法。)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大全(5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大全(5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大全(5篇) 五年级的数学课件很有意思。教学设计是老师对每一课时做的特定教学方式的规划,是一个老师对他的工作尽职尽责的表现。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大全,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大全篇1 教学内容: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3.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重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难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请同学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 二、合作探究 (一)整体观察 1.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学生观察并提问: 你观察到的正方体是什么样的? 在你的位置上观察,你看到了哪几个面? 2.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走动,观察。汇报交流。 3.解释应用 教师出示两个正方体的立体图,一个有虚线,另一个没有。 提问:谁能用刚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正方体为什么这样画? 学生解释说明。 (二)分别从三个面进行观察(出示例1) 1.教师提问:我们分别从几个不同的方向去观察这个图形,看看它的正面、左面以及上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图形,把它们分别划出来。 学生离开座位自由观察。 2.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学生以组为单位在投影以上展示交流。 总结学生的发言: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三、拓展应用 1.做教科书例2 2.智力游戏:两个同学为一组做游戏,一个同学画,另一个同学猜,负责猜的同学要想办法通过你提问的问题确定这个物体是什么,猜完后,在把物体拿出来验证一下,看是否猜对了。 学生玩游戏,教师指导。 四、总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兴趣探索,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面是几。 1.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或正方体相对的面。 2.从一个面看到物体的形状,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摆放方式。 3.知道从两个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以确定小立方体的个数范围。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大全篇2

五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5篇

五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5篇 五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5篇 教学是一种通过艺术教育和表演训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的艺术潜能。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五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五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多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认识不同图形之间的联系,建构知识网络,能正确应用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2、在整理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思想,逐步形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解决问题后的反思意识。 教学重点: 建构科学完整的知识体系,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灵活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多边形面积之间的联系,整理完善知识结构。 教具准备: ppt课件、图片、复习单、易错题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观察南湖校区全景图,呈现土地形状,提出问题从而唤起学生记忆,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景,将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提出问题,自然引出了本课复习的内容,为后面的复习做好铺垫。) 二、整理回忆,再现旧知 师:课前我们已经对这五种多边形的面积计算知识进行了回忆整理。请问,

关于多边形的面积计算你都整理了什么?(计算公式、公式的推导等) (一)展示收集到的学生自主整理的复习单,让学生体会整理面积计算公式的方式多样化。 (二)回忆旧知 1、忆公式。 学生根据自主整理,汇报交流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文字表达、字母表达式) 2、忆推导。 (1)小组内交流公式的推导过程。 (2)小组代表全班交流。 (3)师引导学生小结:在推导上述图形的面积时,都用到了转化的方法。转化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 (三)理清联系,深化认识 (四)公式延伸,进一步感受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 课件动态演示:梯形上底长度渐变为0时,梯形演变为三角形。梯形的上底长度渐变成等于下底时,梯形演变为平行四边形。 三、纠错分享,查漏补缺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升 1、有一块草坪,求草坪的面积。 2、有一块平行四边形菜地,DE=EF=FC,GB=GD,其中阴影部分种的小白菜,面积是8 ,求这块平行四边形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五、全课总结,自我评价 师: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或者感受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本节课复习的知识和复习方法的总结,将知识系统化,也教给学生整理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五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篇2) 教学内容:课本第102页回顾与整理以及练习与应用1-6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掌握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全册教案优秀10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全册教案优秀10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一 教学内容: 教材19页内容,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 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具学具: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一)基本练习 1、能被 2、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2、能同时被2和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知道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三)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题。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规范、整理后说明:老师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结合本节内容归纳、整理、补充成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只要同学们能根据自探提示认真探究,就能弄明白这些问题。) (四)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 自探提示: 自学课本19页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观察3的倍数,你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举例验证。 2、能被2、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3、能被2、3、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二、解疑合探(壹五分钟) 1、检查自探效果。 按照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的原则进行提问,遇到中等生解决不了的问题,组织学生合探解决。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主要内容。 2、着重强调; 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三、质疑再探(4分钟) 1、学生质疑。 教师:对于本节学习的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说出来让大家帮你解决? 2、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先由其他学生释疑,学生解决不了的,可根据情况或组织学生讨论或教师释疑。)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5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5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旧学问的根底上,进一步熟悉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2.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3.知道一个数的平方的含义及读写法,学会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简写和略写乘号. 4.使学生学会应用字母公式求值. 教学重点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公式;依据字母公式求值.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的平方的含义,乘号的简写和略写.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一)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明依据什么. 18+34=34+□ (35+55)+45=357+(□+□) 35×□=59×□

(1.2×2.5)×4=1.2×(□×□) (4+8)×□=□×3.5+□×□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1.学生表达各运算定律的内容,并用字母公式表示出来.教师板书 (1)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3)乘法交换律: (4)乘法结合律: (5)乘法安排律: 2.观看比拟: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比用文字表达有哪些优点? 优点: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比用文字表达运算定律更简明易记,也便于应用. (二)教学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1.教学用字母表示图形面积公式(出示图片:图形面积公式)(1)表示正方形的面积,表示正方形的边长. (2)表示平行四边的面积,、分别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3)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分别表示三角形的底和高. (4)表示梯形的面积、、分别表示梯形的下底和高.

2.教学一个数的平方的含义及正方形周长的书写格式.(1)读出下面各式,并说明表示的意义. (2)把下面各式写成一个数的平方的形式. 5×5 (3)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4)依据运算定律在□填上适当的字母或数. (□+□)+□ □·(□·□) (5)假如用表示长方形的长,表示宽,那么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长方形的周长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小节: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乘号可以省略,但加号、减号、除号都不能省略,如: 不能写成;在两个数相乘的时候,乘号不能省略不写,可以改为“·”,但简单与小数点混淆,所以一般仍记作“×”. 3.教学例1. 例1.已知梯形的上底是3.5厘米,下底是5.5厘米,高是4厘米.求梯形的面积. 教师说明:在我们计算一个图形的面积或周长时,实际上是把数值代入有关的公式,算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五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五篇 教学目标: (一)把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挨次,会使用中括号,能够比拟娴熟地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二)通过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挨次的总结、归纳,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力量。 (三)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力量。 教学重点: 把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挨次。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以及约等号的正确使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备 1.口算 12+0.12= 7.2-0.2= 3.5÷0.35= 2.95+0.05= 5-0.6= 2.8÷0.14=

8÷12.5= 1.2+2.8-3.99= 4×1.72= 3.74+6.26= 4.5×6= 0.25×4÷0.2= 2÷4=20×0.2= 20.75-9.5= 3.5×8×0.125= 2.提问 (1)我们学过哪几种运算? (2)我们把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什么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3)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挨次是什么?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1:3.7- 2.5+4.6= 3.6×6÷0.9= (1)思索:以上两题中分别含有什么运算?运算挨次怎样? (2)学生试算后订正。 3.7-2.5+ 4.6 =1.2+4.6 =5.8 3.6×6+0.9 =21.6÷0.9

=24 (3)小结运算挨次 ①教师讲解: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除法叫做其次级运算。 ②以上两题中分别含有几级运算?运算挨次怎样?(①题中只含有第一级运算,按从左往右依次计算;②题中只含有其次级运算,也按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③谁能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以上两题的运算挨次?(一个算式里,假如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学习例2:35.6-5×1.73= 6.75+2.52÷1.2= (1)观看以上两题中含有几级运算?应先做哪步运算,后做哪步运算? (2)学生计算后订正。 (3)小结。 以上两题都是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应先做哪级运算,后做哪级运算? 争论得出:一个算式里,假如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其次级运算,后做第一级运算。 (4)练习:先说出运算挨次,再算出得数。 ①P37“做一做”;②3.6÷1.2+0.5×5。 思索:①上题假如要先算1.2+0.5应怎么办?(加小括号。) ②假如要先算(1.2+0.5)×5应怎么办?(加中括号。)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册完整教案(10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册完整教案(10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册完整教案(10篇) 教案即教师在授课前准备的教学方案!那么关于小学五年级上册的教学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册完整教案,仅供参考。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册完整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2、在自主探索活动中,让学生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3、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学准备: 梯形纸片、多媒体课件、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回顾平行四边形、三角新的面积公式,想一想:三角型面积的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二、探究新知 实际操作,自主探究。 电脑演示地24页的情境图,启发学生思考:如何把体型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呢 1、独立操作,自主探索。 学生用事先准备的学具自己进行剪拼,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特有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2、小组讨论。 四人小组继续运用转化的方法将梯形转化成前面学过的图形,进而求出梯形

的面积。 3、交流汇报,发现规律。 (1)引导观察,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什么关系请学生用语言描述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2)联系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分析理解:为什么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要除以2 (3)经观察分析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用字母公式来表示。 三、看书质疑,交流感想 阅读第24页内容,回顾自己探索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并与同伴谈谈自己的想法。 完成课前提出的问题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完成25页习题 五、全课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你在学习方法上又有了那些提高。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册完整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人教版)第九册。 【教材分析】 梯形而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学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的编排不同于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它的编排特点是引导学生把梯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 再求面积。因此教材的编写跨越了数方格的感性认识阶段。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用转化的思想。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以后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内容时学生己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而且在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时。对转化、平移等数学思想

关于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5篇

关于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5篇 关于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5篇 教学是一种通过讨论和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论证能力。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帮助学生建立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概念,数学 - 可能性的大小。 2.学会初步判断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 3.结合生活实例,进一步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 教学工具: 多媒体展示仪,因特网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多媒体展示: 情节:同学们在开联欢会,老师要求每人表演一个节目,用抽签的方法决定。 小莉在抽签之前想:我是金嗓子,最好让我抽到唱歌………。(停) 2.置疑:同学们,你们说,小莉肯定能如愿以偿吗? 生发表意见: 继续放情景:(两个结局)小莉抽到了表演唱歌的签;小莉没有抽到。 师:我们不能确定这类的事情,它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 3.情景2:过年了,放鞭炮,小刚又蹦又跳,还大声叫着:我又长大一岁喽。 画外音:小明每年都肯定会长大吗?

生发表意见: 小结,媒体展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事情是一定会发生或一定不会发生,例如,太阳肯定会发光,地球肯定每天都在转,月亮不可能从东方升起。我们称这类事件叫做“确定事件”;而有些事情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我们称这类事情叫做“不确定事件” 二.探索: 1.初步判断:(利用电脑选题系统来选择) (1)人只要活着,总会变老。 (2)三天后会下雨。 (3)地球每天都在转。 (4)一个人从出生现在没吃过一点儿东西。 (5)吃饭时,人用左手拿筷子。 (6)每天都有人出生。 (7)在地球上,抛一块石头,它必然会向下落。 (8)抛一枚硬币,它出现正面。 学生边讨论边完成。 2.反馈: 用可能,不可能和肯定的词语来汇报完成的结果,小学数学教案《数学 - 可能性的大小》。 3.科学探索: 多媒体播放纪录片:(片断一)自然界中的花有很多种,有的花有浓郁的香气,有的花没有香味,还有的花有很刺鼻子的味道。 (片断二)天文知识记录片,太阳系中的卫星和恒星的科普知识。 (片断三)人们在广场上放风筝。 银幕显示选择牌:一定不可能可能 事项:花是香的月亮绕着地球转石狮子在天上飞 师;用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来定义事件。 4.摸棋子游戏: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正方体》9篇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正 方体》9篇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正方体》1 一、教学内容 课本P38~40。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探索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形成空间观念,体验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体积概念的建立以及对体积计量方法的理解。 2.教学难点 感知物体的体积以及建立体积单位的概念。 四、教学用具 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模型;水杯,水,沙子,大小石块(用线系好),木块等;10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五、教学设计 (一)铺垫选择研究方向 1.引入:在装有半杯蓝色水的玻璃杯中(先在水面处做个记号)放入一块石块。 2.观察思考。 (视频脚本三:长方体和正方体4.土豆放入水杯的动画片。)(1)水面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杯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 (2)杯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二)发现并认识体积 1.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用桌上提供的物品验证。有:木块、沙子、火柴盒、工具箱、石块、玻璃球…… 2.教师巡视与学生一起探讨。 3.提问汇报。 (1)你们是怎样进行实验的? (2)你们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3)学生动手操作。 (4)学生回答。 生:我们拿出自带的装满细沙的杯子,先把细沙倒在纸上,把一块木块放入杯中,然后再把细沙倒入杯中,沙子不能全部倒入杯中,有剩余部分,因为木块占有一定空间。 4.表象再现。 (1)闭眼回忆刚才验证物体的样子。 (2)学生闭眼想象。 5.抽象体积的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