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7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7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7篇

教案在制订的时候,我们肯定要强调逻辑思路清晰,为了让自己上课的时候很顺利,一定要认真写教案,作者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1~5各数的实际含义,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来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运用“=”、“>”、“<”来描述数的大小。

2、学生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开火车数数。

2、说一说上节课学了哪些内容?用“=”、“>”和“<”填空。

34 42 21 55

让学生回顾怎样区分“=”、“>”和“<”,借助顺口溜来记忆。

二、巩固提升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1)指导学生看第1幅图,然后说说这道题是什么意思。

(2)学生先独立解答,然后全班交流。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指导学生看图理解题意,然后独立解答,小组内相互交流,最后全班评价展示。评选出每组画的同学,让其他学生说说为什么好,好在哪里。

3、完成练习三第3题。

(1)师: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2)师:“数一数,比一比”是什么意思?怎样数才不会数错?

引导学生先数出小狗和小猫以及花朵的数量并把数字写上去,再进行比较。

(3)还可以怎样比?

4、完成练习三第4题。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2)师:图中都有哪些动物?它们的数量分别是多少?

哪种动物最多?哪种动物最少?除了动物,你还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充分地说,鼓励学生把一句话说完整,并且出示相应的数字卡片,进一步理解1~5各数表示的实际含义。

(3)师:小鸟和大象比,你能用式子表示吗?

设计意图】

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有序看图的学习习惯。通过数一数活动加深学生对于1~5每个数字的含义的理解,并进一步建立数与图之间的联系,培养良好数感。

5、完成练习三第5题。

(1)引导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的方式来表示1~5这几个数字。对于学生的不同的表示形式,要及时的鼓励和肯定。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2)同桌互相交流,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方式表示出的这几个数字。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示?

6、完成练习三第6题。

(1)出示爱心桃和三角形,让学生说一说它们各有几个?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4=4。

(2)让学生给圆形涂色,要求圆形要比爱心桃多。

师:圆形要比爱心桃多,应该怎么涂?

先让学生说一说应该涂几个圆,再指导学生填空。圆形有5个,所以圆形比爱心桃多,5>4。

(3)师:五边形比爱心桃少,应该怎么涂?

提示学生可以少1,可以少2,也可以少3,告诉学生只要比爱心桃的数量少就可以,让学生体会答案的不唯一性,但是涂的数量要和式子相对应。

7、完成练习三第7题。

让学生先观察这几个数字,再填入正确的括号里。使学生体会4大于2,也可以说成2小于4。

8、完成练习三第8题。

先让学生观察珠子的排列规律,再用水彩笔涂一涂,最后把数量填入括号里。

三、拓展延伸

完成教材第19页思考题。

师:这只猴子说的对吗?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升华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2

教学内容:教材p105、106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练一练”,练习二十三第1—4题。

教学目标: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具准备:长方形纸片2张,正方形纸片1张;直尺1把,三角尺1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下面图里哪些是线段?为什么?(出示小黑板)

2、比一比,下面图里哪些是直角。(出示小黑板)

指出:要知道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

3、引入新课。

我们认识了线段和直角之后,就可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

(1)让学生观察数学书的封面,要求学生跟老师一起用手指沿封面的边指一周。

提问:课本的封面、黑板的面都是什么形状的?(板书:长方形)

让学生观察黑板的面,教师指一指。

(2)出示:长方形纸片。提问:这张纸片的面是什么形状?

提问:长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

(板书: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3)提问:平时你看到的方桌的桌面是什么形状?(板书:正方形)

你能举出日常生活当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

出示正方形纸片。

提问:正方形也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齐读: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2、认识长方形。

(1)数一数,长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板书:四条边四个角)

(2)引导学生对折。先说明“对边”,并让学生自己指一指哪些边是对边?

学生对折,得出:对边相等。(板书:对边相等)

用尺量一量,长方形纸片上4个角都是什么角?

提问后板书:都是直角。

(3)你能总结出,长方形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回答同时,教师把长方形贴在黑板上。

(4)说明长方形的长和宽。让学生指一指。

3、认识正方形

(1)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片,跟着了老师折一折。

(2)观察一下正方形纸片,正方形有几条边和几个角?

(3)请同学们拿出直尺量一量,四条边有什么关系?用三角板比一比,四个角有什么特点。

(4)你能总结出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吗?

你见过哪些物品的面是正方形。

板书:四条边,四个角都相等,都是直角。

说明正方形的边长。提问: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关系。

4、总结特征。

(1)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谁来告诉大家,长方形有什么特点,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2)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4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春季是运动的时节,我们同学们都很爱好运动,不久我校就会举行一次越野比赛,现在老师将越野图展现给大家。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越野图的起点和终点位置。

2、如果你是一名运动员,你将从起点向什么方向行进?(方向标)加方向标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方向标画在起点的位置?(以起点为观测点)

3、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例1的学习是让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时,可以与主题图的教学结合进行,通过情境使学生明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活动中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索。

知道在出发点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吗?如果这样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样确定方向准确吗?怎么样走会更加的准确?

准确的可以说是东偏北30°,那可以用北偏东60°这样表示吗?在说具体位置时,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向。——靠近哪个方向就把那个方向放在前面。

(距离1千米)如果没有距离又会怎样?

1号点在起点的东偏北30°的方向上,距离是1千米。你学会表示了吗?

三、巩固练习内化提高

做一做呈现了小明家附近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通过方向与距离的确定,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

练习三第1、2题是相应的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的练习。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物体的位置。首先要确定方向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旧引新

1、出示苹果,让学生说一说一个苹果的重量是250(),一筐苹果的重量是15()

2、千克、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1#克)。

3、一车苹果的重量是2()

二、自主探究研究问题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出示教材例题,集装箱,火车车厢,汽油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2)让学生根据对吨大致的了解及课外资料的补充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通常使用“吨”来作单位。

(3)课件展示:卡车、火车车厢、轮船、飞机、鲸鱼、楼房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提问:通常以“吨”作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①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

②学生分小组交流汇报

③师生合作得出结论:通常大件物体及较重的物品“吨”来作单位。

目的:用课件出示图片,丰富了感性材料的种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再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得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认识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1)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感受它们的重量。

①学生汇自己的体重。

②小组同学互相背一背

③说说自己的感受。

④感受1吨

(2)课件出示1袋100千克的大米。

提问:需要几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个)

(课件演示)请同学们观察:有这样的几袋大米?(10袋)提问:1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1#千克)板书:1#千克。

你是怎样想的?100千克的大米需8个同学抬起来,那1#千克的大米需多少个同学才能抬起来?(80个)。说明1#千克的大米的重量比较重。

通过小组同学反复掂物体的重量,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物体的实际重量。迁移出1吨的.重量。

师引导: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千克,就是1吨。

即:1吨=1#千克。师补充板书:1吨=1#千克

(3)巩固千克与吨之间的关系。

师生做个猜体重的游戏。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50千克),如果平均每个老师的体重按50千克计算,那有多少个老师的体重合起来是1吨?你是怎样想的?

(4)填空练习: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是()千克,是()吨。

三、看书质疑

学生自己看书,标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地方,然后解答。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吨作单位。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使每种东西的总重恰好是1吨。

3、想一想,填一填

一条鲸鱼的重量是6#千克,是()吨

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千克。

五、合作总结,解决问题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道了些什么?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够用所学习的知识不断地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5

一、教学内容

吨的认识。(教材第31~32页例7、例8)

二、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吨,通过积极的探索活动建立吨的概念。

2、理解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知道1吨=1#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比较、猜测推算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难点:“吨”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说我们学过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并举例说明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填空。

1千克=( )克

4千克=( )克

1#克=( )千克

6#克=( )千克

师:你们知道世界上最重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呢?(课件出示蓝鲸资料,以千克标记体重)

师:克、千克是我们已经学过的质量单位,刚刚同学们也举了一些生活中用克、千克为单位的物品的例子,想想看,蓝鲸的体重用千克作单位合适吗?

师:的确,像蓝鲸这种比较重的物品再用千克来计量就不太合适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更大的质量单位——吨。 (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师: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板书)

二、学习新课

1、教学教材第31页例7。

(1)认识吨。

师:杨叔叔有一批货物要运送,可以选择集装箱和火车运送两种方式,你知道它们分别能装多少吨货物吗?(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例7上图,点名学生回答) (2)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刚才这个问题让我们对吨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了初步的认识,究竟1吨有多重我们还不太清楚。那么,现在就让这堆大米告诉我们答案吧!

师:说说看,你是如何计算的。(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例7中图,点名学生回答)

师:10袋大米重1#千克,也就是1吨,因此我们有1吨=1#千克。(板书) (3)体会1吨有多重。

师:如果同学们对用10袋100千克装大米计量1吨感知还不够清晰,我们

再举一个身边的例子体会下。

师:同学们都有量过体重吧,你知道自己的体重吗?(学生小组交流)

师:图片中的这名同学体重是25千克,你能算出10名这样重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吗?40名呢?(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例7下图,点名学生回答) 师:还记得千克和吨的关系吗?1吨等于多少千克呢?(学生齐答)

师:40名这样重的学生大约等于几吨呢?(学生齐答)

师:正确,就是1吨。大家算一算,多少个和你一样重的同学体重等于1吨呢?(学生小组交流)

2、教学教材第32页例8。

师:我们已经知道1吨就是1#千克,那吨与千克这两种质量单位如何换算呢?我们来看下面这道例题。(点名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师: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一样,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将吨转换成千克,数字末尾添上3个0;将千克转换成吨,数字末尾去掉3个0。(板书)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32页上方“做一做”,下方“做一做”。 (点名学生回答) 上方做一做第1题:①很重物体的质量,如:大象,鲸鱼……②运输工具的载质量,如汽车,轮船,火车……

上方做一做第2题:2 10 20 4

下方做一做:6 5#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质量单位吨有哪些认识?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教学反思

1、利用生活情境,建立直观认识。

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了解了1吨有多重。教材用了四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并感知,教师用课件加以呈现,使学生有了直观、形象的认识。

2、知识联系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3、我的补充:

#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2、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教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朋友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学生操作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动物王国举行运动会,许多小动物都高高兴兴地参加了,你们看,都有谁呢?你喜欢哪一个小动物,能说说它的位置吗?(出示电脑图片)

二、学习新知。

小朋友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可是它的位置却没有表达清楚。第几排是怎样确定的,第几个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听听小猴是怎样说的?

播放电脑媒体课件:小猴(我在第一排第一个)小乌龟(我在第二排第三个)听了它们的话,你能找一找哪儿是第一排吗?哪儿是第二排吗?哪儿是第二排吗?哪儿是第三排?第四排呢?那么第几个应该从哪边开始数呢?指着图看看。

从上面的这幅图上,我们知道了排数一般从前往后的,个数一般从左往右数,要讲清楚一个小动物的位置,就要说明它在第几排,第几个?(同时出示媒体课

三、试一试

1、小动物的位置讲清楚了,那你自己的位置呢?同学们,从右往左数,可以这样确定,第一小组,第二小组,第三小组……第几个一般从前往后数。

谁来试试说说自己的位置?

()在第3组第2座?()做在第4组第4座?

2、师里来了新同学,请同学们来帮他们找找位置?

根据给出的信息确定自己的位置,在相应的位置上打“√”。

a同学:第3组第2座

b同学:第2组第5座

c同学:第4组第3个

电脑课件展示,集体校对。

四、闯关练习

1、电脑出示题目一:根据题目给出的消息,要求正确说出小动物所在的位置。出示电脑课件,学生观察图片。

2、怎样才能很快找到座位,在小组交流。出示小朋友的电影票(第几排几号),学生回答正确后,进行表扬鼓励。

3、找图书。(帮图书管理员来找图书)说出什么书在第几层第几个,正确说出它们的位置。

4、找金币。(出示翻板,回答正确后,给出寻宝提示。)

在给出的藏宝信息后,自己贴金币制作寻宝图,然后在寻宝区展开寻宝活动。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7

教学内容:课本19页——21页,练习五3——10题

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即加法、减法和加减法的验算。根据《标准》的要求,笔算加减法限定于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因此本单元主要讲解三位数的加减法。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介绍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

教学目标:

1、采用小组和合作学习方式,熟练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多种形式练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口算卡、投影片

教学方法:谈话、讲授、练习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揭示内容

师:海上有许多的帆船,每艘帆船上都装有两箱物品,要知道船上一共装有多少物品应该怎么办呢?

(把两箱物品加起来)

师:今天我们来复习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的复习,请打开课本19页,在没有准确计算船上的物品数目之前你能不能大概地说出哪艘船转的东西最多?哪艘船装的东西最少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能不能将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师:请你动手列竖式算一算,这六艘船的排列顺序是不是和你估计的一样?

二、课本第19页,直接在表格中写出上下两个加数的和。

师:有什么办法即不用在稿纸上列竖式有能够将上下两个加数的和算得准确呢?

三、京广中心大厦是北京目前最高的摩天大楼,楼高209米,它比中央电视塔矮196米,你知道中央电视塔有多高吗?

问:在这道题目中哪座建筑高?我们应该怎么考虑问题?

四、算出玉米上算式的得数

五、开锁游戏

锁头上有得数,钥匙上有算式,请将算式和相应的得数连起来。

六、判断,课本20页第7题,判断各题有无错误,说说错在哪里。

七、536、915、351、85、464、208、649、873、792、127

上面哪两个数加起来得1#?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含教学反思,共6篇)

第3单元测量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7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7篇 教案在制订的时候,我们肯定要强调逻辑思路清晰,为了让自己上课的时候很顺利,一定要认真写教案,作者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1~5各数的实际含义,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来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运用“=”、“>”、“<”来描述数的大小。 2、学生能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开火车数数。 2、说一说上节课学了哪些内容?用“=”、“>”和“<”填空。 34 42 21 55 让学生回顾怎样区分“=”、“>”和“<”,借助顺口溜来记忆。 二、巩固提升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1)指导学生看第1幅图,然后说说这道题是什么意思。 (2)学生先独立解答,然后全班交流。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指导学生看图理解题意,然后独立解答,小组内相互交流,最后全班评价展示。评选出每组画的同学,让其他学生说说为什么好,好在哪里。 3、完成练习三第3题。 (1)师:从这幅图上你看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2)师:“数一数,比一比”是什么意思?怎样数才不会数错?

引导学生先数出小狗和小猫以及花朵的数量并把数字写上去,再进行比较。 (3)还可以怎样比? 4、完成练习三第4题。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2)师:图中都有哪些动物?它们的数量分别是多少? 哪种动物最多?哪种动物最少?除了动物,你还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充分地说,鼓励学生把一句话说完整,并且出示相应的数字卡片,进一步理解1~5各数表示的实际含义。 (3)师:小鸟和大象比,你能用式子表示吗? 设计意图】 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有序看图的学习习惯。通过数一数活动加深学生对于1~5每个数字的含义的理解,并进一步建立数与图之间的联系,培养良好数感。 5、完成练习三第5题。 (1)引导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的方式来表示1~5这几个数字。对于学生的不同的表示形式,要及时的鼓励和肯定。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2)同桌互相交流,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方式表示出的这几个数字。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示? 6、完成练习三第6题。 (1)出示爱心桃和三角形,让学生说一说它们各有几个?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4=4。 (2)让学生给圆形涂色,要求圆形要比爱心桃多。 师:圆形要比爱心桃多,应该怎么涂? 先让学生说一说应该涂几个圆,再指导学生填空。圆形有5个,所以圆形比爱心桃多,5>4。 (3)师:五边形比爱心桃少,应该怎么涂? 提示学生可以少1,可以少2,也可以少3,告诉学生只要比爱心桃的数量少就可以,让学生体会答案的不唯一性,但是涂的数量要和式子相对应。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教案 第三单元测量 第1时毫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21页例1、22页做一做及练习五1-3题。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题。 、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厘米=10毫米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测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21—22页的内容及练习五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用具:直尺 教学过程: 一、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 二、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交流。 三、揭示课题。(板出:毫米的认识) 四、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直尺上的1毫米有多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 师: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五、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里有几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板出:1厘米=10毫米 六、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22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1、2题。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单元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 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体验1毫米、1分米、1千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 2、建立“吨”的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知道1吨=1000千克。教学难点: 1、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知道1厘米=10毫米。 2、能够根据分离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明确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和计算。 3、认识和明确“吨”的实际意义。 4、能熟练运用列表的放阿飞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措施与方法:

1、让学生实际测量感受毫米产生的意义,体验1毫米的长度,;让学生观察直尺、动手测量,当测量不是整厘米时,用毫米来表示。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走一走、实际测量,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概念,体验1千米有多长。 让学生熟记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正确的换算方法,从而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和计算。 四、课时分配: 毫米、分米的认识………………………………3课时 千米的认识………………………………………2课时 吨的认识………………………………………1课时 解决问题………………………………………1课时 复习………………………………………1课时 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设计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数到1000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地数到1000以内的数。 2.掌握三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3.能够根据题意写出对应的数字。 4.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三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2.数到1000以内的数。 教学准备: 教师:黑板、粉笔、挂图 学生:练习册、钢笔、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 一、热身导入(5分钟) 1.师生互动:老师出示一个三位数的卡片,学生根据卡片上数字进行读数。 2.师生问答:老师问:“比519小的最大的三位数是多少?”学生回答:“519。” 二、新知呈现(15分钟) 1.导入:通过黑板或挂图展示一个三位数,让学生观察并读出

这个数字。 2.首先看个位数并数一数,再看十位数并数一数,最后看百位数并数一数,将个位、十位和百位的数字分别连起来,得到这个三位数的读法。 3.展示10以内的数字卡片,学生根据卡片上的数字来写出对应的英文单词,加深对数字读法的记忆。 4.综合练习:通过黑板或挂图展示一些三位数的形式,让学生读出这些数字。 三、巩固练习(20分钟) 1.听数写数:听到数字后,学生在纸上写出对应的数字,老师抽取学生进行答题。 2.出题练习:由老师口头出题,学生在纸上写出对应的数字。 3.书写练习:给学生发放练习册,完成相应的练习题。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观察题:老师出示一张数字图表,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回答相关问题,例如:图表中有多少个三位数;最小的三位数是多少等。 2.解决问题: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根据数字图表中的数字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例如:图表中有多少个偶数;图表中有多少个能被5整除的数等。 五、课堂总结(5分钟) 1.总结:学生回答以下问题:我们今天学了哪些知识?学会了怎样读三位数? 2.小结:布置学生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自己找一些三位数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三年级第三单元第一课时 平行四边形的理解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37—38页上的内容,完成第37页上的“做一做”。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平行四边形,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理解,发展空间观点。 教学重点: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让学生动手画、剪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出示主题图。 从图中你看到了哪些图形,指给同桌看。 2、出示带有平行四边形的实物图片。 师:它们是正方形吗?是长方形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师:它们有几条边?几个角?它们叫什么图形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这样的图形叫平行四边形。 3、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1)让学生拿出三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成三角形,然后拉一拉。(学生一边拉一边说自己的感受) (2)让学生拿出教师给他们准备的四条硬纸条,用图钉把它们钉

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形,然后拉一拉。(学生一边拉一边说自己的感受)(3)小组讨论操作:怎样才能使平行四边形拉不动呢? 学生汇报时,要说说理由。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在钉子板上“钩”。 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呢?在钉子板上围围看。(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 2、在方格纸上“画”。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 3、折一折、剪一剪。 你会剪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并说说各自不同的剪法。) 4、通过上面的活动,你发现平行四边形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小组讨论)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1、课堂练习:完成练习九第1—3题。 2、课外练习:完成练习九第5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三年级第三单元第二课时 周长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文案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文案 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和怎样摸索。要鼓励学生独立摸索,有根据的怀疑,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和发展学生的求同和求异思维。可采取讨论法、发觉法和自学研究法等。今天作者在这里整理了一些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文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文案1 一、指导思想 重视以学生的已有体会知识和生活体会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形,以帮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注意选取富有儿童乐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换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掌控教学要求,增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判学生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1、大部分学生情形分析 本学期所任教的四年级,共有学生86人。在经过了三年半的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到达了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爱好,大部分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特别是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爱好。对本班的学生,我认为应当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爱好再接再厉地保持,并逐渐引导到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培养本班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本学期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2、学困生基本情形分析 个别的学生由于基础不好,存有知识断层,学习的自律性比较差,学习能力弱,接受能力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也提不起爱好。在他们当中有的是父母对子女的学习关心,指导,督促不够;有的是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过于迁就;有的是由于不好的学习习惯影响了他的学习成绩。上述原因形成恶性循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每一个三年级数学老师都应当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教学生自我学习的方法。数学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需驾驭的技能,作为三年级数学老师你会写三年级数学教案?你是否在找正打算撰写“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1587101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驾驭不含括号的混合式题的运算依次,自主、娴熟的计算含有乘除混合的三步计算式题. 2、培育学生的学习爱好,养成仔细审题、细致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驾驭混合运算依次,能娴熟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利用学问的迁移,探究混合运算的运算依次。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1、计算:140×3+280 400—400÷8 以上各式中都含有哪些运算?它们的运算依次是什么? 使学生明确:当只有加减或乘除法时,按从左到右的依次计算;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2、今日我们接着学习混和运算。 板书:不带括号的混和运算。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题。 媒体出示例题:一副中国象棋12元。一副围棋15元。购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一共要付多少元? (1)请学生读题,老师提问:你看出了哪些已知条件?你认为要想求出一共要付的钱数,应当先求出什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学生列式:12×3+15×4或15×4+12×3 那这样列式应当先算什么?应当按怎样的运算依次计算,才能先求出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用去的钱? (2)学生分小组探讨上述问题并汇报。 (3)师: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应当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学生在书上完成。 2、试一试:150+120÷6×5。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指明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在计算120÷6×5,为什么应当先算120÷6,而不先算6×5呢?你们是按怎样的运算依次计算的? 通过刚才两道混合运算的解答,你能总结一下没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依次是怎样的吗? 使学生明确:在一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混合式题里,应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乘除连在一起,或加减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教材第36~38页的内容。 1.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2.通过观察、测量、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抽象概括能力和空间观念。 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钉子板,实物投影仪,学具袋(平面图形各1个)。 1.量一量下面线段的长度,并标在图上。

2.用三角板量一量,哪些角是直角。 1.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 出示情境: 你能找出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请说一说。 生1:黑板的面是长方形的。 生2:铺地用的方砖的面是正方形的。 生3:课桌的面是长方形的。 …… 2.探索长方形的特征。 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呢?拿几张长方形的纸,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看看长方形的边和角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学生汇报并演示出自己的探索过程。 生1:长方形有四条边,而且对边相等,我是通过测量发现的。 生2:我通过对折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生3:我用三角板测量,发现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 生4:我把长方形先横着对折,再竖着对折。这样四个角就叠在一起了,用三角板量一次,就可以知道四个角都是直角。 3.认识长方形各部分的名称。 通常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作长,短边的长叫作宽。 你身边哪个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指出它的长和宽。两人一组,互相交流。 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指出它的长和宽。 4.探索正方形的特征。 动手操作:从长方形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演示汇报:自己是怎样剪的。 你发现正方形有什么特征? 生1:用直尺测量,发现四条边的长度都相等。 生2:沿正方形的对角线对折,测量一次,可以知道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5.认识正方形各部分的名称。 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作边长。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指出它的边长。两人一组交流。 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正方形。指出它的边长。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学习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单元作文、话题作文、体裁作文、读后感、英语作文、作文素材、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imary school composition, junior high school composition, senior high school composition, unit composition, topic composition, genre composition, post-reading feeling, English composition, composition material,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数学第三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了解1千克、1克、1吨有多少重,了解用秤可以称物体的轻重。 2、掌握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最新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最新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2021最新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P29-30。 教学目标: 1、结合“整理书”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 估算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2、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感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淘气他们学校的图书馆又来了一批新书,图书管理 员准备将这些新书放在新买来的书架上,瞧,这就是新买来的书架!(师出示情境图) 师:你能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 师:图上向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师板书问题) 二、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1、列式 师:小女孩提出的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应该怎样列式?(师板书:18×11=) 2、估算 师:小男孩也问了我们一个问题:200本书放得下吗?你能用估算的方法先估 一估吗? 生估算 反馈:你觉得放得下吗?谁来说说你估算的结果?你是怎么估算的?

方法1:把11看成10,18×10=180 方法2:把18看成20,20×11=220 方法3:把18看成20,11看成10,20×10=200 独立计算 师:这个书架到底能放得下200本书吗?请同学们算一算。 3、交流算法 师:谁来说说你算出来的结果?(198) 大家同意吗? 师:请在4人小组里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 4人小组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师展示学生的算法) 方法1:18×10=180,18×1=18,180+18=198 方法2:11×18 =11×9×2 =99×2 =198 4、重点介绍列竖式的方法(请列竖式的学生介绍) 师:18为什么要和11对齐?(数位要对齐)接着你怎么想?(生:18先乘11个位上的1,得18,再用18乘11十位上的1,得180,写在18下面一行,最后将18和180相加得198。) 18乘11十位上的1,为什么得180,而不是18呢? (生:11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18乘10得180) 谁再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多请几名生说说列竖式的步骤,理解每一步所表示的含义。) 三、练习: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1 一、教学内容 吨的认识。(教材第31~32页例7、例8) 二、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吨,通过积极的探索活动建立吨的概念。 2、理解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知道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比较、猜测推算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难点:“吨”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说说我们学过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并举例说明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填空。 1千克=( )克 4千克=( )克 1000克=( )千克

6000克=( )千克 师:你们知道世界上最重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呢?(课件出示蓝鲸资料,以千克标记体重) 师:克、千克是我们已经学过的质量单位,刚刚同学们也举了一些生活中用克、千克为单位的物品的例子,想想看,蓝鲸的体重用千克作单位合适吗? 师:的确,像蓝鲸这种比较重的物品再用千克来计量就不太合适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更大的质量单位——吨。 (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师: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板书) 二、学习新课 1、教学教材第31页例7。 (1)认识吨。 师:杨叔叔有一批货物要运送,可以选择集装箱和火车运送两种方式,你知道它们分别能装多少吨货物吗?(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例7上图,点名学生回答) (2)吨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刚才这个问题让我们对吨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了初步的认识,究竟1吨有多重我们还不太清楚。那么,现在就让这堆大米告诉我们答案吧! 师:说说看,你是如何计算的。(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例7中图,点名学生回答) 师:10袋大米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因此我们有1吨=1000千克。(板书) (3)体会1吨有多重。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单元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 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体验1毫米、1分米、1千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 2、建立“吨”的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知道1吨=1000千克。教学难点: 1、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知道1厘米=10毫米。 2、能够根据分离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明确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和计算。 3、认识和明确“吨”的实际意义。 4、能熟练运用列表的放阿飞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措施与方法: 1、让学生实际测量感受毫米产生的意义,体验1毫米的长度,;让学生观察直尺、动手测量,当测量不是整厘米时,用毫米来表示。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走一走、实际测量,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概念,体验1千米有多长。 让学生熟记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正确的换算方法,从而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和计算。 四、课时分配: 毫米、分米的认识………………………………3课时 千米的认识………………………………………2课时 吨的认识………………………………………1课时 解决问题………………………………………1课时 复习………………………………………1课时 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设计 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学教案(通用8篇)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学教案〔通 用8篇〕 最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学教案〔通用8篇〕 最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展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通过观察、比拟和猜测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测意识和才能,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2、难点: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创设情境

老师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同学们看,今天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相约要去森林公园玩。路上有座桥,上面写着:限重1吨。(出示课件)。看到这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从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吨”是什么?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小动物们能过桥吗?…… 2、理解学习起点 师:关于“吨”的知识,同学们已经有哪些理解?指生答复。 (根据几个班的教学理论,每班都有少数学生知道:吨是一个很大的质量单位;有大货车、有的电梯上看到“吨”;还知道1吨等于1000千克……)(出示货车图) 3、谈话揭题 师:同学们对“吨”的知识有不少的理解,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吨与千克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吨的认识” [抓住孩子的“童心”,由孩子们喜欢的小动物去森林公园玩的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历来确定教学的侧重点,做到有的放矢。] 二、新授 (一)亲身体验,建立“1吨”的概念

师:“1吨”到底有多重呢? 1、搬一搬 (1)师提出1袋10千克的大米,向学生介绍。 (2)每组发给1袋10千克的大米,从前往后传一轮,并说说感受。 (有的学生说轻,有的说重) (3)让学生选出一名“大力士”来搬大米。看他一次能搬几袋这样的大米。 (学生站着,老师一袋一袋的递加,直到搬不动。要求其他学生喊“加油”,并认真观察“大力士”的表现。搬后请“大力士”说说感受。) (4)想象推算。 让学生想象如搬2袋、3袋……感觉如何? 引导推算100袋共重10千克乘以100等于1000千克。 1000千克也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2、抱一抱。 (1)同桌互相抱一抱,抱后互相交流各自的体重和感受。 (2)想象:如一起抱2个人、3个人有什么感觉? (3)推算:假如按每人25千克计算,小组4个人共重多少千克?

三年级上册数学新人教版第三单元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新人教版第三单元教案 《毫米的认识》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研究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应用概念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复旧知。

(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2)请同学们以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曲别针、铅笔的长度。 (3)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2、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按照把握的知识,估计一下我们的数书长、宽、厚各是多少?老师板书学生估计的成效。 提出问题:究竟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呢?谁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据呢?请同学们分成小组对数学书的长、宽、厚进行实际测量。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书本的长、宽等,为研究毫米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分组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量前先思考:测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尺子放在哪个位置测量会更准确呢(在投影仪上演示,课件再演示.)一般刻度线对一端,刻度再看另一端.把本子捏紧再量. (2)组织全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书的封面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

书的封面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 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 (3)教师概括: 同学们测量得到长20厘米多,不到21厘米;宽14厘米多,不到15厘米;厚不到1厘米。20厘米多,多多少?不到15厘米,差多少?不到1厘米,那是多少?20厘米多,不到15厘米,不是一个准确的长度,要想正确地表示出测量成效,而测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呢? 引出毫米: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表示。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2、研究1厘米=10毫米。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从直尺上选定1厘米的长度,数数在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 通过观察和数格从中得出,把1厘米平均分红10份,每份就是1个小格,长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师:从这里我们谁发现了1厘米里有几个1毫米? 生:10个,也就是:1厘米=10毫米。(教师板书) 3、深刻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