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变量与函数》说课稿

《变量与函数》说课稿

18.1分式(1)说课稿

说课人:宜七中何杰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第一节《分式及其基本性质》,第一课时的教学。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评价六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分式的概念以及掌握分式有无意义的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解释、分式的值。它是以分数知识为基础,类比引出分式的概念,把学生对“式”的认识由整式扩充到有理式。学好本课知识是为进一步学习分式、函数、方程等知识作好铺垫。

(二)教学目标依据对教学大纲、教材分析、学生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分式的概念,能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能力目标:能通过具体的情境理解分式的含义。能求分式的值,能认识到分式值为零时的条件;

情感目标:让学生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去理解分式的意义,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式的概念。

难点:理解和掌握分式有无意义的条件、分式在实际生活中意义的解释。

突破点:由于部分学生容易忽略分式分母的值不能为0,所以在教学中,采取类比分数的意义,加强对分式的分母不能为0的教学.

▲主要困难在于:学生由常量数学

到变量数学的观念的转变。

▲主要表现在:

①固定思维方式:静止、孤立、片面

②思维能力水平的制约。借助具体形象进行抽象思维,缺乏

辩证思维能力。

二、教法分析

采用直观、类比的方法,以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预习教材

内容,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逻

辑思维能力。逐步设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肯定成绩,使其具有成

就感,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处理教材难点的方法:创设情境,层层递进。1、注重直观性背景;2、注

重学生丰富的感性认识;3、把抽象问题具体化。

我采取的策略:

1、“尝试教学” 法;

2、多媒体演示;

3、架桥铺设法.

目的:突破难点

突出重点的方法。1、通过设疑对比揭示重点;2、抓住函数概念的关键词

分析问题 ;3、板书重点。

三、学法分析

学法指导

创设情境环节: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合作交流、探索问题 环节:采用对比学习的方法探讨问题;

应用理解、反思提高环节:主要是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 。

四、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以下6个环节: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交流、探索问题——应用理解、反思提高

——知识升华、归纳小结——课后作业、知识拓展——目标达成检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幻灯展示情境引入)从实际问题引入,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

• 填空:

(1)有一块蛋糕,平均分给3位小朋友,每位小朋友分得了 块。

(2)如果有一段a 千米的路程,需要b 小时到达,则速度为 千米/时。

(3)一块长方形玻璃的面积为2 ㎡,如果宽是a m,那么这块玻璃的长是 m 。

(4)小丽用n 元人民币买了m 袋瓜子,那么每袋瓜子的价格是 元。

(5)有两块棉田,一块面积为a ha 产棉花m kg ;另一块面积为b ha 产

棉花n kg ,这两块棉田平均每公顷产棉花 kg 。

• • 学生得到:(1) (2) (3) (4) (5) • 教师提问:在上面所列的代数式中,哪些是整式?哪些不是?不是整

31b a a 2m n b a n m ++

式的分子、分母有何特点?

(让学生根据五个代数式的特征进行归类学生探讨发现:列出的代数

式,有些不是我们学过的整式,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以满足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

•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分母中都含有字母.从而引出课题——分式

(二)形成概念(类比分数知识,得到分式概念。由分式的概念,类比分

数得到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1)学生根据上面探究到的结果,概括什么是分式.

一般地,如果A、B表示两个整式,如果B中含有字母,那么代数式叫

做分式.

其中A是分式的分子,B是分式的分母.

(如果学生能比较准确地得到分式概念,则教师给予肯定的评价。对于

学生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引导学生举反例一一加以纠正,教师再给予适当

的点评:强调分式的分母必须含字母。)

•(2)由学生举几个分式的例子.

巩固性练习(掌握分式的概念)

1.把下列各式写成分式:

(1) x÷y (2) 400÷ab (3)a÷(b-c) (4)(x+y) ÷(x-y).

2.指出下列代数式中哪些是分式?

(1) (2) (3) (4) (5) (6)

3.从“1、2、a、b、c”中选取若干个数字或字母,编制两个代数式,

其中一个是整式,一个是分式。

练习小结:

(1)分式是两个整式相除的商,分数线可以理解为除号,并兼有括

号的作用。

(2)分母必须含有字母.类比分数,分母的值不能为0。

(3)是圆周率,它代表的是一个常数。

(三)例题分析

例1说说分式在现实生活中表示什么意义?

解:如果a(元)表示购买笔记本的钱数,b(元)表示每本笔记本的

售价,那么表示每本降价1元后,用a元可购得笔记本的本数。

如果表a示长方形的面积,b表示长方形的宽,那么表示宽减少1个单

位后,面积仍为a的长方形的长。

(考虑到学生对分式的实际生活意义的解释有困难,所以让学生先自学

课本上的说法,然后让学生再联系实际生活说出其他的意义解释)你还能对分式的意义做出解释吗?

填填看根据下列x的值填表:

教师提问:你在填表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表格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分式中的字母赋值,将“代数化”

了的分式还原为他们熟悉的分数。学生在填表的过程中发现某些字母的取

值会使分母为0,与分式中分母不能为0产生矛盾.引导学生分析、探讨分式有意义应满足什么条件。在探讨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不是字母的值是否为0,而是表示分母的整式的值是否为0,这也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让学生概括分式值为0的条件,为例2、例3作好铺垫)例2当x取什么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1) (2) (3) (4)

(例2再次强调表示分母的整个式子不能为0。给出的分母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体现渐进原则,突破难点。同时强调有些分式恒有意义 )

•变式训练:若把题目要求改为:“当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无意义?”该如何做?

例3 当是什么值时,分式的值是0?

(例3是为了突破难点(2).在解题过程中,学生比较容易忽略分母不能为0这个条件。引导学生得出:分式的值要为0,需满足的条件是:分子的值等于0且分母的值不为0。)

(四)练习

(P.42-P.43) 1 2 3

(五)归纳小结(由学生总结、归纳后教师板书)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

1.分式的概念及表达式。

2.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__________。

3.分式无意义的条件是__________。

4.分式值为0的条件是__________。

(采用填空的形式,宗旨是对本节知识进行梳理,使学生对知识进一步深化)

(六)作业布置(作业分层布置,有利于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必做题:习题8.1(P.43) 1 2 3 4

•选做题:

思考1:(1)当是什么值时,分式的值是0?

(2)当是什么值时,分式的值大于 0?

思考2:请编制一个分式。使它的分子为x+4,且当它在x≠2时才有意义。

(思考2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灵活程度)

关于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1.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观察、类比(与已有的分数知识);联想(分数的定义);分析(观察几个具体范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

2.通过分式概念的形成、分式有意义的条件等探讨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事物特征、规律的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动机。

3.通过基础训练题和变式训练题的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练习3与思考2可以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以及例题的分析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4.在小结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由学生归纳、总结,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以填空的形式对知识小结更简洁,易懂。

5.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设计分层作业,分必做题和选做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作业有所收获。

✹结束语: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

变量与函数说课稿

《变量与函数》说课稿 各位评委: 你们好!我是来自武城二中的***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变量与函数》。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B版必修1第二章2.1.1,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效果分析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函数作为初等数学的核心容,贯穿于整个初等数学体系之中。函数这一章在高中数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对初中函数概念的承接与深化。在初中,只停留在具体的几个简单类型的函数上,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而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更是从“变量说”到“对应说”,这是对函数本质特征的进一步认识,也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这一章容渗透了函数的思想,集合的思想以及数学建模的思想等容,这些容的学习,无疑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深刻的影响。 本节《函数的概念》是函数这一章的起始课。概念是数学的基础,只有对概念做到深刻理解,才能正确灵活地加以应用。本课从集合间的对应来描绘函数概念,起到了上承集合,下引函数的作用。也为进一步学习函数这一章的其它容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教学难点是对函数符号 y=f(x)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的分析 根据教学容逻辑顺序,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层面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 1.会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 2.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初步掌握换元法的简单运用。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实际问题分析、抽象与概括,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归纳知识以及逻辑思维、建模等方面的能力。 2.通过对实例的探究,让学生感受、体验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使学生对数学的高度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有进一步的认识,提高抽象概括、分析总结、数学表达等基本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函数概念形成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不断超越的创新品质。 2.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教学活动过程,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态度,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确定此教学目标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联系到我们学校学生的学习情况,我觉得以上教学目标比较切合实际,能让大部分学生掌握本节的重要容,达到以上学习目标数学是一门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我准备应用如下的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数学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我一方面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另一方面,依据本节为概念学习的特点,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不断探究、发现,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让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心灵愉悦的主动认知过程。 学法方面,学生通过对新旧两种函数定义的对比,在集合论的观点下初步建构出函数的概念。在理解函数概念的基础上,建构出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的概念,并初步掌握它们的求法。 三、教学过程分析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19.1.1变量与函数(第一课时)说课稿

19.1.1变量与函数(第一课时)说课稿

《19.1.1变量与函数》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一次函数》第一节《变量与函数》。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一次函数》是《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内容。函数是研究运动变化的重要数学模型,它来源于客观实际,又服务于客观实际。而本节课是一次函数的启蒙课,在这里学生初步接触了变量的概念,它是函数学习的入门,也为以后学习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内容打下基础。本节课内容不但对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有作用,而且对培养学生运动变化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也有一定的 帮助。 2、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基于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经验,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1)掌握常量、变量的概念,体验在一个过程中常量与变量是相对存在的;(2)会在较复杂问题中辨别常量与变量。 过程和方法:通过实践与探索,让学生参与变量的发现过程,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学会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生列举身边的事例,激发学生探究问题

情境诱导——学生自学——展示归纳——变式训练——课堂小结 (一)情境诱导 师:同学们,词语“万物皆变”的含义是什么? 生:… 师:为了更深刻地认识千变万化的世界,人们经归纳总结得出一个重要的数学工具——函数,用它描述变化中的数量关系,函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广泛。本章将通过具体问题引导你认识函数,并重点讨论一类最基本的函数——一次函数,然后用用函数的观点再次认识方程(组)与不等式,并用函数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下面首先进入本章第一节第一课《变量于函数》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情境,引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简要介绍本章知识,使学生对本章知识有一个初步认识。 (二)、学生自学 出示自学提纲: 自学课本P71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独立完成P71思考题,找出在四个问题中,哪些是变量?哪些是常量? 2、你是怎样理解变量与常量的?与小组同学交流,举例说明。 3、独立完成P71—72页练习题。

《变量与函数》说课稿

18.1分式(1)说课稿 说课人:宜七中何杰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第一节《分式及其基本性质》,第一课时的教学。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评价六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分式的概念以及掌握分式有无意义的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解释、分式的值。它是以分数知识为基础,类比引出分式的概念,把学生对“式”的认识由整式扩充到有理式。学好本课知识是为进一步学习分式、函数、方程等知识作好铺垫。 (二)教学目标依据对教学大纲、教材分析、学生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分式的概念,能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能力目标:能通过具体的情境理解分式的含义。能求分式的值,能认识到分式值为零时的条件; 情感目标:让学生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去理解分式的意义,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式的概念。 难点:理解和掌握分式有无意义的条件、分式在实际生活中意义的解释。 突破点:由于部分学生容易忽略分式分母的值不能为0,所以在教学中,采取类比分数的意义,加强对分式的分母不能为0的教学. ▲主要困难在于:学生由常量数学 到变量数学的观念的转变。 ▲主要表现在: ①固定思维方式:静止、孤立、片面 ②思维能力水平的制约。借助具体形象进行抽象思维,缺乏

辩证思维能力。 二、教法分析 采用直观、类比的方法,以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预习教材 内容,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逻 辑思维能力。逐步设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肯定成绩,使其具有成 就感,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处理教材难点的方法:创设情境,层层递进。1、注重直观性背景;2、注 重学生丰富的感性认识;3、把抽象问题具体化。 我采取的策略: 1、“尝试教学” 法; 2、多媒体演示; 3、架桥铺设法. 目的:突破难点 突出重点的方法。1、通过设疑对比揭示重点;2、抓住函数概念的关键词 分析问题 ;3、板书重点。 三、学法分析 学法指导 创设情境环节: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合作交流、探索问题 环节:采用对比学习的方法探讨问题; 应用理解、反思提高环节:主要是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 。 四、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以下6个环节: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交流、探索问题——应用理解、反思提高 ——知识升华、归纳小结——课后作业、知识拓展——目标达成检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幻灯展示情境引入)从实际问题引入,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 • 填空: (1)有一块蛋糕,平均分给3位小朋友,每位小朋友分得了 块。 (2)如果有一段a 千米的路程,需要b 小时到达,则速度为 千米/时。 (3)一块长方形玻璃的面积为2 ㎡,如果宽是a m,那么这块玻璃的长是 m 。 (4)小丽用n 元人民币买了m 袋瓜子,那么每袋瓜子的价格是 元。 (5)有两块棉田,一块面积为a ha 产棉花m kg ;另一块面积为b ha 产 棉花n kg ,这两块棉田平均每公顷产棉花 kg 。 • • 学生得到:(1) (2) (3) (4) (5) • 教师提问:在上面所列的代数式中,哪些是整式?哪些不是?不是整 31b a a 2m n b a n m ++

变量与函数2教学设计(精选3篇)

变量与函数2教学设计 变量与函数2教学设计(精选3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变量与函数2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变量与函数2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函数值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两个依据。 3、使学生掌握关于解析式为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简单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求法,并会求其函数值。 4、通过求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函数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函数自变量取值的求法。 难点:函灵敏处变量取值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函数的定义是什么?函数概念包含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2、什么叫分式?当x取什么数时,分式x+2/2x+3有意义? (答:分母里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分式,分母≠0,即x≠3/2。) 3、什么叫二次根式?使二次根式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答:根指数是2的根式叫二次根式,使二次根式成立的条件是被开方数≥0。) 4、举出一个函数的实例,并指出式中的变量与常量、自变量与函数。 新课 1、结合同学举出的实例说明解析法的意义:用教学式子表示函数

方法叫解析法。并指出,函数表示法除了解析法外,还有图象法和列表法。 2、结合同学举出的实例,说明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有时要受到限制这就可以引出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意义,并说明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两个依据是: (1)自变量取值范围是使函数解析式(即是函数表达式)有意义。 (2)自变量取值范围要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3、讲解P93中例2。并指出例2四个小题代表三类题型:(1),(2)题给出的是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整式;(3)题给出的是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分式;(4)题给出的是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二次根式。 推广与联想:请同学按上述三类题型自编3个题,并写出解答,同桌互对答案,老师评讲。 4、讲解P93中例3。结合例3引出函数值的意义。并指出两点: (1)例3中的4个小题归纳起来仍是三类题型。 (2)求函数值的问题实际是求代数式值的问题。 补充例题 求下列函数当x=3时的函数值: (1)y=6x—4;(2)y=——5x2;(3)y=3/7x—1;(4)。 (答:(1)y=14;(2)y=—45;(3)y=3/20;(4)y=0。)小结 1、解析法的意义:用数学式子表示函数的方法叫解析法。 2、求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的两个方法(依据): (1)要使函数的解析式有意义。 ①函数的解析式是整式时,自变量可取全体实数; ②函数的解析式是分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分母≠0; ③函数的解析式是二次根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被开方数≥0。 (2)对于反映实际问题的函数关系,应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3、求函数值的方法:把所给出的自变量的值代入函数解析式中,即可求出相庆原函数值。 练习:P94中1,2,3。

变量与函数说课稿5篇

变量与函数说课稿5篇 变量与函数说课稿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变量与函数说课稿,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变量与函数说课稿(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本节课主要对函数单调性的`学习; (2)它是在学习函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又为基本初等函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他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可以看看这一课题的前后章节来写) (3)它是历年高考的热点、难点问题 (根据具体的课题改变就行了,如果不是热点难点问题就删掉) 2、教材重、难点 重点: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难点:函数单调性的证明 重难点突破: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思考,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办法来实现重难点突破。(这个必须要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2)函数单调性的证明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以及了解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合作的意识 (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更注重教学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新课程标准之处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本着这一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开放式探究法、启发式引导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反馈式评价法 2、学法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只是。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题,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影响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因素。在学法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归纳总结法。 (前三部分用时控制在三分钟以内,可适当删减) 四、教学过程 1、以旧引新,导入新知 通过课前小研究让学生自行绘制出一次函数f(x)=x和二次函数f(x)=x^2的图像,并观察函数图象的特点,总结归纳。通过课上小组讨论归纳,引导学生发现,教师总结:一次函数f(x)=x的图像在定义域是直线上升的,而二次函数f(x)=x^2的图像是一个曲线,在(-∞,0)上是下降的,而在(0,+∞)上是上升的。(适当添加手势,这样看起来更自然) 2、创设问题,探索新知 紧接着提出问题,你能用二次函数f(x)=x^2表达式来描述函数在(-∞,0)的图像?教师总结,并板书,揭示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并注意强调可以利用作差法来判断这个函数的单调性。 让学生模仿刚才的表述法来描述二次函数f(x)=x^2在(0,+∞)的图像,并找个别同学起来作答,规范学生的数学用语。 让学生自主学习函数单调区间的定义,为接下来例题学习打好基础。 3、例题讲解,学以致用 例1主要是对函数单调区间的巩固运用,通过观察函数定义在(—5,5)的

变量与函数的优秀教案

变量与函数的优秀教案 【篇一:肖春梅《变量与函数》教学设计】 “国培计划(2014)” ——示范性教师工作坊高端研修项目 教学设计表 【篇二:变量与函数教学设计】 变量与函数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变量和常量以及函数的概念。在现实世界中, 到处都有变化的量,函数是表达现实世界中数量之间变化规律的一 种数学模型。本节课是用变化的观点研究量,需要学生在解决问题 的活动中亲身感受;在对变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探索两个变 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函数,它是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积累和升华,是对问题背景的抽象与概括。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常量、变量;叙述函数的概念; 能确定简单的整式、分式及实际问题中的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函数模型,感受变量与函数是刻画现实生活 中许多变化事物的一种重要的数学工具;学习本节要注意自变量与 因变量的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思考“神州”五号飞船返回过程中的相关记录,意识到知 识来源于生活,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点: 函数的概念、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教学难点:函数的概念。教学 安排: 1课时。教具:直尺、计算器。教学过程:一、引入 师:大家还记得“神舟”五号飞船嘛,现在我们就那它举一例。 2003年10月15日,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绕地球飞行14圈后,飞船返回舱于10月16日6时23分顺利返回地面。下 面是“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返回过程中的相关记录: 师:看上面的数据,回答下面的问题 (1)“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共用多少分钟?在这段时间里,返回舱的高度共下降了多少米?(2)在这段时间里,飞船返回舱降 落的速度最慢?

八年级数学下册 19.1 变量与函数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

19.1变量与函数 说课流程: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说教法四、说学法五、说教学过程六、几点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数是初等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贯穿于整个初等数学体系之中,是对初中数学中的函数概念的深化,归纳。初中的概念只停留在具体的几个类型的函数,教材中是从映射的概念出发来讲授函数的概念,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函数的概念和函数的三个要素,学习了本小节后,为以后学习其他类型的函数打下扎实的基本概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非常重要。 2.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1)掌握变量、常量、自变量、函数、函数值等基本概念。 (2)认识简单的实际问题中两个变量数量关系的变化规律。 过程和方法目标: (1)经历探寻实际问题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规律的过程,体会变量、常量等相关概念。 (2)通过实际问题中两个变量之间的联系归纳函数概念的本质特征,初步理解函数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经历实际问题的探究过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和团队协助精神。 (3)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关键 教学重点: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函数概念的探索过程 教学关键:函数概念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常量、变量以及函数概念对学生来讲都是陌生或抽象的,内容的形式简单但内容丰富,涉及的细节问题较多,因此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给予充分的点拨和引导。主要从下面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重视从实际问题中引出数学问题。二是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采取组织者策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总结规律。 三、说教法 常言道:教必有法,教无定法。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学情,我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索、小组合作、效果反馈的教学方法。 四、说学法

《19.1.1变量与函数》说课稿

变量与函数说课稿 说课内容: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九章第一节“变量与函数”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是由实例引入函数的基本概念,根据函数概念判断函数关系,结合实例体会函数的应用,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数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它揭示了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之间相互依存和变化的实质,是刻画和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在这里,学生第一次接触函数的概念,它需要用变量的观点初步探讨函数的概念、表示方法、图象等,是函数学习的入门,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如下目标。 知识目标: 1.探索简单实例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了解函数的概念。 2.能根据所给条件确定一些函数解析式。 3.能确定简单实际问题中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并会求出函数值。

能力目标: 1、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函数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引导学生体会函数思想,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探索的精神,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列举生活实例,如常见的路程问题,销售问题,弹簧问题,几何图形的面积问题等等,逐步形成变量与常量、自变量与函数的概念,来突出重点。) 难点:对函数概念的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突破难点的关键是通过生活实例帮助学生从一个变化过程、两个变量、一种对应关系三个方面来认识和理解函数的概念,应用函数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比如书上油箱中剩余油量和汽车行驶的时间之间的函数关系问题等。)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在本节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创设丰富的现实情境,使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感知变量和函数的存在和意义,体会变量之间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19.1.1 变量与函数 说课稿

19.1.1变量与函数说课稿 教材分析 本节是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将从具体的概念性知识转移到抽象概念,也是初中知识的一个过度,学习本节知识,学生将初步认识什么是变量、什么是常量、什么是函数。本节也是后期学习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的一个铺垫,以及为高中学习的一个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针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掌握知识和理解概念的能力相应的有一些具备,但是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是初步接触,在学习上会有一定的疑惑感是很正常的,通过教师的引导将会摆脱疑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变量、常量、自变量、因变量的概念,掌握函数概念,掌握函数表达式的三种表示方法,运用函数解析式的表示方法求解实际问题 数学思考:通过引入生活中一个量发生变化,另一个量也会发生变化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问题解决:通过对生活例子的研究,理解变量、常量、自变量、因变量及函数概念。掌握函数满足条件和表示方法。 情感态度:结合对实际生活例子的探索获取数学新知,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体会树形结合思想。

教学重点:函数与变量的概念,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列表法、图像法、解析式法) 教学难点:变量与函数概念的讲解与理解。 教法分析 结合教学目标及重难点采用“情景教学法”进行启发、引导教学。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研究数量关系的问题,结合坐标系的知识思考下面的问题。 问题一:如图是曲靖某地一天的气温变化情况。 看图回答问题: (1)这天的6时、10时和14时的气温分别为多少?任意给出这天中的某一时刻,说出这一时刻的气温. (2)这一天中,最高气温是多少?最低气温是多少? (3)这一天中,什么时段的气温在逐渐升高?什么时段的气温在逐渐降低? 解:(1)这天的6时、10时和14时的气温分别为-1℃、2℃、5℃; (2)这一天中,最高气温是5℃.最低气温是-4℃;

变量与函数 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19.1.2《变量与函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函数概念的第一节,在函数与图象这一章里,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显得十分重要,是能否学好后面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如何使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是本节的关键。 2、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函数概念并且能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函数关系式。 教学难点:领悟函数概念;能把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函数问题。 二、目标分析 知识技能:掌握函数的概念,初步理解对应的思想,能正确地判断一些关系式是否是函数,能列出简单的函数关系式。 数学思考: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对比,归纳函数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掌握函数的概念。 解决问题:理解函数概念并且能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函数关系式。 情感态度: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感受现实生活中函数的普遍性,体会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制约。 三、教法分析 因本节内容主要是函数的概念,以讲授为主,运用举例、分析、讲解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然后通过例题、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四、学法指导 学生以听为主,在初步理解了函数的概念后,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然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复习变量、常量的概念; (2)利用网络,了解当日天气情况。进入“南康整点天气实况”,从气温、湿度、风向风力和降水量等几个方面了解变化关系。 时间/h 9 11 13 15 …… 气温/0C …… (3)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设行驶里程为S千米,行驶时间为t时,其中变量是.用含t的式子表示S:. 共同特征:1.两个变量;2.当其中一个变量取定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就有唯一确

八年级数学下册17.1变量与函数17.1.2函数说课稿(新版)华东师大版

17.1.2 函数 一、分析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华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17章第1节第2课时。 2、本课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个基础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认识函数的开始,为接下去学习一次函数等和其它学科利用图象、表格等内容打好基础。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掌握函数的的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可看做函数。 (2)、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 初步形成学生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经历具体实例的抽象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思想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4、教材的重点,难点: 由于函数的概念和判断两个变量的关系能否看成函数是学生认识生活实例是否具有函数关系的基本工具,因此函数的概念和判断两个变量的关系能否看成函数是本节课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因此摩天轮转动时高度和时间的关系抽象成图象表示后,学生能通过思考理解图象表示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二、教法准备: 为了适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尝试教学、教师主导作用相结合: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 教师充分利用图片、课件演示,吸引学生兴趣,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体会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知识的由来。 教师通过设疑,指明观察方向,营造探究新知识的氛围,在引导学生归纳推理等方面充分发挥了其主导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教师问题设计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19章 19.1.1 变量与函数(第1课时)说课稿

变量与函数(第1课时)说课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同仁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变量与函数》第二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学情分析、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六个方面进行设计说明。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一次函数《变量与函数》中第二节课的内容。变量与函数的概念把学生由常量数学引入变量数学,是学生数学认识上的一次飞跃。遵循从具体到抽象、感性到理性的渐进认识规律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一部分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块新的领域,但涉及的内容又与生活的实际联系非常密切,可以补充大量的实例来充实本课,进而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可以广泛的应用到。所举的实例也都能在认识函数的时候用到,有助于教师帮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函数作为刻画现实世界的模型的意义,为下一节课奠定重要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综上分析,本课时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教学目标: 1.了解函数的概念。 2.能结合具体实例概括函数概念。 3.在函数概念形成的过程中体会运动变化与对应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点】概括并理解函数概念中的单值对应关系。 【学习难点】用含有一个变量的式子表示另一个变量.以及结合实际问题表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第二部分:教法与学法分析:

1.说教法方法与手段: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开始,将实际问题“数学化”,有利于学生体会与实验,思考与探索。在概念教学设计中,注意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由浅入深。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分析、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2.说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法上,极力倡导了新课程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通过对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分析,创设情境,使数学回到生活,鼓励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三部分:学情分析 初二(17)班学生基础较好,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有较好的接受能力,学生能够较为有条理的思考.本节课所教授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之际和以前学习的知识都有较为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教授过程中大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举出大量的例子,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并且与同学间合作发现变量与常量这一事实。第四部分: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言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万物皆变,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往往蕴含着量的变化,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是我们把握变化规律的关键。 【设计意图】通过引言教学,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出本节课需要研究的问题,引起合理的选择性注意,起先行组织者作用。 (二)合作探究,形成概念。 问题1.下面各题的变化过程中,各有几个变量?其中一个变量的变化是怎样影响另一个量的变化的? (1)汽车以6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的时间为t h,行驶的里程为s km。

《变量与函数》第一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14.1.1《变量》说课稿 商家中学刘培培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代表商家中学八年级备课组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变量》。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法与学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分析、板书设计、过程评价的分析这六个方面来汇报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变量与函数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变量与函数》的第一节内容,本节又安排了3个课时,即14.1.1变量,14.1.2函数,14.1.3函数的图象,这是第1课时。 本课时最前面的5个问题中都含有变量之间的单值对应关系,通过讨论这些问题不仅可以引出常量与变量的概念,而且也为后面引出变量间的单值对应关系进而学习函数的定义做出了铺垫。这5个问题的内容有物理问题、销售问题、几何问题等,问题的形式有填表、求值、写解析式等,这些对学生学习后续知识非常重要。同时,它对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有作用,而且对培养学生运动变化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也有一定的帮助。(二)重点和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确定本节重难点: 重点:常量和变量的概念; 难点:较复杂问题中常量与变量的识别。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教材的特点和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合理需要,我确定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常量、变量的概念,体验在一个过程中常量与变量是相对存在的;(2)会在较复杂问题中辨别常量与变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与探索,让学生参与变量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一次次的思考、归纳、总结、抽象、概括的过程,进而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学会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列举同学们身边的事例,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获得成功的体验;学会合作学习,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应用价值,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三、教法与学法的选择 1.教学方法的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19章-19.1.1-变量与函数(第1课时)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19章-19.1.1-变量与函数(第1课时)说课稿 D

(2)每张电影票的售价为10元,设某场电影售出x张票,票房收入为y元。 (3)圆形水波慢慢地扩大,在这一过程中,圆的半径为r,面积为s。 (4)用10米长的绳子围一个矩形,矩形的一边长为x,它的邻边长为y。 师生活动: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变化过程(1)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在变化过程(1)的分析中,首先引导学生得出有两个变量t,s,然后是s随着t的变化而变化。 【设计意图】初步概括变量的联动性,为函数概念的出现做了很好的铺垫。 追问:s是怎样随着t的变化而变化呢?能用数值加以说明吗?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取定t的一些值,计算s的对应值并列表: 当t的值取定后,s的值有且只有一个。也就是说,当t 取定一个值时,s的值由t的值完全确定,而且唯一确定。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对变化过程(2)(3)(4)进行类似于变化过程(1)的变量关系分析,并得到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分析问题(1)中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学生独立进行问题(1)(2)(3)(4)变量之间对应关系的分析,为发现这些对应关系的共同特征,实现函数概念的第一次概括提供归纳的样例。

问题2.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些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共同特征吗?试一试!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当一个变量取定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如由 s=60t, 当t=1,2,3时能分别求出唯一的s的值。 【设计意图】对能用解析式表示的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共同特点进行初步概括。 问题3.下面是我国体育代表团在第23——30届夏季奥运会上获得的金牌数统计表。把届数和金牌数分别记作两个变量x和y,对于表中的每一个确定的届数x,都对应着一个确定的金牌数吗?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说出届数与金牌数的对应关系,体会用表格也可以由一个变量的值确定出另一个相关变量的值。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当一个变量取定一个值时,可以通过查表唯一确定出另一个变量的值。突出函数的本质属性,剥离“用公式表示变量关系”这一非本质属性。 问题4.下图是北京某天的气温变化图,你能说出 9:00,10:00,13:00的气温吗? 师生活动:教师打开天气预报图,引导学生阅读气温变化图,体会由气温图可以根据时间确定气温数值,体会这也是变量之间的单值对应关系。

高中变量与函数说课稿

高中变量与函数说课稿 高中变量与函数说课稿 函数过程中的这些语句用于完成某些有意义的工作。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变量与函数说课稿,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变量与函数说课稿1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函数的概念》是北师大版必修一第二章2.1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函数概念。函数内容是高中数学学习的一条主线,它贯穿整个高中数学学习中。又是沟通代数、方程、、不等式、数列、三角函数、解析几何、导数等内容的桥梁,同时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函数学习过程经历了直观感知、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通过学习可以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所以,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是相对比较容易的。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函数的概念,能对具体函数指出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符号表示某些函数的定义域、值域。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进一步加深集合与对应数学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自主探索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函数的模型化思想,函数的三要素。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符号“y=f(x)”的含义,函数定义域、值域的区间表示,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函数概念。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以问题为主线,我采用启发法、讲授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提问:关于函数你知道什么?在初中阶段对函数是如何下定义的?你能否举一个例子。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函数概念》。 利用初中的函数概念进行导入,拉近学生与新知识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知识框架行程知识体系。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讲解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法等。 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实例 (1)某山的海拔高度与气温的变化关系;

《变量与函数的概念》说课稿

《变量与函数的概念》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核心内容,是反映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一种重要模型。本节是函数第一节,它是在初中用变量的观点初步探讨函数的概念、表示方法、图象等基础上,对函数概念的再认识,即用集合的思想理解函数的定义,进一步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函数,数列及导数、积分等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作为本章的起始课,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地位尤其重要。 2.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现有水平及新课标的要求,确立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重点:体会函数是描述两个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正确理解函数概念。 难点:函数的概念及符号y=f(x)的理解。 二、目标分析 1、结合学生在初中已经对函数有了初步了解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正确理解函数的概念。通过丰富的实例,使学生体会函数是描述两个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能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2)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函数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

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探索的精神,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法、学法: 通过以问题串的形式使学生经历回顾基础、设疑解答、自主研讨、合作探究、巩固深化、归纳小结的过程,层层加深,逐步推进,达到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目的。 三、过程分析 (一)基于以上原因,制定如下教学流程: (1)设置情境,回顾初中所学函数知识,引入课题。 (2)学生活动,阅读分析课本实例,体会两个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3)数学建构,抽象概括出用集合对应的语言描述函数的定义;(4)数学应用,通过典型例题,加深理解概念。 (5)回馈反思,通过针对性限时训练,巩固所学。 (二)具体过程: 问题1、我们在初中对函数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学习,你能举出一个函数的例子吗? 目的是引导学生回忆起初中函数的定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初中定义的函数实质上表达的是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即自变量x在某个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 就由这种依赖关系确定出一个与x对应的函数值。 问题2、看课本的四个实例,说出其共同点并说明它们是不是函数?

变量和函数说课稿

课题《变量与函数2 》说课稿 李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材第十九章第一节《变量与函数》的第二课时。首先说说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⑴教材内容、地位: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本节是函数第一节,它是在初中用变量的观点初步探讨函数的概念,体会“变化与对应”的思想,为后面学习函数的图像,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相关知识奠定基础。作为本章的起始课,它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地位尤其重要。 (2)学情分析: 根据我所了解的情况看,初二学生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结构,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较差,对概念和定理的剖析不到位,只能停留在对语言文字的字面意思理解上,抽象思维比较欠缺,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待提高。另外,本节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感知数学即生活,生活即数学,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有用性,从而更加热爱学习数学。 根据课标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实际水平和经验,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函数的概念以及自变量的含义,能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写出函数关系式。 2.会根据函数解析式和实际意义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自学和课外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函数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让学生课堂发言,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信息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探索的精神,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现有水平及新课标的要求,确立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教学重点】 体会函数是描述两个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正确理解函数概念。 【教学难点】 1.函数概念的理解。 2.根据函数解析式和实际意义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三、教学准备

《变量与函数》说课稿

14.1变量与函数(1)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说课的内容九义初中数学新人教版的第19章第一节第一课《变量与函数》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变量与函数》是本章的第一课,本节知识是理解函数概念的前提知识,是学习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基础。学好本届知识为过渡到学习本章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第一部分,因此,在本章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二、教学理念及学情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在新的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和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考虑到初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以及本章知识与生活和生产实践联系非常紧密,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感知数学即生活,生活即数学,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有用性,从而更加热爱数学学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等概念,理解反映变量之间关系的实例;能够从表格中获得有关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体验变量之间的辩证关系; 3、情感与价值观:在探索的过程中,感知数学即生活,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良好的学习态度。 四、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从具体事件中分清什么是变量、自变量与因变量,理解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的规律。 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方式突出重点 难点: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通过小组交流,课堂展示,和试一试,做一做的习题训练突破难点 五、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而激活课堂开启学生智慧。 六、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所学知识都经过自己的 实践探究:过手、过脑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因此,指导学生如何自主学习 与合作探究成为我的主要任务。 教具准备 弹簧秤6只、细绳7根、计算器、flash课件。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 七、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5分钟) 1、同学们:这个词语“万物皆变”的含义是什么,谁给我们解释一下。(教师将万物皆变写在黑板上,数学课讲词语让学生感到诧异,引起学生注意和探究兴趣)。请学生举例说明变化的事物。 2、(教师概括)为了更深刻地认识千变万化的世界,人们经归纳总结得出一个重要的数学工具---函数,用它描述变化中的数量关系,函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广泛。 本章将通过具体问题引导你认识函数,并重点讨论一类最基本的函数---一次函数,然后用用函数的观点再次认识方程(组)与不等式,并用函数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下面首先进入本章第一节第一课《变量于函数》的学习。(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25分钟) 一、自学探究:(8-10分钟) 1、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 2、小组交流自学成果。 3、课堂展示学习成果。(课件演示) 请学生回答表1所填内容和到黑板上写出第1、2、4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