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最后一分钟》导学案教学案

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语文第九册)

班级课题24*最后一分钟课时1课时

主备人审核人组别使用人使用日期

教学思路

(纠错栏)

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新词。

2、我能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歌。

3、我能理解诗歌内容,并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从诗句中体会作者表达的那份爱国热情。

知识链接:

香港的历史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的地方。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中国人民一直反对上述三个不平等条约。

香港的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是: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的三个不平等条约,主张在适当时机通过谈判解决这一问题,未解决前暂时维持现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解决台湾和香港、澳门问题的构想。根据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归还给了中国,并设特别行政区。

1997年7月1日这一天,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香港同胞从此成为了祖国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香港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紫荆紫荆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区花。中央人民政府向特区政府赠送的礼品《永远盛开的紫荆花》大型雕塑,高6米,重70吨,用青铜铸造,金光闪闪,典雅大方,寓意深长,座落在香港会展中心的海边,已成为香港的标志之一。

预习任务:

1、再搜集的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2、了解诗歌内容,并背诵诗歌。

3、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自主、合作、探究:

1、想想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2、朗读诗歌勾画出作者描绘的画面,展开想象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3、紫荆花代表着什么?为什么说紫荆“扎根在深深大地上?

我来试一试:

1、诗题最后一分钟指前的“一分钟”,全诗抒发了作者在这一刻的心情。

2、我们比赛背一背诗歌。

3、这首诗歌让我感受到:

学习收获:

知识延伸:

1、看一看有关香港的图片资料、历史资料、更加了解香港。

2、唱一唱《七子之歌》。

3、收集一些类似的诗读一读。

统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少年闰土》课文预习和知识点复习总结

第24课《少年闰土》 目录 知识点 (2) 生字组词: (2) 多音字: (2) 词语解释: (2) 反义词: (2) 课文主题: (3) 课内问题: (3) 课后习题答案: (3) 小练笔: (4) 少年闰土原文 (4) 《少年闰土》一文描述了“我”和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记叙了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四件事。从中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见识丰富、活泼可爱、聪明能干、勇敢机智的农村少年。表现了“我”与闰土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知识点 生字组词: 胯:腰胯胯骨胯部胯裆胯下之辱郑:郑重郑国郑重其事郑人买履拜:拜访对拜叩拜拜年拜寿 厨:厨房厨具厨艺下厨名厨 毡:毡帽毡房炕毡油毛毡如坐针毡撒:撒种播撒 缚:绑缚束缚作茧自缚手无缚鸡之力猬:刺猬猬集猬结蚁聚 伶:伶俐伶人名伶伶仃伶牙俐齿俐:伶俐 窜:逃窜流窜窜改抱头鼠窜 多音字: 正:zhēng正月zhèng正式 撒:sǎ撒种sā撒谎 形近字: 胯(胯下)跨(跨越) 毡(毡帽)毯(地毯) 撒(撒种)撤(撤退) 缚(束缚)搏(搏斗)

猬(刺猬)谓(称谓) 伶(伶俐)铃(铃铛) 词语解释: 家景:家庭的经济状况。 祭祀:旧俗备供品向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尊敬并求保佑。 值年:同族的人家,在祭祀祖先时,每户轮流负责准备,轮到谁准备的那一年,就叫值年。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弶:一种捕捉鸟兽的工具。 明晃晃:光亮闪烁。 许下愿心:即许愿。迷信的人对神佛有所祈求,许下某种酬谢。秕谷:不饱满的稻谷或谷子。 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潮汛:一年中定期的大潮。 反义词: 郑重——轻率讲究——随便 允许——禁止熟识——生疏 凶猛——温顺伶俐——笨拙 新鲜——陈旧危险——安全 近义词: 郑重——慎重讲究——重视 盼望——希望熟识——熟悉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最后一分钟》导学案教学案 小学高效课堂导学案(语文第九册) 班级课题24*最后一分钟课时1课时 主备人审核人组别使用人使用日期 教学思路 (纠错栏) 学习目标: 1、我能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新词。 2、我能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歌。 3、我能理解诗歌内容,并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从诗句中体会作者表达的那份爱国热情。 知识链接: 香港的历史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的地方。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中国人民一直反对上述三个不平等条约。 香港的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是: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的三个不平等条约,主张在适当时机通过谈判解决这一问题,未解决前暂时维持现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解决台湾和香港、澳门问题的构想。根据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归还给了中国,并设特别行政区。 1997年7月1日这一天,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香港同胞从此成为了祖国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香港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紫荆紫荆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区花。中央人民政府向特区政府赠送的礼品《永远盛开的紫荆花》大型雕塑,高6米,重70吨,用青铜铸造,金光闪闪,典雅大方,寓意深长,座落在香港会展中心的海边,已成为香港的标志之一。 预习任务: 1、再搜集的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2、了解诗歌内容,并背诵诗歌。 3、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自主、合作、探究: 1、想想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2、朗读诗歌勾画出作者描绘的画面,展开想象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3、紫荆花代表着什么?为什么说紫荆“扎根在深深大地上? 我来试一试: 1、诗题最后一分钟指前的“一分钟”,全诗抒发了作者在这一刻的心情。 2、我们比赛背一背诗歌。 3、这首诗歌让我感受到: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4课最后一分钟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4课最后一分 钟 理解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4课《最后一分钟》课文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在此整理了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4课《最后一分钟》,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4课《最后一分钟》课文原文午夜。香港, 让我拉住你的手, 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 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 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 最后一分钟 是旗帜的形状, 是天地间缓缓上升的红色, 是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 是展开的,香港的土地和天空, 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 是寂静中谁的微微颤抖的嘴唇, 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

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 香港,香港,我们的心! 我看见, 虎门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 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 才终于散尽; 被撕碎的历史教科书, 第1997页上, 那深入骨髓的伤痕, 已将血和刀光 铸进我们的灵魂。 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烟尘中浮现出来的 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是什么在缓缓地流淌;; 百年的痛苦和欢乐, 都穿过这一滴泪珠, 使大海沸腾! 此刻, 是午夜,又是清晨, 所有的眼睛都是崭新的日出,所有的礼炮都是世纪的钟声。

香港,让我紧紧拉住你的手吧, 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 然后去奔跑,去拥抱, 去迎接那新鲜的 含露的、芳香的 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 第一朵紫荆……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4课《最后一分钟》课文解析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作者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之中。全诗共有4个小节。第一小节是全诗的引子,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是亲人谈心似的,去“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作者和所有中国人一样,满怀激情地迎接着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第二小节表达了人们眼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时,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心情。这种情感,作者是通过一些特写镜头的描述来真切表现的,如“旗帜”,“旗杆”,“寂静”的场面,“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等。第三小节主要是讲作者联想到了香港的屈辱历史,联想到了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表达了如今扬眉吐气的欢欣鼓舞。第四小节是说香港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4课笔记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4课——《少年闰土》课程笔记 一、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1921年写的短篇小说《故乡》。这篇文章以鲁迅的家乡绍兴为背景,通过描绘闰土这一生动形象的少年,展示了旧社会农村生活的面貌。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批判精神。 二、生字生词解析 本课生字包括:扭、胯、厨、套、猬、畜、窜等。生词有:明晃晃、稀奇等。学生在掌握这些生字生词时,需要注意它们的读音、写法以及含义。 三、重点句子讲解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段话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示了闰土勇敢、机智的形象。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段话表达了“我”对闰土的羡慕和钦佩之情,也反映了“我”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和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四、段落大意概括 本文共分为X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记忆中的闰土勇敢机巧。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我”和闰土是主仆,他来“我”家帮忙,所以“我”和他认识了。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我”第一次跟闰土见面,他很怕羞,但我们很快就熟识了。 第四部分(第7-18自然段):写闰土给“我”讲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四件事,刻画出一个朴实、健康、活泼、机灵、勇敢的农村少年的形象。 五、中心思想总结 《少年闰土》通过描绘闰土这一生动形象的少年和他在海边的生活,展示了旧社会农村生活的面貌。文章表达了“我”对闰土的羡慕和钦佩之情,也反映了“我”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和对外面世界的向往。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深刻感受到鲁迅对家乡和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六、读后感想与体会 读完《少年闰土》,我对鲁迅笔下的闰土深感敬佩。他勇敢、机智、活泼、机灵的形象让我印象深刻。我也对旧社会农村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这篇文章,我意识到自己的生活环境相比之下是多么优越,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并努力学习。同时,我也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希望能像闰土一样勇敢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4 月迹》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

24 月迹 【课前解析】 关注课文:本文记叙了中秋夜几个孩童从屋里到院子、从院子到河边寻找月亮的过程,以儿童化的语言描绘了皎洁的月光和月光下的夜色,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充满童趣。课文配有插图,两幅插图与课文描写的意境相符,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文章意境。 关注作者:贾平凹,陕西人。当代著名作家。在陕西农村长大,父母为他取名平娃,“娃娃”的“娃”,长大后就用陕西方言中的“凹”来代替了“娃”。代表作品《丑石》《静虚村记》《夜游龙潭记》等。 关注动态描写与想象:课文一方面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月亮的动态变化,一方面以儿童的视角写出进行了传神的描写,颇具想象力,且感情细腻。教学时要抓住这些内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教学目标】 1.认识“袅、嫦”等 6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悄、累”。 2.默读课文,能说出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 3.划出自己喜欢的有趣的词句,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再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教师导入:月亮,是中国人心中永恒的情结,那温润晶莹的月色曾经牵动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思!那么,在孩子的眼里,月亮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著名作家贾平凹为我们营造的澄澈透明的童心世界,一起去寻找美好的月迹。 2.了解作者 师引导: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 3.理解课题 师引导:课题月迹是什么意思? 预设:“迹”是指“足迹、印迹”。“月迹”就是指“月亮的足迹、印迹”。师追问引导过渡:谁在寻月迹?他们在哪儿找到了月亮的踪迹?请大家自读 课文,从文中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从题目直接导入,开门见山,并通过理解题目的意思,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小组合作,自学字词。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把它画下来,并尝试初步自主解决,然后在小组里进行交流,扫除阅读障碍。 (1)学生自学 (2)小组合作 2.全班交流、识字指导。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 月迹)教学反思

《月迹》教学反思 《月迹》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它通过灵魂人物“奶奶”的有效指引,通过“盼月——寻月——议月”,让“我们”从一开始的什么都“不满足”,到最后都“满足”了,并进而理解了“月迹”中“月”是美好事物的化身,每一个人都要享受美。 一、教学效果 在本课教学中,我有以下几方面的收获: 1、吟诵诗句,揭题激趣。 自古以来歌颂月亮的诗句举不胜举。于是我在课前便安排学生们整理吟咏月亮的古诗句,并背诵六句以上。所以一开始,我让学生吟诵诗句。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吟诵得朗朗上口。接着话锋一转,这么多诗句中有谁发现了,诗人主要抓住月亮的什么进行吟咏呢?这一深入思考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再次朗读诗句,进行进一步的思索。学生们畅所欲言,个性感悟突显。那么,一看题目“月迹”,你能猜出来什么呢?你猜对了吗?通过猜一猜的环节,试着引导学生从题眼入手去考虑写作材料,也激发了学生的读书欲望。 2、自读自悟,理清脉络。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应该借用已有的能力来感受和体会。自读环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默读课文,思考: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用列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学生通过交流达成共识,盼月、寻月、议月的线索一下子明朗了,也就理清了文章思路,了解了故事梗概。 3、潜心阅读,品词析句。 在理清层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默读全文,从字里行间去找寻觉得好玩有趣的地方,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述在小组内交流。随着交流的深入,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融为了一体。孩子们在思维的碰撞中情感受到了熏陶和感染。此环节主要聚焦两点:第一是让学生借助语言去体会在寻月过程中我们的心理变化过程;为情感的激发作好铺垫;第二是抓住两句寓意深远的话——“月亮是个好”和“天空上的印章”。通过探究交流感受文字含着的意思,并指导读好,读出作者的心境! 4、创设情境,培养语感。 文章中出现了两次对话,在引导理解的基础上我创设了分角色朗读的环节,意在有声有色的朗读声中将学生的思维与作者的思维再次产生共鸣,真正有效地落实朗读训练。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月迹》知识归类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 《月迹》知识归类 【作者】 贾平凹: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当代作家,代表作有《满月儿》《秦腔》。 【多音字】 léi(累赘)(果实累累) 累 lěi(积累)(拖累) lèi(劳累) 【会认字】 悄袅累嫉妒嫦娥瓷 【重点词】 反义词:粗糙——光滑嫉妒——欣赏 近义词:嫉妒——如忌倏忽——忽然 四字词语:面面相觑 词语搭配:累累的骨朵儿粗粗的桂树 【重点句】 1. 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 解析:作者用清新明丽的语言谱写出来的“月光曲”,将作者对美好事物追逐的感情,和谐地融汇于景物描写之中。 2. 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边跑,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向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

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解析:这里表现出孩子们为了得到月亮而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使主题再一次得到深化。 3. 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又常常什么都觉得不满足。 解析:在孩子的眼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好玩,他们对发生的任何现象都充满了好奇,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寻根问底,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觉得不满足”的。为后文在寻月过程中寻找到了“月亮”,寻找到了“美”,终于觉得“满足”了做铺垫。 4. 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解析: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拟人、想象等手法增强了散文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写法】 围绕线索展开叙述。 示例:作者用追寻月迹作为行文的线索,既能表现自己的立意,又使“月迹”具有种清新优美、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 【主题】 文章通过孩子们在院子里,小河边寻找月亮的活动,赞美了孩子们追求美好生活理想的纯真无畏的感情。 【课文结构】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月迹》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月迹》课文原文、知识 点及练习题 为大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篇一】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四课《月迹》课文原文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鹇,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下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不宁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月亮进来了!”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獭地是半圆,渐渐地爬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去寻月吧。” 我们都跑了出来。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花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变的。抬头看看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我问。 “是树,孩子。”奶奶说。 “什么树呢?” “桂树。” 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桂树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奶奶瞧着我们,就笑了:“傻孩子,那里边已经有了人呢。” “谁?”我们都吃惊了。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月迹》课时练(含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24.月迹 课时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林学习很虚心,每到课间,他都会捧着书本不耻下问 ....地向老师请教。 B.遇到危险情况时,我们应该沉着冷静,不要惊慌失措 ....。 C.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常使我牵肠挂肚 ....。 2.选出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 A.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还要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月亮进来了!”B.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C.菜市场上正在出售菠菜、黄瓜、韭菜……等蔬菜。 D.“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噢,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这句话的含义是()A.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你愿意去发现,美无处不在。 B.月亮有很多,不必着急,随时可以得到。 C.生活中不是缺少发现而是缺少美,我们要珍惜所拥有的美好事物。 4.下列句子中的“袅袅”与“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中的“袅袅”的意思相同的是() A.歌声细得像一丝头发,似有似无,袅袅不断,在彩绘精致的屋梁上盘旋。 B.这富有感染力的音乐堪称天籁之音,直到他们演唱结束,依旧余音袅袅,不绝如缕。C.春天来了,垂柳袅袅,让人陶醉其中。 D.茶叶翻腾得更厉害了,一种浸满茶香的气息,袅袅升腾,在禅房弥漫开来。5.下列句子关联词使用不当的是()。 A.如果 ..是蒙蒙细雨的夜晚,就.有一只两只萤火虫。 B.噢,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 ..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C.无论 ..戏园子老板开出的条件多么优厚,梅兰芳都.拒绝了。 D.如果 ..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二、填空题 6.在括号里写出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并使用这种修辞方法写一句话。 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___________) 写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年级上册语文24课笔记

五年级上册语文24课笔记 五年级上册语文24课是《月迹》,《月迹》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作品,主要记叙了孩子们赏月、寻月、议月的过程, 中心思想 文中通过记叙儿童寻月行踪的故事,体现了中秋月夜月亮的淡雅,说明了童心创造力的高超,也告诉人们:人人都可以拥有美,美属于每一个人。 课文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盼月亮”(第1—2自然段):写“我们”盼月亮以及月亮在穿衣镜上来去匆匆。 (1)第1自然段,写中秋的夜里,“我们”一边盼着月亮,一边缠着奶奶说故事。“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又常常什么都觉得不满足。”(写出了孩子们天真好奇的特点,为下文写孩子们四处追寻月亮的踪迹做了铺垫。) “盼”字写出了孩子们等待月亮出来的急切心情,表现了孩子们天真的特点以及对月亮的喜爱。 (2)第2自然段,写月亮在穿衣镜上来去匆匆。“款款地”把月亮上升时的动态给拟人化了,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少女迈着轻盈的步子缓缓地向我们走来。

“悄没声儿”“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孩子们的眼中月亮的出现是很神奇的。“爬”字把月亮拟人化了,写出了月亮一点一点升起来的动态过程,符合孩子们的心理,体现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 “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住气儿,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心理描写,写出了孩子们看月亮时的小心翼翼,反映了孩子们的天真。 “失望”写出了月亮从穿衣镜上消失后“我们”的失落,为下文“寻月”做了铺垫。 第二部分“寻月亮”(第3—23自然段):写“我们”寻月的过程。(1)第3自然段,写“我们”在院子里找到了月亮,一起赏月。“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静态描写,写出了月光洁白,如玉般温润,如银般灿烂。把月光和“玉”“银”联系起来,符合孩子们的视觉和心理感受,既有形象,又有色彩。两个“疏疏”表明桂树的枝叶不是很茂盛,银色的月光可以从枝叶的缝隙里透过来,影影绰绰,幽静柔美。“累累”表明花骨朵儿很多,与稀疏的枝叶形成了对比。 (2)第4—7自然段,通过对话写月亮上是什么。 (3)第8自然段,将现实与月亮相联系,写出了“我们”的感受。“袅袅”这里形容花香,将无形赋予有形,仿佛都能看到花香在空气中弥漫、缭绕的踪迹了。 “淡淡的痒痒的”写出了气息的似有似无,点出了孩子们内心美妙的感受。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月迹》精品教案+阅读训练

24 月迹(略读课文)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悄、累”等8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悄、累”等,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3.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景物的静态与动态描写,再有感情地读给同学们听。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重点) 4.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5.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向往和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怀,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3.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悄、累”等7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悄、累”等,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说说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小学课件) 关键能力必备品格

展示图片:观察图片, 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从图片上看到了什么?也可以说说自己见到的月亮或月下景色, 还可以说说自己了解的与月亮有关的传说。(学生互相交流) 教师讲述:嫦娥奔月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天上突然出现了十个太阳,直晒得大地冒烟,老百姓实在无法生活下去了。 有一个力大无比的英雄名叫后羿,他决心为老百姓解除这个苦难.后羿登上昆仑山顶,运足气力,拉满神弓,“嗖--嗖--嗖--”一口气射下九个太阳。他对天上最后一个太阳说:“从今以后,你每天必须按时升起,按时落下,为民造福!” 后羿为老百姓除了害,大伙儿都很敬重他。很多人拜他为师,跟他学习武艺。有个叫逢蒙的人,为人奸诈贪婪,也随着众人拜在后羿的门下。 后羿的妻子嫦娥,是个美丽善良的女子。她经常接济生活贫苦的乡亲,乡亲们都非常喜欢她。一天,昆仑山上的西王母送给后羿一丸仙药。据说,人吃了这种药,不但能长生不老,还可以升天成仙哩。可是,后羿不愿意离开嫦娥,就让她将仙药藏在百宝匣里。 这件事不知怎么被逢蒙知道了,他一心想把后羿的仙药弄到手。八月十五这天清晨,后羿要带弟子出门去,逢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到了晚上,逢蒙手提宝剑,迫不及待地闯进后羿家里,威逼嫦娥把仙药交出来。嫦娥心里想,让这样的人吃了长生不老药,不是要害更多的人吗?于是,她便机智地与逢蒙周旋。逢蒙见嫦娥不肯交出仙药,就翻箱倒柜,四处搜寻。眼看就要搜到百宝匣了,嫦娥疾步向前,取出仙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吃了仙药,突然飘飘悠悠地飞了起来。她飞出了窗子,飞过了洒满银辉的郊野,越飞越高。碧蓝碧蓝的夜空挂着一轮明月,嫦娥一直朝着月亮飞去。 后羿外出回来,不见了妻子嫦娥。他焦急地冲出门外,只见皓月当空,圆圆的月亮上树影婆娑,一只玉兔在树下跳来跳去。啊!妻子正站在一棵桂树旁深情地凝望着自己呢。“嫦娥!嫦娥!”后羿连声呼唤,不顾一切地朝着月亮追去。可是他向前追三步,月亮就向后退三步,怎么也追不上。 乡亲们很想念好心的嫦娥,在院子里摆上嫦娥平日爱吃的食品,遥遥地为她祝福。从此以后,每年八月十五,就成了人们企盼团圆的中秋佳节。 导入课题: 1.月亮是我们最熟悉的景物之一了,贾平凹先生的《月迹》一文,用儿童的眼睛去寻找月亮,。(板书课题:24.月迹 学生齐读课题。) ( ( ( (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