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抗感染药概述

抗感染药概述

抗感染药概述

【概念】

抗感染药物系指具有杀灭或抑制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可以口服、肌注、静注等全身应用的各种抗生素、磺胺类和喹诺酮类药以及其他化学合成药(异烟肼、甲硝唑、呋喃妥因、吡哌酸等)。

抗生素系指在高稀释度下对一些特异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立

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和病毒等有杀灭或抑制作用的微生物产物(次级代谢物)。此后用化学方法合成的“仿制品”,具有抗肿瘤

作用的微生物产物,抗生素母核加人不同侧链(半合成抗生素)等,也均称为抗生素。

【抗微生物活性】

在各种病原微生物中,以细菌最为常见和最重要。临床上一般将具有抗菌作用的药物分为杀菌剂和抑菌剂两类,按应用普通治疗剂量后在血清和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所具有的杀菌或抑菌性能而区分。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等可称为杀菌剂,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等可称为抑菌剂。但必须指出,“杀菌”和“抑菌”仅是相对的,对极敏感细菌,应用较大量抑菌剂,则血清和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也足以杀菌;而低浓度的杀菌剂对较不敏感的细菌也只能起抑制作用。足量药物及其组织穿透力为维持杀菌效能的关键。

为测定任一微生物对某一抗感染药的敏感性,通常应用最低抑

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有时也采用

最低杀菌浓度(minima]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

均以mg/L表示。测定方法有稀释法(包括试管法、微量法、平板

法等)、扩散法(纸片法、E测定法)等。纸片法比较简单,应用

也最为广泛,但影响结果的因素较多,故应力求做到材料和方法标

准化。

【耐药性】

病原微生物耐药性可分为天然及获得耐药性两种,前者系遗传特征,一般不会改变,后者系由病原微生物体内脱氧核糖核酸(DNA)的改变而产生。DNA的变化:①通过染色体DNA的突变;②通过质粒(plasmid)重新组合或获得耐药质粒而产生。耐药质粒广泛存在于革兰阳性和阴性菌中,经质粒介导的耐药性在自然界中最为多见,也最重要。

耐药性的发生机制有:①钝化酶或灭活酶(如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钝化酶、氯霉素乙酰转移酶)的形成。临床上抗感染药治疗失败也与此有关;②细菌细胞壁通透性改变,使抗生素无法进人细胞内,从而难以作用于靶位;③靶位组成部位的改变,使抗生素不能与靶位结合而发生抗菌效能。此外还可由于代谢拮抗剂的增加或细菌酶系的变化等而产生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的发生与发展是抗菌药物广泛应用,特别是无指征

滥用的后果,因此临床上应特别注意合理用药。

【药理】

根据血药浓度和时间的关系可制定药时曲线,曲线下总面积可反映抗感染药物的吸收状况及体内利用率。抗感染药物主要经肾排出,也可经肝代谢、肠道排泄、肺呼出等而被清除。药物的半衰期(T1/2)可自药时曲线计算而得。据研究,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临床疗效与其血药浓度超过其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持续时间长短有关,持续时间越长则疗效越好;而氨基糖苷类与氟喹诺酮类的临床疗效则与血药高峰浓度或药时曲线下面积与MIC的比值有关,比值大者疗效好。肝、肾功能不全,特别是肾功能不全时很多药物的半衰期明显延长,必须及时调整剂量、延长给药间期和(或)监测血药浓度,保证安全用药。

口服和肌注给药后,抗感染药的血药峰浓度一般于1~4小时内即可到达,静注或静滴给药后即刻到达,重症患者宜采用此给药途径。药物吸收后迅速分布至各组织,胸、腹腔,关节腔和各种体液中,其浓度约为血药浓度的50%-100%,以至数倍以上,故除包裹性积液或脓液稠厚外,无局部用药的必要。

抗感染药口服后吸收很不一致,氯霉素、阿莫西林、克林霉素、利福平、多西环素、磺胺药、异烟肼等的吸收比较完全,约可达90%或以上。四环素和土霉素因易与钙、镁、铝、铋、铁等金属离子螯合而影响其吸收(一般在70%以下),其活性也可为碱性物质所抑制,故不宜与抗酸药合用。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两性霉素B等口服后的吸收很少,仅为0.5%-3%。

抗感染药进人血液后部分与血浆蛋白相结合,结合率自0-95%以上不等。结合的药物无活性,也不易透过各种屏障,但结合一般疏松而可逆,当血药浓度下降时即渐释出游离药物。

分泌至胆汁中的药浓度因不同药物而异,以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利福平等的浓度较高。除氯霉素、磺胺药、异烟肼、甲硝唑、氟康唑、阿昔洛韦等外,抗感染药物很少透过正常血脑屏障进人脑脊液中,但脑膜有炎症时则采用一些第三代头孢菌素、乙胺丁醇、氨苄西林、青霉素G等,在脑脊液中的浓度可达有效水平。排人痰及支气管分泌液中的药物浓度大多低于同时期血药浓度,以红霉素、氯霉素、喹诺酮类、利福平、甲氧苄啶等的浓度较高。

大多数抗感染药的主要排泄途径是肾脏,因此尿药浓度大多较高。红霉素、复方磺胺甲嗯唑、喹诺酮类等应用后有一定量进人前

列腺中;林可霉素类、磷霉素、复方磺胺甲嗯唑在骨组织中有较高

的浓度或可达治疗水平。

【抗感染药的合理使用】

1.应熟悉选用药物抗病原微生物的活性、药动学、适应证和不良反应。

2.要及早确立病原学的诊断。确立正确的病原为合理选用抗感染药的先决条件。有些病原采用常规方法不易分离者亦应尽量选用其他辅助诊断技术,包括各种免疫学试验。分离和鉴定病原菌后应尽可能作细菌的药物敏感度(药敏)测定,必要时并进行联合药敏试验,供选用药物参考,这在处理严重全身性感染时尤为重要。

3.应按患者的生理、病理、免疫等状态而合理用药。新生儿体内酶系发育不全、血浆蛋白结合药物的能力较弱、肾小球滤过率较低,老年人的血浆蛋白大多减少、肾功能也减退,应用常规剂量后血药浓度和半衰期常有增高和延长,故用量以偏小为宜,有条件时宜定期监测血药峰、谷浓度。

4.预防或局部应用抗感染药要严加控制或尽量避免,应当用于少数有明确指征者;如用于预防昏迷、休克等患者并发感染,或清洁手术预防术后感染则往往徒劳无益。

应尽量避免皮肤、粘膜等局部应用抗感染药,因易引起过敏反应,也易导致耐药菌产生。故除主要供局部应用的药物如新霉素、杆菌肽、莫匹罗星、磺胺米隆等外,其他主要用于治疗全身感染的药物,特别是青霉素类的局部应用要尽量避免。

5.联合应用抗感染药需有明确的指征。临床多数感染用一种抗感染药即可控制,联合用药徒然增加不良反应和治疗费用。

6.应选用适宜的给药方案、剂量和疗程。静脉给药不宜用于轻、中度感染。宜按药动学参数制订给药方案。剂量过大或过小均不相宜,过小起不了治疗作用,反可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剂量过大的突出例子是青霉素类,不仅浪费严重,且易诱发中枢神经系毒性反应及电解质平衡失调等不良反应。

抗感染药通常应持续应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但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骨髓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氏杆菌病、结核病等不在此例。如用药后效果不著,急性感染在48~72小时内应考虑改药或调整剂量。

抗感染药物分类(带图、附头孢分代)

抗感染药物分类(带图、附头孢分代) 仅供参考、欢迎指正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一)青霉素类 青霉素G、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羟氨苄青霉素)、 苯唑西林。甲氧西林钠等。 (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第一代头孢菌素(开发年代1962—1970,代表药物为头孢唑林): 头孢噻吩钠(先锋1)、头孢噻啶(先锋2)、头孢氨苄(先锋4)、头孢唑 林(先锋5)、头孢拉定(先锋6)、头孢羟氨苄(先锋9)、头孢匹林、头孢 硫脒、头孢来星、头孢曲嗪、头孢沙定、头孢替唑、头孢乙腈 (左图为头孢唑啉) 第二代头孢菌素(开发年代1970—1976,代表药物为头孢呋辛,头孢呋肟): (左图为头孢呋辛钠)、头孢呋辛酯(头孢呋肟)、头孢克洛、头孢替安、头孢美 唑、、头孢西丁、头孢丙烯、头孢尼西、头孢雷特(别名头孢氨甲苯唑,头孢来尼、 氨苄唑头孢菌素,抗菌性质与第二代头孢菌素相近,主要用于革兰阴性菌感染,注 意事项参见头孢孟多)、头孢孟多、头孢布宗钠(为头霉素衍生物,其抗菌作用与头孢美唑近似。 第三代头孢菌素(开发年代1977—1984,代表药物为头孢噻肟): (左图为头孢噻肟钠)、头孢哌酮钠(先锋必)、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哌 酮钠他唑巴坦钠、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克肟、头孢唑肟头孢甲肟头孢 匹胺头孢替坦头孢泊肟酯头孢他美酯头孢地秦头孢噻腾头孢地尼头孢 特仑头孢拉奈拉氧头孢头孢布烯头孢米诺头孢罗齐、头孢布坦氟莫头孢、头孢磺啶、头孢米诺(为头霉素衍生物,由半合成法制取,其作用性质与第三代头孢菌素相近,制成品为七水合物。 第四代头孢菌素(开发年代1985至今,代表药物为头孢吡肟): (左图为头孢吡肟)第四代头孢菌素有头孢派姆、头孢克定、头孢克列 定、头孢唑南、头孢妥仑酯片、头孢吡肟(别名头孢匹美)、头孢匹罗 头孢噻利、头孢唑兰 以下的头霉素有时亦被分类为第四代头孢菌素: ?氧头孢烯:拉氧头孢与氟氧头孢 不能分类这些头孢烯已经发展得很迅速,但却未能分类: ?头孢氯嗪?头孢洛仑?头孢帕罗?头孢卡奈?头孢屈洛?头孢吡酮?头孢三唑?头孢维曲?头孢恶

抗生素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一、抗生素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一)抗生素的定义 抗生素是指由细菌、真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如青霉素。半合成抗生素则是对天然抗生素进行结构改造所获得的产品。如:氨苄西林。那些完全由人工合成的对细菌或真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物质,严格的说只能称为抗菌药或抗真菌药,而不能称为抗生素。如:喹诺酮类、磺胺类抗菌药。 (二)相关概念 1.抗生素合理应用的含义是指在明确的指征下,选用适宜的抗生素并采用适当的剂量与疗程,以达到杀灭致病微生物和(或)控制感染的目的,同时又要防止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2.抗生素合理应用的评价指标安全、有效、简便、及时、经济是国际合理用药调研中心对合理用药的评价指标。为此特提出“五个正确”来指导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正确地选择抗生素种类、正确的用法用量、正确给药途径、正确的疗程以及正确的治疗终点。“五个正确”中以正确地选择抗生素为首要,抗生素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抗生素的疗效。 二、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一)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前提条件 要做到合理使用抗生素,首先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各种抗生素的作用特点,为针对性地选用药物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还要充分了解各种常见致病菌的耐药机制,特别是本地区、本单位的细菌耐药状况,为选用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提供合理的依据。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有: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影响胞浆膜通透性;抑制蛋白质合成;影响叶酸及核酸代谢。

1.抗生素的分类及其作用特点根据抗生素的化学结构和临床用途,可将抗生素分为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以及其他主要抗细菌的抗生素、抗真菌抗生素、抗肿瘤抗生素、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十大类。下面重点介绍抗细菌抗生素及人工合成抗菌药的作用特点。 (1)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依据化学结构的特点又可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单环内酰胺类以及其他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此类抗生素通过与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而妨碍细菌细胞壁粘肽的合成与交联,导致细胞壁缺损、破裂而迅速死亡。因此他对繁殖期的细菌有超强的杀灭作用,属繁殖期杀菌剂。而且他还具有对人体毒副作用小的优点。各种抗生素的作用特点详见表1、表2、表3。

抗感染药的适应症说明书

抗感染药的适应症说明书 尊敬的患者: 感谢您选择我们的抗感染药物治疗您的疾病。在使用本药物之前,请仔细阅读以下说明书内容,以确保您正确、安全地使用该药物。 一、药物名称:抗感染药 二、药物成分及用途: 本药物主要成分为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或抗真菌药物等多种药物成分的组合。其主要用途是治疗由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不同的药物成分对应不同的感染类型,因此请在使用之前,确保您已经了解您所患疾病的病原体类型。 三、适应症: 本药物的适应症如下: 1. 细菌感染:适用于经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确认的感染,如肺炎、中耳炎、皮肤感染等。 2. 病毒感染:适用于某些病毒感染,如流感、水痘、单纯疱疹等。但需注意,本药物只适用于特定的病毒感染,故在使用前请咨询医生以确认病毒类型。 3. 真菌感染:适用于经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确认的感染,如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感染等。

4. 其他感染:根据医生指导,本药物有时可用于其他由感染引起的 疾病。 注:请不要自行滥用抗感染药物。如您有疑问,请咨询医生或药师。 四、用法用量: 1. 请按照医生或药师的指示使用本药物,并遵循以下用法用量: a. 治疗期间,请遵循规定的用药周期,不要中断或随意更改用药 时间。 b. 请勿超过规定的用量,也不要延长用药时间。如感觉症状有所 改善,也不要自行停药,请按照医生的建议完成疗程。 c. 本药物的使用剂量和频率在不同的感染类型中有所不同,请务 必按照医生指示使用。 2. 本药物的用法如下: a. 口服:如医生指示,将药物与温水一同服用,并注意服药时间 与饮食之间的间隔。 b. 注射:如医生指示,由专业人员进行注射操作。 c. 外用:如医生指示,将药物均匀涂抹于感染部位,并按照规定 时间间隔更换药物。 请您在使用本药物前详细咨询医生或药师,以确保您了解正确的用 药方法。

抗感染药物的分类及应用

抗感染药物的分类及应用 抗感染药物是指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药物,其中包括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真菌药物和抗寄生虫药物等。这些药物的分类及应用有很多方面,下面以不同类型的抗感染药物为例进行详细阐述。 1. 抗生素:抗生素是指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的治疗药物。根据其作用机制和所针对的细菌类型的不同,抗生素可以分为多类。常见的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等。其中广谱抗生素可以治疗多种类型的感染,而狭谱抗生素则针对特定类型的细菌感染。 2. 抗病毒药物:抗病毒药物是治疗病毒感染的药物。根据其作用机制的不同,抗病毒药物可以分为多类。有抗HIV药物、抗流感病毒药物、抗乙肝病毒药物等。这些药物的应用主要取决于病毒的特点和感染的部位。例如,抗HIV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艾滋病,而抗流感病毒药物则用于缓解流感症状。 3. 抗真菌药物:抗真菌药物用于治疗真菌感染。根据其作用机制的不同,抗真菌药物可以分为多类。有抗真菌细胞壁成分药物、抗真菌细胞膜成分药物、抗真菌核酸合成抑制剂等。这些药物可以治疗不同类型的真菌感染,如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感染等。 4. 抗寄生虫药物:抗寄生虫药物是治疗寄生虫感染的药物。根据其作用机制和所针对的寄生虫类型的不同,抗寄生虫药物可以分为多类。有抗原虫药物、抗线

虫药物、抗衣蛾药物等。这些药物主要用于治疗钩虫病、血吸虫病、疟疾等寄生虫病。 以上是抗感染药物的分类及应用的主要方面,每种药物的具体应用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在使用药物时,需要注意药物的适应症、用药剂量、给药途径等,以避免药物的滥用和不当使用。此外,抗感染药物的使用还需要遵守多种原则,如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减少耐药性的产生、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定期监测疗效等。

抗感染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方法

抗感染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方法感染是常见的疾病,对我们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为了治疗感染,医生通常会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本文将探讨抗感染药物的选 择与使用方法。 一、抗感染药物的分类 抗感染药物主要分为抗细菌药物、抗病毒药物、抗真菌药物和抗寄 生虫药物四大类别。 1. 抗细菌药物 抗细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根据其对细菌的作用机制可以 分为广谱抗生素和特定抗生素两类。广谱抗生素对多种细菌有效,适 用于病原体未明确的感染,而特定抗生素则用于对特定细菌感染。 2. 抗病毒药物 抗病毒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病毒感染,例如流感和艾滋病等。抗病毒 药物的选择常根据病毒的类型和病情来确定,早期使用更为有效。 3. 抗真菌药物 抗真菌药物用于治疗真菌感染,如念珠菌感染和白色念珠菌感染等。选择抗真菌药物时,需要考虑真菌的类型、感染部位和患者的免疫状 况等因素。 4. 抗寄生虫药物

抗寄生虫药物用于治疗寄生虫感染,如疟疾和血吸虫病等。不同类 型的寄生虫需要使用不同的抗寄生虫药物进行治疗。 二、抗感染药物的选择原则 在应用抗感染药物时,我们需遵循以下原则: 1. 根据病原体的敏感性选择药物 在临床环境中,医生经常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了解病原体 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对病原体敏感的抗感 染药物进行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2. 考虑病情的严重程度 病情的严重程度是选择抗感染药物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重症感染,通常会首先选择广谱抗生素,待病原体明确后再进行调整。 3. 注意用药剂量和疗程 用药剂量和疗程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 行用药,并在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及时与医生进行 沟通。 三、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方法 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方法也是确保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 1. 口服药物

常用抗感染药物分类

[附录] 常用抗感染药物的分类 分类主要或代表性品种 青霉素类:干扰细菌胞壁合成,对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球菌、嗜血杆菌及多种致病螺旋体有抗菌活性。 青霉素G(penicillin G, PENG) 苄星青霉素(benzathine B;长效青霉素) 青霉素V(penicillin V) 半合成耐青霉素酶类:具耐酸、耐酶的特点,对产酶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的抗菌活性强于青霉素类。 甲氧西林(methicillin ,MET;新青I) 苯唑西林(oxacillin ,OXA;新青II) 萘夫西林(nafcillin;新青III) 氯唑西林(cloxacillin) 广谱青霉素:对A组、B组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和对青霉素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比青霉素差,但对革兰阴性菌、草绿色链球菌和肠球菌属的作用比青霉素强。 双氯西林(dicloxacillin) 氨苄西林(ampicillin ,AMP) 巴氨西林(bacampicillin) 阿莫西林(amoxicillin, AMX;阿莫仙) 抗假单胞菌青霉素 羧苄西林(carbenicillin ,CAR) 替卡西林(ticarcillin, TIC;羟噻吩青霉素) 哌拉西林(piperacillin;氧哌嗪青霉素) 阿洛西林(azlocillin ,AZL;阿乐欣) 主要作用于革兰阴性杆菌青霉素 美洛西林(mezlocillin,MEZ;天林) 匹美西林(pivmecillinam) 替莫西林(temocillin) 头孢菌素类 I代头孢:对多数革兰阳性菌有抗菌活性(除肠球菌、MRSA和表皮葡萄球菌外),对革兰阴性杆菌的疗效较差。 头孢噻吩(cefalothine;先锋霉素Ⅰ头孢菌素Ⅰ) 头孢氨苄(cefalexin,先锋霉素Ⅳ;头孢力新) 头孢羟氨苄(cefadroxil,CFR) 头孢唑啉(cefazolin,CFZ ;先锋霉素Ⅴ) 头孢拉定(cefradine ,CRD;先锋霉素Ⅵ;头孢雷定) II代头孢:对革兰阳性球菌的抗菌活性比Ⅰ代头孢低,对革兰阴性杆菌包括厌氧菌的抗菌活性比Ⅰ代头孢菌素高。 头孢呋辛(cefuroxime ,CXM;头孢呋肟;西力欣) 头孢呋辛酯(cefuroxime axetil ,CXMA;新菌灵) 头孢替安(cefotiam ,CTN) 头孢替安酯(cefotiam hexetil) 头孢克洛(cefaclor ,CEC;希刻劳) 头孢丙烯(cefprozil,CPR) 氯碳头孢(loracarbef) 头孢孟多(cefamandole,FAM;头孢羟唑) 头孢尼西(cefonicid ,CID) III代头孢:对革兰阴性杆菌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对革兰阳球杆菌的抗菌活性比Ⅰ代头孢低。

抗病原体药概述

抗病原体药概述 抗病原体药是指能在体内外选择性地杀灭或抑制病原体的药物。由于常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也称抗感染药。 病原体的种类很多,包括病毒、衣原体、霉形体、螺旋体、立克次氏体、细菌、真菌、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等。它们能引起畜禽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不仅给畜牧业造成巨大的损失,而且许多人畜共患病还能危害人的健康。因此,抗病原体药的应用对畜牧业和共公卫生都有重要意义。 抗病原体药包括化学治疗药、防腐消毒药和杀虫药。前者一般对宿主无明显毒性,常用于体内防治感染性疾病;后二专利号对宿主机体有毒,多用于环境及体表。 一、抗病原体药的作用 药物的抗病原体作用,可分为抑制作用和杀灭作用。前者指抑制病原体生长繁殖和机能活动的作用,例如,磺胺药具有抑菌作用,槟榔碱能麻痹虫体;后者指杀死病原体的作用,例如,消毒药能杀死病原微生物,杀虫药能杀死节肢动物等。但是,同一种药物在不同浓度下,对病原体往往可以表现为抑制作用或杀灭作用。例如,青霉素在0.03-0.05IU/ml血药浓度时可抑菌,在0.5IU/ml时则可杀菌。抗菌药物抑菌或杀菌作用的强度称为效价。效价一般用重量(mg或ug)或单位(IU)表示。 抗病原体药的作用范围称抗菌(虫)谱。由于抗病原体药的结构不同,病原体的种类各异,所以,抗病原体药的作用范围差异极大,故可分为广谱作用和窄谱作用。前者指作用广泛,能抑制或杀灭多种病原体的药物作用,例如,广谱抗生素的四环素、氯霉素,广谱驱虫药的左旋咪唑;后者指仅对一定种类病原体有效的药物作用,例如,青霉素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哌嗪的驱蛔虫作用等。掌握药物的抗菌(虫)谱,才能正确地选用抗病原体药。 二、化学治疗 化学治疗是指用化学药物对微生物或寄生虫等病原体所致疾病的治疗,简称化疗。所用的药物称为化学治疗药物(简称化疗药)。在化疗中,药物、病原体、机体三者之间有着复杂的相互关系,见图23-1。 药物的抗病原作用可以呈现防治效果,同时,又会影响机体而出现不良反应;机体对药用的转运和转化,都能影响药用作用的发挥,同时,机体的防御机能;对病原体有一定的抵抗力;病原体可致机体发病,亦可对化疗药产生耐药性。 应用化疗药的目的,在于抑制或杀灭病原体,以直接或间接发挥防治疾病的作用。与此同时,还应重视机体防御机能的发挥。因为,在化疗药作用之后,最终消灭病原体并使机体康复,要靠机体本身的调整功能。此外,应用化疗药防治疾病时,不能只顾消灭病原体,还应避免药用对机体的不良作用。 化疗药对病原体必须具有高度的选择性,而对宿主机体毒性很低或无毒。这种关系可以用动物实验测试出的化疗指数LD50/ED50来衡量。化疗指数越大,表明化疗药的疗效愈高,毒性愈小。一般认为,抗菌药的化疗指数在3以上,才有实际应用价值。

各类抗菌药物的特点及应用

各类抗菌药物的主要特点及选用 相关术语 抗感染药物:用于治疗各种病原体(细菌、真菌、衣原体、支原体、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原虫、蠕虫等)所致感染的药物,其概念较抗微生物药稍宽泛。后者一般不包括抗蠕虫药。 抗菌药物(抗细菌药):是指对细菌有杀灭和抑制作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其他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学药。 抗生素:是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在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对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物质。 抗菌药物的分类与特点 按药效可分为以下 4 类: 第 I 类: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类、头孢菌素类 第 II 类: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 第 III 类:速效抑菌药: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与大环内酯类 第Ⅳ类:慢效抑菌药:如磺胺类 以上 4 类药的联用效果为: I+II = 协同(增强);I+III = 拮抗(可能);II+III = 协同(增强或相加);I+Ⅳ= 协同根据结构,抗菌药物可分为以下几大类,部分大类中还含有多种小类或亚类: 1. β-内酰胺类: 可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非典型β内酰胺类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等亚类(表 1)。因其对革兰阳性(G+)、革兰阴性(G-)菌及部分厌氧菌都有抗菌作用,且抗菌活性强、毒副反应低、适应证广,所以临床较为常用。 表 1 β-内酰胺类药物的分类及特点

2. 氨基糖苷类: 目前仍是治疗需氧G- 杆菌严重感染的重要药物。常用者包括: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依替米星、西梭霉素、核糖霉素、异帕米星、达地米星、阿斯米星、地贝卡星和新霉素等。 其共同特点是抗菌谱广,抗 G-杆菌活性强于青霉素类和第一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对葡萄球菌属细菌有良好抗菌作用;与β-内酰胺类、万古霉素类合用可产生协同作用等;无抗厌氧菌活性;对链球菌作用差;有耳、肾毒性。 具体适应证包括:①中、重度肠杆菌科细菌等 G-杆菌感染。②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阿米卡星、异帕米星、小诺米星、依替米星等对铜绿假单胞菌有强大抗菌活性。

抗菌药物的作用及功能主治

抗菌药物的作用及功能主治 1. 抗菌药物的作用 抗菌药物是一类能够杀死或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药物。它们通过干扰细菌的生命活动而发挥作用,从而遏制细菌感染并加速康复。抗菌药物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杀菌作用:某些抗菌药物能直接杀死细菌,破坏细菌的细胞壁、膜结构或核酸合成等。例如,青霉素类药物通过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导致细菌死亡。 •抑菌作用:其他一些抗菌药物则是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而发挥作用。它们可以阻断细菌的代谢途径、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或破坏细菌的 DNA复制等。 •抗菌谱: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对不同种类的细菌有不同的作用。一些抗菌药物可以广谱抗菌,即对多种细菌具有杀菌或抑菌作用;而一些抗菌药物则只对特定的细菌有效。 2. 功能主治 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它们可以有效控制细菌感染和帮助恢复患者的健康。以下是常见细菌感染疾病及相应的抗菌药物治疗: 2.1 上呼吸道感染 •喉炎:青霉素、头孢菌素类药物可用于治疗细菌性喉炎。 •鼻窦炎:强力霉素、庆大霉素等可用于治疗细菌性鼻窦炎。 2.2 呼吸道感染 •支气管炎:头孢菌素类、阿莫西林等对细菌性支气管炎有效。 •肺炎:青霉素类、喹诺酮类药物用于细菌性肺炎治疗。 2.3 高血压感染 •尿路感染:氨苄西林、头孢拉定等抗菌药物可用于治疗尿路感染。 •腹部感染:阿莫西林、氟哌酸等抗菌药物用于治疗各种腹部感染。 2.4 皮肤感染 •蜂窝织炎:头孢曲松、替考拉宁等可用于蜂窝织炎的治疗。 •疖肿:头孢呋辛、甲硝唑等用于治疗疖肿。

2.5 性传播感染 •淋病:头孢五肽、环丙沙星等抗菌药物可用于治疗淋病。 •阴道炎:甲硝唑、红霉素等用于治疗细菌性阴道炎。 3. 使用抗菌药物的注意事项 在使用抗菌药物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指征准确:抗菌药物应根据细菌感染的种类、病情和细菌耐药情况等因素进行选择。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应明确感染的类型,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 •合理用药:按医嘱正确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按照剂量和使用时间进行。 避免随意调整剂量或过早停药,以免细菌产生耐药性。 •注意副作用:抗菌药物可能出现一系列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腹泻、皮疹等。在使用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身体反应,并及时与医生沟通。 •避免滥用:滥用抗菌药物容易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对治疗造成困难。避免未经医生指导,擅自购买和使用抗菌药物。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具有杀菌作用或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并且在治疗多种细 菌感染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使用抗菌药物时需要谨慎选择、合理使用,并注意可能的副作用和滥用问题。及时就医、遵循医嘱是正确使用抗菌药物的关键。

抗菌药物的发展历史与应用概述

抗菌药物的发展历史与应用概述抗菌药物是指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它在医学和兽药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将回顾抗菌药物的发展历史,并简要介绍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一、抗菌药物的发展历史 抗菌药物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最早的抗菌药物是英国生物化学家弗莱明于1928年发现的青霉素。青霉素的发现开创了抗菌药物的新纪元,它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并成为了治疗许多感染疾病的首选药物。 随后的几十年里,抗菌药物的研发蓬勃发展。20世纪40年代,链霉素等多种抗菌药物陆续问世。50年代,氯霉素和四环素等广谱抗生素的问世进一步扩大了抗菌药物的应用范围。60年代到80年代,出现了更多新型抗菌药物,如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抗药性,这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人们不断追求新型的抗菌药物,以应对不断变异的细菌。 二、抗菌药物的应用概述 (1)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抗菌药物在医学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可用于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各种疾病。例如,青霉素可用于治疗肺炎、中耳炎等;氯霉素可用

于治疗伤寒和痢疾等;四环素可用于治疗皮肤感染和尿路感染等。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抗菌药物,如磺胺类药物、大环内酯类药物和喹诺酮类药物等,它们能够针对不同类型的细菌感染提供有效的治疗手段。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会导致耐药性的增加。因此,在医学领域应用抗菌药物时,医生需要谨慎选择,并严格按照药物使用指南进行合理使用,以减少耐药性风险。 (2)在兽药领域的应用: 除了医学领域,抗菌药物在兽药领域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兽药用于家禽、牛、猪等畜牧业中,用于治疗和预防畜禽感染性疾病。通过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可以减少家畜禽养殖业中感染疾病的发生,提高养殖效益。 然而,由于兽药的滥用和过度使用,导致了抗菌药物在畜牧业中的滥用情况。这不仅加剧了耐药性问题,还可能对人类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因此,在兽药领域,需要对抗菌药物使用进行严格监管,制定合理的使用政策和标准,以减少滥用的风险。 三、抗菌药物的发展前景 随着细菌的不断变异和抗药性的增加,抗菌药物的研发变得更加迫切。目前,科学家们正在探索新的抗菌药物,以突破耐药性的限制。一些潜在的新型抗菌药物已经在实验中取得了初步成功,例如利用CRISPR-Cas9技术来消灭细菌。

2-药物分类-抗感染药物

一、抗生素 1.怜内酰胺类抗生素 1青霉素类: (1)天然青霉素类(青霉素G) (2)半合成青霉素:耐酸青霉素类(青霉素V、苯氧乙青霉素、苯氧丙青霉素) 耐酶青霉素类(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与氟氯西林等)广谱青霉素类(氨苄西林、阿 莫西林) 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羧苄西林、哌拉西林等) 2 •头孢菌素类按抗菌谱、耐药性和肾毒性分为一、二、三、四代。 3•新型3■内酰胺类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类、氧头孢烯类、单环3■内酰胺类。 4.3■内酰胺酶抑制药克拉维酸。 表1头抱菌素类抗生素分类及代表药物 分类代表药物 第一代头抱噻吩(cefalothin ,先锋霉素I)、头抱氨苄(cefalexin,先锋霉素W )、头抱唑啉(cefazolin , 先锋霉素V )、头抱拉定(cefradine,先锋霉素W )、头抱乙氰(cefacetrile,先锋霉素叩)、头抱匹林 (cefapirin,先锋霉素別)、头抱西酮(cefazedone)等 第二代头抱呋辛(cefuroxime)、头抱孟多(cefamandole)、头抱替安(cefotiam)、头抱尼西(cefonicid )、 头抱呋辛酯(cefuroxime axetil )、头抱克洛(cefaclor)等 第三代头抱噻肟(cefotaxime)、头抱唑肟(celtizoxime )、头抱曲松(ceft, riaxone)、头抱地秦 (cefodizime )、头抱他定(ceftazidime )、头抱哌酮(cefoperazone)、头抱匹胺(cefpiramide )、头抱甲肟 (cefmenoxime)、头抱磺啶(cefsulodine)等 第四代头抱匹罗(cefpirome)、头抱吡肟(cefepime)、头抱利定(cefelidin )等 2・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包括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竹桃霉素、地红霉素、阿奇霉素、 麦迪霉素、乙酰麦迪霉素、交沙霉素、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吉他霉素、乙酰吉他霉素、罗他霉素。除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外,其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菌作用均与红霉素相似。 3.林可霉素类:林可霉素(洁霉素)和克林霉素(氯林可霉素,氯洁霉素)。 4.万古霉素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 5.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大观霉素、新霉素、小诺霉素、西索米 星、阿司米星、奈替米星、依替米星、异帕米星、卡那霉素B、阿米卡星、地贝卡星、阿贝卡星等。 6.四环素类与氯霉素:天然品有四环素、土霉素。半合成品有多西环素、美他环素和米诺环素。 二、人工合成抗菌药 1.喹诺酮类药物 喹诺酮类药物是以4-喹诺酮为基本结构的人工合成抗菌药,可分为3代: 第一代为萘啶酸,现已很少使用。第二代为吡哌酸,主要用于尿路感染和肠道感染。 第三代为氟喹诺酮类,常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包括诺氟沙星(氟哌酸)、氧氟沙星(氟嗪酸)、环丙沙星(环丙氟 嗪酸)、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司氟沙星(司帕沙星)、莫西沙星、吉米沙星、加替沙星等。 2.磺胺类药 磺胺药按照治疗目的不同和口服吸收的难易程度不同分为三大类: 1•用于全身性感染的药物 ①短效类:磺胺异f恶唑(SIZ )和磺胺二甲嘧啶;②中效类:磺胺嘧啶(SD )和磺胺甲口恶唑(SMZ); ③长效类:磺胺多辛(周效磺胺)、磺胺间甲氧嘧啶(SMM )和磺胺对甲氧嘧啶(sSMD)。 2•用于肠道感染的药物柳氮磺吡啶(SASP),口服极难吸收。 3.用于局部感染的药物:皮肤用药:磺胺米隆(SML )和磺胺嘧啶银(SD-Ag ); 眼科用药:磺胺醋酰(SA) 3.其他合成抗菌药 (1)甲氧苄啶(TMP )(2)硝基呋喃类:呋喃妥因和呋喃唑酮(3)硝基咪唑类: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 4.抗结核病药 ①第一线抗结核病药: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是治疗结核病的主要药物,包括、等;

抗菌药物的概念

抗菌药物的概念 一、引言 抗菌药物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死细菌的化学物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治疗、动物养殖和农业生产等领域。但随着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出 现了越来越多的耐药菌株,这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 对抗菌药物的概念进行深入了解是非常必要的。 二、抗菌药物的定义 抗菌药物是指能够杀死或阻止细菌增殖的化学物质。它们可以通过不 同的机制作用于细胞壁、膜、核酸和蛋白质等组分,从而达到杀灭或 抑制细菌生长繁殖的目的。 三、抗菌药物分类 1.根据作用机制分类:可分为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青霉素类、 四环素类、磺胺类等。 2.根据来源分类:可分为天然产物和人工合成两种。 3.根据适应症分类:可分为治疗感染和预防感染两种。 四、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抗菌药物广泛应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如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等。同时,也被用于手术前预防性使用和免疫缺陷患者的

预防性使用。 五、抗菌药物的副作用 1.肝脏和肾脏损害:长期大量使用抗菌药物会对肝脏和肾脏造成损伤。 2.过敏反应:有些人对抗菌药物过敏,会出现皮疹、发热等不良反应。 3.耐药性:长期大量使用抗菌药物容易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使得治疗难度加大。 六、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为了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保证临床治疗效果,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体措施包括: 1.遵医嘱用药:在医生指导下按时按量服用。 2.不滥用抗生素:不要因为一些轻微感染而滥用抗生素。 3.合理选择抗生素:根据病原菌的类型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4.控制使用范围:在动物养殖和农业生产中,应限制使用抗菌药物。 七、结语 抗菌药物是一类重要的化学药品,对于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具有重 要作用。但长期大量使用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等不良后果。因此,合理 使用抗菌药物是非常必要的,有助于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抗感染药概述

抗感染药概述 【概念】 抗感染药物系指具有杀灭或抑制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可以口服、肌注、静注等全身应用的各种抗生素、磺胺类和喹诺酮类药以及其他化学合成药(异烟肼、甲硝唑、呋喃妥因、吡哌酸等)。 抗生素系指在高稀释度下对一些特异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立 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和病毒等有杀灭或抑制作用的微生物产物(次级代谢物)。此后用化学方法合成的“仿制品”,具有抗肿瘤 作用的微生物产物,抗生素母核加人不同侧链(半合成抗生素)等,也均称为抗生素。 【抗微生物活性】 在各种病原微生物中,以细菌最为常见和最重要。临床上一般将具有抗菌作用的药物分为杀菌剂和抑菌剂两类,按应用普通治疗剂量后在血清和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所具有的杀菌或抑菌性能而区分。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等可称为杀菌剂,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等可称为抑菌剂。但必须指出,“杀菌”和“抑菌”仅是相对的,对极敏感细菌,应用较大量抑菌剂,则血清和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也足以杀菌;而低浓度的杀菌剂对较不敏感的细菌也只能起抑制作用。足量药物及其组织穿透力为维持杀菌效能的关键。 为测定任一微生物对某一抗感染药的敏感性,通常应用最低抑 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有时也采用 最低杀菌浓度(minima]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 均以mg/L表示。测定方法有稀释法(包括试管法、微量法、平板 法等)、扩散法(纸片法、E测定法)等。纸片法比较简单,应用

也最为广泛,但影响结果的因素较多,故应力求做到材料和方法标 准化。 【耐药性】 病原微生物耐药性可分为天然及获得耐药性两种,前者系遗传特征,一般不会改变,后者系由病原微生物体内脱氧核糖核酸(DNA)的改变而产生。DNA的变化:①通过染色体DNA的突变;②通过质粒(plasmid)重新组合或获得耐药质粒而产生。耐药质粒广泛存在于革兰阳性和阴性菌中,经质粒介导的耐药性在自然界中最为多见,也最重要。 耐药性的发生机制有:①钝化酶或灭活酶(如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钝化酶、氯霉素乙酰转移酶)的形成。临床上抗感染药治疗失败也与此有关;②细菌细胞壁通透性改变,使抗生素无法进人细胞内,从而难以作用于靶位;③靶位组成部位的改变,使抗生素不能与靶位结合而发生抗菌效能。此外还可由于代谢拮抗剂的增加或细菌酶系的变化等而产生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的发生与发展是抗菌药物广泛应用,特别是无指征 滥用的后果,因此临床上应特别注意合理用药。 【药理】 根据血药浓度和时间的关系可制定药时曲线,曲线下总面积可反映抗感染药物的吸收状况及体内利用率。抗感染药物主要经肾排出,也可经肝代谢、肠道排泄、肺呼出等而被清除。药物的半衰期(T1/2)可自药时曲线计算而得。据研究,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临床疗效与其血药浓度超过其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持续时间长短有关,持续时间越长则疗效越好;而氨基糖苷类与氟喹诺酮类的临床疗效则与血药高峰浓度或药时曲线下面积与MIC的比值有关,比值大者疗效好。肝、肾功能不全,特别是肾功能不全时很多药物的半衰期明显延长,必须及时调整剂量、延长给药间期和(或)监测血药浓度,保证安全用药。

抗感染药说明书

抗感染药说明书 尊敬的用户, 感谢您选择我们的抗感染药产品。为了确保您正确、安全地使用该药品,我们特意为您提供本说明书,请您仔细阅读并按照说明进行使用。 1. 药品名称 抗感染药(以下简称本药品) 2. 药品成分 本药品主要成分为(详细列出有效成分及含量) 3. 药品适应症 本药品适用于以下感染症状的治疗: - 细菌感染 - 病毒感染 - 真菌感染 - 其他感染 4. 用法用量 请按照以下指导正确使用本药品: - 剂型:(片剂、粉剂、注射剂等)

- 用法:(口服、外用、注射等) - 成人用量:(具体用量) - 儿童用量:(具体用量) 5. 注意事项 在使用本药品前,请注意以下事项: - 请勿超量使用本药品,遵循医生或药剂师的指导。 - 对本药品成分过敏者,请勿使用。 - 请勿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避免产生不良反应或药物相互作用。 -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及老年人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使用过程中如果出现过敏反应、不适或其他问题,请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6. 不良反应 在使用本药品期间,可能会出现以下不良反应: - 肠胃不适 - 皮肤过敏 - 头晕、恶心等 如果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请立即就医。 7. 禁忌症

对以下情况适用者禁止使用本药品: - 对本药品成分过敏者 - 某些特殊疾病患者(详细列示)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本药品。 8. 药物储存 请妥善保存本药品,避免以下情况: - 防潮、避光、干燥的环境储存 - 存放在儿童无法接触的地方 - 超过有效期限后,请勿使用 9. 包装规格 本药品提供不同规格的包装,请根据用途和需求进行选择。 10. 生产厂家信息 本药品由以下厂家生产: - 公司名称: - 地址: - 联系方式: 如需进一步咨询或有其他问题,请联系生产厂家。

常用抗感染药物分类

青霉素类:干扰细菌胞壁合成,对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球菌、嗜血杆菌及多种致病螺旋体有 抗菌活性。 青霉素 G ( penicillin G, PENG ) 苄星青霉素(benzathine B ;长效青霉素) 青霉素 V ( penicillin V ) 半合成耐青霉素酶类:具耐酸、耐酶的特点,对产酶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的抗菌活性强于青霉素 类。 甲氧西林(methicillin ,MET ;新青 I ) 苯唑西林(oxacillin ,OXA ;新青II ) 萘 夫西林(nafcillin ;新青III ) 氯唑西林(cloxacillin ) 广谱青霉素:对 A 组、B 组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和对青霉素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比 青霉素差,但对革兰阴性菌、草 绿色链球菌和肠球菌属的作用比青霉素强。 (dicloxacillin ) (amp icilli n ,AMP ) (bacampicillin ) (amoxicillin, AMX ;阿莫仙) 抗假单胞菌青霉素 (carbenicillin ,CAR ) (ticarcillin, TIC ;羟噻吩青霉素) (piperacillin ;氧哌嗪青霉素) 阿洛西林(azlocillin ,AZL ;阿乐欣) 主要作用于革兰阴性杆菌青霉素 美洛西林(mezlocillin,MEZ ;天林) 匹美西林(pivmecillinam ) 替莫西林(temocillin ) 头抱菌素类 I 代头抱:对多数革兰阳性菌有抗菌活性(除肠球菌、 的疗效较差。 头抱噻吩 (cefalothine ;先锋霉素I 头抱菌素I ) 头抱氨苄(cefalexin ,先锋霉素W ; 头抱力新 ) 头抱羟氨苄(cefadroxil,CFR ) 头抱唑啉(cefazolin,CFZ ;先锋霉素V ) 头抱拉定(cefradine ,CRD ;先锋霉素 W;头抱雷定 ) II 代 头抱:对革兰阳性球菌的抗菌活性比I 代头抱低,对革兰阴性杆菌包括厌氧菌的抗菌活性比 I 代头抱菌素高。 头抱咲辛(cefuroxime ,CXM ;头抱咲肟;西力欣 ) 头抱咲辛酯(cefuroxime axetil ,CXMA ;新菌灵) 头抱替安(cefotiam ,CTN ) 头抱替安酯 (cefotiam hexetil ) 头抱克洛 头抱丙烯 氯碳头抱 头抱孟多 头抱尼西 III 代头抱:对革兰阴性杆菌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对革兰阳球杆菌的抗菌活性比I 代头抱低。 双氯西林 氨苄西林 巴氨西林 阿莫西林 羧苄西林 替卡西林 哌拉西林 MRSA 和表皮葡萄球菌外),对革兰阴性杆菌 (cefaclor ,CEC ;希刻劳) (cefprozil,C PR ) (loracarbef ) (cefamandole,FAM ;头抱羟唑) (cefo ni cid ,CID )

抗感染药物总论及案例分析-临床药理学

抗感染药物总论及案例分析-临床药理学 第十三章抗感染药物总论 第一节抗感染药物概述 一、概况 (一)分类1、β-内酰胺类a青霉素类b头孢菌素类c新型β—内酰胺类 2、氨基糖苷类丁胺卡那奈替米星(乙基西梭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 3、大环内酯类*新一代罗红霉素阿齐霉素 4、氟喹诺酮类:耐药菌株替代的治疗药物*新用途:抗结核分枝杆菌: 5、其他万古霉素MRSA、MRSE及二重感染伪膜性肠炎的首选药 甲硝唑老药新用:伪膜性肠炎安全、价格低廉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干扰细胞壁合成2损伤细胞膜3影响蛋白质合成 4抑制叶酸代谢5抑制核酸功能6与靶位蛋白结合 耐药细菌变迁趋势 1、耐甲氧西林的MRSA *MECA基因编码的PBP2’ *辅助基因femA –D 2、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院内感染) 3、耐青霉素酶的肺炎球菌PRP(院外感染比例增加) 4、耐万古霉素的屎肠球菌VRE(菌血症第3位) 5、耐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的草绿色链球菌PRS(引发心内膜炎;术后软组织感染 6、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ESBL 二、耐药性(resistance)问题 细菌的耐药机制耐药性a固有性,b获得性 1、产生灭活酶或钝化酶 2、细菌改变细胞外膜的通透性细胞膜屏障与主动流出机制active

efflux 3、改变靶位蛋白 4、改变叶酸代谢途径 第二节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 一、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及影响因素 1、合理选择药物正确诊断,正确选择药物。 A 大多数G+球、G+杆及G-球:β-内酰胺 B G+球中的肠球菌:氨基糖苷类或万古霉素 C 衣原体、支原体:大环内酯类 D G-杆:氟喹诺酮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包括: 1、正确选用抗菌药物的品种 2、优化给药途径、剂量和疗程 3、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和联合应用 4、建立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机制 二、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及影响因素 2、病原学检查与药物敏感性试验 药敏结果判断采用三级制标准: C血>5MIC 高度敏感 C血≥MIC 中度敏感 C血<MIC 耐药 3、药物的药动学因素 A吸收B分布*靶器官差异性C代谢D排泄 4、宿主的免疫机制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同等重要 三、抗菌药物PK/PD分类 1、浓度依赖性: 评价参数:AUC0- t/MIC及Cmax/MIC 代表药物:氨基糖苷类*不能超过最低毒性剂量 氟喹诺酮类 酮内酯(大环内酯改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