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第一章介绍

1.1 背景

环境卫生是指保持环境的清洁和卫生,预防和控制环境中的疾病和污染物,保护人类健康的一门学科。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是为了确保环境卫生水平的有效控制和管理而建立的制度。

1.2 目的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监测环境中的污染物和病原体,评估环境卫生状况,提供科学依据,制定环境卫生管理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第二章监测对象

2.1 污染物监测

污染物监测是环境卫生学监测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监测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中的有害物质和污染指标,如颗粒物、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以评估环境卫生风险。

2.2 病原体监测

病原体监测是为了控制和预防环境传染病的传播而进行的监测活动。监测对象主要包括空气中的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水体中的水源性病原体,土壤中的蛔虫等寄生虫等。

第三章监测方法

3.1 采样方法

采样是环境卫生学监测的重要环节,采样方法的选择和操作质量对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影响。常用的采样方法有现场采样、室内采样、复合采样等。

3.2 检测方法

环境卫生学监测中,常用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检测、化学检测和生物学检测。物理检测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参数的测量;化学检测主要包括有机物、重金属、营养物质等的测定;生物学检测主要包括微生物的培养和鉴定等。

3.3 数据分析方法

监测得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分析和评估,以便为环境卫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统计分析、模型模拟、GIS空间分析等。

第四章监测评估

4.1 环境卫生风险评估

通过监测得到的数据,结合相关的环境健康标准和指标,进行环境卫生风险评估。包括对环境中污染物和病原体的浓度、暴露途径、暴露时间等进行评估,以确定环境卫生风险的大小。

4.2 健康影响评估

根据环境卫生风险评估的结果,进一步评估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通过慢性病发生率、死亡率、生育率等指标评估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第五章监测管理

5.1 监测方案制定

在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前,需要制定监测方案,明确监测目标、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监测频次等,以确保监测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比性。

5.2 监测设备管理

环境卫生学监测需要使用各种仪器设备进行采样和检测,对这些设备进行管理和维护是确保监测结果准确可靠的重要环节。

5.3 质控管理

为了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需建立质控体系,包括质量控制规程、质量手册、实验室内外质量评估等。

第六章监测报告与应用

6.1 监测报告编写

每次环境卫生学监测活动结束后,需根据监测数据和结果编写监测报告。监测报告应包含监测目的、监测方法、监测结果、评估意义和建议等内容。

6.2 监测结果应用

监测结果应被广泛应用于环境卫生管理的决策和政策制定中。通过合理利用监测结果,发现环境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环境卫生的改善。

第七章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的发展趋势

7.1 技术进步与自动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环境卫生学监测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自动化监测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提高了监测效率和精度。

7.2 数据共享与开放

环境卫生学监测数据的共享和开放将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通过与相关部门和机构合作,共享监测数据,实现数据的交流和利用。

7.3 多学科交叉与协同创新

环境卫生学监测需要多学科的交叉合作,促进协同创新。通过与环境科学、公共卫生学等领域的学科合作,提高监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结论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是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保障。通过科学合理的监测方法和管理措施,及时发现环境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取得环境卫生改善的效果。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共享的推进,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将不断迈向更好的发展。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是保障人类健康及环境的重要一环。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是为了监察、评估和控制环境中可能存在的污染物、细菌和病毒等有害物质,从而保障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平衡。本文将讨论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重点讨论该制度的作用、组成部分、监测方法和作用等方面。 首先,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的作用是保障人类健康及环境的稳定。这个制度可以监测环境中可能存在的污染物、细菌和病毒等有害物质,规制污染源并及时进行清洗和治理,避免在不良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对人们身体和健康造成伤害。同时,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还能保护和维护环境的平衡,使得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保持平衡。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监测站、设备和工具、监测人员和报告机构。监测站是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的基础,是进行监测的实体,一般由各类检测仪器、监测设备和工具、防护装备以及各种安全措施构成。检测仪器主要有气象站、水质监测站、废气监测站、污水处理站等。另外,监测人员是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他们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同时也要熟悉各种检测仪器的使用和运作。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的监测方法通常根据监测的目标和对象来制定,一般包括现场监测、采样监测和实验室分析。通过现场监测可以直接测量并获取环境中的污染物、温度、湿度等参数,采样监测常用于采集水、气、土等样本后进行实验室分

析,这能够直接获取有关污染物浓度、组成、来源等信息,以便实现环境污染的全面评估。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具有重要的作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保护有重要作用。其实现如下几点: 减少环境污染: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可以及时发现环境中的污染源,并规制并治理这些污染源,从而减少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 保障人类健康: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可以及时检测环境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提供准确的环境信息,帮助人们在不利环境下保护自己的健康; 规范环境管理: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可以帮助政府实现环境的规范管理,减少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使得环境资源得到合理使用和保护; 推进环境技术研究: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还可以为环境技术研究提供支持和基础,同时也可以为环境政策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对于维护人类和环境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此制度的有效实施,将帮助我们及时采取相关措施,促进我们生活和工作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之中。因此,建立健全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主要目的是保护人类和生态资源,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每月感染管理科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对空气、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的监测,对手术 室、重症监护室、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血透室、供 应室、导管室、治疗室、换药室等重点部门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 一、医院消毒卫生标准的采样及检查方法采样及检查必须遵循的原则是采样后尽快对样品进行相应指标的检测,送检时间不得超过2h,若样品保存于1—4℃条件时,送检时间不得超过24h。 (一)空气采样及检查方法 1.采样时间 选择消毒处理后与进行医疗活动之前期间采样。 2.采样高度 与地面垂直高度80 cm。 3.布点方法 室内面积≤30 ㎡,设一条对角线上取3点,即中心一点,两端各距墙1m 处各取一点;室内面积 >30 ㎡,设东、西、南、北、中5点,其中东、西、南、北点均距墙1m。 4.采样方法 将9cm 直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放在采样点,采样时将平皿盖打开,扣放于平皿旁,暴露规定 时间后盖上平皿盖后及时送检。 (二)物体表面采样及采样方法 1.采样时间:选择消毒处理后4h 内进行采样。 2.采样面积:被采样面积<100cm2,取全部表面;被采样面积≥100 cm2,取100 cm2。 3.采样方法 用 5cm×5cm 的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 子1支,在规格板内横竖往返各涂抹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4个规格板面积,剪去 手接触部分,将棉拭子放入装10ml 采样液的试管中送检。门把手等小型物体则采用棉拭子直接 涂抹物体的方法采样。 (三)医护人员手采样及检查方法 1.采样时间:采取手卫生后,在接触病人、从事医疗活动前进行采样。 2.采样面积及方法 被检人五指并拢,将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1支在双手指曲面从指根到指 端来回涂擦各两次(一只手涂擦面积 30 cm2),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子,剪去手接触部位,将棉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一、总则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是为保障医院环境卫生安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而制定的一项规章。 二、监测内容 1. 医院内部环境监测:包括医院大楼建筑结构、照明、通风、温度、湿度、噪音等方面。 2. 临床科室环境监测:包括临床科室的卫生条件、设备设施的卫生情况、医疗废物的处理、防护用品的使用情况等。 3. 食品安全监测:包括医院食堂的卫生状况、食品原料及加工过程的卫生情况、食品储存和加热保温设备的卫生情况等。 4. 医疗废物处理监测:包括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过程的合规情况。 5. 水质监测:包括医院内水质的检测和卫生水源的保障。 6. 病房环境监测:包括病房内设施设备的卫生情况、病床、床单、枕头等物品的清洁情况等。 三、监测方法和频次 1. 环境监测将采用定期巡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巡查由医院环境卫生管理人员负责,抽查将由专业监测人员进行。 2. 巡查人员应按照规定的巡查路线和时间进行环境监测,记录巡查结果并及时上报。

3. 抽查人员将根据监测计划,选取不同科室、不同时段进行环境监测。 四、监测结果处理 1. 若监测结果发现环境卫生存在违规情况或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并指导医院相关人员进行整改。 2. 对于重大违规行为或情节严重的违规行为,应立即报告上级有关部门,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3. 监测结果应及时上报医院管理层,并定期进行数据分析,为医院环境卫生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五、监测记录和报告 1. 所有监测活动的记录将被详细记录,包括监测时间、地点、检测方法、监测结果等。 2. 监测报告应由专业监测人员编制,包括监测结果的详细说明、改进措施的建议等。 3. 监测报告应及时上报给医院管理层,并加以保存备案。 六、监测人员培训和考核 1. 医院应定期组织环境卫生监测人员进行培训,包括环境监测理论知识、监测方法与技能等。 2. 监测人员应定期参加相关考核,只有合格的监测人员才能继续从事环境卫生监测工作。 七、督导和检查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V1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V1 医院环境卫生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监测制度则是保障医院 环境卫生的有效手段。以下是关于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的分点分 布排序: 一、监测目的 医院环境卫生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医院环境的健康与安全,减少疾 病感染的风险,保障医疗质量,提升患者就诊的满意度。 二、监测内容 1. 空气质量监测:对医院空气中的微生物和有害气体含量进行监测, 并对污染源和治理方案进行分析和评估。 2. 水质监测:监测医院自来水、饮用水、医疗废水等水体质量,确保 水质符合卫生标准。 3. 表面卫生监测:对医院各种表面进行定期监测,包括门把手、床单、工具等物品,确保环境卫生符合规定。 4. 噪声监测:监测医院内噪声污染情况,保证患者休息和医护人员作 业的环境舒适。 三、监测周期 医院环境卫生监测要求按照周期进行定期监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制定改进方案。监测周期包括:日常监测、季度监测、

年度监测等。 四、监测标准 医院环境卫生监测标准应符合国家和地方卫生标准,同时应当结合医 院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规定。监测标准包括:微生物数量标准、有害 气体含量标准、污水排放标准、表面卫生标准等。 五、监测结果 医院环境卫生监测结果应当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进行分析,在发现问 题后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同时,监测结果也是医院环境卫生评估 的重要依据,可以用于医院的质量评估。 六、监测责任 医院环境卫生监测应当明确监测责任,由专业人员负责,并对监测结 果进行记录和上报。同时,医院其他部门应根据监测结果来采取相应 的措施,确保环境卫生水平的持续提升。 总之,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是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 内容,可以有效保障医院环境卫生水平的提升,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进一步确保医疗安全。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第一章介绍 1.1 背景 环境卫生是指保持环境的清洁和卫生,预防和控制环境中的疾病和污染物,保护人类健康的一门学科。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是为了确保环境卫生水平的有效控制和管理而建立的制度。 1.2 目的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监测环境中的污染物和病原体,评估环境卫生状况,提供科学依据,制定环境卫生管理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第二章监测对象 2.1 污染物监测 污染物监测是环境卫生学监测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监测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中的有害物质和污染指标,如颗粒物、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以评估环境卫生风险。 2.2 病原体监测 病原体监测是为了控制和预防环境传染病的传播而进行的监测活动。监测对象主要包括空气中的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水体中的水源性病原体,土壤中的蛔虫等寄生虫等。 第三章监测方法 3.1 采样方法

采样是环境卫生学监测的重要环节,采样方法的选择和操作质量对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影响。常用的采样方法有现场采样、室内采样、复合采样等。 3.2 检测方法 环境卫生学监测中,常用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检测、化学检测和生物学检测。物理检测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参数的测量;化学检测主要包括有机物、重金属、营养物质等的测定;生物学检测主要包括微生物的培养和鉴定等。 3.3 数据分析方法 监测得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分析和评估,以便为环境卫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统计分析、模型模拟、GIS空间分析等。 第四章监测评估 4.1 环境卫生风险评估 通过监测得到的数据,结合相关的环境健康标准和指标,进行环境卫生风险评估。包括对环境中污染物和病原体的浓度、暴露途径、暴露时间等进行评估,以确定环境卫生风险的大小。 4.2 健康影响评估 根据环境卫生风险评估的结果,进一步评估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通过慢性病发生率、死亡率、生育率等指标评估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第五章监测管理

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三篇

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制 度三篇 篇一: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一、必须定期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灭菌合格率必须达到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监测时遵循的原则和方法按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执行。 二、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进行生物监测和化学监测。消毒剂每季度一次,其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化学监测:应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应每日监测;使用中的戊二醛应加强监测,常规监测每周不少于一次。用于内镜消毒或灭菌的戊二醛必须每日或使用前进行监测。三、对消毒、灭菌物品应同时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消毒物品每季度监测一次,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物品每月监测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四、压力蒸汽灭菌必须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工艺监测应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灭菌的温度、压力、时间等灭菌参数。化学监测应每包进行,高度危险物品包、大包和难以达到消毒部位中央的物品包等包内需进行中心部位的化学监测。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灭菌前进行BD试验。生物监测应每月进行。新灭菌器使用前及大修后必须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对拟采用的新包装材料、容器摆放方式、排气方式及特殊灭菌工艺,也必须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 五、环氧乙烷气体灭菌必须做到每锅进行工艺监测,无菌包包内、外进行化监

测,每月进行生物监测,每年对灭菌间环境进行环氧乙烷浓度的监测;移植物等生物监测结果为阴性时方可使用;其他低温灭菌方式可参照产品说明书进行。 六、紫外线消毒应进行日常监测、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监测和生物监测。日常监测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用人签名;对新灯管和使用中灯管应进行照射强度监测,30W普通石英灯管的照射强度不得低于90uW/cm2,使用中灯管不得低于70uW/cm2,每半年监测一次;生物监测必要时进行,经消毒后的物品或空气中的自然菌应减少90%以上,人工染菌杀灭率应达99.9%。 七、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各种消毒后的内镜(如胃镜、肠镜、喉镜、气管镜等)及其消毒物品应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其合格标准为:细菌总数≤20cfu/件,不能检出致病菌。凡穿破黏膜的内镜附件如活检钳、高频电力、细胞刷、切开刀、导丝、碎石器、网篮、造影导管、异物钳等灭菌物品必须每月进行生物监测;其合格标准为:无菌检测合格;各种灭菌后的内镜(如腹腔镜、关节镜、胆道镜、膀胱镜、宫腔镜、胸腔镜、脑室镜等)及附件应每月进行生物学监测。其合格标准为:无菌检测合格。 八、血液净化系统的监测包括对透析液和可重复使用的透析器的监测。必须每月对入、出透析器的透析液进行监测,标准值为:透析器入口液的细菌菌落总数必须≤200cfu/ml,出口液的细菌菌落总数≤2000cfu/ml,并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当疑有透析液污染或有严重感染病例时,应增加采样点如原水口、软化水出口、反渗水出口、透析液配液口等,并及时进行监测。当检验结果超过规定标准值时,须再复查;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四篇)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一、必须定期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灭菌合格率必须达到____%,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监测时遵循的原则和方法按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执行。 二、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进行生物监测和化学监测。消毒剂每季度一次,其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化学监测:应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如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应每日监测;使用中的戊二醛应加强监测,常规监测每周不少于一次。用于内镜消毒或灭菌的戊二醛必须每日或使用前进行监测。 三、对消毒、灭菌物品应同时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消毒物品每季度监测一次,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物品每月监测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四、压力蒸汽灭菌必须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工艺监测应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灭菌的温度、压力、时间等灭菌参数。化学监测应每包进行,高度危险物品包、大包和难以达到消毒部位中央的物品包等包内需进行中心部位的化学监测。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灭菌前进行bd试验。生物监测应每月进行。新灭菌器使用前及大修后必须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对拟采用的新包装材料、容器摆放方式、排气方式及特殊灭菌工艺,也必须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

五、环氧乙烷气体灭菌必须做到每锅进行工艺监测,无菌包包内、外进行化监测,每月进行生物监测,每年对灭菌间环境进行环氧乙烷浓度的监测;移植物等生物监测结果为阴性时方可使用;其他低温灭菌方式可参照产品说明书进行。 六、紫外线消毒应进行日常监测、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监测和生物监测。日常监测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用人签名;对新灯管和使用中灯管应进行照射强度监测,30w普通石英灯管的照射强度不得低于90uw/cm2,使用中灯管不得低于70uw/cm2,每半年监测一次;生物监测必要时进行,经消毒后的物品或空气中的自然菌应减少____%以上,人工染菌杀灭率应达____%。 七、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各种消毒后的内镜(如胃镜、肠镜、喉镜、气管镜等)及其消毒物品应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其合格标准为:细菌总数≤20cfu/件,不能检出致病菌。凡穿破黏膜的内镜附件如活检钳、高频电力、细胞刷、切开刀、导丝、碎石器、网篮、造影导管、异物钳等灭菌物品必须每月进行生物监测;其合格标准为:无菌检测合格;各种灭菌后的内镜(如腹腔镜、关节镜、胆道镜、膀胱镜、宫腔镜、胸腔镜、脑室镜等)及附件应每月进行生物学监测。其合格标准为:无菌检测合格。 八、血液净化系统的监测包括对透析液和可重复使用的透析器的监测。必须每月对入、出透析器的透析液进行监测,标准值为:透析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范本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范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保证医院环境卫生水平,维护患者的健康,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 第三条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是指通过对医院环境、设备和器具、医疗废物等进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医院环境卫生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标准要求。 第四条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由医院环境卫生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各部门、科室配合完成。 第五条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应遵循科学、客观、公正、准确的原则。 第二章职责分工 第六条医院环境卫生管理部门负责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和检查。 第七条各部门、科室负责本部门、科室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的组织、实施和落实。 第八条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人员应按照相关要求,严格履行监测工作职责。 第三章监测内容 第九条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 医院环境空气质量监测;

2. 医院水质监测; 3. 医院表面物质检测; 4. 医院工作场所噪声监测; 5. 医院医疗废物监测等。 第四章监测方法 第十条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应根据相关标准和方法进行监测。 第十一条监测方法应科学可靠、操作简便、准确。 第十二条监测过程中应注意采样及样品的保存、检验设备的维护及校准等。 第五章报告和处理 第十三条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完成后,应及时编制监测报告。 第十四条监测报告内容应客观、真实、完整、准确。 第十五条监测报告应按照规定程序,及时送达有关部门。 第十六条对于监测结果不合格的情况,应及时进行处理,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整改。 第六章监督与管理 第十七条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应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制度,定期检查目标完成情况。 第十八条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人员应组织开展相关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和操作水平。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为了合理规范我院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真实性、可比性,特作如下规定及要求: 一、各科室部门对此项监测工作,按规定的要求开展监测项目,严格遵守规定的监测时限,真实规范采样,完整填写申请单;按时每月底前做好报表工作; 二、各科室部门对每月监测结果要进行效果评价并将资料妥善保管;对不合格项目要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改进措施,达到不断持续性改进的目的; 三、各科室部门对此项监测工作,要务真求实,对不合格项目应如实上报;避免单纯追求合格率,而虚报、闹假、走形式;经核实将按奖罚条例进行重奖、重罚; 四、检验科细菌室保证对全院各科室部门,监测所需合格采样试管、培养皿的供应,并每月做无菌试验;按要求做到培养时限准确、中和剂添加正确、报告结果规范; 五、检验科细菌室对各科室部门送检的采样标本有不合格,采样不规范,申请单填写不符合要求的,有权拒绝出示报告结果; 六、感染控制科对全院重点科室部门的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负责监督、并开展随机抽查采样监测;各科室应积极主动配合,对在随机抽查采样中态度不端正、找借口、推诿等影响工作正常进行的,将按奖罚条例进行扣罚; 七、各科室部门监测时间具体安排 ㈠重点科室部门: ⑴Ⅰ、Ⅱ类科室及相关科室 手术室、新生儿里间、监测时间:每周一次周二; 内镜室1w、供应室3w、产一科1w、产二科1w、母婴同室1w、分娩室2w、人流室1w等; 监测时间:每月一次;第1w、2w、3w、3、9 ㈡普通科室部门: Ⅱ、Ⅲ、Ⅳ类科室及相关科室 外科换药室3w、五官科1w、儿一科3w、儿二科3w、儿三科3w、新生儿科3w、妇一科2w、妇二科2w、、检验科3w、血库3w、医疗废物储存室2w、放射科2w、病理室1w、外科3w、注射室2w、换药室2w、泳吧1w、妇科门诊1w、儿童乐园3w、儿科门诊治疗室3w、手足口病诊室2w 监测时间:每月一次;第1w、2w、3w、3、9 注:有号的月份加紫外线强度监测; 八、各科室部门监测项目、监测时限、采样方法、评价合格标准,详见附件; 附件:1空气消毒效果的监测采样时间:在消毒处理后、操作前进行采样; 1 采样方法 1布点方法;室内面积≤30Cm2,设内、中、外对角线3点,内、外点布点部位距墙壁IM处;室内面积>30M2,设4角及中央5点,4角的布点部位距墙壁lm处; 2平板暴露法:将普通营养琼脂平板直径为9CM放在室内各采样点处,采样高度为距地面1.5m,采样时将平板盖打开,扣放于平板旁,暴露5min,盖好立即送检; 3 检测方法:将送检的平板置37℃温箱培养48h,计数菌落数,并分离致病菌; 2结果判定 Ⅰ类区域:细菌总数≤10cfu/m3,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Ⅱ类区域:细菌总数≤200 cfu/m3,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Ⅲ类区域:细菌总数≤500 cfu/m3,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1.对各重点病房及高危区(手术室、新生儿室、烧伤病房、产房、供应室无菌间、血液透析室、重症监护室) 的空气、治疗室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的手的污染细菌,每季度监测一次。 2 .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进行化学监测。生物监测:消毒剂每季度一次含菌量≤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灭菌剂每季度监测一次,应无菌生长。化学监测: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如含氯消毒剂等每日监测,戊二醛用于灭菌,每日监测,用于消毒,每周监测不少于一次,使用频繁时每日监测,同时对消毒、灭菌物品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消毒物品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物品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3.空气消毒器效果监测:应进行日常监测,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用人签名。紫外线灯强度,每半年监测一次。各种使用的紫外线灯强度,不得低于70 微瓦•秒/cm2 。循环风紫外线消毒机中灯管使用按说明书执行。 4.对使用中的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天做B-D 监测,每锅做工艺监测、化学监测,每周生物指示剂监测一次。灭菌器维护及大修后均应做生物监测。并有记录。 5.环境卫生学监测标准: 5.1 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病房应遵循GB50333。 5.2 普通手术室、产房、早产儿室、新生儿室、普通保护性隔离室、器官移植病房、烧伤病房、重症监护室,空气≤4cfu/ (15min.直径9cm

平皿) ,物体表面≤5cfu/cm2 ,医护人员手≤5cfu/cm2。 5.3 儿科病房、母婴同室、妇产科检查室、人流室、治疗室、注射室、换药室、输血科、供应室、血液透析室、急诊抢救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房、感染性疾病门诊及其病房,空气≤4cfu/ ( 15min.直径9cm 平皿) ,物体表面≤ 10cfu/cm2 ,医护人员手≤10cfu/cm2。 5.4 传染科及病房物体表面≤15cfu/cm2 ,医护人员手≤15cfu/cm2。以上均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6.医疗用品卫生标准: 6.1 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必须无菌。 6.2 接触粘膜的医疗用品:细菌菌落总数应≤20cfu/g 或100cm2;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出。 6.3 接触皮肤的医疗用品:细菌菌落数应≤200cfu/g 或100cm2;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出。 6.4 使用中消毒剂: 细菌菌落数应≤100cfu/g 或100cm2;致病性微生物不得检出。 6.5 使用中无菌器械保存液必须无菌. 6.6 灭菌的医疗用品不得检出其他任何种类的微生物,消毒的医疗用品不得 检出病原微生物。7.各种消毒后的内窥镜(如胃镜、肠镜、喉镜、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一、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使用中皮肤黏膜消毒剂等监测。 二、全院重点部门:手术室(含门诊手术室)、产房、消毒供应中心、血液透析室、内镜室、重症监护室、心内监护病房、神内监护病房、母婴同室、口腔门诊、新生儿病房、血液科、骨髓移植病房、输血医学科、感染性疾病科、生殖遗传中心、配液中心、心脏CCU、介入导管室、心内导管室、急诊科应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监测频率按照医院感染管理科相关要求进行。(见附件1) 三、洁净手术室及其他洁净场所,新建与改建验收时以及更换高效过滤器后应进行监测。 四、医院各类环境的消毒效果必须达到国家标准要求。(见附件2) 五、对可能发生医院感染的环节,加强消毒及质量监测工作。对消毒质量未达到标准的,应及时查找原因,采取措施,重新消毒和再次监测,直至合格。 六、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季度对监测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协助查找原因,提出改进措施,以《医院感染管理简报》形式反馈给全院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 七、普通病区无需常规监测,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与医院环境卫生学因素有关时,应及时进行监测并进行相应致病性微生物的检测。 八、污水监测由总务科的污水站完成,每月两次;采样结果应符合相关要求。(见附件2)

1、每月的采样时间为10-17号,每季度的采样时间为3、6、9、12月的10-17号。留空栏位为不进行监测项目。 2、上表中没有的科室不进行常规监测。 3、血液透析室的治疗用水是指透析液及透析用水。 4、新生儿病房应每月监测奶瓶、奶嘴的消毒效果及无菌水的染菌量。 5、出现医院感染暴发等情况时,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由院感科临时通知。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生效日期:2009年8月修订日期:2014年6月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一、临床科室及其他相关科室、检验科微生物室、医院感染管理部必须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共同做好我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 二、医院感染重点科室应常规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监测项目及监测频次按《山东省卫生厅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通知》(鲁卫医发[2007]7号)的要求进行。 三、普通临床科室原则上不再常规开展环境卫生学监测,当遇到医院感染可能出现暴发时应及时进行监测。 四、环境卫生学监测卫生标准、采样及检查方法执行《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层流洁净手术室的空气监测参照《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2002》。医务人员手卫生效果的监测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五、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随机对医务人员手、物体表面、空气等污染情况进行监测,以了解环境在清洁或消毒前的污染情况,作为对医务人员进行教育培训的资料和进行持续质量改进的依据。 六、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涉及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各类治疗用水、污水、污物、消毒及灭菌物品、消毒及灭菌设备等。各项监测指标应严格把握,发现问题应及时分析、查找原因,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保证各项监测指标

合格。 七、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相关知识的培训,并定期和不定期对临床科室的监测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环境卫生学监测科学和规范。 八、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制定医院环境卫生学监督监测的年度计划,并按照计划规范开展监测。对监测结果及时进行统计、分析并反馈到相关科室,要求体现持续质量改进。以上监测资料每季度上报医院感染管理部,感染管理部应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改进建议并指导和监督整改措施的落实。 附件:1、空气卫生学监测流程 2、物体表面卫生学监测流程 3、医务人员手卫生学监测流程 空气卫生学监测流程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范文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范文 1. 引言 医院环境卫生是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良好的环境卫生可以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保护患者健康。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医院环境卫生的相关要求,制定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规范医院环境卫生的监测工作,提高医院环境卫生水平,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2. 监测目的和范围 2.1 监测目的 保证医院环境卫生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要求,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安全的医疗服务。 2.2 监测范围 2.2.1 医院内部各区域的环境卫生监测,包括病房、手术室、实验室、药房、门诊等区域。 2.2.2 医院周边环境卫生监测,包括停车场、垃圾处理站、食堂等区域。 2.2.3 医院环境卫生设施监测,包括消毒设备、洗手间、空调设备等设施。 3. 监测内容 3.1 医院内部各区域的监测内容 3.1.1 温度和湿度

监测各区域的温度和湿度,确保环境适宜,预防湿度对细菌繁殖的影响。 3.1.2 空气质量 监测各区域的空气质量,包括通风情况、空气污染物浓度等指标。 3.1.3 地面和墙壁清洁程度 监测各区域地面和墙壁的清洁程度,防止污染物对患者健康的影响。 3.1.4 医疗废物的分类和处理 监测医疗废物的分类和处理情况,确保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3.1.5 医疗设备的清洁和消毒情况 监测医疗设备的清洁和消毒情况,保证设备安全可靠。 3.1.6 消毒剂的使用情况 监测消毒剂的使用情况,确保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3.1.7 垃圾处理情况 监测垃圾的分类和处理情况,预防细菌传播。 3.1.8 水质监测 监测各区域的自来水和洗手间等水源的水质,确保水质符合卫生标准。 3.2 医院周边环境卫生监测内容 3.2.1 停车场整洁程度监测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一、制度背景 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 环境质量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为了保障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各国 都制定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并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而环 境卫生学监测制度作为环境监测的重要部分,对于评估环境卫生质量、控制污染物排放和预防疾病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二、制度目的 本制度的目的是规范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确保监测数据可靠准确,为环境管理和保护提供有效依据,保障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 三、监测内容和方法 1. 监测内容 环境卫生学监测内容包括: •空气质量监测:包括大气污染物、气温、湿度等指标 •水质监测:包括水源地水质、饮用水水质、排放口水质等指标 •声环境监测:包括噪声、振动、声源等指标 •表面环境监测:包括土壤、灰尘、垃圾等指标 •生物监测:包括室内空气微生物、室内表面菌落等指标

2. 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应根据监测内容确定,采用合适的仪器和设备进行。采 样应符合采样原则、采样方法和采样时间,样品应标识详细,运输过 程中应避免破坏和混淆。监测报告应注明采样时间、采样地点、监测 方法、监测结果及结论等内容,保证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四、责任分工 1.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环境卫生学监测计划的制定、监督和评估,对监测数据负责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现场检查和抽样核实,对违反监 测规范行为进行纠正和处罚。 2. 环境监测机构 环境监测机构是环境卫生学监测的具体实施者,负责监测计划的 执行和报告的编制,确保监测过程符合要求和规范,监测结果可靠准确。 3. 监测单位 监测单位是环境卫生学监测对象,负责提供监测场所和数据信息,并配合监测机构开展实施监测工作,保障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环境卫生学监测报告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监测。 1.每季末月7-8日对重点科室(手术室、重症监护室、产房、婴儿沐浴室、血透室、新生儿病房、供应室无菌区、门诊手术室、人流室、耳鼻喉手术室、各病区配液室)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一次,院感科负责监督、抽查。 2.当有医院感染流行怀疑与医院环境卫生学因素有关时,及时进行监测。 3.监测方法见《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一五982~2012)。 Ⅰ 类环境为洁净手术部(室) Ⅱ 类环境为非洁净手术部(室);产房;导管室;血液病病区、烧伤病区等保护性隔离病区;重症监护病区;新生儿室等。 Ⅲ 类环境为母婴同室;消毒供应中心的检查包装灭菌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区;血液透析中心(室);其他普通住院病区等。 类环境为普通门(急)诊及其检查、治疗(注射、换

药等)室;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和病区。 4.2 各类环境空气、物体表面菌落总数卫生标准 4.3 医务人员手 4.3.1 卫生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的菌落总数应 ≤102。 4.3.2 外科手消毒后医务人员手表面的菌落总数应≤ 52。 4.4 医疗器材 4.4.1 高度危险性医疗器材应无菌。 4.4.2 中度危险性医疗器材的菌落总数应≤20件(或1002),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4.4.3 低度危险性医疗器材的菌落总数应≤200件(或

1002),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4.5 治疗用水 血液透析相关治疗用水应符合 0572 要求;其他治疗用水应符合相应卫生标准。 4.6 防护用品 医用防护口罩、外科口罩和一次性防护服等防护用品应符合 19083、 0469和 19082要求。 4.7 消毒剂 4.7.1 灭菌剂、皮肤黏膜消毒剂应使用符合《药典》的纯化水或无菌水配制,其他消毒剂的配制用水应符合5749 要求。 4.7.2 使用中消毒液的有效浓度应符合使用要求;连续使用的消毒液每天使用前应进行有效浓度的监测。 4.7.3 灭菌用消毒液的菌落总数应为0;皮肤黏膜消毒液的菌落总数应符合相应标准要求;其他使用中消毒液的菌落总数应≤100,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4.8 消毒器械 4.8.1 使用中消毒器械的杀菌因子强度应符合使用要求。紫外线灯应符合 19258 要求,使用中紫外线灯 (30W)的辐射照度值应≥70μ2。 4.8.2 工作环境中消毒器械产生的有害物浓度(强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6篇)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为了规范我院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真实性、可比性,特制定本制度: 一、各科室(部门)要按照环境卫生学监测的要求认真开展监测项目,严格遵守规定的监测时限,真实规范采样,完整填写申请单 二、各科室(部门)对每月监测结果要进行效果评价并将资料妥善保管。对不合格项目要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改进措施,达到不断持续性改进的目的。 三、各科室(部门)对此项监测工作,要务真求实,对不合格项目应如实上报。避免单纯追求合格率,而虚报、闹假、走形式。经核实将按奖罚条例进行重罚。 四、检验科(细菌室)应保证对全院各科室(部门),监测所需合格采样试管、培养皿的供应,并每月做无菌试验。按要求做到培养时限准确、中和剂添加正确、报告结果规范。 五、感染控制科对全院重点科室(部门)的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负责监督、并开展随机抽查采样监测。各科室应积极主动配合。 六、环境卫生学监测报告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监测。 1、每月重点科室(手术室、重症监护室、供应室无菌区)应对环境卫生学监测一次。 2、对普通科室的治疗室、换药室,科室每月监测一次,院感科每季度抽查监测一次。 3、当有医院感染流行怀疑与医院环境卫生学因素有关时,及时进行监测。

4、监测方法见《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0—____)(1)Ⅰ类环境卫生学标准(层流洁净手术室、层流洁净病房)空气≤10cfu/m3,物体表面≤5cfu/cm2,医 务人员的手≤5cfu/cm2。 (2)Ⅱ类环境。(普通手术室、普通保护性隔离室、供应室无菌室、重症监护室)空气≤200cfu/m3,物体表面≤5cfu/cm2,医务人员的手≤5cfu/cm2。 (3)Ⅲ类环境。(治疗室、换药室、供应室清洁区、急救抢救室、化验室、各 类普通病房)空气≤500cfu/m3,物体表面≤10cfu/cm2,医务人员的手 ≤10cfu/cm2。 (4)Ⅳ类环境。(传染科及病房)物体表面≤15cfu/cm2,医务人员的手 ≤15cfu/cm2。 以上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二)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空 气净化管理规范》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要求,为了有效评价我院消毒设 备是否正常,消毒药剂是否有效,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达标,合理 规范我院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环境卫生学监测制度。 一、监测目的 定期对空气、医务人员手、物表、使用中的消毒液等进行监测,并做好监测 记录,对不符合要求的立即整改,保证消毒效果和灭菌质量,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 二、监测范围 全院各科室空气、医务人员手、物表、使用中的消毒灭菌剂、消毒后(灭菌后)物品以及透析液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