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古树茶的传说:星寨古茶---有故事的健康灵魂茶

古树茶的传说:星寨古茶---有故事的健康灵魂茶

古树茶的传说:星寨古茶---有故事的

健康灵魂茶

当您悠闲地坐在椅子上,端起茶杯细品星寨古茶时,可曾想过此茶的故乡——湖北五峰县采花乡星岩坪村,坐落在神奇的北纬30°。该地四季温润,土壤属于微酸性沙壤土,特别适合茶树生长。一条泗洋河横穿村庄,两面山坡绿树成荫,一片片梯田茶树成行,是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星寨古茶”就出自这里。

星岩坪村原名星寨坪,因古茶树像星星一样散落在山中岩石间而得名,该村自古产茶,听老人们讲,星寨坪早在两千三百多年前就开始有自然生长的茶树了。现在茶叶已成为全村农民的经济支柱。人工栽培8300亩茶叶与500亩野生古茶相得益彰。星岩坪村享有“楚天名茶第一村”和“全国一村一品(五峰茶叶)示范村”的美誉。

老茶农回忆,很久很久以前,这里就开始制茶了,光绪二年(1875年),英国人在这里设立了“英商宝顺合茶庄”,匾牌现存五峰茶博馆,此牌二面有字,彩云楷书,金黄,有铜质吊环。它是100多年前,英国商人在五峰采花经营宜红功夫茶的一个最好佐证。星寨古茶宜红是传统的宜红功夫茶,条索紧细有毫,色泽乌润。冲泡后,香气醇甜高长,具有独特的百花蜜香味。滋味甘醇,汤色、叶底红亮。茶汤冷却后,有“冷后浑”现象产生。被商家作为“盖面”的茶叶。自古以来,就畅销海内外。

光绪十六年(1890年)由郑晓初、褚辅臣、林子臣(广东商人)

等人捐资修建横跨泗洋河上的裕安桥,见证了当时位于星寨坪茶马古道的兴盛,以茶叶为主要输出货物的古茶道开始从云雾深处向山外跋涉延伸。

关于星寨古茶为何得以出名,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呢!

泗洋河畔星寨坪,林中架梯把茶寻,采得古茶炒香茗,等着桑植客来品,“贺胡子”的生意最恩民。

这首星岩坪山歌,是流传在整个采花乡的一首采茶歌,唱的是贺龙年轻的时候,带着桑植马帮在这里做茶叶生意的事。1910年5月,14岁的贺龙跟着同村的长辈钟赶匠来到五峰红渔坪,托远房四叔贺士梅找事做,贺士梅说:“我给你一头骡子,你就学赶骡子吧!”贺士梅给他找了几个骡伙计,从此贺龙开始把采花星寨坪的茶叶贩运出去,同时又把外面的食盐、油贩卖到采花星寨坪。

当时泗洋河畔星寨坪有个商人叫王文早(号恒昌),经营着老字号“京广杂货”商铺,当地人习惯称“王家铺子”,经营茶叶、粮油与日用百货,贺龙当时经常赶骡马队往返于湖南桑植县与五峰贩油、盐,与王文早开始做起生意。贺龙与王文早都非常讲义气,在生意上交易越来越多,时间长了,互相也信任了,由于贺龙与王文早儿子王武朝(号美川)同庚,王文早也把贺龙当儿辈一样看待,贺龙索性拜王文早为干爹,与王武朝结为义兄弟。从此以后,贺龙与王家关系渐近,走动频繁。在王文早重孙王刚家珍藏着当年“王家铺子”的招牌,一面写着“京广杂货”,另一面写着“王恒昌三号”。

据当地老人回忆,1916年,星寨坪就有了制茶作坊。王文早重

孙王刚介绍,当时,他公公王文早邻家有个覃师傅,他有一双灵巧的手,无论什么样的鲜茶叶,经过他的手制出来,便其香无比,其味无穷。只可惜,覃师傅是个脾气古怪、行踪诡秘的老头子,他每次制茶,必定在夜深人静之时,关门闭户悄悄地进行。白日里,人们看他制茶,也不过是一口炒锅,一副炕盘,一床竹簟而已。每年清明前后,他将自己林中的野生古茶鲜叶请工采来,精心加工成几十斤干茶,取名为“星寨古茶”,在清明后十天卖出,其价要高出别人好多倍。尽管如此,方圆百里的大户人家都以能通过王文早弄到几两半斤“星寨古茶”为幸事。人们买了他的茶,视若珍宝,用精制的枫木雕盒盛着,必要等到贵客上门或是逢年过节才拿出饮用。于是,覃师傅成了远近闻名的制茶高手。

就是这样一位古怪的老头儿,却与湖南桑植的茶客贺龙结成莫逆之交。

那是1917年春,贺龙还只二十一岁,邀几个伙计赶着骡马帮,经常来往桑植——龙山——鹤峰——五峰贩盐贩茶,做贩运生意。贺龙为人豪爽,做生意公平实在,所到之处人缘极好,人们都愿同“贺胡子”做生意,可就是覃师傅却始终不与他这个做大生意的沾边儿。

有一次,贺龙在覃师傅门外等了一整天,才算把这个怪老头儿感动了。

那一晚,覃师傅热情款待了贺龙。他们喝了一夜,讲了一夜,从“宝顺合”讲到“星寨古茶”,从五峰讲到桑植,越讲越投机,越讲越激动。直到黎明时,覃师傅抱出一个枫木圆桶,交给贺龙:“整五

斤,连桶给您。”贺龙小心翼翼地打开木盖,里面还有一层封纸,再打开,满满一桶似银毫、像绿钩、如鼠须的绿茶呈现在眼前。贺龙激动得双手发抖,小心封好后,告别了覃师傅。

贺龙走后,覃师傅在桌子上的茶盘底下,发现了十块银洋。

过了一阵子,贺龙再来星寨坪找覃师傅时,覃师傅家已是人去楼空,星寨坪再也没有看见过覃师傅,有的说他搬家了,有的说他遇害了,虽然人们有各种猜测,但最终都不得而知。后来有人在他家木屋板壁却发现他用木炭画下的绿茶加工流程图,摊青,杀青,摊凉,揉捻,打毛火,整形,足干,提香……由此,“星寨古茶”传统炒青工艺得以在当地传承至今。

如今的星寨古茶,仍沿用深山树林中散落的古茶树鲜叶为原料,经大师指导,采用传统古法炒青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经十三道工序制作而成。产品具有外形条索紧结,毫量适中,汤色黄绿透亮,口感栗香回甘的特点。

星寨古茶,一杯真正有品位、有故事的健康灵魂茶!

普洱茶区茶山知识

普洱茶区茶山知识 景迈:澜沧县惠民乡,惠民乡与勐海县勐满乡相邻。现存有千年万亩古茶园,芒景(布朗族寨)和景迈(傣族寨)是云南所有古茶园中连片面积最大的,十分壮观。主要分布在景迈、芒景、芒洪、翁居、翁洼等村寨。古茶园为布朗族所种,居住已有1300多年。老茶树上所寄生之石斛科植物—螃蟹脚,成为茶区另一特色产品。景迈茶茶菁颜色青绿,条索较短,以轻发酵甜香著称之茶区,上颚中后段的清甜略带花香为其特色,与舌面中段甘韵表现佳,汤质滑、较薄。入口即甜,杯底留香,回甘快且持久。与勐海茶的苦底相比,景迈茶属涩底茶,景迈古树茶入口涩味化的很快,回甘也很快,台地茶入口涩感挂在舌面,久久不能化去回甘也很慢,苦味有但不强,是涩味较为明显;春茶有十分明显的花香兰香, 秋茶却蜜香浓郁。 景谷:古称“勐卧”,意为“有盐井之地”景谷县,地处无量山脉西南侧,历史悠久,是唯一发现茶树起源始祖宽叶木兰化石的地方,至今约3540万年。全县栽培百年以上古茶园3万亩,野生茶群落面积6.2万亩,主要分布在正兴镇黄草坝、通达,益智乡曼竜、苏家山,凤山乡顺南光山,景谷乡文山、文东等地,其中又以景谷乡(小景谷)古茶园面积为最多,品质也列于前茅。小景谷各村基本都有古茶园分布,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名气最大的是苦竹山(也叫金竹山千家寨)和文山顶两处古茶园片区。景谷茶的芽、叶肥厚壮实,均有白豪覆盖,泡之汤色略显黄绿、清亮透明、清香持久、饮之生津、回甘持久、回味悠长。只是汤味显薄,不耐泡。 困鹿山:宁洱县凤阳乡,地处无量山系南段。困鹿山古茶园在清代曾是清宫贡茶的指定生产地,故又称“困鹿山皇家古茶园”。困鹿山古茶树群落地跨凤阳、把边两乡,总面积1万亩,其中凤阳乡宽宏村的困鹿山境内有1939亩,属半栽培型茶树群落与阔叶林混生形成的原始森林。是目前宁洱县境内发现的面积最大、保护最完整的古茶树群落。著名影星张国立出资认养了三号古茶树。困鹿山古茶园有两大特点。一是与村寨共生,构成茶树在村中,村在茶园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二是栽培型古茶园野生古茶林相连。困鹿山乔木茶的特点是:条索好,显毫,一年的茶汤色黄绿,香不强但持久,有苍老强劲的感觉,苦不重,苦化甘快,回甘久,涩不强,能化生津,汤饱满,缺山野气韵。

南康茶祖庇佑的景迈山庄园

南康:茶祖庇佑的景迈山庄园 南康:茶祖庇佑的景迈山庄园 2016年7月,我到景迈山考察庄园经济,第一站被安排参 观位于哎冷山上的茶祖庙。一大早从柏联普洱茶庄园酒店出发,沿着弹石路向着景迈山而去。同行的柏联普洱茶庄园市场总监简根红介绍说,这条弹石路是柏联集团出钱帮景迈山村民修的,当时计划要修成柏油路,在柏联建议下改成保留更多乡土气息的弹石路。我们要去看的茶祖庙是柏联去年投资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在今年春天竣工并举办了盛大的祭祀茶祖仪式。 “帕哎冷是布朗族的茶祖,哎冷寺主要是布朗族茶祖文化的遗存。在景迈山除了布朗族茶祖,傣族也有自己的茶祖召糯腊。景迈山是一个多民族包容共处的地方,也是世界茶人心目中的圣地,我们想打造的是中华茶祖文化,在新建的茶祖庙里除了祭帕哎冷、召糯腊以外,还可以祭拜神农、吴理真、孔明等各个民族、不同地域的茶祖。”简根红回答了我的疑问。 茶祖居住的故乡:从帕哎冷到中华茶祖 据了解,景迈山所在的澜沧江中下流域是世界茶树的起源地,

也是人类最早栽培与利用茶树的地方。在这里有着茶叶的五世祖:从景谷3540万年前的宽叶木兰化石、景东2500万年前的中华木兰化石(茶树远祖),到镇沅哀牢山千家寨2700年野生茶树王,再到澜沧县邦葳的千年过渡型茶树王,最后到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园,构成了茶树发展史上的五个重要阶段(宽叶木兰——中华木兰——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这里流传着孔明兴茶的传说,布朗族、傣族、佤族等少数民族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茶祖。早在三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采集农业时期,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的先民——濮人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他们发现驯化了茶树,从而催生了灿烂的茶叶文明,至今我们享受着他们的福泽。他们的后人沿着奔腾的澜沧江一路南下,辗转迁徙,在首领帕哎冷的带领下最终定居在景迈山,留下了举世瞩目的千年万亩古茶园。景迈山也成了当之无愧的“茶祖之乡”。 今天在茶祖的庇佑下,景迈山的布朗族、傣族、哈尼族、佤族、拉祜族与汉族一起呵护祖先留下来的古茶园,并在外来先进企业的带领下一起建设景迈山茶庄园,在充分保护原生态的自然与人文情况下,尽情享受后现代发展理念带来的幸福时光。 车子穿过景迈山门,路过芒埂、勐本、大寨、翁基等寨子,从芒景上寨驶入哎冷山。在朝圣之旅的尽头,一座金碧辉煌的恢宏建筑映入眼帘,我们停好车,小心翼翼地走进茶祖庙,

古茶营销推广所面临的问题

古茶营销推广所面临的问题 2007年,由村长南康发起成立了普洱市第一个专业茶农合作社,注册了合作社的品牌“阿百腊”,南康是合作社的理事长,也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虽然有官员颇为赞赏他们的合作社,普洱市的其他茶农也开始来取经,但目前合作社的经营仍是步履维艰。 古茶村的自救 几年前,普洱茶在全国大热,各种古树茶品牌纷纷出现,芒景村的古树茶也被混水摸鱼。 南康说,不少厂家直接拿台地茶冒充古树茶,或者用80%的台地茶叶和20%的古树茶叶混合制茶,冒充景迈芒景的古树茶,然后卖出高价。 村里这几年也出现了小型茶叶加工作坊130多个,但他们往往都没有自己的品牌,只能给外来的茶商提供古茶的加工服务,赚取不高的原料费用。 这破坏了古茶的声誉。再加上没有品牌和营销网络,虽然坐拥祖先的千年茶园,但村民们并未得到多大的利益。 2007年,在云南戴特民族传统与环境研究所和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南康发起成立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芒景村农业合作社。全村6个村民小组620户居民中, 520户加入合作社。 他们试图把小加工厂统一到一起,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机制,让合作社成为芒景古茶生产、加工、销售的核心组织。 在合作社架构下,实现“统一管理、统一采摘加工、统一价格、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营销”的道路。

按照合作社的方案,先是以行价收购合作社成员的茶叶,成品销售后再二次分配,其中60%按交叶量回馈给村民,剩下的40%用于扩大再生产、茶农培训和村里的建设。 在合作社选择品牌的时候,他们发现,虽然自己祖祖辈辈生活在芒景山,奉布朗族首领“叭哎呤”为茶神,但现在,芒景商标被外人注册了,叭哎呤也被外人注册了,最后他们只得注册一个“阿百腊”,布朗语意为“茶魂”。 在一些机构的协助下,他们获得了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对方提供20万元。他们用掉了其中的12万元,再加上政府财政资助的13万,农业生产合作社开始运转了。 艰难的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后,南康的主要精力用在生产上。 每年年初,芒景村都会组织6个寨子的组长开会,确定今年的茶叶收购价,还要求村民遵守茶树保护村规,不准外村混茶叶进来,不准打农药、施化肥。 因为台地茶可以集中施肥打农药,方便管理,而且高产,附近一些村庄砍掉了一部分古茶树改种台地茶,芒景村却砍掉本村原有的台地茶,补种乔木茶。 普洱茶市场竞争激烈,新品牌层出不穷,让消费者认可一个小山村推出的自有小品牌绝非易事。 合作社虽然是村民的集体经济组织,但并无强制权,村民们可以选择把古茶鲜叶卖给合作社,也可以选择卖给外来茶商,或者自行加工。

千年茶乡 云南昌宁

千年茶乡云南昌宁 千年茶乡云南昌宁 说茶网讯:很多人以为云南的产茶底只有普洱、临沧、西双版纳等地,因为普洱茶的光环,这些地方的确是最让人熟知。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云南产茶的地方远不只普洱地区。有那么一个地方——地处滇西,有上千年的种茶历史,如今正践行着从传统到现代的茶业发展战略,走在产业化“兴茶”的路上,它就是云南省昌宁县。 6月的云南已经进入夏季,多雨,虽然已难见采摘春茶时的繁忙景象,但在雨雾缭绕中,仍可以静静感受“千年茶乡”的实至名归。 后生”红茶享誉全世界 澜沧江流域是茶的故乡,扼其上游的昌宁,属滇西横断山脉

向南延伸地段,山高谷深,地形复杂,气候垂直变化明显,也形成了晨雾暮霭的独特宜茶气候,再加上境内土壤性酸、缺磷、肥力中等,为昌宁茶叶造就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昌宁被誉为“千年茶乡”,种茶的历史自然源远流长。昌宁县农业局总农艺师洪杰介绍,明景泰年间编纂的《云南图经志书》中记载,“与镇康间其勐通山所产细茶名湾甸茶,谷雨前采者为佳。”由此可见“千年茶乡”绝不是浪得虚名。 但与昌宁茶的悠久历史相比,昌宁红茶却是名副其实的“后生”。洪杰说:“1938年顺宁(今凤庆)实验茶厂开始制作‘滇红’后,昌宁与凤庆接壤的茶区的茶农逐渐开始了红茶制作的探索,但一直未获得突破。1955年,中茶总公司、云南省公司正式派人到昌宁洽商昌宁茶叶青转红事宜,并从安徽、凤庆等地请、派技术人员到现场培训指导昌宁红茶制作,一年内在漭水温泉、右甸、达丙等地共建成了红茶初制所21个,昌宁红茶也开始正式起步了。1958年,昌宁县红茶厂实行边建厂、边加工措施,年内生产了精制红茶2463担,首批出口昌宁红茶123吨,真正开创了昌宁红茶生产的历史。”“这可是我们亲手建起来的仓库。这些木头都是我和老伙计们一起上山去砍、去抬回来,又一起做木活建起来的,那个时候我才17岁半,干活有劲得很。”谈起昌宁红茶、昌宁红

古树茶的传说:星寨古茶---有故事的健康灵魂茶

古树茶的传说:星寨古茶---有故事的 健康灵魂茶 当您悠闲地坐在椅子上,端起茶杯细品星寨古茶时,可曾想过此茶的故乡——湖北五峰县采花乡星岩坪村,坐落在神奇的北纬30°。该地四季温润,土壤属于微酸性沙壤土,特别适合茶树生长。一条泗洋河横穿村庄,两面山坡绿树成荫,一片片梯田茶树成行,是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好地方,“星寨古茶”就出自这里。 星岩坪村原名星寨坪,因古茶树像星星一样散落在山中岩石间而得名,该村自古产茶,听老人们讲,星寨坪早在两千三百多年前就开始有自然生长的茶树了。现在茶叶已成为全村农民的经济支柱。人工栽培8300亩茶叶与500亩野生古茶相得益彰。星岩坪村享有“楚天名茶第一村”和“全国一村一品(五峰茶叶)示范村”的美誉。 老茶农回忆,很久很久以前,这里就开始制茶了,光绪二年(1875年),英国人在这里设立了“英商宝顺合茶庄”,匾牌现存五峰茶博馆,此牌二面有字,彩云楷书,金黄,有铜质吊环。它是100多年前,英国商人在五峰采花经营宜红功夫茶的一个最好佐证。星寨古茶宜红是传统的宜红功夫茶,条索紧细有毫,色泽乌润。冲泡后,香气醇甜高长,具有独特的百花蜜香味。滋味甘醇,汤色、叶底红亮。茶汤冷却后,有“冷后浑”现象产生。被商家作为“盖面”的茶叶。自古以来,就畅销海内外。 光绪十六年(1890年)由郑晓初、褚辅臣、林子臣(广东商人)

等人捐资修建横跨泗洋河上的裕安桥,见证了当时位于星寨坪茶马古道的兴盛,以茶叶为主要输出货物的古茶道开始从云雾深处向山外跋涉延伸。 关于星寨古茶为何得以出名,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呢! 泗洋河畔星寨坪,林中架梯把茶寻,采得古茶炒香茗,等着桑植客来品,“贺胡子”的生意最恩民。 这首星岩坪山歌,是流传在整个采花乡的一首采茶歌,唱的是贺龙年轻的时候,带着桑植马帮在这里做茶叶生意的事。1910年5月,14岁的贺龙跟着同村的长辈钟赶匠来到五峰红渔坪,托远房四叔贺士梅找事做,贺士梅说:“我给你一头骡子,你就学赶骡子吧!”贺士梅给他找了几个骡伙计,从此贺龙开始把采花星寨坪的茶叶贩运出去,同时又把外面的食盐、油贩卖到采花星寨坪。 当时泗洋河畔星寨坪有个商人叫王文早(号恒昌),经营着老字号“京广杂货”商铺,当地人习惯称“王家铺子”,经营茶叶、粮油与日用百货,贺龙当时经常赶骡马队往返于湖南桑植县与五峰贩油、盐,与王文早开始做起生意。贺龙与王文早都非常讲义气,在生意上交易越来越多,时间长了,互相也信任了,由于贺龙与王文早儿子王武朝(号美川)同庚,王文早也把贺龙当儿辈一样看待,贺龙索性拜王文早为干爹,与王武朝结为义兄弟。从此以后,贺龙与王家关系渐近,走动频繁。在王文早重孙王刚家珍藏着当年“王家铺子”的招牌,一面写着“京广杂货”,另一面写着“王恒昌三号”。 据当地老人回忆,1916年,星寨坪就有了制茶作坊。王文早重

最全的古树茶资料云南20个古树茶名山介绍

最全的古树茶资料云南20个古树茶名山介绍 2016年第十一届云南茶博会古树名山推介 易武古茶山 易武古茶山地处今勐腊县易武乡境内,包括历史上的慢撒茶山,面积达750平方公里,在六大古茶山茶叶面积和茶叶产量均居半。清乾隆初期实行移民殖边,云南石屏等地汉族和其他民族不断移居易武及慢撒等地,开辟开荒种茶和创办茶庄,茶号,设立茶坊制茶,易武茶业从此崛起,成为六大古茶山的后起之秀。道光年后易武茶号、商号大增,至咸丰时六大古茶山的茶叶加工和商贸中心逐渐向易武转移。茶叶主销东南亚和香港等地。到了二十世纪三、四年代,易武成为镇越县的县城,便成为六大古茶山贸易中心,成为六大古茶山之名山,滇藏茶马古道的起点。至今易武茶山尚有9.8万余亩,其中古茶园7.8万亩。现在最热的当数薄荷塘茶王,知名企业有易聘号老茶行等。 冰岛古茶山 冰岛村委会位于双江自治县勐库镇北部,东北与临翔区南美乡接壤,西面与耿马大兴乡相邻。村委会距勐库镇政府所在地25公里,辖冰岛、地界、糯伍、坝歪、南迫5个自然村。全村国土面积25.79平方公里,海拔在1400-25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5℃,年降水量1400毫米,现有农户289户1101 人。目前,冰岛村委会共有茶叶面积6300亩,可采摘面积2400多亩,百年以上古茶树5.7万株,其中:五百年以上古茶树1.6万多株,百年以下茶树 3900亩。 冰岛自然村距镇政府所在地30.5公里,现有农户47户212人,茶地

面积1600多亩,可采摘面积588亩, 2.4万株。其中:五百年以上古茶树4900多株;百年以下茶园804.2亩。 昌宁黄家寨古茶山 漭水黄家寨古茶山地处昌宁县漭水镇境内,位于东经99°40′02"~ 99°43′05",北纬24°52′38"~24°57′42"之间,海拔跨度1780-2280米,坡度6-25度,山脉东西走向,植被主要以茶树为主,土壤以黄壤为主,共涉及联福、漭水、共裕、河尾4个村24个村民小组,古茶树分布面积959公顷,有古茶树29751株,其中基部径围50cm以上7492株。属栽培型普洱茶种及少部分的野生型大理茶种。据考证,古茶树植株最大树龄在1000年以上。分布地区年平均气温15℃,年降水量1450毫米,适宜种植粮食、茶叶、核桃等农作物,生态茶园面积5700亩,农民收入主要以茶叶为主。 黄家寨大叶古树茶属阿萨姆种类的一个种,是云南省国家级地方性良种之一,称为漭水源头茶,种植历史悠久。特大叶类,叶片呈水平或下垂生长,叶芽肥大,叶质柔软、油绿,内含水溶性物质含量高,是制作普洱茶和红茶的上佳原料。 黄家寨大叶古树茶产品条索舒而不松,壮硕油润,毫峰显露,味道清香,经久耐泡,回甘性好的特点,有“金汤蜜甜”感,有清肺润喉、明目益思、驱困轻身和消炎解毒之功效。

古树茶的分类

古树茶的分类 一、茶园(按生态环境分) 1、原始古茶林 2、野化古茶园 3、原生态古茶园 4、生态古茶园 5、近代茶园 6、现代茶园 二、茶树(按树龄分) 1、千年野生古茶树 2、野放大茶树 3、原生态古茶树 4、生态古茶树 5、老茶树 6、小茶树 7、台地茶树 三、树形 1、乔木型 2、小乔木型 3、灌木型 4、乔木种灌木栽培型 5、小乔木种灌木栽培型 四、叶型 1、特大叶类 2、大叶类 3、中叶类 4、小叶类 五、工艺 1、传统自然发酵工艺

2、晒青茶工艺 3、渥堆发酵熟茶工艺 一、茶园(按生态环境分) 1、原始古茶林(唐代或唐代之前树龄1000年以上) 原始雨林中野生的茶树林,一般胸径50cm、胸围160cm、树高15m、树龄千年以上。茶树间距约20~50m,每亩约20~30株,亩产10~20kg,极其稀有。雨林中物种繁多,生态原始。 2、野化古茶园(宋代树龄500~1000年) 原始雨林间空地或雨林边缘,古人种植、但被抛荒数百年,无人看管,逐渐形成了野化趋势,胸径30~50cm,胸围100~160cm,树高10m左右,树龄500~1000年。茶树间距约8~15m,每亩约50~90株,亩产30~50kg,极为稀有。人工干预少,野化生态环境。 3、原生态古茶园(明代树龄300~500) 古人种于村寨周围高山上,地表植物未被除去,多数

茶树胸径在10~35cm,胸围35~110cm,树高3~6m,树龄多在三四百年。茶树间距约3~5m,每亩约120~220株,亩产约50~80kg,数量稀有。人工干预少,只进行适当采摘和修剪,不施肥、不打农药、不除草、不翻地。蕨类、地衣、多种热带雨林草本植物共生,生态环境优。 4、生态古茶园(清代树龄100~200) 古人种于村寨周围高山上,地表植物已被除去,多数茶树胸径在10~25cm,胸围35~80cm,树高2.5~4.5m,树龄多在一二百年。茶树间距约1.5~3.5m,每亩约190~400株,亩产约60~90kg,数量较少。一定的人工干预,采摘、修剪、施农家肥、偶尔打农药,除草、翻地。大量地表植物被除去,生态环境好。 5、近代茶园(民国树龄60~100年) 1912-1949民国年间,茶树矮化前,按照传统方式用种子繁殖的有性系茶园。多数茶树胸径在5~15cm,胸围15~50cm,树高1.5~3m,树龄60~100年。茶树间距约1.5~3m,每亩约200~400株,亩产约60~90kg。较多的人工干预,采摘、修

勐海县古树茶资源分布

勐海县古树茶资源分布 西双版纳州现有古茶园82234亩,分布于两县一市的19个乡镇100个村寨之中。其中:勐海县古茶园面积最大,有46216亩,分布于全县12个乡镇的37个村寨;勐腊县有古茶园面积27793亩,西双版纳州现有古茶园82234亩,分布于两县一市的19个乡镇100个村寨之中。其中:勐海县古茶园面积最大,有46216亩,分布于全县12个乡镇的37个村寨;勐腊县有古茶园面积27793亩,主要分布于该县北部的象明、曼腊、易武三个乡的46个村寨;景洪市古茶园面积较少,有8225亩,分布于基诺、勐龙、勐旺、景洪四个乡镇的17个村寨。 古茶园大都分布在经济较落后、交通不发达的山区、半山区乡,分布区域内居住的民族主要有汉、基诺、布朗、傣、哈尼、彝族、拉祜等。古茶园分布面积较大的乡镇有:格朗和乡15000亩,象明乡9721亩,布朗山乡9505亩,易武乡8279亩,勐混镇8010亩,勐龙镇5170亩,基诺山乡2900亩。全州古茶树树龄从100年到1700年不等,但大多数在200~500年之间。 西双版纳州古茶园分布面广。 古茶园分布区域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壤为红壤、砖红壤.pH 值在4~6.5之间,茶园中大都土层深厚、土壤肥沃,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古茶园海拔分布从。760米到2060米,海拔高差较大,有1300米。最低海拔在勐腊县曼腊乡曼乃新寨.最高海拔是勐海县勐

遮镇、巴达乡、打洛镇交界处曼摞黑山。 西双版纳州茶树品种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既有野生型古茶树,也有栽培型古茶树;既有大叶种古茶树,也有小叶种古茶树;树型有高大乔木的,也有小乔木的;有树高23米以上的,也有1米以下的;叶形有大叶的,也有小叶的;有圆叶的,也有长叶的;芽叶色泽有绿的,也有微紫的;叶腋色泽有绿的,也有红的等等。 西双版纳州古茶资源分布特点是: (一)现存的古茶树资源绝大部分是栽培型的,野生型古茶树仅有零星分布。 (二)栽培型古茶树中,绝大部分为大叶种,仅在勐腊县象明乡、景洪市勐旺乡有部分小叶种茶园或单株。 (三)从树型来看,勐腊县古茶树多为乔木型,勐海县和景洪市古茶树多为小乔木型。如勐腊县曼腊乡曼洒村委会杨家寨森林中生长着一株高为23.5米的大茶树,可谌称为至今世界所发现的栽培型非人工栽培的大茶树中最高的大茶树。所发现的古茶树资源,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类型之丰富,为世人所属目,它是生物资源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普洱茶(班章与景迈详细讲解)

普洱茶(班章与景迈详细讲解) 一、班章 始于1476年,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世界茶王之乡勐海县布朗山乡老班章村,全村117户,海拔1700米至1900米,年平均气温18.7℃,年均日照2088小时,年均降雨量1341~1540毫米, 雾多是布朗山的特点,平均每年雾日107.5~160.2天。乔木茶地4700亩,年产青毛茶仅50吨,老班章村所在地,原生态植被多样性文化保存完好,土壤有机质丰富,日照足、云雾浓、湿度大,特别适合古茶树的生长,自古以来,老班章村民沿用传统古法人工养护古茶树,遵循民风手工采摘鲜叶,土法:日光晒青,时至今日,老班章普洱茶是云南省境内少有不使用化肥、农药等无机物,是纯天然、无污染、原生态的茶叶产地。 老班章普洱茶,茶气刚烈,厚重醇香,霸气十足,在普洱茶中历来被尊为“王者”、“茶王”、“班章王”等至高无上的美意。50-60年代毛主席喝过云南少数民族代表敬献的茶。 班章村位于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南方约六十公里路程,平均海拔约1700米。有新、老班章茶区之分。本茶属老班章茶区,皆为百年以上的古树。在云南大叶种中,论香气、口感、有很多古树茶比老班章优胜,近年老班章能胜于易武、

景迈等名茶而成为普洱茶之王,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其风格特点非常独特。老班章茶具有二大特点一是向以质重、气强著称。口感刺激性强而协调、舌面苦味重、回甘快、茶气强而持久,香气下沉,回甘强而集中于舌面中后部。舌尖,上颚表现不明显。二是耐泡度高,头春茶可泡三二多度且越泡越清甜。在云南三大茶区中难找到风格近似的茶品。老班章的茶,可以说是普洱茶界中最著名、口感霸气、回甘最快的生茶。老班章古茶,以茶气和回甘的鲜明特点区别于其他茶叶,茶气足、回甘快是班章茶最基本的特点。这里说的茶气足---并非茶也非常苦涩(像野生茶那种无边无际的苦而不化),这里说的茶气足---说的是耐泡、和内含物质的丰富程度,入口感觉很苦很霸气---但是转眼、说句话的功夫就转化为甘甜了---这就是班章茶的迅速回甘。 教你如何识别老班章: 1.老班章首先讲苦涩,苦涩度是区别于真假老班章最有力的证据,真品老班章,比老曼娥苦涩度稍弱。有很多人拿着老曼娥当老班章,普通茶友绝对喝不出来。 2.回甘,回甘也是辨别老班章最直接的证据,正品老班章很苦涩,但是回甘很快,一杯老班章入口...迅速化开转变为甘甜,化得非常快---简称『茶气重、化得快』。老曼娥苦涩要重,化得比老班章慢很多。

台地茶的起源

台地茶的起源 台地茶指那些运用现代茶叶种植技术,新种植的密植高产的现代茶园产出的茶叶,它们通常树龄较短,品种较新,由于密植和过多的人工增产干预,茶叶品质上较老树茶稍逊。台地茶是指采制于建国后发展起来的密植茶园的茶, 台地茶指那些运用现代茶叶种植技术,新种植的密植高产的现代茶园产出的茶叶,它们通常树龄较短,品种较新,由于密植和过多的人工增产干预,茶叶品质上较老树茶稍逊。台地茶是指采制于建国后发展起来的密植茶园的茶,该类茶园的基本特点是“集中连片、高产”,伴随的是“喷药施肥、中耕修剪”。该类茶人工栽培后一直处于相对比较好的管理之中,如修剪、施肥、打药等措施是台地茶管理过程中的基本措施。所以台地茶也可以说是人工养殖茶。 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中国是中国茶树的原产地,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等山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三皇五帝时代的神农有以茶解毒的故事流传,黄帝则姓姬名荼,荼即古茶字。中国茶的发源地在中国中西部山区,唐代陆羽《茶经》云:“茶者,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始于唐朝,兴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台地茶是在坡地上开整出台面来种植的茶。原本这只是一个种植

环境的概念,但在普洱茶知识的实际传播中,它已经携带了与种植方式相关的更多含义。台地茶,通常都使用扦插苗,大批量密集种植,并进行人工修剪。云南在1985年起启动了星火计划,派出大量技术人员下乡辅导茶农大面积种植茶树。我们如今所说的台地茶,大多指的是这种情况。这种茶园生态系统单一,茶园管理需要农药和化肥。所以,台地茶其实至少包含了无性繁殖(扦插苗)、密集种植这两个内在含义。 对于台地茶这个概念的时间定义是相对的,超过100年的茶树也就成为古树茶了,所以至于台地茶的起源不好一概而论,因为有传说台地茶在诸葛亮的时候就开始在云南种了,在当时是不是也算台地茶呢?现在云南也有很多的古树茶,如果是大规模种植台地茶的话要从1985年起启动了星火计划说起。

云洱普洱茶的故事

云洱普洱茶的故事 云南普洱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它是中国最古老的茶之一,在其故乡 云南地区广泛流传。普洱茶的出现源于云南地区原住民族的生活,他们的食品包 括怕硬、苦涩、粗糙的树皮、树枝、树根。其中,云南南部是特殊的自然区域,它的北部是草甸区(大茶山),南部是热带雨林区(小茶山),这两个区域是茶的特殊自然环境,是普洱茶的命根子。在这样的环境下,茶叶的品质得以保证,味道可口,受到人们的青睐。 云洱普洱茶是云南地区最受欢迎的茶之一,它的生产技术和品质卓越。除云南 省之外,它还远销国外,深受世界各地土生土长的人的喜欢。云洱普洱茶之所以有这样的魅力,是因为它所承载的种种故事。 故事一:茶马古道。 最初,云南茶叶是通过"茶马道”运输到其他省份和国家。因为云南位于中国三 面临海的地区,与其他国家和省份相隔很远,茶叶也就很难直接送达。"茶马道”是 一条古老的通信和交通手段,它连通了云南地区、西藏、滇东、滇南和江浙地区,是贯穿东西方的生命线。它不仅是茶叶的运输通道,还是传统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记录。据史料记载,从唐朝到清朝,古茶马道一直是中国和西藏之间的重要交通媒介。云洱普洱茶因此得以流传下来。 故事二:茶树爷和茶神女。 民间传说,云南有一位被称为"茶树爷”的神灵,他是负责保护和管理茶树的神灵。如果有人不尊重茶树,或者采摘时没有遵守规矩,茶树爷会对他进行惩罚。因此,在采茶的时候,人们都会带着礼物去向茶树爷祈求保护和好运。 此外,民间还有传说"茶神女”的故事,她是个聪明善良、美貌动人的女子,背 负这一个流传千年的悲情爱情故事。传说这位茶神女原本是普洱茶树的主人。在茶树爷看到她的第一眼后就爱上了她。茶神女一开始不接受他的追求,但最终还是决

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合测评语文试题

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4 届高三第二次联合测评 语文试卷 命题单位:恩施高中语文学科组 考试时间:2023年11月14日上午9:00—11:30 本试卷共8页,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近日,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项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通过审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中国第57项世界遗产,填补了世界三大非酒精饮品(茶、咖啡、可可)中没有“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的空白。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当前全球唯一的“茶”主题世界遗产,包括5片完整的古茶林,集中连片面积达1.8万亩。古茶林中有9个传统村落,居民5000余人。当地先民历经千年保护与发展创造了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古茶林文化景观。“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申遗成功,也将云南古茶园成功带入大众视野。 云南是世界茶树发源地,自古以来就有种茶、制茶的传统,拥有当今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连片古茶园。在唐代以前,云南南部各民族便在森林中栽种茶树,形成古老的森林茶园,这种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生态智慧,具有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悠久历史,堪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作为“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景迈山,地处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地。景迈古茶园至今保存有规模较大的古茶林,茶园里古木参天,数百岁的古茶树依然郁郁葱葱。在景迈山世居的布朗族、傣族、拉祜族、哈尼族、汉族等兄弟民族,在成百上千年的时间里载培、管理大叶茶树,探索出了合理利用森林生态系统的林下种植技术,呈现出“远看是森林,近看是茶园”的独特景观。几乎不使用任何化肥和农药,靠枯枝落叶的自然分解提供养分,各民族对古茶园恰到好处的管理和维护,使古茶园不仅拥有森林的外观,也澎湃着森林的脉搏。 民族生态学研究显示,景迈山古茶园中的植物物种数是现代集约化新茶园的4倍之多,生物多样性指数也远高于现代单作茶园。一座座古茶园是一个个可持续的生态系统,以布朗族和傣族为主的景迈山各族群众因地制宜利用土地、布局村落,既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又为各民族带来稳定可观的经济收入,体现了他们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共通智慧。 古茶园虽坐落边疆,但与其他地域与民族同胞的交融从未停止。古茶林中孕育的优质古

大雪山古树茶的特点

大雪山古树茶的特点 【篇一:各大名山在简介与口感特点】老曼峨古茶山的介绍和老曼峨普洱茶的口感特点 老曼峨古树普洱茶的特点:条形肥壮厚实、紧结显毫、汤色剔透明亮、滋味浓烈厚实、久泡有余香,耐冲泡,入口苦味重一些,但化得很快,回 甘很好,茶品独特的滋味独具绵长和清爽. 巴达古茶山简介及巴达山普洱茶的品质特点 茶区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勐海县西部。 巴达古茶山的普洱茶特点: 叶片椭圆形,叶面隆起,叶身背弓或内折,叶质软,叶色黄绿,叶 尖渐尖或尾尖,叶基楔形。口感类似布朗山茶区,舌面后段与上颚 后段微苦涩,然平均茶质较为薄水,上颚中后段有特殊气味。, l.茶 汤香满于喉舌,苦稍长,微涩.轻度收敛.第三泡以后渐显柔顺细滑感.舌 面收敛后出现凉感. 曼撒古茶山资料介绍和它的普洱茶口感 曼撒古茶山茶区位置: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中北部,古六大茶山茶区。 曼撒古茶山普洱茶的特点与口感: 大叶种栽培野生茶特色,香扬水柔,在香甜茶系列中最具特色茶品; 舌面与上颚中后段香气饱满,优质茶品甘韵扩及两颊,近年因过度 采摘与季节因素,汤质较薄。 无量山古茶山简介和无量山普洱茶特色 构有石灰岩、砂岩、页岩、低谷、平坝和丘陵。生长针叶、阔叶及 混交林,除思茅松分布较广外,还生长着稀有珍贵林木。 无量山普洱茶的特色: 山高则温低,芽叶生长通常较慢,光合作用充足。无量山茶得天独厚,垄断了天时地利的优越自然条件,因此用 无量山茶叶原料生产的茶,内蕴独特香气。生茶清香,生津止渴; 熟茶醇厚,韵明香高。古云“雾锁千树茶,云开万壑葱;香飘十里外,味酽一杯中”。 易武古茶山简介及易武纯料生茶的特点 易武古茶山地理位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 易武古茶山位于六大茶山的东部,紧靠中老边境,面积约750平方 公里,是古[六大茶山]中面积、产量最大的茶山。全镇拥有古茶园面积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逐字稿一字不漏,规范排版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 茶,是一门功夫,来自同一棵茶树的叶子,可以调制出千变万化的香。白茶,绿茶,黄茶,乌龙茶,红茶,黑茶。中国被称为茶的故乡,不仅因为这里的土地孕育出世界最早的茶树,更因为这里的人们将茶视为一种沟通天地的生命。一片树叶落在水中,改变了水的味道,从此有了茶。茶经过了水与火,生与死的历练,与我们相遇。茶的命运也是我们的命运。 (一)土地与手掌的温度 地点:云南,景迈山 云南景迈山芒景村的苏国文,都要和家人一起赶制春茶,茶青来自景迈山的古茶园,这是制作云南普洱茶的上好原料,苏国文是景迈山布朗族最后一位头人苏里亚的儿子,他和族人们相信自己是茶神的子孙,尽管景迈山的茶大多被制作成普洱茶饼,但布朗人自己还是习惯喝存放一年以上的散茶。 (那么在喝新茶的时候,按照我们的茶文化,要把它制成烤茶) 烤茶的器物都是就地取材,土法烧造,抖动,使茶叶和炭火充分接触,以去除茶叶中的杂质和寒气,并由此调出浓郁的花香。 (在过去,我们的老人到地里面去劳动,如果忘记了中午饭,他不会回来的,如果忘记那个小茶罐,不去了,要回家了。不喝茶那个疲劳解不掉,茶在布朗族的生活中是密不可分的。)

来自森林的古树茶,山野之气强烈,喝下去苦涩,但回甘迅猛,很快,唇舌间便都是满满甜香。苏国文和他的族人世代居住在云南南部的原始森林中。冰川世纪,青藏高原阻挡了致命的寒流,它的东南边缘成为地球上古老物种的天堂—最早的茶树就生长在这片原始森林中。人类与野生茶树间的亲和故事,在千百年的口口相传中渐渐被演绎为神话,凝聚成这片森林中众多民族的共同记忆。四月中旬,景迈山的春茶已近尾声,布朗族村寨将迎来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茶祖节。 (每年要举行一次茶祖节,如果是小祭,它的高潮在十六日,如果是大祭,它的高潮在十七日,大家都要上到山顶上祭牛,用牛来祭祖先。) 1988年,苏国文的父亲临终前嘱咐他三件事:一要在布朗族山建一所学校;二要编写完布朗族史;三要为布朗族茶神建一座寺庙。如今苏国文都完成了。 (只有明确地知道自己是怎么生下来的,是怎么长大的要怎么回报,对养育自己的前辈,这样做人才会有意义的。) 76岁的苏国文坚信民族祖先的灵魂,依然生活在这片密林深处。 (我们布朗族每开辟一块新的茶园,种的第一棵树叫做茶魂树,树桩把它栽起来,它就代表那个魂,魂在守卫他的茶园。) 四年一次的茶祖节大祭,整个景迈山的布朗人都汇集到帕哎冷寺,用山泉水泡茶,洗浴神像,以自家最好的新茶供奉茶祖。布朗人的茶祖叫帕哎冷,传说一千八百多年前,是他在面对族人大规模遭受瘟疫的危难时刻,发现了茶叶可以治病,从而拯救了自己的族人。

高三地理饮料类农作物:茶叶、咖啡、可可区位条件专练

2019届高三地理---饮料类农作物:茶叶、咖啡、可可区位条件专练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茶树相宜生长在潮湿、暖和、隐藏、表土深厚、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环境,高山茶叶较平地优良,尤其是海拔200-600米之间。历代“草本”类医书在提及茶叶时均说它有止渴、提神、解困、分解脂肪、防治燥热等功效。汉文史料中多有藏人“嗜茶如命”字样,藏地民谚有“汉家饭果腹,藏家茶饱肚”之说,但藏区不产茶。 材料二“茶马古道”是穿梭于云南、四川与西藏高山深谷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即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做交易,由于当时是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 材料三三江并流是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这三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在云南省境内自产向南并行奔流170多公里,穿越担当力卡山、高黎贡山、怒山和云岭等崇山峻岭间,形成世界上罕见的“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妙自然地理景观。 (1)试分析高山茶较平地茶优良的缘由。 (2)分析唐宋时期川、滇与西藏之间“茶马古道”的成因。 【答案】(1)高山气温较低,雨量足够云雾较多,品质好;土壤疏松,有机质丰富高山坡度较大,利于排水(2)藏区属于高寒地区,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奶肉是藏民的主食;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饮茶能够帮助分解脂肪,故藏民喜食酥油茶;由于藏区不产茶而产良马,川、滇两地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或暖湿的气候、相宜的地形和土壤等条件),盛产茶叶;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须要大量的马匹,于是产生了具有互补性的“茶马互市”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小叶苦丁茶属多年生常绿植物,相宜生长的条件为:温度14℃-17℃,较为潮湿、荫蔽的环境,pH 值5-7微酸性石灰土壤。茶叶味道微苦甘醇,是一种集保健、药用为一体的代茶饮品。 贵州余庆县地处喀斯特地貌腹地,山清水秀,总人口30. 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 75万人。20世纪七十年头,部分农户起先在房前屋后零星种植苦丁茶树。2019年起,当地政府结合退耕还林进行结构调整,引导企业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使苦丁茶种植面积快速扩大。2019年,余庆小叶苦丁茶获国家原产地域产品爱护。近年来其茶叶产量不断攀升,产值过亿元,有“中国小叶苦丁茶之乡”的美誉。下图为余庆县在贵州省的位置和范围。 (1)说明贵州余庆有利于小叶苦丁茶生长的气候条件。 (2)当地农夫将自家山凹里常年缺水的田地都用来种植小叶苦丁茶,请分析其缘由。 (3)企业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这给茶农能带来哪些好处? (4)请依据下列两个问题,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假如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问题计分。

藤茶的全面资料

藤茶的全面资料 藤茶是在高山峻岭的云雾丛中生长的一种珍稀的野生藤本植物,没有化肥、农药所带来的污染,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采其枝叶经传统制茶工艺精制而成。以其独特的天然风味和调养防治人体疾病的高品质天然饮料已闻名于世,并得到各界的赞誉。现代人特别是对那些业务繁忙,应酬繁多的人,茶烟酒是应酬和谈判桌上必不可少的,而喝传统的茶叶过多则易导致兴奋失眠(因茶含咖啡因、茶碱成分)而影响次日的工作,烟酒过度会引起口苦、口干舌燥、身体不适感等症。而藤茶则无此弊端,反而可持久地润喉、解烟酒之毒,对身体有较好的保健作用,实为现代人的饮用佳品。 藤茶又称野藤茶、白茶、白茶饼,属葡萄科,蛇葡萄属的显齿蛇葡萄的多年生的藤本植物,是一种名贵珍稀的保健古茶,经茶史药典多方专家追史溯源考证,茶圣陆羽在其第一部茶经里将它归为新梢枝性状的藤茶类中。它是茶叶王国里的瑰宝,药效性能很强的茶之奇葩。纯天然无污染的具有清热解毒、润喉利肺的藤本茶叶,分布在云南、广西、广东、江西、湖南、贵州、湖北、福建(南靖、上杭、龙岩、连城、长汀、永安、三明、沙县、宁化、建宁、南平、建瓯、建阳、武夷山、浦城、顺昌、光泽)等海拨400~1300米的山地灌丛中、林中、石上、河边。尤其适应山间阴湿的环境中生长,根据民间长期饮用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实,野藤茶具有清热润肺、平肝益血、消炎解毒、降压减脂、消除疲劳等功效,尤其对因烟酒过度、油腻过多、肝火过旺引导起的身体不适(如咽喉炎)、消化功能障碍等症,具有独特而灵妙的保健功效。民间用它制成清醇的“白茶饼”,因其独特风味和功效而流传到南洋一带,至今东南亚各国仍享有盛誉。

1 藤茶的植物性状 藤茶属葡萄科,蛇葡萄属,学名为显齿蛇葡萄(Ampelopsis grossedentata).木质藤本,植物体全部无毛;卷须二分叉,长可达12cm。叶为二回羽状复叶,长可达21cm,小叶9~15片,最下羽片有小叶3片;枝顶部叶为一回羽状复叶;小叶草质或薄纸质,长椭圆形、卵形、菱状狭卵形或披针形,长2.5~7cm,宽1~3cm,顶端渐尖或急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边缘有粗锯齿,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幼叶略带紫红色;叶柄长1.5~3cm,枝上部叶几无柄,顶生小叶具柄,侧生小叶无柄,稍偏斜。聚伞花序与叶对生;总花梗长3~5cm;花小,黄绿色;花萼浅杯状,边缘不分裂或稍分裂;花瓣5片,长圆形;雄蕊5枚;花盘浅杯状。浆果近球形,直径7~10mm。花期6~9月,果期7~11月。 2 藤茶的民间传说 相传在清朝光绪(1875)年间,武夷山下有位 叫陈子贺的先生在京城担任光绪皇帝的老师,光绪皇帝当时身体较弱,食欲不振、脸色发黄、说话沙哑,脸上还常长红痘和黑斑。皇宫太医开出的处方一般只能维护一段时间,过后又会复发。光绪皇帝又十分怕吃药,故此病令光绪皇帝十分烦恼。那一年,陈子贺老师回家乡探亲,发现乡亲们经常饮用一种山上采来的野藤叶,人人精神饱满,皮肤光润,陈子贺先生试品尝一下,发现此茶饮后先苦后甘,回味甘凉,咽喉很舒服。联想光绪皇帝声音沙哑,于是,便带了一些回去给光绪皇帝品尝。光绪皇帝试品尝之后感觉味道不错,便经常泡饮。奇怪,不到半年时间,光绪皇帝不仅感觉咽喉清爽,而且脸上的红痘、黑斑也逐渐消失,皮肤变得光润起来,于是,光绪十分高兴,便降下圣旨,命它为“天子藤茶”。陈老师闻之急奏请皇上:如皇上降旨命它为“天子藤茶”,那百姓谁还敢喝?还是让它回到百姓之中,造福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