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肺间质纤维化合并呼吸衰竭并气管插管患者的护理

肺间质纤维化合并呼吸衰竭并气管插管患者的护理

肺间质纤维化合并呼吸衰竭并气管插管患者的护理

摘要】总结19例肺间质纤维化合并呼吸衰竭并气管插管患者的护理经验。该类患者病情进展快,自主呼吸换气功能差,多出现进行性低氧血症,有濒死感,各种治疗操作前向病方做好解释工作,重点观察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值的氧分压和发绀程度,及时调整吸入氧浓度;指导患者正确配合呼吸机。本组患者住院22-58 d.平均41 d,8例死亡。

【关键词】肺间质纤维化气管插管气道护理

肺间质纤维化是一组侵犯肺泡壁及肺泡周围组织的疾病,出现慢性进行性呼吸困难,合并肺部感染,最终导致呼吸衰竭,严重者死亡[1]。笔者总结护理19例肺纤维化合并呼吸衰竭并气管插管患者的经验,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2年6月~2012年6月共收治19例肺纤维化合并呼吸衰竭并气管插管治疗的患者,男性8例,女性11例,年龄49—88岁,均有进行性呼吸困难。I 型呼吸衰竭3 例,II型呼吸衰竭16例。

1.2 治疗方案

本病以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预防及控制呼吸道感染为辅,均使用气管插管正压通气。同时补钾、补钙,以预防使用激素后引起的低钾,骨质琉松,予西米替丁等保护胃粘膜。

2 护理

2.1 病室的消毒隔离

病室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采光好,紫外线消毒,温湿度适宜。限制家属探视,以防交叉感染,必要时须戴口罩进入。

2.2 病情的观察及处理

患者行气管插管后,因烦躁不安,出现了人机对抗,血氧饱和度持续低于90%,在充分评估患者耐受程度的基础上,及时给予肢体约束,并经常检查其可靠性。变换体位及特殊检查需松开约束时,扶持患者双手,以防患者意外拔管。必要时遵医嘱采用咪达唑仑、维库溴铵、丙泊酚,使患者持续处于镇静状态,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5%左右。将床头抬高15°~30°,使患者平卧或侧卧,以增加肺活量,利于通气,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并增强患者对气管插管的耐受性。患者出现咬管,用手移动插管,制动的手试图抬起以接触插管,头经常向两侧摆动等表现,可在病床边备好简易呼吸器及面罩,以防脱管时的应急使用。并准确记录24 小时出入量。

2.3 插管固定

用于固定的胶布需粘贴牢固,发现胶布、固定带松脱时应及时更换。更换固定带时由两人操作,一人固定插管,一人更换。每天交接班时测量并记录气管插管的外留长度、气囊的最佳充气量。若外留部分变短说明有下滑,外留部分变长说明插管有部分脱出,应及时进行复位。

2.4 气囊充气的护理

正压机械通气时,为保证潮气量的摄入及预防口腔和胃内容物的误吸,可使用合适的带气囊气管插管。为防止气道损伤,气囊压力应在2.4kPa以下,一般每次充气<4ml 以维持气囊压在5~8cmH2O之间,以不漏气为宜。

2.5 气道湿化的护理

患者建立人工气道后,失去了呼吸道对吸入气体的加温湿化作用和部分防御

功能,而吸入气体湿化不足,可损伤黏液纤毛系统,引起呼吸道炎症反应。因此,进行人工加温加湿是非常必要的。湿化罐液面高度以不超过标记平面为准,温度

保持在32℃~37℃之间,吸入气体的相对湿度控制在95%~100%[2]。

2.6 吸痰的护理

当患者出现咳嗽、痰鸣音、气道压力升高或者报警、血氧饱和度降至90%以

下时,先给患者吸100%的氧气2~3min,然后气管内滴入糜蛋白酶和盐酸氨溴索

注射液配成的湿化液,再对患者进行吸痰处理。在为患者吸痰时应注意:先吸痰

多的部位,依据听诊确定痰液位置进行吸痰,痰液位置高时应由上向下吸引,先

将浅部的痰液吸净,以免将浅部的痰液带入呼吸道深部;痰液位置深时则关闭负

压吸引器,轻轻插入,因深部吸引会直接造成气管粘膜的损伤,并且增加了患者

气管出血和感染的机会,也常因刺激性咳嗽或供氧不足引起患者发生低氧血症[3]。我们采用可控式带有小测孔的吸痰管,将吸痰管插入至遇到阻力后再上提1cm,

打开吸引器开关,边旋转边提拉吸痰,动作轻、稳、准、快,每次时间不超过

15s,两次吸痰之间至少有4~5次的通气,以免加重缺氧。每次吸痰要更换吸痰管,气管和口腔吸痰管要分开。

2.7 口腔及皮肤的护理

因患者使用大剂量激素和抗生素,易发生口腔霉菌感染,故应加强口腔护理。继发霉菌感染时,每日2次用2%碳酸氢钠口腔护理,同时涂制霉菌素,石蜡油

抹唇。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床铺平整,以气垫床预防褥疮发生。发生压疮者,协

助更换患者体位、按摩、氧疗、鹅顶灯烘烤等处理。

2.8 机械通气辅助呼吸护理

注意呼吸是否合拍。保持呼吸道畅通。定时观察呼吸频率,送气压力及机器

运转,防止漏气及脱落,以及吸氧浓度。观察生命体征及参数、意识神志变化并

记录。

2.9 心理护理和知识宣教

由于患者病情危重,家属易出现紧张、恐惧、急躁、忧虑、绝望等心理问题,及时向患者家属讲解气管插管的目的、作用以及自行拔管的危害性,吸痰的意义,气管插管后患者的不适表现,说明对患者进行肢体约束的重要性,消除患者家属

的顾虑,使家属能够理解并配合护理工作。

2.10 出院指导

指导病人在缓解期仍应按医嘱服药,定期到门诊随访复查。当出现咳嗽、发热、呼吸困难加重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车晓杰,李春梅,刘红梅,等. 肺间质纤维化的观察与护理[J]. 吉林医学,2008,29(20):1727~1728.

[2]张晴.气道湿化护理现状与进展[J]. 现代护理,2002(11):858.

[3]罗燕芬.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体位与排痰的观察[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1):13~14.

呼吸衰竭护理常规

呼吸衰竭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①全身情况。意识状况,生命体征,特别是呼吸情况,有无呼吸急促及发绀的情况,注意呼吸的节律和频率。监测动脉血气和生化情况。②局部情况。注意有无咳嗽,咳痰,痰液量、颜色及形状,咳嗽是否有力。③心理状况。有无紧张、焦虑、恐惧感,对护理的要求与合作程度。④健康知识。对疾病与机械通气的认知程度。 2、评估环境:是否安静、清洁,舒适。病房禁止吸烟。 3、评估用物:中心管道供氧,吸痰装置是否完好,呼吸机及气管插管、气管切开装置是否准备妥当。 【护理问题】 1、潜在并发症:重要器官缺氧性损伤。 2、低效性呼吸型态与肺的顺应性降低、呼吸肌疲劳、气道阻力增加、不能维持自主呼吸、气道分泌物过多有关。 3、清理呼吸道无效与呼吸道感染,分泌物过多或粘稠,呼吸肌疲劳,无效咳嗽或咳嗽无力有关。 4、自理能力缺陷与严重缺氧、呼吸困难有关。 5、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摄入不足、呼吸功增加和呼吸道感染导致能量消耗增加有关。 6、潜在并发症肺性脑病、消化道出血、心力衰竭、休克等。 【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保持病房安静,严格探视制度,避免情绪激动。室内要求空气新鲜,保持一定的温湿度,禁止吸烟。 2、心理护理:要做好解释,保持情绪稳定。消除心理压力和恐惧。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指导病人使用放松技术。 3、排痰护理:清醒病人协助翻身、拍背,痰液粘稠者给予雾化吸入,多饮水,

以利于痰液排出。无力咳嗽者经口或鼻导管吸痰,吸痰动作要轻、稳、准、快,避免损伤粘膜,并防止负压过大,时间以每次小于15s为宜。并注意导管插入的深度,防止过深刺激,吸痰期间应加大氧的流量,严格无菌操作。 4、氧疗的护理:①持续低流量吸氧1-2L/min。氧浓度控制在25-30﹪②氧疗中的湿化:慢性呼吸衰竭的病人由于长期吸氧,吸入干冷的氧气不利于气道的湿化,痰液不易排出,可在湿化瓶中加温开水,60-70℃为宜。③氧疗中每天更换湿化瓶、湿化液和鼻导管,并注意各种导管是否通畅以及观察用氧后的反应。管道及湿化瓶每日消毒。 5、、辅助通气的护理:使用前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配件是否完好,是否漏气,调节好参数。向病人和家属解释好用机的目的,方法、费用等。通气过程中严密监视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变化。观察神志,缺氧改善情况,定时作血气分析,并保持管道通畅,固定。呼吸机严格消毒,无菌操作,预防引起继发感染。 6、病情的观察:严密观察病情的变化,观察病人的神志,呼吸频率,节律、紫绀程度、脉搏、心率与血压的变化,准确记录出入量,判断肾功能和心功能的情况。注意胃内容物及大便的颜色,形状,如,发生消化道出血应立即配合医生采取相应措施。 7、控制感染护理:配合医生取痰作培养及药敏以利合理用药。严格按时给药,保证疗效。预防二重感染。做好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尿道口护理。防止继发感染。 8、营养支持:鼓励进食高蛋白,适当脂肪,高维生素饮食,纳差病人可静脉补充氨基酸,血浆,白蛋白等。不能进食者可通过鼻饲,保证营养的摄入。【健康教育】 1、予以家庭氧疗。 2、嘱其戒烟。预防上呼吸道感染,保暖,季节交换和流感季节少外出。 3、予以高蛋白,适当脂肪,高维生素饮食。

呼吸衰竭的治疗与护理

呼吸衰竭 一、定义 呼吸衰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功能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1.病因 ①中枢神经系统疾患:急性脑炎、颅脑创伤、脑出血、脑梗死、脑肿瘤等。 ②周围神经传导系统及呼吸肌疾患:脊髓灰质炎、重症肌无力、颈椎创伤、有机磷农药中毒等。 ③胸廓狭窄、胸创伤、自发性气胸、手术损伤、急剧增加的胸腔积液等。 ④呼吸道疾患:上呼吸道异物堵塞、喉头水肿、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肺气肿等。 ⑤肺血管性疾患:急性肺栓塞等。 ⑥溺水或电击。 ⑦安眠药中毒或吸入有害气体。 2.发病机制现已发现急性呼吸衰竭共有6种病理生理机制,其

中最主要的3种机制为肺泡通气不足、通气/血流比值失调或肺内分流。肺泡通气不足是造成低氧血症最主要的原因。 (1)正常情况下肺泡通气量大约为4L/min,肺泡通气不足的机制主要有: ①呼吸及驱动不足:如安眠药中毒、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②呼吸负荷过重:死腔通气量增加,见于机械通气时,致使肺泡通气量下降及气管阻力增加、胸肺顺应性下降。 ③呼吸泵功能障碍:如呼吸肌疾患、有机磷农药中毒等。 (2)通气/血流比值失调(V/Q)正常肺泡通气量(V)为4L/min,肺血流量(Q)为5L//min,V/Q为0.8。V/Q为0.8时可以发挥最佳气体交换效率;如果V/Q<0.8,由于肺泡通气量相对低于肺血流灌注量,致使部分流经毛细血管的血流未经氧合返回左心,产生静脉分流效应,引起低氧血症;如果肺泡毛细血管灌注不足,由于肺泡通气量相对超过肺泡血流量,进入肺泡内的部分气体不能与相应的肺血流进行变换,形成无效通气,也可引起低氧血症。 (3)肺内分流正常时心肺总分流量仅占心排血量的5%,当肺炎、肺不张时,由于肺内分流量增加而产生严重的低氧血症。 (4)弥散障碍肺水肿、肺不张、肺气肿时气体弥散面积减少,肺水肿时弥散距离增大,可影响弥散功能。 (5)吸入的氧分压降低。

呼吸衰竭的护理常规

呼吸衰竭的护理常规 一、护理目标 1.病人能维持最佳呼吸型态,呼吸困难缓解; 2.病人能维持最佳气体交换,缺氧情况得到改善; 3.患者能通过有效地咳嗽排除气道分泌物; 4.患者焦虑与恐惧减轻,营养改善; 5.患者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二、护理措施 一入院评估 如患者为急性呼吸衰竭入院,应先行急诊治疗处理,同时进行连续的护理评估; 了解患者发生呼吸衰竭的时间、地点、呼吸困难持续的时间;就诊前的病情变化及院前急救措施;了解患者有无意识不清,呼吸困难程度加重等其他症状; 局部情况;观察患者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的症状和体征,如有无发绀、肺部呼吸音及啰音变化; 全身情况;24小时心电监护,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意识状况,注意有无尿量减少及全身浮肿情况,观察有无肺性脑病的表现及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 辅助检查;及时了解血气分析、血电解质、胸片等检查结果; 心理、社会状况;评估患者有无恐惧、焦虑的表现及程度,了解患者担忧的原因;评估患者及家属对治疗及可能发生并发症的认知度和心理承受能力; 二急救治疗 急救过程中应细致观察与评估,及时掌握患者有关资料; 首先协助医生处理危及生命的情况,如心跳骤停、窒息等;对已发生休克的患者立即建立2条或以上的静脉通路,及时输血,补液,纠正血容量不足;持续氧疗、心电监护; 保持呼吸道通畅;当患者呼吸停止,立即清理口腔分泌物,在呼吸道通畅情况下,以简易呼吸囊进行人工通气;如发生心跳骤停,采取体外心脏按压等有关的抢救措施;必要时协助医生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调节呼吸机进行合理的机械通气; 三氧疗的护理 1.呼吸衰竭患者需吸入较高浓度FiO2>35%的氧气,使PaO2迅速提高到60-80mmHg或SaO2>90%; 2.呼吸衰竭患者一般在PaO2<60%时才开始氧疗,应予低浓度持续给氧,使PaO2控制在 60mmHg或SaO2在90%或略高; 四用药护理 1.呼吸兴奋剂静脉点滴速度不宜过快,注意观察呼吸频率、节律、睫毛反应、神志变化及动脉血气的变化,以便调节剂量;如出现恶心、呕吐、烦躁、面色潮红、皮肤瘙痒等现 象,需要减慢滴速; 2.禁用镇静催眠药物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常因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而影响睡眠,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引起烦躁不安,在执行医嘱时应注意加以判别,禁用对呼吸有抑制作用的镇静剂; 3.遵医嘱选择有效的抗生素控制呼吸道感染; 五机械通气的护理 1.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的变化,准确记录出入量等; 2.掌握呼吸机的参数,及时分析并处理呼吸机报警的原因; 3.加强气道的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 4.做好口腔护理,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5.预防并及时发现、处理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呼吸内科呼吸衰竭患者护理要点

呼吸内科呼吸衰竭患者护理要点 呼吸衰竭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通气和(或)换气功能障碍导致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而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综合征。一般认为,在海平面大气压休息状态下,呼吸室内空气时,PaO2<8.0kPa(60mmHg)和(或)PaCO2>6.67kPa (50mmHg)时,作为呼吸衰竭的血气诊断标准。根据血气变化,将呼吸衰竭分为两型:I型系指PaO2下降而PaCO2正常或降低,多为急性呼吸衰竭的表现;Ⅱ型系指PaCO2升高,多为慢性呼吸衰竭或间有急性发作的表现,常见于阻塞性功能障碍的肺、支气管疾病。 一、病因 1.气道病变引起的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支气管炎症、痉挛、肿瘤、异物及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时,由于气道不同程度的阻塞,肺泡通气不足,导致缺氧及CO2潴留。 2.肺组织损害引起的换气功能障碍 肺部炎症、水肿、血管病变、弥散性肺间质纤维化、肺气肿、矽肺、ARDS等,引起V/Q灌注比例失调,弥散面积减少或解剖分流增加,导致缺氧。 3.胸廓活动减弱或呼吸肌衰竭引起的限制性通气功能 障碍

胸廓严重畸形、严重脊柱后侧突、广泛胸膜增厚、大量胸腔积液、气胸等引起胸廓活动受限制;脊髓灰质炎、多发性神经根炎、重症肌无力、呼吸肌负荷加重等引起呼吸肌活动减弱,均可使肺扩张受到影响,导致肺通气量减少。 4.脑部病变引起的呼吸中枢功能障碍 脑部炎症、血管病变、肿瘤、外伤、代谢性或药物中毒等,直接或间接损害呼吸中枢,导致呼吸功能抑制,通气功能减弱。 二、临床表现 呼吸衰竭可使机体各器官和组织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是其主要的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的基础。 (一)缺氧 中枢神经系统对缺氧最为敏感,其次为心血管系统和血液系统等。 1.中枢神经系统 脑组织重量仅占全身重量的2%,而需氧量却占总量的25%,大脑耗氧量3mL/(100g·min)。早期缺氧即可引起脑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起到代偿作用。严重缺氧时扩张的血管血流缓慢,血管通透性增加及“离子泵”的作用减弱,致使脑水肿发生和颅内压增高,同时亦可直接损伤脑细胞。

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

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 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简称呼衰,是指病人的肺通气和换气功能因为一些原因受到了严重的阻碍,患者无法在静息状态下进行正常足够的气体交换,出现了缺氧伴(或不伴)二氧化碳潴留症状。呼吸衰竭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症,但是又有着极高的死亡率。诱因有很多种,例如肺通气功能不足、弥散功能障碍、肺通气和血流比例失调等。判定的主要依据是动脉血气分析,病人在保持正常的海平面大气压、静息状态、呼吸空气的状态中,动脉血氧分压还是低于60mmHg,而二氧化碳分压又高于50mmHg的情况,排除患者没有进行过心内解剖分流或者原发性心排血量降低的问题,就可以确诊为呼吸衰竭。 一、呼吸衰竭的分类 1.急性呼吸衰竭 急性呼吸衰竭常见于意外的外部因素造成的肺功能的突然衰竭,例如电击、溺水、外伤、食物中毒或者受到有害物体的刺激等。 2.慢性呼吸衰竭 有慢性呼吸衰竭的患者在初期会有精神波动烦躁不安的情况,会表现的神志冷淡、肌肉不受控制的轻颤、无法抑制的昏睡等表现;后期就会出现心率加快失常、消化道出血、甚至休克的情况。 二、呼吸衰竭患者的表现 1.精神症状的表现 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会很快有精神无法自控的表现,会出现狂躁、昏迷、抽搐等现象。而慢性呼吸衰竭的患者在前期会表现的注意力无法集中,烦躁不安、白天嗜睡而晚上不能入眠的情况,后期会有胡言乱语、昏睡不醒、肌肉震颤抽搐的表现,病情严重者还会伴有脑疝。

2.呼吸异样表现 患者呼吸的频率、幅度、胸廓都会不正常,在进行胸部听诊时,还会有呼吸 音的改变,出现痰鸣音、罗音、哮鸣音。 3.皮肤、粘膜及循环功能表现 患者皮肤会出现潮红颜色,口唇、舌色指甲颜色也会发生变化。测量脉搏、 心率血压时会出现脉搏洪大、心率和血压失常的现象。 4.排泄物的表现 观察患者是否有消化道出血的迹象,大便、呕吐物和胃液的颜色是否有异常,痰液的颜色和外观等。 二、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 1.普通护理 要给病人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室内要保证空气流通、温湿度合适;为防止 交叉感染,要定期进行消毒,减少不必要的探视,控制感染源,降低病人患上病 原性腹部感染等并发症。病人应保持半坐卧位,可以减轻呼吸压力。衣服要选择 柔软保暖的,预防着凉感冒。指导患者学习腹部呼吸锻炼或者缩唇呼吸法,有效 的呼吸功能锻炼都可以帮助呼吸,提高呼吸组织的能力,对病人的生活质量有着 很好的提升。 2.备齐抢救物品和药品 由于呼吸衰竭病人的突发情况多,死亡率又很高。在进行医疗器材的日常维 护中,一定要仔细准备。要常备抢救车、吸痰器、氧气、输液器、人工呼吸机、 气管切开包,急救药物有呼吸兴奋剂、支气管解痉剂等。 3.保持呼吸道通畅 由于呼吸衰竭的病理特征,最根本的护理措施就是保持病人的气道通畅。如 果气道被痰液、异物完全堵塞,或者人工气道出现障碍时,病人必然会出现窒息

呼吸衰竭患者护理常规

呼吸衰竭患者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引起呼吸衰竭的病因。 2、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精神意识状态及皮肤情况。有无恶呼吸困难、紫绀、意识障碍等。 3、评估患者的呼吸型态及脉搏血氧饱和度,呼吸困难及缺氧程度,氧疗及机械通气情况。 4、评估患者的咳痰能力和痰液的颜色、性质、量及黏稠度 5、实验室检查结果:动脉血气分析、X线胸片、心电图、心脏超声等。 【护理问题】 1、低效性呼吸型态 2、清理呼吸道无效 3、自理能力缺陷 4、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5、语言沟通障碍

6、潜在并发症肺性脑病、消化道出血、心力衰竭、休克等 【护理措施】 1、密切观察病人的呼吸频率、节律、深度及呼吸困难程度,监测生命体征。评估病人意识状态及神经精神症状,观察有无肺性脑病症状。 2、按医嘱正确氧疗,根据病人临床表现及血气分析调节给氧方法和浓度。型呼衰可短时间内间歇高浓度吸氧,可用面罩吸氧。型呼衰(COPD)病人应用持续低流量吸氧(1~2L/分),用鼻塞和鼻导管吸氧。 3、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时,合理设定呼吸机模式和参数并根据血气结果及时调整。及时处理呼吸机报警。观察呼吸机是否与患者呼吸同步,及时查找原因并处理。 4、保持呼吸道通畅,评估病人能否有效咳痰,观察痰液的颜色、性质、量及黏稠度,促进痰液引流,鼓励病人咳嗽、咳痰,更换体位,多饮水。如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应加强气道管理。危重患者每2小时翻身拍背一次,及时吸痰,注意无菌操作。 5、注意气道湿化,化痰药雾化吸入bid或qid 6、按医嘱正确给药,密切观察不良反应;禁用呼吸抑制剂,慎用镇静剂。

7、清醒病人正确指导进行有效呼吸,协助病人取端坐位或半坐位,教会病人缩唇呼吸。 8、备好抢救物品和药品,如气管插管包、气管切开包、人工呼吸器、吸痰器、氧气筒、强心剂。 9、预防并发症,如休克、出血、DIC。 10、一般护理 (1)保持病室整洁、通风,每日2~3次,每次30分钟或进行层流净化。 (2)饮食护理,鼓励患者多进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昏迷或无法经口进食者按医嘱实行肠内或肠外营养。

护士资格辅导:呼吸衰竭病人护理

护士资格辅导:呼吸衰竭病人护理 2018护士资格辅导:呼吸衰竭病人护理 呼吸衰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引起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滞留,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从而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称之为呼吸衰竭,简称呼衰。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编辑整理的2018护士资格辅导:呼吸衰竭病人护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呼吸衰竭病人护理 呼吸衰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引起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滞留,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从而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称之为呼吸衰竭,简称呼衰。 诊断的依据常以动脉血气分析为根据,在海平面、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情况下,当动脉血氧分压(PaO:)<60mmhg和(或)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50mmHg即为呼吸衰竭。 (一)病因临床上常见的病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气道阻塞性病变气管一支气管的炎症、痉挛、肿瘤、异物、纤维化瘢痕,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重症哮喘等。 2.肺组织病变及肺泡和(或)肺间质的病变,如肺炎、肺气肿、严重肺结核、弥漫性肺纤维化、肺水肿、矽肺等。 3.肺血管疾病肺栓塞、肺血管炎等。 4.胸廓与胸膜病变胸部外伤造成连枷胸、严重的自发性或外伤性气胸等,严重的脊柱畸形、大量胸腔积液或伴有胸膜肥厚与粘连、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脊柱炎,可随着病情的发展引起呼吸衰竭。 5神经肌肉疾病脑血管疾病、颅脑外伤、脑炎以及镇静催眠剂中毒,可直接或间接抑制呼吸中枢。脊髓颈段或高位胸段损伤(肿瘤或外伤)、脊髓灰质炎、多发性神经炎、重症肌无力、有机磷中毒、破伤风以及严重的钾代谢紊乱,均可累及呼吸肌功能,造成呼吸肌无力、疲劳、

一例肺间质纤维化合并感染呼吸衰竭患者误吸后导致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个案护理

一例肺间质纤维化合并感染呼吸衰竭患者误吸后导致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个案护 理 摘要:目的:1例肺间质纤维化合并感染呼吸衰竭患者误吸后导致缺血缺氧 性脑病的临床资料和护理过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呼 吸科收治 1 例肺间质纤维化合并感染呼吸衰竭患者误吸后导致缺血缺氧性脑病 的患者住院诊治过程。结果:本例患者经积极治疗和护理后病情稳定,意识逐渐 清醒,能完成简单指令,取得了满意效果,其护理要点包括机械通气的护理、病 情观察、用药护理与预防各种并发症的护理。结论:对于病情危重,生活完全不 能自理的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在整体护理的基础上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护理 任务复杂繁重,需要护理人员提高护理技术,减少护理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误吸导致的缺血缺氧性脑病;机械通气的护理;个案护理。 肺间质纤维化(以下简称肺纤维化)是一组侵犯肺泡壁及肺泡周围组织的疾病。其主要病理改变为肺间质纤维化,使肺顺应性降低,肺容量减少,呈限制性通气 和弥散功能障碍。患者出现慢性进行性呼吸困难,合并肺部感染,最终导致呼吸 衰竭,严重者死亡。成人缺血缺氧性脑病,多见于低血压、低血糖、大失血、窒息、心脏骤停等原因引起的脑组织损伤[1]此病并未列入卫生部统编资料中,但 是其对患者造成的神经功能的损害却不可小觑[2]目前还没有特效药或特效方法 临床上多采用综合疗法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增加脑细胞能量供应,纠正脑水肿, 预防并发症。 1资料与方法 一般来说肺纤维化发病多见于中年男性,早期多以活动或劳累后出现气短、 气急,或偶见干咳为主要表现。疾病的特点为刺激性干咳(亦有极少数病人不咳),

动则气短、喘憋等。如果年龄大于50岁(多发年龄段),咳嗽气短3个月以上一 般治疗效果不佳,应及时到医院检查确诊,以使早期治疗。 1.1早期症状肺纤维化具有早期以间质细胞浸润,晚期以肺间质胶原纤维沉积 为特点,一旦进入晚期则很难逆转。因此根据肺纤维化早期的症状表现来尽早地 发现肺纤维化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可明显延缓肺纤维化的进展程度,为正确治 疗提供更多的机会与时间。 1.2渐进性呼吸困难是本病的特征,患者呼吸时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 随着呼吸衰竭的加重变得更加明显。表现在呼吸频率、节律和幅度的改变,中枢 性呼吸衰竭呈潮式间隙或抽气样呼吸,喉部或气道病变所致的吸气性呼吸困难, 出现三凹征,当伴有呼吸肌疲劳时可表现胸腹部矛盾呼吸。刺激性干咳或伴少量 粘痰。发绀是缺氧的典型体征,当动脉血还原血红蛋白为1.5g%血氧饱和度低于85%时可在口唇、指甲出现发绀,贫血者发绀不明显或不出现。乏力、低热,部 分患者体重减轻,可有杵状指。体检时闻及肺底部吸气末爆裂音,颈静脉怒张, 肝脾肿大。精神神经症状,急性缺氧可出现精神错乱、躁狂、昏迷、抽搐等症状。慢性缺氧多有智力或定向功能障碍。严重高碳酸血症可出现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血液循环系统症状,严重缺氧和高碳酸血症可加快心率,增加心排出量,升高血压,由于严重缺氧,酸中毒引起心肌损伤,出现周围循环衰竭、血压下降、心律 失常、心脏停搏。消化和泌尿系统症状,严重呼吸竭可明显影响肝肾功能,表现 为小便少、尿中出现蛋白、红细胞和管型。重度缺氧和高碳酸血症可导致上消化 道出血。 于2016年06月我科收治一例肺间质纤维化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于2016-06-23进食过程中发生误吸,呼吸、心跳骤停,导致缺血缺氧性脑病,呈深昏迷状态,进过精心治疗、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2一般资料 2.1病例介绍: 病史:患者,男,88岁,因反复咳嗽、咳痰、发热1月加重伴乏力半月。于2016年06月23入院,于我院门诊就诊,行胸部正侧位提示双肺纤维化合并感染,

呼吸衰竭护理新进展

呼吸衰竭护理新进展 呼吸衰竭是指由于肺脏功能异常或呼吸系统机械性障碍导致氧和二氧 化碳交换障碍的一种临床病症。它是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并发症, 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炎、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 呼吸衰竭的病情严重程度可分为急性呼吸衰竭和慢性呼吸衰竭。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呼吸衰竭护理也有了新的进展。以下是一 些新的护理进展。 1.早期干预和预防:在监护室或急诊室中对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早期干 预和治疗,可以有效减轻病情,降低死亡率。例如,在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可以通过气道处理、间质氧合膜(ECMO)等措施保持氧合和通气功能。 2.应用无创通气(NIV):无创通气是一种非侵入性治疗方法,通过 面罩或鼻罩给予患者呼吸支持,减少呼吸机相关的并发症。最近,研究发现,在一些患者上应用早期NIV治疗可以减少呼吸机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改善临床结果。 3.呼吸机筛选和个体化的通气管理:随着个体化医学的发展,越来越 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呼吸机筛选和个体化的通气管理。早期评估患者的通气 需求,选择合适的呼吸机模式和参数,可以提高通气效果,减少机械通气 相关并发症。 4.目标导向的治疗:目标导向的治疗是一种基于患者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在呼吸衰竭的护理中也得到应用。通过监测和评估患者生理指标,制 定个体化的治疗目标和护理计划,可以更好地控制患者的病情和提高治疗 效果。

5.多学科团队协作: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协作,包 括呼吸科医生、护士、康复医生、营养师等。他们共同制定治疗计划,关 注患者的全面身心健康状况,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支持。 总之,呼吸衰竭护理在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推动下不断进步。通过 早期干预和预防、应用无创通气、个体化的通气管理、目标导向的治疗和 多学科团队协作,可以提高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这些新的进展为呼吸衰竭护理提供了更多有益的 手段,为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

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

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 呼吸衰竭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引起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从而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症,简称呼衰。 诊断的依据常以动脉血气分析为根据,在海平面、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情况下,当动脉血氧分压(PaO2)<60mmHg和(或)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50mmHg即为呼吸衰竭。 (一)分类 1.按照动脉血气分类 (1)I型呼衰:仅有PaO2 下降,<60mmHg,PaCO2 降低或正常。 (2)II型呼衰:PaCO2 升高,同时有PaO2 下降。动脉血气分析为PaO2 <60mmHg和(或)动脉血PaCO2 >50mmHg。 2.按发病急缓分类可分为急性呼衰和慢性呼衰。 一、急性呼吸衰竭 (一)病因 1.呼吸系统疾病如严重呼吸系统感染、急性呼吸道阻塞性病变、重度或危重哮喘等。 2.急性颅内感染、颅脑外伤、脑血管病变(脑出血、脑梗死)等。 3.脊髓灰质炎、重症肌无力等。 (二)临床表现 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主要是低氧血症所致的呼吸困难和多脏器功能障碍。 1.呼吸困难是呼吸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 2.发绀是缺氧的典型表现。可在血流量较大的口唇、指甲、舌头等处出现发绀。 3.精神神经症状急性缺氧可出现精神错乱、躁狂、昏迷、抽搐等症状。 4.循环系统多数患者有心动过速。 5.消化和泌尿系统症状严重呼吸衰竭对肝、肾功能都有影响。 (三)辅助检查 1.动脉血气分析单纯PaO2 <60mmHg为I型呼吸衰竭;若伴有PaCo2 >50mmHg,则为 II型呼吸衰竭。 2.肺功能检测肺功能检测有助于判断原发疾病的种类和严重程度。 3.胸部影像血检查包括普通X线胸片、胸部CT等。 (四)治疗原则 对重症患者常需进入ICU病房。特别要注意防治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 1.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气道通畅的方法主要有:①若患者昏迷,应使其处于仰卧 位,头后仰,托起下颚并将口打开;②清除气道内分泌及异物;③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人工气道的建立一般有三种方法,即简便人工气道、气管插管级气管切开。气管内导管是重建呼吸最可靠的方法。 2.氧疗I型呼吸衰竭的主要问题为氧合功能障碍而通气功能基本正常,较高浓度 (>35%)给氧可以迅速缓解低氧血症而不致引起CO2 潴留。对于伴有高碳酸血症的急性呼吸衰竭,往往需要机械通气治疗。 3.增加通气量、改善CO2 潴留 (1)呼吸兴奋剂主要适用于以中枢抑制为主、通气量不足引起的呼吸衰竭,对以肺炎、肺水肿等病变引起的以肺换气功能障碍为主所导致的呼吸衰竭患者,不宜使用。 (2)机械通气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昏迷逐渐加深,呼吸不规则或出现暂停,呼吸道分

呼吸衰竭护理

呼吸衰竭护理 【主要护理问题】 1.气体交换受损 与各种原因导致的肺换气功能障碍有关。 2.清理呼吸道无效 与气管插管导致无效咳嗽有关。 3.自理能力缺陷 与长期患病,身体衰弱有关。 4.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慢性疾病消耗有关。 5.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长期卧床有关。 6.语言沟通障碍 与气管插管导致失音有关。 【护理要点】 1.急性呼吸衰竭病人绝对卧床休息。慢性呼吸衰竭代偿期病人可适当下床活动。 2.给予高蛋白、易消化饮食。原则上少量多餐。不能进食者给予

鼻饲,保证足够热量和水的摄入。 3.监测生命体征及瞳孔、口唇、甲床颜色的变化。对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病人要观察神志变化,有无呼吸抑制。注意病人的呼吸节律、快慢、深浅变化。观察痰液量及性状,痰量多、黄稠提示有感染加重,应及时通知医生并留取痰标本。 4.依据不同病情及呼吸衰竭类型给予吸氧,争取短时间内使动脉氧分压高于50mmHg,氧饱和度80%以上。 5.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病人咳嗽,帮助病人翻身拍背,促进痰液引流。机械通气病人,每1~2小时吸痰1次,必要时需反复及时吸痰。吸痰前2分钟气道内注入2%碳酸氢钠溶液3~5ml,降低痰液黏稠度,利于痰液吸出。1次吸痰过程不宜超过10~15秒,防止窒息。 6.用药护理。观察呼吸兴奋剂使用效果。给药过快、过多,易出现呼吸过快、面色潮红、出汗、呕吐、烦躁不安、肌肉颤动、抽搐和呼吸中枢强烈兴奋后转入抑制,这时应减药或停药。应用5%碳酸氢钠溶液时,注意病人有无二氧化碳潴留现象。应用脱水剂及利尿剂时注意观察疗效。心功能不全时静脉点滴不宜过快,限制入量。 7.出院指导①鼓励病人坚持做呼吸运动锻炼,掌握有效咳嗽咳痰方法,提高呼吸道抗感染能力。②减少刺激性气体的吸入,告诫病人戒烟。减少公共场所活动,避免呼吸道感染。③指导病人正确服药。了解药物副反应。④安排合理膳食,注意热量、维生素、脂肪、电解

呼吸衰竭的护理措施

呼吸衰竭的护理措施 第一篇:呼吸衰竭的护理措施 呼吸衰竭的护理措施 (一)合理用氧 对Ⅱ型呼吸衰竭病人应给予低浓度(25%~29%)、低流量(1~2L/min)鼻导管持续吸氧,以免缺氧纠正过快引起呼吸中枢抑制。如配合使用呼吸机和呼吸中枢兴奋剂可稍提高给氧浓度。给氧过程中若呼吸困难缓解、心率减慢、发绀减轻,表示氧疗有效;若呼吸过缓或意识障碍加深,须警惕二氧化碳潴留。 (二)通畅气道,改善通气 1.及时清除痰液。清醒病人鼓励用力咳痰,对于痰液黏稠病人,要加强雾化。稀释痰液,咳嗽无力者定时协助翻身、拍背,促进排痰,对昏迷病人可机械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2.按医嘱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如氨茶碱等。 3.对病情重或昏迷病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使用人工机械呼吸器。 (三)用药护理 1.按医嘱选择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控制呼吸道感染。 2.按医嘱使用呼吸兴奋剂(如尼可刹米、洛贝林等),必须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防药物过量;对烦躁不安、夜间失眠病人,慎用镇静剂,以防引起呼吸抑制。 (四)观察病情,防治并发症 密切注意生命体征及神志改变。及时发现肺性脑病及休克;注意尿量及粪便颜色,及时发现上消化道出血。 第二篇:呼吸衰竭的护理措施 呼吸衰竭的护理措施 ⒈饮食护理:鼓励患者多进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不能自行进食者予以鼻饲饮食)。 ⒉保持呼吸道通畅

⑴鼓励患者咳嗽、咳痰,更换体位和多饮水。 ⑵危重患者每2~3h 翻身拍背一次,帮助排痰。如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应加强气道管理,必要给予吸痰。 ⑶神志清醒者可做雾化吸入,⒊合理用氧:对Ⅱ型呼吸衰竭病人应给予低浓度(25%一29%。)低流量(1~2L/MIN)持续鼻导管吸氧。如果配合使用呼吸机和呼吸中枢兴奋剂可稍提高给氧浓度。 ⒋危重患者或使用机械通气者应做好特护记录,并保持床单位平整、干燥,预防发生褥疮。 ⒌使用鼻罩或口鼻面罩加压辅助机械通气者,做好该项护理有关事项,防止受压部位压疮的发生。 ⒍病情危重患者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应按人工气道护理要求。 ⒎建立人工气道接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时应按机械通气护理要求。 ⒏用药护理 ⑴遵医嘱选择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控制呼吸道感染。 ⑵遵医嘱使用呼吸兴奋剂,必须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以防药物过量;对烦躁不安、夜间失眠病人,慎用镇静剂,以防引起呼吸抑制。 第三篇:呼吸衰竭护理新进展 呼 吸 衰 竭的护 理 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 是指各种原因引起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症状的综合症动脉血气分析

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需要注意以下几 个方面 呼吸是人体生命维持的基本功能之一,主要包括内外呼吸以及气体血液运输三方面内容,只要其中任何一环出现问题,就可能造成缺氧及一系列异常反应,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危害,这就是呼吸衰竭。呼吸衰竭除必要的及时治疗外,还需重视病人的各项护理,保证良好护理,才能使其生命健康得以更有效保障,本文据此简要讨论几点护理中的主要注意事项。 1、一般护理 一般护理主要是对病人基本生活状况的控制,为其提供良好的休养环境,以使其更快恢复。具体包括如下几点: 1.1饮食:要将之作为一般护理中的关键要点,因呼吸衰竭病人本身会出现较大体力消耗,所以需要确保营养供给充足;尤其是部分进行人工通气的病人,身体会较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导致其体内新陈代谢明显加快,蛋白质等各类营养物质需求量显著增加,务必要保证这一时间段营养供给足够,比如蛋白质至少每日维持在1g/kg以上才行;要尽可能鼓励患者按时进食,以高蛋白、高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为宜,使病人身体机能能够正常维持。 1.2准备:在护理期间为确保能够及时应对病人突发病症反应,一般需要准备各类抢救物品,诸如呼吸机、呼吸兴奋剂等,提高对病人的危机救助能力;呼吸衰竭病人室内应保持空气新鲜,并注意室内环境的湿度控制,定期开窗透气,并经常清理,避免各类细病菌滋生等。 2、气管插管护理 呼吸衰竭病人完成气管插管后要对其加强护理,注意气管插管的合理性,并详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确保病人处于健康生命状态。

2.1检查导管的规范性。要定时进行导管状况的检查,使其合理固定,保证 其深度与口腔距离维持在22-24cm,同时还要确保气管插管与气管分叉之间距离 控制在1-2cm左右,使其深度适宜,避免导管挤出或是造成一侧肺不张问题; 2.2维持病人人工气道的通畅性。应按护理规范为其气道内滴注一些湿化液,并适当加强气道冲洗;在具体吸痰操作时,还要注意痰液的颜色、量以及基本性征,如果发生有异常变化需要及时告知医生予以处理;吸痰是呼吸衰竭病人护理 中的关键内容,在执行中要确保无菌控制,通过一次性吸痰管进行吸痰,并严格 按照气管-口腔-鼻腔的顺序进行规范化吸痰操作,限定吸痰时间,每次不应该超 过15秒; 2.3注意充气气囊的维护,每过约5个小时就要放气一次,持续5分钟左右 即可,避免气囊对气管黏膜的较重压迫;为避免气囊上部分泌物流入到下气道内,应在放气前先对病人口腔及咽部加以清洁,将其中分泌物清除干净再进行气囊的 放气操作。 1. 用药护理 在进行用药护理时要严格注重病人药物副作用表现。比如在使用呼吸兴奋剂时,要严格规范注意事项,确保用药中呼吸道顺畅,并合理控制滴注速度以及用 药具体剂量;在为病人提供完药物后要对其状况反应加以检测,一般会出现一定 的神志及呼吸变化,表现较轻维持观察状态即可,如果表现较重,出现多汗、面 肌抽搐、呕吐等状况时要及时降低用量以及滴注速度,并告知医生处理。对于一 些失眠暴躁病人,要谨慎使用镇静剂,可能导致病人出现呼吸抑制状况。其他一 些药物,比如洛贝林,也要注意用药观察,可能出现心跳过快、血压降低之类的 情况,要作好观察记录,及时控制使用剂量。 4、合理氧疗 为不同类型病人提供针对性的氧疗方法,可控制病人呼吸困难状况。对于Ⅰ 型呼吸衰竭病人,要为其提供高浓度的氧疗方式,并依据病人具体缺氧的严重程度,为其提供1~5L/min的氧疗;对于Ⅱ型呼吸衰竭病人需要提供低浓度氧疗方

ICU气管插管的护理知识科普

ICU气管插管的护理知识科普 重症监护室里面的气管插管主要是为了救治出现呼吸衰竭的患者,通过建立人工气道,让呼吸机和病患保持有效连接,借助呼吸机李尕其改善肺通气和肺换气,从而降低呼吸功耗和呼吸损伤,对呼吸衰竭起到及时纠正的作用。而对于气管插管患者的护理也非常重要,下面我们就一起了解ICU气管插管的相关护理知识和注意事项。 1.插管中的护理配合 (1)病情评估。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心电图和血氧饱和度,通过患者的病历资料和患者家属的沟通交流,了解患者是否患有其他疾病,是否有过插管史,结合上述情况,向患者家属交待实际病情。随后检查颈部活动度、张口程度以及咽喉部位和牙齿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插管型号,对静脉通道能否保持畅通和插管深度作出评估。 (2)用品准备。插管前,要准备好气垫、喉镜、插管油、气管导管与导丝、注射器、面罩、吸痰管、吸引器、简易呼吸器、无菌手套、抢救车以及插管辅助用药等器械和用品。根据实际情况,准备好呼吸机,并确保所有用品、器械都处于完好状态。 (3)插管时的配合工作。医护人员要对处于清醒状态的患者做好相应的解释工作,让患者放松,积极配合插管。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去除枕头,当患者血氧饱和度较低时,通过简易面罩呼吸器对其辅助给氧,让血氧饱和度恢复到正常水平。随后将患者肩部略微抬高5~10公分,让生门充分暴露。遵医嘱给患者推注辅助用药;患者口咽出现较多分泌物时,要及时将痰液吸净,避免干扰到插管视野,同时要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关注,特别是血氧饱和度和心电图的变化。将喉镜递给医生,

待插入后协助医生将导管内芯取出,吸痰。将插管位置固定好的同时,辅助通气,观察患者的胸廓气伏程度,使用听诊器检查双肺的呼吸音是否对称,随后向气囊推注 4~5ml气体,并用胶布和牙垫进行固定,测量气囊压力,并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及时连接呼吸机。 2.ICU气管插管的护理 (1)常规护理。将患者安置在清洁、安静、通风良好的病室内,并调整好室内的温湿度,在气管套口上覆盖两到三层无菌纱布,室内应使用加湿器,定时使用紫外线灯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插管完成后,让患者取侧卧位,以便气管分泌物能够顺利排出体外。随后要不断转动体位,以免患者肺部由于呼吸运动不畅而出现停滞,并防止褥疮。准备好急救用品和药品,以备不时之需。另外还要防止由于气囊滑脱或大量分泌物导致气道堵塞,一旦发现患者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发绀,应立即取下套管气囊认真检查。 (2)及时吸痰。患者气管被切开后,自主排痰困难,这是应注意及时将气道当中的痰液全部清除干净,并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流程进行吸痰操作。①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尽量减低对气道的损伤。因此吸痰管的直径要比气管内套管的直径小一半,这样才能保证吸痰时,空气仍能顺利进入肺部,降低发生窒息的概率,并避免负压过大而导致肺不张。因此最好选择透明硅胶吸痰管或有侧孔的吸痰管。②将吸痰管置入最深处,向上微提1cm,在开启负压一边旋转一边退出,吸痰时,要保持动作轻柔,不可在气管内上下反复提插。吸痰每次至多可连续进行三次,并且每次吸痰时间不可超过10秒。若吸痰持续时间过长或频次过高,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就会下降,甚至会出现气道受损或窒息的情况。

谈呼吸衰竭气管插管呼吸系统的护理

谈呼吸衰竭气管插管呼吸系统的护理 【摘要】呼吸衰竭以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为标志,气管插管是临床上抢救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困难、呼吸衰竭及呼吸停止病人的一种重要措施,从而达到增加通气量,改善通气功能,减少呼吸耗氧为目的。其比气管切开创伤小,由于不能说话造成沟通障碍,导致不能有效的咳嗽和咳痰,易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需加强全面的护理,做好呼吸道管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关键词】呼吸衰竭;气管插管;呼吸系统;护理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50~80岁,平均65岁,经有效的心理护理及呼吸道护理,未发生肺部感染、管道阻塞等并发症,气管套管留置7~14天均顺利拔除出院。 2机械通气期间的护理 2.1非语言表达能力的培训根据病人不能说话的特点,学会用手势或书面表达表情及对护理的要求如口渴、疼痛、发热、有大小便等。患者暂时失去语言表达能力及上呼吸道的保护功能应密切观察,及时了解其要求及病情变化,各项操作均应按无菌操作进行。 2.2插管护理:①保持气道通畅。1~2 h吸痰1次,以免时间过长使痰液结痂造成堵塞。若痰液粘稠不易吸出时,可用无菌生理盐水20ml加庆大霉素8万u、地塞米松5 mg,每次吸痰前自导管外口滴入2~5ml,以稀释痰液并刺激患者呛咳反射,以利痰被吸出。

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吸痰深度以吸痰管到达导管内口为宜,过深易损伤气管粘膜,过浅而达不到吸痰目的。本组1例因未及时吸痰,1周后痰痂堵塞而被迫拔管。②导管全长32cm,插管深度22~26 cm,导管外露长度6~10 cm。若导管外露过长提示导管脱出。本组3例因剧烈呛咳,导致导管滑出4cm,立即松开气囊活塞,将导管送回原位,待气囊充好气再塞上活塞,重新固定。故应减少或避免刺激患者剧烈咳嗽的因素如吸痰时插管不易过深、导管内滴药不易过多、过快等。③呼吸机的监护。保持呼吸机各管道通畅,注意观察通气量及气道压力显示,若通气量下降,表示气道密闭不严,应调整体位,并使气囊重新充气;若气道压力上升,提示有痰液堵塞气道,应立即吸痰。注意保持湿化器中蒸馏水量,并及时清理呼吸机管道中的积水。 2.3基础护理:①患者住监护室,室温保持25℃左右,紫外线照射消毒,1h/d。②以平卧位或半坐卧位为宜,不宜侧卧,防止因体位改变使导管偏移,导致气道密闭不严,使通气量不足。③置管期间禁食,防止食物误入气管。④口腔护理,2/d。注意预防霉菌感染。本组9例咽拭培养发现霉菌,经用制霉菌素甘油混悬液涂口腔,3d至1周均治愈。⑤昏迷者保持肢体功能位置,并进行被动功能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肌肉张力、预防静脉血栓;加强皮肤护理。⑥眼睑不能闭合者可涂红霉素眼膏或盖凡士林纱布保护角膜。 ⑦保持静脉通道畅通,保证营养及电解质的补充,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

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 呼吸衰竭简称呼衰,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走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症。由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明确诊断需依据动脉血气分析,若在海平面、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条件下,动脉血氧分压(PaO2)<60mmHg,伴或不伴二氧化碳分压(PaO2)>50mmHg,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血量降低等因素所致的低氧血症,即可诊断为呼吸衰竭。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引起呼吸衰竭的病因很多,参与肺通气的肺换气的任何一个环节的严重病变,都可导致呼吸衰竭,包括:①气道阻塞性病变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症哮喘等,引起气道阻塞和肺通气不足,导致缺氧和CO2潴留,发生呼吸衰竭;②肺组织病变如重症肺炎、肺气肿、肺水肿等,均可导致有效弥散面积减少、肺顺应性减低、通气/血流比例失调,造成缺氧和CO2潴留;3肺血管疾病如肺栓塞可引起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导致呼吸衰竭;④胸廓与胸膜病变如胸处伤造成的连枷胸、胸廓畸形、广泛胸膜增厚、气胸等,造成通气减少和吸入气体分布不均,导致呼吸衰竭;⑤神经肌肉病变如脑血管疾病、脊髓颈段或高位胸段损伤、重症肌无力等均可累及呼吸肌,造成呼吸肌无力或麻痹,导致呼吸衰竭。 (二)发病机制 1.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发生机制各种病因通过引起肺泡通气不足、弥散障碍、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肺内动-静脉解剖分流增加和氧耗量增加五个主要机制,使通气和(或)换气过程发生障碍,导致呼吸衰竭。 2.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对机体的影响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脑组织耗氧量大,约为全身耗氧量的1/5~1/4,因此对缺氧十分敏感。通常供氧完全停止4~5分钟即可引起不可逆的脑损害。缺氧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取决于缺氧的程度(表1)和发生速度。 (2)对循环系统的影响:缺氧和CO2潴留均可引起反射性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排血量增加。同事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皮肤和腹腔器官血管收缩,而冠状血管主要受局部代谢产物的影响而扩张,血流量增加。 (3)对呼吸的影响:缺氧和CO2潴留对呼吸的影响都是双向的,既有兴奋作用又有抑制作用。 (4)对消化系统和肾功能烦的影响:严重缺氧可使胃壁血管收缩,胃黏膜屏障作用降低。而CO2潴留可增强胃壁细胞碳酸酐酶活性,使胃酸分泌增多,出现胃肠黏膜糜烂、坏死、溃疡和出血。 (5)对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的影响:严重缺氧可抑制细胞能量代谢的中间过程,使能量产生降低,并产生大量乳酸和无机磷,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分类】 1按动脉血气分析分类①I型呼吸衰竭:又称缺氧性呼吸衰竭,无CO2潴留。血气

气管插管的护理干预论文(共2篇)

气管插管的护理干预论文(共2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第1篇: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气管插管的护理干预 急诊科具有患者多、病情重、环境差、工作量大的特点,是危重患者初期获得生命的再生场所,高效率、高质量的抢救危重患者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气管插管术是急诊科医护人员必须掌握的重要技术之一,虽然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成功率高,但其从准备到插管所需的时间较长,故急诊科多采用经口明视下插管,临床上常因一些客观因素而延误插管时间,例如:准备仓促、用物不全、体位摆放不当使声门暴露不充分和配合混乱等,从而导致气管插管时间延长或反复插管难以成功。为此,我科对收治的急性呼吸衰竭需紧急气管插管的危重患者实施流程改进的护理配合,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对象 选取2010年7月至2011年2月我科收治的急性

呼吸衰竭需紧急气管插管的32例危重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岁;心源性猝死3例,脑血管意外5例,急性中毒7例,颅脑损伤2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合并呼吸衰竭11例,溺水1例,电击伤1例,药物过敏1例,原因不明1例。与2010年2月至6月实施紧急气管插管护理配合流程前收治的急性呼吸衰竭需紧急气管插管的27例危重患者进行对比,其中男性18例,女性9例;年龄(±)岁;心源性猝死2例,脑血管意外3例,急性中毒5例,颅脑损伤2例,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合并呼吸衰竭13例,一气化碳中毒1例,药物过敏1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两组患者均采用经口明视下紧急气管内插管术。 方法 制订护理配合流程并培训制订紧急气管插管的护理配合流程,内容包括病情评估、物品准备、插管时的护理配合方法。利用每周星期四业务学习时间对护士进行新流程的规范化培训,分组模拟操作练习,每组成员均由高年资、中年资、低年资护士组成,反复演练,做到快速、有效、规范地实施护理配合流程,制订考核标准,随机抽取护士组成配合小组,均达到考核要求后进行实际操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