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最新整理社会新闻报道政治差错案例解析.docx

最新整理社会新闻报道政治差错案例解析.docx

最新整理社会新闻报道政治差错案例解析

社会新闻报道政治差错案例解析

一提“讲政治”,不少从事社会新闻报道的记者往往不以为然,他们认为这是时政新闻报道的事情,和自己无关。然而,因为政治意识不强、责任缺位、把关不严等因素的影响,社会新闻报道出现政治差错的例子不胜枚举,有些甚至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社会新闻报道容易出现哪些政治差错?这些差错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范?

社会新闻报道严把政治关的必要性

社会新闻报道要加强政治把关和差错防范,是由社会新闻的职责使命和现实状况决定的。

第一,政治责任是社会新闻报道的重要担当。“讲政治”是党对新闻事业的一贯要求。20xx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强调,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树立政治意识、服务意识、问题意识、改革创新意识。政治意识位居“四项意识”之首。20xx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指出,宣传思想战线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由此可见,树立政治意识,是包括新闻战线在内的整个宣传思想文化系统的基本素养和职责所在,社会新闻报道也不例外。

第二,社会新闻中的政治差错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为题材的广泛性、内容的可读性、视角的贴近性等特点,社会新闻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影响力与日俱增,对人们工作、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但是,政治意识不强、政治差错不断也成了社会新闻报道中客观存在的突出问题,不但影响了新闻报道的质量,降低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严防政治差错,成了社会新闻报道工作中不容回避的“攻坚战”。

社会新闻报道常见政治差错案例解析

笔者根据多年来从事社会新闻采编工作的积累,梳理出五种常见的政治差错,并结合近年发生的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剖析。

◆错误一:报道导向错误

报道导向错误,是指偏离正确的政治立场,造成错误的舆论导向,这是最为典型的政治差错之一。

案例:20xx年1月,xxxx某报在显著版面大篇幅刊发《xxxx百名摩的手押民警“游街”》报道,主要内容是xxxx市新居派出所4名民警在值勤时,因查扣一辆非法营运摩的而与车主发生纠纷,摩的司机围攻值勤民警,还将民警扣押并“游街”示众。报道不仅描述了民警被“游街”的现场细节,还配发了摩的司机聚众扭打、押送民警的照片。报道刊出后,国内多家网络媒体转载,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评析:“游街”,本义是指“押解犯罪分子等游行街市示众,以示惩戒”,因与现代法治相悖,已废止多年。报道使用“押民警游街”的表述,属于典型的导向错误,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理念错误,“游街”不符合现代法治理念;二是立场错误,“游街”本是针对违法犯罪行为的,该报道却反过来针对执法人员。这种报道不但损害了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的权威与形象,助长了违法犯罪分子的气焰,而且容易加剧违法犯罪行为人和执法者的对抗情绪,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

◆错误二:人物介绍不当

新闻人物是新闻报道的主角,对新闻人物如何介绍和定性,直接影响到报道本身的政治立场。一些社会新闻报道中,对新闻人物的介绍随意化、定性欠考虑,不但违背了报道主题,而且产生了消极的政治影响。

案例:20xx年12月,xxxx某网络媒体刊载《购xxxx书号印书1.5万册,非法经营书籍获刑》报道,主要内容是xxxx市民刘某因犯非法经营罪,被xxxx

市龙华区人民法院判刑。一则300余字的社会新闻,却因为文内有一句话“刘某被誉为'环保斗士';”,犯下了政治错误。该报道受到当地新闻宣传主管部门的严厉批评,该媒体也被追责。

评析:报道中的新闻人物刘某,身份很简单,就是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分子。报道目的本应是以案说法、警示公众,然而文中将犯罪分子定性为“环保斗士”,容易混淆视听、误导公众,甚至有美化犯罪之嫌。

◆错误三:政治常识错误

众所周知的政治常识,在社会新闻报道中,也容易成为政治差错的重灾区。

案例:20xx年12月,xxxx某报刊发的《琼海一网络诈骗团伙被捣毁》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该犯罪团伙每月诈骗所得近百万元,受害人遍布xxxx、xxxx、xxxx等省市。”

评析:乍一看好像没啥不妥,仔细揣摩,可见文中对少数民族自治区域表述错误,把“xxxx壮族自治区”误称为“省市”。这种差错在社会新闻报道中很常见,它们违反了作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容易伤害少数民族群众的感情。

◆错误四:言论观点不当

新闻评论就其内容和性质来说,仍属新闻报道,是新闻报道的延伸、拓展和深化。作为社会新闻报道重要范畴的社会新闻评论,如果出现不当观点,也会导致政治差错的出现。

案例:20xx年5月,xxxx某网络媒体刊发了撰写的一篇题为《面对“开房校长” 望法律杀一儆百》的评论,新闻背景是当时震惊全国的“xxxx万宁小学校长带女生开房案”。文章多次强调对这种犯罪“必须处以宫刑”。

评析:本应为人师表的“万宁校长”,竟带着小学女生开房并实施强奸,行

为令人发指,应受道德谴责和法律严惩。但是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打击违法犯罪必须在现行法律的框架内进行。作者嫉恶如仇的心情固然可以理解,但“宫刑”是古代落后的刑罚,因与现代文明相悖早已废除。“必须处以宫刑”的言论,其实是意气用事的情绪宣泄,这种传播,不但容易误导公众,而且损害了法律的尊严与权威。

◆错误五:图片说明错误

相对于社会新闻报道的主体而言,报道中的图片说明属于“细节”问题。“细节决定成败”,图片说明中的政治差错,也会葬送整篇报道的积极意义。

案例:20xx年12月,xxxx某报刊发《建农贸市场?建商品房!》报道,主要内容是xxxx市美兰区范围内有8栋违建楼,是一家公司以建农贸市场为幌子擅自建设的商品住宅楼,该区城管部门介入调查处理。整篇报道并无不当,只是所配发的图片,作了如此说明:“美兰区以建农贸市场之名建起的商品房”。

评析:这篇报道配发的图片,原本是要表达“在美兰区范围,这家公司以建农贸市场之名建起商品房”之意,但见报的图片说明,意思大相径庭,违建的责任主体由公司变成了美兰区。这种有歧义的表述,很容易使读者误以为这处违建楼是美兰区委、区政府以建设农贸市场的名义建起来的,党委、政府被当成违建“带头人”,形象势必受到损害。

社会新闻报道出现政治差错的原因及对策

社会新闻报道中之所以出现政治差错,简言之,是受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主观上,政治意识不强。首先,在新闻媒体层面,一些媒体面对市场竞争的生存和发展压力,片面强调经济效益,忽略社会效益。具体到社会新闻报道中,就是追求“抓眼球”、“轰动效应”,将政治责任感、敏锐性与鉴别力抛之脑后。

其次,在采编个体层面,不少从事社会新闻报道的记者、政治意识不强,总认为“讲政治”和自己没啥关系。

客观上,政治素养欠缺。以政治“无用论”为指导,后果必然是政治素养欠缺。无论是新闻媒体组织培训,还是采编人员自我学习,“重业务学习、轻政治学习”的情况不在少数。长此以往,不少从事社会新闻报道的采编人员政治素养越来越低。

要解决上述问题,须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一是在思想上摒弃政治“无用论”的错误观念。从采编个体到新闻媒体,都要增强提高政治责任感、敏锐性与鉴别力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是在业务培训中加大政治学习的比重。从采编人员入职培训到平时培训,新闻媒体要把党和政府的政治动态、政治理念、政治术语、政治常识列为必修课,不断提高采编人员政治素养。

三是在日常采编工作中严把政治关、学会“挑刺”。采编环节要增强问题意识和质疑意识,学会把平时积累的政治知识和具体的新闻业务相结合,从可能出现政治差错的所有环节、各个角落,层层把关、认真纠错。

最新整理社会新闻报道政治差错案例解析.docx

最新整理社会新闻报道政治差错案例解析 社会新闻报道政治差错案例解析 一提“讲政治”,不少从事社会新闻报道的记者往往不以为然,他们认为这是时政新闻报道的事情,和自己无关。然而,因为政治意识不强、责任缺位、把关不严等因素的影响,社会新闻报道出现政治差错的例子不胜枚举,有些甚至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社会新闻报道容易出现哪些政治差错?这些差错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范? 社会新闻报道严把政治关的必要性 社会新闻报道要加强政治把关和差错防范,是由社会新闻的职责使命和现实状况决定的。 第一,政治责任是社会新闻报道的重要担当。“讲政治”是党对新闻事业的一贯要求。20xx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强调,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树立政治意识、服务意识、问题意识、改革创新意识。政治意识位居“四项意识”之首。20xx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指出,宣传思想战线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由此可见,树立政治意识,是包括新闻战线在内的整个宣传思想文化系统的基本素养和职责所在,社会新闻报道也不例外。 第二,社会新闻中的政治差错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为题材的广泛性、内容的可读性、视角的贴近性等特点,社会新闻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影响力与日俱增,对人们工作、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但是,政治意识不强、政治差错不断也成了社会新闻报道中客观存在的突出问题,不但影响了新闻报道的质量,降低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严防政治差错,成了社会新闻报道工作中不容回避的“攻坚战”。 社会新闻报道常见政治差错案例解析

笔者根据多年来从事社会新闻采编工作的积累,梳理出五种常见的政治差错,并结合近年发生的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剖析。 ◆错误一:报道导向错误 报道导向错误,是指偏离正确的政治立场,造成错误的舆论导向,这是最为典型的政治差错之一。 案例:20xx年1月,xxxx某报在显著版面大篇幅刊发《xxxx百名摩的手押民警“游街”》报道,主要内容是xxxx市新居派出所4名民警在值勤时,因查扣一辆非法营运摩的而与车主发生纠纷,摩的司机围攻值勤民警,还将民警扣押并“游街”示众。报道不仅描述了民警被“游街”的现场细节,还配发了摩的司机聚众扭打、押送民警的照片。报道刊出后,国内多家网络媒体转载,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评析:“游街”,本义是指“押解犯罪分子等游行街市示众,以示惩戒”,因与现代法治相悖,已废止多年。报道使用“押民警游街”的表述,属于典型的导向错误,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理念错误,“游街”不符合现代法治理念;二是立场错误,“游街”本是针对违法犯罪行为的,该报道却反过来针对执法人员。这种报道不但损害了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的权威与形象,助长了违法犯罪分子的气焰,而且容易加剧违法犯罪行为人和执法者的对抗情绪,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 ◆错误二:人物介绍不当 新闻人物是新闻报道的主角,对新闻人物如何介绍和定性,直接影响到报道本身的政治立场。一些社会新闻报道中,对新闻人物的介绍随意化、定性欠考虑,不但违背了报道主题,而且产生了消极的政治影响。 案例:20xx年12月,xxxx某网络媒体刊载《购xxxx书号印书1.5万册,非法经营书籍获刑》报道,主要内容是xxxx市民刘某因犯非法经营罪,被xxxx

中考政治 新闻分析题 人教新课标版

中考政治新闻分析题人教新课标版 一、研究国家的发展思路:学习《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全国人代会上,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主要是: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物价上涨压力加大,部分城市房价涨幅过高;违法征地拆迁等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一些领域腐败现象严重。我们一定要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加快解决这些问题,让人民满意! 当温家宝说出“让人民满意”的话音刚落,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问题】 1.请结合思想品德课知识,从3个方面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1) (2) (3) 2.怎样才能让人民满意?请你就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运用思想品德知识为政府提出3条合理化建议。 (1) (2) (3) 3.请你结合思想品德知识,为上述建议阐明理论依据。 (1) (2) (3) 二、新闻分析:旱情大考验 (新闻一)2011年1月,山东省旱情已达特大干旱等级,为60年一遇,部分地区已达200年一遇。山东省有2899万亩冬小麦受旱,约占全省小麦播种面积的53%,其中重旱面积达483万亩。缺乏水浇条件的地块以及山岭薄地等局部地块,旱象更加严重。大约有32

万人、13万头大牲畜遇到,临时性饮水困难。 (新闻二)2010年12月8日,中央向山东拔付2000万元特大抗旱补助;2011年1月31日,中央再次紧急拨付山东省2.86亿元小麦抗旱浇水补助资金和2.5亿元县级抗旱服务队设备购置补助经费。农历大年三十,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受灾严重的济宁市察看旱情,同时作出重要指示。2月9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了一系列抗旱保生产的扶持政策。 (新闻三)一套简易的打井设备、几捆玉米秸秆搭成的简易窝棚、一包冻成冰疙瘩的馒头以及大大小小散落在地上的锅碗瓢盆,这就是打井服务队队长郑茂杰的全部“家当”。从2010年11月至今,他们已打了150眼机井。大年三十半天、大年初一一天,就是这支抗旱服务队自打井以来的所有假期。为了加快打井进度,郑茂杰和抗旱服务队的其他兄弟们住在最低气温零下10摄氏度的打井现场,送走冬天、迎来春天。 (新闻四)2011年2月26日,为有效缓解目前严峻的旱情,山东省积极开展空中飞机、地面火箭和高炮立体化人工增雨(雪)作业。作业时间达3小时20分钟,影响面积达2.18万平方公里,发射焰弹200枚,有效降水节省50亿灌溉投入。 【问题】 请你结合思想品德课知识,从4个方面说说上述新闻体现的道理及其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指导意义。 新闻一: 新闻二: 新闻三: 新闻四:

虚假报道案例

虚假报道案例 时间:2011-03-31 来源:交通报协网站作者: 编者按:在全国新闻战线深入开展“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中,广西日报传媒集团自曝“家丑”,将近年来《广西日报》、《南国早报》、《当代生活报》、《南国今报》的虚假、失实、差错报道案例集中起来,编辑成《我们错了》一书,在全国公开发行,中国记协网站从书中选择了20个案例刊登。新疆“三教办”提供的新疆经济报、新疆都市报、都市消费晨报近年来虚假报道、违法违纪广告的14个案例,也在该网站刊登。 现把这些案例挂在中国交通报刊协会的网页上,各会员单位可作为反面教材,举一反三,从中吸取教训,杜绝虚假新闻发生。 新疆经济报案例1:从非官方网站扒稿以官方信息发布。2009年8月25日,新疆经济报在服务咨询11版上刊发了《2009年各类成人高等院校在疆招生计划及专业分布》的报道为例进行剖析:2009年8月25日,新疆经济报记者在《新疆经济报》服务咨询11版上刊发了《2009年各类成人高等院校在疆招生计划及专业公布》的报道。经查,这篇报道是记者从新疆招生考试网上下载获得相关信息,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在没有向自治区招生办及成招科任何工作人员核实并进一步采访的情况下,抱着侥幸心理,开篇写到“8月24日,记者从自治区招生办成招科了解到……”并在文末署名本报记者。不仅如此,文中两次提到可供考生登录查询的、可在第一时间发布全疆各报名点的报考政策等信息的“新疆招生考试网”其实是非官方的民营网站,并没有获得可发布相关信息的官方授权。稿件见报后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为考生提供了虚假的信息,一定程度上误导了考生,直接影响到考生报名和考试工作,给信息发布单位自治区招生办造成了工作的被动。 教训:在信息化、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记者的采访工作和过去相比变的简化和便捷了,比如通过网络获得新闻线索,但是,程序上要求记者必须与信息发布单位取得联系,核实信息,并确保信息可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个别记者漠视新闻宣传纪律,出现懒惰、投机取巧的状况,这一虚假报道的产生就是由于记者责任心不强造成的,严重违反了《新疆经济报系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规定》和《新疆经济报记者管理规定》。 案例2:现场未核实出席人名单。1998年1月26日,春节前夕,新疆经济报刊发了一篇多名记者的组合稿件《自治区领导慰问老干部》,其中有一部分为“1月25日上午,自治区党委某副书记前往自治区几位离退休老干部家中,亲切看望慰问了这几位老干部。” 真相:记者为刚从事新闻工作不久的新手,不认识自治区这位领导,只是按照书面通知上告知的名字采访写稿,而当时由于这位副书记有事外出,而由另一位自治区领导带队进行慰问。由于记者责任心缺失,未履行核实等工作,导致不实稿件见报。 案例3:信息源提供假新闻让记者上当。2009年,记者采写了一篇稿件《乌鲁木齐女大学生每月万元包养协议曝光》被证实为虚假新闻(未见报)。 真相:记者为了寻找到精彩吸引人的情节,没有和法制对口单位联系,联系了一家私家侦探事务所,对方交给她这份文稿,提出要求,刊登稿件的时候必须提该事务所的名字。记者未经审核,就作为自采稿交稿。稿件经主任审核时,提出质疑,在网上一搜索,发现这案例发生在广州,被新疆这家私家侦探事务所移花接木到了新疆,最后杜绝了一起重大虚假新闻的出现。 案例4:校对私自改原稿。2007年8月12日,《新疆经济报》《西部军人》版出现四处“武警新疆总队”与“新疆公安边防总队”的部队名称混淆的见报重大错误,给本报与武警新疆总队、新疆公安边防总队的良好合作带来负面影响。

虚假新闻报道案例

虚假新闻报道案例 【篇一:虚假新闻案例分析】 虚假新闻案例分析 新闻与传播学类4班 莫清慧 2013300710160 一、案例呈现: 【外国小伙扶摔倒中年女子疑遭讹诈】 12月3日早上5点多,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的中央重点新闻网 站“国际在线”发布了一组“老外街头扶摔倒大妈遭讹”的图片,图中 大妈一脸痛苦,外国小伙一脸无辜。报道称,一名东北口音女子在 经过一个骑车老外旁边时突然摔倒,随即瘫软倒地不起。外国小伙 下车急忙搀扶女子,却被女子一把揪住,自称被老外撞到腿部受伤 无法行走,需要该老外负责。外国小伙大惊失色,却被女子死死拖住。最后双方在调解下,外国小伙不得不给付1800元“医药费”,女 子方才作罢自行离开。 然而,北京警方12月3日晚回应称,外籍男子因存在无证驾驶、驾驶无牌照摩托车及交通肇事行为,将被进行处罚。在警方监控探头 拍摄的画面上,可以清晰地看到,12月2日10时33分许,一辆载 有两人的摩托车转弯时在斑马线上撞上一名身穿黑色大衣的女子。 该报道被证实为虚假新闻。 二、反映问题: 1部分记者对于新闻真实性的认知不足,职业素质的缺失,导致了 新闻报道未经核实就随意发布,仅通过片面的采访和图片就断定事 实从而写出带着巨大偏颇性的报道,给当事人带来了恶劣的影响。 2民众对于国人碰瓷现象的深恶痛绝,类似的报道一经发布便能引 起网友的巨大反响,反映了民众对于这一现象的不满和愤怒,加之 该报道中明显的“国别”标签,不仅反映出民众对于这一现象的羞耻,也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人民对于外国人文明素质的概念性理解,即 觉得外国人比中国人更讲文明、更有素质等。 三、出现原因: 1社会层面的原因

最新整理突发事件中新闻报道的重要性及职责.docx

最新整理突发事件中新闻报道的重要性及职责 突发事件中新闻报道的重要性及职责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矛盾已经进入“凸显期”,突发事件呈现上升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和谐社会建设。20xx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将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始终是媒体xx的重点领域,也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特别是由于突发事件具有不可预测性、影响巨大性和破坏严重性,在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新闻报道肩负着重要角色和职责。新闻媒体应充分认识新闻报道在突发事件中的重要作用,以改革创新精神,切实履行好新闻报道的重要职责,确保突发事件能够得到更好的处理。 一、突发事件中新闻报道的重要作用 (一)新闻报道在突发事件中具有舆论导向作用 新闻报道在突发事件中具有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这主要是由于政府通过都是借助媒体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通过政府的舆论导向与媒体的会计导向进行“融合”,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引导作用。在这方面,新闻报道可以通过“议程设置”形成舆论,并通过不断扩大报道领域、报道范围和报道内容,使突发事件舆论的形成和传播形成有效载体和渠道;特别是媒体通过某一突发事件进行持续报道,不仅能够提供真实的信用,而且也有利于政府进行科学决策,确保突发事件顺利处理。 (二)新闻报道在突发事件中具有维护稳定作用 突发事件往往会形成一定的不稳定因素,而新闻报道则可以发挥主流媒体的

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能够起到“稳压器”的作用。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新闻报道具有一定的社会规范功能,能够发挥惩恶扬善的重要作用,这就使得新闻报道在突发事件当中,能够将社会公众的注意力到理性上来,特别是通过在第一时间公布突发事件的基本情况、损失情况和处理情况等等,使社会公众消除心中对突发事件的疑虑,对于消除谣言具有重要作用,因而能够在突发事件中发挥维护稳定作用。 (三)新闻报道在突发事件中具有凝聚人心作用 突发事件发生以后,往往会在人们的心理造成重要影响,特别是一些重大自然灾害和灾难性事件,会使人们失去信心和理智,甚至会变得惶恐和不安,极易导致人心涣散。新闻报道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内,对其进行真实、客观、全面的报道,能够起到安抚人心的重要作用,更好的促进社会秩序恢复正常。而新闻报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更能唤起社会公众对突发事件的支持,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投身到突发事件的处理当中,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这是新闻报道在突发事件当中的重要优势所在。 二、突发事件中新闻报道的重要职责 (一)必须坚持客观真实原则 客观真实不仅是对新闻报道的要求,更是对突发事件中新闻报道的根本要求,因而只有客观真实的报道突发事件,才能确保民众的知情权。因而各类媒体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必须将突发事件与普通事件区别开来,将“客观真实”作为最为重要的报道原则,在报道突发事件过程中,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节点都要保证其真实性和客观性,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坚持客观真实的原则,还必须对突发事件做出迅速反应,既要在第一时间进行报道,又要做好跟踪报道,能够起到良好的稳定作用。

最新整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docx

最新整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新闻时效性侧重表达传播时间与传播效果的关系,其中还要考虑传播环境的外在因素。从理论上来说,时效性指事实发生与作为新闻事实发生之间的时间差,同新闻面世以后激起的社会效果的相关量,即新闻产生应有社会效果的时距限度。 “新”是新闻的生命力,也是对新闻的最基本要求。新闻采访有一种“抢新闻”的说法,就是说要有“抢”的紧迫感和时间观念。切实克服等新闻的懒汉思想,变被动为主动,积极主动把采访的触角伸向社会的各个角落,同各单位、基层、群众建立广泛的联系,做到耳聪目明,及时收集,发布各种新闻。现在个别新闻媒体由于思想观点、业务能力、采访写稿、审稿、发稿等环节上的原因,稿件发迟了,受众看到的新闻也就不新了。因此,采编播人员要密切配合,克服慢慢腾腾的“老牛拉破车”的作风,提高发稿效率,俗话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作为新闻工作者,就应时刻紧绷新闻这根弦,密切注意社会动态xx 群众疾苦,用最快的速度把群众最想知道的事件报道出来。 近年来,新闻内容不新,也是制约新闻不成之为新闻的原因之一。新闻不是记历史,也不是讲故事,它报道的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由于有些新闻工作者对新闻定义、新闻价值、新闻规律缺乏研究,新闻敏感性不强,分不清什么是新闻什么不是新闻,往往把一些没有新闻价值的东西反复咀嚼炒作,造成抄袭风横行。例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事实不新的“新闻”,有的是几个月乃至一年多以前发生的事,有的索性含糊其辞,用“近日”、“近来”、“不久前”、“今年以来”等表示时间的模糊概念,看不出主要事实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 一、时效性在新闻采访报道中的重要作用 新闻采访报道中,时效性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时效性是新闻的生

最新整理县级电视台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docx

最新整理县级电视台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县级电视台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县级电视台是我国广播传播媒体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元素,是广播电视节目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同时也是推动地區市场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股巨大力量。21世纪已经步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县级电视台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同时,县级电视台自身新闻报道存在内容单一、报道模式化等具体问题。因此,县级电视台要改变这些现状,就要提高新闻报道的创新性,突出抓好本地新闻,不断提高收视率,从而保证县级电视台的长久稳定发展。 1 县级电视台新闻报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新闻报道内容单一,缺乏创新精神 县级电视台取材范围狭窄,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在取材不足的情况下,电视台主要把新闻焦点聚焦在时政方面,其中又以县级领导干部和正常政务活动的镜头为主;而对于那些能够反映基层群众日常生活、思想风貌、生存环境和社会心声的民生类新闻的比重较少。新闻报道内容单一,总体价值不高,这些与百姓利益没有直接性关系的会议新闻观众不感兴趣,影响了收视率。 1.2 新闻报道模式化,宣传性大于新闻性 县级电视台新闻报道内容多是县委、县政府给电视台所下达的硬性宣传任务,这些硬性任务束缚了记者对其他内容的采访报道,最后所报道出来的新闻基本都是正面宣传,几乎没有负面报道,阻碍了群众获取真实信息的渠道。除此以外,这种会议新闻大多都是对上级所下达文件的照搬照抄,内容平淡缺乏明显的创新意识,导致县级电视台新闻报道内容质量不高。 2 新形势下县级电视台新闻报道的改进措施 2.1 提高新闻报道的创新性

2.1.1 提高新闻内容的创新性 在新媒体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下,县级电视台要想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吸引受众,就必须要坚持自我创新原则,加强新闻报道内容的创新性,杜绝“克隆”“跟风”模式。创新源泉来自于群众,新闻工作者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开放性,主动和观众进行交流,认真倾听社会大众对节目的意见和建议,在创新的过程中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态势,对过往传统的政、文、科、财等选题模式进行改进。在内容的选择上,要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能够立足本县群众的生产生活状态,挑选他们最为xx的问题,以此紧紧抓住当地群众的注意力,提高新闻在当地群众的影响力。 2.1.2 提高新闻表现形式的创新性 内容和形式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两大层面,必须要进行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使之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发挥媒体的教育功能。首先,加大现场性的新闻报道内容。要把新闻原汁原味地展现给观众,使观众对场景、人物、方言等都能够感受到亲切感,提高新闻内容的可信度,从而吸引观众目光。其次,创新新闻制作的手法。现代技术发展迅速,可以增强电子传媒的使用力度,将崭新的节目形态展现给观众,使新闻报道变得更加有感染力和冲击力,让其为更多的群众所熟知。此外,还要改进新闻播报方式。为满足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需求,播报员必须要进一步体现自身的主持特色,建立新的原则,充分利用新媒体所拥有的交互性、广泛使用性,让观众能够认识到这是在播“身边”的新闻、“自家”的新闻,增强xx度。 2.2 提高新闻报道的地方性 本土文化是媒体文化发展的重点内容之一。新形势下,媒体文化中的本土性愈发凸显,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特有的文化特征,这也使得群众文化存在一定的差

最新整理全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特点.docx

最新整理全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特点 全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特点 20xx年8月12日晚11点左右,xxxx滨海新区某集团危化品堆垛发生火灾。11点30分,消防员在救火过程中,现场发生爆炸。爆炸发生后各个官方主流媒体在第一时间都选择微博来发布信息。13日凌晨0点53分,中国新闻网发布微博,对现场蘑菇云、爆炸声等进行报道。0点54分,新华社正式播发《xxxx滨海新区深夜发生剧烈爆炸烟尘高达数十米》的报道。1点09分,xxx微博发布消息,并采访到据爆炸现场几百米外小区的居民。1点40分,央视新闻发布消息,称受伤人员已送往医院抢救,伤亡情况暂不清楚。3点52分,xxxx市新闻办官方微博“xxxx发布”发布与事故有关的第一条信息,初步核查7人死亡,在灭火过程中又发生二次爆炸。 1 xxxx滨海新区爆炸报道分析 1.1 报道情况概述 鉴于xxxx滨海新区爆炸的时间是晚上11点30分,这个时间段几乎是传统媒体“失语”的时间段。一方面,由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本身有各自节目安排,客观上限制了对突发事件报道。另一方面,在报纸、广播、电视中播出的消息都需要逐层汇报、批准,这也大大延误了报道的先机。所以,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在这个时间几乎难以在受众中产生影响。所以大多数主流媒体都选择用微博、网站等方式进行报道,并实时更新。而在事故发生的第二天,也就是8月13日,各大电视台、报纸、广播电台都报道了这一消息。 1.2 报道角度分析 一是对爆炸事故现场情况的报道,包括滨海新区爆炸导致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信息。这是最直观也是人们最迫切想知道的信息。

二是对爆炸事故原因的调查和对责任人的追究,包括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由于事故原因复杂、存在政府干预等多方面的因素,对于事故原因的调查进展缓慢,但是各大媒体一直在跟进这一方面的内容。 三是对爆炸后续救援工作进行报道,追踪不断更新的伤亡情况以及救援工作的开展。由于爆炸造成了许多消防人员重伤、失联,这些人员的身体状况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xx。 四是对善后工作的追踪。爆炸导致不仅滨海区部分地区停电、停水、交通受阻、学校停课,还使周围大量的居民区房屋受损、人员受伤,对这些善后问题不断跟进。 五是对爆炸品的报道。由于爆炸原因复杂,且爆炸发生的地点的危化品仓库存在监管不力的情况,即便是xxxx地区官方的相关部门也没有立刻得到爆炸物品确切的信息。正是在这种信息不明、信息匮乏的情况下人们对爆炸后产生的气体对人体是否有伤害更加xx。再加上微博、xxx中出现了很多谣言,引起了社会恐慌,因此许多媒体也选择了从爆炸危化品和爆炸后是否产生对人体不利的化学物质这一角度进行报道。 2 全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特点 2.1 全程参与把控 2.1.1 策划贯穿始终,各部门协调工作 全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将采写和进行更加细致地区分,记者深入到事件现场采访、获取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信息,然后发给后方的。后方再对材料进行整理、分析、重组,然后交由各个部门对材料再次进行,并依据各个媒介平台的特点,以多种形式在多种媒介上呈现。这些工作不仅需要有序,还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才能顺利完成。这些都需要全程参与把控,不断更新

新闻稿件改错

1.新闻报道写板手腕800字 业内一般把新闻报道中的差错归纳为三类,即政治性差错、事实性差错和技术性差错。 1、政治性差错。多指一些导向性的或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不一致甚至相违背的错 误观点和提法。 比如,有的媒体借反思改革否定改革,认为改革改错了;有的媒体在台湾地区选举结果出来以后,在头版进行详细报道,还刊登参选人照片。有时,则是一些关键词句处理不好,造成政治 性差错。 比如,将“中国”与“台港澳”并列、将一些国家与台港澳并称“等国”、将“朝鲜”写作“北朝鲜”等。 政治性差错不仅中国有,国外也有。 西方的编辑学教材也很强调“政治正确”,比如,规定不得使用性别和种族歧视语言等。2、事 实性差错。 如将“人民币”错为“美元”、将“1920年的苏联”错为“1920年的俄国”、将“湖南”错为“湖北”、将“英国外交大臣”错为“英国外相”等。值得警惕的是,有些事实性差错,也会引发政治麻烦。 3、技术性差错。这类错误所占的比例最大,包括题文不一、电头错、标点错,以及掉字、掉段、多字、错别字等等。 这些“小错误”有时也可能导致事实性差错甚至政治性差错。另外,还有因漏报、迟报,或将未 定稿乃至涉密文件当成新闻稿发表等等造成的差错。 在实际工作中,比较致命的差错可归纳为两个大的方面,编辑一定要严加防范:一是新闻失实,二是政治导向失误。二、产生差错的原因:1、对电脑操作不熟悉。 编辑在输入工作完成后没有认真检查稿件,导致出现多字、少字和别字。比如,将“十分引人 注目”错输为“十分31人注目”,将“外甥”错输为“外生男”。 2、编辑文字功力不够,知识面太窄。这方面最常见的情况就是编辑识字量不够。 有人统计,按照现行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学生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应当认识3500个 常用字,加上大学现代汉语教育,总识字量只有4274个。而新华社在1988年全年发出的90627篇通稿中,就一共用到6001个汉字。 五花八门的错别字是报道中最常见的“风景”之一。3、政治经验和社会常识不足。 比如,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误为“全国人大委员长”。更多的是把握不准报道的分寸与火候,误撞红灯。 4、责任心不强,作风不踏实。有的编辑记者存在严重的依赖心理,把本应在本环节解决的问 题推到下一环节,把什么都推到终审发稿人那里。 5、“第一读者”制度有待加强。对外部尚无专门通读成品稿、专职挑错的“一读”,而有时虽有“一读”工序,却执行不够有力。 6、违反发稿流程,不按程序办事。比如超越发稿权限、不遵守稿件送审制度等。 7、落实奖罚措施不力。对差错心慈手软,怕批评、怕处罚人伤人“面子”,使出错者不能及时 警醒。 8、由于心理误区而致错。有的奇怪错误,畅行无阻通过了许多关口而与读者见了面,这常常 与编辑的整体知觉误区、注意力分散、消极情绪等有关。 比如,把副总理“升格”为总理、把军委副主席“提升”为军委主席、把“总理”输入成“总经理”等错误,可能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的。

媒体不实报道的案例

媒体不实报道的案例 1. 引言 媒体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报道事件,传递信息给公众。然而,有时媒体会存在不实报道的情况,这种行为对社会和个人都会产生负面影响。本文将探讨几个媒体不实报道的案例,以提醒人们对媒体信息的谨慎和质疑。 2. 案例分析 2.1 案例一:某媒体虚构的社会事件报道 某媒体在某年某月报道了一起社会事件,声称发生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并且提供了大量的照片和视频作为证据。然而,经过调查发现,该社会事件根本不存在,相应的照片和视频也是虚构的。这种不实报道误导了公众的判断,对社会安定造成了不必要的焦虑和困扰。 2.2 案例二:媒体夸大事实的政治报道

在某国家的选举期间,一家媒体报道了候选人甲的言论,声称其有关种族歧视的言辞,引发了广泛的争议。然而,经过事实核查后发现,该媒体夸大了候选人甲的言论,使其看起来更加极端和冒犯。这种不实报道不仅给候选人甲的声誉造成了损害,也对选民的投票意向产生了误导。 2.3 案例三:媒体故意遗漏关键信息的经济报道 某媒体报道了一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声称该公司的利润大幅下滑。然而,仔细查阅相关文件后,发现该媒体故意遗漏了该公司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的情况。事实上,该公司的利润下滑是因为其在未来几年内可能会取得更大的突破和发展。媒体的不实报道误导了投资者的决策,对该公司的股价产生了负面影响。 3. 不实报道的危害 媒体不实报道的案例不仅会误导公众,还会对个人和社会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首先,不实报道会破坏媒体的公信力和可靠性,使人们对媒体产生怀疑。其次,不实报道会影响公众对事件的正确

认知,导致社会舆论偏激和不稳定。最后,不实报道会对个人的声 誉和利益造成损害,带来法律纠纷和道德困扰。 4. 如何对待媒体报道 面对不实报道,公众应该保持谨慎和质疑的态度。首先,要对 媒体报道进行多方核实和验证,不轻易相信一家媒体的观点。其次,可以通过对比不同媒体的报道来获取更全面和客观的信息。最后, 如果发现媒体存在不实报道的情况,应该积极向相关部门和新闻机 构反映,为自己和社会维护公正和真相。 5. 结论 媒体不实报道的案例是一个需要引起大家重视的问题。作为公众,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媒体的重要性,同时也要保持对媒体信息的 谨慎和质疑。只有通过理性思考和客观判断,我们才能够正确对待 媒体报道,获取真实的信息,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最新整理体育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x

最新整理体育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体育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体育新闻是新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体育新闻的内容多元化发展,体育新闻报道范围已经延伸到了体育的各个角落。但是在体育新闻报道的发展过程中,还应该大力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素质,改变传播观念,发挥体育新闻报道的专业主义精神,增强对体育新闻的监管力度,确保体育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一、体育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1、体育新闻报道的边缘化倾向 目前我国体育新闻媒体盲目追求国外潮流,刻意挖掘和开发,将各类娱乐元素,社会花边作为主要内容吸引观众的眼球;还有一些新闻媒体在报道新闻事件时,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甚至把道听途说的内容直接报道。这些体育新闻过度边缘化的表现,不仅使体育报道失去体育运动本身的新闻价值,而且会失去传统的受众群体。 2、体育新闻报道的过度娱乐化 近年来体育新闻报道的娱乐化、低俗化严重,虽然适当的娱乐会是体育新闻报道发展的催化剂,有利于体育新闻事业的发展,但是过度的消耗娱乐,以此来增加体育新闻的可看性是不可取的,这样只会让体育新闻报道呈现低俗化。比如一些新闻媒体为了迎合大众的趣味,专注体育明星的八卦消息,这样不仅严重降低了报道的质量,而且误导了青少年读者和受众。 3、体育新闻报道的泛政治化

国家大力提倡体育事业收集发展要为国争光,体育新闻报道的视角也应该从客观角度分析。但是一些新闻媒体为了夺人眼球,在赛事报道时曲解或者过分体现政治矛盾,比如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团体赛中言词极端等等,体育新闻的过度政治化不仅不利于我国与世界各国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而且影响彼此之间的感情,甚至影响到外交政策。 4、体育新闻报道的功利化 由于体育竞技是一项强者之间智慧和力量的较量,因此体育新闻报道中常常以成败论英雄,很多体育新闻报道抓住人们的求胜心理,抛弃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竞赛理念,只注重比赛结果,把胜利当作了衡量体育新闻价值最重要的砝码。体育比赛的胜负固然重要,但绝不是对失利球员刻苦训练的否定,运动员坚持不懈的进取精神也是值得报道和敬佩的。而媒体对体育新闻报道的功利化是一种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的行为,严重缺乏对体育新闻的人文关怀。 5、体育新闻报道内容失实 随着体育传播事业的逐渐发展完善,体育媒体竞争日益激烈化,为了提高可读性和冲击力,很多新闻媒体没有经过深入采访调查,歪曲事实,使报道失真,体育新闻报道的过度自由不仅削弱了体育媒体的公信力,同时也影响了体育新闻事业的发展。好的新闻报道应该从独特的视角看到新闻的价值,但绝对是建立在真实可靠的基础上,而不是为了版面设计对内容和过程进行大肆渲染和描述。 二、提高体育新闻报道的质量的对策 1、提高新闻工作者素质,倡导媒体自律 首先新闻媒体应引进专业人才,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新闻传播学原理,增强职业道德,加强自身的专业和理论修养,提升我国体育新闻报道的专业化水准。其次体育新闻报道还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

统编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二第四单元《社会争议解决》“案例分析+探究与分享”汇总(附答案)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二第四单元《社会争议解决》“案例分析题+探究与分享”汇总(附答案) 第九课纠纷的多元解决方式一、认识调解与仲裁 (一)以和为贵选调解 探究与分享1 小冯租住小贾房屋期间,双方因破裂水管的维修、赔偿问题发生争执,互不相让。小冯欲根据租房合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小贾修好水管、支付维修费用并赔偿因水管破裂而造成的财产损失。邻居王大妈觉得为这点小事就去诉讼耗时耗力,便耐心说服开导二人,最终促使双方达成口头协议。协议约定由小贾在三天内请人修好水管并支付维修费用,小冯则不再主张赔偿财产损失。 问题:事例中的哪种纠纷解决方式更好?为什么? 【耐心说服开导二人,最终促使双方达成口头协议这种调解解决方式更好。我国传统文化倡导“和为贵"。发生纠纷时,人们往往先自行协商,通过和解达成合意,解决纠纷。无法和解时,人们还可以通过调解。诉讼可能导致双方当事人伤和气。】 (二)便捷经济选仲裁 探究与分享2 案例一:小何因所购商品房存在质量问题与开发商发生纠纷。案例二:小郭和小慧在离婚过程中因孩子抚养权归属问题发生争执。 案例三:某企业因发明专利申请被驳回与行政机关发生争议。问题: 以上哪些纠纷可以通过仲裁方式

解决?为什么? 【小何因所购商品房存在质量问题与开发商发生纠纷可以通过仲裁方式解决。当平等主体当事人之间发生合同纠纷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时,双方可以将其提交仲裁机构进行商事仲裁。《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三条规定,婚姻纠纷、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不能仲裁。所以,小郭和小慧在离婚过程中因孩子抚养权归属问题发生争执,和某企业因发明专利申请被驳回与行政机关发生争议不能以仲裁方式解决。】 二、解析三大诉讼 (一)诉讼及其特点 探究与分享3 小莹酷爱文学创作。一天,她偶然发现一本署名为小琪的诗集里载有自己的作品,后来得知是文学社的同学小琪擅自将社团内部讨论的稿件交给某出版社出版了。小莹认为这一行为侵犯了她的合法权益,要求小琪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但小琪认为这是在帮小莹宣传作品,并不侵权。社团老师出面调解,小琪不仅不道歉,还认为小莹小题大做。有的同学也认为小莹没必要这么较真儿。小莹觉得很困惑,不知该如何解决问题。最终,咨询过律师后,小莹在父母的帮助下,决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问题:如果你是小莹,你会采取哪种解决方式? 【会采取提起诉讼的方式解决。】(二)诉讼的主要类型 探究与分享4 ◆陈某在小区散步时见一条狗很可爱,便去逗引,结果被狗咬伤。陈某要求狗的主人石某赔偿其医药费、营养费、误工费等共计一

2021年最新时事政治—价值规律的易错题汇编含解析(1)

一、选择题 1.据央视新闻报道,某地盛产红肉火龙果。由于雨水充足,亩产相比去年翻了一倍,收成超过25万斤。却因市场饱和,上市遭遇严重滞销,加上火龙果保存期短,果农无奈将火龙果直接扔掉,损失惨重。该现象说明 ①商品的使用价值可能危害消费者的生命安全 ②商品价值的实现存在不确定性 ③商品生产者需要按照市场规律组织生产 ④商品价值不能用货币表现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如果W公司生产M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与生产该商品相关的判断如下所述。其中正确的是() ①M商品的单位价值量没有变化,因为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没变 ②M离品的单位价值量有所下降,因为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 ③同一时间内生产的M商品的价值总量增加,因为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④同时间内生产的M商品的价值总量增加,因为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3.假设2018年某国H商品的总量为100万件,每件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12元。2019年该国生产该商品的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20%,且该国2019年全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总额为10000亿元,货币流通次数为8次,央行实际发行纸币5000亿元,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19年每件H商品的价格是 A.24元B.10元C.40元D.12元 4.近年来,市场上电脑、汽车等商品不断降价。这些商品降价的根本原因是 A.个别劳动生产率降低 B.商品质量提高 C.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D.供求关系变化 5.2020年10月1日,既是国庆节又是中秋节。某款普通月饼“双节”期间每个价格约5元,“双节”之后,价格跌至每个约2元。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供给量减少B.需求量减少 C.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D.使用价值降低 6.以下关于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②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③价值围绕价格上下波动④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7.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对经济生活产生不同影响。在封闭管理期间,我国APP应用下载量激增,而餐饮等服务行业陷入停顿。依据材料,不考虑其他因素,下列关于图示解读正确的是()

有错误的新闻报道

有错误的新闻报道 【篇一:新闻稿件中的常见错误分析】 新闻稿件中的隐性错误分析 从事新闻工作多年,最近几年又专门从事报纸出版前的审读工作, 发现我们的新闻稿件中隐性错误不少,有些错误反复出现,令人怀 疑我们新闻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和业务素质,甚至影响到报纸的声誉。现从这些的错误中挑选出100例常见的错误,分成10大类,并作简 单的分析,供编辑记者参考。 一、导向性错误 1.同性恋者参加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首对男性大学生同性恋情 广州公开身份》一稿说:?晚上,李俊龙告诉和他挤在一张床上的丁毅,明天他要参加学校党校培训,可以带家属参加小组讨论。‘你会 跟你的入党介绍人和组员说我是你的家属吗?’这个……还是说同学吧,毕竟是入党……? 分析:对同性恋行为目前社会上多数人是宽容的,但介绍其作为入 党积极分子的身份不妥,他是一个同性恋者,能否入党还是个问号。因为共产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应 具有高尚的情操。这篇稿子说轻了是哗众取宠,说重了是导向有问题。 2…?三峡工程得不偿失?。《谨防教育的补偿性回馈》一文开头说:?三峡工程已经接近竣工,正当我们为它带来的巨大电力资源庆 幸的时候,它遗留下来的问题一波又一波地烦扰着我们。目前的移 民问题,将来的生态失衡,还有战争的防范。也许若干年后人们会 发现,我们用来补救的付出可能会远远大于这一 工程所带来的好处。? 分析:这个观点说轻了偏颇,是一家之言。三峡工程经几十年反复 论证后才建设的国家特大型工程。在工程论证阶段各方面都充分发 表了意见,国家在权衡利弊后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后兴 建的。目前三峡工程已基本建成,我们再在报纸上公开提出三峡工 程建设得不偿失的观点是不合适的,是错误的。 二、违犯法律法规的错误 分析:人大是权力机关,是监督?一府两院(政府和法院、检察院)?工作的。供电局是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是人大的监督对象,无权? 组织?人大开展活动。

新闻报道中的错别字

新闻报道中的错别字 新闻报道中的错别字 【篇一:新闻报道的常见差错及处理】 新闻报道的常见差错及处理 一、差错的基本类型 业内一般把新闻报道中的差错归纳为三类,即政治性差错、事实性 差错和技术性差错。 1、政治性差错。多指一些导向性的或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 政策不一致甚至相违背的错误观点和提法。比如,有的媒体借反思 改革否定改革,认为改革改错了;有的媒体在台湾地区选举结果出 来以后,在头版进行详细报道,还刊登参选人照片。有时,则是一 些关键词句处理不好,造成政治性差错。比如,将“中国”与“台港澳”并列、将一些国家与台港澳并称“等国”、将“朝鲜”写作“北朝鲜”等。政治性差错不仅中国有,国外也有。西方的编辑学教材也很强调“政 治正确”,比如,规定不得使用性别和种族歧视语言等。 2、事实性差错。如将“人民币”错为“美元”、将“1920年的苏联”错 为“1920年的俄国”、将“湖南”错为“湖北”、将“英国外交大臣”错为“英国外相”等。值得警惕的是,有些事实性差错,也会引发政治麻烦。 3、技术性差错。这类错误所占的比例最大,包括题文不一、电头错、标点错,以及掉字、掉段、多字、错别字等等。这些“小错误” 有时也可能导致事实性差错甚至政治性差错。 另外,还有因漏报、迟报,或将未定稿乃至涉密文件当成新闻稿

发 表等等造成的差错。在实际工作中,比较致命的差错可归纳为两个 大的方面,编辑一定要严加防范:一是新闻失实,二是政治导向失误。 二、产生差错的原因: 1、对电脑操作不熟悉。编辑在输入工作完成后没有认真检查稿件,导致出现多字、少字和别字。比如,将“十分引人注目”错输为“十分 31人注目”,将“外甥”错输为“外生男”。 2、编辑文字功力不够,知识面太窄。这方面最常见的情况就是编 辑识字量不够。有人统计,按照现行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学生在 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应当认识3500个常用字,加上大学现代汉 语教育,总识字量只有4274个。而新华社在1988年全年发出的90627篇通稿中,就一共用到6001个汉字。五花八门的错别字是报 道中最常见的“风景”之一。 3、政治经验和社会常识不足。比如,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误为“全国人大委员长”。更多的是把握不准报道的分寸与火候,误撞 红灯。 4、责任心不强,作风不踏实。有的编辑记者存在严重的依赖心理,把本应在本环节解决的问题推到下一环节,把什么都推到终审发稿人那里。 5、“第一读者”制度有待加强。对外部尚无专门通读成品稿、专职挑错的“一读”,而有时虽有“一读”工序,却执行不够有力。 6、违反发稿流程,不按程序办事。比如超越发稿权限、不遵守稿件

2022解释性新闻报道案例

2022解释性新闻报道案例 上半年,中宣部召开2022年全国“打假治敲”专项行动暨传媒监管电视会议。会议表示坚决打击新闻敲诈,坚决打击假媒体假记者,严厉整治虚假新闻息,严肃纠治有偿新闻。(这个会议也可以用在分析题中) 自从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来,假新闻以及反转新闻更加屡见不鲜。铎子对2022年上半年的假新闻进行了梳理,以下这些事件都可以用作相关的经典案例,请大家收好! 本期目录 一、年中假新闻案例盘点 1.北京打工寻子 2.柬埔寨血奴案 3.清华博士报考长沙市岳麓区协警岗位 4.美团骑手勒索事件 5.哈尔滨男子烧伤事件 6.P站制裁俄罗斯

7.棒棒糖女孩持反抗俄军 .韦东奕帮博士团队解决数学难题 9.流浪猫协助警方破案获奖 10.专家不建议多用空气炸锅 二、假新闻呈现 三、假新闻核心知识点 一、年中假新闻案例盘点 1.北京打工寻子 后海公安发布情况通报,先前指责公安机关推诿、不调监控、不立案、不做DNA的情况居然均为不实报道。而且,警方通报的案发时间与新闻报道中的时间是不一致的。 2.柬埔寨血奴案 一个年纪不大的中国小伙,在国内被强行拐到柬埔寨搞诈骗,诈骗分子眼看他不愿加入诈骗行当,便拿他当抽血机器。这新闻,谁看谁震惊。 而真相是,中国公民李亚缘纶偷渡来柬,后因肝部患严重疾病,联系当地一社会组织寻求帮助。先后有3人出于不同目的,协助李编造、宣传其被非法拘禁、受到虐待及充当“血奴”

的假新闻,误导舆论,严重影响社会秩序。案件下一步将移交柬司法机关审理。 3.清华博士报考长沙市岳麓区协警岗位 日,一条“清华博士报考长沙市岳麓区协警岗位”的息冲上热搜。而且招考单位当时说她没考上,“因为她还没毕业”。 但是日晚,清华大学微博回应:学籍库查无此人。根据该人员公示息,在清华大学的在校生、应届毕业生、往届毕业生中均没有查找到与之匹配的学生息。很明显,这是一个学历造假事件。 4.美团骑手勒索事件 上海一名博主@阮一发长文称自己使用美团跑腿帮忙邮 寄护照等文件,因骑手电动车没电无法准时送达,还被骑手“暗示”加价、勒索撕掉文件,事后还无法与该骑手取得联系。 5.哈尔滨男子烧伤事件 一位曹姓女士称哥哥被同行活活泼汽油放火烧死。不久后,还有网友在微博传出了死者被烧的视频,甚至当事人还说是被联合执法机构打压造成的事件。一时之间,全民都在为这件骇人听闻的谋杀案件而愤怒,大多数网友都加入了讨伐大河子的行列,希望能帮助曹女士一家寻回一个公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