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青岛版初中数学8下说课稿

青岛版初中数学8下说课稿

青岛版初中数学

八年级下册

全册说课稿

6 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七星一中的数学教师于淑岚。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义务教务《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设计等五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行四边形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研究的主要对

象之一.它在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平行四边形的图案,其性质也在生产、生活各领域的得到实际应用.

本节课既是平行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等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也是后续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知识的坚实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还为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提供了新的方法和依据,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

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能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

首先是学生心理特征,八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表现的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数学情景,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其次是学生的知识特征,八年级学生动手能力较强,但在归纳概念和性质时不够严密,而且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比较薄弱。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步步引导,处处设疑,通过学生主动交流,相互补充归纳,形成概念和定理。

3、教学重难点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的探索,为接下来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及矩形、

菱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均起到引导和示范的作用,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其性质.难点:探索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过程、寻求解题思路。

为了很好突破重、难点,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利用多媒体展示图形的变换,并进行推理论证。使学生由直观的视觉认识提升为感性认识,最后上升为理性认识。教学目标:

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技能

在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概念的基础上,使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索过程,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对边、对角、对角线等方面的性质,并会运用概念和性质解决问题。 2、教学思考

经历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归纳过程,体会通过操作、观察、猜想、论证获得数学知识的方法;同时发展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并提升数学思维品质。

3.问题解决

通过独立探究、合作交流、自主评价,促进学生勇于探索,积极交流等良好的学习态度的形成,

4.情感态度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了积极思考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设疑诱导法

著名数学家哈墨斯曾经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考虑到学生在小学就接触过平行四边形,对其有所认识;学生通过在七年级和八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平面几何知识,可见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认知技能,所以对本节课我采用了引导发现法和设疑诱导法。以提出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在此过程中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还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教学手段

借助学生自备平行四边形的模型和电脑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有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而且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校效率。四、教学过程设计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如下几个个环节: 1.设问激趣,导入新课

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活动一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通过自制模型,介绍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记法、读法及其相关概念(对边、

对角、对角线)。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了平行四边形概念的探究过程,形象记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避免了机械记忆概念。(备用补充:包括两重作用:一是可以判定一个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二是平行四边形具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性质)。

活动二探索平行四边形对边、对角的性质

1、拿出一张平行四边形纸片,小组讨论交流:在平行四边形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哪些相等的角?你们是如何得到的?学生任意画一个平行四边形,根据平行四边形中的相关概念,通过实验操作、猜测,尽可能多地寻找、发现平行四边形中除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外的其它特性。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思考,勇于尝试。如可以用刻度尺、量角器分别测出各边的长、各角的度数,再看看相对的边和角是否相等;可以用折叠的办法;可以通过平移两条对边,看它们是否重合,可以剪下对角,看是否重合等等。不论是直观测量还是其它的什么办法,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如果有学生提出用平移与旋转的变化方式得到结果,教师应给予赞赏。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深入到各小组中,了解学生的探究过程并适当予以指导.小组合作探究结果的展示,从多个方面完善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认识,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还学会了与人交流沟通的本领.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演示结论)

(预设:将两张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平行四边形纸片重合在一起。如图所示,把上面的一个平行四边形绕中心(即两条对角线的交点)旋转180°,使它与下面的平行四边形重合,具体做一做。)推理说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老师引导:要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我们最容易想到什么?(生答:全等三角形)怎样得到三角形?(生答:沿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剪开就得到了两个三角形)】

将一张平行四边形纸片沿其中一条对角线剪开,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对其中一个三角形通过适当的变化(如平移、轴对称、旋转)能否与另一个三角形重合,具体做一做。

说明: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可得:

AD=BC,AB=CD,∠A=∠C. ∵∠1=∠2,∠3=∠4

∴∠1+∠3=∠2+∠4(等式的性质)即:∠ADC=∠ABC.

所以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注重直观操作和简单推理的有机结合.把几何论证作为探究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然发展.使学生的实践精神,创新意识和自觉说理意识得到提高.学生在互相讨论、反驳、纠正中以及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性质,形成对所得结论的理性认识。

利用2个全等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去说明性质。开阔学生思维,为以后学习奠定良好基础。(电脑演示说

明过程)

设计意图:会从学生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最容易想到的全等三角形知识出发,引导学生把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对角相等问题转化为全等三角形问题,从而将四边形问题转化为熟悉的三角形问题.充分体现了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由繁化简的数学思想. 3.应用巩固、深化提高

例1 如图,小明用一根36m长的绳子围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场地,其中一条边AB长为8m,其他三条边各长多少? 解:∵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AB=CD, AD=BC

∵AB=8m ∴CD=8m

又∵AB+BC+CD+AD=36 ∴ AD=BC=10m

设计意图: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运用,规范解题过程。并对所学知识形成技能。

4.自我检测

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能力,让老师做到心中有数,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本节课所学习的概念与性质进行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掌握.

5、总结收获畅谈体会

今天这节课我学到的新知识是:

今天这节课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_______ 今天这节课留给我的疑惑还有

__________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感受,并相互补充。及时有效的回顾小结,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思想和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善于反思的好习惯。

6、布置作业、形成技能

必做题:研究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证明过程,平行四边形还有那些特点?

选做题:两个全等的三角形能拼成几个四边形?五、教学评价设计 1、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

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边平行。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平行四边形的邻角互补

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符号语言:∵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板书设计充分体现了本节课的学习要点,给学生留下清晰的记忆体现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 2、自我评价

本节课的设计,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

主要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开放式教学,创设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教师成为课堂问题的激发者、有序探究的组织者、学生错误的澄清者、多角度思考的促进者,使师生成为“数学学习的共同体”.

以上是我对本节的设想,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平行四边形判定说课稿

古蔺县古蔺镇初级中学校赵产进

一、教材分析

平行四边形判定是初二教材的第6章内容。这部分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的全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性质的一个回顾和延伸,又是本章后续学习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基础,同时它还进一步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和图形迁移能力,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平行四边形判定的第一课时,主要探究与边有关的三种判定方法。

二、学情分析

初二下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初中阶段包括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判定在内的绝大多数几何概念及定理。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已经逐步形成,学生对新鲜的知识也充满了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条件中,又有许多颇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因此由教师组织教学,让学生全开放自主探索平行四边行的判定定理,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一次检验和再提升。

三、教学目标

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的证明、应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的过程需要经过对逆命题的猜想、图形验证、

逻辑证明三个过程,需要让学生体验并逐步掌握这种发现数学结论的方法,因此判定定理的探究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习完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后,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如何灵活准确的选择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是本节的难点。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写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 2、写出以上性质的逆命题。、

以上逆命题是否正确呢?你会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它的正确性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探究的问题:引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

(二)提出议题,引发思考: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积极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1、判定方法一: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2、判定方法二的探究过程:教师起主导作用,给出提示小组完成并交流。图形验证:作一个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看是否都是平行四边形。逻辑证明:利用全等和平行线的判定证明。对学生来说不是难题。归纳结论:让学生语言归纳,作为判定方法二。

3、类比以上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完成“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探究过程。

教师巡视,对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总结:图形验证过程会出现多种方法作图:先画两条平行线再分别截取相等线段;或者利用格点图作。

(三)例题引路,尝试议练:让学生尝试完成教材例题1,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F分别是对边BC、AD上的两点,且AF=CE,求证: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

思路分析:已知一组对边相等,要想证明是平行四边形,只需证明另一组对边相等或者是该组对边平行,由已知条件可知能证明平行。

(四)巩固练习:难点突破

1、点A、B、C、D在同一平面内,AB//CD,AD//BC,AB=CD,AD=BC,从这四个条件中选择两个,能使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的选法有几种。

目的:考察学生对所学三方法的熟练程度。

2、例题变式:如果把条件AF=CE改为AF、CE分别是AD、BC的五分之一呢?目的:如何根据条件正确的选择方法。

3、求证两线段分别平分的题目。目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综合运用。六、课堂总结及作业布置 1、由学生总结本节所学知识及方法: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及探究一般数学定理的探究过程。

2、习题1、2

3、探究“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七、教法:

本节课教法上突出三个特点:

1、动:判定方法的探究主要由学生参与,让其感悟知识的发展、发生的过程。

2、变:尽量抓住时机对例题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3、引:探究和训练中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适当给予引导,做到引而不灌。

八、教后反思

把判定定理的探究过程交给学生,这样能把学生们的积极性,探索欲调动出来,加以老师的点拨,把本节的重点、难点个个突破,学生们的知识能力、情感各个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应该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特殊平行四边形矩形的说课稿

高埂九义校黄海燕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教学设计及分析。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是青岛版初中三年级数学教材

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它是在学习了第一章三角形和上节平行四边形后进一步研究的特殊平行四边形——矩形,即是平行四边形知识的延伸,也是对三角形有关定理内容的巩固练习,又为下一节菱形,正方形一些定理的得出做铺垫。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矩形有关概念,根据定义探究并掌握矩形的有关性质。

(2)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矩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以及其他相关结论。

数学思想与能力发展:

(1)经历矩形的概念和性质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合情推理意识,掌握几何思维方法。通过观察、思考、交流、探究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根据矩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应用,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几何直觉向思维逻辑转化的习惯,进一步体会类比及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以及计算与证明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体会证明过程中所运用的归纳,概括以及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3、教学重点:

(1)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矩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及相关结论。

(2)应用矩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并应用矩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针对九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现有的知识水平,本节课我准备采用激发诱导、探索交流、讲练结合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设疑——讨论、探索——解惑”的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学生动口、动手操作、动脑、分组讨论、合作交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8个环节

1、复习旧知识

(1)回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了解哪些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们与平行四边形有何关系?

学生经过讨论后便能得出:矩形,菱形、正方形既然都是平行四边形,那什么样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呢?

说明:初二上学期已经学习过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为引入矩形的概念作铺垫,从而引出课题。

(2)引出概念: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3)学生举生活中矩形的例子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分析、交流引出矩形概念,明确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并通过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美及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探索新知识

既然矩形,菱形、正方形既然都是平行四边形,就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同时又具有各自的特点,我们先来研究矩形的性质。

(1)让学生操作,观察、测量、发现,得出矩形的性质。

边:矩形的对边相等。

角: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定理1)

对角线:矩形的对角线相等。(定理2)

(2)引导学生讨论发现矩形的性质,对结论加以补充完美,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图形写出几何语言

(3)请学生推理论证

定理1是学生小组交流完成证明。

定理2要求学生认真写出已知、求证和证明过程。在此基础上请一个学生上黑板板书,其余学生观察板书正确与否。

说明:学生对矩形的性质已有所了解,这里的重点是要严格证明它们。其中第一定理可由矩形的定义推出(对角相等,邻角互补);第二个定理可由定义

和全等三角形证明。

3、议一议,师生互动,层层深入

(1)设矩形的对角线AC与BD的交点为O,那么BO是直角三角形ABC中一条怎样的特殊线段?它与AC有什么大小关系?为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说明:这样设计是通过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索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与斜边的关系在说明理由时,需要用到“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老师可结合这一点再次强调特殊平行四边形具有一般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从而得出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观察图形,你还能发现哪些结论?引导学生发现。

学生归纳,教师补充得出:

AO=BO=CO=DO

矩形的两条对角线把矩形分成四个等腰三角形,其中相对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强化新知、巩固提高

例P96(1)如图,矩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已知∠AOD=120°,AB=2.5cm,求矩形对角线的长。(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变式练习已知矩形的一条对角线长是8米,两条对角线的一个夹角是60°求出矩形的边长?(可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也可讨论,个别

学生板演)

发现结论:矩形两条对角线夹角为60°或120°,其中必有等边三角形。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体会性质应用的同时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和格式。让学生感受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做到学用结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情趣。

5、课堂练习

随堂练习2、说明:让同学明白矩形的判定以及应用。

6、归纳小结

主要围绕以下几点让学生讨论归纳:

(1)矩形的概念

(2)矩形的性质

a、对边平行且相等

b、四个角都是直角

c、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

(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4)矩形两条对角线夹角为60°或120°,其中必有一等边三角形。

(5)矩形的判定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培养学生善于总结和反思的习惯。

7布置作业,应用新知

(1)课本P97,1,3为必做题。数学理解2为选做题。

(2)归纳矩形性质及判定。

分层布置作业一是必做题促进知识的巩固,二是选做题,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铺垫,埋下伏笔。

8、板书设计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1、概念:

2、定理1、2及证明步骤

3、议一议及推论

4、例题讲解及变式练习

5、矩形的判定

6 、课后作业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说课稿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以及教学评价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我将从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青岛版的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第四节的内容。三角形中位线是三角形中重要的线段,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一个重要性质定理,它是前面已学过的平行线、全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知识内容的应用和深化,对进一步学习非常有用,尤其是在判定两直线平行和论证线段倍分关系时常常用到。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及应用中,处处渗透了化归思想,它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无论在今后的学习还是在科学研究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对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着积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

(2)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其应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活动,提高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

八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5篇

八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5篇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化简比,掌握化简比的方法,能正确地化简比。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3)使学生在经历猜想、验证、发现等思维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二、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已掌握除法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意义、比和除法的关系、比和分数的关系等知识,这都是学习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而且六年级学生已具有类比和知识迁移能力,所以要根据除法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猜想比的基本性质并不难,关键是在于应用,即化简比,对学生来说,如何将分数比和小数比转化成整数比是个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复习铺垫,使学生领悟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学习方法。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猜想激趣,通过猜想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类推总结出比的基本性质,并通过尝试、讨论等方法进行化简比,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四、教学程序 基于以上分析,我把教学程序分五大环节进行: (一)复习铺垫,创设问题情境。从复习商不变的性质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入手,为学生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打下铺垫,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感受事物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迁移规律。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形成悬念,引起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索和研究。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还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数学知识。在学生复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性质后,及时提出问题——比是不是也有类似性质呢?如果有的话,你认为它是怎么样呢?有的学生根据分数与比的关系、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后就自然而然的猜想出比可能会有基本性质。通过这样的引导,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他们很想弄清楚:比有没有类似商那样的规律和分数那样的性质,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猜想验证,得出结论。 在激发学生认知需要和探究欲望后,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卷入知识发现的过程呢?这时教师要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探究过程。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本课的教学教学重点得以体现。 (三)运用结论,解决问题。 当讲完了比的基本性质后出了两道较有代表性的化简比的例题,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归纳和整理出化简比的方法,学生做完后交流中发现解法都有不只一种,通过交流探讨,小结

八年级数学下册 7.8 实数(第1课时)教学设计 (新版)青岛版-(新版)青岛版初中八年级下册数学教

实数 学习目标: 1、了解实数的概念,能对实数按要求进行分类。 2、了解实数X 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能求出实数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 3、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会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 重点及难点: 重点:对实数进行正确分类,能求出实数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 难点:实数的分类及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关系。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课前预习学案 (要求:在小组内对照答案,对有疑问的题目先讨论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由教师集中讲解) 1、( )和( )统称为实数,( )小数是无理数,( )小数和( )小数是有理数。 2、两个负数比较大小 :(1)-5与-7 (2)与 3、求下列各数的相反数、倒数和绝对值 (1)3.8 (2)—3.5 (3) 25 - 4、下列各数中无理数有哪些?有理数呢? 32,41,7,π,25-,2, 5-, 94,0,0.3737737773……(相邻两个3之间7的个数逐次增加1) 课内探究学案 探究一:对实数的不同分类 1、回顾有理数的两种分类: (1)有理数按定义分类: (2)有理数按正、0、负分类:

[思考]:无理数有正负之分吗?0属于正数吗?0属于负数吗?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有理数与无理数统称为实数,既然有理数有以上两种分类,那么实数是不是也能这样分类呢? 2、做一做: (1)结合课件,你能将实数进行两种分类吗?试试看。 (2)、你能把32,41,7,π,25-,2,5-,38-,94,0,0.3737737773…… (相邻两个3之间7的个数逐次增加1)等各数填入下面相应的集合中吗? 有理数:{ …… } 无理数:{ …… } 正数:{ …… } 负数:{ …… } 【学生活动】: 1、自主完成有理数的分类。 2、师生结合课件得出实数的分类。 3、学生完成“做一做”。 【教师活动】强调总结实数的分类。 探究二:实数X 围内的几个概念. 自学课本71页,完成以下题目: 1、在实数X 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X 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吗? 2、想一想,并回答: (1)2的相反数是_________,绝对值是_________; (2)35与351 是_________; (3)-π的相反数是_________,它们的和是_________; (4)a 是一个实数,它的相反数为_________,绝对值为_________. (5)若a≠0,则它的倒数为_________. 3

青岛版初中数学8下说课稿

青岛版初中数学 八年级下册 全册说课稿 6 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七星一中的数学教师于淑岚。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义务教务《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设计等五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行四边形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研究的主要对

象之一.它在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平行四边形的图案,其性质也在生产、生活各领域的得到实际应用. 本节课既是平行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等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也是后续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知识的坚实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还为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提供了新的方法和依据,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 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能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学情分析 首先是学生心理特征,八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表现的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数学情景,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其次是学生的知识特征,八年级学生动手能力较强,但在归纳概念和性质时不够严密,而且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比较薄弱。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步步引导,处处设疑,通过学生主动交流,相互补充归纳,形成概念和定理。 3、教学重难点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的探索,为接下来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及矩形、

初二数学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数学科青岛版八下《8.2全等三角形》 8.2全等三角形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全等三角形的这一节,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两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本节《8.2全等三角形》是学生在认识了全等形与相似形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又是后继学习探索全等形与相似形的条件的基础,并且是用以说明两线段相等、两角相等的重要依据。因此,本节课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学生学习几何说理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能说出什么是全等三角形,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学会从“形”的角度去观察几何图形,善于比较、分析几何图形的异同,为此,我确立如下学习目标: (1)能说出什么是全等三角形,能正确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角、对应边。 (2)会用符号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并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教材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全等三角形的性质,难点是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的找法。同时,我将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媒体演示的方式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学具准备:相关多媒体课件、剪刀、纸片、直尺等。 二、教法选择与学法指导 学习本节内容主要是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发展空间观念,通过观察、尝试找出对应边,对应角的对应规律,学会运用符号语言、图形语言表示和记忆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并能实现三种语言的转化。在课堂教学中我奔着“211”学习方法进行,学生先课前预习,课上再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先把不明白的问题记录下来,组内解决,组内解决不了的再共同解决。这样让学生自得知识、自寻方法、自觅规律、自悟原理。 三、教学流程

初中数学_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7.3根2是有理数吗?(1)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6)教学设计 数学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拼图活动以及勾股定理的应用,让学生感受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以及无理数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培养大家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2、经历探索无理数的定义,以及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区别的过程,会判断一个数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 3、借助计算器探索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并从中体会无限逼近的思想. 4、通过了解有关无理数发现的历史,培养他们为真理而奋斗的献身精神。 5、理解估算的意义,掌握估算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1、让学生经历无理数发现的过程.感知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不同于有理数的数 2、无理数概念的探索过程 3、会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无理数 教学难点:1、把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的动手操作过程 2、用计算器进行无理数的估算 3、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无理数 (一)情境导入 数学家希伯索斯的悲剧人生(利用多媒体呈现数学史话) 公元前500年,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 Pythagoras) 学派认为“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能归结为整数或整数之比,即都可用有理数来描述。这学派的成员希伯索斯(Hippasus) 发现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不能用有理数来表示,这就动摇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信条,引起了信徒们的恐慌,他在逃回家的路上,遭到毕氏成员的追捕,被投入大海。 该环节通过了解无理数产生的历史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进一步理解无理数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也让学生体会真理是不可战胜的,要有为真理而献身的勇气。 (二)实验与探究 让学生作一个腰长是1的等腰直角三角形ABC,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出斜边的长,感受2确实是一个存在的数,并提出问题2是有理数吗,接着板书有理数的分类,分为整数 和分数,引导交流2可能是整数或分数吗?然后出示探究提纲,让学生自主探究2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数? 探究提纲:(给学生留4---6分钟) 1.2可能是整数吗?如果不是,你能估计出2在哪两个连续整数之间吗? 2.2可能是整数1,2之间的某个分数吗?找几个数试一试。 3.利用平方运算,你能估计2的十分位、百分位。。。吗? 4.2可能是有限小数吗?可能是循环小数吗? 5.小组交流2是一个怎样的数?

初中数学_初中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7.1《算术平方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算术平方根》教学设计

《算术平方根》学情分析 八年级下册

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经历了有理数、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不等式组等数与代数知识的学习,知道有理数刻画现实问题的局限性,具有乘方有关概念及运算的基础,理解乘方运算的本质,对加减、乘除运算的互逆关系有了明晰的认识,拥有计算正方形等几何图形面积的技能,这时,学生已经能从具体事例中归纳问题的本质,通过观察、类比等活动抽象出问题的规律,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的经验,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同时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熟练掌握算术平方根的知识,具备了用所学知识来分析算术平方根性质的基础。 这节课的教学,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在关注现实生活的同时,更加关注数学知识内部的挑战性。 《算术平方根》效果分析 八年级下册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小组交流合作法和自主学习法。这样,既能形成组内合作,组建竞争的学习氛围,又能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个人魅力的平台。现对本节课的效果从下面几方面分析: 一教的效果分析 1、在本课题的教学中,始终贯彻落实三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要求,以抓基础为主,,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使学生知道了如何利用概念性质解决问题。在概念的形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我注意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效果不错。 2、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每个环节,每个问题都以学生的独立思考为主,在学生疑难处才给学生以适当的点拨提示,这样训练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通过设计小组讨论、交流等活动,从一些完全平方数入手,引入概念,设置疑问,动手操作,再根据实践需要,教师从方法上指导师生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小组交流合作法和自主学习法。这样,既能形成组内合作,组建竞争的学习氛围,又能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个人魅力的平台。 二、学的效果分析 1、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全体学生做到了理解算太平方根的概念,能正确地读写有关算术平方根的式子。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全体学生了解求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与平方是互逆的运算,会运用这个互逆运算关系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全体学生能口述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2、小组讨论比较积极,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在疑惑处、方法总结处、解题反思处进行组内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想,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但对小组中少部分的学困生也能积参与。 3、大部份同学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训练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能力,增加了教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小组交流合作法和自主学习法。这样,既能形成组内合作,组建竞争的学习氛围,又能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个人魅力的平台。

青岛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计划

青岛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支配 (工作支配)的本身就是一个框架,只有把工作放在框架里,才能从各个方面进行全盘考虑和分析评估,对有可能出现的状况或问题设置应对预案。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青岛版((八班级)数学)下册的教学支配,便利大家学习。 青岛版八班级数学下册的教学支配1 一、教材分析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本章主要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学习应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性质与判定方法及其应用;驾驭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教学难点:领悟证明的分析思路、学会运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教学关键提示:突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第十二章轴对称本章主要学习轴对称及其基本性质,同时利用轴对称变换,探究等腰三角形和正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重点:轴对称的性质与应用,等腰三角形、正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教学难点:轴对称性质的应用。 教学关键提示:突出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第十三章实数本章通过对平方根、立方根的探究引出无限不循环小数,进而导出无理数的概念,从而把有理数扩展到实数。 教学重点:平方根、立方根、无理数和实数的有关概念与性质。

教学难点:平方根及其性质;有理数、无理数的区分。 教学关键提示:从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经验无理数的发觉过程,从而理解并驾驭实数的有关概念与性质。 第十四章一次函数本章主要学习函数及其三种表达方式,学习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和应用,并从函数的观点动身再次相识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培育学生初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思维模式。 教学关键提示:应用改变与对应的思想分析函数问题,建立运用函数的数学模型。 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本章主要学习整式的乘除运算和乘法公式,学习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教学重点:整式的乘除运算以及因式分解。 教学难点: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及其思路。 教学关键提示:引导学生运用类比的思想理解因式分解,并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互逆性。 二、学生状况分析 八班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干脆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有少数同学基础特差,问题较严峻。要在本期获得志向成果,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留意方法,培育实力。上学年学生期末考试的成果平均分为116分,不及格的学生仅有7人。总体来看,成果还算不错。七班级尚未出现两极分化,绝大多数学生都在细致学习。本学期还要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上,在学

青岛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列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应用题》说课稿

青岛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列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应用题》说课 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版本及选择理由 本次说课的教材为青岛版八年级数学下册,选择该版本的理由如下: •本教材内容紧扣教育部最新课程标准,符合新课改要求。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材结构合理,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2.教材分析 本次说课的内容为《列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应用题》,属于数学下册的一部分。该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和解集的表示方法。 •基于不等式的实际问题,如长度、面积、体积等应用题。 通过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理解和应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学会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能够独立分析、解决基于不等式的应用题。 •能够正确表达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正确列一元一次不等式。 •学生能够运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正确表达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四、说教学方法和过程 1.教学方法 •示例引导法:通过具体的示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和应用题的思路。 •讨论交流法:通过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境模拟法:通过情境模拟,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2.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新知 •引导学生回顾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和解法。 •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如:小明家离学校有80公里,他每小时步行5公里,那么他花多长时间能到学校? •引导学生通过列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这个问题。

2015年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八章《一元一次不等式》说课稿

2015年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八章《一元一次不等式》说 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概述 本章是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第八章,主要介绍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解法和应用。通过学习本章,学生能够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转化、解法和应用,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 •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步骤; •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一次不等式,并正确解决问题。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教学重点主要包括: •学生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学生能够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步骤; •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主要包括: •学生掌握不等式解法步骤的灵活运用; •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安排 1.引入与导入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什么是等式?什么是不等式?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能遇到哪些涉及不等式的问题? 2.概念解释 •使用简洁的语言解释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成立的条件。 3.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 •介绍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思路和步骤; •通过例题演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具体方法; •练习题的板书设置与讲解。 4.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一次不等式 •引导学生思考实际问题如何转化为一元一次不等式; •通过实例演示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过程; •练习题的板书设置与讲解。 5.综合应用 •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应用于实际问题中,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讲解综合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步骤;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综合应用题。

青岛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说课稿

青岛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1 教材信息 •教材名称:青岛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单元名称: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 •目标对象:八年级学生 1.2 教材内容概述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的概念、性质以及 解不等式的方法。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将能够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能够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不等式组。 二、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能够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能够解不等式组 2.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练习和实例,让学生掌握解不等式的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不等式的意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勇于挑战困难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3.1 教学重点 •不等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不等式组的解法 3.2 教学难点 •不等式组的解法和实际应用 四、教学准备 4.1 教学工具准备 •讲台、黑板、粉笔 •课件(PPT或投影片) 4.2 学生学习准备 •教材和教辅书 •笔、纸 五、教学过程与方法 5.1 学情分析 在开始教学之前,需要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对之前学习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在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5.2 课堂教学安排 本单元教学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 1.引入不等式的概念,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 考。

2.介绍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包括不等式的加减性、乘 除性和传递性。 3.给出一些简单的不等式例题,让学生掌握不等式基 本性质的应用。 第二课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1.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引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 解法。 2.介绍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步骤,并通过例题进行 讲解。 3.练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第三课时:不等式组的解法 1.引导学生理解不等式组的概念和解法。 2.介绍不等式组的解法步骤,并通过例题进行讲解。 3.练习不等式组的解法,包括实际问题的应用。 第四课时:综合练习与复习反思 1.布置一些综合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 握情况。 2.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复习反思,解答学生的 疑惑。 5.3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和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讲授与练习相结合:通过讲解知识点和例题,引导 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六、教学评价与反思 6.1 教学评价 •学生对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是否掌握清楚

怎样判定三角形全等说课稿

怎样判定三角形全等(第一课时)说课稿 单县开发区实验中学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 我是***,我说课的题目是 《怎样判定三角形全等第一课时》,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 教材分析 1、 说教材 本节课研究三角形的全等的判定方法1,是青岛版八年级第八章第三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及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初中几何中,证明三角形全等是证明线段及角相等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因此,本节课是一个重要内容。 2、 三维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是: (1)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 掌握判定方法1的内容,并初步应用判定方法1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3)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 趣. 3、重点、难点 重点:判定方法 的应用和推导过程。 难点:如何利用这两个判定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 教法与学法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观察、归纳,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增加知识的趣味性和课堂容量,提高课堂实效性。 2、倡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画图、剪图、比较等手段验证新知,在猜想、尝试与反馈 中得到提高。 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问题]某教室窗户上有一块三角形的玻璃,啪!小明的一不小心把它打碎成了三块,现在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那么最省事的办法是 ( ) A、带1去 B、带2去 C、带3去 D、带1和2去 处理办法:这个问题让学生议论后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三角形的三个元素:两个角及夹边。 设计目的:爱因斯坦曾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既交代了本节课要研究和学习的问题,又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求知与探索的欲望,也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2、实践探索,总结判定方法(一) (1)动手实验 [多媒体出示问题](1)已知70B ︒∠=,C=50︒ ∠, BC=5cm ,在硬纸板上画出ABC ∆。把画好的三角形剪下来,同桌之间对比所画三角形是否重合? (2)改变B ∠、C ∠的大小和BC的长度按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再做一次,所剪得的三

--2015学年青岛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五环说课稿:8.4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015学年青岛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五环说课稿:8.4一元一次 不等式组 引言 本文是对青岛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8.4节内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进行说课。本节课是数学中的重点知识,它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推广和扩展,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培养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使学生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掌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方法,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掌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1.掌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基本方法; 2.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难点 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和电子白板; 2.学生练习册;

3.板书工具。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不等式的问题,例如购物打折、体育竞赛的成绩要求等。请举例说明一下,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需要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问题? 2. 探究(20分钟) 教师将更复杂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引入,通过提供几个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示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找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和规律。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如何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有几种情况可能出现,分别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发言,并在白板上记录学生的答案。 3. 归纳总结(10分钟) 教师归纳总结学生提出的方法和规律,并进行概念讲解。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总结: -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基本方法; -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的情况分析。 4. 拓展应用(10分钟) 教师给出一些拓展应用的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示例解答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解题思路和方法。 5. 练习巩固(10分钟) 教师提供一定数量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师进行答案讲解,并纠正学生可能存在的错误。

八年级数学下册《一次函数》说课稿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一次函数的图像?,所选用的教材为华师大版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数学实验教材第四册。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教学评价六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 8年级〔下〕第18章第3节第二课时的内容,函数是数学中重要的根本概念之一,也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揭示了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之间相互依存和变化的实质,是刻画和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第18章,既是学生函数的入门,也是进一步学习的根底。 作为本节内容,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变量与函数?、?函数的图像?的根底上,对函数意义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一次函数的性质?等知识奠定了根底,是进一步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工具性内容。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概念、图像的理解 难点确定为:k、b的取值与一次函数图像位置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开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开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或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时机,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变量与函数?、?函数的图像?,对函数的意义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本钱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根底,但对于函数图像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注意开展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这两者充分表达在过程与方法中。 1、知识与技能 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熟练地作出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掌握 k与b的取值对直线位置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一次函数的作图过程,探索某些一次函数图象的异同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用类比的思想研究一次函数,体验研究数学问题的常用方法:由特殊到一般,由简单到复杂.

关于八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6篇

关于八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6篇 关于八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6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数学说课稿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篇1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12.3.1等腰三角形性质第一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汇报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般三角形和轴对称的知识,具有初步的推理证明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使学生学会分析、学会证明,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反映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的边角关系,并且是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的直观反映(三线合一)。它所倡导的“观察---发现---猜想---论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今后研究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也是论证两个角相等、两条线段相等、两条直线垂直的重要依据,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理解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 过程方法:通过实践、观察、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解决问题:通过观察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及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的问题,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通过引导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根据教材内容的地位与作用及教学目标,因此我将把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探究和应用。由于对文字语言叙述的几何命题的证明要求严格且步骤繁琐,此时八年级学生还没有深刻的理解和熟练的掌握,因此我将把本节课的难点定为: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推理证明。)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探索和应用。 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推理证明。 二、教法设计: 教法设想:我采用探索发现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完成本节的教学,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提出猜想,推理论证等。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学法设计: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将从两个方面指导学生学习,一方面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另一方面,在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过程中,老师要巧妙引导,分散难点。这样做既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又能帮助他们探本求源,这样也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原则。 四、教学过程: 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围绕重点,突破难点,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设计我的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首先向同学们出示精美的建筑物图片,并提出问题串:(1)什么

有关八年级数学说课稿三篇

有关八年级数学说课稿三篇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数据的分段整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与可能性》中的内容。分段整理数据是基本的统计活动,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能够按统计对象的某些属性,如品种、形状、颜色、用途……进行分类统计。本单元继续教学把一组数据按大小分成若干段进行统计,并把统计获得的数据填入相应的统计表里。本课时是初步教学分段统计数据,所以例题和习题都明确了数据以及各段的数值范围,不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分段。本课时内容主要是数据的分段整理。教材通过创设学校准备为鼓号队员购买服装,想请全体学生出谋划策的教学情境,引出怎样购买鼓号服这一学习任务。使学生能想到要按身高数据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分段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分析整理后的数据,根据分析结果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应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了更加贴近每个学生生活经历,让学生有话可说,我对教材进行了重新开发,把购买鼓号队服改为购买校服。围绕购买校服而产

生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经历“收集数据——分段整理——制作统计表——分析数据”的全过程,而学习重点放在分段整理数据上,整理的方法采用多种方法,在交流比较的过程中逐步优化,突出画“正”字的方法,得到的数据仍然采用单式统计表描述。所以教学中应突出数据分段的必要性、分段方法以及如何分段整理,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这部分知识,形成相关的统计技能。为今后更进一步学习统计图表、概率等知识打好基础。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由于在第一学段中对数据统计过程已有所体验,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次经历统计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必要性,感受统计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根据小学儿童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求知欲强等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我注重创设与学生生活的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有效地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交流、反思等活动,并使全体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 三、说教法与学法

初中数学说课稿大全共5篇

篇一:经典初中数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就是(19)说课者,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所选用的教材就是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年初审通过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对于本节课。我将根据去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数学课堂标准的理念,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等五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说教材 1.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就是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 19 章第 1 节的内容,就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平行四边形就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就是初中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教材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节课所学内容,就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基础上,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进一步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其她四边形的教学打下基础,做好铺垫,在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新的数学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判断,对此本节课的>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及应用 难点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的推导过程(这点要求比较难) 我将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课堂实验研讨,来引导学生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 <根据去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数学课堂标准的理念,学生学习的目标应将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方面融为一体,为了落实这几点,我们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3.教学目标 1)掌握 2)探索,由此发现充满着探索性与挑战性。(方法与过程) 3)经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能从交流中获益。(情感态度价值 观) 这样制定教学目标,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进行理解 与应用的过程,增加她们对问题的感性认识。通过推理论证,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这包括大胆猜想、勇于探索、创新精神、顽强的学习毅 力等)。 <总之,我这节课更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针对这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二、说教法 情境教学法、课堂研讨法 让学生处于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适当的形象化,这就相当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场所,从多种感观获取信息,体验我们的数学活动。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得到体验: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3)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从整体课堂来瞧,我们这节课很关注学生的发展,古人说:“学贵有方” 三、说学法 老师传授给学生的不应只就是知识内容,更重要的就是,指导学生一些数学的学习方法。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指导学生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明白数学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指导学生通过类比、猜想、推理等思维进行教学。 <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会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为了落实这几点,我按以下5个阶段来,完成本课教学过程>

最新八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9篇

八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9篇 一、从引入到研究。 从学生的认知的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平滑过渡到矩形新知识上来,过渡自然,知识衔接很紧密,而且从中体现了矩形就是平行四边形的知识联系和关系。展现给学生清晰的知识系统和结构。然后紧扣矩形是平行四边形的特例,用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来研究矩形的性质,引人入胜,提高了学生跃跃欲试的强烈愿望,达到了激趣导学的目的。此时秦老师抓住了学生的心理进一步深入,顺便提出学习目标,给学生指明了研究的方向和任务,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地探究。不足的是引入和矩形定义的给定这两个过程学生没有充分的体验。引入时应该给每个学生一个与老师展示的模型一样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去探求平行四边形在各种情况下的情形,这正好给学生开放思维的机会,其实学生根据已有的小学的经验完全能知道某一特殊位置的矩形。这样就进一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同时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至学精神,体验到了生活中有无穷的科学奥妙。情感意识和价值观也得到了培养。 二、学生思维、操作与老师的引导容为一体。 秦老师设计了让学生先画一个矩形,然后让学生由自己的感知来认识矩形的特点。这一点设计巧妙。学生前面有探究的欲望,有了探究的方向,而现在又有了研究的方法了,并且还指导小组合作,分工明确,所以学生从此就切入到探究的活动之中。这整个过程一环扣一环,环环相连,层层深入,步步为营。学生有热情、有兴趣、有目标、有方向、有方法,所有的同学都参与其中了。 三、小组的评价,激励性很强。 小组的探研,组内的合作和组间的交流开展得有色有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因陋就简就地取材,例如给小组打分,把小组的共同的结果贴在黑板上等等。学生激情高涨,探索劲头十足,培养了学生不畏困难的毅力和勇气,提高了学生的交际交流能力和自我展示能力。而老师也没有闲着,一直参与其中,并指导和引导他们,及时地评价学生。秦老师的导演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把握很准,完全没有主观的垄断和主导学生。而是时刻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让他们充分地表演和展示。 总之,秦老师设计此课下了功夫。引导到位,组织严密,激情导趣,游刃有

【附说课相关知识】青岛版初中数学八级下册《相似三角形》说课稿

青岛版初中数学八级下册《相似三角形》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的内容是:青岛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八章第四节《相似三角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评价、课程资源开发七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三角形》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青岛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四节的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相似形,知道了相似形的本质特征,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是在全等三角形的基础上的拓广和发展,相似三角形承接全等三角形,从特殊的相等到一般的成比例予以深化,学好相似三角形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多边形相似、三角函数及巩固有关的比例线段等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由一般到特殊引出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并应用这一概念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占重要地位。同时对后续教学内容起奠基作用,也为学生今后学习和生活更好的运用数学做准备。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会利用其概念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掌握相似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的关系,并通过一些具体情境的应用深化对相似三角形的理解和认识。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探究新知识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相似三角形的教学引导学生体会数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认识特殊与一般之间的辩证关系,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的关系,提

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是深入理解认识相似三角形的概念,难点是渗透三角形相似与平行的内在联系。 二、说学情 1、由于刚学过全等三角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混在一起,学习时应强调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三角形叫相似三角形。 2、在学习过程中,对应角和对应边这个概念容易出错,作为教师应该耐心说明。在记两个三角形相似时,跟记两个三角形全等一样,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这样就比较容易地找出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和对应边。 三、说模式 1、采用复习法,引导发现法培养学生类比推理能力,尝试指导法,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2、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每一个问题,而不是急于告诉学生结论。 3、课后习题的安排上适当让学生通过模仿例题的思想方法,加深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主要由于学生刚刚入门,多进行模仿,习惯以后,再做与例题不一样的习题,可以提高运用知识能力,以开阔学生的思路。 4、本节课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采用观察、比较、类比、归纳、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主动进行学习,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肯定成绩,使其具有成就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说设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