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IVUS血管内超声指南

IVUS血管内超声指南

IVUS血管内超声指南

一、什么是血管内超声?

血管内超声(IVUS)通过导管技术将微型超声探头送入血管腔内,通过声波扫描和反射,从而提供在体血管腔内影像,能清晰显示管壁结构的厚度、管腔大小和形状等,精确地测量血管腔径及截面积,甚至可以辨认钙化、纤维化和脂质池等病变,发现冠脉造影不能显示的血管早期病变。

冠脉动脉造影曾被认为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认知的更新,再加上冠状动脉疾病越来越复杂,冠脉造影因只能反应血管管腔轮廓其局限性日益突出,IVUS能够全方位显示血管管壁情况、精确测定管腔、血管直径以及判断病变严重程度及性质,作为冠脉造影的重要补充手段,IVUS提高了病变诊断的准确性,对冠脉介入治疗的策略、支架选择和效果评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IVUS的成像原理

超声波的频率一般在2×104 ~ 108 之间,通过阻抗不一样的界面时,会产生类似于光的反射、透射、散射现象。医学上通过检测人体器官不同深度的组织对超声的回波信号的幅值特征来判断组织的健康情况。

三、IVUS的应用范围

1.血管造影不能明确诊断的病例;

2.对治疗方法的选择;

3.评价即刻治疗效果;

4.远期效果随访;

5.科学研究。

四、IVUS在冠状动脉疾病中的主要应用场景

1.病变严重程度的判断和确定

(1)测算斑块负荷,计算面积狭窄率;

(2)测量最小管腔面积:在病变最重的地方测量最小管腔面积;

(3)在前两者的基础上,综合其他指标预测是否需要干预病变:在冠脉血管的近端(非主干病变),若病变最小管腔<4.0mm2,斑块负荷大于76%,一般认为是明显血流限制。

在左主干,若最小管腔面积:<6.0mm2,一般认为是明显血流限制。

2.支架尺寸选择的测量

直径:支架直径要依据参考血管(病变最轻处)的直径综合选择,一般以中膜直径减去0.25mm为宜。

长度:支架长度的选择,总体原则是从正常段到正常段,即从病变最轻的阶段B1到阶段B2之间的距离(如下图所示)。

3.支架植入后效果检查

可确认支架是否贴壁和扩张良好,有无支架边缘夹层,有无组织脱垂,有无地理丢失,支架压缩等情况。因为IVUS 检查将斑块和支架可视化,IVUS 检查能够发现支架术失败的真正原因, 并且经常发现扩张不全的支架。

4.在特殊病变中的应用

(1)在慢性闭塞病变(CTO),可以用来发现无残端CTO 入口并根据入口处斑块性质帮助医生选择导丝硬度;血管开通后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真假腔,判断真实血管的大小,帮助医生选择支架的落脚点等。

(2)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可以判断罪犯血管。

(3)在钙化病变中,可以帮助医生判断钙化的部位、

严重程度,决定是否需要旋磨处理,以及旋磨后的效果,及支架植入后的膨胀程度。

(4)在分叉病变中,可以帮助医生决定手术方式,以及导丝进入支架网眼的位置。

五、IVUS在中国的发展

当前,随着冠心病介入诊治技术的快速发展,血管内影像学已经从最初的研究手段逐渐成为辅助医生完成介入诊治的一把利器,在冠心病的机制探查、介入诊断和治疗各环节的指导和优化全过程中,均扮演着重要角色。

血管内超声(IVUS)作为冠脉血管检查的新“金标准”,已成为心导管室的主要血管内成像方式,被誉为PCI医生的“第三只眼睛”,有助于医生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指导支架放置以及确认和优化治疗结果,在冠脉介入治疗术前评估病变性质、分析病变参数和介入手术后的效果评估中均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冠脉介入领域发展逐渐成熟,PCI手术量自2009 年以来保持15%以上高速增长,目前每年已超百万例,PCI病例数位居世界第一,如何进一步提升PCI治疗效果,优化PCI治疗,是我国冠脉介入医师面临的首要问题。而优化PCI治疗则离不开腔内影像学的指导,术者不仅仅要做IVUS,更要借助IVUS加深对病变的了解,如钙化、夹层、狭窄程度、心肌桥等,这也是腔内影像学技术带给我们最重要的信息。通过腔内影像学指导,不仅可以提高术者对病变的了解,还可以指导治疗策略的制定,对优化PCI治疗、患者预后以及长期随访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目前IVUS已成为冠脉精准介入诊疗中不可或缺的诊断

利器,被纳入相关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在全球范围内,IVUS 的临床价值得到了普遍认可,其中美国在PCI中应用IVUS 的比例接近25%,欧洲发达国家也普遍超过25%,而日本由于全民医保的原因,在PCI中应用IVUS的比例接近90%,韩国使用比例超过80%,而以冠脉介入治疗闻名全球韩国Asan 医学中心在左主干治疗中IVUS渗透率已接近100%。

中国已经进入了精准PCI的高速发展时代,对于广大年轻医师而言,为更好地应用IVUS指导为患者赢取更多获益,需要扎实地学习和掌握血管内超声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提高PCI手术的质量和安全性。

截止2022年,中国IVUS的渗透率达到了15%,主要应用场景包括左主干、钙化及慢性完全闭塞性(CTO)病变。随着中国临床医生对IVUS应用场景越来越深刻的理解,未来国内IVUS渗透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有望在国内成为指导冠心病精准介入治疗的普及性工具。

六、世界关于IVUS的专家共识

2021年11月,日本心血管介入治疗协会(CVIT)发布了血管内超声检查专家共识。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可提供冠状动脉的精确解剖信息,包括定量测量和形态学评估。本文注意总结了IVUS检查评估方法以及用于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临床证据。

而2018年由欧洲心血管介入学会(EAPCI)组织撰写的首部腔内影像学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在《欧洲心脏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在线发布,同年我国也发布了《血管内超声(IVUS)在冠状动脉疾病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二者均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三个共同的问题:为何要使

用腔内影像学检查?何时使用腔内影像学检查?如何使用腔内影像学检查?

IVUS中国专家共识纳入了迄今为止最有影响的临床研究,结合了国内IVUS专家的临床经验及使用体会,旨在提高IVUS的运用和解读水平,规范临床IVUS的应用。欧洲的腔内影像学专家共识是第一个评估腔内影像学指导PCI的文件,结合了众多腔内影像学相关重要临床研究,帮助确认腔内影像学获益的病人及病变类型。

为何要使用IVUS?

血管造影提供的是动脉腔的二维图像,不能全面准确的评估动脉粥样硬化,对于左主干、开口或分叉病变等存在解剖局限性,针对偏心型斑块、弥漫型斑块等病变的判断也可能存在偏差,而IVUS则能克服这些困难,对血管的情况做出准确判断。

目前关于IVUS改善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研究已经较为丰富。最新的ADAPT-DES是目前为止最大的前瞻性、非随机多中心的评估IVUS指导支架植入的大型研究。该研究纳入了来自美国11家临床中心的8582名受试者,其中IVUS指导组3362例,单纯造影组5221例,随访2年发现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降低28%,心梗事件减少35%,支架内血栓事件减少60%。

来自我国的随机对照研究Ultimate研究纳入了1448例中国患者,随机分为IVUS指导组和单纯造影指导组,结果显示两组主要临床终点1年靶病变失败发生率分别为 2.9%和5.4%,二者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此外还有数个荟萃分析也同样值得关注。一项纳入了8

项DES随机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显示IVUS指导DES植入可将MACE风险降低36%(RR 0.64, 95% CI 0.51-0.80),TVR 风险降低40%(RR 0.60, 95% CI 0.43-0.83)。

欧洲腔内影像专家共识指出,IVUS的临床应用已经近30年,不断出现的大量观察性研究、RCT研究以及荟萃分析都显示,IVUS能够改善手术过程,提高PCI临床结果。

何时使用IVUS?

两部指南在这一问题上是一致的,即在病变越为复杂的情况下,IVUS的获益越大,包括长病变及CTO、左主干病变、ACS患者以及造影剂急性肾损伤的高危患者。并且我国的专家共识更为详细地介绍了各类病变的特点以及IVUS的操作细节。

欧洲支架共识推荐PCI过程中使用腔内影像的情形包括三部分:一是用于评估冠脉病变,包括造影显示不清、左主干狭窄、复杂分叉病变以及ACS的疑似犯罪病变;二是用于PCI术中的指导和优化;三是确认支架治疗失败机理,包括支架内再狭窄以及支架内血栓。

IVUS可帮助理解斑块形态,做好血管预处理,例如软斑块(脂质)、纤维性斑块和钙化性斑块就需要采用不同的预处理策略。

此外,IVUS可帮助选择合适的支架尺寸,在这一方面欧洲专家共识介绍得更为详细及实用。支架膨胀不全是预测早期支架内血栓和再狭窄的强力预测因子,选择合适的支架尺寸及后扩是非常重要的。IVUS指导支架尺寸主要依据以下方面:最小参考管腔尺寸(保守)、平均参考管腔尺寸、最大参考管腔尺寸、最小参考中膜尺寸、最小管腔直径处中膜对

中膜尺寸(激进)。

欧洲专家共识指出支架置入后的优化目标为:对于非左主干病变,最小支架内面积(MSA)>5.5mm2,MSA/平均参考管腔面积>80%。支架落脚点的选择为避免斑块负荷>50%和富含脂质的组织。

总的来说,IVUS的临床价值在于能够测量病变特征、确定斑块和血管形态、帮助临床决策、优化支架植入。同时,IVUS对于复杂病变类型指导价值较高,可用于支架内再狭窄和血栓形成的病因鉴别与评估,有助于减少对比剂的使用,改善患者的短期及长期临床结局。

IVUS血管内超声指南

IVUS血管内超声指南 一、什么是血管内超声? 血管内超声(IVUS)通过导管技术将微型超声探头送入血管腔内,通过声波扫描和反射,从而提供在体血管腔内影像,能清晰显示管壁结构的厚度、管腔大小和形状等,精确地测量血管腔径及截面积,甚至可以辨认钙化、纤维化和脂质池等病变,发现冠脉造影不能显示的血管早期病变。 冠脉动脉造影曾被认为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认知的更新,再加上冠状动脉疾病越来越复杂,冠脉造影因只能反应血管管腔轮廓其局限性日益突出,IVUS能够全方位显示血管管壁情况、精确测定管腔、血管直径以及判断病变严重程度及性质,作为冠脉造影的重要补充手段,IVUS提高了病变诊断的准确性,对冠脉介入治疗的策略、支架选择和效果评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IVUS的成像原理 超声波的频率一般在2×104 ~ 108 之间,通过阻抗不一样的界面时,会产生类似于光的反射、透射、散射现象。医学上通过检测人体器官不同深度的组织对超声的回波信号的幅值特征来判断组织的健康情况。 三、IVUS的应用范围 1.血管造影不能明确诊断的病例; 2.对治疗方法的选择; 3.评价即刻治疗效果; 4.远期效果随访; 5.科学研究。 四、IVUS在冠状动脉疾病中的主要应用场景

1.病变严重程度的判断和确定 (1)测算斑块负荷,计算面积狭窄率; (2)测量最小管腔面积:在病变最重的地方测量最小管腔面积; (3)在前两者的基础上,综合其他指标预测是否需要干预病变:在冠脉血管的近端(非主干病变),若病变最小管腔<4.0mm2,斑块负荷大于76%,一般认为是明显血流限制。 在左主干,若最小管腔面积:<6.0mm2,一般认为是明显血流限制。 2.支架尺寸选择的测量 直径:支架直径要依据参考血管(病变最轻处)的直径综合选择,一般以中膜直径减去0.25mm为宜。 长度:支架长度的选择,总体原则是从正常段到正常段,即从病变最轻的阶段B1到阶段B2之间的距离(如下图所示)。 3.支架植入后效果检查 可确认支架是否贴壁和扩张良好,有无支架边缘夹层,有无组织脱垂,有无地理丢失,支架压缩等情况。因为IVUS 检查将斑块和支架可视化,IVUS 检查能够发现支架术失败的真正原因, 并且经常发现扩张不全的支架。 4.在特殊病变中的应用 (1)在慢性闭塞病变(CTO),可以用来发现无残端CTO 入口并根据入口处斑块性质帮助医生选择导丝硬度;血管开通后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真假腔,判断真实血管的大小,帮助医生选择支架的落脚点等。 (2)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可以判断罪犯血管。 (3)在钙化病变中,可以帮助医生判断钙化的部位、

IVUS操作使用规范(完整资料).doc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编号:XJYY-HL-XZN 护理系统心脏内科 版号:B/0 专用作业指导书 页码:1/3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IVUS 操作使用规范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1.开机前(如需VH-IVUS 和FFR 功能)前先连接主机后下方的ECG 和BP 电缆线,导入心电信号和有创压。 2.连接交流电源线→主板电源灯亮→按下电源按钮。 3.进入IVUS 病人信息界面,输入病人信息,点击OK 确认。 3.1如果上次病例没有保存开机后会直接进入保存界面,点击界面上的OK 确认,保存后自动进入新病人信息界面。 3.2视屏右上角红心闪烁证明心电信号连接成功,无心电信号将丢失VH-IVUS 功能,但不会影响灰阶IVUS 的录制。 4.进入HOME 界面——实时(录制)状态。 4.1将PIM (病人连接盒)放入无菌袋→超声导管与PIM 连接→待视屏左下方提示catheter Insert 再将超声导管送入体内。 4.2电子相控阵超声导管直接连接PIM ; 4.3机械超声导管需先注水排除保护鞘内的空气再与PIM 连接。 4.4自动回撤预先设置回撤速度(0.5mm 或1mm): 4.5通常电子相控阵导管采用手动回撤,它的PIM 与自动回撤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编号:XJYY-HL-XZN 护理系统心脏内科 版号:B/0 专用作业指导书 页码:1/3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IVUS 操作使用规范 装置分体,回撤器放在PIM 前端,超声导管固定在回撤器上,设置回撤速度要分别在回撤器和主板上进行; 4.6机械导管的PIM 与回撤装置一体,直接在PIM 上设置回撤速度。 4.7录制过程VH Off ,只要接通心电信号就具有VH-IVUS 信息。 4.8彩色血流功能需事先选择,按CHROMA F 键,视屏下方显示Chroma Flow on 。 4.9厂家已对各种技术参数预先设置,当超声导管和PIM 连接后,不要点击ADJUST 键进入参数界面,以免改变参数设置,影响影像质量和使用;如需调整最好事先与工程师商议。 5.至冠脉开口需要指引导管,并通过0.014″指引导丝推送超声导管至病变远端(越过病变)。 5.1电子相控阵超声导管至指引导管远端口(冠脉开口)处暂停,按下面板RING DOWN 键(视屏左下方显示Ring down on)待环晕伪影消失再继续推送。

血管内超声的使用流程

血管内超声的使用流程 1. 简介 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是一种通过导管将超声探头放置 在血管内,利用超声波成像技术来观察血管的内部结构和病变的一种医学检查方法。它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血管图像,并且可以在进行血管介入治疗时提供实时的导引和监测。 2. 使用流程 以下是血管内超声的使用流程: 2.1 准备工作 在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查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患者应该事先进行相关的准备,如遵循医生的饮食、用药等建议。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评估,确保患者适合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查。 •确定需要检查的血管和部位,并选择适当的超声探头。 2.2 术前操作 在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查前,需要进行一些术前操作: •患者需要空腹,并按照医生的要求脱掉衣物和首饰。 •患者会被连线到心电图仪上,以监测心电图的变化。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以减轻不适感。 2.3 插管和引导 在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查时,需要进行插管和引导: •医生会在患者的手腕或大腿处插入一根细长的导管。 •导管会被引导到需要检查的血管内。 •通过导管,医生会将超声探头引入到血管内,并将其定位到需要观察的血管段。 2.4 超声扫描 一旦超声探头置入到血管内,医生会进行超声扫描:

•医生会向超声探头注入一定量的生理盐水,以使血管内腔与超声探头之间形成一个空隙,提供更清晰的超声图像。 •医生会逐渐将超声探头推进到需要观察的血管段,同时观察超声图像的显示。 •医生可以通过调整超声探头的角度和位置,来获取不同角度和深度的血管图像。 2.5 结果评估 医生会对超声图像进行评估和分析: •医生会观察血管的内部结构、血管壁的厚度、病变的位置和严重程度等。 •医生会对检查结果进行记录和解读,并与患者进行沟通,进一步制定治疗方案。 2.6 操作结束 一旦血管内超声检查完成,需要进行一些操作结束的步骤: •医生会将超声探头从患者的血管内取出。 •导管会被小心地拔出。 •患者会被转移到恢复区,进行观察和护理。 3. 注意事项 在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查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患者应按医嘱进行必要的准备和禁食禁饮。 •患者在操作过程中应尽量保持镇静和合作。 •医护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要求,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电图、血压等。 4. 结论 血管内超声作为一种重要的血管检查方法,在血管介入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正确的使用流程,可以获取准确的血管图像,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以上是血管内超声的使用流程的简要介绍,希望能为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了解。如需详细了解,请咨询医生或专业人士。

IVUS操作与流程

IVUS操作与流程 IVUS(Intravascular ultrasound,血管内超声)是一种介入性心脏检查技术,通过在冠状动脉或其他血管内插入超声探头,利用超声波在血管内部生成图像来评估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IVUS操作和流程如下: 1.患者准备:患者需要在手术前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如禁食等。在手术前,医生会评估患者的病史和症状,并解释手术的目的、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 2.局部麻醉:通常,在IVUS检查中,只需要局部麻醉即可。医生会在穿刺点附近注射一小量局部麻醉剂,以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 3.插入导管:医生会在手术中将导管插入到合适的血管中,通常是在大腿或手臂上。导管的插入过程需要使用X光机或超声波等成像技术来引导。 4.导管进入血管:一旦导管插入正确的位置,医生会将导管通过动脉或静脉进入患者的血管。这个过程可能会有一些不适,但通常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5.引导导管进入感兴趣的血管:为了进行IVUS检查,医生会使用X 光机或超声波等成像技术引导导管进入感兴趣的血管。医生会在成像中心获取图像以确定导管的精确位置。 6.插入IVUS探头:一旦导管进入了感兴趣的血管,医生会将IVUS探头插入导管中,使其靠近血管壁。IVUS探头通常包括一个超声波发射器和接收器,可以发出并接收超声波,然后将其转化为图像。

7.开始扫描:一旦IVUS探头插入到正确的位置,医生会开始扫描。探头会放射超声波并记录反射的声波信号。这些信号会被接收器收集和处理,并转化为图像显示在监视器上。 8.评估图像:医生会根据IVUS图像评估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图像通常显示血管内腔的截面,血管壁的厚度和异常,如斑块。医生会使用这些图像来评估血管的状况,包括狭窄程度和血管壁异常,进一步指导治疗。 9.打印和存储图像:医生通常会打印并存储IVUS图像,以备将来参考。这些图像可以用于与患者进行交流、跟踪疾病进展以及评估治疗的有效性。 10.拔除导管:一旦IVUS检查完成,医生会小心地将导管从患者的血管中拔出。拔除导管后,医生会对穿刺点进行适当的处理,以减轻可能的出血或感染风险。 总结起来,IVUS操作和流程涉及患者准备、局部麻醉、插入导管、引导导管进入感兴趣的血管、插入IVUS探头、开始扫描、评估图像、打印和存储图像以及拔除导管等步骤。这一过程能够提供详细的血管内部图像,帮助医生评估和治疗血管病变。

《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疾病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疾病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血管内超声(IVUS)通过导管技术将微型超声探头送入血管腔内,显示血管横截面图像,从而提供在体血管腔内影像。IVUS能够精确测定管腔、血管直径以及判断病变严重程度及性质,在提高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认识和指导介入治疗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IVUS的成像原理及器械类型 医用超声成像导管发射超声波,部分超声从组织折射返回传感器产生电脉冲,最后转换成图像。目前可用的IVUS探头频率为25~60MHz既往IVUS导管的分辨率为100~200μm,新型的IVUS 导管分辨率有进一步的提高。目前IVUS换能器分为机械旋转型及电子相控阵型两种类型。 二、图像获取的控制及操作技术 (一)术前准备 术前应常规肝素化。 (二)导管准备

机械旋转型导管需在体外用生理盐水预先冲洗,排除保护鞘内气泡。相控阵型超声导管无需排除空气,但在送入冠状动脉前需要去除导管周围的环晕伪像。 (三)图像调整 记录影像前可通过调整景深和增益来适应不同血管的管腔直径,并调整图像信号的清晰度,但要注意过度增加增益会增加血液的噪点,减低图像的分辨率。 (四)导管回撤 在可能的情况下,送入导管至病变远端参考血管10mm以外后开始回撤。 (五)图像分析 自动回撤系统经过计算机图像重建技术处理后,可获得以动脉管腔为中心的长轴图像,有利于分析病变的长度及分布状况。而短轴影像可以观察冠状动脉的横截面,能够更加仔细地分析冠状动脉的管壁结构及病变状况。 (六)与操作相关的并发症

主要包括冠状动脉痉挛、气栓、夹层、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和心律失常等,文献报道此类并发症发生率为0.5%~3.0%,且与基础病变及操作技术相关。 三、IVUS图像判读 (一)正常冠状动脉 (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IVUS通常将斑块内的回声与血管周围代表外膜或外膜周围组织的回声进行比较,来确定斑块的“软硬”程度。据此可分为:(1)低回声斑块。(2)等回声斑块。(3)高回声斑块。 灰阶IVUS对易损性斑块缺乏明确的定义,一般指脂核大而纤维帽薄的病变。薄纤维帽斑块(TCFA)定义为富含脂质且纤维帽厚度<65μm的斑块,是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因素。 回声衰减现象是指在低回声斑块或等回声斑块后有回声衰减的现象,即非钙化斑块在斑块后部出现回声衰减,使斑块后组织不能显示。

ivus的原理及应用

IVUS的原理及应用 1. 什么是IVUS IVUS(Intravascular Ultrasound)全称为血管内超声,是一种利用超声波对血管内部结构进行成像的技术。IVUS主要通过将超声探头引入血管内,利用超声波在体内组织中的传播和反射特性,实现对血管内部结构的高分辨率成像。 2. IVUS的原理 IVUS的成像原理基于超声波在组织中的传播和反射特性。当超声波通过介质之间的界面时,会发生部分反射和衍射。通过接收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信号,可以重建出组织的内部结构。 IVUS的超声探头由发射器和接收器组成。发射器产生超声波脉冲,通过探头的媒质传播到血管壁。当超声波遇到血管壁的不同组织结构时,会部分反射回来。接收器接收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然后将这些电信号经过放大和处理,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生成血管内部的三维成像。 3. IVUS的应用 IVUS技术在心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具有以下几个应用领域: 3.1 冠心病的诊断 IVUS可以通过对冠状动脉进行成像,获取血管壁的内部结构信息。这对于评估冠心病的程度、位置和形态变化等是非常有帮助的。凭借高分辨率的成像能力,IVUS可以提供更准确的诊断结果,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3.2 血管病变的评估 IVUS还可用于评估血管内膜厚度、斑块组成和斑块稳定性等指标,帮助医生确定斑块的性质和稳定性。这对于血管病变的诊断、分级和评估治疗效果等具有重要意义。 3.3 冠脉支架植入过程中的导引 在冠脉支架植入手术中,IVUS可以提供实时的血管内成像,帮助医生准确定位和定量评估病变,以及支架的展开、定位和扩张情况,确保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血管内超声指导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治疗术

血管内超声指导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治疗术 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在测量冠脉血管体积、横截面积、斑块负荷及斑块 特性等方面,比冠脉造影更为有效。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中,IVUS主要用来指导治疗策略并评价支架释放是否贴壁。自从药物洗脱支 架(Drug-eluting stent, DES)面世以来,显著降低了支架再狭窄发生率,但是晚期血栓发生引起 了人们的关注。血栓形成除其内皮化功能不全外,还与手术操作相关,例如支架贴壁不良、 边缘夹层等。而IVUS正是评价其的良好方法。因此,IVUS指导支架植入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在本文中,我们介绍IVUS指导PCI治疗冠心病及其临床获益。 前言 冠状动脉造影术(coronary angiogram, CAG)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CAG将造影剂注入血管内在X光的透视下形成血管成像。因此在评价偏心狭窄病变时可能会受到注射角度的影响。 此外,在评价弥漫病变、成角病变、钙化病变以及血管重叠容易出现误判。 IVUS是一种评价血管横断面的侵入性检查,在评估血管大小、钙化斑块及病变严重程度上要显著优于CAG。它还可以为PCI时提供支选择架尺寸参考,同时评价支架植入后是否存在贴 壁不良及边缘夹层。因此越来越多的术者在PCI中使用IVUS指导支架达到最佳支架释放。尽 管目前PCI常规使用IVUS仍有争议,考虑到DES的安全性,IVUS将成为减少不良事件的一 个重要手段。 PCI术后评价 PCI已经成为缺血性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手段,而冠脉支架的出现则成为PCI的主要治疗策略。成功PCI的实施,需要术者通过造影结果判断病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支架植入。PCI术后则需重复造影评价支架是否完美释放。主要的评判标准为造影显示残余狭窄<30%。然而这样 通过主观判断评价冠脉狭窄程度是存在局限性的。一些IVUS研究表明主观视觉评价或进行定量血管造影分析支架植入效果存在不准确。Ribamar、Mintz等研究[1]表明以厂商表格作为支 架释放的标准,只有75%的支架达到了最小支架直径及66%的支架达到预期支架横截面。因 此根据造影结果不能作为支架是否完美释放的评判标准。 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支架贴壁。支架贴壁良好是预防支架内再狭窄及支架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支架贴壁不良被认为是DES植入失败的原因之一,其机制可能与药物洗脱有关。近期研究表明,支架贴壁不良与血管支架错位密切相关。因此通过IVUS指导选择合适支架可能是预防支架贴壁不良及支架完美释放的方法。 支架最优植入 随着DES的问世,越来越多的高风险病变使用DES来治疗,例如分叉病变、弥漫病变、钙化病变、主干病变、多支病变以及糖尿病患者等。DES扩张不全、支架贴壁不良、未完全覆盖 病变的发生率增高,这与支架内再狭窄及血栓形成相关,而IVUS是检测其的重要手段,因此IVUS指导支架植入意义重大。另一方面,IVUS检测病变血管能为PCI提供良好的支架定位。IVUS研究表明参考血管使用定量血管造影分析提示正常,而IVUS检测则发现斑块造成横截 面30-50%狭窄。Morino Y、Tamiya S等研究报告162名患者共180个病变使用西罗莫司洗脱 支架(sirolimus-eluting stent, SES)植入,其临床结局与支架定位有关[2]。在这项研究中,显示 支架植入后IVUS检测斑块负荷<50%有助于降低随访期间内支架内再狭窄和靶病变血运重建率。 如何完成支架最优植入

ivus技术指标

ivus技术指标 IVUS,即血管内超声成像(Intravascular Ultrasound),是一 种用于观察冠状动脉和其他血管内部情况的检查技术。它通过将超声 探头插入患者的血管内,使用超声波技术生成高分辨率的血管影像。IVUS技术可以提供详细的血管解剖结构信息,帮助医生评估血管内是 否存在狭窄、斑块形成、血栓等异常情况,从而指导临床诊疗和治疗 决策。 IVUS技术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血管壁结构信息:通过IVUS可以观察到血管壁的各种结构 信息,包括内膜、血管壁的厚度、纤维斑块、钙化斑块等。这些信息 对医生评估血管的异常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2.评估斑块的性质:斑块是血管狭窄和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标志。IVUS可以帮助判断斑块的性质,如软性斑块、坚硬斑块或有钙化的斑块。这对于决定治疗方式和评估疗效非常重要。

3.观察血管狭窄程度:通过IVUS可以测量血管的直径和管腔面积,从而评估血管的狭窄程度。这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血管成 形术或支架植入。 4.指导手术治疗:IVUS可以在手术过程中实时监测血管内的情况,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器械,并确保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5.评估治疗效果:IVUS可以评估治疗的效果,比如血栓溶解的程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等。这有助于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并且 提供了随访病情的重要依据。 IVUS技术的使用步骤如下: 1.插入超声探头:医生会在患者的血管内插入一个特殊的导丝和 超声探头。导丝是用来引导超声探头到达需要检查的位置,而超声探 头则是负责发射和接收超声波信号。 2.采集超声数据:当超声探头到达需要检查的位置后,医生会开 始采集超声数据。超声波信号通过人体组织的反射和散射产生回波, 超声探头会接收这些回波并将其转换成图像。

左主干病变中IVUS应用—证据、应用技巧和观察要点(全文)

左主干病变中IVUS应用—证据、应用技巧和观察要点(全文) 左冠状动脉主干(LM)病变是指左冠状动脉主干的病变,较一般冠脉病变为重,特别是伴有重度狭窄的左主干病变危险性更大,是患者发生猝死的主要原因。左主干病变药物治疗远期疗效差,死亡率较高,及时的血运重建可以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导管介入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使得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的经皮介入治疗(PCI)不再是禁忌,尽管如此,由于左主干介入治疗的高风险性,其治疗策略、介入技术尤为重要。血管内超声(IVUS)用于辅佐PCI,除了可以提供血管直径的信息外,还能对斑块的性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累及的部位、范围和程度做出准确评价,并可以评判支架置入即刻疗效及远期随访结果,已成为优化左主干病变治疗的必备工具。 1 LM病变IVUS应用的循征医学证据 近年来,随着PCI技术的成熟及新型药物洗脱支架的应用,PCI手术的适应证逐渐放宽。针对左主干病变,PCI治疗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有效替代,特别是左主干分叉病变,已不再作为PCI的禁忌证。SYNTAX 研究结果显示PCI治疗中危(Syntax评分23~32)、低危(Syntax评分0~22)左主干病变的患者(Syntax评分<33)与CABG疗效相当,仅高危患者(Syntax评分>33)再次血运重建率较CABG为高,且PCI患者脑卒中发生率显著低于CABG。但此手术风险依旧很大,再狭窄率偏高。Park等报道了在IVUS指导下的左主干介入治疗,1年的死亡率较单纯造影指导的左主干介入治疗显著降低(4.4%VS 16.0%,P=0.048)。韩国

多中心参与的大型临床研究(MAIN-COMPARE)将756例IVUS指导的左主干病变支架置入的患者与219例非IVUS指导的左主干病变支架置入的患者进行比较,3年随访结果显示IVUS指导组死亡率显著低于非IVUS 指导组(6.0%VS 13.6%,HR=0.54),成功置入DES病人3年随访结果显示,IVUS指导组显著降低死亡率(4.7%VS 16.0%,HR=0.39)。一项回顾性研究结果也显示IVUS指导组比非IVUS指导组的支架血栓发生率更低(0.96%VS 2.52%,P=0.02),靶血管失败率(TVF)更低(13.5%VS 18.8%,P=0.013)。Stone和Mintz指出,已有的随机和注册研究数据,以及临床经验均支持使用IVUS指导无保护左主干的介入治疗中DES的置入,能够确保支架最大程度的膨胀,覆盖残余病变,综合结果更优。2013年发表的ADAPT-DES左主干亚组分析中,IVUS指导的PCI 较造影指导的PCI有明显的优势。2014年ESC/EACTS心肌再血管化指南中再次明确,低危LM病变是PCI一类指征,中危LM病变PCI为IIa 类指征,相应的,无保护LM病变PCI术中使用IVUS评估病变严重程度,优化手术效果是IIa类指征。 2 IVUS在LM病变严重程度评价中的价值 冠状动脉造影常常低估病变的程度和管腔直径,IVUS比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测左主干病变的敏感性高。造成这一差别的主要原因有: (1) 左主干弥漫性病变时冠脉造影缺乏正常参照血管;(2)左主干较短,难以对比正常血管段参考直径造成判断误差;(3) 某些左主干病变的解剖特点使冠脉造影不易检出,如由于左主干迂曲、成角或血管重叠引起的“假性狭窄”现象、左主干开口造影时,注射造影剂容易大量返流至主动脉,以致开口显影不

血管内超声(IVUS)操作规范

血管内超声( IVUS)操作规范 [ 原理 ] 血管内超声 (intravenous ultrasound ,IVUS)是指无创性的超声技术和有创性的导管技术相结合,使用末端连接有超声探针的特殊导管进行的医学成像技术。通过心导管将微型化的超声换能器置入心血管腔内,多晶片换能器环形阵列或单晶片换能器高速旋转(1800转/ 分)完成 360°动态血管截面扫描,通过成像处理系统,回波信号强弱以灰阶形式显示,二维横截面成像,显示心血管断面形态。 [ 适应症 ] 血管内超声主要应用于冠状动脉系统的诊断、指导、评估。 1.冠状动脉造影不能明确诊断的病例,如:临界病变、模糊病变; 2.指导一些复杂、特殊病变,如:左主干病变、开口及分叉病变、 CTO病变、桥 血管病变等; 3.需明确病变形态和斑块性质; 4.评价病变长度,明确支架的选择和放置; 5.评价支架植入术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疗效; 6.冠状动脉病变的远期随访性研究。 [ 禁忌症 ] 无绝对禁忌症。 [ 用物准备 ] 1.IVUS主机、 IVUS连接盒( PIM盒)、自动自动回撤装置; 2.IVUS导管; [ 操作流程 ] 1.如需 VH-IVUS和FFR功能,开机前先连接主机后下方的 ECG和BP电缆线, 导入心电信号和有创压; 2.启动主机,新建病例,视屏右上角红心闪烁证明心电信号连接成功,无心电 信号将丢失 VH-IVUS功能,但不会影响灰阶 IVUS的录制; 3.进入 HOME界面(实时录制状态);

4.将PIM盒(IVUS导管连接盒)放入无菌袋, IVUS导管连接 PIM盒,待视屏左下 方提示 catheter Insert再将导管送入体内; 5.在血管造影检查的基础上,选定所需检查的血管和病变部位; 6.同普通介入治疗,按 1000IU/Kg 追加普通肝素,防止导管血栓; 7.采用 6 F及以上的指引导管放置到冠状动脉口,将 0.014 英寸的指引导丝送至 靶血管的远端; 8.将血管内超声导管(电子相阵控)沿指引导丝送至指引导管口(冠脉开口) 暂停,按下 RING DOWN键待环晕伪影消失再继续推送; 9.将超声导管送至需要进行检查的病变部位的远端,按下 RECORD键,自靶血管 的远端至冠脉开口以一定的速度连续回撤,完成完整超声影像录制,然后对 感兴趣的部位再重点检查的; 10. 录制过程 VH Off ,只要接通心电信号就具有VH-IVUS信息;彩色血流功能需 要事先选择,按 Chroma键,视屏下方显示 Chroma Flow on ; 11.最后对采集的影像进行测量、分析、整理、存档。 [ 注意事项 ] 1.牢记在导丝和 IVUS导管进入体内之前应预先给予肝素 --- 避免血栓形成; 2.牢记在成像前应冠脉内注射硝酸甘油(即使血压在临界低限)--- 避免冠脉痉挛; 3.牢记在对左主干或右冠脉开口病变进行成像时,应将指引导管撤至主动脉内 --- 避免将指引导管误认为成开口病变; 4.现有超声导管均为一次性使用标准,为了图像质量、安全和避免交叉感染不 要重复使用; 5.超声导管不能打折,操作轻柔,勿送入远端细小血管以免造成损伤; 6.推送导管不能越过指引导丝,靶血管显著狭窄先行球囊预扩,不能强行通过; 7.超声导管必需推送至病变的远端,回撤至主干开口,获取完整靶血管信息, 防止遗漏病变; 8.血管狭窄、迂曲并钙化显著时,先手动回撤感觉阻力,阻力大不宜采用自动 回撤装置。 [ 并发症 ]

DES时代血管内超声作用(完整版)

DES时代血管内超声作用(完整版) 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是通过导管技术将超声探头置入血管腔内进行显影,可以提供包括管腔和管壁在内的横截面图像。IVUS可以精确测定血管管腔直径、面积以及病变的狭窄程度,被认为是血管检查的新“金标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IVUS指导手术过程,进一步提高了支架尺寸的选择、病变的完整覆盖,减少了支架膨胀不全,从而降低了支架内再狭窄、支架内血栓事件的发生,减少了再次血运重建。然而,在预后评估重要的一个指标“死亡率”上,即使是在最大的随机试验或注册研究也不足以证明死亡率的降低,尤其是仅在1或2年的随访中。IVUS-XPL 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随访1年,心脏性死亡在IVUS 指导与冠脉造影指导组分别为0.4% vs 0.7% ,。另一个临床随机对照研究—ULTIMATE,报道1年随访心脏性死亡分别为0.7% vs 1.4%。纳入了8,583名患者的ADAPTDES 注册研究显示1年随访心脏性死亡分别为0.8% vs 1.2%。因此,不断有学者使用meta分析数据或具有长期随访的研究等,试图进一步评估IVUS指导在降低死亡率并提高患者生存率上的作用。先后有18个主要的Meta分析对2005年到2019年,已经发表了的11项随机试验(最大的两项,IVUS-XPL和ULTIMATE,每项登记1400名患者)和41项已发表的(最大的ADAPT-DES),进行了评估和分析。近期,腔内影像学领域的泰斗、美国心血管研究基金会的Gary S.Mintz教

授对用于这些meta分析的文献进行再评估,对DES时代血管内超声作用提出了新的认识。 首先,几乎大多数的meta分析中,均显示出在降低心肌梗死和支架血栓形成等硬终点事件外,IVUS指导的PCI降低了随访期间的死亡率(主要是心血管死亡)。在对注册研究的分析中,IVUS指导在减少DES植入后心脏性死亡事件方面的益处更明显,其中高危患者和复杂病变亚组比总研究人群获益更多。 文中采用个体病例数据(individual patient data,IPD)Meta分析,在11个随机试验中,选择3个仅植入第二代药物洗脱支架的研究进行IPD meta分析。显示在植入后1年,主要硬终点事件(死亡/心肌梗死/支架血栓形成)发生率,IVUS指导的PCI为0.4%,而冠脉造影引导的为1.2%;显示对于第二代DES,IVUS指导可以进一步使患者获益。 在第一代DES和第二代DES之间,IVUS指导作用有所不同。文中提到Nerlekar等人,比较了采用第一代DES的PCI和采用第二代DES 的PCI,结果显示第一代DES中,MACE的发生率在IVUS指导与冠脉造影指导组分别为13.2% VS 15.7%;第二代DES中,MACE的发生率在IVUS指导与冠脉造影指导组分别为4.4% VS 7.8%。在IVUS指导和冠脉造影指导组中,第二代DES植入与第一代DES相比事件发生率均更低;

第6章 血管内超声检测

第6章血管内超声检测 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是通过一种导管技术利用安装在心导管尖端的微型超声探头经血管内探查进行显像的方法,可提供血管的横截面图像,不仅可以了解管腔的具体形态,还可以显示血管壁的结构,进一步了解血管壁病变的性质。自20世纪90年代,由于血管内超声具有良好的血管穿透性,已经发展成为传统冠状动脉造影非常重要的辅助工具,是迄今为止从形态学方面诊断血管病变的最理想的方法,已经成为精确定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金标准,不仅可以对血管径线和血管腔的面积进行精确测量,而且还可 以发现早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可显示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结构和组织学特征。血管内超声能区分肌性动脉(如冠状动脉、髂外动脉和股动脉)和弹性动脉(如主动脉和肺动脉)。正常冠状动脉管壁的血管内超声表现一般为典型的三层结构:内膜、中层和外膜。内膜厚度一般随年龄增长而增长,1~5岁时平均为60μm,30岁时平均为220μm,40岁时平均为250μm。血管内超声可以显示厚度150μm的冠状动脉内膜。 一、血管内超声技术 血管内超声就是超声医学其中的一个分支,是腔内超声显像在血管内检查方面的应用。血管内超声利用安装在心导管顶端的微型超声换能器,在血管内发射和接收高频超声信号,实时显示血管的切面图像,能清晰显示管壁结构的厚度、管腔大小和形态等,甚至可以辨认钙化、纤维化和脂质池等病变。 目前使用的血管内超声系统主要包括相阵控技术和机械扫描技术。相阵控系统通过同步产生一束360度的超声束而生成图像,主要问题是位于转换器周围的伪像,操作过程中需要将整个导管而不仅仅是转换器在血管内推送或回撤以获得图像,相对于机械扫描导管,具有更小的外径,操作略显简单,目前的相阵控最多可达646个电子元件。机械扫描是将装载有单晶体的转换器设计在外鞘内,利用一个灵活的传动轴带动转换器发生机械旋转,获取图像,操作时需要用盐水冲洗以保证转换器与外鞘间没有空气,转速可达每分钟1 800转,获取的图像较相阵控技术清晰度高。两种类型的转换器均需要一个单轨设计的支撑导管。血管内超声在每个图像切面上有三个空间方向上的分别率,通常轴向分别率为80~120um,侧向分别率为200~250um,环形切面上的分别率主要决定于图像伪像如非均一方面旋转,并且目前还不能量化。因为超声波的散射作用,近场的分辨率最为理想,远场的分辨率尤其是环形分辨率明显降低,从临床角度看,这将造成远场结构显示不清晰,边界模糊,以至于不能明确定义,例如在动脉瘤的研究中,远场分辨率的降低可能给明确区分真假腔带来困难。目前机械扫描血管内超声导管的外鞘直径为2.6~3.5F(0.87~1.17)mm,电子相阵控导管直径为2.9mm。 1传统血管内超声灰阶成像(conwentional gray-scaleimages,C-IVUS)血管内超声技术为在体

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疾病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疾病中应用的中国 专家共识(全文) 血管内超声(IVUS)是一种通过导管技术将微型超声探 头送入血管腔内的影像学技术,可以提供精确的血管横截面图像,从而帮助医生了解管腔、血管直径以及病变严重程度和性质。在冠状动脉疾病的治疗中,IVUS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规范IVUS的操作和解读,提高临床医生的腔内影像 学应用水平。 IVUS的成像原理是通过医用超声成像导管发射超声波, 部分超声从组织折射返回传感器产生电脉冲,最后转换成图像。目前可用的IVUS探头频率为25~60MHz,分辨率可达到 100~200μm。虚拟组织学IVUS成像、整合背向散射的血管内 超声以及iMAP-IVUS系统采用新型后处理技术,可以对斑块 的组织成分进行模拟成像和定量分析。IVUS换能器分为机械 旋转型和电子相控阵型两种类型。 在IVUS图像获取前,需进行术前准备以及冠状动脉内注 射硝酸甘油100~200μg,避免导管诱发的冠状动脉痉挛。机械

旋转型导管需在体外用生理盐水预先冲洗,排除保护鞘内气泡。相控阵型超声导管无需排除空气,但在送入冠状动脉前需要去除导管周围的环晕伪像。在记录影像前,可通过调整景深和增益来适应不同血管的管腔直径,并调整图像信号的清晰度。导管回撤时,尽量采取自动回撤,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常用的自动回撤速度为0.5~1.0 mm/s。部分特殊病变可手动回撤,以仔 细观察病变。 总之,IVUS在冠状动脉疾病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本 文提供了IVUS的操作技术和图像获取的控制方法,帮助医生 更好地理解和应用IVUS技术。 经过计算机图像重建技术处理后,自动回撤系统能够获得以动脉管腔为中心的长轴图像和短轴影像。长轴图像有利于分析病变的长度及分布状况,而短轴影像则可以更加仔细地观察冠状动脉的管壁结构及病变状况。 冠状动脉造影操作相关的并发症主要包括冠状动脉痉挛、气栓、夹层、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和心律失常等。文献报道指出,此类并发症发生率为0.5%~3.0%,并且与基础病变及操作技术相关。

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疾病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疾病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通过导管技术将微型超声探头送入血管腔内,显示血管横截面图像,从而提供在体血管腔内影像。IVUS能够精确测定管腔、血管直径以及判断病变严重程度及性质,在提高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认识和指导介入治疗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共识专家组依据国内外IVUS临床研究结果,结合国内临床应用经验和体会,以实用为主旨,拟定了本共识,以期规范操作,并提高临床医生腔内影像学的运用和解读水平。 一、IVUS的成像原理及器械类型 医用超声成像导管发射超声波,部分超声从组织折射返回传感器产生电脉冲,最后转换成图像。目前可用的IVUS探头频率为25~60 MHz,既往IVUS导管的分辨率为100~200 μm[1],新型的IVUS导管分辨率有进一步的提高。虚拟组织学IVUS成像(virtual histology-IVUS,VH-IVUS)[2]、整合背向散射的血管内超声(integrated backscatter-IVUS, IB-IVUS)[3]以及iMAP-IVUS [4]系统均采用新型后处理技术,通过功率频谱的处理进行比较分析,通过运算处理不同组织的不同回声频率,对斑块的组织成分进行模拟成像和定量分析。目前IVUS 换能器分为机械旋转型及电子相控阵型两种类型。 二、图像获取的控制及操作技术 (一)术前准备

术前应常规肝素化。如无禁忌证,在图像获取前需在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100~200 μg,避免导管诱发的冠状动脉痉挛,并真实反映冠状动脉直径。 (二)导管准备 机械旋转型导管需在体外用生理盐水预先冲洗,排除保护鞘内气泡。相控阵型超声导管无需排除空气,但在送入冠状动脉前需要去除导管周围的环晕伪像。 (三)图像调整 记录影像前可通过调整景深和增益来适应不同血管的管腔直径,并调整图像信号的清晰度,但要注意过度增加增益会增加血液的噪点,减低图像的分辨率。 (四)导管回撤 在可能的情况下,送入导管至病变远端参考血管10 mm以外后开始回撤。尽量采取自动回撤,以获得病变长度和斑块体积等更多的信息。常用的自动回撤速度为0.5~1.0 mm/s。部分特殊病变可手动回撤,以仔细观察病变。 (五)图像分析 自动回撤系统经过计算机图像重建技术处理后,可获得以动脉管腔为中心的长轴图像,有利于分析病变的长度及分布状况。而短轴影像可以观察冠状动脉的横截面,能够更加仔细地分析冠状动脉的管壁结构及病变状况。 (六)与操作相关的并发症

血管内超声显像技术

血管内超声显像技术 (一)仪器和成像原理 冠脉内超声主要由带微型换能器探头的导管和成像系统组成,超声导管主要有两种设计类型,即机械旋转型和相控阵型,机械旋转型导管缺点是如果在弯曲的血管段,驱动轴的不均匀转动将导致图像的变形以及连接晶体的导线产生的声影引起图像回声的失落。相控阵型缺点图像分辨率较机械探头稍差,在导管周边存在超声的死区。 IVUS导管顶端带有微型化的压电晶体超声换能器,即探头(probe),当受到交变电场激发时快速振动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在超声介质中呈束状传播,当遇到具有不同声阻抗(acoustic impedance)的两种介质的界面时它会产生散射(scattering)和反射(reflection),反射的超声波碰击压电晶体时产生电信号,传递到图像处理系统。根据超声波在探头与界面之间的往返时间和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可以计算出探头与反射界面的距离。由于组织的性质不同,对超声的吸收和反射不同,不同组织之间存在声学的界面,因此可以根

据接收到的超声信号的强弱以不同灰阶的形式显示出来,据此判断病变的性质和程度,这是IVUS二维超声显像的基本原理。由于单一的换能器发出的超声呈扇形,因此需要多个环形排列的换能器才能进行360°的图像成像,另一种方法是旋转换能器或旋转导管顶端的反射镜(图1-2)。血管内超声多普勒检查则是利用多普勒原理计算超声波回声的频率变化(即频移)来探测移动物体如血流的速度。 目前所用的IVUS仪器基本结构相似,由IVUS超声导管(ultrasound catheter)、导管回撤系统(pullback system)和超声主机(imaging console)三部分构成。 超声导管 IVUS导管的种类有很多,一般可以根据靶血管来选择超声导管的外径和频率。超声导管直径多为 2.6~3.5F (0.87~1.17mm)适合于冠状动脉或周围血管(如腹主动脉)的成像需要,用于冠状动脉内的超声导管直径多为2.6~3.2F (0.87~1.07mm)。超声导管的核心部件是安装于导管顶端

【指南与共识】冠状动脉内影像学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第一部分)

【指南与共识】冠状动脉内影像学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第一部 分) 欧洲心血管介入协会(EAPCI)专家组系统总结了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这两种血管内影像学检查临床应用指征的现有证据,提供了关于IVUS和OCT指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应用价值,并明确了最可能从腔内影像学指导的介入治疗中获得临床收益的患者或病变类型,同时详细论述了PCI前如何使用IVUS或OCT优化支架尺寸(支架长度和直径)和手术策略的选择。此外,专家推荐对支架失败(支架内再狭窄或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患者应常规进行冠状动脉内影像学检查,并首选OCT。最后,重点论述了IVUS和OCT在指导PCI和评估支架失败两个方面的优势和局限性,并对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进行了展望。 本共识文件是对由欧洲心血管介入协会(European Association of Percutaneous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EAPCI)发起组织全球16个国家22名腔内影像学专家的观点进行总结,共识文件共包括两部分,本文为第一部分。本共识全面阐释了血管内影像技术临床应用指征的现有证据,并基于当前临床实践,为介入医生提供了关于血管内超声(intravenous ultrasound,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应用价值、各自优势和潜在局限性。 一、专家组委员会:遴选标准、组织和共识的撰写 编写共识的专家组成员是根据专家在冠状动脉内影像学方面的权威和影响力,由EAPCI的科学文件和倡议委员会从不同国家和地区遴选产生。在2017年8月的第一次会议中,专家组重点讨论了共识所要涵盖的主要内容、范围和观点以及数据检索的方法,并指派了共识各部分撰写的主要作者。他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尤其是最近5年内发表的文章、现有证据水平、随机临床试验、荟萃分析、注册研究,包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