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血管内超声(IVUS)操作规范

血管内超声(IVUS)操作规范

血管内超声(IVUS)操作规范

[原理]

血管内超声(intravenous ultrasound,IVUS)是指无创性的超声技术和有创性的导管技术相结合,使用末端连接有超声探针的特殊导管进行的医学成像技术。通过心导管将微型化的超声换能器置入心血管腔内,多晶片换能器环形阵列或单晶片换能器高速旋转(1800转/分)完成360°动态血管截面扫描,通过成像处理系统,回波信号强弱以灰阶形式显示,二维横截面成像,显示心血管断面形态。[适应症]

血管内超声主要应用于冠状动脉系统的诊断、指导、评估。

1.冠状动脉造影不能明确诊断的病例,如:临界病变、模糊病变;

2.指导一些复杂、特殊病变,如:左主干病变、开口及分叉病变、 CTO病变、

桥血管病变等;

3.需明确病变形态和斑块性质;

4.评价病变长度,明确支架的选择和放置;

5.评价支架植入术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疗效;

6.冠状动脉病变的远期随访性研究。

[禁忌症]

无绝对禁忌症。

[用物准备]

1.IVUS主机、IVUS连接盒(PIM盒)、自动自动回撤装置;

2.IVUS导管;

[操作流程]

1.如需VH-IVUS和FFR功能,开机前先连接主机后下方的ECG和BP电缆线,导入

心电信号和有创压;

2.启动主机,新建病例,视屏右上角红心闪烁证明心电信号连接成功,无心电

信号将丢失VH-IVUS功能,但不会影响灰阶IVUS的录制;

3.进入HOME界面(实时录制状态);

4.将PIM盒(IVUS导管连接盒)放入无菌袋,IVUS导管连接PIM盒,待视屏左下

方提示catheter Insert再将导管送入体内;

5.在血管造影检查的基础上,选定所需检查的血管和病变部位;

6.同普通介入治疗,按1000IU/Kg追加普通肝素,防止导管血栓;

7.采用6 F及以上的指引导管放置到冠状动脉口,将0.014英寸的指引导丝送至

靶血管的远端;

8.将血管内超声导管(电子相阵控)沿指引导丝送至指引导管口(冠脉开口)

暂停,按下RING DOWN键待环晕伪影消失再继续推送;

9.将超声导管送至需要进行检查的病变部位的远端,按下RECORD键,自靶血管

的远端至冠脉开口以一定的速度连续回撤,完成完整超声影像录制,然后对感兴趣的部位再重点检查的;

10.录制过程VH Off,只要接通心电信号就具有VH-IVUS信息;彩色血流功能需

要事先选择,按Chroma键,视屏下方显示Chroma Flow on;

11.最后对采集的影像进行测量、分析、整理、存档。

[注意事项]

1.牢记在导丝和IVUS导管进入体内之前应预先给予肝素---避免血栓形成;

2.牢记在成像前应冠脉内注射硝酸甘油(即使血压在临界低限)---避免冠脉

痉挛;

3.牢记在对左主干或右冠脉开口病变进行成像时,应将指引导管撤至主动脉内

---避免将指引导管误认为成开口病变;

4.现有超声导管均为一次性使用标准,为了图像质量、安全和避免交叉感染不

要重复使用;

5.超声导管不能打折,操作轻柔,勿送入远端细小血管以免造成损伤;

6.推送导管不能越过指引导丝,靶血管显著狭窄先行球囊预扩,不能强行通过;

7.超声导管必需推送至病变的远端,回撤至主干开口,获取完整靶血管信息,

防止遗漏病变;

8.血管狭窄、迂曲并钙化显著时,先手动回撤感觉阻力,阻力大不宜采用自动

回撤装置。

[并发症]

并发症概率低于其他介入器材,相控阵导管<机械导管。操作不当、术前准备不充分可以造成并发症:

1.血管痉挛;

2.血管腔严重狭窄时,造成心肌缺血;

3.血管损伤(夹层、血肿);

4.血栓并栓塞;

5.偶见室颤;

6.钩脱支架、导管卡住或断裂;

7.支架纵向缩短,尤其是机械旋转式导管。

8.

超声检查规范

房室大小:左房、左室、右房、右室 血管内径:主动脉、肺动脉 室壁厚度:右室前壁、左室前壁、室间隔 心功能:EF 、FS 、E/A 血流速度:主动脉、肺动脉 压力差:主肺动脉、肺动脉压力 心脏结构:连续性、心室与心房的识别 室壁运动:幅度大小、协调性 心内分流:房室间隔、A 导管、其它 瓣膜分流:二、三尖瓣,主、肺动脉瓣 心脏超声基本切面与测量 1.左心长轴切面:室间隔平直,二尖瓣开放不上翘,同时显示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左房测量在心脏收缩期测量,左房最大径(正常值<30mm),左室测量在心室舒张期腱索水平测量室间隔内膜面至左室后壁的垂直距离。 左房:在心脏收缩期测量左房最大径 室壁:在心脏舒张末期腱索水平测量 左室流出道:在心脏收缩期测量 主动脉测量:在心脏舒张末期分别测量主动脉瓣环、主动脉窦部和主动脉根部前后壁的垂直距离 2.大血管短轴切面:主动脉呈圆圈状 3.四腔心切面:室间隔与房间隔呈向来线,两组房室瓣几乎在同一水平开放与关闭 右房:心脏收缩期测量右房最大径 右室:心脏舒张期腱索水平测量室间隔内膜面与左室后壁的距离 4.剑下四腔心切面 1、心脏正常值有种族差异

2、心脏正常值有区域差异 3、心脏正常值测量方法差异 4、心脏正常值个体差异 5、注意测量切面的非标准化、左室假腱索和右室调节束的影响 男左房<30mm 左室<55mm 女左房<30mm 左室<50mm 左室后壁<12mm 右室前壁<5 mm 右房<30mm 右室<35mm 右房<30mm 右室<35mm 室间隔<12mm 主动脉内径<30mm 肺动脉内径<30,当主动脉内径正常时,肺动脉内径小于主动脉内径 下腔静脉内径16—20mm 1 .肝脏的形态大小、边缘、包膜,膈顶部、肝叶边角部位。 2.肝实质内回声的均匀程度 3 .肝内占位的部位、大小形态、数量、回声性质、有无包膜、内部液化、声晕、后方增强或者衰减。 4 .肝内管系分布、走向;有无扩张、扭曲、狭窄、移位、闭塞等;病灶内、

血管内超声(IVUS)操作规范

血管内超声(IVUS)操作规范 [原理] 血管内超声(intravenous ultrasound,IVUS)是指无创性的超声技术和有创性的导管技术相结合,使用末端连接有超声探针的特殊导管进行的医学成像技术。通过心导管将微型化的超声换能器置入心血管腔内,多晶片换能器环形阵列或单晶片换能器高速旋转(1800转/分)完成360°动态血管截面扫描,通过成像处理系统,回波信号强弱以灰阶形式显示,二维横截面成像,显示心血管断面形态。[适应症] 血管内超声主要应用于冠状动脉系统的诊断、指导、评估。 1.冠状动脉造影不能明确诊断的病例,如:临界病变、模糊病变; 2.指导一些复杂、特殊病变,如:左主干病变、开口及分叉病变、 CTO病变、 桥血管病变等; 3.需明确病变形态和斑块性质; 4.评价病变长度,明确支架的选择和放置; 5.评价支架植入术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疗效; 6.冠状动脉病变的远期随访性研究。 [禁忌症] 无绝对禁忌症。 [用物准备] 1.IVUS主机、IVUS连接盒(PIM盒)、自动自动回撤装置; 2.IVUS导管; [操作流程] 1.如需VH-IVUS和FFR功能,开机前先连接主机后下方的ECG和BP电缆线,导入 心电信号和有创压; 2.启动主机,新建病例,视屏右上角红心闪烁证明心电信号连接成功,无心电 信号将丢失VH-IVUS功能,但不会影响灰阶IVUS的录制; 3.进入HOME界面(实时录制状态);

4.将PIM盒(IVUS导管连接盒)放入无菌袋,IVUS导管连接PIM盒,待视屏左下 方提示catheter Insert再将导管送入体内; 5.在血管造影检查的基础上,选定所需检查的血管和病变部位; 6.同普通介入治疗,按1000IU/Kg追加普通肝素,防止导管血栓; 7.采用6 F及以上的指引导管放置到冠状动脉口,将0.014英寸的指引导丝送至 靶血管的远端; 8.将血管内超声导管(电子相阵控)沿指引导丝送至指引导管口(冠脉开口) 暂停,按下RING DOWN键待环晕伪影消失再继续推送; 9.将超声导管送至需要进行检查的病变部位的远端,按下RECORD键,自靶血管 的远端至冠脉开口以一定的速度连续回撤,完成完整超声影像录制,然后对感兴趣的部位再重点检查的; 10.录制过程VH Off,只要接通心电信号就具有VH-IVUS信息;彩色血流功能需 要事先选择,按Chroma键,视屏下方显示Chroma Flow on; 11.最后对采集的影像进行测量、分析、整理、存档。 [注意事项] 1.牢记在导丝和IVUS导管进入体内之前应预先给予肝素---避免血栓形成; 2.牢记在成像前应冠脉内注射硝酸甘油(即使血压在临界低限)---避免冠脉 痉挛; 3.牢记在对左主干或右冠脉开口病变进行成像时,应将指引导管撤至主动脉内 ---避免将指引导管误认为成开口病变; 4.现有超声导管均为一次性使用标准,为了图像质量、安全和避免交叉感染不 要重复使用; 5.超声导管不能打折,操作轻柔,勿送入远端细小血管以免造成损伤; 6.推送导管不能越过指引导丝,靶血管显著狭窄先行球囊预扩,不能强行通过; 7.超声导管必需推送至病变的远端,回撤至主干开口,获取完整靶血管信息, 防止遗漏病变; 8.血管狭窄、迂曲并钙化显著时,先手动回撤感觉阻力,阻力大不宜采用自动 回撤装置。 [并发症]

IVUS血管内超声指南

IVUS血管内超声指南 一、什么是血管内超声? 血管内超声(IVUS)通过导管技术将微型超声探头送入血管腔内,通过声波扫描和反射,从而提供在体血管腔内影像,能清晰显示管壁结构的厚度、管腔大小和形状等,精确地测量血管腔径及截面积,甚至可以辨认钙化、纤维化和脂质池等病变,发现冠脉造影不能显示的血管早期病变。 冠脉动脉造影曾被认为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认知的更新,再加上冠状动脉疾病越来越复杂,冠脉造影因只能反应血管管腔轮廓其局限性日益突出,IVUS能够全方位显示血管管壁情况、精确测定管腔、血管直径以及判断病变严重程度及性质,作为冠脉造影的重要补充手段,IVUS提高了病变诊断的准确性,对冠脉介入治疗的策略、支架选择和效果评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IVUS的成像原理 超声波的频率一般在2×104 ~ 108 之间,通过阻抗不一样的界面时,会产生类似于光的反射、透射、散射现象。医学上通过检测人体器官不同深度的组织对超声的回波信号的幅值特征来判断组织的健康情况。 三、IVUS的应用范围 1.血管造影不能明确诊断的病例; 2.对治疗方法的选择; 3.评价即刻治疗效果; 4.远期效果随访; 5.科学研究。 四、IVUS在冠状动脉疾病中的主要应用场景

1.病变严重程度的判断和确定 (1)测算斑块负荷,计算面积狭窄率; (2)测量最小管腔面积:在病变最重的地方测量最小管腔面积; (3)在前两者的基础上,综合其他指标预测是否需要干预病变:在冠脉血管的近端(非主干病变),若病变最小管腔<4.0mm2,斑块负荷大于76%,一般认为是明显血流限制。 在左主干,若最小管腔面积:<6.0mm2,一般认为是明显血流限制。 2.支架尺寸选择的测量 直径:支架直径要依据参考血管(病变最轻处)的直径综合选择,一般以中膜直径减去0.25mm为宜。 长度:支架长度的选择,总体原则是从正常段到正常段,即从病变最轻的阶段B1到阶段B2之间的距离(如下图所示)。 3.支架植入后效果检查 可确认支架是否贴壁和扩张良好,有无支架边缘夹层,有无组织脱垂,有无地理丢失,支架压缩等情况。因为IVUS 检查将斑块和支架可视化,IVUS 检查能够发现支架术失败的真正原因, 并且经常发现扩张不全的支架。 4.在特殊病变中的应用 (1)在慢性闭塞病变(CTO),可以用来发现无残端CTO 入口并根据入口处斑块性质帮助医生选择导丝硬度;血管开通后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真假腔,判断真实血管的大小,帮助医生选择支架的落脚点等。 (2)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可以判断罪犯血管。 (3)在钙化病变中,可以帮助医生判断钙化的部位、

超声检查技术操作规范

超声检查技术操作标准 一、心脏及大血管 【检查前准备】 患者无需作特殊的准备,经胸心脏超声检查需暴露患者前胸和腹部检查部位、左侧卧位和〔或〕平卧位。小儿假设因哭闹乱动不能检查,应待安静后在检查,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检查内容及适应症】 1.判定心脏的位置以及心脏与内脏的位置关系。 2.检出心脏结构异常。判定心脏各房室腔大小,室间隔和室壁厚度,室壁整体运动和节段性运动,瓣膜功能,间隔缺损的部位和大小、流出道、大动脉、体〔肺〕静脉,心肌病变、心内异常结构如肿瘤、赘生物和血栓等。 3.检出心脏结构关系的异常。判定心房排列关系、心房与心室、心室与动脉的连接关系、体静脉回流、肺静脉回流以及冠状动脉发育和起源异常。 4.评价心脏血流动力学变化。多普勒常规测量各瓣口流速和压差,判定心血管内异常血流部位和起源,定量或半定量分流、流出道狭窄、瓣膜狭窄和反流等异常血流的流速、压差及流量等。

5.检出心包疾病。定量和半定量评价心包积液,指导心包积液穿刺,评价药物疗效。判定缩窄性心包炎、心包填塞和心包肿瘤等。 6.评价心脏手术及介入治疗后心脏结构的恢复情况和血流动力学的转归。 7.评价心脏功能。常规应用二维和〔或〕M型超声测定心脏收缩功能,也可用多普勒超声评价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检查程序】 1.检查室应安静、整洁、安全,并配有暗色窗帘。 2.启动仪器,调节仪器的分辨力,以保持显像清晰。在仪器基本具备M型、二维和〔或〕脉冲和连续波多普勒及血流显像功能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成人或儿童的探头。 3.操作者应具有至少两年心血管超声工作经验并已取得医师执照。4.常规将探头置于四个主要部位显示心脏和大血管的基本切面:胸骨旁心前区〔第二到第四肋骨的胸骨左缘〕、心尖区、剑下区及胸骨上窝。特殊情况探头应置于胸骨右缘,如右位心等。 5.无论先天性或后天性心脏病应首选经胸超声检查,经胸超声基本方法的常规步骤:〔1〕用M型超声从心尖到心底水平完成心尖波群、心室波群、二尖瓣波群及心底波群的基本检查。〔2〕用二维超声在胸骨旁心前区显示左室长轴、大动脉短轴、左心室短轴(在二尖瓣口水平、腱索水平、乳头肌和心尖水平)切面、右心室流入和流出道切

血管内超声的使用流程

血管内超声的使用流程 1. 简介 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是一种通过导管将超声探头放置 在血管内,利用超声波成像技术来观察血管的内部结构和病变的一种医学检查方法。它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血管图像,并且可以在进行血管介入治疗时提供实时的导引和监测。 2. 使用流程 以下是血管内超声的使用流程: 2.1 准备工作 在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查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患者应该事先进行相关的准备,如遵循医生的饮食、用药等建议。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评估,确保患者适合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查。 •确定需要检查的血管和部位,并选择适当的超声探头。 2.2 术前操作 在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查前,需要进行一些术前操作: •患者需要空腹,并按照医生的要求脱掉衣物和首饰。 •患者会被连线到心电图仪上,以监测心电图的变化。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以减轻不适感。 2.3 插管和引导 在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查时,需要进行插管和引导: •医生会在患者的手腕或大腿处插入一根细长的导管。 •导管会被引导到需要检查的血管内。 •通过导管,医生会将超声探头引入到血管内,并将其定位到需要观察的血管段。 2.4 超声扫描 一旦超声探头置入到血管内,医生会进行超声扫描:

•医生会向超声探头注入一定量的生理盐水,以使血管内腔与超声探头之间形成一个空隙,提供更清晰的超声图像。 •医生会逐渐将超声探头推进到需要观察的血管段,同时观察超声图像的显示。 •医生可以通过调整超声探头的角度和位置,来获取不同角度和深度的血管图像。 2.5 结果评估 医生会对超声图像进行评估和分析: •医生会观察血管的内部结构、血管壁的厚度、病变的位置和严重程度等。 •医生会对检查结果进行记录和解读,并与患者进行沟通,进一步制定治疗方案。 2.6 操作结束 一旦血管内超声检查完成,需要进行一些操作结束的步骤: •医生会将超声探头从患者的血管内取出。 •导管会被小心地拔出。 •患者会被转移到恢复区,进行观察和护理。 3. 注意事项 在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查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患者应按医嘱进行必要的准备和禁食禁饮。 •患者在操作过程中应尽量保持镇静和合作。 •医护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要求,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在操作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电图、血压等。 4. 结论 血管内超声作为一种重要的血管检查方法,在血管介入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正确的使用流程,可以获取准确的血管图像,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以上是血管内超声的使用流程的简要介绍,希望能为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了解。如需详细了解,请咨询医生或专业人士。

(完整word版)超声检查技术操作规范

超声检查技术操作规范 一、心脏及大血管 【检查前准备】 患者无需作特殊的准备,经胸心脏超声检查需暴露患者前胸和腹部检查部位、左侧卧位和(或)平卧位.小儿若因哭闹乱动不能检查,应待安静后在检查,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检查内容及适应症】 1.判定心脏的位置以及心脏与内脏的位置关系。 2.检出心脏结构异常。判定心脏各房室腔大小,室间隔和室壁厚度,室壁整体运动和节段性运动,瓣膜功能,间隔缺损的部位和大小、流出道、大动脉、体(肺)静脉,心肌病变、心内异常结构如肿瘤、赘生物和血栓等. 3.检出心脏结构关系的异常。判定心房排列关系、心房与心室、心室与动脉的连接关系、体静脉回流、肺静脉回流以及冠状动脉发育和起源异常. 4.评价心脏血流动力学变化.多普勒常规测量各瓣口流速和压差,判定心血管内异常血流部位和起源,定量或半定量分流、流出道狭窄、瓣膜狭窄和反流等异常血流的流速、压差及流量等. 5.检出心包疾病。定量和半定量评价心包积液,指导心包积液穿刺,评价药物疗效。判定缩窄性心包炎、心包填塞和心包肿瘤等。 6.评价心脏手术及介入治疗后心脏结构的恢复情况和血流动力学的转归。

7.评价心脏功能。常规应用二维和(或)M型超声测定心脏收缩功能,也可用多普勒超声评价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检查程序】 1.检查室应安静、整洁、安全,并配有暗色窗帘。 2.启动仪器,调节仪器的分辨力,以保持显像清晰。在仪器基本具备M型、二维和(或)脉冲和连续波多普勒及血流显像功能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成人或儿童的探头。 3.操作者应具有至少两年心血管超声工作经验并已取得医师执照。 4.常规将探头置于四个主要部位显示心脏和大血管的基本切面:胸骨旁心前区(第二到第四肋骨的胸骨左缘)、心尖区、剑下区及胸骨上窝。特殊情况探头应置于胸骨右缘,如右位心等. 5.无论先天性或后天性心脏病应首选经胸超声检查,经胸超声基本方法的常规步骤:(1)用M型超声从心尖到心底水平完成心尖波群、心室波群、二尖瓣波群及心底波群的基本检查。(2)用二维超声在胸骨旁心前区显示左室长轴、大动脉短轴、左心室短轴(在二尖瓣口水平、腱索水平、乳头肌和心尖水平)切面、右心室流入和流出道切面,在心尖区显示心尖四腔心、心尖五腔心、左心两腔心,在剑下区显示四腔心、五腔心、右室流出道长轴,上下腔静脉长轴等切面,在胸骨上窝显示主动脉弓长轴和短轴切面。(3)彩色血流显像显示心内和大血管血流,脉冲或连续多普勒测量各瓣口流速和压差,判定心血管分流和瓣膜反流,半定量分流和瓣膜反流的程度。视血流速度选用脉冲和连续多普勒测定瓣口、分流口、流出道异常血流的流速和压差,以及在适当条件下估测肺动脉压力.

(完整版)四肢血管超声检查规范

四肢血管超声检查规范 【检查方法】 动脉: 1 ?体位:一般采用仰卧位,检测上肢时外展、外旋各45- 90°。探测下肢时, 略外展、外旋,探测腘动脉及胫后动脉采用俯卧位,探测足背动脉时采用仰卧位或坐位并屈髋、屈膝足平放体位。 2 ?探测上肢时:选择7.5 —10MHz的线阵探头,一般扫描深度为3-4cm彩色增益为50- 70%,取样容积宽度1-3mm 从锁骨下动脉开始,在腋前探测腋动脉,沿肱二头肌内侧探测肱动脉,依据血管体表投影探测尺、桡动脉,探测深度为2-3c m。 3?探测下肢时:选择5- 10MHz的线阵探头,扫描深度根据受检动脉深度及受检者胖瘦情况变化,一般髂外动脉深度为5 - 8cm或10-12cm,胫后动脉远端及足背动脉时,深度设置为2- 4cm左右,探测时应从股动脉开始。如果临床上怀疑髂动脉疾病则应探查髂动脉(禁食8小时)。 4 ?探查顺序:首先获得最佳二维图像,在最佳图像上进行彩色多普勒成像,然 后在彩色血流图上取多普勒频谱。若动脉存在狭窄,则判断程度。 静脉: 1 ?体位:上肢取仰卧位,下肢可采用立位、仰卧位、坐位等。一般髂静脉、股 静脉、大隐静脉采用仰卧位,腘静脉及小隐静脉采用站位。 2 ?探头:髂静脉采用相对低频探头,3- 5MHz余采用5 - 10MHz, 3 ?探测上肢静脉: (1)浅静脉:根据浅静脉体表投影位置,首先纵切,探查的顺序可依顺行法或逆行法。纵行探查后,将探头转90度,横切探查。 (2深静脉:按照伴行动脉指引首先探测锁骨下静脉逐渐向远侧段探测。

4 ?探测下肢静脉: (1)浅静脉:大隐静脉从入股静脉处向下追踪可探查全程,在入口处可见隐股 静脉瓣。小隐静脉从入腘静脉处由近及远根据其解剖走行的体表投影探查。小隐静脉入腘静脉前有一较长段在筋膜下走行,位置较深,要注意与深静脉鉴别。 (2深静脉:首先从腹股沟开始确定股总静脉位置,然后按照血管走行或伴行 动脉的指引依次以常规探测髂外静脉、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股深静脉、腘静脉、胫前静脉、胫后静脉。 5 ?注意静脉窦处为血栓好发部位,要仔细探查。 6?内径测量尽量在短轴上测量,断面为圆形。 7 ?测量位置:髂外静脉在远心端1cm处,股总静脉及股深、浅静脉在汇合为股总静脉处的近心及远心端段1 — 2 cm处测量。 8 ?下肢静脉探测时,常须做探头加压试验,人工挤压检查段远侧肢体试验以及valsalva 动作等。 【检查内容】 1. 二维显象(二D) (1)血管的位置:包括起始、走行与周围血管的关系,有无血管成对移位、异位及受压等先天畸形或继发性改变。 (2)管壁情况:内膜是否光滑、连续,动脉壁是否为三层,有无夹层;与邻近血管有无异常通道;管壁有无附着斑块,斑块的位置、回声、大小等。测量管壁的厚度。 (3)管腔情况:观察它们的通畅性,有无狭窄及扩张,腔内是否有异常回声;探头加压静脉是否可压闭等。 2. 彩色血流显象(CDFI) 观察血流方向、充盈情况、彩色的强弱,紊乱信号的颜色。以颜色表示方向,以色彩亮,暗反映流速。五彩镶嵌为高速湍流,充盈缺损考虑异常,无血流信号则 考虑闭塞。

《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疾病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疾病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血管内超声(IVUS)通过导管技术将微型超声探头送入血管腔内,显示血管横截面图像,从而提供在体血管腔内影像。IVUS能够精确测定管腔、血管直径以及判断病变严重程度及性质,在提高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认识和指导介入治疗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IVUS的成像原理及器械类型 医用超声成像导管发射超声波,部分超声从组织折射返回传感器产生电脉冲,最后转换成图像。目前可用的IVUS探头频率为25~60MHz既往IVUS导管的分辨率为100~200μm,新型的IVUS 导管分辨率有进一步的提高。目前IVUS换能器分为机械旋转型及电子相控阵型两种类型。 二、图像获取的控制及操作技术 (一)术前准备 术前应常规肝素化。 (二)导管准备

机械旋转型导管需在体外用生理盐水预先冲洗,排除保护鞘内气泡。相控阵型超声导管无需排除空气,但在送入冠状动脉前需要去除导管周围的环晕伪像。 (三)图像调整 记录影像前可通过调整景深和增益来适应不同血管的管腔直径,并调整图像信号的清晰度,但要注意过度增加增益会增加血液的噪点,减低图像的分辨率。 (四)导管回撤 在可能的情况下,送入导管至病变远端参考血管10mm以外后开始回撤。 (五)图像分析 自动回撤系统经过计算机图像重建技术处理后,可获得以动脉管腔为中心的长轴图像,有利于分析病变的长度及分布状况。而短轴影像可以观察冠状动脉的横截面,能够更加仔细地分析冠状动脉的管壁结构及病变状况。 (六)与操作相关的并发症

主要包括冠状动脉痉挛、气栓、夹层、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和心律失常等,文献报道此类并发症发生率为0.5%~3.0%,且与基础病变及操作技术相关。 三、IVUS图像判读 (一)正常冠状动脉 (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IVUS通常将斑块内的回声与血管周围代表外膜或外膜周围组织的回声进行比较,来确定斑块的“软硬”程度。据此可分为:(1)低回声斑块。(2)等回声斑块。(3)高回声斑块。 灰阶IVUS对易损性斑块缺乏明确的定义,一般指脂核大而纤维帽薄的病变。薄纤维帽斑块(TCFA)定义为富含脂质且纤维帽厚度<65μm的斑块,是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因素。 回声衰减现象是指在低回声斑块或等回声斑块后有回声衰减的现象,即非钙化斑块在斑块后部出现回声衰减,使斑块后组织不能显示。

第6章 血管内超声检测

第6章血管内超声检测 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是通过一种导管技术利用安装在心导管尖端的微型超声探头经血管内探查进行显像的方法,可提供血管的横截面图像,不仅可以了解管腔的具体形态,还可以显示血管壁的结构,进一步了解血管壁病变的性质。自20世纪90年代,由于血管内超声具有良好的血管穿透性,已经发展成为传统冠状动脉造影非常重要的辅助工具,是迄今为止从形态学方面诊断血管病变的最理想的方法,已经成为精确定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金标准,不仅可以对血管径线和血管腔的面积进行精确测量,而且还可 以发现早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可显示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结构和组织学特征。血管内超声能区分肌性动脉(如冠状动脉、髂外动脉和股动脉)和弹性动脉(如主动脉和肺动脉)。正常冠状动脉管壁的血管内超声表现一般为典型的三层结构:内膜、中层和外膜。内膜厚度一般随年龄增长而增长,1~5岁时平均为60μm,30岁时平均为220μm,40岁时平均为250μm。血管内超声可以显示厚度150μm的冠状动脉内膜。 一、血管内超声技术 血管内超声就是超声医学其中的一个分支,是腔内超声显像在血管内检查方面的应用。血管内超声利用安装在心导管顶端的微型超声换能器,在血管内发射和接收高频超声信号,实时显示血管的切面图像,能清晰显示管壁结构的厚度、管腔大小和形态等,甚至可以辨认钙化、纤维化和脂质池等病变。 目前使用的血管内超声系统主要包括相阵控技术和机械扫描技术。相阵控系统通过同步产生一束360度的超声束而生成图像,主要问题是位于转换器周围的伪像,操作过程中需要将整个导管而不仅仅是转换器在血管内推送或回撤以获得图像,相对于机械扫描导管,具有更小的外径,操作略显简单,目前的相阵控最多可达646个电子元件。机械扫描是将装载有单晶体的转换器设计在外鞘内,利用一个灵活的传动轴带动转换器发生机械旋转,获取图像,操作时需要用盐水冲洗以保证转换器与外鞘间没有空气,转速可达每分钟1 800转,获取的图像较相阵控技术清晰度高。两种类型的转换器均需要一个单轨设计的支撑导管。血管内超声在每个图像切面上有三个空间方向上的分别率,通常轴向分别率为80~120um,侧向分别率为200~250um,环形切面上的分别率主要决定于图像伪像如非均一方面旋转,并且目前还不能量化。因为超声波的散射作用,近场的分辨率最为理想,远场的分辨率尤其是环形分辨率明显降低,从临床角度看,这将造成远场结构显示不清晰,边界模糊,以至于不能明确定义,例如在动脉瘤的研究中,远场分辨率的降低可能给明确区分真假腔带来困难。目前机械扫描血管内超声导管的外鞘直径为2.6~3.5F(0.87~1.17)mm,电子相阵控导管直径为2.9mm。 1传统血管内超声灰阶成像(conwentional gray-scaleimages,C-IVUS)血管内超声技术为在体

血管内超声指导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治疗术

血管内超声指导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治疗术 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在测量冠脉血管体积、横截面积、斑块负荷及斑块 特性等方面,比冠脉造影更为有效。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中,IVUS主要用来指导治疗策略并评价支架释放是否贴壁。自从药物洗脱支 架(Drug-eluting stent, DES)面世以来,显著降低了支架再狭窄发生率,但是晚期血栓发生引起 了人们的关注。血栓形成除其内皮化功能不全外,还与手术操作相关,例如支架贴壁不良、 边缘夹层等。而IVUS正是评价其的良好方法。因此,IVUS指导支架植入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在本文中,我们介绍IVUS指导PCI治疗冠心病及其临床获益。 前言 冠状动脉造影术(coronary angiogram, CAG)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CAG将造影剂注入血管内在X光的透视下形成血管成像。因此在评价偏心狭窄病变时可能会受到注射角度的影响。 此外,在评价弥漫病变、成角病变、钙化病变以及血管重叠容易出现误判。 IVUS是一种评价血管横断面的侵入性检查,在评估血管大小、钙化斑块及病变严重程度上要显著优于CAG。它还可以为PCI时提供支选择架尺寸参考,同时评价支架植入后是否存在贴 壁不良及边缘夹层。因此越来越多的术者在PCI中使用IVUS指导支架达到最佳支架释放。尽 管目前PCI常规使用IVUS仍有争议,考虑到DES的安全性,IVUS将成为减少不良事件的一 个重要手段。 PCI术后评价 PCI已经成为缺血性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手段,而冠脉支架的出现则成为PCI的主要治疗策略。成功PCI的实施,需要术者通过造影结果判断病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支架植入。PCI术后则需重复造影评价支架是否完美释放。主要的评判标准为造影显示残余狭窄<30%。然而这样 通过主观判断评价冠脉狭窄程度是存在局限性的。一些IVUS研究表明主观视觉评价或进行定量血管造影分析支架植入效果存在不准确。Ribamar、Mintz等研究[1]表明以厂商表格作为支 架释放的标准,只有75%的支架达到了最小支架直径及66%的支架达到预期支架横截面。因 此根据造影结果不能作为支架是否完美释放的评判标准。 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支架贴壁。支架贴壁良好是预防支架内再狭窄及支架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支架贴壁不良被认为是DES植入失败的原因之一,其机制可能与药物洗脱有关。近期研究表明,支架贴壁不良与血管支架错位密切相关。因此通过IVUS指导选择合适支架可能是预防支架贴壁不良及支架完美释放的方法。 支架最优植入 随着DES的问世,越来越多的高风险病变使用DES来治疗,例如分叉病变、弥漫病变、钙化病变、主干病变、多支病变以及糖尿病患者等。DES扩张不全、支架贴壁不良、未完全覆盖 病变的发生率增高,这与支架内再狭窄及血栓形成相关,而IVUS是检测其的重要手段,因此IVUS指导支架植入意义重大。另一方面,IVUS检测病变血管能为PCI提供良好的支架定位。IVUS研究表明参考血管使用定量血管造影分析提示正常,而IVUS检测则发现斑块造成横截 面30-50%狭窄。Morino Y、Tamiya S等研究报告162名患者共180个病变使用西罗莫司洗脱 支架(sirolimus-eluting stent, SES)植入,其临床结局与支架定位有关[2]。在这项研究中,显示 支架植入后IVUS检测斑块负荷<50%有助于降低随访期间内支架内再狭窄和靶病变血运重建率。 如何完成支架最优植入

IVUS操作与流程

IVUS操作与流程 IVUS(Intravascular ultrasound,血管内超声)是一种介入性心脏检查技术,通过在冠状动脉或其他血管内插入超声探头,利用超声波在血管内部生成图像来评估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IVUS操作和流程如下: 1.患者准备:患者需要在手术前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如禁食等。在手术前,医生会评估患者的病史和症状,并解释手术的目的、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 2.局部麻醉:通常,在IVUS检查中,只需要局部麻醉即可。医生会在穿刺点附近注射一小量局部麻醉剂,以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 3.插入导管:医生会在手术中将导管插入到合适的血管中,通常是在大腿或手臂上。导管的插入过程需要使用X光机或超声波等成像技术来引导。 4.导管进入血管:一旦导管插入正确的位置,医生会将导管通过动脉或静脉进入患者的血管。这个过程可能会有一些不适,但通常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5.引导导管进入感兴趣的血管:为了进行IVUS检查,医生会使用X 光机或超声波等成像技术引导导管进入感兴趣的血管。医生会在成像中心获取图像以确定导管的精确位置。 6.插入IVUS探头:一旦导管进入了感兴趣的血管,医生会将IVUS探头插入导管中,使其靠近血管壁。IVUS探头通常包括一个超声波发射器和接收器,可以发出并接收超声波,然后将其转化为图像。

7.开始扫描:一旦IVUS探头插入到正确的位置,医生会开始扫描。探头会放射超声波并记录反射的声波信号。这些信号会被接收器收集和处理,并转化为图像显示在监视器上。 8.评估图像:医生会根据IVUS图像评估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图像通常显示血管内腔的截面,血管壁的厚度和异常,如斑块。医生会使用这些图像来评估血管的状况,包括狭窄程度和血管壁异常,进一步指导治疗。 9.打印和存储图像:医生通常会打印并存储IVUS图像,以备将来参考。这些图像可以用于与患者进行交流、跟踪疾病进展以及评估治疗的有效性。 10.拔除导管:一旦IVUS检查完成,医生会小心地将导管从患者的血管中拔出。拔除导管后,医生会对穿刺点进行适当的处理,以减轻可能的出血或感染风险。 总结起来,IVUS操作和流程涉及患者准备、局部麻醉、插入导管、引导导管进入感兴趣的血管、插入IVUS探头、开始扫描、评估图像、打印和存储图像以及拔除导管等步骤。这一过程能够提供详细的血管内部图像,帮助医生评估和治疗血管病变。

超声检查技术操作规范标准

超声检查技术操作规 一、心脏及大血管 【检查前准备】 患者无需作特殊的准备,经胸心脏超声检查需暴露患者前胸和腹部检查部位、左侧卧位和(或)平卧位。小儿若因哭闹乱动不能检查,应待安静后在检查,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检查容】 房室大小:左房、左室、右房、右室 血管径:主动脉、肺动脉 室壁厚度:右室前壁、左室前壁、室间隔 心功能:EF、FS、E/A 血流速度:主动脉、肺动脉 压力差:主肺动脉、肺动脉压力 心脏结构:心室与心房的识别、房室间隔的连续性 室壁运动:幅度、大小、协调性 心分流:房室间隔、动脉导管、其它 瓣膜分流:二、三尖瓣,主、肺动脉瓣 【检查方法】 心脏超声基本切面与测量 1、左心长轴切面:室间隔平直,二尖瓣开放不上翘,同时显示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左室测量在心室舒期腱索水平测量室间隔膜面至左室后壁的垂直距离;左房:在心脏收缩期测量左房最大径;室壁:在心

脏舒末期腱索水平测量;左室流出道:在心脏收缩期测量;主动脉测量:在心脏舒末期分别测量主动脉瓣环、主动脉窦部和主动脉根部前后壁的垂直距离。 2、胸骨左缘大动脉短轴切面:二维观察左室前壁、侧壁、后壁、下壁室间隔的中段有无运动异常。M型超声观察左室前壁及后壁有无节段性运动异常较为直观。CDFI可观察右室流出道、肺动脉瓣、费东门及其分支、主动脉瓣血流,室间隔有无异常分流。 3、四腔心切面:室间隔与房间隔呈一直线,两组房室瓣几乎在同一水平开放与关闭。右房:心脏收缩期测量右房最大径;右室:心脏舒期腱索水平测量室间隔膜面与左室后壁的距离。 二维超声观察二、三尖瓣口活动情况,房、室间隔有无回声中断,左室侧壁及前室间隔心尖段、中段、基底段有无节段性运动异常。CDFI 观察二、三尖瓣口血流,房室间隔有无过隔血流、肺静脉开口位置是否正常。PW及CW观察二尖瓣、三尖瓣瓣口血流,通过二尖瓣瓣口血流频谱测E峰、A峰、E/A比值来评价左室舒功能。 4、剑下四腔心切面:检查房间隔完整性的重要切面。 [心脏超声测量正常参考与标准] 男左房<30mm 右房<30mm 左室<55mm 右室<35mm 女左房<30mm 右房<30mm 左室<50mm 右室<35mm 左室后壁<12mm 室间隔<12mm

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疾病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疾病中应用的中国 专家共识(全文) 血管内超声(IVUS)是一种通过导管技术将微型超声探 头送入血管腔内的影像学技术,可以提供精确的血管横截面图像,从而帮助医生了解管腔、血管直径以及病变严重程度和性质。在冠状动脉疾病的治疗中,IVUS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规范IVUS的操作和解读,提高临床医生的腔内影像 学应用水平。 IVUS的成像原理是通过医用超声成像导管发射超声波, 部分超声从组织折射返回传感器产生电脉冲,最后转换成图像。目前可用的IVUS探头频率为25~60MHz,分辨率可达到 100~200μm。虚拟组织学IVUS成像、整合背向散射的血管内 超声以及iMAP-IVUS系统采用新型后处理技术,可以对斑块 的组织成分进行模拟成像和定量分析。IVUS换能器分为机械 旋转型和电子相控阵型两种类型。 在IVUS图像获取前,需进行术前准备以及冠状动脉内注 射硝酸甘油100~200μg,避免导管诱发的冠状动脉痉挛。机械

旋转型导管需在体外用生理盐水预先冲洗,排除保护鞘内气泡。相控阵型超声导管无需排除空气,但在送入冠状动脉前需要去除导管周围的环晕伪像。在记录影像前,可通过调整景深和增益来适应不同血管的管腔直径,并调整图像信号的清晰度。导管回撤时,尽量采取自动回撤,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常用的自动回撤速度为0.5~1.0 mm/s。部分特殊病变可手动回撤,以仔 细观察病变。 总之,IVUS在冠状动脉疾病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本 文提供了IVUS的操作技术和图像获取的控制方法,帮助医生 更好地理解和应用IVUS技术。 经过计算机图像重建技术处理后,自动回撤系统能够获得以动脉管腔为中心的长轴图像和短轴影像。长轴图像有利于分析病变的长度及分布状况,而短轴影像则可以更加仔细地观察冠状动脉的管壁结构及病变状况。 冠状动脉造影操作相关的并发症主要包括冠状动脉痉挛、气栓、夹层、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和心律失常等。文献报道指出,此类并发症发生率为0.5%~3.0%,并且与基础病变及操作技术相关。

IVUS操作使用规范

1.开机前(如需VH-IVUS和FFR功能)前先连接主机后下方的ECG和BP电缆线,导入心电信号和有创压。 2.连接交流电源线→主板电源灯亮→按下电源按钮。 3.进入IVUS病人信息界面,输入病人信息,点击OK确认。 3.1如果上次病例没有保存开机后会直接进入保存界面,点击界面上的OK 确认,保存后自动进入新病人信息界面。 3.2视屏右上角红心闪烁证明心电信号连接成功,无心电信号将丢失VH-IVUS功能,但不会影响灰阶IVUS的录制。 4.进入HOME界面——实时(录制)状态。 4.1将PIM(病人连接盒)放入无菌袋→超声导管与PIM连接→待视屏左下方提示catheterInsert再将超声导管送入体内。 4.2电子相控阵超声导管直接连接PIM; 4.3机械超声导管需先注水排除保护鞘内的空气再与PIM连接。 4.4自动回撤预先设置回撤速度(0.5mm或1mm): 4.5通常电子相控阵导管采用手动回撤,它的PIM与自动回撤装置分体,回撤器放在PIM前端,超声导管固定在回撤器上,设置回撤速度要分别在回撤器和主板上进行; 4.6机械导管的PIM与回撤装置一体,直接在PIM上设置回撤速度。 4.7录制过程VH Off,只要接通心电信号就具有VH-IVUS信息。 4.8彩色血流功能需事先选择,按CHROMA F键,视屏下方显示Chroma Flow on。 4.9厂家已对各种技术参数预先设置,当超声导管和PIM连接后,不要点击ADJUST键进入参数界面,以免改变参数设置,影响影像质量和使用;如需调整最好事先与工程师商议。 1 / 3

5.至冠脉开口需要指引导管,并通过0.014″指引导丝推送超声导管至病变远端(越过病变)。 5.1电子相控阵超声导管至指引导管远端口(冠脉开口)处暂停,按下面板RING DOWN键(视屏左下方显示Ring down on)待环晕伪影消失再继续推送。 5.2电子相控阵超声导管可用5F指引导管;机械超声导管必须用6F以上指引导管。 6.开始回撤按下RECORD键→远端GUIDING口处按下STOP键,完成病变远端至开口的完整超声影像录制。每个病人可以反复录制十次(10 LOOPS)。 7. 按PLAY键回放分析超声影像并测量(解析病变、量化评估)。 7.1按Dots键,打点进行面积测量。 7.2按Draw键,画圈进行面积测量。 7.3按Diameter键,进行直径、长度测量。 7.4按Measure键,自动进行管腔面积和直径测量,有时需要矫正。 7.5同一截面可以获得血管面积、管腔面积,斑块面积并视屏下方显示斑块负荷(注意此时difference不是狭窄率)。 7.6点击横截面视屏下方左、右角的小锁键,分别锁定狭窄和参考管腔面积,此时视屏下方显示的difference就是管腔截面积狭窄率。 7.7鼠标可以在截面视屏图上进行点击标注。 7.8按Bookmark键,对兴趣区进行标记。 7.9按下VH键,进入VH界面,对斑块组织成分及性质进行分析,并可测量面积、长度、容积;对自动生 成的血管和管腔边界需要手动矫正。 7.10点击(视屏长轴上方)并显示Frames 和Loops,选中每个Frame 和Loop,点击鼠标右键,选择标记名 2 / 3

血管内超声及其他冠脉显影技术培训教材

血管内超声及其他冠脉显影技术培训教材 冠脉造影技术利用对比剂充填的管腔轮廓的改变间接反应冠状动脉壁上的病变,对管腔狭窄程度的判断依赖邻近正常的参照血管,而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常为弥漫性,被作为参照的血管节段的冠脉往往存在粥样硬化病变,加上在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血管本身常以重构的方式发生扩大(正性重构)或挛缩(负性重构),因此冠状动脉造影技术无论在定性还是定量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方面均存在方法学上的局限性。 冠状动脉内超声(coronary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的超声显像技术,其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直到80年代中期才取得较大进展,90年代初应用于临床,解决了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的不足,它对冠状动脉血管可360°横截面显像,研究表明,冠状动脉内超声可以清晰显示血管腔形态、血管壁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学特征;可以精确测量血管腔径及截面积;了解粥样斑块形态及性质比

冠状动脉造影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离体及在体研究均显示IVUS评价管壁斑块的组成成分与病理组织学组成高度一致性。首次实现在活体上对冠状动脉进行定性、定量显像。其特点为直观、准确,被认为是诊断冠心病新的“金标准”。 一血管内超声显像 (一)仪器和成像原理 冠脉内超声主要由带微型换能器探头的导管和成像系统组成,超声导管主要有两种设计类型,即机械旋转型和相控阵型,机械旋转型导管缺点是如果在弯曲的血管段,驱动轴的不均匀转动将导致图像的变形以及连接晶体的导线产生的声影引起图像回声的失落。相控阵型缺点图像分辨率较机械探头稍差,在导管周边存在超声的死区。 IVUS导管顶端带有微型化的压电晶体超声换能器,即探头(probe),当受到交变电场激发时快速振动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在超声介质中呈束状传播,当遇到具有不同声阻抗(acoustic impedance)的两种介质的界面时它会产生散射(scattering)和反射(reflection),反射的超声波碰击压电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