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 知识与能力 能说出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华的主要表现,知道宋朝就有了春节等传统节日,能说出宋词、元曲的主要特点及代表作家。 过程与方法 通过赏析《清明上河图》,了解宋朝大都市的繁华和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通过史料研习,知道宋朝就有了春节等传统节日;收集宋词名篇、元曲代表作节选,体会其风格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宋元时期城市经济和城市文化繁荣;宋词和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奇葩。 重点 宋元时期大都市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宋词元曲。 难点 宋元时期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文化发展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

教师:(出示《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河漕运和都市街景的图片) 教师:宋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那么,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这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反映了宋代万千气象的社会风貌。那么,宋元时期的娱乐活动和节庆风俗都有哪些呢?这时期的文学方面有哪些成就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这一课。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教师:宋元时期有很多大的城市,不仅在商业、贸易、文化、教育等方面十分发达,而且在社会生活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 1.繁华的大都市 教师:宋元时期在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有哪些?请结合材料和教材内容回答。 材料据估计,汴京人口最高达150万以上,比唐朝首都长安的人口多1/3;临安人口最多达120万。现代学者周继中在论文《元大都人口考》中认为,元朝中后期元大都城中的人口超过110万。 学生:北宋时的开封、南宋时的临安和元朝时的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导学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学习目标】 1.了解宋元时期出现的著名大都市及其繁荣景象; 2.掌握宋元时期文化娱乐活动和节庆习俗的变化; 3.知道宋元时期的宋词、元曲等文学成就; 4.理解都市文化生活与经济繁荣、城市发展的关。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后,完成知识填空和自学检测,并记录好你的疑惑) 知识点1 繁华的都市生活 1.大都市:北宋时的、南宋时的、元朝时的,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 2.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1)原因: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3.传统节日:宋朝时,、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节日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知识点2 宋词和元曲 4

(2):两宋之交的女词人,词风委婉、细腻、清秀。她的作品以北宋灭亡 为界限,此前主要是描写真挚的夫妇感情,此后的作品则充满了血和泪,通过对个 人流离不定生活的描写,反映当时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在当时 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3)辛弃疾:南宋词人,继承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使词境变得更为 雄奇阔大,抒情、写景、叙事、议论,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 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5.元曲 (1)特点:元曲包括、杂剧和南戏等。杂剧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2)著名杂剧家 ①关汉卿: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代表作是悲剧《》。 ②元曲四大家:与关汉卿齐名的杂剧家还有、郑光祖、白朴、等。关、马、郑、白四人,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知识点3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6.概况: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的通史巨著。记述了从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 7.评价: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他们也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 【知识构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单元梳理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单元梳理 一、单元课程结构 1.单元地位 这一时期从北宋建立开始,至元朝灭亡结束。与北宋同时,在东北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在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先后灭掉了辽和北宋,随后形成了金与南宋的对峙局面,至蒙古灭金,建立元朝,继而灭南宋,统一了中国。无论是辽、宋、夏、金时期的政权并立,还是元朝这个由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统一王朝,中华民族在这一时期都在进一步交融与发展,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更取得了很大成就。 2.单元主题 本单元主题“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在民族关系方面:多个民族政权并立,民族政权之间有战有和,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政权统一全国。 在社会变化方面包括:经济重心南移,商业贸易繁荣,繁华的都市生活,多彩的文学艺术(宋词、元曲流行),极盛的传统科技(中国古代科技的典范和高峰,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发达的中外交通。 二、单元知识梳理 1.课标解析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 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新增“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一是有利于学生理解宋朝经济繁荣而综合国力不强,总屈服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原因;二是有利于学生理解中国文官制度的渊源和重文轻武的民族性格的形成。) 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 (新增“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一是因为“岳飞抗金的事迹”在民间影响较大,符合“学习内容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课程设计思路;二是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宋元时期是商业贸易的繁荣时期,宋朝更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所以课文着重介绍宋朝“商业贸易的繁荣”,要求“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突出强调了中国经济重心南移这一重要历史现象。) 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元朝都市生活以及元曲”主要出于“使学习内容更加贴近生活”,也有利于学生整体认识宋元时期的历史面貌。) 2.知识梳理 本单元在课程安排上共有八课:第6课北宋的政治,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第11课元朝的统治,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本单元时序与主题并行,从时序的先后关系看,第6课、第7课、第8课、第10课、第11课以政治演变为主: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与此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女真族建立的金朝灭辽和北宋,与南宋对峙,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结束了长期割裂局面,重建了统一国家。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第6—13课知识点整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一、北宋的的建立 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定都开封(称为东京),赵匡胤就是宋太祖。(陈桥驿兵变和黄袍加身) 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军事方面: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将领有拥兵之权而无调兵之权; 定期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杯酒释兵权) 2、行政方面:在中央,削弱宰相权力;在地方,安排文臣担任知州等,且三年一换;设通判监督。 3、财政方面: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税收归中央。 三、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基本国策) 目的:防止武将专权,威胁中央集权。 表现:A、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地位,(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 B、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影响: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重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专权,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 B、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C、消极作用: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 宋朝的时代特点:政治上:多民族政权并立经济上:经济重心南移 一、两宋时期各族政权比较表:多民族政权并存的时代 第一个阶段: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时期第二个阶段:金与南宋的对峙时期 各政权关系特点:“战”与“和” 二、重要事件: 1、北宋与辽──澶渊之盟1005年北宋与辽订立盟约,史称为“澶渊之盟”。内容:辽宋议和, 辽朝退兵,北宋给辽岁币。评价: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对北宋来说是及其屈辱的,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但对辽来说是有利的,促进了辽经济的发展。 2、北宋与夏和战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后来议和:宋给西夏岁币。此后宋夏贸易兴旺。 3、金和南宋的对峙 1127年金灭北宋,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 南宋初年,金军南下,抗金名将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 壮大,威胁其统治,就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了岳飞。 宋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在相对和平的形势下,北方经济得以恢复,南方社会经济更有迅速的发展。 一、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2020部编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创新优质说课稿

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创 新优质说课稿 名位领导、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部编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第二单元延续中国古代史发展的整体脉络,主要内容是:大一统国家的发展与巩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国疆域的演变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关系与中外交流。本单元由《北宋的政治》、《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金与南宋的对峙》、《宋代经济的发展》、《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元朝的统治》、《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和《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流》8课教学构成。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国家历史发展的具体演进,还要掌握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使学生认识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形成国家认同;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等。本课承载着实现上述教学目标的任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课程标准、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对本课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 二、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的第7课。本课共三部分,即繁华的都市生活、宋词、元曲。宋元时期的大都市景象繁华,文化生活十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12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社会生活教案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社会生活》 本课主要介绍了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大都市、市民日常生活就、传统节日、宋词和元曲。展现了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前后联系,繁荣的原因离不开前面所学习的政治经济内容,繁荣的影响至今仍可以找到。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 2、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宋朝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元朝剧作家关汉卿及其代表作《窦娥冤》。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2、通过对宋词、元曲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宋代社会生活,认识两宋时期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对我国都市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宋代社会生活的学习,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2、感受文学作品体现出的个人情感与经历,体会其中折射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宋元时期的一些文化名人不仅给后代留下了传世之作,也给后代留下了值得学习的品德,如辛弃疾的为国建功抱负,关汉卿的同情人民疾苦等。 【教学重点】 宋代市民娱乐生活、宋词和元曲。 【教学难点】 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民阶层的扩大与都市生活的关系。 ◆ 教材分析 ◆ 教学目标 ◆ 教学重难点 ◆

◆课前准备 ◆ 《清明上河图》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柳永《望海潮》 译文:杭州地理位置重要,风景优美,是三吴的都会。这里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此汗八里大城(即元大都)之周围,约有城市二百,位置远近不等。每城皆有商人来此买卖质物,盖此城为商业繁盛之城也。” ——《马可·波罗行纪》 这两个大城市怎样兴起的,当时是怎样的繁荣景象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来了解。【讲授新课】 一、繁荣的都市生活 1、大都市 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寺庙内外人流如潮。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北宋的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陈桥驿兵变的典故黄袍加身)★★,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的局部统一: 背景: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 过程: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控制兵权: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杯酒释兵权)。(军事上) 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军事上)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军事上) 削弱相权: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政治上) 控制地方: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政治上) 2、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政治上) 3、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政治上) 4、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经济财政上) 5、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经济财政上) 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措施: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措施: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意义: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重文轻武的政策实施的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精美教案+导学案(含答案)

教学设计(2500字左右) 教材:《中国历史》(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单元: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课题: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教学分析(500字以内) 1.本课的单元地位分析 (1)承前:在隋唐繁荣文化的基础上,宋元继续发展并有了创新。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发展,市民阶层扩大,文学主要形式由唐诗转变为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发展的顶峰。 (2)阶段总结: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社会特征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继朝代与政权的更迭与宋代经济发展的学习后,本课是对该时期在社会文化方面的总结。 (3)启后:为第三单元明清的小说艺术和戏曲艺术发展奠定基础。 2.课标与本课子目呈现方式分析 课标要求: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本课分为3个子目:繁华的都市生活、宋词、元曲。课标与本课子目呈现结构相一致。 3.本课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析 本课根据课标和教学内容整合为两部分:一、梦回东京一一繁华的都市生活;二、灿烂文化一一宋词元曲史书画。都市的繁华为灿烂的文化奠定物质基础,灿烂文化又进一步丰富了市民的都市生活。 二、教学目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设计300字以内) 1.了解宋元时期大都市的变迁,知道新出现的瓦子、杂剧和节日等繁荣的都市生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2.知道宋词、元曲的特点及代表;探究文学形式主要由唐诗到宋词到元曲变化的原因。(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理解宋元都市和文化繁荣的原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知道宋元时期的文化影响世界深远,坚定文化自信(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00字以内) 1.重点:繁荣的都市生活,宋词元曲。 2.难点:探究宋元都市和文化繁荣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1600字左右) 1.新课导入。 设问:作为普通市民,如果你可以穿越回中国古代,你会选择唐朝还是宋朝? 北宋学者沈括通过研读唐诗注意到,唐朝人写过不少“富贵诗”。在沈括看来,这些描写“乃贫眼所惊耳……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意思就是没见过世面,不值一提。沈括的话简介反映出宋人的生活和消费水准明显超过了唐朝,其背景则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中外历史纲要•上》通过史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到宋朝的繁荣,从而穿越回宋元时期感悟都市和文化的繁荣。 2.正课讲授。 一、梦回东京一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分别从大都市、市的变化、大相国寺、瓦子、传统节日等方面,通过地图、图片、文字(诗歌)等多种史料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多方面感受宋元 繁荣的都市生活,概括为如下具体方面: 商业活动:卖饮食、药材、古玩、字画、剃头、相面、算卦等体育活动:武术、相扑、蹴鞠等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学案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学历案】 【学习主题】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第12课(1课时)。 【课标要求】 1.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 2.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 3.理解宋元时期都市繁荣与宋词元曲兴盛的关系。 【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课本,能说出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华的主要表现; 2.通过赏析《清明上河图》,了解宋朝大都市的繁华和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通过史料研习,了解宋朝传统节日习俗的特点; 3.通过朗诵节选的宋词、元曲代表作,体会其风格特色,认识宋词和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奇葩; 4.通过对比《史记》《资治通鉴》知道其体例的不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评价任务】 1.通过阅读课本,自主思考预习,说出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华的主要表现,完成自学内容。(检测目标1) 2.通过材料阅读,探究宋代城市的发展及市民阶层的兴起(目标检测 2) 3.通过赏析《清明上河图》,了解宋朝大都市的繁华和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目标检测 3) 4.通过史料研习,了解宋朝传统节日习俗的特点;(目标检测4) 5.通过朗诵节选的宋词、元曲代表作,体会其风格特色,认识宋词和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奇葩;通过对比《史记》《资治通鉴》知道其体例的不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检测目标5)

【学法建议】 1.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本的基础上完成自主学习,初步了解本节课知识点和结构;通过材料研读、情境创设了解宋代城市的发展和都市生活的繁华;通过朗读节选的宋词、对比分析唐诗、宋词、元曲体会其风格特色,认识宋词和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奇葩. 2. 通过自主学习等方法,提升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升合作能力,交流表达能力。通过史料分析,培养论从史出的能力,以及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 3.学历案中,A组学习内容为合格要求,B组为较高要求,可根据需要选择完成。 【学习过程】 学习任务一:自主学习,夯实基础。(检测目标1) 要求:勾画、标注,思考预学问题,夯实基础知识,同桌交流。 学习任务二: 材料研读,探究宋代城市的发展. (检测目标2) 归纳出这些城市的特点. 材料二材料二:唐朝《宫卫令》规定,每天晚上衙门漏刻的“昼刻”已尽,就擂响六百下闭门鼓,早上五更三点以后,就擂响四百下开门鼓。凡在此间于城里大街上无故行走的,就触犯了“犯夜”罪,需笞打20下。 宋朝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发生了什么变化?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新人教版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 和文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宋朝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元朝剧作家关汉卿及其代表作《窦娥冤》。通过对宋词、元曲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宋代社会生活,认识两宋时期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对我国都市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宋代社会生活的学习,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感受文学作品体现出的个人情感与经历,体会其中折射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宋元时期的一些文化名人不仅给后代留下了传世之作,也给后代留下了值得学习的品德,如辛弃疾的为国建功抱负,关汉卿的同情人民疾苦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瓦子、宋词和元曲。 教学难点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民阶层的扩大与都市生活的关系。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瓦子、《清明上河图》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提问和引导学生回顾和概括已经学过的宋朝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发展和商业发展的史实,导入本课的教学内容。 三、讲授新课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寺庙内外人流如潮。 2.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其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3.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杂剧,包含了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元朝建立后,元杂剧在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兴盛起来,后传入南方。 4.今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 讲授此节内容要使学生认识到文化生活的繁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表现。 _ 关于瓦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在瓦子里面都有哪些方面的活动,再加以概括,使学生认识在瓦子中有文艺、体育等娱乐活动(也可以根据教学的进度,考虑是否要求学生分析具体有哪些方面的文体娱乐活动),有商品、饮食等买卖交易活动,有服务类的活动等等,表现了大都市的繁华。 引导学生思考:宋代市民生活的特点有哪些? 教师归纳:随着南方政治的相对稳定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的城镇也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商业的活跃、城市格局的突破都反映出城市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市的发展、变化和繁荣不仅对市民的衣食住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关于节庆活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指出宋朝都有哪些重要的节庆活动?流传至今的重要传统节日有哪些在宋朝已经出现了?哪些活动今天已经不多见了?哪些活动与今天还有类似之处?教师最后阐述节庆活动是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吸取传统节庆活动优秀的精华部分,丰富我们的生活。 (二)宋词和元曲 1.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2.词到宋代有较大的变化,风格多样,内容广泛。宋代的词人层出不穷,杰出的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 3.重要的词人 (1)苏轼:北宋文学家,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献。他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他的词风豪迈而飘逸,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收到引人入胜、激发情感的艺术效果。 播放视频,欣赏《念奴娇·赤壁怀古》。共同体会该词的特点。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生:笔力纵横,豪迈奔放,可说是英风豪气,高唱入云。开创了一代豪放词人的先锋,达到了无事不可入、无意不可言的境界。 师:全篇气势磅礴,格调雄浑,撼人心魄,为宋词开创了全新的境界,被誉为“千古绝唱”。吟诵这壮美的词句,谁能想到苏轼已经被贬到黄州,正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2)李清照:中国古代著名的女词人,词风委婉、细腻、清秀,她的作品以北宋灭亡为界限,此前主要描写真挚的夫妇感情,此后的作品则充满了血和泪,通过对个人流离不定生活的描写,反映当时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在当时就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播放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体会词风特点。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未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新人教版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宋朝城市娱乐活动;宋词和元曲;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教学难点:宋元繁荣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出现的原因。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宋代的政治、经济等内容。在经济方面,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那么,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这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局部示意图,它反映了宋代万千气象的社会风貌。那么宋代人们的都市生活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当时在节庆风俗方面都有哪些讲究?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宋元时代的都市和文化》这一课。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教师讲述:宋元时期都市的基本情况。 (宋元时期有很多大的城市,在商业、贸易、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朝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史料解读。 材料:瓦子又称“瓦肆”“瓦舍”,吴自牧在《梦粱录》卷十九中说:“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 3.学生抢答瓦子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4.结合教材分析讨论瓦子兴起的原因。 答案提示: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5.图片展示。

杂剧演员 6.学生根据图片和教材抢答宋元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答案提示:杂剧。 7.看图,学生抢答图片展示的是什么节日?在宋元时期还有什么节日?答案提示:春节(宋代叫元旦)。还有元宵节、中秋节等。 8.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以下诗句描述的是哪些节日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 答案提示:依次为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 目标导学二:宋词 1.经典展示。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教师简要介绍词的基本情况。 (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 3.阅读教材,完成下表的填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总结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 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de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北宋de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陈桥驿兵变de典故黄袍加身)★★,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de局部统一: 背景: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de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de趋势。 过程:宋太祖和他de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de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de分裂割据局面。★★加强中央集权de措施:★★ 控制兵权:1、解除禁军将领de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杯酒释兵权)。(军事上) 2、控制对军队de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军事上)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de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军事上) 削弱相权: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de办法,削弱相权。(政治上) 控制地方: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de长官(政治上) 2、实施三年一换de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政治上) 3、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de权力(政治上) 4、取消节度使收税de权力(经济财政上) 5、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经济财政上) 加强中央集权de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de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de政策★★ 目de: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de弊端重现。 措施: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de政策,使文臣统兵de格局逐渐形成。 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措施: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意义:科举制度de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de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de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de文治局面。 重文轻武de政策实施de影响:宋朝de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de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de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de稳固和社会de安定。★★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de并立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契丹族: 建立政权: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发展: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党项族: 建立政权: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发展: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西夏文字。 二、辽与北宋de和战:(澶州之战与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 背景:1、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de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 2、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知识点总结-精选教育文档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武阳中学)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北宋的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陈桥驿兵变的典故黄袍加身)★★,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的局部统一: 背景: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 过程: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控制兵权: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杯酒释兵权)。(军事上) 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军事上)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军事上) 削弱相权: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政治上) 控制地方: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政治上) 2、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政治上) 3、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政治上) 4、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经济财政上) 5、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经济财政上) 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措施: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措施: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意义: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重文轻武的政策实施的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一课一练新人教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选择题 1.“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瓦舍勾栏,终日喧嚣不已。”上述文字描绘的城市生活场景最有可能出现于 ( )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解析】选D。宋元时期有很多大城市,不仅在商业、贸易、文化、教育等方面十分发达,而且在社会生活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结合题干信息,故选D。 2.宋元时期有很多大的城市,不仅在商业、贸易、文化、教育等方面十分发达,而且在社会生活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这些著名的大都市不包括 ( ) A.北宋的开封 B.南宋的临安 C.元朝的大都 D.西夏的兴庆 【解析】选D。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元繁华的都市,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宋元时期,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3.右图是王弘力所作“古代风俗百图”之《瓦子内说书图》,图的右边配诗中写道: “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打诨烟花皆悦众,全凭利口誉京都。”下列关 于“瓦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出现在宋代繁华都城 B.市民阶层扩大的产物 C.是供人们娱乐的场所 D.市民买卖交易的店铺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瓦子是城市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所以D叙述错误。 4.历史图片是重要的历史资料,能够直观地反映历史面貌和时代特征。下图主要反映了宋代 ( ) A.兼容并蓄对外开放 B.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 C.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 D.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选C。本题考查的是《清明上河图》。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展现了东京城郊、汴河河道和热闹繁华的街道、店铺、酒楼,中段以“虹桥”为中心,气氛热烈达到高潮。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不朽珍品。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精要

第6课北宋的政治 【内容标准】 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知识结构】 【知识梳理】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一)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北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军事: (1)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行政: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地方:(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2)为了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3)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经济上: (1)取消地方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2)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三)作用: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一)目的: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二)措施: 1.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三)影响: 1.积极: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2.消极: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军队的战斗力减弱。重文轻武逐渐形成了以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材料研读与课后活动答案】 1、 P30《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通判有哪些职权和作用? 通判的职权涉及地方的一切行政与司法事务,知州发布的各项官文需要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可见,通判的作用是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实行监督。 2、 P31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耻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思考: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 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削夺武将兵权、抑制武将地位的措施,武将们不仅平日不受重视,连带兵打仗都处处受到掣肘,感觉到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发出这样的感叹。社会上,人们看到武将不仅地位降低,而且打仗也是败多胜少,因此不再以从军文荣。 3、 P32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权”指的是节度使的行政权力。宋太祖委派文官担任地方的州县长官,从而剥夺了节度使的行政权力。“钱”指的是地方财权,即原来节度使在地方收取税赋的权力。宋太祖下令予以取消,除各州留一部分作为地方必要支出外,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兵”指的是节度使的兵权。宋太祖通过各种途径解除节度使的兵权,并且对军队进行改编,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得兵不识将、将不专兵;中央设枢密院掌握军队的调动、训练和供给之权。 4、P32对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作出正误判断。 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文臣主持国家的军事大权。√ 派文人担任地方的知州。√ 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牵制。× 扩大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 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内容标准】 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 【知识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