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政治经济学(第五版)课后思考题答案汇总

政治经济学(第五版)课后思考题答案汇总

《政治经济学》第五版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1.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你是怎样理解的?

马克思与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科学成分,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科学体系,是经济学领域划时代的科学变革,代表作就是《资本论》。列宁根据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的现实,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代表作是《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以后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根据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探索建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继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随着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要从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围绕着生产的各种因素即生产力要素而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会因为生产力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生产关系也会受到上层建筑的影响和反作用。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

3.什么是经济规律?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什么必须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经济规律是各种经济现象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是由各种经济现象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决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实际条件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因为经济规律是客观经济条件的必然的联系,不以人们的主观愿望为转移,只要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经济条件存在,经济规律就必然起作用。

4.为什么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

客观世界的运动发展和变化,归根到底,是遵循唯物辩证法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彻底颠倒,是伟大的

科学发现,是普遍的宇宙规律。客观事物的发展,是由事物内部的矛盾发展决定的。唯物辩证法也是科学的基本方法,马克思第一次运用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取得了划时代的革命。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

1.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它与自然经济有什么区别?它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如何?

商品生产产生的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私有制。商品生产是为了出售而进行生产,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自己生产所需要的基本生活资料,主要不是为了交换,或者只需要购买极少数自己不能生产的产品。商品生产在原始社会末期产生,在历史上各种社会形态都有存在,但在资本主义以前,商品生产一直处于从属和补充的地位,而没有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形式。市场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大部分产品是为市场出售而生产的,市场引导着社会资源的配置。

2.如何理解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的关系?为什么说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商品的有用性使商品成为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由商品体的物质属性产生的,商品体本身就是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商品交换,实质上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交换的依据是商品凝结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价值。因此,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3.什么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它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如何?

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的有用劳动,它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一般的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二因素即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4.商品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

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与商品包含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5.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即货币商品。它的本质就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有五种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货币和世界货币。

6.什么是货币流通规律?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你是怎样理解的?

货币流通规律是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与待销售商品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在纸币流通条件下,货币发行超过流通需要货币量,引起物价持续上涨,成为通货膨胀。相反,物价持续下降,成为通货紧缩。

7.试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在商品经济中的一般作用?

所谓价值规律,一般是指商品价值的决定和价格变化规律。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如果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生产一定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了,价值就下降,价格也会下降。除了价值变化这个因素以外,价格变化还取决于市场供求的变化,供过于求,价格会下降,反之,价格会上升。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价值规律引起竞争和优胜劣汰,推动经济发展,在各个部门分配经济资源。

8.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是怎样通过市场而起作用的?

供求规律是市场上供给一方与需求一方力量此消彼长相互作用,引起价格变化,调节供求数量和买卖双方利益的规律。某种商品供过于求,价格就会下降,卖者利益就会减少,供给也会下降,而买者就会得到更多好处,节省开支,增加购买量。如果供不应求,价格就会上涨,卖者就会从价格上涨中得到更多利益,供给也会增加,而买者就会付出更多货币,减少购买量。竞争规律是市场上买卖双方以及买卖各方内部为争夺有利地位而展开竞争。买卖双方讨价还价,买者想尽可能买得便宜一些,卖者则想卖得贵一些。卖方之间互相竞争,争取更多市场份额,而买方之间相互竞争,争取能够买到紧俏的商品。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都是通过市场变化起作用的。

第三章资本的生产过程

1.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货币转化为资本,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必须在市场上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有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而且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这样,货币所有者将其购买的劳动力商品和其他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结合,就能生产出剩余价值来,他的货币就转化为资本。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资本家让劳动力所有者在必要劳动时间里,先生产出工资的等价物,然后在此之外的剩余劳动时间里,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是无偿占有的工人的剩余劳动。

3.资本的本质是什么,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什么意义?

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社会关系,即资本家靠资本的所有权无偿地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能够发现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在于转化为劳动力的可变资本,而不是转化为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

4.对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你是怎样理解的?

绝对剩余价值是在劳动组织和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靠延长劳动时间和提高劳动强度生产的,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在工作日不变的情况下,靠变革劳动组织和技术条件,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的。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

5.为什么自动化机器设备不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自动化机器再先进,也只是生产资料,价值的源泉只能是工人的活劳动,剩余价值只能来自于工人的剩余劳动。

6.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什么,它又怎样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资本主义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使工人的全部劳动都表现为有酬劳动,这样就掩盖了资本家剩余价值来源于工人剩余劳动的真相,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7.资本积累怎样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给工人带来什么结果?

资本积累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同样的资本越来越少地成为工人就业的手段,越来越少地吸收工人就业,一方面不断地排挤工人,另一方面成为工人的

强大的竞争者。这样,伴随着资本积累,相对过剩的人口也积累起来,造成两极积累。

第四章资本的流通过程

1.什么是产业资本循环,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是什么,它们各有何作用?

①产业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依次经历三个阶段、采取三种形式、最后回复到其出发点形式的全过程。

②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为购买阶段,购买生产要素,使货币资本变成生产资本;第二阶段为生产阶段,经过生产过程,使生产资本变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资本;第三阶段为售卖阶段,出售商品,把商品资本变为货币资本。

③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即第一是货币资本职能,货币购买生产要素,其中正是由于购买了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货币才取得了货币资本的形式;第二是生产资本职能,即生产剩余价值的职能;第三是商品资本职能,即将待实现的价值和剩余价值重新变为货币。

2.如何理解产业资本的循环是其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①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贪欲,决定了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连续性。

②产业资本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包含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三种不同的循环形式。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资本运动的特点,都是为了价值增殖。但每一种循环形式都具有片面性,都不能反映产业资本运动过程的实质。因此,要克服这种片面性,必须把三种循环形式统一起来考察。

③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并存和时间上继起。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的并存性和继起性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

④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的并存性和继起性,决定了产业资本必然同时并存

着三种循环形式,即货币资本的循环形式、商品资本的循环形式和生产资本的循环形式。而且每一种循环形式都要连续地进行循环运行。所以,产业资本连续进行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它的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⑤在产业资本的实现运动中,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资本主义产业资本循环的连续性经常遭到破坏。

3.什么是资本周转,影响资本周转快慢有哪些因素,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什么影响?

①资本周转。不是当做孤立的过程,而是当做周期性的过程时,叫做资本的周转。

②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一是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二是周转次数的多少;三是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通资本的比例及两者的自身周转速度。

③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重大影响。由于剩余价值是由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带来的,因此,资本周转速度越快,预付资本中的可变资本周转速度也越快,同一数量的可变资本所发挥的作用,在剩余价值率相同时,就能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可见年剩余价值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成正比例变化。年剩余价值率表示的是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剩余价值率表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4.怎样理解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①社会总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包括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两个方面。价值补偿是指补偿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实现剩余价值。实物补偿是指补偿生产的物质耗费和再生产劳动力。

②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因为社会资本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价值补偿。社会总产品必须全部卖掉,才能收回预付资本,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二是,实物补偿。生产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必须通过购买得到补偿,社会资本再生产才能正常运行。因此,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成为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5. 试述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及其实现条件。

(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及其实现条件

①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基本前提:一是总产品在价值上分为c+v+m;二是总产品的物质资料生产分为二大部类:Ⅰ和Ⅱ。

②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

一是,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图式:

Ⅰ:4000c+1000v+1000m=6000

} 9000

Ⅱ:2000c+500v+ 500m=3000

二是,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交换过程:

第一部类内部交换。即Ⅰ4000c产品在第一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得到实现。

第二部类内部交换。即Ⅱ500v和500m产品,通过第二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的交换得到实现。

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即Ⅰ1000v和Ⅰ1000m产品与Ⅱ2000c产品,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使两大部类的产品得到实现。

通过以上三种交换,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就能顺利实现。

③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第一,第一部类所需要的消费资料价值,必须等于第二部类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用公式表示为:Ⅰ(v+m)=Ⅱc。这是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

第二,第一部类的全部生产资料价值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相适应。用公式表示为:Ⅰ(c+v+m)=Ⅰc+Ⅱc。这表明社会所生产的生产资料的总供给要与总需求相平衡,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第三,第二部类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需要的消费资料价值之和,用公式表示为:Ⅱ(c+v+m)=Ⅰ(c+ m)+Ⅱ(c+ m)这表明社会消费资料的总供给与总需求相平衡,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过程及其实现条件

①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一是:Ⅰ(c+m)>Ⅱ(c)

m m

二是:Ⅱ(c+m-—)>Ⅰ(v+—)

x x

②根据前提条件,假设社会总产品的构成: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1500(c)+750(v)+750(m)=3000

③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

一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图式:

Ⅰ:4000c+1000v+1000m=6000

﹜9000

Ⅱ:1500c+ 750v+ 750m=3000

二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交换过程。

社会总产品要按照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要求重新组合为:

m

Ⅰ:(4000c+400△c)+(1000v+100△v+500—)=6000

x

m

Ⅱ:(1500c+100△c)+(750v+50△v+600—)=3000

x

通过三种交换,社会总产品全部得到实现,其交换图为:

m

Ⅰ:4400(c+△c)+1100(v+△v)+500—=6000

x

m

Ⅱ:1600(c+△c)+800(v+△v)+600—=3000

x

①Ⅰ4400(c+△c)在第一部类内部交换得到实现。

m

②Ⅱ800(v+△v)600—在第二部类内部交换得到实现。

x

m

③Ⅰ1100(v+△v)+500—与Ⅱ:1600(c+△c)在两大部类之间交换得到实现。

x

经过以上交换之后,两大部类的年产品的各个部分都得到了实现。于是第二年生产过程开始时,社会总资本为:

Ⅰ:4400c+1100v=5500

﹜7900

Ⅱ:1600c+800v=2400

④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m

第一,用公式表示为:Ⅰ(v+△v+—)=Ⅱ(c+△c)

x

第二,用公式表示为:Ⅰ(c+v+m)=Ⅰ(c+△c)+Ⅱ(c+△c)

m m 第三,用公式表示为:Ⅱ(c+v+m)=Ⅰ(v+△v+—)+Ⅱ(v+△v+—)

x x 以上第一个实现条件是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平衡条件,第二和第三个条件是从第一个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平衡条件引申出来的。上述三个实现条件,是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两大部类之间及其内部应保持的比例关系,表现为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客观规律。

(3)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

在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如果引进技术进步从而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新条件。结果显示第一部类的生产比第二部类的生产增长得快,生产资料必然优先增长。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是社会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客观规律。

6.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

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相对过剩,即只是相对于扩大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是过剩的,而绝不是同社会的实际需求相比显得过剩。

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第五章资本运行的具体形式

1. 平均利润率是怎样形成的?价值怎样转化为生产价格?

①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通过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资本竞争而实现的,而这种竞争的主要方式是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利润率的平均化或进行得更快需要有一定的条件:一是资本更容易、更自由地从一个生产部门转移到另一个生产部门,这就要求社会内部有充分的自由竞争。信用制度也有相当发展等,二是劳动力也能够自由地迅速进行转移。

平均利润率是社会总剩余价值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进一步使剩余价值率从而剩余价值生产神秘化了。

②价值怎样转化为生产价格

利润率的平均化是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客观必然趋势,是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中间环节。剩余价值率的第一阶段的转化形式是利润率,第二阶段的转化形式是平均利润率。平均高利润率形成后,商品的出售不是按其价值出售了,而是按照生产价格出售了。从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指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

2. 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有何变化?

①商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后,商品的市场价格不再以商品的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这样,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发生了变化。

②这种情况是否对价值概念和价值规律的否认。其实,它不仅没有否定价值概念和价值规律,相反,它是以价值理论和价值规律为基础的,因为商品的生产价格不仅以商品价值为基础;而且在量上,生产价格总和与价值总和,利润总和与剩余价值总和相等;生产价格的变动是商品价值变动引起的。

3.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平均利润,怎样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①商品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耗费(c+v)转化为生产成本后,剩余价值不仅被看作全部耗费资本的产物,而且对资本家来说,剩余价值还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即所用资本的增加额,全部预付资本包括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其实,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②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利润率的平均化是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客观必然趋势,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使剩余价值生产进一步神秘化了,同时,资本作为一种社会权力对一切资本来说是平等的,因而等量资本要求取得等量利润,似乎利润的多少是由资本的数量决定的,从而利润的实质和来源被掩盖了。

4. 资本主义商业资本的性质和职能是什么?试述商业利润的来源和纯粹流通费用的补偿。

①商业资本是产业资本运动中商品资本的独化而形成的资本形式。资本主义商业资本的本质,就是产业资本运动中商品资本职能的独立化形态。商业资本的职能,就是商品资本的职能,即从事商品销售,实现预付资本的价值和利润价值

的职能。

②商业利润的来源。从表面上看,它是来自商品的出售价格高于购买价格的差额,好像商业利润来源于商品价值以上的加价,商业利润从流通中产生的。其实,资本是不能在流通中自行增殖的。商业利润只能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商业资本家在独立承担商品买卖的业务,产业资本家用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把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再把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卖给消费者,这种购销之间的差额,就是商业利润。商业利润是对剩余价值的分割。

③商业流通费用。商业资本家进行商品买卖活动时要预付一定量的资本,除了用来购买商品外,还要支付商品流通中的各种费用,就是商业流通费用。商业流通费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商品使用价值运动有关的费用,如商品运输、保管、分类和包装等费用,这些费用属于生产性费用。它是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内继续所需要的费用,又称为生产性的流通费用。二类是与商品价值运动有关的费用,如店员的工资、广告费、经营管理费及簿记费等。这些费用是由商品价值形式变换而引起的,是单纯为流通而支出的费用,在性质上属于非生产性流通费用,又称为纯碎流通费用。

纯碎流通费用的补偿,是通过商业资本家向产业资本家购买商品时,采取直接扣除的方式来实现的,例如,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是由c+v+m组成的,假定它的总价值=720c+180v+180m=1080、商业资本为150,其中纯碎流通费用为50,这时,

社会职能资本的平均利润率为:

180m-50 8

————————=12—%

900+100+50 21

按照这一平均利润率,产业资本家向商业资本家出售的商品

8 3

价格=900+900×12—%=1011—。商业资本家向消费者出售的

21 7

3 8

价格=1011—+150×12—%+50=1080 。这样,商品出售价格总量等于社会总产品价值总

7 21

额,不违反价值规律。这样,商业资本家所得到他投入的150资本的平均

8 4

利润150×12—=18—,又得到了50纯碎流通费用,即从总剩余价值中直接扣除而得到补偿。

217

5. 借贷资本的本质和特征是什么?试述借贷利息和银行利息的来源。

①借贷资本是从产业资本循环中分离出来的,为取得一定的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它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以及资本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②借贷资本的特征或特点:一是借贷资本是一种作为商品的资本,即资本商品;二是借贷资本是一种作为财产的资本,即所有权资本。三是借贷资本有其特殊的运动形式:

G-Gˊ,它好像可以不经过生产过程,也不经过流通过程,似乎货币资本本身就可以生出更多的货币,它会自行增殖,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③借贷利息是借贷资本家凭借对资本的所有权,从职能资本家那里取得的一部分平均利润。由于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所以,利息又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银行利润是放款利息和存款利息之间的差额再扣除银行经营性业务开支。银行利润来源于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银行资本家通过贷款形式间接地参与剩余价值的分割。

6. 怎样理解资本主义信用作用的二重性?

①资本主义信用在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同时,又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信用的作用是双重的。

②资本主义信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一是信用促进了资本的再分配和平均利润率的形式。

二是信用节省了流通费用,加速了市场商品流通和资本周转。

三是信用加速了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③资本主义信用加深了资本主义内在矛盾。

一是信用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二是信用加剧了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三是信用加速了各个生产部门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

7. 什么是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它们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是什么?

①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为取得土地使用权而交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级差地租是指经营较好土地所获得的、归土地所有者占有超额利润。

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好坏的差别,这是形成级差地租的自然基础或条件。

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资本主义级差地租的源泉: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是由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②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绝对地租是指与土地的等级无关,只要有土地私有权垄断而必须交纳的地租。

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资本有机构成。

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第六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1、垄断资本主义是怎样形成的?

垄断资本主义(也称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级和最后阶段。其形成过程是自由竞争导致生产集中,生产集中的发展必然引起垄断。当某一部门或行业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几家或十几家大公司来生产和销售时,中小企业就难以同它们展开自由竞争,不得不受它们的支配。同时,由于市场被占领、生产发展到较大规模后,创办新企业需要的最低投资额大大提高,这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企业挤入被垄断了的部门,部门之间的竞争受到限制。从而,各部门先后被少数大公司所垄断,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就逐步为垄断所代替,资本主义也随之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即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什么是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垄断利润的来源何在?

垄断利润就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

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价格取得的。垄断价格就是垄断资本家凭借自己在经济上的垄断地位,人为规定的一种旨在保证最大利润量的市场价格,包括垄断高价和低价两种形式。垄断价格是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起主要作用的价格形态。

垄断本身不会使商品价值量增大,垄断价格无非是使价值和剩余价值作有利于垄断组织的一种重新分配的手段而已。垄断利润归根到底来源于工人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除了垄断企业中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外,主要包括:(1) 通过垄断高价向消费者出售消费资料,侵占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一部分工资收入;(2) 通过垄断低价收购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从农民、手工业者那里榨取他们所创造的一部分价值;(3) 通过垄断低价收购中小企业生产的原材料和零配件,把非垄断资本家剥削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移到垄断资本家手中;(4) 通过不等价交换的对外贸易,或直接投资,把殖民地、附属国以及经济落后国家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和剩余价值转化为垄断利润;(5) 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通过国家的军事订货、财政补贴、减免税款等手段,把社会上其他阶层的部分收入转化为垄断资本家的收入。

3、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如何?

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它逐步代替自由竞争占了统治地位,并成为自由竞争的直接对立物。但是,垄断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性质。追逐最大数量的剩余价值仍然是垄断时期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因此,商品生产者之间为争夺经济利益而展开的竞争就不可避免,所以垄断也就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竞争。

在垄断占据统治地位的条件下,由于各部门、各企业的发展因技术和经济的原因也是不平衡的,不可能所有的垄断企业合并成一个包揽一切生产部门的统一的垄断组织,自由竞争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即不会出现“绝对垄断”的局面,所以,“纯粹的垄断”是没有的。即使在垄断占统治地位部门,也还存在大量的非垄断企业,即所谓“局外企业”。同时,在社会上也还存在大批小生产者,他们之间仍然存在自由竞争。因此,竞争的基础和经济条件依然存在,垄断与竞争总是并存的。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调节市场经济的手段有哪些?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采取的调节手段,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和计划管理。这些调节手段的运用,是以凯恩斯主义、供给学派和现代货币主义作为理论基础的。

(一) 财政调节。财政是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工具,通过集中和重新分配一部分国民收入,来影响生产资源的配置、个人收入的分配以及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财政包括国家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支出政策和财政收入政策两个内容。

(二) 货币调节。货币政策是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政府调节经济的又一基本手段。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因国家直接控制着中央银行和货币供应量、金融管理权,国家可以利用控制货币供应量影响利率水平及投资,最终达到影响总需求和调节社会再生产比例关系的目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央银行主要采取三种手段调节社会货币供应量:(1) 改变存款准备金比率;(2)调整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3)公开市场业务。

(三)收入调节。它的主要内容是管制工资和物价,国家通过分配领域对再生产过程实行干预。它的目标有两方面:一是企图克服物价和工资的螺旋式上涨引起通货膨胀。二是调节收入分配,调整工资与利润的相对份额。国家实施收入政策的手段主要有三种:(1) 强制性收入政策;(2) 非强制性的“指导性”方法;

(3) 收入指数化措施。

(四) 国家的计划调节

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为了减少市场对经济运行产生的自发性破坏作用,为了便于集中资金发展重点或关键部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市场经济基础上都不同程度地实行了对经济的计划管理和调节,它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调节经济的一种综合形式。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计划的内容包括:总的经济增长计划、财政收入与货币发行计划、国家重点投资计划、科技教育发展计划、主要产业发展计划等。

5、为什么战后产业资本国际化和跨国公司获得了广泛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产业资本国际化和跨国公司的广泛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使生产

进一步国际化,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垄断资本主义由一般垄断转变为国家垄断。与此相适应,国际分工也日益加深,并逐步从过去以垂直分工为主向水平分工转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原有的部门之间分工的基础上,大大发展了部门内部的分工,许多产品成了国际产品,即由多国制造的产品;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也越来越多参与国际水平分工,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国际分工,逐步被以现代化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国际分工所取代。

6、国际垄断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现代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主要通过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跨国银行的全球营运和放款以及通过对国际贸易的垄断和控制等手段,对外国广大劳动者进行剥削,既包括对发展中国家的劳动者的剥削,也包括发达国家之间垄断资本相互剥削他国的劳动者。战后以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为载体的产业资本和借贷资本国际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同时也引发了许多矛盾。

第一,资本国际化对资本输出国的双重经济影响。一方面,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通过海外经营获得的巨额利润,对本国资本积累规模的扩大,国际收支状况的改善,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产业资本输出也带动了本国的商品输出,开拓了国外销售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本国所需要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巨额的资本输出会导致母国国内某些部门尤其是某些传统产业部门发展的停滞,出现“产业空心化”,加重结构性失业,即某些传统产业部门的工人失业后又无法适应新兴产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同时,也增加了本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困难。

第二,发达国家之间资本的相互流动,对发达国家产生双重经济影响。一方面,由于国外的资本和技术的引进,对东道国新兴工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生产的专业化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就业机会的增加都起了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东道国也必须让出一部分国内市场,使一些经济部门受到外国资本的渗透和控制,资本输出国和输入国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同时,巨额垄断资本在各国间的频繁转移,也使东道国国际收支的平衡和汇率的稳定经常受到破坏。

第三,国际垄断对发展中国家的双重经济影响。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外国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客观上对发展中

国家的经济发展起一定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国家借助资本输出推行新殖民主义,力图从经济上、政治上控制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通过资本输出不仅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而且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污染的夕阳工业,造成输出国经济的单一化和畸形发展,形成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国际垄断资本直接剥削发展中国家的广大劳动者,并通过国际垄断价格掠走大量利润。国际垄断资本对世界市场的控制,也使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

第四,国际垄断加速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在各分支机构中筹措或调拨资金,常引起巨额资金转移,各国政府无法加以控制。国际垄断组织积极参与证券交易和外汇投机活动,给国际货币市场造成严重混乱。

第七章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新特征和新趋势1.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和政策措施有哪些新的变化?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向新保守主义管理型式转变成为西方国家的主要趋势,然而没有一个国家是在执行一种纯粹的新保守主义政策,各国政府在干预经济活动时,实际执行的是一种凯恩斯主义、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相混合的实用主义经济政策。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国家对经济宏观调节指导思想的转变,各国政府对宏观经济管理进行了一些调整,主要表现在:

第一,从需求管理为主转向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并重。随着凯恩斯主义的失灵,以及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兴起,资本主义国家越来越多地在供给方面采取一些宏观经济措施,试图从控制需求和刺激供给能力两个方面,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具体政策包括:减免税收,刺激投资;加速固定资产折旧,促进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放宽对反垄断法的解释,允许大企业兼并以增加实力;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对一些新兴工业给予财政支持,促使产业结构的转化;用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支持本国工业的发展等。

第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规模适度缩小,干预方式更加灵活。战后资本主义

国家曾经把近1/ 3的国内生产总值集中在自己手中,对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和社会经济生活各领域进行全面干预。但这种全面干预没能使资本主义经济摆脱“滞胀”困境。“滞胀”局面的出现,使许多国家认识到,过度的干预,会限制市场机制的正常发挥,抑制私人投资的积极性。因而主张有限制地进行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同时也采取更加灵活的调节方式。具体措施有:放宽政府限制企业经济活动的规章条例,鼓励企业自由竞争;削减财政开支,减少不必要的政府补贴;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推行稳健的紧缩性货币政策;扩大间接调控范围,使用有弹性的计划、财政、金融等经济手段,引导企业经济行为趋向国家宏观目标。总之,是要更多地注重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国家调节手段尽量避免与市场机制的直接冲突。

第三,加强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支持和干预。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已成为促进生产力越来越重要的因素,激烈的国际竞争使科学技术研究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高新科技的研究和开发,需要巨额资金、大量的人力物力,私人企业在这方面越来越需要国家的支持。这是科技研究开发和生产力高度社会化的要求。因此,各资本主义国家政府都加强对科技领域的干预,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科技事业的发展。各国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主要有:(1) 建立机构,加强领导。(2) 制定科技发展战略和计划,确定一定时期科技发展的重点。(3) 增加科技资金投入。

(4) 实行技术转让,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特别是把军事科研成果向民间转移,推进民用工业的发展。

2.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高新科技发展的要求,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由美国带头兴起的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即后福特制(或灵活管理体制),使企业管理体制出现了新的变化,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这种新管理体制力图突破传统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局限性,实现企业制度创新,将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方法推向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它的主要特点在于:第一,企业的生产经营从主要追求规模效应转向主要依靠更灵活的管理方式。由于现代企业生产广泛采用计算机控制和调度,而不是传统的机械的生产线,加上产品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因而企业生产主要不再追求规模效应,生产率的提高越来越依靠灵活的方式,诸如供应制、授权制和把工人结合成自我管理的小

组等。这种变化,不仅使制造商节省了开去,降低了成本,减少了投资负担和风险,而且加快了生产过程,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管理效率。

第二,以人为本,注重提高员工的素质,重视发挥企业员工的创造性。由于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市场竞争不断升级,产品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对企业员工的要求已不再是体力条件,而是更加注重有较高的科学技术知识和专业技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更多地依靠劳动者的脑力、智力和创造力。为了应对这种严峻的挑战,除了在生产上实行富有弹性的管理体制外,还要依靠高层经理的精明,并发挥全体员工的创造性。

第三,企业管理从企业内部扩大到企业群体。由于高技术产品技术含量高,结构复杂,因而大制造商倾向于把各种零部件的科研、设计、开发、生产一起包给其他企业,按照一定要求,共同努力完成。这些企业在法律上相互独立,但在经济上,以大制造商为龙头,形成一个“祸福与共”的利益共同体。企业管理也突破企业本身的界限,扩大到与其有合作关系的企业群体。

第四,企业管理出现“无国界化”。在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的时代,为了适应全球市场迅速融合为一体的现实,跨国公司除了实行新的全球战略外,在组织管理方式和经营体制方面也在不断创新,体现“无国界管理”的原则。跨国公司为拓展海外业务和实行“无国界管理”,还尽可能雇佣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参与高层管理活动,并授予权限,使优秀人才增强使命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达到好的经营业绩。跨国公司从国外招聘管理人员已成为一种日益增强的趋势。

3.何谓经济全球化?它的动因和特征是什么?

经济全球化,指的是资本、商品、服务、劳动、信息以及人才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扩散的现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源配置和市场的全球化。

科技进步是经济全球化的动力。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降低了国际运输与信息交流的成本。全球信息网络的开通,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使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融为一体,向整体化方向发展,也使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空前密切。而电子商务的兴起更加速了国际商品与资本的跨国界流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加速发展,任何国家和地区都能感受到全球化的影响,也都面临着它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市场的全球化、资本的全球化和生产的全球化。

(一)市场的全球化。随着世界进入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时期,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市场也越来越向全球范围推进,全球大市场基本形成,各国的经济发展依赖于全球市场的程度也不断加强。在这一背景下,大部分国家国际贸易的增长超过了它整体经济的增长,世界贸易的增长大大高于世界生产的增长。

(二)资本的全球化。随着世界贸易的发展,国际投资也得到迅速发展。资本的跨国流动最初主要是作为国际贸易的结算手段,后来逐步发展成独立的投资形式,如今无论是间接投资,还是直接投资的规模均已发展到惊人的规模。资本全球化的另一突出特征是大量国际游资快速流动,由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利用游资追求高额收益成为轻而易举的事情。

(三)生产的全球化。在市场、资本和生产的全球化中,生产国际化对经济全球化起了关键作用。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跨出国门,进行跨国经营,从而形成了一批跨国公司,充当了经济全球化的先锋。全球化推动了企业跨国并购热潮,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企业大兼并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进一步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在最近20年中,兼并、股权交易、联合已成为跨国公司迅速成长的主要形式,一部分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已经发展到全球公司阶段,它们把自己的生产、投资、销售活动遍布全球各地,实行全球经营战略。跨国公司通过跨国经营方式,在全球建立生产体系,开辟新的市场空间,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实现了企业全球利润的最大化。

4.经济全球化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全球经济的发展的影响具有两重性。

(一) 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

经济全球化作为现代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是生产社会化高度发展的表现。

政治经济学思考题答案

政治经济学思考题 1.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生产和消费具有相互决定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着消费的对象、方式。 (2)消费也决定着生产。一方面,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另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又创造出现实的生产。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 研究对象: 首先,生产时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这里讲的生产不仅涉及物质资料生产,也涉及在服务领域提供服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不同于以流通为对象的重商主义,也不同于仅仅以农业部门为对象的重农主义,更不同于当时以分配为出发点的经济思想。政治经济学对象以生产为出发点,反映这样的事实:物质资料的生产时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不是生产的自然属性,而是生产的社会属性。但对生产的社会属性的分析不能脱离生产的自然属性,原因是反映自然属性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生产的社会属性。显然,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不是研究生产的技术方面,而是研究生产的社会方面。 其次,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以生产为对象但不是一般地研究生产,而是研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任何生产都是连续不断地社会再生产。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既要研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的关系,也要研究人们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 最后,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研究生产力社会生产时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这也是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的生产所包含的两方面内容。 研究任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科学,任务是揭示经济过程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的客观必然性,也就是揭示客观的经济规律。 3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其各自内容及相互关系 商品二因素 商品是人们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1) 使用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的有用性,或者是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作为商品必须具有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对于他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管你在生产中花费了多少劳动,不能成为商品。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商品必须具有的一个因素。

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参考答案 1.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什么? 答: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这个规定表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不同于以流通为对象的重商主义,也不同于仅仅以农业部门为对象的重农主义,也不同于当时以分配为出发点的经济思想。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以生产为出发点,因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既要联系生产力,又要联系上层建筑,来揭示生产关系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 生产力是指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生产力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它们既矛盾又统一,构成了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不断运动。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在这个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艺等意识形态,统称为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 (3)要从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各个环节,全面考查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的总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互相制约、互相依赖,构成生产总过程的矛盾运动。因此,我们还必须从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总过程的各个环节,来说明生产关系内在的一般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并不只是指生产过程中的关系,而且还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 2.为什么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答:(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定的生产关系总是适应于一定的生产力状况而建立起来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从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可得到解释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革又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当适应生产力要求的某种生产关系建立起来后,它的进一步发展和变化,以及被另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所取代从而退出历史舞台,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不仅如此,生产力的发展还提出了生产关系发展、变革的要求并规定了发展、变革的方向和程度。 (3)人类社会发展史证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推动下,已相继出现了五种基本类型的经济制度,即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可见,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它在一切社会形态中都存在和发挥作用,它决定着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3.怎样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 答:(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成分的基础上,克服了它的阶级与历史局限而创立的。马克思首次系统全面地表达了现代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历史唯物主义与现代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这两大发现,确立了马克思在思想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代表着无产阶级的利益,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同

政治经济学课后思考题

政治经济学课后思考题 ☆导论 1.生产力: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能力,包括人与物两个 方面的实体要素。 2.生产关系:包括人们在生产活动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四个环节中发生 的相互关系的总和。 3.经济范畴:也叫范围经济。是指当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的费用低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 时,所存在的状况就被称为范围经济。 4.经济规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 5.科学抽象法: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的统一。 讨论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是阐明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讨论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随时代和实践而不断发展的科学? 解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理论必须由实践来检验,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创立的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已被实践所证实,是普遍适用的。同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又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讨论3:怎样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性质和意义? 解答: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具有阶级性的科学。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工场手工业时期产生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学科,在经济学体系中处于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作为经济学科中的基础理论学科,政治经济学是学习其他经济学科的理论基础。学习政治经济学对于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也是不可或缺的。

第一篇商品经济 第一章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1.自然分工:即按性别和年龄自然形成的分工(出现于原始社会)。 2.社会分工:即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劳动分工(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 3.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以自然分工为基础,主要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 4.商品经济:包括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是一种以直接以交换为生产目的 的经济形式,即生产为了满足市场需要的经济。 5.私人劳动: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这些商品生产者的局部劳动具有私人 的性质,可称为私人劳动。 6.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构成整个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他们的劳动又具有社 会的性质,可称为社会劳动。 讨论1: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第一、自然经济是自己自足的经济 第二、自然经济是封闭型经济 第三、自然经济是保守型经济 第四、自然经济是从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第五、自然经济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讨论2: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什么? 第一、社会分工的发展 第二、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物质利益的主体所有 讨论3:商品经济有哪些基本特征? 第一、商品经济的本质上是交换经济 第二、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第三、商品经济是开拓进取型经济

政治经济学课后题答案

导论 1、如何科学地认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答: 研究对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这里讲的生产不仅涉及物质资料的生产,也涉及在服务 领域提供服务。生产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不是生产的自然属性,而是生产的社会属性。 生产关系式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既要研究生产,交换, 分配,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要研究人们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中的关 系。 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不可避免的也要研究生产力。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的统一。社会发展阶段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采用哲学思维法,比如科学抽象法,先从预提 到抽象的研究过程,总结出最基本的经济规律,然后是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过程去解 释现实经济中的现象。但也常常采用数学分析法。 2、现阶段学习政治经济学有哪些意义? 答: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 产关系和生产力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制度 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学习政治经济学,能使我们认清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 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为 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奠定理论基础。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经济运动规律,正确制定和执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和政策,指导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实践。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关经 济理论和经济规律,是正确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需要,也是我们正确理解政 策和自觉执行政策的客观需要。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好各项工作,才有可靠的保证。

政治经济学(第五版)课后思考题答案汇总

《政治经济学》第五版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1.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你是怎样理解的? 马克思与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科学成分,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科学体系,是经济学领域划时代的科学变革,代表作就是《资本论》。列宁根据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的现实,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代表作是《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以后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根据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探索建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继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随着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要从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围绕着生产的各种因素即生产力要素而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会因为生产力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生产关系也会受到上层建筑的影响和反作用。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研究。 3.什么是经济规律?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什么必须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经济规律是各种经济现象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是由各种经济现象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决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实际条件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因为经济规律是客观经济条件的必然的联系,不以人们的主观愿望为转移,只要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经济条件存在,经济规律就必然起作用。 4.为什么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 客观世界的运动发展和变化,归根到底,是遵循唯物辩证法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彻底颠倒,是伟大的

政治经济学习题及答案

第2章货币及货币流通量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 名词说明 货币相对价值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存手段货币流通规律 答案略 二, 选择题〔以下选项中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 1, 商品内在的运用价值和价值的冲突,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 A.商品及商品的对立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 C.私人劳动及社会劳动的对立D.商品及货币的对立 2, 价值尺度职能的特点是〔〕 A.实实在在的货币B.足值的货币 C.想象的观念形态上的货币D.缺乏值的货币 3, 赊购到期还债的货币执行的是〔〕 A.价值尺度的职能B.流通手段的职能 C.贮藏手段的职能D.支付手段的职能 4, 货币〔〕 A.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B.是作为特殊等价物的商品 C.表达着物及物之间的关系D.表达着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人及人的关系E.是价值的符号 5, 确定确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因素主要有〔〕 A.进入流通的商品的数量B.商品的价格水平 C.商品价格总额D.货币流通速度 E.货币发行量 6, 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关系是〔〕 A.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根底B.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反映 C.货币流通不能离开商品流通D.货币流通引起商品流通 E.货币流通的规模和速度确定商品流通的规模和速度 三, 问答题 1,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2, 为什么说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完成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方面的职能? 3, 辨析“货币本身也是一种商品,同其他商品没有任何区分〞。 4, 假如某一时期社会上的商品价格总额为10亿元,那么是否须要投入10亿元货币用于流通?为什么?假如用纸币作为流通中的货币符号,那么纸币的发行应遵循什么样的规律? 5, 通货紧缩的根本特征是价格持续下跌,是否通货紧缩不会像通货膨胀那样给社会经济运行带来不利的影响,而只会给消费者带来好处? 答案 一, 名词说明 答案略。 二, 选择题 1, D,2, C,3, D,4, AD,5, ABCD,6, ABC。

政治经济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政治经济学课后思考题答案政治经济学》课后题整理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 第一章商品 1、名词解释 商品是指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指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由商品的自然属性决定,不随社会关系变化而变化。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具体劳动是指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即一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指商品所具有的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虚幻为物与物的关系的性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消耗中形成的。商品价值是通过商品交换形成的。商品交换本质上是等量的抽象劳动相交换。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正是这种同质的、无差别的劳动,即人类脑力与体力的消耗。它凝结在商品内,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表现出来,最终形成价值。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经济所具有的各种矛盾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这个基本矛盾决定的。这个基本矛盾存在于商品经济发展的一切阶段。私人劳动想要实现向社会劳动的转化,必须撇开各个商品生产者私人劳动的具体差别,把不同形式的具体的有用的劳动还原同质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这就产生了劳动的二重性。由于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这样就又产生了商品的二因素。因此,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及参考答案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论述题及参考答案(部分) 一、简答题 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特点及人们与经济规律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经济规律的特点是:①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②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③各种经济学都带有阶级性,因而会影响经济学对经济规律认识的程度。 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为社会谋福利。但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而失败。如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由于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后来经济上的蹦溃。 2、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作用是什么? 答: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其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商品价值量为基础。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有:①价值规律作用于各生产部门内部的关系,刺激生产者通过改进技术、节约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在展开激烈的竞争、促进商品生产者发生分化,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③价值规律作用于部门之间的关系,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 3、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分配的因素,该规律 如何实现? 答: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的内容,是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决定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之间分配的因素:一是社会的需求结构;二是物质财富的生产条件。 这一规律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完全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二是政府的干预,即有意识的分配。在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实行的主要依靠价值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劳动分配形式。 4、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答:剩余价值规律,就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剩余价值的客观必然性。剩余价值规律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手段,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发展和灭亡,因此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5、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及其特征,经济全球化的两重作用是什么?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趋势的形成:生产社会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国际间分工和合作关系越紧密,要求整个世界经济连成一个整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

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大全

上编 始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P11)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即社会的生产方式,不仅包括社会生产力,而且包括社会生产关系。 2、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3、什么叫经济规律?如何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质?与自然规律相比较,经济规律有何特征? 答:经济规律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条件的产物。只要某种经济条件存在,由这种经济条件所决定的经济规律就一定会存在并发生作用。当某种旧的经济条件发生变化或消失时,由这种旧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经济规律就会相应的发生变化或自行退出历史舞台。随着新的经济关系出现,与这种新的经济关系相适应的新经济规律就会产生并发生作用。人们不能自由的选择客观经济规律,也不能随意的创造、改造和消灭经济规律。 第一章商品和货币(P42) 1、什么叫价值?怎样理解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答: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劳动二重性学说★ 答:商品的二重属性指的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从一方面看,一切劳动是人类劳动力在胜利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从另一反面看,一切劳动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首先发现和证明的,它为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是理解全部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3、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答:价值形式经历了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或总和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四个发展阶段。当某种商品从其他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处在等价形式上,专门用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形式就是货币形式。随着货币形式出现,货币就产生了。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的职能有价值尺度(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流通手段(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贮藏手段(把货币作为一般社会财富贮藏起来)、支付手段(用货币清偿债务以及支付工资、利息、房租、地租和税金等)和世界货币(货币在国际范围内执行其职能) 4、什么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有哪些一般作用? 答:价值规律就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等价原则进行的规律。作用:1资源优化配置2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3促使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 5、试从货币流通量的规律说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形成。 答:纸币只是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贵金属货币的代替品。它本身没有价值,但可以用来代替贵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纸币的流通总量等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贵金属货币量,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流通所需量。然而货币本身并没有价值,并不具有

政治经济学思考题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思考题答案要点 导论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如何创立的?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的基础上,在同庸俗政治经济学的斗争中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是阐明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及消费的客观规律的科学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经济运动规律。社会生产关系的运动,它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联系中实现的。 第一章 一、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二者的关系如何? 商品的使用价值即物品的有用性或它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它也称有用劳动,是人们在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或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因此说,商品的二因素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二、为什么说具体劳动不是物质财富的惟一源泉? 具体劳动它也称有用劳动,是人们在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久性条件。但具体劳动不是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因为物质产品的生产是自然物质和劳动 两种要素的结合,因此,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三、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它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而与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四、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是指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商品生产者怎样进行生产,由他们自己决定,这就使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属于私人劳动。 (2)社会劳动是指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是在社会分工体系中进行的,他们的劳动是社会劳动的一部分,因而他们的劳动又具有社会性,属于社会劳动。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因为:A.它是商品经济一切矛盾的根源;B.它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C.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阶段,这一矛盾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 第二章 一、简述货币虚拟化的历史过程。 (1)银行券不是真正的虚拟货币(可随时兑换贵金属) (2)国家强制发行的不可兑换的纸币开始了货币流通虚拟化过程(国家不承诺兑换贵金属)(3)货币储备虚拟化。二战后,确定了黄金-美圆本位制,各国中央银行可以用美圆按35美圆=1盎司黄金的价格向美国政府兑换黄金。此后,在各国的货币储备中,美圆的比重越来越大,这意味着各国货币储备逐渐虚拟化。 (4)电子货币的产生与使用标志着货币虚拟化的形成。 二、什么是贵金属货币流通规律、纸币流通规律和通货膨胀? 1、贵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 (1)货币流通规律的含义 货币流通规律是指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 (2)贵金属货币流通规律的决定 流通中所需要的贵金属货币量取决于两个因素:待实现的商品价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用P表示商品的一般价格;Q表示商品数量;P×Q表示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V表示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例如一年)平均流通速度;G表示流通中所需要的贵金属货币量。 用公式表示为:G = P×Q /V G = P×Q / V 表示:第一、流通中的贵金属货币量G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PQ成正比。第二、流通中所需贵金属货币量G与货币流通速度V成反比。 2、纸币流通规律和通货膨胀 纸币流通规律是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决定纸币流通量的规律。如果用同样数量的纸币M 代表同样数量的金属货币G,这时纸币流通公式为:M = G = P×Q / V。如果M >G,较多的 纸币总额仍只能代表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的价值,每张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就相应减少,造成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即通货膨胀。 第三章

政治经济学教材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教材 思考题参考答案(导论-第八章) 导论 1.试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学堂在线) (1)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人类社会在从事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要发生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方面,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是生产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属性。 (2)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生产关系分为广义与狭义两个层次。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主要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再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 (3)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 筑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生产关系受生产力决定,同时又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受经济基础决定,同时又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第一章商品 2.简述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抽象劳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生产任何一种商品,都必须耗费一定量的人类劳动。人类劳动的质的同一性,决定了抽象劳动在商品交换中进行量上比较的可能性。商品的交换本质上是等量抽象劳动相交换。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凝结在商品内,看不见摸不着,只有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只有在交换价值上才能得到独立的体现。 3.简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产生的基础是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由于生产资料归不同的生产者所有,商品所有者都是独立的进行生产并有独立的经济利益,生产商品的劳动完全是他们私人的行为。由于社会分工,商品生产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生产商品的劳动又具有社会性。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存在矛盾,具体表现是:(1)私人劳动有时不能在事实上转化为社会劳动。(2)私人劳动并不一定在数量上能够全部转化为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发展过程,(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矛盾的根源,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根源于私人劳动于社会劳动,(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第二章货币 2.简述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1)起源【非重点】:商品交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了以下几种价值形式 ①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②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③一般价值形式 ④货币形式(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本质: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简述货币的职能。【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 A 卷简答:货币的职能有哪些?】 (1)价值尺度:货币作为表现、衡量、计算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 (2)流通手段:货币作为买卖商品的手段来使用。 (3)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而作为社会财富被贮藏起来。 (4)支付手段: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赊账买卖,在赊购到期,以货币来偿还债款。 (5)世界货币:货币越出一国的范围,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4.简述货币流通量规律的内容。(学堂在线) 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等于全部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除以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 第三章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

政治经济学课后思考题

导论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关系 及其发展的规律性。②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 所形成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也就是社会生产关系体 系。③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在于揭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 象和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答:(1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它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对于某种特定性质的生产关系;各个阶级都从本阶级利益出发,采取拥护或者反对的态度,因而政治经济学必然具有阶级性。各个不同阶级,都有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性质不同的政治经济学。 (2)马克 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科学,又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代表的无产阶圾利益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同社会发展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 1、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 里讲的经济条件包括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市场条件等等。 2、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无论人们对它认识或不认识,它都会按照自己的要求发 挥作用。 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可以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1、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 2、人们可以研究各种经济条件下经济规律的作用,结合现存的经济条件,选择和利 用经济规律对自己有利的实现形式。 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如何创立的?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思格斯创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逐渐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政治舞台,并进行强大的工人运动的理论表现。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明了人 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的规律。马克思 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第一次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指明它是一切社会关系 中最根本最本质的关系,第一次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所要研究的不是物,而是物掩盖下的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搜集和研究了资本主义发 展历史的大量材料,详细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揭示了它的运动规律。马克思创建 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秘密,揭露了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根源。 5. 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立足中国国情,构建起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基础的新体系 结构; 拓宽了研究范围,更紧密地联系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以及文化精神等方面的状况和影响来揭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规律; 特别是把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揭示作为重要研究内容,科学认识和揭示当代资本主义经 济的运动规律及发展趋势; 在方法上除了坚持马克思分析经济现象的科学抽象法,还适当引进了现代数量分析工具与方法。 第一章商品 1. 名词解释 (1)商品:1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2.商品是劳动者勤苦劳动的产物,是成品有价值的物件。3•商品是经过销售来实现的。 (2)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叫商品的使用价值 (3)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叫价值。 (4)具体劳动: (5)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没有质的差别,只 有量的差别。抽象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但抽象劳动不等于价值,抽象劳动只有凝结到商品中

政治经济学作业思考题

政治经济学作业思考题 第一章 1.什么是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什么?研究的出发点是什么? 答: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其出发点的物质资料生产。 2.怎样正确理解生产关系? 答: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也叫经济关系,它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等各种社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生产资料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关系是决定社会关系的基础。 3.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为什么要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答: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这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决定了政治经济学必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因此,政治经济学必须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矛盾来研究生产关系及其运动。

4.什么是经济规律?类型、客观性及其特点是什么? 答: 1.)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了经济现象和静过程发展的必然趋势。 2.)类型:第一,在一切社会经济形态中起作用的共有经济规律。 第二,在某几个社会经济形态中起作用的共有经济规律。 第三,在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中起作用的经济形态。 3.)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可以利用的客观规律。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客观经济条件下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并随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第二:任何经济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问转移的。 4.)特点:首先,自然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而绝大多数经济规律则不是长久不变的。其次,自然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童人都社会活动无关,而经济规律不可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而存在并发生作用的。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表现为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具有阶级性。 第二章 1.什么是w?如何正确理解w的价值?为什么说w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 1〔1〕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2〕劳动的两重性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3〕具体劳动创造物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物品的价值,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2〔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①从一定时间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来看:一样时间生产的全部价值总 量相等; ②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来看:劳动生产力增加,单位时间生产商品增加, 单位商品价值量减少。 3 ①社会分工;②排它性占有关系。 4〔1〕价值形式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或交换价值关系; 〔2〕随着商品交换围的扩大,要求一般等价物固定地由一种商品来充当。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功能被固定在某种特殊的商品上,这种商品就变成了货币。 5〔1〕容: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那么进展交换; 〔2〕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作用:①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社会各部门间的分配; ②促进生产者改良技术、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优胜劣汰, 促进社会开展; ③拉大收入分配差距,造成两极分化。 6〔1〕商品经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称; 〔2〕市场经济: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根底配置经济资源的经济形式,是兴旺商品经济的表现形态,是近代以来社会生产力开展的强大推动力。 〔3〕见书。 7〔1〕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也有私有制经济。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开展。 〔2〕表达:①公有制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②多种形式劳动者合作经济在市场经济中普遍充分开展; ③表达在社会生产关系方面。

政治经济学思考题及答案

第一章导论 1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答:(1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只有通过物质 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 (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发展的基础。只有物质资料达到一定水平,才能有一部分人 从物质资料生产中脱离出来,从事非物质资料生产,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2、如何把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演变规律? 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一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水平就要 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相适应。二是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会促进 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 的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对于规律的把握: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以生产力发展需要作为出发点,把生产力是否得 到发展,作为评价生产关系好坏的唯一标准。 3、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有何异同? 答:同: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都具有客观性 异:(1)自然规律是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2)自然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而经济规律是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3)经济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是具有阶级性的。 4、经济规律的含义、类型及客观性 答:经济规律的含义: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类型:(1 )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所共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一切社会生产的某种 共同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某几个社会的生产关系的共同的 本 质的联系。 ( 3)某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 该社会生产关系的特有的本质联系。 客观性:(1 )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下产生和起作用的,并随着客 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任何经济规律都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5.论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答:(1 )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是由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即生产关系决 定的,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表现为阶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代表和体现着无产阶级

中国政治经济学课后题答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名词解释 ∙第一章 ∙资源配置:是指社会把有限的资源恰当的分配到社会需要的领域、企业和部门,使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产生最佳的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需要。∙市场经济:这是以自由价格为信号,以分散决策、自由竞争为特点,通过产权清晰的经济个体在趋利动机下的自愿交易来完成的资源配置方式。 ∙价格机制:指由供求决定价格,价格信号引导资源配置,配置的结果又反馈到供求的循环作用的过程。 ∙供求机制:(课本定义)指的是供给与需求之间所具有的内在联系和动态平衡机制,并最终使价格区域均衡的规律性。 (MBA智库的定义)供求机制是调节市场供给与需求矛盾,使之趋于均衡的机制。 供求机制是指商品的供求关系与价格、竞争等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和联系而发挥作用的机制。供求关系受价格和竞争等因素的影响,而供求关系的变动,又能引起价格的变动和竞争的开展。 ∙竞争机制:指各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护和扩大自身经济利益的方式。∙风险机制:可定义为经营活动结果的不确定性破事企业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寻求平衡,最终使资源流向既敢于冒险、又具有较强的风险管理能力的企业的社会选择过程。 第三章 ∙激进式转轨:是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等人为拉美、东欧国家设计的,其理论基础是新自由主义,它的特点是转轨彻底、速度快、时间短。 ∙渐进式转轨:是与激进式转轨道路相对的另一种转轨道路,它的特点是转轨分阶段推进,分步到位,速度慢,时间长。我国的渐进式转轨的理论基础是邓小平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华盛顿共识:在20世纪80年代,玻利维亚等拉美国家曾经爆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1985年通货膨胀率一度高达11749%,为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同美国财政部在华盛顿达成意向双方都同意的政策建议,即“华盛顿共识”,

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

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 Did you work harder today, April 6th, 2023

新编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 第一章导论 一、名词解释 生产力: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经济基础:在一定社会形态只能够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等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如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哲学等方面的观点和思想体系; 经济规律:社会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二、单项选择题 三、多项选择题 四、判断题 1.错 2.错 3.错 4.对 5.错 五、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如何产生的

答:一方面,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逐步成熟,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逐步激化,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历史舞台,要求有一种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另一方面,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2.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答:四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再生产过程的起点,起决定作用;一方面,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只能是生产的结果,另一方面,分配、交换、消费也会对生产起反作用; 3.研究生产关系为什么要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答:生产力决定,如果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适应,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则必然发生改变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其中的一个表现就是发生变化,所以,研究生产关系一定要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4.什么是经济规律如何区分经济规律的不同类型 答: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着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按涉及范围不同,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类:各个社会形态共有的普遍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某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某一社会形态特有或独有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规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