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二语文教案-卡夫卡《变形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

高二语文教案-卡夫卡《变形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11课《变形记》教案设计

《变形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会通过对心理描写的分析认识人物形象的方法,初步感知表现主义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背景,梳理情节,解读文章的内心独白,进而深刻体会文本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的“现代人的困惑”,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生存问题。 二、教学重点作品中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分析,主题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对作品中人物“异化”的理解,以及表现主义的象征手法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导读法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黑板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言短篇小说《促织》讲的是主人公成名因儿子魂化蟋蟀而发家致富的荒诞故事,它揭示了怎样的主旨?曹雪芹有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无独有偶,奥地利作家卡夫卡也给读者构建了一个人异化为虫的荒诞故事,他又想借助这样的故事告诉人们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变形记》。 我有很长一段时间每次入睡前都以这么一种想象自娱:“有朝一日我作为富有的人,坐着四驾马车驶入犹太城区,用一句权威性的话把一个被无理毒打的美丽少女解救出来,并用我的车把她带走” ——《卡夫卡日记》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卡夫卡是一位善于幻想的作家。想象可以说是创作的源泉之一,现在有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有一天,当你的亲人变成了一只甲虫,你将如何对待他?你会一如既往地照顾他,关心他,还是…… 请你们发挥你们的想象力,来回答。(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变形记恰好讲了类似的故事,请大家翻开课本59页,一起来看卡夫卡笔下的变形是否更吴承恩笔下有着72变的孙悟空一样令人着迷和羡慕。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根据文本,提出自己阅读之后产生的疑问和思考。(学生回答) 看来,卡夫卡的《变形记》把我们带往不熟悉的另一世界,而其实,那另一世界原本属于我们的人性之邦,只是卡夫卡试图用另一套叙述方式与技巧来展示我们人性内部的黑暗王国。因为我们平时不朝它看上一眼,初见之下,才会感到它是如此的陌生、怪异和难以理解。我们试着来解析一下隐藏在那“变”了的“形”的背后那深奥的东西。

高中语文必修三《变形记》精品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变形记》精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主旨及人物形象,增强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2.分析小说语言和结构,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掌握文学评论写作方法,提升文学评论水平。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以及团体协作、领导力等现代能力。 5.提高语言表达、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小说主旨及人物形象,掌握小说整体结构。 2.研究小说语言、描写手法及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入理解小说内涵和主题。 3.掌握文学评论的写作方法,能自主撰写文学评论。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导入 1.言传身教教师表现自己喜爱《变形记》的原因。 2.让学生轮流发言说说自己曾经读过的小说,给出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理由。注意:这部分时间不宜过长,能够让学生尽可能地放松心态、自我抒发即可。 3.教师做一定引导,让学生发掘“变形”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现象,引导学生对于“变形”主题的敏感度。 第二节:阅读分析 1.首先由教师使用PPT或其他方式提供小说简介、作者简介等基本信息。 2.阅读《变形记》,关注主要人物特点和形象,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方式与作用,以及小说对于现实世界的深刻揭示。注意:教师应提醒学生合理安排时间,避免单纯地接受教师的阅读指导,这一点尤其重要。 3.分析小说中各种手法的运用,如比喻、象征、悖论等。 4.分析小说的整体结构,理解小说主题及人物命运的危机感。

第三节:文学评论 1.介绍文学评论的概念及其目的:对文学作品作出客观而具体的评价, 并对作者的创作思路、文化背景、美学追求等方面进行探究,使读者对文学产生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2.引导学生分析已经撰写好的优秀文学评论,探讨评论结构、评价标准 等。 3.针对《变形记》的主题、人物形象及语言、结构等方面进行文学评论 撰写,教师提醒学生注意针对性、立意深刻等问题。 四、教学方法 1.前置知识引导法,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建立本课上下文关系。 2.导师讲解法,教师逐步对技巧和重难点进行讲授。 3.实践策略法,教师通过丰富的有趣案例来让学生在小组或团体的情境 中进行学习、讨论、探究,培养其合作协作的能力。 4.分组合作法,学生在分组合作的情况下完成该课任务。 五、教学评价 •每周一篇心得文字,落实课程内容的巩固,以及主旨、主题等元素的把握情况的反馈。 •每次完成课后讨论、文学评论等任务的团队小组,教师要求队员进行互评。教师对小组完成情况进行一定的奖惩措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讨论与文学评论中来。 六、教材参考 1.《变形记》–卡夫卡 2.《文学追求—理论与创作》–张先耀 七、总结 《变形记》是一部充满哲学思考和人文关怀的文学力作。针对这样一部文学经典,我们着眼于学生的文学理解和文学评论写作,进行个性化、集体化的教学。本篇教案重点强调中小班级的合作学习,通过引入理论视角、范例分析等途径,旨在培养文学意识和文学口碑,让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文学思考方式,同时也应坚持文学艺术本身对于课程价值的重要性,并在其中给予充分探索和发挥的空间。

高中语文《变形记》教案

高中语文《变形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变形记》的背景、主题及文学特色。 2.掌握《变形记》的基本阅读技巧及文本分析方法。 3.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提升学生写作表达与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1.了解《变形记》的背景、主题及文学特色; 2.掌握《变形记》的基本阅读技巧; 3.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2. 教学难点 1.解读《变形记》中的象征意义; 2.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变形记》中的人性探索。 三、教学内容 1. 课前导入 教师可以预习课程内容,将其与课程主题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2. 阅读与分析 (1)背景介绍 教师介绍作者卡夫卡的个人经历及文化背景,为学生理解小说的文学特色做铺垫。 (2)主题探讨 学生通过阅读小说,推测小说的主题,并加以论证。 (3)人物形象描写 学生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小说所倡导的人性观。

(4)象征意义分析 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的思想内涵,从而鉴赏《变形记》的在 文学上的价值。 3. 思考与提升 (1)思辨讨论 学生结合自身经历与现实生活,进行思辨讨论,探究生命的真谛。 (2)写作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小说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 1.讲述法:教师通过介绍背景资料、分析文本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 文学作品。 2.互动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讨论,并在阅读小说的基础上进 行写作练习,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写作表达能力。 3.案例教学法:教师通过所选案例,展示文艺作品中的文学特色及象征 意义,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评估 1.反馈作业:学生在课后进行写作练习,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估反 馈。 2.思维导图: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将所学知识串成逻辑,提高学生整 合知识的能力。 六、教学资源 1.小说《变形记》及相关文献; 2.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 3.手写板、多功能课堂。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并且要 根据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知识水平进行教学。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唤醒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与写作能力。此外,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高中语文《变形记》教案

高中语文《变形记》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的生存问题。体会作品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际关系。 2.通读全文,了解小说的情节线索,理解小说反映的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 3.了解并领会小说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表现手法。 4.结合小说的情节,学习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手法。 【整体感知】 一、基础梳理 1.预习检测 2.作者简介 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生于捷克(当时属奥匈帝国)首府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自幼酷爱文学。18 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初习化学、文学,后习法律,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在保险公司任职。三次订婚,又三次退婚,因而终生未娶,41 岁时死于肺痨。 主要作品为 4 部短篇小说集和 3 部长篇小说。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有短篇小说《地洞》(1923)、《变形记》(1912),长篇小说《城堡》《审判》等。 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后世的许多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如“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等都把卡夫卡奉为自己的鼻祖。 3.写作背景 《变形记》创作于1912年,发表于1915年。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歌舞升平的欧洲大陆变成杀声震天的战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纷纷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 二、主要内容 本文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之一。表现主义反对以写实手法描写客观世界,而强调表现作家

高中语文《变形记(节选)》说课教学设计范例 人教版第五册

《变形记(节选)》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五册第四单元首次集中选入四篇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的代表作,目的在于让学生全面了解当代世界文学的发展和变化,开拓视野,理解和掌握世界各民族文学的优秀成果,吸收西方现代文化的精华,尊重世界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卡夫卡的《变形记》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本篇课文的学习是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方法欣赏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起点,也是引导学生从课内向课外进行拓展阅读的重要桥梁。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大纲》对阅读和写作的要求,将本课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1、知识目标 (1)注意解决语言障碍,要注意翻译语言的特点 (2)领会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表现手法,学习细节描写的真实细致。 (3)理解小说荒诞情节和真实细节的统一。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讨论的学习方法学习的能力。 (2)欣赏作品中极度夸张以及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 3、情感目标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欣赏外国优秀文学作品艺术美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本文作为第四单元的首篇,学生们对于鉴赏西方现代主义作品还比较陌生,所以引导学生运用讨论、探究的方法鉴赏小说的主题,鉴赏通过荒诞的情节表现生活的真实的艺术效果是本文的重点。 《变形记》的作者是用荒诞、变形的艺术手法创作的,因而理解小说反映的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二、教材处理 (一)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 根据高三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可采取先按提纲预习课文的策略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内容,把握老师提出的问题,针对不同层次面的学生来回答不同深度的问题,使不同层面的学生在同一节课中都有收获。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强调课前预习,课上以学生阅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让学生有思考、探索和尝试的机会,突出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 新《大纲》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据此本课拟以讨论式和比较阅读的方法教学。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程序 (一)新课导入

变形记(节选)卡夫卡 高中语文示范课教案

变形记(节选)卡夫卡高中语文示范课教案 课题:《变形记》的阅读与探究 一、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 了解卡夫卡的《变形记》的背景和文学特点。 理解《变形记》的情节和主题,并探究其中的人性和社会问题。 分析《变形记》的语言表达和象征意义,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学思维,通过讨论和写作活动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二、教学材料: 卡夫卡的《变形记》文本。 与卡夫卡相关的背景材料和批评文章。 白板、彩色粉笔或马克笔。 教学过程: 三、引入(5分钟): 引发学生对卡夫卡和他的作品的兴趣,提出问题,如“你了解卡夫卡和他的作品吗?你读过《变形记》或其他卡夫卡的作品吗?” 讨论学生对卡夫卡和《变形记》的了解和认识,引入本课的主题。 《变形记》的背景和文学特点(10分钟): 介绍卡夫卡的背景和与《变形记》相关的文学特点,如现代主义文学的风格、卡夫卡的写作风格等。 分析《变形记》的情节和结构,引导学生对整个故事的把握。 《变形记》的分析与探究(15分钟): 分发《变形记》的文本,让学生阅读并理解其中的情节和主题。 引导学生分析《变形记》中的语言表达和象征意义,探究其中的人性和社会问题。 提出问题,如“主人公的变形象征着什么?作者通过哪些方式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的意义。 文学鉴赏与批判思维(25分钟): 分组讨论,学生就《变形记》中的一个或几个情节或人物展开讨论,包括其象征意义、社会批判等方面。 学生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辩论。 引导学生扩展思维,讨论《变形记》与当代社会、人性等方面的联系,探究作品对现实的启示。 总结与应用(10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变形记》的文学价值和卡夫卡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变形记》中的人性思考和社会批判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如反思社会现实、关注个体的困境等。 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具体学校的教学要求和学生水平进行调整和修改。

《变形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荒诞与真实 ——探究《变形记》的小说艺术特色 执教教师: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创作的两条黄金准则:有趣与有意义; 2、感受《变形记》小说的类型风格,领会其既荒诞又真实的艺术特色; 3、初步理解小说关于“异化”的严肃主题 重点:《变形记》小说的荒诞与真实 难点:小说暗示的严肃主题 导入:介绍小说功用,好小说的标准:娱乐与严肃并存。 《变形记》是否也存在这样的特点? 一、检查预习 1、概括课文故事情节(PPT展示) (1)原作全文结构: 第一部分:格里高尔变成大甲虫,上班受阻,家人和公司同事受到惊吓。 第二部分:妹妹照顾大甲虫,大甲虫再次吓晕母亲后,遭父亲苹果轰炸。 第三部分:惊扰房客遭退租,大甲虫负疚而逝。 (2)课文节选部分情节: 2、选读学生故事开头段作业并点评:“当我变成一只_____” 作文情境设置:你一般会在什么情况下,希望自己隐身或变成一只小动物、昆虫什么的?点评标准:有趣与有意义 3、由作业引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荒诞外壳下的细节真实(板书:荒诞,细节真实) 二、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生平: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犹太人,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之一。18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3年开始创作小说,其作品运用的是象征式手法,主题曲折晦涩,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强。 成就:开创了现代主义之一的象征手法,与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后世的许多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如“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等都把卡夫卡奉为自己的鼻祖。 代表作品:长篇小说有《审判》《城堡》《诉讼》。短篇名作有《判决》《变形记》《饥饿艺术家》。 2、文学常识

《变形记(节选)》优质课教学设计(1)-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2.2《变形记》 教学设计 《变形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的课文,属于外国小说。《变形记》是20 世纪现代主义的代表作,目的在于让学生全面了解当代世界文学的发展和变化,开拓视野,理解和掌握世界各民族文学的优秀成果,吸收西方现代文化的精华,尊重世界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卡夫卡的《变形记》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本篇课文的学习是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方法欣赏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起点,也是引导学生从课内向课外进行拓展阅读的重要桥梁。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问题。 2.领会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表现手法,学习细节描写的真实细致。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注意解决语言障碍,要注意翻译语言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语言,赏析小说中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领会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表现手法,学习细节描写的真实细致。 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作品中极度夸张以及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理解小说荒诞情节和真实细节的统一。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欣赏外国优秀文学作品艺术美的能力,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异化)问题,思考人的生存问题。 1.探究鉴赏小说的主题; 2.鉴赏通过荒诞的情节表现生活的真实的艺术效果。 学生们对于鉴赏西方现代主义作品还比较陌生,所以课前要引导学生运用讨论、探究的方法鉴赏小说的主题,鉴赏通过荒诞的情节表现生活的真实的艺术效果是本文的重点。

《变形记》 一、导入新课 曹雪芹在自题《红楼梦》的绝句中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二、表现主义文学: 表现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盛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文艺思潮。它首先出现在德国,盛行于奥地利,进而在瑞典、波兰、英、法、美等国广为流传。它起源于绘画,后来在音乐、戏剧、小说、电影等整个文艺领域中获得发展。 1911年以后,表现主义从绘画界传入文学界,到了20年代获得巨大发展,在诗歌、小说,特别是戏剧领域产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作家。到30年代,表现主义逐渐退潮,但始终没有在欧美文坛销声匿迹。表现主义的代表作家有奥地利的小说家弗朗兹·卡夫卡、美国的戏剧家尤金·奥尼尔。 1911年,德国评论家瓦尔登在《狂飙》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绘画评论,首次运用了“表现主义”这一术语,并强调要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表现内在世界,用“表现”取代“再现”,从而点明了这一流派最基本的艺术特征。 表现主义文学,是以表现主观感受而著称的。他们的口号是“表现精神,不是描写现实”。竭力反对现实主义按照现实的本来面貌来描写现实的原则,主张表现外部世界在人的内心世界的折光。奥尼尔说:“旧的自然主义,或也可以说,现实主义已经不再适用了。”德国的表现主义者声称:“世界存在着,再去重复它就没有意义了。”因此,他们主张向人的内心世界进行挖掘,即着意于表现感受的精神,如对世界的恐惧感、灾难感、孤独感、无能为力感和无所归属感等。 表现主义小说和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大多数属于人的原型。这类人物形象往往只是共性的抽象和观念的象征,经常没有姓名,身世来历不清,也没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卡夫卡的小说《城堡》和《在法的门前》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三、卡夫卡——“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美国诗人奥登) 卡夫卡于1883年7月出生在当时奥匈帝国的布拉格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兄妹四人,他是长子。父亲是一个白手起家的犹太籍百货批发商人,他粗暴、专制,对儿子的学习、生活不闻不问,只是偶尔指手画脚地训斥一通——他想把儿子培养成为性格坚强而又干的年轻人,但结果是适得其反。卡夫卡一方面自幼十分崇拜、敬畏父亲,另一方面,一生都生活在强大的“父亲的阴影中”,一直对父亲存有无法消除的畏惧心理。母亲气质抑郁、多愁善感。由此而培养的敏感、怯懦的性格和孤僻、忧郁的气质使卡夫卡其人其书成为那个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写照:难以排遣的孤独和危机感,无法克服的荒诞和恐惧感。 卡夫卡曾说:“巴尔扎克的手杖上刻着:‘我在摧毁一切障碍。’而在我的手杖上则是:‘一切都在摧毁我。’” 卡夫卡小学至中学在德语学校读书,后学会捷克语,自幼酷爱文学。1901年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德国文学,不久迫于父亲之命改修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卡夫卡中学时代就对法国自然主义文学,对

2《变形记》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2《变形记》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 下册 《变形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销员,长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撑着整个家庭的花销。当萨姆沙还能以微薄的薪金供养他那薄情寡义的家人时,他是家中受到尊敬的长子,父母夸奖他,妹妹爱戴他。当有一天他变成了甲虫,丧失了劳动力,对这个家再也没有物质贡献时,家人一反之前对他的尊敬态度,逐渐显现出冷漠、嫌弃、憎恶的面孔。父亲恶狠狠地用苹果打他,母亲吓得晕倒,妹妹厌弃他。渐渐地,萨姆沙远离了社会,最后孤独痛苦地在饥饿中默默地死去。 卡夫卡以自己独特的艺术笔调,用象征、细节描写等手法对“人变成甲虫事件”进行艺术再造,使作品呈现出荒诞、不可思议的基调。《变形记》中萨姆沙的遭遇即是在那个物质极其丰裕、人情却淡薄如纱的时代里处于底层的小人物命运的象征。小说以主人公变为甲虫这一荒诞故事反映了世人唯利是图、对金钱顶礼膜拜、对真情人性不屑一顾,最终被社会挤压变形的现实,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真实的社会生活。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格里高尔“变形”的原因,理解作者通过“变形”想要表达的内涵。 2.体会《变形记》创作的艺术手法,体会节选部分卡夫卡冷淡平静的叙述方式和笼罩着全文的阴郁沉闷气氛。 3.了解表现主义文学的特征:哲理的思考、荒诞的情节与真实的细节。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格里高尔“变形”的原因,理解作者通过“变形”想要表达的内涵。 教学难点:探讨节选部分的主题,体会本文体现的表现主义文学的特征。

四、教学过程 导入: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不知国别,不知地域,不知时代,也不知道是否经历了什么难以揣测的过程,一个年轻男子从睡梦中醒来就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我们已经看多了人变动物、动物变人的书籍、动画,比如聊斋、西游记、搜神记等等,我们只是把这种变化当成一种神异现象见怪不怪地想当然,很少去探究到底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今天我们一起尝试着去发现作为现代人的格里高尔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了自己的变形。 观看《变形记》动画短片。 (一) 作者简介 弗兰兹·卡夫卡,捷克德语小说家,本职为保险业职员。主要作品有小说《审判》《城堡》《变形记》等。卡夫卡1883年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 卡夫卡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他的创作风格是表现主义,是表现主义作家中创作上最有成就者。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 卡夫卡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其作品主题曲折晦涩,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语言的象征意义很强,卡夫卡小说的谜语特征体现在小说的不确定性特征上。他的小说往往没有起始,没有结尾,没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没有明确的方向。 (二) 理清故事情节 1.小说《变形记》讲了一个什么事情?能不能用比较简短的话来概括一下。 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甲虫,却仍然关心着家里的债务和自己的工作。

高中语文(变形记)教案 人教版第五册 教案

变形记 (奥地利)弗兰茨·卡夫卡 教学目的: 1.细致体会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2.通过了解背景、分析情节去把握小说的主题。 3.通过分析情节及描写方法去欣赏人物性格。 4.如何认识表现主义小说。 教学重点:情节、人物、主题。 教学难点: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导读法。 第一课时预习与情节 一.课前布置预习课文,阅读语文读本之《〈变形记〉评析》。 二.教学导入: 中国小说史——鲁迅小说——外国小说流派——表现主义——卡夫卡《变形记》。 三.作者作品介绍: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赢得世人惊服,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1909年开始发表作品,1915年因短篇小说《司炉工》获冯塔纳德国文学奖金。短篇名作有《判决》《变形记》《在流放地》《中国长城》《乡村医生》《致科学院的报告》《饥饿艺术家》《地洞》《猎人格拉克斯》《歌手约瑟芬,或耗子之流》等,长篇小说有《审判》《城堡》《美国》。他的作品大都是死后由挚友马克斯·布洛德编辑出版的。(详细介绍见教师用书) 四.背景介绍: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现代主义的优秀文学作品探索人的心灵,为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 五.下面对课文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 D ) A.偌大(ruo)重听(zhong)积攒(zan)黏性(nian) B.羞赧(nan)挪动(nuo)颤抖(chan)踅过(zhe) C.咂巴(za) 跺脚(duo)昏厥(jue)瘸子(que) D.皱褶(zhe)蜷缩(juan)愣怔(leng)一瞥(pie) E.思忖(cun)撂下(liao)譬如(pi)胸脯(pu) 六.成语积累: ①下面短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D ) A.怒气冲冲目不转晴不由自主突如其来 B.疲惫不堪引人注目不可思议一愁莫展 C.仁至义尽气喘吁吁六神无主难以执信 D.小心冀冀精疲力竭精神焕散食不甘味 ②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A.少不更事无济于事全神贯注居高临下 B.不着边际为期不远赫赫业业泛泛之交 C.微不足道心平气和冥玩不化凭水相逢 D.心荒意乱闲言碎语飞短流长无可奈何 七.归纳三部分情节内容。 第一部分: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了“巨大的甲虫”,惊慌而又忧郁。家人既惊慌又同情,父亲大怒,把他赶回自己的卧室。 第二部分:写格里高尔的甲虫习性,以及逐渐成为全家的累赘。而父亲、母亲和妹妹也对他逐渐憎恨。 第三部分:写家人为了生存只得打工挣钱,并把格里高尔赶出家门。格里高尔又饿又病,绝望死去。八.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讨论)

《变形记》教案设计

《变形记》教案设计 《变形记》教案设计「篇一」 教学目的: 1.细致体会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2.通过了解背景、分析情节去把握小说的主题。 3.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人的困惑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的生存问题。 4.了解并领会小说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体会主人公变形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 教学难点: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教学设想: 针对本文篇幅长的特点,布置预习作业如下: 1、阅读课文,能叙述大致故事情节,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2、分析主人公格里高尔变甲虫后的心理变化,并对比家人的心理变化。 3、分析荒诞的情节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导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显示) 1、作者简介: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赢得世人惊服,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1909年开始发表作品,1915年因短篇小说《司炉工》获冯塔纳德国文学奖金。短篇名作有《判决》《变形记》《在流放地》《中国长城》《乡村医生》《致科学院的报告》《饥饿艺术家》《地洞》《猎人格拉克斯》《歌手约瑟芬,或耗子

之流》等,长篇小说有《审判》《城堡》《美国》。他的作品大都是死后由挚友马克斯布洛德编辑出版的。 2、背景介绍: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现代主义的优秀文学作品探索人的心灵,为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 二、整体感知: 1.归纳三部分情节内容。 第一部分: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了“巨大的甲虫”,惊慌而又忧郁。家人既惊慌又同情,父亲大怒,把他赶回自己的卧室。 第二部分:写格里高尔的甲虫习性,以及逐渐成为全家的累赘。而父亲、母亲 和妹妹也对他逐渐憎恨。 第三部分:写家人为了生存只得打工挣钱,并将把格里高尔赶出家门。格里高尔又饿又病,绝望死去。 2. 情节的发展由两条线索交互展开: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成为累赘-绝望而死 家里亲人:惊慌、同情-逐渐憎恨-“把他弄走” 三、具体研析: 1.格里高尔为何变成甲虫的? 讨论明确:工作的辛苦、饮食的低劣、友情淡薄、心里烦恼。还债的心理压力,受老板的气,使格里高尔生活在重压之下。 格里高尔变成大甲虫有:社会的原因、家庭的原因、心理的原因

《变形记》说课稿

《变形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五册第四单元首次集中选入四篇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的代表作,目的在于让学生全面了解当代世界文学的发展和变化,开拓视野,理解和掌握世界各民族文学的优秀成果,吸收西方现代文化的精华,尊重世界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卡夫卡的《变形记》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本篇课文的学习是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方法欣赏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起点,也是引导学生从课内向课外进行拓展阅读的重要桥梁。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大纲》对阅读和写作的要求,将本课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1、知识目标 (1)注意解决语言障碍,要注意翻译语言的特点 (2)领会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表现手法,学习细节描写的真实细致。 (3)理解小说荒诞情节和真实细节的统一。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讨论的学习方法学习的能力。 (2)欣赏作品中极度夸张以及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 3、情感目标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欣赏外国优秀文学作品艺术美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本文作为第四单元的首篇,学生们对于鉴赏西方现代主义作品还比较陌生,所以引导学生运用讨论、探究的方法鉴赏小说的主题,鉴赏通过荒诞的情节表现生活的真实的艺术效果是本文的重点。 《变形记》的作者是用荒诞、变形的艺术手法创作的,因而理解小说反映的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二、教材处理 (一)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 根据高三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可采取先按提纲预习课文的策略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内容,把握老师提出的问题,针对不同层次面的学生来回答不同深度的问题,使不同层面的学生在同一节课中都有收获。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强调课前预习,课上以学生阅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让学生有思考、探索和尝试的机会,突出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 新《大纲》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据此本课拟以讨论式和比较阅读的方法教学。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程序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讨论了格里高尔的心理变化过程以及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这节课我们进一步研究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及艺术手法。 (二)新课讲解 1、讨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变化,以及家里人对他态度的变化,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 问题:妹妹、爸爸和妈妈是怎样对待格里高尔的,他们为什么会这样? 此过程在于了解亲情异化而导致格里高尔被亲人抛弃,从而反映出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社会本质。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这篇小说的主题。 在资本主义社会,在金钱和私利面前,小说表现了两种异化:一是格里高尔的异化,人变成了甲虫,本性也变了,从挣钱还清父债,争取独立自由变为安于甲虫生活的自娱自贱;二是以妹妹为代表的亲人的异化,亲情变成仇情,善良变成冷酷。小说描写这种人情的反差,揭示了人的异化、

《变形记》教案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变形记 卡夫卡 教学目标 1.作者同时使用三种语言——甲虫的语言、内心独白式语言以及半对话语言,阅读时要注意这几类语言是如何切换以及如何推进情节发展的。 2.一个大活人毫无来由地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只甲虫,这不是作者的异想天开,而是那个时代人被异化成物的天才虚构,这种虚构着意表现人的孤独,读懂作者的孤独,才能读懂《变形记》。 3.大部分小说都是由外到内来塑造人物形象,本文却由内向外地发掘人物的灵魂和本质,连情节本身有时也靠心理描写来推动,阅读时要充分把握这些要领。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从心理描写及细节描写等角度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2、了解表现主义文学的特点,体会表现主义小说的语言风格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阿Q被人揪住辫子时说自己是“虫豸”,想求别人放过,然而最后还是被毒打,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一个人,在被生活毒打之后突然变成了一只大甲虫,身不由己却还想回去工作,养活家人,这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近他。 二、预习 自读任务: 1.格里高尔变形前在家中扮演什么角色? 2.格里高尔的职业是什么?平常过着怎样的生活? 3.扫清以下文字障碍: 穹顶(qiónɡ)倦怠(dài) 毋宁(wú) 撬(qiào)动 窘迫(jiǒnɡ) 蹭揉(cènɡ) 嗖嗖(sōu) 解数(xiè) 闩死(shuān) 强劲(jìnɡ) 黏性(nián) 啾啾(jiū) 嘈杂(cáo) 给予(jǐ) 战战兢兢(jīnɡ) 宽宥(yòu) 下颚(è) 澄清(chénɡ) 4.了解作家作品和写作背景 (1)卡夫卡(1883—1924),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时期的布拉格,父亲是一位白手起家的商人,性格暴躁,精力充沛。卡夫卡却自幼体弱多病,爱好文学,无法达到父亲对他的期望。迫于父命攻读法律,取得法学博士学位。后在业余工伤事故保险所任职直至病退,1924年逝世。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变形记》《判决》《司炉》《在流放地》《乡村医生》《饥饿艺术家》等,还有三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和《城堡》。其中《变形记》和《城堡》是其代表作。 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与普鲁斯特、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2)背景:1914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社会失去了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这个时期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发表于1915年的《变形记》就反映了以上社会现实。

变形记教案

变形记教案 弗兰茨•卡夫卡 教学目的: .细致体会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通过了解背景、分析情节去把握小说的主题。 .通过分析情节及描写方法去欣赏人物性格。 .如何认识表现主义小说。 教学重点:情节、人物、主题。 教学难点: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导读法。 课时预习与情节 一.课前布置预习课文,阅读语文读本之《〈变形记〉评析》。 二.教学导入: 中国小说史——鲁迅小说——外国小说流派——表现主义——卡夫卡《变形记》。 三.作者作品介绍: 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赢得世人惊服,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1909年开始发表作

品,1915年因短篇小说《司炉工》获冯塔纳德国文学奖金。短篇名作有《判决》《变形记》《在流放地》《中国长城》《乡村医生》《致科学院的报告》《饥饿艺术家》《地洞》《猎人格拉克斯》《歌手约瑟芬,或耗子之流》等,长篇小说有《审判》《城堡》《美国》。他的作品大都是死后由挚友马克斯•布洛德编辑出版的。 四.背景介绍: 14年至1918年的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次世界大战前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现代主义的优秀文学作品探索人的心灵,为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 五.下面对课文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变形记(节选)》 教案

课题:《变形记》 教学目标: 1、了解卡夫卡小说特色,理解小说荒诞背后的合理、现实和深刻、丰富。 2、初步具备鉴赏小说的能力,认识小说所揭示的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 惑”。 教学重点: 了解卡夫卡小说特色,理解其荒诞背后的合理性、现实性和深刻性、丰富性。教学难点: 初步具备鉴赏小说的能力,认识小说所揭示的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教学媒体:黑板 课时安排:2课时 作业安排:学案与课后思考研究。 课后反思: 疑问: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是因为家人和老板吗?并不是,这只是一个作者奇妙的构思?这个情节的设置能够让主旨清晰。格里高尔主观不可能希望自己成为甲虫,他还想要去工作啊。 变和不变。格里高尔外形变了,但内心没变。格里高尔的家人没变,妹妹的变化,更突出了家中唯一的亲情维系也断裂了。家人从关心到厌恶到欲置之于死地的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希望他恢复赚钱的能力到彻底绝望的过程。这个为家庭奉献了一切,却失去了原有的价值而被家庭抛弃的小人物无疑是可悲的,这类悲剧在人情冷漠的现代社会里并不罕见。变形既指格里高尔身躯变成甲虫,也指家人精神变形为非人。格里高尔的精神也变形了,格里高尔没有个人的自由,他或者就是为了家庭。他虽然是一个人,但在生活的重压之下,精神上早已变成了一只甲虫。 参考教案中的问法比较接地气:给格里高尔设计一天的行程安排。抓住格里高尔亲人三次“苦”。 作业与反馈: 反馈良好,认真完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很多同学都很喜欢看小说,你们在看的时候比较关注的是小说的哪一方面呢? 师:确实,往往充满想象力的、有着曲折动人情节的小说会比较能吸引大家的眼球。

二、情节梳理 概述课文节选部分——《变形记》(一)内容。 提问:那么我们的课文——《变形记》的节选部分究竟讲了一个故事呢?课前我让大家概括课文主要情节内容 生:格里高尔在某一天早晨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甲虫,秘书主任逃走,父亲把他赶进了房间。 板书:格里高尔——甲虫 三、研读文本、理解手法、认识主题 (一)荒诞背后的合理性、现实性(通过对格里高尔变形后的甲虫特点的梳理,找出与现实生活状态的相似性来感受荒诞背后的合理性和现实性。)1、师:这个情节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我用这个词来概括,叫做荒诞。 板书:荒诞 提问:为什么整个情节很荒诞,但读起来却能让人理解? 提示:荒诞不是神经错乱地乱讲,与我们写作文时不讲逻辑,不注重细节是不同的。 明确:情节的设置需要有基于现实的合理性。 注意:要指导学生荒诞不是天马行空的乱讲,不是忽视逻辑、忽视细节。在作文中要避免这样的错误。 追问:小说中人变虫的情节荒诞,可在读者的体验、联想中又觉得真实可信,为什么? 提示:格里高尔虽是虫形,但实为“人心”。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很真实,比如对甲虫的习性和对格里高尔变形后的心理描写把握得很准确。 2、提问:可是我们这篇小说开篇就如此荒诞,那么它基于现实的合理性又体现在哪里呢?/ 格里高尔为什么变成了一只甲虫而不是其他的,如乌龟,兔子等? 提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有哪些改变呢?相对应地写出了格里高尔怎样的

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下册教案:14.2 《变形记》

《变形记》 (教学设计+文本语用知识整合+同步检测+高考对接)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分析主人公的人物形象特点。 2、掌握表现主义小说的基本特征。 【题目解说】 题为《变形记》,它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 1.小说主人公格里高尔生理上的变形。但格里高尔虽变形为甲虫,他内心依然保留着美好的人性,仍然记挂着工作,仍然为父母和妹妹操心,是为家庭着急、分忧,他的情感中充满了对亲人的关心、体贴之情。因此,从这一点上可以说格里高尔是虫形而人心。 2.当时社会人们心理上的变形。格里高尔形变而心未变,他的家人形未变却变了心。开始时家人对格里高尔还有所牵挂,但后来就变得十分冷漠,甚至要设法摆脱他,把他扫地出门。连身边最亲的人尚且如此,亲情变成仇情,更何况是社会上的陌生人呢?从这点上说,反映了当时的人们是人形而“虫”心。 3.卡夫卡在这篇小说中运用的变形的艺术手法。此处“变形”是指卡夫卡采用一套有别于传统的叙述方式和技巧,通过变形把描写的客观对象加以“陌生化”的处理,让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披上一层奇异的色彩,以此来促使人们从不同角度重新思考同一事物,进而探究其本质。卡夫卡在作品中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的手法来表达他对社会、对人的思考,在荒诞的故事背后是并不荒诞的情感表达,寄寓的恰恰是卡夫卡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洞察和痛彻的思索。 【课文解读】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他仰卧着,那坚硬得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条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 [点拨:首段叙写格里高尔变形为甲虫的特点:“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坚硬得像铁甲一般的背”,给读者造成一种紧张感;大躯体和“细得可怜”的腿,两者之间的对比构成喜剧效果。“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形象地写出了一个小人物,一个偶在的个体生命,其命运就是如此的充满了偶然性、荒谬性,其实人生悲剧就是如此的不可预料、不可逃避,更谈不到积极地加以预防。] 评析:在《变形记》的开头,作者没交代任何原因,简直是祸从天降:“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显然,故事是在一个荒诞的情境中展开的。读者都知道这是一派胡言,从来没有人变甲虫这种事。但小说拥有自由想象的特权,这个自由没什么边界。卡夫卡的小说“是梦与真实的绝妙混合。既有对现代世界最清醒的审视,又有最疯狂的想象”。所以如果我们联想一下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情,当我们被一些谁也无法预料、无法逃避的境况所决定时,生活的荒诞与这个故事的荒诞就有了一种比拟的联系,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尖锐了:当我们突然无法动弹,在完全无能为力,丧失了人的一切自主性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办?卡夫卡的小说带出了我们深深的疑问。显然,在如此荒诞的突变中,卡夫卡敏锐地觉察到现实生活某些带本质性的问题,才用这种象征、夸张甚至荒诞的手法加以表现。 “我出了什么事啦?”他想。这可不是梦。他的房间,虽是嫌小了些,的确是普普通通人住的房间,仍然安静地躺在四堵熟悉的墙壁当中。在摊放着打开的衣料样品——萨姆沙是个旅行推销员——的桌子上面,还是挂着那幅画,这是他最近从一本画报上剪下来装在漂亮的金色镜框里的。画的是一位戴皮帽子围皮围巾的贵妇人,她挺直身子坐着,把一只套没了整个前臂的厚重的皮手筒递给看画的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