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张炜小说《柏慧》中的流浪意识

论张炜小说《柏慧》中的流浪意识

论张炜小说《柏慧》中的流浪意识

张炜是新时期的重要作家,《柏慧》是其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通过书信的方式讲述了“我”和“我的家族”身心流浪但最终回归葡萄园的全过程。本文从流浪意识入手,研究张炜小说流浪书写的成因及其在小说中的体现。一、《柏慧》中的精神流浪

(一)边缘化和疏离感

在《柏慧》一书中,我们能看到以“我”为代表的当代知识分子一直被边缘化。“我”从地质社——零三所——杂志社——葡萄园一路上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如人面兽心的柏老、蝇营狗苟的“瓷眼”、趋时奉势的柳萌;但也遇到了仗义可靠的果园四哥夫妇,善良纯洁的小鼓额……这也是“我”流浪到回归的过程。

当“我”在地质社读大学时,由于父亲的“秘密”被爱人柏慧告知了柏老,“我”被记了大过,艰难地度过剩下的日子,后被分配到了零三所,在这里“我”见识到了与柏老大同小异的“瓷眼”,他拉拢势力的手段以及无处不在的心腹让“我”见识到了人性的颓废与险恶。当他们发现“我”是异类时,“我”又开始被排挤和边缘化,最终被迫离职。来到杂志社,本以为终于能过上稳定的日子,但在经济大潮的不断冲击下,杂志社不再是单纯的文学组织,而是为了迎合市场和大众的口味使内容不断低俗化,不堪入目的小广告和大片娱乐八卦新闻让“我”再次想要逃离,“我”辞去了杂志社的工作回到了葡萄园。随着机器轰鸣声的到来,大片的土地田野被“侵占”,大面积的污染使得渔民被迫迁移,这里也不再是印象中的家园。在《柏慧》这部小说中,主人公不断被边缘化,在经历了形形色色的人之后,终于发现人是可以区分为“善”与“恶”两种血缘的。

以“我”为代表的当代知识分子即使经历了现实的强烈冲击,经历了一次次的焦虑与迷茫、彷徨与不安,但仍旧不言放弃,仍然追求真、善、美。主人公“我”在给老胡师的信中明确表示坚定人文主义信念:“人为了追求高贵,可以贫困,可以死亡。”事实他也是这么做的,在离开零三所后他再次给老胡师写信。

他认为真正的知识没有什么中心,只有心中存在才能永恒,只要拥有那样一颗心灵,走到哪里都不会失去“中心”。他一步步从出走到回归,最终走向自我本身,这是一场精神的流浪之旅,他最终守住了内心那一份坚定。

(二)迷惘感与孤独感

小说中的主人公没有亲人可以依靠,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少之又少,他怀着对精神价值匮乏的悲哀独自坚守在最后一片净土——葡萄园里,他能做的只有一边抗争,一边用尽力气呼唤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们。

张炜站在知识分子的角度去展现小说中主人公的迷惘与孤独,寻求内在审美价值,从而构建和读者之间的联系。翻阅《柏慧》时能透过文字感受到主人公的迷惘与孤独,他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葡萄园里,这里的一切都与外界交流甚少,而身边那些陪伴着他的善良又可爱的人们却不能与他产生精神上的更深层次的交流,他身处迷茫却又无处倾诉,只能用写信的方法来排解内心的孤独与苦闷。他给柏慧的信中曾谈及自己的孤独,“他不得不背弃所爱,来回他的来路:孤零零的,无援无伴的一个人……”“那孤单的生活给予我多少不可替代的机会……谁在一整天、一个月里无人倾吐而不得不依偎着一棵橡树和一株白杨?”这正是主人公孤独处境的真实写照。文中主人公的倾诉对象分别是柏慧、老胡师。当他面对柏慧时,会细数身边每一件小事,迫切地和她分享生活,渴望着她的关心和爱,甚至试图改变她,试图让她成为精神伴侣。而当倾诉的对象是老胡师时,他斥责着这些年来所遇到的不公正待遇和身边环境的污浊险恶,渴望得到理解、支持与爱护,以此在前行的路上不再孤单。他知道以这种写信的方式倾诉也许永远得不到反馈,就像在空旷的野地里大声喊叫听不到回声一样。本质上,他的这种倾诉方式只不过是自我内心的一种交流,并不能排解内心的迷惘感和孤独感。

二、《柏慧》中的精神追寻与回归

心灵的漂流终将会找到依托之所,精神的追寻也有最终的回归之地。《柏慧》中的主人公经过一路的心灵漂流,无法忍受城市的喧嚣与人性的黑暗最终将心栖息在葡萄园这片净土。整部小说通过主人公身心两处的流浪向读者展示了他对自然、爱情以及家族血脉和家族精神的追求。

张炜是一位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家,在他早期的小说中有很多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苍茫的大海、葱郁的群山丛林、灵动可爱的野兽、静静流淌的芦清河……在他的作品如《美妙雨夜》《三想》《梦中苦辩》中都可见其自然的清新底色,张炜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浑然天成,让读者如临其中。《柏慧》中的主人公在母亲般的平原哺育下长大、外出求学,但现代都市复杂的人心和浮躁的气息让他纯净的心灵极其不适应。他一次次变换工作,企图让自己适应这种快节奏现代都市下的喧嚣生活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但当他察觉自己内心那块纯洁自然的田地也在被这种环境所吞噬的时候,他开始反思,开始怀念儿时穿梭在丛林和田野上的自己,怀念那种自然纯美的乡土气息。最终他选择离开城市,来到充满田园风情的葡萄园,这里是他作为知识分子最后的栖息之地。葡萄园是大自然的馈赠,作为大地的孩子我们与自然有着无法割舍的血脉亲情,主人公对自然的向往,体现了向生命本源的回归。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爱情是美好、神圣、纯洁的象征,它可以跨越族别、年龄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和心灵的栖居地。张炜作为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家,他的作品中少不了对美好纯洁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但爱情不会总是甜蜜的,会受到阻挠,爱情之路会变得异常艰险。但就是那种怀着对爱情美好向往而愿意接受这道路上一切困难的精神值得人们的赞美和渴望。《柏慧》中的主人公对于美好爱情是渴望的,却由于现实原因不得不与自己的爱人柏慧分开,他渴望在孤独的人生道路上能有志同道合的精神伴侣,他渴望有人愿意爱他、支持他、倾听他那孤独寂寞的灵魂。即使他与柏慧已经分开,他仍旧坚持着以书信的方式与他理想的精神伴侣交流,即使他知道这也许永远也得不到回应,只是内心的自我呐喊,但仍愿意追寻至纯的爱。文学即人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的深度就是人性的深度,而爱情是一种可以衡量人性内涵和深度的厚重情感。《柏慧》中的主人公对于至善至纯的爱情追求同时也是作者对于邪恶、黑暗、污浊社会现象的排斥与鄙夷,表达了对美好、正义、纯洁爱情的向往。

张炜的小说中透露出强烈的“家族意识”,《柏慧》也不例外。而这种“家族意识”和传统意义上以血缘关系的亲疏而结合成为的社会单位不同,它更像是一种精神气质。对于张炜小说中的“家族意识”,陈思和做出了很好的阐释:“这里

所描写的‘家族’显然不是过去的‘阶级’意义的,而是用血缘的遗传说,来暗示人类的另一种遗传——精神气质和伦理道德上的遗传现象。通俗地说是人类精神文明方面的遗传。”因此,《柏慧》中的流浪不仅是对温馨美好的自然的向往以及对至纯至善爱情的追求,更是对家族血脉与家族精神的守望。作者对于小说中家族血脉的述说,也决不仅仅是指生物遗传学意义上的血缘关系,而是在历史进程中以精神为单位的家族传承。“我”与父亲、外祖父看似生活在不同的年代,彼此之间没有什么实际的联系,但“我们”之间有着比血缘更加稳固的关系,即“我们”都是“善”的精神传承者。在一次次探索与经历中“我”终于发现了造成“我”家族苦难的真正原因——人的家族是分为不同种类的:纯洁向上的善的族类和污浊向下的恶的族类。因此,小说中主人公四十岁之前崇拜外祖父,四十岁之后主要崇拜父亲并逐渐理解父亲,被他坚强不屈的意志所诚服。“我”作为“善”的族类,继承了他们的善良、勇敢、无畏,就注定了与“恶”的族类不能相容,被迫漂泊流浪的过程也是回归家族精神和守望家族血脉的过程。这种精神催促着“我”流浪,去找寻真正的信念。在追逐信念的道路上“我”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山地老师、口吃老教授、朱亚导师等,他们都是拥有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的巨人。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屡次遭受打压与排挤,甚至生命受到威胁。他们的遭遇让“我”想起了父亲,“我”开始产生焦虑,而内心的焦虑又迫使我逃离这里去寻找一片心灵的净土。从地质社、零三所、杂志社、葡萄园,“我”一步步实现自我逃离与救赎,这种流浪也有了超越苦难的精神意义,是一种崇高和伟大的品格,同样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伟大血脉的源远流长。

三、张炜小说流浪书写的原因

张炜于1956 年出生于山东省龙口市,1951 年举家搬迁到山东胶东半岛并定居下来。童年时期在自然母亲的怀抱里长大的他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温柔与细腻,张炜家的门前是一片莽野,莽野不远处有一条河流,名叫泳汶河,也就是《柏慧》中小平原上的芦清河。童年时期的他尽情地在田野上玩耍,在小河边嬉闹,又或者与林中的小野兽来一次浅浅的交流。这些经历造就了他精神世界的丰富多彩,在他后来的许多创作中童年时期的经历都带给他许多灵感。但有快乐就有忧愁,家境贫困,母亲只得经常外出做工,好在有外祖母和

忠诚的仆人老爷爷陪伴,但即使是这样弱小的老幼家庭组合也少不了生活的磨难。这种巨大的心理折磨使幼小的他每天备受煎熬,带着心中的焦虑和疑问张炜离开了这片土地开始了他的流浪。

四、结语

流浪是远古先民最初的生存方式,也是文学最重要的母题之一。作家张炜特殊的成长经历给他的文学作品增添了别样的气质,在流浪主题作品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始终以一种执拗的姿态应对现代社会的飞速变化,无论在《柏慧》中还是他的其他作品中都体现出他在不断地追寻和守望自己的精神世界,他热烈地表达着对美丽自然、纯美爱情、纯良人性的向往。他不断穿梭在现代和历史、城市与田园之间,用他微薄之力推动着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

论张炜小说《九月寓言》中的流浪意识

论张炜小说《九月寓言》中的流浪意识 “流浪”作为文学的母题之一在中外文学史上普遍、恒久地存在。在广义的流浪概念中,流浪首先表征为一种精神意象,即流浪意识,由“行万里路”的知识阅历获取到行为个体的无目的漂泊的一种心理状态和身份意识。张炜作品中的人物在身体上几乎都遵循着“漂泊——栖居——再漂泊”的轨迹,但在精神上他们始终在流浪,在寻找,寻找在当代社会中人文知识分子的坐标与人类理想的生存方式,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一、流浪意识的特征 《九月寓言》中的流浪意识带有着浓厚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浪漫主义和悲情色彩。 小村有三宝,其中之一是金祥用命换来的鏊子烤出的黑煎饼。鏊子是一种南方特有的用来煎饼子的炊具,那是过生活的宝物。金祥决定要为小村的人带回鏊子,于是他走上了这条让自己回忆一辈子的路,一个人只能走一遭的路。他沿着地势越走越高,越发要弓腰向前,饿了抽出肩上背的煎饼,渴了喝洼地上积的雨水,身上带的干粮吃完了便沿路乞讨,到最后饿得只剩皮包骨头,一抬脚就能听见自己身子骨相磨的声音。他的确找到了鏊子,但是在返回的路上,在他将平原踩在脚底时,却遇上了“黑煞”——不见边的黑东西。人们说遇上“黑煞”的人都会死,即使不死“也差不多了”。金祥昏倒在了路上,最后是被小村人抬回去的。这个小村的英雄从此一病不起,他的身体垮了,步履蹒跚。他带回的鏊子则成了小村的圣物,它不属于哪一家,而是在全村流动。这家到另一家取鏊子,至少要出动两个人。作者将金祥塑造成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英雄,金祥千里背鏊则成了一种英雄主义式的流浪。金祥在死前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他一直在奔跑,在赶路,似乎有什么东西催逼着他,这东西跟了他们一辈子,他想要看清这是什么东西,但每次都被它狡猾地躲开。在路的尽头,金祥把它抓住了,它的名字叫饥饿。这个梦就是金祥和小村人生命的缩影,因为饥饿,金祥和小村的人一直在路上漂泊,直到抵达了土壤肥沃的中原,因为听到了土地的呼唤,他们便在此地定居。另一方面,饥饿也可以指精神上的饥饿,

论张炜小说《柏慧》中的流浪意识

论张炜小说《柏慧》中的流浪意识 张炜是新时期的重要作家,《柏慧》是其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通过书信的方式讲述了“我”和“我的家族”身心流浪但最终回归葡萄园的全过程。本文从流浪意识入手,研究张炜小说流浪书写的成因及其在小说中的体现。一、《柏慧》中的精神流浪 (一)边缘化和疏离感 在《柏慧》一书中,我们能看到以“我”为代表的当代知识分子一直被边缘化。“我”从地质社——零三所——杂志社——葡萄园一路上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如人面兽心的柏老、蝇营狗苟的“瓷眼”、趋时奉势的柳萌;但也遇到了仗义可靠的果园四哥夫妇,善良纯洁的小鼓额……这也是“我”流浪到回归的过程。 当“我”在地质社读大学时,由于父亲的“秘密”被爱人柏慧告知了柏老,“我”被记了大过,艰难地度过剩下的日子,后被分配到了零三所,在这里“我”见识到了与柏老大同小异的“瓷眼”,他拉拢势力的手段以及无处不在的心腹让“我”见识到了人性的颓废与险恶。当他们发现“我”是异类时,“我”又开始被排挤和边缘化,最终被迫离职。来到杂志社,本以为终于能过上稳定的日子,但在经济大潮的不断冲击下,杂志社不再是单纯的文学组织,而是为了迎合市场和大众的口味使内容不断低俗化,不堪入目的小广告和大片娱乐八卦新闻让“我”再次想要逃离,“我”辞去了杂志社的工作回到了葡萄园。随着机器轰鸣声的到来,大片的土地田野被“侵占”,大面积的污染使得渔民被迫迁移,这里也不再是印象中的家园。在《柏慧》这部小说中,主人公不断被边缘化,在经历了形形色色的人之后,终于发现人是可以区分为“善”与“恶”两种血缘的。 以“我”为代表的当代知识分子即使经历了现实的强烈冲击,经历了一次次的焦虑与迷茫、彷徨与不安,但仍旧不言放弃,仍然追求真、善、美。主人公“我”在给老胡师的信中明确表示坚定人文主义信念:“人为了追求高贵,可以贫困,可以死亡。”事实他也是这么做的,在离开零三所后他再次给老胡师写信。

论张炜《古船》中的流浪意识

论张炜《古船》中的流浪意识 《古船》是张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20 世纪80 年代末发表,至今仍受到广泛关注。它以一个古老的城镇映射了整个社会,以一条河流象征了生生不息的生命,以一个家庭的沧桑抒写了灵魂的困境与挣扎。 小说内容跨越了近半个世纪,讲述了小村庄洼狸镇在四十年中各时期的重大事件以及隋、赵、李三大家族的沧桑变化。作品以隋家为中心,主要讲述了隋家家道中落,隋迎之抱病身亡,隋不召出海远航,隋见素不甘命运为振兴家业做顽强斗争,隋抱朴从守磨人后来奋起抗争,赵多多将隋家家业据为己有等一系列事件,表现了书中人物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斗争与屈服。 本文将从流浪意识入手,研究《古船》中体现出来的流浪意识,并探索张炜流浪意识书写形成的原因。 一、流浪与流浪意识 流浪的行为在人类诞生之初就已经形成,它是人类适应自然而做出的能动反应。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极其低下,社会发展缓慢,最早的人们定居下来进行种植,从而促成了农业的出现,定居耕种收获粮食就能够让生活得到保障,因此人们不再四处流浪。而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则恰恰相反,他们如果依靠定居是无法保证生活的,因此必须逐水草而迁徙放牧,这就是流浪的体现。固守本土和流浪成了人类情感与理想追求的一对矛盾。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文学作品也刻上了流浪的印记。 对流浪的书写是人们千百年来反复使用的文学母题,在中外作品中都可以看到流浪的痕迹。如《荷马史诗》中的奥德修斯,再到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西方的流浪者形象更多是一种文化英雄,他们乐观积极,勇敢地完成一系列的重大发现和创造。中国的流浪文学作品也有很多,但却没有形成系统,只可以零散地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见到,如《西游记》《水浒传》等。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安土重迁的文化传统,在封建社会时期,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流浪没有在社会上形成风尚。流浪和流浪文学之间的关系是互为表里、共

论张炜小说《独药师》中的流浪意识

论张炜小说《独药师》中的流浪意识 《独药师》是张炜在2011 年获得茅盾文学奖五年后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部作品以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革命为背景,讲述了基督教徒登陆山东半岛,传统教育与医疗被西式学校及西式医院所干扰,半岛的养生世家季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小说以长生秘籍为背景,将时代与革命相融合,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融入神秘色彩,将季府传人季昨非对长生、爱情、革命的倔强追寻描述得淋漓尽致,并一以贯之涉及张炜小说中通有的流浪意识。本文将分析张炜长篇小说《独药师》中流浪意识的内涵、形成原因及体现。 一、流浪意识的内涵 (一)对自由的倔强追寻 《你在高原》《九月寓言》《我的田园》等作品都展现出主人公对自由的倔强追寻。《你在高原》中的宁吉虽然年事已高,却执着于寻找醉虾,不远万里骑着大红马跨越南方,有着令人无法理解的痴狂。《九月寓言》中的小村人不断奔跑、停留、再奔跑,漂泊、栖居、再漂泊,实际上也是对心中理想的倔强追寻。小说《独药师》的扉页上写着“谨以此书,献给那些倔强心灵”。张炜的流浪意识并不是单指单纯的“倔强”,不是简单地与性格相关,而是指一份倔强追寻纯洁的流浪心灵,是指对真理的爱与自由追寻。有着这种心灵的人不会搞机会主义,他们认准了一个目标就会一直走下去,对真实和纯洁度有着至死不渝的追求。《独药师》中季府老爷季昨非对长生、爱情、革命的追寻都与这种生命品质有关。张炜怜惜有着这样心灵和品质的人,愿意把心血之作献给他们,他作品中通有的流浪意识,无不表现出其对自由的倔强追寻。 (二)对人类精神构建的思考 精神是一种能够自由活动、有生命迹象的属于生物范畴内的存在形式,而构建人类精神一般指构建人类良好的品性。张炜本身没有那么强烈的物质欲望,也没有那么强烈的竞争意识,但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影响下,快节奏的生活逐渐成为潮流,一部分人变得急功近利,本应自由纯真的人性逐渐被改变,也不再对质朴美好的事物进行追寻。张炜曾说过,人一旦陷入物质潮流中,再想

张炜小说的语言风格

张炜是我国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位重要作家,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发表作品开始,他至今已在文坛辛勤耕耘近四十年。他曾说过: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即使面对仅有的三个听众也要倾注满腔热血。”他以一支笔加上无限的精力创作了《古船》《九月寓言》《外省书》《远河远山》《柏慧》《能不忆蜀葵》《丑行或浪漫》《刺猬歌》及《你在高原》 (十部) 和散文《融入野地》《夜思》及文论《精神的背景》《当代文学的精神走向》《午夜来獾》等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张炜不停迸发着的热情和奔跑不息的追寻。其中,他的小说更以朴素明快的语言熔铸了广阔的诗性和厚重的心灵思索,给人以激荡灵魂的叩问。 我读的第一本张炜的小说是他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你在高原》,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文学上重要的纯文学著作。这十本书深深的震撼了我,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小说。第一次,我向往了他笔下的那片平原和山地,渴望了广阔的大海和高大的橡树,我走过了条条溪流座座山川,我看到了明亮的鹿眼和雪白的李子树,一切的一切,不知道哪里有着故事的源头。之后,我阅读了他的其他作品,如《古船》《九月寓言》《蘑菇七种》等。正如张炜所说的:“优秀的作家必须是有个性的。”张炜的小说不仅体现了他独特的思考和人文关怀,小说中的语言本身也给予了我们极大的独特享受。他的语言风格最突出的特点是朴素,而即使朴素,也以一种沸腾的激情凝结了高层次的诗意。 许多人都认为张炜的小说过于朴素,但是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朴素的实质是更接近表达意义的本身。张炜说:作“家最要紧的是要诚恳,要质朴。作家嗓子比不上播音员,思辩比不上哲学家,漂亮比不上影星,作家只有一份质朴的感情。”通过朴素的语言表达质朴的情感能使这种情感更加深刻,也更加能打动人。但这并不是说只有朴素的语言可以表达质朴,华丽的辞藻也可以,不过却多了一层铺垫,不是那么的直接。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文字才感人,因为它们是经过了心灵过滤的。最常见最普通最不时髦的词汇也许是最恰当最

热点作家03 张炜(解析版)-2021年中考考前现代文阅读热点作家预测系列

热点作家03 张炜 一、人物简介 张炜,1956年11月生,山东龙口人,原籍栖霞,中共党员。是中国当代文坛一位擅长长篇写作、执著于简朴生活的作家。1976年高中毕业后,回原籍在农村参加工副业劳动。1978年考入鲁东大学(原山东烟台师范学院中文系)。1980年毕业后到山东省档案局工作。同年发表小说处女作。 1984年调山东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历任栖霞县橡胶厂技术员、工人,中共山东省委办公厅档案编研处干部,山东省文联专业作家、创作室副主任,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万松浦书院院长;兼任山东省师范大学烟台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山东省龙口市政府副市长、市委副书记,全国青联委员,山东省青联副主席、山东省青年文体委主任等。 二、主要代表作品 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柏慧》《家族》《外省书》《能不忆蜀葵》《丑行或浪漫》《刺猬歌》等,中篇小说《秋天的愤怒》、《蘑菇七种》、《瀛州思絮录》等,短篇小说《玉米》《声音》《一潭清水》等,散文《融入野地》《夜思》《筑万松浦记》等,诗集《皈依之路》《家住万松浦》等。有《张炜自选集》(6卷)、《张炜文集》(6卷)、《张炜文库》(10卷)等多种文集出版。部分作品译有英、法、日、德等多种外文版本。张炜的小说也被美国、法国等国家教育部列为高等教育教材,成为高等教育考试必读书目。 三、荣誉时刻 1.《声音》获1982年全国短篇小说奖。 2.《一潭清水》获1984年全国短篇小说奖。 3.长篇小说《古船》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1986年长篇小说奖,被评为“世界华语小说百年百强”和“中国文学百年百优”。 4.《九月寓言》获上海第二届中长篇小说大奖一等奖、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并被评为“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图书”。 5.《刺猬歌》于2007年获得了由美国总统亚太顾问委员会颁发的“杰出成就奖”(张炜是亚洲地区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作家)。颁奖词:表彰你在现代小说、诗歌及评论上的杰出成就。你六百多万字的深刻的现代文学作品为包括美国文化在内的所有文化背景下的作家树立了楷模。你的理想主义和对自然的热爱渗透在你的全部作品中,使之成为敏锐的创作的典范。我们表彰你思想上的广泛性,尽管你的创作保留着中华民族品格的印痕。

2020年7月国开电大本科《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20年7月国开电大本科《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说明:试卷号:1289 课程代码:02558 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汉语言文学;本科 考试:形考(纸考、比例30%);终考(纸考、比例70%)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十七年”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家中,最具传统文人意味,同时也受西方文学影响最深的是(D)。 A.赵树理 B.柳青 C.孙犁 D.周立波 2.王蒙以“意识流”手法描写主人公钟亦成15岁投身革命的中篇小说是(A)。 A.《布礼》 B.《蝴蝶》 C.《古船》 D.《杂色》 3.以北京烤鸭的美食文化为题材,反映商业文化百味俱全的深层结构和人生苍凉无奈的辛酸况味的话剧是(C)。 A.《恋爱的犀牛》 B.《茶馆》 C.《天下第一楼》 D.《车站》 4. 50年代中期大胆突破“禁区”的诗歌主要有流沙河的(C)等。 A.《望星空》 B.《养花人的梦》 C.《草木篇》 D.《迟开的玫瑰》 5.受到拉美文学影响的乡村神话《年月日》《日光流年>《坚硬似水》《受活》的作者是(A)。A.阎连科 B.刘醒龙 C.周大新 D.关仁山 6.铁凝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品是(A)。 A.《玫瑰门》 B.《哦,香雪》 C.《笨花》 D.《大浴女》 7.余华仿武侠小说的作品是(B)。 A.《一九八六年> B.《鲜血梅花》 C.《四月三日事件》 D.《难逃劫数》 8.被誉为中国的乔依斯和卡夫卡的作家是(D)。 A.韩少功 B.贾平凹 C.余秋雨 D.王小波

9.被评论者认为,坚持“宁可无武,不可无侠”的“正统”观念从而限制了其创作成就的武侠小说家是(D)。 A.温瑞安 B.金庸 C.古龙D.梁羽生 10.余光中60年代的主要诗集不包括(A)。 A.《槟榔树》 B.《钟乳石》 C.《万圣节》 D.《天狼星》 二、填空题 11. 1953年,李单发表的短篇小说《____________》,被称作“当代小说中第一篇触及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的作品”。 不能走那条路 12.《创业史》中,作者以“当时英雄最基本、最普遍性的性格特征”为标准刻意塑造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是____________。 梁生宝 13.《铁木前传》中,作者塑造的最为鲜活的女性形象是____________,一个爱打扮、爱漂亮、不安分、不上进的个人主义者。 小满儿 14.张炜的长篇小说《____________》是80年代“反思文学”的重要收获。 古船 15. 80年代以来,以____________的中篇小说《父亲是个兵》和长篇小说《我是太阳》为代表,继续讴歌革命的作品以豪放、壮丽的气势令人耳目一新。 邓一光 16.____________编剧、盂京辉执导的话剧《恋爱的犀牛》,是实验戏剧与商业戏剧结合得比较成功的作品。 廖一梅 17. 2008年在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四部获奖作品中,____________的《秦腔》、周大新的《湖光山色》、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都是以乡村的现状和历史为主题的作品。 贾平凹 18. ____________的成名作是1979年发表的《致橡树》。 舒婷 19.在新时期初期的“意识流”小说创作中,____________的“老六篇”即《蝴蝶》《布礼》

最新电大国家开放大学《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网络核心课形考网考作业试题及答案

最新电大国家开放大学《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网络核心课形考网考作业试题及答案 100%通过 2016年秋期电大把《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网络核心课纳入到“国开平台”进行考核,针对这个平台,本人汇总了该科所有的题,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以后会不断更新,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说明:本课程共六个形考任务。任务1、任务4为“主题讨论“,共20分,参与论坛话题讨论,教师根据活动要求进行评判。其它任务是“客观题”,共80分,允许答题3次,系统默认最高分. 形考任务1 主题讨论 形考任务2 题目1 曾以《骆驼祥子》、《月芽儿》、《四世同堂》等小说闻名于世的戏剧家是()。 选择一项: A. 田汉 B. 老舍 C. 茅盾 D. 巴金 题目2 《三里湾》中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代表是()。选择一项: A. 梁生宝 B. 王金生 C. 李月辉 D. 刘雨生 题目3 1978年12月由芒克、北岛等在北京创办的“民间刊物”是()。 选择一项: A. 《萌芽》 B. 《星星》 C. 《今天》 D. 《诗刊》 题目4 艾青把自己复出后出版的第一部新诗集命名为()。选择一项: A. 《归来的歌》 B. 《重放的鲜花》 C. 《归来》 D. 《归来的时刻》题目5 《创业史》(第一部)的主人公是()。 选择一项: A. 梁生宝 B. 梁三老汉 C. 李月辉 D. 王金生 题目6 在当代文学史上,赵树理的几乎所有作品都处于“褒贬毁誉之间”,只有一篇小说除外。这篇小说是()。 选择一项: A. 《三里湾》 B. 《登记》 C. 《卖烟叶》 D. 《“锻炼锻炼”》 题目7 作家以自己爷爷、红军时期中共特科成员项与年的生命历程为素材,具有鲜明纪实色彩的作品是()。 选择一项: A. 《历史的天空》 B. 《我是太阳》 C. 《激情燃烧的岁月》 D. 《英雄无语》 题目8 在描写轻松欢快的“农村新生活的情调”的小说中,赵树理的作品是()。 选择一项: A. 《耕云记》 B. 《禾场上》 C. 《登记》 D. 《村歌》 题目9 海子一生中最重要的长诗是()。 选择一项: A. 《麦地》 B. 《简历》 C. 《土地》 D. 《太阳》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当代文学》多项选择填空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408)

最新国家开放高校电大专科《中国当代文学》多项选择填空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 2408) 通过整理的最新国家开放高校电大专科《中国当代文学》多项选择填空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408)相关文档,渴望对大家有所扶植,感谢观看! 最新国家开放高校电大专科《中国当代文学》多项选择填空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408)盗传必究一、多项选择题1.“反右”时被打成右派的新中国第一代诗人主要有( )。 A.穆旦B.邵燕祥C.艾青D.流沙河2.《三家村札记》的作者是( )。 A.邓拓B.吴南星C.吴晗D.廖沫沙 3.韩少功“寻根文学”的主要作品有( )。 A.《爸爸爸》B.《诺日朗》C.《女女女》D.《归去来》 4. 1985年崛起的“第五代导演”拍摄的探究影片主要有( )。 A.陈凯歌的《黄土地》B.张军钊的《-个和八个》C.田壮壮的《猎场札撒》D.郑洞天的《邻居》5.马原运用“元

叙事”手法创作的小说主要有( )。 A.《冈底斯的诱惑》B.《虚构》C.《西海的无帆船》D.《青黄》6.被解除在“第一次文代会”之外的重要文学家主要有《边城》的作者、主编《文学杂志》的著名美学家,以及在沦陷区广受欢迎的女作家等,他们是( )等。 A.沈从文B.郭沫若C.张爱玲D.朱光潜7.在重返文坛的作家中,“七月诗派”的诗人主要有( )等。 A.绿原B.牛汉C.曾卓D.辛笛8.“中国三大史诗”是指( )。 A.藏族的《格萨尔王传》B.蒙古族的《江格尔》C.白族的《开天辟地》D.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9. 方之的《内奸》描写的两个具有传奇色调的事务是( )。 A.田玉堂掩护快要临产的共产党员杨曙B.田玉堂当上了蚊香厂长C.田玉堂当上了政协委员D.田玉堂在“文革”中深陷冤狱10.在90年头产生的“读物型”作品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 )。

张炜小说的语言风格.doc

张炜小说的语言风格 张炜是我国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位重要作家,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发表作品开始,他至今已在文坛辛勤耕耘近四十年。他曾说过:“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即使面对仅有的三个听众也要倾注满腔热血。”他以一支笔加上无限的精力创作了《古船》《九月寓言》《外省书》《远河远山》《柏慧》《能不忆蜀葵》《丑行或浪漫》《刺猬歌》及《你在高原》(十部)和散文《融入野地》《夜思》及文论《精神的背景》《当代文学的精神走向》《午夜来獾》等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张炜不停迸发着的热情和奔跑不息的追寻。其中,他的小说更以朴素明快的语言熔铸了广阔的诗性和厚重的心灵思索,给人以激荡灵魂的叩问。 我读的第一本张炜的小说是他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你在高原》,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文学上重要的纯文学著作。这十本书深深的震撼了我,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小说。第一次,我向往了他笔下的那片平原和山地,渴望了广阔的大海和高大的橡树,我走过了条条溪流座座山川,我看到了明亮的鹿眼和雪白的李子树,一切的一切,不知道哪里有着故事的源头。之后,我阅读了他的其他作品,如《古船》《九月寓言》《蘑菇七种》等。正如张炜所说的:“优秀的作家必须是有个性的。”张炜的小说不仅体现了他独特的思考和人文关怀,小说中的语言本身也给予了我们极大的独特享受。他的语言风格最突出的特点是朴素,而即使朴素,也以一种沸腾的激情凝结了高层次的诗意。 许多人都认为张炜的小说过于朴素,但是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朴素的实质是更接近表达意义的本身。张炜说:“作家最要紧的是要诚恳,要质朴。作家嗓子比不上播音员,思辩比不上哲学家,漂亮比不上影星,作家只有一份质朴的感情。”通过朴素的语言表达质朴的情感能使这种情感更加深刻,也更加能打动人。但这并不是说只有朴素的语言可以表达质朴,华丽的辞藻也可以,不过却多了一层铺垫,不是那么的直接。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文字才感人,因为它们是经过了心灵过滤的。最常见最普通最不时髦的词汇也许是最恰当最真诚最不褪色的。 在张炜看来,汉语中最有力量的词是名词和动词,它们是语言的骨骼。语言的虚浮臃肿,主要原因是形容词之类的用多了。句子像人一样,要减肥,要干练,这才出线条,才帅气。比如一些对环境的描写,“走在园子里,一抬头是灌木枝条围成的篱笆墙,上面爬满了豆角秧,它们长得像过去一样,黑乌乌肥胖胖的垂挂下来。”“风沉落在遥远的沙岭雪冈后面。一天的星星清亮洁净,夜空真好啊,这是即将告别好迎接的许多夜晚中的一个。我长久的伏在窗上。两只麻雀在干枝上跳动,另一只猫一样的动物在矮墙上倏地跑过。似乎有咕咕的叫声,有哑哑的低鸣。”等,简单直白中描绘了真实宁静的场面。 张炜小说语言的质朴还体现在方言的使用上。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方言才是真正的语言。因为语言要传神要贴切永远离不开地方个性。有些时候只有用当地人的话才能表达出某些特定的微妙的含义,才更真实和传神,才是与文学贴的最紧密的“连血带肉”的泥土文学。他的小说中多口语词、方言词、粗俗语、谚语和歇后语,少文言词和成语。比如“说什么化成水的银币,呸,传说的瞎话。”“龙眼妈,你这条不死的母狗。”“那个家伙,到底是个武将,认识我姐姐的第二天,就把她给‘毙了’。”“有过一腿”“旱魃”等等,这些词的使用使他的小说变得明快,通俗,不呆板,不晦涩,有点诙谐的意味。 张炜小说语言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他的语言呈现出一种诗化、散文化的倾向。他的许多小说似乎更像是散文或者诗歌。我觉得这个特点和他的创作理论息息相

90年代文学

下篇:90年代文学 第十三章90年代的文学状况 一文学环境的变化 1、市场经济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作家下海。 参与一些有更丰厚报酬的“亚文学”写作,如影视剧作,纪实文学,通俗小说等 作品畅销。例如《王朔文集》的出版,《北京人在纽约》、《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等“移民文学”热,《废都》、《白鹿原》等小说的出版所形成的“陕军东征”等。 2、对现代化认识的改变 在80年代,“现代化”在知识界的想像中,是充满希望的乐观前景。80年代整个文化氛围的理想主义情绪大体是建立在这种想像的基础上的。进入90年代,知识分子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和位置趋向“边缘化”。同时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负面效应,使他们意识到现代化发展本身具有的矛盾。他们开始对自身的价值、曾经持有的文化观念产生怀疑。因而,在90年代文化意识和文学内容中,80年代那种进化论式的乐观情绪受到很大的削弱,而犹豫困惑、批判和反省的基调得到凸现。 “全球化”的发展也影响90年代人们关于现代化看法。 3、文化分流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分化 在90年代,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词,却是“多元化”、“个人化”等。对于原先那些被理解为集体性或统一性的观念,例如“现代化”、“发展”、“历史批判”等的认识,趋于分化。 90年代的文化区分为三种形态,即“主流文化”(又称国家意识形态文化、官方文化、正统文化),知识分子文化(又称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又称流行文化、通俗文化) 文化的分流造成了知识分子群体的进一步分化。采取何种方式参与现实文化实践,站在什么样的文化立场上发言,成了知识分子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但这种分化是在不断的文化争论和文化交流中形成。其中最为重要,规模最大,影响也最为深远的是1993—1995年间关于“人文精神”的论争。90年代文学的主要冲突,从80年代针对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提倡文学的“独立性”,更多地转移到文学创作与商业操作之间的冲突上来。“雅”与“俗”、“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区分也被重新提出。 二重要文学现象 1、文学潮流的淡化。 在“新写实”小说之后,文学界又提出过一些潮流性的命名,如“新历史小说”、“新状态小说”、“新体验小说”、“现实主义冲击波”等。但是,这些概念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对世界和文学的理解趋向“多元”,对于历史的反省,也使得要求历史发展和文学新潮对应的文学史观受到怀疑。因而,“潮流”性趋势的削弱,是理所必然的。

论张炜《我的田园》中的流浪意识

论张炜《我的田园》中的流浪意识 20 世纪80 年代物质文明的发展牵动文学价值标准的变迁,面对不断异化的文学市场和现代化社会带来的精神压迫,张炜通过书写流浪意识,进行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救赎。他坚守文学的传统理想,向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他以流浪的姿态传达其对于高度物欲主义的反抗,描绘出一代传统文人对人文精神的执着守望。 一、流浪意识的载体 流浪是由人们主动或被动进行的一种四处流转、行踪无定的行为,张炜于《我的田园》中的流浪书写更多强调着知识分子们出于理想主义而展开的集体追寻,他们听凭深埋心底的原始欲望,抵御着世俗的虚无与浊垢,不断跟随心中的理想漂泊。书中罗列了许多各有特点的流浪者形象,比如不安于一处的拐子四哥、远离城市的肖潇和罗玲以及最着重刻画的主人公宁伽等。从地质学院到零三所、杂志社,再到葡萄园,宁伽在流浪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自省,面朝着精神深处的信仰而不断寻觅。 张炜对于宁伽的内心世界进行了大量的描绘,对于宁伽而言,他肩负着家族的遗恨和寻觅真相的使命,回想起那个为了心中的理想而一生奔波于革命事业、最终却含冤而死的父亲宁柯,他的情感由最初的懵懂不解到后来感同身受。随着年龄的增长,摆在宁伽面前的世界变得愈加复杂,他在内心的指引下流浪与体味,逐渐对父亲心底所坚守的流浪信念和革命理想有了更深的理解与触动。宁伽反思与继承上一辈人的流浪精神,因此当自己也成为父亲,在无数个奔跑寻觅的梦里,他时常回忆起那个小小的孩童——他的儿子小宁。 孩童形象的塑造不仅传达了宁伽对于父亲复杂情感的迁移和对儿子的思念与美好情感的向往,更蕴藏着他对人性的思考和世俗背面的忖度。在色调灰暗沉重的梦境里,宁伽脑海中的小宁却显得异常纯粹和富有生机,小宁同许多其他孩童一般身材单薄,因此即便身置世俗的牢笼,也可以轻易挣脱。纯粹自由的灵魂不受世俗桎梏,如同千千万万个曾经年幼的成人,而当宁伽回忆起自己故去的童年和已逝的外祖母、母亲时,恍知早已不觉间流浪于这条没有终点的

历史记忆中的创伤与救赎

历史记忆中的创伤与救赎 张炜作为一个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中国当代作家,他的作品拥有着广阔的阐释空间。本文主要从《柏慧》这部作品入手,来阐释文本中所体现的历史苦难和自我救赎。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个方面是讲文本中苦难的呈现和造成苦难的原因;第二个方面从个人化叙事的角度去阐释苦难的消解与超越;第三个方面从作者创作心理的角度来阐释作家对于历史的审视。 标签:历史创伤;苦难消解;自我救赎;历史审视 张炜在中国当代作家群中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个体,他的作品也同样具有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他通过作品所建构的文学艺术世界既渗透着对现实和历史世界的思考,又存在着对现实和历史世界的超越。在我看来,《柏慧》这部作品就体现了一种主流意识形态下的超越精神,本文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这种超越精神进行具体阐释。 (一)主流意识形态下历史记忆的创伤与苦难 《柏慧》这部小说可以说是作者情感的宣泄和自我话语表达,以“我”对柏慧和老胡师的倾诉来贯穿全篇。“我”在若干年后对自己曾经的恋人诉说自己的家族在特殊的年代里所经历的苦难,诉说自己在过去所经历的种种追寻与挣扎,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一种沉重感。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主人公“我”对父亲的复杂感情。幼年时的“我”对父亲的概念模糊不清,记忆中的父亲不是一个高大的革命者形象,而是一个“变了形”的人。动不动就发火,痛苦而倔强。这些都在主人公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父亲所象征、隐喻和代表的一代太沉重了,沉重得无法也无力提起。父亲把一个生命投到了这个世界,就留下全部尴尬与羞愧,然后再悄悄地退到幕后。”是什么让主人公不敢正视自己的父亲所代表的家族?是什么带给这个家族如此沉重的创伤和苦难? 首先,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决定了这个家族的命运。主人公的外祖父和父亲都曾经为了小城的解放、为了革命奉献着自己的一切,然而在相对稳定的和平时期却遭到社会的背叛和遗忘。父亲承受着那个时代许多人都曾经历的身心折磨,一个曾经在革命年代叱咤风云的高大人物被摧残成了一个“弯了腰”的人。这种落差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情感上的折磨和创伤,所以“我”选择了逃离。可以说,这是一种父权意识与家族意识下的逃亡,因为父亲的身上有与主流意识形态不一致的因素,这就让下一代的“我”被先天地确定了某种特殊的身份,承受着生理和心理上的折磨。父权意识与家族意识的自然参与让“我”不得不选择流浪,从平原逃到了山区。这种家族意识的参与在《丑行或浪漫》这部作品中也得到了充分地体现,人物的命运天然地被这种意识决定着。 其次,主流意识形态下所形成的大众心理是苦难延续的社会屏障。文本中的柏老、瓷眼所代表的是一种病态的生存灵魂,但也代表着那个时代的知识权威,是知识界的统治者。他们的意识形态制约着大部分人的心理,被蒙蔽了双眼的大

「新」2021年春期国开电大《中国当代文学》网上形考(任务一至五)答案

[最新]2021 年春期国开电大《中国当代文学》网上形考(任务一至五)答案说明:资料整理于 2021 年6 月18 日。 形考任务一 试题及答案 50 年代中期,大规模表现农村合作化运动的话剧作品主要有( )等。 [答案]《布谷鸟又叫了》 孙犁表现华北抗日根据地军民生活的小说是( )。 [答案]《山地回忆》 梁斌写出的第一篇反映高蠡暴动的短篇小说是( )。 [答案]《夜之交流》 中国新诗史上第一位以表现石油建设和石油工人著称的“石油诗人”是( )。 [答案]李季 茹志鹃表现“游击队之母”英雄本色的小说是( )。 [答案]《关大妈》 受传统小说“五虎将”模式影响的战争小说主要有刘流的( )等。 [答案]《烈火金刚》 《三家巷》中描写的“沙基惨案”发生在( )中。

[答案]省港大罢工 在五六十年代坚持采用秘密方式写作的“七月诗派”诗人是( )。 [答案]绿原 贺敬之的民歌体短诗以( )为代表。 [答案]《回延安》 南方少数民族关于世界初创的原始神话很多,但英雄史诗不多,主要有( )。 [答案]傣族的《召树屯》 被排除在“第一次文代会”之外的重要文学家主要有( )等。 [答案]张爱玲; 朱光潜; 沈从文 《红岩》的三条线索是( )。 [答案] “重庆中美技术合作所”里的狱中斗争; 华蓥山革命根据地的农村武装斗争; 许云峰、江姐与国民党面对面的个人斗争 20 世纪50 年代,记叙朝鲜战争的小说作品主要有《英雄的故事》《三千里江山》《上甘岭》等,这些作品的作者是( )。

[答案]陆柱国; 巴金; 杨朔 郭小川著名的叙事长诗“爱情三部曲”是指( )。 [答案]《白雪的赞歌》; 《深深的山谷》; 《严厉的爱》 我国的民族叙事诗主要可分为三大类,它们是( )。 [答案]民间叙事诗; 英雄史诗; 原始神话 1949 年7 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 “”。 [答案]第一次文代会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性运动,是对的《》的批判。 [答案]红楼梦研究 1953 年,青年作家发表的《不能走那条路》率先在农村题材创作中引入了“两条道路”斗争的概念。 [答案]李凖 赵树理的《》完全可以看作是以前《小二黑结婚》的妹妹篇。 [答案]登记 在当代农村题材小说中,主要受以鲁迅小说为代表的“启蒙主义”的影响,周立波主要受以沈从文小说为代表的“田园浪漫主义”的影响。

电大专科《中国当代文学》网络课形考任务4及任务5答案(共11页)

电大专科《中国当代文学》网络课形考任务4及任务5答 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盗传必究形考任务四题目1 对五六十年代的现代历史题材创作影响最大的创作模式不包括。 选择一项: A. 《死水微澜》模式 B. 《子夜》模式 C. 《财主底儿女们》模式 D. 《华阳国志》模式 题目2 被人们称为“郭小川体”的诗歌形式又名。 选择一项: A. “民歌体” B. “楼梯式” C. “散曲小令体” D. “新辞赋体” 题目3 在《关汉卿》一剧中描写了许多知识分子,其中的反面形象是。 选择一项: A. 王和卿 B. 谢小山 C. 杨显之 D. 叶和甫题目4 林斤澜的“乡土小说”的代表作是。 选择一项: A. 《蒲柳人家》 B. 《瓜棚柳巷》 C. 《矮凳桥风情》 D. 《花街》题目5 方之的《内奸》选择了一个独特的叙述视

角,它。 选择一项: A. 以老革命的人生遭际和革命历程作为叙事主体 B. 以知识分子的眼光去看待这40多年的历史 C. 以一个亲身经历者的眼光去看待这40多年的政治风云 D. 以一个富有民间色彩的普通商人作为叙述人 题目6 《芙蓉镇》中因政治运动而成为罪人和牺牲品的女主人公是。 选择一项: A. 谷燕山 B. 秦书田 C. 黎桂桂 D. 胡玉音 题目7 “改革文学”中著名的戏剧作品是。 选择一项: A. 《血,总是热的》 B. 《改革者》 C. 《三千万》 D. 《乔厂长上任记》题目8 年轻画家“孟加拉虎”是哪篇小说中的男主人公?选择一项: A. 《方舟》 B. 《你别无选择》 C. 《在同一地平线上》 D. 《人啊,人》题目9 80年代以后,当代战争题材的作品中最先引起人们注意的是。 选择一项: A. 《西线轶事》 B. 《雷场相思树》 C. 《金色叶片》 D. 《高山下的花环》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当代文学》多项选择填空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408)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当代文学》多项选择填空题题库及 答案(试卷号:2408)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当代文学》多项选择填空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408) 盗传必究一、多项选择题1.“反右”时被打成右派的新中国第一代诗人主要有()。 A.穆旦B.邵燕祥C.艾青D.流沙河2.《三家村札记》的作者是()。 A.邓拓B.吴南星C.吴晗D.廖沫沙3.韩少功“寻根文学”的主要作品有()。 A.《爸爸爸》 B.《诺日朗》 C.《女女女》 D.《归去来》 4.1985年崛起的“第五代导演”拍摄的探索影片主要有()。 A.陈凯歌的《黄土地》 B.张军钊的《-个和八个》 C.田壮壮的《猎场札撒》 D.郑洞天的《邻居》 5.马原运用“元叙事”手法创作的小说主要有()。 A.《冈底斯的诱惑》 B.《虚构》 C.《西海的无帆船》 D.《青黄》 6.被排除在“第一次文代会”之外的重要文学家主要有《边城》的作者、主编《文学杂志》 的著名美学家,以及在沦陷区广受欢迎的女作家等,他们是()等。 A.沈从文B.郭沫若C.张爱玲D.朱光潜7.在重返文坛的作家中,“七月诗派”的诗人主要有()等。

A.绿原B.牛汉C.曾卓D.辛笛8.“中国三大史诗”是指()。 A.藏族的《格萨尔王传》 B.蒙古族的《江格尔》 C.白族的《开天辟地》 D.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 9.方之的《内奸》描写的两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事件是()。 A.田玉堂掩护快要临产的共产党员杨曙B.田玉堂当上了蚊香厂长C.田玉堂当上了政协委员D.田玉堂在“文革”中深陷冤狱10.在90年代产生的“读物型”作品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 A.《一地鸡毛》 B.《情爱画廊》 C.《无雨之城》 D.《文化苦旅》 11.“山药蛋派”或“山西派”的主要作家有()等。 A.马烽B.西戎C.束为D.孙犁12.郭小川著名的叙事长诗“爱情三部曲”是指()。 A.《白雪的赞歌》 B.《一个和八个》 C.《深深的山谷》 D.《严厉的爱》 13.预示着当代文学新走向的“三只报春的燕子”是()。 A.《曙光》 B.《班主任》 C.《伤痕》 D.《哥德巴赫猜想》 14.1985年崛起的“第五代导演”拍摄的探索影片主要有()。 A.陈凯歌的《黄土地》 B.张军钊的《一个和八个》 C.田壮壮的《猎场札撒》

精选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当代文学》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408)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当代文学》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408) 盗传必究 一、单项选择题 1 .《三家巷》中描写的“沙基惨案”发生在()期间。 A.省港大罢工 B.国民革命军北伐 C.广州起义 D.第一次国共合作 2.南方少数民族关于世界初创的原始神话很多,但英雄史诗不多,主要有() o A.傣族的《召树屯》 B.纳西族的《创世纪》 C.苗族的《苗族古歌》 D.白族的《开天辟地》 3.贺敬之的民歌体短诗以()为代表。 A.《回延安》 B.《雷锋之歌》 C.《桂林山水歌》 D.《西去列车的窗口》 4.“陈奂生系列”作品分两个时期完成,其中,写于90年代的有()等。 A.《“漏斗户"主》 B.《陈奂生上城》 C.《陈奂生包产》 D.《种田大户》 5.张贤亮创作有九部著名的中篇小说,其总标题是() A.《初吻》 B.《唯物主义者的启示录》 C.《绿化树》 D.《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6.《芙蓉镇》中因政治运动而成为罪人和牺牲品的女主人公是()o A.黎桂桂

D.谷燕山 7.中国“西部文学"的代表诗人是()。 A.舒婷 B.顾城 C.江河 D.昌耀 8.“改革文学"中著名的戏剧作品是()o A.《乔厂长上任记》 B.《三千万》 C.《血,总是热的》 D.《改革者》 9.在《高山下的花环》众多的英雄形象中,因两发臭弹而牺牲的英雄是()o A.梁三喜 B.赵蒙生 C.靳开来 D.薛凯华 10.在冯骥才的市井民俗小说中,刻意表现民间文化中恶俗的小说是()。 A.《苏七块》 B.《酒婆》 C.《认牙》 D.《神鞭》 11.《山地回忆》表现了华北地区抗日根据地军民的生活,其作者是()。 A.孙犁 B.赵树理 C.丁玲 D.刘白羽 12.在“保定二师学潮”和“高蠡暴动”中成长起来的作家是()。 A.杨沫 B.冯德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