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张炜《古船》中的流浪意识

论张炜《古船》中的流浪意识

论张炜《古船》中的流浪意识

《古船》是张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20 世纪80 年代末发表,至今仍受到广泛关注。它以一个古老的城镇映射了整个社会,以一条河流象征了生生不息的生命,以一个家庭的沧桑抒写了灵魂的困境与挣扎。

小说内容跨越了近半个世纪,讲述了小村庄洼狸镇在四十年中各时期的重大事件以及隋、赵、李三大家族的沧桑变化。作品以隋家为中心,主要讲述了隋家家道中落,隋迎之抱病身亡,隋不召出海远航,隋见素不甘命运为振兴家业做顽强斗争,隋抱朴从守磨人后来奋起抗争,赵多多将隋家家业据为己有等一系列事件,表现了书中人物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斗争与屈服。

本文将从流浪意识入手,研究《古船》中体现出来的流浪意识,并探索张炜流浪意识书写形成的原因。

一、流浪与流浪意识

流浪的行为在人类诞生之初就已经形成,它是人类适应自然而做出的能动反应。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极其低下,社会发展缓慢,最早的人们定居下来进行种植,从而促成了农业的出现,定居耕种收获粮食就能够让生活得到保障,因此人们不再四处流浪。而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则恰恰相反,他们如果依靠定居是无法保证生活的,因此必须逐水草而迁徙放牧,这就是流浪的体现。固守本土和流浪成了人类情感与理想追求的一对矛盾。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文学作品也刻上了流浪的印记。

对流浪的书写是人们千百年来反复使用的文学母题,在中外作品中都可以看到流浪的痕迹。如《荷马史诗》中的奥德修斯,再到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西方的流浪者形象更多是一种文化英雄,他们乐观积极,勇敢地完成一系列的重大发现和创造。中国的流浪文学作品也有很多,但却没有形成系统,只可以零散地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见到,如《西游记》《水浒传》等。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安土重迁的文化传统,在封建社会时期,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流浪没有在社会上形成风尚。流浪和流浪文学之间的关系是互为表里、共

同生长的,流浪为流浪文学提供理论支撑,流浪文学又丰富了流浪的文学内涵,两者互相促进。

在流浪的过程中,人们产生了身份认同、个人价值等问题,感知能力较强的作家很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流浪文学能够被广泛认同,作家将人类在流浪过程中的孤独感和无依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不论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而流浪,还是为了完成心中的目标被迫背井离乡,作者都在作品中成功塑造了一个个流浪者形象,促进了流浪文学的进一步发展。通过这种显性的流浪发展成为各种形态的流浪,便有了流浪文学的诞生。

二、《古船》中的流浪意识

张炜小说中所体现的流浪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爱情、生存和信念。《古船》中有两个外出流浪的人,一个是出海远航的隋不召,另一个是到城里谋生的隋见素。两个人流浪的原因不同,但是按照张炜所写的类型又可以划分为同一类,那就是因为信念,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是主动的,而另一个是被动的、无奈的。

(一)隋不召——追随内心的流浪

隋不召是隋家老一辈中的次子,他年轻时虽然家里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但还算是洼狸镇中的大户人家,享有很高的经济与社会地位。他与哥哥隋迎之决定坚守在家庭中,并努力把家族企业发扬光大,但他对于商业经营没有太大的兴趣,内心深处更加渴望自由。隋不召很小就萌发了到海上的想法,即使家里百般阻挠,也没办法改变他。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他离开了家,乘上一艘船独自远航流浪,他的流浪是追寻着内心对于航海远行的渴望以及对郑和大叔的崇拜,因此他的流浪是主动的,是追寻着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

隋不召是在巨雷打中了老庙并引起熊熊大火的那年回来的。他的流浪经历给他增加了一定的神秘色彩,那些对于亲眼见到郑和大叔的描述和真真实实的《海道真经》让人不免产生疑惑与不解,他十分看重《海道真经》这本经书,曾经和隋抱朴在深夜聊天时说过在他死后要替他用生命保护这本经书,不让其受到伤害。他不在乎周围人还是的眼光,随心所欲地谈论着自己的航海经历,谈论着郑和大叔和《海道真经》,由此可见他对于航海的热爱。他回来后,依

然是一个游离于世俗之外的人,他在周围人还是愚昧迷信时便有了较为先进的思维方式,热爱科学技术,希望用科学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隋不召也是一个英雄式的人物,他不仅救下过想要轻生的李其生,还在粉丝厂试验变速轮的时候,勇敢救下绞入轮中的李知常,但却让自己被卷入轮中,失去了性命。隋不召两次救下的人都是能够进行技术发明、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才,因此隋不召的价值就更体现出来。隋不召完成了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流浪,他的人生就像他的名字“不召”一样,不听任何常规的召唤,在年轻时离家流浪,在回乡后不受世俗的束缚,做自己想做的事,追寻着自己所热爱的事物。隋不召的去世给洼狸镇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全镇的人都来给他送行,隋抱朴在这时才知道隋不召是最受大家敬重的人。隋不召去世后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他的话:“人们好像在最后一刻才察觉到,洼狸镇从今以后再没有了一个天真烂漫的老人。他走了,带走了一些远航的故事、一些日子、一些色彩。在以后的岁月里,他会爱护它,研读它。他想自己这一辈子大概不会到老洋里驶船了,但有了老人的书,就会做起远航之梦。”由此可见,隋不召的精神将会影响洼狸镇上的一批人。隋不召是一个流浪的浪漫主义者,他两次外出流浪,但并没有因此止步,他在回来之后还依然做着流浪的梦,他不认为这样的流浪有终点,他始终在心中构想着自己理想中的世界。

在张炜的另一部作品《九月寓言》中也可以看到一些主动的流浪者形象,人们不允许这里的女孩子与工业区或外乡的人结婚,以此来让小村庄的人繁衍兴旺,于是美好的爱情常常不被理解和认同,但她们心中已经燃烧起了流浪的意识,她们敢于冲破束缚,勇敢地与相爱之人流浪,因此她们和隋不召一样都是主动的流浪者。

(二)隋见素——无奈之下的流浪

《古船》中还有一位流浪者隋见素,他并没有从内心深处产生过流浪的想法,但是由于种种无奈和机缘巧合被迫走上了流浪之路。隋见素是隋迎之的二儿子,性格自私自利,不重情义,野心蓬勃。他出生后,家庭就已经走向没落了,后来家族企业又被赵多多承包,他自小在这种环境下长大,没有享受过家庭带来的富裕和安乐,强烈的野心让他以此为耻,决心有朝一日要从赵多多手

里夺回本属于自己家的粉丝大厂,为此他付出了全部努力,可惜由于没有太多人支持,也贷不到足够的资金,这一系列不公平的待遇让他在第二次承包时最终失败。

他不重情义,因此也不会得到真正的爱情。大喜是他进行这一系列活动的支持者,她深爱着隋见素,想要和他在一起,但是隋见素却只把她当成一个施行计划和满足性欲的工具,内心爱的却是闹闹。后来到了城市之后又很快地爱上了周燕燕,周燕燕在他生病后抛弃了他,他又只能再去找大喜。他的自私自利让他不会真正感激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而且一旦成功就会立刻把其抛之脑后。

承包的失败让隋见素的计划破产,也无法在家乡立足,只能去城市里闯荡,因此他的流浪是被迫的,是无奈之举,作者有意让他的流浪经历不那么顺利。一开始,他凭借着自己的社交和经营能力干出了一番事业,也因此收获了爱情,可惜好景不长,在他一次旅行回来后爱人得知了他的身份,开始对他产生不满和怀疑。与此同时商店被益华公司坑骗,这使他的生意和生活都遭受严重打击。但是这些困难并没有把他打到,他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化险为夷,但苦难还没有结束。正当他的生意做得如日中天的时候,患上了一场重病,爱人抛弃了他,事业也只能搁置,家人从家乡赶到医院看望他,他只能回到家乡。他无奈地流浪,又无奈地回去,充满了宿命论的色彩。

《九月寓言》中也有着一批被迫流浪的流浪者,他们生活的地方难以满足他们的生存需要,因此,他们无奈地离开家乡,来到一片满地生长着地瓜的土地上,他们走过了漫长的路途,付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有人在这个过程中去世,有人成为无父无母的流浪儿,但坚强的意志力促使他们最终还是来了这里,而这里生活着的人对他们抱有敌意,看不起他们,并称他们为“挺鲅”。他们也与《古船》中的隋见素一样有着比较艰辛的流浪经历。

三、张炜作品中流浪意识产生的具体原因

首先,张炜自己的流浪经历对他的流浪叙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张炜出生在山东龙口(时为黄县)渤海莱州湾畔。中学毕业后到了栖霞,虽然离家乡不远,但是地理风貌却有很大差异,家乡在海边,而这里是山区,巨大的差异让

他很难适应,因此整天在半岛上游荡,寻找新的文学伙伴。那个年代的作家都有一种为山河立传的情怀,他们行走大地,丈量山河地理。张炜的大地行走开始于20 世纪80 年代初,他为写《古船》做了很多社会性调查和走访,也在这个过程中结识了游离于社会之外的边缘人和畸零人角色,这对他的流浪叙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单从文学的发展过程来看,“五四”时代的新文化运动导致了现代文学叙事的“离家”,世纪初伴随着启蒙理性的时代潮流,人们普遍追求个性的解放,而这一行动过程的第一步就是逃离“家”的牢笼,走向社会,投身“革命”。这一时期的大量文学创作多是对于“家”的批判,这时的家早已丧失了对于人的控制,而张炜的这种写作手法是一种文学上的复归现象。

最后,张炜身处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改革开放,西方思想流入。他笔下的人物受到那个时代的影响,一部分人是出于本意而流浪的,而更多的只是出于灵魂深处的漂泊感而被迫流浪。作家在描写流浪时,一方面极力描写外面世界的复杂多变,另一方面,也极力描述一个美好的内部世界,描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着的地方的痛苦,因此产生“流亡冲动”。而《古船》中的隋见素就是作者第二种描写方式下塑造的人物。

四、结语

流浪是从古至今的人都具有的一种行为方式,而流浪意识也反映了人类的一种追寻,张炜在这部作品中成功塑造了不同的“流浪者”形象,他们有的是追寻内心理想的流浪,有的是无奈之下的流浪。无论是哪种流浪方式,都反映了作者文学上复归的写作手法和对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赞美。

论张炜小说《九月寓言》中的流浪意识

论张炜小说《九月寓言》中的流浪意识 “流浪”作为文学的母题之一在中外文学史上普遍、恒久地存在。在广义的流浪概念中,流浪首先表征为一种精神意象,即流浪意识,由“行万里路”的知识阅历获取到行为个体的无目的漂泊的一种心理状态和身份意识。张炜作品中的人物在身体上几乎都遵循着“漂泊——栖居——再漂泊”的轨迹,但在精神上他们始终在流浪,在寻找,寻找在当代社会中人文知识分子的坐标与人类理想的生存方式,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一、流浪意识的特征 《九月寓言》中的流浪意识带有着浓厚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浪漫主义和悲情色彩。 小村有三宝,其中之一是金祥用命换来的鏊子烤出的黑煎饼。鏊子是一种南方特有的用来煎饼子的炊具,那是过生活的宝物。金祥决定要为小村的人带回鏊子,于是他走上了这条让自己回忆一辈子的路,一个人只能走一遭的路。他沿着地势越走越高,越发要弓腰向前,饿了抽出肩上背的煎饼,渴了喝洼地上积的雨水,身上带的干粮吃完了便沿路乞讨,到最后饿得只剩皮包骨头,一抬脚就能听见自己身子骨相磨的声音。他的确找到了鏊子,但是在返回的路上,在他将平原踩在脚底时,却遇上了“黑煞”——不见边的黑东西。人们说遇上“黑煞”的人都会死,即使不死“也差不多了”。金祥昏倒在了路上,最后是被小村人抬回去的。这个小村的英雄从此一病不起,他的身体垮了,步履蹒跚。他带回的鏊子则成了小村的圣物,它不属于哪一家,而是在全村流动。这家到另一家取鏊子,至少要出动两个人。作者将金祥塑造成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英雄,金祥千里背鏊则成了一种英雄主义式的流浪。金祥在死前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他一直在奔跑,在赶路,似乎有什么东西催逼着他,这东西跟了他们一辈子,他想要看清这是什么东西,但每次都被它狡猾地躲开。在路的尽头,金祥把它抓住了,它的名字叫饥饿。这个梦就是金祥和小村人生命的缩影,因为饥饿,金祥和小村的人一直在路上漂泊,直到抵达了土壤肥沃的中原,因为听到了土地的呼唤,他们便在此地定居。另一方面,饥饿也可以指精神上的饥饿,

2020年新编《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2名师精品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2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2 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20 分) 1.在《三家巷》中,陈家是资本家,何家是官僚地主,周家则是工人世家。 2.王蒙笔下的干部形象主要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刘世吾、《蝴蝶》 中的张思远、《相见时难》中的翁式含、《踌躇的季节》中的犁原等。b5E2RGbCAP 3.1957 年“反右”扩大化之后,许多作家都转向了历史题材的创作,其主要 收获有郭沫若的《蔡文姬》、田汉的《关汉卿》、老舍的《茶馆》、曹禺的《胆 剑篇》等。p1EanqFDPw 4.蔡其矫的《生活的歌》、李季的《玉门诗抄》、邵燕祥的《到远方去》、 梁上泉的《高原牧笛》、雁翼的《在云彩上面》、傅仇的《伐木声声》等,都是 50 年代工农业建设的写照。DXDiTa9E3d 5.闻捷的《天山牧歌》、公刘的《在北方》、梁上泉的《云南的云》等,描 绘了以新的劳动生活为主体的富于浓郁地方民族色彩的时代风景画。RTCrpUDGiT 6.新时期初期乡土文学的优秀作品主要有何士光的《乡场上》、古华的《芙 蓉镇》、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叶 蔚林的《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等。5PCzVD7HxA 7.2008 年在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四部获奖作品中,贾平凹的《秦腔》、 周大新的《湖光山色》、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都是以乡村的现状和历史 为主题的作品。jLBHrnAILg 8.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先出现的颂歌主要有郭沫若的《新华颂》、何其芳的 《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艾青的《我想念我的祖国》、胡风的《时间开始了》、 臧克家的《有的人》等。xHAQX74J0X 9.郭小川的组诗《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为当代政治抒情诗 开了一代诗风。 10.《天安门诗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汉语教研室 16 人集体化名“童怀 周”编辑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中的诗歌。LDAYtRyKfE 11.朦胧诗论争中出现的“三个崛起”,是指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 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Zzz6ZB2Ltk 12.在改革开放后的 30 余年间,从莫言的《红高粱》、贾平凹的《浮躁》、 张炜《古船》和陈忠实的《白鹿原》等乡土文学作品,标志着当代文学的最高成 就。dvzfvkwMI1

从意象角度看古船和百年孤独文化内涵

从意象角度看古船和百年孤独文化 内涵 文学中的意象,是指以表达某种抽象的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象征性、荒诞性、哲理性、多义性、求解性为特征,体现作家艺术家审美理想的“表意之象”[1]230-236。《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讲述了马贡多家族开创、兴盛、衰败直至灭亡的一百年历史,《古船》展现了洼狸镇几十年的苦难史和作者对民族精神的眷恋以及对民族明天的美好期望。不论是远在南半球的马尔克斯还是齐鲁大地上的张炜,两位作者都把对民族和历史的深刻反思与对生命和时间的独到见解寄托在一系列的感性存在物上,并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把抽象的哲学思考表达了出来。这些奇诡又丰富的意象在作品中俯拾皆是,如《百年孤独》中的炼金试验室、墨尔基阿德斯的卧室、下了四年十一个月零二天的雨、弥漫的黄色、不祥的猪尾巴;与之相应,《古船》中有老磨屋、连

阴连雨天、纯净的白色、带镭的铅筒等等。每一个意象上都有各自不同的象征意义,因为文化背景不同,作者的文化观也迥异,所以两部作品对应的意象的象征意义上同中 有异,在作品中的作用也随之变得复杂。下面笔者将从两部作品中挑选出三组主要的 意象,并逐对进行分析。 一、时空:炼金室与老磨屋 炼金室是《百年孤独》中举足轻重的一个意象,它是吉普赛人墨尔基阿德斯为奖励老布恩地亚发现宇宙真理而送给他的。墨尔基阿德斯是智慧的代表,是外界文明和宇宙真理的传播者,这个炼金室实质上就是他的智慧具象化后的实体,是他精神赖以存在的地方。随着乌苏拉对宅邸的扩建,这个具象化实体被一分为二,一个是奥雷良诺上校的银匠室,一个是墨尔基阿德斯的卧室。当它还只是一间炼金试验室的时候,就深深地迷住过老布恩地亚和他的二儿子也就是奥雷 良诺上校,他们废寝忘食地在里面研究提炼金子的方法。炼金室分化以后,银匠室锁住了奥雷良诺上校,他在里面铸造小金鱼,做

论张炜小说《柏慧》中的流浪意识

论张炜小说《柏慧》中的流浪意识 张炜是新时期的重要作家,《柏慧》是其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通过书信的方式讲述了“我”和“我的家族”身心流浪但最终回归葡萄园的全过程。本文从流浪意识入手,研究张炜小说流浪书写的成因及其在小说中的体现。一、《柏慧》中的精神流浪 (一)边缘化和疏离感 在《柏慧》一书中,我们能看到以“我”为代表的当代知识分子一直被边缘化。“我”从地质社——零三所——杂志社——葡萄园一路上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如人面兽心的柏老、蝇营狗苟的“瓷眼”、趋时奉势的柳萌;但也遇到了仗义可靠的果园四哥夫妇,善良纯洁的小鼓额……这也是“我”流浪到回归的过程。 当“我”在地质社读大学时,由于父亲的“秘密”被爱人柏慧告知了柏老,“我”被记了大过,艰难地度过剩下的日子,后被分配到了零三所,在这里“我”见识到了与柏老大同小异的“瓷眼”,他拉拢势力的手段以及无处不在的心腹让“我”见识到了人性的颓废与险恶。当他们发现“我”是异类时,“我”又开始被排挤和边缘化,最终被迫离职。来到杂志社,本以为终于能过上稳定的日子,但在经济大潮的不断冲击下,杂志社不再是单纯的文学组织,而是为了迎合市场和大众的口味使内容不断低俗化,不堪入目的小广告和大片娱乐八卦新闻让“我”再次想要逃离,“我”辞去了杂志社的工作回到了葡萄园。随着机器轰鸣声的到来,大片的土地田野被“侵占”,大面积的污染使得渔民被迫迁移,这里也不再是印象中的家园。在《柏慧》这部小说中,主人公不断被边缘化,在经历了形形色色的人之后,终于发现人是可以区分为“善”与“恶”两种血缘的。 以“我”为代表的当代知识分子即使经历了现实的强烈冲击,经历了一次次的焦虑与迷茫、彷徨与不安,但仍旧不言放弃,仍然追求真、善、美。主人公“我”在给老胡师的信中明确表示坚定人文主义信念:“人为了追求高贵,可以贫困,可以死亡。”事实他也是这么做的,在离开零三所后他再次给老胡师写信。

论张炜《古船》中的流浪意识

论张炜《古船》中的流浪意识 《古船》是张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20 世纪80 年代末发表,至今仍受到广泛关注。它以一个古老的城镇映射了整个社会,以一条河流象征了生生不息的生命,以一个家庭的沧桑抒写了灵魂的困境与挣扎。 小说内容跨越了近半个世纪,讲述了小村庄洼狸镇在四十年中各时期的重大事件以及隋、赵、李三大家族的沧桑变化。作品以隋家为中心,主要讲述了隋家家道中落,隋迎之抱病身亡,隋不召出海远航,隋见素不甘命运为振兴家业做顽强斗争,隋抱朴从守磨人后来奋起抗争,赵多多将隋家家业据为己有等一系列事件,表现了书中人物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斗争与屈服。 本文将从流浪意识入手,研究《古船》中体现出来的流浪意识,并探索张炜流浪意识书写形成的原因。 一、流浪与流浪意识 流浪的行为在人类诞生之初就已经形成,它是人类适应自然而做出的能动反应。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极其低下,社会发展缓慢,最早的人们定居下来进行种植,从而促成了农业的出现,定居耕种收获粮食就能够让生活得到保障,因此人们不再四处流浪。而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则恰恰相反,他们如果依靠定居是无法保证生活的,因此必须逐水草而迁徙放牧,这就是流浪的体现。固守本土和流浪成了人类情感与理想追求的一对矛盾。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文学作品也刻上了流浪的印记。 对流浪的书写是人们千百年来反复使用的文学母题,在中外作品中都可以看到流浪的痕迹。如《荷马史诗》中的奥德修斯,再到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西方的流浪者形象更多是一种文化英雄,他们乐观积极,勇敢地完成一系列的重大发现和创造。中国的流浪文学作品也有很多,但却没有形成系统,只可以零散地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见到,如《西游记》《水浒传》等。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安土重迁的文化传统,在封建社会时期,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流浪没有在社会上形成风尚。流浪和流浪文学之间的关系是互为表里、共

论张炜小说《独药师》中的流浪意识

论张炜小说《独药师》中的流浪意识 《独药师》是张炜在2011 年获得茅盾文学奖五年后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部作品以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革命为背景,讲述了基督教徒登陆山东半岛,传统教育与医疗被西式学校及西式医院所干扰,半岛的养生世家季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小说以长生秘籍为背景,将时代与革命相融合,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融入神秘色彩,将季府传人季昨非对长生、爱情、革命的倔强追寻描述得淋漓尽致,并一以贯之涉及张炜小说中通有的流浪意识。本文将分析张炜长篇小说《独药师》中流浪意识的内涵、形成原因及体现。 一、流浪意识的内涵 (一)对自由的倔强追寻 《你在高原》《九月寓言》《我的田园》等作品都展现出主人公对自由的倔强追寻。《你在高原》中的宁吉虽然年事已高,却执着于寻找醉虾,不远万里骑着大红马跨越南方,有着令人无法理解的痴狂。《九月寓言》中的小村人不断奔跑、停留、再奔跑,漂泊、栖居、再漂泊,实际上也是对心中理想的倔强追寻。小说《独药师》的扉页上写着“谨以此书,献给那些倔强心灵”。张炜的流浪意识并不是单指单纯的“倔强”,不是简单地与性格相关,而是指一份倔强追寻纯洁的流浪心灵,是指对真理的爱与自由追寻。有着这种心灵的人不会搞机会主义,他们认准了一个目标就会一直走下去,对真实和纯洁度有着至死不渝的追求。《独药师》中季府老爷季昨非对长生、爱情、革命的追寻都与这种生命品质有关。张炜怜惜有着这样心灵和品质的人,愿意把心血之作献给他们,他作品中通有的流浪意识,无不表现出其对自由的倔强追寻。 (二)对人类精神构建的思考 精神是一种能够自由活动、有生命迹象的属于生物范畴内的存在形式,而构建人类精神一般指构建人类良好的品性。张炜本身没有那么强烈的物质欲望,也没有那么强烈的竞争意识,但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影响下,快节奏的生活逐渐成为潮流,一部分人变得急功近利,本应自由纯真的人性逐渐被改变,也不再对质朴美好的事物进行追寻。张炜曾说过,人一旦陷入物质潮流中,再想

张炜古船

《古船》是著名作家张炜的一部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小说,获得庄重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重要奖项,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古船》描写了胶东芦青河畔洼狸镇上几个家庭40多年来的荣辱沉浮、悲欢离合,真实地再现了那个特殊年代里人性的扭曲以及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那块土地的变化。作者以细腻而饱含深情的笔触,勾勒众生,文本深厚而富有感染力。它是当代中国最有气势,最有深度的文学杰作之一,是“民族心史的一块厚重碑石”。它以一个古老的城镇映射了整个中国,以一条河流象征生生不息的生命,以一个家庭的沧桑抒写灵魂的困境与挣扎。 《古船》中篇小说,原载《当代》1986年第四期。本书是《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系列之一,本小说讲述的是洼狸镇上李家、赵家、还有隋家数十年的恩怨和变化,是中国农村在历史转型中的阵痛典范。本文试图就《古船》中贯穿始终,时隐时现的女性声音用叙事学与巴赫金(Bakhtin)的对话理论进行分析,将作者有意或无意表现的女性声音放到历史与现实的环境中讨论,并结合男性的话语权威进行浅析,从而获得古船的象征意义,得出历史与现实中。女性话语过分依赖男性话语权威所造成的悲哀与无奈,以及女性的真正出路在于两性对话的结论。 这部具有深百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小说,描写胶东芦青河畔洼狸镇上几个家庭40多年来的荣辱沉浮、悲欢离合,真实地再现了那个特殊年代里人性的扭曲以及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那块土地的变化。 这是一部民族的沧桑心灵史,小说生动地刻画出隋家几个子女在历史的长河中性格和命运的变迁:大儿子抱朴经历了父亲和二娘的死,目睹了历次政治运动的残酷,变得压抑沉默。二儿子见素要把已承包给赵家的粉丝厂夺回来。美丽而高贵的小女儿含章一直生活在赵家四爷爷的阴影下……耻辱与仇恨、欲望与冲动,一次又一次使他们置身于现实的两验证境地。 《古船》是当代中国最有气势,最有深度的文学杰作之一,是“民族心史的一块厚重碑石”。它以一个古老的城镇映射了整个中国,以一条河流象征生生不息的生命,以一个家庭的沧桑抒写灵魂的困境与挣扎。古船,就是中国。 张炜认为:“一个作家心灵的指针要永远指向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他要密切关注时代风云,反映人民的疾苦和呼唤”,要用心去写作。这“心”便包涵了作家的情感意识和哲学审视。继《秋天的思索》与《秋天的愤怒》之后,他慢慢收回了关于芦青河和葡萄园那种理想主义的恋歌,将炽热深沉的爱推广为对历史的责任感,把思考的对象由迫近现实的人与事转向更为久远而广阔的人生。 《古船》以洼狸镇为焦点,在近四十年的背景上,对中国城乡社会面貌的变迁与人民生活的情状作了全景式多层次的描写。从土地改革运动中血与火的较量,到三年困难时期的艰难岁月,“文化大革命” 中惊心动魄的复杂激烈斗争,以至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严峻的形势及历史趋向,展示出中国当代社会的一个缩影。 在当代文坛上,浸透着强烈的历史意识的作家作品虽绝非只有张炜和《古船》,但《古船》却具有它的独特性,表现出作者对历史的一种痛心疾首的沉思,对人生的深邃关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大声呼喊,包容了作者一种沉重的忧患意识。 这一意识便通过主人公隋抱朴传达出来。表现最突出的一点是抱朴的忏悔意识。这和他父亲隋迎之的负罪感一脉相承,不同的是,他的忏悔具有更深广的“时空涵量”。在他童年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当代文学》多项选择填空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408)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当代文学》多项选择填空题题库及 答案(试卷号:2408)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当代文学》多项选择填空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408) 盗传必究一、多项选择题1.“反右”时被打成右派的新中国第一代诗人主要有()。 A.穆旦B.邵燕祥C.艾青D.流沙河2.《三家村札记》的作者是()。 A.邓拓B.吴南星C.吴晗D.廖沫沙3.韩少功“寻根文学”的主要作品有()。 A.《爸爸爸》 B.《诺日朗》 C.《女女女》 D.《归去来》 4.1985年崛起的“第五代导演”拍摄的探索影片主要有()。 A.陈凯歌的《黄土地》 B.张军钊的《-个和八个》 C.田壮壮的《猎场札撒》 D.郑洞天的《邻居》 5.马原运用“元叙事”手法创作的小说主要有()。 A.《冈底斯的诱惑》 B.《虚构》 C.《西海的无帆船》 D.《青黄》 6.被排除在“第一次文代会”之外的重要文学家主要有《边城》的作者、主编《文学杂志》 的著名美学家,以及在沦陷区广受欢迎的女作家等,他们是()等。 A.沈从文B.郭沫若C.张爱玲D.朱光潜7.在重返文坛的作家中,“七月诗派”的诗人主要有()等。

A.绿原B.牛汉C.曾卓D.辛笛8.“中国三大史诗”是指()。 A.藏族的《格萨尔王传》 B.蒙古族的《江格尔》 C.白族的《开天辟地》 D.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 9.方之的《内奸》描写的两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事件是()。 A.田玉堂掩护快要临产的共产党员杨曙B.田玉堂当上了蚊香厂长C.田玉堂当上了政协委员D.田玉堂在“文革”中深陷冤狱10.在90年代产生的“读物型”作品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 A.《一地鸡毛》 B.《情爱画廊》 C.《无雨之城》 D.《文化苦旅》 11.“山药蛋派”或“山西派”的主要作家有()等。 A.马烽B.西戎C.束为D.孙犁12.郭小川著名的叙事长诗“爱情三部曲”是指()。 A.《白雪的赞歌》 B.《一个和八个》 C.《深深的山谷》 D.《严厉的爱》 13.预示着当代文学新走向的“三只报春的燕子”是()。 A.《曙光》 B.《班主任》 C.《伤痕》 D.《哥德巴赫猜想》 14.1985年崛起的“第五代导演”拍摄的探索影片主要有()。 A.陈凯歌的《黄土地》 B.张军钊的《一个和八个》 C.田壮壮的《猎场札撒》

张炜《古船》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张炜《古船》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张炜小说的语言风格

张炜是我国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位重要作家,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发表作品开始,他至今已在文坛辛勤耕耘近四十年。他曾说过: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即使面对仅有的三个听众也要倾注满腔热血。”他以一支笔加上无限的精力创作了《古船》《九月寓言》《外省书》《远河远山》《柏慧》《能不忆蜀葵》《丑行或浪漫》《刺猬歌》及《你在高原》 (十部) 和散文《融入野地》《夜思》及文论《精神的背景》《当代文学的精神走向》《午夜来獾》等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张炜不停迸发着的热情和奔跑不息的追寻。其中,他的小说更以朴素明快的语言熔铸了广阔的诗性和厚重的心灵思索,给人以激荡灵魂的叩问。 我读的第一本张炜的小说是他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你在高原》,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文学上重要的纯文学著作。这十本书深深的震撼了我,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小说。第一次,我向往了他笔下的那片平原和山地,渴望了广阔的大海和高大的橡树,我走过了条条溪流座座山川,我看到了明亮的鹿眼和雪白的李子树,一切的一切,不知道哪里有着故事的源头。之后,我阅读了他的其他作品,如《古船》《九月寓言》《蘑菇七种》等。正如张炜所说的:“优秀的作家必须是有个性的。”张炜的小说不仅体现了他独特的思考和人文关怀,小说中的语言本身也给予了我们极大的独特享受。他的语言风格最突出的特点是朴素,而即使朴素,也以一种沸腾的激情凝结了高层次的诗意。 许多人都认为张炜的小说过于朴素,但是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朴素的实质是更接近表达意义的本身。张炜说:作“家最要紧的是要诚恳,要质朴。作家嗓子比不上播音员,思辩比不上哲学家,漂亮比不上影星,作家只有一份质朴的感情。”通过朴素的语言表达质朴的情感能使这种情感更加深刻,也更加能打动人。但这并不是说只有朴素的语言可以表达质朴,华丽的辞藻也可以,不过却多了一层铺垫,不是那么的直接。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文字才感人,因为它们是经过了心灵过滤的。最常见最普通最不时髦的词汇也许是最恰当最

热点作家03 张炜(解析版)-2021年中考考前现代文阅读热点作家预测系列

热点作家03 张炜 一、人物简介 张炜,1956年11月生,山东龙口人,原籍栖霞,中共党员。是中国当代文坛一位擅长长篇写作、执著于简朴生活的作家。1976年高中毕业后,回原籍在农村参加工副业劳动。1978年考入鲁东大学(原山东烟台师范学院中文系)。1980年毕业后到山东省档案局工作。同年发表小说处女作。 1984年调山东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历任栖霞县橡胶厂技术员、工人,中共山东省委办公厅档案编研处干部,山东省文联专业作家、创作室副主任,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万松浦书院院长;兼任山东省师范大学烟台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山东省龙口市政府副市长、市委副书记,全国青联委员,山东省青联副主席、山东省青年文体委主任等。 二、主要代表作品 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柏慧》《家族》《外省书》《能不忆蜀葵》《丑行或浪漫》《刺猬歌》等,中篇小说《秋天的愤怒》、《蘑菇七种》、《瀛州思絮录》等,短篇小说《玉米》《声音》《一潭清水》等,散文《融入野地》《夜思》《筑万松浦记》等,诗集《皈依之路》《家住万松浦》等。有《张炜自选集》(6卷)、《张炜文集》(6卷)、《张炜文库》(10卷)等多种文集出版。部分作品译有英、法、日、德等多种外文版本。张炜的小说也被美国、法国等国家教育部列为高等教育教材,成为高等教育考试必读书目。 三、荣誉时刻 1.《声音》获1982年全国短篇小说奖。 2.《一潭清水》获1984年全国短篇小说奖。 3.长篇小说《古船》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1986年长篇小说奖,被评为“世界华语小说百年百强”和“中国文学百年百优”。 4.《九月寓言》获上海第二届中长篇小说大奖一等奖、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并被评为“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图书”。 5.《刺猬歌》于2007年获得了由美国总统亚太顾问委员会颁发的“杰出成就奖”(张炜是亚洲地区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作家)。颁奖词:表彰你在现代小说、诗歌及评论上的杰出成就。你六百多万字的深刻的现代文学作品为包括美国文化在内的所有文化背景下的作家树立了楷模。你的理想主义和对自然的热爱渗透在你的全部作品中,使之成为敏锐的创作的典范。我们表彰你思想上的广泛性,尽管你的创作保留着中华民族品格的印痕。

论张炜《我的田园》中的流浪意识

论张炜《我的田园》中的流浪意识 20 世纪80 年代物质文明的发展牵动文学价值标准的变迁,面对不断异化的文学市场和现代化社会带来的精神压迫,张炜通过书写流浪意识,进行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救赎。他坚守文学的传统理想,向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他以流浪的姿态传达其对于高度物欲主义的反抗,描绘出一代传统文人对人文精神的执着守望。 一、流浪意识的载体 流浪是由人们主动或被动进行的一种四处流转、行踪无定的行为,张炜于《我的田园》中的流浪书写更多强调着知识分子们出于理想主义而展开的集体追寻,他们听凭深埋心底的原始欲望,抵御着世俗的虚无与浊垢,不断跟随心中的理想漂泊。书中罗列了许多各有特点的流浪者形象,比如不安于一处的拐子四哥、远离城市的肖潇和罗玲以及最着重刻画的主人公宁伽等。从地质学院到零三所、杂志社,再到葡萄园,宁伽在流浪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自省,面朝着精神深处的信仰而不断寻觅。 张炜对于宁伽的内心世界进行了大量的描绘,对于宁伽而言,他肩负着家族的遗恨和寻觅真相的使命,回想起那个为了心中的理想而一生奔波于革命事业、最终却含冤而死的父亲宁柯,他的情感由最初的懵懂不解到后来感同身受。随着年龄的增长,摆在宁伽面前的世界变得愈加复杂,他在内心的指引下流浪与体味,逐渐对父亲心底所坚守的流浪信念和革命理想有了更深的理解与触动。宁伽反思与继承上一辈人的流浪精神,因此当自己也成为父亲,在无数个奔跑寻觅的梦里,他时常回忆起那个小小的孩童——他的儿子小宁。 孩童形象的塑造不仅传达了宁伽对于父亲复杂情感的迁移和对儿子的思念与美好情感的向往,更蕴藏着他对人性的思考和世俗背面的忖度。在色调灰暗沉重的梦境里,宁伽脑海中的小宁却显得异常纯粹和富有生机,小宁同许多其他孩童一般身材单薄,因此即便身置世俗的牢笼,也可以轻易挣脱。纯粹自由的灵魂不受世俗桎梏,如同千千万万个曾经年幼的成人,而当宁伽回忆起自己故去的童年和已逝的外祖母、母亲时,恍知早已不觉间流浪于这条没有终点的

《古船》的思想价值

思想价值(即下面的3点) 在《古船》中,以对历史血腥的真实还原与对现实苦难的直面相结合,在主人公抱朴的最终抉择中寓含了自己的期望:改革时期的民族文化人格亟待整合,民族发展要想避免重蹈覆辙,民族要振兴,必须作出新的文化选择。 《古船》以胶东小镇洼狸镇自土改至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历史作背景,展开了镇上隋、赵、李三家族间的恩怨。这是一段刚刚逝去的历史,带着几千年的深刻印痕,与现实紧紧交织。这段历史中,三家族间的恩怨与历次政治运动相互纠葛:老隋、老赵、老李家人们的命运浮浮沉沉,仁厚的、刚毅的、怨毒的、痴狂的、伪善的、怪诞的灵魂不断地轮回和重现。而其中,作者最想凸出的,是历史进程中两股相互盘结较量的力:一股能够顺应和推动历史与人类的脚步,另一股则会死死地拽住历史的行进步伐。历史在这种盘结中艰难行进,有时会停滞,也有时甚至会反复,会出现历史洄流,这才是作者真正为民族忧虑的。那又是一段荒诞的历史。与人类自由要求的悖反,是这荒诞的根源:为着改变农民命运的土地革命,在这儿被简化成了报复和杀戮;对剥削阶级特权的剥夺,被改造成了对个体生命的剥夺;从“文革”中的夺权、绝食、致敬电,一直到洼狸镇的承包大会,历史不断地上演着荒诞戏。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都失去了保障,饥饿、寒冷、杀戮、冷酷吞噬着人们的生命。理性的丧失带来兽性的膨胀,洼狸镇上血流成河。对历史的拷问中,作者直逼人性深处的扭曲与异化。那段历史同样充满了耻辱与苦难。人的尊严遭到肆无忌惮的践踏,隋家三兄妹苦难挣扎的焦灼沉重得令人窒息。现实承载着历史的重负,死人紧紧地拖曳着活人,《古船》中每一声沉重的叹息、痛苦的呐喊都扣击着人们的心弦。1、把笔触探及作为传统文化心理的母体与原型的农民文化意识、农村人际结构的深层,张炜的思考已提升到人类文化意识的哲学高度。 2、《古船》之所以震撼人心,关键在于它毫不讳饰地、充满道德义愤地拷问着历史,拷问着苦难、拷问着人性。对于极左路线、封建糟粕是怎样地与人性恶结合,干扰着无产阶级专政和阶级斗争、怎样造成了土改复查中和党内两条路线斗争中的冲突、流血,张炜不惮于作真实的揭示。赵炳形象当代形态上的典型意义因而生成。当代农村,封建阶级已被消灭,旧的所有制形式已不存在,它们会不会死灰复燃?还有没有有继承人?会不会借其他面目继续提出自己的政治要求?还会不会有赵炳第二,赵炳第三?鬼影似的二槐——赵多多第二,不是已经开始作恶了吗?洼狸人什么时候才能不迷信那些貌似权威的东西?压在民族身上的历史因袭何时能够摆脱?走向未来的坚实的起点在哪里?追问中,《古船》沉郁厚重因而产生。

电大《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平时作业2及答案

电大《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平时作业2及答案 电大《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平时作业2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在《三家巷》中,陈家是资本家,何家是官僚地主,周家则是工人世家。 2.王蒙笔下的干部形象主要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刘世吾、《蝴蝶》中的张思远、《相见时难》中的翁式含、《踌躇的季节》中的犁原等。 3.1957年“反右”扩大化之后,许多作家都转向了历史题材的创作,其主要收获有郭沫若的《蔡文姬》、田汉的《关汉卿》、老舍的《茶馆》、曹禺的《胆剑篇》等。 4.蔡其矫的《生活的歌》、李季的《玉门诗抄》、邵燕祥的《到远方去》、梁上泉的《高原牧笛》、雁翼的《在云彩上面》、傅仇的《伐木声声》等,都是50年代工农业建设的写照。 5.闻捷的《天山牧歌》、公刘的《在北方》、梁上泉的《云南的云》等,描绘了以新的劳动生活为主体的富于浓郁地方民族色彩的时代风景画。 6.新时期初期乡土文学的优秀作品主要有何士光的《乡场上》、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叶蔚林的《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等。 7.2008年在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四部获奖作品中,贾平凹的《秦腔》、周大新的《湖光山色》、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都是以乡村的现状和历史为主题的作品。 8.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先出现的颂歌主要有郭沫若的《新华颂》、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艾青的《我想念我的祖国》、胡风的《时间开始了》、臧克家的《有的人》等。 9.郭小川的组诗《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为当代政治抒情诗开了一代诗风。 10.《天安门诗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汉语教研室16人集体化

古船读后感

古船读后感 导读:本文古船读后感,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常言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世间万物皆有所持意义,文字亦不例外。写作是记录感情,阅读是对情感的第二次激发,读后感则是我们情感生发的结果。下面,为您带来“古船读后感”,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内容尽在。 古船读后感1 “人在别处动脑筋,造出了机器,给马戴上了笼头,这都不错。可是他自己怎么才能摆脱苦难?他的凶狠、残忍、惨绝人寰,都是那个地方、哪个部位出了毛病?先别忙着控诉、别忙着哭泣,先想一想到底是为什么吧。不会同情、不会可怜人,一个老太太吃糠咽菜活到了八十岁,正该是为她祝寿的时候,却用刀撬开了她的锁子骨,又把她活埋到红薯窖里!人哪人哪,这就是人群中发生的!老太太没有一点错,活的老老实实,吃谷糠时,里面的虫子又白又胖,不舍得扔,一块煮了。假使她真有错,八十岁的老太太又怎么不能原谅?……”这是抱朴对弟弟见素倾诉的一段话,读着这些话,心好像被沉甸甸石头堵着,闷闷的透不过气来。 一直以来,我认为五马分尸这种酷刑,已经废止,谁知土改时再现,五牛分尸—将头与四肢各缚一牛,喊起号子,同时喝牛,身份五分;放天花—头顶上砸入一枚长钉,猛地拔出,红花四溅;点天灯—将头发拢起,浇上煤油或豆油,然后点火,观赏那红中透蓝的火苗;更

甚者不分男女老少,将40多人用铁丝从人的锁子骨穿过,排成一排,推到红薯窖里,扔石头,活埋等等,这就是我们同胞做出的事情,在指责、怀恨南京大屠杀时,我们是否会想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古训,丧绝人寰的事情在一个孩子(抱朴)的眼前上演,事隔四十年后亲自诉说出来,这要承受多久的心灵创伤。 抱朴是作者倾心塑造的形象,当他从小看到土改中惨死的人群,亲眼看到父亲和后母惨死,小小年纪背负着太多的痛苦,所以他一直缄默着,在自家的老磨房中磨着绿豆,静静观看身边发生的一幕幕荒诞剧,看着一个个跳梁小丑在历史的舞台上演出,直到后来,他终于战胜自己怯懦的本性,在粉丝厂快倒闭的关头,勇挑重担,当起粉丝厂的负责人,开始新的征程,正像他说的:“越是做大事情负大责任的人,越是要多想想苦难,学会恨一些人,学会寻思往事。这一点不能含糊,含糊了,苦难迟早又来了。”他记得叔父隋不召的遗愿,寻找探测队丢失的“铅筒”,因为那含有放射性元素,会对人身体造成伤害,就像叔父叮嘱的那样,村里每生一个孩子都要到家里看看,是否健康,把社会的责任当成己任。回想现在,部分商人为了一己私利,随便将有毒有害物质排放江河,致使附近出现了一个个癌症村;毒奶粉、假鸡蛋充实市场,毒害着我们的下一代,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是否能不为目前的蝇头小利所惑,多想想长远目标,就像抱朴所说,要讲诚信,不能贻害后代,不能让某个品牌在国际市场失信,这才是做人之根本。

张炜作品中隋抱朴人物形象研究

一个理性的赎罪者 【摘要】张炜《古船》中的人物隋抱朴身上,充满了理性与本能的斗争,原罪与赎罪的痛苦。本文试图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分析张炜作品中隋抱朴这个人物形象 【关键词】隋抱朴;理性;本能;本我;超我;原罪;赎罪 小说《古船》塑造了隋抱朴、隋见素、隋含章、隋不召、赵炳、赵多多、李知常等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写出了他们的真实心态和复杂性格。在这诸多的人物中,隋抱朴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尤为深刻,作者在他身上不吝笔墨,塑造了一个内心承荷着历史的重担、充满挣扎与徘徊的地主家的长子的形象。 一、理性与本能的斗争 隋抱扑就这样终日坐在洼狸河畔的磨屋里,每日重复着同一项工作——将绿豆放进传送带。抱扑是沉默的,痛苦的。作品中的抱朴,终日沉浸在对苦难历史的回忆与反思当中。抱扑在磨坊里消磨掉了时光,也错过了深爱的小葵,对主动示爱的闹闹而又不敢追求。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的整体。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自我与超我是由本我逐渐分化来的。本我包括一些本能性的冲动,其中又以性的冲动和侵犯冲动为主。自我是本我发展过程中与周围的现实世界相互接触,从而在适应现实环境中形成的。它受“现实原则”支配。超我是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将社会规范、道德标准、价值判断等内化的结果,即平常所说的“良心”、“理性”。它遵循“道德原则”,评

价是非善恶[1]。 在隋抱朴身上,就充满了本我与超我的矛盾、理性与本能的斗争。面对小葵河滩约会的邀请,隋抱朴没有拒绝,于是由于本能的冲动,抱朴爱上了小葵。然而,当小葵告诉他:她要嫁给老李家的李召路,隋抱朴面对这现实,他却无能为力。因为这是老赵家的决定,是族长四爷爷赵炳点头应允了的。在此时,“深爱小葵的隋抱朴的自我受到宗族观念的束缚、受到社会规范的约束,在强势的超我的面前,隋抱朴只有选择沉默。” [2] 但是,具有性的本能的自我却仍不断地起来挑战超我的强势地位。这就导致了隋抱朴的心中的痛苦的斗争。小葵嫁给李召路后,抱朴的思念一分未减,受尽了折磨。后来头痛欲裂,隋抱朴就用一根布条将脑袋捆起来。终于,在一个雷雨之夜,抱朴本能的自我终于爆发了。抱朴跑到了小葵的窗下,一拳砸开了窗子,他得到了与小葵在一起的欢娱。半年多后,从东北传回了死讯:煤窑冒顶,在东北挖煤的小葵丈夫李召路给埋在了几百米深的地底下。从此之后,抱朴夜里总是听到煤窑冒顶的轰鸣,召路的呼吸。抱朴虽然仍然爱着小葵,但是他认为李召路的死是由自己造成的,内心受到不断的谴责,冲动的自我不断受到良心与理性的超我的拷问。抱朴受到社会观念与理性自我的束缚,遵循“道德原则“的超我压制本我的本能性冲动,于是,他再也没有走近小葵的窗口一步。 二、“原罪”和“赎罪”:隋抱朴的心灵挣扎 隋抱朴是作品描写得最充分最细腻的一个人物。他是历史铸就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