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试论张炜《古船》的艺术成就

试论张炜《古船》的艺术成就

编号2011062155

毕业论文(设计)

(2013届本科)

论文题目:试论张炜《古船》的

艺术成就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 2011级汉语言文学专升本

作者姓名:张俊莉

指导教师:张存孝职称: 副教授

完成日期: 2013 年 4 月 28 日

目录

陇东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诚信声明 (1)

试论张炜《古船》的艺术成就 (2)

中文摘要 (2)

一、引言 (2)

二、小说结构分析 (3)

(一)、历史层面 (3)

(二)、精神层面 (3)

三、人物形象分析 (4)

(一)、隋抱朴 (4)

(二)、隋含章 (5)

四、小说意象分析 (6)

(一)、古船 (7)

(二)、老磨屋 (8)

五、结论 (9)

参考文献 (9)

英文摘要 (10)

致谢 (11)

陇东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亲笔签名)

二O一年月日

试论张炜《古船》的艺术成就

张俊莉

(陇东学院文学院甘肃庆阳745000)

摘要:《古船》是一部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比较独特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古船》回溯四十年当代民族历史、深入探究民族的灵魂的去旧迎新、并达到巨大的历史深度和开阔的视野,成就突出,内涵深刻。本文通过对《古船》思想与艺术的相互贯通,从多层次、多角度分析,深入解读作家张炜的作品《古船》。

关键词:艺术成就;《古船》;小说结构;人物形象;意象

一、引言

当代文学在1985年前后开始自觉地以文化视角对人的生存状态作理性的审视。这一视角的确立,使文学呈现出一种强烈的整体意识和民族(地域)意识。作品的历史纵深感强化,对各种文化的特殊性的认识也较以往的阶级学、社会学的表现更贴近人的深层内容.一个仅有二十多岁的青年作者,一个有沉重的道德感,苦难意识和理想主义色彩的作家,在《古船》中,以对历史血腥的真实还原与对现实苦难的直面相结合,在主人公抱朴的最终抉择中寓含了自己的期望:改革时期的民族文化人格亟待整合,民族发展要想避免重蹈覆辙,民族要振兴,必须作出新的文化选择。

《古船》以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农村社会结构和经济关系的变动为契机,以胶东小镇洼狸镇自土改至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历史作背景,展开了镇上隋、赵、李三个家族间的恩怨以及以三个家族为代表的三种社会力量的消长和变化。这是一段刚刚逝去的历史,带着几千年的深刻印痕,与现实紧紧交织。这段历史中,三家族间的恩怨与历次政治运动相互纠葛:隋、赵、李三家人的命运浮浮沉沉,仁厚的、刚毅的、怨毒的、伪善的、怪诞的灵魂不断地轮回和重现。而其中,作者最想凸出的,是历史进程中两股相互较量的力:一股能够顺应和推动历史与人类的发展,另一股则会死死地拽住历史的行进步伐。历史在这种较量中艰难行进,这才是作者真正为民族忧虑的。现实承载着历史的重负,死人紧紧地拖曳着活人,《古船》中每一声沉重的叹息、痛苦的呐喊都扣击着人们的心弦。把笔触探及作为传统文化心理的母体与原型的农民文化意识、农村人际结构的深层,张炜的思考已提升到人类文化意识的哲学高度。

胶东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日里夜里牵扯着一个胶东青年的心灵,基于深切的关注产生的思考不能不深刻,贯穿其中的故土情怀也不可能不强烈.《古船》中所描写的粉丝大厂,在胶东半岛上的招远,作者的故乡龙口及莱阳几乎每个镇子上都有一两处.它们每年为当地经济创造的效益使之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每一个粉丝厂都在一片白沙地上竖立着一排排的木桩,木桩之间的铁丝上晾晒的雪白粉丝在阳光下白得耀眼,晾粉女工穿梭在木桩间,愉快的歌声感染着过往的行人.《古船》中的晒粉场位于海边,蓝天碧海白沙,一排排白亮亮的粉丝与蓝天上的白云有何不同?真正是作者记忆中美丽的故乡的写生画。《古船》也因而成为作者最具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八十年代经典的现实主义作品.与前期短篇小说相比,《古船》沉郁厚重,冷静的理性叙述与剖析代替了单纯的诗性发言,而又少有后来创作中的长篇心灵倾诉的说教嫌疑,所以,《古船》一直以来被许多评论认为是张炜最好的作品。

二、小说结构分析

《古船》将国家、民族的苦难浓缩在洼狸镇这个小镇上,又将一个小镇的苦难浓缩在小镇的人民身上.作者虽未直言国家的苦难,却以胶东小镇洼狸镇自土改至改革开放40余年的历史作背景,讲述了隋、赵、李三个家族之间的恩怨情仇,真实地再现了那个特殊年代里人性的扭曲与异化以及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那片土地的变迁。

(一)、历史层面

在这个层面上,作品深入地反思了当代历史上由于频繁的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使社会进步遭到抑制和阻碍,使社会中残存的封建宗法势力和专制思想的余孽得到复苏。作品进一步把笔触深入到人性和民族的历史文化深处,通过这座乡村小镇上众多人物的“典型性格”和由他们所构成的“典型环境",揭示了在民族个体身上所潜存的民族历史文化和心理意识的积淀对现实变革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在这个层面上,作品不但写出了国民的种种封闭、落后和愚昧、保守所造成的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和现实变革举步维艰,而且也写出了人们恶劣的贪欲和权势欲所带来的当代历史长期动荡不安、流血争斗和对现实变革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作用。

(二)、精神层面

与此同时,作品也以浓重的笔墨描写了民族个体的思想自觉、精神解放和人格觉醒的漫长而又曲折的心路历程。

在作品精心塑造的理想人物隋抱朴身上,作者不但让他承担了阶级的历史的沉重负

担与巨大苦难,而且也让他通过痛苦的忏悔、自省和反思,在马克思主义理性之光的引导与历史巨变的感召下,从阶级的历史的重负、个人的痛苦与不幸和道德的自我完善的蜗居中挣脱出来,走入一个更加光明也更为宏阔的人生境界。

作品之所以把文革这段荒诞、苦难的历史作为一个对象进行描写,正是为了对中国社会的思想进行反思,只有对这种文化历史进行深刻的反思,才便于人们驾好驶向未来的船。

三、人物形象分析

《古船》这部作品在再现历史岁月的同时,也写出了人性的迷失和对精神家园的寻求。张炜认为:“一个作家心灵的指针要永远指向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他要密切关注时代风云,反映人民的疾苦和呼唤",要用心去写作。这“心”便包涵了作家的情感意识和哲学审视。继《秋天的思索》与《秋天的愤怒》之后,他慢慢收回了关于芦青河和葡萄园那种理想主义的恋歌,将炽热深沉的爱推广为对历史的责任感,把思考的对象由迫近现实的人与事转向更为久远而广阔的人生。

《古船》在洼狸镇近四十年的背景上,对中国城乡社会面貌的变迁与人民生活的情状作了全景式多层次的描写.对革命阵营内部的过激行为及因此而导致的血腥恶果的描写,更体现出了作品坚实的理性色彩。

从土地改革运动中血与火的较量,到三年困难时期的艰难岁月,“文化大革命”中惊心动魄的复杂激烈斗争,以至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严峻的形势及历史趋向,展示出中国当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在当代文坛上,浸透着强烈的历史意识的作家作品虽绝非只有张炜和《古船》,但《古船》却具有它的独特性,表现出作者对历史的一种痛心疾首的沉思,对人生的深邃关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大声呼喊,包容了作者一种沉重的苦难意识.这一苦难意识便通过隋抱朴、隋含章传达出来。

(一)、隋抱朴

隋抱朴有着深重的苦难意识,他是一个历经人生苦难、饱经世道沧桑的人,他从小就目睹了亲人和乡亲们遭受的各种非人磨难,可以说,作家张炜把个人、家族、民族、国家的苦难都积聚到了隋抱朴的身上。如此,隋抱朴有着充足的理由去与不公抗争、与命运反抗,将苦难还给施暴者,但隋抱朴以隐忍和忠恕的充满儒道智慧的思想是使自己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充分表达了张炜内心的道德理想:对人文精神的追求、自由人格的呼唤。这也是儒家“仁”的体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有着农民

的身份和体魄,却跳动着一颗知识分子的忧患和内省的心灵".隋抱朴的忧患和内省使他成为家族的忏悔者,一个“坐着的巨人”。表现最突出的一点是抱朴的忏悔意识.这和他父亲隋迎之的负罪感一脉相承,不同的是,他的忏悔具有更深广的“时空涵量”。在他童年时代,世界便向他展示了残酷的现实景象。他亲眼目睹父亲的死、母亲的死、土改时血与火的斗争、三年困难时期的艰难、文革当中人与人之间无休止的戕害与残杀。这惨痛的记忆笼罩了他一生,造就了他沉重苦难的人生观、世界观。他没有泯灭真挚的爱心,而把自己视为洼狸镇这个群体中的一员,不单为自己、为老隋家,也为整个族类作着深刻的忏悔,表现出伦理学范畴的主体的自觉意识。同时,他又不断地发问、探寻,为什么人类要如此互相残害,一代又一代演绎类似的悲剧?他把这归结为人类的“兽性" 和“私欲”。由此,他坚决阻拦弟弟去争夺粉丝厂。但他又无法阻止.他感到孤独,沉重。长期的思索并不能使他摆脱“怯病”的怪圈。在生活与爱情上,他都采取的是一种完全退避的方式。相形之下,隋不召之所以在死后能那么深地震撼洼狸镇,在于他给全镇增添了难能的活力.他的放荡不羁和对外围世界的如痴如醉的追求与向往,以及从生命本体中爆发出来的冲力,使他不安于洼狸镇的闭塞和落后,充满了创造热情和征服世界的雄心。与他相似的李家父子,几乎抛开一切人世挫折,执着于创造和更新,仿佛一股永恒不变的力量推动历史向前进步。这些外在因素融汇到抱朴的内在思索,使他顿悟了人并不因为过去的苦难而放弃今天的奋斗,意识到善良的愿望并不能减少人们的流血牺牲.他必须行动,把理想付诸实践。他最终从怪圈中走出来,自荐担任了粉丝总公司的总经理,靠自己与大家的力量改变洼狸镇,让她更美好。作品在一种绯红的亮色中结尾,表明了作者的博爱胸怀和纯正善良的意愿.

隋抱朴从思考到付诸行动是他对人类、社会、民族思考的结果,同时也是建立在对自我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自身价值的实现。抱朴承受着各种苦难,家庭责任和精神的重担,但是他却没有被苦难击垮,正是由于他深深地体会到了苦难,才懂得了摆脱苦难实现理想的必要性。[3]作家张炜将自己沉重的苦难意识寄托在隋抱朴的身上,隋抱朴最后的站出来挑起拯救洼狸镇的大梁就是张炜苦难的出路,为自己树立起希冀的启明灯。

(二)、隋含章

隋含章是老隋家的小女儿,也是全书中最让我们同情的女性。如果说隋抱朴是苦难的忏悔者的话,那么隋含章就是苦难的忍受者。抱朴一直在探索苦难的根源,并在最后找到了其根源并逐渐战胜苦难,战胜自己的“怯病”。相比较而言,含章就是苦难中的苦难,她对于苦难一直在忍受,遭到苦难的严重折磨.

作家张炜深受儒道文化的影响,这一影响体现在《古船》中人物的命名。《古船》中人物的姓名蕴含着丰富的信息量,能最充分表达人物的某些特点,暗示人物的性格命运,并且还能最充分地体现作家的创作意图,表现作者的文化心理和价值取向,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隋含章的“含章”二字取自《易经》中的《象》:“含章可贞,以时而发。或从王事,知光大也.”。“含章可贞”的卦象为含蓄地处事,保持住美好的德行,有美德而不显耀,如果去从政,不居功、有美德而不显耀,就有个好的结果.含章人如其名,她也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含章"这两个字的深刻内涵。

含章是最有理由、最有资格得到幸福的,可她却成为整部小说中最可怜的女人。含章的苦难来源于她出生在老隋家这个倒霉的家族中,含章的苦难是多重的,生命得不到安全的保障,爱情得不到呼应,尊严得不到保护。含章的苦难也是时代的苦难,文化大革命时她的两个哥哥因为是资本家的后代被人抓走,她被赵多多抓到地窖子里,当赵多多要对含章进行侮辱时,四爷爷的出现解救了她。这也许对于含章并不是一件好事,四爷爷的解救对她而言是逃出狼口,进入虎口。含章是漂亮的,她细眉如描,身高腰细,走到哪里都让小伙子们不知所措。但这份美丽没有为她带来幸福,反而带来了深深的苦难,把她推入四爷爷预先设置的万丈深渊。她从十八岁起就被迫陷入四爷爷的魔爪之下,被其蹂躏了十几年。当她的叔叔做主把她嫁给李知常的时候,她先是答应了,可是结婚前她又反悔了。虽然她也爱着李知常,但是她知道自己的身体已经不再纯洁,已经配不上自己心中的挚爱。当她就这样欲死不能,欲活无趣的生活着的时候,反抗、报复的种子也悄悄地萌芽。一个人承受苦难的能力是有限的,这么多的苦难加在含章的身上已经到了她承受的极限,所以,她拿起了剪刀,将刀尖直指四爷爷。当她把剪刀刺进了赵炳的身体时,也为自己这些年的屈辱与苦难找到了一个宣泄的出口。作家张炜在描写含章准备刺杀赵炳的时候安排了含章还被四爷爷“要”了一次.这种描写不仅无伤含章的形象,反因人类自身弱点的揭示而使这种长达十几年的畸形性关系获得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更富批判力。

四、小说意象分析

文学中的,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黑格尔说过:“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关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对这种外在事物就它本身来看,并不直接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

这本书独特的地方,就是每个读它的人必须用自己的心去体验它。这是隋抱朴对妹妹含章诉说《共产党宣言》的重要,同时也是作家张炜借隋抱朴之口说出了《古船》的重要。《古船》是一部气势宏大、意蕴深邃、形态奇特的长篇小说,其突出特点是厚重、朴实、深刻、有力.我们更应该用心去细细琢磨。在表现手法上,这部写中华民族厚重的心灵史的长篇巨著用了大量的现代主义手法,突出表现为它的象征和意象的扑朔迷离,其中“古船”和“老磨屋”的意象具有深刻含义。

(一)、古船

《古船》这部小说以“古船”为中心意象,以老磨坊、《天问》、《海道针经》、河流、地下河等为副意象,从而在小说中构成树状的意象群,作家张炜试图借助这些含混多义的意象,使小说进入一种深度状态,从而促进故事情节的表意进程,有效地加大了小说的叙事张力与内容深度.小说以船来命名,足以说明船的重要。船是这部小说中的主要事物,贯穿小说始末。洼狸镇的兴败系于船上,因船而兴,因船而败.洼狸镇的支柱产业是粉丝业,粉丝业的支柱是水,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船。同时,船是洼狸镇与外界沟通,了解世界的主要工具。人们乘船而出,将洼狸镇地粉丝载出去,也将自己载出去.人们再乘船而进,将外面世界的物品、文化、思想等新鲜事物带到洼狸镇。船就像是架在洼狸镇和外面世界的一座桥梁,两头连接着生态文明和商业文明,传统文化与先进科技。在整部小说中,船就像是人们驶向幸福生活彼岸的交通工具,而所有洼狸镇的人就是这艘船的舵手,他们掌握着船航行的方向和速度。作为一个因水而生的小镇,船是洼狸镇地主要交通工具,船的每一次航行都承载着人们莫大的期冀,船承载着洼狸镇人摆脱苦难的希望。船,能浮于水,能把人与物渡到彼岸,由于它的这些独特的品性,它最终成为负载人们精神情感、心理情绪的理想对象,从而从通俗走向艺术,从实用走向审美。船在张炜的笔下已超越了实体的意义,它承载着洼狸镇的人驶向经济迅速发展的历史重担,驶向先进科技遍布的另一个世界,船已经是人生历程、民族文化、人文精神的代名词,承载着作家对道德理想的追求,为我们的生命领航.《古船》中孕育了作家张炜沉重的苦难意识,而苦难的表达离不开“古船”。

在《古船》中,隋不召对船的追寻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他相信郑和大叔有一天会驶着一艘大船把他带走。将小说命名为《古船》,这个“古”字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隋不召对船的热爱以及对古船痴痴的追寻.有船就应该有指引船前进的著述,隋不召对船的痴迷还表现在他对航海古书《海道针经》的研究上,他深信不疑这本书是郑和大叔给他的,郑和大叔终会有一天驾驶着那艘大船把他接走,这本书是航海的宝典,“这是叫《海道

针经》的航海古书上的,记不住,就得死!"隋不召视之为生命。隋不召短暂人生旅程的另一头连接着一条大河的兴衰。

船与大海,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因为有海,所以造船;因为有船,所以生海?这好像类似于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船与大海都是作家张炜所钟爱的,船在浩渺无垠的大海中自由航行,驶向自己的目的地。书题“古船”,就是一个具有整体象征意义的意象:它既象征了我们的神舟大地,又有在新时代的风浪中经受新的颠簸的考验的命运.“古船”是民族苦难历史和斗争历史的象征。“古船”代表的不仅仅是这些,它更见证了那个时代的所有不幸与苦难.

(二)、老磨屋

老磨屋在《古船》中的作用和意义是不输于古船的,它象征着老一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和残存的城墙一样,是古老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以前,老磨屋是洼狸镇人生存的依靠,老磨磨出来的浆液所做成的粉丝曾使整个洼狸镇盛极一时,使隋氏一族称霸一时;后来,老磨屋成为洼狸镇人精神的寄托。虽然有时它发出的呜隆隆的声音令人心烦,但它仍然是值得人们敬畏的,它们仿佛是洼狸镇的一个个深邃而博大的心灵。在最苦的日子里,总有人跑到老磨屋这儿做点什么。土改复查那几年,有人要全家逃离洼狸镇,走前偷偷跪在这儿磕头。还乡团把四十二个男男女女活埋在一个红薯窖里,有人就在这儿烧纸.在洼狸镇人的心中,老磨屋是神圣的,是他们精神的寄托,逃离洼狸镇,就是对老磨屋的背叛。老磨屋和古船一样,也承载了洼狸镇人的苦难与希冀。

在小说中,和老磨屋关系最密切的就是隋抱朴了,他可以说是在老磨屋中和老磨朝夕相处.他的工作很简单,就是每天按时用木勺往磨眼里扣绿豆,安装了机器之后,只需要用木勺把传送带上的绿豆摊平就行.隋抱朴每天机械地重复着这个简单的动作,这和他的年龄和体力是远远不相符的。自己的弟弟对隋抱朴也特别不能理解一个壮年汉子怎么能像一个老人那样默默地坐在这里?似乎对外面发生的任何新鲜事情都不感兴趣,我们永远不会知道抱朴厚厚的脊背里面装下了什么。隋抱朴和老磨屋一样,内心默默承受着苦难,心里有什么从来不说出来,明明喜欢一个人又不敢光明正大地去爱。他就这样在老磨屋中折磨着自己,也折磨着别人,好像就为了折磨人才活下来一样。自己不高兴,也不让别人高兴。

老磨屋是封闭的,默默忍受着苦难,但抱朴却在最后走出老磨屋,实现了心灵的解脱,开始和苦难抗争。老磨屋在很长时间都是抱朴的精神寄托,但当抱朴接触到新的思想—-《共产党宣言》的时候,抱朴对一切开始新的思索。他有信心把自己的“怯病”治好,他

坚信自己会里里外外强壮起来,最终会走出这封闭的老磨屋。最终,他在最关键的时刻,走出了封闭自己几十年的老磨屋,自荐担任了洼狸粉丝联合公司总经理,成为它的最适合人选,不再是为赵姓、隋姓中的一姓人谋私利,而是为洼狸镇的全体乡亲们当家。这不仅意味着抱朴战胜了自己的怯懦,更意味着抱朴走出了封闭,挣脱了锁链的束缚,虽然以后的路会走得很艰难,但他走出的步伐是那样坚定、义无反顾。

老磨屋虽然是苦难的承受着,但更是洼狸镇人精神的寄托,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指望。从老磨屋走出的隋抱朴也将带领洼狸镇的人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同时,整个社会、中华民族也在跨入一个新的时代。

五、结论

作为张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古船》以其写实的描写、独特的结构、深邃的思想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古船》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一种痛心疾首的沉思,对人生的深邃关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大声呼喊,包容了作者一种沉重的忧患意识和苦难意识.

“一个作家心灵的指针要永远指向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他要密切关注时代风云,反映人民的疾苦和呼唤" .《古船》正是作者用心血浇筑的作品作品,其中蕴含了作者张炜对社会、国家、民族深深的苦难忧患.

参考文献

[1] 张炜.《古船》[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 2 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42-244.

[3] 刘卫英.张炜《古船》复仇意识的文化反思意义[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0(06).

[4]任毅.张炜论——《古船》对中国社会的寓言[J].《经济研究导刊》,2009 (14).

[5] 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454—455.

[6]彭礼贤.论古船的思想和人物[J].吉安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5,(04).

[7] 胡明贵.论张炜小说《古船》意象的隐秘含义[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1).. [8]于晓燕.记忆中的火花——试论《古船》中几个意象的认识功能[J].现代语文,2006(11).

[9] 耿立,军磊.从《古船》看张炜的审美超越[J].菏泽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 (01).

[10] 刘明.从《古船》到《家族》--张炜的现实主义探索及其意义[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 ( 04).

On Zhang Wei,”the artistic achievements of the ”Old Boat"

Zhang Jun-li

(Literature College,Longdong University ,Gansu,Qingyang 745000) Abstract :"Old Boat” is an ideological and artistic aspects are more unique realism novel, ”Old Boat" backtracking four deca des of contemporary national history,delve into the soul of a nation to the old and welcome the huge history depth and a broader vision,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profound meaning.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interconnected, multi-level,multi—angle analysis, in—depth interpretation of the works of the writer Zhang Wei Old Boat Old Boat "ideological and artistic。

Key words: Artistic achievement; Old Boat;novel structure;characters;imagery

致谢

本论文是在我的指导老师张存孝副教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题目的选择到论文的最终完成,张老师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两年多来,张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张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此,我还要感谢在一起愉快的度过两年专升本生活的同学们,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特别感谢张静和韦玉红同学,她们对我文成本文给予了不少的帮助。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要向从论文开始到完成一直给予我帮助的老师、同学、朋友以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的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

古船

绪论 《古船》写于1983年,发表于1986年,是作家张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代表作,也是新时期文学长篇小说领域内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它以山东半岛地区重镇“洼狸镇”为中心展开故事,对中国现实和历史展开全景式、多层次描写,时空跨越40年,反映了从中国大陆土地改革到饥饿年代,以及改革开放所经历的社会震荡与心理冲击,被誉为“具有深刻艺术魅力的鸿篇巨制”。在海内外华文世界中引起热烈反响。《古船》曾获得庄重文文学奖、当代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并入选中国台湾“金石堂选票年度最受欢迎图书”、《亚洲洲刊》“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北京大学百年文学经典以及人民文学出版社“百年百部优秀文学作品”、被法国教育部和巴黎科学中心确定为全法高等考试教材及必读书目。《古船》以胶东小镇洼狸镇自土地改革至改革开放40余年的历史作背景,讲述了隋、赵、李三个家族之间的恩怨情仇,真实地再现了那个特殊年代里人性的扭曲与异化以及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那片土地的变迁,表达了作家内心沉重的苦难意识。《古船》是当代中国最有气势,最有深度的文学杰作之一,是“民族心史的一块厚重碑石”。它以一个古老的城镇映射了整个中国,以一条河流象征生生不息的生命,以一个家庭的沧桑抒写灵魂的困境与挣扎。 作为张炜的代表作,《古船》是一部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比较独特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作者在《古船》中以“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的方式对苦难进行了深刻地叙述。《古船》之所以震撼人心,关键在于它毫不讳饰地、充满道德义愤地拷问着历史,拷问着苦难,拷问着人性。本文通过对《古船》内容与形式的多层次、多角度分析,深入解读作家张炜的苦难意识。

一、人物形象分析——心灵的苦难挣扎 1、隋抱朴——忏悔者 隋抱朴是《古船》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作家张炜将隋抱朴塑造成一个忏悔者的形象,通过隋抱朴知识分子的视角审视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表达了自己内心沉重的苦难意识。隋抱朴是家国苦难的承受者。他在《古船》中居于不可争辩的重要位置。 张炜赋予隋抱朴深厚的苦难意识,他的身上凝聚了很深的道德精神。隋抱朴的名字就出自老子的《道德经》:“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见素抱朴、绝学无忧、少私寡欲”是老子提出的治国的三项具体措施。“见素抱朴”是说思想纯真,抱定一个朴实的心态。人如其名,隋抱朴就是一个怀有悲天悯人的思想的知识分子,探索解救劳苦大众的出路。有学者指出:“老庄思想对张炜有十分明显的影响,特别是庄子那种重‘自然’、轻‘人事’的人生态度,那‘回归自然’、‘回到原始’的人生理想,很容易与张炜的眷恋自然的思想合拍。”[1]张炜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将自然视为崇高,认为“朴”,即纯朴是自然的本性,“老子痛感封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巧伪欺诈,造成种种社会弊端,渴望改变这一现实,改变浇薄浮华的世风,使天下‘复归于朴’。”[2] 隋抱朴的身上同时也刻有儒家的影子,他把“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作为人生的格言。“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出自《论语》,孔子以此表明要杜绝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隋抱朴也正是以自身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八个字,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道德理性意识表达了对民族、国家、人类深深地责任感。 隋抱朴是一个家国苦难的承受者,他的身体和精神都忍受着常人难以深受的苦难。隋抱朴在六七岁时经历了严酷的抄家,被扫地出门,目睹了父母的惨死和兄妹被抓被打的情景,幼小的心灵便产生了一种恐惧感;而土改和镇反运动中还乡团屠杀群众、残害妇女的暴行又加深了这种恐惧感,给隋抱朴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后来妻子的死去、叔父的落魄、弟弟的失意和妹妹的疾病又使他形成了强烈的家族原罪感,他以为隋家的人注定没有好的下场。由于特殊的家庭出身,在社会夹缝中生存的隋抱朴形成了他独特的生存哲学——忍让妥协,[3]p82也就是他的“怯病”。 隋抱朴有着深重的苦难意识,他是一个历经人生苦难、饱经世道沧桑的人,他从小就目睹了亲人和乡亲们遭受的各种非人磨难,可以说,作家张炜把个人、家族、民族、国家的苦难都积聚到了隋抱朴的身上。如此,隋抱朴有着充足的理由去与不公抗争、与命运反抗,将苦难还给施暴者,但隋抱朴以隐忍和忠恕的充

《古船》人物论

《古船》人物论

张炜的《古船》里,有历史背景的强大渲染,有爱恨情仇的纠缠,家族利益的冲突,读起来荡气回肠。本文对抱朴的沉默多思与懦弱木讷、闹闹的可爱与可悲、含章的柔弱与坚强、赵多多的残忍和暴力等都作了深入的分析。并且进一步分析人物结构。《古船》是一个独 特的存在,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上也是一部令人惊叹的作品! 关键词:张炜小说古船人物 装 订 线

一、引言 (1) 二、异彩纷呈的人物世界 (1) 2.1《古船》中主要人物 (1) 2.1.1抱扑 (2) 2.1.2闹闹 (4) 2.1.3含章 (5) 2.1.4赵多多 (6) 三、《古船》中人物的整体构成与构思 (7) 四、结语 (8) 参考文献 (9) 注释 (10)

张炜的《古船》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民族史诗。这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记录:洼狸镇浓聚了中国城乡的四十年变故,政治搏杀的血腥与无情,家庭间的恩怨浮沉,人与人的较量争斗,出演了一部荡气回肠的多幕剧。以土地改革运动、三年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农村和城市经济改革等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对中国现实状况特别是人生的苦难和生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也探寻到人性黑暗和复杂的深处,展现历史与命运的残酷。三个家族的人都那么痛苦和无奈,没有一个人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每个人都被命运所捉弄。汪晖曾在《当代》1988年第四期发表文章提到《古船》双重的历史态度:“一方面积聚着让人把握不定的宿命感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荒诞感,另一方面对分明昭示的历史演进的艰难,个体的毁灭,轮回的苦难,正是历史前进必将付出的代价。”汪晖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张炜对个体,对困难,对命运,对历史的思考和探索。抱扑、见素的得名来自“抱扑见素,少私寡欲”的传统教义,就张炜本人来说,他倾向于传统文化中儒道思想。抱扑从小就接受父亲隋迎之儒道统一的教育,注重的是修身养性。父亲曾为他写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八个大字当座右铭,再者抱扑学习的《天问》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集中体现。它探讨的是宇宙、洪荒、天地,由神话到人文及远方异物,最后落笔于楚国当时地治等根本问题。这也是张炜想要探讨的人类的根本问题。见素病后也看了这本书,老中医郭运的目的是用它来消除见素“过分的私欲”。张炜曾这样说过:“中国传统文化中真正包含了让人类持续下去的伟大智慧,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发现和创造。中国人能够优雅地活着,有尊严地活着,就需要汲取伟大的传统。”[1]张炜就是一个像抱扑一样“多思”的作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通过《古船》,在苦难的回顾中总结历史教训,启迪现代人的的思想,探询人类的根本问题。所以整部小说充满了人道主义激情。陈忠实在《白鹿原》的扉页上引用了巴尔扎克关于小说的一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而《古船》正是中华民族的“文革断代史”。 作品不仅深入到传统文化中而且还成功地作塑造了诸多人物形象。对隋抱扑、赵炳、见素、含章、隋不召等人的生动描写,都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心里。抱扑的沉默与懦弱;赵炳的道貌岸然与奸诈;见素勇敢与鲁莽;含章的脆弱与坚强;赵多多的残暴与贪婪;隋不召的自由与放荡……这些都是后来的评论文章中对这些人物性格的概括与分析。本文则选取了抱扑、闹闹、含章、赵多多这几个人物来进行分析。 二异彩纷呈的人物世界 2.1《古船》中主要人物 《古船》描写了近50个人物,个个都是栩栩如生,绝无类型化的痕迹。这里着重分析了抱扑、闹闹、含章、赵多多、两男两女,性格鲜明而又对立:抱扑是善良与拯救者的化

电大《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二)

电大《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二) 三、填空题 1.十九世纪末戊戌变法的失败,促进了维新运动的领导者梁启超的反思,他从政治斗争的需要出发,倡导“新小说”,于1902年创办《新小说》杂志。 2.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3.1918年5月,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此后,他的《药》、《孔乙己》、《阿Q正传》、《祝福》等接连发表,引起巨大反响。 4.在受到老师们主办《新青年》影响而创办的北京大学学生刊物《新潮》上,出现了一个活跃的作家群,创作出新文学早期的一批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 5.五四时期表现青年男女情感纠葛的小说主要有鲁迅的《伤逝》、庐隐的《海滨故人》、郁达夫的《沉沦》、郭沫若的《喀尔美罗姑娘》、张资平的《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等。 6.阿Q式的流氓无产者,对于革命和社会的危害,到四十年代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邪不压正》,和八十年代古华的《芙蓉镇》、张炜的《古船》中,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7.创造社初创时期,有两座高峰,一是以《女神》闻名的郭沫若,一是以《沉沦》闻名的郁达夫,他们共同建构了创造社重主观抒情和浪漫主义的特色。 8.1921年6月,郁达夫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 9.1921年7月,郁达夫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很大影响。 10.郁达夫的小说,开创了现代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系列。 11.30年代前期的叶灵凤,和张资平一样,创作了《时代的姑娘》、《永久的女性》等一批现代言情小说,将新文学与商业化结合在一起,成为海派文学的重要作家。 12.叶绍钧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出版有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13.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21年,是新文学史上成立最早、存在时间最长、成员数量最多、地域分布最广的文学社团。 14.乡土小说,最初得名于鲁迅的命名。 15.同样着力于乡土文学,却走着诗意化道路的废名(原名冯文炳)是“浅草社”成员。16.1917年2月,《新青年》第2卷第6号上发表了胡适的八首白话诗,这被视为新诗的起点。 17.如果说,胡适的《尝试集》是中国新诗现代性的开端,那么,郭沫若的《女神》则是自觉实践并取得决定性成果的标志。 18.冯至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19.宗白华写作小诗的直接渊源是冰心的影响。 20.冯至的第一部诗集是《昨日之歌》。 21.1926年,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创办《诗镌》专栏,请闻一多任主编,开始新月社的新诗创作和理论建设,培养了一大批青年诗人,形成早期新月诗派。 22.1931年《新月诗选》(陈梦家编选)的出版,则可以看作新月诗派的一个总结。23.闻一多是“前期新月诗派”的重要代表和新格律诗理论的奠基者,192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红烛》,1928年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 24.徐志摩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25.1925年11月,李金发的《微雨》出版,之后另外两部诗集也相继出版,奠定了他作为中国现代象征诗创始者的地位。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三、填空题 1.十九世纪末戊戌变法的失败,促进了维新运动的领导者梁启超的反思,他从政治斗争的需要出发,倡导“新小说”,于1902年创办《新小说》杂志。2.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3.1918年5月,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此后,他的《药》、《孔乙己》、《阿Q正传》、《祝福》等接连发表,引起巨大反响。 4.在受到老师们主办《新青年》影响而创办的北京大学学生刊物《新潮》上,出现了一个活跃的作家群,创作出新文学早期的一批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5.五四时期表现青年男女情感纠葛的小说主要有鲁迅的《伤逝》、庐隐的《海滨故人》、郁达夫的《沉沦》、郭沫若的《喀尔美罗姑娘》、张资平的《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等。 6.阿Q式的流氓无产者,对于革命和社会的危害,到四十年代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邪不压正》,和八十年代古华的《芙蓉镇》、张炜的《古船》中,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7.创造社初创时期,有两座高峰,一是以《女神》闻名的郭沫若,一是以《沉沦》闻名的郁达夫,他们共同建构了创造社重主观抒情和浪漫主义的特色。8.1921年6月,郁达夫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 9.1921年7月,郁达夫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很大影响。10.郁达夫的小说,开创了现代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系列。 11.30年代前期的叶灵凤,和张资平一样,创作了《时代的姑娘》、《永久的女性》等一批现代言情小说,将新文学与商业化结合在一起,成为海派文学的重要作家。 12.叶绍钧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出版有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 13.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21年,是新文学史上成立最早、存在时间最长、成员数量最多、地域分布最广的文学社团。 14.乡土小说,最初得名于鲁迅的命名。 15.同样着力于乡土文学,却走着诗意化道路的废名(原名冯文炳)是“浅草社”成员。 16.1917年2月,《新青年》第2卷第6号上发表了胡适的八首白话诗,这被视为新诗的起点。 17.如果说,胡适的《尝试集》是中国新诗现代性的开端,那么,郭沫若的《女神》则是自觉实践并取得决定性成果的标志。 18.冯至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19.宗白华写作小诗的直接渊源是冰心的影响。 20.冯至的第一部诗集是《昨日之歌》。 21.1926年,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创办《诗镌》专栏,请闻一多任主编,开始新月社的新诗创作和理论建设,培养了一大批青年诗人,形成早期新月诗派。

论张炜《古船》中的流浪意识

论张炜《古船》中的流浪意识 《古船》是张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20 世纪80 年代末发表,至今仍受到广泛关注。它以一个古老的城镇映射了整个社会,以一条河流象征了生生不息的生命,以一个家庭的沧桑抒写了灵魂的困境与挣扎。 小说内容跨越了近半个世纪,讲述了小村庄洼狸镇在四十年中各时期的重大事件以及隋、赵、李三大家族的沧桑变化。作品以隋家为中心,主要讲述了隋家家道中落,隋迎之抱病身亡,隋不召出海远航,隋见素不甘命运为振兴家业做顽强斗争,隋抱朴从守磨人后来奋起抗争,赵多多将隋家家业据为己有等一系列事件,表现了书中人物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斗争与屈服。 本文将从流浪意识入手,研究《古船》中体现出来的流浪意识,并探索张炜流浪意识书写形成的原因。 一、流浪与流浪意识 流浪的行为在人类诞生之初就已经形成,它是人类适应自然而做出的能动反应。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极其低下,社会发展缓慢,最早的人们定居下来进行种植,从而促成了农业的出现,定居耕种收获粮食就能够让生活得到保障,因此人们不再四处流浪。而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则恰恰相反,他们如果依靠定居是无法保证生活的,因此必须逐水草而迁徙放牧,这就是流浪的体现。固守本土和流浪成了人类情感与理想追求的一对矛盾。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文学作品也刻上了流浪的印记。 对流浪的书写是人们千百年来反复使用的文学母题,在中外作品中都可以看到流浪的痕迹。如《荷马史诗》中的奥德修斯,再到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西方的流浪者形象更多是一种文化英雄,他们乐观积极,勇敢地完成一系列的重大发现和创造。中国的流浪文学作品也有很多,但却没有形成系统,只可以零散地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见到,如《西游记》《水浒传》等。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安土重迁的文化传统,在封建社会时期,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流浪没有在社会上形成风尚。流浪和流浪文学之间的关系是互为表里、共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2.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浩然的《艳阳天》,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对准了当时农村的合作化运动。 3.赵树理的《登记》、谷峪的《新事新办》、马烽的《一架弹花机》、孙犁的《村歌》、周立波的《山那边人家》、李准的《李双双小传》都表现出一种轻松欢快的“农村新生活的情调”。 4.1953年,李凖发表的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率先在农村题材创作中引入了“两条道路”斗争的观念,被称作“当代小说中第一篇触及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的作品”。 5.以赵树理、孙犁、周立波为代表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等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点。 6.“山药蛋派”又称“山西派”和“火花派”。 8.《三里湾》从马有翼、范灵芝和王玉梅在扫盲班的微妙关系开始,以三对新人结婚作为结束。 10.在“十七年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家中,周立波既是最具传统文人意味的,也是受西方文学影响最深的,其英文程度也是最高的。 11.《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是周立波最为人称道的两部作品,表现了中国农村两次巨大变革。前者表现的是东北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后者表现的是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12.《创业史》的最大成就,不是塑造了梁生宝这个崭新的青年农民英雄形象,而是最突出地表现在落后人物梁三老汉形象的塑造上。 14.“十七年文学”中那些讲述革命历史的“红色经典”主要有梁斌的《红旗谱》、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曲波的《林海雪原》等。 15.记录现代革命历史的小说主要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知侠的《铁道游击队》、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孙犁的《风云初记》、欧阳山的《三家巷》等。 都梁的《亮剑》 20.王蒙90年代的系列长篇小说《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和《狂欢的季节》集中体现了作家晚年的怀旧情结和对革命的深入思考。 21.王蒙笔下的青年革命者形象主要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林震、《布礼》中的钟亦成、“季节系列”中的钱文等。 22.古华的长篇小说《芙蓉镇》和张炜的长篇小说《古船》都是80年代“反思文学”的重要收获。 23.陈忠实的《白鹿原》和王安忆的《长恨歌》,一部是乡土文学的经典,一部是都市文学的名篇。 26.1957年“反右”扩大化之后,许多作家转向了历史题材的创作,其主要收获有郭沫若的《蔡文姬》、田汉的《关汉卿 28.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交响音乐《沙家浜》。 31.80年代初期的实验戏剧(或称“试验性话剧”)高行健、刘会远的《绝对信号》37.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先出现的颂歌主要有郭沫若的《新华颂》、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艾青的《我想念我的祖国》、田间的《时间开始了》、臧克家的《有的人》等。

试论张炜《古船》的艺术成就

编号2011062155 毕业论文(设计) (2013届本科) 论文题目:试论张炜《古船》的 艺术成就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 2011级汉语言文学专升本 作者姓名:张俊莉 指导教师:张存孝职称: 副教授 完成日期: 2013 年 4 月 28 日

目录 陇东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诚信声明 (1) 试论张炜《古船》的艺术成就 (2) 中文摘要 (2) 一、引言 (2) 二、小说结构分析 (3) (一)、历史层面 (3) (二)、精神层面 (3) 三、人物形象分析 (4) (一)、隋抱朴 (4) (二)、隋含章 (5) 四、小说意象分析 (6) (一)、古船 (7) (二)、老磨屋 (8) 五、结论 (9) 参考文献 (9) 英文摘要 (10) 致谢 (11)

陇东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亲笔签名) 二O一年月日

试论张炜《古船》的艺术成就 张俊莉 (陇东学院文学院甘肃庆阳745000) 摘要:《古船》是一部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比较独特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古船》回溯四十年当代民族历史、深入探究民族的灵魂的去旧迎新、并达到巨大的历史深度和开阔的视野,成就突出,内涵深刻。本文通过对《古船》思想与艺术的相互贯通,从多层次、多角度分析,深入解读作家张炜的作品《古船》。 关键词:艺术成就;《古船》;小说结构;人物形象;意象 一、引言 当代文学在1985年前后开始自觉地以文化视角对人的生存状态作理性的审视。这一视角的确立,使文学呈现出一种强烈的整体意识和民族(地域)意识。作品的历史纵深感强化,对各种文化的特殊性的认识也较以往的阶级学、社会学的表现更贴近人的深层内容.一个仅有二十多岁的青年作者,一个有沉重的道德感,苦难意识和理想主义色彩的作家,在《古船》中,以对历史血腥的真实还原与对现实苦难的直面相结合,在主人公抱朴的最终抉择中寓含了自己的期望:改革时期的民族文化人格亟待整合,民族发展要想避免重蹈覆辙,民族要振兴,必须作出新的文化选择。 《古船》以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农村社会结构和经济关系的变动为契机,以胶东小镇洼狸镇自土改至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历史作背景,展开了镇上隋、赵、李三个家族间的恩怨以及以三个家族为代表的三种社会力量的消长和变化。这是一段刚刚逝去的历史,带着几千年的深刻印痕,与现实紧紧交织。这段历史中,三家族间的恩怨与历次政治运动相互纠葛:隋、赵、李三家人的命运浮浮沉沉,仁厚的、刚毅的、怨毒的、伪善的、怪诞的灵魂不断地轮回和重现。而其中,作者最想凸出的,是历史进程中两股相互较量的力:一股能够顺应和推动历史与人类的发展,另一股则会死死地拽住历史的行进步伐。历史在这种较量中艰难行进,这才是作者真正为民族忧虑的。现实承载着历史的重负,死人紧紧地拖曳着活人,《古船》中每一声沉重的叹息、痛苦的呐喊都扣击着人们的心弦。把笔触探及作为传统文化心理的母体与原型的农民文化意识、农村人际结构的深层,张炜的思考已提升到人类文化意识的哲学高度。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2013年1月海南省衔接课程考试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复习资料 一、填空 1、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 2、《呐喊》出版于年。 3、郭沫若早期的小说,郑伯奇曾把它们分为两类:一类是寄托小说,一类是。 4、《呐喊》使鲁迅首开了20世纪中国文学最深刻的现代主题——??的先河。 5、《寒夜》中向往自由幸福的有情感追求的一代新女性是。 6、《彷徨》的首篇《》,讲的也是一个《呐喊》式的故事。 7、鲁迅《肥皂》的主人公是。 8、郭沫若1921年出版的新诗集《》,堪称我国新诗史上的丰碑。 9、《雷雨》全剧的基本结构形式,是??的三度物景转换。 10、《边城》是一个关于小说主人公与傩送的爱情故事。 11、张天翼作品中,社会反响最强烈、影响最大的是《》。 12、《》是赵树理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13、盛佑亭外号??,他是一个老贫农,又是一个充满矛盾性格的人物。 14、?救救孩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发出的呼告。 15、郭沫若1921年出版的诗集《》,堪称我国新诗史上的丰碑,起了开一代诗风的 作用。 16、巴金的《》包括《家》、《春》、《秋》等三部作品。 17、巴金构思《家》这类题材小说时,受到过法国作家的影响。 18、说:?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19、曹禺的?命运四部曲?包括《雷雨》、《日出》、《原野》和《》。 20、茅盾的《》是30年代左翼文学的辉煌杰作。 21、阎家山的能人有个外号?气不死?,它的特殊才能是编快板,既幽默乐天又嫉恶 如仇。 22、《》是写主人公曹七巧如何戴上黄金的枷锁,又用沉重的枷角劈杀自己的亲人的

见素抱朴——《古船》人物形象综论【文献综述】

见素抱朴——《古船》人物形象综论【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题目:见素抱朴——《古船》人物形象综论 专业班级:汉语言 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 题争论焦点) (一)张炜简介及其创作 张炜,山东龙口人,原籍栖霞。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在省档案部门做过四年历史档案资料编研工作,现为专业作家,系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万松浦书院院长。 张炜自1973年以他的处女作短篇小说《木头车》登上文坛,他便携带着具有清纯、优美、健康韵味的描芦青河系列给人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继以《秋天的思索》、《秋天的愤怒》引人注目,以《古船》引起轰动,又以《九月寓言》刷新了自己的面貌,并以《我的田园》、《家族》、《柏慧》树立了自己家族小说的坚实形象。新世纪伊始,他更是给文坛奉献了《你在嵩原·西郊》、《丑行或浪漫》、《刺猬歌》等几部传奇式的作品。小说创作思想丰富深邃,关涉到新时期文学和当代文化发展中的诸多前沿课题,几部重要的作品当代文学史都给予他高度评价。因此,研究张炜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至今,共著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柏慧》《家族》、《外省书》、《能不忆蜀葵》、《丑行或浪漫》、《刺猬歌》等,中篇小说《秋天的愤怒》、《蘑菇七种》、《瀛州思絮录》等,短篇小说《玉米》、《声音》、《一潭清水》等,散文《融入野地》、《夜思》、《筑万松浦记》等,诗集《皈依之路》、《家住万松浦》等。有《张炜自选集》(6卷)、《张炜文集》(6卷)、《张炜文库》(10卷)等多种文集出版。部分作品译有英、法、日、德等多种外文版本。 (二)选取张炜小说作品为选题的原因

翻阅资料后我们可以发现,基本上张炜的每部作品都会引起很大的反响,他似乎始终是一位倍受争议的作家,往往成为评论界关注的焦点。当下对张炜作品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必然也会存在一些些缺失和不足之处,仍然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之前评论者大多关注张炜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剖析张炜所秉持的道德立场和人道主义情怀,对于他持续性地关注和思考人的生存苦难并寻求解救之途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至于我自己,初读张炜作品是在大二,一部《古船》让我爱上了这个作者,也爱上了洼狸镇上那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芦青河畔三四十年的历史不算太长,但也着实不短。当年被埋入河床底部的古船虽然被重新挖掘出来,也重新焕发出了其当年的风姿与雄壮,但是能否重新远航却是一个让所有人难以启齿的问题。而同样生活在这河畔的人们也同样经受着这份时代变迁带来的“折腾”。隋抱朴的隐忍、孤独,隋见素的热血复仇之心和勇于对世俗及封建道德观的反抗、隋含章的悲剧人生……可以说老隋家的新一代深深得吸引了我。当然,作品中也不乏赵多多,赵柄这样的卑鄙之流,但正是这样的人物安排让故事变得有血有肉,也让我爱上了他们。而之后风格诡异的《九月寓言》再次让我坚定了写张炜小说作品中人物的决心。 (三)张伟作品蕴含的精神及其中人物的突出特点张炜是一位有着独立写作精神的当代作家,他始终在自己的天地里创作,并且保持着高度的写作热情。从八十年代至今,他创作了大量的长篇小说,成为当代文学界的领军人物。自从开始城市生活之后,他的写作目光就开始关照着中国的城市和乡村。他对城市工业文明和乡村得真实生活怀着复杂与思索的心态,他的作品中更多地体现了他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而介于两者之间的是作者对“拯救之路”的寻找。对从乡村走向城市生活的张炜来讲,他更多的是看到了物质主义对人的精神腐蚀。作为一名作家,他的写作充满了对人的关怀。童年记忆、城乡对比、文学的还乡传统以及作家的身份认同危机使他把自己关注的目光又策略性的投向大地。虽然乡村中残存的封建思想意识对人们的生存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作家抽取了野地的自由自在的精神

张炜《古船》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张炜《古船》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张炜古船

《古船》是著名作家张炜的一部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小说,获得庄重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重要奖项,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古船》描写了胶东芦青河畔洼狸镇上几个家庭40多年来的荣辱沉浮、悲欢离合,真实地再现了那个特殊年代里人性的扭曲以及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那块土地的变化。作者以细腻而饱含深情的笔触,勾勒众生,文本深厚而富有感染力。它是当代中国最有气势,最有深度的文学杰作之一,是“民族心史的一块厚重碑石”。它以一个古老的城镇映射了整个中国,以一条河流象征生生不息的生命,以一个家庭的沧桑抒写灵魂的困境与挣扎。 《古船》中篇小说,原载《当代》1986年第四期。本书是《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系列之一,本小说讲述的是洼狸镇上李家、赵家、还有隋家数十年的恩怨和变化,是中国农村在历史转型中的阵痛典范。本文试图就《古船》中贯穿始终,时隐时现的女性声音用叙事学与巴赫金(Bakhtin)的对话理论进行分析,将作者有意或无意表现的女性声音放到历史与现实的环境中讨论,并结合男性的话语权威进行浅析,从而获得古船的象征意义,得出历史与现实中。女性话语过分依赖男性话语权威所造成的悲哀与无奈,以及女性的真正出路在于两性对话的结论。 这部具有深百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小说,描写胶东芦青河畔洼狸镇上几个家庭40多年来的荣辱沉浮、悲欢离合,真实地再现了那个特殊年代里人性的扭曲以及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那块土地的变化。 这是一部民族的沧桑心灵史,小说生动地刻画出隋家几个子女在历史的长河中性格和命运的变迁:大儿子抱朴经历了父亲和二娘的死,目睹了历次政治运动的残酷,变得压抑沉默。二儿子见素要把已承包给赵家的粉丝厂夺回来。美丽而高贵的小女儿含章一直生活在赵家四爷爷的阴影下……耻辱与仇恨、欲望与冲动,一次又一次使他们置身于现实的两验证境地。 《古船》是当代中国最有气势,最有深度的文学杰作之一,是“民族心史的一块厚重碑石”。它以一个古老的城镇映射了整个中国,以一条河流象征生生不息的生命,以一个家庭的沧桑抒写灵魂的困境与挣扎。古船,就是中国。 张炜认为:“一个作家心灵的指针要永远指向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他要密切关注时代风云,反映人民的疾苦和呼唤”,要用心去写作。这“心”便包涵了作家的情感意识和哲学审视。继《秋天的思索》与《秋天的愤怒》之后,他慢慢收回了关于芦青河和葡萄园那种理想主义的恋歌,将炽热深沉的爱推广为对历史的责任感,把思考的对象由迫近现实的人与事转向更为久远而广阔的人生。 《古船》以洼狸镇为焦点,在近四十年的背景上,对中国城乡社会面貌的变迁与人民生活的情状作了全景式多层次的描写。从土地改革运动中血与火的较量,到三年困难时期的艰难岁月,“文化大革命” 中惊心动魄的复杂激烈斗争,以至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严峻的形势及历史趋向,展示出中国当代社会的一个缩影。 在当代文坛上,浸透着强烈的历史意识的作家作品虽绝非只有张炜和《古船》,但《古船》却具有它的独特性,表现出作者对历史的一种痛心疾首的沉思,对人生的深邃关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大声呼喊,包容了作者一种沉重的忧患意识。 这一意识便通过主人公隋抱朴传达出来。表现最突出的一点是抱朴的忏悔意识。这和他父亲隋迎之的负罪感一脉相承,不同的是,他的忏悔具有更深广的“时空涵量”。在他童年

浅析《古船》对家族观念的剖析与批判

浅析《古船》对家族观念的剖析与批判 张炜的长篇小说《古船》自问世以来便在评论界引出了诸多话题,至今仍时有新议出现。这说明,它具有一种潜在的吸引人、震撼人的力量。曾经正在并继续牵动着人们的注意力。这引力究竟是什么呢?张炜在发表《古船》后不久曾写过一篇短文说:“没有平民意识的人也难以有现代意识。我想我们最早写出具有真正现代意识的作品的,是那些一颗心永远贴住人民的人……我尤其注意那些两腿泥泞的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家。因为我们是一个农业国,也因为我们这些土地上发生地苦难,总是更多地缠绕和追随着农民。”(《超脱·哲学·现代意识》,《文学评论家》)这是张炜对自己创作的一种总结,也是对于《古船》的总结,无疑,可以为我们提供一把解读这部作品的钥匙。张炜并不是一个超脱现实的作家,到目前为止,他的全部创作都是他全力关注农民生活和命运的结果,《古船》当然也是这样。 显而易见,《古船》的基本格调是现实主义的,它所表现和再现的是洼狸镇四十余年沉重的历史。《古船》开篇第一章,就用意极其明显地凸现出了一片浓重而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氛围:“东菜子国”故城的城墙、芦青河边废弃的码头,标志着粉丝工业兴衰际遇的“古堡”,“图解起来像一串串葡萄的”家族谱系……这种特殊氛围的一个重要终结点,就是弥漫和笼罩在洼狸镇整个时空中的家庭观念。洼狸镇的历史变迁、洼狸镇独特的生命个体及其生活经历的轨迹、赵、隋、李三大家庭的兴衰,基本上都可系于这种源远流长的家族观念。“那个时刻呀,我既想到了父亲的的全部与不幸,也想到了梅子一家:这是截然相反的两个家庭,人生的曲线和家族的曲线多么奇特!面对着全部难以把握的神秘,我们后一代只有愧疚与惊愕。家族的隐私藏在茫茫夜色里,它总是在出人意料地时刻浮现出来,它的某种射线会击中后一代人,无论我们愿意还是不愿意,它都将一次次引起心底的痛楚。(《热与冷》 家族观念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典型结构,也可以说是一个社会死结。不仅在洼狸镇在全中国也是这样。同姓家族取姓族而居的传统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自然促进了家庭观念的产生、发展和强化,对整个社会乃至历史进程都会产生具大的影响。社会财富越少,社会制度就愈在较大程度上受家族关系的支配。在《古船》中,几乎所有人事的悲欢离合,都能在其中找到受制于家族观念的动因。一个人,不管他的行为方式是多么地放荡不羁,也不管他的个人意志是多么地艰定执着,只要他生活在洼狸镇上了,他就不可能挣脱到处存在家族之网。不是家族观念对个人的意志和行动的统治,就是个人的意志和行动对家族观念的自觉承担和服从。土地改革以后,我国农村尽管走上了集体化道路,甚至在形式上建立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但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一直处于极其低下的水平上,这就根本没有力量动摇封建宗法家族关系的根基,相反,这种关系受到了新形式的掩饰,得以保存和延续了。《古船》把审视和批判的目光凝聚到这里,显然是探到了一片内蕴极其复杂丰厚的艺术富矿,大有开采和挖掘的价值。本文试从张炜对家族观念的表相、本质的剖析以及其对家族观念的理性态度作一番探讨。

中国当代文学第二十二章 理想主义与民间立场

第二十二章理想主义与民间立场 1教学目的 1了解坚持民间理想的文学创作 2掌握民间宗教与理想的确立:《残月》 3掌握语言覆盖下的民间世界:《马桥词典》 4掌握在民间大地上寻求理想:《九月寓言》 2教学重点 了解坚持民间理想的文学创作,并掌握作品《残月》、《马桥词典》、《九月寓言》3教学时间 4课时 4教学步骤 一、坚持民间理想的文学创作 ㈠民间理想主义 民间理想主义反映了一种新的叙事立场,指90年代出现的一批歌颂民间理想的作家的创作现象。“民间”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不同的解释。本文所用的“民间”,是指中国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文化形态和价值取向。在实际的文学创作中,“民间”不是专指传统农村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宗法社会,其意义也不在具体的创作题材和创作方法,“民间”所涵盖的意义要广泛得多,它是指一种非权力形态也非知识分子的精英文化形态的文化视界和空间,渗透在作家的写作立场、价值取向、审美风格等方面。知识分子把自己隐藏在民间,用“讲述老百姓的故事”作为认知世界的出发点,来表达原先难以表述的对时代的认识。 ㈡90年代的“人文精神寻思” 重新呼唤人的精神理想,也有不少作家也在创作中歌颂人的理想性,但他们都在历史的经验教训面前改变了五六十年代寻求理想的方式,其中不少作家与学者都转向民间立场,在民间大地上寻找和确立人生理想,表现出丰富的多元性。从民间树立生活的理想价值,以新的健沟的审美意象来表达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 ㈢从民间吸取生活理想与国家意志所提倡的理想不一样 1.首先民间的理想不是外在于现实生活的理想,它是同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 的乐观主义和对苦难的深刻理解联系在一起。 2.其次,民间的理想还表现在历史整合过程中民间生活的自身逻辑性。与国家意志对历史的渗透与改造相反,民间有其自身的历史形态与生活逻辑。 3.其三,民间文化形态本身的丰富性决定了理想的多元性,每个作家根据不同的民间生活场赴对理想也有完全不同的理解。 ㈣民间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世界 民间理想是以历史与现实发展过程中的某种现实世界为基础的,所以,在强调民间世界的理想性时,不能不意识到它的藏污纳垢性。在以往的历史中,民间社会一向是以弱势者的形态存在的,它以含垢忍辱的方式来延续和发展自身历史,统治者的强势不仅在权力(包

2015年4月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00537真题及答案

2015年4月自考 《中国现代文学史》真题及答案 课程代码00537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题) 1、“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A.《新月》 B.《小说月报》 C.《创造》 D.《新青年》 正确答案: D 2、下列属于学衡派的是() A.林纾 B.梅光迪 C.章士钊 D.王国维 正确答案: B 3、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是() A.南国社 B.辛酉社 C.民众戏剧社 D.春柳社 正确答案: D 4、1928年中国新文学发生了重要转折,转折的标志之一是() A.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

B.创造社的成立 C.太阳社的成立 D.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和论争 正确答案: D 5、对巴金早期小说创作影响最大的思想是() A.无产阶级思想 B.自由主义思想 C.无政府主义思想 D.民族主义思想 正确答案: C 6、老舍以英国为背景,比较中、英两个国家国民性的小说是() A.《老张的哲学》 B.《二马》 C.《赵子日》 D.《猫城记》 正确答案: B 7、下列按创作时间先后排列的一组曹禺剧作是() A.《雷雨》、《原野》、《日出》 B.《日出》、《雷雨》、《原野》 C.《原野》、《雷雨》、《日出》 D.《雷雨》、《日出》、《原野》 正确答案: D 8、30年代以写作“红色鼓动诗”著称的诗人是() A.郭沫若 B.蒲风

C.蒋光慈 D.殷夫 正确答案: D 9、何其芳散文集《画梦录》() A.抒发了农民的忧郁与寂寞 B.表现了青年人孤独寂寞的情绪 C.在闲谈中讲述人生哲理 D.从日常生活、时序变换中体悟哲理 正确答案: B 10、主持“农民戏剧实验”的作家是() A.熊佛西 B.田汉 C.洪深 D.欧阳予倩 正确答案: A 11、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于() A.1937年3月,南京 B.1938年3月,武汉 C.1937年7月,南京 D.1938年7月,武汉 正确答案: B 12、张天翼《华威先生》、茅盾《腐蚀》、吴组缃《山洪》等小说的题材是() A.探询与反省民族历史与现实 B.叩问中国式的家族文化 C.剖析社会和讽刺世情

自考《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试卷和答案

06年10月自考《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试卷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空1分,共25分) 1.杨朔的散文多采用“三段式”的结构形式,即“开头设悬念,中间转弯子,卒章显其志。 2.1987年,方方中篇小说《风景》的发表震惊文坛,这一作品与池莉的《烦恼人生》后来被评论家称为“新写实派”的代表作。 3.尹小跳是铁凝长篇小说《大浴女》中的主人公。4.余华小说《现实一种》主要讲述的是山岗、山峰兄弟相残的故事。 5.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是由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改编而成的。6.小说《古船》中讲述了隋、赵家族的矛盾,赵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赵柄和赵多多。 7.汪曾祺小说《岁寒三友》中的主人公是王瘦吾、陆虎臣和靳彝甫。 8.长篇叙事诗《一个和八个》中被投入监狱的革命战士是王金。 9.赵树理的短篇小说《登记》是20世纪50年代初为配合新婚姻法的颁布和贯彻而创作的。 10.盛佑亭是周立波长篇小说《山乡巨变》中的一个充满矛盾性格的人物。11.朦胧诗人中被称为“童话诗人”的是顾城。 12.张承志是新时期第一个公开宣布皈依宗教的作家。 13.“为商州写书”是作家贾平凹提出的。 14.王安忆的长篇小说《纪实与虚构》追寻的是茹姓家族的母系历史。15.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先锋小说主要形成两大流向,其中以人本探究见长且主要揭示人性之丑、恶的作家主要有残雪、苏童等。

16.当代作家汪曾祺自称“是一个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17.“好的散文是一首诗”是杨朔在《海市》一书的《小序》里提出的。18.“马铁丁”是诗人郭小川与另外两个作家发表杂文时所用的笔名。19.张承志小说中常用的三种诗性结构模式是:寄托式、情景交融式、象征式。 20.中篇小说《祖父在父亲心中》的是方方,散文集《千年一叹》的是余秋雨。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5小题,每小题l分,共15分) 21.“枫杨树故乡”经常出现在下列哪位作家的小说中【C】 A.汪曾祺B.莫言C.苏童D.周梅森 22.中篇小说《黑骏马》的是【C】 A.马原B.张炜C.张承志D.扎西达娃 23.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小说的“形式创造”和“叙事实验”方面做出较大成就的新潮作家是【C】 A.苏童B.马原C.余华D.莫言 24.苏童小说《我的帝王生涯》的主题意蕴是表现【D】 A.宫廷斗争的残酷与对权力斗争的超越B.对权力斗争的超越与对帝王文化的反思 C.对宫廷禁锢的厌倦与对自由人性的向往D.人的异化与本真自我的复归25.张炜曾偏激地直言:“我很不喜欢这个人物,我觉得这个人代表了一大批所谓改革大潮中的‘弄潮儿’。……是我们的社会有可能遭受巨大不幸的一个根源。”这段话中的“这个人物”是指【C】

《当代文学》洪子诚版期末考试

当代文学专题课程知识要点 一、思潮流派与文学史概念: 十七年文学: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966年)开始,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史称“十七年文学”。这个时期的文学是实用理性和狂热的政治激情的奇妙结合,是英雄主义情绪高度发扬,是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普遍应用。这一时期自觉强调文学创作的政治目的性和政治狂热性。代表作品有杨沫的《青春之歌》、吴强的《红日》等,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是宏伟的建构和史诗的追求,如“三红一创”(对17年长篇小说代表作的简称。“三红”指吴强的《红日》;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梁斌的《红旗谱》。“一创”指柳青的《创业史》。);纪实性的品格;鲜明的政治色彩和教化作用。 样板戏:“样板戏”又称作“革命现代京剧”。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习惯上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八个样板戏”。 百花时代或双百方针:1956年-1957年这一时期被称为“百花时代”阶段,这一词最早源于对苏联作品的讨论。毛泽东在1956年5月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科学、文化的方针,给潜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文学界出现了动摇、突破僵化教条的、类乎当时苏联文学界“解冻”的现象,所以百花时代又被称为“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其艺术特点为对外部世界和社会生活作出反应,大胆揭示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走进人性深处,突破私人感情的题材禁区,张扬人道主义精神。主要代表作品有:刘宾雁的《在桥梁工地上》、宗璞的《红豆》和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 朦胧诗派:崛起于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的诗派,是新时期初期出现的现代诗潮,诗歌既有主题或内容上哲理的思考,又有写法上现代诗艺如象征手法的运用。其代表诗人有: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等人。朦胧诗的诗歌主题一是对光明的追求和对黑暗的诅咒,如艾青《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二是不屈的人格精神的显现,如曾卓《悬崖边的树》;三是对爱情或友情的讴歌,如曾卓《有赠》。 (主题的第二种说法1、对现实的质疑和抗争——包括对人生苦难的倾诉,特别从个人角度对文化大革命表示出强烈不满。诗人们虽然年青,但却是民族的先觉者和思想的抗争者。如北岛《回答》:写对文革的抗拒与批判。“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2、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对整个民族的命运表示忧虑,表现对民族的深沉之爱。如舒婷《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3)对民族文化精神的追寻。如杨炼的《诺日朗》,歌唱民族文化中的男神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