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张炜小说的语言风格

张炜小说的语言风格

张炜是我国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位重要作家,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发表作品开始,他至今已在文坛辛勤耕耘近四十年。他曾说过: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即使面对仅有的三个听众也要倾注满腔热血。”他以一支笔加上无限的精力创作了《古船》《九月寓言》《外省书》《远河远山》《柏慧》《能不忆蜀葵》《丑行或浪漫》《刺猬歌》及《你在高原》 (十部) 和散文《融入野地》《夜思》及文论《精神的背景》《当代文学的精神走向》《午夜来獾》等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张炜不停迸发着的热情和奔跑不息的追寻。其中,他的小说更以朴素明快的语言熔铸了广阔的诗性和厚重的心灵思索,给人以激荡灵魂的叩问。

我读的第一本张炜的小说是他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你在高原》,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文学上重要的纯文学著作。这十本书深深的震撼了我,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小说。第一次,我向往了他笔下的那片平原和山地,渴望了广阔的大海和高大的橡树,我走过了条条溪流座座山川,我看到了明亮的鹿眼和雪白的李子树,一切的一切,不知道哪里有着故事的源头。之后,我阅读了他的其他作品,如《古船》《九月寓言》《蘑菇七种》等。正如张炜所说的:“优秀的作家必须是有个性的。”张炜的小说不仅体现了他独特的思考和人文关怀,小说中的语言本身也给予了我们极大的独特享受。他的语言风格最突出的特点是朴素,而即使朴素,也以一种沸腾的激情凝结了高层次的诗意。

许多人都认为张炜的小说过于朴素,但是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朴素的实质是更接近表达意义的本身。张炜说:作“家最要紧的是要诚恳,要质朴。作家嗓子比不上播音员,思辩比不上哲学家,漂亮比不上影星,作家只有一份质朴的感情。”通过朴素的语言表达质朴的情感能使这种情感更加深刻,也更加能打动人。但这并不是说只有朴素的语言可以表达质朴,华丽的辞藻也可以,不过却多了一层铺垫,不是那么的直接。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文字才感人,因为它们是经过了心灵过滤的。最常见最普通最不时髦的词汇也许是最恰当最

真诚最不褪色的。

在张炜看来,汉语中最有力量的词是名词和动词,它们是语言的骨骼。语言的虚浮臃肿,主要原因是形容词之类的用多了。句子像人一样,要减肥,要干练,这才出线条,才帅气。比如一些对环境的描写,走“在园子里,一抬头是灌木枝条围成的篱笆墙,上面爬满了豆角秧,它们长得像过去一样,黑乌乌肥胖胖的垂挂下来。” “风沉落在遥远的沙岭雪冈后面。一天的星星清亮洁净,夜空真好啊,这是即将告别好迎接的许多夜晚中的一个。我长久的伏在窗上。两只麻雀在干枝上跳动,另一只猫一样的动物在矮墙上倏地跑过。似乎有咕咕的叫声,有哑哑的低鸣。”等,简单直白中描绘了真实宁静的场面。

张炜小说语言的质朴还体现在方言的使用上。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方言才是真正的语言。因为语言要传神要贴切永远离不开地方个性。有些时候只有用当地人的话才能表达出某些特定的微妙的含义,才更真实和传神,才是与文学贴的最紧密的“连血带肉”的泥土文学。他的小说中多口语词、方言词、粗俗语、谚语和歇后语,少文言词和成语。比如“说什么化成水的银币,呸,传说的瞎话。”“龙眼妈,你这条不死的母狗。”“那个家伙,到底是个武将,认识我姐姐的第二天,就把她给‘毙了’。” “有过一腿” “旱魃”等等,这些词的使用使他的小说变得明快,通俗,不呆板,不晦涩,有点诙谐的意味。

张炜小说语言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他的语言呈现出一种诗化、散文化的倾向。他的许多小说似乎更像是散文或者诗歌。我觉得这个特点和他的创作理论息息相关,他认为“小说和散文是趋近求同的” “小说和散文结合紧密,二者离得非常近。实际上当代雅文学小说的世界潮流,并不是越来越离开了散文,而是进一步趋近求同了。”小说是以散文写作的功底为基础的,一个好的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应该会是一个好的散文家。此外,对于诗歌来说,张炜认为,作“家,尽量理解和靠近诗和诗意,是重要的事情。离开了这种理解,很可能一直徘徊在文学大门之外。”“诗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所以把诗歌和散文融合在小说

中是张炜有特色的写作方式,从他的《家族》《橡树路》《荒原纪事》《九月寓言》等等我们都可以看出诗化、散文化的语言创造出的宁静广阔的意境。比如,只“有这一次长奔,这一程,没有第二次了。风把我吹起来的那一刻,我就领悟了全部。梦的终止处,是我迈开双脚的起步处。我不敢说出那个字,它太致命。我是那个字的圣徒,有时也是另一个字的圣徒。他们是兄弟,是银币的两面,是星斗的夜显昼隐。请缄口不言,只一意追赶吧。有鸟雀在午夜一鸣,那是告诉你生灵相伴。多么可爱的小鸟,生命。我来了,太阳升起来了。我迟到了吗?你一语不发,注视我。我看到了这灵魂的光束,它点亮了。这神圣的时光,千万要忍住、再忍住。这是终点上的光。与这光相伴的,是那娇艳无比的鲜花。灵魂的光束扫到哪里,鲜花开遍哪里。这束花还给了我青春、欲念、力量和忠诚。我终于有勇气说出了那个在心中压迫了一生的字,我说:我爱你。” “就在这期间我学会了仇恨。我懂得仇恨是一种了不起的本领。只有真正的人才会仇恨。仇恨不是嫉、不是怨,而只是仇恨。永远也不忘记,不告饶,不妥协,不后退。我记住那冲天的红红的火焰,那其中的呼喊…… 以及静静中淌去的融化了的红色河流。这场延续了几千年的仇恨,靠的是一根链条衔接、扣住,然后传递下去。我将告诉我的朋友、妻女、远方的人。只有真正的人才会听见我的声音,只有人。我心中的秘密已经撑破了喉管,我必须剖露给你了。我告诉黑夜中还有黑夜,真正的黑夜是呼喊之夜、流淌之夜,是屈服和永生之夜,是践踏之夜,是禽兽痛饮之夜……再比岩石还要凉与硬的黑夜中,谁才会不绝望?”等等,这些文字不仅仅是小说的组成部分,它们是心灵的自述,是张炜作为一个作家忧患与浪漫的表达,是现实与历史的连接,带有主观抒情的色彩,洋溢着浓浓的诗意。

张炜小说的这种诗意我觉得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展现的。首先是题材的选择,张炜笔下是一个丰富的大自然。在这里面世间万物都充满灵性和活力。他写了广阔浩瀚的大海,荒凉自由的野地,神秘复杂的丛林,热情奔放的葡萄园,可爱的芦清河,灵动的鱼儿和海鸟,高大的橡树,健壮的白鹿,奔跑的红马等等。他将自然观察的很透彻,表现了勃勃的生机和活力。而在自然中产生的爱是最具活力的,就像曲婧和宁珂的爱,曲予和闵葵的爱,

凹眼姑娘和白脸少年的爱,肥和赶鹦的为爱追逐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他对大海的描写,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大海的存在,有着新鲜的海风气息,他的海是那么广阔神秘,是那么无私湛蓝,仿佛一切事物都从中孕育而来。比如《古船》就是在一片海边发生的故事:隋家的子孙在衰落的苦痛中重新追寻,有一种梦想般的乌托邦气质。这是张炜对过去和历史的反思,是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正是在这些对大海的描写中,我开始对大海有了深深的好奇。张炜笔下的那群黑红的、赤裸着的赶海人,勇猛的威严的海老大们,虔诚的热情的守铺老们,用海水煮出的只有葱姜的浓白的鱼汤……这都是大海孕育出的无限生灵。

张炜在他的小说里还写了许多历史传说和寓言,这部分非常的吸引人。我在阅读的同时,仿佛回到了孩提时候,紧张的听着故事。你听,在天庭失宠的煞神老母联合不甘分封到沙漠的乌坶王把平原上的珍宝一一搬走,那些蝎子蜥蜴毒蛇蜈蚣制成的五毒酒多么醉人。海里的女妖又爬了上来,下雨啊,下雪啊,她不停地歌唱,她孤单极了。旱魃抢了雨神的儿子,整个荒原再没有一滴水了,一身白衣的雨神不住的呼唤她的鲛儿。蜘蛛精化身老婆婆将贪玩毁了她无数子孙的小孩压成血水,爱喝酒的鱼人在大雾的天走到鱼棚里和铺老下棋聊天。有人赶路遇上不见边的黑东西,那可不妙!那是遇上了黑“煞” ,过后不死也差不多了……这些故事非常的生动,充满着神秘的历史的气息。我举一个沙妖的例子:“人在沙丘链之间走啊走啊,有时会忽然迷路。这样的迷路可不比一般的黑夜迷失或山中打转,而是要命的大事。人在沙滩里干渴、焦烦,一睁眼就是无边的白沙,有时会急的晕过去。他们不知道这其实是沙妖在作怪—那是一个十二分寂寞的女人,正在青春年少时候,再加上美丽,独自待在沙原上,心里一阵阵焦躁难捺,也就捉弄起行人来了。她长得全身一色,头发、眼睛、手指甲,随处都是沙子的颜色。她在行人前边徘徊,索性躺下来,而在行人看来满眼里都是沙子。他们走不出这片沙漠,直到筋疲力尽倒下来……沙妖并不害人,只爱与人调笑,见人昏死了,就赶紧上前解了衣怀,用一直饱饱的大乳房将其救活。而活过来的人这时一睁眼,立刻就会被眼前这个美丽的女人给迷住。她像沙子一样随和柔软,百依百顺,结果任何行人都经不住这温柔的缠绵,就再也回不去了。”张炜借助这些神话传说使

他的小说朴素中带有生动,而这种寓言体叙事也将作者内心对自然和历史的思考深深的展现了出来。他有着自己独特的对自然的理解,他将一切自然称为野“地” ,真正未受污染和未经开发的天地。

语言的诗意还体现在张炜小说的思想深度上。他有作为知识分子的精神探索,有反思历史的勇气,他呼唤自然和人性,他反对污染和过度商业,他追求真善美,他在追寻的路上永不停止。就像是他自己的化身,张炜在描写自然的同时更深刻的描写了一批“追寻者”,他们不停地行走,在身体和心灵两个方面不断探寻,这也是张炜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发出的呼喊。

他的笔下有英雄般的人物。永不妥协、行走在故地山川河流之间的宁伽,信守爱情甚至精神癫狂的武早,默默守在古老的磨坊、读着《共产党宣言》的隋抱朴,永远梦想古船起航的勇敢的隋不召,放弃安宁生活、成为流浪汉的庄周……他们是在物质文明和人性的不可捉摸的可怕的打击下,出“走”的灵魂。在这些人身上,张炜寄托了自己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人为什么需要不停地追寻。他的笔下还有众多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都沿袭了中国的传统:女性成为了弱势群体的代表,但另一方面他又不时地为女性加上一点刚强。比如《古船》中的隋含章,十九岁的花季却丢了天真活力,在那么长的痛苦挣扎中终于找到了一丝刚强的反抗意识,杀了毁了她一切的赵炳

他的小说中也充满了流浪意识和家园精神。他写了故地家园的变迁,写了故地之外的伤害和重返故地的安慰等等。在他看来,流浪是为了人性的真诚和回归,是和大自然的重新合而为一。比如《家族》的后代宁伽,一生即使已到中年仍不停地找寻故地,他是在大山、海边、丛林长大的孩子,永远也离不开自然的滋养,只有流浪能永远的支撑他活着。

此外,他的语言风格的形成和他支持语言的朴实、他的生命阅历、在自然中的体验等

密切相关。

总之,张炜小说的语言风格主调是朴素、明快、和简约。他以平凡的文字,奇特的想象,丰富的地理历史知识,积极的人文主义情怀抒写了生命的原始状态,于朴素中渲染了高昂的激情,即使是小说,也给了我们诗意和散文的享受。

中国现当代文学

鲁迅从事过多种体裁的文学创作,数量最多的是他的杂文,彻底的反封建的精神是贯穿他杂文始终的灵魂。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和散文集《朝花夕拾》均为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精品。《狂人日记》中并用着两种创作方法:实写人物,用的是现实主义;虚写寓意,用的是象征主义。鲁迅的小说在艺术上一方面大胆借鉴了西方小说的表现手法,另一方面又融合了中国传统小说的长处,从而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鲁迅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鲁迅散文诗集是《野草》于1927年出版,标志着散文诗的成熟立人思想的确立与改造国民性的追求决定了他文学创作的价值取向。现实题材小说集《呐喊》狂人日记,〈彷徨〉,抒情散文集朝花夕拾,关注女性命运《伤逝,祝福,离婚》。杂文华盖集坟 郭沫若现代文学史上高扬浪漫主义文学主张的第一人,注重艺术自身规律,感情自然流露。〈女神〉白话文新诗奠基之作,毁坏旧事物,创造新事物,郭的第一部新诗集,结束了一个旧的诗歌时代,气势豪迈的自由体诗,为诗歌的革新和创造树立榜样。戏剧主张:据古推近先欲制今而后借鉴与古失事求似前历史创作原则,内在历史精神的真实。以史入剧,强调结构的风格。诗文集〈星空〉,诗集〈瓶〉,历史剧〈屈原〉现代文学史上历史剧最高成就。 茅盾现实主义的倡导者,提出文学为人生的艺术主张,社会剖析派小说主将。《春蚕,秋收,残冬》反应深刻的社会现实,控诉社会,唤醒人民,《子夜》标志现代长片小说成熟。 巴金激流,爱情三部曲(家春秋)(雾雨电)。以家庭为主要创作题材,体现了作家自身人生经历与文学作品的高度融合;体现了文学作品与时代社会的高度融合。从家庭来剖析整个社会本质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早年著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50年代后又创作了话剧《茶馆》、《龙须沟》和长篇小说《正红旗下》等。从市民角度揭示社会本质问题。创作个性及成就:1、对市民人生的文化关照;2、浓郁的民族风情和鲜明的地方色彩作品根本价值。3、语言幽默,悲喜剧交融;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的语言。 (雷雨-中国现代第一出真正的悲剧)曹禺现代话剧奠基人,开拓了我国悲剧的表现领域, 艺术探索:1、由情节中心转向人物性格中心2、中国式悲剧: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的融合3、个性化、动作化的戏剧语言。美学特征:对人类命运之秘的探索;完整绵密的戏剧结构浮雕式的人物性格准确、深刻、富于表现力的戏剧语言;浓郁的诗兴;崇高的美学风格;戏剧理论与舞台实践融会贯通。 沈从文多产作家,创作手法不拘一格,文体不拘常例,风格多样,擅长谱写爱和美的人生颂歌,取材广泛,描写城乡各色人物的生活,看重作品的写意性和抒情性,独创出一种诗化的境界。 张爱玲艺术风格:末世情怀,世俗欲望的挣扎,华丽而苍凉。语言风格:古典小说与市井小说的色彩。成就与特征:新:小说新形式,艺术技巧:西方象征心理分析、表象的细腻。旧:小说的内容。雅:内容与形式浑然一体。俗:通俗易懂,故事性强,可读性强。 文学研究会(成立最早,影响最大)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12人。宣称要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在创造方法上,文学研究会强调写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体现其为人生的宗旨。 新月派有称新格律诗派,指的是1923年成立于北京的新月社的一群诗人。主要成员多是留学英美的文人。深受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著名成员有以诗歌创作的闻一多、徐志摩、陈

中国当代作家

中国当代作家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篇一:中国近现代作家排行榜前100名中国近现代作家排行榜前100名 1.鲁迅 2.老舍 3.朱自清 4.冰心 5.曹禺6.矛盾7.巴金8.叶圣陶9.郭沫若10.舒婷11.林语堂12.光未然13.李大钊14.王蒙15.余秋雨16.余光中17.三毛18.金庸19.魏巍20.钱钟书21.席慕容22.丰子恺23.臧克家24.海子25.冯骥才26.沈石溪27.牛汉28.高维生29.林海音30.曹汉文31.曲波32.郭小川33.王小波34.碧野35.田汉36.周而复37.赵树理38.陈残云39.柳青40.汪曾祺41.贾平凹42.梁晓声43.史铁生44.沈从文45.梁羽生46.刘心武47.余华48.秦牧49.白桦50.沙汀51.夏衍52.丁玲53.杨沫54.周扬55.贺敬之56.周作人57.杨朔58.柯岩59.

李季60.周立波61.孙犁62.萧军63.萧红64.吴晗65.刘流66.路遥67.陈忠实68.王安忆69.胡适70.张爱玲71.梁实秋72.王国维73.张天翼74.吕叔湘75.吴伯箫76.顾颉刚77.冯铿78.胡也频79.鲁彦80.许地山81.丁西林82.莫应丰83.艾芜84.冯雪峰85.李健吾86.古龙87.姚雪垠88.萧乾89.吴强90.马南邨91.唐弢92.杨骚93.叶君健94.严文井95.刘白羽96.袁珂97.查良铮98.田间99.王力100.古华篇二:中国近现代作家综合实力排行榜中国近现代作家综合实力排行榜常言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以下排名,仅供参考。【第50名】张炜张炜(1956—),山东龙口人,原籍山东栖霞。代表作品:《你在高原》(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古船》《九月寓言》等。【第49名】铁凝女铁凝(1957—),河北赵县人。代表作品:《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哦,香雪》等。【第48名】三毛女三毛(1943—1991),

西方作家在中国的影响

当代中国作家受哪位外国作家影响最大 当今的中国作家们(以50后、60后为主体,70后、80后为其次;应该还包括一些导演等艺术家),他们的创作,在思想上、艺术上,受影响最大的外国作家与世界名著是什么呢? 在过去的许多年里,即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乃至90年代初,在长达七八十年当中,我们肯定是受莎士比亚、塞万提斯、拉伯雷、托尔斯泰、陀斯妥也夫斯基、萧洛霍夫、屠格涅夫、歌德、席勒、雨果、左拉、巴尔扎克、福楼拜、斯汤达、拜伦、哈代、狄更斯、海明威、福克纳、泰戈尔、川端康成、夏目漱石等等西方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影响比较大了; 而在当下,在最近的二十来年里,我们则受一些西方现代派作家的影响更大,比如波特莱尔、里尔克、博尔赫斯、萨特、加缪、赛林格、贝克特、海勒、普鲁斯特、菲茨杰拉德、艾特玛托夫、乔伊斯、戈迪默、帕斯捷尔纳克、卡夫卡、米兰昆德拉、杜拉斯、君特格拉斯、大江健三郎、村上春树、马尔克斯等等。那么,究竟其中哪一位对我们影响最大呢?我认为还是马尔克斯和他写的那一部《百年孤独》。 马尔克斯及其“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百年孤独》,自上世纪80年代前、中期至今,在近二三十年的时间里,不光深远而巨大地影响着中国作家、中国文坛,还深远而巨大地影响着全世界几乎所有东、西方国家的作家和整个世界文坛。在同一时期,全世界从古至今任何一个作家的影响力都无法与他相比。 其原因和表现主要有两大方面: 第一,将现实主义和浪漫(幻想)主义、象征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当然还有一个说法就是“魔幻现实主义”。作者遵循“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经过巧妙的构思和想象,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说的幻想(印第安传说、东方神话、民间故事、《圣经》典故等)结合起来,形成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的图画,使读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获得一种似曾相识又觉陌生的感受,从而激起寻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创作真谛的愿望。 魔幻现实主义必须以现实为基础,但这并不妨碍它采取极端夸张的手法。如该书写外部文明对马贡多(马尔克斯称福克纳为导师,深受其影响)的侵入,是现实的,但又魔幻化了:吉卜赛人拖着两块磁铁“挨家串户地走着……铁锅、铁盆、铁钳、小铁炉纷纷从原地落下,木板因铁钉和螺钉没命地挣脱出来而嘎嘎作响”;又如写夜的寂静,人们居然能听到“蚂蚁在月光下的哄闹声、蛀虫啃食时的巨响以及野草生长时持续而清晰的尖叫声”;再如写政府把大批罢工者杀害后,将尸体装上火车运到海里扔掉,该火车竟有200节车厢,前、中、后共有3个车头牵引。作家似乎在不断地变换着哈哈镜、望远镜、放大镜甚至显微镜,让读者看到一幅幅真真假假、虚实交错的画面,从而丰富了想象力,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第二,将过去卷帙浩繁的“史诗”性大部头家族小说压缩成“微型巨著”的手法,我曾在《中华读书报》上撰文称之为“史诗的轻量级倾向”、“集成电路式的杰作”。作者不再平铺直叙、慢慢道来,而是凭借其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的气魄与胆识,采取一种鸟瞰式的宏观把握,遴选出腹稿中的主干与精华,再做惊人的归并、组合,或重新打磨、处置,从而创造出一部部“袖珍史诗”。作品多采用时空交叉、陈述错缀,以及意识流、梦幻、巧合、夸张等方式;这样,作品越发显得大“密度”、强“张力”、高“容积”。连保守的瑞典皇家学院元老们也赞誉它“创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折映了一片大陆及其人们的富足与贫困”,“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1982年诺贝尔颁奖典礼授词)。

张炜小说的语言风格.docx

张炜小说的语言风格 张炜是我国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位重要作家,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发表作 品开始,他至今已在文坛辛勤耕耘近四十年。他曾说过:“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 即使面对仅有的三个听众也要倾注满腔热血。”他以一支笔加上无限的精力创作了 《古船》《九月寓言》《外省书》《远河远山》《柏慧》《能不忆蜀葵》《丑行或浪漫》《刺猬歌》及《你在高原》(十部)和散文《融入野地》《夜思》及文论《精 神的背景》《当代文学的精神走向》《午夜来獾》等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能够 看到张炜不停迸发着的热情和奔跑不息的追寻。其中,他的小说更以朴素明快的语 言熔铸了广阔的诗性和厚重的心灵思索,给人以激荡灵魂的叩问。 我读的第一本张炜的小说是他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你在高原》,它不仅仅是一部 小说,更是文学上重要的纯文学著作。这十本书深深的震撼了我,让我看到了不 一样的小说。第一次,我向往了他笔下的那片平原和山地,渴望了广阔的大海和 高大的橡树,我走过了条条溪流座座山川,我看到了明亮的鹿眼和雪白的李子树,一切的一切,不知道哪里有着故事的源头。之后,我阅读了他的其他作品,如《古 船》《九月寓言》《蘑菇七种》等。正如张炜所说的:“优秀的作家必须是有个性的。”张炜的小说不仅体现了他独特的思考和人文关怀,小说中的语言本 身也给予了我们极大的独特享受。他的语言风格最突出的特点是朴素,而即使朴 素,也以一种沸腾的激情凝结了高层次的诗意。 许多人都认为张炜的小说过于朴素,但是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朴素的实质是 更接近表达意义的本身。张炜说:“作家最要紧的是要诚恳,要质朴。作家嗓子 比不上播音员,思辩比不上哲学家,漂亮比不上影星,作家只有一份质朴的感情。” 通过朴素的语言表达质朴的情感能使这种情感更加深刻,也更加能打动人。但这并 不是说只有朴素的语言可以表达质朴,华丽的辞藻也可以,不过却多了一层铺垫, 不是那么的直接。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文字才感人,因为它们是经过了心灵过滤的。 最常见最普通最不时髦的词汇也许是最恰当最真诚最不褪色的。 在张炜看来,汉语中最有力量的词是名词和动词,它们是语言的骨骼。语言的 虚浮臃肿,主要原因是形容词之类的用多了。句子像人一样,要减肥,要干练, 这才出线条,才帅气。比如一些对环境的描写,“走在园子里,一抬头是灌木枝条 围成的篱笆墙,上面爬满了豆角秧,它们长得像过去一样,黑乌乌肥胖胖的垂挂 下来。”“风沉落在遥远的沙岭雪冈后面。一天的星星清亮洁净,夜空真好啊,这 是即将告别好迎接的许多夜晚中的一个。我长久的伏在窗上。两只麻雀在干枝上 跳动,另一只猫一样的动物在矮墙上倏地跑过。似乎有咕咕的叫声,有哑哑的低鸣。”等,简单直白中描绘了真实宁静的场面。 张炜小说语言的质朴还体现在方言的使用上。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方言才 是真正的语言。因为语言要传神要贴切永远离不开地方个性。有些时候只有用当 地人的话才能表达出某些特定的微妙的含义,才更真实和传神,才是与文学贴的 最紧密的“连血带肉”的泥土文学。他的小说中多口语词、方言词、粗俗语、谚 语和歇后语,少文言词和成语。比如“说什么化成水的银币,呸,传说的瞎话。” “龙眼妈,你这条不死的母狗。”“那个家伙,到底是个武将,认识我姐姐的第二天,就把她给‘毙了’。”“有过一腿”“旱魃”等等,这些词的使用使他的小说变得明快,通俗,不呆板,不晦涩,有点诙谐的意味。 张炜小说语言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他的语言呈现出一种诗化、散文化的倾向。 他的许多小说似乎更像是散文或者诗歌。我觉得这个特点和他的创作理论息息相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语言风格与语言艺术的意义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语言风格与语言艺术 的意义 摘要: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如何体现语言艺术是非常关键的。汉语言的语言风格与艺术使用是否恰当,关乎着整个教学过程以及整体汉语言教学的结果。因此本文主要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理论视角入手,对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出现的语言风格进行了较深刻的分析,并归纳总结出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语言风格与语言艺术的意义与实践办法,旨在为汉语言教育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语言风格;语言艺术;意义 引言:汉语言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它的文化内涵和研究价值十分丰富。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和艺术特征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在汉语语言教学中,要求教师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还要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加之其教学内容严谨等学科特点,传统的教学语言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的语言风格必须相应地加以调整和变化。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常见的语言风格 汉语言教师的语言风格由一般语言、文学语言、情势语言三大因素所决定,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原创性。由于个体性格、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差异,每一位汉语言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可以看出汉语言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的分类主要包括外向型和内向型。 (一)外向型语言风格 教师在使用此教学语言时,具备下列特征:语速快,音调高,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都很丰富。这种课堂语言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专注,因此课堂上的学习效果非常好。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学生的思想会变得更加活跃,

对新东西也会有强烈的兴趣。当然这种教学方式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老师说话 速度太快,信息量太大,很可能会导致学生在接受到相关信息时,无法完全消化 和吸收。 (二)内向型语言风格 教师在使用此教学语言时,具备下列特征:语速缓慢,语调不高,缺少面部 表情和身体动作,但对每一项专业知识都有详细的讲解,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吸 收能力较强,很少有遗漏或积压的情况。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的思维会更加缜密,思考问题也会更加全面。语言风格缺陷主要是教师讲授的速度较慢,使学生 难以集中精神,神经不能活跃,易产生困倦现象。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语言风格的意义与实践 (一)措辞精确 汉语言文学课程内容繁复,涉及到的知识面很广,知识结构很难整理、归纳。因此,作为汉语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其教学任务十分繁重,经常要在课堂上教 授大量的理论知识。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一些老师的语速会不由自主地加快, 说话的口气也会变得僵硬、程式化,匆匆忙忙中出现失误,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而精确度是教学语言的精髓,如果语言丧失了精确度,措辞不得体,就会变得软 弱无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要求是教师具备深厚的语言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措辞是否正确,要避免过度的口语化,要有流 利的语言、清晰的主题和表达,使学生能够理解老师的意思。 (二)亲切感 教师亲切、自然、纯真的话语、充满感情的语调,可以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情 感体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课堂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与情感,从而提 高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相反,如果老师的语言冷漠、枯燥,再加上汉 语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解困难,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由于学生的学习抗 拒心理,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脱离单调的课堂,对新知识缺乏吸收的渴望,因 此教师的课程教学也就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老师友善亲切的教学语言风格

文学类文本张炜《炉火》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6 -9题。 炉火 张炜 冬夜,听不到炉火熊熊燎动之声。那是多么好的声音,它,甚至可以驱走心中的严寒。 仍能想起无数个那样的夜晚,炉火旁,我们不停地阅读。几个人屏息静气,一杯热茶,一点跃动的灯火,就是最为幸福的时刻。 那是个贫寒岁月。朋友们除了一副背囊,一腔热情,几乎一无所有,但他们都有阅读的习惯,甚至还有写作的习惯——挤在油灯下,炉火旁,就有了一场精神会餐。他们也许是稚嫩的,他们还多么年轻。可是他们身上却闪烁着自尊的光芒。他们比那些为另一些东西而奔波的油头粉面者要高贵十倍。他们当时衣衫破旧,头发脏乱,脸上带着灰尘,脚上和手上还留着劳作留下的创伤,粗浊的山地和外省口音也无法掩去真知灼见,并使这场辩论显得特别激烈,他们的纯美见解没有被记录,却可以被记忆。 今天再没有那样的炉火了,没有那样的聚会,那样的痴情,那样浪漫和纯粹的情怀。真的难以寻觅。 如今在乡间,在闹市,在中心,在边陲,哪里还可以找到那样的炉火?那是过时的风尚、是陈迹……首先是心中的炉火熄灭了。人们在为另一些东西所激动,为原始的欲望而奔波。他们丢失了当年的背囊。

在世纪之交的喧嚣中,唯独失却了炉火。我们从那些动人的记载中可以发现,在十九世纪的俄罗斯,在那片与我们毗邻的土地上,一大批杰出的人物,像东方某个时期的一些人物所面临的状态一样。在社会的转折期,在世纪的交汇期,他们当中有贵族,也有贫儿;有艺术家、音乐家、思想家,也有哲学家和科学家。他们的壁炉正熊熊燃烧,炉火旁纵论天下,通宵达旦。那是为真理和艺术奔走相告的一种激情。炉火像他们的豪情一样烈焰腾腾。伟大的心灵在跳动,他们用双手迎来一个思辨的时代。他们开拓了伟大的视野,传播了诗与真,在整个人类的思想和艺术史上占有光辉一页。 最初这声音只在炉火旁,在一个角落;但由于它闪烁着真的光芒,终于越过斗室,走向苍穹,化作滚滚雷鸣,如闪电照亮天际。 不仅是对炉火的憧憬,而且是追求真实、追求人生大境界的本能,又使人接近了那燃烧的火焰。 记得十几年前那个夜晚,一拨年轻人聚集在一个场所,交流自己的阅读和崭新的见解,言辞愈来愈激烈,气氛愈来愈火爆。春寒一扫而光,他们个个热汗涔涔,头发冒着白汽……那都是关于人生、哲学、艺术,关于古代和今天,关于切近我们生活的历史,关于未来的想象和推论……那些纯洁而深刻的思想与他们的年龄或不相称:他们唇边刚刚生成一层茸毛,睫毛微翘,星光下闪烁一片明亮的眸子。 那场令人神往的大辩论,像巨石投入水中、波纹荡到遥远。这声音来自我们民族精神的深远贮藏,它使人想到春秋战国时期奔走天下、

论述类文本张炜《语言艺术的归宿》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言艺术将走向何方?它的归宿究竟在哪儿?网络文字的沙尘暴吹个不息,势头不减,文字垃圾的雪球越滚越大,使人恐惧而看不到希望。但是我们还需要一个乐观的心态,因为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走向反面,一切都会盛极而衰。以法国为例,雨果和左拉时代就涌现出大量的报纸、刊物之类,并有大量通俗读物,但是流芳百世的语言艺术的瑰宝,也不过屈指可数。可见语言艺术的精华由人类的智慧和心血凝聚而成,总是不可多得的。人类语言艺术的瑰宝与人类世界同在,它的消失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人类再次回到冰河期,回到茹毛饮血的时代。 几百年过去,无论东方西方,纯粹雅正、最高最美的那部分语言艺术历久弥新,不仅没有消亡,而且仍然在生长,总量也在增加。再看那些同期盛行与风靡的文字,现在已无人注意。没有记忆,没有传递,没有津津乐道,没有研究、引用和欣赏。要想了解它们,就必须去专门的图书馆和资料馆,翻阅积满厚厚尘埃的老报刊。它们大部分早已去了应该去的地方,那就是语言的垃圾场,时间的河流将其冲刷得无影无踪。所以,别说是分分秒秒都在刷新的网络文字,就是现在出版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纸质书,终将被埋进历史的尘埃,剥蚀和消解。当然,这其中还会包括一部分被时代潮流所遮蔽、湮没的优秀文字。 语言文字由基本的使用工具,进步到一种艺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高低,衡量一段历史创造的伟大与否,也要看它语言艺术发展的高度。虽然语言艺术不能像物质成果那样简单而直接地被消费和使用,比如《诗经》《楚辞》、唐诗宋词、雨果的《悲惨世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鲁迅的《野草》等,既不能入口裹腹,也无法用来居住,但它们象征着一个民族在一个历史时期的生命能力、一个民族的心灵力量,决定着这个民族在一切方面的创造强度。所以,人类文明的最终归宿就是语言艺术,这是一个至高的指标,也是一个至高的区别。 目前中国处于一个科技与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但如果我们丢掉了汉语言艺术这个最苛刻、最艰难的标准,毁坏它而不是使之生长,那么这个时期所有的物质成果都将是脆弱的。语言艺术的发展和保存是最困难的,人类发明了火药、造纸、火车、飞机、宇宙飞船等等,发现了圆周率、勾股定理、万有引力、相对论等等,这些科技成果一概得以贮存和记忆,后人可以踩着牛顿、爱因斯坦这些巨人的肩膀继续攀登,然而文化与艺术却很难积累与进步,因为它是生命中最深奥最厚重、最复杂最难解的东西,也是人类文明旅程最终的抵达之地。像古希腊哲学、莎士比亚的戏剧、东西方的古老史诗、中国的《诗经》《楚辞》和诸子百家

老舍作品的语言风格分析

老舍作品的语言风格分析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成长起来的中国现代文学的优秀作家宛如烂漫云汉,群星璀璨,交相辉映。老舍便是其中最灿烂、最耀眼的明星之一。他于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担任过小学校长、郊外北区劝学员等职。1925年,老舍开始正式进行创作,那时他正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在伦敦的五年里,他写了《赵子曰》、《二马》和《老张的哲学》三篇长篇小说,都是写一般市民的生活。写这些市民的遭遇、梦想、挣扎和相互的倾轧;1930年老舍回到了国内,他先后在济南大学和山东大学从事文学教育工作,但仍然利用寒暑假时间写出了长篇小说《牛天赐转》、《大明湖》、《骆驼祥子》、《猫城记》;短篇小说《黑白里》、《微神》等;他的作品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幽默、质朴简练的语言风格。老舍个性色彩鲜明的语言,丰富与发展了中国现代白话文学语言,同时也使老舍的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典范意义的白话作品。老舍的作品对于研究中国现代白话文学语言发展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老舍作品的语言风格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本研究将结合老舍先生各个时代的作品,参考前人研究的成果对老舍作品的语言风格加以分析并探究其成因。 二、文献综述 引言 老舍的语言风格体现在:北京韵味。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语言从事创作的一位作家。他的绝大多数小说从北京为背景,例如《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离婚》、《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等等。这些作品的语言,都富有浓郁的北京特色,犹如鲁迅的作品语言富有绍兴特色,沈从文的作品语言富有湘西特色,赵树理的作品语言富有山西特色一样,任何人读老舍的作品,都会感到语言富有北京韵味儿。老舍作品语言的北京韵味儿,有赖于老舍的作品取材于北京下层市民生活。他自幼生活在北京,熟悉北京。描写北京的人,北京的事,为老舍运用北京语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通俗明白。老舍在语言运用上有着自己的一贯追求,他多次表述这种观点:“我不论写什么,我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即使是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用术语与名词。”“我还保持着我的‘俗’与‘白’。”作者致力于“俗白”,所谓“俗白”就是语言

中国当代作家

中国当代作家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篇一:中国近现代作家排行榜前100名 中国近现代作家排行榜前100名 1.鲁迅 2.老舍 3.朱自清 4.冰心 5.曹禺 6.矛盾 7.巴金 8.叶圣陶 9.郭沫若10.舒婷 11.林语堂12.光未然13.李大钊14.王蒙15.余秋雨16.余光中17.三毛18.金庸19.魏巍20.钱钟书 21.席慕容22.丰子恺23.臧克家24.海子25.冯骥才26.沈石溪27.牛汉28.高维生29.林海音30.曹汉文 31.曲波32.郭小川33.王小波34.碧野35.田汉36.周而复37.赵树理38.陈残云39.柳青40.汪曾祺 41.贾平凹42.梁晓声43.史铁生44.沈从文45.梁羽生 46.刘心武47.余华48.秦牧49.

白桦50.沙汀 51.夏衍52.丁玲53.杨沫54.周扬55.贺敬之56.周作人57.杨朔58.柯岩59.李季60.周立波 61.孙犁62.萧军63.萧红64.吴晗65.刘流66.路遥67.陈忠实68.王安忆69.胡适70.张爱玲 71.梁实秋72.王国维73.张天翼74.吕叔湘75.吴伯箫 76.顾颉刚77.冯铿78.胡也频79.鲁彦80.许地山 81.丁西林82.莫应丰83.艾芜84.冯雪峰85.李健吾86.古龙87.姚雪垠88.萧乾89.吴强90.马南邨 91.唐弢92.杨骚93.叶君健94.严文井95.刘白羽96.袁珂97.查良铮98.田间99.王力100.古华 篇二:中国近现代作家综合实力排行榜 中国近现代作家综合实力排行榜 常言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以下排名,仅供参考。

结构抒情传统——张炜《你在高原》研究

结构抒情传统——张炜《你在高原》研究 【摘要】张炜是当代中国著名作家,其小说《你在高原》运用结构抒情传统,使作品既有情节的推进,又不失抒情深邃。本文在分析该小说结构抒情传统的基础上,从九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研究分析,包括写作背景、主题表达、叙述结构、情感描写、人物刻画、语言运用、社会反映、文化因素和艺术感受。 【关键词】结构抒情传统;张炜;《你在高原》;研究 一、写作背景 1.1 张炜的创作背景及其“结构抒情传统”的提出 1.2 小说《你在高原》创作背景和意义 二、主题表达 2.1 以和合为精神核心的主题 2.2 分析张炜所表达的和合情感的内涵和意义 三、叙述结构 3.1 叙述结构的构建 3.2 论结构对情感抒发的影响 四、情感描写 4.1 情感描写的特点 4.2 剖析情感描写的符号化运用 五、人物刻画 5.1 人物形象的构建

5.2 揭示张炜对人物情感的抒发 六、语言运用 6.1 语言风格的特点 6.2 探析张炜语言运用的独特之处 七、社会反映 7.1 社会反映的背景 7.2 分析张炜在小说中的社会反映作用 八、文化因素 8.1 张炜文化传统与小说主题的关系 8.2 文化因素对小说结构与情感的影响 九、艺术感受 9.1 张炜“结构抒情传统”的审美特点 9.2 小说《你在高原》的艺术感受及其价值 【结论】张炜的小说《你在高原》融合了结构抒情传统,将情感抒发融入叙事之中,在结构与情感之间实现了有机统一。这种创作手法使小说的艺术价值更显突出,也为今后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1. 写作背景 1.1 张炜的创作背景及其“结构抒情传统”的提出:在此部分,论文需要介绍张炜的作品背景以及他提出的“结构抒情传统”理论,并探讨如何在小说创作中应用。 1.2 小说《你在高原》创作背景和意义:该部分需要介绍《你

张炜小说的语言风格

张炜是我国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位重要作家,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发表作品开始,他至今已在文坛辛勤耕耘近四十年。他曾说过: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即使面对仅有的三个听众也要倾注满腔热血。”他以一支笔加上无限的精力创作了《古船》《九月寓言》《外省书》《远河远山》《柏慧》《能不忆蜀葵》《丑行或浪漫》《刺猬歌》及《你在高原》 (十部) 和散文《融入野地》《夜思》及文论《精神的背景》《当代文学的精神走向》《午夜来獾》等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张炜不停迸发着的热情和奔跑不息的追寻。其中,他的小说更以朴素明快的语言熔铸了广阔的诗性和厚重的心灵思索,给人以激荡灵魂的叩问。 我读的第一本张炜的小说是他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你在高原》,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文学上重要的纯文学著作。这十本书深深的震撼了我,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小说。第一次,我向往了他笔下的那片平原和山地,渴望了广阔的大海和高大的橡树,我走过了条条溪流座座山川,我看到了明亮的鹿眼和雪白的李子树,一切的一切,不知道哪里有着故事的源头。之后,我阅读了他的其他作品,如《古船》《九月寓言》《蘑菇七种》等。正如张炜所说的:“优秀的作家必须是有个性的。”张炜的小说不仅体现了他独特的思考和人文关怀,小说中的语言本身也给予了我们极大的独特享受。他的语言风格最突出的特点是朴素,而即使朴素,也以一种沸腾的激情凝结了高层次的诗意。 许多人都认为张炜的小说过于朴素,但是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朴素的实质是更接近表达意义的本身。张炜说:作“家最要紧的是要诚恳,要质朴。作家嗓子比不上播音员,思辩比不上哲学家,漂亮比不上影星,作家只有一份质朴的感情。”通过朴素的语言表达质朴的情感能使这种情感更加深刻,也更加能打动人。但这并不是说只有朴素的语言可以表达质朴,华丽的辞藻也可以,不过却多了一层铺垫,不是那么的直接。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文字才感人,因为它们是经过了心灵过滤的。最常见最普通最不时髦的词汇也许是最恰当最

热点作家03 张炜(解析版)-2021年中考考前现代文阅读热点作家预测系列

热点作家03 张炜 一、人物简介 张炜,1956年11月生,山东龙口人,原籍栖霞,中共党员。是中国当代文坛一位擅长长篇写作、执著于简朴生活的作家。1976年高中毕业后,回原籍在农村参加工副业劳动。1978年考入鲁东大学(原山东烟台师范学院中文系)。1980年毕业后到山东省档案局工作。同年发表小说处女作。 1984年调山东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历任栖霞县橡胶厂技术员、工人,中共山东省委办公厅档案编研处干部,山东省文联专业作家、创作室副主任,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万松浦书院院长;兼任山东省师范大学烟台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山东省龙口市政府副市长、市委副书记,全国青联委员,山东省青联副主席、山东省青年文体委主任等。 二、主要代表作品 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柏慧》《家族》《外省书》《能不忆蜀葵》《丑行或浪漫》《刺猬歌》等,中篇小说《秋天的愤怒》、《蘑菇七种》、《瀛州思絮录》等,短篇小说《玉米》《声音》《一潭清水》等,散文《融入野地》《夜思》《筑万松浦记》等,诗集《皈依之路》《家住万松浦》等。有《张炜自选集》(6卷)、《张炜文集》(6卷)、《张炜文库》(10卷)等多种文集出版。部分作品译有英、法、日、德等多种外文版本。张炜的小说也被美国、法国等国家教育部列为高等教育教材,成为高等教育考试必读书目。 三、荣誉时刻 1.《声音》获1982年全国短篇小说奖。 2.《一潭清水》获1984年全国短篇小说奖。 3.长篇小说《古船》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1986年长篇小说奖,被评为“世界华语小说百年百强”和“中国文学百年百优”。 4.《九月寓言》获上海第二届中长篇小说大奖一等奖、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并被评为“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图书”。 5.《刺猬歌》于2007年获得了由美国总统亚太顾问委员会颁发的“杰出成就奖”(张炜是亚洲地区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作家)。颁奖词:表彰你在现代小说、诗歌及评论上的杰出成就。你六百多万字的深刻的现代文学作品为包括美国文化在内的所有文化背景下的作家树立了楷模。你的理想主义和对自然的热爱渗透在你的全部作品中,使之成为敏锐的创作的典范。我们表彰你思想上的广泛性,尽管你的创作保留着中华民族品格的印痕。

论张炜的文学观

论张炜的文学观 作者:陈鑫宇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9年第02期 摘要:张炜是中国当代文坛中争议较大的一位作家,学者们对张炜文学观的阐述观点颇多,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童年生活对张炜文学观的影响,其次从文学作品内容、保守主义态度、诗性写作观三方面,探讨了张炜的文学观,希望为我国相关研究人员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张炜;文学观;诗性写作观;保守主义 中图分类号:1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6-0016-01 一、童年生活對张炜文学观的影响 作家的创作风格与其自身经历息息相关,在张炜的创作历程中,童年生活对其文学观产生重大影响。张炜于1956年出生在山东某村庄,由于当地居民稀少,张炜的童年贫穷且孤独,其多数时间与外祖母生活在一起。在小学期间,父亲蒙冤接受批斗,张炜受到周围人群的议论与污辱,这样的困境给张炜幼小心灵带来冲击,使其形成自卑、内向的性格特点。在十几岁时,父母为了避免张炜受到牵连,将其送给远方叔父,此伤痛伴随张炜整个创作历程,使其更加敏感、胆怯。然而张炜本人将自己称为“胆怯的勇士”,其长篇作品《你在高原》可侧面体现出作者的勇士性格。另外,张炜在孤寂的童年中阅读了众多外国著作,他最认可苏俄作品,张炜表示托尔斯泰是自己最崇拜的人物,普希金、契诃夫等俄国作家也对张炜的写作产生一定影响,使其作品中呈现浓浓的俄罗斯情节。 二、歌颂与描绘大自然和动物 张炜曾提出作家的童心至关重要,其作品包含大量歌颂与描绘自然动物的内容,体现出童心特点,这都与其早年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张炜在海滨地区的居住经历非常难忘,而在其考入大学后,在城市中的痛苦使张炜倍感劳累,因此他在作品中表达出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以《九月寓言》为例,张炜在小说创作中描绘了农村人民在大自然中自由生活的诗情画意,人们远离世俗功利的干扰,在自然的村庄中快乐生活。在作者的描绘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浑然一体,无不传达大自然的美妙。另外,张炜的作品还描绘了各样的动物,例如,以动物命名的《刺猬哥》这部作品中的主人公在外闯荡重新回到故土后,与丛林中的刺猬等动物进行接触,带给自己前所未有的宁静。然而工业时代对大自然的破坏致使主人公最终离开故土,寻找更远的野地,这即体现出作者的无奈。在张炜的文学作品中,几乎随处可见对大自然与动物的描述,二者完美融入作品,更体现出作品诗性特点,为文学理想增添光辉。 三、张炜的保守主义态度

世界上最长的小说

世界上最长的小说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你喜欢看书吗?如果你回答是,那么恭喜你,你得到了自己独有的宝藏。那么我想问问你,你知道这世上最长的文学小说是什么吗?如果你不知道,别急,让小编慢慢道来。 这世界最长的小说 《你在高原》 长达四百五十万字的原创长篇小说《你在高原》,是张炜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创作完成的。全书分三十九卷,归为十个单元:《家族》《橡树路》《海客谈瀛洲》《鹿眼》《忆阿雅》《我的田园》《人的杂志》《曙光与暮色》《荒原纪事》《无边的游荡》。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系列作品,而是已知中外小说史上篇幅最长的一部纯文学著作。2011年8月20日,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内容梗概 长达四百五十万字的原创长篇小说《你在高原》,是张炜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创作完成的。全书分三十九卷,归为十个单元(《家族》《橡树路》《海客谈瀛洲》《鹿眼》《忆阿雅》《我的田园》《人的杂志》《曙光与暮色》《荒原纪事》《无边的游荡》)。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系列作品,而是已知中外小说史上篇幅最长的一部纯文学著作。其中除了《家族》等两个单元做了重要修改和重写之外,其余则是第一次正式面世的作品。 从语言到故事,从形式到内容,从韵致到意境,《你在高原》的分卷各不相同,创作风格差异之大令人叹为观止;它们几乎囊括了自十九世纪以来所有的文学试验。这种极为罕见的巨大的创造性和神奇变异,很难想象会发生在同一个作者身上。 创作历程 自然,这是长长的行走之书。它计有十部,四百五十万言。虽然每一部皆可独立成书,但它仍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系列作品。在这些故事的躯体上,跳动着同一颗心脏,有着同一副神经网络和血脉循环系统。

在终于完成这场漫长的劳作之后,有一种穿越旷邈和远征跋涉的感觉。回视这部记录,心底每每滋生出这样的慨叹:这光一不是他们的亲身所历,又无一不是某种虚构。这是一部超长时空中的各色心史,跨越久远又如此斑驳。但它的主要部分还是一批五十年代生人的故事,因为记录者认为:这一代人经历的是一段极为特殊的生命历程。无论是这之前还是这之后,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这些人都将是具有非凡意义的枢纽式人物。不了解这批人,不深入研究他们身与心的生存,也就不会理解这个民族的现在与未来。这是命中注定的。这样说可能并没有夸张。 它源于我的挚友(宁伽)及其朋友的一个真实故事,受他们的感召,我在当年多少也成为这一故事的参与者。当我起意回叙这一切的时候,我想沿他们走过的每一个地方全部实勘一遍,并且给自己制订了一个必要落实的、严密的计划:抵达那个广大区域内的每一个城镇与村庄,要无一遗漏,并同时记下它们的自然与人文,包括民间传说等等。当时的我正值盛年,并不知道这是怎样的一个豪志,又将遭遇怎样的艰难。后来果然因为一场难料的事故,我的这个实勘行走的计划只完成了三分之二,然后不得不停下来。这是一个难以补偿的大憾。 因为更真实的追求才要沉湎和虚构,因为编织一部心史才要走进一段历史。 我起意的时候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我动手写下第一笔的时候是八十年代末。如果事先知道这条长路最终会怎样崎岖坎坷,我或许会畏惧止步。但我说过,那实在是盛年的举意,用书中的一个人物的话说,即当时是--"茂长的思想,浩繁的记录,生猛的身心"--这样一种状态下的产物。 萌生一个大念固然不易,可是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要为它花去整整二十年最好的光阴:抚摸与镌刻的二十年,不舍昼夜的二十年…… 我是一个五十年代生人,可对这一代,我仍然无法回避痛苦的追究。这是怎样的一代,你尽可以畅言,却又一言难尽。仍然是书中的一个人物,他这样谈到自己这一代: "……时过境迁,今天它已经没有了,是的,显而易见--我是指那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测试题 (6)

泛读部分《散文》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对王小波的思想随笔的语言风格,表述错误的是() A、犀利幽默,妙趣横生 B、既令人捧腹,又令人掩卷沉思 C、诙谐中谈论沉重的主题 D、语言严肃,思想沉重 【解析】(P365):D 语言是幽默诙谐的。 2.对《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主题表述错误的是() A、对听任权势和命运摆布的否定与批判 B、对理想主义理想和独立自由精神的赞赏 C、对“文革”时代的荒诞现实的凸显和批判 D、对猪的特立独行的怜悯和痛恨 【解析】(P365):D 考查文章主题,全篇蕴含着的令人警醒的主题,即对听任权势和命运摆布的否定与批判,对理性主义理想和独立自由精神的赞赏。作者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这只猪其实是作者自己理想的化身。在这只猪身上,体现了作者自嘲中的自许,又寓讽刺和批判于幽默诙谐之中。 3.《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猪学会了()给它招致了麻烦。 A、汽车响 B、汽笛叫 C、拖拉机响 D、人说话 【解析】(P364):B考查内容情节,猪学会了汽笛叫给它招致了麻烦。 4.下列作家是“七月”派成员的是()。 A、牛汉 B、周涛 C、台静农 D、丰子恺 【解析】(P353):A 考查作家作品,牛汉(1923—),原名史成汉,生于山西定襄,“七月诗派”诗人。代表作有诗集《温泉》、《沉默的悬崖》等,代表诗作有诗歌《华南虎》、《悼念一棵枫树》等。 5.《下列不属于张炜长篇小说的是() A、《古船》 B、《九月寓言》 C、《秋天的愤怒》 D、《丑行或浪漫》 【解析】(P355):C 《秋天的愤怒》是中篇小说。 6.《早熟的枣子》是对作者在()的同题诗歌的一个生动诠释。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解析】(P353):C 考查【提示】内容。《早熟的枣子》是对作者写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同题诗歌的一个生动诠释。

高中语文高考常考成语病句修改练习(语义重复,自相矛盾+忽视语境,不分范围)(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常考成语病句修改练习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一、语义重复,自相矛盾 1.杭州娃哈哈集团总经理宗庆后认为诚信经营、加强自律,让老百姓安心消费,这是食品企业责无旁贷的责任,更是企业赢得社会尊敬的最直接的方式。 2.中国足球腐败现象十分严重,从高层到俱乐部、从裁判员到运动员涉及面很广,只有司法部门介入才能从根本上正本清源。 3.鸦片战争以后,封闭的中国大门被轰开了,帝国主义强盗接踵而至地闯进来。 4.南美洲的亚马孙河从林中,有许多珍奇难得的奇葩异卉,其中有一种花开五个纯白色的螺旋桨式的花瓣,黄色的花蕊,煞是好看。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是实干家,而不需要那些大巧若拙的智叟式的人物。 6.提到贪官,老百姓心里往往出现这样一个形象:大腹便便的肚子,油光亮的脑门儿,穿着扣不上扣子的西装,还架着一副显得很诚善的黑框眼镜。 7.《第10放映室》将于年底重出江湖,观众已开始津津乐道地谈论节目“敢说真话”的风格了,言语中充满了期待。 8.两位阔别多年的老同学意外地在杭州西湖湖畔萍水相逢,两人又是握手又是拥抱,说起话来没完没了,别提多高兴了。 9.著名作家张炜的长篇小说《你在高原》出版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给他带来许多没料到的不虞之誉。 10.目前很多电视台明年的剧排都已经排满,如何“消化’协调这些广告,寻找一种利益平衡是电视台目前的当务之急。

11.“老虎”、“苍”一起打固然令人欣喜,但反腐需要从根本上釜底抽薪,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如果制度上出了梗阻,一时的成果再显著,也无济于事。 12.发言人表示,目前两岸的当务之急是尽快推进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后续协商,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两岸经济合作。 13.超级飓风“桑迪”裹挟着狂风骤雨重创了美国东海岸,飓风所过之处,房屋桥梁几乎毁坏殆尽,一片狼藉。 14.对于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坚定自我的信仰,一些小人说得言之凿凿,拿莫须有的国耻来取笑自己的同胞,他们才不管会产生什么后果。 15.我不是笼统地反对在文学作品中使用方言,因为适当地使用方言,能够使人物形象鲜活乡土气息浓郁;我只是反对不分青红皂白地在文学作品中滥用方言,因为方言过多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读者对作品的理解 16.兄弟俩原来关系亲密,好得不可开交,但是自从弟弟结了婚,不知怎么,两兄弟渐渐形同路人。 17.他只不过在做自己的事情,顺便帮了一下别人,没想到却受到不虞之誉。 18.夜深人静,王小东独自子然一身地匆匆穿过小巷,闪进了巷口的一个漆黑的大门。 19.这门技术一天天地日臻完善 20.精彩的场面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21.怎样解决利用有限的时间来完成超额的任务是我们目前的当务之急 22.领导的那句话暗含着不言而喻的潜台词。 23.每当看到母亲的那双棉布鞋,往事就历历在目地出现在眼前。

四川省雅安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雅安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联合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四大题,22小题,共9页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921《阿Q正传》在北京《晨报附刊》分章连载。当时主编《小说月报》的沈雁冰说:阿Q这人,要在现实社会中去实指出来,是办不到的;但是我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总觉得阿Q这人很是面熟。“总觉得阿Q这人很是面熟”一语,道出了阿Q令人产生精神反思的深刻意义。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一书的绪论中说: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所谓反思就是人类精神反过来以自己为对象而思之。《阿Q正传》是鲁迅精神反思的全面结晶。鲁迅不仅反思自己,而且希望通过阿Q这个艺术典型唤起中国人的精神反思。 几千年来,精神胜利法这种精神现象在中国是很突出的。明末清初,利玛窦、南怀仁等传教士携“西学”来华,中国知识分子便喜欢以一种“老子化胡”式的想象来理解“西学”,以保持对“中学”的自信。譬如黄宗羲曾说,“勾股之术,乃周公商高之遗,而后人失之,使西人得以窃其传”。这种唯我独尊、鄙夷四方的观念在中国人头脑中充斥了几千年,降至近代,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帝国主义列强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然而在致命的打击面前,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却拒绝正视现实,承认失败,以总结教训,重振国风,反而文过饰非,“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靠虚假的精神胜利来麻醉自己和国民的灵魂。于是,精神胜利法就成为近代中国一个普遍的精神现象。因此,对中国人来说,至关重要的就是需有人来大喝一声,使之猛醒,实现精神的自觉。 鲁迅所扮演的历史角色,正是这一重任的承担者。塞万提斯通过堂吉诃德这一不朽形象表现了人类容易脱离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变化、陷入主观主义误区的普遍弱点。鲁迅则通过阿Q这一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当时中国的一种昏聩颟顸、自欺欺人的精神现象,同时也反映了人类易于逃避现实、退入内心、寻求精神胜利的精神机制。《阿Q正传》可以说是哲学小说。阿Q是一位与世界文学中堂·吉诃德、哈姆雷特等典型形象相通的着重表现人类精神机制的特异型的艺术典型,可以简称为“精神典型”。以这些典型人物为镜子,人们可以看到自身的精神弱点,“由此开出反省的道路”。陈涌说:“鲁迅即使没有其他著作,只要有一部薄薄的《阿Q正传》,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无人可比的最伟大、最深刻的作家。”鲁迅《阿Q正传》的发表,标志着这位“精神界之战士”担负起改变中国人精神的“立人”重任,成为不朽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为中国的崛起和现代化、文明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阿Q正传》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阿Q和他的精神胜利法在中国还很普遍,确实是“不存在而又到处存在的”。 堂吉诃德到临死时才明白自己不过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并非什么骑士;阿Q 则是直到被押往法场时还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这两个艺术形象都是绝妙的“镜子”,启悟人们认识自己,实现精神的自觉。《阿Q正传》绝不是表面化地描写阿Q的可笑言行,而是穷根究底地找出这种可笑言行的精神根源,明确概括为“精神上的胜利法”,详细而清晰地传达和描写出来,使之升华到精神典型的境界。鲁迅创造精神典型的意识的确较之前人更为自觉、明朗。但其中的哲学本意是常人难以理解的,这一百年来,《阿Q正传》几乎成为考验一个人阅读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