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危新生儿名词解释

高危新生儿名词解释

高危新生儿名词解释

高危新生儿是指出生时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需要特殊的医疗护理和

监测。这些婴儿可能出生早期、体重过轻、身体畸形或有其他先天性

疾病。高危新生儿需要在特殊的医院环境中接受治疗和监测,以确保

他们能够适应外界环境并达到正常的生长发育水平。

高危新生儿的分类是根据其健康风险程度进行的。其中最常见的分类

方式是根据出生体重、孕龄和健康状况来划分。出生体重低于2500克或孕龄低于37周的婴儿被认为是低出生体重儿(LBW)或早产儿(premature infant)。而且,如果这些胎儿在母亲子宫内发育过程

中受到感染、药物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则可能会被归类为高危新生儿。

高危新生儿需要特殊的医疗护理和监测,包括呼吸机支持、氧气治疗、静脉注射营养、药物治疗等。同时,医护人员还需要密切监测高危新

生儿的体重、身长、头围、体温和心率等指标,以确保他们的生长发

育正常。此外,高危新生儿还需要接受定期的听力和视力测试、心脏

超声检查等特殊检查。

总之,高危新生儿是指出生时存在一定健康风险的婴儿,需要特殊医

疗护理和监测。医护人员应该根据其健康风险程度进行分类,并提供

相应的治疗和监测措施,以确保他们能够适应外界环境并达到正常的生长发育水平。

高危儿的管理

高危儿的管理 作者:刘青 来源:《幸福家庭》2020年第09期 高危儿是指在胎儿期、分娩期以及新生儿期存在高危因素的新生儿。临床上根据高危因素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程度,将高危儿分为A类与B类。家长应了解高危儿管理的相关知识,以便配合医疗人员进行高危儿的管理工作。 当孩子出现以下情况时,家长需引起重视,带孩子去医院进行相关检查。3个月的孩子:①对很大的声音没有反应;②对于移动的人、物品不追视,平时不注视人脸;③逗他/她时不会笑或不会发音;④俯卧时不会抬头。6个月的孩子:①紧握拳且不松开;②不会笑出声,发音也少;③无法进行扶坐;④不会用手抓东西甚至不会伸手。8个月的孩子:①无法独自坐着;②听到声音无应答;③不会用双手传递玩具;④不会区分熟人与生人。12个月的孩子:①叫她/他名字时没反应;②不会用拇指和食指对捏小物品;③不会扶着东西站立;④不会挥手表示再见。 1.A类高危儿。①母亲有异常妊娠史;高龄分娩;伴有残疾且影响养育能力。②母亲在孕期患有较为严重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以及妊娠期糖尿病。③孕周滿32周但不满37周的早产儿。 ④出生时体重在2~2.5千克的新生儿。⑤Apgar得分在7~8分的新生儿以及宫内窒息的新生儿。⑥有轻度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新生儿。⑦Ⅰ或Ⅱ级颅内出血的新生儿。⑧轻度或中度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⑨持续性低血糖的新生儿。⑩在新生儿期出现严重感染的新生儿,如败血症、肺炎等。符合上述条件的新生儿,需接受当地妇幼保健机构的专案管理。 2.B类高危儿。①母亲在孕期时患有TORCH感染。②孕周小于32周的早产儿。③胎儿出生时的体重小于2千克。④足月的小样儿(宫内发育迟缓)。⑤Apgar得分低于7分的新生儿。⑥有中度或重度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⑦有Ⅲ级或以上的颅内出血新生儿。⑧重度及以上高胆红素血症以及急性胆红素脑病的新生儿。⑨有遗传病或者遗传代谢疾病的新生儿。⑩同时伴有3项或3项以上A类高危因素的新生儿。符合以上条件的新生儿,则需接受上级妇幼保健机构的检查与保健。 在高危儿管理中,不同的医疗保健机构承担着不同的职能。村级卫生室需要配合乡镇卫生院做好高危儿的筛查、登记、转诊以及随访。根据规定,符合A类高危儿需转诊至区级的妇幼保健机构,而符合B类高危儿需要转诊至上级单位。区妇幼以及计划生育中心需要负责接诊A类高危儿,并进行管理。上级医疗机构需要接诊B类高危儿并进行管理。 高危儿的随访需要多方协作进行,如产科、新生儿科、儿科、康复医学科等。相应科室应给予家属早期家庭干预指导,一般半岁以内的高危儿需要每月进行一次系统检查。半岁到1岁的高危儿需要每2个月进行一次系统检查;1~3岁的高危儿需要每3~6个月进行一次检查;3~6岁的高危儿需要半年或每年进行一次检查。

儿科名词解释

儿科名词解释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胎儿期:从精子和卵子结合,新生命开始到小儿出生称为胎儿期。 围生期:胎龄满28周(体重大于或等于1000克)至出生后7足天。 青春期: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 高危儿(high risk neonate)指已发生或有可能发生危重情况而需要密切观察的新生儿。 正常足月儿是指胎龄满37~41周出生,体重在2500~4000g,无任何畸形和疾病的活产婴儿。 小于胎龄儿:是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体重第10百分位以下者,凡已足月而体重在2500g以下者为足月小样儿。 生理性体重下降:新生儿初生数日内,因丢失水分较多及胎粪排出,出现体重下降,但一般不超过10%,出生10天左右恢复到出生体重。 混合喂养:因母乳不足或其他原因不能全部以母乳喂养,而部分用牛羊乳或其他代乳品喂养称分补授法和代授法。 头围:指经眉弓上方,枕后结节饶头一周的长度,与脑和颅骨的发育密切相关。 上臂围:指沿肩峰与尺骨鹰嘴连线中点的水平绕上比一周的长度。 初乳:按WHO规定,产后最初4d内分泌的乳汁为初乳,质稠色黄,相对密度较高,含脂肪少,含蛋白质多,主要为免疫球蛋白. 蛋白质-能量营养良(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PEM)是指因缺乏能量和蛋白质引起的一种营养缺乏症。主要表现为体重减轻,皮下脂肪减少和皮下水肿,常伴有各个器官不同程度的功能紊乱。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指当维生素D缺乏、血钙下降而甲状旁腺代偿分泌亦不足时,则低血钙不能恢复,总血钙<时即可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出现手足搐搦、喉痉挛,甚至全身性惊厥。 高危儿: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疾病的新生儿 Apgar评分:是一种简易的临床评价高出生婴儿窒息程度方法,内容包括心率、呼吸频率,对刺激反应、肌张力和皮肤颜色,每项0-2分,总共10分 先锋头:又称产瘤,是由于分娩使头皮循环受压血管通透性改变及淋巴回流受阻引起的皮下水肿,所以发生在头先露部位,出生时即可发现,肿块边界不清、不受骨缝限制、柔软、压之凹陷、无波动感,出生后2-3天即消失。 原始反射:是指足月儿出生时已具备的反射,如觅食反射,吮吸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 呼吸暂停:呼吸停止20秒钟以上,伴心率减慢<100次/分,并出现青紫 中性温度:指机体代谢氧和能量消耗最低并能保持体温正常的最适环境温度 新生儿红斑:生后1~2天。在头部,躯干及四肢出现大小不同的多形性斑丘疹.1~2天自然消失。皮脂腺堆积在鼻尖,鼻翼,额面部形成小米粒,大小黄白色皮疹,新生儿粟粒疹。 遗尿症:正常小儿2-3岁起已能控制排尿,如5岁以后仍发生不随意排尿,即为遗尿症。大多发生在夜间熟睡时,称为夜间遗尿症 新生儿窒息:是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引发的呼吸、循环障碍,以致在出后1分钟内无自主呼吸或未能建立规律性呼吸,而导致低氧血症和混合性酸中毒。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围生期:胎龄28周至出生后不满1周的胎儿与新生儿 生理性体重下降:生后一周内如摄入不足,加之水分丢失,胎粪排出,可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 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28天时期 高危儿:指以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度病而需要监护的新生儿 中性温度:指机体代谢氧和能量消耗最低并能保持体温正常的最适环境温度 新生儿红斑:生后1~2天。在头部,躯干及四肢出现大小不同的多形性斑丘疹.1~2天自然消失。皮脂腺堆积在鼻尖,鼻翼,额面部形成小米粒,大小黄白色皮疹,新生儿粟粒疹。 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5~7mg/dl(**超过2mg/dl)可出现肉眼可见黄疸,部分尚未结合胆红素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 免疫缺陷病:指因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发生缺陷引起机体抗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的一组免疫综合征 原发综合症:由肺原发病灶,局部淋巴结病变和两者相连的淋巴管炎组成 小儿腹泻: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加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症 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内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既出现腹泻,出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添加辅食,大便软为正常 三凹症:吸气时胸阔组织凹陷,上呼吸道梗阻至严重肺实变时,胸骨上下,锁骨上窝及肋间隙软组织凹陷 艾森曼格综合症:当右室收缩压超过左室收缩压时,左向右分离逆转为双向分流或右向左分流,出现紫绀 差异性紫绀:当肺动脉压力超过主动脉压力时,左向右分流明显减少或停止,产生肺动脉血逆向分流主动脉,患儿出现差异性紫绀。下半身青紫,左上肢轻度青紫,右上肢正常(动脉导管未闭) 法洛四联症:右室流出道梗阻,主动脉骑跨,室间隔缺损,右心室肥厚 骨髓外造血:婴儿期。当发生感染性贫血或溶血性贫血时需要增加造血时,肝,脾,淋巴结可随时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时造血状态,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同时外周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幼稚中性粒细胞。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护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护理科学。 新生儿硬肿症——指新生儿时期由多种原因引起皮肤和皮下组织水肿、变硬同时伴有低体温及多器官功能受损,也称为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简称新生儿冷伤。缺铁性贫血——由于体内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过敏性紫癜——是以毛细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症状为皮肤紫癜,常伴有关节肿痛、腹痛、便血、肾脏损害等。 急性颅内压增高——简称颅内高压,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脑实质及其液体量增加所致的一种严重临床综合征,如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发生脑疝而危及生命。

高危新生儿的识别和处理

高危新生儿的识别和处理 高危儿:指已发生(当时情况并不一定危重)或可能发生危重疾病而需要监护的新生儿。 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及减少存活儿后遗症的发生率,在于早期识别及时处理高危新生儿。高危儿虽与婴儿本身的先天缺陷及其所患疾病有关,但很大程度上与高危妊娠对婴儿的威胁,与婴儿出生体重、妊娠周龄、出生体重与妊娠周龄间偏离等有关,这些婴儿中部分出生时已有威胁生命的病症存在,部分则处于潜在的危险因素中,必需要有经验的医师、护士及有一定设备条件的婴儿室或监护中心密切观察及监护,观察、监护时间自生后数天至数周不等,但一般为数天。 一、高危儿范畴(高危儿发生高危病症者约占5%左右) 1、妊娠周龄<37周或>42周; 2、出生体重<2。5kg或>4kg者; 3、出生体重与妊娠周龄有偏离者(或小于第10百分位或大于第90百分位者); 4、出生时Apgar评分1分钟为0-4分需进行复苏者; 5、以往有异常妊娠、胎儿畸形、新生儿死亡或血型不合者; 6、母亲有妊娠毒血症或其他内科疾病(如心脏病、慢性肺部疾病、高血压、慢性肾炎等时婴儿有产时窒息及小于胎龄可能,母患糖尿病婴儿有大于胎龄儿可能); 7、母于孕早期有出血(胎儿畸形可能); 8、母孕期有剧烈呕吐及营养不良时(婴儿有可小于胎龄儿可能); 9、母初产年龄>35岁者(婴儿有染色体病可能); 10、母年龄<16岁(婴儿常有早产可能); 11、长期不孕后怀孕者(胎儿有畸形可能); 12、妊娠多于4次或二次妊娠间隔小于6月者或多胎妊娠; 13、母有药物嗜好(新生儿会产生撤药综合征),母大量吸烟者(婴儿有小于胎龄儿可能); 14有产科并发症需手术产或剖宫产者(新生儿有产伤可能,前置胎盘或胎盘早剥剖宫产者婴儿有贫血、窒息可能); 15、羊水过多、过少或胎盘、脐带有畸形者(胎儿有畸形可能); 16、母有感染、或羊水早破超过24小时者(新生儿有感染可能); 17、母于妊娠期内经受意外事故者。 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摘自《小儿危重症急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7) (一)危重病例评分法: 1、本方案采用记分法,对危重患者评出危重病例和一般重病病例(不包括慢性疾病的垂危状态)。 2、本方案包括6个系统的器官功能不全及22个单项指标。 3、每个系统均有5项指标,每项指标均分0分、1分和2分三种严重程度,最高总分均为10分。 4、评分方法: (1)根据检查结果,对各系统器官功能不全进行评分。 (2)1个或1个以上系统达6分以上者,均为危重病例。局限于1个系统者为单个功能衰竭,侵及2个或2个以上系统者为多器官功能衰竭。 (3)1个或1个以上系统达5分者,为一般重病病例。局限于1个系统者为单个功能不全,侵及2个或2个以上系统者为多器官功能不全。 (4)凡符合单项指标者,一律为危重病例。 (二)疗效评定:出院时评分比住院期间最高分高者为恶化,相同者为无变化,减少一半、小于或等于4分者为好转。 六个系统的器官功能不全的指标(见表1~7):

高危儿管理

高危儿管理 一、高危儿的定义 高危儿(high risk infant)指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疾病而需要特殊监护的新生儿。以下情况可列为高危儿1:母亲有糖尿病史,孕期有阴道流血史、感染史、孕期吸烟、吸毒、酗酒史,母亲为Rh阴性血型,过去有死胎、死产史,性传播疾病史等、严重的精神刺激、高龄母亲。2:异常妊娠及分娩史,包括母有妊高征,先兆子痫、子痫,羊膜早破、羊水胎粪污染、胎盘早剥、前置胎盘、各种难产、手术产如高位产钳、胎头吸引、臀位牵引、分娩过程中使用镇静和止痛药物史等。3:出生时异常,如apgar评分<7分,脐带绕颈、早产儿、小于胎龄儿、巨大儿,过期产儿、多胎儿。4:新生儿期严重疾病: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颅内感染、病理性黄疸等。 二、高危儿的管理模式 1、部分高危儿出生后即进入新生儿科病房进行监护和治疗。病情严重者还需进入NICU(重症监护室),待病情稳定后于适当的时间进行新生儿行为神经测查(一般这个时间选择在足月儿生后7天、14天、28天,早产儿则在胎龄满40周后的7天、14天、28天进行)。这个测查对判断预后很有价值,做起来也挺方便的,经济、实用,不需要昂贵的器材,只需一个摇铃,一个红球和一把手电,适当的培训。若当着家长的面做,则对早期养育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2、高危儿从新生儿科出院时应对家长进行宣教,使家长了解高危儿系统管理的重要性,合理评估高危儿的预后,让其及时到儿童保健科建立高危儿档案,进行连续的生长发育监测,并接受高危儿养育指导。 3、开设高危儿专科,由指定的医师负责高危儿管理。高危儿专科医师应接受相关业务培训,熟悉婴幼儿的生长发育规律,具有儿科临床经验,同时具备儿童心理发展及神经运动发育等相关知识。定期对高危儿的体格发育、神经运动发育、智能发育、营养情况以及行为发育进行监测,评估,指导。监测的时间定为:初生至6个月每月检查一次,6个月至1岁每2个月检查一次,1岁至1岁半每3个月检查一次,1岁半至3岁每半年检查一次。对检查结果进行专案记录。 4、在整个监测过程中,一般每半年进行一次智力发育的测试,分别在6个月、1岁、1岁半、2岁进行,同时还进行儿童气质及感觉统合的测评。使家长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孩子,采用最合适孩子发育的方法对高危儿进行养育。 5、在监测过程中,对有发育异常的高危儿要做到早期发现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早期干预,以期达到降低脑瘫及脑损伤后遗症的发生。因为对于未成熟的大脑,若早期采取了合适的方法进行干预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我们的工作中早期发现就显得非常重要。

高危儿的诊断标准

高危儿的诊断标准 高危儿是指出生体重小于2.5公斤的新生儿,也称低出生体重儿。由于其体重较低,该类婴儿在出生后可能会面临各种危险因素,要特别的护理和诊断标准。本文将就高危儿的诊断标准进行讨论。 一、定义 高危儿是出生体重小于2.5千克的新生儿,也称低出生体重儿(Low Birth Weight Infants,LBW)。低出生体重儿的存在被认为是一种不幸的共性社会现象,本文所指的高危儿是指自然顺产的新生儿,尤其指出生体重为2.5公斤以下的新生儿。 二、危险性 高危儿的出生体重较低,可能会暴露在各种危险因素之下,存在着婴儿新生儿死亡率增加、发育迟缓、出生缺陷、过敏性紊乱及其他各种新生儿疾病的风险。良好的诊断对于对高危儿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和治疗非常重要。 三、诊断标准 1. 体重:根据宝宝出生体重可将其分为3类,分别为低出生体 重儿(小于2500克),超低出生体重儿(小于1500克),极低出生体重儿(小于1000克)。 2. 体格检查:新生儿体格检查及对生理功能的评估可查实脐带 的状况、皮肤颜色和脸部表情等。 3.液检查:医生会检查新生儿的血样,以诊断新生儿可能出现的血液疾病或免疫系统的发育情况。

4.查感染:新生儿出生后,医生会检查其有无感染,以便及早发现可能出现的感染。 5.查听力:对新生儿进行听力检查,以查明可能出现的听力障碍情况。 6.他检查:可以检查脑部彩超、眼部彩超等,以预检可能出现的婴儿疾病。 四、护理技术 1.生儿交换血:为了预防新生儿出生后可能出现的血液疾病,可以对新生儿进行新生儿交换血,以改善血液状况。 2. 低温保护:新生儿有较弱的调节能力,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其体温较容易受到影响,尤其是低温环境,因此,新生儿需要严格的低温保护,以防止身体受到不良影响。 3.生素及矿物质的补充:新生儿的脑部和呼吸系统发育较慢,因此需要补充维生素及矿物质,以促进发育和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4.乳:对新生儿进行哺乳,不但可以提供宝宝充足的营养,还可以建立母子之间深厚的感情,加强母婴接触,促进新生儿的生长发育。 五、结论 新生儿的出生体重较小,特别是低出生体重儿,可能会面临各种危险因素,高危儿需要特别护理和诊断,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其各类疾病。宝宝出生体重小于2.5公斤以下,定义为高危儿,应采取相关的护理技术,并定期进行体检,以确保新生儿的良好发育。

高危儿管理要求

高危儿管理要求 高危儿童保健管理要求 为认真做好高危儿童管理工作,使具有不同因素的高危儿童得到不同的医疗保健服务,以降低婴儿脑性瘫痪、智力低下、癫痫和感知觉障碍发生率及营养性疾病等常见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儿童健康水平。 一、高危儿童管理对象 (一)高危新生儿:高危新生儿是指在胎儿期和新生儿期及其后的发育期中存在着对婴幼儿身心发育的危险因素的活产儿称为高危新生儿。高危因素包括: 1、染色体畸形、各种先天性疾患; 2、早产(胎龄,37周)、过期产儿(胎龄,42周); 3、低出生体重(出生体重,2500克),巨大(出生体重>4000克); 4、宫内、产时或产后发生过窒息,Apgar评分,7分; 5、黄疸过深或黄染15天不退及因黄疸住院治疗; 6、新生儿期曾患有中、重度感染性疾病; 7、生母患有代谢性疾病、传染病、性病及各种中、重度妊娠合并症; 8、生母有异常妊娠及分娩史:自然流产,2次、围产儿死亡、出生缺陷及脑瘫儿、不孕症、或分娩年龄初产,35岁,经产,40岁; 9、生母孕早期患有病毒感染,服用过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接触过放射线、可疑致畸物质及职业毒物,吸毒、酗酒等不良习惯; 10、剖宫产。 (二)体弱儿: 1、满月增磅小于600克 2、中重度营养不良;

3、贫血; 4、活动期佝偻病; 5、先天性心脏病及先天性代谢疾病; 6、先天性听力损害。 (三)单纯性肥胖儿:超过按身长体重所测标准体重20%,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肥胖。 二、高危儿童保健管理流程 (一)筛查与评估 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儿童保健门诊在新生儿满月登记建立7岁以下儿童健康检查记录表及进行定期健康检查时,应详细询问病史,认真进行新生儿可疑脑损伤筛查、体格检查及生长发育监测评估,以早期发现高危儿童。 (二)转诊要求: 1、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对新生儿初次体检时发现的高危新生儿、儿童定期体检时发现的体弱儿及肥胖儿进行登记,并认真告知家长,填写“高危儿童转诊报告单”转至县妇幼保健院儿保门诊作进一步检查和评估。 2、县妇幼保健所儿童保健门诊对基层转诊的高危儿童进行检查、评估和诊断,健康儿童及转回原体检单位,健康儿童进入常规系统管理,轻症高危儿童由原单位按高危儿童管理要求进行收案管理。重症高危儿童收案管理,并根据各个高危儿童的具体情况,按照诊疗常规, 制定治疗方案,进行定期随访和管理,对疑难高危儿童转上级医疗保健机构诊治。高危儿童恢复健康或疾病治愈后给予结案,转回原体检单位,并转入健康儿童系统管理。 三、工作要求

高危儿管理规范与指南最新版本年限

高危儿管理规范与指南最新版本年限高危儿的定义 高危儿是指在妊娠期、分娩时及新生儿期由于多种因素影响,造成小儿脑成熟障碍,可能出现智力障碍、脑性瘫痪、癫痫、行为异常及视、听障碍等严重后果的小儿。 有以下情况者可诊断为高危儿: 1、母亲或宝宝存在高危因素:如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宫内感染病 史、早产或过期产儿、极低体重儿、高胆红素血症、黄疸延迟消退、 颅内出血史、手术产儿(如剖宫产、臀位助产、胎头吸引或产钳)、 双胎和多胎、惊厥。 2、新生儿的兄姐有严重的新生儿病史或新生儿期死亡。 3、母亲有妊娠中毒症、妊娠感染、妊娠高血压、孕期贫血、先兆流产、 及有毒化学物放射线室内装修污染等接触史。 高危儿管理对象 (1)早产(胎龄< 37周)或低出生体重( 出生体重< 2500克) (2)宫内、产时或产后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 (3)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惊厥,持续性低血糖。 (4)新生儿期严重感染性疾病( 如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等) (5)患有遗传病或遗传代谢性疾病( 如先天愚型、甲状腺功能低下、 苯丙酮尿症等)。 (6)母亲患有中度以上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糖尿病、严重感染 (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

管理方法 (1)登记管理:乡镇卫生院为尤童建立健康档案时,通过询问家长或查阅母子保健手册,确定高危儿童。填写“高危儿童及心理行为发育异常儿童登记表”转诊至妇幼保健院儿保科,并进行随访。 (2)专案管理:儿保科高危门诊负责接诊高危儿童,并填写“高危儿童专案管理记录”纳入到专案管理。 (3)结案与转诊:连续两次评估正常并年满1周岁的高危儿童可结案。儿保科对于筛查结果可疑或异常者,转诊到康复科进行诊断和早期干预。 专案管理内容 (1)监测次数:儿保科高危门诊应对转诊的高危儿童进行心理行为发育监测评估,每季度至少1次,可根据监测手段和实际情况决定发育监测密度。 (2)监测方法:应当使用全国标准化的儿童发育量表(如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评分法(NBNA)、DDST、DST等)以及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进行高危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的监测评估。 (3)咨询指导 1)根据筛查结果对儿童家长进行结果解释。 2)针对筛查中发现的喂养及发育问题进行咨询指导。 3)对需要转诊进行诊断和干预的儿童家长解释转诊原因及目的。 高危儿危害 因此,我们建议有高危因素的小儿出生后就要和医院建立较密切的联系,建立专案管理,经常对小儿的发育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及时地给予发育指导及康复干预,抓住早期教育的有利时期,及时弥补发育的不足,减少小儿后遗症的发生

高危儿的名词解释

高危儿的名词解释 高危儿是指在婴幼儿期出生时或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一定风险因素,导致全身或某个器官功能不完全发育或出现潜在疾病,并可能对其生命和健康产生长期影响的婴幼儿。 高危儿的风险因素可以是胎儿本身的遗传缺陷、发育异常、畸形、早产、低出生体重、危险胎位等;也可以是母亲在妊娠期间患病、妊娠并发症、药物暴露、营养不良、母儿血型不合等。这些风险因素可能会对胎儿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导致其成为高危儿。 高危儿的特点是身体某个部位或全身发育和功能存在异常,包括心血管、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免疫系统等。高危儿可能出现出生时呼吸窘迫、体重下降、黄疸、肌张力异常、肌肉无力、智力低下、肢体畸形、心脏病等症状。高危儿往往需要长期的医疗、康复和护理,以促进他们的生长和发育。 针对高危儿,医疗保健机构通常会建立高危儿筛查和诊断体系,包括从孕期开始的产前诊断和筛查,以及新生儿期、婴幼儿期的发育评估和早期干预。通过早期发现和干预,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高危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他们的生存和发展质量。 高危儿的管理需要一个跨学科的团队合作,包括儿科医生、妇产科医生、护士、康复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这个团队会根据高危儿的具体状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和康复计划,监测儿童的生长和发育动态,并提供必要的药物治疗、手术矫正、

生活护理、康复训练等。家庭在高危儿的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积极参与并配合医疗团队的指导和建议。 总之,高危儿是在婴幼儿期存在发育和健康风险因素,可能对其长期生命和健康产生影响的儿童。通过早期筛查、诊断和干预,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高危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潜力。同时,高危儿的管理需要一个跨学科的团队合作,包括医生、护士、康复师等专业人员,并需要家庭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高危新生儿的观察与护理

高危新生儿的观察与护理 1定义 高危新生儿是指有可能发生危重疾病而需要特殊监护的新生儿,也包括已出现危象的新生儿[1]。由于新生儿机体发育不完善,各脏器代偿功能差,患病后病情进展迅速,并且很快转至不可逆阶段,故应加强高危新生儿的临床监护,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确保医疗安全,改善其预后和降低病死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共收治522例高危新生儿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2 护理 2.1准备抢救工作为了使新生儿得到及时抢救和护理,我科相对固定了有经验、责任心强、熟练掌握各种监护操作的护士来负责组织高危新生儿的抢救及护理工作。当班的护士在接到高危新生儿入院的通知后,立即做好抢救准备工作,如新生儿保暖箱、辐射抢救台、被服、尿布的预热、氧气及供氧设备、吸引器、心电监护仪、抢救车等,均放置固定位置,以便患儿入院后迅速及有条不紊地进行抢救。 2.2 注意保暖高危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皮下脂肪少,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散热快,易致低体温。低体温不仅可引起硬肿症,还可造成低血糖,因此应加强保暖,保持室温在22 ℃~24 ℃,相对湿度55%~65%,早产儿应置暖箱内,按日龄和体重给予合适的中性环境温度,使其的体温维持在36.5 ℃~37.4 ℃,以减少能量消耗。体温不升者按每1 h升温1 ℃逐渐复温,复温期间每1 h测体温,稳定后每4 h测体温。随时注意箱温的变化,各项护理尽量在箱内进行,随时关好箱门,以减少箱温的波动。 2.3 监测呼吸在高危儿中尤其是早产儿和窒息儿常有不同程度的存在通气或换气功能的障碍,而通气或换气功能的障碍,直接影响机体的氧合和新陈代谢,造成多脏器功能的

高危儿指导内容

高危儿指导内容 高危儿是指出生后即有较高患病风险的婴儿,他们需要特殊的照顾和指导。下面将针对高危儿的指导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一、饮食指导 1. 母乳喂养:对于高危儿来说,母乳是最佳的营养来源。母乳中含有丰富的抗体和营养物质,能够提高婴儿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因此,鼓励母亲进行母乳喂养,并给予支持和指导。 2. 配方奶喂养:对于无法进行母乳喂养的高危儿,可以选择适合其年龄和体重的配方奶进行喂养。需要注意的是,配方奶的选用应符合婴儿的特殊需求,并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 3. 补充营养:高危儿需要额外的营养支持,以促进其生长和发育。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可以适当添加一些辅食或营养补充剂,如维生素D、铁剂等。 二、生活护理指导 1. 保持室内环境卫生:高危儿的免疫系统较为脆弱,容易感染病菌。因此,要保持室内环境的清洁和通风,定期消毒婴儿用品和玩具,减少病菌滋生的机会。 2. 避免二手烟暴露:二手烟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对高危儿的健康影响较大。要确保高危儿的生活环境中没有吸烟者,并避免带婴儿去吸烟环境下的场所。

3. 防止烫伤和烧伤:高危儿的皮肤较为娇嫩,容易受到烫伤和烧伤。要注意家中热水温度的调节,避免使用过热的水洗澡或洗涤婴儿用品。同时,要将热水壶、热饮料等放置在婴儿无法触及的地方。 4. 定期体检:高危儿需要定期进行体检,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健康问题。体检包括身高体重测量、头围测量、听力和视力检查等,可以帮助医生掌握婴儿的生长和发育情况。 三、发育指导 1. 早期发育刺激:高危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可能存在延迟,需要进行早期的发育刺激。可以通过适当的游戏和玩具,帮助婴儿锻炼肌肉、促进感觉发展和手眼协调能力。 2. 康复训练:对于出生时存在先天性疾病或发育障碍的高危儿,可能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包括物理疗法、语言疗法、社交技能培养等,旨在帮助婴儿尽快恢复和改善功能。 3. 注意力培养:高危儿的注意力和集中力可能较低,容易分散或疲劳。可以通过适当的游戏和练习,培养婴儿的注意力和集中力,提高学习和记忆能力。 四、心理支持 1. 家庭情绪稳定:高危儿的成长和发展需要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情绪支持。家长要保持情绪的稳定和积极,给予婴儿足够的关爱和安全感。 2. 寻求专业支持:对于高危儿的家庭来说,专业的支持和指导是非

儿科学名词解释

儿科学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学: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儿童保健、疾病防治与护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一门专科护理学。 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至胎儿娩出为胎儿期,共40周。 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称新生儿期。 围生期: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足天,称围生期。 婴儿期:出生后到1周岁为婴儿期。 幼儿期:自满1周岁到3周岁为幼儿期。 学龄前期:自满3周岁到6-7岁(入小学前)为学龄前期。 学龄期:自6-7岁(入小学始)到进入青春期前。 青春期:以性发育为标志进入青春期,一般女孩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男孩从13-14岁开始到18-20岁,为中学学龄期。正常足月儿:指胎龄满37周-42周出生,出生体重在2500-4000g,无任何畸形和疾病的活产婴儿。 早产儿:指胎龄<37周的新生儿。 过期产儿:指胎龄>=42周的新生儿。 生长发育:是指小儿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及细胞、组织、器官分化的完善和功能成熟,是质和量的变化。 生理性体重下降:部分新生儿在生后数天内,由于摄入不足、胎粪及水分的排出,体重可暂时性下降原有体重的3%~9%,多在生后3~4天达最低点,以后逐渐回升,7~10日恢复到出生时水平。

头围:经眉弓上缘经枕骨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是反映脑发育和颅骨生长的一个重要指标。 前囟:为顶骨和额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其对边中点连线长度在出生时为1.5-2.0cm,1-1.5岁闭合。 儿童计划免疫:是根据免疫学原理、儿童免疫特点和传染病疫情的检测情况制定的免疫程序,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将生物制品接种到婴幼儿体中,以确保儿童获得可靠的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达到预防、控制乃至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人工喂养:以配方奶粉或其他代乳品完全替代母乳的方法,称为人工喂养。 分离性焦虑:指由现实的或预期的与家庭、日常接触的人、事物分离时引起的情绪低落,甚至功能损伤。 适中体温:是指能维持正常体核及皮肤温度的最适宜的环境温度,在此温度下身体耗氧量最少,蒸发散热量最少,新陈代谢最低。呼吸暂停:呼吸停止达15-20秒,或虽不到15秒,但伴有心率减慢(<100次\分)并出现发绀及四肢肌张力下降称呼吸暂停。 发展性照顾:是一种适合每个小儿个体需求的护理模式。这种护理模式满足新生儿的个体化需求,可以促进早产儿体重增长、减少哭闹和呼吸暂停的次数。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是治疗新生儿危重疾病的集中病室,是为了对高危新生儿进行病情的连续监护和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及护理而建立的,其目的是减少新生儿病死率,促进新生儿的生长发育。

儿科学名词解释

1.主动免疫 2.被动免疫 3.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4.基础代谢率 5.人工喂养 6.混合喂养 7.初乳 8.乳铁蛋 白 9.双歧因子 Vit.D缺乏性佝偻病 1.颅骨软化 2.肋骨串珠 3. 肋膈沟 4. 喉痉挛 营养不良、肥胖症 1.营养不良 2.自发性低血糖 3.肥胖症 生儿总论 1.围生期 2.足月儿 3. 早产儿 4.过期产 儿 5.低出生体重儿 6. 巨大儿 7.高危儿8.小于胎龄儿9.大于胎龄 儿 10.适于胎龄儿11.中性温度 新生儿窒息 1.新生儿窒息 2.Apgar评分 新生儿黄疸 1.生理性黄疸 液体疗法 1.等渗性脱水 2. 低渗性脱水 3.高渗性脱 水 4.口服补液盐 5.生理维持液 6.2:1等张含钠液 小儿腹泻 1.生理性腹泻 呼吸系统疾病 1.三凹征 2.脓气胸 3.肺大泡 心血管疾病 1.Eisenmenger Syndrom 2.Tetralogy of Fallot 3.Roger’s Disease 4.Differential Cyanosis 5.Anoxic Spell 6.潜伏青紫型先心病 7.杵状指(趾) 肾脏疾病 1.择性蛋白尿 2.单纯性肾病 3.激素耐药 4.激素依赖 5.激素部分敏感 6.单纯性血尿 血液系统疾病 1.anemia 2.髓外造血 3.Iron Deficiency Anemia 4.Nutritional Megaloblastic Anemia 结缔组织疾病 1.舞蹈病 2.皮下结节 3.Kawasaki disease 遗传代谢病 1、染色体病 2、单基因病 3、多基因病 4、平衡易位 急性传染病 1、Koplik斑 2、Stimson线 3、帕氏线 4、口周苍白圈 结核病 1、结核感染 2、原发型肺结核 3、原发综合征 中枢神经感染

儿科学名解

名解 1食物热力作用(thermic effect of food,TEF):是指由于进餐后几小时内发生的超过基础代谢率(BMR)的能量消耗,主要用于体内营养素的代谢。 2正常足月儿(normal term infant):是指胎龄》37周并<42周,出生体重》2500g并w 4000g, 无畸形或疾病的活产婴儿。 3新生儿窒息(asphyxia of newborr):是指婴儿出生后无自主呼吸或呼吸抑制而导致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是引起新生儿死亡和儿童伤残的重要原因之一。 4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蛋白减少和铁剂治疗有效为特点的贫血症。 5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rickets of vitamin D deficiency):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 使钙、磷代谢紊乱,以生长着的长骨干骺端和骨组织矿化不全为表现,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 6肺炎:是指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如吸入羊水、油类或过敏反应)等所引起的肺部炎症。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和肺部固定性中、细湿罗音。为婴儿时期重要的常见病,是我国住院小儿死亡的第一位原因。病程分类:①急性肺炎:<1个月;②迁延性肺炎:1~3 个月;③慢性肺炎:>3个月。 7先天性心脏病(congential heart disease,CHD先心病):是胎儿期心脏及大血管发育异常而致的 先天畸形,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可根据左右两侧及大血管之间有无分流分为:左向右分流型 (潜伏青紫型)、右向左分流型(青紫型)、无分流型(无青紫型)。 8新生儿(neonate,newborn :系指从脐带结扎到出生后28天内的婴儿。发病率高、死亡率高。 9中性温度(neuteral temperature):是指机体维持体温正常所需的代谢率和耗氧量最适环境温度。10腹泻病(diarrhea):是一组由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症。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一岁以内占半数,是造成儿童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11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炎):是指一组病因不明,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多有前驱感染,以血尿为主,伴不同程度蛋白尿,可有水肿、高血压,或肾功能不全等特点的肾小球疾病。可分为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和非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12肾病综合症(nephrotic syndrome,NS: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血浆大量蛋白从尿中丢失的临床综合征。临床有以下四大特点:①大量蛋白尿;②低蛋白血症; ③高脂血症;④明显水肿。 13骨髓外造血:在正常情况下,骨髓外造血极少。当婴幼儿期发生感染或溶血性贫血等疾病,肝脾淋巴结恢复胎儿期造血,表现为: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或(和)幼稚中性粒细胞。这是小儿造血器官的一种特殊反应,称为“骨髓外造血”。 14生理性贫血:生后随着自主呼吸的建立,血氧含量增加,红细胞生成素减少,骨髓造血功能暂时性降低,网织红细胞减少;胎儿红细胞寿命较短,且破坏较多(生理性溶血);婴儿生长发育迅速,循环血量迅速增加等因素,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逐渐降低,至2~3个月时(早产儿较早), 红细胞数降至3.0*10X2/1左右,血红蛋白量降至100g/l左右,出现轻度贫血,称为~。呈自限性。15贫血:是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

第6部分新生儿科

第6部分新生儿科 第六部分新生儿科 一、名词解释 1.早产儿:又称未成熟儿,是指胎龄满28周至不足37周的活产婴儿。早产原因常与母亲孕期疾病、外伤、生殖器畸形、过度劳累有关;多胎、胎儿畸形以及胎盘异常也是引起早产的原因。 2.小于胎龄儿: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以下的新生儿。 3.围生期:又称围产期,是指产前、产时、产后的一个特定时期,有不同的定义方法。我国是指自妊娠28周(此时胎儿体重约1000克)至生后7天。国际上常以新生儿死亡率和围生期死亡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卫生保健水平的标准。 4.正常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是指出生1小时内的体重,正常出生体重儿是指出生体重在2500g到4000g之间的新生儿。 5.低出生体重儿:指初生1小时内体重不足2500g者。其中体重不足1500g者称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不足1000g者称超低出生体重儿。低出生体重儿一般为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 6.高危新生儿:指已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疾病而需要监护的新生儿。包括:孕母有异常病史或分娩史;孕期、分娩中异常;胎儿出生时异常。 7.早产儿呼吸暂停:指呼吸停止时间达20秒,或虽不到20秒,但伴有心率减慢或/和出现紫绀。 8.中性温度:指机体维持正常体温且人体耗氧量最少,新陈代谢率最低的最适环境温度。 9.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部分新生儿出生后可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生后3-4天降至最低点,以后逐渐回升,于7-10天恢复至出生时体重。体重下降的幅度一般为出生体重的3%-9%,最多不超过10%。这种现象称生理性体重下降。

10.新生儿窒息:指胎儿宫内窘迫或婴儿娩出时无自主呼吸或呼吸抑制者而导致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 11.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由各种因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的减少或暂停而导致的胎儿及新生儿的脑损伤,是新生儿窒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12.新生儿颅内出血:是由于产前、产程中、产后胎儿或新生儿缺氧、产伤、出血性疾病、医源性因素等引起的颅内出血性疾病。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的颅内出血发病率较高,病死率较高,存活者常留有后遗症。 13.头颅血肿:由于胎位不正、头盆不称,胎头在分娩过程中受产道骨性组织或产钳助产牵拉受伤,导致骨膜下血管破裂、血液积留在骨膜下所致;肿块范围常局限于一块颅骨,有明显的波动感,数月后吸收或钙化。 14.生理性黄疸:指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约5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于生后2-3天出现的黄疽,4-5天达高峰;一般情况良好,足月儿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延到3-4周。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血清胆红素上限值为足月儿205.2μmol/L(12mg/dl)和早产儿256.5μmol/L(15mg/dl)。 15.病理性黄疸:指黄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05.2μmol/L(12mg/dl)、早产儿>256.5μmol/L(15mg/dl),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 (5mg/dl);或/和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或黄疸退而复现;血清结合胆红素>34.2μmol/L(2mg/dl)。 16.胆红素脑病:是指血中游离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使基底核等处的神经细胞黄染、坏死。 17.新生儿溶血病:又称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是指因母婴血型不合,母血中对胎儿红细胞的免疫抗体IgG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发生同种免疫反应,导致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破坏而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是引起新生儿期黄疸和贫血的重要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