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分析.ppt.Convertor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分析.ppt.Convertor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分析.ppt.Convertor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1

一、教材体系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共包括3个单元、22节正课和4节活动课,本书主要叙述的是从隋朝到鸦片战争以前的历史。

2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此外还有自主学习能力、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等。

3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再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4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中国古代史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5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繁盛一时的隋朝

2.“贞观之治”

3.“开元盛世”

4.科举制度的创立

5.“和同为一家”

6.对外友好往来

7.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8.辉煌的隋唐文化(二)

三、教材分析

6

课程标准要求:

(1)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3)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4)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5)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7

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8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一、知识梳理

9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科举制创立和完善的过程

科举制度中的“科”是分科的意思,“举”是选拔的意思。简单说,科举制度就是通过分科考试的方式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在隋朝之前,我国魏晋南北朝时,选拔官吏是根据门第出身的高低来进行。必须有地方官吏、高门权贵的推荐,才可以做高官。这样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由于出身低微,难以担任中央和地方高官,并不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

官员。到隋炀帝时设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这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的正式诞生。

唐朝时,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唐太宗时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非常注重人才的选拔和培养;继唐太宗后,武则天也大力提倡科举,她在位时,首创了殿试和武举;到唐玄宗时,把诗赋作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使唐朝上下吟诗、作诗蔚然成风。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在科举制度的完善史上起了重要作用。

10

2.难点:科举制度的作用及其对中外的深远影响

隋唐的科举制度,在当时是一种优越的选官用人制度,它打击了腐朽的氏族势力,扩大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是唐朝前期清明政治出现的客观原因之一。它从隋朝一直沿用到清末,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事业、人才培养和文学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特性,使处于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能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但它毕竟是封建时代的选官制度,发展到明清时期,科举制走向了极端,成为摧残人才和为统治者培养忠实奴仆的工具。

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对世界文明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11

第2课贞观之治

一、知识梳理

唐朝的建立: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贞观之治:唐太宗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注重发展生产,减轻

人民负担;崇尚节俭;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12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1)“贞观之治”的出现,有利于社会发展,符合历史趋势,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基础。(2)另一个重点是“女皇武则天”。武则天在唐高宗时就已掌权,后来称帝,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统治期间,继续推行唐太宗的政策,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武则天统治时期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在唐朝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难点: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

我们在分析或评价某一历史人物时不能带有感情色彩,不能从“好”或“坏”出发,而是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地分析,看其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评价,从而正确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应该把握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下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打好基础。

13

第3课“开元盛世”

一、知识梳理

14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盛世经济的繁荣”

因为盛世最重要的反映是经济方面的繁荣。古代经济繁荣的主要表现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上。唐朝开元年间农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农耕技术的发展、蔬菜新品种的传入、茶叶的种植以及农业工具的改进等方面。手工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丝织业和陶瓷业技术的提高方面。商业的繁荣则主要通过对长安城的介绍来体现。

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15

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

16

第5课“和同为一家”

一、知识梳理

吐蕃:1)藏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2)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

高原。3)唐朝时期: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联姻,密切了唐朝和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汉藏两族之间的友好关系;8世纪初,金城公主又嫁到吐蕃,吐蕃与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唐朝与吐蕃的关系日益密切。

17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1)吐蕃的发展、唐朝和吐蕃的交往

发展:有的以游牧为主、有的以农耕为主;他们的纺织业和冶铸业水平也很高。

交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联姻,8世纪初,金城公主又嫁到吐蕃2)唐朝民族交往的范围:具有广泛性,除了和吐蕃外,回纥、、南诏等民族与唐朝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情况都证明了其广泛性。

18

2.难点:唐朝的民族政策的特点和作用

1)特点: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以通婚,和亲方式促进民族大整合。以议代战,尊重民族习惯交换使节,文化交流修德政等,都说明了唐太宗的“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态度,表明了其政策比较开明

2)作用: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祖国的历史是有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开明的民族政策对于各民族的发展是有利的,社会安定有利于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主要从民族交往的双方去理解相互发展的好处。

19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遣唐使:学习唐朝的文化,使团对唐朝的赠品(珍珠、绢、琥珀、玛瑙),和唐朝的回礼(高级丝织品、瓷器、乐器、文化典籍),实际是两国之间的贸易。

玄奘西游:玄奘西游天竺取经回来后,根据旅途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这本书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藉。

鉴真东渡: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六次东渡,历尽艰辛终于在753年,东渡成功。

一、知识梳理

20

二、重点分析

重点:(1)唐朝频繁对外交往的原因。可归纳为:①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不许官吏加重对他们的税收。②唐政府允许外商在中国长期居住,和中国人通婚或在中国任官。

③唐朝有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唐朝时,国力强盛、文化发达,日本积极学习唐朝的文化。同时,唐朝又吸收了各国的先进文化成果,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当时唐朝的都城长安,云集世界各国人士,成为世界性的大都市。

(2)唐与天竺的交往。玄奘根据旅途见闻,写成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藉。

21

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表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开放”主要体现在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新课标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通过对本课内容

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本单元学生要重点掌握隋朝大运河、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唐朝与周边的民族关系和中印、中日交往以及隋唐时期所创造的辉煌文明

单元小结:

22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9.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10.经济重心的南移

11.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12.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13.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14.灿烂的宋元文化(二)

23

(1)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2)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3)知道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4)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课程标准要求:

24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知识梳理

25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

南宋时期,北方地区处于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下,宋朝的统治中心南移,因此朝廷重视商业特别是对外贸易的发展以增加财政收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南方商业繁荣的表现:①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并

且南方商业都市水平在南宋以后超过了北方。②海外贸易的发展。宋代中国海外贸易兴盛,以广州和泉州为重要商港,海外贸易的范围广,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③货币制度的变化。纸币的出现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26

难点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第一,经济因素

第二,自然因素。宋代气候条件变化,使南方更适宜农业发展。

第三,政治因素。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27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1.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1)衣:北宋初年,崇尚节俭,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衣服。后来,奢侈之风盛行,统治者的衣服精美华丽。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缠足的陋习也逐渐传开。

(2)食:饮食品种丰富,有小吃,有冷。少数民族对于中原地区饮食习惯有影响,北宋肉食羊肉为主;南方人吃鱼多。

(3)住:百姓多为低矮的茅屋。稍富裕的以茅屋和瓦房相结合。城市平民的屋顶以草或瓦覆盖,或外建门屋,内为四合院。贵族官僚前堂后寝,以穿廊相连,两侧还有耳房和偏房。

(4)行:宋朝缺马,人们多用牛车,也有驴车。达官贵人出门乘轿,士大夫一般骑驴、骡。

一、知识梳理

28

2.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1)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中圈出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瓦子里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等。

(2)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宋代

称春节为元旦,除夕夜要祭祖,迎神供佛,挂年画,贴“桃符”,守岁。元旦盛行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

29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30

教材分三个子目介绍本课内容:“澶渊之盟”介绍了北宋政权与辽政权的建立,以及双方战与和的关系;“宋夏和战”介绍了西夏政权的建立以及同北宋政权的战与和;“金和南宋的对峙”介绍了金政权的建立,金灭辽,金灭北宋;以及在岳飞等抗金将领的领导下,南宋军民进行了英勇的抗金斗争。从三目的标题上,我们可以明显认识到北宋、辽、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在民族关系方面,既有对立和斗争,例如辽、宋、西夏之间的战争,也有共同发展、友好往来,相互学习,例如北宋与辽、西夏的榷场贸易,辽、西夏接受中原先进文明等,而后者是民族关系中的主流。中华民族在密切交往中进一步融合。

31

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一、知识梳理

32

重点:

(1)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2)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元朝统一后,再次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现象。

33

难点:

“行省制度”的理解是个难点。此概念对于初一学生认识有一定难度。关键要解决以下知识点:施行行省制度的目的,行省制度的内容,行省制度的作用,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对琉球(今台湾)的

管辖。

34

本单元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联系上册学过的民族融合与江南开发,了解从东汉末年少数民族内迁与汉族杂居到元朝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出现新的民族----回族;掌握经济重心从北方移到南方的过程,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学习本单元《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通过学生自学、绘制表格,了解辽、北宋、西夏政权并立和金与南宋的对峙。本单元学生要重点掌握经济重心南移、民族融合、发展以及宋元时期科技文化成就。

单元小结:

35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15.明朝君权的加强

16.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17.君主集权的强化

18.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19.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0.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21.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22.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

36

(1)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2)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3)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4)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5)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课程标准要求:

37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明太祖加强君主集权的诸措施。为了加强君主集权,明太祖改革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创立了加强君主集权的诸项制度,主要概括为:两废三设一改革。即: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制度,

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办理朝政;在地方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及军政,设立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后来又参与决策,形成内阁制度,设立不受法律约束的锦衣卫,直接对皇帝负责,监视、侦查臣民的活动;改革科举制度,限定科举考试的内容为“四书五经”,限定考试的形式,用“八股文”作答,只能陈述指定的观点,不许发挥自己的见解。

38

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

39

1、重点:君主集权的强化

2、重点:“文字狱”及其后果

40

难点:对君主集权强化的评价

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君主集权的强化一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力,有利于政治安定;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41

第16课对外的交往与冲突

1.重点:(1)郑和下西洋的过程及意义,它与西方航海家的航海活动有本质的区别,即郑和下西洋是以和平为目的的,为世界文明的传播和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而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带有侵略和掠夺的性质。

2.难点:郑和下西洋的前提条件是我国发达的造船业、科技(主要是指南针的发明)和国家的强盛。另外,明成祖开拓疆域,积极外

交的国策和郑和个人的勇敢也是主要原因。

42

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一、知识梳理

(一)郑成功收复台湾

1、明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1624年)

2、郑成功1661年,郑成功率军横渡台湾海峡,赤嵌楼之战,荷军投降;1662年,荷兰殖民者投降,台湾回归祖国。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3、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

4、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意义: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43

(二)雅克萨之战

1、17世纪中期,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据点:雅克萨和尼布楚。

2、沙俄在中国的领土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3、康熙大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侵略者。

4、中俄《尼布楚条约》,时间:1689年。

(1)《尼布楚条约》是中俄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2)意义: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44

(1)使学生正确认识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郑成功收复台湾,使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怀抱。而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政府对台湾的有效管辖两者都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2)中俄《尼布楚条约》也是本课的难点。第一,学生对中俄东段边界的具体界线难于掌握。第二,对中国让步(图中所示让出尼布楚)与平等协商的关系难于理解。

45

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46

重点:

1.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

达赖、班禅:清军入关后,西藏的佛教首领达赖五世,亲自入京朝贺。顺治帝隆重接见,并修建西黄寺,供他居住。顺治帝正式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后来,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个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权册封。

驻藏大臣: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后来,清朝颁布法令,明确规定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达赖和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清朝的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这一史实充分说明藏族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西藏地区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7

难点:

在清朝统一政权下,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包括满、蒙、回、藏、维吾尔等五十多个民族共同组成的民族大家庭。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了,边疆地区得到开发,使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得到巩固,基本奠定了今天的民族格局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一、知识梳理

49

重点: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是指清王朝严格限制和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政策。这种政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原因:A.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政策。B.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使人们无需同外界进行太多的交往。C.清统治

者以天朝大国自居,固步自封严重影响了中国的进步。D.清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外国侵略,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统治。

50

3.影响: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实行了近200年,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与世隔绝即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消极防御的政策,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政策,最终导致清朝脱离世界潮流。进一步导致了闭塞、停滞、倒退。

51

本单元突出明清时期对我国历史主要贡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如明清加强专制,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同时又突出明清时期社会危机,如抗击外来侵略、闭关锁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等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由于明清距离我们较近与明清时期有关文艺作品较多,在讲课时应当充分利用,以激发学生兴趣如讲《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时利用影视资料《康熙大帝》来导入本单元学生要重点掌握明清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以及抗击外国侵略的英雄事迹和明清时期文化成就

单元小结:

52

四、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地图。

加强了时空的主观性,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识图、画图能力,又使课堂教学更形象、更生动,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2.加强对同类知识的归纳与对比。

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总结问题、发现规律的能力。

3.根据教材内容,采用灵活的授课方式。

授课方式的变换,既突出了学生“学为主体”的主人公地位,又可以让学生对历史学习保持新鲜感。

4.帮助学生记忆。

通过图片、视频,既增加历史学科的趣味性,又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

53

敬请各位领导和同行多提宝贵意见! 谢谢大家!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54

人教版全册七年级历史教材分析

人教版全册七年级历史教材分析 研说人:田茂利 各位老师,上午好,我研说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的内容。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探讨一下我对本册教材的理解和认识。 一、说课标 《历史课程标准》中确定中国古代史有九大学习主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二、国家的产生和变革;三、统一国家的建立;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五、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六、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八、科学技术;九、思想文化。前七个主题内容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阶段相一致,组成七个单元;第八、第九两个主题分别归至各自相关的单元中。新版教科书将这七个单元分布在两册书中,由此构成上册四个单元,下册三个单元。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倡导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二、说教材 (一)、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体例 编者意图: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体现时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编者把历史教科书编成既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学习的学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全册书按课程标准分为3个单元22课。4节活动课,分别穿插在有关内容的课后。 (二)、说教材的结构特点

1、教材的结构主要由写给同学们(前言)、目录、主体课文、主题活动、附录构成。其中“写给同学们”主要简介一下编者的意图。主体课文实际上也就是每单元的课标要点。主题活动即活动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教科书后面,除列有大事年表外,还附录了好书推荐和历史学习网站,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的阅读和探索。 2、历史新教材几个突出特点 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注重教材的启发性 注重减轻学生的负担 尊重传统史学,内容整合更合理 (三)、说教材内容分析 说教材内容分析及处理 七年级下册三个单元,对应了课程标准中的三个主题及其内容标准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表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开放”主要体现在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本单元学生要重点掌握隋朝大运河、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唐朝与周边的民族关系和中印、中日交往以及隋唐时期所创造的辉煌文明。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联系上册学过的民族融合与江南开发,了解从东汉末年少数民族内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1 一、郑和下西洋 1、目的: 为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彰显国力,换取奇珍)。 2、条件: ①明朝前期的国力强盛 ②造船术的发达 ③指南针在远洋航海的广泛运用 ④郑和个人吃苦耐劳的英雄气概好勇于探索的精神 3、时间: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 4、到达地区: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5、意义: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的远航,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了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 1、骚扰我国沿海地区,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沿海居民称它们为“倭寇”。

2、戚继光抗击倭寇的进攻(台州),戚继光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 3、“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诗句抒发了戚继光怎样的情怀和抱负:不追求个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已任的爱国情怀。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通过思考和概括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这一时期精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 本课以“开元盛世”为主题,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叙述:首先介绍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开元年间出现了“开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绍了盛世经济的繁荣,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的成就。“盛世经济的繁荣”一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本课的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农具的了解又极少,因此农业工具的改进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回顾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分析.ppt.Convertor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分析.ppt.Convertor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1 一、教材体系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共包括3个单元、22节正课和4节活动课,本书主要叙述的是从隋朝到鸦片战争以前的历史。 2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此外还有自主学习能力、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等。 3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再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通过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4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中国古代史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5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繁盛一时的隋朝

2.“贞观之治” 3.“开元盛世” 4.科举制度的创立 5.“和同为一家” 6.对外友好往来 7.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8.辉煌的隋唐文化(二) 三、教材分析 6 课程标准要求: (1)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3)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4)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5)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7 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8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一、知识梳理 9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科举制创立和完善的过程 科举制度中的“科”是分科的意思,“举”是选拔的意思。简单说,科举制度就是通过分科考试的方式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在隋朝之前,我国魏晋南北朝时,选拔官吏是根据门第出身的高低来进行。必须有地方官吏、高门权贵的推荐,才可以做高官。这样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由于出身低微,难以担任中央和地方高官,并不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

第23课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初中历史七年级

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初中历史七年级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历史下册的第二十三课,本课内容共分“郑和下西洋”和“闭关政策”两个子目,介绍了明清两朝的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明朝开放式的对外关系,“闭关政策”介绍了清朝保守落后的对外政策,两种不同的政策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前者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后者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落后就要挨打,为下学期学习中国近代史做铺垫,所以,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 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特点和对问题的认知能力,及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本课尝试了三种学法。一是指导学生结合学习目标阅读课文,最大限度的掌握教材中的有效信息;二是指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三是指导学生通过“谈古论今”得到启示,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 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知道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培养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说出闭关政策产生的原因,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正确分析其历史影响,培养辩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课文、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识读《郑和下西洋航线图》,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学生通过对比郑和与哥伦布航海活动的情况,得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分析闭关政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学习郑和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 认识到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亚非各国的交往,以及在亚非经济文化交流中起到的桥梁作用。还有中国古代人民具有对外开放意识与和平外交的精神。 认识清朝的闭关政策对西方殖民者侵略活动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对中国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同时也认识到开放交流的对外关系对国家发展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培养学生的历史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分析闭关政策的影响。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流程 [启发诱导自主参与] 我们祖国在历史上有很多时候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各个强大时期的表现都有所不同,但在对外交往方面都有一个特点:开放。谁能举出我国在强盛时期对外交往开放的例子。(西汉张骞通西域、唐代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他们都为对外交流作出贡献,是杰出的探险家、外交家。等到了明朝,又有了郑和,这也体现出明朝开放的对外政策。但到了清代,中国的对外政策却转向了闭关锁国和保守落后,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造成什么影响? [点拨授法,自主尝试] 教师:展示学习目标,指导阅读、点拨。 学生:结合学习目标,自主阅读,初步尝试着解决学习目标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一、时间断限及阶段基本特征 时间断限:上启公元581年隋朝建立下至907年唐朝灭亡,共320多年的历史,即通常所说的隋唐时期。 阶段特征:七年级新教科书根据课程标准,采取时序与专题相结合的体系,即根据中国古代史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自古至今地讲述历史,同时围绕表现每一历史时段突出特征的专题进行叙述。学习主题以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为基本内容和线索,以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与社会重要侧面的最主要特征的统一为主要呈现方式。如:★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文明开端;★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文明标志;★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文明进步;★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文明交汇;★第五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文明发展;★第六单元经济重心的转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文明碰撞;★第七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文明转型。本单元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它突出的阶段特征是:繁荣与开放。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治清明,制度先进,经济繁荣,社会风貌昂扬进取,民族关系和睦友好,对外交往开放发达,文化教育生机勃勃,文学艺术光彩耀人,科学技术成就斐然。可以说在各个领域都是推陈出新,百花竞放,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就,这一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蓬勃兴旺的鼎盛时期,是中华文明达到空前繁荣的时期。 二、依据课标对单元主题进行分析 (一)本单元的内容标准 1、知道隋朝的的统一,了解科举取士制度的创建和大运河的开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2、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知道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3、以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与中外文化交流 的发展。 4、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 5、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二)主题的核心内容是 繁荣开放 (三)具体解读主题内涵。 本单元是以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和社会重要侧面的最主要特征的统一为主要呈现方式。主要包括隋朝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凿;唐朝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隋唐科举制的诞生、完善;唐与吐蕃、回纥、南诏、靺鞨少数民族交往;唐与日本、新罗、天竺友好往来等基本史实和建筑、雕刻、书法、绘画等科技文化成就。总的来说就是从分裂到统一再到繁荣开放的历史发展过程,与社会发展同步的还有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发展。 如何理解“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为隋唐的特点?隋唐时期也有经济发达、政治

七年级历史教材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分析 一、教科书内容安排及其与课程标准的关系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叙述的是隋朝以后的中国古代历史,计3个单元、22节正课和4节活动课。三个单元的标题、与《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内容标准中国古代史板块中的第五至第七个学习主题完全一致,与新课标特点相辅相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8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只有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繁荣”、如何“开放”,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因此,教科书设置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南北重归统一”“大运河的开通”两个子目,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下了基础。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繁荣”与“开放”那样,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这里“民族关系

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但要在有限的篇幅里简单明了地说明它们特别是后者与“经济重心的南移”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易事。因此,教科书调整了课标内容标准的顺序,采取了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如此安排,既增强了课文内容的逻辑性,又为教学提供了方便。 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除两节文化课文外,教科书以《明朝君权的加强》《君主集权的强化》两课对应“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用《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来“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通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让学生“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最后《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以“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本单元课文在讲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时,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在列举经济发展成就的时候,没有忽略

人教版全册七年级历史教材分析

人教版全册七年级历史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全册。从六个方面谈谈我对本册教材的理解和认识。 一、说新课标对本学段的基本要求 《历史课程标准》中确定中国古代史有九大学习主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二、国家的产生和变革;三、统一国家的建立;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五、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六、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八、科学技术;九、思想文化。前七个主题内容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阶段主要特征上相一致,组成七个单元;第八、第九两个主题为“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部分,分别归至各自相关的单元中。新课标版教科书将这七个单元分布在两册书中,由此构成上册为四个单元,下册为三个单元。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倡导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二、说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体例 编者意图: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体现时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编者把新的历史教科书编成既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学习的学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着重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注意使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体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课题体。每课用1课时,以便于教学。课题前设专题单元。全册书按课程标准分别分为上册4个单元和下册3个单元,分别将22课,分属于各个单元。上册5节活动课和下册4节活动课,分别穿插在有关内容的课后。 三、说教材的结构、特点和教法、学法 (一)1、教材的结构主要由写给同学们(前言)、目录、主体课文、主题活动、附录构成。其中“写给同学们”主要简介一下编者的意图。主体课文实际上也就是每单元的课标要点。主题活动即活动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教科书后面,除列有大事年表外,还附录了好书推荐和历史学习网站,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的阅读和探索。 2、单元的结构 主要由主题页、主体课文和主题活动组成。主题页即单元扉页,展示了这一单元的主要知识要点和图片。主体课文就是每一课的内容。主题活动是匹配这一单元的相关活动课。 3、每课的基本结构 1)导入框由生动的故事、传说、诗歌、民谣或文物、名胜古迹等开篇,然后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部编版七年级下历史教材分析

部编版七年级下历史教材分析 本文档旨在对部编版七年级下历史教材进行分析,探讨其内容 及教学特点。 教材概述 部编版七年级下历史教材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深 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世界历史。教材内容包括了先秦时期、两汉 时期、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等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教学特点 1. 学科融合:该教材注重通过历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如文学、地理、艺术等,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全面理解。 2. 多元化阐释:教材中采用了多种方式对历史事件进行阐释, 如故事化描述、人物传记、图片展示等,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并 提高信息的吸收和理解能力。 3. 批判思维培养:教材鼓励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培养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4. 知识与实践结合:教材注重将历史知识与实践结合,通过实 地考察、小组合作等形式,使学生亲身体验历史事件的背景和过程,提升研究效果和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材优势 1. 全面且系统性:教材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时期和 事件,具备全面性和系统性,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础。 2. 线索清晰:教材内容结构清晰,线索明确,有助于学生理清 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脉络,提高研究效果。 3. 知识准确性:教材所提供的历史知识准确可靠,经过权威历 史学家的研究和考证,使学生获取的知识更可信赖。 教材改进建议 1. 适应多元化需求:在设计教材时,应更多考虑学生的多元需求,兼顾文化差异和研究风格,以满足不同学生的研究需求。 2. 引入互动方式:教材可以增加互动元素,如案例分析、角色 扮演、小组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和主动研究。 3. 增加联动性:教材中可以引入相关的历史资源和现实案例, 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联系起来,增强研究的联动性和实用性。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课件 一、引言 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记录了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对于我们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和展望未来具有重要意义。本课件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份详细的教学计划,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七年级下册历史的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掌握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制度。 2.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认同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提高学生对于历史的理解和思考能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课件 本册书共包括了四个单元的内容,具体如下: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建立与发展 1.夏商周时期的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 2.秦朝的统一与制度建设 3.汉唐时期的繁荣与文化交流 4.宋元明清时期的变革与对外交往 课件内容主要包括重要的知识点、教学重点和难点、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的曲折历程 1.鸦片战争与近代化的起步 2.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3.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 4.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曲折发展 第三单元现代中国的伟大成就 1.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3.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第四单元走向世界的中国 中国的发展对于世界的影响和贡献,以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述法、讲解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视、互联网等,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 3.通过分组讨论、课堂演讲、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合时事热点,引导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5.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五、教学评估与反馈 1.定期进行课堂测试和作业评估,了解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沪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分析

沪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目录概览 本册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等。教材通过合理的目录安排,帮助学生逐步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二、教学内容与目标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制度等,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和知识点。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 三、知识结构与层次 本册教材的知识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按照时间顺序,教材将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合理的编排,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在知识层次上,教材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和影响,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册教材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在手段上,教材运用丰富的图片、图表和史料等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五、课程评价与反馈 本册教材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旨在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教材还注重反馈机制的建立,通过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和提高学习效果。 六、教材特色与亮点

本册教材的特色与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注重知识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其次,教材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实践性教学;最后,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七、适用范围与限制 本册教材适用于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使用,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同时,教师在使用本册教材时应注意控制教学进度和难度,避免对学生的负担过重。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说课稿2022

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 杭信一中何逸冬 一、教材分析: 该课时探讨的是我国明清时期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关系方面的内容。从总体上看:明朝统治者侧重防御,清朝统治者更重视怀柔政策,由此形成了“明修长城清修庙”两种不同的边防局面。避暑山庄的修建、达赖和班禅封号的册封,都表现了统治者在民族问题上的政策和态度;明代实施的“改土归流”、清代对某些少数民贵族叛乱平定的举措,都有力地表现了明清统治者在处理民族问题上采取的积极措施。这些措施都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与内地的文化交流,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二、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韩愈《送灵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清朝对达赖和班禅的册封制度、粉碎准葛尔贵族割据势力、漠西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明清的“改土归流”、清朝台湾府的设置等史实;掌握明清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差异和清朝的疆域;充分认识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阅览、分析历史图片的能力;评价少数民族领袖人物的能力;以正确的民族观、战争观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反对分裂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把明清时期对边疆地区加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而进行的斗争。清朝前期辽阔的版图及其行政区域的划分和管理确定为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根据(知识**特点、学生已有知识储备或理解能力)确定明清对待少数民族政策的差异。为本节难点。

根据以上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韩愈《送灵师》 ◆教学目标将详讲***,略讲****,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四、说教法: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对****知识将采用***教法,为落实重点采用**教法;为突破难点采用**教法;等等。 (注重启发式、讨论式,实现因材施教) 五、说学法: 为使所学知识能较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对**知识将分别采用(材料分析法、读图发现法、归纳总结法等等)为落实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韩愈《送灵师》 ◆教学目标将着重做好以下练习:对***知识过填空、连线、材料、表格、选择、读图等进行训练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爱我中华》歌曲。 提问:这首歌名是──?歌词中唱到我国有多少个民族组成的? 从哪一朝开始我国就是个多民族统一的大家庭? 承接:她是从秦──汉──隋唐──宋元──明清逐步巩固与发展起来的,今天,我们专门来探讨明清时期的统治者在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上是怎样处理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如何得到巩固和发展的。 新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板书) 展示明清疆域图: 学生活动:学生上演指出地图上、南、西、北;西北、西南等方位,并说出分布在“北、西北、西南”三方主要的少数民族名称。(如:蒙古族、维吾尔族回部、藏族等) 承接:在这三处的民族问题和关系上,明清两朝分别是怎么处理的?

七年级历史教材分析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分析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是依据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叙述的是隋朝以后的中国古代历史,共3个单元、25节正课,供七年级下学期用。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一、时段:6—10世纪(581-960年,共380年的历史)。隋唐时期的历史。二、主要特点:1.中国进入蓬勃兴旺的隆盛时期。2.位居世界前列,亚洲地区中心。3.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隋唐时期是世界上最繁荣发达、最文明先进最富庶的国家:(1)社会制度先进,是封建制度最为繁荣昌盛时期。(日本大化改新学中国)。(2)生产发展水平高,农耕文明发展。(粮食单产是欧洲的十倍)。(3)是世界上惟一保持长期统一的国家。(中国由分立走向大治。当时大食帝国、西欧处于分裂状态)。(4)文化繁荣发达、开放、开明,吸收了大量外域文化。(儒家文化传播、道教文化受扶持,佛教文化达顶峰,中国成为世界佛教中心)。(5)是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中心,长安成国际大都会。(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无阻,丝绸、瓷器、造纸术外传)。(6)是亚洲的中心,对周地区产生巨大影响,如对日本、印度、阿拉伯、朝鲜。日本有人希望 三、教学重点。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本课有两个子目,它们分别是:“隋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其中以大运河的内容为重点,这是因为大运河的开凿不仅仅是隋朝一代的历史内容,更是中华族对世界文明做出的贡献。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不仅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更展现了中华文明史的光辉与灿烂。第2课贞观之治本课有三个子目,即“唐王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第一子目的设置是为第二子目务的,所以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因为它是初唐政治繁荣的重要表现,而且贞观之治还中国漫长封建社会中少有的清明统治。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有因果关系,但学生易弄清,教师需要加以指导、明确,这个问题可以作为难点来处理。第3课“开元盛世”这一有两个子目:“开元盛世”“盛世经济的繁荣”,正是因为武则天和唐玄宗重用人才,锐意改革,重视社会生产,才使唐朝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其表现就是社会经济高度繁荣。教安排与以往不同的是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衰败只以小字形式提出,供学生阅读;从整个隋唐阶的历史看,也只讲繁荣不讲衰落,其主要原因是符合单元主题“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全课有三个子目:“科举制的诞生”“科举制的完善”“科举制的影响”。隋唐科举制的内容是重点。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了以才能为选官标准的原则。它是在隋唐时期创立并逐步完善的。它推动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影响着当时人们衣食住行和精神风貌的巨大变化。它对唐朝社会生活的繁荣和进取的社会风貌的形成有重要推动作用。第5课“和同为一家”本课有三个子目,其中“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是重点,其余为选学内容。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本课有三个子目:“遣唐使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唐与新罗的关系”。重点是前两个子目,突出了国际交往中的中外交流。第7、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内容包括:“雕版印刷”“诗坛”“赵州桥”。这三个子目都是重点。“书法和绘画”、“观者如山”的乐舞、“满壁风动”的敦煌艺术。三子目在课标中属于最低层次要求。隋唐时期繁荣的原因(1)以曲辕犁、筒车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2)地主阶级冲破豪门大族世袭垄断,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以科举制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度的确立,巩固了社会变革在成果,焕发了社会的活力。(三省六部制、均田制、租庸调制、隋律、唐律疏议)。(4)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坚强后盾。(唐朝皇帝励精图治、以教化代刑罚)。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一、时段:960——1368年(400年历史)。包含三个阶段的历史:1.宋与辽和西夏并立。2.南宋与金对峙。3.元朝大一统局面。二、主要特点: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1)总的趋势是由一统走向分立,再由并立走向统一。(2)从地域上说,由中原向四周;从东北到西北,从北方到南方;表现在宋辽夏金元在军事上的战与和,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相互交融。地域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本课是七年级下册历史第14课《明朝的统治》。本课以明朝为研究对象,着重介绍明朝的创建和发展过程、政治管理制度、文化和科技成就等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到明朝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和文化成就,对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2.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明朝的创建和发展过程; (2)掌握明朝的政治管理制度和文化成就; (3)了解明朝的科技成就和对世界的贡献。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 3.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明朝的政治管理制度、文化成就和科技成就。

教学难点:明朝的科技成就和对世界的贡献。 二、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三部分:明朝的创建和发展过程、政治管理制度、文化和科技成就。 1.明朝的创建和发展过程 明朝的创建和发展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本部分着重介绍明朝的创建和发展过程,包括朱元璋的夺取皇位、建立明朝、发展经济和开展海外贸易等方面。 2.政治管理制度 明朝的政治管理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本部分着重介绍明朝的君主制度、科举制度、地方政府和监察制度等方面。 3.文化和科技成就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和科技成就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本部分着重介绍明朝的文艺、建筑、雕塑、绘画和科技成就等方面。 2.教学方法

1.讲授法 本课的教学内容较为深奥,需要通过教师的讲授来传授知识,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本课的重点知识和难点。 2.小组讨论法 学生可以自己组成小组,就本课的教学内容展开讨论,互相交流看法和经验,从而加深对本课的理解和掌握。 3.课堂练习法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3.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1.教师通过介绍朱元璋夺取皇位、建立明朝的历史背景,引出本课的主要内容。 2.教师通过讲述明朝的开创者朱元璋的历史功绩和性格特征,展示他为什么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伟人。 【第二步】呈现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分析

初一历史下册教材分析 七年级上册的三个单元,对应的课程标准的三个主题及其内容标准: 第一个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表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开放”主要体现在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 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部编版中将其作为一个课文小节来学习,通过对科举制产生背景和科举制诞生深远影响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本单元学生要重点掌握隋朝大运河、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唐朝与周边的民族关系和中日交往以及隋唐时期所创造的辉煌文明。 第二个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联系上册学过的民族融合与江南开发,了解从东汉未年少数民族内迁与汉族杂居到元朝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出现新的民族一一回族;掌握经济重心从北方移到南方的过程,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学习本单元《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通过学生自学、^制表格,了解辽、北宋、西夏政权并立和金与南宋的对峙。本单元学生要重点掌握经济重心南移、民族融合发展以及宋元时期科技文化成就。 第三个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现固与发展”,一方面突出明清时期对我国历史主要贡献一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如明清加强专制,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同时乂突出明清际期社会危机,如抗击外来侵略、闭关锁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等。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由于明清距离我们较近,与明清时期有关文艺作品较多,在讲课时应当充分利用,以激发学生兴趣。如讲《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时利用影视资料《康熙大帝》来导入。本单元学生重点掌握明清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以及抗击外国侵略的英雄事迹和明清时期文化成就。 教材整合 为了使学生获得一个完整知识专题,可以对教林适度整合。如历代王朝的更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现固;对外交往;科技、思想文化;民族融合等。例如,本套教材各单元都重点讲述中国古代人民所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可把各单元有关科技、思想文化的整合,让学生感受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023年春季部编新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2023年春季部编新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 下册教学方案 篇1 一、教材分析^p 新课标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根底知识,才能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的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理论才能。本学年继续讲授中国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表达我国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二、教学目的 施行素质教育主渠道在课堂,施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在老师。因此我方案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理论才能的培养; 2、老师适当补充一些练习作为课堂训练,从而改良评估教学; 3、组织学____一历史人物进展正确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看问题的才能; 4、教诲学生理解记忆知识点。切忌死记硬背;

5、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感受和体验。 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动脑筋”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考虑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容视野,开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施行了爱国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究真理,在老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老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时机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考虑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气氛,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考虑,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____同体”。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____的开展,统一。 难点:我国的____是如何开展的以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稳固的。

初中历史_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_历史_初中__ 一、教学内容分析 烽烟滚滚,10——13世纪的中国大地先后诞生了四个强大的北方民族政权:契丹人建立的辽、党项人建立的西夏、女真人建立的金和蒙古人建立的元。在这段历史中,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和中国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时代。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与金、元朝的建立与统一。三部分内容之间因果相联,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与金为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奠定了基础,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唐末以来国内分裂割据和多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明、清500多年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基础,促进了国内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蒙古族的兴起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史实,掌握蒙古军灭亡西夏、金和南宋的历史过程,了解忽必烈建立元朝的过程,认识到元朝的统一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分析历史、表述历史的能力。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问题引导、层层递进,了解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统一的历史;通过探究正确评价文天祥的抗元行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等相关知识,体会元朝统一对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起到的作用。通过文天祥抗元事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及一分为二的思维评价历史人物。 三、学情分析 作为初一年级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要结合学生的能力与特点,采用轻松、有吸引力的学习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真正的把课堂交给学生,发挥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并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获取历史信息和总结历史规律、评价历史人物事件的能力。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以图片、史料引导、启发为主,兼以比较、讨论、探究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七年级历史教案下册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教案下册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教案下册人教版第一篇:中华文明的起源 复习目标: 识记元谋人.北京人的生活时间及地点;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活状况与主要农作物;炎黄帝,尧舜禹的传说. 复习重点: 识记以上内容 复习难点: 河姆渡人.半坡人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比较 复习方法: 先学后练,当堂训练 复习课时:1课时 复习过程: 一.由世界史人类的形成复习导入. 二.点明考纲目标,学生对照考纲看《开卷有益》〝考点点拨〞并作好标记.熟读.教师适时点拨.引申. 三.学生阅读复习七年级上册本单元的内容. 四.知识点的梳理.重现: 学生默写《开卷有益》〝知识构建〞空缺内容. 五.中考强化限时训练:5分钟时间完成 学生做《开卷有益》〝中考强化训练〞 教师发现疑问并解答 六.教师总结点拨并板书: 复习:中华文明的起源 1.人类的形成: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非洲南方古猿 三大人种

母系与父系氏族社会 2.中华文明: 元谋人:云南元谋县距今约_0万年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会使用天然火北京人: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距今约70_20万年会人工取火母系:河姆渡人:浙江余姚长江流域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半坡人:陕西西安黄河流域住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粟父系:炎帝.黄帝:华夏族人文初祖—黄帝尧舜禹:禅让制 七.当堂效果检测: 1.〝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首在网络上颇为流传的诗句,让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蒙上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薄纱.下列远古人类中,生活在周口店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2.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基础,被称为〝人文初祖〞的是 3.某校历史学习小组开展〝感知_0万年前生活,寻找远古人类足迹〞活动,他们应该去( ) A.云南元谋 B.北京周口店 C.浙江余姚 D.陕西西安 4.〝吾祖峻德,万古流芳;平定荒漠,举世称殇…造车指南,辨兆万民不易之方向.〞这是台湾的宋楚瑜祭拜何处的祭文( ) A.炎帝陵 B.黄帝陵 C.始皇陵 D.中山陵 八.作业:《开卷有益》本节未完成部分 九.教学后记: 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浅析 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进行历史教学创新的前提 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门课程,只要学生们产生了兴趣,那么教学效果会好的多.反过来说,如果学生们对一门课程没有学习的兴趣,那么教师讲得再好,学生也不会学得多么好,甚至不会去学,更谈不上进行教学创新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证明表明,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主动的因素,是学习的一种内在的最强劲的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

2023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5篇

2023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5篇 中国历史是华夏大地各个民族组成,中华民族诞育和发展的历史。中华文明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至于现代社会,绵延五千年不断延续发展,是世界上最古老影响的文明之一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023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5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2023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说教材 《明朝君权的加强》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第一课,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本课主要介绍了明朝的建立、明朝时期加强君权的措施及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明朝是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结构和国家形态的转型时期,它创立的制度,背景是元朝留下的未经整合的杂乱体制,以及遥想中的唐宋法度。明朝初年,就是分封制重新抬头,专制皇权进一步膨胀,统治严酷,视士大夫若奴仆,专制中央集权高度强化。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掌握好这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学习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这一课在明清史占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