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初中化学燃烧与灭火初中化学燃烧与灭火ppt

初中化学燃烧与灭火初中化学燃烧与灭火ppt

初中化学燃烧与灭火初中化学燃烧与灭火

ppt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教材分析《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

课题一的内容。在生活中,

同学们熟悉燃烧的现象;在第一单元《物质的波动和性质》的学

习中,同学们认识了燃烧的

本质——有新化学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现实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

且应用于实际里头。对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会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铺垫的关键作用。是知

有情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教学方法及思路

学生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讲、议结合。

→ →

内容提要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灭火器的使用方法、适用范围和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

全伦理道德。

燃料、能运用燃烧的知识和灭火的原理解决日常生活简单中的防火、防爆问题。

及其4、知道三非常大化石燃料,观察其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熟识化石燃料的

重要。利用、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重新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打探消极影响。

7、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一、燃烧和灭火

1、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

(1)(2)(3)

2、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约束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

(1)(2)

(3)

【引入热点,创设情境】

如果没有火将会一片黑暗,吃生食、汽车、火箭都无从谈起。但火如果使用不当也要给

人类带来灾难,所以说火是一把“双刃剑”。

看到火我们很自然就会想到燃烧,我们只有掌握燃烧的规律,才能更好的利用槌。今天

我们就和大家一同探究燃烧与灭火。

【活动探究,求索知新】

讲解:透过幻灯片展示火的起源、应用,分析指出火是一种燃烧现象,是最早被人类灵活运用的化学

反应之一,分析指出燃烧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有关凝固的概念,建立燃烧的定

义。

提问:请同学们和你的日常生活经验结合刚才观察的几组燃烧情况,思考挥发特征是什么?

并尝试自己给燃烧下一个下能定义吗?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小结】

归纳:燃烧的定义、特征

一、燃烧和灭火

1氧气(或空气

(缺一不可)

2、灭火的原理:(只要消减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

(1)消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歪斜以下

3、消极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建筑面积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要有一定多的空气

(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大的面积。

4、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激起膨胀而引起爆炸。

一切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遇

火种均有可能著火。

【组织交流】

组织学生交流燃烧的利与弊。

【提出问题】燃烧有造福人类的一面,要利用燃烧,我们就要研究燃烧的条件。

【组织猜想】鼓励鼓励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对燃烧的条件作出以下猜想;

学生热烈讨论,并作出猜想

【设置悬念,布置任务】

师:你们的猜想你否正确呢?我们的假设需要利用实验来验证它是否成立。我们一起来制定实验融资方案,设计实验步骤。

【制定方案,设计实验】

教师活动:利用控制变量法、对比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教师积极参与学生方案的讨论。师生互动,交流讨论,评价实验融资方案的合理性。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用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去研究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并设计合理的实验时间表。在实践中培养家长学生勇于探索,严肃认真,团结合作的微生物学精神。

【分组实验,观察感知】

布置任务:教师方案根据师生共同制定的实验时间表,让学生动手完成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师活动: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交流,得出结论】

布置任务:请中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并对每一个实验展开讨论,形成正确的认识。交流讨论:

思考并回答:

实验1结论:燃烧与有机物本身有关,易爆物质必须有可燃性才能燃烧。

实验2结论:可燃物的燃烧需要氧气。

实验3结论:可燃物燃烧必须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使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修正——得出结论。并使学生逐步形成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处理能力。

二、燃料和能源

1、三大化石燃料: 煤、石油、天然气(混合物、上均为不可再生能源)

(1)煤:“工业的粮食”(主要含碳元素);

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 2、NO 2(引起酸雨)、CO 、烟尘等

(2)石油:“工业的血液”(主要含碳、氢元素);

汽车尾气中其污染物:CO 、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

(3)天然气是气体矿物燃料(主要成分:甲烷),是较清洁的能源。

甲烷的化学式: CH 4 (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氨)

物理性质:无色, 无味的气体, 密度比空气小, 极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H4+2O2+2H2O (发出蓝色火焰)

2、使用和开发的新柴油:乙醇(绿色能源)、氢气(最清洁燃料)

(1)乙醇 (俗称:酒精, 化学式:C2H 5OH)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2H 5OH+ 3O2+3H2O

工业酒精中常含有有毒的更常甲醇CH 3OH ,故不能用工业酒精配制酒!

乙醇汽油:优点(1)节约石油资源(2)减少汽车尾气

(3)促进农业发展(4)乙醇可以再生

(2)氢气:是最理想的燃料,本身无毒,极易燃烧,产物是水。

优点:资源丰富,放热量多,无污染。

需解决问题:①如何大量价廉物美的制取氢气?② 如何安全地

运输、贮存氢气?

3、新能源:氢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

三: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放热反应:如所有的燃烧

(2)吸热反应:如C+CO2高温2CO

【回顾总结,整理新知】

燃烧的条件:

1. 可燃物

2. 氧气(或空气)

3. 达到着火点

爆破的原理和方法:

1.隔离可燃物

2. 隔绝氧气(或空气)

3. 降温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师生回顾,总结。

通过师生互助回顾、总结,明确燃烧的特定条件与个别情况灭火的原理。增加中学生学习的成就感,从而交互学习的乐趣

例题解读

例1.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客观条件(如下图甲

) 。请回答:

(1)根据图乙的实验,得出结论探究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填①、②或③) 。

(2)实验时如果时候不慎碰倒酒精灯,洒出的少量酒精在桌上着火氢气,最好的灭火方法是,所依据的原理是。

分析:本题涉及的科洛涅县知识点是物质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以探究的方式考查了学生对物质燃烧条件的掌握程度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1)小题次要是正确解读图乙所给的信息,干棉花易燃烧,湿棉花不易燃烧,说明物质的燃烧与着火点有父子关系。酒精洒在实验台上燃烧,若用水熄灭,由于含酒精的密度比水小,且是蒸气在燃烧,则有可能扩大着火国土面积。因此用湿布盖灭,依据的原理主要是隔绝空气。

答案:(1)③ (2)用湿布盖住隔绝空气

例2.小侯同学在了燃烧与燃料的有关知识后,观察到家庭用的燃煤加工成蜂窝状,这样会燃烧得愈来愈充分。由此她联想到细铁丝在

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于是引发了思考:哪些因

素能影响阈值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呢? 她做出两种猜想并采取了实

验探究。请你回答有关风险问题:

(1)她提出的两种猜想是:① ;② 。

(2)请选择其中的一种猜测,设计实验加以探究(你所选择的猜想

序号

(3)为了促使使燃料能够得到充分利用.节约能源,请你结合燃料

使用的一般性,提出一条具体建议。

分析:本题以探究的方式考查了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可燃物燃

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可燃物与氧气的形变有关。如铃铛在空

气中燃烧火焰呈黄色黄色,在氧气中凝固发出白光;蜂窝煤比块煤在

空气中更易燃烧都说明这两点。因此为了提高燃烧效率,节约能源,

燃料燃烧时,一要产出足够多的空气;二要使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务

求的接触面。

答案:(1)①氧气的浓度②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2)若选①:

若选②:

(3)将油或其他燃料加工成粉末状(或燃料燃烧时不断鼓入空气) 。

教学反思:燃烧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化学现象,在日常用语中

多有涉及。这是一个好事,因为学习自己熟悉的东西总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固有也知识经验有时的会影响我们应该达到的学习效果,先入为

主的思想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并使天份,怎样扬长避短,既能利用已有

的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求学欲望是本节

课的一个技术难题

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并不需要和人文素养的可能需要。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抑制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物质和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获颁经验,加深对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人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初中化学燃料及其燃烧

初中化学燃料及其燃烧 一:燃烧及灭火 1、通常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 (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 2、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但镁和二氧化碳,钠和氯气的燃烧现象告诉我们可燃物在特殊条件下即使没有氧气参与也可以发生燃烧。只要有剧烈的发光发热现象的化学反应都能称作燃烧。 3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 (1)完全燃烧的条件:优点:碳完全燃烧的方程式: (2)不完全燃烧的条件;缺点:碳不完全燃烧的方程式: 4、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 (1)消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5、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一切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 (或氧气)的混合物遇火种均有可能发生爆炸。 6.几种常见的灭火方法和原理 (1)用水扑灭,水起的主要作用: (2)电器失火时不能用水来扑灭,应先,然后再用不导电的物质来灭火,例如:四氯化碳。 (3)酒精洒在桌面上失火时用: (4)油锅失火时用: (5)油失火时不能用水灭火,原因: ,可用 灭火剂或者扑灭。 (6)森林失火时,常围绕火场原理是: 7.几种常见的灭火器 ①泡沫灭火器:使用时能喷出大量的二氧化碳附在可燃物 上,使之与隔绝,由于灭火时喷大量的泡沫,只 能扑灭木材、棉花等燃烧引发的火灾。 ②干粉灭火器:在受热时碳酸氢钠会发生分解反应 其中二氧化碳能起到灭火的作用,还能吹动干粉,具有不 腐蚀容器和不易变质等优良性能,除了扑灭一般火灾外,

燃烧和灭火基础知识点汇总

燃烧和灭火基础知识掌握 一、燃烧和灭火 1、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与缓慢氧化共同点是:都是氧化反应、都放出热量;不同点是:剧烈程度不同; 2、广义的燃烧指的是伴有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不一定需要氧气;如: ①H2在Cl2中的燃烧,化学方程式:H2 + Cl2点燃 2HCl ②Mg在CO2中的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碳,化学方程式:2Mg + CO2 点燃 2MgO + C 3、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充足的氧气;③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热水,在烧杯上盖一片铜片,铜片上放一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①② 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吹入少量空气,观察现象: 。 上述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由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条件,由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空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条件。 综合上述讨论,可行出燃烧需要的条件为①②③ 4、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灭火的方法: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如森林着火,开辟隔离带等; ②隔绝O2,如油锅着火,盖锅盖等;③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如油锅着火,放青菜;水灭火等; 5、泡沫灭火器:木材、纸制品等一般火灾; 干粉灭火器:油、气等火灾; CO2灭火器:精密仪器、图书馆等火灾; 泡沫灭火器中,得用浓盐酸和碳酸钠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 +2HCl==2NaCl + CO2↑+ H2O 利用浓盐酸可以加快此反应的原因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

九年级化学 第七单元燃烧及灭火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七单元燃烧及灭火 课题1燃烧和灭火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会面对火灾的逃生的方法,加强防火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燃烧条件等内容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能科学地认识研究燃烧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提高他们对自然现象的探究欲,培养他们学习 化学的浓厚兴趣。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创新能力。初步形成防火意识及在危急情况中的应对措施。[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对着火点的理解、防火意识的树立。 教具:酒精、水、棉花、蜡烛、塑料杯、镊子、木条、煤、酒精灯、微机等。 [教学思路] 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从几幅有关燃烧的图画引入,进一步研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采用从实验观察现象,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的条件以及灭火的原理,学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的思考掌握知识。为能更加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对学生进行防火意识的培养,以及让学生初步了解在紧急状态下的简单应对措施。

学生活动作业: 实验现象:1、铜片上的白磷 水中的白磷说明燃烧的产生第二 要素: 铜片上的红磷 说明燃烧的产生第三要素: 3、问题讨论: (1)如果不继续往炉里添煤,炉火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 (2)如果把炉门关得严严的,一点气儿也不通,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3)如果把炉里正在燃烧的煤夹出来,煤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 通过以上讨论可知:灭火的原理是(1) (2) (3)

初中化学燃烧与灭火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教材分析《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课题一的内容。在生活中, 同学们熟悉燃烧的现象;在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学习中,同学们认识了燃烧的 本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 且应用于实际之中。对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是知 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教学方法及思路 学生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讲、议结合。 → → → → 内容提要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灭火器的使用方法、适用范围和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识。 燃料 3、能运用燃烧的知识和灭火的原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防火、防爆问题。 及其 4、知道三大化石燃料,了解其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 重要。 利用 5、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7、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一、燃烧和灭火 1、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 (1) (2) (3) 2、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 (1) (2) (3) 【引入热点,创设情境】 如果没有火将会一片黑暗,吃生食、汽车、火箭都无从谈起。但火如果使用不当也会给 人类带来灾难,所以说火是一把“双刃剑”。 看到火我们很自然就会想到燃烧,我们只有掌握燃烧的规律,才能更好的利用火。今天 我们就和大家一同探究燃烧与灭火。 【活动探究,求索知新】 讲解:借助幻灯片展示火的起源、应用,指出火是一种燃烧现象,是最早被人类利用的化学 反应之一,指出燃烧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有关燃烧的概念,建立燃烧的定 义。 提问:请同学们结合你的日常生活经验和刚才观察的几组燃烧情况,思考燃烧特征是什么? 并尝试自己给燃烧下一个定义吗?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小结】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鲁教版)第六单元 燃烧与燃料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一、燃烧的条件 1.燃烧的条件: ①物质具有可燃性; ②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③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身的着火点(即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知识解读】 (1)探究燃烧的条件 ①操作: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 现象:小木条能燃烧而石头不能燃烧。 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一——物质具有可燃性。 ②操作:用镊子分别夹取一个蘸有水、一个蘸有酒精的小棉花团,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片刻。现象:蘸有酒精的小棉花团容易点燃,而蘸有水的小棉花团难以点燃。 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二——可燃物温度要达到其着火点。 ③操作:分别点燃两支小蜡烛,将其中一支蜡烛用玻璃杯罩住。 现象:在空气中的蜡烛能持续燃烧,而用玻璃杯罩住的蜡烛很快就熄灭了。 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三——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2)燃烧必须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才能发生燃烧的现象。 2.燃烧: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知识解读】 (1)燃烧的现象:发光、发热,反应剧烈。 (2)燃烧的反应类型: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 (3)燃烧的反应物:常见的燃烧都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反应,但是,不是所有的燃烧都一定有氧气参加。例如,镁就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2Mg+CO2 点燃 C + 2MgO;钠能在氯气中燃烧:2Na+Cl2点燃2NaCl (4)燃烧的反应条件:点燃 (5)燃烧的分类及燃烧的产物 注意: ①“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又叫“充分燃烧”和“不充分燃烧”。

②要掌握含C、H、O等元素的燃料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例,写出乙炔(C2H2)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a.根据“常见的燃烧都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反应”可知,反应物应该是乙炔与氧气; b.根据“燃烧的反应条件是点燃”可知,乙炔燃烧的条件是“点燃”; c.根据完全燃烧的产物,因为乙炔(C2H2)含有C、H,所以乙炔燃烧的产物是CO2和H2O 所以,乙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C2H2+5O点燃4CO2 + 2H2O 二、灭火的原理 1.移走可燃物 2.隔绝氧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知识解读】 1.灭火原理实质就是破坏物质燃烧的条件,三者破坏其一即可灭火。 2.几种常见的灭火方法: ①移走可燃物:森林火灾开辟隔离带,管道煤气着火先关掉阀门,釜底抽薪等; ②隔绝氧气:酒精灯用灯冒盖灭,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向着火的木柴上覆盖沙子,少量酒精燃烧用湿抹布盖灭等; ③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用水等大量的冷却剂灭火,用嘴将灯吹熄; ④用灭火器灭火: a.泡沫灭火器:可用于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而引起的一般火灾,不能用于扑灭电器火灾; b.干粉灭火器:除了用来扑灭一般火灾外,还用于扑灭电器、油、气等燃烧引起的火灾; c.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用于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的火灾。 3.二氧化碳与灭火 ①原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 ②灭火器主要是用二氧化碳灭火,但二氧化碳不能扑灭所有的火灾:如镁带燃烧就不能用二氧化碳扑灭。 4.火灾处置、自救 ①火警电话:119 ②电器、管道煤气、天然气着火,首先要关闭电源或气阀。 ③楼层着火,人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沿墙壁匍匐前进,脱离火灾区。 ④室内火灾,不能打开门窗。空气流通会让火势更旺。 ⑤森林火灾,应从逆风方向逃离。 三、促进燃烧的方法 1.增大氧气的的浓度或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都能促进可燃物的燃烧。 ①增大氧气的浓度:木炭燃烧:C + O2点燃 CO2(氧气充足);2C + O2点燃 2CO(氧气不足);给锅炉鼓风,增加空气供给量。 ②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煤制成蜂窝煤、粉碎成煤粉;柴油机把柴油喷成雾状燃烧。 2.一氧化碳中毒及预防

【干货】燃烧和灭火(附: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燃烧化学方程式和现象)

【干货】燃烧和灭火(附: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燃烧化学方程式 和现象) 来源:网络,若侵删 燃烧 指的是可燃物与助燃物(一般指氧气或空气),发生迅速的发光发热反应的过程。这里的三个要素是:1、可燃物;2、助燃物;3、温度达到燃点。 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燃烧化学方程式和现象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热,生成一种粉末状的白色固体物质。 化学方程式: 2Mg + O2=2MgO(条件:点燃) 2、磷在空气中燃烧 现象:发出黄光,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生成一种白色粉末状固体物质。 化学方程式: 4P + 5O2= 2P2O5(条件:点燃) 3、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热,生成一种无色无味并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物质。 化学方程式: C + O2=CO2 (条件:点燃) 4、硫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物质。 化学方程式: S + O2=SO2(条件:点燃) 5、铝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热,生成一种粉末状的白色固体物质。 化学方程式: 4Al + 3O2=2Al2O3(条件:点燃) 6、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激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产一种黑色固体物质。 化学方程式: 3Fe + 2O2=Fe3O4(条件:点燃) 7、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现象: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珠产生。 化学方程式: 2H2+ O2=2H2O(条件:点燃) 8、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 现象:产生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物质产生。 化学方程式: 2CO + O2=2CO2(条件:点燃) 9、甲烷在空气中燃烧

2020年初中化学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精品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精品教案【激情引入,创设情境】 多媒体展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点燃仪式。 引题: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北京召开,奥运会开幕式成为其中一个万众瞩目的焦点,作为开幕式中最为精彩的一个环节----“奥运圣火”点燃仪式成为重中之重。很自然引入本课题“燃烧与灭火”。【观看联想】通过多媒体播放古代钻木取火的的情景和神州七号顺利升空的画面,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燃烧条件的兴趣。 提问:请同学们结合你的日常生活经验和刚才观察的几组燃烧情况,思考燃烧特征是什么?并尝试自己给燃烧下一个定义吗?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小结】 归纳:燃烧的定义、特征 【组织交流】 组织学生交流燃烧的利与弊。 【提出问题】燃烧有造福人类的一面,要利用燃烧,我们就要研究燃烧的条件。 【组织猜想】鼓励学生利用生活积累对燃烧的条件作出猜想; 学生热烈讨论,并作出猜想 【制定方案,设计实验】 教师积极参与学生方案的讨论。师生互动,交流讨论,评价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用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去研

究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并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肃认真,团结合作的科学精神。 【分组实验,探究感知】 布置任务:教师根据师生共同制定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动手完成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活动中体验,在尝试中感悟,从而激发同学们对科学探究的热情。同时通过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交流使学生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感受合作带来的成功与喜悦。 【改进实验,深入探索】 提问:燃烧时需要满足的条件是否缺一不可?让我们来用实验验证。教师演示实验。 实验完成以后,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在水中的白磷不会燃烧?而在铜片上的白磷却燃烧起来了?同样在铜片上,红磷为什么没有燃烧? 学生思考回答: (1)水中的白磷无法燃烧是因为缺少助燃物(氧气)。 (2)铜板上红磷没有燃烧是因为铜板的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3)铜板上的白磷燃烧是因为同时满足了燃烧所需要三个条件。【分析归纳】 燃烧条件: (1)可燃物 (2)助燃物(氧气或空气)

初中-化学-人教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7.1.1 燃烧和灭火 教案

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备课素材+精品课件(人教版)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课时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燃烧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 2.通过实例探究与分析,了解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3.学习安全消防常识,认识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三、教学过程 【引入】火的发现和使用,使人类的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播放视频】《爸爸去哪儿》综艺中的“钻木取火”片段。 【过渡】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有关燃烧的知识吧! 【交流讨论】什么是燃烧?所有的物质都可以燃烧吗? 【图片展示】火柴、石头、木材、玻璃、纸张、泥土。 【讲解】通过实例说明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可以燃烧,而能够燃烧的物质称为可燃物。 【交流讨论】同学们根据燃烧时的现象,能说一下什么是燃烧吗?可燃物燃烧一般都有什么特点呢? 【总结与交流】 通常情况下,人们把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交流讨论】只要是可燃物就一定能燃烧吗?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实验探究】演示实验 步骤一:在一个500 mL烧杯中加入300 mL热水,将一块黄豆粒大小的白磷放在一个金属盖内并放入热水中。然后在烧杯上盖上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撮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块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

【实验资料】 1.红磷和白磷都具有可燃性,燃烧都产生有毒的白烟五氧化二磷,实验时要注意安全。 2.白磷:燃烧所需最低温度40℃;红磷:燃烧所需最低温度240℃。 【讨论】 (1)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2)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总结与交流】 (1)不同的物质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不同,物质燃烧时温度必须要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 (2)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可能需要氧气。 步骤二:用导管对准烧杯热水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观察现象。 【总结】热水中的白磷也燃烧了,说明物质燃烧确实需要氧气(或空气)。【讨论】根据生活经验和实验,你能总结出物质的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吗? 【总结与交流】由此可见,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强调三个条件缺一不可):(1)可燃物; (2)可燃物接触氧气(或空气);

初中九年级(初三)化学 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和灭火

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 化学科区瑞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善于想象、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体验探究性学习 的历程,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火”字加一横为“灭”,祖先的造字包含的科学知识,让 学生理解和热爱祖国的文化,渗透人文教育。通过火的用途和火灾的危害的教育, 加强学生关注化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体验化学学习对日常生活的价值。 【教材分析】 1、重点:燃烧的条件 2、难点:燃烧的发生和熄灭这一看似矛盾,但又能互相转化的辨证关系 3、教具:多媒体电教设备、教学课件。 4、教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归纳法。采用多种媒体和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让学生参与收集、归纳、提取信息,讨论交流感受。 5、实验设计与思考:燃烧条件探究实验存在污染问题、实验安全性问题,因此 成为实验改进创新点。 【实验改进】 教材上提供的方案作为探究性实验,提供给学生进行操作,该设计 有四个弊端:①污染大,生成的白烟弥漫在整间课室②不安全。由于学 生做实验时不易将白磷上的水完全吸干,镊子上沾有的水,学生也往往 不注意吸干。再用镊子取滤纸上的白磷,会使白磷上重新沾上水。白磷 燃烧时,其表面的水会暴沸。③未燃烧的红磷不易回收。④易造成实验失败。燃烧的白磷溅到红磷上,使红磷也着火燃烧;或者因白磷、红磷放置点过于靠近,使放置红磷处铜片温度过高引燃红磷;也曾发生白磷融化后流向红磷并引燃红磷的失败实验先例。 改进方法一:将吸干水的白磷、红磷加入到短粗口径试管内,套上气球、 再将试管同时浸入热水里,让白磷在试管内安全的燃烧,同时解决了燃烧后 生成五氧化二磷污染问题。红磷不会燃烧。盛红磷的试管回收后,可提供下 一班的学生做相同实验。循环利用药品,既培养学生节约意识还降低实验成 本,并减少红磷废弃造成的环境污染。 向热水下通氧气时,水下白磷会到处“乱跑”。部分白磷会 浮上水面燃烧甚至四处飞溅,存在安全隐患,

初中上册第七章燃烧和灭火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可追溯到远古时代。例:烹饪食物、火箭升空。 一、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P128 实验 1、燃烧的定义: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2、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3、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俩个条件:(1)足够的氧气(或空气);(1)燃料和氧气(或空气)有足够的接触面积。 常见物质着火点 物质白磷红磷木材木炭无烟煤 着火点/℃40240250~330 320~370 700~750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灭火的根本:就是要破坏燃烧的条件。 (1)隔绝可燃物;(2)降低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2)隔绝氧气(或空气)。P130 实验 实验中灭火原理:Na2CO3+2Hcl=2Nacl+CO2↑+H2O

现象分析 1燃烧短时间后熄灭烧杯中空气燃尽 2安静燃烧至蜡烛燃尽可燃物燃尽 3加入Na2CO3,Hcl后,蜡烛熄灭产生CO2,隔绝了氧气 灭火器P131 干粉灭火器原理: NaOH+AlCl3+3NaHCO3=Al(OH)3↓+3CO2↑+3NaCl 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爆炸极限:可燃性气体等在空气中达到一定的含量,遇到火源就会发生爆炸。这个能发生爆炸的含量范围,叫做爆炸极限。 可燃气体爆炸极限(体积分数) H2 4.0%~74.2% CH45%~15% CO 12.5%~74.2% 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p133

初中化学燃烧与灭火初中化学燃烧与灭火ppt

初中化学燃烧与灭火初中化学燃烧与灭火 ppt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教材分析《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 课题一的内容。在生活中, 同学们熟悉燃烧的现象;在第一单元《物质的波动和性质》的学 习中,同学们认识了燃烧的 本质——有新化学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现实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 且应用于实际里头。对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会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铺垫的关键作用。是知 有情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教学方法及思路 学生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讲、议结合。 → → → → 内容提要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灭火器的使用方法、适用范围和一些易燃物、易爆物的安 全伦理道德。

燃料、能运用燃烧的知识和灭火的原理解决日常生活简单中的防火、防爆问题。 及其4、知道三非常大化石燃料,观察其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熟识化石燃料的 重要。利用、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重新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打探消极影响。 7、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一、燃烧和灭火 1、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 (1)(2)(3) 2、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约束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 (1)(2) (3) 【引入热点,创设情境】 如果没有火将会一片黑暗,吃生食、汽车、火箭都无从谈起。但火如果使用不当也要给 人类带来灾难,所以说火是一把“双刃剑”。 看到火我们很自然就会想到燃烧,我们只有掌握燃烧的规律,才能更好的利用槌。今天 我们就和大家一同探究燃烧与灭火。

【活动探究,求索知新】 讲解:透过幻灯片展示火的起源、应用,分析指出火是一种燃烧现象,是最早被人类灵活运用的化学 反应之一,分析指出燃烧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有关凝固的概念,建立燃烧的定 义。 提问:请同学们和你的日常生活经验结合刚才观察的几组燃烧情况,思考挥发特征是什么? 并尝试自己给燃烧下一个下能定义吗?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小结】 归纳:燃烧的定义、特征 一、燃烧和灭火 1氧气(或空气 (缺一不可) 2、灭火的原理:(只要消减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 (1)消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歪斜以下 3、消极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建筑面积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要有一定多的空气 (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大的面积。

燃烧和灭火

燃烧和灭火 【知识要点】 一、燃烧的条件 1.概念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一种化学变化。 说明:燃烧的共同特征——发光、发热。 反应的实质——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 【实验】如图所示,在烧杯中放入一定量的热水,在烧杯上放一块薄铜片,在铜片的两端分别放一小粒白磷和一小堆红磷,在烧杯中A处也放一小粒白磷,过一会儿后只有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起来而烧杯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通过以上实验可以说明,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白磷在水中燃烧 (1)有可燃物;(2)与充足的氧气(或空气)接触;(3)温度达到物质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燃烧必须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才能进行,若缺少任何一个条件燃烧就不能进行。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灭火的原理是由燃烧的条件决定的,即破坏燃烧的条件之一,就可以灭火。可见,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问题,两者不是相互割裂的。 原理一: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它物品隔离。

原理二:将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隔绝。 原理三:将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例如:实验室熄灭酒精灯时,是用灯帽盖灭,原理是为了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又如:柴垛失火,人们一般都是用水去扑灭,原理是降低柴垛周围的温度,使之低于柴垛的着火点;也可以迅速的转移走未烧着的柴禾,原理是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常见的灭火器简介 灭火器一般是指装有灭火剂的消防器材。常用的灭火剂为二氧化碳或能产生二氧化碳的物质。因为二氧化碳一般情况下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又比空气重,能够覆盖在燃着的物体表面,从而隔绝空气,使火熄灭。 (1)泡沫灭火器 灭火器内分别装有硫酸铝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使用时将灭火器倒置,两种溶液混合发生下列化学反应。 Al2(SO4)3+6NaHCO3=2Al(OH)3↓+3Na2SO4+6CO2↑ 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带着泡沫喷到燃烧物表面,达到灭火的目的。泡沫是用甘草或皂角制取的液体产生的。但是,因为泡沫中含有水分,不宜用于扑救遇水发生燃烧或爆炸的物质(如钾、钠、电石等);对于电器火灾,要在切断电源后才能使用泡沫灭火器。 (2)干粉灭火器 灭火器内装有碳酸氢钠固体和二氧化碳压缩气体,并有防潮剂和增润剂。使用时打开拉环,压缩气体即可把干粉喷出,干粉盖住燃烧的火焰,并受热分解放出二氧化碳气体,使火熄灭。 2NaHCO3Na2CO3+CO2↑+H2O (3)二氧化碳灭火器 直接将液态二氧化碳装入特制的钢瓶里,使用时打开阀门,二氧化碳迅速气化喷出灭火。泡沫灭火器适用于一般物质引起的火灾;干粉灭火器和二氧化碳灭火器适用于液体物质、电器、电石等引起的火灾。除此之外,还有四氯化碳灭火器等。灭火器应放在合适的固定位置,由专人负责管理,定期检查完好情况,以防万一,灭火器一经开启使用,必须重新更换或补充灭火剂。 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1.爆炸 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燃烧的现象也不相同。如碳、硫、磷等在氧气中燃烧就要比在空气中剧烈;在同一条件下,有些物质能平静燃烧,有些物质则急剧燃烧,甚至会发生爆炸。爆炸是燃烧的一种特殊现象——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里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燃烧和灭火-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学科:化学 2、课时:第1课时 3、教材分析:《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一的内容。学生已经认识了 一些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对燃烧和灭火有初步的了解。本课题是对燃烧和灭火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并运用于实际之中。对后面学习《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起到知识的铺垫作用。 4、学情分析: (1)知识:学生已经了解燃烧现象,知道生活中怎么灭火,但是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并不清楚。(2)能力:学生具备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在相互讨论中自己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心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实验中去探索,用理论丰富自己的头脑。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2、会运用相关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实验,引领或启发学生从实验现象发现或总结出原理,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欲望,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 2、激发学生重视防火安全,珍爱生命,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重点难点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教学准备确定课题、教学设计、准备导学案、准备实验、准备课件 教学方法 教法:1、多媒体辅助教学2、实验演示法3、归纳总结、练习相结合。 学法:1、自主学习法2、合作实验探究法3、讨论交流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投影图片】生活中涉及燃烧的图片学生认真聆听、观察实 验现象、并思考下列问 题: 1、燃烧的特征? 【学生】会发光放热1、通过图片浏览,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

人教版化学 九年级上册 7.1燃烧和灭火 知识点讲义(无答案)

知识点讲义——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熄灭 知识点1 燃烧的条件(重、难点) 1.燃烧的利用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利用化学反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燃烧是人类的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如钻木取火、冶炼金属、烹调食物、火箭升空等都利用了燃烧反应。 2.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步骤】①在500mL烧杯中加入300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观察现象。 ②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观察现象。 【实验原理】如图所示,通过热水中的白磷、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产生的现象不同,逐一分析归纳得出燃烧的条件。 【实验现象】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或空气)后燃烧起来。 【实验分析】白磷的着火点很低,只有40℃,而红磷的着火点在200℃以上,紧靠热水加热是达不到的。通过二者着火点的比较,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通入氧气后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实验结论】可燃物的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并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引申拓展】着火点是使物质燃烧的最低温度,不同物质的着火点是不同的。 3.燃烧的定义及燃烧的条件 (1)燃烧:通常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①可燃物②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着火点不是固定不变的。对固体燃料来说,着火点的高低跟表面积的大小、颗粒的大小、导热系数的大小等都有关系。颗粒越小,表面积越大,着火点越低。 知识点2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重点) 1.灭火原理的实验探究 【实验目的】探究灭火的原理。 【实验操作】点燃三只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倒扣一只烧杯;将另外两支蜡烛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入适量碳酸钠和稀盐酸,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现象】A中蜡烛熄灭;B中有气体产生,蜡烛熄灭;C中蜡烛正常燃烧。 【实验结论】隔绝氧气(或空气),蜡烛火焰熄灭。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CO2,CO2气体充满烧杯,使蜡烛隔绝空气,火焰熄灭。 2.灭火的原理 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破坏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都可达到灭火的目的。由此可得到灭火的原理,灭火时只要: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满足任何一点都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易错点津】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不是降低着火点。因为物体的着火点是物质本身具有的属性,只与本身的性质和颗粒的大小等有关,一般不会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3.几种常见的灭火方法及原理 (1)最常用的灭火方法是用水扑火,水起的主要作用是通过蒸发吸收热量而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其次也能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2)电器着火时,不能用水扑灭,应先切断电源,然后再用不能导电的物质扑灭。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课题一 燃烧和灭火

课题一燃烧和灭火 【知识要点】 1. 燃烧的条件 可燃物与发生的一种、、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燃烧需要三个条件:(1);(2);(3)。 2.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灭火的根本是;灭火的原理是; ;。 如果遭遇火灾时,可以采取的自救措施有 。 3.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可燃物在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 越大,燃烧就越剧烈。 【要点分析】 燃烧、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的区别和联系: 一般说燃烧、爆炸、自燃与缓慢氧化的本质都是氧化反应,只是由于条件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现象。①本质特征:都是氧化反应,都放热。②反应进行的剧烈程度不同。 燃烧——是剧烈的氧化反应。 爆炸——急速的燃烧发生在有限的空间内而引起的,是剧烈的氧化反应。 缓慢氧化——反应过程中几乎不升温、不发光、现象很不显著,反应缓慢,是氧化反应的一种形式。 自燃——指可燃物由于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例1 燃烧是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下列有关燃烧或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A.钠可以在氯气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与 B.碳、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 C.锅里的油着火时可用锅盖盖灭,是因为隔绝了氧气 D.用水可以灭火,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解析钠在氯气中燃烧,说明氯气可以支持燃烧,所以A是正确的;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一种属性,一般不会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用水灭火,降低的是可燃物的温度,使温度低于着火点,而不是降低其着火点,所以D错误。 答案 D 例2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B.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解析使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条件一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二是增加氧气的浓度。一般情况下,增大氧气的浓度较难操作,在空气中氧气浓度是一定的,要想燃烧更旺,可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火要虚”就是在燃料中间留一些空间,以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故B对。 答案 B 【达标训练】 1. 关于燃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都是化学反应 B.都是氧化反应 C. 都是放热反应 D.都是化合反应 2. 纸比煤易点燃的原因是() A.纸比煤跟空气接触面积大B.纸比煤着火点高 C.纸比煤着火点低D.纸比煤密度小 3. 在空气中敞口放置的一瓶汽油,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A. 汽油有挥发性 B.汽油是液态 C. 没有达到着火点 D.没有与氧气接触 4. 下列措施中,符合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要求的是( ) A. 为了安全、存放易燃物(如煤灰)的仓库进行密封,不让风吹进去 B. 为了节约运费、把液化气、烟花爆竹一同携带上公交车 C. 只要不影响工作,面粉加工厂和棉纺的工人可以在车间里吸烟 D. 生产酒精的车间里,所有的照明设备均采用隔离和封闭装置 5. 2009年6月5日,成都公交车发生了燃烧事件,造成人员的重大伤亡。此次事件警示人们一定要提高安全意识。下列物质中允许乘客带上客车的是() A.酒精 B.汽油 C.鞭炮 D.面粉 6. 燃烧、爆炸和缓慢氧化的共同点是:①② 7.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熊熊燃烧的战船借助东风直冲曹军的木船,使曹军的木船燃起大火。根据燃烧的条件,曹军的木船是,木船燃烧的条

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七单元燃烧与灭火

化学九年级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执教者:赤坭镇三和庄中学任国垣时间:2017年12月13日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在全书中的所处的地位非常重要。本单元安排在学习了氧气性质、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之后进行学习。在学习氧气性质时,学生对燃烧有了一定的认识;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时,学生又知道了一些灭火的方法。本单元从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入手,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以及灭火的原理,继而介绍一些防火和防爆的安全知识。最后介绍了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现全球大力提倡低碳环保,这单元就提供了很好地素材,所以这个单元虽然考点不多,但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工作、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本单元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不能轻视该单元的教学。 二.教学对象分析 1、知识水平:①学生已学习了氧气性质、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并对燃烧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②学生懂得二氧化碳能够灭火,但对燃烧的化学本质未有清晰完整的认识。 2、能力水平:本班学生素质较好,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但对实验方案的设计等未有较完整系统的学习和训练。 3、情感态度:前段时间较为懒散,成绩偏低,做成积极性欠佳,近期加强训练,比较难得第六单元测试成绩反而有所提升,学生积极性有明显改善,化学学习热情较为高涨,表现较为突出的有李国栋、李沛怡、卢晓慧、谢震、李莹莹、黄力科、宋晓雯等人。 4、纪律方面:纪律良好,实验习惯良好,团队协作意识较强,精气神较足。 5、师生交流方面: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较为活跃,有利于开展实验探究活动。 三.教学目标(课标解读) 1、知识与技能:①让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②让学生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③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实验探究流程,初步掌握对比实验思维模式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实验探讨燃烧的条件,根据生活常识,列举一些灭火的方法,结合课本[实验7-1]和[实验7-2],总结出灭火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让学生理解火能造福人类,也能给人类带来灾难,明白科学地利用和控制燃烧的重要性;②让学生加强树立“防火防爆”的安全意识;③让学生初步明白对事物要辩证客观对待。 四.教学意图和教学思路 1、教学意图:趁学生近期转变较为良好的状况下,想通过公开课展示同学们的化学学习状态,激发其学习热情、集体荣誉感,催谷向更高层次提升的蜕变,真正步入初中毕业生应有的学习状态与拼搏的劲头。

中考化学知识点精讲 讲燃烧与灭火

燃烧与灭火 知识点一 燃烧 1.燃烧 (1)概念: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2)特点:发光、放热、剧烈的氧化反应。 (3)可燃物的着火点: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 的最低温度叫做该物质的着火点。(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一般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2.燃烧的条件 燃烧发生的条件:①可燃物; ②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③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 3.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目的 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原理 运用控制变量法,通过比较铜片上的白磷、红磷和热水中的白磷产生的不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燃烧的条件 实验步骤 在500mL 烧杯中加入300mL 热水,并放入用硬 纸圈圈住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 用导管对准烧杯中的白磷。 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红磷不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后 燃烧起来 实验分析

密闭容器中进行。 1.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结论的是() A.B.C.D. 【答案】B。 【解析】注意题目的要求是“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A 项的结论为燃烧需要可燃物;B项结论为燃烧需要氧气;C 项为课本经典实验,可以同时得出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两个结论;D 项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这一结论。 2.利用如图装置进行燃烧条件的探究。试管①中充满氮气,试管②③中充满氧气,升温至40℃,仅观察到②中的白磷燃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由实验①②可验证燃烧需要氧气 B.由实验②③可推知着火点高低:红磷>白磷 C.利用水浴控温可调节可燃物的着火点 D.①③两支试管内的白磷和红磷可回收再利用 【解答】解:A、实验①白磷不燃烧是因为白磷不接触氧气,实验②中白磷能与氧气接触能燃烧,所以对比实验①②可验证燃烧需要氧气,故A正确; B、实验③中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为达到着火点,对比实验②③可推知着火点高低:红磷>白磷,故B正确; C、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一般不能改变,故C错误; D、①③两支试管内的白磷和红磷均未反应,可回收再利用,故D正确。 故选:C。 3.下列有关燃烧的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A.通常状况下可燃物有自身的着火点 B.增大氧气的浓度能促进可燃物的燃烧 C.可燃物燃烧时一定都是发生化合反应 D.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燃烧就越剧烈 【解答】解:A、通常状况下可燃物有自身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正确。 B、增大氧气的浓度,能使可燃物充分燃烧,能促进可燃物的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