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4章第3节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案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4章第3节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案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4章第3节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案

第3节地球的绕日运动

1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高度角的概念

2.了解一天之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3.了解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差异

4.了解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分布规律

5.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模拟实验,简要解释在观测杆影和读图等观察方式中发现的地理现象。

6、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2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本节课中所涉及的很多现象都非常熟悉。

◆学习了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基础知识后,学生已经有了一些零散的知识储备。

◆本节内容相对抽象、逻辑性强,且要求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而学生已具备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迁移的水平有限。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教学难点: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4教学过程

活动1【活动】教学过程

⊙新课教学

一、地球公转

1、地球公转与周期

2、公转的方向

3、公转时地轴的姿态

4、公转产生的现象

5、地球公转与周期

提问:

(1)什么是地球的公转?

地球在不断地绕着太阳运行。地球的这种运动叫公转运动。

(2)地球的公转周期是多长?

地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约为365.2422天,即通常所说的一年。

2、地球的公转方向

依据地球的自转方向,描述地球的公转方向。

地球一边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同时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

3、地球公转时地轴的姿态

提问:地球公转时,地轴在宇宙空间的姿态是怎样的?

答: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呈倾斜状态,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而且倾斜的角度和方向始终保持不变。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4、公转产生的现象

提问:地球公转产生了哪些现象?

答: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更替、昼夜长短变化等。

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1、正午太阳高度

2、太阳直射点移动与太阳高度的关系

(一)、正午太阳高度

1、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简称为太阳高度。

问:一年中,同一地点不同季节的正午的杆影长度是怎么变化的?

答:一年中,一个地方正午杆影长度也随季节而变化,夏季短,冬季长。

一年中,同一地点不同季节的正午太阳高度有什么变化?

总结:一年中,同一地点每天正午太阳高度不一样,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夏季的太阳高度较大,冬季的太阳高度较

小。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与太阳高度的关系

提问:为什么正午太阳高度会发生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有关。在正午有些地方会受到太阳垂直照射,称为直射,这些地方就是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地方。

太阳直射点地面接受太阳垂直照射,是太阳高度最大的地方,太阳高度为90度。

同一天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

在同一天里,纬度不同,正午的影子长度也不相同。

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从直射点向两侧逐渐减小。直射点太阳高度为90度。

1. 夏至日,太阳直射点M的纬度是__北纬23.5度;冬至日,太阳直射点N的纬度是__南纬23.5度。

3、太阳直射点

春分日与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在哪条纬线上?

春分日与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

4、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是哪两条纬线之间移动。

节气日期太阳直射点季节 (北半球) 季节(南半球)

春分 3月21日前后赤道春季秋季

夏至 6月22日前后北回归线夏季冬季

秋分 9月23日前后赤道秋季春季

冬至 12月22日前后南回归线冬季夏季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移动。

1、太阳直射范围: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在有两次太阳直射。

在南北回归线上一年有一次。

在北回归线以北与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没有太阳直射现象。

2、北回归线以北全年太阳高度变化

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从夏至日到冬至日随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高度逐渐减小。

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小,从冬至日到第二年夏至日,随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高度逐渐增大。

3、北半球中、高纬度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变化的特点。

地球上中、高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夏季较大,冬季较小;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夏至日最高,冬至日最低。

4、太阳高度

当两地在同一半球,太阳高度=90度-太阳直射点纬度与当地纬度之差,纬度差等于大减小当太阳直射点与当地在两个不同半球时,太阳高度=90度-太阳直射点纬度-当地纬度

5、北纬30度地区太阳高度角

在北纬30°地区,夏至日与冬至日的太阳高度是多少度?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即北纬23.5°,太阳高度=90°----(30°-23.5°)=83.5°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即南纬23.5°,太阳高度= 90°----(30°+23.5°)=36.5°

思考与讨论:观察你所在地区居民楼的主卧室和阳台,通常朝哪个方向。为什么?

因为我们所处的纬度在北纬30度左右,太阳直射点偏南,故主卧室和阳台通常朝南,光线能更多地进入房间。

练习:哪些现象是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有关的?

1.两幢南北分列的高层公寓,前面一幢楼往往把后面的部分楼层的正午太阳光遮挡住。被遮挡住阳光的楼层多少与正午太阳高度有关。

2、正午太阳能从南边的窗户射到地面的光斑面积与正午太阳高度有关。

3、不同季节正午操场上旗杆的影子长度不同,旗杆影子长度与太阳高度有关。

探究一

1、提出假设:

两幢南北分列的高层公寓,前面一幢楼往往把后面的部分楼层的

正午太阳光遮挡住。被遮挡住阳光的楼层多少与正午太阳高度有关。

2、寻找证据:

后面一幢楼被遮挡的楼层多少与前面一幢楼的日影长短有关,日影越长,后面一幢楼被遮挡正午阳光的楼层越多。太阳高度越小,楼的日影越长。夏季正午后面一幢楼被遮挡的楼层较少甚至没有,说明楼的日影短,正午太阳高度比较大;冬季正午后面一幢楼被遮挡楼层较多,说明楼的日影长,正午太阳高度比较小。

3、得出结论: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是在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夏季太阳高度大,冬季太阳高度小。

探究二

1、提出假设: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的地方,正午太阳能从南边的窗户射到地上,到地上的光斑面积与正午太阳高度有关。

2、寻找证据:

冬季时候,正午太阳高度小,太阳能从南边窗户射到地上,光斑的面积有大半间屋子,冬至日光斑面积最大。夏季的时候,正午太阳高度大,只照进窗台一点点面积,夏至日光斑面积最小。

3、得出结论:

在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冬季太阳高度小,太阳从南边窗户射到地上的光斑面积大,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小,光斑面积最大。

夏季太阳高度大,太阳从南边窗户射到地上的光斑面积小,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光斑面积最小。

探究三:太阳高度角与杆影长度的关系

1、从12月18日至12月24日每两天中午12点测量一次操场旗杆的影子长度,作为冬季杆影的长度,并计算太阳高度角。

2、从6月18日至6月24日,每两天中午12点测量一次操场旗杆的影子长度,作为夏季杆影长度,并计算太阳高度角。

寻找证据:冬季太阳高度与杆影长度

时间

12月18日 12月20日 12月22日 12月24日

旗杆长(米)

12.88 12.88 12.88 12.88

影子长(米)

15.64 15.91 16.20 15.88

太阳高度

39°28′ 38°59′ 38°30′ 39°01′

夏季太阳高度与杆影长度

时间

6月18日 6月20日 6月22日 6月24日

旗杆长(米)

12.88 12.88 12.88 12.88

影子长(米)

1.24 1.13 1.01 1.12

太阳高度

84°29′ 84°59′ 85°31′ 85°01′

得出结论:

在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杆影短,夏至日太阳高度角最大,杆影最短。在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冬季太阳高度角小,杆影长,冬至日太阳高度角最小,杆影最长。

活动2【讲授】小结

一、地球的公转

1、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

2、公转的周期约为365.2422天。

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1、太阳高度指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

2、正午太阳高度是随季节而变化,夏季大,夏至最大,冬季小,冬至日最小

活动3【练习】

1.某城市一年中有两天正午太阳高度为90°,则该地可能位于 ( ) A.北回归线上 B.南回归线上

C.北极圈上 D.南、北回归线之间

2.由于地球公转而产生的现象有( )

①昼夜现象②昼夜交替③昼夜长短变化

④太阳东升西落⑤鸟在冬天迁往南方过冬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④ D.③⑤

3.下列关于太阳直射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地球表面上,每个地区都有机会接受太阳的直射

B.只有南、北回归线上及其之间的地区才能接受太阳直射

C.直射点就是地球表面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

D.直射点所在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

4.每年的秋分日到春分日,太阳直射点 ( )

A.一直向北移 B.先向南移后向北移

C、一直向南移 D.先向北移后向南移

5.学校的作息时间会根据季节的不同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昼夜长短的变化。6月12日这一天,金华的白昼时间比黑夜时间_____,造成地球昼夜长短变化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4【作业】作业

预习下一节课

活动5【讲授】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地球与宇宙 复习教案

第四章基础知识汇总 第一节:1.太阳(sun)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它是一颗自己能发光和发热的气体星球。太阳的直径约为140万千米,表面温度约为6000℃,中心温度高达1500万℃。太阳的直径:约140万千米,为地球的110倍。太阳的质量为地球的33万倍,体积为地球的130万倍,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太阳为地球表层和人类的活动提供了最重要的能量,地球上的生物和太阳息息相关。 2.光每秒传播 30万千米,太阳光到达地球需要约8.3分钟。 3.植物的哪些形态特点与太阳光有密切的关系? 答: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植物的向光性与太阳光有密切的关系。 4、太阳是一个由炽热气体组成的球体,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是太阳的大气层。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可分为3层,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平时我们看到的只是光球层。 5、人们把太阳光球层上的许多黑斑点称为太阳黑子,其实它是太阳表面由于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的气体斑块。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往往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太阳色球层上有时会出现一些突然增亮的斑块,叫做耀斑。耀斑爆发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6、太阳活动:指太阳表面的变化。活动周期是11年。常见的太阳活动有:太阳黑子(在光球层)、耀斑、日珥(在色球层)、太阳风(日冕层)等。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 7、太阳活动情况小结: 8、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黑子增多时,会导致紫外线增强或气候反常,伤害人类身体健康。(2)耀斑增强时,可以影响地球上的短波通讯,甚至使各类无线电通讯发生短时间的中断现象,产生磁暴现象。可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方向。(3)太阳风导致南北极极光的产生。 (4)影响地球上的气候、水文、地质及人类活动,甚至危及星际航行。在太阳活动增强时,人们要注意采取防嗮措施来避免太阳光中过强紫外线对皮肤的损伤。 9、观察太阳黑子常使用加滤镜的天文望远镜或涂黑的玻璃等。天文望远镜的使用:选择视野比较开阔的地方安放好天文望远镜,用寻星镜对准目标星体,用主镜观测目标星体。 注意:绝对不能用双筒望远镜或不加滤镜的天文望远镜直接观测太阳,否则会对眼睛造成永久损伤。 10、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11、月球的直径约为3476千米,大约是地球的3/11,太阳的1/400。月球的体积很小,约为地球的1/49,质量只有地球的1/81。引力只有地球的1/6。月球和地球间的平均距离约为38.44万平方千米,约为日地距离的1/400。由于地月间的平均距离约日地距离的1/400,月球的直径约为太阳直径的1/400,因此,人在地球上看月球时就感觉它和太阳的大小差不多。 12、月球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球是太阳照亮的月面。月球表面明暗相间,亮区是高地,暗区是平原或盆地等地陷地带,分别被称为月陆和月海,平均高差为2——3千米。 13、月球上没空气和水,也没有生命。月球表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陨石坑——环形山,环形山主要是月球形成早期小天体撞击月球的产物,也有些是由古老的火山爆发形成。 14、由于月球引力小,保留不住大气,声音也无法传播,所以月球上是一个寂静无声、死气沉沉的世界。月球上既然没有大气层,当然就没有水汽,没有风、云、雨、雪等天气变化;昼夜温度差别很大,白天在阳光直射的地方,温度可达127℃,夜晚则降到一183℃。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任何形态的水,因此也就没有生命的存在。在月球表面物体会变得很轻。 15、引力只有地球的1/6,登上月球的宇航员,穿着沉重的宇航服,拿着探测仪器,在月面行走还是轻飘飘的。 16、月球是人类探索宇宙的第一站,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踏上月球,实现人

4.3 地球的绕日运动(原卷版)——2020-2021学年科学七年级下册讲练测(浙教版)

第三节地球的绕日运动 【知识点全掌握】 一、地球的公转 1.定义: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年(365.2422天) 4.特征: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公转轨道平面与地轴之间总保持66.5°的夹角,并 且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如图所示 5.产生的现象:四季的变化,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1.太阳高度:太阳高度指太阳光和地面之间的夹角。同一地点一天内太阳高度角是不 断变化的,日出日落时角度都为0,正午时太阳高度角最大(如下图∠α) 1.正午太阳高度:在一日内,太阳位于正南或正北方向时,太阳光和地面夹角最大, 称为正午太阳高度。在同一时间,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不同而不同;在同一地点,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其中,地球上中、高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夏季较大,冬季较小。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夏至日最高,冬至日最低 2.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如图1)(北纬2 3.5°);冬 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南纬23.5°);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在赤道上。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如图2)

3.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在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纬23.5°向南北两侧递 减(如上图1);在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纬23.5°向南北两侧递减;在春分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如下图) 三、昼夜长短变化 1.昼夜长短变化原因: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得南北半球冬夏两季昼夜 长短不一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初一科学第26讲 地球的绕日运动

第二十六讲 地球的绕日运动 姓名: 学校: 年级: 【学习目标】 1、了解正午高度的变化情况,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明确二分二至的日期和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以及四季是如何划分的。 2、掌握五带划分的依据及各带的特点。 3、学会在地球仪与两半球地图上指出五带的界限和范围 【知识要点】 一、自转和公转的特点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地球的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地球公转的路线叫做公转轨道,它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公转轨道与赤道面之间的夹角为?5.23,公转时地轴呈倾斜状且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公转一周所需时间为一年,约为365.2422天。天文上通常所说的年是365天5时48分46秒,这是一个回归年。每年1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做近日点;7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远日点。地球绕日一年转 ?360,大致每日向东推进?1,速度平均每秒钟30千米。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 远日点时较慢。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如表: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光和地面的夹角叫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一天中的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或正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中心 地轴 太阳 方 向 空间 方向 自西 向东 自西向东 北极上 空看 逆时针 逆时针 南极上 空看 顺时针 顺时针 周期 昼夜更替的周期为22小时 约365天 北(上) 西(左) 南(下) 东(右) 东 西

北方向时,太阳光和地面的夹角最大,称正午太阳高度。此时,杆影朝着正北或正南方向,杆影最短。 2.一年中,一个地方正午的太阳高度随季节而变化,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夏季的太阳高度较大,夏至日最大;冬季的太阳高度较小,冬至日最小。正午杆影长度也随季节而变化,夏季短,冬季长。 3.同一天里,纬度不同,正午影子长度不同。太阳高度随着太阳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影子也越来越长。 4.太阳回归运动的轨迹,如图所示: A 、6月22日,夏至日 B 、9月23日,秋分日 C 、12月22日,冬至日 D 、3月21日,春分日 5.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故: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6.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任一地点,一年中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近时,正午太阳高度 达最大值;反之,达最小值。 故: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冬至时达最小值。 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夏至时达最小值。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中,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远时,达最小值。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1)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2)北半球:夏半年时,纬度越高昼夜越长;冬半年时,纬度越高夜越长。 (3)南半球:变化情况与北半球相同但时间刚好相反。 2.二分二至日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如图。 A B C D N '2623? ?0 S '2623?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四章

第四章不断运动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自转 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假想的)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地轴北端指向北极星。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1)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逆时针方向旋转,自西向东(北极—→North→Ni—→逆时针) (2)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顺时针方向旋转,自东向西(南极—→South→Shun—→顺时针)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一天(约24小时)。 4.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各地地方时差异 (1)太阳东升西落:由于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因此太阳相对于地球自东向西运动,所以在地球上看太阳是东升西落。 (2)昼夜交替: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瞬间,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被照亮的一半为白昼,背着太阳的一半为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就不断地更替。 5.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由晨线和昏线构成。 (1)昏线:随着地球的自转(自西向东),逐渐由昼变成夜的界线。 (2)晨线:随着地球的自转(自西向东),逐渐由夜变成昼的界线。 注:晨线与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为早晨6点,昏线与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为黄昏18点。 练习: 1.看图回答: ⑴图一中ABC线是,其中AB是,BC是,地处在白昼,地处在黑夜。D地是正午12点时,A地是点,C地是点,E地是点。 ⑵图二中段是昏线,段是晨线,E地处在,F地处在。 地是6点,地是18点。 ⑶图三是以地球极为中心的极地投影图,理由是。 A,B,C,D四地中处在白昼的是,处在深夜的是,处在晨线上的是,处在昏线上的是B地是深夜12点时,C地是点,A地是点,D地是点。 ⑷图四是以地球极为中心的极地投影图,理由是。判断ABC线是,AB是,BC是。 A,B,C,D四地中处在白昼的是,处在深夜的是,处在晨线上的是,处在昏线上的是B地是深夜12点时,C地是点,A地是点,D地是点。 2.下列现象:①当我国上海为白昼时,而美国纽约则为黑夜②北京一天内出现昼夜更替现象 ③地球仪上有经线④我们观察到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其中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是 A. ①② B.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3.平时我们看到的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现象,实际上是的结果;地球上有昼夜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地球既不发光,也不 4.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地轴始终呈状态,其北端始终指向附近。 5.地球自转的旋转中心是() A.太阳 B.北极星 C.地轴 D.赤道

祝小平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4.3.2地球的绕日运动 导学案

七年级科学(下) 编号:040302 主备:祝小平 使用时间: 2014年6月6日 姓名: 1 七年级科学下册§4.3.2地球的绕日运动导学案 【学习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实现以下目标: 1、理解地球公转造成昼夜长短的变化 2、识记两分两至的昼夜长短特点 3、识记太阳直射点位置年变化规律 【教学重难点】地球公转造成昼夜长短的变化。 【课前预学、课中交流】 1、说说现在夏天天亮时间大约是几点?冬天天亮时间大约是几点?不同季节天亮的时间相同吗?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夏至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 ,冬至日太阳直射点的维度是 。夏至日和冬至日杭州昼夜长短变化相同吗? 【合作交流】 1、 根据课本139页图4-21,回答相关问题: (1)该地区一年中,______月和______月白昼最长,平均时间为 ______小时。 (2)该地区一年中,______月和______月白昼最短,平均时间为______小时。 (3)我们居住的地方一年中哪个月份白昼最长,哪个月份白昼最短? 2、书本上139页活动,动手操作并回答书本上的几个问题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与相对应的时间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昼半球和夜半球所在地的时长关系与昼夜长短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北半球在 ______日昼最长,在______日夜最长? (4)北半球在______时候昼长于夜,在 ______ 时候夜长与昼。 (5)在赤道上全年昼夜______ ; (6)北半球在______ 时候昼夜等长。 3、两分两至的昼夜长短特点及直射点位置 时间 太阳直射点位置 下列各纬度地区昼夜长短状况 3月21日 赤 道 23.50N 66.50N 6月22日 赤 道

2020-2021学年浙教版科学七下 第4章 第3节 地球的公转 学案

第3节 地球的公转 〖要点整理〗 1.方向:⑴ 。 2.周期:⑵ 。 3.特征:公转轨道平面与地轴之间总是保持66.5度的夹角。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⑶ 附近。 4.意义:⑷ 的产生、⑸ 的变化、⑹各地 的变化。(昼夜交替是自转引起的) 5.二分二至日 〖例题解析〗 〖例 〗下列关于地球公转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公转的方向和自转一样 B.公转能产生四季交替和五带 C.公转的周期和自转一样都是一年 D.公转时地轴是倾斜角度保持不变 分析与解答:A 公转的方向和自转一样都是自西向东,不符合题意。 B 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的交替和五带,不符合题意。 C 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自转的周期是一天,故符合题意。 D 地球公转时地轴的倾斜角度保持不变,故不符合题意。因此答案为C 。 〖巩固基础〗 1.[2018泰安模拟]当地球公转到图中③时,下列哪幅图昼夜关系表示正确?( ) 2.深圳市一年中正午杆影长度最短的季节是( ),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季节是( ) 节气 太阳直射点 日期 昼夜长短变化状况 北半球 南半球 极地四周 北半球夏至 北回归线 6月22日前后 昼最长夜最短 昼最短夜最长 北极圈以北极昼 北半球冬至 南回归线 12月22日前后 昼最短夜最长 昼最长夜最短 南极圈以南极昼 春分 赤道 3月21日前后 昼夜相等 昼夜相等 昼夜相等 秋分 赤道 9月23日前后 昼夜相等 昼夜相等 昼夜相等

A.夏季,冬季 B.夏季,夏季 C.冬季,冬季 D.冬季,夏季 3.正午太阳高度会随季节变化的原因是( )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太阳东升西落 D.人为因素 4.[2018长沙模拟]学业水平考试这一天(6月20日),地球在公转 轨道上的位置最靠近右图中(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5.春分、秋分时全球昼夜分布情况是( ) A.北半球昼短夜长 B.南半球昼长夜短 C.全球昼夜等长 D.自赤道向两极,白昼越来越长 6.地球上半年白天,半年黑夜的地方在( ) A.南北回归线上 B.南北极点上 C.南北极圈上 D.整个南北极圈内 7.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 ) A.北寒带 B.北温带 C.热带 D.南温带 8.地球上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机会的是( ) A.仅在赤道上 B.南北回归线上 C.极圈内 D.南北回归线之间 9.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地球是在不停地绕地轴转动的是 ( ) A.昼夜交替 B.四季更替 C.太阳东升西落 D.上述三项都不能说明 10.地球上的任何地区,当地面上的杆影长度为最短时,太阳的高度角为() A.最大 B.最小 C.90° D.0° 11.对于北回归线上的各地来说,正确的叙述是() A.一年中有两次受到太阳光的直射 B.全年昼夜等长 C.一年中的每一天正午太阳均在头顶 D.一年中有一次受到太阳光的直射 12.下列节日中,杭州地区黑夜最长的一天是() A.六一国际儿童节 B.五一国际劳动节 C.十一国庆节 D.元旦 13.右图所示为我国北方某地春秋分和冬至日、夏至日正午时射入窗户的太阳光线,其中 代表冬至日太阳光线的是() A.1 B.2 C.3 D.4 二十四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而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文化遗产,它能较好地反映季节的变化,为人们的农事活动、衣食住行等提供重要参考。目前,二十四节气已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据此读图,完成下面14、15两题。

浙教版科学七下 基础预习及复习巩固讲义 第十一讲 地球的绕日运动、月相(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科学基础预习及复习巩固 第十一讲地球的绕日运动、月相 4-2地球的绕日运动 1、地球的公转 (1)定义: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年(365.2422天)。 (4)特征: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公转轨道平面与 地轴之间总保持66.5度的夹角,并且地轴的北端始 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如右图所示: (5)产生的现象;四季的变化,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高度:太阳高度是太阳和 地面之间的夹角。同一地点一 天的太阳高度角是不断变化的, 日出日落时角度都为0,正午 时太阳高度角最大。 (2)正午太阳高度:在一日内,太 阳位于正南和正北方向时,太 阳光和地面夹角最大,称为正 午太阳高度。在同一时间,正 午太阳高度随纬度不同而不同;在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随季节的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3)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纬23.5度);冬至日太阳直射点 在南回归线(南纬23.5度);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4)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在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纬23.5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在冬至 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纬23.5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在春分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下向南北两侧递减。 (5)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地球上中、高纬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夏季较大,冬季较小。北 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夏至日最高,冬至日最低。 3、昼夜长短变化 (1)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地球公转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的,使得南北半球冬夏两季昼夜长短不 一。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日期直射点北半球南半球极地四周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大全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大全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大全一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熟悉地球自转的特点,如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熟悉地球公转的特点,如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观看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同学能够精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耀地球的示意图。 2.能依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耀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全部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培育同学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进展变化的。

【重点与难点】 1.熟悉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特点。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移动引起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课时支配】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朝辉夕照,日月轮回。你知道为什么太阳每天都是东升西落的吗? 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 今日,我们就先来熟识一下地球运动的一些状况,学习《地球的运动》。 二、新课讲解 第一课时 (一)地球运动的熟悉过程 1.托勒密与“地心说” 2.哥白尼与“日心说” 3.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明确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围着太阳公转。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4.3 地球的绕日运动 学案2

地球的绕日运动 【学习目标】 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 【学习重难点】 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昼夜长短变化。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学 1.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在半球,该半球各地昼夜,其中夏至日白昼最,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现象。 2.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太阳直射在半球,北半球各地昼夜,其中冬至日白昼最,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现象。 3.在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在,全球各地,赤道上全年。 二、合作学习 1.读图回答问题: (1)该地区哪两个月的白昼最长? 白昼平均时间约为多少小时? (2)该地区哪两个月的白昼最短? 白昼平均时间约为多少小时? (3)该地区白昼最长和最短的日期与你居住的地方相同吗?

图(2) 2.(1)图(1)中,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是 , 表示的时间是北半球一年中的 (填节气名称)。 北半球 ;南半球 ; 赤道 。 (填“昼夜等长”或“昼长夜短”或“昼短夜长”) (2)图(2)中,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是 , 表示的时间是北半球一年中的 。(填节气名称)。 北半球 ;南半球 ; 赤道 。 (填“昼夜等长”或“昼长夜短”或“昼短夜长”)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 现象,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 现象。 (3)图(3)中,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是 , 表示的时间是北半球一年中的 。(填节气名称)。 北半球 ;南半球 ; 赤道 。 (填“昼夜等长”或“昼长夜短”或“昼短夜长”)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 现象,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 现象。 3.思考与讨论:我国科学家去南极考察一般选在什么时间比较好,为什么? 【课堂小结】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节气是针对北半球) 北半球 南半球 春分日至秋分日 图(1) 【温馨提示】当某地所在纬度的纬线处于昼半球的部分比处于夜半球的部 分长时,该地就昼长于夜,反之,则夜长于昼。 【温馨提示】有些地方有时太阳会整日不落,这种现象称为极昼现象;有 时太阳会整日不出,这种现象称为极夜现象。 图(3)

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实验中学七年级科学下册《4.3地球的绕日运动》(第1课时)教案 浙教版

《4.3地球的绕日运动》(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地球公转及地球运动效应,包括地球公转特征、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和五带的划分。考虑到地球绕日运动比自转更为复杂、宏观和抽象,教材尽可能从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即探究抽象的空间原理,如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杆影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杆影的方向和长度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也就是通过一个个设置的环节,可以是模拟实验,也可以是直观的动态课件,通过这么多手段,重在让学生能把这么复杂的知识点和原理清晰化、明朗化。 个人认为本节的重难点就集中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原理上,所以这里需要的是成功的演示和分析,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准备,给予充分的时间和探讨、整理、思考的时间和力度!教师在讲解上一定要清晰和到位。而在昼夜长短变化部分,教材利用图表制度、模型、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分析全球的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相对而言学生容易理解,相对来讲学生也比较感兴趣一些,好好利用这一点让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发挥。 教学目标: 3、情感目标:通过分析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中蕴藏的科学知识,使学生感 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通过观察五带的特点与动物的分布,体会动物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的观念。 体验到科学实验分析的重要性,使学生意识到科学素养、科学方法、科学精 神的具备对学习科学的重要性。 重视对生活现象的关注和利用,培养他们对实验科学的极大兴趣。 教学重点:

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原因和测定;地球上五带的划分;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和意义。 教学难点: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 教学方法: 因为本节课内容多、难的特点,所以教师首先要具备非常丰富的整体知识,同时对学生的要求是能在家里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最好能在家里把书上的实验模拟几次,多加体验。 在课堂上主要是基于学生的生活起点,把生活现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来实验、分析、讨论是最重要的,教师应该是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做非常重要的点拨引导,特别是在语言上要简洁、到位、清晰,还有在教具准备上要很充分、很直观形象、可见度要大。 教具准备: 学生自带地球仪,教学中的每一个实验所对应的器材,课件,板画的相应器材。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日常生活中有一种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现象:当你走过路灯的时候会有影子的出现。对于影子现象大家随处可见,能说说看吗?那么你们一天之中,影子有没有发生变化呢?----影子的长度、影子的方向! 那么今天就来了解影子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新课: (一)、地球的公转: 读图:并结合动态的多媒体展示地球公转的现象,谈谈你的发现,能得出公转的哪些特点? 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发表他们的看法,能从图中看出:(教师要给予引导) 1、方向:地球的公转方向与自转是一样的,自西向东,如果从北极上空看方向如何? 2、周期:365.2422天,通常说的一年。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教案 第4章 第3节 第1课时 地球的公转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第3节地球的绕日运动 第一课时地球的公转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球的公转。 (2)理解太阳高度角的概念。 (3)知道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实验,简要解释在观测杆影和读图观察过程中发现的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模拟实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 (2)通过学习地球公转规律及其应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及分析思考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 (2)太阳高度角。 【难点】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地球的公转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136~137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地球在不断地绕着太阳运行,这种运动叫公转运动。 2.地球公转示意图:

3.地球的公转方向是由西向东的。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呈倾斜状态,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为66.5°。 4.地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约为365.2422 天,即通常所说的一年。 【跟进训练】 1.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征相同的是(B) A.周期B.方向 C.绕转中心D.产生的地理现象 2.下列不属于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特点的是(D) A.地球公转轨道近似圆形 B.公转一周约需要365.2422天,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夹角 C.公转过程中,地球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D.地球自东向西绕太阳公转 知识点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137~138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一天中的正午,当太阳位于正南或正北方向,太阳高度最大。 2.有的地方正午会受到太阳光垂直照射,简称直射。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叫做太阳直射点。太阳直射点上是太阳高度最大的地方。 3.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5°)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5°) 。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4.地球上中、高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夏季较大,冬季较小。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夏至日最高,冬至日最低。 【合作探究】 观察你所在地区居民楼的主卧室和阳台,通常朝哪个方向。为什么? 答:我们所在的地区居民楼的主卧室和阳台通常朝向南方,因为我们所在的地区在北回归线以北,无论任何时候正午的太阳一定在正南方(其实一天中的任何时候,太阳都是偏南方的),这样可以保证晴朗的日子中主卧室和阳台都能晒到太阳。

名师导学——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4.3 地球的绕日运动(1)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4.3 地球的绕日运动(1) 学习指要 一、知识要点 1.地球的公转 (1)定义:地球绕太阳的运动称为公转。 (2)特点:地球的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时地轴的方向不变,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公转轨道面与地轴成66.5°的夹角。地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约为365.2422天,即通常所说的一年。 (3)产生的现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昼夜长短变化等。 2.太阳光线和地平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一天中,旗杆影子的长度最短的时间是太阳在最高的位置——正午的时候,此时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最大,称正午太阳高度。3.在同一天里,纬度不同,正午的影子长度也不同。 太阳高度随着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影子也越来越长。 4.正午太阳高度是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变化的,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如下表: 节气日期太阳直射 点 季节 (北半球) 季节 (南半球) 春分3月21日前后赤道春季秋季 夏至6月22日前后北回归线夏季冬季 秋分9月23日前后赤道秋季春季 冬至 12月22日前后南回归线冬季夏季 5.在同一天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是从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就是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6.一个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夏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夏至日最大;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较小,冬至日最小。 二、重要提示 1.地球在公转的时候,其自转轴——地轴的指向始终不变,再加上地球在倾斜着公转,所以才会导致直射点南北移动。 2.受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平面)与地球自转面(赤道平面)之间23.5°夹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只会在北纬23.5°和南纬23.5°之间来回移动。 3.杆影的长度在一天中发生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地球自转使太阳直射点发生变化;而同一地点的杆影长度在一年中的不同季节发生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地球的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发生移动所致。杆影方向与太阳所在方位相反,杆影的长短跟太阳高度角有关,一天中太阳高度角不断地在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随季节和地点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科学广场 日晷 日晷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量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 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

第4章第3节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案

第3节地球的绕日运动 1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轴的倾斜等基本特征。 2、知道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以及造成其回归运动的原因。 3、能说出由于地球公转导致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情况以及昼夜长短变化情况。 4、提高读图能力,能充分的挖掘图中包含的知识,并利用图形解决相关问题。 5、学会用比较法识记、辨清知识,比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6、体会利用模型解决抽象的空间问题的妙处。 2学情分析 学生在认识了地球和与地球关系最密切的恒星和卫星后,再让其了解地球绕恒星运动的特征以及此运动引起的现象。该块内容能帮助学生理解他们生活中好奇的现象,如:为什么我国中纬度地区房子要朝南,为什么夏季白昼时间长等。 该块内容较抽象,所以要结合模型、图片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读图,挖掘图形中隐含的知识,提高题目的读图能力。然后教师通过模型演示以及语言肯定学生挖掘出来的信息,给学生以鼓励,增强他们的自学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挖掘出知识并得到肯定后,再让他们用自己挖掘出来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反过来再一次刺激他们的学习。当然由于该内容较抽象,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引导和帮助。例如探究太阳直射点运动前,有些学生可能对“公转轨道面”不理解,教师就要让空间思维好的同学帮忙解释,让他们理解由点汇聚成线再到面的过程。再如:在讲直射时,教师应补充必要的数学知识。 3重点难点 重点:1、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探究 2、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的归纳和推理 3、昼夜长短变化探究 难点:1、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探究 2、昼夜长短变化探究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轴的倾斜等基本特征。 2、知道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以及造成其回归运动的原因。 3、能说出由于地球公转导致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 4、提高读图能力,能充分的挖掘图中包含的知识,并利用图形解决相关问题。 5、学会用比较法识记、辨清知识,比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6、体会利用模型解决抽象的空间问题的妙处。 学时重点 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的学习。 2、地球公转导致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认知。 学时难点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的学习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回顾地球的自转 师:前面我们学了地球的自转,你能从下面几方面描述地球的自转吗? 学生完成表格 活动2【讲授】二、补充旧知,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师:我们知道在太阳的照射下,物体会有影子。太阳的东升西落会引起我们影子的变化吗?怎么变? 生:1、早上到中午影子由长变短,中午影子最短,中午到傍晚影子由短变长。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4章地球与宇宙第3节地球的绕日运动作业设计新版浙教版

第3节地球的绕日运动 1.下列节日中,浙江省绍兴市白昼时间最长的是( ) A.儿童节 B.元宵节 C.元旦 D.春节 2.下列现象与地球公转运动密切相关的是( ) A.东边日出,西边日落 B. 夏天较热,冬天较冷 C.初一新月,十五满.月 D.太阳黑子时多时少 3.在南极搜集宇宙尘是我国南极科考队今年的一项重大研究项目。去南极考察的最佳季节是北半球的(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4.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杭州正处于( ) C.秋季 D.冬季 5.下列关于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球公转的方向为自东向西 B.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365天 C. 地球上的四季更替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D.地球公转时地轴呈倾斜状态 6.小明同学的家乡刚好在北回归线上,他的家乡一年可以观测到( ) A. 一次太阳直射现象 B.两次太阳直射现象 C.每天都有太阳直射现象 D.没有太阳直射现象 7.全球昼夜平分的日期是( ) A. 春分日和秋分日 B.冬至日和夏至日

C.春分日和冬至日 D.夏至日和春分日 8.全年昼夜平分的地区是( ) A. 北回归线 B. 南回归线 C.赤道 D.极点 9.当北纬66.5度是极昼时,我们学校正处于( ) A. 夏季 B. 冬季 C.秋季 D.春季 10.地球上,半年白天、半年黑夜的地方在( ) A. 南、北回归线上 B. 南、北极点上 C.南、北极圈上 D.整个南、北极圈内 11.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 ) A. 北寒带 B.北温带 C.热带 D.南温带 12.地球上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机会的是( ) A. 仅在赤道上 B.南、北回归线上 C.极圈内 D.南、北回归线之间 13.地球公转时,地球的北极(地轴)总是指向( ) A.太阳 B. 月球 C.北极星 D.比邻星 14.地球公转时,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斜交成的角度是( ) °° C.90° D. 45° 15.下列不属于地球上出现四季更替现象原因的是( ) A. 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 °角

浙教版七年级下第四章第三节地球的绕日运动

目标 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地球仪的模拟演示,简要解释在实验和读图中发现的地理现象,培养观察能力(能用本课学习的一种方法,正确 测量太阳高度)和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及 价值观 养成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相互联系的。教学重点地球公转产生太阳高度季节变化的基本规律. 教学难点太阳高度与杆影的关系的判读(影长、杆影朝向) 教学用具 地球仪、橡皮泥、火柴、灯泡;日晷图片、太阳高度示意图、太阳高度与影长关系示意图。直尺、三角板、量角器、笔、纸、筷子、指

观测时,把这个圭表模型放在阳光下,转动木板,使钉子的影子正好投在木板上,用尺子量出钉子的影长。 分组观察此时阳光下钉子的影长、汇报观察结果。(可在室外进行。)问题五:观测了阳光下直立物体的影长在一天中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观测时间,影长多少。) 问题六:根据观测的结果,你发现阳光下直立物体的影长,在一天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何时最长?最短?杆影方向? 一天中杆影变化规律:由早晨到中午逐渐变短,正午时最短,正午之后逐渐变长,每天都是这样。

情境五:(讨论)冬天和夏天射入室内的阳光,哪个季节更深一些?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在一年内有什么变化? 如果你生活在我国北回归线以北,除了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的南部地区及香港、澳门、海南都满足条件,生活中你会发现这样的规律,就是:一年中,夏天的时候,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一些(夏至日最大) 时候,正午太阳高度角小一些(冬至日最小)。这说明,随着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的来回运动,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随季节变化。 经过长期的观察和记录发现,在一年中,每天正午(太阳正南)时,

地球绕日运动的教学设计

地球绕日运动的教学设计 地球绕日运动的教学设计 篇一: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地球绕日运动教学设计 一、目标导航 [知识与技能] 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基本特征。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科学思考] 经历观察自然现象的过程,能从自然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并尝试应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解决问题] 在观测杆影和读图等观察方式中了解一些地理现象,推测地球在不停的公转,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进而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知道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情感与态度] 通过学习地球公转的知识,激发对地球和宇宙的好奇心。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要点扫描 [课标解读] 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地球仪模拟演示,简要解释在观测杆影和读图等观察方式中发现的地理现象。使学生初步学会画一幅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通过教师课件及学生用地球仪模拟演示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运

动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等基本特征。进而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知道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四季是如何形成的等地理现象。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科学第二册第4章不断运动的地球中第3节。教材主要介绍地球公转及由于地球运动而产生的现象,包括地球公转特征、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内容。由于绕日运动比自转更为复杂、更为宏观和抽象,教材尽 可能从生活体验如手,引导学生探究抽象的空间问题。在编排结构上,教材将主要内容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地球公转特征及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材将观测杆影的启示作为切入口,从杆影的观测中发现,太阳高度不仅有日变化,而且还有季节的变化,从而探讨地球公转的特征。然后通过公转演示实验全面探讨地球公转产生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的基本原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分别是昼夜长短变化和五带划分。其中五带知识学生已经学过,教材只作适当点拨。 本节的重点内容是: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原因和测定,昼夜长短变化情况。本节的难点内容是: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情况。[学情认识] 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自转的知识,对于物体的空间运动情况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基础。 初一的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稳定的时间比较短,抽象思维能力较低,知识的形成还处于感性认识的阶段。因此,在本节课的学习当中,

【精品讲义】浙教版 科学 7年级下册 4.3 地球的绕日运动(教师版含解析)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同步学习精讲精练 第4章地球和宇宙 4.3地球的绕日运动 目录 (1) (4) (5) (10) (15) 一、地球的公转 (1)地球公转的定义:地球按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转动。 (2)地球公转的轨道(黄道):地球在公转过程中,所经过路线上的每一点,都在同一个平面上,而且构成一个封闭曲线。这种地球在公转过程中所走的封闭曲线,叫作地球轨道。地球轨道的形状是一个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3)地球的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即自西向东。

(4)地球的公转周期:约为365.2422天,即通常所说的一年。 (5)黄赤交角:地球自转产生的赤道面与地球公转产生的黄道面之间的夹角为黄赤交角。由于地球公转时斜着身子,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66.5°)基本不变。地轴的空间指向(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基本不变,故黄赤交角(目前23.5°)也基本不变。 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1.太阳高度的定义 对于地球上的某个地点,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 2.太阳高度的特点 日升日落,同一地点一天内太阳高度是不断变化的。日出日落时角度都为0,正午时太阳高度最大。 3.正午太阳高度 在一日内,太阳位于上中天时,其高度达到最大值,称为“正午太阳高度”(如图)。 ①在同一时间,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不同而不同; ②在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地变化。 (4)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①在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纬23.5°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在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纬23.5°向南北两侧递减; ③在春分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5)太阳高度表示昼夜状态

七下科学第四章地球和宇宙教案

教学活动学生活动活动1:请学生看书,然后看谁写的又快又多关于太阳的概述。 学生归纳:太阳直径:140万千米 太阳表面温度:6000℃ 中心温度:1500万℃ 太阳的质量是地球的33万倍, 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 活动2:光的速度为30万千米/秒,太阳和地球的平均距离约设计意图 提高阅读和记忆能力

1998+11=2009年为太阳活动的谷年 活动8:描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活动9:同学们一起看板书总结。做练习一个一个提问 课堂巩固练习 、地球在宇宙中两个最重要的近邻是______和______,其中______是地球的天然卫星。 、我们肉眼所看到的太阳是太阳的()(A)最外层(B)色球层(C)光球层(D)日冕层、按照每秒钟行进30万千米的光速计算,太阳光达到地球需要 学生归纳:太阳风对短波通讯有影响。太阳黑子或耀斑过强的紫外线对皮肤有损伤

教学 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活动学生活动 引入]:在宇宙中,除了太阳外,月亮也是地球一个非常重要的近邻,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卫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的天体,我们以前一定听说过有关月亮的传说故事:如嫦娥奔月,吴刚砍树等,还有什么,请同学讲讲。 传说月球上有一棵树,树下有一只玉兔,那月球上到底使怎用学生熟悉的事件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兴趣。

问]:月球表面为何有明暗交错? 学生讨论后回答。 问]:究竟月面的那些构造和明暗交错直接有关呢? 辅助]:出示在月球上看地球的图片,让学生再一次回到远处感受月面“远景”。 归纳]:月球表面百孔千疮,环形山是一种圆形低洼地带,被环形降起所包围,明亮的到),阴暗部分是的平原和低地(光线弱或光照不到),这些阴暗的低地曾被称为“海”和“洋”!所以自古人类会对月球有那么多的遐想。 板书]:a、月球的形状——球形亮的月面,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只是太阳的反射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