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13章 地球、矿物与材料 13.1 地球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牛津上海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13章 地球、矿物与材料 13.1 地球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牛津上海版

《地球的圈层结构》

【设计思想】

本课设计通过创设一系列活动情境,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知未知的地理世界,感受地理无穷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因此,“导入”从中国的神话入手,如“地下分为十八层……”,再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熟鸡蛋结构”情境,这些情景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再设置一系列的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的问题,让学生有了探究的动机,通过阅读课文、图片和相关资料,让学生发现地震波波速在地球内部发生的变化和原因探究,进而推知地球内部真的很像一个“熟鸡蛋结构”。然后,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探究地球外部圈层,以及和人类的关系。做到了整节课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充满主动探究的主体,一个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研究者。

【课标解读和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掌握地球各圈层的构造及其主要特点,尤其是地球内部圈层的构造划分。同时通过读图、析图、分析资料等手段来掌握一定的学习能力。所以,我认为该节的教学目标主要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和技能:

A、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B、运用资料和图表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A、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B、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B、初步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认识事物的普遍联系性规律;

C、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精神。

【教材内容和知识结构】

1、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组成及其他特征。所以,在具体教学中,首先掌握地震波的特点:纵波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根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物质的组成及特点。我们把地震波速度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做古登堡界面。根据这两个界面,我们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后面的教材中会有更详细的介绍,所以在本节中介绍可简略点。当然,要强调的是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同样,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所以,人类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造福。否则,会使生态系统恶性发展,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知识结构

【学情分析】

1、地球内部圈层内容虽简单,但比较理论化,无法让学生用“眼见为实”来感受,所以通过实物比拟的方法来描述地球内部结构(如地球内部圈层就像一个鸡蛋剖面一样。)是一种比较好的“化繁为简”、“化虚为实”的好方法。

2、关于地震波中的纵波(P)和横波(S),学生在初中只能是看到过,在高中物理中还没学到该部分内容。所以,我们地理老师就应充当一回物理老师,要全面的把纵波(P)和横波(S)的相关知识讲清讲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学好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特点。【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地球内外圈层的空间分布和特点

2、难点: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对比分析法、读图分析法、演绎归纳法、合作讨论法、画图分析法等

2、教学策略:建构学习法是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而获得知识的过程。根据这一思想,本节教学采取了“以问题为中心的引导学习”策略,通过对比,读图、资料分析,合作讨论,演绎归纳等方式,达到一种“旧知”构建“新知”的效果。在具体操作中,主要考虑了以下一些基本方面:

A、人是有好奇心的,所以对“未知问题”的探索是一种永恒的学习动力。

B、“学生活中的地理,在地理中生活。”所以,给学生以最真实的现实体验,这是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最有效的方式。

C、地理教学特点的需要。地图学习,资料分析(也包括影象、图片等)对比分析,归纳,合作讨论等多元素学习,是地理学习的基本特点所在。

D、人的认知特点需要。人的认知一般会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从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等,地理教学策略设计也要遵循这个特点。

【教学技术、教学仪器和课时安排】

1、教学技术和教学仪器:多媒体手段、一个熟鸡蛋、一把小刀、图片资料、文字资料等。

2、课时安排:1课时

【具体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随堂练习或课后练习】

一、单顷选择题

1.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纵波的传播速度较慢,横波的传播速度较快

B.纵波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

C.横波只能穿过气态的物质

D.纵波传播的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不变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

A.地震发生时的地面变化

B.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

C.由地震波的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

D.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得的信息

3.莫霍界面是()

A.地壳和地幔的界线B.地幔和地核的界线

C.岩石圈和地幔的界线D.上地幔和下地幔的界线4.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

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

5.据有关的证据说明,地球内部圈层中物质为液态的是()A.上地幔B.下地幔C.外地核D.内地核6.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

B.水圈是一个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二、综合题

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

(1)地震波:E________,F________。

(2)不连续界面:A________,B________。

(3)圈层;D________,C________。

(4)地震波在经过B界面时传播速度有什么变化?

8、读图回答问题。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和B是________,A和B+C是________,D是________,C+D+E是________的一部分。

(2)不连续界面:F________。

(3)地震波在经过F时速度发生什么变化?

(4)A和B为什么厚度不均?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教学设计采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书地理1》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内容需要用一个课时的时间,属于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范畴,是学生 学习和将来走上社会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旨在认识地 球的圈层结构,为后面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本课的课程标准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 的主要特点”,而其活动建议是“绘制示意图,或利用 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本节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课程标准:第一是地球的 内部圈层,要求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 地幔和地核;第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 圈和生物圈;还有介于内部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 观上了解地球结构的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 组成。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 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 中认识。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 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在对这一部

分自然环境学习的基础上,可知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 了人文环境(也有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由此得出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与自然 环境是一致的结论。 由于本章采用的是一个“由远及近”的思维过程,于是 我对本节课的教学顺序作了很大的调整,先学习地球的 外部圈层结构再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二学情分析 在教材第一章前三节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所处的宇宙 环境,已掌握了太阳辐射的有关知识,理解了地球运动 所带来的地理意义;除此,同学们对地球圈层有一定的 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与分析能力,为学生理 解本节知识打下了很重要的基础。 高一学生由于刚进入高中校园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 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在初中地理中已经对“地球的圈层”有了比较初步的认识,但是很多学生对基本的地理原理、基本的空间概念、读图认图能力依然很薄弱,这给教学 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本课的课程标准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 的主要特点”,属于理解的层次,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内容是比较抽象的,虽然学生对此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仍然无法自主的实现地理规律和个人经验的结合,对

地理: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圈层结构 2.了解地球各圈层结构的特征及划分依据 3.从人地关系的角度,了解各圈层对人类活动的主要影响 4.了解地壳、地慢和地核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 5.了解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物质循环的规律及地理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画图来分析掌握地球内部与外部圈层结构,训练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2.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地球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对人类活动与地球外部结构相互作用的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在地理环境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树立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地制宜等基本的地理观念,进一步强化学生科学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3.通过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球结构的复杂性,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的求真务实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要求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可以划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慢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慢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 此外,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这也是课标的根本要求之一。在学习了有关 “宇宙中的地球”之后,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自然环境”。以“宇宙环境一地球一自然环境”的认识思路,在宏观上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加以认识。 自然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理解。从宏观层面上,根据现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自然环境就是指地球表层系统,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交叉而形成的。人类属生物圈的一部分。也有人为了强调人类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单分出一个“智慧圈”,这样就共有五大圈层。 从微观层面上讲(如落实到一定的地域),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气候、水文、生物等要素组成的。 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课标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探讨,而要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也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可见,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与自然环境是一致的。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地球的内部和外部圈层,以使学生对地球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包括两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了解各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培养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的情感。 2.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地球系统观念的形成。 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教学难点 1.“地幔”的有关知识。 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式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自主学习法 教具媒体和教具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投影片,学案。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导入新课】 师:回想夏日的烈日当空、汗流浃背,此时此刻要是来个冰镇西瓜,该是一件多么美妙 的事! 但是,面对这一大堆的西瓜,我却犯难了,如何才能挑选到已经成熟并且甜美多汁的西 瓜呢?大家有什么好建议呢?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纷纷给出各种建议:挖一个口子、切一小块、敲打西瓜听声音……

对学生的建议给予评价,讲述“听瓜神器” 【过渡】师:在各位同学的建议下,终于挑选到满意的西瓜!引申类比—— 展示地球,这瓜成熟没有呢?地球的内部结构,无法直接观察,那么如何探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呢? 【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学生回答】略。 【讲解】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地壳运动,地震波带来地球内部信息等。 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提问】什么是地震波呢? 【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解】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 【板书】 一、划分依据——地震波 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通过固体传播 【过渡】人类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划分了三层。 【板书】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读图分析】读投影片“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并结合学案分析: 分析P、S波的波速变化情况,由波速的突然变化引入不连续面的存在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①两条波速变化曲线,区别出P、S波(依据:同一物质中P波速较S波快) ②总结P、S波速变化情况,归纳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层次及大致深度。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的物质性质而变化。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的研究,人们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几个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读图思考】 1.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附近,地震波的波速发生突然变化,这说明什么问题? 2.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习目标 1.结合地震波曲线图,认识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应用。 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圈层特点。 3.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意义。 知识导引 第一步·新课学前预习——学习新知挑战自我 新知预习 一、地震和地震波 1.地震是指地壳________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________。 2.地震波有________(P波)和________(S波)之分。 3.纵波的传播速度较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和气体中均能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________,只能在________中传播。 4.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________;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________现象。 助学助记

横波的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给人的感觉是左右摇晃;纵波的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给人的感觉是上下颠簸。而且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所以当地震发生时人先是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当然人处在不同介质时,感觉有所不同。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1.科学家通过对________传播速度的研究,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圈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是________和________。 2.地壳是地面以下、________以上的固体外壳。地震波在其中传播的速度比较________;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有90多种,其中,氧几乎占1/2,硅占1/4强。 3.地幔是地球内部介于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的圈层,下界面在距离地表________千米深处。地幔能传播横波,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由上而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 4.地核分为内核和外核,其中呈固态的是内核。组成地核的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________和________。 5.岩石组成了地球的坚硬外壳,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________层以上)。________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 1.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圈层,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 2.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近地面的大气密度________。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________。在2000~3000千米的高空,每立方厘米的空间,平均只有一个气体分子,与星际空间的情况很接近,一般把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________。3.水圈由________水、________水和________水组成。按照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________水、________

《地球的结构》教案

《地球的结构》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借助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说出划分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主要依据和主要界面,并分析说明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特征。 2.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分析概括出地球各部圈层的主要特点。 3.学会绘制简单的地球圈层示意图。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教材、图片分析等方式,知道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及特点,明确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及各圈层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和强烈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难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和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软流层的位置及岩石圈的范围。 三、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问答法、图片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我们吃鸡蛋的时候,剥开鸡蛋,都知道鸡蛋是几层的,有没有同学想过构成这种适合人类生存环境的地球可以分为几层呢?他们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呢?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获得问题的答

案。 环节二:新课教学 过渡:与吃鸡蛋不同,我们要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肯定不能把地球剥开看看到底有几层,那么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呢? 1.划分依据地震波 【教师引导】 (1)夏季我们挑选西瓜的方法。为了能够吃到可口的西瓜,我们通常把西瓜托在手上,用另一只手敲打西瓜,靠听这种敲打产生的震动在西瓜内部传播的声音来判断西瓜的生熟、质量的优劣。 (2)播放汽车从柏油路驶向高速公路的视频资料。 通过上述材料启发学生可以用震动速度的变化来探索地球内部结构。 【学生活动】读教材阅读部分认识地球内部结构,思考问题:什么叫地震波?地震波一般有哪两种?各有什么特点? 【师生小结】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展示图片】PPT展示图片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先展示左半部分) 【提出问题】 (1)纵坐标与横坐标分别表示的含义? (2)在什么深度上有明显的变化?怎么变化? (3)在两个不连续面上,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4)?2900千米深处的不连续面两侧地球物质的状态可能是什么?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_《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建议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1.教学提纲及课时 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1课时) 一、地震和地震波 1.地震 2.地震波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壳 2.地幔 3.地核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2.水圈 3.生物圈 2.导入情境创设建议 本节主要内容为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师可以选用电影《地心历险记》作为视频素材,剪辑电影片段作为课堂引入。 3.情境问题设计建议 针对上述导入情境,可以设计以下问题:①若有一条隧道通向地心,沿途地层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会有什么变化?②随着深度的不同,隧道内的环境会有什么变化?③是否可能存在这样的隧道?为什么? 4.教材“活动”建议 ——P23探究—— 【活动内容】 1.说一说,你了解哪些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 2.俗话说:“上天有路,入地无门。”议一议,在“入地无门”的情况下,科学家是如何探测地球内部奥秘的? 【活动目标】

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内部圈层进行探索的难度,为之后介绍将地震波作为工具“透视”地球内部结构做铺垫。 【活动建议】 第一问教师可请多名学生分别回答。第二问是开放性问题,目前科学家探测地球内部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教师可以指出,通过地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是一种非常重要、非常有效的方法。以此导入本节内容。 【参考答案】 1.略 2.人们发现可以通过地球上的一些自然现象认识地球内部,比如火山、地震、温泉等,还可以通过自然形成的大裂谷、大断层等了解地球结构。 ——P27活动—— 【活动内容】 我们将煮熟的鸡蛋一切两半,便会呈现蛋壳、蛋白、蛋黄三个圈层。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常识,比较煮熟的鸡蛋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异同。 【活动目标】 将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用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结构进行类比,便于学生记忆。【活动建议】 引导学生从整体认识地球内部结构和各圈层的结构。 【参考答案】 在内部圈层的结构和比例上,煮熟的鸡蛋和地球很相似。不同之处主要有:鸡蛋整体上呈明显的椭圆,而地球接近正圆;鸡蛋壳较均匀,而地壳(陆地和海洋间)厚薄不均匀;熟鸡蛋的蛋白结构比较一致,呈固态,而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软流层;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而熟鸡蛋的蛋黄呈固态。 ——P28活动—— 【活动内容】 1.阅读教材第28页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地震预警与地震预报属同一概念吗?为什么? (2)讨论开展地震预警应用的重大意义。

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11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位于地理1第一章第三节,教材结构安排上将地理教学视角由宏观宇宙环境转入地球本身的自然环境和内部圈层结构。学习本节内容,学生可以了解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影响巨大,知道自然环境主要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 岩石圈构成,为“地表形态的塑造”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相关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重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划分 难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递特征,岩石圈与地壳之间的关系 教材、笔记本、黑笔 一、课程导入 【教师活动】在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中,主人公可以再地下旅行,甚至穿过地心。但就当前实际的科技水平来说,人类还无法实现地心漫游。目前最深的钻井,深度为12千米,仅仅接触地球的表皮.追问学生地球内部结构是怎样的?科学家们通过什么手段探测地球内部?由此转入“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教学。 【学生活动】聆听教师讲课内容,回答科学家们探测地球内部结构可以通过钻井、声呐、地震波等方式实现对地球内部结构的探究。 【设计意图】故事情境导入,寻找学生熟悉事物,提高学生

参与感。发散思维,对比不同事物,引发思考,激发地理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解 (一)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 【教师活动】 播放《地震波》视频,在黑板上绘制表格,要求学生对比横波与纵波的传播速度、方向与地震体验。展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变化示意图,归纳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不同深度的传递特征。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说出横波传播的方向与地面平行、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纵波传播的方向与地面垂直、速度快,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地震时,人先感受到纵波,上下颠簸,然后感受到横波,左右摇晃。 【设计意图】结合地震体验讲解地震波相关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二)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教师活动】

初一科学教案:地球、矿物与材料复习

第十三章地球、矿物与材料复习 一、教学目标 1、地球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了解地壳的结构与物质组成。了解岩石和土壤的主要成分。 2、矿物列举与人类关系紧密的矿物资源。了解矿物组成和有关的元素。 3、材料与应用了解单质和化合物。认识金属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描述金属的特性及几种金属的用途。区分金属与非金属。描述塑料的一些特性,关注废弃材料带来的环境问题。 4、材料开发认识复合材料及其性能。了解新材料开发及其用途。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矿物的组成和有关元素,金属的特性与金属的应用。 难点:金属的特性与金属的应用,区分金属与非金属。 三、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地球 1、地球圈层结构 ✓地球是一个庞大的球体:远去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逝在我们的视线中。 ✓地球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外部圈层分为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2、岩石和土壤 ✓岩浆岩:由灼热的岩浆冷却而成,如花岗岩。 ✓沉积岩:由于暴露在地表上的岩石,经过自然界各种因素的长期作用,变成较小的岩石碎屑,再经搬运和沉积使松散的沉积物被长期压缩而形成的。如砂岩和石灰岩。 ✓变质岩:岩浆岩或沉积岩在地壳变动时,经过高温、高压等因素影响,使岩石发生质的变化而形成的。如大理石。 ✓土壤的组成:矿物质颗粒和有机质、水分、空气,以及一些动物和微生物。 3、土地荒漠化与防治 ✓土地荒漠化的概念。 ✓土地荒漠化的防治 〔二〕地球上的矿产资源 1、矿产资源 ✓矿物有两大类:金属矿物和非金属矿物。 ✓举例:铁矿石、石膏矿、钻石、铜矿石的用途。 ✓我国矿物分布的特点。 2、矿物的组成 ✓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如金在自然界中能单独存在。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结合而成。大局部矿物都是由化合物组成的。 〔三〕材料及其应用 1、金属 ✓铁的提炼实验:氧化铁+一氧化碳铁+二氧化碳;氧化铁失去杨转变为单质,颜色由红棕色变为黑色;一氧化碳得到氧转变为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金属的特性:有光泽;导电传热;延展性强。

河南省武陟县阳城一中地理一第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一、课标解读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和自然环境的组成。 二、主干知识点的梳理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概念:地震发生时,产生弹性,并以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1.地震波纵波(P):传播速度,可以通过、、传播. 分类 横波(S):传播速度较,只能通过传播。 2.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 莫霍界面:地下千米处,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 不连续面 古登堡界面:地下千米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横波。 位置:位于界面以上. 地壳组成:由组成的坚硬外壳. 厚度:厚薄不一,平均厚度为千米。2.内部圈层范围:介于和之间,呈固态。

地幔分层:分为和。 软流层:位于的上部,这里可能是主要发源地. 范围:介于古登堡界面到。 地核分层:分为和。 特点:地核的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圈: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1.外部圈层圈:连续不规则的圈层,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2.相互关系:地球外部各圈层之间、,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三、典题解析 1.岩石圈位于( ) A.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B.地面以下,软流层以上C.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 D.莫霍界面以下,软流层以上 解析:做本题关键在于掌握软流层的位置,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顶部是由岩石组成的,它和地壳共同组成岩石圈。 2.有关地震波的正确叙述是() A.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B.纵波传到古登堡界面时完全消失

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都明显减小D.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 解析: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地震波是弹性波而不是无线电波。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介质;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态介质。横波传到古登堡面完全消失,纵波波速有显著减少。纵波和横波传到莫霍面都明显增加而不是减小。由于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传播速度快,故先从震源传播到地面。 四、课堂练习 1.地球内部由外向里的分层依次是() A.地幔、地壳、地核B.地核、地幔、地壳C.地壳、地幔、地核D.地壳、地核、地幔 2.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为()A.6千米 B.17千米C.33千米 D.60—70千米 3.岩石圈是指() A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岩石外壳B.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C.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厚度均匀的一层岩石D.地壳和上地慢顶部,由岩石组成的圈层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4—6题。

初中七年级科学教案-地球上的矿物资源-“十市联赛”一等奖

地球上的矿物资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矿物。 2.过程与方法 举例说明矿物的种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与我国矿物资源有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矿物的种类。 难点:了解我国的矿物资源对于人类生活和社会生产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在地壳中蕴藏着丰富的矿物资源,人类一直在不断地开发利用它们,创造财富。 二、讲授新课 1.认识矿物 教师展示地球上的各种矿物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分类,并询问学生分类的依据。 师:矿石是有开采价值的矿物资源,我们要知道如何比较矿物的硬度。 师:不同的矿石,在光泽、透明度、颜色、形态方面也不同。 教师展示挖掘时所需工具的图片。 师:要挖掘矿石标本需要准备什么工具呢 生:①小泥铲,可以用来挖土;小铁锹和耙子是在河床找石头的必备工具。 生:②锤子:用于劈石和把标本、岩石分开。 生:③撬棍和凿子:用于凿宽岩石裂缝。 生:④网筛:用于筛选矿物。 生:⑤小刀:用来清除标本上的泥土。 师:一旦采集到标本,应该贴上标签,记录产地和矿石标本种类,你还可以拍下采集地的照片。 师:矿石是由元素组成的。人类运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对矿石进行加工,获得了各种各样的产品。 2.我国的矿物资源 教师展示我国的矿物资源的图片,让学生认识我国矿物资源的丰富度,并询问学生矿产资源的品味。

师:我国地大物博,是世界上矿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世界已知的160多种矿物资源在我国均已找到,已探明一定储量的约有150多种。 师:有同学知道矿产资源的品位是什么吗 生:矿产资源的品位是指某种矿石中所含有用矿物的百分比,品位越髙,越有利于开采和冶炼。 师:我国有很多矿产资源品位低,总的特点是贫矿多、富矿少,不利于开采和冶炼。如铁矿,全国平均品位只有34%,富矿不到5%。 师:我国大多数矿物资源集中分布在局部地区,这有利于大规模集中开发,提高经济效益,但由于分布不均,增加了交通运输的压力。 三、新知拓展 有用物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矿石称为单质(elements)矿,有用物质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矿石称为化合物(compounds)矿。 矿石还可以根据被利用的元素种类分为金属(metals)矿和非金属(nonmetals)矿。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开采矿石的方式逐渐趋于合理、廉价和高效。其中一项最令人振奋的新成果是用细菌从地下采集少量的稀有金属:类似氧化亚铁硫杆菌这样的细菌能腐蚀矿石中的铁和硫,剩下金、铝和铜等有用金属。这种技术不仅比传统的采矿方式成本低廉,而且还更有利于环保。非洲、澳大利亚和南北美洲已在利用细菌开采稀有金属矿。 四、思考与练习 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矿石以及我国的矿物资源,现在让我们围绕着以下问题展开思索: 1.查找资料,找出目前人类所知道的硬度最大和最小的矿石。 2.矿石的开采难易程度与矿石的品位高低和埋藏条件有关系吗 3.我国哪个省煤炭资源最丰富 4.我国西气东输工程有什么意义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读图说出地球的各个圈层名称。 2.阅读材料和相应的图表,概括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结构及相应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过渡】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引发思考】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 地球内部究竟是什么样子?钻探是了解地球内部情况的直接手段,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看。我国地处江苏省东海县茆北村的亚洲第一井也就深5000多米,目前挖出来最深的井为12000 m,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矿山的采挖就更浅了,目前最深的矿井可达3000 m。 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外太空遨游,宇宙探测器甚至能飞出太阳系,可谓上天有路。然而对于我们脚下6371 km半径的地球,却至今还是入地无门。 【讨论】啄木鸟如何知道哪种树生病了?哪棵树里有虫子?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内部? 【学生回答】

统编鲁教版地理高中必修第一册《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章从宇宙看地球 第3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本节内容是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讲解的: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以及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的特点。2.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特点,以及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相互之间的联系。 区域认知:从区域视角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组成及意义。 综合思维: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球各圈层的划分及特征。 地理实践力:通过实际体验和观察,感知地球外部圈层相互之间的联系。 人地协调观:结合现实中的地理现象,分析地球各圈层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1.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 2. 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征; 3. 地球外部圈层的特征,以及各圈层相互之间的联系。 教师准备:课件、投影仪等;发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导入新课】 与太阳系其他行星不同,地球不仅有岩石和大气,还有水和生物。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地球表层环境,我们可以亲身体验,但是地球的内部环境,我们难以接触,那么地球的内部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地球有哪些圈层?分别有什么特征?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我们看不到地球的内部结构,用什么方法去了解地球内部结构? 【知识拓展】

图示为科拉超深钻孔,是苏联于1970年在科拉半岛邻近挪威国界的地区所进行的一项科学钻探,其中最深的一个钻孔达12,262米。它曾是世界上最深的钻孔,这个记录在2008年和2011年被在卡塔尔的阿肖辛油井(12,289米)和俄罗斯在库页岛的Odoptu OP-11油井(12,345米)两次打破,现时排名世界第三。 人类试图用砖井的方法来了解地球内部,但是人类砖井最深处才12,345米,相比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km 来说,差距太远,还远不能了解我们地球的内部。 那么还有什么方法来研究地球内部? (一)地震波 横波(S):速度较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纵波(P):速度较快,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的变化而变化,一个叫莫霍的科学家发现地震波在距地表以下33km处,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突然明显增加,后来就把这个地震波不连续界面称为莫霍界面。另一个叫古登堡的科学家发现地震波在距地表以下2900km处,地震波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后来就把这个地震波不连续界面称为古登堡界面。所以我们可以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划分地球内部圈层 (二)地球内部圈层 地壳:在莫霍界面到地表,呈固态,平均厚度17千米 地幔:位于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上部存在软流层,软流程是岩浆的发源地。 地核:古登堡界面至地心,又分为内核(固态)和外核(液态) 【思考】地壳和岩石圈的关系 地壳是地球的固体外壳,在各个圈层中厚度最小。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程上部)。地壳存在于岩石圈之中,岩石圈厚度大于地壳厚度。 (三)岩石圈 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岩石圈=地壳+软流层上部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13章地球、矿物与材料13.1地球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牛津上海版

《地球的圈层结构》 【设计思想】 本课设计通过创设一系列活动情境,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知未知的地理世界,感受地理无穷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因此,“导入”从中国的神话入手,如“地下分为十八层……”,再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熟鸡蛋结构”情境,这些情景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再设置一系列的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的问题,让学生有了探究的动机,通过阅读课文、图片和相关资料,让学生发现地震波波速在地球内部发生的变化和原因探究,进而推知地球内部真的很像一个“熟鸡蛋结构”。然后,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探究地球外部圈层,以及和人类的关系。做到了整节课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充满主动探究的主体,一个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研究者。 【课标解读和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掌握地球各圈层的构造及其主要特点,尤其是地球内部圈层的构造划分。同时通过读图、析图、分析资料等手段来掌握一定的学习能力。所以,我认为该节的教学目标主要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和技能: A、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B、运用资料和图表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A、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B、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B、初步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认识事物的普遍联系性规律; C、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精神。 【教材内容和知识结构】 1、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组成及其他特征。所以,在具体教学中,首先掌握地震波的特点:纵波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根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物质的组成及特点。我们把地震波速度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做古登堡界面。根据这两个界面,我们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后面的教材中会有更详细的介绍,所以在本节中介绍可简略点。当然,要强调的是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同样,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所以,人类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造福。否则,会使生态系统恶性发展,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知识结构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本节教材相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从课标要求看,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地球呈现的圈层结构,可以划分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这也是根本要求。本模块是学生在学习了有关“宇宙中的地球”之后,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自然环境。为此,教材设计了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课标将本条标准的行为动词定为“说出”,要求较低,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发挥学生的主观探究的能动性。 [教材分析] 通过前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对这一部分自然环境学习的基础上,可知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也有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由此得出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与自然环境是一致的结论。为后面内容的分析奠定基础。 “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是本课内容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因为此部分内容以前基本上没有了解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详细讲解,并通过实例和模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并适当补充内容,让学生能够基本了解。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和难点,尽管教材用定型的方式划分各个圈层,并说明特点,但是对于学生理解掌握起来仍有较大难度,内容较为抽象,需要教师利用一切教学工具让学生加深印象,避免混淆个圈层的特点。 本课内容与前一课相比,难度虽然较小,但是内容较广并且陌生,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应充分借助于教具和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并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学重点]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地壳厚度变化规律;外部圈层的划分;各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幔、软流层和岩石圈;外部圈层的划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边界及特征;地壳的组成元素及分布;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2.掌握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地壳薄、厚的分布规律;岩石圈和地壳的关系;地球外部各圈层之间的关系。 3.掌握地球各圈层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材料、图表,培养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绘图分析掌握地球内部与外部圈层结构,训练读图用图能力,培养地理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_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作业3地球的圈层结构含解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课时作业3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选择题 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壳;②地幔;③地核 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加深而增快 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 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2.图中的X处即为( ) A.莫霍面 B.古登堡面 C.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 D.内核与外核交界 读地球各圈层划分示意图,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球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特征 B.地球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圈层结构 C.地幔属于地球内部圈层中的一层 D.地壳既属于地球外部圈层又属于地球内部圈层 4.下列关于图中地球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丙圈层是由岩石构成的,故称为岩石圈 B.乙圈层是不连续的 C.甲圈层是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 D.丁圈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读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完成5~6题。 5.从火山口喷发出的岩浆,一般来源于( ) A.①层 B.②层 C.③层 D.④层 6.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大 B.②层横波不能通过 C.③层最可能为液态 D.④层的温度很低,压力和密度都较小 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据此完成第7题。 7.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

读图,完成8~9题。 8.图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依次是( ) A.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B.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C.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D.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水圈 9.乙圈层的主要特点是( ) A.连续而不规则 B.主要由岩石组成 C.无固定空间位置 D.主要由气体组成 空间、海洋和地球深部,是远远没有进行有效开发利用的巨大资源宝库,是关系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领域,与初期上天、下海、入地的“为进入而进入”相比,在资源紧缺的压力下,当前新兴战略资源的探索显得越来越迫切。据此完成10~11题。 10.有关在上天的过程中所经地球大气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圈层只是由气体组成的圈层 B.该圈层中没有生物生存 C.该圈层是不连续且不规则的 D.该圈层的物质密度自下向上递减 11.如果人类有能力一直进入到地心,则下列有关在入地的过程中所见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密度是均匀的 B.可以发现地球内部存在物质性质有较大差异的不连续面 C.地球的外核为液态物质,该层物质是火山活动中岩浆的来源 D.自地表至地心都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浅层地能主要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据专家测量,我国近百米内的土壤每年可采集的低温能量达1.5万亿千瓦,是我国目前发电装机容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含解析)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程标准原文】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核心素养定位 1.结合地震波曲线图,认识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应用。(综合思维) 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圈层特点。(区域认知) 3.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意义。(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知识体系导引 知识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划分依据——地震波 传播方向平行的波。 形象记忆法: 地球内部圈层类似于鸡蛋壳(地壳)、鸡蛋清(地幔)、鸡蛋黄(地核) 思考1 当某处发生地震时,附近有明显震感的城市中,街道上的行人与湖中船上的人的感觉是否一样,为什么?

提示:不一样。处于街道上的行人首先感到地面上下颠簸,然后左右晃动,因为陆地上纵波、横波都能通过,且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处于行船上的人只能感到上下颠簸,因为水中只有纵波通过。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 口诀法记忆地壳的厚度 大陆厚,大洋薄;高山厚,平原薄;海岭厚,海沟薄;高处厚,低处薄。 2.分界面——不连续面 地球内部地震波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A表示横波,B表示纵波。C为莫霍界面,D为古登堡界面。图中H为地壳,G为地幔,E +F为地核。 3.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征

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的外壳。岩石圈不同于地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二者关系如下图所示: 地壳与岩石圈的关系 (1)区别:地壳是地表至莫霍面,平均厚度约17千米;岩石圈是地表至软流层,平均厚度约100~110千米。 (2)联系:岩石圈包括地壳,都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知识点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