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5、《灰雀》教学设计

[教学方针]

1. 学认5个生字。会写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可惜”、“果然”、“诚实”等12个词语。摘抄并背诵描写灰雀的语句。

2. 分角色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庇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体会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和谐之爱。

5. 养成边读课文边思考问题的读书方式和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列宁耐心、得体地和小男孩扳谈使小男孩放回了灰雀的经过。[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透过列宁和小男孩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师)

2、收集关于列宁的生平、故事等资料。(师、生)

[教学过程](共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由列宁的故事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列宁的故事吗?让二、三个学生说说本身了解到的列宁的事,初步了解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2、这位伟人曾经和三只可爱的小灰雀发生过一件非常感人的故事呢?你们想知道吗?(板书课题)

二、指导学生自学

提出自学要求: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分外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小组讨论理解词义。

3、采用多种形式练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或认为本身哪个自然段读得好就读哪一段。学生读后团队评议。

2、认读生字词。(多媒体展出)

郊外散步白桦树胸脯悠

扬面包渣仰望

或者严寒自言自语欢蹦乱跳回荡可

惜诚实

3、巩固生字词

a.卡片抽读、开火车轮流读、小组读。

b.给生字组词。

四、指导书写

1、引导学生发现生字结构上的特点。

2、注意笔画、坐姿。

第二课时

一、欣赏灰雀,惹人喜爱。

1、多媒体出示三只灰雀图,并配以鸟的叫声。引导学生

用本身的话说说看到的这三只灰雀。

2、课文中是怎样描写这三只灰雀的呢?学生带着问题小

声读第一段,画下相关的语句。

3、多媒体出示描写灰雀的语句,引导学生朗读,从中悟出

灰雀惹人喜爱。

4、找出浮现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读一读,讨论体会:抓住哪

些词可深入理解。通过朗读,了解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二、寻找灰雀,循循善诱。

(引语创设情境)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招呼,问候它们。(多媒体动画:列宁在树下仰望两只灰雀,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已不见了。)可是有一天,列宁又来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不见了!列宁心急如焚,非常担心。

1、找出体现列宁很急很担心灰雀的句子来读一读,体会列宁对灰雀的爱。

引语:聪明的孩子,你们能帮列宁找到那只失踪的灰雀吗?

2、讨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灰雀的失踪和小男孩有关?

引导学生读中悟,通过小男孩儿的语言体会小男孩的心理。从中体会小男孩儿被列宁感染的过程。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两人的对话。

三、人雀同欢,感情升华。

(多媒体展示:列宁、小男孩、灰雀图)

1、小灰雀回来了!你听,他们正在悠扬地歌唱,似乎在庆

祝他们的团聚呢!列宁的脸上又露出了笑容!他微笑地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想想列宁为什么问灰雀而不问小男孩呢?从中让学生体会到列宁对孩子的爱。

2、看板书,统观全文,让学生回过头想想:学了这篇课文,

本身收获了什么?让学生体会到列宁和小男孩对灰雀的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体悟是爱让结局如此完美。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

四、课外作业。

1、抄写并背诵描写灰雀的句子。

2、课外读有关名人的故事。为名人故事会作准备。

[板书设计]

灰雀

列宁男孩

6、《小摄影师》教学设计

【设计原则】

创设情境,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将“读” 的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的或者意思,引导学生透过对话和细节描写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受到熏陶和感染。通过看、听、说、读、做、写等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方针】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等12个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好对话,并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感触感染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2、难点:

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准备】

1、教师: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2、学生:

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课前同学们本身已经读过了课文,查阅了有关资料,谁能向大师介绍一下高尔基?

2、学生之间交流收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老师小结: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高尔基的笔下,全世界人民都很敬爱他。今天学习的课文讲的是关于他非常爱孩子的事。

二、初读课文

1、选择本身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伙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分明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式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

6、画出不懂的问题,留待下节课交流解决。

三、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法子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式: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摆弄菲林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回忆上节课归纳的问题

三、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尽量让学生本身提出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来,则照以下步骤进行)

1、读文想问题:

⑴投影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

⑵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感化。

⑶围绕两个“突然”质疑。如:突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怎么突然发生的?

2、画句找答案:

⑴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⑵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____”画出有关

句子。

⑶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⑷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读句知内容:

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四、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放置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按照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⑴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⑵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触感染到小男孩

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⑶抓住高尔基的反映,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⑷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菲林,我这儿有很多菲林。”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触感染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辅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分歧语气。

五、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颁布本身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本身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必然”等词暗示的前后态度上的改变,再次深切感触感染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六、拓展活动: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师: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象,接着往下写这个故事,同学间彼此交流。

【板书设计】

6、小摄影师

关怀、爱护

高尔基-------小摄影师

有礼貌

7 奇怪的大石头

学习方针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现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课前准备

1.发动学习收集李四光的生平资料、图片、童年故事。

2.预习课文,不理解的词语,知识查字典找资料。

3.生字、新词卡片。

第一课时

板画激趣,谈话导入

你见过大石头吗?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教师板画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拂拭障碍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著名、藏在后面、孤零零、暗暗、躲闪、陨(yǔn)石、大坑(kēng)、卧进、突兀(wù)、旅行、考察、秦(qín)岭、流域(yù)、遗(yí)迹、

研究、震(zhèn)惊

检查预习,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李四光。

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a.对预习认真,能主动、正确解疑的同学给予表扬。

b.主要解决以下疑难:

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

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突兀:高耸。

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从距今250万年前至今。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了多次冰川感化。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感化而沿着地面倾斜方面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褶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化线。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

c.完整地齐读课文。

指导写字,完成作业。

1.认读要写的字。

2.争做写字小老师:那几个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请你想一想,然后提醒大师。

“藏”字17画,第六笔为“┖”。

“卧”字,左“臣”,右“卜”,注意“臣”的笔顺,第三笔为“┐”。

“旅”字,注意左下部分的笔顺。

3.各自抄写。

第二课时

复习生字新词

指名读生字、新词,进一步巩固生字和词语。

感知巨石形象

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一块巨石捉迷藏。让我们到现场去,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巨石,他们是怎样围着巨石捉迷藏的。

a.请大师各自轻声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b.教师板画石头(或实物投影仪显示课文插图,或电脑多媒体课件显示巨石),讨论:

a)这是块怎样的石头?(注意文中的“巨石”、“孤零零”)

b)李四光和伙伴们是怎样围着石头捉迷藏的?

如果使用电脑多媒体课件的话,继续演示李四光围着大石头躲闪,大石头遮住了李四光,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找不到他的情形,引导学生按照内容描述。

c.小伙伴们转来转去找不到李四光,咦,这是为什么?(石头大,便于躲藏这也是原因之一)

感触感染好问精神

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有了疑问。他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怎么答的?李四光又会怎么想?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演一演。

同桌读、演后挑选学生上台表演。

表演结束后教师问李四光扮演者:“听了老师的回答,你的疑问解决了吗?为什么?”

解开巨石之谜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后来这个疑团有没有解开,怎么解开的,请大师读最后两自然段。

读后讨论。

a.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孤零零的巨石之来历这一谜团的?

引导学生认识以下要点:

a)李四光思考这个问题想了二十多年;

b)长大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分明冰川可以鞭策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c)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弄分明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b.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

交流读后感触

1.完整地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大师都会有一些感触,请你和大师交流一下。

3.小结鼓励:

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泛泛的事件不泛泛,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大价值。愿我们小伴侣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8 我不能失信

学习方针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触感染。课前准备

发动学生寻找宋庆龄的生平资料,阅读有关宋庆龄的故事。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哪位同学订阅过《儿童时代》?你知道这份儿童刊物的最早创办者是谁?宋庆龄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利用本身寻找到的资料,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向大师介绍。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她小时候的故事——《我不能失信》(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簦敛煌ㄋ车牡胤椒锤炊喽良副椋芽挝亩了吵?br>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讨论疏解:

a.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b.文中讲到了哪几个人?他们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爸爸伯伯家

宋庆龄

妈妈小珍

c.完整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伴侣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她突然想起今天上午要教小珍学叠花篮,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三、分角色朗读

1.交代任务:前后四位学生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旁白,其余三位分别读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话。先组内练习,然后小组间比赛。

2.组内放置角色,各组练习,教师巡视。

3.挑三四个小组进行比赛。

4.同学评议,推选优胜组。

四、讨论深化

1.读了这个故事,你感觉宋庆龄做得对不对?

2.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你是怎么处理的?读了本文后有何感触。

3.小结:俗话说“一诺千金”,诚实守信是我们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希望以后大师也能像宋庆龄一样重诺言,守信用。

《语文园地二•习作》教学设计

习作内容:

选择你喜欢的一个人的一件事,写个片断。

教学方针:

1.通过引导学生追忆生活,重温往事,点燃真情,引发学生的倾吐欲望,培养写作兴趣。

2.熟练运用“用一件事表达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的写法,并初步学会用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显露特点,体现个性。

作前准备

结合语文实践活动课,开展“我来夸夸他(她)”的活动。事先有意让学生回忆和收集童年生活中本身熟悉、喜欢的人物特点的材料,然后通过活动,彼此交流,彼此启发,丰富素材,让作文和生活紧密联系,为习作作好准备。

课时放置: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前天,我们在《思品与社会》课中举行“我来夸夸他(她)的活动”,了解很多本身喜欢和熟悉的人的特点。他们个性分歧,有的热心助人,爱管“闲事”;有的天真顽皮,活泼可爱;还有的倔强,爱哭、爱闹;有的温柔体贴,善解人意;有的勇敢正直;有的勤劳简朴;有的幽默有趣……今天,老师给大师提供一个机会,写篇文章来

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二、交代任务,选材构思

1.出示要求

◎写小伙伴的一个特点;

◎用一件事来写;

◎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要能体现人物的特点。

写的人是你身边的人,选择其中一件事来写,这件事必需真实,不能闭门造车,这件事要能反映人物的特点,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语句要通顺。

2.小组讨论

◎想写谁?让你印象最深的特点是什么?准备选择什么事例?

3.大组交流

◎教师随学生回答相应作评议和引导,有的学生不能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可以辅助孩子归纳,也可以板书学生所说的特点。

◎如何把事情写清楚:要注意事情地起因,经过,结果。在写人物时要多写神情、动作、语言、心里描写。要大胆地想象。

三、提供范例,打开思路

1.朗读学生地的优秀日记《我的爸爸》

让学生边看听思考:

①写谁?人物有什么特点?

②什么事浮现了这一特点和品质?

③哪些细节描写生动地体现来这一特点?

2.交流归纳

四、自拟标题问题,下笔成文

1、按照刚才的学习讨论,大师可以更好地条理本身的“构思”。标题问题自拟,但要认真给本身的作文起个标题问题,老师也提供一些标题问题,但仅供参考。(《他使全校轰动》《我心中的偶像》《任性的表妹》)

2、动草起笔。教师巡回指导。

五、修改誊写。

1、写好后自行修改。

2、教师面后,誊写习作。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佳作。

评议,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二、修改问题较多的习作1篇。

1、投影展示习作。

2、评议:

什么地方需要修改?

如:格式、标点、词语的运用、句子是否通顺、选择的事例是否典型、事情的叙述是否清楚……

三、再次修改本身的习作,誊写1遍。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4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山行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书写纸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

笔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 1.齐读诗题。 2.配乐范读。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自由读诗。 要求:读准读顺。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 重点指导“生”“斜”。 4.齐读全诗。 三、再读想象,整体感知。 1.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 学生自读想象。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四、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课件出示图画。 (图画内容:石径不斜,人家太显,枫叶不红,人物不见) 这幅画把诗人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边读诗边思考。 (1)学生个人自读思考。 (2)小组讨论研读,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反馈,读中悟诗。 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多媒体演示: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 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 C.师生齐读。 ②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④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⑥配乐齐读 3.配乐背诵 (1)描述画面。 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 指名读 (2)指名看画面背诵诗 (3)配乐齐诵 五、为画题诗,指导默写。 1.把画送给大家,请你在画上题上这首诗,为画更增一份美。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5、《灰雀》教学设计 [教学方针] 1. 学认5个生字。会写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可惜”、“果然”、“诚实”等12个词语。摘抄并背诵描写灰雀的语句。 2. 分角色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庇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体会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和谐之爱。 5. 养成边读课文边思考问题的读书方式和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列宁耐心、得体地和小男孩扳谈使小男孩放回了灰雀的经过。[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透过列宁和小男孩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师) 2、收集关于列宁的生平、故事等资料。(师、生) [教学过程](共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由列宁的故事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列宁的故事吗?让二、三个学生说说本身了解到的列宁的事,初步了解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2、这位伟人曾经和三只可爱的小灰雀发生过一件非常感人的故事呢?你们想知道吗?(板书课题) 二、指导学生自学 提出自学要求: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分外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小组讨论理解词义。 3、采用多种形式练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或认为本身哪个自然段读得好就读哪一段。学生读后团队评议。 2、认读生字词。(多媒体展出) 郊外散步白桦树胸脯悠 扬面包渣仰望 或者严寒自言自语欢蹦乱跳回荡可 惜诚实 3、巩固生字词 a.卡片抽读、开火车轮流读、小组读。 b.给生字组词。 四、指导书写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4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山行》。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4.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 教学准备 课件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挂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诗人杜 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二、朗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1)注意“径、斜”的读音,理解“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字词的含义。 (2)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地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三、再读感悟,背诵古诗。 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诗人不禁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感受读出来吗?(齐读)诗人写得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自由背) 四、指导写字。 1.观察生字,说说书写时应该注意哪些地方。 2.教师范写并讲解。 “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3.学生描红、临写。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精选6篇)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精选6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篇1 设计理念: 四季是大自然给予我们最为宝贵的礼物,在不同的季节里面大自然呈现出不一样的景致,也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也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季节,当我们走进秋天,去感受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也就能够分辨出独属于秋天的特点,感受到秋季的美好。 教学内容: 1.指导阅读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秋天的雨》 2.指导阅读苏教版小学三年级年级语文上《北大荒的秋天》 3.指导阅读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秋天》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生词,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2.学习作者的对于秋天的描写手法,能够仿写句子,表情达意 3.认识秋天,总结秋天不同于其他季节的特点,亲近大自然,热爱祖国美好山河 教学重点: 1.学习文中描写手法并进行实际运用 2.认识秋天的美好,培养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熟读课文识记生字生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型,板书课题。 1、互动导入:(提前板书课题)秋季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一个季节,在老师的眼中呀,秋天的天很高阔,云很悠远,小溪小河里面的水是清清凉凉的,连拂面的风好像都带着小麦的清甜。不知道同学们眼中的秋天又是什么样子呢?(提问一两个同学,说说大海心目中的秋天) 2、群读规则:今天我会和大家一起来尝试一种新的阅读方式——群文阅读。群文阅读是把同一主题的多篇文章集中到一起来进行阅读和学习。我们今天选取的文章分别是《秋天的雨》、《北大荒的秋天》、《秋天》,咱们今天要阅读学习的主题就是“秋天”,让我们拿起课本把这三篇文章放在一起来了解秋天、认识秋天吧! 二、深入探究,比较阅读,体会感悟。 (一)详读《秋天的雨》,感受秋天,畅谈感悟。 1、我们先来感受一场秋天的雨。(教师范读第一、二自然段,学生默读进行想象。) 2、听了老师的朗读,大家心中是否有产生了一幅秋雨绵绵的图画?(教师描述,学生补充,引起共鸣)闭上眼睛来想象,如果你身在作者描绘的秋雨里里面,作者的文字变成了你的眼睛,黄色的银杏树叶,红色的枫叶,金色的田野,橙色的果实,还有五颜六色的菊花,是不是很美呢? 4、请女同学一起朗读第三自然段,男同学们细细倾听闭上眼睛想象。 5、男同学们,告诉我你们有没有闻到有人的果实的香味?你的脚是不是也被那些香喷喷的果子勾住了呢? 6、听男同学们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女同学们用心感受,小喜鹊漂亮吗?小松鼠可爱吗?作者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心里是怀着怎样的感情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引导学生找出最后一段,指出它点明主旨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于秋天的喜爱之情) 8、请大家自由阅读这篇文章,你觉得这篇哪一句写的最好,为什么你觉得它写的好呢?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全套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质优秀教案 教材配套完整版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4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

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 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可谓文武全才。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诗篇。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他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赏识,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优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这首诗就是________,这位诗人就是________ 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 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课件:岳麓山) 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最高峰海拔297米。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 特色: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古木森森。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

(完整版)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语文主题学习”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主题金秋时节年级年段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备人张禄明审核人李长秀课型单元整体教学 教学内容课文 《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 《听听秋的声音》 丛书《成长乐园》之《秋的踪迹》《秋日童话》 单元整体分析 本单元选取了四篇写秋描景的文章,多个侧面丰富了儿童对秋天的感受。分别是《古诗三首》《秋天的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听听,秋的声音》。这组教材的内容主题是:金秋时节。 教学本组课文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秋天的情感。 本单元的语文素养主题是:利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本单元所选的四篇文章中,语言非常优美、生动,有些词语对于大家来说比较陌生,特别是《古诗三首》的字词比较难理解。学会用查字典、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学时,给足时间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方法理解词语。 丛书分析:本单元配套主题丛书《成长乐园》共选入18篇文章。经典诵读中还选入四首与秋天这主题相符的四首古诗。 丛书分为三个版块,以人文主题为主,以素养主题为辅组织文章,具体分析如下:第一版块“秋的踪迹”主要选取了不同作家如严涛、苏联作家尼·斯米尔诺夫等,他们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对秋天的独特感受。第二版块“秋日童话”以充满童趣的语言写出了红叶、霜这些秋天的景物在秋天里经历的趣事。第三版块“四季雨歌”写出了四季更迭,雨的不同特点。 单元教学目标1.认识35个生字,会写39个字、31个词语。 2.利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古诗。 4.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感受秋天的美丽。 5.积累与秋天有关的词语和优美的句子。 6.学习写日记。 单元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单元整体预习课,自学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第二课时:精品讲读课,精讲《古诗三首》。 第三课时:读写结合课,《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的原野》。 第四课时:预习指导课,《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 第五课时:略读实践课,《秋天的雨》+丛书《秋之神韵》《北大荒的秋天》。第六课时:略读实践课,《听听,秋的声音》+丛书《秋天》。 第七课时:组文阅读课,《秋天的味道》、《枫叶礼赞》、《秋天踏着车来了》。第八课时:习作指导课,学写日记。 第九课时:习作评改课,习作点评。 第十课时:单元整理课,语文园地二。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1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是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本教案由Word 软件制作,文件大小为 14 K,创作者将在文件内注明,已被网友下载次,受欢迎程度为级。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2 读交际要求 1、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提问,可以补充。 2、听了以后有什么想法,大家互相交流。 三、分组举行 1、调整座位,各小组围坐在一起。 2、教师巡视。 1、组内展示自己所画的名人像或图片,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故事的主人公。 2、小组评价,评出本组“故事王”、“最好听的故事”、“听得最认真的同学”。 四、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选出的“故事大王”名单,教师颁奖。 2、挑选几名荣获“故事大王”称号的同学给全班同学讲故事。 3、师生评议 五、畅谈感想 1、谈话:听了组内同学和“故事大王”讲的名人故事,大家有些什么想法? 3、教师小结

1、学生畅谈感想。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课时目标 1、要写清楚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2、要写值得写的事,并能从这件事看出熟悉的人的品质。 3、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学了这组课文,我们结识了好几位名人,他们或关爱自然,或平易近人,或善于思考,或诚实守信,一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我们大家也有许多熟悉的人,在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写的事,这次我们就来学着写一写。 二、明确任务,选材构思 1、指导学生明确本次习作要求要求: 板书: ① 写熟悉的人。 ② 语句要通顺。 ③ 用一件事来写。 ④ 抓住人物的特点。 2、教师随学生回答相应作评议和引导, (1)要准确概括人物特点 ⑵ 要写清楚事情地起因,经过,结果。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纸的发明》教学设计含反思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纸的发明》教学设计含反思【教材分析】 《纸的发明》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介绍了纸的发明经过,告诉人们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本篇课文是一篇说明散文,课文语言准确、简练,又不乏生动。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不乏生动形象,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可是三年级学生对表面现象感兴趣的程度远远超过其对内在的理解,所以要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文章的习惯,重视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和关键词语的理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习巩固词语,理解“创造”“改进”“粗糙”等词义。 2.根据要求和提示,提取关键信息,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3.读中感悟,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体会中国造纸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节约用纸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了解不同阶段人们记录的方式,说清楚纸的发明过程;

难点:理解蔡伦是经过前人总结的经验将造纸术传承下来,体会中国造纸术对于世界进步所起到的作用;养成节约用纸的习惯。 【教学准备】课件、麻纸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识记字词 1.多媒体出示学过的生字词,学生开火车检查字词情况,并对个别词语进行理解。 2.与学生共同回忆上节课所学。多媒体出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梳理文章脉络,理清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多媒体出示课后习题1表格中的信息,回忆造纸术的发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让我们深入的探究造纸术。(板书:造纸术)学生共同书空。 二、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1.学生自读第2自然段,四个人小组完成表格中的内容,讨论造纸术发明前的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是怎样记录文字的,并总结这些记录方式的不足和好处。 学生填写表格,并做以汇报。教师根据学生表述出示不同时期的文字记录方式图片。 【设计意图】学生要完成表格,需要学生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小组交流明白每个时段纸的不同发展特点,并提取相关信息才能写在表格中。在填写时能够增加学生的自主合作的能力,并且能够更好的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秋季(autumn,fall)是一年四季之第三季,是由夏季到冬季的过渡季节,阴历为7至9月立秋到立冬,阳历为9至11月,天文为秋分到冬至这一段时间。一起看看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欢迎查阅!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1 教学目标: 1、审美能力的培育,唤起学生宠爱大自然、宠爱生命的情感。 2、了解季节更替的自然现象,全方位地感知秋天。 3、学习创作画的表达方式,能大胆、直率地表现。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知“秋”,拓宽视野,学会创作的表现手段。 教学难点: 激活学生的创作灵感,直率表达,独特作画。 课前预备: 各种秋天的物品、油画棒、水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小伴侣们,今日老师要带来了很多东西,你们来看看都有什么? 师生:哦,(有稻子、柿子、南瓜、葡萄、红辣椒、苹果) 师:你们知道这些东西都是什么季节的? 生 师:这些东西都是秋季才会有的,秋天真是一个喜悦的、收获的季节啊。 除了这些,老师还觉察小伴侣们已经穿上了秋天的外套,秋天正悄悄来到我们身边了。原来,秋天来了。(课件:揭开课题) (二)、新授 师:小伴侣们在你们的记忆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 生:秋天很凉快 秋天有很多果实丰收了,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师:听了你们的描述老师觉得秋天是一个很美的季节。如今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去欣赏一下秋天的美景。 (课件欣赏秋天的图片) 秋天的景色真是太美了,那秋天是什么颜色的呢?老师这里有许多彩色卡片,小伴侣们能在这里面找到秋天的色彩吗? (生上台找并且贴) 师:秋天的色彩是最丰富的,真是美极了。很多画家都描绘了秋天的美景。如今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画家们笔下的秋天。 师:这幅画中画家画的是什么? 生 师:他的画中都有哪些颜色? 生 师:是用什么画的?有谁知道? 生 师:这幅画很特别,这是法国画家修拉的作品,叫做《大碗岛上星期天的下午》,这幅画是画家用油画颜料一点一点的点画上去的,我们把这样的画称为点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构想

第二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构想 【学习情境】秋天展览会 【归属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学习任务】留住秋之美 子任务一:赏秋 1. 贯穿活动,“发现秋天之美”:留意身边的事物,尝试写日记,学习运用有新鲜感的词句。 2.学习课文《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 子任务二:听秋 1. 学习课文《听听,秋的声音》 2. 仿写《听听,秋的声音》 子任务三:写秋 1. 分享自己写的秋,积累关于秋天的、季节的好词佳句。 2. 习作指导:写日记 【备课初设计】 《古诗三首》 板块一学习《山行》 1. 示范读《山行》,生跟读 2. 生自由读,读准字音,结合插图理解诗意 3. 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寒山,枫林,霜叶,红于二月花 4. 结合插图描绘画面。自由练说,抽生分享。 5. 齐读 板块二学习《赠刘景文》 1. 自由读,读准字音,想象画面 2. 抽生读,读出节奏 3. 讲解生字词 擎,雨盖,傲,残,犹 4.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是什么颜色的?对比前两句景物的颜色和后两句景物的颜色,你有什么发现? 前两句景物颜色偏灰暗,与后两句的“橙黄橘绿”形成鲜明对比。简单讲解该诗背后的故事,理解苏轼的豁达、乐观。 5.引故事,创情境,生齐读古诗 板块三学习《夜书所见》 1. 自由读,思考: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描写的是秋天? 2. 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心情读这首诗?为什么? 板块四对比联结,感受诗人笔下的秋 1. 小组讨论:三首诗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 2. 小组汇报,师总结 3. 小诗联动

根据古诗内容,仿写诗歌 金秋的阳光,洒在_________。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板块一直接导入,课题质疑 1. 出示课题,指导读好课题 2. 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3. 回顾:阅读时,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猜测它的意思? 联系上下文,组词拓展,想近义词,结合插图,练习生活实际,查字典…… 板块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 教师范读,生轻声跟读,在不理解的词语旁边画上问号 2. 抽生分享自己有困难的词语,请生答疑解惑,分享理解词语的方法,指导读好相应句子。(对于大家都没法解决的词语,后置) 3. 学习新词:凌乱、熨帖、增添、规则 板块三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1. 默读课文,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句子用波浪线勾画出来 2. 抽生分享,感受梧桐叶的美 3. 通过学习,你觉得文中的梧桐叶为什么是美的?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4.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过程与方法: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借助图片和关键词体会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能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背诵并能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 能借助图片和关键词体会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 (1)通过查阅字典认识本课生字,理解古诗题目意思。 (2)搜集有关古诗中描绘枫林、霜叶、橙橘、梧叶、促织、篱落等词语的资料,如图片或者视频等。 (3)搜集三首古诗作者的简介,对他们有个简单的了解。 (4)能把古诗正确流利地读通顺,再有感情地诵读。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你喜欢读古诗、背古诗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可以用最

简练的语言表达出诗的境界。四季皆入诗,四季皆入画,你能从你了解的古诗中找出描写四季的诗来背一背吗? 生1:老师,我知道一首描写柳树的古诗: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生2:孟浩然的这首《春晓》千古流传,朗朗上口,我最喜欢了。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2.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这两首诗都是描写春天的,可是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描写秋天的古诗,看看诗人眼中的秋天是什 么样的。 3.我们先来看第一首古诗《山行》,《山行》中的“行”是什 么意思呢?题目的意思就是在山上行走。(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 (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全单元教案完整版

第二单元 本单元以“金色秋天”为主题,由四篇课文组成。三篇精读课文《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一篇略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和 “习作:写日记”以及“语文园地”。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本单元3篇精读课文和1篇略读课文的内容都和秋天有关联,每一篇课文都有浓浓的秋意,无论是 秋山、秋雨、秋色还是秋天的声音,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教学本单元应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带来的好处或收获,初步了解可以调动多种感官观察秋天的美丽风景。三篇精读课文的教 学要着重引导学生体会“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带给我们的方便。“习 作:写日记”让学生掌握日记的格式、内容,明白写日记就是把一天的所见、所 闻、所感,真实、明白、通顺地记录下来。“语文园地”,让学生学会运用各种 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内容课时内容简说教学要点 古诗三首 3 《山行》中,诗人眼中的秋天并不是萧瑟的, 而是满目艳丽,给人美的享受。《赠刘景文》 中描写了秋末的景色,诗人也没有用悲秋的 文字,而是用橙子和橘子艳丽的颜色,描绘 了一幅硕果累累的秋收景象。《夜书所见》 通过对儿童挑促织的描写引起对家乡的思 念,对亲人的思念。 1.会认35个生字,会写39个生字。掌 握多音字“挑”。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 要内容,背诵三首古诗以及《秋天的 雨》第2自然段。默写《山行》。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秋 天的美好,在朗读、理解中积累语言; 并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对秋天的 喜欢和赞美。 铺满金色 巴掌的水泥道2 本篇课文描写了在上学的路上那条铺满金 色梧桐树叶的小路。一条普通的小路,在作 者的描绘下,成了一条令人向往的小路,一 条有趣的小路,使整篇文章充满了童趣。 秋天的雨 2 本文是抒情散文,题目是写秋天的雨,其实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8、卖火柴的小女孩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9个生字,掌握4个多音字,会写13个字,能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 会认9个生字,掌握4个多音字,会写13个字,能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板书课题 1.同学们,你们的大年夜是怎样过的?(学生畅所欲言)在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笔下,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却有家难归,在寒冷的街头卖火柴。小女孩有着怎样的命运?在这个大年夜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那个风雪交加的大年夜。 2.板书课题:卖火柴的小女孩 二、检查预习,激起兴趣 1.本文的作者是谁?你对作者有哪些了解?(指名学生说) 2.学习生字、词语。 (1)检查预习情况,指名读生字,师生正音。 (2)讲字形,用彩色笔标出易写错的笔顺。 (3)“开火车”读生字,边读边写,识记生字,组词语。(师重点指出“挣、几、晃、喷”是多音字,在文中分别读zhèng、jī、huǎng、pèn) 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每人读一段,读后评议。 4.读书感悟。 (1)通过读课文,你觉得哪个词可以用来形容小女孩的处境?(可怜) (2)小女孩可怜在哪里?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3)你对文中哪些句段印象最深刻?(分小组交流) 三、读中感悟,理清脉络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围绕主题,简单概述课文所讲述的故事。 (先叙述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讲小女孩为了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了。) 3.理清故事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三部分,并提炼标注:①悲惨生活②美好幻象③冻死街头 四、创设情境,唤起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 1.认真听老师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然后指名说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小女孩很可怜,小女孩太悲惨了,小女孩在人世间没有人关爱……)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读这部分内容,小女孩目前的处境是怎样的?结合具体的语句,引导与汇总。 (非常寒冷,非常饥饿——赤着脚走路,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蜷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人情冷漠,痛苦孤独——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爸爸一定会打她的。)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铺满金色巴 掌的水泥道的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教案「篇一」 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一夜秋风、秋雨后,天开始放晴,一片片金黄金黄的梧桐树叶落在了水泥道上,为水泥道增添了美感。字里行间流露着“美的发现”,表达着“美的情感”。教案设计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来体会水泥道之美。通过反复诵读,想象文字所描绘的优美画面,体会语言文字使用的优美。能仿照课文或“阅读链接”进行读写结合,以读促写,鼓励学生观察周围景物,从而去发现美、记录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字卡、词卡。 2.准备梧桐树叶。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搜集描写秋天的好词好句。 2.寻找能体现秋天的美丽的事物。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实物,导入新课 1.(出示梧桐树的叶子)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叶子吗?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片叶子像什么吗?

2.是啊,在作家张秋生的眼中,这梧桐树叶就像是金色的小巴掌。(板书:金色巴掌)那铺满这样叶子的水泥道会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 3.板书补全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由实物引出,唤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 1.引导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读一读,也可以问问同桌,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合作,学习生字。 (1)自由读一读要求会认的生字,口头给生字组词。 (2)与同桌交流,自己认为哪个生字比较难认,交流识记方法。 (3)拿出生字卡片,同桌互相考一考。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课件出示词语,其中生字是带拼音的。开火车读这些词语,要求读准字音。 wāyìnlínɡzēnɡzōnɡxuē 水洼脚印凌乱增添棕色雨靴 (2)课件中的词语去掉拼音,请同学读一读。 (3)抽读、开火车读字卡。教师强调:“增、棕”是平舌音。 洼印凌增棕靴 (4)你认为哪些生字比较难认?其他同学有哪些好方法呢? (5)归类识字:“洼”,可先出示学生已经认识的“娃、蛙、挂”等熟字,通过比较偏旁,进一步体会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征。 (6)教师适当点拨:“靴”“棕”可以借助插图理解。 靴:你都见过什么样的靴子?(课件出示图片:皮靴、雨靴) 4.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请学生来读一读。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备课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名人故事为专题,将导语、课文、语文园地、课后练习等内容系统、完整地组织在一起。安排了《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三篇精读课文,《我不能失信》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灰雀》、《小摄影师》分别讲述了列宁、高尔基和孩子之间发生的故事,《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记叙了李四光和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课文展示的不是他们作为革命家、文学家和地质学家的丰功伟绩,而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正是在这些平凡的小事中,体现出了他们崇高、美好的品质。这正是编者安排的巧妙,生动有趣、发人深省的故事代替了冗长枯燥的说教,让学生通过这些故事去探寻名人足迹,感受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从而受到启迪。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挥整合优势。每个教学环节都要突出单元主题。在阅读教学中,要使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习作等训练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本组的导语中,明确提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收集一些名人的故事,更多地了解他们”的要求,此外,在《灰雀》课后,学习伙伴的泡泡中也作了相应的提示。这些内容的安排,是为了“语文园地”中“口语交际”的顺利进行所做的准备工作。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组课文都是人文内涵极为丰富的课文,如何结合文本特点落实新课程理念,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呢? (一)引导学生主动感知──蓄情待发 本组课文讲的都是一个个名人故事,从内容上讲能够吸引学生阅读,学生在老师还没讲到这些课文时,大部分学生已经读过了。这就为后面的学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教学时,我们可以首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在自读中,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引导学生说出文章大意。 (二)引导学生主动感悟──融情共鸣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 单元分析: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秋天的美景”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由《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四篇课文组成。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既是对借助图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等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的回顾,也是在此基础上的延展和提升,旨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选择合适的方法,并逐步做到迁移运用。习作要求是“学习写日记”,旨在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初步学习积累习作的素材,并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4 古诗三首 犀浦镇实验学校 教材分析: 《山行》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 《赠刘景文》通过描绘秋末冬初“荷尽、菊残、橙黄橘绿”的景致,既赞美了秋天,也突出了菊花、橘树傲霜凌寒的坚贞气概,间接表达了诗人苏轼对友人刘景文的敬佩和勉励之情。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教学目标: 1.认识“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3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首古诗,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古诗中描绘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山行》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引导学生形成单元整体印象,从单元整体学习目标过渡到课文学习。 2.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三首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情境。 3.课件出示《山行》。齐读诗歌,理解诗题。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 2.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课件出示阅读交流的要求。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含习作、语文园地)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以“金秋时节”为主题,编排了《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秋天别样的风景。《古诗三首》是古代诗人眼中的秋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深秋时节铺满落叶的水泥道美景;《秋天的雨》从多角度描绘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听听,秋的声音》描写了秋天里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每一篇课文都有浓浓的秋意,无论是秋山、秋叶、秋雨还是秋天的声音,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时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教学要点 字词识写◎认识34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39个字,会写29个词语。 ◎书写要规范,做到横平竖直,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书写时注意执笔姿势。 语言积累◎能用词语来形容四季的不同,主动积累描写四季的词语。◎积累与秋天有关的词语。 ◎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背诵3首古诗,背诵《秋天的雨》第2自然段。默写《山行》。 阅读理解◎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中难懂的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

4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首古诗。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背诵3首古诗,并能默写《山行》。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径、斜”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斜、霜”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山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