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范文三篇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范文三篇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范文三篇

导读:本文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范文三篇,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

《生活在民主国家》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树立热爱社会主义民主的意识,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能力目标:提高在生活中感受民主政治氛围的能力,逐步形成民主习惯。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民主发展历程,知道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明确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特征是人民当家作主,了解社会主义民主的形式和制度。

二、教材分析

本框所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法律与秩序”,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3.1“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增强宪法意识”;3.4“增强公民意识”。

本框由“民主的足音”和“新型的民主”两目组成,通过中国人民追求民主的曲折历程,说明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已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以此为基础,阐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形式及制度保障。本框是从国家层面阐述社会主义民主。

三、学情分析

学生受年龄所限,参与民主实践的机会较少;受知识所限,对民主政治生活了解较少。虽然学生民主意识有所觉醒但缺乏完整的认知。故此,九年级学生需

进一步了解我国人民追求民主的历程,了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形式及相关制度,帮助学生树立热爱社会主义民主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

任务1:什么是民主

指导反馈:

[镜头回放]:九年级(1)班要推出五名品德之星,同学们热情地议论起来。

甲:班主任直接指定多省事啊!

乙:让咱们班五个小组长各推荐一名就行了。

丙:这得经过全班投票选举、民主产生。

[学生思考、交流]:你认为哪种方式最公平、最被大家认可?说说理由。

[小结]:丙同学提出的民主投票评选方式最公平,体现的是一种民主思想。

任务2:中国人民追求民主的历程是怎样的?

反馈指导:

[阅读教材]p31、32、33页的内容

[小组交流、讨论]

(1)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追求民主进行了哪些探索?

(2)这些探索的结果如何?

(3)中国人民探索民主的道路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小结]: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艰难探索,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当家作主。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任务3:如何认识新型的民主

反馈指导:

[阅读材料]3则

材料1: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产生与构成

据统计,出席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共2980名,他们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选举产生。其中少数民族代表438名,占代表总数的14.70%,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与十二届相比,妇女代表742名,占代表总数的24.90%,提高了1.5个百分点;一线工人、农民代表468名,占代表总数的15.70%,提高了2.28个百分点;专业技术人员代表613名,占代表总数的20.57%,提高了0.15个百分点;党政领导干部代表1011名,占代表总数的33.93%,降低了0.95个百分点。由此看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保障了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

材料2:人大代表依法提出议案

依法提出议案,是代表行使代表权利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方面。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共收到代表议案325件、建议7100多件。代表建议关注较多的话题主要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大精准脱贫力度,加强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医疗、教育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等。

材料3:政治协商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

重要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立法机关,要对国家重大问题依法决策,而在决策之前需要听取各界意见。政治协商会议进行充分协商,通过建议和批评发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作用。十二届政协会议期间,政协委员、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各专门委员会,紧扣国家发展提出议案。经审查,立案23975件。截至2018年2月20日,99%的提案已经办复,大多数提案的建议得到采纳或正在落实。

[小组讨论]

(1)材料1、材料2说明了什么?

(2)政治协商会议的作用是什么?

(3)你知道哪些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班选出一名小记者采访各组,就小组讨论的问题交流,小记者简单总结。

[小结]

(1)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2)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协商民主可以推动人民内部各方面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中进行充分协商,使决策尽可能取得一致意见。

(3)我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基层群众自治等。

五、板书设计

生活在民主国家

1.民主的足音

(1)什么是民主

(2)追求民主的历史进程

(3)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2.新型的民主

(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是人民当家作主

(2)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3)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4)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走向共同富裕》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关心改革,树立改革精神,追求共同发展,自觉为实现共同富裕添砖加瓦。

能力目标:通过案例分析,理解经济新常态的相关政策;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现象,增强对财富的认识,正确地使用财富。

知识目标:知道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点;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充分认识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了解共享发展成果的措施和意义。

二、教材分析

(一)课标要求

“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二、认识国情、爱我中华”2.4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知道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要求。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整体围绕“富强”展开学习,“富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首位、基础,而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之路。因此在了解改革开放进程、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点;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充分认识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了解共享发展成果离不开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实保障。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理解我国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三、学情分析

本框学习中,学生通过已有认知能够列举出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部分典型问题,如环境、住房、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运用已有分析能力能够推断出这些问题所产生的影响,从而产生对如何解决,即如何共享发展成果的学习的渴望。

但深化改革原因中“经济新常态”“区域协调发展”两部分内容距离学生生活较远,理解有一定困难,教师需考虑不同层次学生认知能力,把握授课深浅尺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对联,猜横批

上联:天下皆贫我独富,我富也贫;

下联:天下皆富我亦富,此为真富。

横批:共同富裕,引出课题

(二)讲授新课

教学环节1:分析材料,探究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

材料一:主要矛盾变化啦

党的十九大开幕式上,总书记做出全新判断: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思考:(1)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分析主要矛盾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变化体现了什么?

教师总结:是对五年来中国发展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深刻总结,也是对40年来改革发展成果的历史回应,更是对未来中国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的精准定位。

(2)为了更好解决新主要矛盾,我们该如何做?

将改革进行到底,推行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和军事以及党的建设等领域的改革,即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

材料二:绿色时代靠什么

阅读教材第10页“探究与分享”。分组交流思考国家电网公司为什么主动进行战略调整、转变发展方式?

教师讲述: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知识拓展: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40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

阶段。

材料三:农村发展变化大

阅读教材第10-11页“探究与分享”。思考回答:

(1)从他们的对话中,你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哪些巨大变化?

(2)我国农村发生巨大变化,为什么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它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创造了哪些发展机遇?

师生共同梳理:

(1)农村经济加快发展,村民收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多,社会保障措施到位,村民生活水平提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得到发展,城乡差距正在缩小;义务教育得到普及,文化事业加快发展等。

(2)目前我国还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能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梳理归纳:对待改革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

(1)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2)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3)不断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

教学环节2:从现实中来,列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寻“共享发展”的原因

活动方式:出示问题,分组讨论并汇报

师生共同归纳:

从决策中看,“共享发展结果”的措施

改革开放40年间,中国发展取得了巨大飞跃,人民的物质生活从短缺走向富裕,从贫困走向小康,创造了世界历的发展奇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以及共享发展成果的原因及措施有了新的认识。知道了党和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同时,明白我们应该关心改革,树立改革精神,追求共同发展,立志为实现共同富裕添砖加瓦。

五、板书设计

二、走向共同富裕

1.改革进行时

(1)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

(2)对待改革的态度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2.共享发展成果

(1)共享发展成果的原因

(2)共享发展成果的措施

《创新改变生活》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自觉树立热爱科学的精神,努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观念;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立志

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贡献。

能力目标:通过感受创新,提高对创新的认识,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尽自己的力量推动创新发展。

知识目标:知道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认识创新的重要性;理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实意义。

二、教材分析

(一)课标要求

“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二、认识国情、爱我中华”2.3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现状,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认识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围绕“创新”展开学习,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激励人人皆可创新。

本框《创新改变生活》主要强调创新的作用及必要性,使学生感受到现代生活创新无处不在,创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创造着人们的生活,引导学生自觉树立热爱科学的精神,同时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立志为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等努力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创新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全面认识创新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创新改变生活”十分认可;具有较强烈的表现欲,通过参与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这为本框学习提供了较有利的条件。

但是,学生享受着科技创新带来的成果的同时,对于创新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深化;对于技术创新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其他领域的创新,如知识创新、制度创新缺乏了解;九年级的学生很难把创新与责任及国家发展相联系,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培养创新精神动力不足。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场小调查:你有过丢失家门钥匙的经历吗?

你有过因忘带钥匙而徘徊在家门口的经历吗?

播放广告:《开启智慧生活第一步》—智能锁

补充播放:《智能生活的一天》

想一想:“智慧生活”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科技创新已经悄然进入到我们每个家庭,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创新让生活更美好。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创新这个话题。

(二)讲授新课

1.感受创新

教学环节1:材料分析,创新理念来源于哪?

材料:2018年2月7日,湖南省益阳市第39届青少年创新大赛启动仪式在赫山万源学校举行,一个个充满奇思妙想的作品让人眼前一亮。剥莲子的“锤莲籽套环”、多功能家用侍花器、环保扫把、简易乡村山泉来水管疏通器;雨天

夜行不方便,在伞上装上LED灯,通过红外感应原理控制灯的照明;人工模拟雌黄脊竹蝗的声音,诱使雄蝗达到指定区域灭杀……让人印象深刻。

学生归纳:这些创新理念都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创新。创新使生活更美好。

教学环节2:回顾你的创新经历,分享你的创新乐趣

阅读P15探究与分享,思考讨论:在生活中,你是否体验过这样的创新乐趣?请与同学分享你的创新故事。

师生共同归纳: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创新点燃激情,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活力。创新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让我们勇敢面对挑战,激发潜能,超越自我。

教学环节3:手机APP的强大功能,让我们拥有不一样的生活

活动形式:分组列举并推荐:5个好用到哭的APP

师生共同归纳:手机APP可以让出行的人更快更准确地找到目的地;可以让无钱医治的病人短时间内抽到善款;可以让需要练习口语的人通过网络与远在异地的外教对话学习;可以让爱美的人修出自己满意的照片……

讨论:“创新只是满足个人兴趣,与大众的幸福生活有无关”,你认同此说法吗?(结合手机APP功能一例进行分析)

教师归纳:创新不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兴趣,很多创新改变了社会生活,为大众带来福利,让生活因创新变得更加便捷、舒适和丰富多彩。

2.创新引擎

教学环节4:呼唤创新。

小组展示3次科技革命成果,并讨论

请学生用图片、故事或影像回望人类历的3次科技革命,讨论科技、创新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

归纳:(1)回顾人类文明史,创新始终贯穿其间,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2)时代发展呼唤创新。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

教学环节5:创新发展

通过以下两组数据,试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数据一: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排行榜发布:中国排名第22位,向创新性国家行列稳步迈进

数据二:2017年,中国全球创新指数在国内市场规模、知识型员工、本国专利申请、高技术出口、创意产品出口等多项指标排名靠前,8个指标居于全球首位。同时,中国创新效率表现突出,位列全球第3位。

师生共同总结:创新发展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国运所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

教学环节5:改革创新

(1)阅读教材第18-19页“探究与分享”。

(2)思考:深圳是一座因改革而生、因创新而兴的城市。从深圳的发展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3)师生共同总结:(1)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更加呼唤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改革创新推动中国走向富强。(2)中国正走在通往强国富民的创新路上。

阅读教材第19页“拓展空间”。

围绕以下辩题,在班级举行辩论会。

正方辩题:人工智能迅猛发展,总有一天会超越人类智能。

反方辩题:不管人工智能如何发展,都不可能超越人类智能。

提示:反方辩题是正确的。

(三)思维拓展:创新责任

有人说,我们年纪小、知识能力不够,搞科研小发明,只能玩儿玩罢了,没有什么有价值的创新,参加这种活动意义不大,对科技强国梦的实现起不到什么作用。你认同此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

小结: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和科技素养与国家科教兴国梦休戚相关;我们应树立科技创新需要我的责任意识。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2021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1 延续文化血脉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热爱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能力目标:描述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及力量;列举中华文化的内容;提升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中华文化的产生、内容和意义;知道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丰富内涵,了解中华传统美德产生的影响,知道如何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分析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积极适应社会发展”“认识国情,爱我中华”。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帮助学生认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熠

熠生辉,对一个民族而言,其根基在于文化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形成了代代相处的美德。 (二)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中华文化的力量 教学难点: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 三、学情分析 当今时代,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不断深入,学生对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较浅,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对于中华文脉的延续链条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印象。九年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力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华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 四、教学过程 导入: 【阅读资料】 “干支纪年与二十四节气” 提问:你能说出“二十四节气”或者唱出“二十四节气农事歌”吗? 与同学讨论,为什么“二十四节气农事歌”流传至今? 1.中华文化的产生 教师归纳:中国人民勤劳智慧,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道德与法治》九年级《共圆中国梦》教学设计优质范文(3篇)

《道德与法治》九年级《共圆中国梦》教学设计优质范文(3篇) 《道德与法治》九年级《共圆中国梦》教学设计优质篇1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实现中国梦的途径。 教学难点:我们自信的源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袁隆平曾说到他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我的梦里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稻粒有花生米那么大。另外一个就是,我希望我的水稻亩产1000公斤梦早日实现。 袁隆平水稻亩产1000公斤梦已经实现,他的梦想是靠什么实现的呢?说说你的梦想。 提示:实干才能梦想成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圆梦大舞台 (一)实现中国梦的途径 1.材料呈现: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正式提出于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也就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中国梦实现的途径有哪些? 2.小结:(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2)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3)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4)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二)演绎自己的美丽人生 1.课堂活动: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 九上教案 创新永无止境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教案,创新永无止境本文收集整理了三篇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创新永无止境》教案,内容全共十七页。文档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等进行了详细阐述,希望大家喜欢这份文档。 第一篇《创新永无止境》教案

第二篇《创新永无止境》教案 创新永无止境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性看待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自觉提高创新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感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氛围,自觉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二)能力目标 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三)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的科技创新发展状况,认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和举措。 2.知道人人皆可创新,人人皆能创新。 3.知道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知道如何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建设创新型国家。 (二)教学难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021年1月30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我国在三代\核\电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前列,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之后真正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核\电\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跻身世界第一方阵,向建设核\工\业强国迈出坚实一步。 教师:听到这则新闻,大家有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新型国家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今天就让我们延续上节课的话题,学习《创新永无止境》的相关内容。 【讲授新课】 (一)创新强国 展示自学目标,让学生预习教材内容,并在教材中标出问题答案。 1.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 2.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 3.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教育? 4.我国为什么鼓励万众创新? 5.创新有哪些表现? 活动一: 1.请列举我国近年来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成就。

精选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3篇

精选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3篇 凝聚价值追求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作用;认识民族精神是凝聚各族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达成价值认同与共识。 能力目标:用实际行动弘扬民族精神;提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特点,体会其伟大作用;理解构筑中国价值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分析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积极适应社会发展”“认识国情,爱我中华”。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 本课作为第五课的第二框,在了解了中华文脉的作用与发展,中华美德的内涵及影响的基础上,继续学习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具有传承性与时代性,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沉淀与凝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精神在当代的集中体现。深刻领

会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的现实需要,也是培养青少年形成思想共识的必要之举。 (二)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民族精神的伟大作用 教学难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学情分析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和多元文化深入发展,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了解只停留在为数不多的英雄人物身上,尚缺乏对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的理解。生活在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的今天,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受到诸多挑战,学生可能出现价值观盲目认同,对青少年而言,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崇尚英雄】 英雄,是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英雄,是平常日子鞠躬尽瘁……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提问:结合你看过的文艺作品,说一说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体现“中华民族脊梁”的英雄人物或故事有哪些? 1.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 教师归纳:古往今来的民族英雄是无比珍贵的富矿,他们身

初中道德与法治人教九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 文明与家园共筑生命家园 教案 省赛一等奖

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 第2课时共筑生命家园 【重点难点】 教学质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表现。 教学难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影响,坚持走绿色开展道路。 一、导入新课 出示PPT (1—3):呈现“共筑生命家园”的内容。 问题:看了这段视频,你获取了什么信息? 引导总结: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共筑生命家园”。 二、新课讲授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2)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开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人类作为自然的一局部,也有责任防止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 (3)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开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 (4)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生态兴那么文明兴,生态衰那么文明衰。 2.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开展,建设生态文明。 (1)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开展,建设生态文明,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那么、以可持续开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2)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坚持创亲协调、藁色、开放、共享的开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开展。 (二)坚持绿色开展道路 1.如何处理好经济开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1)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开展生产力,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2)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如果金山银山要以失去绿水青山为代价,那么宁可要绿水青山,也不要金山银山。 2.如何坚持走绿色开展道路? (1)坚持绿色开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开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2)走绿色开展道路,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开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 (3)走绿色、循环、低碳开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让绿色开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4)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只有实行最严格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4.1《夯实法治基石》教案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 第1课时夯实法治基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和认识法治的含义、要求、作用及意义,知道全面依法治国的新蓝图。 2.能力目标:提高和增强学生依法办事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主人翁意识,关心国家的法治生活和法治建设;树立法治意识、依法办事意识、依法律己意识;认识法治的重要性,自觉维护法治权威。 【教学重点】 选择法治道路 【教学难点】 描绘法治蓝图 【教学环节】 一、漫画导入 【多媒体呈现】 教师点拨:漫画一和漫画二共同说明了法律和法治的重要性。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实行法治既需要实行良法之治,也需要实行善治。我们要夯实法治之基,凝聚法治共识,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二、探究新知 (一)选择法治道路 活动1 名言赏析 【多媒体呈现】 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 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立法以典民则祥,离法而治则不祥。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问题:(1)以上材料共同强调了什么的重要性? (2)你认为什么是法治?法治有什么重要作用? 要求:小组内互相交流并讨论探究达成共识。 教师小结:法治能够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法治对实现强国富民,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多媒体呈现】 1.法治的含义 2.法治的作用 活动2 问题探究 【多媒体呈现】 材料一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坚持立改废释并举,着力提高立法质量,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充分发挥立法的引领和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2单元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2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 第三课追求民主价值 第1课时生活在民主国家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理解社会主义民主;如何参与民主生活。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分成五瓣的圭叶村“民主理财章” 贵州省锦屏县平秋镇圭叶村,因一枚由本村村民发明刻制的“公章”而闻名全国。他们将刻有“平秋镇圭叶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字样的印章分为五瓣,分别由四名村民代表和一名党支部委员掌管。村里的开销须经他们中至少三人同意后,才可以将其合并起来盖章,盖了章的发票才可报销。这枚印章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公章”。 思考:“史上最牛公章”体现出了村民什么思想?(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 提示:民主思想。这枚公章与其他财务审核公章不同的是,多了“民主”二字。它的出现应该是当地村民民主意识萌生和发展的产物。这节课我们来一起探讨民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民主的足音 (一)民主的价值及其实现 1.材料呈现: 材料一:黄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尚书·五子之歌》

材料二:桀纣之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孟子·离娄上》 材料三: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道德经》 2.教师讲解:“民惟邦本”,直接的意思是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这一思想反映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相互依存关系;“政得其民”,直接的含义是治理国家要得到人民的认可。“以百姓心为心”,直接的意思是说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 3.活动:小记者采访:选一名同学担任小记者,采访同学们对民主的看法,对同学们的观点进行分类整理。也可以结合平时班级的各种管理发表对民主的看法。 4.小结:民主在价值上要求大多数人当家作主,民主价值的实现要靠民主形式和民主制度的建立。一个国家选择走什么样的民主道路,取决于它的具体国情。 (二)中国人民追求民主价值的历史进程 1.材料展示:民主的起源 材料一:“民主”起源于古希腊,本义是“人民的统治”;古希腊的民主的形式是直接选举;民主的提出是和“专制”相对应。 材料二:中国近代民主进程的探索 (1)近代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郑观应指出:“欲张国势,莫要于得民心;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 (2)维新派人物康有为认为:“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梁启超认为:“国之强弱,悉推原于民主。” (3)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认为:“民权发达,则纯粹之民国可指日而待也。” (4)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提出“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建立“民主政权”的探索之路 (1)土地革命时期江西瑞金的中华苏维埃。 (2)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建立“三三制”政权。 (3)新民主主义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4)“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受践踏。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范文三篇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范文三篇 《生活在民主国家》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树立热爱社会主义民主的意识,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能力目标:提高在生活中感受民主政治氛围的能力,逐步形成民主习惯。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民主发展历程,知道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明确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特征是人民当家作主,了解社会主义民主的形式和制度。 二、教材分析 本框所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法律与秩序”,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3.1“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增强宪法意识”;3.4“增强公民意识”。 本框由“民主的足音”和“新型的民主”两目组成,通过中国人民追求民主的曲折历程,说明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已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以此为基础,阐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形式及制度保障。本框是从国家层面阐述社会主义民主。 三、学情分析 学生受年龄所限,参与民主实践的机会较少;受知识所限,

对民主政治生活了解较少。虽然学生民主意识有所觉醒但缺乏完整的认知。故此,九年级学生需进一步了解我国人民追求民主的历程,了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形式及相关制度,帮助学生树立热爱社会主义民主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 任务1:什么是民主 指导反馈: [镜头回放]:九年级(1)班要推出五名品德之星,同学们热情地议论起来。 甲:班主任直接指定多省事啊! 乙:让咱们班五个小组长各推荐一名就行了。 丙:这得经过全班投票选举、民主产生。 [学生思考、交流]:你认为哪种方式最公平、最被大家认可?说说理由。 [小结]:丙同学提出的民主投票评选方式最公平,体现的是一种民主思想。 任务2:中国人民追求民主的历程是怎样的? 反馈指导: [阅读教材]p31、32、33页的内容 [小组交流、讨论] (1)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追求民主进行了哪些探索? (2)这些探索的结果如何? (3)中国人民探索民主的道路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小结]: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 道德与法治教案 教材: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教学目标: 1. 了解道德的概念,认识到道德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学习了解法治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3.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重点: 1. 道德的概念和作用。 2. 法治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教学难点: 1. 了解道德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 学习如何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 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5分钟) 通过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 你认为什么是道德? 2. 道德对个人和社会有什么重要性? 二、知识点讲解(10分钟)

1. 道德的概念和作用。 2. 各种道德规范的意义和作用。 三、案例分析(15分钟) 1. 给学生提供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涉及到的道德问题。 2. 让学生围绕这些案例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小组活动(15分钟)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道德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2. 学生通过采访调研等方式,找寻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并分析其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和作用。 五、讨论总结(10分钟) 1. 学生按小组为单位,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2.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并归纳出道德和法律法规的作用和意义。 六、课堂练习(10分钟) 针对教材中的相关习题进行讲解和答疑,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堂作业(5分钟) 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扩展和应用所学知识。 八、课堂反思(5分钟)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之处,并提出对下节课的期待和建议。

教学资源:教材《道德与法治》、案例材料、习题。 板书设计: 道德与法治 道德 - 概念 - 作用 法治 - 基本内容 - 原则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道德的概念和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同时,通过让学生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调研和研究,深入理解法治的基本内容和原则。通过充分的讨论和思考,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在下节课中,需要继续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道德和法治的重要性,并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倾听自然的声音第八课地球的叹息第2框空气污染教案人民版(优秀范文5篇)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倾听自然的声音第八课地球的叹息第2框空气污染教案人民版(优秀范文5篇) 第一篇: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倾听自然的声音第八课地球的叹 息第2框空气污染教案人民版 空气污染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第二声叹息的原因。 2、了解现今地球大气层的状况,分析探究空气污染的只要原因。 3、从实际出发保护大气层。 4、理解现今所提出的“节能环保”、“低碳环保”理念。 5、积极行动起来,治理大气污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弄清楚了地球的第一声叹息和所得的“头发”脱落病症的根源——森林的砍伐、植被破坏带来的生态危机。提醒人类要刻不容缓地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环境,恢复绿水青山。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地球面临第二个严重环境问题——空气污染。 二、新课讲授 (一)空气污染的危害性及产生的原因 1、指导阅读p84-85页内容,探究:(1)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是谁? 点拨:人类。人类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燃烧大量的石化燃料,向空气中排放大量有毒废气。 当然也有自然因素,如火山爆发、森林火灾、岩石风化等; (2)大气污染会给生态环境带来哪些严重后果?①破坏臭氧层,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②出现酸雨,侵害农作物,产量下降。③造成工农业的经济损失;④造成雾霾天气等。 (3)空气污染给人类健康带来了什么危害?点拨:本活动旨在让人们认识到人类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和后果。进一步认清污染是人

类造成的,人类应该反思。激发我们关爱地球、感激地球、保护地球的情感。参考答案:①破坏臭氧层,使人类的皮肤病(特别是皮肤癌患者)增多; ②大气的严重污染会导致人类的心血管疾病、哮喘、肺癌等疾病的发病率提高;③形成雾霾天气,导致人们出行困难甚至发生安全事故等。 (4)人们明明知道在污染的空气中呼吸有害,为什么还要污染空气呢? 点拨:人类为了满足物质上的需求,大力发展经济,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加上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5)你知道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吗? 人类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燃烧大量的石化燃料,任意排放不经处理的工业废气;城市里日益增加的汽车排放的尾气;建筑工地产生的尘埃;农村焚烧垃圾和秸秆等等。 核实验爆炸、核泄漏等。 (6)讨论交流: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人开始买车,私家车越来越多。一些人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它能促进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但也有一些人担心,私家车的增多会加重大气污染,应该限制私家车的发展,多发展更有环保效益的公共交通。 你赞同哪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我赞同应该限制私家车的发展。多发展更有环保效益的公共交通。理由:因为私家车占用道路、土地等社会资源,承载人数少,人均排放污染物远远高于公交车,而公交车不能只是在城市应用,国家还应该将公交车开向农村,尽快实行“城乡一体化”。使人们的出行更方面、更快捷、更舒适、更环保。 国家应该有序发展汽车工业,不盲目发展,要加快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发展太阳能汽车和混合动力车,做到环保、低碳与交通便捷双赢。 (二)大气污染防治

精选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3篇

精选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3篇道德与法治教案 第一篇:《推动道德建设,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导语:道德建设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尤为关键。本教案旨在通过课堂教学和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道德概念,明白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2.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道德问题,形成合理的判断和行为。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和道德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品德观念。 2. 难点:区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引导学生正确处理道德问题。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素材:道德与法治教材、案例分析材料。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讨论小组等。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反思 第二篇:《了解法治,做遵纪守法的公民》 导语:法治是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石,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教案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法治、认识法律,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法治的概念和基本原则,了解国家法律制度。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形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法治的敬畏和崇尚,增强法律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法治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2. 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素材:法治教材、法律案例。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小组讨论等。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反思

第三篇:《树立正确的诚信观,维护社会公正》 导语:诚信是社会成员应该具备的重要品质之一,培养学生正确的诚信观念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本教案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观,维护社会公正。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诚信的含义和重要性,明白诚信与个人发展和社会公正之间的关系。 2. 能力目标:能够识别和分析违反诚信原则的行为,能够正确处理诚信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公正正直的品质和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培养学生正确的诚信观和公正意识。 2. 难点:引导学生运用诚信原则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素材:道德与法治教材、案例分析材料。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讨论小组等。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复习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感和归属感;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道德修养: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环保意识,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法治观念: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健全人格:理解个人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系,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热爱生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良好的心理品质。 责任意识:热爱祖国,关心社会,敬畏自然,形成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观,养成爱好环境的习惯,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增强责任意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构建知识体系,夯实基础,掌握重要考点,培养良好的复习习惯 难点:辨识易混易错,掌握答题技巧,提高学生归纳总结和应试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从知识层面,看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较多有关我国国情的知识,有了较为扎实的知识基础。从个人能力看,学生通过前面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需要通过本次复习课形成更清晰的知识体系以及一些中考题型的解题方法。 四、课前准备 学生自主梳理知识,构建单元思维导图 准备教材、复习资料、单元复习资料单 五、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聚焦亚运,走进文明 播放视频:1分钟定格杭州亚运会开幕式高燃瞬间 观看视频,谈谈你的感受? 杭州亚运会,它不仅仅是一场精彩绝伦的体育盛会,更是一个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展现伟大民族精神、观察中国科技创新、彰显中国发展理念、体现中国大国担当的重要窗口。本节课,让我们一起复习九上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环节一、搭建框架,梳理知识 (一)思维导图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 教案标题: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 教案目标: 1. 了解道德与法治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九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3.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 4. 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决策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案内容: 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图片、视频或故事等方式引入道德与法治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道德与法治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介绍道德与法治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强调它们对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的影响。 2. 分析道德与法治的区别和联系,引导学生理解道德是人们内心自愿遵守的规范,法律是国家制定并强制执行的规则。 3. 解释法律的作用和功能,包括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人民权益、规范社会 行为等。 三、案例分析(20分钟) 1. 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涉及的道德和法律问题,并讨论应该 如何解决。 2. 引导学生思考案例中的道德价值观和法律原则,并分析它们对决策和行为的

指导作用。 3.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他们的判断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活动(15分钟) 1. 分组进行辩论或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真实情境,讨论和解决道德和法律问题。 2.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完成一些与道德和法律相关的任务,如制定班级规章制度等。 3. 提供案例分析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回答,检验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意义。 2.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提出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六、拓展延伸(10分钟) 1.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道德与法治相关的新闻、案例或法律法规等。 2. 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进行课外阅读,拓宽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教案评价: 1. 教案结构合理,内容丰富,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课堂活动。 2. 教案注重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决策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 3. 教案设计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4. 教案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坚持改革开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坚持改革开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富强与创新》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第一框,本框有“改革开放促发展”和“中国腾飞谱新篇”两个知识点。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基本的国情:改革开放和富强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我国基本的经济制度。 2、能力目标 知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地位,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3、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增强对“中国奇迹”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改革开放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2、难点:理解改革开放,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充分涌流。 课前准备: 1、学生自主学习,进行预习。 2、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设计问题和活动,制作课件。 教法:情景设置,引导讲解 学法:自学、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屏幕滚动歌词。 2、教师针对歌词,设置问题: ①时事考察:党的十九大的召开确定了我国走进了什么“新时代”?指导思想是什么? ②改革开放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3、教师引言: 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逐渐摆脱贫困,“改革开放富起来”,再到党的十八大、

十九大的召开,中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国巨轮号”劈波 斩浪,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解释中国奇迹,改革无疑是第一个关键词,……让我们聚焦经济改革,聚焦改革开放。 设计意图:歌曲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一环节自主学习梳理新知 ★知识点一:改革开放促发展 1、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 2、我国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3、改革开放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充分显示了中国力量。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人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步增加,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过上了幸福生活。③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到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设计意图: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知识点二:中国腾飞谱新篇 1、40年来,中国人民坚持改革开放,找到了一条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正确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中国的腾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3、为什么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①我国过去4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②进入新时代,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需要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进行新的伟大斗争,向顽瘴痼疾开刀,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③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④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⑤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只有全社会不断弘扬与时

6.2 共筑生命家园 教案-2023-2024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 6.2 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理解并认同我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的发展理念及走绿色发展的道路。 ◆道德修养:树立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意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热爱大自然。 ◆法治观念:正确理解并遵守党和政府制定的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各项政策,与违反政策的各种行为作斗 争。 ◆健全人格:结合我国的发展明确怎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责任意识:在生活中以践行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的理念,倡导低碳生活,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教学重点】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绿色发展的道路。 【教学难点】 ➢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视频赏析:老师的家乡 思考:1、我的家乡怎么样? 2、谈谈分享一下你的家乡? 【新课学习】 结合老师家乡思考: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岭头村。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石灰岩资源丰富,村民靠开采矿石,建成水泥厂和砖窑,集体经济收入之高一度跃居当地有名的“富裕村”。 但随之而来的是粉尘蔽日,树林失色,山体大面积破坏,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村民深受其害。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十多年。 村里如果关停矿山、砖窑和水泥厂,集体经济收入将下降到20万元,村民收入锐减,村民情绪很大。 小组活动:我是村长 作为村长,你深感本村已经到了必须改革的关头。现已知本村的自然环境如下: 该村地处太行山脚下,海拔100-200米,三面环山,有河流穿过村庄,村域面积5.75平方公里,山林

面积5000余亩(其中多为松柏林)、梯田面积580亩。 小组讨论: 主题:岭头村的发展方式 要求:前后桌就近组建村委会(4人),选出村长和记录员,村长负责发言,记录员记录讨论成果; 活动时间:3分钟,发言1分钟 发言要求:“发展方式”+“原因”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P81-P82) 观看图片,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归纳小结:1.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P81-P82) ①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②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 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 ③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 致、“纷乱”中的有序。 ④★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 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2.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P83-P84) ➢观看图片和资料展示,探究分享:“山村松柏林”与“森林公园”,实现了从“卖石头”到“卖风景” 华丽转身。 ➢我们该如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关链接】阅读教材83页相关链接,思考:怎样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归纳小结:①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②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五大发展理念) ➢观看视频,了解新发展理念。 二. 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视频探究:余村的转型发展之路 思考:余村的转型发展之路对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有什么启示? 3、为什么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P83、P8 4、P87) 1.余村走过两条不同的致富道路,请你比较一下,两条道路有什么不同? 2. 结合视频、材料分析,余村是如何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生态文明的?(可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遵循方针、底线等角度来思考) 活动要求:1.前后组成4人小组,围绕主题进行讨论,完成以下两个问题; 2.小组中有一人负责将讨论的结果汇总; 3.推选小组长进行小组结果汇报。

2021年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精品教案:第1课 踏上强国之路

2021年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精品教案:第1课踏上强 国之路 2021年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精品教案:第1课踏上强国之路 第一单元繁荣与创新 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 第1课坚持改革开放 (1)认识我国基本的经济制度。知识目标(2)知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地位,推 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理解改革开放解放能力目标和发展了生 产力,激发经济建设的活力,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中国共产党 领导全国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 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增强对“中国奇迹”的自豪感。 重点: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难点:理解改革开放,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教学方法:情景设置、引导和讲解。学习方法:自学、合作探索。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1.播放歌曲“进入新时代”,并在屏幕上滚动歌词。 2.老师为歌词设置问题: (1)时事考察:党的十九大的召开确定了我国走进了什么“新时代”?指导思想是什么? (2)改革开放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3.教师引言: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逐渐摆脱贫困,“改革开放富起来”,再 到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的召开,中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国巨轮号”劈波斩浪,创造 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解释中国奇迹,改革无疑是第一个关键词,……让我们聚焦经济改革,聚焦改革开放。 (二)自主学习与梳理新知识 知识点一改革开放促发展 1.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的新的伟大革命,极大地激发了广大 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地增强了社会发展的活力。

共筑生命家园 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一框《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 课题《共筑生命家园》教材版本人教版科目道德与法治学段初中授课时间课时1课时 授课 班级 初三(一)班授课教师 解读教材教材地位和 结构 本课主要介绍了由“正视发展挑战”和“共筑生命家园”两目内容。 2. “共筑生命家园”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引 导学生认识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 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这既是建设美丽中 国的时代图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教学目标 1.(1)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关系,理解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 关系。 (2)知道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明确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的路径,知道绿色发展道路是破解发展困境的最佳选择。 2. (1)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谛,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与要求,懂得发展道 路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2)在生活中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生活理念, 在实践中提升节能环保的能力。 3. (1)培养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关爱自然的意识和品质,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基本理念。 (2)树立忧患意识,提升生态文明素养,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教学难点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解读学生 学生通过图片、视频、公益广告、社会实践活动、研学旅行等形式,或多或少地对生态文明建设有所了解,生态文明意识也在内心逐渐形成;对生活中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事件或行为也有所耳闻,基于生活经验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自身也能积极践行绿色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中学生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处于生态文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他们在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认知水平和行为选择能力,需要正确引领并促使其转化为建设美丽中国的积极力量。当前,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研学旅行、参观访问等活动中,还存在着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生态意识淡薄等行为。加大对中学生资源环境国情教育和生态意识培育的力度,增强青少年对环境的忧患意识,引导学生持续关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也是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培育的内在要求。 解读方法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准备:课前准备学案、课件;分好小组组织课前合作学习; 学生学习准备:课前通过书本自学;课前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法探究式教学法、活动体验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情境体验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