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四章地球上的水 全单元 教案

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四章地球上的水 全单元 教案

第四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水循环

第1课时

水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自然因素之一,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了一种宝贵资源。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之中。本节教材紧紧抓住水体运动这一重要思想,侧重介绍了水循环相关的基础知识,并通过水循环的影响,来教会分析关于洪涝灾害的处理与分析能力。

教材从陆地淡水资源分布的角度入手,讲述了地球上的水资源三大存在类型,以及通过若干个活动,意在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环节及其相关影响。

本节课的重要知识为:1.地球约有71%的表面覆盖着水,其海洋水占全球水储量的97%,陆地水不足全球水储量的3%。2.水循环可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使得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

课标内容的要求:1.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2.运用资料,说明洪涝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区域认知:通过图像等资料,识别各个区域的水循环类型。

综合思维:能够运用水循环原理,说明水循环的过程、意义及可能造成的灾害。

人地协调观: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地理实践力:调查分析某区域洪涝灾害的发展变化。

学生通过导学案自主预习全篇课文,教学教案,PPT课件,

课程导入:

李白的《将进酒》说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意思是说黄河的水从天上来,流到海里再也回不来了。这句话对吗?

一、“水的行星”

地球为什么称为水的行星呢?观察世界地图,发现地球上绝大多数都是水体组成的,通过预习我们已

经了解到,地球约有71%的表面覆盖着水。所谓“三分陆地,七分海洋”,那称地球为一个“水球”再合适不过了。

1.地球上的水呈固态、液态、气态,分布于海洋、陆地和大气之中,形成各种水体,共同组成水圈。它们之前的组成:

水圈

2.水资源:目前人类利用较多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水量约占全球淡水储量的0.3%。

点拨:水资源的储存量这么少,我们应该如何利用水资源呢?引导学生要有忧患意识,培养节水习惯。

二、自然界的水循环

1.概念: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状态变化。在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通过吸收或释放热量,固、液、气三态转化,形成了永无休止的循环运动。

点拨:也就是说,自然界的三种水体状态之间在陆地海洋水体等不同环境中的变化,就是水循环。

【小组展示】利用投影展示小组预习成果,整理课本水循环内容,并解答P85活动:

2.水循环环节

【整理并板书】水循环的环节共有水汽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植物蒸腾、地下径流、下渗

【探究1】分小组探究水循环的环节中的主要现实实例及人类的哪些活动可以影响其环节: 1、水汽蒸发:

蒸发

2、降水:如人工降水。点拨:人工降水是有条件的,是指根据自然界降水形成的原理,人为补充某些形成降水的必要条件,促进云滴迅速凝结或碰并增大成雨滴,降落到地面的过程。如果这个地区的空气水汽含量不够的话,人类也是无法干预降水环节的。

3、水汽输送:如台风,风卷云舒。人类不可干预。

4、地表径流

5、植物蒸腾:如植物造林(增加),滥砍滥发(减少)

只发生在海上: 海上内循环

只发生在陆地内部: 陆地内循环

在陆地和海洋共同参与的:海陆间循环

理论蒸发量:人类不可干预

实际蒸发量:人类可干预:如兴修水利工程,引水灌溉等

影响地表径流量:引水灌溉 影响地表径流方向:跨区域调水

6、地下径流:如开采地下水,

7、下渗:硬化地面,海棉城市等。 【知识小结】

1、人类主要能够干预水循环中的哪几个环节? 答: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蒸腾

2、这几个环节中有什么联系呢? 地表径流

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使不同水体相互联系、转化,水体得以更新。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热量传输、基本气候特征、自然灾害。

3.促进了海陆、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

4.改造着地表形态。

【注意】PPT 中丰富图片加强记忆。

【探究2】水资源是通过水循环不断再生和更新的,是否可以说地球上的水资源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不可以。水资源处于不断循环更新的状态,从这一角度讲,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是可以永续利用的;但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范围内,如果人类用水量超过了水体更新的速度,或者水资源遭受污染,就会造成资源型缺水或水质型缺水。

【知识补充】水质型缺水与资源型缺水的区别以及主要分布地区。 【课堂活动】判断正误

1.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

2.植物蒸腾可以降低周边气温、调节气候。( √ )

3.因为水体可以源源不断地更新,所以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 )

4.河流水更新周期最短。( × )

课堂总结:

课堂练习:

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1~3题。

1.图中②代表的水循环环节是()

A.降水

B.水汽输送

C.地表径流

D.蒸发

2.下列能表示图中②环节的是()

A.长江径流

B.我国的夏季风

C.跨流域调水

D.植物蒸腾作用

3.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了人类活动对图中哪个环节施加影响()

A.①

B.②

C.③

D.④

第二节水循环

第2课时

水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自然因素之一,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了一种宝贵资源。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之中。本节教材紧紧抓住水体运动这一重要思想,侧重介绍了水循环相关的基础知识,并通过水循环的影响,来教会分析关于洪涝灾害的处理与分析能力。

教材从陆地淡水资源分布的角度入手,讲述了地球上的水资源三大存在类型,以及通过若干个活动,意在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环节及其相关影响。

本节课的重要知识为:1.地球约有71%的表面覆盖着水,其海洋水占全球水储量的97%,陆地水不足全球水储量的3%。2.水循环可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使得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

课标内容的要求:1.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2.运用资料,说明洪涝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区域认知:通过图像等资料,识别水循环类型。

综合思维:能够运用水循环原理,说明水循环的过程、意义及可能造成的灾害。

人地协调观: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地理实践力:调查分析某区域洪涝灾害的发展变化。

学生通过导学案自主预习全篇课文,教学教案,PPT课件,

课程导入:上节课我们共同探讨了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状况及水的三种状态之间的转换。对学生简单提问水循环的环节与水循环的意义,来把握学生对水循环基本环节的掌握情况的同时,也能够为本节课洪涝灾害做铺垫。播放洪涝灾害的视频,使学生明白洪涝灾害的状态以及吸引学生兴趣。

三、洪涝灾害的防治

1.概念(洪涝灾害包括洪水灾害和雨涝灾害)

(1)洪水灾害:是指由于暴雨或冰雪融化以及水利工程失事等引起的江河湖泊水量迅猛增加,水位急剧上涨,水流冲出天然水道或人工堤坝所造成的灾害。

(2)雨涝灾害:是指由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等使低洼地区积水、淹没的现象。

点拨:强调洪涝灾害的“洪”----自然界水循环中降水环节与“涝”----自然界水循环中地表径流环节两方面,便于学生理解概念,与接收下节新知。

2.防御:利用气象卫星对强降雨天气、水情进行精准监测,能够有效防御洪涝灾害。提高强降雨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可以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

点拨:通过对洪涝灾害的防御,使学生简单接触了解天气预报的过程。3S技术,RS技术等。

防御措施:需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

点拨:引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防御的具体措施进行整理总结。

3.积极自救:针对不同情境,要学会不同的自救举措。

【探究1】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和主要影响

点拨:通过向学生展示98年洪涝灾害的详细数据,引领学生总结出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

案例分析:

1998年洪水,包括长江、嫩江、松花江等。长江洪水是继1931年和1954年两次洪水后,20世纪发生的又一次全流域型的特大洪水之一;嫩江、松花江洪水同样是150年来最严重的全流域特大洪水。

据初步统计,包括受灾最重的江西、湖南、湖北、黑龙江四省,全国共有29个省(区、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受灾面积3.18亿亩,成灾面积1.96亿亩,受灾人口2.23亿人,死亡4150人,倒塌房屋68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1660亿元。

资料一:1998年6~8月长江流域面平均降雨量为670毫米,比多年同期平均值多183毫米,偏多37.5%,仅比1954年同期少36毫米,为本世纪第二位。汛期,长江流域的雨带出现明显的南北拉锯及上下游摆动现象,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6月12~27日,江南北部和华南西部出现了入汛以来第一次大范围持续性强降雨过程,总降雨量达250~500毫米。其中江西北部、湖南北部、安徽南部、浙江西南部、福建北部、广西东北部降雨量达

600~900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9成至2倍。

第二阶段为6月28日至7月20日,降雨主要集中在长江上游、汉江上游和淮河上游,降雨强度较第一阶段为弱。

第三阶段为7月21~31日,降雨主要集中在江南北部和长江中游地区,雨量一般为90~300毫米,其中湖南西北部和南部、湖北东南部、江西北部等地降雨量达300~550毫米,局部超过800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1~5倍。

第四阶段为8月1~27日,降雨主要在长江上游、清江、澧水、汉江流域,其中嘉陵江、三峡区间和清江、汉江流域的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多7 成至2倍。

--------气象因素

资料二:高原积雪偏多。根据气候规律分析,冬春欧亚和青藏高原地区积雪偏多时,东亚季风一般要推迟,夏季季风偏弱,主要雨带位置偏南,长江流域多雨。1997年冬季,青藏高原积雪异常偏多,是影响1998年夏季长江及江南地区降雨偏多的一个重要因素。

--------气象因素

资料三:①1998年分蓄洪量与1954年相比大量减小,1954年长江中下游分洪溃口总量达1023亿立方米,而1998年只有100亿立方米;②湖泊调蓄能力降低,建国以来,长江中下游通江湖泊面积减少约1万平方公里,洞庭湖、鄱阳湖因淤积围垦减少容积180亿立方米以上。

--------城市化、工业化以及农业发展占据河道,围湖造田,导致河流的泄洪能力降低

资料四:长江洪水泛滥是长江流域森林乱砍滥伐造成的水土流失,中下游围湖造田、乱占河道带来的直接后果。长江两岸有4亿人口居住,50年代中期,长江上游森林覆盖率为22%,由于不断进行的农地开垦、建厂和城市化,使两岸80%的森林被砍伐殆尽。四川省193个县中,森林覆盖面积超过30%以上的仅有12个县,一些县的森林覆盖面积还不到3%。为此,长江流域180万平方公里土地中,有20%发生水土流失,每年丧失表土24亿吨,每年从上游携带下来5亿吨以上的土砂顺着长江流入了东海。由于年复一年的土砂淤积,长江的河床从多年前开始就已高出了地面,成为继黄河之后的又一条“悬河”。

--------人为破坏,滥砍滥发,泥沙淤积,入海口淤积····

资料五:长江中下游平原(Yangtze Plain, Middle and Lower)是指中国长江三峡以东的中下游沿岸带状平原,为中国三大平原之一,地跨中国鄂、湘、赣、皖、苏、浙、沪等7省市,素有“水乡泽国”之称,

长江中下游平原西起巫山东麓,东到黄海、东海滨,北接桐柏山、大别山南麓及黄淮平原,南至江南丘陵及钱塘江、杭州湾以北沿江平原,东西长约1000千米,南北宽100~400千米,总面积约20万平方千米,主要由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皖苏沿江平原、里下河平原及长江三角洲平原等6块平原组

成。一般海拔5~100米,多在海拔50米以下。年均温14~18℃,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

--------长江流域河道弯曲,河网密布

总结:

点拨:对于洪涝灾害的原因及影响,本着水循环中地表径流流速快,流量大,排水不畅的原则;降水量增大增多的原则去分析,并引导学生理解记忆

【探究2】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

点拨:教会学生在分析能力中,要学会正确的分析地理措施类思维导图:

现象/特征————————从知识点或材料中分析想象及特征

原因————————为什么?怎么样?

措施————————从原因里面对应找出措施

1,监测和预报:利用气象卫星对洪水进行监测并及时预报,对于防御洪水、减轻洪灾的损失有巨大作用

2,防洪措施:

Ⅰ工程措施:①修建水库,退耕还湖,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②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③疏浚河道,加快泄洪速度;④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降低洪水水位

Ⅰ非工程措施:①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防灾减灾意识;②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严格控制乱砍滥伐,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③建立统一的减灾防灾管理体制,将减灾防灾纳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发展计划;④建立统一的防洪抢险指挥管理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设置防洪保险基金和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⑤加强灾前水利建设与减灾科研投入,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和抗灾等

点拨:从探究2中,使学生掌握从原因(探究1)中找措施的地理做题方法。

【探究3】洪涝灾害中的自救原则与措施

℃水来土掩:准备沙袋、挡水板等物品,或砌好防水门槛,设置挡水土坝,防止洪水进屋

℃避开水源:尽量避免下水,以免碰到暗流和漩涡

℃谨防触电:①一旦积水漫进屋内,应及时切断电源,防止触电伤人

②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高压线铁塔

③远避倾斜的高压线铁塔、断头下垂电线,防止触电

℃攀高望远:迅速向山坡、高地、避洪台等就近转移,或者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大树等高的地方暂避。但不要爬到泥坯墙的屋顶上面

℃设法脱险:如水位继续上涨,暂避的地方已难自保,则利用救生器材逃生,或者迅速找能漂浮的门板、桌椅木床、大块的泡沫塑料等材料逃生

点拨:观看“洪水来临是应该如何自救”的视频,加深理解。

【判断】

1,河道弯曲、堵塞也会增加洪灾频率。(正确)

2,修建滞洪区、蓄洪区属于非工程措施。(错误)

3,加入防洪保险可以防御洪水灾害。(错误)

4,遇到洪水要善于积极自救。(正确)

5,被洪水围困时要立即游泳逃生。(错误)

【跟踪训练】

读“某年6~9月长江某水文站观测到的水位、流量变化趋势示意图”,回答1~2题。

1.据图可知,该年6~9月洪水灾害产生的原因是()

A.降水总量多,流量大

B.降水强度大,流量大

C.河床淤积,容水量减少

D.植被增加,阻碍水流

2.从图上信息看,下列治理长江水患最根本的措施是()

A.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B.大力兴建水利工程

C.中游河段裁弯取直

D.增加湖泊的蓄洪能力

【答案】 1.C 2.A

【解析】第1题,从示意图可知,该年6~9月份出现洪水灾害是因其水位接近或部分超出历史最高水位,但其流量和历史最大流量相比,差距较大。据此可判定,水位高并非因流量大,应是河床淤积导致的小流量、大水位问题。第2题,图示反映出长江水患的原因是河床淤积抬高,治理此现象(河床淤积抬高)的直接措施是减少河流携带的泥沙,减少泥沙的根本措施是做好中上游地区的水土保持。

第二节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第1课时海水的性质

本课为新教材湘教版第四章第二节内容。海洋对人类的作用与影响主要表现在海洋与大气、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方面。海洋水体是大气水和陆地水的主要来源,也是大气的主要热源;海洋与陆地的相互作用,从海洋对陆地的作用这方面来看,一方面是海洋水体运动的影响;因此,研究海洋水体的性质和运动特征及其对人类环境的影响,在海洋环境对人类的发展日益重要的“海洋时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海洋中的许多自然现象与海水的理化性质有关,其中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是表示海水性质的重要指标,也是区分不同性质洋流的重要指标,是重点知识,而海水的盐度又是本章的难点。

1、人地协调观:浩瀚的海洋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贸易的通道、国防的前线、资源的宝库、云雨的故乡。即使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要空间,也是影响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重要空间场所,也是影响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重要因素。海洋水体以及海洋中各种组成物质,构成了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海洋环境。

2.综合思维:海水温度及其分布是海水热量特征的直接表现,因此海水温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海水热量收支的对比关系,即取决于海水的热平衡。从海水热量收支项目突破,接着指出海洋表层海水温度状况的影响因素、时空变化和分布规律,以及水温随深度的变化规律。最后分析海路热力性质和海洋队气温的调节作用;海水盐度分布规律是本节的重点及难点,通过读图可以直观地看到,盐度按纬度呈马鞍形分布的规律,这种分布是由蒸发量和降水量之差亦即气候因素决定的。

3.区域认知:本教学设计着重于通过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进一步认识地理的理性与严谨,感受探索的乐趣与成功地喜悦,增加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增强学生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的情趣,给学生以成功地体验,逐步认识到地理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从而形成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态度。

海水盐度分布规律是本节的重点及难点,首先结合化学上的浓度,溶解度联系地理的相关知识来突破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是由蒸发量和降水量之差亦即气候因素决定的。据此退职盐度按纬度呈马鞍形分布的规律。其次在一些内海域,由于远离大洋,因而个性比较强,其所处地理环境不同,个性特征也迥然

不同。举例红海和波罗的海综合分析得知盐度的其他影响因素。

多媒体教学平台

本课的教学环节主要分以下几部分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播放视频:美国核潜艇遭遇过,129名乘员葬身海底

1963年4月10日,美国海军“长尾鲨”号核潜艇在美国东部大陆架边缘做下潜300米的潜水试验时,忽然沉入2300米深得海底,潜艇上129名船员全部遇难,后来许多专家认为该潜艇当时在水下遭遇了“海上断崖”,而这次事件并不是唯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多国海军潜艇都经历过“海中断崖”事件。

1.你知道“海上断崖”是怎么回事吗?

2.这一现象涉及海水的什么理化性质?

(通过资料与提问,提高学生的学思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新课讲授

一、海水温度

(一)海水热量的收支状况

1、海水热量收入:太阳辐射(主)海水热量支出:海水蒸发(主)

注意海洋与陆地比较有何不同?

答:陆地地面热量支出主要方式是地面辐射。

(联系旧知识,理解突破新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一年中,全球海洋热量的收入和支出基本平衡,但不同海区、不同季节热量收支不平衡。

不同季节:如冬季到夏季过渡,热量收入﹥热量支出,因而海水温度上升。夏季到冬季过渡,热量收入﹤热量支出,因而海水温度下降。

2、影响海水温度变化的因素

根本上是取决于热量平衡的分布与变化,其它因素有沿岸地形、气象、洋流等。

3、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1、水平分布

不同纬度海区:由低纬向高纬方向递减。同一纬度不同海区:暖流经过海区大于寒流经过海区。

表层海水的温度分布规律: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同一海区:夏季高,冬季低。

垂直分布

上层海水—— 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为什么?)

深层海水(1000米以下)—— 海水温度随水深变化不大,保持低温状态(为什么?)

答:海水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海水导热率很低。

4、海水温度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关系

1、调节气温

2、影响渔业活动

3、影响海洋运输

二、海水盐度

1、盐度—— 表示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3.5%,海水中盐类物质很多,其中主要是氯化钠(咸味)和氯化镁(苦味)。

2、影响盐度的因素

降水量与蒸发量

入海径流(河口盐度低)

海湾形状(封闭处形成极值)

洋流影响

其它因素(结冰、融冰等)

温度/0C

04060

20

20

40

60

20

30

10

-10

南纬北纬

温度

3、盐度分布规律

世界大洋海水盐度分布规律:从南、北半球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

4、原因分析:

学生看图讨论回答,老师总结如下:

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低纬度递减。

原因:取决于蒸发量与降水量之差。

副热带海区蒸发量大,远远超过降水量,因而盐度高;由副热带海区往赤道方向随降水量的增加,盐度降低;由副热带海区往高纬度随蒸发量的减少,盐度也降低。

红海——位于副热带,蒸发量大,降水量很少;从陆地流入的淡水也少。盐度达4.1%,是世界盐度最高的海域。

波罗的海—— 纬度较高,蒸发量小;又陆地上汇入大量的淡水。

盐度不超过1%,是世界盐度最低的海域。

亚马孙河口——从三角洲向外大约160千米内的海水都是淡水。

5、海水盐度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关系

①晒盐、制碱

②提取化学资源

③海水养殖

④海水淡化

三、海水的密度

1、影响因素:温度、盐度和深度(压力)。在大洋表层,密度主要取决于温度和盐度的变化。

2、密度分布规律

水平方面上:

(1)温度越高,密度越低

(2)纬度越高,密度越大

(3)同纬度海域,密度大致相同

垂直方向上:随深度增大而增大

低纬度海区:

(1)0~50m:密度无变化

(2)50~100m:密度迅速增加,出现密度的突变层(跃层)

(3)1500m以下:密度变化很小

高纬度海区:海水密度在垂向上的变化很小。垂向变化曲线近似一条直线

5、海水密度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关系

①影响潜艇航行,造成海中断崖事件

②用于军事战争,躲避敌军侦察

四、知识小结

学生活动:完成课堂练习

第二节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第2课时海水的运动

本课为新教材湘教版第四章第二节内容。海洋对人类的作用与影响主要表现在海洋与大气、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方面。海洋水体是大气水和陆地水的主要来源,也是大气的主要热源;海洋与陆地的相互作用,从海洋对陆地的作用这方面来看,一方面是海洋水体运动的影响;因此,研究海洋水体的性质和运动特征及其对人类环境的影响,在海洋环境对人类的发展日益重要的“海洋时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海洋中的许多自然现象与海水的理化性质有关,其中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是表示海水性质的重要指标,也是区分不同性质洋流的重要指标,是重点知识,而海水的盐度又是本章的难点。

1、人地协调观:通过分析洋流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提高对地理要素之间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理解。学会运用地图分析风海流的成因,归难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世界洋流分布模式。

2.综合思维: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来说明风海流形成的原因

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解释洋流的分布规律,提高学生归纳概括、化繁为简、以简驭繁的能力。

3.区域认知: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所学的知识点能够前后联系,有效解决疑虑,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能力提高。

洋流的成因和分布规律。

多媒体教学平台、提前准备好太平洋海区、大西洋海区的简图,用于课堂练习。

导入:大家都知道,海面总是汹涌澎湃的,我们这节课来学习海水的运动。

既然大家知道海水是运动的,您能否根据我们的生活常识及以前所学的知识说出海水运动有哪些形式?(如波浪、涨潮落潮、风刮的、洋流等等)

很好,大家说得很全面,海水运动形式主要3种,波浪、潮汐和洋流。

在风力作用下,海面波状起伏,形成风浪,这是最常见的波浪。风越大,波浪也就越大。如果发生海底地

震、火山爆发或风暴时,也能引起巨浪,我们称之为海啸。那种波浪的浪高就很高了,并且会带来极大的破坏力。那波浪会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回答)

那我们来总结看看,主要的影响有以下几点:

①塑造海岸地貌

②带来海洋能资源

③对海上航行、海洋工程、渔业作业产生影响

④对防波堤、港口、码头等水工建筑物造成破坏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潮汐。潮汐是海水在日、月、地三者引力作用下,发生周期性的涨落的现象。白天的涨落叫潮,夜晚的叫汐,一天有2次涨落。

日、月、地呈直角时,出现小潮;日、月、地成直线时,出现大潮。

你们知道生活中哪些现象就是潮汐吗?能举一个例子。

(学生回答)

其实有一个大家都熟知,钱塘江的大潮,就是属于潮汐。接下来我们来看看钱塘江大潮的视频了解一下。(学生观看视频)

那为什么钱塘江大潮在中秋节前后格外壮观?

(学生分组讨论,并自行回答)

我们来总结一下大家的说法,钱塘江大潮在中秋节前后格外壮观的原因如下:

①日地月在同一直线上,引力达到最大;

②江口呈喇叭形,潮水易进难退,拉高了潮位;

③此时盛行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一致,助长了潮势;

④长江处于汛期,河流水量大,与海潮产生强大的对冲,助长潮势

那潮汐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①蕴藏巨大的潮汐能;

②影响海港工程建设、军事活动;

③对航运交通产生影响;

④与近海环境研究与污染治理存在关系

在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应用最广的海水运动就是洋流。

我们把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称为洋流,也称之为海流。根据洋流的性质,也就是海水的温度高低,将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一般把海水温度比其他地区高的叫暖流,而流过来的海水温度偏低的。

(环节:学生根据某洋流流经海域的海水表面的等温线分布图,来判断寒暖流)

洋流除开分为寒流和暖流,还能按照成因分为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风海流:盛行风吹拂,上层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大规模的洋流。盛行风是促使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补偿流:某个海区的海水流走,相邻海区的海水便流来补偿而形成的洋流。

密度流:因海水温度、盐度的不同导致密度差异,导致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引起的海水运动形成的洋流。(学生活动:分析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之间的密度流)

那洋流又产生了哪些影响?

①促进热量的输送和交换,影响气候

(学生活动:结合世界洋流图,讨论澳大利亚纬度相当的大陆东岸绿树遍野,而大陆西岸却是黄沙遍地,东西两岸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大陆东西两岸景观存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②影响海洋生物和渔场分布

(学生活动:看日本的主要食物的图片,讨论:渔场的形成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世界的主要渔场有哪些?这些著名渔场与洋流的分布有怎样的联系?)

③影响航行

(学生活动:讨论为何泰坦尼克号会撞上冰山沉没)

④加快污染物的扩散

展示南极企鹅和被石油覆盖的海鸟

最后我们来做个课堂总结:

高中地理第四章地球上的水4.3海洋与人类学案湘教版必修一

第三节 海洋与人类 [学生用书P64] 一、海洋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资源 1.海洋生物资源(海洋水产资源) (1)定义:海洋生物资源是指海洋中蕴藏的经济动物和植物的群体数量,是具有生命、能自行增殖和不断再生的海洋资源。 (2)种类:鱼类、虾类、贝类、藻类等。 (3)用途 ①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食品、生活用品和工业原料。 ②从海洋生物中还可以提取各种药品和保健品。 2.海洋矿产资源 (1)油气资源 ①储量:海洋石油资源储量约占全球石油资源总储量的34%。 ②分布? ????海洋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大陆架,约占全球海洋油气资源总储量的60%大陆坡的深水、超深水域的油气资源潜力可观 ③我国沿海有广阔的大陆架,油气资源储量可观。 (2)可燃冰 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永久冻土)中,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全球可燃冰储量是现有石油、天然气储量的2倍。 (3)滨海砂矿 ①定义:滨海砂矿是在海滨地带或陆架区沉积富集而成的矿藏。 ②分类???? ?非金属砂矿重金属砂矿宝石及稀有金属砂矿 ③我国是世界上滨海砂矿种类较多的国家之一,储量十分可观。 3.海洋空间资源

海洋空间资源的利用?????????运输空间?????传统的交通运输和港口建设 现代化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 海上机场海上生产生活空间? ??? ?海上工厂和人工岛 海上博览会 海底通信海底仓储 海洋军事基地近海利用 二、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 1.海洋受到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诸如捕捞、养殖、生物栖息地改造、工农业和人类生活的污染等。 (1)人类活动对海岸带的影响 研究发现,人类活动对海岸带的影响,要比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和迅猛。 (2)沿海地区的工农业生产,直接影响近海生态环境。 2.海洋环境问题是困扰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我们应深刻认识到海洋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让海洋长久地为人类服务。 一、判断题 1.海洋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资源,如鱼类、贝类、藻类等。( ) 2.海洋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大陆坡。( ) 3.由于开发难度大,故深海油气资源开发潜力不大。( ) 4.可燃冰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 ) 5.海洋远离人类活动的主场所,所以人类在陆地上任意排放有毒有害物质并不会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 ) 答案:1.√ 2.× 3.× 4.× 5.× 二、选择题 6.目前,人类从海水中提取数量最多的化学资源是( ) A .盐 B .镁 C .溴 D .碘 答案:A 随着世界人口的猛增,陆地资源越来越少,陆地空间越来越拥挤,海洋也越来越被人们关注,21世纪将是海洋的世纪。据此回答7~8题。 7.下列属于海洋空间利用同一领域的是( )

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四章地球上的水 全单元 教案

第四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水循环 第1课时 水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自然因素之一,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了一种宝贵资源。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之中。本节教材紧紧抓住水体运动这一重要思想,侧重介绍了水循环相关的基础知识,并通过水循环的影响,来教会分析关于洪涝灾害的处理与分析能力。 教材从陆地淡水资源分布的角度入手,讲述了地球上的水资源三大存在类型,以及通过若干个活动,意在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环节及其相关影响。 本节课的重要知识为:1.地球约有71%的表面覆盖着水,其海洋水占全球水储量的97%,陆地水不足全球水储量的3%。2.水循环可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使得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 课标内容的要求:1.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2.运用资料,说明洪涝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区域认知:通过图像等资料,识别各个区域的水循环类型。 综合思维:能够运用水循环原理,说明水循环的过程、意义及可能造成的灾害。 人地协调观: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地理实践力:调查分析某区域洪涝灾害的发展变化。 学生通过导学案自主预习全篇课文,教学教案,PPT课件, 课程导入: 李白的《将进酒》说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意思是说黄河的水从天上来,流到海里再也回不来了。这句话对吗? 一、“水的行星” 地球为什么称为水的行星呢?观察世界地图,发现地球上绝大多数都是水体组成的,通过预习我们已

经了解到,地球约有71%的表面覆盖着水。所谓“三分陆地,七分海洋”,那称地球为一个“水球”再合适不过了。 1.地球上的水呈固态、液态、气态,分布于海洋、陆地和大气之中,形成各种水体,共同组成水圈。它们之前的组成: 水圈 2.水资源:目前人类利用较多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水量约占全球淡水储量的0.3%。 点拨:水资源的储存量这么少,我们应该如何利用水资源呢?引导学生要有忧患意识,培养节水习惯。 二、自然界的水循环 1.概念: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状态变化。在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通过吸收或释放热量,固、液、气三态转化,形成了永无休止的循环运动。 点拨:也就是说,自然界的三种水体状态之间在陆地海洋水体等不同环境中的变化,就是水循环。 【小组展示】利用投影展示小组预习成果,整理课本水循环内容,并解答P85活动: 2.水循环环节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第2课时洪涝灾害防治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2课时洪涝灾害防治 自主学习·必备知识 基础预习 洪涝灾害防治 1.洪涝灾害对我国的影响 洪涝灾害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2.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 (1)利用① 气象卫星对强降雨天气、水情进行监测。 (2)提高强降雨天气预报的准确率。 (3)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 a .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② 水库和分洪区,完善③ 排涝设施等。 b .非工程措施:加强洪泛区的建设管制、建立洪水④ 预警机制、落实居民撤离应急预案、推行防洪保险等。 自我诊断 洪水的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做好洪水的监测和预报工作,采取相应的防洪措施,可大大减轻洪水所造成的损失。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防御洪水灾害的主要措施有( ) ①转移洪水多发区的人口 ②围湖造田,抵制洪水 ③修筑堤坝,整治河道 ④修建水库和分洪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转移洪水多发区的人口不现实;围湖造田会使湖泊的调蓄能力下降,使洪水灾害更易发生。

2.下列属于防洪工作的工程措施是( ) A.修建分洪区 B.洪泛区土地管理 C.实行防洪保险 D.建立洪水预警系统 答案:A 解析:修建分洪区属于工程措施;洪泛区土地管理、实行防洪保险、建立洪水预警系统是非工程措施。 3.2020年入汛以来,我国南方地区发生多轮强降雨过程,造成多地发生较严重的洪涝灾害。据水利部,截至2020年6月22日,全国16个省区198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多于常年同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洪水即将来临时,应对洪水灾害的正确方法是( ) A.躲到屋顶、大树或附近小山丘上暂避 B.及时报告,统一组织抢险救灾 C.要注意保护水源地 D.有序地将人员和财产向高处转移 答案:D 解析:当洪水即将来临时,将人员和财产有序地迁往其他安全地区;当洪水袭来时,没有迁移出去的人,采取应急措施向高处转移;当洪水猛涨时,可先躲到屋顶、大树或附近小山丘上暂避;当险情发生时,应及时报告。 4.下列关于洪水中互救方式不正确的是( ) A.向落水者抛救生圈 B.对溺水人员施行人工呼吸 C.划船、游泳去救人 D.等洪水过后再去救人 答案:D 解析:人若被洪水淹没会窒息死亡,应抓紧时间救人,不能等洪水过后再去救人。 5.长江干流易发生大洪水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 A.人口、城市密集 B.支流众多,河道弯曲 C.流域内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_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球上的水第二节海水的性质和运动第课时海水的运动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2课时海水的运动 学习目标 1.运用图像材料认识海浪类型及形成。 2.能够运用图像资料说明潮汐的成因和作用。 3.了解洋流的概念;理解并掌握洋流的成因。 4.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导引 第一步·新课学前预习——学习新知挑战自我 新知预习 一、波浪 1.常见的波浪是由作用产生的。 2.风吹拂海面,引起海水的波动,形成。 3.风浪离开源地向远处继续传播的海浪,或风浪区域内的风已平息而继续存在的海浪,称为。涌浪可以到达离风暴中心(如台风)很远的地方,成为风暴侵袭的先兆。 4.波浪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具有重大影响。波浪是塑造地貌的主要动力,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5.波浪造成的颠簸,对海上航行、、渔业作业等都有影响。巨大波浪对防波堤、、等水工建筑物会造成严重破坏。

二、潮汐 1.潮汐是指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涨落现象。古人将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夜晚的海水涨落称为,合称潮汐。 2.潮汐蕴藏着极为巨大的。海港工程、、军事活动、近海与污染治理等,都与潮汐现象密切相关。 三、洋流 1.含义:指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大规模海水运动,又称海流。 2.按海水温度分类{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促进了高低纬度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对全球具有重要意义。 ②洋流对流经海区的沿岸、海洋生物分布和、航海等都有影响,这种影响又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助学助记 1.海啸和风暴潮的波长和传播速度有什么不同? 海啸的波长长达几百千米,而风暴潮的波长不到1千米。海啸传播速度快,每小时可达700~900千米;风暴潮传播速度比起海啸要慢得多。 2.据万有引力定律可知:日、地、月三个天体在同一直线上引力最大,故为大潮。日、地、月三者位置成直角时,引力最小,故为小潮。 [易误辨析] 寒流的温度一定比暖流低吗? 不一定。寒暖流只是与所经过的海区相比,高纬度的暖流比低纬度寒流温度还要低。 第二步·互动释疑解惑——启迪思维探究重点 探究点一波浪 核心归纳 1.波浪的成因和特点

高中地理 第四章 地球上的水 第2节 第2课时 海水的运动学案 湘教版必修1-湘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学

第二课时海水的运动 【热点链接】2010年8月21日,美国马萨诸塞州的10岁小男孩弗里登堡在海滩上将一个漂流瓶扔进了大海,这个瓶子里塞了一封弗里登堡写的信。2019年10月10日,法国的杜布瓦捡到了这个漂流瓶,并给19岁的弗里登堡写了回信。9年后,杜布瓦捡到了漂流瓶,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受海水运动(洋流)的影响,漂流瓶从美国东海岸来到了法国。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定位 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水平1:能够根据资料,说出海水运动的 主要形式。 水平2:能够根据资料,列举影响海水运 动的因素,说明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 响。 水平3:能够根据资料,分析海水运动规 律及其成因。 水平4:能够根据资料,探讨海水运动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及人类对海水运动的开 发利用。 人地协调观:能够理解海水运 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在 开发利用海水资源时,应该遵 循海水运动规律。 综合思维:分析海水运动与自 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 海水运动与人类生产、生活之 间的关系。 地理实践力:查阅海水运动的 相关资料。 一波浪 1. 01风力作用产生的。 2.类型 (1)02波动,形成风浪。 (2)03源地向04远处继续传播的海浪,或风浪区域内的风已05平息 06存在的海浪,称为涌浪。 3.影响 (1)07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也是一种重要的08海洋能资源。

(2)波浪造成的颠簸,对09海上航行、10海洋工程、11渔业作业等都有影响。 (3)巨大波浪对12防波堤、13港口、码头等14水工建筑物会造成严重破坏。 1. 判断正误。 (1)波浪对海岸起着侵蚀和堆积的作用。(√) (2)波浪对人类的影响都是不利的。(×) 2.目前影响世界波浪能开发的限制条件是( ) A.可再生,蕴储量大B.不稳定,成本高 C.目前利用率高D.分布广,易开发 答案 B 解析波浪能清洁、蕴藏量大、可再生,故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不足之处是不稳定、开发难度大,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目前利用率低。 3.简述我国波浪能利用的前景。 提示我国海岸线长,波浪能资源较丰富,海岸线曲折,适宜波浪能发电的地点较多;波浪能是可再生、清洁能源。波浪能密度小,开发利用难度大,发电成本高。 二潮汐 1. 概念:潮汐是指海水在01月球和02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03周期性涨落现象。古人将04白天的海水05涨落称为潮,06夜晚的海水07涨落称为汐,合称潮汐。 2.意义:潮汐蕴藏着极为巨大的08能量。09海港工程、10航运交通、军事活动、11近海环境研究与12污染治理等,都与潮汐现象密切相关。 1.判断正误。 (1)潮汐是由风力作用产生的。(×) (2)一天内有一次海水的涨落。(×) 2.我国沿海某地利用潮汐发电,一天之内能发电几次( ) A.一次B.两次 C.三次D.四次 答案 D 解析利用潮汐发电,涨潮、落潮时,潮水都能带动水轮机发电,一天之中有两次海水

_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球上的水第三节海洋与人类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三节海洋与人类 学习目标 1.了解海洋为人类提供的主要的资源种类。 2.了解人类活动对海洋产生的影响。 知识导引 第一步·新课学前预习——学习新知挑战自我 一、海洋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资源 1.海洋生物资源 (1)海洋生物资源又称海洋资源,是指海洋中蕴藏的经济动物和植物群体,是有生命、能自行增殖和不断再生的海洋资源。 (2)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食品、和。 (3)以海洋生物为原料或从中提取有效成分,我们还可以生产、保健品和基因工程药物等。 2.海洋矿产资源 (1)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全球海洋油气资源丰富,海洋石油资源储量约占全球石油资源总储量的。海洋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约占全球海洋油气资源总储量的60%。大陆坡的深水、超深水域的油气资源潜力可观,未来世界油气资源总储量的近40%将来源于,而目前仅开发了3%。

(2)可燃冰: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永久冻土)中,是由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 (3)滨海砂矿:滨海砂矿是在海滨地带或陆架区沉积富集而成的矿藏,可分为非金属砂矿、砂矿、及稀有金属砂矿三大类。 3.海洋空间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的利用包括:,如传统的交通运输和港口建设,现代化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海上机场等;海上,如海上工厂和人工岛、海上博览会等;还有海底通信、、海洋军事基地、近海利用等方面。 助学助记 海水利用的方式 海洋水资源的利用通常有海水的直接利用和海水的淡化两种方式。 二、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 1.海洋受到人类活动或的影响,诸如捕捞、养殖、生物栖息地改造、工农业和人类生活的污染等。 2.人类活动对的影响尤为突出。 3.沿海地区的工农业生产,直接影响近海。海洋环境问题是困扰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我们应深刻认识到海洋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让海洋长久地为人类服务。 海洋环境问题的类型

高中地理第四章地球上的水第二节海水的性质和运动第1课时海水的性质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1课时海水的性质 学习目标 1.理解影响海水温度和盐度的主要因素。 2.运用图表资料,归纳海水温度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分布规律。 3.据图表信息,理解全球表层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并学会分析世界盐度最高及最低的海域原因。 知识导引 第一步·新课学前预习——学习新知挑战自我 一、海水的温度 1.影响因素:海水温度反映海水的程度。是海水最主要的热源。 2.表层水温分布规律:①一般来说,同一海区的水温,季高些,季低些。 ②不同海区的水温,纬度高些,纬度低些。③暖流水温于所流经海区的水温,寒流水温于所流经海区的水温。 3.垂直分布规律:①海水热导率低,导致水温自层向层大体上呈不均匀递减的趋势。②在表层区,水温基本上趋向于分布;在温跃层(水温在垂向上存在显著差异的水层),水温随深度的增加而显著;在深水区,水温受外界的影响较小,变化缓慢,温度偏低。 4.海水温度的影响:①海水能够调节大气温度。夏季海水增温大气,会使沿海地区升温;冬季海水降温大气,会使沿海地区降温。②表层水温上升,大西洋发生的频率显著上升。③表层水温的变化也会影响到生态系

统。 二、海水的盐度 1.概念:海水盐度是指溶解于海水中的盐类物质与海水质量的,用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来量度。世界海洋的平均盐度约为。 2.海洋表层盐度分布:①赤道附近盐度,副热带海区盐度,高纬度海区盐度。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和的对比。②暖流的盐度,寒流的盐度。③在大陆沿海地区,因等淡水注入,盐度降低。 3.海水盐度在垂直方向上存在着分层:①浅表层盐度比较;随着深度增加,盐度会发生显著变化,称之为;到一定深度,盐度又近似分布。②在中低纬度海区,表层盐度,随深度的增加,盐度;在高纬度海区,表层盐度,随深度的增加,盐度。 4.海水盐度变化的影响 海水盐度的变化,会对和产生重大影响。 三、海水的密度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球上的水第三节海洋与人类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三节海洋与人类 [课程标准]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洋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核心素养]1.综合思维: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认识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协调好人类社会与海洋发展的关系。 2.人地协调观: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促进人地协调。3.地理实践力:运用视频、图像,认识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4.区域认知:利用海洋资源分布图,正确认识海洋资源的分布特点。 一、海洋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资源 1.海洋生物资源 (1)含义:又称海洋水产资源,是指海洋中蕴藏的经济动物和__植物群体__,是有__生命__、能自行增殖和不断__再生__的海洋资源。 (2)用途 ①为人类提供丰富多样的食品、__生活__用品和__工业__原料。 ②用于生产各种化学药品、保健品和__基因__工程药物等。 2.海洋矿产资源 (1)海底__石油__和天然气:储量丰富,主要分布在__大陆架__。 (2)滨海砂矿:是在__海滨地带__或陆架区沉积富集而成的矿藏,可分为非金属砂矿、__重金属__砂矿、宝石及稀有金属砂矿三大类。 (3)__锰结核__:分布在海深__4__000__米以下,全球海洋以1000万吨/年的速度在洋底不断堆积。 (4)可燃冰:分布于__深海沉积物__(或陆域永久冻土)中,是由__天然气__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 3.海洋空间资源 (1)运输空间,如传统的交通运输和港口建设,现代化的__跨海大桥__、海底隧道、海上机场等。

(2)海上生产生活空间,如海上工厂和__人工岛__、海上博览会等。 (3)海底通信、__海底仓储__、海洋军事基地、近海利用等方面。 二、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 1.表现 (1)造成海洋污染,对__海岸带__的影响尤为突出。 (2)沿海地区的__工农业__生产,直接影响近海生态环境。 2.海洋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海洋环境问题是困扰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 1.判断正误 (1)不合理的海洋开发方式使得海洋的生态环境面临多种威胁。( √) (2)海洋为人类提供了粮食、生活用品。( ×) (3)海洋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海盆。( ×) (4)可燃冰分布于深海沉积物中,形成条件是高压低温。( √) (5)人类活动对海岸带的影响突出。( √) 2.连线 将下列内容对应的海洋空间利用方式连线。 【答案】A—③⑤B—②⑥C—①④ 3.特别提醒 (1)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天然气为非可再生能源,因而可燃冰是非可再生的。 (2)海洋生物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过度捕捞和对海洋生物栖息地的破坏。 (3)大陆架是指海面以下200米深度内陆地延伸部分。分布着丰富的煤炭、金属矿产、藻类、水产品(渔业资源)、化学物质、潮汐能等。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上的水》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上的水》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上的水》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基于核心素养单元教学设计 ——以《地球上的水》为例 高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可以说,这就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目标,高中地理教学是否有效,最直接的指标就是看这些素养是否得到了落实。那么高中地理教师面对核心素养的要求,如何在教学中得到体现呢?我以《地球上的水》为例,来谈谈我的看法和具体做法。 一、在区域认知的过程中培养综合思维 在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中,我把区域认知作为基础。因为,地理的知识,与所处的地理位置关系密切。分区地理就是区域认知最好的实验田。于是在教学中尽量通过区域认知来培养综合思维。 本单元《水循环》虽然是着眼于全球,但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现象,也正因诸多不同区域才构成了整个地球的丰富多彩。讲授《水循环》时,我把长江流域作为探讨的区域,由“滚滚长江东逝水”,“为什么一年四季都流不尽”的问题开始,学生凭经验思考、谈论后、再结合课本水循环示意图,学生综合考虑各个方面因素及水循环的环节,很快就明白了海陆间循环、陆地水循环是长江一年四季长流水的原因。同时对水循环的种类也有了清晰的认识。 二、在对比分析中强化区域认知,优化综合思维 地理知识有理论上的共性,也有现实的特殊性。同一纬度,东西的区域可能不同,南北的区域也会不同。学习《洋流》是将不同的区域进行对比,既能强化对该区域的认知,又能使综合思维得到优化。 比如学习世界洋流,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可以对比分析;为什么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是优良海港,而同纬度的格陵兰岛却是巨厚的冰雪覆盖?就是因为北大西洋暖流对摩尔曼斯克的增温作用,使它终年不冻。同样,为什么欧洲西部和北部的平均气温比同纬度其他

新湘教版必修一4.1《水循环》教案设计

第四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水循环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第四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水循环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问题探究法 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从数量和分布的角度,认识地球是“水的行星”,说出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水资源。 2、通过实验活动,理解水循环的概念;绘制示意图,运用其说明水循环的环节和过程,并说出按照发生领域划分的水循环类型。 3、提供资料,创设情境,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4、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初步树立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1、水循环过程与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技术应用 时间安排 创设情境 多媒体展示河流入海的图片。 师说:看到这样的图片,我总是会想地球上这么多河流的水流入海洋,为什么海洋没有被装满呢?多余的水去哪儿呢?像长江这样的大河为什么一年四季都不会干涸呢?我们一起从今天的学习内容中找寻以上问题的答案。 先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观看图片,顺着老师指引的问题思考 创设情境,激发思考,引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课件 2分钟 新课讲解 同学们了解水循环吗?知道水循环是如何循环的吗?它主要有哪些环节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演示,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水循环有哪些环节? 仔细观察后,并回答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推动教学进程,提高课堂效率。 实验展示 2分钟 新课讲解 假设这是海洋,这是陆地,现在同学们讲解,我来画水循环的箭头。 学生再次完善并识记海 陆间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集体思考 黑板展示 2分钟 新课讲解 是不是只有海洋和陆地之间才有水循环?陆地和陆地上空之间,海洋和海洋上空之间也有水循环。请同学们在导学案上完成。请两位同学上台完成。 学生绘出内循环箭头,并上黑板完成 学生思考 学生黑板展示 3分钟 检测 水循环的各环节,你们认识啦吗?下面检验下。(多媒体展示 学生回答 在课堂上多媒体展 2分钟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_【优教教案】《水循环》

第四章地球上的水 第1节水循环 本课为新教材湘教版第四章第第一节内容。教材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水圈的构成和特点,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为达标做好知识上的铺垫。第二部分通过图文和活动设计,介绍了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其中以海陆间循环为主,接着以活动形式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所产生的影响,最后从各个方面不同角度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根据“课标”的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要能“读”“说”“画”,会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1、人地协调观:通过了解水循环,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培养学生探索大气环境的兴趣。通过学习,增强学生探究知识内在联系,认识事物是有普遍联系、人与自然是相互影响的辨证唯物观。 2.综合思维:通过自然界水循环的学习,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资源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3.区域认知:认识可利用的淡水在地球水体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增强学生对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重点:1、了解水圈的构成和特点,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2、水循环的类型、过程、环节、地理意义难点: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多媒体教学平台、水圈的构成、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水循环示意图等 导入新课 欣赏四幅图片:瀑布、云、雨、雪,播放《小水滴的自述》视频,让学生随着小水滴穿越时空,进行一次旅行。 【板书】第四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水循环 【板书】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2、水圈的构成 指导学生读水圈的构成图(学生自学) 探究1:在《红楼梦》六十九回中秋桐所说的话“我和她井水不犯河水,怎么就冲了她?”“井水”真的不犯“河水”吗? 引导过渡:从分类上来看,不管是补给还是转化,总归自然界的水它都在发生这联系,这样的联系如何用运动的眼光来看,它是怎么样的呢?(循环、运动)引出水循环。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分析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________、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_________连续运动的过程。 2、类型及主要环节 读图3.3“水循环示意图”,让同学们能够绘制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类型: (1)海陆间循环(2)海上内循环(3)陆地内循环 flash动画演示三种类型 活动1:全班学生动手,画“水循环示意图”,并能写出水循环的环节。 活动2:小组代表上台演示成果:学生边讲边画水循环的示意图,并说出水循环的各个环节。 学生看P56教材内容,从以下材料、图片中让学生总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师再进行总结。 从以下材料、图片中你得到什么信息呢? (1)古希腊的赫拉克里特曾断言:“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2)降水总量和蒸发总量的比较(3)黄土高原地貌(4)舟山渔场、黄河流域水电站分布图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球上的水学案(知识点汇总及配套习题)

第四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水循环 (1) 第1课时水循环及其意义 (1) 第2课时洪涝灾害防治 (9) 第二节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15) 第1课时海水的性质 (15) 第2课时海水的运动 (24) 第三节海洋与人类 (34) 章末总结 (43) 第一节水循环 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素养达标 运用示意图,说明 水循环的过程及 其地理意义。 1.能说出陆地水体的主耍类型,简单说明某区域河流参 与的水循环的类型。(区域认知) 2.动手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简单解释水循环的 过程和意义。(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 3.运用水循环原理,简要说明某地区洪涝灾害的产生原 因和危害,分析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综合恩维、人 地协调观) 第1课时水循环及其意义 自主学习·必备知识 一、“水的行星” 1.水圈由①气态、固态和液态水体组成。 2.水体空间分布 (1)海洋水:储量最多,约占全球水储量的97%。 (2)大气水:分布最广,基本上是以②水汽的形态存在。 (3)陆地水:储量较少,但类型多样。主要包括③河水、湖泊水、沼泽水、地下水、冰川等。 ◆特别提醒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二、自然界的水循环 1.概念: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的④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状态变化。 2.能量:⑤太阳能、地球重力。

3.主要环节:图中A⑥水汽蒸发、C水汽输送、D降水、E⑦地表径流、H⑧下渗、G地下径流、F植物蒸腾。 4.类型:⑨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水循环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维持了全球水的⑩动态平衡。 2.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 (1)使得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得以缓解。 (2)水循环的强弱及路径,直接影响到各地的天气过程,乃至区域的基本气候特征。 (3)水循环的强弱变化,往往引发区域性的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 3.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在水循环的驱动下,地表物质被侵蚀、搬运和堆积,地貌得到发育、演化,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态。 自我诊断 1.地球上最主要的淡水是( ) A.河湖水 B.生物水 C.地下水 D.冰川 答案:D 解析:冰川是地球淡水的主体。 2.关于水圈构成及各水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冰川是构成水圈的主体 B.大气水虽然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 C.固态水只分布在高纬度地区,其他地区没有分布 D.各种水体中,只有陆地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答案:B 解析:海洋水是构成水圈的主体;固态水在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地区均有分布;各种水体都可以相互转化。 有人质疑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描述的地理现象。读“海陆间循环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面三题。 3.反映“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环节是( ) A.① B.②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学案: 第一节水循环 课标呈现·素养导读主干知识·宏观把握 课程标准1.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2.运用资料,说明洪涝灾害的成因。 核心素养1.通过模拟实验、示意图及文字材料,分析水循环的环节、过程及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综合思维) 2.结合区域图及相关文字资料,分析区域内水循环及其意义,分析不同区域内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区域认知) 3.通过生活、生产实际,正确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原理,促进区域水循环的良性发展,合理利用水资源,谋求人地协调。(人地协调观) 一、“水的行星” 1.从形态上看 水呈气态、固态和液态,分布于海洋、陆地和大气中,形成各种水体。 2.从空间分布上看 水体特征 海洋水海洋水是主要的,它约占全球水储量的97% 陆地水包括河水、湖泊水、沼泽水、地下水、冰川等;冰川是地球淡水的主体大气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 3.从利用上看 (1)目前人类利用较多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水量约占全球淡水储量的0.3%。

(2)冰川是地球淡水的主体,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高山地区,水量占全球淡水储量的2/3以上。 二、自然界的水循环 1.概念: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状态变化。 2.能量:太阳能和地球重力能。 3.类型: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4.过程及主要环节 类型环节名称 海上内循环A蒸发→B降水 海陆间循环 陆地内循环 [特别提醒] (1)陆地内循环不只发生在内流区域。 (2)外流区域既有海陆间循环又有陆地内循环。 (3)海洋同时参与海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 (4)三种水循环类型都包括蒸发和降水环节。 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联系四大圈层,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水循环深入大气系统内部,深刻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 3.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陆地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 4.形成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态。 四、洪涝灾害防治 1.类型

_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水循环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水循环 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上的水体类型。 2.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3.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知识导引 第一步·新课学前预习——学习新知挑战自我 新知预习 一、“水的行星” 1.地球上的水呈态、态、态,分布于海洋、陆地和大气之中,形成各种水体,共同组成。 2.地球上的各种水体,水是主要的,它约占全球水储量的97%。 3.分布于陆地上的各种水体,包括、、沼泽水、地下水、冰川等,水量还不足全球水储量的3%。 4. 是地球淡水的主体,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度高山地区,水量占全球淡水储量的2/3以上。目前人类利用较多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水以及浅层地下水,水量约占全球淡水储量的0.3%。 5.大气层中也有少量的水,基本上是以的形态存在。

二、自然界的水循环 1.概念:自然界的水在中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状态变化。 2.类型及主要环节: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水循环可分为循环、循环和循环。 (1)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2)水循环类型:A→C→D→E属于循环(大循环),F、D属于循环,A、B属于循环。 (3)海陆间循环的过程:A →C →D →E、G ,回归海洋。 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水循环把、、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庞大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水在连续不断地运动、转化,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状态,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 2.水循环深入大气系统内部,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的变化。 3.水循环作为大气系统能量的主要传输、储存和转化者,通过对地表太阳辐射的重新分配,使得不同纬度的矛盾得以缓解。同时,水循环的强弱及路径,直接影响到各地的过程,乃至区域的基本特征;水循环的变化,往往引发区域性的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 4.水循环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陆地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和无机盐类。在水循环的驱动下,地表物质被侵蚀、搬运和堆积,地貌得到发育、演化,形成了多姿多彩的。 四、洪涝灾害防治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球上的水第二节第1课时海水的性质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1课时海水的性质 [课程标准]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核心素养]1.综合思维:结合图表等材料,分析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等分布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2.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图文材料,掌握区域内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特点,并结合区域特征分析其影响因素。3.地理实践力:结合案例分析,能运用图表资料,归纳总结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时间变化、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原因。 海水的基本性质主要包括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 一、海水的温度 1.定义:反映海水的冷热程度。 2.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3.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 (1)水平分布规律 世界海洋表层水温由低纬向高纬__递减__。 (2)垂直分布规律:自表层向深层大体上呈不均匀递减的趋势。 4.海水温度变化的影响

(1)海水能够调节__大气温度__,会使沿海地区的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变__小__。 (2)由于海水表层水温的上升,大西洋__飓风__发生频率显著上升。 (3)海水表层水温的变化会影响海洋生态系统。 (4)可利用海水温差能__发电__。 二、海水的盐度 1.含义:海水盐度是指溶解于海水中的__盐类物质__与海水质量的比值,用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__盐类物质__的质量来量度。 2.世界海洋的平均盐度:约为__35‰__。 3.海水中主要的溶解盐类:氯化钠(味咸)和__氯化镁__(味苦)。 4.海水盐度的水平分布规律:因海区所处位置不同而有差异。赤道附近盐度稍低,__副热带海区__盐度较高,高纬度海区盐度偏低。 5.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 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__寒暖流__、结冰融冰、河流等淡水注入。 6.海水盐度的垂直分布规律 (1)浅表层盐度比较__均匀__。 (2)在盐跃层,随深度增加,盐度发生显著变化。 (3)盐跃层以下,盐度又__近似均匀__分布。 (4)在中低纬度海区,表层盐度较高,随深度的增加,盐度__降低__;在高纬度海区,表层盐度较低,随深度的增加,盐度__升高__。 7.海水盐度的影响 (1)海水盐度的变化,会对渔业和__生态__产生重大影响。 (2)海水可以__晒盐__。 三、海水的密度

2020-2021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学案:第四章 地球上的水 综合实践活动(001)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⑪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⑫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⑬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⑭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⑮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⑰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⑱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⑲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⑳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2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3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4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5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6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7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8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①海陆间循环②蒸腾③水汽输送④地表径流⑤太阳辐射⑥海水蒸发⑦递减⑧递减⑨副热⑩蒸发量⑪低⑫小⑬大⑭大⑮增大⑯大⑰地震⑱强风⑲月球⑳日○21大○22暖流○23降温减湿○24寒暖流交汇○25时间○26污染范围○27海洋空间资源○28海洋环境问题

2020-2021学年地理新教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学案:第4章第1节水循环含解析

第一节水循环 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示意图, 说明水循环 的过程及其 地理意义。 1.能利用“水循环示意图”,解释水循环的时空变化过程。(综 合思维) 2.结合区域图文资料,分析区域内水循环及其意义,分析不同区 域内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区域认知) 3.能通过水循环实验,分析影响地表径流的主要因素。(地理实 践力) 4.结合图文材料,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人地协调观) 一、“水的行星” 1.“水的星球”:地球约有71%的表面覆盖着水。 2.水圈的组成及分布 (1)组成: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式的水体构成。 (2)分布 ①海洋水:是主要的,约占全球水储量的97%。 ②陆地水:储量较少,但类型多样。包括河水、湖泊水、沼泽水、地下水、冰川等,其中冰川是地球淡水的主体。 ③大气水:分布最广。 [特别提醒]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1.定义: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状态变化。在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通过吸收或释放热量,固、液、气三态转化,形成了永无休止的循环运动。 2.类型及主要环节 循环类型字母主要环节 海陆间循环 A 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⑤下渗、⑥地下径流 海上内循环 B ①蒸发、⑦降水 陆地内循环 C ⑧植物蒸腾、⑨蒸发、③降水 [特别提醒](1)陆地内循环不只发生在内流区域。 (2)外流区域既有海陆间循环又有陆地内循环。 1.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地联系起来;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2.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3.深刻地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各地的天气过程;引发区域性的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 4.通过对地表太阳辐射的重新分配,使得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得以缓解。 5.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态。 [特别提醒]水循环比较活跃,且与其他水体联系比较密切的水体的更新周期比较短,相反则比较长。 1.洪涝灾害的特点: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球上的水学案讲义(知识点汇总及配套习题)

第四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水循环.............................................................................................................. - 1 - 第二节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 16 - 第1课时海水的性质........................................................................................ - 16 - 第2课时海水的运动........................................................................................ - 30 - 第三节海洋与人类.................................................................................................... - 42 - 第一节水循环 一、“水的行星” 1.地球被称为“水的行星”:地球约有71%的表面覆盖着水。 2.水圈 3.冰川是地球淡水的主体,冰川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度高山地区,水量占全球淡水储量的2/3以上,但目前还不能大规模利用。 二、自然界的水循环 1.水循环:指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状态变化。 2.能量来源: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 3.类型及主要环节:

相关主题